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阅读心得

2024-09-04

追风筝的人阅读心得(精选6篇)

篇1:追风筝的人阅读心得

旅美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以回忆的方式讲述了阿富汗少年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成长中的忠诚、背叛,以及一个错误的选择如何深刻地影响人的一生。而这本书中的主人公对自己灵魂之中卑鄙丑陋的一面的无情揭露,和对自己行为的深深的内疚悔恨读后令人钦佩动容。

《追风筝的人》一书是讲故事的风格。能把故事讲好的人很多,但能讲述有关自己的故事,把自己不堪启齿的故事讲出来的人,却寥寥无几。毕竟,自己灵魂中的丑恶面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太难面对,无法面对,无力面对的。哪怕一瞥,都太刺眼。

知耻,近乎勇。

今天在学校上课,教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同样感叹于一个敢于以讲故事的方式为自己赎罪的人是如何了不起。

另:原来对穆斯林精神世界的认识是刻板的,读到《追风筝的人》,折服于作者自我反思自我批评的勇气的同时,对穆斯林的印象也大为改观。进而又想到,敢于承认一个有缺陷的自己,更能够获得他人的尊重。

篇2:追风筝的人阅读心得

为你,千千万万遍。每次读到这句话都会使我潸然泪下。

为了保护阿米尔,其实在阿塞夫的武力威胁下,哈森还是毫不犹豫的拿起了弹弓,说着与身份性格不符的话;为了让安米尔拿到风筝比赛的第一名,获得父亲的赏识,哈森不顾一切的去追逐那顶蓝风筝,即使将受到非人的伤害,他也没有将蓝风筝拱手让人,之后仍铭记着自己的承诺,将蓝风筝送给了阿米尔;在被污蔑偷窃时,他没有揭发阿米尔的所作所为,而是恳求阿里守住这个秘密,在自己名誉受损的第一时间,他想到的仍是阿米尔。

“他为什么这么傻?”每次读到关于他的事件,关于他对阿米尔至死不渝的忠诚时我都在想。

他们从小一起长大,或许是哈森的身份让他清楚地明白阿米尔是主,自己是仆;或许谁哈森一直打心眼里的认为阿米尔自己的朋友;或许哈森一直把阿米尔当做是自己最重要的人;或许……

后来哈森走了,但他留下来的索拉博也继承了他良好的品质。他善良正直,在某次事件中,为了保护阿米尔而攻击了阿塞夫。那一刻他爆发了,他用自己小小的身躯保护了阿米尔。

索拉博一直铭记着父亲哈森的话,“不能攻击任何人,哪怕是坏人,他们也只是无法分辨好坏才误入迷途的。”

索拉博就像是另一个哈森,阿米尔想在索拉博身上来弥补自己当初所犯下的错。他对索拉博很好,就像是对待自己的亲生孩子。

就如同当初哈森对他说的话一样。

篇3:追风筝的人阅读心得

小说叙述了一个身在美国的阿富汗移民童年的往事和他成人后对儿时过错的心灵救赎过程。在小说中,“风筝” 出现于题目并贯穿始终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象征主义是 “用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概念的习惯代表”,即引申为任何观念或事物的代表,凡能表达某种观念及事物的符号或物品就叫做“象征”。它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在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与救赎的背后,风筝起到主线的作用。 无论是对于阿米尔,还是对于哈桑,甚至对于整个国家,所有一切都承载在那飞翔的风筝、那割落的风筝上。人性的弱小、社会的动荡,在风筝的飞翔中、在作者笔下一览无余。

1、风筝对阿米尔 — 成长的背叛与救赎

随着风筝在小说中的几起几落,展现的也是主人公阿米尔内心的起落、背叛与救赎,一切都始于风筝并伴随风筝发生。阿米尔是一个有着优越物质条件的阿富汗富家少爷,他成绩优秀喜爱文学,可是生活中他多思多虑且胆小懦弱。哈桑是他的仆人也是他的玩伴,种族低贱身份低微,哈桑善于运动与射箭勇敢坚强、忠心耿耿。故事起源于阿富汗一年一度的风筝赛,这对孩子们来说是证明自己能力的好机会,阿米尔也想通过赢得比赛博得爸爸的关爱与赞许,阿米尔与哈桑结成一组,共同努力,他不畏惧割破的双手流出的鲜血,他挂断最后一只风筝,这时风筝象征的是希望也是阿米尔内心的一种寄托与追求,哈桑心中默念“为你,千千万万遍”最终追到了风筝然而却因为不愿交出被阿塞夫和他的同伴们强暴。阿米尔目睹了这一切然而人性的怯弱却让他止步不前。得到父爱的心理抚慰却敌不过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最终阿米尔以不恰当方式逼走了哈桑一家。那似乎飞翔的风筝在内心重重的坠落。后来战争爆发阿米尔与父亲移居美国,当他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使得内心更加无法平静,他选择再次踏上回乡之路,找到哈桑的儿子索拉博, 追回那只风筝走上心灵救赎之路。所有的一切都在索拉博放飞的风筝中得到了原谅与救赎,到了故事尾声,阿米尔在孩子的叫喊声中望向天空,“我追”正是阿米尔对自己心灵的回答。

2、风筝对哈桑 — 美好的品质与现实的抗争

风筝一方面让阿米尔走上救赎之路,另一方面又因为哈桑的坚定使其失去了很多。首先,风筝显示了哈桑无奈与飘摇的成长之路。伴随着哈桑的出生,低贱的种族、仆人的身份以及天生的兔唇便在他身上打上记号,他的生活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的命运是无法由自己主宰的。风筝又象征着哈桑的美好品质,“为你,千千万万遍”他一直重复着。他心中有最坚定的信仰,那便是爱与善良。尽管现实让他无法享有同阿米尔一般的生活,但他毫无抱怨,默默地, 千千万万遍地提醒自己,让自己做到更好。风筝对于哈桑的意义,也是作者内心的一种美好寄托,寄托在那湛蓝天空的风筝上的爱与美好的品质。纵使他只被称作卑微种族的仆人的儿子,可他身上的美好与勇敢展现得淋漓尽致,虽受尽偏见、明知被诬陷却也默不作声,一方面是善良的本性,另一方面也是自出生以来的身份地位决定的忍气吞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哈桑饱满的形象既象征了饱受民族歧视的弱势群体,更是体现了整日战争、需要解救的阿富汗。从风筝到人物到社会,哈桑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和消灭种族歧视的愿望。 他身上展现的忠贞、坚定、超出年龄的成熟和不惧牺牲的精神被风筝带向天空,飘向未知的方向就像那未知的或强大或软弱的人性。

3、风筝是阿富汗人民的缩影又承载着阿富汗的民族文化

风筝在这部小说中也体现了阿富汗这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这个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追随。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传统的民族习俗,比赛就像一场战争, 从制作风筝、放风筝、到割破风筝追风筝,不但需要细心准备还需要勇敢的战斗,风筝承载着人们的希望与目标,对自己勇敢者的身份的肯定。哪怕是伤痕累累与筋疲力尽,为肯定自己而去执著追求,体现了阿富汗人民的民族性格,更体现了这个民族的勇敢与无所畏惧。风筝的起飞与割落正昭示着阿富汗跌宕的情境,炮火、战争、社会动荡此起彼伏,充斥着人的神经。小说讲述的正是发生在这个穆斯林文化的国家的故事,以风筝为线索,用人性反映社会现实,风筝割落, 昔日古老美丽的喀布尔变的满目疮痍、破败凋零,这个国家发生了内战、社会制度的变更、塔利班武装的壮大、普什图人和哈扎拉人的紧张关系等。故事的背景不断在和平富足的美国和弥漫着恐怖气息的阿富汗之间切换着,在作者笔下, 美国似乎是和平又有强大,阿富汗却是血淋淋的人间地狱,民不聊生。让这个国家走出地狱的方法只有一个,仍然是从风筝切入,以人的命运去体现,那就是自我救赎,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穿梭在国家民族的深重灾难中,这个古老的民族需自我反省、自我拯救,现实与愿望都显示了民族的救赎之路才是国家获救的根本出路,虽然这条路是遥远和渺茫的, 但是有希望和理想的召唤的。

篇4:《追风筝的人》阅读教程

1. 阅读《追风筝的人》,了解其创作背景;

2. 通过批注式阅读、讨论会等交流方式探究作品主题及人物性格;

3. 提供学生合作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让学生享受阅读。

二、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追风筝的人》([美]卡勒德·胡赛尼著,李继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辅助材料:

1. 《<追风筝的人>的文学伦理学解读》(作者:夏晓东)

2. 《<追风筝的人>哈桑悲剧命运分析》(作者:林芊芊)

3. 《<追风筝的人>中哈桑悲剧生活原因解读》(作者:张红敏)

4. 《<追风筝的人>中的精神流浪与回归》(作者:严文珍)

5.《从成长主题分析<追风筝的人>》(作者:张坤媛)

6.《对<追风筝的人>中父子关系的解读》(作者:高晓晓)

7.《论<追风筝的人>的成长母题》 (作者:胡英歌)

8.《浅析<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意象》(作者:张光云)

9.《<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对身份认同感的追逐》(作者:曾志宏)

10.《人性的挣扎——<追风筝的人>的成长主题探析》(作者:李雅琴)

11.《放逐灵魂的流浪——解读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作者:李丹)

12.《关于<追风筝的人>中的主人公阿米尔的心理解读》(作者:李静)

三、教学时间

四周

四、教学计划

第一周:激趣阅读·批注分享

先激发学生对《追风筝的人》的阅读兴趣,再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给每个学生发放该书,指导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

1. 激趣

①引用名人推荐激发阅读兴趣

著名作家伊莎贝拉·阿连德说:“这本小说太令人震撼,很长一段时日,让我所读的一切都相形失色。文学与生活中的所有重要主题,都交织在这部惊世之作里:爱、恐惧、愧疚、赎罪……”而媒体更是好评如潮。

美国总统奥巴马将此书送给女儿作为新年礼物;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节目上演员高圆圆感动推荐。

②展现书的成就和影响激趣

该书具有史诗般的历史景观和荡气回肠的人性故事,曾在美国亚马逊3月底文学畅销书排行榜上排名第二,超过《达·芬奇密码》,并成为英国《观察家报》2005年度最佳图书,台湾诚品书店、金石堂、博客来书店销售冠军。作者获颁2006年联合国首届人道主义奖。该书成为法国读书会2006年度首选书。

③电影预告片激趣

2007年被导演马克·福斯特拍成同名电影,影片获得极大成功,并获得第80届奥斯卡最佳配乐提名。

预告片网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Y4NzMxNzQ4.html

2. 批注式阅读

指导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对重点语句、精彩片段、思想感情,在思考、分析的基础上,将欣赏、疑问、批评等感受,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注。

第二周:情节巩固·交流展示

为巩固、检测学生对小说情节的把握,将全班学生分为6个小组进行情节问答PK赛。在学生对情节全部把握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以读后感或者手抄报的形式初步展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阅读成果。

1. 情节问答PK赛

PK赛内容:

①填空题。如:苏联入侵阿富汗,1981年爸爸带着阿米尔逃往巴基斯坦白沙瓦,把家留给 照看。(拉希姆·汗)

②看图复述情节。如:

③优美文段背诵。如:

阿富汗人总喜欢说“生活总会继续”。他们不关心开始或结束、成功或失败、危在旦夕或柳暗花明,只顾像游牧部落那样风尘仆仆地缓慢前进。

PK赛形式:

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前期准备活动,每个小组以PPT形式准备5道选择题和2幅图片,并各自背诵积累的优美文段。教师收集各组选择题和图片,删掉过于简单或重复的内容,让各组重新修改整合。比赛时,每组轮流派代表上台展示,让其他组成员进行抢答,累计分数,选出最优秀小组。

2. 读后感或手抄报

让学生将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读后感,或用色彩斑斓、图文并茂的手抄报形式展示出来。

第三周:讨论深化·情节改编

在学生对小说内容大体感知后,通过讨论会的形式探讨小说的主题等相关内容。在深入探讨基础上,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尝试改编情节。

1. 讨论会

讨论形式:

各小组由组长事先抽签决定谈论问题,带领队员收集阅读相关资料,然后讨论并综合得出小组意见,最后各组派代表到讲台进行展示分享。

讨论内容:

①分析概括阿米尔、哈桑的人物形象。

②“风筝”意味着什么?

③阿米尔对哈桑是怎样一种情感?

④什么造成了哈桑的悲剧命运?

⑤怎么评价阿米尔对父亲的情感?

⑥阿米尔怎样在精神救赎中成长?

2. 情节改编

指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他们在小说阅读中感到遗憾并希望修改的情节进行改编。并将改动后的作品与原著相比,阐述哪个更好,写成短文。

第四周:课前演讲·最佳推荐

由书及人,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风筝。在学生深入讨论小说主题后,指导学生进行课前演讲,并写推荐词。

1. 演讲

指导学生以“我心中的风筝”为主题学写演讲稿。每次课前请两三个学生进行主题演讲,每人演讲时间为2-3分钟。学生演讲完毕,适时进行点评指导。

2. 推荐词

将自己的读书感悟浓缩成推荐词,以推荐给其他朋友看。在全班评选3条“最佳推荐词”。

推荐词范例:

巧妙、惊人的情节交错,让这部小说值得瞩目,这不仅是一部政治史诗,也是一个关于童年选择如何影响我们成年生活的极度贴近人性的故事。单就书中的角色刻画来看,这部初试啼声之作就已值得一读。从敏感、缺乏安全感的阿米尔到他具有多层次性格的父亲,直到阿米尔回到阿富汗之后才逐步揭露父亲的牺牲与丑闻,也才了解历史在美国和中东的分岔……这些内容缔造了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将这个过去不引人注意、在新千年却成为全球政治焦点的国家的文化呈现世人面前。同时兼具时代感与高度文学质感,极为难能可贵。

——《出版商周刊》

五、教学成果

批注、PPT、读后感或手抄报、改编短文、演讲稿、推荐词。

六、教学评价

1. 过程性评价:读书活动全员参与,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活动形式较为丰富,适时设置一些小组PK赛,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采取呈现PPT制作、读后感或手抄报、改编短文、演讲等多种展示形式。

2. 结论性评价:针对小说情节、人物、主题等重要内容,在环节设计中循序渐进、由浅到深,学生通过PK赛、讨论掌握了小说内容。

七、教学反思

篇5:《追风筝的人》 阅读答案

(2)(6分)

①放风筝前因紧张而想要放弃;②比赛开始时渴望赢得比赛以得到父亲的表扬;③赢得比赛后非常兴奋;④哈桑去追回风筝时为哈桑担忧;⑤看到哈桑受到侮辱时很害怕;⑥哈桑回来痛苦不安。(每点1分)

(3)(6分)小说对雪的描写一共有三处:第一处是比赛开始时“街上新霁的积雪银光闪闪”,“雪花覆盖了每一个屋顶……树枝上也堆满了积雪”,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第二处是哈桑和我走出锻铁大门时,“雪花反射出白晃晃的光芒,照得我睁不开眼”,烘托了我赛前的紧张的心理;第三处是“他(哈桑)踢起阵阵雪花,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暗示了哈桑纯洁如雪一样的品格。(每点2分)

篇6:追风筝的人小说阅读感受

我敬仰父亲的伟大人格,虽然他以往有过一点点小错;我为哈桑的“为你,千千万万遍”而流泪;为阿米尔的软弱、自私而叹息;为索拉博的悲惨命运而心痛;为索拉雅最终遇见了阿米尔这样的开明善良的阿富汗男人而庆幸……

对于阿富汗的苦难作者没有在《灿烂千阳》里写的多,但也涉及了圣战组织、塔利班的愚昧、残暴,更多的是作者对于传统阿富汗文化的珍爱。即使如此,和平状态下的传统阿富汗文化还是显得太束缚人们的心灵,太不平等,其实还是对女人的太冷漠,在那样的社会,女人从来没有被当作人。

对于塔利班,我在想是不是有脸谱化的描述?也许吧,想想我们的红卫兵。人的本性就是动物,仅有受了教育、加强修养、努力向善才能具有人性的光辉,否则具有现代科技文化的人比动物更加残忍。

追风筝的人小说阅读感受3

公司楼下开了一个书店,每一天中午的休息时间我就去翻翻书。

《追风筝的人》是朋友在BLOG上推荐的,她说看了欲罢不能,激起她了解阿富汗的冲动,于是她又看了这个阿富汗作家的第二本写阿富汗的书《灿烂千阳》。

第一本我已经读完,第二本读到一半,有点读不下去了。作者的语言太贴近生活,两本书很相似。

其实读完第一本,我感受颇多,两个阿富汗小孩一齐长大,其间经历了太多我们想象不到的事情,这些故事激发我思考“朋友的真正含义”。书中真挚、细腻的语言十分生活化,让我读起来很流利;但故事却很是沉重,读完让人忧郁,也许作者就是想让读者了解阿富汗人性中抑郁产生的原因。

书中男主人公对儿时伙伴的感情,从愧疚,自责,到了解真相后冒着生命危险应对过去自我懦弱的一面,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与故事的情节一齐跌宕起伏。

第二本书还没读完,感觉两本书的情节很相像,只可是是刻画了两个女性的成长经历,也不明白是译者的原因还是作者刻意的结果,书中一些场景的描述都十分的相像。弄得人经常把两本书的资料混了一齐。

上一篇:小学生包馄饨日记下一篇:信息查询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