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企业宣传片的三大特点

2024-07-17

国外企业宣传片的三大特点(精选9篇)

篇1:国外企业宣传片的三大特点

国内企业宣传片大家肯定是看多了,不知道国外的我们又是否了解呢?形动数码今日带大家来认识国外企业宣传片的三大特点。不拘泥于固定模式

国外的企业广告宣传片与国内的相比,其最大的特点莫过于自由自主,内容广泛,这与西方人自身思想体系有很大的关系。在形式上,他们不固定于传统的创造模式上,整个创作大胆新颖,他们勇于运用黑白电影、纪录片和新闻采访类等许多国内不常用的宣传片模式。在内容,相对于国内企业宣传片制作者的固步自封思想,国外的宣传片制作者则较好的拥有自主权,能够用自己的创意说服客户,在创作上占主导权,内容可以涵盖各式各样的东西,人、动物以及虚构角色等等。风格诙谐幽默

由于受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国外制作者在制作企业宣传片的时候,也不忘体现西方人幽默诙谐的特质。他们对于宣传片的要求不是教化作用,而是旨在让人们观看以后,能够莞尔一笑,达到气氛轻松活跃,并在这种情绪下记住所宣传的内容本身。然而中国人的企业宣传片,过分运用一些浮夸的词语,强调一些泛泛而谈的概念,毫无任何故事逻辑可言,不仅只是一些空洞无意义画面的叠加,而且千篇一律,缺少创作者智慧的体现。创意出人意料

无疑一个好的创意是影片最重要的灵魂,也是对于每一个制作人都至关重要的环节。国外影片制作人在此方面的确比国内要更具有创意性,他们的想法往往实用且独具一格,让观者不仅能够在第一印象记住影片诉求,还能够确切地了解到整个企业的详细信息和实力。无论是在企业的软硬实力介绍,还是企业品牌的塑造,都体现了国外宣传片制作人创意的独特性和实用性。

篇2:国外企业宣传片的三大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外仪器行业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引起了我国仪表业界的关注,

一是新技术普遍应用。普遍采用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CAT)、数字信号处理(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及表面贴装技术等。

二是产品结构发生变化。在重视高档仪器开发的同时,注重高新技术和量大面广产品的开发与生产,

注重系统集成,不仅着眼于单机,更注重系统、产品软件化。随着各类仪器装上CPU,实现了数字化后,软件上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今后的仪器设计归纳成一个简单的公式:仪器=AD/DA+CPU+软件,AD芯片将模拟信号变成数字信号,在经过软件处理变换后用DA输出。

篇3: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特点及借鉴

在西方国家, 中小企业的融资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无限责任制企业和有限责任制企业。

无限责任制企业包括单人业主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 特点是不缴纳企业所得税, 只需缴纳相对较轻的个人所得税, 但是, 不能够通过债券、股票等形式向社会进行直接融资, 并且经营过程中产生的风险由自己来承担。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通常情况下主要是业主或合伙人的个人资产。通过对各国的融资方式进行比较分析, 在意大利和巴西, 这类小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是向亲戚朋友摘借, 而且比较多, 这种融资方式得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而美国和英国的这类小企业恰恰相反, 他们主要依靠自己的积蓄, 向亲戚朋友借钱融资的比较少。

有限责任制企业, 这类企业往往是公司制中小企业, 特点是缴纳高额的企业所得税, 同时缴纳相对较重的个人所得税。但是, 这类企业的优势主要表现为:可以通过债券、股票的方式向社会直接融资, 并且只承担以股本金为限的经营风险, 其承担的责任有限。当然, 一部分公司制中小企业除外, 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债券和股票只能通过柜台进行交易。与其他交易方式相比, 通过柜台进行交易的相对成本比较高, 而且风险比较大。

2 国外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无论是单人业主制和合伙制企业, 还是公司制中小企业, 都客观地、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融资难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受经营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中小企业变数大、风险大, 难以受到投资者的青睐。美国对全国近2000多万个各种不同类型的小企业进行统计, 在3年内关闭的企业占到1/3, 甚至1/2, 这从根本上影响了企业的融资。 (2) 受总资产的影响, 中小企业的负债能力有限。通常情况下, 企业资本金的大小决定着其负债能力, 负债能力通常为资本金的80%或60%。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由于资产少, 其负债能力相对比较低。从世界范围来看, 独立自主和自我奋斗的精神在美国的中小企业中表现比较突出, 因此企业的负债水平比较低, 通常都低于50%, 对于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来说, 侧重团队精神和社会力量, 倡导互助合作, 因此中小企业的负债水平比较高, 通常超过50%; (3)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由于类型比较多, 在资金需求数量方面比较小, 但是频率比较高, 进而增加了融资的复杂程度, 同时增加了融资的成本。中小企业以融资的多样化、小批量而著称, 资金需求具有批量小、频率高的特点,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融资单位的融资成本, 在不考虑其它因素的前提下, 在融资利率方面, 与上规模的企业相比, 中小企业平均高出2-4个百分点。 (4) 金融业实行的谨慎原则, 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在经济生活中, 由于资金或货币的重要性、广泛性以及影响国民经济的全局性, 为此各国制定了严格的经营规则, 对金融业进行管理, 进而确保资金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流动性, 避免金融危机冲击整个国民经济。 (5) 金融企业融资手续繁琐, 挫伤了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性。通过上述分析,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由于融资数量少、频率高, 因此需要简单快捷的融资方式。然而, 金融部门为了确保自身的安全, 需要完整的融资手续加强管理,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需要。

3 国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启示

国家已采取相应措施, 对中小企业给予扶持, 但目前效果还不理想。其原因在于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和资金扶持政策尚处于起步阶段, 融资渠道和政策体系还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政府扶持政策的作用对象也缺乏针对性或重点。考察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得到如下启示:

3.1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逐步给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权

对于我国各类公司制企业来说, 虽然尽了上缴所得税的义务, 但是不能享有自由发行债券、股票的权力, 与国外公司制企业直接向社会募集资金的做法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国外, 只需获得证券监察部门的审核和备案, 公司制企业就能发行债券或股票, 并且通过柜台方式交易所发行的债券或股票, 在全部公司债券或股票中, 通过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的债券或股票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

3.2 推进建设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

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需要培育信用体系、对信用市场进行规范、建立和完善信用制度、积极营造信用环境, 进一步抵御信用风险, 巩固和强化自身的融资能力。首先建立健全企业外部的征信系统和信用评价体系, 通过树立信用典型, 积极推广信用管理经验;其次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信用制度, 对企业内部加强管理。因此, 通过建立企业信用档案、信用评级、企业信用制度等形式, 对于推进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 增强企业的信用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3.3 进行信息化建设, 创造新的管理经营模式

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已成为中小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与销售等各方面全面应用信息技术的一个衡量尺度, 通过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调整或重组企业组织结构与业务模式, 来服务企业发展目标, 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3.4 财政金融政策应该向中小企业倾斜

从法律法规建设上来硬化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制度安排。可以在现有《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基础上, 制定更具适用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中小企业融资法》、《中小金融机构法》等具体法律、法规, 以规范中小企业融资主体的责任范围、融资办法和保障措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 各级政府在安排财政预算支出时, 按一定比例提取中小企业专项发展基金。

鼓励开办由地方财政出资或担保融资的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 其资金运用可委托地方商业银行代理, 在利用政策性银行的低成本资金时, 应将利息直接补贴给中小企业, 而不是补贴给商业银行, 从而杜绝商业银行在代理政策性金融业务时的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冯万年.中小企业融资策略研究[J].财会月刊, 2011 (2) .

[2]钱小平.基于产业集群的我国融资战略研究[J].经济纵横, 2012 (11) .

篇4: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三大特点

中央领导高度重视企业文化

2003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央办公厅主任及山东省委书记张高丽、省长韩禹群的陪同下视察了时风集团。当刘成强总经理向总书记汇报企业利用时风大学对员工进行时风文化培训时,总书记高兴地说:“企业文化建设很重要,应认真抓好,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早在1990年5月,李瑞环代表党中央在广州举行的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年会上第一次公开讲企业文化。他指出:近几年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化现象,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等,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1992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首次将企业文化郑重写进“党的十四大报告”。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指出:搞好社区文化、乡镇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

1993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优良的职业道德,树立敬业爱厂,遵法守信、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

从中共中央最早发现“企业文化现象”,到把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置于企业精神的培育,其后,江泽民同志在太原铁路局把企业文化浓缩为“企业形象塑造”,一直发展到日前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将企业文化建设索定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科学论断。穿越时空隧道,从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横坐标和纵坐标的交汇点上观察,中央领导一直关注企业文化。党中央几位主要领导,高瞻远瞩,全面准确地见证了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心路历程,从现象到本质,从单体到系统,从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不断深入,逐步系统、日臻科学和完善,从而不断开拓健康前行,探索出一条成功的中国化企业文化建设道路。

政府行政层层助推企业文化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不具有真正的法人资格,受管理模式决定,使真正处于出资人位置上的政府,在国有国营企业的领导中往往采用行政的手段去管理。各级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对企业文化普遍重视,并习惯按“红头文件”的规定动作布置要求企业。各级企业主管部门年年讲企业文化,层层召开专业会议下达任务,广泛培养推广企业文化典型,甚至将企业文化纳入企业家统一年度绩效考核目标。行政的强力助推,使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格局呈现出地区塑造的整体性、发展的阶段性、方法的统一性和波浪式前进的社会主义特有规律。

吴邦国总理在全国企业管理工作会议上郑重提出:要大力培育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在国家的“十一五”规划中,文化发展被确定为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被定为检验各级政府官员是否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标准之一。

2000年6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在《21世纪中国企业文化论坛》会上代表政府讲话时指出:企业文化建设要体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始终代表党的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作为党的先进性的重要特征。对企业党组织提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明确要求。

国家有关部门直接参与和领导企业文化建设,国家经贸委、中华全国总工会等多部门曾下发专门文件,向全国企业发出“学习海尔经验,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5年专门制订《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在统一指导思想,明确建设基本内容的同时,提出了三年建设的总体目标。接着,以此为基础,上海、北京等城市,全国电力、金融、烟草等行业和系统,也纷纷制定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地方战略实施的重要资源去精心运作。由于各级政府部门的强力助推,中国的企业文化虽历经波折,但实现了较长时期的健康发展,目前在许多企业有了专门机构、主抓人员和专项资金的系统保证,从而使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一年比一年更深入、一年比一年更广泛。1988年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成立时,全国性企业文化社团只此一家,现在已遍及全国各省区。许多名牌大学相继成立企业文化研究所。

目前全国已呈现出即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空前活跃的建设格局。

与思想工作结合政治亮色独特

文化作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带有执政党指导思想的政治亮色。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生长点的中国企业文化,一直高扬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旗帜,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中国的企业文化元素诞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多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文化烙印。企业文化体系形成于广大员工所认同的科学价值观、经营理念、企业精神、社会主义道德伦理中,将企业员工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融为一体去培育,突显出企业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

许多中央企业将推行企业文化战略视为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策略。西方国家在通过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进一步梦想实现政治全球化。具有百年屈辱百年抗争,爱国图存光荣传统的民族企业,自觉推行企业文化创新,在新、深、实、细上着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尽责服务,不盲目西化,而是继旧开新,在固有的历史文化传统中走出一条崭新的中国式管理道路。许多中央企业清醒认识自己在推行国家文化安全战略中的责任和义务,建设卓越企业文化、领航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主流方向,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觉抵御国内外腐朽、落后、反动文化的浸蚀,企业文化建设成为全党、全国、全民治国安邦的重要抓手。

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互相助推,交叉进行,是中国企业文化有别于其它国家的最大亮色。自中国东部沿海的青岛前哨机械厂等企业,1982年引进日本生产技术,同时引进日本企业文化开始;到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某些企业,与美国西欧企业合作,受其管理文化影响,较早提出企业精神;从深圳市委宣传部在全国率先挂出企业文化研究会的牌子,到目前全国各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部门都在抓企业文化这一不争的事实;回眸2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国的企业文化多由党委政工部门主抓,多与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捆在一起行进。

企业文化建设与党的中心工作和国家、社会稳定的大政方针贯彻落实同步,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指导思想一致,建设主体相同,在培育“四有” 员工队伍,建设和谐企业,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持的目标方向相向。

企业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党的工作重要组成部门,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展开,同时又要遵循自身规律,牢牢掌握文化力提升经济力的着力点,这就是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有别于世界任何民族的文化个性。

篇5:国外企业宣传片的三大特点

国资委宣传工作局副局长、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副会长曾坚在《当代国外企业文化建设状况与借鉴》的报告中,广泛介绍了境外企业文化建设情况,并将其归纳为以下10大特点:

1.强调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一致性,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注重弘扬本国民族文化,在跨国经营中充分尊重所在国的社会文化。如:德国的企业文化冷静、理智、严谨、认真;而美国的企业文化则有着讲究个性、追求多样化、敢于冒险的特性;日韩的企业文化又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带有中庸、和谐、强调团队精神的特色;瑞典的企业文化则彰显民主、开放、和谐、追求卓越、重视环保„„因此,在跨国经营中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特色,尊重所在国的社会文化。

2.重视企业文化的战略定位,将企业文化融入经营管理全过程。如:瑞典的大多数跨国企业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形成小国家、大企业,小产品、大市场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坚持以市场为主导,构建“战略、管理、文化”三位一体的经营体系,实现了文化与管理的紧密融合。

3.重视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注重发挥员工参与确立企业价值理念和制定企业愿景的积极作用,努力培育企业核心价值理念体系。

4.着眼企业持续稳定发展,重视建设相对稳定的员工队伍,把企业以人为本和员工以企业为家统一起来,特别注重建设人企合一的发展团队。一般来说,他们的主要作法:一是用共同的企业价值和愿景来吸引和凝聚员工;二是注重对员工的培训,使企业理念真正根植于员工之中,增强企业对员工的凝聚力;三是为员工提供较好的福利保障;四是实行多种员工奖励机制,对为企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奖励;五是重视工会作用,由管理者与工会共同协调解决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矛盾与利益冲突;六是注重非正式交流活动,增强企业凝聚力。

5.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倡导企业使命与社会责任相统一,为企业发展培育和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企业的社会责任是近年来世界各国企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企业强调责任意识和高度负责的精神,首先表现为企业的社会责任。而企业的社会责任突出强调5点:一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最主要内容就是切实实现股东和员工的利益;二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直接外在表现就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最好的商品和服务;三是可能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促进所在地区和国家的社会繁荣;四是遵守法律法规,做到及时向社会公布企业信息,保证经营活动公开透明;五是把企业发展同造福人类、保护环境、建立循环经济社会统一起来。

6.运用各种手段塑造企业形象,展示企业文化,打造企业品牌,把宣传企业、宣传产品与经营文化相统一,培育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日本的企业在这方面十分重视,他们在宣传产品的同时,经营企业文化:一是非常重视产品和企业形象的宣传,如:资深堂的宣传部有130多人,每年广告费用占营业额的10%;二是对文化进行战略投资。

7.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企业文化融合。当前,新的一轮并购重组正在全球兴起,企业并购重组必然导致企业文化的对撞与重组。据美国一项调查研究显示,100个不成功的企业合并事例中,85%是因为管理模式不同、管理风格迥异、企业管理层不能融合造成的。因此,找出一条并购重组中行之有效的文化融合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8.努力做到文化传统与创新相统一,培育支撑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文化力量。通过对一些长寿企业进行考察、研究,发现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非常重视企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企业的发展奠基在深厚的文化基础上,根植于厚重的民族文化之中,同时又适应时代变化,不断发展和创新:一是继承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并融入到企业和员工的行为之中;二是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注意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基因”,使之成为文化传承的精神支柱;三是通过建立资料馆、纪念馆等文化设施,达到传承文化、宣传形象、塑造品牌的目的。

9.注重企业品牌形象宣传,积极应对新闻突发事件,不断提升和强化企业的品牌形象。境外企业在推进CI战略的同时,及时导入CS战略,使企业形象塑造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0.把企业文化真正融入到企业日常管理之中,使企业文化落地生根发挥作用。丰田汽车公司将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通过精细管理形成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从表面看,丰田竞争力的背后是管理效率,但管理效率的背后主要是企业文化,其核心有三点:一是以人为本,相信每一位员工的能力,调动每一位员工的潜能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每一位员工都有价值感和成就感;二是不断改善、无止境改善的思想已融入到每一位员工的血液中,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三是现场管理,员工在遇到问题时,不是相互责难或逃避责任,而是充分暴露问题,找出解决方法。

曾坚认为,国外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就对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有如下启迪:

1.要将推进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发展战略,作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工作认真予以落实;2.要进一步加大贯彻落实国资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工作力度,全面提高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3.在推进中央企业兼并重组的过程中重视企业文化融合问题;4.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新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以提高员工素质为目标,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5.要加大中央企业形象宣传与品牌塑造的力度,充分发挥国资委管理优势、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进一步提高中央企业的整体形

象,塑造企业品牌;6.要大力推进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使企业文化落地生根、发挥作用;7.要结合我国国情,注意做好企业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工作。

篇6:国外企业宣传片的三大特点

1、对不同类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扶持不同。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融资特点不同,当然对融资渠道和条件的要求也不同。从融资的角度看,中小企业可分为制造业型、服务业型、高科技型以及社区型等几种类型。西方国家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是各有侧重的:如美国比较重视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日本在支持中小企业吸收引进技术方面也是具有特色的;意大利比较注重制造业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融资问题;法国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重点主要放在了就业潜力比较大的服务业型中小企业上;瑞士和西班牙则在解决社区型中小企业(包括街道手工工业)上具有特色。

2、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进行不同的扶持。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对融资有不同要求,从企业创办一直到企业因种种原因而退出,都有对融资的不同要求。政府针对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相应的政策支持。

3、中小企业融资的专业化。目前,西方国家金融业的发展,既有业务不断综合化的趋势,也有金融机构不断细分的专业化和金融产品不断创新的特点。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是从事对大型企业巨额贷款的大型金融机构与从事向中小企业微型贷款的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分化。金融机构的专业化,直接导致了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融资机构的建立,其中以美国最为典型。据统计,美国有上万家专门从事为中小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中小企业投资公司,极大地弥补了市场上有限的创业(或风险)资本与创办中小企业及其发展所需的巨大的资金缺口。

(二)几点启示

通过对有关国家和地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制度和政策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政府都很重视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都有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政策和机构。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金融支持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促进中小企业持续稳健发展的有效办法。因此,我国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通过制定协调、配套的政策、法律以及相关机构支持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2、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模式可划分为:清障铺路法和扶持法。前者以美、欧为代表,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主要集中在保证市场公平、消除不利于公平竞争的障碍,提供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信息、技术等各种服务方面。这对降低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模式的行政成本和财政成本较小,适合于小政府大市场的成熟市场经济。后者以日本为代表,政府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力度较大,行政审批程序较复杂,财政成本较高,在政府主导型经济的成长阶段可能比较有效,但不利于经济转型和结构提升,也容易产生道德风险。我国应充分吸收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和政策体系,鼓励创新,更多地运用市场手段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3、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的力度受到政府预算、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等因素的制约。美国和日本的经验还表明,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与金融市场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具有一定的替代性。我国政府财力有限,因此应更多地提高相关的优惠政策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4、美、日、德等国的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中并没有扮演主要角色或承担主要责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相关部门政策的协调配合。这一点尤其值得中国借鉴。

篇7:国外企业宣传片的三大特点

编者按:9月27日“中国在非企业本土化与中国对非战略”研讨会召开。专家表示,在非中企要重视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把自身的发展和当地的发展结合起来,多让当地民众分享企业的发展成果。这不是对企业的要求,而应该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自身需要。而本文则从涉农企业角度谈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和特点,为在非企业提供借鉴和经验。

不管是以贸易、投资还是援助的方式,企业都是“走出去”战略的承载主体。目前,不管是在国际,还是国内,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探讨与实践呈现出越来越专业化、机构化和制度化的趋势,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企业社会责任竞争力、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规划与管理等概念越来越被频繁而广泛地提及。但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于“走出去”的中国涉农企业在海外落地经营的过程中时,则会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在他们身上又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这是因为这些企业在海外落地经营的过程中时刻与跨国政治、法律及公共安全、跨文化交流、社区融入、危机管理、传播控制、环境可持续性等议题紧密相关,假如对这些议题重视不足或处理不当,不仅使涉农企业面临各种商业运营的风险,还为国家带来“新殖民主义”、“新帝国主义”等国际污名化标签。比如2007年中海油在印度尼西亚的棕榈项目由于受到当地环保主义者的干预而搁置,又如2012年重庆粮食集团在巴西的豆类作物种植和加工项目遭遇当地“无地农民运动”的抵制等。与具有浓厚现代化特征的专业化、机构化和制度化相比,企业在策划和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的过程更具随机性、灵活性、多元性与适应性。本文将围绕着中国涉农企业在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中凸显的其中三个特点展开论述。

首先,对于许多在非企业来说,“涉农”本身就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渠道和方式。这是因为农业本身就与减贫、粮食安全、就业、经济增长等国际发展议题紧密相关,尤其与非洲各国国情密切吻合。贫困与粮食安全是非洲大陆挥之不去的两片阴影,而它们都与当地农业的发展紧密相关。近年来,非洲国家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NEPAD)、非洲农业发展综合计划(CAADP)、中非农业合作论坛,及各国各类农业发展规划等在内的各种机制来发展自身的农业生产,并将解决自身的粮食安全问题列为重要目标。在此背景下,许多在非投资的中国企业也被东道国要求将其投资与当地的农业发展结合起来。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刚果(金),开矿者被要求与一定数量的农场开发结合在一起,并传递给当地农民一定的农业科学技术,从而助其解决自身的粮食自足问题。在笔者多次的非洲实地调研中也发现,不管是中国海外承包商,还是专门从事基建、石油矿业等中国能源公司等,很多都有发展农业的尝试。当问及他们发展农业的初衷时,大都提及了当地政府和当地民众的期望和要求,并坦言发展农业本身是为了改善与当地社区的关系,为其解决农业生产、粮食安全的问题而推出的一项企业社会责任举措。通过发展农业生产、雇佣当地人口、传导农业技术等方式,企业在当地的社会声誉大幅提高,从而有利于其主营业务的开展。这个现象说明,一方面,中国在非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必须注重其所嵌入的“农业”与“乡土”的整体大环境;另一方面,由于农业本身所具有的公益性和减贫性,可以充当许多在非中资企业与当地利益相关者的润滑剂和战略平衡杠杆,是其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项选择。

第二,涉农类企业在非洲当地履行社会责任在客观上起到了社会整合的功能,企业与当地社区相伴而长、互相支持,在很多情况下被称之为“社区企业”。具有长久海外经营的涉农类企业在实践中都深刻体会到了当地政府在引导发展方面的财务能力、协调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与国内在招商引资时期的强政府干预环境不同,非洲国家在独立前,大部分国家并没有以现代官僚体制治理国家的历史和经验,这不仅导致其在协调土地、金融、劳工、各类社会组织以及出台吸引外资的政策方面的能力较为有限,也使当地政府无力有效地支持当地企业、社区和民众更好地从外来投资中更多受益,而这些能力的不足反过来又会影响涉农类企业在当地的商业运营。类似的当地环境就为涉农企业在策划与落实企业社会责任时提供了切入点。

实地调研的许多案例表明,中国涉农类企业在非为当地职工和社区提供医疗救助、教育投资,甚至教堂修缮等方面的支持,或者公司举办年底聚会邀请当地各界人士参加交流,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着整合当地社会资源的功能,各类不同的社会群体在公司组织的各类集体性场合与空间中聚合、交流、合作,加强了彼此的了解和凝聚力。由于其嵌入当地乡土环境的天然特性,涉农类企业与当地社区和居民有着内在的社会、经济联系。比如说中非农投坦桑尼亚分公司的厂址本身就在乡村之中,公司不仅为公司职工,还为农场附近的居民提供饮水、医疗、交通、娱乐等各方面的便利,并于2011年开始在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的支持下,以公私合营的方式与中国农业大学一起在农场附近展开了村级减贫学习中心的试验,通过这个村级中心的建设,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饮用水、小额贷款、农业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还动员当地民众投工投劳,完成了当地乡间小路的建设,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公司还为自己赢得了周围社区对于农场的佑护。

第三,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角度出发,“走出去”的涉农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商业边地”(business borderlands)的功效,即这些企业需要同时在母国和东道国这两个二元平行世界里运行,一方面需回应来自母国总部的要求和指示,另一方面又要面对当地的挑战和需求。在许多情况下,它需要将在母国获得的经验和发出的指令在东道国进行适应性调整后进行技术上或是制度上的创新,方能获得全新的问题解决之道。在这些创新中,它就不断创造出母国和东道国共同交叉的“第三空间”(商业边地),这些“第三空间”的形态和发展态势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宏观上中非关系的状态,也在微观上形塑着海外企业的局部生存环境。

具体到企业社会责任而言,一方面,这些涉农企业需要面对东道国当地各种利益群体的要求和规定,同时,它也需要面对国内的要求和规定。在这方面,这些“走出去”的涉农企业可做贡献的渠道是多元的,比如充当中非双边友好沟通与合作的桥梁和民间外交的使者。从某种意义上说,现行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将要采取的方式就是利用资质良好的承接企业在自己商业运行的过程中为非洲当地提供公益性的技术指导,并充当中国向海外展现中国现代农业科技、维护友好中非双边友谊等方面的角色。

涉农类企业在海外经营的过程中,不管是否使用“企业社会责任”这样的字眼,不管他们是否设置了专门的相关公共部门(通常情况下,他们在海外机构设置中尽可能一人多用,降低成本,因而负责企业社会责任的部门通常并没有设置),也不管他们是否制定了独立的企业社会责任规划与制度,而在他们每日“并不浪漫”的海外生存与发展实践中,他们时时刻刻都必须与东道国、与母国的需求与规制发生着互动,不断处理着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关键性议题,不断构建“第三空间”(商业边地),从而为企业谋取更为有利的外部社会环境和政策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对于这些企业来说,不仅是“锦上添花”,更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探索初期时所经历重重挑战时的“雪中送炭”,还是必须的、内在的“生存与可持续经营之道”。(本文为大北农青年学者研究计划“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中的制度和文化遭遇”课题的产出之一。作者徐秀丽为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研究中心/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李小云,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齐顾波,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发展管理系系主任)

篇8:老人再婚的三大特点

一是没有共同的子女。

子女是父母的心头肉,既是父母的解心草,也是父母的连心藤。夫妻之间有了隔阂,有了矛盾,有了纠纷,只要不是感情完全破裂,都有可能看在子女的份上,为避免伤害子女的心而勉强维持婚姻。处理得好,也有可能恢复原有的亲密和谐关系。而四十五岁以上的中老年单身,因丧偶因离异者为多,真正的老处女老处男相互结合的概率极低。中老年再婚,再生育子女的条件和可能极少。再婚以后,除了处理好双方的互相感情关系以外,如何处理好与对方子女关系也是极其重要的。要做到这一点,靠一方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双方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双方都必须具有换位思考的思想基础。不能总认为自己的子女比对方子女能干,比对方子女长得帅长得漂亮。即使客观真的有这种情况,也必须对对方子女更加宽容和礼仪。特别是当一方或双方子女反对你们结合成夫妻时,最好先通过思想和感情沟通征得子女辈理解同意为好。那种不顾子女反对毅然决然的结合,是一种勇敢;而处理好子女关系再结合,却是一种理智!

二是有比照。

造成中老年单身,无非是三种可能:丧偶、离异、或一直没有婚姻经历的中老年男女。丧偶或离异的单身都经历过婚姻,也就都有比照。丧偶单身大多无尽思念逝去的他或她的好,即使想再婚,也总是盼想未来的对象像原配一样好,或者希望比原配更优秀。离异的单身大多对离去的原配怀有厌恶或不满的遗憾,再婚,总希望对方没有前夫或前妻的缺陷。

问题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那种怀有十全十美要求的择偶者,往往是要求越高,失望越大。年轻人择偶,只要感觉良好,没有比照,婚恋或许容易成功。中老年单身,由于有比照,加上经历阅历都很深,对再婚想的也相对地更远更细,所以想找到称心如意对象的希望也就更小更难。

三是各有子女各有家。

曾经的婚姻,从二人世界发展到有儿有女,都只有一个家。舌头不小心还被牙齿咬破呢,夫妻之间免不了磕磕碰碰。即使有了口角生了气,也逃避不到哪里去。白天各忙各的,晚上还是同床共枕。半夜争吵半夜和,半夜不和不是好公婆。大多数原配之间的不和,由于日同房夜同床,避不开的亲密接触结果,是慢慢地烟消气散,慢慢地和好如初。

再婚则不同。一旦生气,一气之下回到各自的家。如果双方都等着对方道歉,坚持着不打电话认个错,几个月断了通话,新建的感情容易淡,半路的夫妻容易散。表面看是谁也不靠谁,离开谁都能够继续生活;实际上却践踏了来之不易的晚情,固执己见最终导致了深厚感情的冷凉!更可怕的是容易因此失去再次婚恋的勇气!

所以,中老年再婚与年轻人原配相比,更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体谅。或许是大部分中老年再婚夫妇忽略了这一点,所以大部分中老年再婚结果并不理想,再婚的离婚率往往高于原配的离婚率。只有少数有良好素质的再婚夫妇,能够相互体谅相互忍让,才维持了恩爱有加的现状。

篇9:三大特点与三大矛盾

美国应对中东主要问题的特点

首先,过去一年奥巴马政府在军事上十分克制,力求将军事干预的风险降到最低,其根本原因是在实力不济的情况下,美国干预中东事务的能力和意愿均呈现出明显下降的态势。

面对“伊斯兰国”的威胁,美国的反应显然相对迟缓而且有限。从2014年6月“伊斯兰国”宣布建立后的近两个月时间里,美国基本上采取了按兵不动、静观其变的态度,直至8月7日奥巴马才宣布向“伊斯兰国”发动空袭,但同时不断重申不会派地面部队重返伊拉克。9月10日,奥巴马公布打击“伊斯兰国”的战略:一是扩大美军空袭行动,打击在叙利亚的“伊斯兰国”势力;二是为伊拉克政府军和库尔德人武装提供人力、财力支持,并为叙利亚“温和”反对派提供武器,以加强对“伊斯兰国”的地面打击;三是构建广泛的国际联盟,切断“伊斯兰国”的资金链条;四是继续向受害民众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当前,打击“伊斯兰国”主要依靠美国的中东盟友和西方盟友,主要方式是空中打击。目前看来这种形式显然很难在短期内根除“伊斯兰国”,美国也坦率地承认根除“伊斯兰国”可能需要三到五年乃至更长的时间。

在叙利亚问题上,自接受俄罗斯的“化武换和平”安排后,美国已基本上放弃军事打击叙利亚的选择。2014年6月,巴沙尔高调连任总统,美国的反应只是将“叙利亚反对派和革命力量联盟”驻美办事处升级为正式外交使团,同时向国会申请2700万美元用于向叙反对派提供非致命性武器援助。此后,美国并无进一步的强烈反应。

2014年利比亚局势严重恶化,濒临全面内战边缘,但美国似乎对此听之任之。2014年7月26日,美国驻利比亚使馆人员在美空中和地面部队的保护下全部撤往突尼斯,表明美国对深度介入利比亚事务全无兴趣。

其次,更加重视外交谈判在解决中东热点问题中的作用。

美国国务卿克里自上任以来十余次赴中东国家进行外交斡旋,其重要议题就是巴以和谈。2013年7月,巴以和谈总算重启。以色列承诺分四批释放104名《奥斯陆协议》签订前被关押的巴勒斯坦要犯;巴方承诺停止在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宣示主权的活动。但在2014年4月巴民族权力机构与哈马斯达成和解协议后,以色列立即宣布中止巴以和谈。2014年7月,以色列因三名犹太青年遇害对加沙发动持续了50多天的军事打击。加沙战事宣告了美国斡旋巴以和谈的失败。

在伊核问题上,鲁哈尼上台后美伊关系趋缓,伊核谈判也得以重启。2013年11月,伊核谈判达成初步协议,伊朗承诺冻结核计划,西方大国则承诺分步骤减少对伊朗的制裁。但由于分歧重重,达成最终协议的期限两度推迟,目前预定的时限是2015年6月。虽然最终协议尚未形成,但是奥巴马政府通过和谈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决心依然十分坚定,这也表明通过谈判解决伊核问题已成为奥巴马政府的主要政策选择。

第三,更加重视通过多边外交发挥地区盟友和西方盟友的作用,力争减少投入,背后操盘主导中东事务。

为建立打击“伊斯兰国”的地区联盟,在美国的推动下,2014年9月11日沙特、埃及等十个阿拉伯国家发表《吉达公报》,承诺共同打击“伊斯兰国”,约旦、阿联酋和巴林空军还不同程度参与了空袭行动。同时在法国召开的“伊拉克和平与安全国际会议”上,美国又积极争取阿盟和欧盟的支持,但仍坚持不向伊拉克派出地面部队,并拒绝与伊朗和叙利亚合作。2014年11月,美国组建由30多个国家组成的打击“伊斯兰国”联盟,200多名军官齐聚美国中央司令部总部商讨如何协调打击“伊斯兰国”的行动。

在叙利亚问题上,为支持“温和”的叙利亚反对派,美国积极联合土耳其、沙特、卡塔尔、阿联酋和欧洲盟国,促使这些国家向“温和”反对派提供武器装备和后勤援助。2014年美国在沙特设立可训练1万人的军事培训基地,用于培训叙利亚“温和”反对派,美国为该项目向国会申请了5亿美元的经费。

在埃及问题上,尽管美国每年向埃及提供13亿美元援助,但这笔钱对于缓和埃及局势、维护埃及稳定只是杯水车薪。因此,美国积极鼓励沙特、科威特和阿联酋等海湾富国为埃及提供巨额援助。在塞西当选总统后,沙特、阿联酋、科威特等国为埃及提供了120多亿美元援助。

当前美国中东战略面临的挑战

在2014年,美国中东战略的总体特征是战略收缩、避乱求稳、慎用武力。在效果上,虽有所收获,但总体效果不佳。未来美国将面临谋求维持中东霸权的战略目标与实力不济、手段有限之间的困境。

第一,中东地区格局剧烈变动与美国中东战略收缩之间的矛盾。过去几年来,中东地区格局变化之巨、变动之快令人瞠舌,但在中东战略总体收缩的情况下,美国仍不得不把精力集中于巴以问题、伊核问题以及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等传统问题上,尤其是收拾小布什政府留下的烂摊子,而对新问题明显存在预判不足、被动应对的严重缺陷。比如,在地区格局问题上,美国已很难在阿拉伯、土耳其、伊朗、以色列四大传统力量和阿拉伯世界内部形成美国主导的平衡结构。又如,在撤军问题和反恐问题的协调上,奥巴马政府试图把结束两场战争作为其外交遗产,但对撤军伊拉克和叙利亚危机叠加导致的“伊斯兰国”崛起问题明显存在误判,其必然结果是当美国仍将打击老牌恐怖势力“基地”组织作为其战略重点时,新型恐怖势力“伊斯兰国”已经横空出世,并对地区安全、全球安全以及美国的中东战略构成严峻挑战。

第二,美国中东战略多重目标之间的矛盾,其中最核心的矛盾是价值观外交与实用主义、现实主义外交之间的矛盾。当前,尽管美国在中东采取战略收缩,但是其维持美国中东地区霸权的战略目标并未改变。不过,在保护盟友安全、确保能源安全、民主输出、反恐和防扩散、防范地区霸权等具体目标之间,又往往相互制约、相互牵制,进而使美国的中东战略经常陷入顾此失彼的困境。例如,美国一方面极力推动阿拉伯国家的民主变革,另一方面又出于维护盟友关系和军事基地安全、遏制伊朗的需要对海湾君主国网开一面,给人以双重标准的口实。又如,在伊核问题上,美国先是以制裁和军事威慑对伊朗施压,并极力争取海湾盟友和以色列的配合;后来又致力于通过谈判解决伊核问题,并极力要求沙特和以色列等盟友国家保持克制,引发盟友的强烈不满。

第三,美国在中东的盟友战略陷入严重危机。盟友战略是美国维持中东霸权的重要手段,但同时也是美国中东战略的沉重包袱,致使美国常常不得不在培育、利用、安抚、抛弃盟友之间进行选择。美国与埃及盟友关系的变化就是美国盟友战略困境的真实写照。在冷战时期,美国出于确保以色列安全和对抗苏联的需要,极力将地区大国埃及培养成自己的盟友,并以巨额的援助维系美埃盟友关系,但在“阿拉伯之春”爆发后,美国先是为了顺应民意和推进民主输出的需要,无情抛弃了穆巴拉克政权,而后又因不满穆兄会上台而默许军方废黜穆尔西政权,招致埃及民众和阿拉伯舆论的强烈批评。与此同时,美国抛弃穆巴拉克又令沙特等国家对美国的信任严重下降,默许军方废黜穆尔西政权则令土耳其、卡塔尔等支持穆兄会的盟友国家不满。

此外,从美国内政与外交关系的角度看,美国安全与外交政策制定主体的单一性与决策影响因素多元化之间的矛盾,也构成了掣肘美国中东战略的制度困境。奥巴马执政以来,美国国内政治日益突出的极化现象、民主党与共和党的激烈党争、共和党主导的国会、更加分裂的利益集团都不同程度制约着美国中东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比如,在巴以问题上,奥巴马政府可谓竭尽全力重启和谈,并相对于过去对巴勒斯坦方面有一定的倾斜,但是美国强大的犹太院外集团主导下形成的美以特殊关系,不仅使奥巴马的巴以政策难以付诸实施,而且使以色列内塔尼亚胡政府常常有恃无恐。

(作者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

上一篇:父亲节的由来作文600字下一篇:走进李白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