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2024-07-08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共11篇)

篇1: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举例说明如何落实语文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如果要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精神是什么?那么,笔者的回答就是题目上的一句话: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展开来说。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于《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标准》在“前言”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列为第一条,可见它在整个《标准》中处于核心的地位。“课程目标”这部分,实际上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具体要求。“总目标”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阶段目标”是各个学段应该达到的要求。“实施建议”从教材编写、教学实践、评价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原则性建议,目的在于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

既然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首先应该回答的问题就是:什么叫语文素养?为什么要强调“全面”提高?

笔者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人文素养等。《标准》“总目标”所列的十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做到了这十项要求,就应该认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什么《标准》要突出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先后存在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抹煞语文课程的特点,人为地强化语文的政治因素,用所谓的“政治思想教育”取代语文能力的培养。另一种倾向的基本特点是,过份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或者用烦琐的分析肢解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或者用无休止的做题、操练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或者用僵化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必须指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因如此,《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突出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贯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必须防止和避免前述的两种倾向。既要反对不顾语文课程的特殊性,放弃或者弱化培养语文能力的基本任务,把语文课程完全等同于思想政治课程的倾向,也要反对忽视语文课程固有的人文因素,取消或者淡化人文教育的重要目标,把语文课程演变为纯技术训练的课程的倾向。同时,在反对一种倾向的时候,一定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着的另一种倾向。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从我们当前的教学现状出发,强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把它放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大前提之下,切不可认为语文课程的任务只在进行人文教育,而竟忘了语文课程特有的任务。

篇2: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探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生活或社会中选择和确定所要探究的问题,再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

语文探究性学习,就是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与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之中,在学生认真预习、多方查阅、专心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带着具体问题和任务去有目的地阅读、观察、采访、试验,指导学生凭借这种学习方式,去主动获取语文知识,主动感受、理解和领悟,主动解决听说读写实践中的疑难问题,让学生在主动获取与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这种学习方式并形成习惯,进而促进学生不断提高听说读写质量与技能,发展思维,提升语文素养,彰显创新精神。

它的意义在于

1、正确把握和体现语文教育特点的需要。

2、使语文教学更有实效、更高效的需要。

探究性学习的策略有以下:

1.教会学生在预读时提出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2.引导学生在释读中发现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有重点地阅读 3.启发学生在析读中生成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深刻感受与理解

篇3: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一、丰富积累, 促进探究

探究性小学语文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此,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必须以学生为本, 联系学生生活, 丰富知识积累, 通过情感体验建构自己的智能结构, 以促进学生探究。诸如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书报, 去搜集有用的信息;调查访问, 让语文小世界浓缩社会大世界, 使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活处处皆学习;畅游网络;自然寻觅, 教师和家长应满足孩子的愿望, 并紧紧地抓住它引领学生走进自然, 到大自然中去发现问题, 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

二、挖掘教材, 尝试探究

教材是浓缩的生活的精华, 其内容涉及到天文、地理、历史等诸多方面。小语教材中有不少课文不仅文字优美, 而且巧妙地给学生的探究学习留下了空间。因此, 我们语文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 引导学生从中不断发现问题, 挖掘可探究的内容。如学生在学完《草原》一课后质疑时, 引导学生提出“草原与环境保护”问题时, 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六十年代的草原那么美, 为什么现在许多地方变成了荒漠?”“北方的沙尘暴与草原荒漠化有什么直接关系?”这时教师不直接回答这些问题, 而是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外书, 上网查阅有关资料, 让学生自己探求问题答案。除了教科书, 学生平时阅读的书很多, 小说、诗歌、散文、科普作品、名人传记……这些书中也蕴含着无数个问题, 我们应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 并让这些问题引领着孩子在科学的道路不断探究。

三、营造氛围, 激发探究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 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因此, 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探究,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良好的环境、机会和条件。首先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当好“生之师”、“生之友”、“生之生”,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在同一平台上与学生对话。当代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只有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生对课堂学习才有一种安全感, 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 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 创造性地发现自己的潜能。”因而教师的角色必须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 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感化、召唤, 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乐于在群体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可以设立“悄悄话信箱”, 开展给老师提个建议, 在书本中找错误等活动, 让学生要相信自己, 不盲从他人, 不迷信书本。其次在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起始阶段, 作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 教师就应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以一种热情的、肯定的态度对待学生提出的探究问题, 哪怕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 也不能轻易否定, 更不能训斥, 而应积极引导他们提出新的、正确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四、设计情境, 诱导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精神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需要能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探究欲是人内在的情感表现, 它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想不想”‘“想”的程度如何, 直接关系到探究的原动力程度。探究的渴望程度越大, 探究的原动力就越强。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悬念, 形成一种问题情境, 诱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 使学生对问题能够穷追不舍, 有一种欲探究竟非解谜团不能止其“渴”的感受。如一位教师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 在学生熟读课文, 充分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1、为什么要为它送葬?2、为什么要在“葬礼”前面加上“特殊的”?这两个问题的设置, 在学生心目中构成了一种悬念, 形成了一种问题情境, 究竟是在为谁“送葬”?为什么要为它“送葬”?学生的探究欲立刻被激发起来, 于是便迅速地进行探究, 或读或画或记, 或低头沉思或与人交流……

当然, 我们要求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就需要教师探究性教学。教师要以自己的智慧研究如何将教师教的活动科学地巧妙地变为学生学的活动, 教师讲析的内容应由学生在充分的课堂活动中读出来、找出来、析出来、悟出来、品出来、练出来。

在与传统接受性学习方式相比,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参与性, 是一种自主学习。在提出、选择、确定探究问题后, 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探究。因为, 如果学生提出的探究问题得不到解决, 或被束之高阁, 或被扔在一边, 在他们的心中留下种种遗憾, 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势必受挫。

篇4: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 探究性学习 ;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134-01

对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进行研究,有利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让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详细和透彻,增强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教学策略的实施,使小学生的阅读量得到扩大,视野更加开阔,对于小学生未来的良好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对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认识

小学语文教育是小学生的启蒙课程,是整个学习生涯的基础。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在教学方法上是一个创新,教师的教学质量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多课外语文知识,而不再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点,不仅补充了课本的知识,还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与此同时,小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的,因此当他们遇到时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探究性学习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不断增强。

利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材料,以学生为学校的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减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疲劳感和乏味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保证教学质量。通过探究性学习教学,小学生在产生疑问的时候,除了可以询问教师,他们还可以自己动手去寻找答案。这样就开发了小学生的智力,增强了他们的探索力和创造力。课内课外知识相结合,不仅丰富了小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增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对于促进小学师生综合素质能力不断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改变教学观念,开放课堂教学

传统的小学语文学习教学是学生拿着课本,跟着教师,死板的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点,学生学到的知识量有限,阻碍了学生自我学习的思路。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提出,完全改变了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明显体现。通过探究性学习,他们可以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带着各种不同的情感去理解课本的情景;他们可以转换不同的角度去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教学的时候可以对课文内容进行扩充,增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可以帮助小学生快速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语文的学习不只在课堂上,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能让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更有效。所以,教师要快速轉变教学观念,注重课堂开放教学,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小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语文课前的预习中,教师可以给小学生一些启示,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放开思维去阅读。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小学生可以主动寻找更多的资料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将课文中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作为以后写作的素材。与此同时,换位思考是一个很好的探究学习方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想象一下自己处在作者的角度会怎么表达写作时的心境,从而动手将自己的感想、认识等叙述出来,转化为小学生自己的知识。

(二)转变教学模式,开展多种活动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教学中,教师的指导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在进行课内语文知识的学习时,遇到不懂得地方可以通过教师得到解答,遇到不认识的字还可以借助查阅字典等学习工具,在不断摸索中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这样可以培养小学生丰富的感情思想,又能开发他们主动动手学习的能动性,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综合能力。一般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有单元探究模式、问题探究模式和情景探究模式等,例如:在进行陆游的《示儿》这首诗的学习时,教师可以提出诗句中为什么会有悲壮的情感基调?陆游这样写,主要是为了表达什么思想?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深思、探究诗句中表达的意思,从而让学习变得生活,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

以此同时,学校和教师可以组织大量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学生将平时累积下来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竞赛活动中,让他们大胆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各种语文比赛活动,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可以得到提升,并且每个人的专长都得到了发展,最终使探究性学习教学的效果得到不断提高。

(三)加强评估,不断创新,提高探究性学习能力

评估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在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学会不断的总结和不断的创新。时代在进步,人类的思维也在不断进步,学习的方式也在更新,所以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加强评估,注重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帮助小学生寻找最适合的学习方法。

教师与学生之间要注重沟通和互动,共同提升,才能让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效果不断提升,从而使探究性学习真正落到实处。例如:在进行《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文章的学习中,教师将课文的大致结构进行全面分析后,安排学生将自己的读后感写出来,从自己的角度体会作者的感受。通过不断总结和深入理解,才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综合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只有加强评估,不断总结和创新,才能让小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取得更好成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中进行开探究性学习教学是非常有益的,可以使小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放,让课堂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小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生活,不仅丰富了小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很大帮助,从而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雅红.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1,36:205-206.

[2]赵枫.关于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3:61.

[3]赵玉存.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J].考试周刊,2013,11:47-48.

篇5: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拓展探究空间、鼓励参与体验的策略

1、亲历探究过程,个性化阅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一个对知识、能力等进行重组、转换和改造,然后形成新的经验系统的过程。因为学习借助的是“先前经验、学习情境和学习共同体”,从其自然固有的本来面目来说,它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探究中理解、发现中感悟了作者对世界与人生的思考,在不断的观察、思考与顿悟中建构了自己的学习方式,形成了自己的价值取向。语文学科本身的开放性,为探究学习提供了多向性的接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亲历阅读探究过程,引导学生从课文导读、预习、思考与练习以及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去阅读。对于学生理解不透的问题,教师则开渠导流,援手学生,引导继续探究。也只有在教学中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学生的自主性才能得到较好的体现,2、挖掘材料内涵,深入性阅读。语文学习材料的内涵是很丰富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伦理道德、文史哲等无所不包。新课标强调:“教师所主持的学习活动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主动活泼的学习,唤醒他们的自主探究意识。”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带入一个有情有趣的生命化课堂,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感知、认知、探究,获得真知。语文新课程设置了综合性学习,这就更有利于探究性教学的进行。教师可以利用综合性学习栏目,沟通课堂内外,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3、整合教材资源,联系性阅读。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有独特价值的,但我们学习课文往往只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或是面面俱到,所以对课文及潜藏的独特价值难以深入探究。而且有时单篇课文可供研究的要素也不够,教师可引导学生把课文放到一个更大的参照系中,比较分析其异同,探究各自的独特价值,探讨普遍规律。如教学《白鹅》时可联系性地阅读《白公鹅》,引导学生探求作者在写作方法和表达思想情趣上有什么异同,引导学生找出文本相似的核心情趣。

篇6: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学习日志

(一)徐瑞颖

篇7: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禹成忠

(内容摘要):探究性学习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准确把握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努力走出探究性学习的误区,有效实施“探究”策略,让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精心构建适合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模式,让探究性学习真正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①”语文“课堂总目标”里,也专门设立了一个目标,即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尽管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但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如“问题轰炸式”的现象屡见不鲜,课堂上“教师问,学生答”,师生间的互动大部分还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跟着教师问题走”。学生的个性、灵性很难真正发挥,就如同有些专家感叹:“通过几年的小学教学,学生的思维都被训练成单向和固定的,缺乏想象力。”[1](P45)从学生学习规律看,学习不会发生在被动地吸收之中,只有当学生自身需要时,有接受的动机时,他才有可能十分投入地获取知识,才有可能接受教师的指导,并为之付出努力。本文尝试从探究性学习策略的运用这一角度对其展开探讨,以期为广大一线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一些启发。

一、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及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P1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学习,既可以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一种学科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②

基于以上理念,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学习语文知识,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语文创新能力的一种活动。探究性学习是使学 1

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3](p279)它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基础性和生成性等特点。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是使我们的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从人的发展角度考虑而作出的富有时代意义的选择。进行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尝试是实施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举措,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实有效的手段。

二、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运用策略

我国著名教育家袁振国教授指出:“文科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4](p60-71)为了贯彻这一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探究性学习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③,给每个孩子多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

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氛围。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5](p82)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

2、灵活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营造探究氛围。

恰到好处的教学辅助手段更利于激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如多媒体形象直观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探究性学习创造宽松的环境。”[6](p93)的特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氛围容易营造。因此,可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地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再如开辟第二课堂,在学生中成立文学社、摄影组、宣传组等课外活动学习小组,教师充当参谋和观众,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此外,还可以开展实践活动,如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请学生亲自做实验验证伽利略的话的正确性等。无论采用哪种手段,教学活动不能只是满足和迁就学生眼前的兴趣和需要,否则,学生获得了感官的愉悦,却学不到知识,得不到真实的发展。正如中国台湾学者欧用生所指出的,这种所谓的愉快教育势必成为学生的“安乐死”。④

3、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在观察、实践中积极探究。如第十册实践活动《创办班级图书角》,可在班委的号召下全班同学共同创办,图书管理员轮流担任,大家分工合作,探讨怎样为图书登记造册,设计制作什么样的借书卡,制订书籍借阅制度等。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调动。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自发地创造了一种自主学习的精神,把教学创造成了学生主体自主学习的活动。[7](p40)

(二)、培养探究性学习意识

1、利用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

(p124)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8] 爱因斯坦也说

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如一位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这样引导学生:语文学习是非常有趣的,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和语文知识成为好朋友,通过学习变得越来越聪明,你们能像书中的小朋友一样提一些语文学习方面的问题吗?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老师,我想知道你的姓怎么写?”有的说:“语文要学些什么呀?”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适当地给予鼓励,出于对语文知识的好奇,学生的求知欲非常强,探究兴趣越来越浓。

2、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

探究意识来源于质疑,只有善于质疑,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好求甚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汉语中,有很多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如《邱少云》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用了20分钟”、“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两句话中的“才”一样吗?学生通过教师的质疑了解到两个“才”的意思不一样:前一句表示时间短,后一句表示时间长,战斗之所以结束得快,是因为战士们被邱少云的精神所激励。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有这样一段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哈哈大笑起来。”教师抓住人们大笑追问:“人们为什么笑?”、“鲁迅先生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吗?”在学生探讨不出结果时,及时给学生介绍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再让学生讨论。最后学生明白了原来“四周黑洞洞"是指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学生完全理解后,教师继续追问:“通过谈碰壁这件事,你体会到了什么?”以此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鲁迅先生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鼓励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

语文课程新理念认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就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探究意识。如《穷人》一课中,对于桑娜是否应该抱回西蒙的孩子,有位老师采用辩论的形式,把不同意见的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对学生独特的看法和感受予以肯定,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而且还充分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生成探究的问题

教学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⑤探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生成性。所谓生成性,指的是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地按照原先确定的思路开展教学,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灵活地调整教学思路,生成新的教学问题,使学生的探究兴趣得以持续下去。生成问题的前提是让学生多思善问,并在实践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生成问题。

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在课堂上便会踊跃地发问。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根本就发现不了问题,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达不到效果。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我们才有必要解决它。(1)通过课文标题生成问题。如《玩出了名堂》一文,写谁玩出了名堂?玩出了什么名堂?怎么玩的等,有的课文在结尾处生成问题,如《峨眉道上》,最后一句话:“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是真正的无名英雄”。可针对这句话发问:平常,我们把什么样的人叫英雄?为什么说铺路人是无名英雄?(2)根据文章前面要求预习的内容生成问题。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每篇课文前面都有预习内容,往往揭示出了问题,可引导学生从中生成一些核心的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3)通过重点词句生成问题。如《白杨》一课中,有“沉思”一词在文中两次出现,爸爸这两次沉思都想了些什么?说明什么?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发现问题后,就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因此,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寻找适合于自己获取新知的途径。(1)读思结合,探究问题。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让学生仔细阅读,尽可能从已有的资料中经过周密思考,选择最佳答案。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有这样一句话:“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

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是为了什么?教师出示了三个答案让学生选择:A、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中外文化史上都是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B、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祖国文化史上的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C、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学生必须反复阅读才能得到正确答案。(2)思议结合,探究问题。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得到的答案未必都是正确的,这有可能是学生找到的答案错了,也有可能是答案不只一个,这时可在同学间评一评、议一议,用思议结合的方式验证探究的正确性。(3)合作讨论,探究问题。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分组合作互帮互助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采用哪种探究方式,教师都不要误认为“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完全自主的独立的学习活动,它不受教材和大纲的限制,研究内容五花八门”。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与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就算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引领仍然是必要的,引用一句教育格言就是“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误入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四)、正确处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有机地整合各类学习方式

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各类学习方式尤其是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根据知识类型、学生基础、课时计划等实际情况,整合运用各类学习方式。

1、优势互补,正确运用各类学习方式。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二者在知识获得方式、思维过程、师生作用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决定了他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达成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整合、平衡和最佳结合状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等特点,在接受学习中引入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融进接受学习,从而使传统的演讲法、实验法、训练结合法、模仿记忆法等常用的“接受性”教学方法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机、高效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以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形神兼备,谋求探究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既要形似更要神似,教学中,既要关注探究的过程步骤,体现出“形”似,更要注重学生探究学习的质量,体现出探究过程中活动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灵活化,不为固定的程序和模式所限,做到“神”似。不仅要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取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

力、分析判断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获取和发展新知识的能力等。

综上所述,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它是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更新。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以上是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策略的运用进行的若干不成熟的思考,以求和同行共同探讨。我们坚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者对探究性学习理念的把握将会越来越到位,越来越准确,实施和驾驭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经验也会与日俱增,出现的问题也将会随着改革的深化而得到有效的解决。希望有更多课程改革的研究者、实践者参与到讨论中来,指出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提出更多改进的新思路、新举措。

注释:

①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5页,2001版.②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79页.

③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78页,2001年7月27日教育部.

④见欧用生撰《披着羊皮的狼一校本课程改革的台湾经验》30页,2002年第7期.⑤见李秉德著《教学论》70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⑥引自《中小学管理》25页,2003年第10期.

参考文献:

[1]刘良慧、张先华.教育观念的革命[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2]叶平.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湖北省教科所,2001.

[3]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袁振国.反思科学教育、理解文科教育、解读中国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余文森.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J].教育研究,2002,(4).

[6]基础教育重要文件选编[z].沈阳:辽海出版社,2001.

[7]杨启亮.以自主学习为根本的教学改革[A].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篇8: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广义的探究泛指一切独立解决问题的活动。它既指科学家的专门研究,也指一般人解决问题的活动。狭义的探究专指科学探究或科学研究。因此,探究性学习的内涵由两方面因素支撑:一是肯定学生生来就具有探究的能力;二是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深入交流和学习研究。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找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活动的过程,它不是一种既定的模式,而注重教与学过程中的生成性、发展性与情境性。

(二)探究性学习的本质

探究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基础,“研”强调学生以严谨的态度去对待科学问题“探”在于发掘前人未所知的知识和获得知识的方式,允许学生在“探”中失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关注学生在“探”中的学习、成长过程。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兼具“知识性格”和“智慧性格”的有效学习方式,也是教育教学的目标之一。知识性格是指学生通过教育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智慧性格是指学生通过教育不仅掌握知识,而且会运用一定的方法自主探究知识。

二、小学课堂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原因分析

(一)小学阶段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特殊性

探究性学习开展的内在条件是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小学阶段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其认知结构已发生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来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这时他们已经获得了思维的可逆性,能够在探究性学习中进行逆向或互换的逻辑推理。因此,学生已经具备了主动探究能力,外在的教学应满足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帮助学生创设探究情境。

(二)小学阶段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探究是儿童的本能,儿童的认识来源于每一个儿童的独特心灵与置身其中的日常生活世界、文化世界的交互作用,以及儿童心灵的自我反思。探究性学习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起奠基作用,帮助学生在高年级抽象学习中开阔思维,运用有效方法解决问题,是一种持续探究知识的过程,符合小学阶段学生与外界交流探究的主观能动意愿。

三、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标准

“只有当所教的东西可以引起儿童积极从事再造和再创的活动,才会有效地被儿童所同化”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不断完善知识和发现知识的过程,因此,有效的标准需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学习阶段作相应的调整。

(一)有效果

小学课堂的探究性学习需要保护学生的探究愿望和创新思维,保护学生挑战传统思维和知识的锐气,因而,探究性学习的效果在于是否成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引起其积极的心理变化和探究欲望;在于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素养,又使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

(二)有效率

学习效率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单位时间内具体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二是根据具体目标的达成情况制定有效的长期学习目标,以挖掘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为了使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升学考试中正常发挥水平并脱颖而出,探究性学习需要保持它的效率。有效率在于是否在有限的课堂中真正把学生的潜能发掘出来。

(三)有效益

探究性学习对学生的影响更多是以长远效益来衡量的,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个体,其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在真实生活中得以展示,探究性学习的功能在于唤醒、保护、鼓励这种潜能,帮助学生在面对陌生情境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学生潜能的开发不是一节课能够解决的,需要持续的探究序列来逐渐促进潜能的发展。提倡有效益的探究性学习是尽可能从小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学习、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树立终身探究的理念,养成探究的习惯,最终培养创新型人才。

四、小学课堂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探究性学习产生的条件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有明确的目的,二是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从引导探究到自主探究是探究的主题,有利于学生形成探究的态度;从固定探究到流动探究是探究的形式,有利于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从课内探究到课外探究是探究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发展探究的能力。”因此,探究性学习必须保证“想探”——”探究”——“反思”——“想探”的循环流程。

(一)隐藏教师权威身份,把握学生的探究点

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在于学习内容和方式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即抓住学生的探究点是培养学生探究态度的关键所在。探究性学习强调教师要尽量“无为而教”,学生要尽量“自主学习”。小学课堂上占主体的是学生,要真正信得过学生,使他们敢于想、敢于说、敢于向权威思想挑战。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主要是起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和调整教学的步骤。隐藏教师的权威身份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保护学生思维的流畅度。

(二)广域创设探究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要使探究性学习在各门学科中发挥作用,关键是要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探究形式。探究性学习不是固着在课堂中的,课堂内外都必须创设探究的情境,为学生营造时刻探究的氛围,为探究创造生活条件。探究的精神实质就在于师生的平等对话和思维碰撞,减少预设的教学情境,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使教师成为问题与学生之间的协调者和引导者,扩充探究的领域和形式。

(三)反思贯穿探究始终,充分开发学生思维

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教师的指导才能达到有效的反思。课前,教师帮助学生预习,明确探究目标,使他们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增加课堂探究的效度。课后的双向反思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关键问题,理清思路,对自己探究过程的及时调整。教师则通过真实的课堂情境发现自己在备课中没有考虑的问题,分析学生的思维特点,为下一次的探究性学习创设环境。

(四)保证探究效率效果,促进长期效益

篇9: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探究性学习 教学思路

1.引言

对于蒙古族小学生来说,语文教学活动开展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更好地学习语文。对于蒙古族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干扰和影响,只有带动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才能更好地强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探究性学习策略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其应用于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更好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并且结合教师所设置的内容与挑战,对探究目标进行明确,对问题进行思考,实现对知识的掌握。下文就探究性学习应用中的一些思路进行分析。

2.蒙古族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应用策略

2.1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

探究性学习的重点在于教学情境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处于充满趣味的情境当中,可以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好地对学习氛围进行感受,这样语文课也可以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知识的学习也不会成为负担,探究上也会具有更大动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方式,在课堂教学前,对于教学知识的相关内容进行准备,创设相应情境,吸引学生参与思考,融入教学情境当中。这样,学生的天性可以得到更好的释放,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节奏控制,也可以被教师更好地掌握。

2.2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和想象

小学生对于外部世界有强大的好奇心,同时有浓厚的探索欲望,对于身边的一切都有很强的想象力。教师要对学生的质疑和想象进行引导,让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究和分析,学生既可以实现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又可以促进探求期望的产生。这样让学生自主进行想象和分析,并且自己想象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问题探究解决能力。

2.3强化学习的引导效果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作为教学引导者,要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定义,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性探究,对新的事物进行发现。教师要明确自身和学生之间的关联,对引导和探究的关系进行合理处理,既保证学生具备足够的自主探究空间,又不会对学生造成过多限制,并且学生的探究方向足够正确。在学生思考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进行点播,并通过对学生进行适当启发,帮助学生对学习中的迷雾进行消除,让学生真正通过主动思索拨云见日,完成知识的学习。强化教学中引导的效果,这是实现引导与探究有效结合的前提,同时是强化学生语文知识理解掌握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

2.4做好教学活动的延伸

小学阶段,学生对于外界社会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初步地对语文素养和一些文化内容进行渗透。在教学活动安排上,要适当增加一些人文性探究内容,更好地实现对学生人文品质的培养。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我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文化方面内容,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也非常必要。在开放性学习设置的过程中,要更好地关注内容的有效延伸,让学生更好地顺着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

2.5提高学习的开放性

在探究性学习中,提高学习活动的开放性,可以更好地将语文学习和实际生活进行联系,并且更好地让学生在参与学习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更加全面、充实的感悟。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置,并做好教学内容延伸。探究性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必须是开阔的,同时思维要是灵动的。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尝试机会,同时要设置开放性的空间,让学生主动进行创造,这对于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验证和猜测都非常必要。例如,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乌鸦喝水的故事,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如果我是乌鸦,我怎么才能喝到水呢?有的学生可能会说用吸管,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倾斜瓶子等,这样,学生思路也就打开了,探究教学也就自然地开展下去了。

3.结语

对于蒙古族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来说,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有效性,探究性学习策略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在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以更好地体现,并且通过对知识的不断探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使语文教学目标更好地落实。

参考文献:

[1]郑国琴.浅议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J].中华少年,2015(26).

[2]卢欢.语文探究性学习——给予学生学习的快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0).

篇10: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策略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是一味地讲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被灌输知识。有时候,学生对一些问题只是一知半解,但是教师为了赶课程进度没有顾虑到学生理解的问题。这就造成了学生对上课没有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应试教育在我国已经“流行”了很多年。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应付高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到的更多的是应试技巧,而非语文真正的内涵。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语文这门人文性、思想性很强的学科“沦落”为分数的奴隶。另外学生们不能真正地感受到语文的内涵,更是因为考试使得他们仅仅从功利的角度来对待这门课程。

二、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即是探究式科学教育,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以获得知识,激发兴趣,掌握程序与方法。

高中语文的探究性教学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在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仅仅作为一个引导人,将学生带向正确的方向。因此,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一定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要有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切忌盲目跟随,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一定要有主见,不能随波逐流。

三、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是“灌输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们被迫接受知识。加之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注重对语文书本知识的深入解读,不联系实际,更是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乌申斯基曾说过,强制一个对学习没有丝毫兴趣的学生去学习将会扼杀他对探究真理的欲望。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然而,在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不足。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不再是仅仅教授知识,代写硕士论文而是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当枯燥的被动学习变为了主动学习时,学生享受到了学习带来的乐趣。例如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话剧《哈姆雷特》,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是大致分析各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这部戏剧的现实意义;然而在探究性学习中,老师会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话剧表演。在表演前期学生们为了能够有最佳的表演效果,会独立地深入分析角色的特点,不知不觉中将文章掌握。

2.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这些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实践的检验。新课改条件下的.语文课堂,无疑是他们实践的最佳场所。探究性学习并非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口号,它需要切身的实践。探究性学习是围绕文本而进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空间不断被拓展,眼界不断被拓宽。为了能够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学生们会寻求各种途径获得知识,从课堂内到课堂外,从国内到国外。

在学习《窦娥冤》时,教师会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诠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这时,学生就要查找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们也会了解到一些自己原本并不知道的历史,因而拓宽了眼界。

3.减轻教师的负担

在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都是通过教师的讲解。

为了可以解决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教师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工作压力特别大,因为他们不但要深入了解课本上的知识,还要知道相关的知识。

然而,探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地减轻教师的负担。因为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很多工作都会被学生分担。

四、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1.把握高中语文学科特点

我们从上小学开始,就一直学习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的人文学科,它自然要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高中语文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各学科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首先,它是一门语言学科。就像英语这种语言学科一样,多读多看自然有利于成绩的提高。不要说“我是中国人,学习语文就是多余”这样的话。因为无论我们学习了多长时间,都不可能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真正地将语言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其次,它是一门文化学科。就像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一样,我们只有经过深入的探究与广泛的实践才能对其有一个较为清楚的了解。

最后,它是一门思维学科。就像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一样,语文并不是我们以为的纯文学,它也需要缜密的思维作为基础。

2.营造师生共同参与参与的学习氛围

在探究性学习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学习不再是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听讲,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协作,共同进步。在这种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的提高,并且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五、结语

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的学习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出来。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不但能够体现当代对于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互相交流,对他们以后进入社会工作非常有利。最关键的是,他们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锻炼他们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对他们以后进入社会应对各种考验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延顺。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J].快乐阅读(上旬刊),,(10):31-31.

[2]卢玲玲。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J].华章,,(10):268-268.

篇11: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新的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学期进一步搞好语文探究性教学研究,特制定教学计划如下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根据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和小学教育教学的特点在小学实施研究性学习必须要明确几个要点,要注意的几个重要环节。

一、要有明确切实的指导思想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 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播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要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在具体的探究性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具备如下三种意识:

1.对象意识。在教师眼中,每个学生都应是有个性、有特色、有思想的鲜活个体。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的发展倾向、特长、爱好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情况,甚至还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以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人”;另外,既然学生有意识,会思考,那么教师就应该相信学生的留慧和能力,应放手让学生大胆地提问、大胆地假设。

2.环境意识。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民主的氛围,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为此教师要做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性行为:不反对猜测,特别是具有一定道理的猜测;对学生所犯的错误有高度的容忍精神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鼓励学生不断思考、实践;尊重学生,使学生在决定探究什么问题时有真正的发言权;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和想像,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一个在你看来是不切实际甚至荒诞的问题就反对甚至嘲笑学生。

3.激趣意识。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首先,提供相互矛盾的事件,呈现令人困惑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认知失调,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次,切实帮助学生克服初始阶段的困难,稳定学生的兴趣;其三,培养师生之间积极的情感。

三、采取措施

1.明确收集资料应遵循的原则:一是目标性原则,二是价值性原则,三是全面性原则,四是准确性原则。

2.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来收集资料,如:积极观察、实地调查、测量、访问、网络查询、查阅文献资料、实验、实践等。还可通过学生设计问题,教师充当信息提供者这一方法来帮助学生收集资料。

3.明确组织材料应遵循的原则:一是择优性原则,即针对所收集的资科进行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二是系统性原则,即对所收集的资料按内容、性质进行归纳、分类。

4.教给学生组织材料的步骤一是提取材料中的要目;二是对提取的要目进行分类;三是按类与类及所属项目间的关系进行重新梳理、构建,得出一个简明有序的结构。

5.教给学生对资料进行概括与组织的方法。一是聚类组织法,即按照资料的特征或类别进行整理、归类;二是概括组织法,即对资料进行概括,概括包括:略去枝节、删掉多余、代以上位、择取要义、自述要义等,可用纲要法和网络法来实现;三是根 据材料内容本身的特点组织材料:按顺序关系组织,主要有时间关系、空间关系、发展关系,按因果关系组织,可能是一因多果,也可能是一果多因,按种属关系组织,即网络法。

6.指导和帮助学生对由调查或实验得到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祈,以得到有价值的信息。

四、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对资料进行组织、分析、与概括,并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得出结论。具体

策略如下:

1.通过逻辑分析、得出结论。在进行逻辑分析时应坚持客观性、科学性原则,保证资料的权威性、可靠性和针对性,确保分析、方法的正确性、合理性。

2.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并对整个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这一过程需注意:明确实验目的;保证实验设计方案的正确性、有效性;确保实验操作步骤的规范性;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对实验过程中的非预测因素进行灵活有效地处理、真实记录实验结果。

3.通过实践得出结论。学生通过在实际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得出结论。但需注意:要客观地看待和分析实践中所发生的事情,并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问题。

五、验证结论

1.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客观、科学的态度去检验结论,防止“先入为主”、“暗示效应”、“功能固着”等因素的影响。

2.对方案进行逻辑分析,判断其在逻辑上是否成立;广集材料以验证和进一步补充结论;重新进行实验操作,对照实验结论。

3.将结论用于实践,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以便进一步改进、补充和完善。

六、反思与评价

反思是探究性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它不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更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根据反思时间的不同,将反思分为三种类型:其一,对于活动的反思;其二,活动中的反思,即个体活动过程中对自己活动中的表现、想法、做法进行反思;其三,为活动反思,这种反思是以上两种反思的结果,以上述两种反思的结果为基础来指导以后的活动。

2010年9月

2009---2010学年上学期六年级少先队工作计划

余庆小学:六(3)班

一、班级情况简析:

本班共计44名学生,其中女生20人。虽然学生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但是作业的质量有待加强。少数学生学习方法不够灵活,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较差。有近12个同学学习基础不够扎实,还缺乏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六年级的学生已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自制力又较弱,这种自身的矛盾要求教师应用新的工作方法,让工作更有针对性,以德服人,以理服人。

二、指导思想:

本学期继续以“建立体系、形成序列、注重养成、突出创新” 为思路,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为主线,以养成教育为主要内容,为能形成“团结、活泼、严谨、求学”的班风,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成为时代发展需要的社会建

设者和接班人制定本计划。立足学校实际,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细致入微,持之以恒。学校的工作计划是本计划的基础。目的是为学生负责,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努力做好本学期的班级工作。

三、德育理念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四、奋斗目标

有目的、有计划,查漏补缺,扎扎实实搞好复习计划,迎接毕业升学考试。

五、本学期工作重点:

1、努力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加强德育,向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使学生成为有礼貌、讲文明、守纪律、讲卫生的好少年。

2、狠抓后进生工作,使其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能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成绩。

3、加强对特长生的教育和培养,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美术、奥数、舞蹈体育、英语等兴趣班。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做出成绩。

4、加强学生辨是非的能力培养,由“他律”逐渐向“自律”过渡。

5、少先队工作中,落实好雏鹰争章活动,让雏鹰争章活动真正为学生的成长起到有效的作用。把园地由后黑板移到北墙壁,腾出后黑板作为学生的学习园地。

六、工作措施:

1、加强德育教育:利用各种有利的时间和活动(个体谈话、班队课、小型体育竞赛、社会实践、公益劳动或活动)施加影响,对学生讲清意义,并做好总结,使其真正能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示;利用思想品德课,主题班会课的作用指导学生应该怎么做,不应该做什么。

2、后进生工作要加强,它是班级稳定和班风建设的重要因素: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一帮一;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经常表扬,增强其自信心;与家长联系,做好家长的工作树立信心,共同确定帮助他们的办法;多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对症下药,以达到良好效果。

3、形成竞争氛围,互相帮、赶、超,努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互帮、互学、互比的良好学习风气,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经常召开班干部会,指导他们的工作方法,提高他们工作的能力,同时让他们献计献策,共同建设班级。

5、协调好与其他任课老师的关系,共同对学生给予教育。

七、工作安排

九月:

1、报名注册

2、打扫班级及公共场地卫生

3、了解学生暑期生活,书面小结

4、加强学期初的行为规范教育,家长会,家教委员会的确立,选出家长会计和出纳

5、庆祝教师节,感恩教育

6、选拔人才,参加班级干部竞选

7、开展安全教育月活动

8、推普周活动加强普通话教育

9、布置教室环境,班级特色外墙壁布置

10、手抄报:生活的变化 十月:

1、庆祝国庆手抄报比赛

2、老人节慰问活动

3、建队节活动

4、外墙班报刊出

十一月:

1、家长会

2、主题队会

3、外墙班报刊出

十二月:

1、读书汇报交流课

2、迎元旦校诗歌朗诵比赛

3、外墙班报刊出

一月:

1、复习,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2、考试

3、安排寒假生活总之尽量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争取班级各方面的成绩有大的提高。

2009~2010学年六年级(4)班少先队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新形势下的新教育精神,落实学校德育工作计划、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班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入开展各种活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指导思想。以“让我们的童年充实、快乐,拥有智慧”为目标,以“立志、努力、进步、成功”为班训,努力创建“团结、快乐、和谐、奋进”的班风和“愉快学习、共同进步”的学风。

二、管理班队措施:

1、行为规范方面:正确指导行为规范教育使学生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是不该做的。在本学期要求学生能懂得学校行为规范的要求,并能付之于行动,特别是课间,做事一定要谨慎。配合大队部进行行为规范的评比。在学校对学生经常进行安全教育,远离危险。对学生进行“五爱”、“五自”、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教育。

2、对班级有些学生进行家访,针对每个人的个性以及家访时的观察,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教育。

3、积极响应大队部的德育计划,博览世界文化,开展各项活动。明确落实小干部的分工,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

4、在卫生方面,合理安排劳动岗位,建立值日生制度。

5、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

(2)经常性通过板报、讲座、谈心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结合“后进生”的帮教转化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后进生”转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三、具体安排

九月份:行为习惯天天抓

1、认真检查暑假作业,出好第一期黑板报。

2、采用毛遂自荐和学生推选的形式,选出本班班干部。

3、制定并上交各项计划。

4、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及常规教育。

3、利用教师节,举行“教师颂”主题中队会。

十月份:祖国在我心中

1、利用班会举行本中队演讲比赛,“我是中国人”。

2、“刻苦学习,为祖国做贡献”中队会。

3、抓好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大规模家访,全面了解学生在家表现及学生的学习情况。

4、出好“我爱祖国”黑板报。

十一月份:科技教育是特色

1、积极参加作品展览。

2、举行“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中队会

3、出好黑板报“我们从小爱科学”

十二月份:安全法制教育

1、进行安全法制教育。

2、筹备“元旦 ”节目。

3、出板报“愉快的节日”

元月份:

1、欢庆元旦。

2、加强家校联系,多与家长沟通,全面汇报学生在校表现。

上一篇:岗位认识实习报告下一篇:土木与日语联谊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