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有效的自我暗示

2024-07-09

如何进行有效的自我暗示(精选5篇)

篇1:如何进行有效的自我暗示

如何进行有效地自我暗示

积极的自我暗示,须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1.简单。不能用复杂语言进行描述,因为潜意识不懂逻辑。

2.正面。负面的暗示同样会有效,但没有意义。因此永远不要对自己说:我很笨,我不行,我很穷,麻烦了,完蛋了,不可能,失败,我会遭拒绝等消极、负面字眼。

3.肯定。不要用否定、模糊的字眼,如我不会生病,我不会失败,我大概做得到。应该改为:我会成功、我很健康,我一定做得到。

4.重复。刺激潜意识一次是不够的,需不断重复,并形成稳定的习惯。

关于视觉暗示,在此要特别提到。视觉化对潜意识的暗示力量,远胜于其他的暗示方式。因此,凡是重要的信念,请视觉化。一条一条写下来贴在显眼处,凡是目标,都请视觉化。写下来很好,变成图像或立体的更好,然后将它贴在或放在你每天都能数次看得见的地方。善用潜意识的力量,成功会比你想象得更快、更轻松。

最后,推荐一套“积极的自我谈话”给大家。它能很好地帮助自己将显意识及潜意识集中到积极的意焦上。

自我激励:我是最棒的,我一定行。

自我期望:我是肯定能考上理想的大学。

自我要求:我一定要努力,加油干。

自我表扬:我真是好样的。

自我欣赏:我真行。

自我关心:我要注意身体。

自我奖励:祝贺你,这份礼物送给你啦!

自我批评:不该这样。

自我惩罚:这件事是我不对,去做好事,补偿一下。

自我提醒:成功者是不会轻言放弃的。

自我开导:想开点!何必计较这些小节。

自我安慰:没有失败,只是暂时还没有成功而已。

自我总结:做得对,继续干。

自我命令:立即行动!

篇2:如何进行有效的自我暗示

“以人为镜”是人们获得自我评价的主要途径,人们总是以周围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为依据,参照父母、教师、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来估价自己。美国心理学家库利认为,周围人们的评价就像一面镜子,我们从这面镜子里看到自己是什么,怎么样。当然,并不是每个人的评价都会对我们产生影响,也不是每个人对我们的评价都同等重要。我们总是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进行整合,从而形成自我评价,那些经常出现的评价、那些我们比较重视的评价就成为自我评价的主要内容。

然而,绝对平面的“镜面”是不存在的,任何人对我们的评价都难免受他们自己的个性、生活阅历、认识水平和与我们的关系亲疏的影响。邹忌给齐王讲的那个故事也就是这个道理:“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别人对我们的评价犹如“哈哈镜”,有的正确,有的歪曲,有的歪曲得多,有的歪曲得少,哪些客观哪些失真,关键还得靠我们自己去辨别。同时,我们也并不是一面“平面镜”,我们在整合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的同时,已经用了“折射”技术,对别人的评价进行了加工。而加工的结果,是歪曲得更厉害了,还是比较客观了,也受我们自己的主观因素的影响。苏东坡感慨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免不了渗入感情成分,那些比较顺耳的表扬之词往往更容易为我们接受,而那些逆耳的批评则往往为我们所排斥。俗话说:“人贵自知。”生活的面貌是由我们自己塑造的。我们要学会接受自己,看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既不否定自己的优势,也不讳言自己的缺陷。正确的评价自己,才能为自己找准人生的坐标,为自己准确的定位,从而获得成功和幸福。

篇3:如何进行有效的自我暗示

一、小班幼儿在幼儿园中经常出现的不安全现象

现象一:走路爱东张西望, 不看前面, 磕磕碰碰, 经常摔倒。

现象二:不洗手就吃东西, 爱吃手、衣服领子和袖口, 爱把玩具放进嘴里, 从地上捡起食物就吃。

现象三:对成人经常使用的物品感兴趣, 喜欢触摸, 包括电源插座、插销、洗衣机等危险物品。

现象四:在入园初期由于和家人分离焦虑的出现, 总想让别人把自己送回家。

通过这些表现, 我们可以看出小班幼儿的安全意识淡薄, 危险随时有可能发生。

二、原因分析

1. 来自幼儿自身。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为:骨化过程尚未完成, 肌肉力量和耐力较差, 动作不协调;生活卫生知识经验匮乏, 不了解细菌对人体的危害性;好奇心强, 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喜欢模仿, 不能预知危险;不了解社会的复杂性。

2. 来自家庭。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里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人的照顾, 在生活和精神上都得到极大的满足和关怀。同时, 孩子自己的事情大部分由家长包办代替, 致使他们长期处在被动保护的状态下, 使其丧失独立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3. 来自于幼儿园。

幼儿园是群体生活, 师生比例相对较大, 教师的照顾不如家长“一对一”在家里照顾得细致周到。

4. 来自社会。

社会复杂, 人们的法律意识、道德水平不同, 有一些不法分子专门拐骗小孩。

由于小班幼儿自身的年龄特点以及来自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 使得危险隐患存在于刚刚离开家庭步人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的幼儿身上。

三、运用情境教学法对小班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的策略

情境教学法就是充分利用具体形象, 创设典型场景, 激起幼儿的学习情绪, 将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生动、逼真, 能够把幼儿带人一种意境, 使幼儿产生一定的情绪情感, 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情境教学法易于小班幼儿理解和接受, 教育效果显著。

1. 再现真实生活情境, 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

为巩固幼儿刚刚建立起的正确认识, 教师再现离园情境, 使幼儿认识到只有在教师叫到自己的名字时才能出去, 从而引导幼儿用行动来验证“不跟陌生人走, 跟随教师最安全”的想法, 使认识与行动得到统一。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再现幼儿生活, 促使幼儿引发出真实的情感, 获得实实在在的教育。

例如, 在开学初, 幼儿总是缠着教师或小朋友的家长将自己送回家, 尤其看到初次来到本班的外班老师, 幼儿起初感到陌生, 躲避老师。当成人表现出要送他们回家时, 幼儿则大胆地表现出“我跟你走”的举动。针对这一危险隐患, 我们设计了“不跟陌生人走”的活动。选择一位幼儿从未见过的教师, 穿上漂亮衣服, 戴上墨镜, 装扮成陌生人来接小朋友, 并且拿出包装好看的食品来引诱更多的孩子跟她去找妈妈。结果, 有五六个小朋友毫不犹豫地追了过去, 其他孩子也蠢蠢欲动。此时, 幼儿对教师创设的情境深信不疑, 表现出了真实的行为和情感。于是, 教师抓住时机及时与幼儿展开讨论, 引导幼儿共同分析。针对性较强的讨论使幼儿意识到了危险的存在, 认识了什么是陌生人及其带来的危害。

这种源于生活又再现生活的活动给幼儿留下的印象是深刻而持久的。当再有外班教师试探性地要把某个幼儿接走时, 幼儿会说:“我不认识你, 我不跟你走。”幼儿已将教师有意识设计的教育情境融人自己的认识中, 能够有效地解决生活中出现的类似问题。

包装艳丽的糖果谁都喜爱, 小班孩子更是如此。如果发现好吃的食品在地上, 他们大都会捡起来, 要么吃掉, 要么放进兜里。为了教育孩子“地上的东西不能吃”, 我们创设情境, 在院子里散乱地放些食品。于是, 幼儿把食物交给教师, 又投入了游戏。这时, 有一位陌生人 (由一位食堂后勤人员扮演) 拿着好吃的食物来引诱孩子, 有的幼儿接过来就要吃, 有的幼儿愣在那里不知道该不该要, 有的幼儿则对陌生人说:“我不认识你, 不能吃你的东西。”此话提醒了大家, 于是, 幼儿都纷纷把食物还给了陌生人。

这时, 本班保育员老师端来一盆水果, 邀请幼儿回班吃。教师及时问大家;“地上捡的东西不能吃, 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能吃, 那么谁给的东西能吃呢?”幼儿纷纷回答:“老师”、“妈妈爸爸”、“认识的人”。

生活化的活动使幼儿身临其境, 幼儿在教师一步一步的引导下不断地进行讨论, 在不知不觉中懂得了不能随便吃地上捡的和别人给的食物。生活即教育, 在生活需要教师及时抓住各种契机给、幼儿正确的引导。

2. 借助实物、图画、录音、表演再现情境、演示情境, 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

小班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 对于不容易看到的事物, 根本不会理解, 需要教师借助实物帮助他们发现和认识。

对于不容易看到的事物还可以采用图画、录音和表演再现情境的方法。例如, 小班幼儿吃手现象严重, 尽管教师经常会说“细菌都吃到肚子里了”, 可是并没有引起幼儿的注意。为了帮助幼儿感受细菌的存在, 我们开展了“赶跑细菌, 小手真干净”的活动。教师采用图片 (大手上面有两个大大的面目狰狞的细菌) 、录音 (《细菌的自白》) 、体态表演 (教师根据录音内容用身体做出相应的动作) 等几种形式共同配合。在情境表演中, 细菌被拟人化了, 孩子们惊奇地发现平时看不到、摸不到的一些有害细菌无处不在, 并且对自己的身体有极大的危害。多种形式互相交融, 使教师创设的情境生动逼真, 幼儿积极地融人其中, 产生了真实的情感, 获得了深刻的体验。

3. 感受、体验、对比不同的情境, 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

声音可以渲染气氛, 把人带入一种特定的情境, 但是不同的声音, 如乐音和噪音就会使人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小班幼儿在游戏中, 经常会由于兴奋而大喊大叫, 教师的提示只能暂时起到作用, 由于幼儿缺乏对教师提示语的理解, 声音很快又会响遍活动室。

为了引起幼儿的注意, 认识到小声说话不仅可以保护自己的嗓子, 还可以保护自己和大家的耳朵, 于是“小声说话, 保护嗓子”的活动应运而生。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两种不同的情境, 引导幼儿感受、体验, 从而确立自己的正确行为。在第一种情境中, 幼儿随着音乐在教师的带领下自然、快乐地跳舞, 大头娃娃被这种和谐的气氛所吸引, 也加人其中。于是, 大家敲起锣鼓, 唱起欢乐的歌曲。由于气氛热烈, 情绪高涨, 逐渐进入到第二种情境。幼儿由于兴奋而大声喊叫, 使劲地敲击乐器, 结果这些尖厉的声音把大头娃娃吓跑了, 幼儿失望地望着大头娃娃离去的背影。接着, 师生共同讨论了大头娃娃离开的原因, 发现是幼儿尖厉的声音吓跑了大头娃娃, 于是决定用好听的声音把她吸引回来。大头娃娃终于被幼儿的真诚所打动, 再次回到幼儿中间。于是幼儿轻快地敲击锣鼓, 唱起歌谣来。

篇4:如何进行有效的自我暗示

关键词:声乐演唱者 心理因素 自我暗示

声乐的演唱是歌唱者对于情感抒发的一种体现,将自己对声乐这门艺术的独特理解和专业技能表现给观众欣赏,我们需要一种积极的心理心态去进行声乐的演奏。在表演过程中,由于台下有着许多观众正在欣赏着自己的表演,所以不能出现一个声调或者一个动作的偏差,这样给演唱者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造成紧张的情绪。反观平时训练中,我们技巧娴熟可以将艺术表演的每一个动作都很完美的做到位,声调也富有旋律,对所表演的歌词内容烂熟于心,可以将感情很恰当的融入到表演中,从而给观众带来享受,但正是我们不能及时的对自己在心理出现变化的时候做出积极的自我暗示,从而导致差错的产生。本文将讲解影响我们的心理因素和如何有效地进行积极自我暗示。

一、影响心理状态的相关因素

(一)临场经验的缺少导致心理的波动

我们在平时训练的时候,观看的人除了导师,就少有其他人了,因此心中有着一种无所谓的想法,及时哪个动作或者曲调出现差错,可以重来,正是这种思想,导致自身没有坚实的心理状态。而当演出表演时,所面对的是台下的万千观众,会有无数双眼睛看着自己,他们的目光会导致心理情绪发生波动,在舞台上只有一次的表演机会,这就要求我们的才艺展示不能出现任何差错,这就更容易导致紧张情绪的产生,过度的紧张会导致更多差错的产生,它不仅会影响演唱和表达,更严重的就是导致演唱者产生悲观情绪,这对今后的演出造成很大的阴影,限制声乐的能力的提高,从而成为我们水平提升的瓶颈,限制今后的歌唱道路的直向发展。

(二)表演技能不够成熟导致错误的产生

声乐是一项艺术,因此,它需要声乐者对这项艺术有足够的了解,是通过声乐者的演唱,所形成的优美的旋律与曲调带给观众享受,这优美的声音都是建立在歌唱者的高深的表演技能上的。一些声乐者或者由于天赋的不足或者由于训练的不走,使自身的表演才能不够精湛,从而导致在表演过程中产生许多差错,这些差错会变成催化剂,会造成更多的差错的产生,这对我们的表演带来很大的影响。由于我们还需要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因此,很难抽出大量的时间进行声乐的练习,这降低了我们的声乐学习时间,严重阻碍了我们的声乐基础的巩固,如果没有坚实的声乐基础,在演唱的过程中,再加上环境的紧张气氛,使心理发生波动,由于训练的匮乏会担心自己是否可以良好的完成自己的作评,这样会很大程度生降低演唱者的信心,使表演没有理想中的结果,可能会对今后的训练或者比赛留下阴影。

(三)我们对表演歌曲的不正确的选择

每个声乐者都有自己独有的风格,而我们大多为了可以在比赛中得到更高的名次或者为了得到更多观众的肯定的目光,因此我们倾向于选择一些难度更高的曲目,这些曲目大多都是由歌唱明星演唱的,这些歌唱明星有着精湛的表演才能,而这是我们所不具有的,使自身技术与歌曲本身难度脱节,在上台表演时,我们的思想可能会出现杂乱,导致紧张情绪的产生。如果我们不能对所选歌曲,进行透彻的了解,很难从中领略到这首歌曲的精致所在,不仅要对歌曲的字与符号了解,还要对歌曲所蕴含的思想有深入的了解,因为每一首歌曲都是由创作人倾入自己的情感,这就需要我们有超强的领悟能力,然而这时大多我们所不具有的。由于对歌曲思想不明确,难以抓住其中的感情基调,失去了表演队额感觉,一旦表演感觉的缺失,就会导致一系列弊端的出现,面对着难度很大的表演难度,更加深了自身的紧张情绪,使自己在演唱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出现跑调等现象。

二、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避免紧张的有效性策略

声乐艺术的技术性很强,在演唱过程中会出现极其复杂的心理状态。环境、气氛、情绪、记忆等诸多因素不停的在影响着声乐演唱的完美表达。在进行声乐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与歌曲的链接让我们在进行歌曲展示时不断完善自己,克服紧张情绪,稳定自己的心理状态,增强自己的信心,相信自己可以成功的展示作品。下面将讲述一些提高自信,减少紧张的产生和如何进行积极有效自我暗示。

(一)提高理解能力与技术才能

每一首原创歌曲,都是由创作人通过自身的深刻体会和结合亲身的经历,将这些情感融入到歌曲中,因此,我们想要唱好一首歌曲,理解歌词的字、符是首要基础,然后还需要深入的理解其中的所饱含的深刻情感,从而抓住歌曲的灵魂,找出其中的曲调,让我们更好的表演出其中的美妙韵律。这样才能将在场的观众陶醉与情感与韵律交合的乐声中。当然提高自身的技术才能也是重中之重,没有较好的表演才能,是很难将一首歌曲完美展现的,因此,我们需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在不脱离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安排合理的时间去进行声乐的练习,我们可以抓住放学后很长的课余时间,从中抽出一段时间去进行声乐的练习,周末是进行声乐练习的主要时段,我们需要抓住有效的学习时间,认真练习,这样在自己跟上文化知识学习的进度,同时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声乐的练习,使自己的演唱才能得到充分的提升。

(二)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心理的波动是影响声乐者最大因素,没有良好的心理基础,我们在面对很多观众时,总会感觉自己力不从心,心理的波动导致紧张的产生,所以,增强我们的心理调适能力是声乐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暗示的重要的途径之一。最好增强我们的心理调适能力就是让我们在快乐中联系,通过扎扎实实地进行歌唱练习,不要急于求成,这样可能会导致相反的效果,而且愉快的心情对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保持心情处于愉快状态,这样有助于心理的稳定。要有足够的自信,相信自己能够学好。在平时要注重心理调整的练习,当自己在演出时,面对谋生的坏境和陌生的观众,很容易出现紧张,这时可以通过深呼吸等心理调整方式来稳定心理状态,在表演之前,可以把结果抛之脑后,这样可以减轻自身的压力,即使失败了,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吸取失败的经验,为下一次做好准备。在表演中,要认为观众都是在欣赏自己,这样有助于信心的提升,集中注意力,认为自己正处于平时训练的地方,可以将感情更有效的投入,这样可以获得理想的效果。

三、结语

在进行声乐的练习时,不要忽视心理调适能力的提升,一个稳定的心态,有助于声乐者更理想的发挥。声乐者需要把握好歌唱中的放松与积极,如果能量不能够合理释放可能会导致机体运动的失衡,从而对声音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进行声乐表演前,可以通过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来调整自身的心态,对于陌生的环境,不要产生畏惧的心理,要相信自己,即使没有获得最好的结果,只要自己尽力,对于自身来说就是自己的成长体现。要在舞台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姿态,完美的展现自己,让自己在快乐中成长,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释放自己青春的能量。

参考文献:

[1]刘芳,王进.浅析声乐表演中的情感理解[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

[2]陈雅萍.浅议如何提高声乐表演者的自我修养[J].黄河之声,2010,(12).

作者简介:

篇5: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预设

有效的课前预习既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又能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 如何进行有效地课堂预设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和思考来谈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预设要重视学情分析

所谓学情分析就是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分析, 包括他们已有怎样的知识基础、怎样的语文能力水平和怎样的语文学习态度等。真实客观的学情分析能让我们有效地进行课堂预设, 预设课堂教学过程, 预设课堂活动, 预设随堂问题, 预设课堂情景, 并及时修正原有的教学方案和策略, 正如全国新教育专家许新海博士说:“学情分析, 通俗讲就是分析学生学了什么, 学得怎么样;他们还有哪些不懂, 还有哪些读不好、感受不到;他们想学什么, 能学什么, 会学成什么样。惟有这样, 我们的课堂才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 才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比如, 施教八年级 (上) 《松鼠金龟子》之前, 我通过学生作业和师生交流, 认真分析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情况, 了解到学生能初步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和文体知识、阅读说明文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能够初步分析说明文的结构, 但是对于说明的方法和作用以及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理解得并不深刻。基于这样的分析, 我为本课制订了如下目标: (1) 感知课文内容, 了解金龟子的习性。 (2) 学会分析说明文语言的严密、准确的特点。 (3) 掌握说明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学情分析还包括学生的个性差异及语文学习的能力高低。我们只有在尽可能全面的学情分析的基础上作出课堂的预设, 才能实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才能真正落实“尊重个性, 尊重课堂”, 才能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

二.预设要紧扣文本价值目标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认为:课堂预设需要智慧, 但必须要紧扣文本价值目标确定最佳的突破口, 这样才能牵发动身, 最大限度地解决问题, 才能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钱老师所谓的文本价值目标就是隐含在文本中重要的学习价值, 就是语言学习的价值, 以及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价值。新课标强调语文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功能, 文本的核心价值也有两个方面———文本的内容与形式。内容是指“三维目标”, 形式是指文字、文体、语法修辞、句式、结构、标点符号、语气语调等。课堂预设时要紧扣文本的价值目标, 预设问题指向明确, 文本重点突出。惟有这样, 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避免耗时费力、花哨空洞的弊端;才能真正体现对文本的尊重, 对学生的尊重。正如许新海博士说:课堂预设是必须要受到课堂教学目标的制约的, 是必须要为高效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来服务的, 绝不可能是远离课堂教学目标, 想怎么预设就怎么预设的。

三.预设要善于预测课堂意外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应该属于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这样的课堂是活的、开放的。这样的课堂中, 常常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节外生枝”的突发事件, 就是所谓的课堂“意外”, 它是学生在体验中碰撞出的智慧火花, 具有即时、不确定的特点。

那么, 我们如何面对和处理这样的课堂意外?其一, 是靠教师自身的智慧机智地应对;其二, 就是靠教师课前根据预设预先考虑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预先制定相应的应变方式。比如, 教师在预设问题时, 要考虑学生在目前的知识能力和水平下可能会作出怎样的回答, 可能会出现怎样的课堂氛围。如能这样, 或许能避免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冷场和尴尬, 也或许能更好地调控课堂, 更好地培养和激发课堂生成, 提高课堂效率, 提高教师课堂的气场。布鲁姆说:“没有预测不到的结果, 教学也就不能成为艺术了。”因此, 为了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有时可以预测和预设意外。

上一篇:山东省综合素质评价下一篇: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