提高小学科学课课堂的有效性

2024-04-25

提高小学科学课课堂的有效性(精选11篇)

篇1:提高小学科学课课堂的有效性

提高科学课课堂的有效性

[摘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少的时间、经历和物力的投入,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要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是教师在思想上足够重视,在行动上要积极跟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有效性

学校正在积极推进卓越课堂建设,卓越课堂的核心是:有效+特色(魅力)。要实现卓越课堂,我们应该从有效课堂做起。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现在常常能看到:“畅所欲言”、“自由活动”、“自主探索”的热闹课堂,然而当我们凝眸反思,能清醒地感受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失去了宝贵的东西——“有效”,那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谈谈我个人的认识。

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活中有着丰富、生动的科学教材的素材。我们要建立起“生活科学”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学习情境开展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之产生“情境效应”,有效地激励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科学设计课堂环节,促进有效教学。科学课教学环节主要由激趣导入、新知识学习、实验与操作、成果展示评价四大环节构成。教学各环节是密切相连的有机体,要求时间分配合理,衔接过渡自然,突出效果。

(一)、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科学课堂的一大重点。稳定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科学课的一个重要保障。可遵循“优势互补”“自由组合”“双向选择”的原则,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学习小组,实现互补,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过一段时间,进行轮换,使每个学生能感受到民主合作的意识,学生在课堂中更专注,在交流时,也更容易认真听取别人意见,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重视实验与操作,注重课堂多样。《科学课标》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可见教师应充分利用

现有的实验器材,创设条件,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调动耳、眼、手等多种感官,参与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全过程,促进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三年级上学期的《蚯蚓》一课时,我课前布置每生都要亲手去找一条蚯蚓带到课堂上来,并要保护好它,原本以为农村的孩去捉一条蚯蚓很容易,可是上课时却发现有好几位女生没完成任务。经过了解我得知她们是因为不敢亲手摸蚯蚓……经过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引导后,她们终于主动操作,亲自体验了蚯蚓的身体摸起来软软的很滑,闻起来有一种泥土味,身上有一些圆形的花纹一节一节的,从而认识了蚯蚓的身体结构特点,达到本次实验活动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评价要体现互动性、全面性。展示评价环节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学生作品是否得到展示和积极的评价对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培养学生自信心方面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应把评价学生的权力由教师转向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关注课堂变化,提高课堂应变能力。在新课程的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时会遇到一些无法预料的事件,如果处理得当,会使课堂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因此,为了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教师不仅在课前精心预设,还应机智地处理课堂中师生动态生成的资源。如我在上《各种各样的叶》时,学生在探究植物叶子的形状时,学生生成一个问题就是:不同的植物,它们叶子的形状一定不同,这句话对吗?我就及时运用这一动态生成资源,先让认为这句话是对的学生说说理由,其中李某同学列举了松树的叶子和樟树的叶子。(松树的叶子是针形,而樟树的叶子是卵形。)它们是不同的植物,它们叶子的形状也不同,所以这句话是对的。再让认为这句话是错的学生说说理由,其中杨某同学列举了水稻的叶子和小麦的叶子(水稻的叶子是带形,小麦的叶子也是带形。)它们虽是不同的植物,但它们叶子的形状是相同的,所以这句话是错的。虽然这节课没有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但这堂课能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思维空间。所以说处理师生动态生成的内容是有效教学的关注点。

四、重视学生学习的习惯,使教学从有序到有效。主要的习惯有:仔细观察的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与人合作的习惯、积极参与的习惯、乐思善问的习惯、解决问题的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对学生学习有较大的帮助,而且能增强课堂的有限性。

五、加强教学反思,提高自身素质。小学科学课涉及面广,揭示的自然现象

复杂,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科学知识,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他们心中的一个个谜团需要教师去解决。教师只有扎扎实实地掌握知识,才能踏踏实实地教育学生。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可以用玩游戏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小学生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玩是他们的天性,只有教师引导得当,他们不仅能玩的开心,玩得放心,玩得尽兴,而且能玩得有所感,从中悟出科学道理。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反思是教师走向有效课堂的催化剂,教师只有通过有效反思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以提升,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为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服务,从而使自己的教学生涯变得无比灿烂无比辉煌。

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科学教学的生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只有真正达到有效了,才能去实现卓越课堂,走进卓越课堂。

参考文献:

[1].吴华川 《如何提高农村科学课堂的有效性》《考试》周刊 2011.49期 [2].魏玉萍《怎样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尹永永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2:提高小学科学课课堂的有效性

【摘要】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基于现实的教育资源条件,发挥自身的智慧和才能,融入个人的创造性劳动,让学生既学得开心,又能满载而归。教师就要做到注重课堂教学的严谨性,引入直截了当,问题设计合理严谨,实验指导细致到位,探究活动组织应有效 ; 做到关注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动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认真倾听,循循善诱;

做到追求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考虑实验器材的替代性,让科学作业走进课堂,有效地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效益。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

严谨

学生发展

真实

新课程改革以来,各式各样的优质课、观摩课、精品课“闪亮登场”,精心的策划、众人的智慧、反复的试教、华丽的课件、精美的包装,在名师、新秀的演绎下热闹又轰轰烈烈。时过境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这样的课需要投入太多的时间、太多的精力和太多的财力,而且放到教学实践中仿效性和操作性不强,特别是对于我们山区师生来讲,这样的课好比演电影,老师照着效仿,学生就像看了一场电影,到头来老师觉得不踏实学生更是一无所获。所以,这样的课让人感觉不真实、不扎实、不踏实。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课堂效益。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基于现实的教育资源条件,发挥自身的智慧和才能,融入个人的创造性劳动,从而呈现出丰富而扎实的课。现在,本人就来谈谈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做到关注学生的发展,有效提高课堂效益。

首先,教师要做到注重课堂教学的严谨性

家常便饭最养人,教学也是这样。由于公开课过于追求热闹,在教学处理上易出现“花拳绣腿”、拐弯抹角、故作神秘,甚至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现象,使学生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导致课堂教学本末倒置、华而不实。我认为一堂好课就是要让学生既学得开心,又能满载而归。这样的课才能体现课堂的有效性。所以,要想上好一堂好课教师应做到重视课堂教学的严谨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做到引入直截了当

新课的引入要能很快地让学生明确知道这节课要研究的主题是什么或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学生有目标、有任务,探究活动自然就围绕着主题展开。课的引入能根据教材意图、研究主题来设计,主要形式有:

(1)复习引入:如《种子的萌发》一课,问:植物妈妈利用哪几种方法将种子散播到远处?种子在怎样的环境下可以萌发呢?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开始本课的探究。(2)课题引入:如《地球的卫星——月球》,问: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它不停地围绕着谁运动?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教师自然地出示本课的学习课题。

(3)图片引入:如《我们来造环形山》,出示环形山图片:这是一张宇航员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从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4)实验引入:如《电路出故障了》,课的开头提供一个出了故障的电路,提问:小灯泡为什么不亮?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

(5)生活现象引入:如《 铁生锈了》一课,举例生活中铁生锈的现象,提出本课的研究问题:铁生锈是一种什么变化?铁为什么会生锈?

(6)猜谜游戏引入:如《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师:长耳朵、短尾巴、走起路来蹦蹦跳跳,猜一猜这是什么小动物?为什么能这么快猜出来?今天我们就抓住特征用猜猜说说的游戏来认识岩石。

2、做到问题设计合理严谨

问题的设计切忌多而细碎或莫领两可,能根据教学目的设计科学、合理、严谨、有效的问题。如:观察《岩石》一课,在学生清楚观察活动之后,师问:先做哪个?学生顿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幸好老师应变能力强,随后把问题改为:“前面是观察活动,后面是滴稀盐酸活动,应该把哪个活动放在最后做?为什么?”学生一下子明白过来,纷纷举起了小手。因此,教师提出 的问题不可太大或带有随意性,要围绕教学目的精心设计好问题。

3、做到实验指导细致到位

课堂教学中实验的指导要到位,包括实验方案指导到位、实验方法指导到位、实验记录指导到位。切忌走过场,导致实验结果五花八门,实验过程乱糟糟,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操作不规范,甚至出现意外或伤害事件。尤其是酒精灯、火柴、小刀、稀盐酸等器材的使用,要注意安全,这主要针对实验方法要指导到位。此外,实验前方案的讨论与交流要指导到位,为实验的有效活动奠定基础。实验中表格怎样记录,教师也要作适当地指导,比如打“√”、画“○”、记录顺序、记关键词等要求都要交代清楚。

4、做到探究活动组织应有效

若学生的探究活动目的明确、能分工合作,而且有时间观念,那么活动组织是有效的,活动结果是高效的。关键在于探究活动如何组织,包括小组共同完成、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小组轮流完成,以及记录员、材料整理员的确定等都要组织好,花的时间不长却很重要,靠平时长期地组织锻炼与培养,逐步养成良好的探究活动习惯。

其次,教师做到关注学生的发展

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展示自我魅力的舞台,而是师生在自然状态下共同学习交流的场所。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真正为学生着想。在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上好每一节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形成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触及课改的灵魂,真正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1、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动向

有经验的老师在课堂上总会把目光投向在座的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言行和神情变化,及时接收反应信息,并能灵活应变、适时介入。教师的一点水花,就能引发学生的层层涟漪。教师要能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和眼神,用欣赏、鼓励、亲切的目光与学生的眼神对接,促使学生在互相启发、大胆质疑、积极发言等有效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浓厚兴趣,催生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于是师生之间在自然合作、有效交流的动态过程中形成课程。

2、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教学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应关注学生的前概念。这里的前概念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来自学生的生活经历,通过日常生活现象的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对事物非本质的认识,这种认识可能是正确或是错误的,也有可能不完整,比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形成了像燕子、麻雀、老鹰这样会飞的动物是鸟的前概念,他们很 难认为鸡、鸭也是鸟,而会飞的蝙蝠却不是鸟;另一种是来自不同年级科学知识概念的前后关联,比如四、六年级都有关于淀粉与碘酒的实验,但教学侧重点不同,四年级通过这个实验知道可以用滴碘的方法鉴定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而六年级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知道这是一种化学变化。为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前概念因素,分析原因、调整策略,避免课堂教学中出现高估或低估或重复的现象,有助于把握教材意图,提高教学效率。

3、认真倾听,循循善诱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课堂交流”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倾听显得尤为重要。倾听是一种科学素养,不仅学生要具备这样的素养,教师也必须做到认真倾听。可是我发现好多教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还没说完或说不出所以然时,台上的老师一急就抢着说,缺乏一种尊重和耐心。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做到耐心听学生说完,听的时候做到:(1)教师的目光必须专注地停留在回答者身上,忌流离不定;(2)耐心地听完学生的表述,忌打岔;(3)听清楚学生的真实想法,忌莫凌两可;(4)能瞬间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相应的回应,或肯定或质疑或补充,循循善诱,忌不理不睬。这样,学生在“有效交流”中活跃思维、增值知识,课堂在“有效交流”中灵动生成、智慧闪耀,教学由此而精彩无限。

最后,教师要做到追求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平淡才是真,课堂教学应是朴实的。就是要从课改的精神实质出发,摒弃一切形式主义的东西,没有过滥、过繁、过度的的雕琢和宣染,更没有华丽的课件,有的只是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呈现,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本校教育资源条件和生源情况,做到在教学中追求实际,追求真实,注重实效。

1、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

在很多人心目中“传统的”就是“陈旧的”,“陈旧的”就是“腐朽的”,于是“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就似乎成了一对完全对立的概念。其实,传统教学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教学条件低投入高产出;(2)面对面的交流能更好地增进学生与教师的关系;(3)较重视知识的反馈与应用。传统教学没有公开课上华丽的课件,有的只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个眼神,但只要用得恰当好处,也能深入浅出地达到教学目的。

2、考虑实验器材的替代性

当实验器材没有现成、办不到或买不到或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就要考虑替代。替代的主要目的有:(1)对实验器材的改进,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如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实验,用铁丝代替铁钉;(2)用便宜的实验器材代替,降低教学成本,如:市场上冰块盒比较贵,可用小塑料盒或小塑料杯代替;(3)运用易办的类似材料达到相同的实验效果,如:用塑料药罐来代替发声罐等。

3、让科学作业走进课堂

科学作业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和验证,是课堂完整的真实反映,课堂内留足5分钟用来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是需要的。但是很多教师发现要在课内完成作业总显得匆匆忙忙,草率收场达不成效果。要在课堂内完成科学作业,与教学结构安排是有密切联系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有“四备” :备教材、备学生、备时间、备作业。备作业,要考虑教学内容,要注意课堂教学的严谨性,要注意统筹安排,要注意灵活应变,要能真实地反映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既是简单有高效,又在教学中并不刻意要求去追求亮点,只要在有效的时间内能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就行了。

参考文献: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黎奇,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小湾镇马街中心学校田心小学教师 杨银荟

邮编:675909

篇3:提高小学科学课课堂的有效性

一、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理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课堂教学中, 要大力创造提问的环境, 让孩子们意识到, 他们能提问、有权利提问。例如学习《热空气》一课, 出示一个自制的热气球, 当点燃中间的酒精棉后, 热气球飞起来。看到这种现象后, 学生的兴趣顿时高涨, 议论纷纷。此时, 我不失时机地提问:“你们想到什么问题?”问题一提出, 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热气球为什么会飞?”“是什么力量让它飞起来的?”“它能飞多高?”“怎样才能让它飞的时间更长一点”……通过观察、讨论, 唤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索未知的活动。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都参与提问, 这样长期坚持训练, 才能使学生形成敢于思考。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善于引导学生有序探究

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是科学课教学的重要方法, 也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科学教学中, 有些课需要在课前作准备, 如《怎样认识物体——土壤》要对土壤进行观察分析, 采集样本;《沙和粘土》一课时, 先让学生观察沙和粘土颜色有什么不同;再指导学生用手捻摸沙和粘土, 感受颗粒、粘性有什么不同;再让学生玩一玩用沙写字游戏和用粘土做自己喜爱的小动物。这样有序的安排, 学生在学中玩, 玩中学, 自始至终都能投入探究学习。

三、善于引导学生自行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 要大胆放手,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 自由支配材料去“探求知识形成”的过程。失败了, 鼓励他们查找原因, 再实验, 充分挖掘他们的聪明才智,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只有经历过失败与成功, 失望与兴奋, 学生才会不断思索, 不断动手、动脑、预测、反思, “在探究中学会探究”, 才能真正培养起他们“真刀实枪”“搞”科学的能力。例如在“常见材料”单元学习后, 我设计了一个课题:用你能找到的材料包装一个生鸡蛋, 使鸡蛋能从教学楼的四楼上落下来而掉不破。学生给这个研究活动取了个好听的名字, 叫“给鸡蛋穿上防震服”。在周六上午比赛时, 二十四位学生, 每个人“给鸡蛋穿的衣服”都不一样。用泡沫、棉花、丝棉、绒布、毛巾等材料的多一些, 有用鸡毛、鸭毛、兔的毛皮的, 也有用沙子、锯末的, 更奇特的有两个同学:一个用大口塑料瓶装上水, 然后把鸡蛋用软泡沫包好固定在水中;另一个用一个大的一次性塑料餐桌台布做了一个特大的降落伞, 把鸡蛋放在纸盒里挂在降落伞下面。实验时, 每个学生都激动万分, 看着自己的“宝贝蛋”从楼上落下时的那份紧张, 成功时的那种自豪, 对别人独特的好的方法的由衷赞叹。让人十分感慨:学生真的很有创造性!只要老师确实“解放了他们的头脑”, 给了他们展示才能的舞台, 他们的表现真的很让人惊叹。

四、善于引导学生寻求科学答案

图书馆查阅资料、上网查资料等是一种探究, 这种探究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而不是一种“结果”的发现。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网上查询、图书馆查阅等方式获取科学答案。比如与动植物有关的《自然百科图典》、《植物百科》、《世界动物图集精华版》、《十万个为什么》等, 对平时的教学都具有较大参考价值。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时, 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小鸟站在电线上不会被电死?我并没有把这个问题的答案告诉他, 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结果孩子们在《十万个为什么》里面找到了答案, 知道了鸟不会被电死的原因是:它们只接触一根火线, 不和另一根地线接触, 也不和地面接触, 所以身体里就没有电流通过。而人如果碰到火线, 人又是站在地面上, 电流就能从人身体上通过, 发生触电事故。因此增强了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千万不能触摸电线。另外, 学生从报纸上搜集资料, 剪贴、归类。根据所搜集的资料, 来学科学, 既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篇4:提高小学科学课课堂的有效性

下面我就用实际的案例来阐述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

一、利用误差,学会探究

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需要测量的实验,例如量筒测量体积时候的读数、温度计测量温度时候的读数、估计时间的长短等实验。在这些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测量难免会产生误差。有时候小小的误差会形成一道隐形的障碍,阻碍了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往往学生凭着以前的经验会预测随着摆重量的增加,摆的速度会变快,并且这个经验会埋藏在他们潜意识中,时刻影响着他们的判断。

汇报实验结果出来,绝大多数组都是A组的结果,有几组却是B组的答案。当我仔细查看B组答案的同学的同步探究时,发现最后一组数据原本应该是12次,橡皮未擦过的痕迹依稀可辨,显然他们组是为了凑出这个答案来迎合自己的预测,而正是如此,却得出了错误的结果。

如果我在这个时候告诉学生,你们的结果是错的,他们会马上擦去自己真实实验的数据,少了一次真正探究的机会。于是,我并没有直接指出错误的所在,而是来了一个“顺水推舟”,让他们用更重的分量(8个钩码)来测试他们的实验结果。有一位学生幸运地为大家演示实验,伴随着一丝紧张,演示实验开始了。当全班同学紧紧地盯着钩码摆动,一次次大声地数出摆动的次数,当他们最后发现,摆动的次数还是12次,并非他们预料的18次时,全场欢呼起来,同学们探究收获的喜悦被瞬间释放了。

二、抓住细节,拓展探究

在《运动与摩擦力》一课的教学中,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水平方向拉力的时候,出现了误差,而这个误差导致了实验结果的明显异常。

有一组学生提出,他们在水平拉动装有钩码的盒子时,水平拉力显示为0牛顿,并且经过反复测量,都是这个结果。我让这组同学代表在投影机下面,给全班同学演示了一遍,让全班同学一起找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首先,在测量前,学生竖直方向拿好测力计,并进行了调零,然后换到水平方向,钩住了盒子,轻轻平稳拉动盒子时,测力计上指针的确指的是0刻度。

明明手里都用了力,虽然很小,但也不至于是0牛顿吧。

全班同学都盯着屏幕观察,试图找到问题的所在,但是很遗憾,第一次并没发现有什么不妥。

那么到底哪里出现了问题?有的同学提出,让演示实验的同学再做一遍,刚才没有很仔细地观察。

当全班同学就像侦探勘测现场,寻找各种蛛丝马迹的那一刻,看着他们聚精会神的样子,我才感受到,这或许才是真正有效的探究活动吧。

我请演示的同学重新做了一遍,应大家的要求,整个演示过程动作要慢一点。这次有学生发现了:在竖直方向把指针调到0刻度了,测力计水平钩住盒子准备用力拉的时候,指针回到了0刻度以上。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纷纷给出各种可能的解释。

原来弹簧测力计的指针和弹簧本身也有重量。水平放置后,准备开始水平拉动盒子的时候,本来竖直方向指针指向了0刻度,缩回到了0刻度以上。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在水平方向上调0,而不能一成不变,深刻理解了调0刻度的含义。这也让学生明白了,调0不是一个独立的步骤,这个步骤的意义是为了后面准确测量而服务的,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化。

有时候上课时候的“一帆风顺”,并不是一件好事,学生没有经过太多的脑力劳动来获取应有的知识,因而也不会在他们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意外,反而是开展有效探究的一个切入点。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证意识,更是让学生形成了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可是,很多时候并没有这么多的意外,那该如何?

三、故设困境,增加探究

在《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备课过程中,出现了意外情况。本来是验证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能熄灭火焰,但是过程远没有书本描述得这么简单。

我按照书本上的方法,把两种物质混合后,用燃烧的木棒伸进烧杯中,果然木棒上的火焰熄灭了。但是到了第2步,把杯子中的气体倾倒出来,蜡烛的火焰纹丝不动。难道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不够?我加大了实验原料的量,继续倾倒气体,还是不能熄灭蜡烛的火焰。仔细查看了书本,发现书上用的是我们喝水用的玻璃杯,不是烧杯,难道问题出在这里?换了玻璃杯,继续实验,做了5.6次,灭火的成功率不高。查阅各种资料,寻求多方帮助,终于提高了灭火的效率。

原来,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必须马上用玻璃片盖住玻璃杯口,虽然二氧化碳较重,但是毕竟是气体,由于反应剧烈,产生的气体容易被冲走。由于倾倒的是气体,不能像倒液体那样迅速。

倾倒的时候,玻璃杯口露出一小口,使倒出来的气体集中一起,对准火焰焰心缓缓倾倒,灭火成功率很高。

篇5:提高小学科学课课堂的有效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值不断提高,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我发现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结果,这种现象引发我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思考:科学教育怎样才能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科学课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实现向40分钟要质量这一目标?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结合小学科学学科及小学生的特点,谈谈本人在科学课堂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和做法。

一、关注学生发展,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作为教师,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学生一旦对科学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科学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一切方法,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应该采用。但又必须根据

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反馈和思维活动情况灵活选择教法。例如,《保护植物》一课:学生都非常爱看动画片,我抓住这一点,在课程的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大家都很爱看动画片,下面我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学生兴奋起来,这时我话锋一转,说:“今天请同学们看动画片,可不是放松、娱乐的,而是让大家思考一些很重要的问题,请你仔细看,看完后还要说说你有什么想法。”这时,学生的一双双眼睛都很专注地观看环保动画片。

看完后,学生纷纷举着小手要阐述自己的想法。“大人想盖好多好多的房子,把树都砍光了,地球就会消失,我们得保护树木。”“盖一所房子用不了很多木头,可是人类不能太贪,不能把树都砍掉。”“把树砍光,就没有氧气了,我们人类和动物就会憋死。”“树砍光了,地球就会变成沙漠,人就没法居住了。”……

接下来笔者进一步引导:“同学们的想法都很深刻,都认为植物很重要,不能随便破坏。植物对于人类到底重要在哪里?我想大家一定有很多要研究的内容,请你想一想,你准备研究植物的什么问题,来证明植物的重要?”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选定了自己要研究的内容。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这样一种愉悦的学习情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愉悦的情境中“发现”、“创造”,最大程度地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最大程度地唤起学习的“内驱力”,从而主动学、乐于学。

二、要注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教学,应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进来,通过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实验器材、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探究动手前可以先请学生设计一份实验方案,把原来直接向学生提供材料而让学生想一想需要什么材料,怎样做比较合理,在动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在探究中一边动手一边做记录,再想想探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留一点时间请学生进行探究后反思,谈谈探究后的体会和感受,相互之间做一些评价。例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时,我给学生都准备了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和以下待检测的物体:铁钉、塑料片、棉线、牙签、铜丝、纸片、头发丝、陶瓷、橡皮、铅笔、硬币、土块等大量材料,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的实验中了解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并思考一下导体都有哪些共同特点,想一想怎样利用导体与绝缘体的性质为我们服务,领会了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说一说今天学校的收获。

三、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他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 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上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在小组自主合作在中,经过不断地自主、合作、交流,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从而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按学生基础、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以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小组成员是动态的,可互换或流动,可按活动的主题需要让学生进行组合,提高新鲜感和合作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教师应当坚持鼓励性教学原则,不断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活动一旦出现“同学互厉、教学相长”的局面,便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性。例如《保护植物》一课,为了让学生巩固保护植物的方法笔者还设计了一个闯关游戏,要想快速地闯过关卡,欣赏美景,小组各成员必须做到通力合作:有操纵鼠标的,有出谋划策的。实践表明,合作好的组的确要比合作差的组闯关速度快很多。

四、巧用电教,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客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

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比如《地球绕着太阳转》等一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如教学《昆虫》一课中,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 “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 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束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镜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五、大力拓展课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但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后续探究时,总习惯把拓展活动当作标签,在每节课的最后说上一句“这节课就上到这儿,这个问题我们课外继续研究”,而如何研究却无后话。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研究时,要加强实效性。首先应该对学生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筛选,从中确定学生比较容易完

成的、确有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要及时督促检查,鼓励评价,适当时可以交谈、书信、家长签字的形式取得家长对学生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支持。对于那些中长期的探究活动,教师要尽量设计些简单易行图表式的记录单,并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过程性反馈,让学生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同学看,让别人来欣赏,使自己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同学间的认同和肯定,获得成功感,进一步激励了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热情,真正把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引向生活,走向社会,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让我们的孩子去感受科学学习的魅力,真正与科学学习零距离。

篇6:提高小学科学课课堂的有效性

赵庄小学田锋

从事教学十余年来,自己一直兢兢业业的贯彻教育大纲要求,结合当前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并坚持素质教学,重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坚持向40分钟要质量这一目标。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结合小学科学学科及小学生的特点,谈谈本人在科学课堂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和做法。

一、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激发兴趣

要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作为教师,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学生一旦对科学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科学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一切方法,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应该采用。但又必须根据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反馈和思维活动情况灵活选择教法。例如,《凤仙花》一课:学生都非常爱看动画片,我抓住这一点,在课程的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大家都很爱看动画片,下面我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学生兴奋起来,这时我话锋一转,说:“今天请同学们看动画片,可不是放松、娱乐的,而是让大家思考一些很重要的问题,请你仔细看,看完后还要说说你有什么想法。”这时,学生的一双双眼睛都很专注地观看环保动画片。

看完后,学生纷纷举着小手要阐述自己的想法。“大人想盖好多好多的房子,把树都砍光了,地球就会消失,我们得保护树木。”“盖一所房子用不了很多木头,可是人类不能太贪,不能把树都砍掉。”“把树砍光,就没有氧气了,我们人类和动物就会憋死。”“树砍光了,地球就会变成沙漠,人就没法居住了。”…… 接下来笔者进一步引导:“同学们的想法都很深刻,都认为植物很重要,不能随便破坏。植物对于人类到底重要在哪里?我想大家一定有很多要研究的内容,请你想一想,你准备研究植物的什么问题,来证明植物的重要?”学生通过小组

讨论,选定了自己要研究的内容。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这样一种愉悦的学习情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愉悦的情境中“发现”、“创造”,最大程度地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最大程度地唤起学习的“内驱力”,从而主动学、乐于学。

二、要注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教学,应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进来,通过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实验器材、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探究动手前可以先请学生设计一份实验方案,把原来直接向学生提供材料而让学生想一想需要什么材料,怎样做比较合理,在动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在探究中一边动手一边做记录,再想想探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留一点时间请学生进行探究后反思,谈谈探究后的体会和感受,相互之间做一些评价。例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时,我给学生都准备了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和以下待检测的物体:铁钉、塑料片、棉线、牙签、铜丝、纸片、头发丝、陶瓷、橡皮、铅笔、硬币、土块等大量材料,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的实验中了解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并思考一下导体都有哪些共同特点,想一想怎样利用导体与绝缘体的性质为我们服务,领会了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说一说今天学校的收获。

三、大力拓展课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但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后续探究时,总习惯把拓展活动当作标签,在每节课的最后说上一句“这节课就上到这儿,这个问题我们课外继续研究”,而如何研究却无后话。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研究时,要加强实效性。首先应该对学生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筛选,从中确定学生比较容易完成的、确有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要及时督促检查,鼓励评价,适当时可以交谈、书信、家长签字的形式取得家长对学生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支持。对于那些中长期的探究活动,教师要尽量设计些简单易行图表式的记录单,并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过程性反馈,让学生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同学看,让别人来欣赏,使自己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同学间的认同和肯定,获得成功感,进一步激励了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热情,真正把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引向生活,走向社会,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让我们的孩子去感受科学学习的魅力,真正与科学学习零距离。

篇7:提高小学科学课课堂的有效性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实验、操作为基础,以学生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学生的生活为媒介,将科学研究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本文从提高教师科学素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三方面探讨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

小学科学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它是一门以实验、操作为基础,以学生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学生的生活为媒介,将科学研究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小学科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其在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因此,研究如何提升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提高教师科学素养

教师作为课程改革工作的执行者和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关键因素,会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

1.加强教师对科学性质的理解

众多研究者发现,教师对科学性质的理解,比其拥有的科学知识的多少更直接影响教学水平。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小学科学教师对传统的科学本质观,如科学的实证性、观察与推理等,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但对现代科学本质观,如科学方法、负载理论等的理解还处在比较浅显的层面上。而且教师对本质观的理解与教师的教龄、教学经验等方面并没有显著关系。因此,要想加强教师对科学性质的理解,还要从教师专业的培养方法入手,从职前教育开始培训,提高教师的职前科学本质理论水平,加强教师对科学性质的理解。

2.拓宽教师的科学知识面

除了对科学性质的理解,教师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是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学校和有关教育部门应定期组织进修、培训和讲座。通过进修,可以更新教师的知识,使教师了解科学发展的最前沿动态,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有利于教师个人科学素养的提高。参加各种培训和讲座,通过与其他科学教师、专家学者的沟通交流,可以帮助教师积累更多的课堂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手段。通过这两种方式,可以拓宽教师的科学知识面,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的学习应以探究为核心,应更具灵活性和开放性。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教学要求,因此改变小学科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1.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更注重的是教师“教”的效果,而忽略了学生“学”的效果。小学科学课程的授课内容与其他课程不同,很多内容都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使学生直接理解的,并且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如果不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很难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自然就会导致课堂教学效果的不理想。因此,突出学生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十分重要。

第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第二,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鼓励学生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实验操作创新,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探索精神。

2.应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

科学教学的内容涉及到的领域较多,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由于资源、设备的限制,很多实验过程都无法实际操作,导致很多知识点学生都理解不了。现在大部分小学校园都已经配备了电教设施和数据资源库,教师可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视频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和某些物理、化学反应,让学生对教材的知识点有较为直观的理解。此外,使用多媒体教学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第二,在课下,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数据资源库和各种网络社交工具,组织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科学知识。例如,教师可将一些科学网站介绍给学生,延伸教学内容,或建立网上学习小组,鼓励学生课下以小组形式学习科学知识。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教学内容要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发挥学生认识自然和社会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结合实际开展探究教学

小学科学教学需要使用大量的信息、实物材料,如课外读物材料、网络信息材料等,这是开展科学教学工作的先决条件。教师在选择这些材料时,可以从实际生活中选取,让学生认识到实际生活与科学研究的相关性。此外,教师还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就教材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应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通过这种结合实际的探究式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结合教材组织课外活动

课堂教学是小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教室外的科学世界会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天地。课外活动是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的产物,同时又是课堂教学的提高和展开。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的内容,扩展科学教学活动的范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给社会生活带来的正面影响。以课外活动的形式教授学生科学知识,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科学知识的快乐,还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总之,小学科学课程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起步阶段,会对学生未来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如何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引起教师的重视。但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过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8:提高小学科学课课堂的有效性

关于教学有效性的定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给了不同的定义。加涅———科学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 认为有效教学的最佳途径是根据所期望的目标来安排教学工作, 因为教学是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陈旭远教授认为, “教学有效性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采用各式的手段和方法, 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少的精力投入下, 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满足个人和社会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余文森教授从专业角度给出的定义: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的是知识、技能, 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 (三维目标) 的协调发展。通俗的说就是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和提高。具体表现为:在认知上的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在情感上的从不喜欢到喜欢, 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从不热爱到热爱。

2.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 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第一, 对于小学科学的教材必须要充分挖掘教学的趣味因素, 有效的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来, 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 一旦学生对内容感兴趣就会乐于去学习,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科学教学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在为课堂教学提高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 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第二, 充分准备好科学导言课的教学设计, 高度重视, 备好课、讲好了, 为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打下基础。

第三, 将小学科学教材的内容与科学历史相结合讲解给小学生, 介绍在科学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中外科学家, 将科学学习与崇高的理想乡结合, 使得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动力。

2.2 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的题中之义是:将生活中真实情景作为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资源。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着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作为背景支撑, 我们要建立起“科学生活”的理念, 以教材为框架, 以课程标准为准则, 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 创立学习情境进行教学。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从而产生“情境效应”, 它能有效的推动学生内在的学习主动性, 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状态演变为主动学习的积极状态, 从而提高小学科学教堂教学的有效性。

2.3 教师的有效指导, 及时反馈和评价

教师的有效指导, 及时反馈和评价能有效的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可以透过学生的微表情、肢体语言等及时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学习状态, 进而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指导:讲话频率的变化、语气的调节、激励性评价以及重复讲解或详细讲解方式, 将学生的思维吸引在课堂教学上来。教师如果能够在课程上即使捕捉瞬间的机会, 及时、巧妙的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促进教师与学生直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往往会收获颇丰。

我们还可以通过分组讨论、提问等方式从学生的表述中, 及时的捕捉他们队问题的思考方法、思维方式及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2.4 关注学生思想, 消除小学科学教学课堂的沉闷死角

小学科学因为教材所限教学内容难免有些较为枯燥, 且学习难度较大, 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相当的耐心, 而且教学过程不能太快, 速度要适中, 必要的时候要重复讲解, 等他们充分接收课堂知识的时候再按正常的教学速度进行, 尤其对后进生, 更要具有十足的耐心, 而且决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 后进生也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荣誉感, 教师应该付出更多的关爱和鼓励, 尽量的去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多为他们提供具体的帮助指导和表现的机会, 尽量让他们对自己有更多的认同, 让他们更积极的表现自己, 有更多的兴趣去学习科学知识。

2.5 加强教师的有效指导, 及时反馈和评价

加强分组实验前对学生的有效指导。以往, 我们的科学课都十分重视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 实验步骤、实验材料、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实验前都会进行详细的讲解, 学生只要按部就班的照着做就行了, 实验结论也是毫无悬念的正确。课程改革之后, 要求学生自主探究, 有的教师就不敢指导了, 都撒手给学生去自主探究, 教师只是在一旁耐心的等待。教师们不能因噎废食, 必要的时候必须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

2.6“学而时习之”, 促使科学由概念内化的科学课也要 强调适度的“时习”

一方面, 有利于所学的科学概念的保持;另一方面, 可以进一步深化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促使科学概念的内化。此外, 练习的过程也是信息反馈的过程, 教师可以从学生练习的准确性、速度的快慢来了解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而后教师根据得到的信息给予恰当的指导, 以使学生对概念有更深层次的学习和理解。只有适当的练习才能进一步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达成, 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还有很多, 要通过我们的不断实践、不断探索来发掘。

参考文献

[1]刘红平.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之我见[J].科学大众, 2008, (12) .

[2]麻彩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3]殷咏梅.让问题解决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特征[J].科技信息, 2008, (31)

篇9:提高小学科学课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措施

有效教学关注的是学生情感态度、品质的发展以及教师自身的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文章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分析了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明确有效的教学目标

这个要求首先就需要老师转变教学观念,由特别关注学生的最终成绩转向关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为科学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涵;

其次,教师应该以严谨的态度把握课程标准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把握课程目标,要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有整体性认识,切实研讨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避免教学目标的偏离,避免探究过程的无效重复。因此老师备课很重要,同时也需要学生积极做好课前准备。

二、科学新颖的教学策略

1.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

这里的平等不仅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也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因此,在课堂上,老师要放下架子,面带笑容的融入到学生中,适时的给学生一些指导和建议,充分的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并不时的给予鼓励和赞美,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2.引进新的教学方式

由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转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老师不再只是单纯的讲述课本知识,而是将实践引入课堂,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他们在实践中学到更多更实用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思考和创新能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不是空洞说教,而是让学生在乐中求学,学有所获。因此科学性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老师在讲诉一种科学现象之前可以先讲一个与之相关的有趣的故事并且请学生讨论回答其原因或者设计一个相关的趣味小实验请学生上台参与实验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悬念造成之后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于是我们的教学目地就达到了一半,在学生们的兴趣被成功激发,想象力充分发挥之后老师再将其科学原理娓娓道来,这样必然会使学生对这堂有趣的课记忆深刻,而学生们也会不自觉的在娱乐中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并对之深刻记忆充分理解。

3.实施开放的课堂设计

(1)收集事实;(2)整理事实材料;(3)研究事实材料,得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结论;(4)解释学到的科学。前三个步骤尽量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不要过多的干预学生的活动,只是作为一个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参与,保证学生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而且这样开放性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既易于掌握,又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比如:在《校园里的植物》一课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校园观察各种树木和小草,了解它们之间的形状,并用简图画下来,观察其异同。最后和学生共同研究这些植物的特征。学生们在此一系列过程中通过一种自由快乐的方式学到了很多科学知识。

4. 关注课堂的互动生成

“对话教学”教学中师生对话是对话教学中最常见的对话形式,不仅是师生言语的交流,教学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更是师生相互理解、接受的准备状态。在对话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局限于以知识为载体的主体(教师)对客体(学生)单向灌输的关系。通过对话教学教师与学生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与理解的深入,从而产生师生感情上的互动,共步走入课堂教学,在相互接纳的课堂教学情景中进一步提高师生的精神境界和品位。

三、全新的教学评估

以往,我们都是通过笔试考试来确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可是,以笔试为主,往往偏重于对学生知识记忆的理解的考察,而忽略了其动手实践能力,这样的学生往往眼高手低,只会说不会做。于是,我们就要采用全新的教学评估方法,在注重笔试的同时,也重视实践考试。在此,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方式:

1.每学完一单元就随堂进行一次笔试,使学生牢记基础原理知识。

2.每学完一单元就专门准备一节课的时间请学生们依次上台讲诉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

3.期末举行一次科学比赛,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分几轮以晋级的形式进行比赛,如制作简单的电灯,用温度计测量不同温度的水,制作使用水的动力自行行驶的小船等等,既有趣,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开一次交流会议,请学生讲诉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与所学科学有关的现象或事物。

结语

小学教学虽然不高深,确是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的基础,打好基础很重要,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刻不容缓,而想要提高课堂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却不是一蹴而就的,将是一个长久的艰辛的工作,在这条路上我们不仅要积极吸收前人的思想精华,更要不断的传承和创新,才能让我们的科学课堂更具活力。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教授《我的教育理想》江苏教育出版社

篇10:提高小学科学课课堂的有效性

子课题申请

课题名称探究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的基本途径

课 题 负 责 人张钢何胜

负责人所在单位罗田县三里畈小学

填表日期2010年5月30日

黄冈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0年5月30 日

一、课题主要负责人基本信息

篇11:提高小学科学课课堂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小学科学课堂必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三维目标。促使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指标。在教学实践中,我校采用以下五点做法。

(一)利用学生亲身感触,创设教学情境。

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成为教学设计的有用资源。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着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背景,我们可以建立起“生活科学”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学习情境进行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之产生“情境效应”,它能有效地激励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从被动学进入主动学状态,从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地震》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课件打出字幕:新华网北京5月12日电 据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发生7.6级地震。接下来播放灾后损失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由于对这场大地震学生们非常熟悉,就使得学生在惊心动魄的事实和触目惊心的损失数据中深深地感受到研究地震现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会很自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去。

这样,使我们的科学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用鲜活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概念,使学生实实在在感到科学知识有用,体会科学知识就在身边,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过程中。

(二)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情感和思想状态,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前提和基础。这些知识和经验可能是下一步学习的铺垫和助力;也可能形成思维定势,成为下一步发展的障碍。

在《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教学中,我们分析学情后认为:学生对水中加盐能够增加水的浮力科学概念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教学了解到这一基础,就可以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增加物体的排水体积上,做好小潜水艇的沉浮实验上。

这一课的过程和方法目标是“让学生亲历探究,找到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基于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积累,本节课就是要让他们再度体验和经历这一系列探究过程。

(三)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促进有效探究

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与材料亲密接触,是科学活动中重要的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些蕴涵着典型的科学概念的材料,会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带给不同起点水平的学生不同层次的体验和经历。

在“观察水”的教学中,每组一套学生实验材料:牛奶(或有色饮料)、白醋、糖水、水装在烧杯里,准备几根筷子用于品尝。在教学中,如果选择替代实验材料一定要考虑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材料不当、分发材料的时机不当等都会造成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困难,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四)教师的有效指导,及时反馈和评价也是有效教学的保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肢体语言,及时了解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的程度和学习的状态,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行为:激励性评价、调节语气、讲话的频率及需要重复或细讲等,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引到课堂教学上来。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机会,及时、巧妙的进行激励性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的沟通,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我们还可以通过提问、分组讨论等形式从学生的表述过程中,及时准确地获得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方法、思维途径及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在实验课上可以问学生实验要控制哪些因素?实验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以及在分析实验数据、获取结论的过程中,当学生不能围绕研究问题展开时,当学生在交流中词不达意时,特别需要教师及时的有效指导。

(五)通过及时复习,促使学生巩固科学概念。在课的起始阶段,适当的对上几节课的科学概念进行复习;在课的结束阶段,利用多种形式对本节课或单元的科学概念进行练习。练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信息反馈的过程,教师可以从学生做练习的准确性和速度的快慢程度来全面获取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和掌握科学概念的情况,而后根据反馈得到的信息给予恰当的弥补和点拨,以便使学生对科学概念有一个再学习、再理解吸收的过程。适时、适度的练习能够有效地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

上一篇:2017-2018学年创新思维训练考试满分答案下一篇:父亲节送给爸爸的节日祝福语精选 简短的父亲节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