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简史课外书读后感

2024-07-06

时间简史课外书读后感(精选8篇)

篇1:时间简史课外书读后感

在这个假期里,妈妈送我了一份新年礼物,这是一本书,当我一打开这本书时,就被这本书给深深的迷住了。我看着这本书时,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使我的心豁然开朗,它的魅力像地心引力一样把我给紧紧的吸引住了,读着它,我不亦乐乎。它便是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史蒂芬·霍金撰写的著作——《时间简史》。

《时间简史》是一部非常深奥的书,它是一部物理学的著作,在这部书中,霍金带领我们遨游外层空间奇异领域,对遥远星系、黑洞、夸克、“带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质、“时间箭头”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并对宇宙是什么样的、空间和时间以及相对论等古老问题做了阐述,使以及相对论等古老问题做了阐述,使我们初步了解狭义相对论以及时间、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学的奥妙。

读了《时间简史》这本书后,使我受益匪浅,可以比得上学富五车了。知道了什么是“宇宙大爆炸”,黑洞是什么,黑洞是怎样产生的,恒星会死亡吗,宇宙会毁灭吗,宇宙是怎样诞生的等问题。还没读这部书时,我一直认为黑洞是看得见的,恒星是不会死亡的,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宇宙是不会毁灭的等等,读完这部书后,我才知道,原来,我所想的这一切,都是错的,读了这部书后,我才正确的了解了宇宙。所以,《时间简史》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

《时间简史》是一部很好的书,我非常喜欢它,它引导我走向了物理学的天堂,是为我打开科学殿堂的金钥匙。

时间简史课外书读后感5

我利用假期简读了这本《时间简史》。这本书读的人可能不多,但我相信只要读过这本书的人就一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

全书共十二章,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述了关于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的知识,让我们似乎是局外人的人洞悉了字宙的奥秘,包括:我们的字宙图像、空间和时间、膨胀的字宙、不确定性原理、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运等内容,深入浅出地跟我们讲述了遥远星系、黑洞、粒子、反物质等知识并对宇宙的起源、空间和时间以及相对论等古老命题进行了阐述。

通过阅读,让我觉得自身的渺小,宇宙的奇妙,人类的生命力……“在一个无限的宇宙,每一个点都可以认为是中心,因为在它的每一边都有无限颗恒星。”每一句话都值得我深思,本以为自己眼前的生活就是全世界,其实我们只是万物中渺小的一微粒而已。看清自己的所在,看清自己的本心,看清自己的未来,这才是这本书真正给我的启发。霍金的思想让我感叹科学的无穷力量,让我们能够打开思维,放眼观望一切。我们看到的字宙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其实是因为我们的存在。空间和时间不仅去影响而且被发生在宇宙中的每件事所影响。也影响着我们自身的今后一切。所以通过了解黑洞、了解奇点、了解我们的星系不是唯一的星系。

通过阅读、通过学习,普及天体物理的知识,让我对宇宙的神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惊讶于多少次的必然与偶然、才有了太阳系,オ有了地球、才有了孕育人类生命都可场所。霍金教授的思想与智慧令我敬佩,让我深深感受到那耀眼的光芒。

篇2:时间简史课外书读后感

《时间简史》的作者是史蒂芬.霍金,他的代表作还有《霍金演讲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果壳中的宇宙》等。他的一生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医学上都堪称奇迹。《时间简史》这本书为我们讲述了宇宙中的科学问题,它的主题是人类时空观和宇宙观的变革,以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还是无法去理解宇宙的真正含义。只是一味的去猜测宇宙,还自认为自己了解宇宙。其实,宇宙在任何人心中都是十分神秘的,没人能准确无误的说出宇宙中的一切原理的原因。相反,宇宙中的事物也许有一天会为我们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答案。时间在策划这些。

首先,这本书告诉我们看待世间各物事,要用科学去解决,不要去迷信歪理邪说,任何事物在这个世间上,就有一定的价值,不要以“高贵”的眼神去看一切东西。就如苍蝇在食物会传播病毒一样,我想没有一个人会同意上帝创造苍蝇这种生物,但是它又的确是我们地球生物中的一分子,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我们不能因为自我的关系而剥夺另一种生物存在的权利,不是吗?其次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用科学的眼光,同样对待学习我们也要用科学的方法,这本书写的是关于宇宙中的秘密。告诉了我们科学的最高境界往往是简单易懂的。任何事在努力下都是十分容易完成的,比如,一家公司要招聘人才,出了个题目一加九等于几?有的人说:一加九是十是经营,一加九是一百是贿赂。有的人耍小聪明,说是想让他等于多少就多少。只有一个年轻人回答了十,最后他被雇佣了。这家公司服务的宗旨是不要把简单的事情看得过于复杂,也不要把复杂的事情看得过于简单。

通过读《时间简史》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在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思考清楚后才可以行动,而且要相信科学,不要相信歪理邪说。让我们记住霍金和他的《时间简史》,更让我们铭记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悟吧!

浩瀚的宇宙,神秘的地球,以及人类尚未弄懂的问题,都如磁铁般吸引着我们。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探索着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为的就是能更好的了解周围的事物。21世纪是个发达的世纪,我们就更应该好好地去研究身所处的环境。出于强烈的好奇心,我认真地读了史蒂芬。霍金先生写的[[时间简史]]这本书。里面讲的是一些根据科学原理而得出的推论。起先,我是并不太懂这些内容。但是,合上书本仔细想想,细细地品味其中的哲理,倒也让我耳目一新。首先,这本书以科学的目光来向我们证明,每一个事物的存在都是有理由的,而不能因为某些问题太难懂了,所以就盲目的去相信一些什么歪理邪说,那样是不对的。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就比如说是人人讨厌的蚊子,我想没有一个人是希望老天爷将它创造出来的,可是,它又确实是生活在我们的大千世界,如果有谁想要使蚊子灭绝的,那是根本不符合常理和科学原理的。看待事物要用科学的眼光,同样,对待生活和学习也是如此。每一种发现与发明,都是经过科学家们的研究与探索才得到的。因此,我们在学习方面上也要这样,有一个自己的严密的学习计划,而好的学习计划呢,可以有助于你的听课,复习,这对于一个小学生而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过程。如果养成了这样的一个好习惯,那么,在日后的社会上,它就会给你很大的帮助。

其次,以前,不管在什么课上,我只要懂得了一些知识,或者是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就会以为自己懂得了很多似的,总感到内心有一股莫名的兴奋。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的推移,我才知道,只认识一些道理或公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生活中,知道一些平常而又普通的知识的人,数不胜数。我被他们夹在中间,自然是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甚至,有些时候会被别人比下去。总的来说,知识不可能只被几个道理所埋没,人们也总是想方设法的去寻找更多的秘密。这个未解之迷解开了,下一个未解之迷又在等着你。而到底最后这个未解之迷有没有被解开。还得靠你自己的努力。就像学习一样“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无法在学习上做到最好,那是因为学习上根本没有最好,你有的只是和别人较劲,和别人争夺,这样 才能取得好成绩,获得好前程。

最后,读完了这本书,我的脑子还萦绕着许多的问题,宇宙曾经到底有没有发生过大爆炸,地球以前是不是一个无限的小点。我还是困惑。 从这本著作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只有多走进生活,多学多问,才能获取更多大自然的奥秘。

篇3:读《时间简史》谈科技新闻写作

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自1988年首版以来, 已成为全球科学著作的里程碑。它被翻译成40种文字, 销售了上1000万册, 成为世界出版史上的奇观, 对宇宙知识的传播可谓深远而广阔。

科技新闻担负着传播科技知识的使命, 特别是在知识爆炸的时代, 科技新闻如何才能完成好这一使命, 是笔者时常思考的课题。当然, 《时间简史》不是科技新闻, 而是一部科普著作。除了时效性之外, 霍金写《时间简史》的确可以给我们写作科技新闻以启发。此文重点谈科技新闻的写作, 而不是科技新闻的判断。

一、”新”的相对论分辨知识的专业性和普适性

科技新闻是科学技术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科技的发展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递延和突破的, 同时在横向上也是相互关联的。在写作科技新闻时, 既要阐释最新的科技知识, 也要对新闻背景及相关知识做些交代。有的记者在写科技新闻时, 会不厌其烦地解释众多的相关知识, 而有的记者又完全当受众是专家不做任何解释。

霍金说, “在牛顿时代一个受教育的人至少可以在梗概上掌握整个人类知识。但从那以后, 科学发展的节奏使之不再可能。”

据研究统计, 全世界的知识总量七到十年就翻一番。所谓新知识, 是相对不同的人, 相对不同的时间而论。三十年前, 如果写一篇科技新闻, 涉及到计算机就应该做一番解释。尽管计算机已经问世几十年了, 但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还是闻所未闻。可是, 如果今天写科技新闻时还有人对电脑先做一番解释, 恐怕小学生都会烦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 一方面新科技知识越来越多, 人们不可能了解掌握太多的科技知识。而另一方面, 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 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 又有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新科技知识。

记者应该怎样拿捏哪?首先写科技新闻的记者应该对科技领域的发展要比其他记者有更多的关注和把握。同时, 对自己所服务的媒体的定位有清晰的认识, 也就是对所写科技新闻的受众要有清晰的认识, 要分辨知识的专业性和普适性。如果受众是科学素养相对比较高的群体, 则尽可简之, 否则, 则要适当细之。

这就要求记者对自己的读者和自己采访的科学家有一样的了解。记者在写作科技新闻时应该不断地自问, 所要写的科技新闻涉及的相关知识相对自己的读者来说是新的吗?

二、只为诠释让科技新闻从定量回归到定性

我们在日常科技新闻写作时, 经常要向受众传达科学家的科研过程、展现他们智慧的思想火花。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家绝大多数是定量进行的, 而科技新闻就是要把定量的成果再定性的诠释。

但常常有记者把科学家非常严谨的思维过程长篇大段地记录, 甚至是方程推导, 与科技论文很像。这让普通读者感到云山雾罩, 索性不读了。霍金告诉我们:“事实是公众定性地掌握科学已经足够而非整日计算天体运行。”

《时间简史》讲述的主要是理论物理学的内容, 整个学科历史上的众多科学家的思想和思维非常的抽象繁杂。霍金称, “研究的细节是非常技术的, 但是我坚信不需要数学理论即可以传达其广阔的观念。”于是, 在介绍他的研究成果宇宙的膨胀时这样描写, “这种情形很像一个画上好多斑点的气球被逐渐吹胀。当气球膨胀时, 任何两个斑点之间的距离加大, 但是没有一个斑点可以认为是膨胀的中心, 并且斑点相离得越远, 则它们互相离开得越快。”

整部书中, 霍金带领读者遨游外层空间奇异领域, 对遥远星系、夸克、“带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质、黑洞、“时间箭头”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描写, 并对宇宙是什么样的、空间和时间以及相对论等古老问题做了定性的阐述, 使读者初步了解广狭义相对论以及时间、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学的奥妙。如果霍金不这样来写, 而是用他严密的数学定量推导, 让读者信服他的膨胀理论, 可能膨胀的就是读者的脑袋了。

与《时间简史》有得一拼的是《科技日报》的一个栏目《总编辑圈点——环球科技24小时》。这个以当日科技新闻加科技评论的栏目, 总能让读者轻松地知道最新的科技发展。因为副总编辑刘亚东先生的圈点, 总是用最简单、最普通的家常话告诉读者, 那些看着就令人眼晕的大科学家做了什么事, 这事又是这么一回事。国外科学家首次获得了不同电子自旋状态下的单个钴原子图像, 研究者之一萨瓦·拉表示, 电子的不同自旋方向可代表数据存储的不同状态, 目前计算机存储器单元需要的原子数量成千上万, 未来也许用单个原子就能满足需求。

刘亚东点评道“近代人类物质文明大都可以归结为两个字——电子。以电荷为载体, 我们先是捣鼓电流, 而后又折腾信息。电子的带电性已足足让我们快活了200年, 而电子的自旋特性或将滋润我们未来200年。一个原子能干成千上万个原子的活儿, 萨瓦·拉描述的这种计算机如果说昨天还只是一种猜想, 那么今天透过这张照片, 我们则真切地看到了隧道尽头的光亮。”笔者问初中生明白说的是什么吗。得到的回答是, 你哪没明白?

好的科技新闻写作就应该像拉家常一样, 把高深的科技轻松解读诠释, 在这个意义上讲, 定性的诠释强于定量的技术。

三、写傻瓜科技新闻

微软的纳珍·米尔伏德曾啧啧称奇, “霍金关于物理的著作比麦当娜关于性的书还畅销。”

《时间简史》之所以备受普通百姓读者欢迎,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霍金写作的动机是为大众而不是专家写一本书。这个根本出发点导致霍金在写作出版过程中与出版商之间有了不计其数的沟通与修改, 最后, 一部“傻瓜书”诞生了。

绝大多数的科技新闻同样是写给普通读者看的, 笔者认为, 完全可以, 而且应该提倡科技记者都写傻瓜科技新闻。

事实上, 我们今天所要写的科技新闻绝大多数没有物理学那么抽象那么难以理解。记者所要做的就是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具象化, 把繁杂的过程简单化。

我们知道“傻瓜相机”的最大特点就是简单, 写好科技新闻同样要简单。首先层次段落要少, 文字要精。面对一个科技事件, 记者东拉西扯, 非要写好几个方面、层次的问题, 让读者沙里淘金, 肯定是要失败的。像《科技日报》的“中国新闻名专栏”《最新发现与创新》就设在报眼, 一篇科技新闻六七百字, 想多写都没地方放。如果超过800字还写不完, 说明记者可能自己都没真懂, 就不要让读者一起煎熬了。笔者就有一篇刊登在此栏目仅有600字报道科学家关于基因组研究的科技新闻, 获得了中国新闻二等奖。

其次, 语言要避免晦涩难懂, 话要说得直白。科技新闻事件本身就已经是新而陌生的了, 如果记者再用更多的晦涩难懂的陌生概念、词汇来描述事件, 只能是越描越乱, 越来越难懂。要使用那些普通人都能懂的普通语言, 把高深的科学原理和技术问题表达清楚。也就是坚持用白话, 不用文言文。在这方面许多科普专家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特别是霍金的科普著作, 所有的描述始终保持深入浅出。

大师始终记得自己是在给大众写书, 要写一本傻瓜书, 因此不会用他高深论文那样的表述。作为科技记者更应该让“把术语留给专家, 把知识传给读者”成为科技新闻写作的一种追求。

再次, 贴切的类比有益于对科技的理解。以往的科技知识和生活经验是理解新的科技知识的基础。因此, 在科技新闻写作时, 可以多用读者熟悉的东西类比陌生的新知。霍金在阐述运动中的能量都会被引力波的辐射带走, 一个大质量物体的系统最终会趋向于一种不变的状态时, 就是用百姓生活中共有的经验来引导读者理解他所表达的:“这和扔一块软木到水中的情况相当类似, 起先翻上翻下折腾好一阵子, 但是, 当涟漪将其能量带走后, 就使之平静下来了。”在《时间简史》中,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正如《纽约时报》评说, “鲜明而刺激……霍金先生无疑具有教师的天赋, 轻松幽默, 擅长以日常生活的隐喻来诠释极端复杂的主题。”

篇4:真的时间简史

世界上有那么一类词汇,它们实在是太基本了,以至于为了解释一个这样的词汇,人们必须引入一大堆比这个词汇复杂得多的词汇,而且事实上会越解释越糊涂。“时间”就是一个这样的词汇。似乎谁都知道时间是什么意思,可是又没有人说得清时间究竟是什么东西。哲学家那些玄而又玄的套话(比如“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往往使人越听越糊涂;而霍金那本大名鼎鼎的《时间简史》,里面实际上却是谈宇宙学的。

时间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感觉得到。感觉是由人来感觉,这就不可能有一个普遍的标准了。小娃娃只恨自己长大得太慢,感觉时间是如此的难以打发;中年妇女虽善加修饰,而揽镜自照,但见红颜暗老,不觉悲从中来,感到人生如白驹过隙。关于人们对时间感觉之不同,有一段相传是爱因斯坦的名言,表达最为透彻:“你坐在一个火炉上,一分钟好像一小时;而你和一个漂亮姑娘坐在一起,一小时就好像一分钟。”这虽是俏皮话,但若真是从爱因斯坦口中说出的,那就不同凡响了──他可是对人类理解时间作出了最大贡献的人。

最先帮助人类感觉到时间的是天体。太阳和月亮这两个最重要的天体,东升西落,昼夜循环;恒星则在夜晚天球上运行,是这些周期性的天象使人类开始明确地感觉到时间的流逝,可以说天体就是人类最早的钟表。

在平整的地面画一个圆,在圆心处竖起一根垂直的杆子,一个最原始的钟表就造成了。这垂直的杆子古代中国称为“表”,我们今天“钟表”一词,就和这根杆子大有渊源。每天太阳东升西落,表的影子就会由西向东移动。记下太阳升起在地平线那一瞬间,表影(此时几乎是无限长)与圆周的交点;再记下太阳没入地平线那一瞬间表影与圆周的交点,这两个交点将圆周分割成两段圆弧,对于北半球──几乎所有的古代文明都发生于北半球──而言,北段的圆弧代表白昼的长度,南段的自然就代表黑夜的长度。这两段圆弧的比例每天都会有微小的变化。

这样,先民对“日”已经开始有某种比较明确的概念了。也许你会接着推想:只要在圆周上刻上刻度,岂不就可以测量更小的时间单位,比如说“小时”了?但是且慢,事情没有那么简单,要想在这样的圆周上读出正确的时刻,需要用到一门称为“投影几何”的学问,可是中国先民们不懂这玩意儿。

然而先民自有他们的智慧,那根“表”自有妙用,让我们接着看下去。

随便哪一天,只要在上述日出日落时刻表影与圆周的两个交点之间连一直线,构成线段,则此线段之垂直平分线,就是当地的子午线──指示正南北方向。

现在,先民们已经可以进入测量的境界了。

他们先将每天表影投在子午线上的时刻定义为当地的正午。随后,他们中间的某些人(也许是该部落的祭司或巫觋),每天观测表影,他们会发现,每天正午投在子午线上的表影会发生变化——表影在冬季时变长,夏季则变短。冬季中有一天表影会达到最长,这一天被称为“冬至”;夏季中有一天表影会达到最短,这一天被称为“夏至”。现在,先民们又测得了一个更长的时间单位──两次冬至之间所间隔的时间,就是一年。在天文学上称为“回归年”,长度是365.2422天。

为了计量一天之内的时间,古人可是费尽心机。

沿着利用日影计时这一最古老的思路,古人发明了日晷,即在某种固定的基座上安置一个圆盘,盘中心竖立一指针,圆盘周围有刻度,在太阳下观察指针在圆盘上的投影,可以让人直接读出时间。“表”如果配上地面适当的刻度划分,就可以成为一个地平式日晷。古希腊人已经掌握了投影几何,地平式日晷的刻度问题就不难解决。中国古代几何学不发达,就发展了赤道式日晷──将圆盘安放在赤道面内(办到这一点中国人并无困难)。赤道式日晷尽管安装比较复杂,但在刻度上则相对简单,故中国古代流行赤道式日晷。

然而日晷只能在晴天使用,要获得全天候的计时工具,还需另想办法。

今天我们想必已经对windows默认状态下程序启动时鼠标箭头所变化成的形状熟视无睹了,这个形状正是古代最重要的计时仪器“沙漏”的形状──上部的沙经过瓶颈缓慢漏入下部,漏完表示一个时间段,只要将沙漏翻过来摆放,就可以开始计量下一个时间段。微软将等待时的鼠标箭头设计成沙漏形状,正是表示“请你稍等”。

漏的也可以不是沙,而是水,这就成了“水钟”。中国古代的“漏壶”也是同样原理。漏壶还有刻度装置,所以又称“漏刻”或“刻漏”。古代皇家天学机构中专门设有“刻漏博士”的职位。除了“漏”,另一个重要的思路是“烧”。通过计量灯点燃时所耗费的油量来计时,更多的是通过香缓慢燃烧来计时。旧时小说中常有“一柱香功夫”之类的说法,正是古时燃香计时的余韵。

古人也发明了机械的钟表来计时,但这些装置通常都是帝王宫廷中御用之物,在中国古代则常被作为皇家“礼器”,非老百姓所能问津。到1657年,惠更斯发明了摆钟,1673年又采用摆轮-游丝系统,造出了可以便携的表。此后钟表才得以进入寻常百姓家。

现代社会中的时间是“掌握”在天文学家手中的,由他们向公众发布标准的时间,这称为“授时”或“时间服务”。中国古代有“观象授时”的名言,意思就是观察天象以便向公众发布时间(本质上包括各项工作的时间表)。中国许多古老城市中还保留着“鼓楼”的建筑或地名,这鼓楼就是古代用来发布标准时间信号的。有许多城市在正午放炮,也是一种时间信号。夜间打更敲梆子,也是同样的作用。

现代天文学家手中的精密计时工具,则经历了天文摆钟、石英钟(利用石英晶体振荡的稳定频率)、原子钟三个阶段。1967年,以铯原子的跃迁频率为基础,规定了“原子时”的秒长,成为目前国际通用的时间计量标准──这个标准值已经和天体运行没有关系了。

年、月、日、时这些单位既然都有办法计量了,接下去就要创造历法。许多古老文明都创建了自己的历法。以月亮圆缺为基准的称为“阴历”(比如伊斯兰历法),以太阳周年视运动──实际上是地球绕日公转的反映──为基准的称为“阳历”(比如现在国际通用的公历),兼顾上述两者的是阴阳合历。中国的农历虽然被习称为“阴历”,实际上却是阴阳合历。

现行的公历身上故事不少。公元前46年,当时罗马的统治者儒略•凯撒制定了历法,通常称为儒略历,即现行公历的前身。儒略历在西方世界通用了一千五百余年,这在历法史上也是一个叹为观止的纪录了。到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实行历法改革,颁布了新的历法,通常称为“格里历”,就是今天全世界通用的公历。

由于先前儒略历的回归年长度与实际长度之间有微小的误差,这点误差经历一千五百余年,已经积累到了约10天之多,因此格里高利十三世指定:公元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是10月15日,这样就凭空消除了10天的误差。格里历还改变了置闰的规则,以保证误差尽可能少积累起来──迄今世界还未出现绝对没有误差的历法。

近年有“夏商周断代工程”,许多民间爱好者的热情又受到新的刺激,他们纷纷自己推算某些历史事件的年代,但往往陷于错误之中。据迄今所见到的一些例子,一个常见的错误,就是不知道儒略历和格里历交接时有10天的跳跃,以为可以用现行公历一直向前推算,结果自然劳而无功。

由历法自然就要涉及“世纪之交”的话题。

17年前,关于1990年究竟是80年代末还是90年代初,就有过争论。正确的方案是:1990年应该是90年代之始──这是约定俗成的指称方法。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看也更合理。比如,英语中把“90年代”用“1990s”来表达,这个表达式本身就指明了以1990年为“90年代”之始,否则,怎么可能用一个不属于这一“十年代”的年份来表征该“十年代”呢?汉语说90年代,同样是用1990年来表征的。“21世纪从哪年开始”实际上与这是同一个问题。依据上面的逻辑,21世纪当然从2000年1月 1日就已经开始。

其实这归根结底只是一个“定义”问题,本无所谓对错,自然应该以“约定俗成”为好。至于世纪其实在2000年已经“交”过一把了,但后来从商业角度出发,从媒体炒作的需求出发,2001年又“交”一把,当然也无不可,这就象有人过了“阳历生日”,又要过“阴历生日”一样,也没有什么是非对错。

在迄今人类所能掌握的物理规律中,时间始终是不可逆的──你回不到已经过去的前一秒钟。根据大爆炸宇宙学说,时间和空间都只能从一个奇点上开始。时间单向延伸,如东流逝水,一去不回。

但是,希望“时光倒流”一直是人类最重要的梦想之一。考古学家发现,在昔日的玛雅文明中,玛雅王室贵族经常沉湎于某种与时间有关的法术之中,他们希望借此与已经逝世的祖先进行沟通。欧亚大陆上各古老文明中,许多巫术或神秘主义法术也以左右时间为诉求,诸如返老还童、长生不老、知晓前世、预知未来等等。

在当今的科学幻想作品中,“时间机器”是最常见的主题之一。在这些作品中,人可以在“时间机器”中出入往返,可以返回昔日世界,也可以预先访问未来。这当然是人类古老梦想的现代版。近来甚至有人宣称已经可以造出“时间机器”,可以实现人类从1895年威尔斯的科幻小说《时间机器》(The Time Machine)开始的一个梦想了。

当然,目前绝大部分物理学家还不相信“时间机器”真的能够造成,我们现在也无法确知“时间机器”究竟存不存在。但人类不能没有梦想。

篇5:《时间简史》读后感

也才知道,我的固有的观念‘如果所有因素都确定了,那么结果必须是能够计算出来的’原来是一种‘宿命论’。天哪,该怎样办?我本来还坚信人的思维也正因过往环境的确定性而属于定数呢。先姑且不去思考思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正因在基于纯物质的理论基础搞清晰前去强迫自我想这个问题,可能无异于思想上的自杀吧。

既然物理理论都是临时性的,都随时做好了被推翻的准备,那么,人为定义的一些概念所支持的理论就更不长久了。。。我深信不疑的数学,也是否有一天被自我的悖论所推翻呢?

我感觉自我已经处于半混乱状态了。咱们这个世界,无论多么精彩或恶心,总有一天所有的这一切都但是会坍塌成黑洞里的一个极小的点而已。。。想到那里我不自觉的伸出手来,要去感受一下这周围的空气此刻是否还真实的存在着。而这个‘此刻’又意味着什么?也是宇宙永恒的一个组成部分吧。

宇宙啊宇宙,你为何如此的存在呢?他们把宇宙大爆炸那一刻称为奇点,奇点之前就不负职责的不追究了?怎样能这样呢?

人类的目标,仍然是不断去认识和改造自我周围的世界――无论这种认识会带来多么悲观的结果。是否存在有一天,事实最后可怕到再没有人敢于去探索呢?我想必须不会的,要不人类怎样会走到这天――在上帝的关怀下生活不是很温暖的么。

我一想到那些为了科学而放下生活乐趣的人――他们才真正在推动人类的前进――我就不由得要鄙视自我,同时鄙视了其他象我一样为了生活而奔波的人。

当同学把我的书寄过来的时候,虽然少了好些,但是也发现多了几本原本不属于我的书。很让我感兴趣的是有一本侦探小说,但是翻了翻后意味索然,又无意识的拿起了这本《时间简史》。但是拿起来就放不下了。之后我才意识到,这就应是纯兴趣的选取吧,我仍然钟爱科学的。第一次见它的时候好像是大一还是大二吧,但是它的出现并没有转移咱们当时打双扣还是电脑游戏的任何注意力。我记得高二的时候看因斯坦传的时候也是抱着浓烈的兴趣在了解那些未知的不能明白的东西的。当然正因高考的原因,这种兴趣很快给中断了。但是为什么进入大学后反而失去了对科学的兴趣呢?那里面当然有个人特性,但是教育体系,尤其是高等教育制度也着实很有问题。

当爱因斯坦在无聊的专利局里花在归纳狭义相对论上的时间,被咱们的教授们用来思考做什么了呢?难道当今的科学研究真的就昂贵到那种程度使得连理论物理学家都完全没有施展的空间了?如果有人鄙视咱们所有的教授和所谓的专家,我至少不会去谴责这个人。

什么叫做对科学的献身精神?什么是人道?完美的人道只会让社会退步。必然有些人要牺牲自我的愉悦,但是他们终将在历史上留下自我的名字!专注于科学的科学家是受我敬重的,即便如霍金这样身形难堪,这难堪也只会在我的敬重中增加震惊而已。

那么夫子提倡的仁德又居于何位呢?想到那里,又想打击一下人为神话了的先古圣贤。都同样是人,为什么先古的就能做到大圣大贤?再更广泛的打击一下那些人为夸张臆想以至于捏造的行为。不论我的思想触动有多大,神,还是我最厌恶的东西。

那么感情和艺术的地位呢?不得不承认这些东西里边有些是很崇高甚至伟大的,但是它们毕竟都盘旋在思想体系之内。要透过它们去创新到思想本身的起源以及好处,是不太可能了吧?而这些东西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是必需的。可见咱们这个世界为了发展,所需的额外的代价是多么的巨大!

所有的理论,都是归纳共性的基础上具有预见性。因此不好在乎理论是否从字面上看起来是否肤浅,更就应注意它是否有效――在此刻或者以后更长一点的时间。

篇6:《时间简史》读后感

AzureLily7 《时间简史》这本书是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著作,他教会了我们如何正确地看待世界以及我们周围的许许多多的奇异的事情,让我们学会了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读完了全书之后,脑中一直萦绕着无数的问题。宇宙到底有没有过大爆炸,宇宙到底是否曾经是一个无限小的,宇宙到底是不是在无限的膨胀还是最后坍缩,还是最后趋于稳定,宇宙到底在时间上要不要有个开端,宇宙是无限的还是有尽头,到底广义相对论正不正确,人类到底还能在创造出什么样的理论去解决什么样的难题人类能否发明出时光机回到过去或是来到未来,两个世纪后人类技又将会达到什么样的地步,人类最远能到达宇宙的什么地方,黑洞到底是什么样的,难道光速真的就是速度的极限,以致于黑洞成为人类无法逾越的鸿沟,物质的最小部分又是什么„„无数的问题接踵而来,让人应接不暇。但是这种种的问号又是那么的有趣,吸引着我们不断的思考,让人浮想联翩。

一本好书不仅能教给别人知识,更主要的是能让读者有所感悟。《时间简史》就是这样一本让人思考的好书。而此书书的作者史蒂芬·霍金先生,更是让我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这些思考是在他被卢伽雷病禁锢在轮椅上20年之久的情况下完成的,虽然肉体被桎梏于那小小的轮椅,但他的思想早已飞出了宇宙。霍金本人乐观的自述:“幸亏我选择了理论物理学,因为研究它用头脑足矣。”身体的不幸让霍金体会到了地狱般的煎熬,然而他却以孜孜不倦的科学精神在自己的领域中缔造了人类的天堂。这正证明了约翰·弥乐顿的名言:“头脑是他自己的住所,他在其中可制造地狱的天空,也可制造天堂的地狱。”

浩瀚的宇宙,神秘的地球,以及那些目前为止人类尚不足以弄明白的事物总是像磁铁般地吸引着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们.无论是年少的还是年长的,人们总是去不断的学习,为的是能更好地了解我们周围的各种事物.身为二十一世纪新一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也更有义务去学习,了解,研究我们所处的环境.为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利用暑假难得的机会我认真地读了霍金先生写的《时间简史》一书,读完之后掩卷长思,细细的领略其中的哲理,让人耳目一新.就我而言,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唯物论者,对于那些神怪之类的说法很是反感,而对于能用科学理论解释奇异事物的书刊杂志便很感兴趣.对于霍金先生写的这本《时间简史》便很是有一口气看完的冲动,但是由于自己认知水平有限,不得不一字一句地慢慢理解,可仍然还是有不少地方弄不明白.也难怪就连霍金先生在某一场合也曾说过,能够读懂全书的每一句话的人,就已经够格攻读引力物理博士学位了.虽说只学到了点皮毛,但对自己的知识面还是个很大的扩充并对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高,这让我不觉得对霍金先生深厚的学术造诣敬佩不已.首先,这本书是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著作,他教会了我们如何正确地看待世界以及我们周围的许许多多的奇异的事情,让我们学会了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难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类的歪理邪说.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就比如人人讨厌的蚊子,我想没有一个人会同意上帝创造蚊子这种生物,但是它又的确是我们地球生物圈中的一分子,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我们不能因为自我的关系而剥夺另一种生物存在的权利.看待事物要用科学的眼光,同样对待学习我们也要用科学的方法.怎么说呢,科学史上的每一个重大发现无不都是科学家们大胆假设小心论证而发现的,因此在学习方面我们也应该贯彻这种思想方法,不仅是在学习计划的制定上而且也应该在学习方法的应用上.一个周全的严密的学习计划对于学习的时间安排是十分合理的,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是有句谚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而好的学习方法,将有助你的听课,自学,以及课后的复习,预习,这些对于大学生而言是相当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能养成这样一种好的习惯,对于将来工作会有相当大的帮助.今后的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信息广泛交流的人才展示平台,而严密的思维逻辑以及科学的做事方法便是其中的两件法宝,可以帮你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在人生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其次,过去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任何事情我都把它想得很完美.因此很长一段时间,我对那些试图证明世界绝对准则的文章很感兴趣.尤其在学习方面体现得相当明显,对于我而言,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的时候,都感到莫名的兴奋,因为他们能用很简单的几个公式来指导我们生产和生活方面的种种问题,感到很是神奇,因此对科学家们很是崇拜.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才发现世界远不是我想象得那么简单,几个“公式”就能涵盖.概括的来说,简单中孕育着变化,而变化中又体现着规律.人们总是在不断地,想方设法地去寻找那“隐藏”的规律.很幸运的是,某些规律被我们发现了,但更多的还是未知的事物.世界到底有没有绝对准则还是仅仅是个巧合所有的问题我们目前尚还不得而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不断的探索才有可能解开这一个一个的谜团.而对于我们来说,它给我们的启发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就像是学习,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无法在学习上达到最高峰,因为没有最高峰.你有的只能是不断的去和别人竞争,和自己较劲,唯有此你才能在自己的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同样,工作中也是如此,成功的企业者他们比平常人多的就是一个强烈的竞争意识.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适者生存”,谁都不想被社会所淘汰,谁都想有所作为,那么竞争就在所难免,这也会不断的促使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举两得.再次,就是读完了全书之后,脑中一直萦绕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宇宙到底有没有过大爆炸宇宙到底是否曾经是一个无限小的点宇宙到底是不是在无限的膨胀还是最后会坍缩,还是最后趋于稳定宇宙到底在时间上要不要有个开端宇宙是无限的还是有尽头到底广义相对论正不正确人类到底还能在创造出什么样的理论去解决什么样的难题人类能否发明出时光机回到过去或是来到未来2222年人类的科技又将会达到什么样的地步人类最远能到达宇宙的什么地方黑洞到底是什么样的难道光速真的就是速度的极限,以致于黑洞成为人类无法逾越的鸿沟物质的最小部分又是什么„„所有的问题接踵而来,让人应接不暇.但是这种种的问号又是那么的有趣,那么的吸引我们的目光,让人浮想联翩.可能这一切一切的问题,你或许现在就能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可是谁又能知道,你给出的答案或许就像是从比萨斜塔上落下的那两个不等重的铁球不同时落地的“真理”呢可能仅仅在当时的情境下被人们所认可,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伽利略站出来,告诉你不是这样的;也会有更多的哈勃望远镜向你展示,原来宇宙真的并不像你想象中的那样,而是真真切切的正如你眼前所视,此时你可能会有所迷惑,到底什么才是真理没有人能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正如没有人能预测你的未来会怎么,一切都要交给时间.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就能进行太空旅行,或许仍然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无所适从„„

篇7:时间简史读后感

田洁 1311090112 制药(国)0901

该本书致力于普及宇宙学知识,不过其实它更像是一本奇妙的科幻小说。实际上,这本书合理地将科幻小说家的想象与科学家对完美理论模型的构想结合起来,所不同的是科学的理论需要建立在现代观测与精确的史学推导的基础上。

1.一般人基本的宇宙观是,地球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中等大小的行星,位于太阳系中,太阳系大约位于银河系一个螺旋臂的内边缘,而宇宙何其大银河系只是众多星系之一。在大约这样一个图像形成后,我们每个人一定都会有一大堆问题,常见比如:有没有外星人,有没有和地球相似的行星

这里有几个基本问题,是被我们人类称为物理学家去考虑的:

粒子的自旋:0,1/2,1,2.组成宇宙中物质的自旋为1/2的粒子。(需要旋转两整圈,它们才一样???)

任何粒子都有会和它相湮灭的反粒子,对于携带力的粒子,反粒子即为其自身。也可能存在由反粒子构成的整个反世界和反人。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埃德温.哈勃同学在观察其他星系的恒星光谱时,发现特征线族都向光谱的红端移动了同样相对的量,根据多普类效应,这说明远处的星系正远离我们而去,而且距离越远的星系,远离速度越快,即宇宙处于膨胀状态!

牛顿理论是有局限的,是部分理论。爱因斯坦的理论也是。量子力学也是,修正后也会是。

如果你不相信宇宙不是任意的,而是由确定的定律所制约的,你最终必须将这些部分理论合并成一套能完整描述宇宙中任何东西的完整统一理论。、-

然而,这里却又一个基本的自相矛盾。

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例子是关于物质世界的运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论述这一个原理的时候大量引用观察事例,有时候我怀疑如果仅凭观察我们是否能够得到可靠的结论?而霍金在时间简史里给了我不一样的思维途径,借助牛顿的经典物理理论,因为引力存在的普遍性,导致物质世界的物质之间永恒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因此世界处于无限运动之中。两相对比,至少我更加信服霍金的论证。

最后引用一下霍金的话:迄今,大部分科学家太忙于发展描述宇宙为何物的理论,以至于没工夫去过问为什

么的问题。另一方面,以寻根究底为己任的哲学家不能跟得上科学理论的进步。在18世

篇8:我读《时间简史》

讀读不懂的书不愚蠢,回避读不懂的书才愚蠢。

《时间简史》这本书我读过许多遍,没有一次有收获。每一次读《时间简史》我都觉得自己是在旅游,在西藏,或者在新疆。窗外就是雪山,雪峰皑皑,陡峭,圣洁,离我非常远。我清楚地知道,我这辈子都不可能登上去。但是,浪漫一点说,我为什么一定要登上去呢?再浪漫一点说,隔着窗户,远远地望着它们“在那儿”,这不是很好么?

和霍金相比,爱因斯坦更像一个小说家。我喜欢他。许多人问爱因斯坦,相对论到底是什么?和许许多多伟大的人物一样,爱因斯坦是耐心的。每一次,爱因斯坦都要不厌其烦地解释他的相对论。但是,情况并不妙。权威的说法是,在当时,可以理解相对论的人“全世界不超过五个”,怀疑爱因斯坦的人也不是没有。最为吊诡的一件事是这样的。1905年《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一文的编辑其实也没能看懂它。天才的力量就在这里:看不懂又有什么关系呢?既然看不懂,那就发表出来给看得懂的人看呗,哪怕只有五个。

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一次见面就这样发生了:爱因斯坦,还有居里夫人——两座白雪皑皑的、散发着晶体反光的雪峰走到了一起。他们是在一个亭子里见面的。《爱因斯坦传》记录了两座雪峰的见面。根据在场的人回忆,他们交谈用的是德语。所有在场的人都精通德语,但是,没有一个通晓德语的人能听明白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说的是什么”。是的,他们只是说了一些语言。

然而,在普林斯顿,爱因斯坦这样给年轻的大学生解释了相对论——一列火车,无论它有多快,它也追不上光的速度。因为火车越快,它自身的质量就越大,阻力也越大。火车的质量会伴随火车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火车的质量是相对的,它不可能赶上光。(大意)当我在一本书里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高兴得不知所以,就差抓耳挠腮了。我居然“听懂”相对论了。这是我创造的一个奇迹。但是,我立即就冷静下来了,我并没有创造奇迹。理性一点说,爱因斯坦的这番话谁都能听得懂。我只能说,在爱因斯坦用火车这个意象去描绘相对论的时候,他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在那一刹那,爱因斯坦和歌德是同一个人,也许,从根本上说,他们本来就是同一个人。他们之所以是两个人,那是上帝和我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上帝给了我们两只瞳孔。上帝在我们的一只瞳孔里装着歌德,另一只瞳孔里却装着爱因斯坦。

无论是爱因斯坦还是霍金,相对于我们这些芸芸众生而言,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过于独特的世界。问题是,他们的资质与才华唯有天风才可比拟,他们的思想深不可测。然而,无论怎样的深不可测,他们到底还是把他们的思想“表达”出来了。思想和表达是一对孪生兄弟,最为独特的思想一定会导致最为独特的表达。我估计,毕加索一定是被爱因斯坦独特的“表达方式”给迷住了。有时候,“懂”和“不懂”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来不得半点的含糊;而另一些时候,“懂”和“不懂”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一个来自中国乡村的卖大葱的大妈、一个来自中国乡村的修自行车的大叔,完全可以因为意大利歌剧的美妙而神魂颠倒。他们不可以神魂颠倒么?当然可以。神和魂就是用来颠倒的。

我就是那个来自中国乡村的,上午卖大葱、下午修自行车、晚上写小说的飞宇大叔。

是的,毕加索说过,如果你喜欢读爱因斯坦,你会“明白别的东西”。事实上,阅读最大的魅力就在这里——我是乞丐,我向你索取一碗米饭,你给了我一张笑脸或一张电影票,你是仁慈的,慷慨的。我接受你的笑,接受你的票,并向你鞠躬致谢。

我真的不是自虐。正如我喜爱文学的语言一样,我也喜爱科学的语言。科学的语言在我的眼里始终散发着鬼魅般的光芒,它的组合方式对我构成了巨大的障碍,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它的背后隐藏着求真的渴望,它的语法结构里有上帝模糊的背影。

自从我知道相对论是一列“追赶光的火车”之后,科学论文在我的眼里就不再是论文,它们是小说。小说,哈,多么糟糕的阅读,多么低下的智商,多么荒谬的认知。然而,天才的科学论文是小说,这是真的。

在我还是一个少年的时候,一本科学图书告诉我:宇宙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这是多么无聊的表述。但是,不管怎么说,宇宙的两大要素是确定了的:第一,时间;第二,空间。作为一个人,我要说,人类所有的快乐与悲伤都与时间和空间的限度有关。我要住更大的房子,我要开更快的汽车,我要活更长的寿命。是的,人们都渴望自己在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上获得更大的份额。

顾拜旦是了不起的,是他建立了现代奥林匹克。我要说,现代奥林匹克精神满足的不是人类的正面情感,相反,是负面的。它满足的是我们的贪婪。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在本质上其实就是两条:第一,争夺更多的空间;第二,用最短的时间去争夺最大的空间。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伟大之处就在这里,它把贪婪合法化了、游戏化了。它不是灭绝贪婪,而是给贪婪以“出路”,也就是制定游戏的规则。于是,贪婪体面了,贪婪文明了,贪婪带上了观赏性。最关键的是,现代奥林匹克有效地规避了贪婪所带来的流血、阴谋、禁锢和杀戮。它甚至可以让争夺的双方变成永恒的朋友。

看看所谓的“世界纪录”吧,它不是空间上的数据就是时间上的数据。而那些既不能争夺时间也不能争夺空间的项目就更有意思了,它们会把你限定在假设的时间与空间里头。就这么多的时间、就这么大的空间,很公平。你们玩吧,最能够利用时间或最能够利用空间的人最终都会变成所谓的“赢家”。我想说的是,这个被争夺的时间与空间其实是虚拟的,这一点很关键,它不涉及你神圣的、不可侵犯的房屋和私人领地。所以,兄弟们、姐妹们,来吧,来到现代奥林匹克的旗帜下,打吧,好好打!使劲打!更高,更快,更强。

在我还是一个乡村儿童的时候,家里一贫如洗。可是,我的母亲却有一块瑞士手表,叫“英纳格”。方圆几十里之内,那是唯一的。不是唯一的“英纳格”,是唯一的手表。我爱极了那块“英纳格”,它小小的、圆圆的,散发出极其高级的光芒。因为这块表,我崇拜我的母亲。任何人,只要他想知道时间,得到的建议只能是这样的:“去找陈老师。”没有任何人可以质疑我的母亲,我母亲的口吻客气而又平淡,其实是不容置疑的,这让一个做儿子的倍感幸福——没有人知道什么是时间,没有人知道时间在哪里,我母亲知道,就在她的手腕上。

回到《时间简史》。我不知道别人是如何阅读《时间简史》的,在我,那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体验——我读得极其慢,有时候,为了一页,我会耗费几十分钟。我知道,这样的阅读不可能有所收获,但是,它依然是必需的。难度会带来特殊的快感,这快感首先是一种调动,你被调动起来了。我想这样说,一个人所谓的精神历练,一定和难度阅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没有经历过难度阅读的人,很难得到“别的”快乐。我甚至愿意这样说,回避难度阅读的人,你很难指望,虽然难度阅读实在也不能给我们什么。

(韩世平摘自《钟山》,本刊有删节)

上一篇:禁毒教育教案一下一篇: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