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年度报告师资篇

2024-07-12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年度报告师资篇(精选5篇)

篇1: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年度报告师资篇

材料出处: 2010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材料(2009年中国职业教育报告(初稿)节选)——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编

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报告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在提高对职教师资认识的基础上,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有力地支撑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到以提高质量、强化特色、突出服务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高职教师队伍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根据已经公布的最新《教育统计年鉴》,截止2008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总数37.7万人,其中正高、副高、中级、初级、无职称的比例为3∶25∶34∶28∶10,全国高职教育生师比17.27。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要求的提高和实践过程中对高等职业教育定位、目标和培养模式认识的不断深入,近年来我国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总体上,在专任教师总规模、教师学历结构、“双师”结构、教师培训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一、主要成绩

1.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总数快速增长

1994—2001年,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数量基本稳定在6万人左右,上下波动不超过1万人,2002年达到15.6万人,2008年增加至37.7万人,约为2001年的7倍还多。保证了高等职业院校拥有一支稳定的能够保证基础课程教学需要的专任教师队伍。

2.高职教师学历结构大幅改善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的规定,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的比例必须达到15%以上。2004年全国高职院校的平均比例为14.6%,2008年达到26.2%。高职教师的学历结构大幅改善。

3.“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普遍得到重视

职业教育尤重言传身教,一名合格的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除了要胜任课堂教学,还需要对企业和市场有必要的了解,具备较高的技能水平,能够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这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对高职教师素质提出的必然要求。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职教师资的培养模式,大力培养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够胜任“理实一体化”教学任务的“双师型”教师已经成为共识。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建立起了专业课教师定期到企业实习、实践、兼职甚至轮岗的培养培训制度。

4.专兼结合教师队伍建设思想得到认可,建设工作初见成效

基于实践,高职教育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入和发展。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已从原来的面向教师个体的“双师”素质培养提升至在兼顾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培养的同时,更加重视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队伍建设。这一理念已经得到高职院校的广泛认可。在这一建设思想的指导下,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水平已有了较大的改观。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06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06]44号)”就明确要求“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每个专业引进和培养l一2名专业带头人,培养4-6名骨干教师,聘请4-6名企业行业技术专家,制订具备„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培训。”

2008年,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37.7万人,占高职院校教师总数的68.2%,比1994年提高了20.2个百分点。其中,“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由上年的28.4%提高到29.9%,上升了1.4个百分点。2008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外聘教师数量达到11.4万人,是2001年的72倍多,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之比达到30.2%。外聘教师和有一定企业经历的技术人员的比例明显增加。显示了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5.高职教师培训工作得到加强

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一直是提升高职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高职教师培训工作,近年来普遍加强了针对提升专业课教师 “双师”素质、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为内容改革与探索。自2004年以来,在教育部“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框架内,以“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为载体,建立了《高职师资培训计划》(以下简称《计划》),陆续依托全国6个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47个高职高专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和高教学会培训中心等渠道面向全国高职师资开展培训。随着广大高职院校对教师培训工作重视程度的提高,以及培训工作质量的提高,《计划》培训的教师数量不断增加。2007年《计划》内150个培训项目共培训学员3600人次;2008年154个培训项目培训学员8000人次;2009年224个培训项目培训学员1.1万人次。2009年7月,在以上培训单位基础上成立“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师培训联盟”,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和网络平台建设,进一步整合梳理全国高职教师培训力量,进一步提高高职教师培训工作的效率和水平,预计2010年高职教师培训规模将超过1.5万人次。

二、主要问题

1.高职教师队伍数量相对不足,“双师”素质教师不能满足专业教学需要

虽然近年来高职教师总规模增长很快,但相对于高职院校数和在校生数占整个高等教育的比例,高职教师数量仍显不足。2009年,高职专任教师占本专科专任教师总数的30.5%,而同期高职教育在校生占到整个高等教育的38.2%,如果考虑高职教育教学工作对教学条件特别是教学、指导教师的更高要求,高职目前的专任教师数量仍很紧张。也正因如此,高职院校教师的计划内教学时数大多高于普通本科院校水平。

在教师构成上,“双师型”教师数量更远远不能满足专业教学需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双师型”的教师数不低于学校专业课教师总数的80%,而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29.9%的比例相去甚远。而且,由于判定标准上的差异,其中真正能够符合双师能力要求的比例恐怕更低。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30.2%的比例也还不能达到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的要求。

2.多数地方的高职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与职业岗位要求相背离

目前,除少数地方外,我国高等教育教师职称评定大多与普通高校一起,遵循同样的职称系列,参照同样的评审标准,不加以区别。现行高校职称评定过程强调不同级别刊物发表论文数量的要求,这使得符合高职院校教师特点、符合职业院校教师岗位需要的教师在晋升职称的时候处于不利地位,也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师为求业务发展也被迫按照普通大学教师的业务发展方向去发展,这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普通高校中的大部分教师主要从事理论教学与理论研究,而高职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更加重视对学生基本动手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二者发展的方向不同,评价考核的方式理应不同。如不区别对待,势必造成高职教师职称评聘的导向与高职教育对教师素质能力的要求相背离。

3.体制限制,“双师型”教师引进渠道不畅

我国高职教师来源渠道比较广泛,主要有普通师范、普通高校、工矿企业技术人员、高职学校留校生、兼职教师等等。实践表明,多渠道的师资来源丰富了高职师资队伍,增强了活力。特别是来自企业的具有比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近年来成为高职战线推动教学改革,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的重要力量。然而,受限于当前体制和人事制度,很多从企业引进的技术人才解决不了教师身份和教师系列的职称,使得已经引进的人才不安心,继续引进人才困难。此外,对于大企业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来说,学校工作虽然稳定,但待遇相对不高,难具真正吸引力。

4.制度真空,高职教师入职标准与“双师”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缺失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师与普通教育的教师要求应该有所区别。目前,我们只对普通教育的教师初步建立起了教师资格的制度和要求,缺乏专门针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入职标准。致使在教师的入口上,很难按照职业教育“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把关,导致事业越发展“双师”素质教师的培训任务越沉重,总体上影响到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在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包括教师定期到企业交流实践等,基本上还只是在部分学校范围内各自实施,没有在面上形成制度。

5.缺少有特色的科研,社会服务能力有限

教师业务水平的保持和提高一定程度上来源于相应领域的科研水平。职业教育教师的业务水平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其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当前高职学校的社会服务很大程度上还仅限于为行业企业输送人才,协助或前头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能力还比较弱,基于解决实际生产技术问题的科研水平还比较低,高等学校作为人才高地的优势不明显,社会服务能力有限。2008年,高等职业院校的在编科研机构人员1646人,校办企业职工7174人,分别是本科院校的1/19和1/5。

三、政策建议

针对上述主要问题,现有如下建议:

1.按照学校规模重新核定专任教师编制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承担了其中的主要任务。高等职业院校的规模成倍增长,已经达到校均5100人。目前全国高职院校的生师17.27,低于本科院校17.21的水平,更远不能满足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目前各地给高职院校所核定的教师编制数,有些已是经年不变,存在大量编外教师的现象。为保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和高职事业的稳定发展,有必要重新核定高职院校的发展规模和教师编制。

2.研究制定高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入职标准并加以实施

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曾指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可担任的,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由于传统文化观念以及职业教育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职业教育在我国经常被看作是二流教育,职教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地位也不如普通教育教师那么受人尊敬、感到光荣,这严重地影响了职教教师队伍的稳定,也很难吸引优秀人才。作为职业学校教师,必须有严格而独特的职业任职资格与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与考核管理制度,有专职的从业人员。强调职教教师的专业化,就是强调了其职业的高技术含量,不是任何人都能担当的,不是任何具备了某学历的人就可从事的。职教教师有其特殊的训练与要求,唯有如此,才能维护职教教师的职业地位与职业声望,赢得社会的尊重。因此研究制定高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的入职标准并加以实施,提高入行标准,体现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技术性和规范性,才能进一步稳定教师队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职教教师队伍。

3.制定专门针对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和体系

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是对教师工作的肯定,是激发教师积极性、创造性,稳定教师队伍,激励教师持续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保证。职称评审不应是限制、考核,而应是鼓励、引导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给教师提供持续发展的平台,这是对高职教师能力要求一种有效的引导。目前在高职教师职称评审中沿用普通高校的职称评审体系不仅束缚而且误导了高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审和晋升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应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尽快出台高等职院教师职称评聘工作标准,其中要把专业、行业影响力和技能考核等级等列为重要指标。

4.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岗位人员定期交流制度

聘请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兼职教师,虽是一条解决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的好路子,但在实践中不少高职院校都遇到了一师难求的尴尬。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例如:(1)企业职称高、技能强的专业人才本来就不多;(2)企业担心人才流失,担心影响生产和企业的利益;(3)做教师是一门学问,懂技术,有生产技能不一定就能胜任教师,做得好教学工作;(4)学校、企业的人事制度约束、制约人才流动;(5)学校的条件有时满足不了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的要求等等。因此,除一些较大的城市或地区,与学校所开专业对口的企业较多、技能型专业人才较为丰富的情况之外,大多数院校仅靠外聘解决兼职教师是有一定困难的。实践中,一些院校探索了一套选派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学习技术、顶岗实践、积累经验的做法,并逐步形成制度。同时采取配套措施,激励和鼓励有能力、有潜力的教师通过与生产一线岗位的交流,成长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这一做法,在进一步总结的基础上,应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5.健全兼职教师引进机制,建立兼职专业教师的兼薪制度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要大力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兼职教师的实践技能、技术和经验是大部分校内专任教师不可比拟的,同时也是不可替代的。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国发[1986]108号)也要求“高等职业学校的兼任教师人数,应当不超过本校专任教师的二分之一。”调查发现,各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都远低于这一比例,这就大大削弱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应尽快制定有利于学校引进兼职教师的机制,便于高职院校广开渠道,扩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另一方面,为了增强高职院校对企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的吸引力,还应建立相应的兼职兼薪制度。尽快研究制定相应的课时/工时补偿措施,保障兼职教师的合理劳动报酬,又不伤害企业的积极性,理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

6.引导、鼓励高职院校与企业积极开展横向技术合作与技术攻关

建立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职教师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模式。鼓励和引导高职院校发挥自身优势,与企业合作开展横向技术攻关,并将其作为密切校企合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增强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密切程度。以服务求发展,以服务求支持,实现校企合作共赢的和谐发展局面。

作为快速发展壮大的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支撑之一,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才刚刚开始,改善结构、加强实践、提升质量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

篇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年度报告师资篇

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

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师培训联盟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在提高对职教师资认识的基础上,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有力地支撑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到以提高质量、强化特色、突出服务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高职教师队伍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根据已经公布的最新《教育统计年鉴》,截止2008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总数37.7万人,其中正高、副高、中级、初级、无职称的比例为3∶25∶34∶28∶10,全国高职教育生师比17.27∶1。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要求的提高和实践过程中对高等职业教育定位、目标和培养模式认识的不断深入,近年来我国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总体上,在专任教师总规模、教师学历结构、“双师”结构、教师培训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一、主要成绩

1.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总数快速增长

1994—2001年,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数量基本稳定在6万人左右,上下波动不超过1万人,2002年达到15.6万人,2008年增加至37.7万人,约为2001年的7倍还多。保证了高等职业院校拥有一支稳定的能够保证基础课程教学需要的专任教师队伍。

2.高职教师学历结构大幅改善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的规定,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的比例必须达到15%以上。2004年全国高职院校的平均比例为14.6%,2008年达到26.2%。高职教师的学历结构大幅改善。

3.“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普遍得到重视

职业教育尤重言传身教,一名合格的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除了要胜任课堂教学,还需要对企业和市场有必要的了解,具备较高的技能水平,能够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这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对高职教师素质提出的必然要求。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职教师资的培养模式,大力培养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够胜任“理实一体化”教学任务的“双师型”教师已经成为共识。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建立起了专业课教师定期到企业实习、实践、兼职甚至轮岗的培养培训制度。

4.专兼结合教师队伍建设思想得到认可,建设工作初见成效

基于实践,高职教育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入和发展。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已从原来的面向教师个体的“双师”素质培养提升至在兼顾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培养的同时,更加重视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队伍建设。这一理念已经得到高职院校的广泛认可。在这一建设思想的指导下,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水平已有了较大的改观。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06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

[2006]44号)”就明确要求“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每个专业引进和培养l一2名专业带头人,培养4-6名骨干教师,聘请4-6名企业行业技术专家,制订具备„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培训。”

2008年,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37.7万人,占高职院校教师总数的68.2%,比1994年提高了20.2个百分点。其中,“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由上年的28.4%提高到29.9%,上升了1.4个百分点。2008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外聘教师数量达到11.4万人,是2001年的72倍多,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之比达到30.2%。外聘教师和有一定企业经历的技术人员的比例明显增加。显示了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5.高职教师培训工作得到加强

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一直是提升高职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高职教师培训工作,近年来普遍加强了针对提升专业课教师 “双师”素质、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为内容改革与探索。自2004年以来,在教育部“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框架内,以“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为载体,建立了《高职师资培训计划》(以下简称《计划》),陆续依托全国6个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47个高职高专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和高教学会培训中心等渠道面向全国高职师资开展培训。随着广大高职院校对教师培训工作重视程度的提高,以及培训工作质量的提高,《计划》培训的教师数量不断增加。2007年《计划》内150个培训项目共培训学员3600人次;2008年154个培训项目培训学员8000人次;2009年224个培训项目培训学员1.1万人次。2009年7月,在以上培训单位基础上成立“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师培训联盟”,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和网络平台建设,进一步整合梳理全国高职教师培训力量,进一步提高高职教师培训工作的效率和水平,预计2010年高职教师培训规模将超过1.5万人次。

二、主要问题

1.高职教师队伍数量相对不足,“双师”素质教师不能满足专业教学需要

虽然近年来高职教师总规模增长很快,但相对于高职院校数和在校生数占整个高等教育的比例,高职教师数量仍显不足。2009年,高职专任教师占本专科专任教师总数的30.5%,而同期高职教育在校生占到

整个高等教育的38.2%,如果考虑高职教育教学工作对教学条件特别是教学、指导教师的更高要求,高职目前的专任教师数量仍很紧张

在教师构成上,“双师型”教师数量更远远不能满足专业教学需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双师型”的教师数不低于学校专业课教师总数的80%,而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29.9%的比例相去甚远。而且,由于判定标准上的差异,其中真正能够符合双师能力要求的比例恐怕更低。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30.2%的比例也还不能达到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的要求。

2.多数地方的高职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不适应高职发展要求

目前,除少数地方外,我国高等教育教师职称评定大多与普通高校一起,遵循同样的职称系列,参照同样的评审标准,不加以区别。现行高校职称评定过程强调不同级别刊物发表论文数量的要求,这使得符合高职院校教师特点、符合职业院校教师岗位需要的教师在晋升职称的时候处于不利地位,也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师为求业务发展也被迫按照普通大学教师的业务发展方向去发展,这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普通高校中的大部分教师主要从事理论教学与理论研究,而高职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更加重视对学生基本动手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二者发展的方向不同,评价考核的方式理应不同。如不区别对待,势必造成高职教师职称评聘的导向与高职教育对教师素质能力的要求相背离。

3.体制限制,“双师型”教师引进渠道不畅

我国高职教师来源渠道比较广泛,主要有普通师范、普通高校、工矿企业技术人员、高职学校留校生、兼职教师等等。实践表明,多渠道的师资来源丰富了高职师资队伍,增强了活力。特别是来自企业的具有比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近年来成为高职战线推动教学改革,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的重要力量。然而,受限于当前体制和人事制度,很多从企业引进的技术人才解决不了教师身份和教师系列的职称,使得已经引进的人才不安心,继续引进人才困难。此外,对于大企业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来说,学校工作虽然稳定,但待遇相对不高,难具真正吸引力。

4.制度真空,高职教师入职标准与“双师”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缺失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师与普通教育的教师要求应该有所区别。目前,我们只对普通教育的教师初步建立起了教师资格的制度和要求,缺乏专门针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入职标准。致使在教师的入口上,很难按照职业教育“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把关,导致事业越发展“双师”素质教师的培训任务越沉重,总体上影响到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在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包括教师定期到企业交流实践等,基本上还只是在部分学校范围内各自实施,没有在面上形成制度。

5.缺少有特色的科研,社会服务能力有限

教师业务水平的保持和提高一定程度上来源于相应领域的科研水平。职业教育教师的业务水平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其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当前高职学校的社会服务很大程度上还仅限于为行业企业输送人才,协助或前头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能力还比较弱,基于解决实际生产技术问题的科研水平还比较低,高等学校作为人才高地的优势不明显,社会服务能力有限。2008年,高等职业院校的在编科研机构人员1646人,校办企业职工7174人,分别是本科院校的1/19和1/5。

三、政策建议

1.按照学校规模重新核定专任教师编制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承担了其中的主要任务。高等职业院校的规模成倍增长,已经达到校均5100人。目前全国高职院校的生师比为17.27∶1,低于本科院校17.21的水平,更远不能满足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目前各地给高职院校所核定的教师编制数,有些已是经年不变,存在大量编外教师的现象。为保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和高职事业的稳定发展,有必要重新核定高职院校的发展规模和教师编制。

2.研究制定高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入职标准并加以实施

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曾指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可担任的,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由于传统文化观念以及职业教育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职业教育在我国经常被看作是二流教育,职教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地位也不如普通教育教师那么受人尊敬、感到光荣,这严重地影响了职教教师队伍的稳定,也很难吸引优秀人才。作为职业学校教师,必须有严格而独特的职业任职资格与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与考核管理制度,有专职的从业人员。强调职教教师的专业化,就是强调了其职业的高技术含量,不是任何人都能担当的,不是任何具备了某学历的人就可从事的。职教教师有其特殊的训练与要求,唯有如此,才能维护职教教师的职业地位与职业声望,赢得社会的尊重。因此研究制定高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的入职标准并加以实施,提高入行标准,体现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技术性和规范性,才能进一步稳定教师队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职教教师队伍。

3.制定专门针对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和体系

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是对教师工作的肯定,是激发教师积极性、创造性,稳定教师队伍,激励教师持续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保证。职称评审不应是限制、考核,而应是鼓励、引导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给教师提供持续发展的平台,这是对高职教师能力要求一种有效的引导。目前在高职教师职称评审中沿用普通高校的职称评审体系不仅束缚而且误导了高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审和晋升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应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尽快出台高等职院教师职称评聘工作标准,其中要把专业、行业影响力和技能考核等级等列为重要指标。

4.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岗位人员定期交流制度

聘请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兼职教师,虽是一条解决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的好路子,但在实践中不少高职院校都遇到了一师难求的尴尬。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例如:(1)企业职称高、技能强的专业人才本来就不多;(2)企业担心人才流失,担心影响生产和企业的利益;(3)做教师是一门学问,懂技术,有生产技能不一定就能胜任教师,做得好教学工作;(4)学校、企业的人事制度约束、制约人才流动;(5)学校的条件有时满足不了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的要求等等。因此,除一些较大的城市或地区,与学校所开专业对口的企业较多、技能型专业人才较为丰富的情况之外,大多数院校仅靠外聘解决兼职教师是有一定困难的。实践中,一些院校探索了一套选派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学习技术、顶岗实践、积累经验的做法,并逐步形成制度。同时采取配套措施,激励和鼓励有能力、有潜力的教师通过与生产一线岗位的交流,成长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这一做法,在进一步总结的基础上,应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5.健全兼职教师引进机制,建立兼职专业教师的兼薪制度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要大力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兼职教师的实践技能、技术和经验是大部分校内专任教师不可比拟的,同时也是不可替代的。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国发[1986]108号)也要求“高等职业学校的兼任教师人数,应当不超过本校专任教师的二分之一。”调查发现,各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都远低于这一比例,这就大大削弱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应尽快制定有利于学校引进兼职教师的机制,便于高职院校广开渠道,扩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另一方面,为了增强高职院校对企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的吸引力,还应建立相应的兼职兼薪制度。尽快研究制定相应的课时/工时补偿措施,保障兼职教师的合理劳动报酬,又不伤害企业的积极性,理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

6.引导、鼓励高职院校与企业积极开展横向技术合作与技术攻关

建立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职教师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模式。鼓励和引导高职院校发挥自身优势,与企业合作开展横向技术攻关,并将其作为密切校企合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增强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密切程度。以服务求发展,以服务求支持,实现校企合作共赢的和谐发展局面。

篇3:中国高等教育误区论-投入篇

一、学校层面的误区

从学校层面来说, 有关高等教育投入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如何获得投入, 二是如何使用投入、配置资源。从目前中国高校的现状来看, 主要问题是资源配置不科学, 投入使用不合理, 投入的高耗低效使用、无效使用严重。中国高校获得的投入普遍严重不足, 但有限的投入在使用上也严重不合理, 投资效益差。

误区1:不开拓社会融资渠道单等政府投入

中国高校普遍缺乏对民间投资的吸引力, 或者根本就不去开拓民间投资通道。学校拥有的资源没有统筹规划、有效利用, 没有建立引入社会投入的长效机制, 甚至没有将此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1) 吸引民间投入的机制不健全, 渠道不畅通, 多数高校根本就没有从事此项工作的专门机构。中国社会现在的富人其实很多, 数量上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 高校如何争取企业和个人的捐赠, 没有一个完整的设计方案。学校争取到的少量民间捐赠通常用于发福利甚至被学校官员私分, 这样就让捐赠者寒心了。如果是用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并且记入学校史册, 情况可能会大不一样了。

许多高校通过校庆等活动邀请校友回校, 接受校友捐赠, 但一般不会告诉校友你接受的钱花在哪里了, 校友一般会认为他的钱给你变成了你袋子里的零花钱, 他的钱花得不值, 所以当你下次请他回校时通过会找各种借口回绝。如果高校把校友捐赠作为学校发展资金的重要来源, 并且明确告知他的钱作了功绩长在的事情, 相信还是有很多校友愿意投钱的。

(2) 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没有很好发掘和发挥。高校拥有较大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 通过服务社会是可能获得合理收入的, 但中国大多高校没有较好地利用自己的资源。有的教师以个人名义在外揽项目赚钱, 学校可以不闻不问, 其实学校的人才与学校应该是一种契约关系, 教师应该是在学校的组织下为社会服务, 收入应该是归学校, 个人由学校给予报酬和奖励才是。

(3) 科研方面组织管理不力, 通常高校科研是教师的个人行为, 是教师上职称的需要, 因此高校科研与地方经济社会的需求结合度很不够, 因而也得不到当地政府和企业的资助了。其次, 学校的科研成果也没有有效开发和利用, 例如多数高校对教师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 学校是申请人, 学校对教师给予专利奖励, 但专利获得的同时就是专利无效的开始, 因为无人去做专利实施或转让的工作, 第二年的年费基本上都不会再交了。

(4) 校办产业弱小, 不成规模。大多高校没有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来创办产业, 有学科优势的教师自己在外有企业, 或与他人合作办企业, 与学校无关, 学校的专利技术没有利用来开发产品, 获取收益。

误区2:高校建设好高好大

建设标准过高规模过大, 超出实际能力和实际需要, 例如全校区建设, 中国高校普遍抛弃或闲置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老校区, 热衷于建设华丽的新校区, 杭州某高校把西湖边的老校区置于半闲置状态, 在下沙建设的豪华新校区使用才10年左右, 现在又在搞第二个新校区建设。

笔者所在地附近某高校系地方性高校, 财力十分有限, 在新校区建设时把几个拥有优势专业的院系的大楼建的超豪华, 远远超过实际需要, 楼内大量房间闲置或使用率极低, 办公场所超大。

误区3:教学科研设备投入不科学

许多高校对于教学科研设备的投入缺乏严格论证, 设备购置计划由少数人摸脑袋编制出来, 设备购置、实验室建设常常为了迎接评估搞面子工程, 设备使用率低, 甚至闲置的现象很严重。笔者曾见到某系实验室竟然有一堆七年前购置的仪器还没开箱!

误区4:行政后勤部门规模太大

中国高校普遍是非教学岗位的人员超过教学一线人员, 行政后勤的薪酬支出占有的比例太大, 行政后勤机构占据大量的公办场地, 运行经费太高。这一情况在公办高校尤为突出, 但民办高校也有向公办高校学习看齐的趋势。

在一些高校, 民间用“校级干部一走廊、处级干部一礼堂、科级干部一操场”来形容学校官员之多, 机构之庞大。

许多高校后勤人员本来就多, 但正式员工基本不动手做事, 做具体工作的全部是请来的临时工, 正式工坐在办公室喝喝茶、聊聊天, 偶尔去工场查看一下临时工的工作。

误区5:科研垃圾投入多

中国高校由于评估与评价机制的原因, 对教师的科研, 不管其理论价值、应用价值、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如何, 按照课题级别、论文级别、成果评价级别来施行资助和奖励, 以至高校培育的科研项目和成果中存在大量的科研垃圾。

二、政府层面的误区

误区6:高校融资机制不健全

公办高校如果实行股份制改造, 应该是能够吸引部分社会资本的, 但目前由于缺少政策支持, 所以在公办高校中暂时还没有先例。

误区7:对高等教育投入监管不够

高校资源配置不科学, 行政后勤机构庞大, 资金的高耗低效使用等这些问题如果政府加强监管, 应该能最大限度地得以改善。

误区8:评估体系不合理

比如对生均占地面积、校舍面积、设备总值等要求过于教条简单, 与国际通行的做法不一样, 导致了高校校区建设和设施建设超实际需要严重。对高校办学效益的评价不合理, 导致高校追求表面效益, 产生低效与无效投资。

三、社会层面的误区

误区9:对合理学费有偏见

如果适当提高学费, 对缓解高校投入不足是很有效的。对小康以上家庭学费提高3-5成并不会造成太大的负担, 可以采取减免部分学费的办法来保护贫困学生, 但由于社会对教育的偏见, 总以为学费太高, 不知道中国高校学费在学生教育成本中其实只占不到50%, 所以学费增长很难实施。

误区10:对投资办学有偏见

中国企业与富人不愿投资办学, 除了政策导向和学校自身的因素外, 更重要是由于社会对教育的偏见, 在价值取向上不认同投资办学的荣耀, 认为投入的钱是肥了教师个人, 对社会没有贡献。

结束语

中国高等教育投入问题存在于政府政策导向上, 存在于高校自身的观念和行为上, 也存在于社会对教育的偏见及价值取向上。解决中国高等教育投入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需要政府、高校的努力和社会的进步。

摘要:从学校层面、政府层面和社会层面三方面分析了中国高等教育投入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学校不开拓社会融资渠道单等政府投入、建设好高好大、教学科研设备投入不科学、行政后勤部门规模太大、科研垃圾投入多, 政府高校融资机制不健全、对高等教育投入监管不够、评估体系不合理, 社会对合理学费有偏见、对投资办学有偏见等问题。

关键词:高等教育,误区,投入,投资效益,科研垃圾

参考文献

[1]黄卫立.中国高等教育误区论-质量篇[J].今日中国论坛, 2013 (21) :63.

[2]黄臻, 易罗婕.我国高等教育投入公平性与教育整体效率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11) :21.

[3]丁乐臣, 肖春来, 姜万军, 刘强.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分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8 (3) :71.

篇4: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年度报告师资篇

2015 年 《中国高教研究 》创刊30 周年。 2015 年《中国高教研究》继续保持高质量,在国内七大期刊评价系统排名中名列前茅。 (1)2015 年版北京大学图书馆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G64 高等教育类排名第2 位; (2)在2014—2015 年CSSCI来源期刊教育学学科收录期刊排名第3 位; (3)在中国知网2014—2015年247 种教育类期刊影响因子中排第16 位, 高等教育类中排名第5 位;(4)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评价为核心期刊,排名第6 位;(5)在万方数据2014 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教育类排名第8 位; (6)2015年被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评定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在6000 多种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48 位,教育类中排名第6 位,高等教育中排名第1 位;(7)2015 年3 月31 日,获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 “重要来源期刊”证书;在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复印中心《教育学文摘》2015年的转载排名中位列第一。

1 月初,学会信息公开监测课题组正式启动了对教育部75 所直属高校(以下简称部属高校)信息公开网站的测评。 1 月21 日、3 月15 日、7 月5—6 日、12月25—26 日进行了4 次动态监测, 撰写了4 份测评报告。 测评报告报送教育部有关部门及部领导,并得到肯定性批示。 课题组于4 月5 日和9 月30 日向75所部属高校信息公开情况进行一对一反馈。 8 月,课题组对75 所部属高校信息公开网站中的教学质量报告、就业质量报告、艺术教育报告进行测评,并于9 月30 日, 对相应高校将教学质量报告测评情况进行了一对一反馈。 7 月5 日,课题组联合北京、天津、江苏、安徽、湖北、湖南、陕西、宁夏8 个省市高教学会,启动地方本科高校信息公开情况测评。 其后于12 月24日,完成第二轮动态测评。同时,课题组独立对上海市属25 所本科高校、重庆市属23 所本科高校信息公开情况进行了2 次测评;对其他省份934 所地方本科高校信息公开网页设置情况进行了摸底测评。

1 月27 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官网(修订版)和《中国高教研究 》 投稿平台正式上线, 域名分别为www.hie.edu.cn和editor.hie.edu.cn。

2月

2 月10 日,由学会组编的《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传略》(第二辑)正式出版,并于5 月启动第三辑的撰写工作。

3月

3 月25—27 日, 学会在浙江海洋学院召开“2015 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系统秘书长工作会议”。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教学会,行业高教学会,大学高教学会等近150 人参加了会议。

4月

4 月1 日,学会启动第十一届“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 10 月经专家通讯及会议评审, 5 篇“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5 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提名奖。

4 月2 日,印发高学会 〔2015〕29 号文,注销后勤管理分会、撤销价值工程分会和校董事会研究分会。

4 月7—9 日, 受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委托,学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了“高校预防艾滋病教育专题培训班”,80 多所高校170 余人参加。

4 月18—19 日,学会在大连理工大学召开 “2015年全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协作组会议暨第四届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表彰大会”,对全国56 家获奖的优秀机构进行了表彰。 会上,发布了《2014 年全国高校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基于17 家高等教育中文核心期刊的发文统计》。

4 月24 日,《高校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发展报告》《高校实验室建设发展报告》《中国高校信息公开发展报告(2015)》列入教育部《中国教育报告·发展与质量》立项计划。

4 月26—30 日,在教育部高教司的支持下,学会联合实验室管理工作分会,组织第一批赴藏援教专家团一行7 人赴西藏,指导高校实验室建设工作并做调研。 7 月16—21 日,在教育部科技司的支持下,学会联合教育信息化分会,组织第二批赴藏援教专家团一行9 人赴西藏,指导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并做调研。

5月

5 月5 日,教育部任命康凯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处秘书长;7 月3 日, 学会第五次理事会(通讯会)选举康凯同志为秘书长。

5 月9—11 日, 第45 届全国高教仪器设备展示会在武汉召开。来自全国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学校的教师代表近1 万人参加了展示会及相关学术活动,参展企业550 多家,展位数1342 个。 展示会期间,湖北省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举办了湖北省高校自制教学仪器评选展示活动,学会召开了“高校大数据平台建设与发展专题研讨会”“高校实验室建设发展报告”课题组成果研讨会并征集了“高校大数据平台建设”优秀案例,成立 “高仪展专家工作组”。

5 月15 日,学会发出《关于做好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补充课题中期检查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十二五”高等教育规划课题结题工作的通知》。9 月14—15日、9 月28 日、12 月25 日,学会“十二五”补充立项重点课题中期检查会议,分别在广东、北京、成都召开,共有16 位课题组负责人汇报并听取了专家意见。

5 月16—17 日,学会在北京理工大学举行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暨全国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20 周年研讨会”。

5 月20 日,学会与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共同主办,在首都医科大学启动2015 年度 “医学大学生社区卫生服务体验活动”,全国医学类专业2805 名大学生参加了活动。 11 月19 日在苏州举办了总结大会,为获得优秀调研报告的个人和组织奖单位颁奖。

5 月25—26 日,学会与中国教育学会、华东师范大学、光明日报在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纪念《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颁布30 周年大型论坛,600 余人与会。

6月

6 月30 日,学会与光明日报、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高校智库建设”论坛。

6—11 月, 学会与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举办 “2015年学生喜爱的大学校长”推选活动。 11 月11 日,确定南京大学陈骏等48 名大学校长为 “学生喜爱的大学校长”,确定“北京化工大学”等48 个团队为“最佳原创微视频制作团队”。 2016 年1 月17 日在北京举办了2015 年“学生喜爱的大学校长”颁奖典礼暨论坛。

6 月, 启动2015 年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遴选工作。 10 月12—18 日, 完成网络遴选;12 月18—20 日进行会议遴选。 共评选出2015 年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0 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00 个。

7月

7 月11 日, 薪酬管理研究分会在北京举办首届高等学校人力资源与薪酬管理国际研讨会暨薪酬管理研究分会成立10 周年纪念活动。

7 月27—29 日,学会主办、《中国高教研究 》编辑部和《高校辅导员》编辑部承办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分支机构主办刊物负责人研讨会” 在山东济南举行,17 家分支机构的期刊负责人与会。

7 月29 日, 秘书学专业委员会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了学术年会和常务理事会。

7 月30 日—8 月1 日,引进外国智力分会在吉林延边召开的“第三届常务理事会第六次会议”。

7 月31 日, 学会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联合举办“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形势研判会”。 会议围绕“十三五”高等教育规划专题,邀请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等8 位专家与会报告。 瞿振元会长主持会议,林蕙青副部长与会参加讨论, 教育部有关司局60 多位司处级干部参会。

7 月,学会面向会员单位及教育部有关司局征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课题指南。共收到教育部10 个单位的53 个选题和学会会员单位20 个单位的51 个选题。

8月

8 月1—3 日, 数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在上海召开了“第三届二次理事会暨2015 年学术年会会议”。

8 月16—20 日, 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在长春市召开了“2015 年学术年会会议”。

9月

9 月23 日,受教育部委托,学会开始 “万人计划”中普通本科学校、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名师的遴选评审工作。10 月20 日完成通讯评审。10 月25 日完成会议评审,10 月30 日教育部对遴选结果进行公示。

9 月23—25 日,2015 年秋季全国高教仪器设备展示会在福州召开。 来自全国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学校的教师代表共计1 万余人参加了展示会及相关学术活动,550 多家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参展,展位数1203 个。 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十年建设成果展示交流会同期同地举办,来自全国约300 个高校的600 余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约1800 名代表参展。展会期间还举办了高等学校实践教学改革系列论坛, 包括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研讨会、大数据研讨会、实验室建设系列研讨会等学术会议。

10月

10 月23—25 日,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在安徽召开“2015 年学术年会会议及理事会”。

10 月28—30 日,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美国医学教育机构协会国际分部(AAHCI)、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等在北京共同举办了 “医学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反思———面向21世纪医学人才培养国际会议”。

10 月, 学会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启动 《 寄语青春———大学校长在2015 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精选》《寄语人生 ———大学校长在2015 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精选》系列丛书启动编纂工作,丛书收录了126 所大学校长在2015 年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并于2016 年1 月出版。

10 月,学会接受教育部国有资产专项检查。

11月

11 月3—5 日在福建平潭与中华中山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举办“华灿奖”颁奖活动。来自两岸四地的青年设计师和各界嘉宾500 余人出席活动。

11 月13 日,学会在广东珠海召开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七次会议。会议通过了瞿振元会长的工作报告、康凯秘书长的财务报告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员制实施办法》等文件。 并于12 月23日印发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七次会议决议》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的文件》。

11 月13—15 日, 学会在广东珠海召开了 “201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同志,教育部原副部长、学会名誉会长周远清同志等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上举行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系列论丛赠书仪式。来自国内及瑞典、英国、日本及港澳台地区500 余人参会。 国际论坛期间,瞿振元会长会见了英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两个学会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 瞿会长会见了日本高教学会原会长金子元久。

11 月17—19 日,学会与瑞典学术合作论坛在复旦大学联合举办“2015 年中瑞卓越论坛”。 国内37 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80 多位专家学者、 瑞典6 所著名高校70 余位科学家及基金会代表参会。

11 月26 日下午,在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等共同指导下,学会与清华大学等单位在北京联合举办2015 年世界艾滋病日主题宣传暨“美好青春我做主”———红丝带健康大使青春校园行启动会。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崔丽、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汪鸿雁、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学会会长瞿振元等出席活动。 世界卫生组织艾滋病/结核病防治亲善大使、国家卫生计生委预防艾滋病宣传员彭丽媛教授出席了活动。

11 月27 日,“全国高教仪器设备展示会”被纳入商务部引导支持展会。

11 月28 日, 薪酬管理研究分会2015 年年会暨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在浙江大学举行。 360 多名代表参加会议。

11 月29 日, 创新创业教育分会2015 年工作年会在武汉理工大学召开。 400 人出席了会议。

12月

12 月4—6 日,学会主办,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天煌科技事业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第一届全国高等院校工程应用技术大赛” 决赛在浙江大学举行,来自全国高校291 支代表队参加决赛。

12 月15 日,学会召开了《中国大学校长自选集 》《中国教育厅长自选集》遴选委员会会议,初步遴选出20 位年长的、 对中国高等教育有较大影响和贡献的作者人选。 此项活动于2015 年5 月启动,并于6 月3日、7 月17 日,9 月20 日召开了由学会领导和高等教育出版社领导参加的3 次筹备策划会议, 并于9 月20 日成立了遴选委员会。

12 月19—21 日,引智分会在哈尔滨举办 “中国高教学会引智分会2015 年年会”。

12 月31 日,学会与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平湖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书学之路———中国高等书法教育论坛” 暨高等书法教育成果展在浙江平湖市召开。来自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近50 所院校的近百名师生参加了研讨会。

12 月底, 已经完成部分分支机构的财务管理移交工作。

篇5:浅谈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一、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 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

1、青年教师要有企业锻炼的经历

近年来, 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 教师队伍也出现了十分可喜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高职院校中充实和选聘了一大批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 这使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学历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师资保障。但是, 由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要为社会和相关行业培养能够适应一线工作岗位的高素质的职业人才。这使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 它要求学生要具有“双证书”, 即学生不仅要具有毕业证书, 还要有与相关行业职业技能相适应的技能证书。因而, 高职院校一直把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培养作为重中。而要想使学生具有职业技能素质, 教师必须达到“双师”, 成为“双师型”素质的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建设, 注重校内实验实训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与考核, 这些工作都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较强的理论素养, 而且要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和应用操作能力, 也就是说, 教师若不能称为“双师”, 就不可能使学生真正获得“双证”。而纵观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 真正达到“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还不够高, 有的教师甚至连到相关行业调研和考察都未进行过, 有的教师虽然到行业一线进行过调研, 但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挂职锻炼。部分教师, 特别是青年教师缺乏吃苦精神, 不愿到一线进行实习、顶岗、挂职;有的虽然去了一线, 也是走马观花, 浮在上边, 不能沉下身子与行业基层人士同吃同住同劳动, 所以, 不少教师并未真正具备“双师教师”所应具备的实践技能素质和应用能力。 高职教育教师的培养过程也存在诸多不足。我国高职教师的培养仍然采取普通教师的培养模式, 在大学课堂进行理论学习占了绝大部分时间, 而到企业、学校实习的时间过短, 特别是近几年来毕业的年轻教师缺少在实际工作场所中的训练。在课程设置方面, 长期以来, 我国偏重于培养学科专家型教师, 在培养职教师资的过程中, 专业课程都向学术性靠拢, 过分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内容的精深, 忽视了应用性实践性知识, 导致很多毕业生陷入了理论知识用不上、实践知识又缺乏的尴尬境地。在课程的结构上, 教育类课程设置比例偏低, 实践课程、选修课程较少, 不利于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形成。在教学方式上, 课堂讲授是主要方式, 导致他们到工作岗位后沿袭自己的受教育方式, 习惯于满堂灌式的教学, 不利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我院近几年从工科院校吸收了许多优秀的毕业生来校任教, 缓解了教师严重缺编的问题, 同时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 督促鼓励他们多听老教师的讲课, 积极组织他们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走出校门到企业参观学习, 以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 尽快提高这批教师的教学能力, 这条路子为我院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充实师资队伍的后备力量。有计划地中、青年教师安排到生产、管理第一线进行实践, 使他们成为既精通理论知识, 又熟悉技能操作的“双面手”。 学院先后制定了有关规章制度, 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一定理论知识, 又具有相应专业实践技能;既能胜任理论教学, 又能胜任实习实训指导, 而且在职业道德、专业素质、组织协调和创新等方面有较高水平。到企业锻炼的青年教师都要按照企业的规定, 按时上下班, 跟随固定的技术人员学习;实习结束后, 要完成实习总结, 填写实习报告册。我系每年都有一到两名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实习, 并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进, 效果显著。

2.形成良好的“传、帮、带”团队文化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学梯队、师德教风建设, 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育人水平, 促进青年教师的职业培养, 形成良好的“传、帮、带”团队文化, 全院开展传帮带结对活动, 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具有良好的师德, 教学经验丰富, 治学态度严谨, 具有一定企业经历和行业影响力, 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指导教师和青年教师签订培养青年教师任务书, 认真填写有关青年教师培养登记表, 明确培养提高的任务和各自的职责。首先青年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和大纲, 努力提高教学基本功, 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师德水平。其次, 青年教师围绕教学实际内容, 有针对性的学习新理念和新授课方式, 多学习吸取优秀老教师的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 和优秀经验, 提高自身授课水平。

青年教师通过听课、备课、讲课、考查教学效果、批改作业, 与指导教师互相研讨等具体环节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拓展教学思路, 增加知识面, 认真总结心得, 发表相关论文, 这些做法都对青年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过程起到了积极作用。

3.加强青年教师在职培训, 同时注重培训的连贯性

针对现有青年教师的专业结构和自身特点, 我院有计划的利用寒假、暑假, 对青年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对现有教师在职培训注意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 每年利用寒假、暑假选派或轮流派遣各学科青年教师走出校门掌握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及发展方向, 使学院各专业始终保持不落后, 这样才便于学院专业的设置和发展, 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级适用型技术人才。

众所周知,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一个成熟的教师需要经过二至五年的时间, 所以对教师队伍建设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职业的产生要求教师学会终身学习, 势必要求对教师培训是也终身的。过去那种蜻蜓点水式、关注外在形式的培训是昙花一现, 不能使教师的能力达到一个新的层面。只有长期的培训才能让教师的知识框架体系完整, 从而使学生受益。

二、 大量聘请兼职教师

学校要以临时外聘教师来充实优秀教师队伍。要优先招聘仍有余力的原学院退休的专业教师, 这部分教师具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丰富的教学经验, 并熟悉学院学生的具体情况, 把他们招聘过来发挥余热, 对学院的师资紧缺起到了很大的缓解作用。

择优招用原企业退休或在岗的专业技师和工程师。他们既具有系统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又具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 他们不光给学院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 而且在与学院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中, 可以促进学院教师向“双师型”转化。发挥企业在培训职教师资中的作用, 鼓励企业参与职教师资培训, 探索职教师资培训工作的新路子。但由于他们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 将他们请进校门后, 并集中对这部分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和教学过程的突击培训, 同时鼓励他们多听其他教师的讲课, 以尽快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院建立了一套符合自己学院情况的外聘教师管理制度做到稳定人心, 使他们较长时期地留在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学院还尽量提供优越宽松的工作环境, 发挥外聘教师的丰富教学管理经验和教学专业研究特长, 进行专业发展研究和教材编写工作;更重要的是优秀外聘教师在教学第一线从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做到以老带新。综上所述, 集百家之长, 用优秀人才, 办品牌专业, 是办好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所在。

三、教研活动要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

教研组是教师集体从事教学研究活动的小组, 它既是教学活动的信息源, 也是连接课堂第一线与教务领导间的纽带。教研组经常开展各专业课的教研, 同时也是促进专业课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方法之一。我院各教研组从教学研究入手, 在研究的基础上积极申报科研立项, 加强精品课和优质核心课建设, 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建工系的《2+0.5+0.5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师通过对高职教育的研究, 掌握了前瞻性的教育模式, 将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中。

我校深入开展教研活动, 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教研活动做到有计划、期中期末有总结、每次活动有记录, 教研活动不流于形式, 重在内涵。围绕示范校建设, 积极开展教改活动。上学期我系每位教师对基于工作过程思路, 对自己所教的课程进行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现途径上作了建设性的思考与实践, 集思广益, 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注意师德培训

教师除了应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外, 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 特别要有较高的师德水平, 要做到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的“三热爱”。强化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 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 感染学生, 就不会有教不会的学生。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从不满足的精神, 要始终用胜不骄败不馁的形象去感召学生追求卓越。教师应当在挫折和困难面前是当之无愧的强者, 在成功和胜利面前是再接再厉的奋斗者。用勤奋和智慧浇灌出更丰硕的成果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和研究, 使教师文凭与水平相符, 学历与能力相配, 并且做到常学常新, 常教常新, 常研常新, 使“新手”尽快成为“老手”, 让“老手”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成为“高手”。

五、师资队伍建设应注意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在师资培训, 师资引进的过程中, 学院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特点, 强化职业技能师资力量的同时, 也随之加强德、智、体、美育方面的师资力量。这对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非常重要。否则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会使学生生活变得枯燥无味, 不仅不能使学生健康成才, 反而会使单向发展的技能教育失去丰富的内涵, 单一的技能教育难以进一步发展。

职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育, 与普通高等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应在研究中教学, 在教学中研究, 彼此相互促进,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 只有规范管理、专业化发展, 面向市场、提高技能、改变观念、终身学习, 尊重人才、保持稳定, 才能建设一支乐于奉献、肯钻研又身怀多种技术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 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全面提升。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 许多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人数和教师人数比例严重失调, 高职院校教师严重缺编。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高职院校中充实和选聘了一大批学历较高的青年教师, 但往往由于专业实践能力不足, 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教学与应用相脱离的状况。如何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本文就我院具体做法和同类院校商榷。希望实现高职教育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高职教育,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胡克军.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现状思考[N].高职教育报, 2006, 03, 23.

[2]黄立.关于搞好高职教师培训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2005, (5) .

[3]姜桂洪.高职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2005, (7) .

上一篇:城市燃气管道管理下一篇:生产部长辞职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