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与社会建设

2024-08-25

中国梦与社会建设(共6篇)

篇1:中国梦与社会建设

浅谈中国梦与和谐社会建设

2013-08-04 22:55:33|分类: 默认分类|举报|字号 订阅

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大提出实现中国梦的构想,并认为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每个人都能享有人生中出彩的机会。我认为:中国梦与实现小康生活、建设和谐社会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同时,我认为:建设和谐社会不应该是个虚幻的概念。尤其是当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到一定程度我国社会各阶层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民主权利博弈加剧,社会矛盾突出,既得利益集团有可能阻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的时候建设和谐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即将进入改革的深水区。过去,我国的改革被人们形容为摸着石头过河。在过去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没有现存的改革开放经验的情况下大胆试错摸索前进是非常必要的。但现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的情况下,还像过去那样漫无目的地试错,来回翻烧饼就会瞎折腾。我认为:我国目前进行的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紧紧抓住两条主线:一条是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一条是必须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也就是说我们的改革应该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正能量。离了这两条主线就会来回折腾,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发展滞后,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比如: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本来面目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实现政企分开,减少人浮于事及庞大的公务员群体所带来的严重的财政负担。但实际情况是: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博弈,使得条条框框更多、行政审批更繁杂,各部门都不想轻易放弃手中权力吃一块唐僧肉。另一方面,吃公共财政饭的人员也更多,政企更加难以分开。又比如:我国推行的一系列涉及医疗、教育、住房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改革,一系列涉及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改革,一系列涉及公民权利维护与政府行政执法实施方面的改革。由于偏离了这两条主线从而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某些地方政府滥用公权与民争利,三公消费节节攀升,公民权利屡被践踏,民怨不断,社会群发性突发事件屡有发生。

我们讲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是因为如果我们偏离了这条主线也会导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比如:过去,我国在农村推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核心的经济改革,在极大地推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而推动我国我国经济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农村的发展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留守儿童,农村空巢老人,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土地荒芜,农村水利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等等方面的问题都日益严重。然而,同时在坚持以集体经济共同发展的华西村却并没有出现这些问题。相反在农田联片集约化经营,新农村建设,农民共同致富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否则,就会走弯路。

建设和谐社会是我国历代受传统儒教文化影响的政治家所追求的治国理念之一,我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治国理念是我党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和谐社会简单地理解就是:人人有口饭吃,人人都有平等说话的权利。而更深一层的内涵就是:各阶层社会矛盾相对平和,社会各成员之间平等互助、利益共享,经济与社会均衡发展,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干群关系融洽等等。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三十多年的改革也产生了一系列发展中的问题。比如: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各行业之间、各部门之间、各企业内部职工之间利益博弈加剧,某些行业、某些部门由于受某些特殊的改革措施的扶植不断扩大利益博弈的优势而形成垄断行业,某些企业高管在企业管理、企业改制等改革措施中独断专行、罔顾职工的民主权利,通过压低职工的收入分配、以谋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最大化。许多当初貌似合理的改革措施而推出的红头文件,由于过分强调经济效率而忽视社会公平,成了某些行业、某些部门、某些企业高管固化其利益的护身符,相反,某些改革措施也成了某些企业职工、某些特定公民群体利益受损、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弹簧。由于无法体现机会平等,权力平等和利益共享,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冲突。

所有这些发展中的问题,我们都必须加以重视,并必须要有拨乱反正的勇气。过去,我们摸着石头过河,难免会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出现偏差。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认识事物发展规律,并通过否定之否定提升这种认识过程,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理。过去,安徽夙阳小岗村十八户农民坚决要求分田到户又坚决要求实现农田集约经营就反映了这种认识论的发展规律。同时,我认为:所有在改革和发展中一系列认识方面的问题都应该像这十八户农民一样有拨乱反正的勇气。

但是,这种否定不是为了否定而否定,而是在充分认识事物发展规律基础上的否定。否则,改革就会成了来回翻烧饼,今天东一鎯头,明天西一鎯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作为国家层面的改革目标,必须要有顶层设计。在这种顶层设计中只有紧紧抓住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以及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这两条主线,只有这样打破各种利益篱笆,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否则,我们的改革将会受到利益集团的阻碍而停滞不前。

不可否认任何改革方案,都将涉及到利益受益群体和利益受损群体。在改革中抓住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这条主线,通过拨乱反正调整好各种利益群体的利益和权利格局。使这些改革方案真正体现机会平等,权力平等和利益共享;使这些改革方案真正惠及最广大的社会群体的利益,而不是只惠及某些小集团以及某些个人的利益。同时,也使那些少数在改革中由于体操和和制度的门槛而使其利益

严重受损的群体能得到公平的对待和合理补偿。在改革中调整好各种利益群体的利益和权利格局是需要我们有拨乱反正的勇气的。要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可采用“分”、“消” “散”、“泻”、“补”等五种方法进行调整。所谓“分”就是调整收入分配的改革和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及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使全体公民都能共同享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在国家治理和政策法规制定上要打破唯“精英论”使社会各阶层都能充分行使其民主权利和政治权力,使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底层民众在涉及其自身利益的问题上有平等发言的机会。所谓“消”,首先就是消除贫困,消除两极分化。其次是,消除某些公务员群体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工作中专横跋扈,严重脱离群众,甚至贪污腐化、以权谋私等习气。再次是,消除那些不能体现机会平等、权利平等和成果共享的政策和体制篱笆。比如:在许多事业单位和国企中普遍存在着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现象。某些单位和部门的人事制度改革使某些人成为利益受益者,某些人长期成为利益受害者。如:几十年的农村“代课老师”工资极低且无社会保障、企业中几十年的“临时工” 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数千万城市农民工每天在全国各个城市辛勤工作,并向城市交纳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险,却无法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及子女就读。许多城市农民工劳动工作环境极差,却不能享受国家的劳动保护和带薪休假的权力。又比如: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强调工人不得转干,逢进必考。干得好不如考得好,考得好不如生得好。在强调干部年轻化时,有些单位又大搞造官运动。某些人一年数升,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员晋升的人事考核制度,全凭长官意志决定决定。在这和氛围影响下,某些人官员一门心思搞形象工程,钻研晋升之道,工作中官僚主义严重,工作方法严重脱离群众。由于有些人实现其人生个人如此容易,有些人实现其人生个人如此艰辛,导致整个社会充满着既尊官尊富又仇官仇富的矛盾心态。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能只强调某些个人、某些群体的利益,我们应该消除那些有失公正的政策和体制篱笆,还公平正义于社会。所谓“散”就是要使富裕群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将富人的部分个人财富通过征收高额个人所得税和遗产继承税反哺于社会,并积极引导富人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树立正确的个人财富观,这是许多西方国家通行做法。中国传统观念讲究子承父业,荫及子孙,要使中国富人能像许多西方国家的富人一样反哺于社会既需要相应法律、法规制约,还必须通过一些舆论导向使富人们树立正确的个人财富观。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社会保障机制并未完全建立起来的国家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泻”,就是要泻掉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邪火”、泻掉那些受到不公正对待的人士心中的怒火。一套制度完善的公民民主权力保障制度,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是十分重要。过去,许多上访人士“被精神病”暴露出我们某些领导干部群众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我党提倡执政为民的治国理念,群众工作做不好如何能够体现这种治国理念,群众工作做不好只会引发更大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给共产党脸上摸黑。所以,应该将做好群众工作作为干部工作能力考核的指标之一,各级领导干部应该重新学习毛泽东主席“从群众来到群众去”领导方法,充分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解决我们在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化解矛盾和冲突,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提出一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改革方案。各级政府应该由主要负责领导同志轮流开展接待群众的活动,集思广益、广纳群言,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对接待那些上访人士,应由纪检和人大代表全程参与,并限期约谈当事责任双方(包括当事责任领导),相关当事双方不得推诿缺席,使相关当事双方有平等的讲道理、摆事实的机会。这样一方面可及时化解双方矛盾和冲突,一方面能及时了解下属的作风和工作方式,发现某些领导干部有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的行为能及时查处。同时,通过当面约谈可以保护某些作风正派的领导干部免受污陷。所谓“补”就是完善我们一些制度缺失。首先要完善干部管理制度的缺失,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某些领导干部以权谋私,权大于法,无法无天,就是因为他们手中有不受制约的权力。其次是要完善保护公民民主权利,特别是职工民主权利的制度。保护公民的民主权利,特别是职工的民主权利是能否建设好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那些带血GDP也许能成为某些官员往上爬的所谓政绩,但无法给职工带来幸福和快乐。看看那些因无法忍受严酷管理制度和超长时间加班而跳楼职工,我们不禁要问某些人:难道GDP真的比人的生命还重要吗?答案显然是否定。失去了和谐社会这个根基,经济再怎么发展也不会使国人有幸福感,更谈不上有所谓“中国梦”,只有仇官仇富的社会生态屡屡萌生。

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特别是涉及到各社会阶层利益调整的改革措施不可能一措而蹴,受各种利益受益群体的制约必定困难重重。但如果我们在改革中能始终坚持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这一主线,就能在困难中负重前行,在改革中实现全体中国人民心中的“中国梦”。否则,如果偏离了这一主线,任何改革都难获得人民长久的支持而功亏一

篑。湖南农业大学廖兴华

篇2:中国梦与社会建设

总书记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里说得很清楚,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华民族,依据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主题及其所决定的基本历史实践,圆梦之路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艰难探索、最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复兴之路”。离开这一确定的政治内涵谈论中国梦,就难免走偏。

一、用西方政治制度塑造中国人的未来之梦,在今天已是暗潮涌动,然而,背后隐含着的却是历史的颠倒和是非的混淆

在当今中国,有一种观点试图用“非意识形态化”解读现代化,视资本主义现代化为“普世价值之路”,否认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区别,从而兜售“西化梦”特别是西方“宪政梦”。那么,我们首先应看一看,这个梦是如何出现的?它给中国带来过什么?

17世纪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被当作是近代宪政制度的开端。他们把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1679年的《人身保护法》、1689年的《权利法案》、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等作为奠定了英国宪政基础的宪法性文件,把洛克看作是宪政理论的奠基者。洛克宪政理论的实质就是确保资产者的利益:只要财产得到正当保护,就是正义的,其他一切政治价值都是从这里派生出来的,是要服从于这一优先理念的;财产是至高无上的,其他的都是从属。20世纪美国思想家列奥·施特劳斯就怀疑洛克给予个人权利是为了保障大多数人的思想,他说:“洛克把多数人的权力视为对坏政府的制约,以及反对暴虐政府的最后凭借;他并不把它视为政府的替代物,或者就等同于政府。他认为,平等与公民社会是不能相容的。„„最要紧的是,由于自我保全和幸福要以财产为前提,因而公民社会的目的就可以说是保护财产,保护社会中富有的成员免于贫困者的索要。”([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39页)施特劳斯不仅明确否认洛克的这种政治学说,而且指出洛克的政治学说本质上是为有产者服务的,只有富有者才享有政治权利,财产上的不平等可以合理地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因为人们进入政治社会的首要目的就是保护其财产。

有一种观点认为,1840年后列强最初来到中国是希望按照市场的逻辑从事商贸和交流,并没有想用强盗的逻辑征服中国。由于我们不懂市场经济、不按市场经济规则办事,西方列强为了使我们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办事而征服了我们,因而回顾历史应当忏悔的是我们。这种观点不仅一笔勾销了帝国主义在鸦片战争之后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种种罪行,而且臆造了资本的平等自由本性,令稍有头脑的人都瞠目结舌。马克思曾经在1857年3月写的《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中指出:“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这一切都是在‘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这种荒唐的借口下发生的!英国政府和英国人民——至少那些愿意弄清这个问题的人们——都知道这些非难是多么虚伪和空洞。”

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的一些仁人志士在19世纪末期力图实行宪政以使中国走向富强。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中国比较早地提出西式宪政蓝图。在“戊戌变法”中,康有为把制定宪法视为变法的总纲领,在他上呈给光绪帝的《日本变政考》中称,“变政全在定典章宪法,日本如此而成效大著,中国今欲大改法度,可采而用之”。但这种“宪政梦”很快就凋零在封建专制的寒风之中。进入20世纪,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1906年,清政府发布上谕仿行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说穿了,这种西式宪政梦不过就是帝制梦。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同盟会的《军政府宣言》中第一次提出了“宪政三阶段”理论。1912年3月11日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试图以宪政下的民主程序限制专权保障民国。但他的梦想很快就被军阀混战击碎了。

这些梦想为什么都遭到了失败呢?第一,不论是资产阶级改良派还是革命派,都是保护资产者利益的政治制度,不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制度。第二,资产者讲的政治制度梦想是以多党制为基础的,是不同的资本利益集团合法实现自己利益的政治表达,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进行合法分利剥削的政治基础。第三,缺乏先进政党的领导,没有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政党。

在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中,多政党制度被认为是消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有效手段。他们认为,只要用多党制悬空了共产党,人民群众的权利就能实现。这是一个极大的陷阱。它打的是“民意”和“权力制衡”的旗号,可是它永远回答不

了,今天最为完善、文明的西方社会,发展成果却依然为少数人享有,依然存在着1%和99%的对立,最后只能退守到“投票民主”的西式民主,能够真正表达民意吗?马克思主义给出了明确的回答,人民如果不能摆脱资产阶级的金钱统治及其思想统治,就只能作为“沉默的大多数”、“一盘散沙”而为少数人所统治。只有在先进理论和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下,人民才能成为“有机的社会多数”,才可能当家作主。因此,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它代表的是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这样的党,才能真正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只有这样的党,才能真正高举宪法的旗帜,做到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真正做到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依宪行政。

二、命运引发梦想,道路决定命运,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扎根于中国道路之中的中国梦,真正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不同的梦,植根于不同的政治理念和世界观。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屈辱命运和艰难抗争,无不和以鸦片战争为起始的西方列强的入侵紧密联系。如何看待这种入侵,成为全部道路之争的焦点。在“西化”的观点看来,入侵尽管也伴随着血腥和压迫,但其带来了现代文明则是历史的进步,因而“西化”是唯一的出路;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这种入侵虽然依靠了现代文明,却不能使被侵略国享受现代文明成果,因而不仅本质上是野蛮的,而且预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衰落和社会主义文明的兴起。马克思在谈到英国对印度入侵的后果时指出:“印度人失掉了他们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就使他们现在所遭受的灾难具有一种特殊的悲惨色彩,使不列颠统治下的印度斯坦同它的一切古老传统,同它过去的全部历史,断绝了联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2页)这一认识成为催生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的重要依据。列宁依据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出于高度依赖和“重新瓜分”殖民地的需要,“当世界上其他地方已经瓜分完毕的时候,争夺这些半附属国的斗争也就必然特别尖锐起来”的事实,不仅论证了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而且只有社会主义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获得解放的出路。(《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45页)毛泽东依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经验,确立了建立一个社会主义伟大国家的发展方向,并庄严宣告:“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从理论上说,资本主义现代化之所以此路不通、而社会主义现代化之所以成为必然的历史选择,是因为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以后,对于后发展国家,尤其如中国这样的后发展大国,由于一些初始条件(如没有形成统一的世界市场,没有形成稳固的势力范围,没有形成世界范围“核心——边缘”的二极结构等,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由竞争)的丧失,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自发地走向现代化已无可能。

从实践上看,后发展国家之所以在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格局中步履维艰,就是因为落后和受控使得资本主义国家所经受过的历时性矛盾挤压成共时性矛盾,因此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恶果叠加显现。而且,资本主义利用与其经济政治实力相应的思想文化上的优势,不断地制造落后是因为没有实行资本主义的神话,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混乱和分裂。选择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选择西方政治发展道路,对于中国只能意味着国家分裂、国内混乱、国际依附、历史中断的无序状态,只能是死路一条。因此,中国现代化之路必定如此,即在社会自觉力量的领导下,先取得政治独立和民族解放,继而取得经济独立和国家发展,再借此参与国际竞争,全面走向世界,实现现代化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贯穿始终、起领导核心作用的自觉社会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承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以及自觉利用历史规律的可能性,形成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核心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历史和理论前提,也是中国梦的圆梦力量。因此,是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就成为辨别中国梦和借中国梦兜售“西化梦”的根本界限。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梦想只会越来越远。

三、中国梦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强大影响力和感染力源自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我们讲中国梦,不是用梦想代替现实,而是用科学和理想说明中国梦,通过中国梦的传播,促进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众化。中国梦的热议,本身就是中国道路成功的成果,我们必须充分阐明这一根基,夯实中国梦的理论基础。

虽然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但是,在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却是崭新的课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过90多年的艰难探索,终于破解了这一难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立足于中国具体国情,又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进步要求,既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加以创新。它初步解决了以下四大难题:一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二是在国内矛盾错综复杂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条件下如何坚持走共同富裕、和平发展的道路;三是在既不照搬西方、又充分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基础上,把维护人民主体地位和坚持党的领导统一起来;四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而探索出来的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诸多具体道路构成的中国发展的总道路,在现阶段其具体内容包括:一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二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人人起来负责,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坚持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三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四是坚持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统一,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前提下,扩大对外交流合作,促进世界各国共同繁荣进步的社会主义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3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这一理论体系是指引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够确保我们的发展有“两个一百年”的长远战略及实施路径,使我们能够在深刻复杂变化的世界格局中把握住重要的战略机遇、化解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使我们能够在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基础上把握强国之路、立国之本、兴国之要、兴国之魂,获得又好又快的发展。

篇3:中国梦与文化强国建设的思考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理论基石

( 一)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当今时代, 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使人们对知识的渴望激增, 思想活动逐渐产生差异性, 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正确的“三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 与文化的性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密不可分。我们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正确和科学引领社会思潮, 发展与促进符合我国社会主义主旋律的先进意识形态。中国梦从理想状态变为现实状态的过程, 不仅是核心价值观激励民众同心协力共赴民族复兴大业的历程, 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响应与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结果。

( 二) 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 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对全国家和全民族制定共同理想与奋斗目标、统一人民大众的精神支柱, 是全民族、全同胞达成相同的文化认同感, 从思想上和意识上抵御外来的文化霸权。不断丰富和挖掘我国文化的精髓, 通过文化的输出让更多的国家了解和接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坚持五位一体相辅相成的发展战略,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等领域互相协调发展, 不仅物质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等得到高度发展, 而且要使精神文明得到健康发展。中国要真正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要切实提高本民族文化在全球文化中的地位, 就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从而实现经济与政治、文化与社会和生态文明的这五方面相辅相成、互相协调, 进而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推进“五位一体”的相互协调、相辅相成, 是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民族文化与时俱进的基石, 是推动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民族振兴的发动机。

三、由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 增强民族凝聚力

( 一) 增强文化自信, 向实现文化自强跨越。要达到文化自强, 文化的自觉和觉醒是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文化觉醒与自觉, 是文化发展趋势与规律的正确把握, 是文化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地位及作用的系统全面的认识, 从文化的觉醒过渡到文化自觉, 从文化的自信过渡到文化自强, 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身文化价值的全面和充分的肯定, 也是对自身先进文化的发展理念的坚定。

( 二)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增强民族凝聚力。文化是经济与政治、历史与当代、民族与世界等社会生活的精神产物, 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传帮带、支柱和标志。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支撑。

中国梦的目标和方向是美好的, 可实现这个梦最牢固的支撑就是文化强国的建设, 只有通过对中国优秀文化的再认识, 创造一次更伟大的科学革命, 世界才能够真正地了解中国, 中国梦才能够得到世界的认可, 中国梦才是真正可预期的。如果离开了文化强国的建设, 那么这个梦的实现恐怕就只能是遥遥无期。

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提升文化软实力

文化既是社会中普遍的现象, 又是生产力, 国家和社会对文化所能够带来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意义愈加重视, 具有极大的发掘潜能。文化发展的全球性, 不仅可以通过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等形式扩展, 也可以通过文化产业构成与文化产品拓展形式来推行。尤其在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全球化进程当中, 西方文化的文化霸权主义以产业链和文化产品的方式对其他文化实力稍弱国家构成了一些文化安全保障的问题。文化是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民族精神传承的传帮带, 然而在文化全球化剧烈的冲击下却显得非常脆弱。面对快速发展的全球文化普及化趋势, 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及文化体系成为各国保护自身独具特有的文化措施中的最关键的一环。因此, 我国在文化方面既是一个大国, 又是一个小国, 大国体现在我国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小国体现在我国文化产业规模较小, 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认识, 从国家战略发展的角度出发, 系统、全面地挖掘与发挥民族文化底蕴以及其所具备的能量, 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以及文化事业, 实行文化产业升级政策, 解放与发展文化生产力, 实现文化产业的结构性调整, 构建适宜我国的文化发展的产业体系, 进而有效促进文化强国的建设。

五、加大文化传播力, 增强我国文化在国际话语权, 塑造良好国际形象

我们要加快构建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的文化传播工程, 不断增强民族文化的传播力, 以国际认同的话语体系传播我们的先进理念; 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伟大理想和旗帜, 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到文化产品之中, 推动反映我国的文化标识、文化符号和文化品牌, 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增强全球舆论引导力; 培育具有国际性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及企业, 让更多的文化产品通过商业渠道走出国门, 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扩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国际文化产业市场的占有率。

中国梦的实现与文化强国的建设密不可分, 实现文化惠民、文化强民、文化富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的, 而实现文化强国的最终目的就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规律以及趋势来衡量, 一个多元化文化发展的世界格局正逐步形成与完善。随着我国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我们正由文化自觉、自信逐渐转向文化自强的新高地。在时代的潮流、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大趋势下, 要求文化建设不能固步自封、闭门造车。要推动文化的创新, 就必须适应时代需要, 吸收借鉴人类先进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坚持弘扬和丰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在新常态下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向新的高度, 建设全球共有精神家园。通过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最终实现中国梦的目标。

摘要:当今时代已经进入全球化, 是“软实力”较量的时代, 也就是以文化力量为中心的时代。优秀文化是一个民族团结拼搏、共同奋斗和实现远大理想的能量之源, 是我们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所在, 是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 是国家软实力增强的重要基础。我们国家需要积极倡导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自强的精神, 推进民族文化的扬弃、传承、积累与建设, 以此增强国家软实力, 最终实现中国梦。

关键词:文化自强,民族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王梁彦.让文化软实力成为战略转型的硬支撑[N].无锡日报, 2010

[2]赵英臣, 刘光辉.软实力时代的民族文化发展思考[J].泰山学院学报, 2009

[3]吴兴南, 林善炜.全球化与未来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4]魏明.文化:综合国力中的“软实力”[J].湖北大学学报, 2007, 2

[5]胡良桂.文化自强与文化强国[N].文艺报, 2010

篇4:中国梦与社会主义理想

【关键词】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

中国梦与社会主义理想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实践中紧密结合在一起,社会主义理想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如此真实、如此感人的面貌展现出来光明的前景,具有实现的必然性。认识和理解中国梦与社会主义理想的关系,把握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习近平2012年11月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学界对中国梦界说大致可以分为目标论和过程论两类。目标论认为中国梦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过程论认为中国梦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本文认为为了全面完整理解中国梦应该在“目标论”和“过程论”之外,另立一说,,这就是“理想论”。“理想论”强调要从习近平指出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的高度,贯通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现实,对中国梦进行纵深开掘,将中国梦与人类文明成果社会主义理想相联系,相贯通。这样解读中国梦就不仅仅能够看到中国梦的中国价值和中国意义,而且能够看到中国梦的世界价值和世界意义。这就是说中国梦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前景,而且代表了全世界无产阶级、被压迫民族、被压迫阶级的光明前景,代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前景。

二、中国梦承载的社会主义理想就其历史渊源来说是从批判不平等、不公正的阶级社会开始的。翻开人类历史,可以看到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依然创造了光彩夺目、蔚为壮观的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这些文明成果对人类社会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资本主义赖以生存的条件就是私有制。私有制成为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趋尖锐激烈的根源。只有消灭了私有制,才能解答人类社会的斯芬克斯之谜,解决难以调和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实现社会的“人道、正义和真理。”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这就是消灭私有制。”[8]

围绕消灭私有制和以此产生的贫富差距问题,产生了社会主义理想这个超越阶级社会的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新文明。资本主义时代,一方面生产力快速增长,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另一方面两极分化严重,工人阶级贫困化加剧。围绕对资本主义罪恶的批评,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理想和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三大代表人物傅里叶、圣西门和欧文认为“社会主义是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只要把它发现出来,它就会用自己的力量征服世界。”这些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都离开了当时的社会条件侈谈社会主义,都不约而同否认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作用,只能昙花一现,成为历史过客。社会主义理想的生命力并没有因为空想社会主义而终结,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是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由三个阶段构成,即: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想、列宁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想、中国的社会主义理想。中国社会主义理想可以划分为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中国梦理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阶段,即:以按劳分配为主要特征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以按需分配为主要特征的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毛泽东的通过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矛盾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理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第三阶段的理想之一。另一个就是今天我们热议的中国梦。

三、中国梦承载的社会主义理想之所以能够实现,就在于这个这条道路已经被中国共产党人找到,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除此之外,实现中国梦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的支撑。习近平将这个意思表达为: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因此,中国梦既表达了社会主义理想的一般特征,也表现了社会主义理想的中国化特征,为社会主义理想的实现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具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中国梦的中国化特征是: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承载的社会主义理想可以概括如下。

(一)人民至上的社会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的主人。在社会主义时代,人民是国家主人,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二)人民与国家一体化的社会主义理想。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与国家的关系是平等和谐的一致关系,人民代表国家,国家属于人民,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完全一致。人人都可以通过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人人都可以通过奋斗,实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提出的当人的动机处于一个良好的环境时就能够创造财富、快乐与和平。

(三)爱国统一战线的社会主义理想。空想社会主义者当年希望的人人享受社会的发展进步成果,人人做社会新主人的思想,今天在社会主义中国表现为爱国统一战线的社会主义理想。这就是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综上所述,我们说中国梦肯定能够实现,是因为中国梦承载着厚重的社会主义理想、中国梦表现了人类对未来新社会的向往和追求,还因为中国梦表现了理想的合理性与理想的现实性的统一、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选择性的统一。

结束语

社会主义的理想在中国梦里获取新的生命,焕发新的生机,中国梦里的社会主义理想不仅仅是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探索的结果,更是经过中国人民的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美好现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看,实现中国梦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虚幻故事,而是就要来到的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现实。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等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人民日报》[J]第1版.2012.11.30.

[2]习近平等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人民日报》[J]第1版.2012.11.30.

篇5:中国梦与社会建设

一、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典范

中国梦源于对近代中华民族百年历史的深刻把握。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一个国家,没有理想是落后的,没有思想是停滞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从来不缺少梦想的民族

二、中国梦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重要论述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民群众新期待有机统一起来,全面系统阐明了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三、中国梦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指明了方向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三个必须”,第一次把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三大要素有机统一起来,清晰概括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指明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向。

四、中国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新境界理论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与时俱进。中国梦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凝结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华,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新的内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到新的境界。

五、实现中国梦归根结底要实干兴邦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而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习近平同志强调,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要把“认同中国梦、践行中国梦、实现中国梦”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和自觉追求,埋头苦干,锐意进取,用劳动与汗水成就中国梦。

篇6: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

(中国梦的含义)

何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时鲜明地阐述了“中国梦”的含义。“中国梦”既是对百年来中华民族奋斗历史的渴望和追寻的概括,也是当下中国人对自己未来的期许;既是对中国人共同命运中凝聚的感情和力量的表达,也是对普通民众希望和追求的表达。(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的关系)

忆往昔峥嵘岁月,一代代优秀青年在党的召唤下,一批批有志青年在党的旗帜下,勇敢地担负起历史重任,在建设美好未来的征程上贡献智慧和力量。不同时代的青年面临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我们的大学时代伴随着国家发展的盛世,承担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即习总书记强调的美丽“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的关系可简单地归纳为三点:首先,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是一面旗帜、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夙愿,为大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012年11月召开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持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青年的成长、成才,并且已经为我们规划了宏伟的蓝图。其次,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大学生。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大学生是青年的主流,更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中坚力量。第三,我们大学生应该将个人发展规划与国家富强的方针结合起来,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体现个人价值,让青春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各国间的竞争是以科技竞争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作为现代人才的主体受到很大的重视。

重视的同时也引来了不少非议,有的学生不顾年迈的父母、不承担对家庭的责任、抱怨学校的设施设备,用冷漠的眼光看待社会,更有甚者为金钱所惑做出与身份不符的事情;另外,大学生的学习风气令人担忧,例如学习目标不明确、上课睡觉开小差、沉迷于网络游戏、追求名牌服饰、考试东张西望,最终只能虚度大学美好的年华。当然,我们不能以偏概全,这些现象毕竟属于少数。总体来讲,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有思想、有使命感、负责任、发奋图强的团体。他们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兴衰荣辱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致力于自身的完善;他们乐观豁达,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诠释他们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长江大学多名大学生为救2名少年而不幸身亡的事件令我感慨良多。“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们三个风华正茂的少年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换回了另外两个生命,而他们却永远地沉睡在冰冷的江水中,留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他们成就了又一段舍己为人的佳话,是世人的榜样,是我们大学生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

(浅谈如何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

我们一直在谈什么是社会责任感,怎样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其实落脚点是国家。我们知道,“中国梦”是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而现在是铸就中国梦的关键时期。所以,当下,为中国梦的实现尽一份力量就是社会责任感、是爱国的集中体现。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党和国家对青年提出了殷切的期盼,对当代大学生作出了深情地召唤。下面我就简单地谈一下在我看来如何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

首先,对自己负责、心系家国。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我们都是社会人,是人类群体中的独立个体,所以我们既要学会做好“小我”,也要学会扮演好”大我“的角色。“小我”就是个人,做好小我即是对自己负责。现在的我们也许还没有能力去改

变社会,但至少我们可以把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没有办法预测未来,但至少我们可以把现在活得精彩;不能阻止挫折与困难,但至少我们可以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那有什么又是“大我”呢?在我看来“大我”是“小我”融入社会并承担相应责任的一种体现。例如:我们是家庭的一份子,就要承担对家庭、对父母的责任;我们是国家的一位公民就要尽一位公民应尽的义务;我们是社会的一员就要为社会的和谐出一份力量。我们要为自己负责、为他人负责、为国家为社会负责,由小到大,从低到高,最终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

第二,要相信自己。就像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游智胜老师,曾患小儿麻痹症、并且在美国留学时遭遇车祸而留下终身残疾。他不但没有埋怨命运的不公、自暴自弃,而是把身体的不幸转化为奋进的力量,始终相信自己、坚持自己,几十年如一日,最终自主研发的空管关键核心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可能有人会说,他们是伟人、是“牛人”,我们怎么能和他们比呢?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们知道大学是自由全面发展的地方,不同于之前的应试教育环境,所以我们很容易迷失自我。我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就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水平而言,我算是很优秀的,所以一直以来都生活在被褒奖和关注的圈子里。然而,到了大学,我接触到很多诸如社团、俱乐部、美容美体队等新鲜的事物,认识的同学也各有特长、十分厉害。我感觉自己很渺小,更没有什么特长,变得很失落、很迷茫,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直到在一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上,老师给我们播放了一个视频。视频中是一群风华正茂、意气风发、衣着朴素的贫寒少年在大声诵读:“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他们的自信和坚定感染了我,只要有一个向上的心,物质生活的贫乏、外界社会的浮躁又算得了什么呢!于是我开始静下心来,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一路走来成长很多。只要相比于昨天的自己有进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我相信终有一日会成为我们此刻眼中的“牛人”。

第三,要学会感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仅体现了一种博大包容之美,更是百川东到海的雄浑。每一个水分子从大海中升腾,承载万物、滋润万方,去完成自己的使命,然后历尽千辛,不畏艰险回归大海的怀抱,这种感恩之心亘古长存,历久弥新。我们当代大学生就如同一滴滴的水,离开母亲的怀抱、亲人的庇护,背井离乡,勤学求知,实现理想,但我希望同学们不要忘记此时此刻,我们的父母正在远方挂念着自己,正在为令他们骄傲自豪的孩子而努力工作,努力挣钱。我们扪心自问,有想到过父母守在电话旁的焦虑吗;有想过父母在亲戚邻里间挺直腰杆是因为谁吗;有想过每当他们谈到你的时候脸上洋溢着怎样的幸福吗;有想过我们的平安快乐才是他们最大的慰藉吗„„说到感恩,我认为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感恩莫过于无论你在哪里,无论功成名就还是落魄潦倒,父母总在我们的心间。

感恩是广泛的,感恩困境、感恩幸福、感恩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感恩使大爱传承,感谢那些曾经关爱过我们的人,并且成为公益活动、慈善事业的积极分子,勇敢将这份爱传递下去,关爱更多的人。

第四,要勇于奋斗。俗话说:理想是指路的明灯,奋斗则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有或大或小的理想,都有追求,都有对未来美好的憧憬。通往未来的路不可能一路坦途,很可能遇到磕磕绊绊、崎岖险途,甚至有时会找不到路的方向,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常怀自信,用勇气和毅力克服这些困难。奋斗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坚持上好每一节课、积极参加每次课堂讨论、认真完成每次作业,多读几本书、多和优秀的人交流、多向老师请教、多思考并把想法付诸于行动。我相信:只要把我们把每件看似简单的事情做好,就一定不简单;只要我们每个普通人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中国梦”的实现之路定不会平凡。青年人的生活时代不同,其历史责任与使命也相应地有所不同。当代青年,很少像过去那样,在战场或艰苦环境当中经受刻苦的锻炼,拥有壮怀激烈、报效国家的机 会与责任。但当代青年,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同样要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这是青年作为现代人所追求目标的重要标志,也

是 青年成长、成才的基础。作为国家培养出的当代青年大学生,应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结语)

上一篇:构建和谐社会需消除目前所存的不和谐因素下一篇:那么近,那么远或那么远,那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