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考法

2024-09-01

创造性思考法(共8篇)

篇1:创造性思考法

http://toefl.100.com

“自言自语法”创造托福口语练习环境

摘要:托福口语水平的提高不能靠突击取得成果,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要主动创造更多英语口语练习的机会,逐渐培养自己的预感,建立自信,最终能流利清晰的用英语表达。

一般来说,衡量一个人英语口头表达能力主要看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的准确性(accuracy)和得体性(appropriateness);

(2)语音(pronunciation)、的语调(intonation)是否正确,口齿是否清楚;

(3)话语组织(discourse management)是否合理;

(4)口语表达的流利程度(fluency);

(5)语法(grammar)是否正确,用词是否恰当,语言是否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这些是衡量英语会话能力的主要标准,针对这些标准,要提高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就要采取相应的训练方法,方法恰当了,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100小编就为大家推荐一种“自言自语法”。

一、何谓“自言自语法”?

“自言自语法”,即以自己跟自己交流的方式,促成英语口语能力提高之方法。它不受时间及其他交流因素的限制,只要有一个属于你的空间,自己对着自己用英语讲就可以了,此方法是正常课堂英语口语训练的有益补充。

二、如何巧用“自言自语法”

1、自主创造语言环境

“自言自语法”练习中,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语言环境。在自己的房间里,没有人会笑话你,尽可以大胆他说。你可以在散步时说给风儿,说给花草树木;你可以在欣赏影片时跟着主人公倾诉喜怒哀乐;你可以在睡前或一觉醒来时说说自己的憧憬,描绘自己的梦境。总之,你可以在任何时候、的任何地方采取适当的语速和音调,随心所欲他说。

2、善于模仿

采用“自言自语法”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要学会模仿。模仿的原则:一要大声模仿。这一点很重要,模仿时要大大方方,清清楚楚,一板一眼,口型要到位,不能扭扭捏捏、的小声小气地在嗓子眼里嘟嚷。二要仔细模仿。优美的语音、的语调不是短期模仿所能达到的,对于有英国英语基础的人学说美国英语也是如此,对于习惯于说汉语的人学说英语则更是如此。此外,模仿时还要有耐心,有信心,有恒心,不能有任何松劲畏难情绪,要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模仿得更好。

3、及时复述

复述方法有二:一是阅读后复述。阅读后复述就是在阅读完一段文章或一篇文章后,用自己的语言采用“自言自语”的方式来表达文中的内容。你可以在复述时使用文中的某些内容,但应尽量避免完全背诵;你也可以在复述时使用文中出现的关键词或部分句型,作为复述的线索,帮助自己较完整地复述所读材料。二是听磁带或看影片后复述。这种方法既练听力,又练口语表达能力,采用此种方法训练时,最好使用磁带或影片中的原话来复述,这样可以较准确地矫正自己的语音和语调,体味地道的英语口语。在说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刚开始练习时,因语言表达能力、的技巧等方面的原因,往往复述接近于背诵,但在基础逐渐打牢后,就会慢慢放开,由“死”到“活”,在保证语言正确的前提下,复述可有越来越大的灵活性,如改变句子结构,转换表达方法,用自己在课堂上新学的词汇和句型来替换一些不常使用或难于理解的东西,对于自己读音掌握不准的词汇可以不用,等复述完后再通过查词典或听录音进行正音。

4、有目的地去选择说的材料

开始练习“自言自语法”时,笔者建议你认真选择所说材料。开始时,你可以练习复述小故事,语言应尽量生动、的简练,有明确的情节,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把握语言的连贯性。你可以选你所熟悉或喜欢的内容说,你可以复述课堂上学习的内容,你可以说说你自己的向往。在选择说的内容时,亦应力求练习内容全面,你可以说一封信,一张便条,一个建议,一份说明书,一篇演讲稿,一篇小议论,一段求职信或感谢信等。你可以说说你的工作,你的家庭,你的业余爱好,以及你为什么学英语等等。有了一定基础后,可练习口译。看中文电影,用英语翻译主人公的话语。

5、狠抓句型训练

句子是说话的应用单位,所以培养口语能力就要狠抓句型操练。采用“自言自语”法训练英语口语亦要求如此。你可以使用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句型练习“自言自语”,这样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达到学用结合。

6、说话时要带手势、带动作、带表情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但它不是唯一的工具。手势、的动作、的表情等都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或辅助工具。在日常会话中,这几种思想交流的工具往往是同时使用的。说话时绘声绘色,可以大大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自言自语时带手势、的动作、的表情,可以帮助你记忆和自然地使用英语。

7、注意说的质量

说的能力是一种技巧,是在大量的口语练习中培养起来的。学习说英语,由说得不好到说得比较好,是一个发展过程。练习过程中,要住意精泛结合,有的练习里的错误不要纠正,不要过分注重准确性,以着重培养说话的流利程度;有的练习里的错误要纠正,以提高说话的质量。最好从一开始就注意说的质量,即保持说的正常速度,流利自然。在开始练习“自言自语”时,不要过分放慢语速。一旦习惯于慢速度,听到正常的语速,也会感到吃力。在开始接近正常语速时,若感到困难,宁肯多练几遍,也不可放慢语速。开始的时候接近正常,以后跟着快下去,就不存在困难。这里所说的速度,是指接近或比较接近英、的美人说话的一般语速。

中国人较内向,在公开场合羞于开口,尤其是当对自己要说的不够自信的时候。而“自言自语法”是克服害羞心理,提高英语口语交流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文章来源:100教育

篇2:创造性思考法

■天津市实验中学董彦旭

创新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新。学生要具有这种创新的特性和能力,就必须有创新意识,对新事物要敏感,有好奇心,求知欲和上进心都要强,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像。心理学家荣格说“:若没有胡思乱想,就没有创造性的成就出现。我们亏欠‘想像’这游戏的,实在无法计算。”创造心理学家阿曼贝尔曾指出,丰富的知识并不危害创造力,但是过多的规则却是创造的障碍。一个再有才能的人,如果他被捆绑了手脚,失却了心灵的自由,那么他就没有可以发挥创造性的才能可言。在政治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我在巧妙运用头脑风暴法方面进行了一些有效尝试。

所谓头脑风暴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创立者著名心理学家奥斯本于1939年首创的一种培养创造力的方法。它首先组织一些具有科研能力和知识修养的专门人才,组成一个小组进行集体讨论,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弥补知识缺陷,引起创造性设想的连锁反应,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然后对提出的设想、方案逐一通过客观、连续的分析,找到一组切实可行的“黄金”方案。英国文学家肖伯纳曾经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你我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流,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这是对头脑风暴法的最完美解释。头脑风暴法的原则主要有创设一种自由的气氛,激发参加者提出各种问题,甚至是荒诞的想法;提出的建议越多越好,发言量越大,意见越多种多样,所论问题越广越深,出现有价值设想的概率就越大;认真对待任何一种设想,不管其是否适当可行;取长补短,鼓励参加者对他人已经提出的设想进行补充、改进和综合。

头脑风暴法作为心理学领域激发人们创造力的一种有效方法,自从诞生以来,迅速在世界各处广泛传播。运用头脑风暴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常常是有效的。世界上每天都有各种形式的头脑风暴会议在进行,新观点从这些会议中滚滚而出,社会正在因它而改变。美国空军就曾经运用此法,找到了解决输电中断问题的最佳方案。有一年,美国北部下大雪,积雪压断了高压电线,造成巨大损失。为此,美国通用电力公司召开会议,以期通过集体智慧找出解决方案。参加会议的都是不同专业的技术人员,在宣布会议的原则和目的后,大家便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有人提议用线路加温器消融积雪,有人则提议安装震荡器以抖掉积雪,有人提议设计一种专用的电线清雪机清扫积雪,也有人幽默地提出“能不能带上几把大扫帚,乘坐直升飞机去清扫电线上的积雪”。各种各样的方案提了出来,对于那种“坐直升飞机扫雪”的设想,大家心里尽管觉得滑稽可笑,但在会上也无人提出批评。相反有一个工程师在百思不得其解时,听到用飞机扫雪的想法以后,大脑突然撞击出思想的火花,一种简单可行且高效率的清雪方法冒了出来。他想,每当大雪过后,出动直升飞机沿积雪严重的电线飞行,依靠高速旋转的螺旋桨即可将电线上的积雪迅速扇落。他马上提出用“直升飞机扇雪”的新设想,顿时又引起其他与会者的联想,有关用直升飞机扇雪的主意一下子又多了七八条。不到一小时与会的10名技术人员共提出90多条新设想。会后,公司组织专家对设想进行分类论证。专家们认为设计专用清雪机,采用电热或电磁震荡等方法清除电线上的积雪在技术上虽然可行,但研制费用大、周期长,一时难以见效那种因“坐飞机扫雪”激发出来的几种设想,倒是大胆的新方案。如果可行,将是既简单又高效的好办法。经过现场试验,发现用直升飞机扇雪真能奏效,一个久悬未决的难题,终于在思想碰撞中得到了巧妙的解决。

在政治教学中,我们尝试应用头脑风暴法的有关心理学原理,着力培养学生提问题,尤其是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的能力。课后我们通常布置一些任务,要求每一个学生在课外进行思考,寻找疑源,在下一次课堂上提出来。其基本步骤主要是:

首先,选择议题确定头脑风暴点。课堂教学中总是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需要解决。头

脑风暴法能够帮助解决一些要求探索、设想的问题,而不被用来解决那些事先提供选项仅需判断的问题,也不能为仅需二三个不同解决方法的问题而组织这种活动。所以,教师选题时不能太随意,而是必须在众多问题中选择带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问题作为讨论的中心。

其次,形成头脑风暴小组。奥斯本经过多年的实践,得出结论:参加头脑风暴讨论的人数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人多了可能造成抢着发言、无法尽言的难以控制的局面,人太少又达不到思维“共振”的效果。所以,一般限定在5~12人之间。但是不同的班有不同的特点,不可一概而论,可以由教师灵活掌握。比较简单的方法是参考班内学生的自然分组,兼顾特别调皮的学生或控制能力强的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控,形成头脑风暴小组。各小组负责人的选择要注意两点,一是必须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威信,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可压住阵脚,能严格执行讨论规程;二是了解头脑风暴法的程序与规则,并能严格遵守这些规则。

再次,组织头脑风暴讨论。头脑风暴讨论不可能得出最后的方案,但是能得到许多设想,其中有一些是极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一些需要经过修改和整合,也有一些是不合实际的。教师以及学生们可以从中选择最佳方案。如,讲授《如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一课时,经过学生的准备,在课堂上采用头脑风暴法,自由地提出一到两个问题。我制作了企业测试网,出示一些某户亏损企业濒临倒闭的相关情境材料,请学生给该企业的厂长、经理当个好参谋,他应如何去做才能带领职工使企业走出困境。此题一出,学生顿时思维活跃起来,表现出极高的热情,纷纷利用网上聊天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然后,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全部写在黑板上,分别有:该企业应走与优势企业结对子的企业兼并之路;该企业应尽快申请宣告破产,然后重打旗鼓另开张;该企业应寻求与其它落后企业之间搞优势互补的弱弱联合;要加强管理,内挖潜力;要实行裁员、减薪、推行股份合作制„„

我将一些较好的主意分别拷贝在教师的主机上,接着又问“:这些办法显然都不错,但哪一条最有价值?”这个问题让大家都皱起了眉头,于是我启发说:“医生给患者治病通常要开具药方,什么样的药方才会做到药到病除呢?”很快,一学生说:一定要结合企业亏损的具体原因来寻找对策,才会使企业迅速走出低谷,再现辉煌。

通过以上分析,学生们心悦诚服,对如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有利于更进一步地解放学生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可见,用头脑风暴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整个教学中教师作为“真正的”指导者,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中学生“好胜”,希望自己能超过别人;他们也“好新”,喜欢讨论新问题,追求新的表达方式。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巧妙运用头脑风暴法来组织一定数量的人发言,针对同一问题,让这些人集体思考、集体设想,学生从别人发言中得到新的启示,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新设想新方法。学生对这种方式很感兴趣,因为它是以集体活动为主,课堂气氛自由开放,互相激励或启发,不同的灵感可以发生碰撞,引发更多富有创意的思想火花,启迪自己产生设想,同时又以自己提出的设想激发别人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形成良性循环。很多学生在这种集体思维的环境中受益不少,连学困生也慢慢地学会从别人的讲话中悟出构思的方法,效果较好,有利于开发集体的创造力。

运用头脑风暴法,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创设好质疑的氛围。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首先是要使学生具有积极探索的态度和猜想、发现的欲望。在教学中要设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经常地启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让学生逐步养成求知、好问的习惯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对于身边出现的新问题,要敢于探索、敢于质疑,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才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第二,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一定的知识是问题产生和提出的必要前提和基础,缺少相应的知识经验和背景,学生提出的问题就较贫乏,觉得无疑可寻,无疑可问。因此,要使学生能多提出问题,必须加强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可通过开设讲座、组织

参观访问等,作好背景知识的铺垫。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多观察,提高观察能力。一般问题的发现既可以由教学内容引起,也可以由观察大量的现象引起,学生通过观察学习,会发现许多和原有的知识经验不一致或相矛盾的现象,这样就容易产生问题。

第三,传授提问的方法。要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引导学生学习多角度提问题、看问题的方法。如提问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验证某一方面的理论或为已有的理论寻找实际依据;变结论性知识为探索性问题;对学习中出现某种矛盾的结果进行探究;运用知识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预测某一方面的发展等等。看问题时,也可从多角度加以思考。

篇3:创造性思考法

所谓“意象造型”, 笔者认为可这样理解, 即以产品的外观表象, 传达给用户一定的意义, 亦即是让产品看上去不光只是一个冰冷的外表, 它是可以“传情达意”, 有一定的象征性, 不但能更方便使用者通过它的外形提示来操作它, 同时能给使用者带来更多的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由于意象造型的这种“传情达意”具有内容广泛和不确定性, 因此针对其象征价值的不同特性又把它细分为:感性层 (浅层含义) 、表意层 (中层含义) 和叙事层 (深层含义) 三方面 (1) 。第一层:浅层含义——感觉、情绪 (感性特征) , 这是消费者对产品造型产生”情感性”的认知结果, 也就是对美丑的直接反应与喜爱偏好的直接感受, 是在设计中表达的感觉特性, 例如稳重、轻巧、柔和、自然、圆润等等。如图1, 这套茶餐具的造型方中带圆, 很饱满, 给人强烈的圆润感, 这就是人们对这套茶具的一种浅层的认知感。

第二层:中层含义——身份地位、象征、个性、品牌特性等;这是一种更深层的认知结果, 是在设计中隐含的意义特性, 与相关对象和环境的关系中产生的特定含义。同时, 这也是一种受到外界的影响与教育而形成的共同价值观, 也可能是一种流行风尚、社会价值观, 一种固定印象 (2) 。如图2, 糖缸和奶杯互相依靠的造型使人联想到恋人相依相偎的形象, 因为有这样的象征意义, 把它们放在家中便能给家庭带来浓浓的温馨感。

第三层:深层含义——象征意义、历史文化含义、社会意义;这是通过对设计作品的体验达到对设计背后的自我阐释。从作品的深层次感悟中, 观者往往结合自身的经验和背景, 从中召唤出特定的情感、文化感受、社会意义、历史文化意义或者仪式、风俗等叙述性深层含义, 表现出一种自然、历史、文化的记忆性脉络。其中, 观者理解的角度和程度因人而异 (3) 。

其实, 在我国丰富多彩的造物文化中, 就常常用到这种表达深层含义的设计手法, 如制壶名家顾景舟先生制的一把名壶“上新桥壶”便是一例 (图3) , 该壶腹身圆扁。肩上带一环, 盖口一环, 盖中间再一环, 盖钮设计成桥的形状, 立即把整把壶都带活了, 壶体上的圆环线条如水波荡漾, 环形把手上塑一平背与盖钮呼应, 又似一叶过桥小舟, 亦利于提握。整把壶线条处理得圆润通融, 形神兼备, 让人浮想联翩, 美不胜收。该壶造型虽简洁, 但很好地把烟雨江南的水乡情致的意境带动出来了, 如果没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观赏者, 恐怕不能体会其中的悠远意境。

综上意象造型的三层含义, 均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为目标的, 前两种是较容易理解和创造的, 然而第三种含义是最难创造的, 它其实就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 设计者如果对历史文化没有深刻的了解, 不能提炼其精髓, 很好地与现代设计结合, 则达不到创造意境, 使产品与使用者达至心灵共鸣的效果;要实现这样的效果, 基本有三步, 第一步, 对要借鉴的历史文化有充分的理解, 第二步, 懂得提炼该文化的精髓, 即符号, 并能含蓄地运用在产品上, 如果只是把符号直白地“贴”在产品的表面, 则没有任何意境可言, 充其量只能算是“复古”, 而非“传承”, 第三步是, 该产品又能符合当代人的使用方式和生活习惯, 好用并且有一定的精神内涵, 这样才能和使用者之间产生心理共鸣, 意境才能油然而生, 并使使用者难以忘怀, 对于传统的文化才能达至真正的传承与创新。设计师如果能很好地把握这几点进行设计, 则能大大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 在市场众多的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

台湾在这方面的设计是做得比较好的, 下面分析一个成功案例。图4、5是

一组名为“墨晏餐具組”的酱醋碟和胡椒瓶盐瓶, 造型简洁, 方方正正, 通体施黑釉, 感觉就像一套墨砚, 它的设计取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典故:大书法家王羲之在练习书法时因过于专心, 没有细看就把馒头蘸到墨汁里面, 然后吃到肚子里。后来人们在形容一个人很有学问时就叫“满肚子墨水”, 砚台造型的醬油碟让使用者在每一次沾酱汁的時候, 彷彿將食物沾满了墨汁往嘴里送 (酱油刚好也是黑色的) , 搭配墨条造型的胡椒罐与盐罐, 吃着吃着肚子里的“墨水”越來越多, 仿佛不知不觉的也有学问了起來。这套墨砚餐具造型极其简洁, 但因为具有文化内涵而使使用者在使用的过程中充满乐趣和谈资, 同时使吃的过程充满文化意味。这套餐具通过巧妙地借鉴了传统文化, 使产品在众多酱醋碟和胡椒瓶中脱颖而出, 受到更多购买者的欢迎!这是一个对传统文化进行较好的传承与创新的例子。

产品有很多种类, 笔者认为使产品具有文化内涵的这种设计方法最适合运用在诸如家居产品和家具设计这些领域。因为这些产品与人们每天的起居生活最密切, 是营造温馨的“家”的感觉最必不可少的东西, 所以人们对于该类产品所包含的情感因素的要求是最高的。

笔者认为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因人而异, 是否能提炼到精髓并能含蓄地运用在产品上, 使产品与使用者产生身心共鸣, 也会是较难把握的, 而且要吃透一种文化现象再进行设计, 需要大量时间的积累, 在现时设计公司快速的运作模式下, 这种方式是不大可行的, 基于此, 笔者尝试在设计的实践中, 总结两种较易掌握和实践的赋予产品文化内涵和意境的方法。

方法一:选定一传统的器物造型, 赋予新的使用功能, 在造型上置换现代的材料、颜色等, 使其揉合现代与古典之美, 并兼具现代的产品功能。

丹麦设计师Lin Utzon设计的并以她自己名字命名的花瓶 (图6、7) , 是参考了中国古代的饮食器具“陶鬲”的造型 (图8) 。陶鬲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外形似鼎, 但三足内空, 目的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以更好地利用热能, 它的主要用途是煮粥、制羹和烧水。在当时由功能决定的形式, 到了现代这种功能已经退化了, 只保留下器形, Lin Utzon把造型提炼得更简洁一点, 去掉古老的绳纹装饰, 置换成玻璃材质, 并融入自身简炼概括、便于批量生产, 又极富现代感的北欧文化和设计特征, 形成这套清爽和富有流畅韵律的赏心悦目的花瓶。

方法二:选定一传统功能的器物, 将旧有功能置换成新的功能。图9、10是作者参考古桥造型和意蕴, 设计出来的新式日本寿司餐具。我国古代遗留下非常多优秀的古桥建筑, “桥”最根本的作用是——跨越障碍的通道, 作者依据这样的含义, 设计这款“情侣寿司桥”二人共用餐具, 旨在在情侣用餐的同时为双方的心灵搭建一座桥梁, 使两心心灵相通。情侣使用这样的共用餐具, 必定能增添不少乐趣, 也能达到一种意趣和意境。这种设计手法使得产品具有文化特色和实用功能, 是较易使产品取得文化意境的手法。

结论:

综上所述, 为产品增加文化内涵和创造意境均是为了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 在运用上述方法时要懂得适度与含蓄, 切忌过度和夸张, 并且需要保持产品良好的使用功能, 这样才能较好地使产品与使用者之间产生身心共鸣, 在使用过程中增添乐趣。

摘要:“意象造型设计”是产品造型设计众多设计方法中的一种, “意象创造”涉及三层含义, 本文针对较难理解与操作的第三层含义——深层历史文化含义, 通过实例的分析, 归纳总结了在产品设计中实现该第三层含义的两种设计方法, 并作可行性探讨。

关键词:意象造型,意境,产品设计,方法探讨

参考文献

[1]张凌浩.产品的语意[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10.P24

[2]张凌浩.产品的语意[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10.P26

篇4:异类组合创造法

——日本创造学专家旭贵朗

发明趣事:1969年7月16日,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发射升空。当飞船的指令长阿姆斯特朗从登月舱的扶梯走下来踏上月球时,全世界的人都为之振奋。虽然这只是小小的一步,却代表人类在太空探索的领域里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当人们都为登月这一伟大创举而欢呼时,将“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送入太空的“土星五号”火箭的总设计师布劳恩却道出了一个惊人的秘密:“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没有一项技术是新发明的,它只不过是把过去发明的很多技术和产品完美地组合起来而已。

同学们肯定觉得发明创造是科学家的事,很难很难。其实,你看了以下事例,就会觉得发明并不是那么神秘了。只要掌握了创造的方法,人人都能搞发明。

我们就先介绍“异类组合创造法”吧。

“异类组合创造法”是把两种以上的不同事物或技术、方法相加起来,使它们具有新的功能。例如:

衣服+扣子=有扣子的衣服

瓶子+盖子=有盖子的瓶子

收音机+录音机=收录机

笔盒+铅笔刀=带铅笔刀的笔盒

主机+键盘+显示屏+鼠标=电脑

当然,有些事物是简单组合,有些事物是非常复杂的组合,汽车、轮船、飞机、宇宙飞船,组合的元件可以多达几十万、上百万件。现在,我们以汽车发展史为例来看看吧。

不同的功能、目的可以进行组合,不同的物品可以进行组合,不同的材料可以进行组合,不同的技术、原理可以进行组合,不同的方法、步骤可以进行组合,不同的颜色、形状、声音、味道可以进行组合,不同的状态可以进行组合……

总之,组合可以是双项组合,也可以是多项组合,它既可以是产品的组合,也可以是技术和方法的组合。

试一试

1.双项组合

电动机+牙刷=电动牙刷

电动机+()=()

数码相机+()=()

遥控器+()=()

MP3+()=()

()+()=()

2.多项组合

普通手机+上网功能+照相机=多功能手机

()+()+()=()

()+()+()=()

3.你和你的朋友最近遇到了什么难题?请试用异类组合创造法解决它。

来认识一下覃宝学老师

覃宝学老师是中国发明协会会员,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会员,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技活动辅导员,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全国百佳创新名师,中国教育学会“发明创新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总课题组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青少年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活动”全国巡讲团核心专家,“中华创新教育讲师团”首批讲师,广东省十佳科技教师,广东省教育厅《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中学版)教材编委、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兼职教研员、深圳市宝安区科学课名师。现任深圳市石岩公学“钻石特聘教师”、少年科学院院长、发明创造课专职教师。

篇5: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思考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宝贵资源,是课程标准活化的有效载体,它承载着知识。教材的编写经过编者们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充分将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要求落实在字里行间中。所以,我们要用好教材这一优质教学资源,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1.读懂教材的逻辑体系,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

我们发现初

一、初二的教材中理论观点表述少,语言亲切自然,富有生活化,贴近学生的阅读水平。我们也在困惑,板书如何设计,应该要求学生教材中的哪些观点。要解决这个困惑,最重要的是通过仔细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在逻辑结构,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思路清晰,循序渐进,润物无声,达成教学目标。

2.开展活动的有效性。

教材中有形式多样的活动,有主题探究活动、有讨论话题、有填写调查表、填图、有角色表演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切实体会到开展活动让思想品德课堂更具有魅力。开展活动让学生能够在讨论和实践中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行分析思考,激发情感,内化为自己的品质;让课堂更生动,充满真情实感;师生平等的合作探究学习,在彼此的对话和讨论中,快乐教和学!开展好各种活动,可以极大的提高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效果。

(1)要充分开展教材活动。主题探究是本教材的一大特色,它是安排在单元的引言中,是一种前置的小课题长作业的实践活动。这是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的延伸,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锻炼学科能力,进一步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在实践中,我们基本上可以按照教材中的操作步骤开展活动就可以了。此外,我们要积极开展教材中各种情境活动,避免完全置教材于不顾,自搞一套活动,甚至不开展活动。

(2)要整合教材活动。教材中的活动很多,如果面面俱到,这和有限的课堂时间是相矛盾的;而且逐一讨论每个问题,也使课堂教学太松散,教学重点不突出,不益于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新课程的知识性淡化,但是教材的编写和知识的呈现具有自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因此,活动与活动之间也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至少要站在一课教材的全局角度,整体把握和梳理这课的各种活动,挖掘出活动之间的关联,并且针对活动之间的不同关系,规划出正确的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的操作策略。

(3)要创造活动。创造精神是新课程关注和倡导的一种品质。创造性的拓展活动,使活动更完美和精致;更加联系学生实际,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师生创造的智慧,在课堂中流动,让我们的课堂更丰富。

创造活动就是不拘泥于书本上现成的活动,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让活动更具有吸引力。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体验性的活动,游戏活动,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使学生学得更为积极主动。在《竞争与合作》学习中,我们可以开展两人配合以小组为单位比赛传接篮球,让学生感受合作的积极意义,体会竞争的乐趣。

篇6:教师创造性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树立新的创造性教学观 创造性教学实质上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经历创造性解决问题并求得自身发展的过程。按照当代“人本教育”的观点,“创造性”可以分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两种。前者是天才、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特殊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它可以产生出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事物。而后者,是指开发的可能性、自我的潜在能力这一意义上的创造性。这是谁都具有的,对于其他人也许不是新的,但能产生出他自身特有的个性活动的创造性。就学校教育来说,创造性教学正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发掘所有学生(包括差生)的一切潜能。有了创造性教学的这一目标观念,教师就会自觉地研究学生,不断地改进自身的教学,使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适应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了这一目标观念,教师就不会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中心,把应对考试作为教学的杠杆和法宝,而会“为创造而教”,创造性地教;有了这一目标观念,教师就不会按学业成绩把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等生,从而消除偏见、偏爱等阻碍创造性发展的心理因素,满腔热情地帮助每一个学生提高创造性素质。创造性教学要培养创造型学生,就是要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的人才,也就是要着眼于发现并发展学生在禀赋、气质、兴趣、情感、思维等方面的潜在资质,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和心灵世界的独特性。而不象传统的教育观,以统一的模型化的目标要求学生,依据一个规格、一种模型把学生制造成完全符合自己意愿的标准产品。

二、了解创造型学生的特征,善于鉴别和正确引导当然,教师还应认识到创造力人皆有之,但是每个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显隐、表现形式、发挥作用的效能、显露的早晚等各不相同。并且创造型学生的学业成绩不一定都是优秀,甚至有些创造型学生的行为与某些学习常规和教师的要求相悖。他们不是循规蹈矩,老实听话,往往表现为自作主张、别出心裁,爱标新立异。很多教师认为,创造型学生既捣乱又固执,不能适应他们组织的传统教学。这些教师往往给创造型学生戴上“不听话、”、“骄傲”的帽子,有的教师甚至指责创造型学生有神经症特征。因此,创造型学生的形象是被否定的,他们的好奇心反受到嘲笑,不盲从,好争辩被斥为“不尊敬老师”,自己动手搞小实验、小发明、小创造被认为是歪门邪道,迷恋于某一问题的探索、某一创造发明的设计、某一实验研究而触犯了纪律,那更是不可容忍。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他们的创造力往往被扼杀在摇蓝中。其实只要教师稍下功夫,正确的加以引导一定可以大大激发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笔者任教初中的物理课,以前的一个学生在初一时经常和老师做对,常常刁难老师被许多老师视为不可救药。初二学习物理时虽也是调皮异常但觉得他上课思维非常活跃,时常会有一些奇异的念头,会利有一些学过的物理知识制作一些小玩具,做一些小实验。因此,经常在上课时表扬其探索的精神,并和他一起探讨一些小制作的心得体会和改进办法,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这个学生物理成绩一直非常优异,其它的科目也有了不小的进步。并在高考中考入了一所军校,最近给我写来一封信,说他在军队的科技创新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可见教师转变传统的观念,正确认识创造型学生的特征何等重要,它是正确培养创造型学生的起点。

三、创造性教学的主要特征———问题性、探究性教师的一堂课是否符合创造性教学的思想,最主要的两个特征是:问题性和探究性

1、问题性 创造性教学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它发端于问题,行进于问题,终止于问题。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过程的强烈愿望,是创造性教学的前提。正是由于问题激发学生去观察、思考,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表现出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力图克服一切困难,发展其创造性人格。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创设积极的问题情景,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又是教学过程发展的动力。因此,问题情景的创设成为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的关键环节。在一般教学中,学生通过做作业、做习题等形式解决问题,但他们解决的并非是创造性活动意义上的问题,更多的是在重复老师所教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并没有真正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创造性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加工、组合,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2.探究性 传统的教学以传授为主,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思想不承认学生的认识也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在力的能动反映,从而抹杀了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的潜在能力。创造性教学是师生共同探索求知的过程,学生的探究活动需要教师进行探索性的引导。为学生提供一些有结构的材料,这些材料本身就能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所以他们积极动手操作、实验、主动探索和发现。这样他们获得的知识不是空洞和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生动的和丰富的,他们的观察力,独立的探究能力,和发现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探究式教学尤其在自然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等)的教学中具有非常好的效果。教师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究活动时,必定经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其间有探究、尝试、挫折到豁然开朗,对于学生以知、情、意为基础的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篇7:创造性思考法

原创: 楼建芳

《终身幼儿园》由创新教育领域开拓者,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学习研究教授米切尔・雷斯尼克(Mitchel Resnick)所著。雷斯尼克致力于用现代科技为孩子和成人提供创造性体验,他提出了创造性学习螺旋及“4P”创造性学习法,旨在撬动全世界孩子创造性思维的百宝箱。

《终身幼儿园》围绕着创造性学习螺旋(如图),提出了培养创造力的4P学习法:项目(Project)、热情(Passion)、同伴(Peers)、游戏(Play)。下面的读后感以摘抄了上述这几个概念中感触特别深的几个观点的方式进行了分享。

项目

项目是创造的基本单位,是体验和参与创造性学习的全新途径。当孩子沉浸在项目的创造和制作中时,才有机会成长为创造型思考者。

编程是一种流畅的表达方式

编程是一种流畅的表达形式,就象写作一样。我们学习写作,仅仅学会拼写、语法和标点是不够的,还要学会讲故事和交流想法。编程也是如此。所以学习编程,不仅仅是学习编程的基本语法和规则。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组织、提炼和反思自己的想法。同样当我们通过编程表达自己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学会思考,需要学会如何把复杂问题分解为简单的部分,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并解决它们,学会如何优化和完善我们的代码。而这些思考过程,就是计算机科学家周以真在提出的“计算思维”过程。

学习写作,我们不会要求每个人都成为作家,但对每个人来说,学会写作都是很重要的。编程也是如此,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掌握编程,通过编程表达,运用编程解决问题,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很有价值的。

教授知识还是在项目中学习

为学生预先制定一个需要掌握的重要概念清单,之后再给他们提供一些经过专门设计的问题、例子和解释用以教授这些概念,这是大多数教学组织方式。这种方式的学习,学生们往往只是获得了彼此间毫无联系的知识,而且并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也不知道怎样在新情况下应用他们。

以项目为本的方法,会让学生们在一个有实际意义的环境中遇到概念,因此知识被嵌入了一个丰富的关联网络中,学生便能更好地在新情况下获取和应用知识。而且学生们会对“知识”的看法更开阔,而不仅是把知识当成概念的集合。当学生们一起为项目工作时,他们不仅学到了概念的网络,还学到了一套策略,一套关于制造、解决问题和交流思想的策略。以项目为本的方法特别适合帮助学生发展为创造型思考者。

学生们在做项目的过程中,会对创造的过程有所理解,他们是在学习如何迭代创造性学习螺旋:如何从最初的想法开始,构建原型,与他人分享,实验运行,并根据反馈和经验修改他们的想法。

热情

兴趣和内在动机才是创造和长期坚持的关键,“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对兴趣的投资总是能收获最好的知识

当孩子从事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时,他们会更加积极,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多的努力。不止如此,热情和动力让他们更有可能迸发出新的想法,发展出新的思维方式。他们对兴趣的投资有了新知识作为回报。

比如有个9岁的三年级女孩正在以动画形式制作一个关于《夏洛特的网》的读书报告,为了让这些动物出现在不同的距离上,她需要学习有关透视的艺术概念,还有关于缩放的数学概念。在孩子们的大多数编程创作中,他们必须要搞清楚坐标、速度、坐标、缩放等,象坐标这类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编程创作,孩子们有了很直观的认识和理解。循环、条件判断、函数、变量、计数器等这些程序概念,也是孩子们的基础性知识。

当人们从事他们热衷的项目时,总会渴望潜入并沉浸其中,他们愿意连续工作几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而且几乎不会注意到时间的流逝,他们进入了心理学家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所说的“心流”状态,完全沉浸在了活动中。孩子们也一样,当孩子们在从事有趣的活动时,他们会十分投入地钻研与这项活动相关的想法和学习。

个性化学习还是标准化课程

个性化学习指的应该是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选择和掌控权。当学习者拥有更多的选择和控制权时,学习就可以建立在兴趣和热情的基础上,从而变得更加个人化,更有动力,也更有意义。

在自主性和结构性之间找到适度的平衡,是创造性学习环境形成的关键。而所有学习环境和学习过程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和结构,难点在于如何找到适当的搭配方式和合理的结构形式。如果结构太多,孩子就无法人事他们想从事的事情;而如果结构太多,很多人就无法想法点子,或不能贯彻实现自己的想法。所以我们需要在学习环境中采用“能够增强学习者自主性的结构”.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提供结构以支持和简化新手体验,同时仍然能让新用户追随自己的兴趣,创造性地表达自己。

内在动机 VS. 游戏和奖励

内在动机是创造力和长期坚持的关键。教育活动中的`积分和奖励,()会像在游戏中一样,让孩子们更有动力去学习吗?不可否认,奖励可以激励人们在短期内改变自己的行为,但长期效果却大不相同,丹尼尔。平克在《驱动力》一书中描述了这种差异:“奖励可以带来短期的提升,就像咖啡因的刺激可以让你多坚持几个小时一样。但这种影响会逐渐消失,更糟糕的是,这会降低一个人继续从事这个项目的长期动力。”

在涉及创造性活动时,奖励的效果会更糟糕。奖励和报酬的诱惑似乎使人们的关注点更加集中了,同时限制了他们的创造力。创造研究专家特蕾莎・阿马比尔发现在有酬创作的情况下,作品的创造性会降低一些,即使是在对作品没有任何限制要求的时候,也是一样。

所以如果教育的目标是训练孩子在特定时间内执行特定的任务,那么积分和奖励可能是一个有效的策略。通过把任务转变为游戏,提供点数或者其他激励措施作为奖励,人们有可能会更加快速有效地学会执行任务。

同伴

大多数思考过程都是跟他人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分享想法,从同伴那里得到反馈,相互借鉴彼此的灵感。

从独自思考转向共同创造

从独自思考转向共同创造,这种做法更符合当今社会的需要,因为如今几乎所有工作都需要协作努力,对于那些最重要的社会问题,则需要共同行动。

当人们感到周围的同伴在关心、尊重自己时,他们就更有可能去尝试新事物、承担风险,而风险是创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由于数字技术的进步,开放的好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因为数字化媒介不像传统产品,它可以毫无成本地被复制和发送到世界各地。新技术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进行协作的时间和地点,而且改变了同伴在学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好老师应扮演的四种角色

好的老师需要扮演4种不同的角色才能帮助学生学习,好的老师和辅导员会在催化剂、顾问、连接和合作者这4种角色之间自如地切换。

催化剂――老师和辅导员可以提供孩子加速学习进程的“火花”.当孩子刚开始创建项目时,可以通过展示一些项目示例秋激发他们的想像力,示范种种可能性。一般来说,开放性地提问是老师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的最好方法。通过问正确类型的问题,可以促进学习者的探索和反思,而且学习者还能继续保持对项目的主动,掌握全局。

顾问――老师应该成为“幕后指导”,而不是“台前智者”.在所有情况下,我们的目标都不是“提供指导”或“提供答案”,而是了解学习者想要做什么,并找出支持他们的最佳方式。

连接者――老师和辅导员不可能单凭一己之力就为学习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一切支持,因此他们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把学习者与其他人联系起来,帮助学习者找到其他们学习资源,创建一个共享型的学习社区。

合作者――一个好的老师和辅导员不仅要为学习者提供支持和建议,还应该自己做项目,并邀请学习者参与其中。学习者与老师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参与项目,这个过程允许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做出不同程度的贡献。

游戏

游戏不需要开放的空间或昂贵的玩具,它是好奇心、想象力和实验的结合,而创造力便蕴含其间。

编程有助于孩子拥抱犯错,塑造成长性思维模式

创造力并非来自欢笑和乐趣,它来自实验、冒险和挑战边界。为了帮助孩子成为创造型思考者,我们需要创造一个环境,让他们能够轻松地试错,并从中吸取教训。而编程活动在这点上相对其他活动,往往会更宽容,如果我们试图把一块木头切成两半,或者钉在一起,事后往往很难再做出调整,但通过编程,当我们发现出错时,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撤销我们所做的一切。修复错误,做出调整,尝试新事物,这些在编程活动里都很容易做到。

而且在编程活动中,往往没有失败和错误这些概念,对于编程来说,只有BUG.BUG是可以通过运用一定的调试策略,识别出问题所在并将其修复的。如何运用调试策略快速定位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些技巧对于生活中其它类型的问题解决和活动设计也很有帮助。编程是一种拥抱犯错的方式,可以让孩子摆脱对失败的恐惧,从而善于试错、尝试,这种思维方式正是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所说的成长性思维模式。

模式人和故事人

根据孩子的游戏风格和学习类型不同,可以把一些孩子描述为模式人,另一些孩子则是故事人。模式人着迷于结构和模式,他们通常喜欢玩积木和拼图游戏,故事人则对故事和社会互动更感兴趣,他们经常玩洋娃娃和毛绒玩具。

从小学到大学的数学和科学课程,从传统上来讲都是以偏爱模式人而非故事人的方式设计的。这是许多孩子被数学和科学拒之门外的一大原因。这个问题不在于学科本身,而在于它们如何被呈现和传授。

基于学习者的游戏风格和学习类型不同,我们需要专注于找出方法,来帮助所有的孩子,让他们充分发挥潜力,无论他们来自什么样的背景,有什么样的学习风格。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推荐学习者走出他们的舒适区。在理想的情况下,所有孩子都应该有机会以一种最自然、最舒适的方式与世界接触,同时也要拥有其他风格的经验,这样就可以方便地改变策略。

后语

在本书中,雷克尼斯尼认为所有孩子与生俱来都具有创造的潜能,但是他们的创造力并不一定能够自行发展,而是需要培养、鼓励和支持。同时他认为整个教育界都应通过现有的新工具,来开发人身上那古老的创造性内生力。

本书后面还对“如何评估孩子学到了什么”进行了论点争锋,同时也给出了“给学习者的10条建议”,“给家长和老师的10条建议”,及“给设计师和开发者的10条建议”.

篇8:创造性歌唱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创造性,歌唱活动,创编,实践与思考

幼儿期是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艺术领域强调:“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歌唱是人类表达、交流思想感情的自然的方式之一,也是儿童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方法。它能使儿童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丰富儿童的情感体验,陶冶儿童的情操,启迪儿童的智慧,完善儿童的品格,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我们从歌唱活动入手,探寻不同的途径,以动作、歌词、节奏和演唱形式为切入口,挖掘内在的有效因素,激发幼儿在歌唱活动中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一、创编动作,让幼儿乐于创造

为歌曲创编动作是创造性歌唱活动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对于结构简单、工整、节奏感强歌曲,都可引导幼儿展开想象,为歌曲编出生动形象而有趣的表演性动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应注意创编动作的难度和密度,根据歌曲内容可引导幼儿分段或分句创编,以小步递进的方式逐渐过渡到完整、连贯地表现歌曲的情节;另一方面歌唱的速度也要适当放慢,等幼儿熟练了动作再恢复到原有的歌唱速度。

例如,小班音乐活动“大灰熊”的歌词:“一群大灰熊呀睡在洞里头。请你走路轻轻,非常非常轻轻,如果你去摇醒它呀,它就要发怒。”歌曲具有一定的情节,歌词对动作有一定的暗示性,根据小班的年龄特征,结合“木头人”的游戏进行分角色表演,孩子们创编出各种造型,动作灵动又特别。简单的情节、有趣的游戏,在自由宽松的游戏情境中幼儿投入地创造,自信又大胆。

二、创编歌词,让幼儿喜于创造

在歌词创编中,教师应选择适于创编歌词的歌曲,努力为幼儿的创造活动提供可以依托的凭借物,放手让幼儿去想、去编。一般小班可以鼓励幼儿进行单词的替换,中班的幼儿可以尝试单句的创编,而大班的幼儿可挑战多句的变更,甚至可以来原创整段歌词。

例如,大班歌唱活动“雁儿飞”,活动导入以大雁飞的动态画面切入,雁群时而飞过小河,时而飞过田野,逼真的情境将歌词形象地展现在幼儿面前。“雁群还会飞往哪里?”有了情境的铺垫,游戏性语言的引导,幼儿在已有歌词经验的帮助下,大胆想象,“飞过蓝蓝的大海”“飞过广阔的草原”……与众不同的歌词创编不仅丰富了幼儿的联想和想象,提高了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更让幼儿体验到自主探索和创造性参与活动的快乐和成功感。

三、创编伴奏,让幼儿敢于创造

歌唱活动中,尤其是歌曲的复习,往往会枯燥、重复地练习而忽略对歌曲的再创造。因此,在歌曲的复习中,教师可引导幼儿用拍手、说白、乐器演奏等方式为歌曲创编伴奏,这样既提高了幼儿歌唱的兴趣,又增强了幼儿歌唱的节奏感、表现力和创造力。

例如,大班音乐活动“捏面人”,在幼儿完整演唱歌曲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说唱:“捏一个猪八戒吃西瓜,捏一个唐僧骑白龙马,捏一个沙和尚挑着担,捏一个孙悟空打妖怪。”以拍手的形式打出节奏,并鼓励幼儿创编出不同的节奏型进行试奏和调整。在此基础上采用分组探索的形式,鼓励幼儿自主选取乐器,一起来参与配器的设计、节奏型的安排和音色的布局。每个小组根据共同确定的节奏选取不同的乐器,在小组尝试的基础上组织各组幼儿进行交流,使幼儿获得更多的创意信息。

四、创编演唱形式,让幼儿勇于创造

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领唱、合唱等,教师可尽可能地让幼儿尝试多种形式的演唱,在丰富的演唱形式中让幼儿感受歌唱的乐趣,增加对歌曲的理解力和表现力。

例如,大班歌唱活动“梦之船”,歌曲是一首适合童声合唱的曲目。活动中,借助“船长”和“水手”两种形象的角色,在自主探索中分辨、掌握两个不同的声部,知道“船长”在演唱到乐句的最后一个字时,“水手”加上“啦啦啦”和“轻轻飘”的衬腔。运用两声部的时间交叉、连贯跳跃的节奏对比来体现合唱。在此基础上进行“水手”和“船长”的角色互换,以分组、分男声女声等形式让幼儿体会自己和集体的默契配合,在丰满立体的和声中享受艺术的美。

上一篇:土方工程施工安全交底下一篇:广东省岭南工商第一技师学院、第一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