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2024-07-24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精选10篇)

篇1: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石家小学

刘美林

我是一名乡村小学教师,参加工作近五年,任教语文。回忆这五年教学历程,颇有感触,加之这是第二轮课程改革,通过各种观摩,研讨,我受益匪浅。这次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是众多专家与名师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相信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教育事业一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这次课改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订,我认为此次改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做到四个坚持

(一)坚持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作为乡村小学,学生的自身素养很难体现出来,他们所见、所闻、所感、、、、、都非常有限,所以要想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方面面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作为理论来说:我们需要把学生的素养全面提高,可是在我们实践过程中就不是这么回事啦!语文素养具有语言、文字融合为整体的特征。我们这里属于偏远山区,孩子们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就很弱,加之大多数是留守在家的孩子,长期跟50、60年代的人生活在一起,他们观念老化,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他们的语言很朴实,但是缺乏时代性,所以孩子们也就差不多。这样一来孩子们就少了一些可以学习的对象。在语文素养这块,孩子们可以说不及格。在语文教学文字中,孩子们学了“哑巴”语文,能正确书写字,但是不能正确使用,甚至有的孩子受到地方语言的影响,读准字音都比较困难,怎么办呢?这就只能从老师入手了,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那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首先就应该培养自身的语文素养,加强学习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2、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是单会教学生读书写字,我们还得教学生做人的一些道理。语文本身是一门隐藏着丰富情感的科目,每一篇课文都对学生的思想有熏陶作用。这也是课改的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很多老师忽略了这一点,导致学生学习起来很枯燥乏味,甚至厌学。在书本和学生之间,如何才能处好关系,老师是关键,就看老师如何掌握和运用书本了,老师是书本和学生之间的调和剂,什么时候应该将他们独立看待,什么时候将他们拉拢,这就得随课堂变化而变化,让学生从语文中得到思想的熏陶。其次,我们在教学时,还得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要善于利用汉语言自身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现在的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中,每个年级都在不同的课文后面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很多老师把这个板块忽略了,有的最多是几句话带过,其实这才是真正能培养学生能力的地方,让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自己学会总结积累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

这个坚持是这次课改的主要目的。我们不能停滞不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理念都得更新。传统教学所出现的问题不能重演,比如:(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3)教学方式单一。

(4)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5)学生被动学习现象极为普遍。

(6)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

(7)忽视学生个性差异,不允许学生个性存在,学生个性受到压抑。

(8)接受性学习模式、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机械训练的状况相当严重,学生负担太重,教学效率低下。

(9)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功能。(10)课程管理强调统一,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通过这次改革,我们教师应该结合自己所教科目,结合教材、学生、教师、地域等进行改革自己的课程体系,将此设计得开放而有活力,在实践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我们善于总结,善于创新,一定会做得很好的。

(二)、坚持三个维度

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特别强调的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因为这两个维度在传统教学中常常被忽略,或者干脆地说,传统教学重知识与技能,轻方法与过程,扼杀价值观和个性。

教学中仅传授知识与技能,采用灌输式就行,要让学生知道和理解过程与方法就需要探究式教学,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总结。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爱、快乐、审美情感等丰富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由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承载的启发、渗透和感染的过程。教师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装在头脑中,有意识地、自觉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教学的灵魂,使学生逐步形成我们所期盼的健康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坚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的课程观正逐渐改变着师生传统的教学观念,呈现给人们新的教学视野,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到建构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体验学习价值已为大势。在这些新的教学呼唤声中,开放式教学以其独有的价值取向,成为我们当前教学中新的热点,但反观我们当前的开放式教学,颇有点矫枉过正,重新陷入新的谬误之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人的发展,其本质是人的个性的发展,就是“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语文课改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和迫切任务。

二、做到四个强调

1、语言文字的运用;

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解决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提法符合语文课程的特点。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才能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有关专家指出,语言—思想—语言,这是阅读教学应坚持的一个原则。我们首先要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了,才能进入文章的内容,再从文章的内容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写统一起来,才能使学生既受到文本思想感情的熏陶,又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识字、写字;

坚持每天10分钟练习,做到时时练,天天练。《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里强调:“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才的教学情境。”根据上述的教学建议,方斐卿老师在识字教学中讲了几点需要注意的地方。

1)、要根据“认识”和“学会”两种要求,采取相应的教学思路:

要求会认的字,要多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记,不要做繁琐的字形分析。老师们习惯上让学生说说“怎么记住这些字”,要注意引导学生说一些比较简单、巧妙的办法,可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再挑选出最巧妙的办法在全班介绍。这样的安排要适可而止,否则学生就会越说越繁琐,使简单问题复杂化。

如: 要求“学会”的字,要让学生认真分析字形,观察汉字在田字格里的摆布情况,记住书写笔顺,还要结合语言环境和生活经验大致了解字的意思。在一篇课文中,既要求认识又要求学会的字,可以在学习认字时分析字形,也可以在写字时分析字形,对要求“认识”的字,要重视“正音”,对要求“学会”的字,要重“正形”。

2)、要根据教材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

单编的识字课文,往往具有集中识字的特点,其中的生字大多在字的音、形、义上有一定的规律性。比如一年级下册的《识字4》是一首有关小动物的儿歌:“蜻蜓半空展翅飞,蝴蝶花间捉迷藏。蚯蚓土里造宫殿,蚂蚁地上运食粮。”这一课的生字大都是带有虫字旁的字,而且大都成双成对。教学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利用这些规律识字,培养独立识字能力。

单编的识字课,要突出识字,在课文朗读感悟方面应简略一些。但也不能简单地把生字抽出来,脱离课文进行枯燥的识字。新课程教材中的识字课,往往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言韵律感很强,要重视让学生朗读、诵读,适当进行感悟语言和积累语言的训练。

3)、要灵活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字:

⑴ 集中识字:

基本做法是,先集中归类识一批生字,为阅读做准备,然后教一批课文,在阅读中巩固所识的字。教材是按教一批生字读一批课文,再教一批生字再读一批课文的方式编排的。集中识字的方法有基本字识字、同音字归类识字、形声字归类识字、会意字归类识字、形近字比较识字、反义字比较识字等。

⑵ 分散识字:

具体做法是首先教好汉语拼音和一批独体字,给学生以识字的工具;然后随课文分散识字。分散识字注重音、义联系,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为只要特征;它强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汉字,以“多读课文多识字”的方法来识字。听《恐龙的灭绝》

⑶ 借助拼音识字: 尤其是初读课文时,要注意让学生利用拼音自主识字、读问;认读生字时,要重视利用拼音进行正音。

⑷ 利用图画或直观教具识字。

⑸ 在活动和游戏中识字:

4)、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

要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汉字的构字规律,领悟识字方法,并运用学到的方法自主识字。要训练学生利用拼音识字、查字典识字、利用构字规律识字、利用熟字认识新字、借助图画和上下文猜字、利用生活经验理解字义的能力。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先自学生字,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比如,有些课文中要求会认的生字是学生见得比较多的字,甚至根据调查了解,学生已经认识了其中的一些字,教师就可以通过同桌互相指认等形式,让学生抽取出不会认的字,自己想办法认会并记住,再通过读课文检查自学生字的效果。我们还可以开展生活中自主识字的汇报、交流、展示活动。教学中既要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要发挥教师的示范、引导、指导作用。

3、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语文教育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何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一些矛盾,它们制约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很好地解决它们,我们才能真正建设起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如今,城乡发展差距日益拉大,这无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矛盾,我们认为若要从根源上解决所谓的“三农”问题,便不能不关注和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为此,我们在观察当今语文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建设与城市语文教育模式相对的、真正符合农村语文教育现状的具有农村语文教育特色的语文教育模式。当然,在进行这种建设的同时,我们必须得考虑如何使城乡语文教育处在一个起跑线上,即处在同一潮流之中,所以我们必须保证城乡语文教育的内容应当大致相同,只有这样才能在根源上,即文化层面保证城乡语文教育发展协调。随着社会理性的发展,目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日渐突出,在教育实践中,它们也的确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已严重缺失,实践证明传承民族经典文化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还有更多的价值,如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乃至政治价值,等等。

4、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

三、做到四个加强

(一)、加强低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

现在经常听人说:许多大学生、本科生、研究生写的字都不敢让人恭维,一追究根底,就说问题出在小学阶段,责备小学语文教学有诸多弊病。常常举出的例子就是识字能力下降,错别字太多,书写不规范……是呀!很长一个时期以来,学生识字能力下降,错别字不断增加,确实是不争的事实,别人责难小学教育,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也无言以对。识字写字是小学生的基本功之一。我们小学教师没有任何理由把它交给中学老师去做。于永正大师说:“学写字就是学做人。”郭沫若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类毛病。”可见写字的意义十分重大。那么是何原因导致学生识字写字能力下降呢?我想主要是近些年识字写字教学的弱化,每到上识字写字课,学生感觉枯燥无趣,教师也觉得没劲,于是教师草草讲完,学生胡乱写写就了事。如何改变现状呢?我认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二)、加强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

注意课文教学的层次性一篇课文的教学应该遵循认知规律,经历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一般来说,课文教学应有以下四个层次:①识记生字词,懂得课文中的有关知识;②理解课文内容;③领悟中心,品味语言,懂得写作方法;④以课文为例,迁移运用,进行读与写的实践。在以往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语文课只是停留在理解的层面,偏重于思想内容的理解,其表现为循着课文的故事情节一路问去,问题问完了,课也就上完了。其间虽有语言文字的教学,诸如解词释句,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它处于从属的地位。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这一环节,只是教给学生一些抽象的概念,显得苍白无力。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失误,只注意课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忽略了工具性这一最本质的特征。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语言教学,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的重心应落在语言这一思想内容的载体上。各项语文基本功训练要到位各项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要注意效益。既然确定为训练的内容,就得训练到位,扎扎实实。词句训练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词句又是语言的基础材料,一定要加以扎扎实实的训练。

(三)、加强儿童阅读

我们倡导儿童阅读,还要反对“功利主义阅读”。调查发现:迫于考试压力,作文选、教辅书成为学生、家长、教师共同认定的“合法”读物;教师、家长出于对孩子心智发展的关怀,为孩子提供、推荐的诸多成人文学名著,大多沦为孩子案头的“摆设”读物;孩子间自发阅读流传的某些“畅销书”,以漫画、卡通、通俗童书为主,因常遭师长干预而成为孩子们的“地下”读物。不少家长认为看“闲书”是不务正业,恨不得孩子全身心“扎”到课本里。调查中11.8%的学生表示,因为读课外书而经常受到父母责备。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儿童阅读应该倡导:儿童阅读那些蕴涵时代和民族精华的经典优质的书籍。但是不要一提“经典”,就想到那些“四大名著”、“安徒生童话”之类的书。童书中也有许多的经典。而且儿童阅读的内容是广泛的,不仅仅包括儿童文学的阅读,还包括儿童的科学阅读,人文阅读(历史启蒙、地理启蒙、哲学启蒙等),甚至数学阅读。就像鲁迅先生所说:“不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阅读需要结合孩子年龄特点,保证营养及时合理吸收;面向儿童的阅读题材要丰富、阅读领域要宽广。

(四)、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传统教育的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学生的接受式的学习导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缺乏,新课程把“创新”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不论对被教育者还是教育者来说都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要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者必须首先是创造者,除了自觉献身教育未来和具有较深广的学科与文化素质外,还需要有创新的思想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活动能力;能自觉地关注社会生活,拓宽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摒弃“封闭”“单向”“趋同”等传统思维方式,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在教学设计中能充分发挥自己探索创新的才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在教学实施中能营造充满探索精神的课堂氛围,把课堂教学搞活。语文教学本身是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和科学。要冲出当今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困境,取得新课程改革的完全胜利,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要努力形成教学个性,勇于在实践中探索创造。只有真正发掘教师的创造潜力,才能激发学生群体的创造潜力。

此次改革给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让我们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就让我们携手共进,将这些理论运用到我们的实践中去,让我们在实践中再次总结出真知。

篇2: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新的课程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课程改革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方式和方法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新一轮的课改便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教师是人类桥梁的工程师,这个职业光荣而圣神,如何在新课改下提高我们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我们教师的职责,也是我们追求的永恒主题。所以面临课改的浪潮,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走出一条真正适应我们甘肃省民勤县农村小学语文现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崭新道路。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美术;德育教育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号角,吹遍了祖国大江南北的每一个角落。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对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我们语文教学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要求我们语文课堂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为目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改变课堂过注重于传授的倾向,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教师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两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个体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都能感受到语文课堂带来的温暖。使语文教学的课堂,真正成为一个人人平等,相互促进的过程。从而使我们语文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新课改的学习、理解、认识,谈谈自己观点与看法。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课堂学习氛围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中至关重要,“爱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和学生之间应是一种人人平等、相互帮助、合作学习的伙伴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原动力”。如果学生对教师比较喜欢,有较好的印象,就会对其所教的课程感特别感兴趣,并特别努力学好这门课程。因此,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教师要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所以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就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语文课堂这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由的翱翔,尽情的吸吮知识的乳汁。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自己领航员的作用,引导学生“如何科学的学习”、“促进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每一位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并将其应用于语文教学的课堂,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用爱心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二、创设教学环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引路。”所以学生学的好与坏,与教师息息相关,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也就形成了学习的原动力。就会使语文教学课堂气氛特别的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学习这篇课文,教师可以提一些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如“同学们你们见过小蝌蚪吗?”“谁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谁见过小蝌蚪的妈妈”,“谁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怎么说话的”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举起小手回答,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一下子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看着孩子们一个个兴高采烈的样子,个个充满灿烂的笑脸,这时候才感到语文教学的真正乐趣其实就在这里。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尝到了学海无涯乐做舟。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尽量去抓住学生幼小的心灵,去捕捉他们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的思路尽快的融入到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来,尽可能的以学生为中心,让每一位孩子全面发展,让每一位孩子都体会到语文课堂带来的快乐,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语文课堂上展现自己的魅力,从而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也不能放任自流

“学习全靠自用心,老师只是引路人”。紧跟新课改的浪潮,语文教师要做好引路人,尤其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从小就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把语文课堂的舞台交给学生,让孩子在这个崭新的舞台上把自己的才能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教师要做好领航员的角色。由于小学孩子的年龄都比较小,还不懂得如何把握自我,如何进行自主学习?把语文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容易迷失方向,他们幼小心灵无法驾驭知识的航线,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老师讲的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想怎么交流就怎么交流。一节课上完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却没有充分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主体”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多重备课”的能力。

总之,我们要以一颗火热的心,真诚关注每一位学生,与他们进行真诚的交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只要这样才能使微弱的星星发出耀眼的光芒。一切为了孩子,只要我们教师用心去做,知难而上,相信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会随着教育的改革的步伐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聂文英.浅议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指导思想[J].教育现代化,2012

[2]杨桂芬.浅议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2007

[3]何侃,丁宝森,范晓霞.小学生学科能力结构的优化训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

作者简介:

篇3: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一、营造教学氛围, 让学生积极参与

新课改强调:要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 教师就要牢固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要有创新意识, 更新教学方法, 独立思考, 大胆探索。在这一点上, 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管理者、支配者的角色, 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的观念。因此, 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 从“教师主导”转变为“教师辅导, 学生主体”上来。所以, 教师就要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活起来, 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吸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突破“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注重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进行适时的指导, 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过程。同时, 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尊重他们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例如, 在交流阅读感悟的过程中, 教师只有以欣赏的态度积极地去面对每位学生的真情表白, 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去感受其内涵, 以最大的宽容和信赖去对待可能出现的问题, 才能成为学生忠实的听众, 才能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疑虑, 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耐心, 从而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 充满挑战与创新, 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实践证明, 只有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自由, 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 他们才能自主地思考、探究, 才有可能发挥他们的潜能, 从而实现创新。

二、优化教学, 激发学生兴趣

如果学生长期在学习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 知识被强制性的往头脑中灌输, 必定失去学习的兴趣, 要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必须在教学中始终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感觉到是我要学, 而不是要我学, 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就是说在课堂中不是一个人唱独角戏, 而是尽可能地提供机会, 让学生主动去思考、讨论、去活动。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 主动到学习中来。以学生为主体可以说是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之本, 不管采用什么方法, 始终要以学生为主本, 才能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持之以恒。语文教师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充分利用课堂这个有利的环境, 贯彻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在赏识中教会学生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能够展开丰富想象, 在探索中有所创新。在教学上, 以引导为主, 促使学生探索, 在赏识中自主解决问题。如教学《奇怪的大石头》时, 首先在多媒体软件中显示了一个大石头, 并板书课题, 鼓励学生质疑, 有学生提出:“石头有多大?”另一位学生则问:“‘石头奇怪在哪里?”还有的问:“这么大的石头是哪里来的?”于是, 我不失时机, 对他们进行表扬:“很好!同学们都能开动脑筋, 提出了这么多令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现在, 我看谁最醒目, 能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 自己找出相应的答案。”学生在受到老师表扬后, 都情绪高涨, 纷纷愿意自主解决问题。这样, 教师只是作了引导, 学生们的脑子里就拼发出无穷无尽的点子来, 从而训练了学生求知探索、质疑问难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只局限于沉闷的、死板的读与解决课后问题中, 而要在这旧框框中摆脱出来, 就得在沉闷中寻找乐趣, 活跃课堂气氛, 促使学生思考问题, 想出不同的解答方法, 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如在《蜜蜂》一课中, 我除了让学生体会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 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外, 还在课文结束之前提出一个问题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加深理解: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 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这种无法解释的本能到底是什么?除了法布尔这种试验方法, 你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又如《听听, 秋的声音》中, 除了课文中听到的秋的声音, 你还能听到哪些声音呢?于是一下子功夫, 什么“动物声音”、“花儿的声音”、“云朵的声音”、“小草的声音”等等。这时, 我肯定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并因势利导, 请他们将自己的感想写下来。故此, 在教学中, 激发学生兴趣, 鼓励他们在乐趣中思考, 在赏识中思考, 在思考中探索、创新, 对培养学生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开展综合实践, 深化效果

篇4: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一、教学内容与方法

第一课时围绕字词教学,这就要注意方法,可以让学生对生字初步感知读准,然后了解字形或者采用其他方法识字。在此基础上扩词、扩句,进行充分运用。再对字形进行描红练习,也可猜一猜这些字的谜语,读一些儿歌或故事,最后进行拓展阅读以汉字为主的儿歌,巩固这些生字。第二课时围绕主题或方法教学,首先进行字词复习引入新课,然后课文学习,了解主题,感悟方法,指导朗读,对重难点字词进行分析,了解主题或方法,接着拓展阅读,深化主题或方法。最后进行写作练习,以巩固主题和方法。

二、在20分钟内完成课标

以课文教学为例,要求教师做到:(1)合理做好课时分配。(2)把握重难点。(3)慎用提问。(4)注重学校方法的指导。(5)多用自主学习和协作交流,以提高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效率。

当然,教学中对课文的处理要注意教学策略:(1)阅读。通过提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读和理解,对一些的表面的只字就能答的问题建议少提或不提。(2)促思。在课文理解的过程中,通过读来来解决问题,不要简单把读停留在相互评价以及朗读的次数上。(3)指导。根据课文主题,重点指导朗读的段落和一些关键词句,不必一句一句全部指导,朗读指导要和课文主题的理解相联系。(4)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特性、批判性、敏感性。这样的思维品质才是我们课堂教学中需要的。

三、如何解决语文教学中的读

我们知道阅读是语文之根,阅读是教育之本。阅读教学设计可尝试“专题阅读”形式的教学。我们在第一课时学完生字后,让学生及时阅读课文,增加与生字见面的机会与次数,既能巩固熟字,又能学到生字。第二课时,教师可提供有关话题创设情境,让学生阅读相关内容,比如在对教材内容了然于心的前提下,遵循教学目标,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根据必修课本、课外读本、学生基础、能力状况、自身优势等客观因素做出带有个性化的设计,有的放矢地选择一些相关内容提供给学生阅读。

四、处理好课堂10分钟内的写

第一课时在学习完生字后,可以写一写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可以用这些生字组词造句。第二课时,在阅读了相关拓展资料后,教师可提供有关话题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或者仿写、叙写或创编,或对课文主题思想运用、升华等。

篇5: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东六小学)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面临着新要求、新目标:要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独特阅读体验。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也应顺应新课改的号召,转变观念,探究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阅读教学;主体化作用

阅读是语文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每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可以让人增长知识、增加积累、开阔眼界……所以所有的语文教学活动都会围绕阅读来展开。在以讲授为主的传统语文教学中,老师往往重教轻学,重师轻生,所以一堂课中,教师往往都是兴致勃勃,意犹未尽,而学生却是冷眼旁观,惜字如金。学生虽身在课堂,意识却游离于课堂之外,真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样的阅读教学效果如何可想而知。长此以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是一句空口号而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面临着新要求、新目标:要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独特阅读体验。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也应顺应新课改的号召,转变观念,探究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路。

一、“兴趣”引路,让学生愿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告诉我们,如果一件事正好符合学生的兴趣点,那么这件事的成功几率就会大大提高,真正是事半功倍。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多做文章,做好文章。这样既满足了学生探知新事物的好奇心,又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有效度。新课程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已不单纯是要求学生掌握阅读文本相关内容,更多的是着眼于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形成好的阅读习惯,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参与度、主体性,重视他们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或感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是老师必须研究的新课题。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别样的阅读手段,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阅读。

如,阅读《公仪休拒收礼物》,我就用了让学生自主阅读,集中表演的阅读方式。他们先自由阅读,然后分角色表演,以话剧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为了更好地表演,对阅读产生了巨大的原动力,纷纷进行多次阅读,深入研究人物,进行阅读的再创造。这样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点展开的阅读教学活动,不仅诱发学生自主了解和感受文本内容,对文本进行阅读的二度创作。同时在表演中也有了更多的个体体验和感受,强化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问题”导读,让学生爱读

新课程背景下倡导课堂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就注定他们对新生事物拥有“好问情结”,这种好问的心理驱使他们经常会“打破沙锅问到底”.如何利用好学生的“问题情结”,对我们的阅读教学是大有益处的。

鉴于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尝试运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问题中产生矛盾的火花,进而进行探究性的阅读,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如,教学《泉城》时,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泉城的泉多、泉美,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课堂初始,为了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情境,我在介绍济南三大名胜的基础上,话锋一转:“济南有三大名胜,作者为何独写泉,而对其他两大名胜只字未提?”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显然是被我问住了。这正是我所期待的效果。由此,学生的探知欲已然形成,进入自主探究也是水到渠成。当然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他们肯定会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

三、“个性”释放,让学生善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珍视学生独特的个性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无功利地接近文本,自由地接近作者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感情世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告诉我们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是读者与阅读文本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对话和交流。个体不同,阅读感受就不会相同。作为教师,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释放个性,个性化地阅读,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地融入阅读的氛围,感受阅读的魅力,从而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留白,给了学生无限的空间,让他们的个性化阅读有了“用武之地”.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课文对爱因斯坦的描写仅限于他与小女孩的三次相遇,而对他的伟大成就却只从妈妈的话里一带而过,给学生留下了大量的空白。而对于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伟大的人,课文没有下定论,留给学生自我感悟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感悟的形成。

总之,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教师,我们应响应新课改的号召,以兴趣引路,问题激发,在阅读中张扬学生的个性,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技能,凸显语文阅读教学的宗旨和目标。

参考文献:

篇6: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

河北省南和县贾宋学区明德学校 沈素玲

内容摘要:教师应改变传统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着眼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改以往评价是教师的专利为学生是评价的主体及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关键词: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方式多元化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效果又有差别,这就要求评价标准和方法也应该是多样化的,这样才能够促进每一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正如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里所说:“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学中的评价作用,促进和提高教学的质量呢?我认为语文教学评价应从现代教育的特点出发,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使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要知道学生由于年龄不

同,他们的体力、智力、兴趣、爱好都不同。此时,一句积极的评价就会使其终身受益。当一个学生犯了错误后,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把学生的错误看成其成长过程中的必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犯错的是未成“人”的小孩子呢?这时候的教师应采取:用信任的眼光、和蔼的态度、轻轻地抚摸。给学生“老师相信你不是故意的,相信你能改掉这个错误,相信你以后会更棒”的信号,让学生不仅能改正错误而且能发挥特长,更好地学习。要知道:信任是最好的鼓励。俗话说:“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据心理测试表明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赏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着眼于激励性评价为主,寻找学生的兴趣点,转化为积极的学习情感。这样,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更好地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在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鼓励的话语、赞许的眼神、默许的点头、满意的微笑,都会使学生们感受到倍受器重、关切和敬佩,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沐春雨,欣然奋发,课堂上气氛就像春天的细雨和谐而愉快。即使并不是表扬也应注意语言的委婉。如作业中常出现的作文内容不具体,字迹马虎,语句不通顺等,评价应该是 “如果内容再具体一些,就更好了,相信只要认真修改,你的语言会更优美”,作业会写得更漂亮”,应避免出现“字迹马虎”,“内容

不具体”,“语句不通畅”等语言,同是批评的语言,换一个委婉的说法,学生既容易接受,又能引起学生的反思。相反,粗暴的训斥、刻薄的讽刺、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败,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求教师掌握评价的度。

二、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教师评价学生是教学评价常用的形式。传统教学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是评价的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新课程倡导教学评价的主体的多元化,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评价权下放,提倡学生自己评价自己,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家长评价以及学生和教师的互动评价等等,使评价成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使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因此,教学中的评价并不是教师的专利,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广大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让家长参与评价,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和家长及时发现孩子在学习中的不足,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提高孩子的学业水平。另一方面,使他们能更直观感性地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情况,为自己孩子的小小进步感到自豪。家校联评易于形成积极有效、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这将有助于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使其改进,并获得发展。教师的评语评价与记录评价相结合,日常评价与阶段评价相结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将学生作业完成

情况、单元测验与日常表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赏识激励性的评价,融洽了师生感情,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使学生在校内外做到表里如一,从而得到全面的健康的发展。

在语文课堂中,要想使我们的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就要按新的理念、独特的评价艺术开启学生的心灵。每位教师都要“多一把衡量的尺子,”相信我们的教育会更有生机的。

篇7: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摘 要:语文是培养学生拼、说、读、写等能力的一项综合性的学科,是其他学科发展的基础。本文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加强小学语文教学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语文 教学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8-0176-01

新课程改革是以关注学生发展为基本理念,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实施三级课程管理,执行新的课程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小学语文的教学。加强和改进小学语文建设成为新课程改革下的重要目标。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小学是国家教育的起点,是教育的基础。小学阶段的学习状况影响到学生后续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果,甚至影响着学生一生的发展成就和整个国家人口的教育水平,因此小学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点。语文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课程,是基础性教育,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自然、历史等学科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成果。

在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教育也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及学校的重视。但现阶段小学语文教育依然有一些不足之处。推崇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的阴影依然存在,比如衡量学生的成绩的标准是试卷得分,60分以下为不及格,100分人数占少数,绝大多数处于中间水平。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基本能力,更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塑造学生文化积淀和底蕴。不及格的学生一旦比例降不下来,学校和老师不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在后续的学习中将变得更加困难,更难以达到优秀的水平。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时代下,学校为学生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课程,在某种程度上挤压了语文的教育时间。此外,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和死记硬背等。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综合性学习,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度不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过于注重对拼说读写等基础知识的传授,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着学生人文底蕴和文化理念的开发和培养。语文本是一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协调,让学生通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来形成自身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小学语文教学中,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当代社会发展联系较少。在新课改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状况,比如兴趣、爱好、个体经验、性格特征等,从而有针对性地因人而异地进行教?W。

再次,过于重视接受学习,而缺乏应用式的发现教学。死记硬背的机械式学习方法已经过时了,而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研究、勤于动手的教学方法逐渐成为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小学语文分析、解决问题与交流合作的教学目标才能够得以达成。

最后,小学语文教学管理过于集中,主要体现在学校成为教学的中心,而缺乏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难以成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和全面性。加强小学语文教学建设的思路

在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如何提升小学语文教学建设是党和国家关注的焦点。新课改关注学生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索性学习,以有效地实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课改强调教师成长,实现教师个人职业发展目标,满足教师个人发展需求;新课改重视以学定教,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以学论教。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下,加强小学语文教学建设应采取以下思路:

第一,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强化语文基础性学科的重要地位,让语文为其他学科发展和建设锦上添花。一方面要提高语文基础性学科的地位,在给语文设置合理的学习时间,让学生能够利用有效的时间来掌握语文学科知识,掌握拼说读写的能力,提高理解分析能力,提升语文交流沟通能力,助力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当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要高度重视以学定教,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以学论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观念,时刻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鼓励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潜力。“以生为本”是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建设中,教师要清楚以学定教的理念,充分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等生活状况,并把教学活动与当代社会和科技进步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多地了解和接触生活及社会。只有教师不断提升自身驾驭知识、驾驭学生、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得越妙,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有效地发挥。

第三,充分发挥应用式教学法,重视实践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很重要。毕竟小学生识字量大,学习任务重,采取合理有效的教法能够收到更好的学习成效。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字卡,共同探讨识字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对一些疑难句子和词汇等,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体验生活和观察生活的习惯,培养乐于学习语文的乐趣。

第四,加强小学语文教学建设中国家、地方及学校的三级管理。当前一些教师对与新课标和新教材还处于学习阶段,要积极研究和贯彻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规避教学管理过于集中的现象。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因此,在三级管理中,要发挥三方的沟通和合作。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建设要做到有效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要全面贯彻新课改的理念,不断学习和研讨,研究新方法,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篇8: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总认为自己不讲,甚至少讲,学生就会听不明白,他们就不会考出一个好成绩。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思路发展,并且代替学生的言论。教师在课堂上讲得非常投入,而学生却是听得昏昏欲睡,没有一点积极性,课堂效果从何谈起?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看似为学生负责,其实严重压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成为了教材的奴隶,而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器皿。语文教学犹如一台戏,只有教师定好自己的角色,并演好自己的角色,这场戏才精彩好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做一个科研型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其他科学知识,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经常反思,从中获得经验和体会,以指导今后的课堂教学,从而实现高效课堂。

教师的教学艺术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个性的激励和唤醒,真心呵护,用“心”施教,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关注他们的个性体验,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总之,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做学生学习的策划者和引导者,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做学生的领路人,彻底根除“满堂灌”的坏习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真正起到引领作用。

二、学生为主体

在新形势下,倡导学生的学为主,教师退居幕后,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其实很多教师都认识到这一点,但是不能把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是不停地讲,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很少。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手忙脚乱,学得很辛苦。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被动地复制教师传授的知识,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而学会学习。作为学习的主体,应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被动地复制教师的知识,改掉“动口不动手”这一不良习惯。要对客观世界做出能动的反应,通过独立思考,满足自身内在需求。

所以,教师要指导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新课改强调教学的互动性,实现多方互动,达到彼此交流、彼此启发、彼此补充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共同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经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和共同进步。

总之,课堂教学要立足于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认识自我,表现自我,还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

三、训练为主线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能力训练很有必要,也是语文课堂的关键所在。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提高学生能力,获取知识的过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熟练掌握技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实践证明,学生熟练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训练。如何提高训练的有效性呢?为了避免走进一些误区,我们应该不断研究和反思,关注我们的课堂实践。精心选择训练的内容,选取合适的训练方法,是实现课堂训练有效性的前提。

训练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及参与的效果。要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生热情参与,态度要认真,精神要饱满,语言要流畅。

另外,要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是主动积极地构建知识,而不是复制教师所讲的知识,是积极地参与,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教师的安排。

语文训练的内容和种类要丰富多彩,其中包括写作能力训练、思维能力训练、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实践能力训练、鉴赏能力训练。

训练的方式也要多种多样。可以是笔头训练,也可以是口头训练,也可以是实践训练。眼下的考试多数为笔试,因此,应加强学生的笔头训练。此外,不要把朗诵训练作为语文教学的点缀,而应真正落实到教学中去,因为朗诵是理解的基础。

四、课改让课堂评价更精彩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的优劣全靠教师一人说了算。评价的主体单一、片面,学生很多优点得不到教师的赏识,因为教师只用成绩片面地否定了学生的能力。新课改下,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发展潜能,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法,重视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体现了评价的民主性和人性化。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得到的评价不一定来自于教师一方,还可能是同学对他的评价,也可以是自我评价,也可以是父母对自己的评价,甚至是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评价等等,通过全方位的评价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能力的提高。

总而言之,教育是任重而道远的。新课程为语文教学打开了蓬勃向上的新天地,教师要与时俱进,敢于创造自己新的教学方法,把新课改理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唤醒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会语文,提高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将会不断学习,更新理念,积极探索,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使语文课堂富有活力,让语文课堂更加科学高效。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广大教师认识到原来那种低效枯燥的教学模式必须改变,构建语文高效课堂,顺应时代发展。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改革,得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呢?语文教师要结合社会的不断进步,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不断创新,积极实践,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体性,课堂评价

参考文献

[1]赵小勤.师生与时俱进培养语文素养——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高效教学的几点思考[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8).

篇9: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新课改;课堂效率;语文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要求我们语文课堂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为目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改变传统的以传授为主的授课方式,改变教师的应试教育思想,我们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严师,而是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再也听不到老师对学生的责骂声,而更多的是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声,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自主学习,学习的积极性是特别高涨的,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随之而来的,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性创新学习能力正成为我们广大教师努力探索的问题,这是我们小学语文老师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新课改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自己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的总结,提出在新课改下,我们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让孩子在有限的四十分钟的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薄建议,也希望通过笔者的一点浅见能为民勤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一、教师要转变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在新的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模式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方面转化,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和教学模式,优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从而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的去习得知识,怎样才能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为终身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怎样才能把学生的眼球吸引到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广,新的教学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课堂显现出在教师引领帮助下,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充分发展的主线,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把学生分为三层,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既要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同学超过课程要求去自主学习。

二、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引路。”所以学生学的好与坏,与教师息息相关。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小蝌蚪找妈妈》,首先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找一些小蝌蚪、小猫、小鱼和小青蛙等小动物的图片。教师先把小蝌蚪贴到黑板上面问学生,“同学说,您们谁知道这是什么小动物呀”,这时候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起来了。“同学们一起喊出它的名字”,“小蝌蚪”,老师把准备好的小动物都贴在黑板上,老师提问:“有哪位小朋友能告诉老师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小蝌蚪找不到自己的妈妈了”同学们举起小手抢着回答老师的问题......看着孩子们一个个兴高采烈的样子,个个充满灿烂的笑脸,这时候才感到语文教学的真正乐趣其实就在这里。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尝到了学海无涯乐做舟。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尽量去抓住学生幼小的心灵,去捕捉他们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的思路尽快的融入到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来,提高孩子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也不能放任自流

“学习全靠自用心,老师只是引路人”。紧跟新课改的浪潮,语文教师要做好引路人,尤其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从小就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把语文课堂的舞台交给学生,让孩子在这个崭新的舞台上把自己的才能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教师要做好领航员的角色。由于小学孩子的年龄都比较小,还不懂得如何把握自我,如何进行自主学习?把语文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容易迷失方向,他们幼小心灵无法驾驭知识的航线,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老师讲的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想怎么交流就怎么交流。科学的做法是让学生充分研读教材,再让学生提问,这样,他们提的问题往往会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与此同时,还可以尝试把完整的课堂教学交给学生。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能力较强的有特长的学生主讲他们喜欢的课文。当然,对学生上课进行个别辅导是非常有必要的,甚至可以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备课,查找资料,提供教学需要的参考书等,学生还可以向教师询问与上课有关的问题。

总之,为了上好课,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意愿,大显身手,包括对教具的使用。最后,学生还要把自己所讲的内容,以提纲的形式整理下来,也就相当于教师写教案。一节课不仅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锻炼了他们各方面能力,真正做到了在乐学中提升能力。

参考文献

[1]朱玉萍,王彩梅.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J].中国农村教育,2009(10).

[2]胡会桃.新课改形势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认识[J].新课程学习(上),2011(05).

[3]何侃,丁宝森,范晓霞.小学生学科能力结构的优化训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02)

作者简介:田淑云(1980-),女,汉族,甘肃民勤人,甘肃省民勤县新民小学语文教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

篇10:浅谈新课改下的政治教学

鄢陵县一高 杜玮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全面启动。沐浴在新课改的春风里,追寻着新课改的步伐,每位教师只有认真研读新课标,主动转变教育观念,及时转换教育教学模式,才能真正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改理念,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改革目标。为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五点浅显的认识:

一.更新教育观念,实现从“权威型”向“民主型”转变。从传统的教育观看,教与学的关系不是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而是指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教师是权威的代言人,以专家的姿态,将各种经验、概念、法则与理论强制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则记忆背诵这些现成的知识。因此,我们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新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和学生观;在教学中重视从学生的角度、从学习心理的角度来研究教法,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真正看成是学习的主体,爱护他们,尊重他们。在教学中,要做到教学民主师生平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赞美学生、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只有师生情感得到充分交流,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转变教学方法,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大大扼杀了学生求知欲和主体意识,更限制了创造力的培养。学生要从被动走向主动,就应让学生参与教学。“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思考研究,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取知识或科学结论的一种方法。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探究性。例如,高一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生产与经济制度》第六课第一目的第一个探究性学习是“学

使学生真正成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型课堂主体,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他们以后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另一方面又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和情感态度。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被动性和依赖性基础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因此,我们要让学生转变这种单一的学习方式,提倡自己探索与合作的方式。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我实施“八让”,即:(1)目标——让学生明确;(2)新知——让学生发现;(3)过程——让学生参与;(4)教材——让学生讲解;(5)问题——让学生提出;(6)学法——让学生归纳;(7)内容——让学生小结;(8)教学——让学生评判。这样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五.加强课堂讨论,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上一篇:oa协同系统使用手册下一篇:农村养老保障与养老保险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