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教师个人发展计划

2024-05-11

设计教师个人发展计划(共8篇)

篇1:设计教师个人发展计划

美术教师职业生涯的设计(教师个人发展计划)

由于经常关注教育动态,我逐步认识到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的重要意义。因此,特进行此方案的设计,考虑到客观环境的不断变化,方案设计为三年规划。

外部环境的分析

教育,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极为重要。国家的生存与教育息息相关。教师的工资待遇,社会地位日益提高,这既为教育基层的我们提供了光阔的发展空间,又会吸引大批教育精英加入。教育资源不断优化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队伍优胜劣汰的过程,不断发展,进行自我超越,这是生存的基本需要。

作为教师家庭,我家具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再加上我爱人也在中学,彼此有很多的共同语言,使我得以一如既往全力潜心于教育教学。

无论从哪个角度,我都拥有许多内在和外在的成长动力。有利于我把握方向,明确目标,循序渐进,少走弯路,也可以时时警醒自己不懈怠。

自身素质分析

今年28岁的我毕业于宿迁师范学校,又在2006年取得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学历,现工作已有近十年。学科知识功底比较深厚,知识体系比较完备,课堂教学风趣,深受学生欢迎。2007年被评为“学科带头人”。

身体健康,能承受较大强度的工作量,但性格比较急躁,做事缺乏三思后行的耐度,凡事容易知足,危机感不强,为节省时间,上课过分依赖网络和刊物。在追求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之时忽略了严谨。这些都制约我教师生命质量的全方位提升。

目前,担任教研组长,班主任,教育教研任务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业务自修。但反过来讲,这恰恰有利于全面把握教学,提高自身素质。

成长历程和回顾与分析

进入师范院校、立志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是我儿时的梦想。工作以来,一直担任艺术课的教学任务,对于我来说,艺术科目是我师范时候的强势科目,师范时,我的专业课总分总是名列前茅。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抱着当一个最优秀的老师的信念,我把师范时代的分分秒秒都用到了极致,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学科功底。

参加工作后,凭着自己的热情和智慧,我的语文、美术、劳技等科目的优质课,论文,教案连年夺得县一、二、三等奖二十余次。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树立起成就名师的信心。但与此同时,自负情绪滋生。不利于虚心求下。

2006年,我又担任美术教学,乘着课改的新风,响应全面发展的号召,我刻苦钻研教育教学理论,极大的丰富了自己的理论涵养。为了更好地领悟课改的精神,我向学校借来十几盘教育教学课堂实录,作笔记几万字,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自我定位及总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的短期目标是高效地完成学校分配的各项任务,成为一个“门门都能教”、“门门都教好”的全面发展的优秀教师并成为县级骨干教师。

具体目标及措施

1、在继续发扬轻松活泼风格的基础上,突出和强化课堂教学的严谨性,使每一科每一课都成为精品。

2、继续订阅《中学美术研究》、《江苏教育》等杂志,认真读书学习,丰富理论知识,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政治素质。

3、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对教材深入理解和挖掘,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预测和处理,使教学工作有条不紊,有张有弛。

4、采用全面提高美术综合素养的课堂操作模式进行全方位立体化教学。

5、认真学习新课标,研究教材,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学科特点,教的最优化要落实到学的最优化。

6、每学期至少承担一次公开课。不断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的磨课活动,不断磨练自己的课堂教学手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7、写好反思,使自己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求发展。

8、做一个科研型的教师,多写几篇实实在在的文章。

9、承担一个研究课题。

10、为评选高级教师准备好充分的条件并努力成为县级骨干教师。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更好地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使命。

篇2:设计教师个人发展计划

20xx年,对于我来说是特殊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公办小学教师,在这个转折的起始,我要对自身素质的优缺点做一个总结,并且对我的第一年教师生活做一规划。

对于教师这份职业,我怀揣着满满的热情,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适应新课改模式,让学生积极努力的学习新知识。在教科研水平上,能够认真执行教学计划,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交往能力方面,愿意积极主动的向好同志学习和探讨。

但由于是刚刚接触小学英语的教学,工作上我还有个很大的不足。比如说不能很好的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学结构设计有时不合理,对于小学生的心理了解远远不够,还需继续一点一滴地提高自己的沟通与交往能力等等。所以职业生涯的伊始,我需要规划提高的地方还有很多。

在成为小学教师的崭新的一年中,在思想方面,我要逐渐适应自己的新角色,完成自身对于教师职业的转变。作为一名党员,参加工作之后,我应该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对待工作,我要尽心尽责;对待学生,我要不断地向他们传递正能量;对待同事,我要与他们和睦相处,互相学习,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共同努力。我还要不断学习,加强自身修养,多读一些好书,修炼自己的内心。

在教学方面,我要不断地向别的老师尤其是老教师虚心学习。提前备课,并且找他人点评,虚心地接受他人的建议,不断地修改自己的教案,在这个过程中成长。多听其他老师讲课,从其他老师讲的课中学习提高。我还要多看书,多做题,多查阅资料,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逐渐使自己的课堂更加的充实而有趣。

因为我不是师范生,之前没有进行过教育实习,在与小学生相处方面毫无经验,我要在我工作的第一年首先学会如何与学生相处,然后慢慢地去感悟学生,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要逐渐地去揣摩“严”和“爱”的平衡点,对学生要严格要求,要对他们负责,同时又要关爱他们,在生活上帮助他们,关注他们的心灵世界。

篇3:设计教师个人发展计划

一、教师个人知识的逻辑结构

个人知识问题素来是复杂的, 其结构的划分方式也不一而同。教师个人知识结构的划分方式中, 影响较大的可归为两类。一类从内容的角度进行划分, 姜勇曾总结国外关于教师个人知识结构的研究成果, 认为:“虽然不同学者对教师知识的分类不同, 但都会包括这四种重要的成分:即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教学内容知识以及关于情景的知识。”[2]另一类从逻辑的角度进行划分, 正如陈向明认为, 教师个人的实践性知识结构至少包含信念、教师主体、问题情境和行动中的反思这几个构成要素。[3]本文谈及的教师个人知识, 意指教师这一独特的职业角色应该具备的知识整体, 其本质是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获得的, 一整套的包含符号、方法和信念等内容的逻辑体系。

综合现有研究, 可以认为, 教师个人知识结构应包含以下四个构成要素:理论与事实、方法论、信念、情境。四个构成要素相互联结, 并作为一个整体对教师个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见图1) 。

1. 教师个人知识的理论与事实构成

“理论与事实”是教师拥有的关于教育理论、教学内容的命题或图式。理论与事实并非绝对的一一对应关系。有的理论可以有多个例证来解释或证明;有的理论却没有任何事实支撑, 教师可能仅仅是记得了一个道理, 但却并没有结合实际真正理解。并且, 还存在理论与事例错误匹配导致误解的可能性。种种情况表明, 教师应当重视知识结构中的“理论与事实”构成, 并对其进行不断扩充、更新、澄清。

作为知识结构中的事实性存在, “理论与事实”本身不体现教师个人的情感及价值去向, 而是作为一个“材料库”为行为或思维加工提供参照, 为其他三个构成的建构提供原材料。教师以往的生活经历、教学经验、所学习的理论, 存放在这里, 在知识结构不断的动态发展中, 向其他三个构成输出例证或理论解释, 使教师对情境产生自己独特的理解, 建构出融合自己个性特征的信念及方法论体系。

2. 教师个人知识的方法论构成

教师如何监控自己的发展状态, 如何管理自己的知识结构, 都是需要教师动用自己的方法论知识构成来解决的问题。无论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或是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都没有一种包治百病的方法。教师必须随着需求、对象、环境等因素的改变而调整自己的应对方法, 这要求教师的方法论构成必须处于不断的更新调整之中。

从层次上看, 教师个人的方法论中既有对整个思维、行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式方法, 又有面向具体情境的策略式方法。理论式的方法取之于万千具体情境的共性, 无法直接作用于具体情境, 要对日常实践发挥作用, 必须根据教师面对的不同场景、对象、任务等进行具体化。教师个人的日常经验又常常是零散、不确定的, 甚至是包含错误的, 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整理和理论上的提升。连接这两种需要的桥梁, 就是策略式方法。

3. 教师个人知识的情境构成

每一位教师都是生活在特定情境中的人, 其个人知识结构中必然有来自于自己生活、工作的具体情境中的成分, 也必将面对具体情境中的问题。每一个情境都有自己特殊的要求和丰富的含义, 教师“关心的是一个或一群具体的孩子, 他 (她) 或他们有着特别的生活经历, 有着具体的心思或一系列问题, 他存在于一个具体的情境中”[4]。

尽管不同的教师面对的教育情境各有差别, 但同一名教师所面对的具体教育情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以学期为时间单位, 教师往往面对相似的学校文化氛围、相似的班级和学生, 及相同的教学科目。这就为情境知识构成的积累和优化提供了前提条件。在与学生长久的情境性接触中, 教师得以加深对他们的了解并不断调整着自己的教学策略、师生关系。而且, 这种对情境特点的深入把握, 可以让教师在面对具体问题时, 能迅速找准要点, 对症下药, 采用最为适当、有效的方法。

4. 教师个人知识的信念构成

教师个人的信念“通常作为一种无意识的经验假设支配着教师的行为”[5]。如果一个教师认为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考试能考高分, 他会对教材上的“考试重点”详细讲述, 会让学生“放弃”自己对知识的独特理解, 去记忆标准答案。我们一度认为这是教师错误教育观的结果, 然而, 这并不仅仅是教育观问题, 教师的行为是整个个人信念系统作用的结果。教师对社会发展趋势、需求的看法, 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观点等, 会结合成为一种“信念假设”。面对各种价值冲突, 教师从自己的“信念假设”中出发, 在对各种价值取向和需求的比较中做出行为决策。

有些教师知道不应该让学生的学习过于疲劳而影响健康, 但还是无法在现实中做到。部分原因在于外界压力让教师“不敢放松”, 还有部分教师对应试教育“不愿放手”。在后者的“信念假设”中, 为学生好, 就需要让学生拿高分、上名校, 这无疑是一种急功近利的信念。

二、教师个人知识自主发展条件

基于上述分析, 对教师个人知识自主发展条件的考查, 理应围绕个人知识的四个构成来进行, 进而引领教师的个人经验, 构建教师个人知识的逻辑, 决策教师的个人教学行为。具体而言, 教师个人知识自主发展的条件应包括以下四个基本方面。

1. 教师个人知识自主发展关键在于新理论的获取

认知平衡的打破是推动知识结构发展的起点。教师只有在对当前知识结构不满的时候, 才会主动地去获取新理论, 改变知识结构, 直到问题得到某种程度上的解决。“问题的解决”或“完善的需求”是知识结构得以更新的契机, 也是知识结构得以发展的关键。

本来, 教书育人者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才能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去补充相关理论知识, 提升自己的能力。然而, 当前存在着诸多违背这一原则的教育行为, 其中, 少数或许是有意为之, 大多数却是在教师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产生的。“一些教师要么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经验的缺陷, 仍旧在自我编织的‘茧网’中辛苦地忙碌着;要么即使看到了症结所在, 却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为了寻求内心的安全感, 仍旧抱残守缺。”[6]如果教师意识不到自己需要发展, 就谈不上自主发展, 其知识结构也会在“茧壳”里止步不前, 难以应对新的问题。

2. 教师个人知识自主发展核心在于方法体系管理

对自己原有的教育教学方法体系的管理, 可以让教师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反思、筛选、梳理, 去除冗余记忆, 澄清错误, 形成新的知识网络, 顺利接纳新知识, 促进知识的不断创生。如果不常常将自己的知识做一番回忆、归类, 一些稍纵即逝的“灵感”、“顿悟”及与此相关的方法, 就不能相互联系起来。

后现代视野中, 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永远正确的。任何个人的方法体系中都会有一些不合时宜的、甚至是错误的成分。不加以澄清, 会使得错误的知识继续发挥作用, 也可能使正确的新知识被拒之个人知识体系的门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试着将指导自身行为的、无意识的、内隐的方法体系显性化。显性化的目的, 一方面是为了更准确地找到自己知识体系的缺陷, 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另一方面是为了发现其中优势加以发扬, 便于同他人进行知识的共享、传播。

3. 教师个人知识自主发展重点在于情境性的运用

通常情况下, 年轻教师掌握了更多陈述性知识、公共知识, 教学效果却往往不如老教师。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 大量的情境性运用可以使老教师的个人知识结构有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情境性运用会产生大量的内隐知识, 与陈述性或者显性知识不同, 前者无法通过简单的“听”、“看”获得, 必须并且只能从个体亲自“做”与“悟”中获得。

在情境性运用中, 每一次问题的解决, 都需要教师分析事件特征, 对原有经验进行回顾和对比, 重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问题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 一部分原本联系不紧密或无联系的知识内容相互联系起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还会生成新的策略, 或深化对原有理论的理解。如果教师想要理解并内化教育学、教学法等新的知识或者技能, 必须调动自己已有的那套知识体系, 和新体系相互比较, 相互“切磋磨合”。内化新理论新方法时, 依赖自己的教育经验来解释;外化教育理论时, 也需要主动把内化的理论嵌入到日常教学情境中去。

4. 教师个人知识发展的支撑是信念性的情感

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在日常工作中的满足感、对自身不断发展的追求、对改进教育教学的愿望, 都作为信念与情感因素影响着教师的自主发展。这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 是自主建构个人知识的诱发机制。

对教育事业更加热爱, 或者完善自我的愿望更加强烈的教师, 往往会在自主发展上有更强的行动力, 更加注意捕捉各种发展机会, 时常反思, 迎难而上。武汉市一名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在谈及自己的专业成长经历时, 认为促进自己成长的最重要因素, 莫过于“勤奋”、“热爱”和“执著”。[7]信念与情感水平中等的教师, 能够注意发展自己, 但并不会付出很多努力, 觉得只要达到一般水平就可以了, 只要自己不是最差, 就用不着那么“费劲”提高自己。而具有更多消极情感因素和信念的教师, 有时迫于无奈要完成上级布置的“发展任务”, 如写教学反思, 也是敷衍了事, 对于自身知识的发展没有任何实质作用。

三、教师个人知识的自主建构

具体教学行为是极具个性的创造性活动, 每一个教师都来自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 面对特定的教育情境。教师的个人知识结构是独一无二的。教师个人知识自主建构的实现, 最终也将落实到这四个构成的个性化发展之上。

1. 唤醒自主意识, 形成自我理论风格

不同的教师之所以可能, 且应当具有不同的自我理论风格, 主要因为支撑教学风格的知识结构各不相同。知识是发展着的、有情境的, 学生是有个性的, 教学内容和方法是不断变化的, 价值观是多元化的, 每一个教师个体也拥有不同的知识构成。真实的教师专业发展, 不应是“千人一面”, 而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建构适宜的知识体系, 树立自我教育信念。

教师可以回顾自己的教学理论、与学生的关系、自己对教育的看法, 甚至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 将这些零散的内容向理论与事实、方法论、信念、情境这四个知识构成中归类, 形成一个极具个人特征的知识体系。独特的理论风格往往会带来独特的知识结构, 最终催生个性化教学风格的产生。教学工作中的每一次成功, 都可能为教师塑造自我风格提供信心和勇气, 每一次失败, 都为完善和改进自身的理论提供了鉴戒。

2. 在重复的日常实践中执著求新

教师工作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重复”, “重复”容易使知识结构走向封闭。要保证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 就要刻意地从“重复”中获取新内容。长期在相似的教育环境中重复着相似的教学行为, 教师的教学行为倾向不断走向熟练化, 最终达到自动化状态。自动化能容许教师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监控课堂状态上, 对于常见情况能迅速做出反应。但也可能因“太过熟练”, 而忽视了新问题、新方法, 使得知识体系的各构成始终处于平衡状态而无法产生改变。

要在日常“重复”中求新, 就不能把看似相同的实践仅当做简单的复制。每一次“重复”都应该是基于之前行为的经验, 并对之实行超越。如教授同样的教材内容, 可以变换不同的教法, 采用不同的练习, 从中挑取最好的, 或者说最适合的, 在此基础上调整和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 避免让自身的教学方法体系静态化、固化。

3. 深入班级, 全面把握每一个情境性特征

教师是情境中的教师, 教学是情境中的教学。情境构成是教师个体知识结构中最富个性的部分, 是任何一本教材或者任何一个专家所不能准确阐明的, 然而却是最接近实践的知识, 因为只有生活于这个情境中的人才能把握有关这个特定情境中的知识。教师的情境构成发展得如何, 又将影响其他三个构成所能产生的实际效力。任何知识不与特定情境特征相结合, 都会有不良反应, 或者无效。

班级是教师最常面临的具体情境, 是其知识的来源, 也是去向。无论是作为旁观者去用心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 还是作为参与者亲身加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去, 或者是作为倾听者、询问者去主动同学生交谈、调查, 都可以获得大量建构个人知识的材料。不同学生可能有着不同的兴趣喜好或学习风格, 不同的课堂行为表现都可能是不同的学习诉求。只有去深入了解, 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情境构成。

4. 在不断反思中确立生成个人知识的信念

在一定程度上讲, 信念支配着教师的个人知识建构行为, 而信念的形成与改变, 也有赖于教师对个人知识和实践行为的不断反思。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理论方法, 实际上是对个人教育经验的深加工进而形成特定教学信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一开始往往把教学的期望与结果、理论与实际等进行对比, 从而挑选出那些“想当然正确”的内容来作为个人信念并以之为指导建构个人知识。

随着反思内容、目标的变化和反思自觉性的增强, 教师的信念构成也会发生改变。因此, 教师在进行反思活动时, 更应当注重结合自己的个人知识构成特点和需要, 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同时, 这样的反思还应从多个角度来展开, 以减小所生成信念的片面性。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缄默知识与师范教育[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1 (3) .

[2]姜勇.论教师的个人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转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 (11) .

[3]陈向明.对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要素的探讨[J].教育研究, 2009 (10) .

[4][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114.

[5]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3 (1) .

[6]王帅, 方红.论教师个体经验的价值向度与实践突破[J].大学教育科学, 2011 (2) .

篇4:教师个人发展三“借力”

19世纪德国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阿道尔夫·第斯多惠在他的《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中指出:“学校对你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校,你的全部活动,每一社会关系都会促使你不得不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培养。”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学校也应该是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实现自我教育和培养的场所。在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教师如何更好地实现个人发展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借力”。

一、向学生“借力”

新形势下的学生观要求我们不能仅仅将他们视为受教育的对象,而应该视他们为灵动的生命体。学生本就有着属于自己个性,有着独特的灵魂、各异的思维方式,还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喜怒哀乐。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这样一个现状:学生的主体意识正逐步苏醒。得益于此,很多时候他们会给作为成人的我们很多提醒和启发,这不就是很好的证明吗?

具体地说,我们应该向学生学习自然流露出来的那种强烈的好奇心。对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而言,探索未知是一种乐趣。他们会为了一个在我们看来无须思考的问题而“打破砂锅问到底”,直到得到自己认可的答案而罢休。对比我们自身,随着年纪的增长,不少人更愿意停留在过去的知识积累层面,认为“储存”足以应付“如数家珍”的教育生活。殊不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育发展同样是与时俱进。自我满足所带来的只能为时代所抛弃,为现实所淘汰。我们应该向学生学习面对失败和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乐观。学生因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在形成阶段,因此他们对于问题的思考并不是那么深入,但这种“不深入”恰恰给了他们“重新来过”的底气。面对失败和困难,他们不会想到他人的眼光;面对一些误会,他们也不会“画地为牢”。摔倒了,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继续向前。但是我们自己呢?有时因为工作中的一点挫折就容易陷入“怨天尤人”或者“自暴自弃”的极端思维之中,有时因为一个失败就会有了退缩甚至是放弃的念头……这些无疑都是不可取的,是我们成长路上的“负能量”。一个教师,要想更好地在教育的原野上驰骋,不甩开这些“包袱”肯定是不行的。我们还应该向学生学习因为点滴进步而兴奋不已的那份自信。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自我实现的渴求在学生身上尤为明显。所以,平时工作中我们常能够听到学生得意地走过来,高兴地说:“老师,我今天学会了包饺子”“老师,我已经会自己洗衣服啦!”“老师,今天体育课跑步我是第一名”……这些在我们看来如此微不足道的事情却足以令他们快乐许久,而且这种“快乐因子”,很大程度上会促使他们在今后做得更好。其实人应该学会悦纳自我,悦纳的过程是自我肯定的过程,这种给予自己的心理暗示会有效增强我们的信心,为我们更好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提供动力。

二、向同事“借力”

《论语·述而》中有这样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身边的同事,也是我们每天接触最多的人群之一。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资源库”,有着值得我们学习的闪光点。年轻的同事,往往对于工作有着饱满的热情,就像是初升的太阳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光芒;年长的同事,往往兢兢业业一辈子,工作起来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让我们看到了榜样无穷的力量。在我们的同事中,有的有着高超的教学本领,进入课堂如鱼得水,挥洒自如;有的思想深邃,能够站在我们达不到的高度思考教育,帮助我们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扰;还有的心中满是流动的师爱,关爱学生,无怨无悔,尽心尽力……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师道的尊严被撑起,教师的形象被擦亮。可是,俗话说:十个手指头伸出来也有长短。在我们的身边或许也存在着一些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现象,有的甚至是我们所无法改变的事实。尽管我们非常不愿意看到这些现象发生,但真的遇到,也应将其作为我们进行反躬内省的契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向领导“借力”

在学校,无论是校长还是其他中层干部,绝大多数都是从教师一步一步走上去的。他们的成长之路,对于我们而言,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教学骨干可以给我们学科教学以方向指引和理念指引。可是一个教师的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学科的“术”和“技”,更应该站在教育之“道”的层面,做到“道”与“技”兼顾,全面而均衡地发展。因而,有些领导极具感染力的演讲才是我们应该研究并学习的,有些领导灵活巧妙与人沟通的能力我们也应该研究并学习,有些领导处理突发情况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更应该研究并学习……总之,领导们的优点都应该成为我们研究和学习的方向。这样,我们就会在不断的研究和学习中逐渐开拓眼界、丰富思想、活化思维,进而更好地投入教育工作。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教师的个人成长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我们尽可能地向外部“借力”。比如学校,这个我们最熟悉的地方。

篇5:教师个人发展计划

一、专业发展状况的自我分析

1,优势:(1)善于采集教学资源,能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信息资料,丰富课堂教学,认真执行二期课改教学理念。

(2)教学积极性高,和学生的交流比较有耐心。

2,不足:(1)对学生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本人自身的教学经验的积累还较少。

(2)要从对学生作业的讲解和分析到位转到学生掌握运用到位。需要从作业中反射出更多的知识点,知识面也应更广一些。

3,对策:(1)不可缺少的是自身的不断“充电”,自学或研究生课的学习是必要的,加强自己在英语、教育学心理学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积累。

(2)完善与不同学生的沟通方式,积极主动地加强对学生的了解。

(3)调整教学方式使其不断完善,对于我这个青年教师而言需要汲取经验,巩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二、专业发展计划

1,德育:树立健康的美德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通过美术课程的特殊性,让学生用健康的正确的美的眼睛来谱写人生之曲目。

2,教育教学:(1)学习和应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采集全方面的教学资源来充实教学内容,使其新颖而有可学性。

(2)认真参加教育心理学的培训

(3)学习人性教育方面的书籍,它对现代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的比较透

彻,通过学习也可以近一步地从书本中了解我们的学生。

3,专业培训:(1)进修英语专业研究生(2)强化专业技能,扎实已有的专业技能把握机会学习新的技法;(3)认真研究新教材;(4)全面掌握非专业方面的文学,史学和教育学相关知识。

4,教研活动:积极参加新教材的培训

5,读书计划:每月读三本书,写读书笔记

6,科研:写教育论文

三、专业发展的期望

1,教学:运用教学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通过自己的钻研和努力掌握更多的英语技能;加强专业语言的传达,让学生学着运用。

2,教研:扩大作业分析中知识的容量,进一步辅导学生完善作业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信心和作业的耐心,积跬步而至千里使得自身的教学理念不断完善。提高小考和测试的频率,提高三率。

3,论文:对教学的反思,教学感想要做即时的记录,整理和归纳鲜明的个例。保证一年至少写一篇论文。

4,创建教学博客:

既可以把自己原创的东西与人分享,相互学习。当遇到网上同行时还可以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外辅导、考试评价等各方面以及教学管理、校本教研方面多沟通和交流,互相帮助,掌握教学常规工作的要领,展开对教材、教法和学生学习情况的研究分析,深入领会并具体体现我校优秀教育文化传统和先进教育思想。

篇6:教师个人发展计划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更好的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把握好新世纪学校教育正确的发展方向,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圆满的完成好教学任务,我运用专业发展的理论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了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用以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

一、自我分析现阶段业务各方面基本情况

本人自2003年毕业在教育行业从事时间不长,且之前并未从事过小学班主任的工作,欠缺经验。但我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能和同事和睦相处,并虚心向他人学习,并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和教师继续教育学习。

二、发展目标

我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抓紧分分秒秒学习充电,使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内需,通过学习提升师德修养,丰富知识结构,增强理论底蕴;工作中,积极投身教育科研的改革与实践,从学生生命发展的高度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探求、感悟、反思,时刻提醒自己用脑子工作,使自己逐步成为研究型、开拓型、全能型的教师。

三、具体措施

1、首先努力完成日常教学工作,认真备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爱岗敬业,按要求完成反思,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积累经验,善于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认真研究学科特点,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知识视野,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2、积极参加各种听、评课活动,进行高质量的教研活动,争取机会让自己在校内上一些有质量的公开课,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3、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撰写教育随笔和教学反思,加强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平时抓紧时间加强自身学习,阅读教育专著和教育教学文章,做好读书笔记。

4、加强自身课堂调控能力和教学方法手段的灵活运用,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研究。

5、每个学期末对自己的的教学进行总结,对学生的成绩作出分析,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足,总结经验。

篇7:教师个人发展计划

在我们这样的农村不仅是家长、社会,甚至很多老师 都经常有这样的评价,这个班里边学生的成绩好,这个老师就是教学水平高,就是他工作负责,教得好。借用专家的话说就是“说学生的业余时间是自己支配的,不是都需要听你所讲的这个东西,而你讲的这个东西是为了提高全班的平均成绩,而全班的平均成绩跟对老师的评价,甚至于老师的待遇和整个学校的声誉,学校的建设的水平和学校的教师待遇是直接联系的,所以联系得这么紧的时候老师的思想会发生变化。当我们开始看到一个学生不努力学习的时候,我们会担心将来他怎么办,可是后来我们逐渐变化了,我们特讨厌这学生,为什么呢?他老拉我们班的平均成绩。那么这个思想的变化,实际上就已经进入了深度退化的边缘。”我也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如果我再不审思自己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以后的结果将不堪设想。经过对第一课题的学习我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以往教育教学中的得与失, 根据学习的内容制定出与自己教学相关的,适合自己专业发展计划,希望各位同仁和专家为我提出宝贵的意见。

一、严厉与尊重并举,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只有让学生“亲其师”,才能让学生“信其道”。农村学生的活动空间和自由度较大,说得文雅一些就是是山给了他们一身风骨,骨子里透着“野气”,这是优点,因为它更接近人的自然本性;也是缺点,它往往使学生漠视规则、自由散漫,集体意识较差。此外,由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外出打工,使得不少学生缺乏亲情,缺少管理和教育,更严重的是爷爷奶奶的贴心地照顾,更是让他们心理承受能力要么太强――老师说的话是“耳边风”,要么太弱――经受不了一点打击。对于这样的学生如何做到让他们“亲其师,信其道”呢?

我在工作中试图采取了以下方式来融洽师生关系,取得学生的信任与尊敬。

1、 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严格要求学生

z1{ 尊重学生首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做到与学生平等交流,课堂上不以长者、尊者、权威者的姿态自居,在平等、融洽、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教学活动,课堂外要经常与学生交谈,并且让谈话在自然、融洽的气氛中进行,这也许会一举两得,不但了解了学生的情况,而且也改变了师生关系。千万不要让自己的教师职业退化

z2{ 关心爱护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生活学习上予以帮助,做到“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此外,做到不体罚学生,学生是不成熟的个体,他们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而当学生犯了错时,一味惩罚只会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久而久之,他们甚至会认为犯错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受一点惩罚就可了事,这显然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对于犯了错的学生,我尽量通过谈话的方式,让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z3{严格要求学生。制定规章制度,让学生知道什么可做,什么不能做。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严格要求学生一定要在尊重、关心和爱护的基础上严格要求,不然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起不到预期的效果。有了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爱护学生对你的严格要求也能心服口服,不必打骂,几句话就说到心坎里,常常都能收到奇效。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教师,既要做“慈母”也要做“严父”,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学生才能信任你,才乐意接受你及你的教导,教育教学也才能顺利有效的进行。我相信我能做到。

2、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自然本性得到健康发展

针对学生“野”的特点,一方面要让他们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另一方面也让其精力得到正常疏泄,使其自由性格得到规范而健康的发展。在学校开展各项活动时,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参加一项活动,定期训练, 经常开展各种比赛,这样,整个班集体拧成了一股绳。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在训练和比赛中增加了感情,增进了友谊,融洽了师生关系,学生自然对班集体的荣誉感增强了。

二、因地制宜,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目前,在我们学校没有先进的设备,但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有着更多的与动物、植物亲近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开放教学空间,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把课堂搬到外面去,这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2、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起学生兴趣,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也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

如果学生长期在学习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知识被强制性的往头脑中灌输,久而久之必定失去学习的兴趣,要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始终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感觉到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将在今后的课堂中不是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是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学生主动去思考、讨论、去活动。总之,以学生为主体可以说是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之本,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始终要以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持之以恒。

4、将学习由难变易,体验成功、增强信心、保证持续的学习兴趣。

学习如果让学生感叹到困难,也容易让其产生厌学情绪,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在教学中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由难变易、由繁变简,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以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保持学习的兴趣。

三、听、说、读、写从低年级抓起,全面打好学习语文的基础。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但听、说、是高年级的事情,只有从小学低年级开始重视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训练才能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循序渐进的发展。,也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与成功的体验,保持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与动力。

1、听与说

在我们这样民族小学生来说,由于部分学生有自己的少数民族语言,从小没有一个固定的语言环境导致部分学生连说一句完整的话都很困难。这就要求小学语文老师在学生一进入小学一年级就要重视对学生的听说训练,一方面要及时地提高、发展学生的听说能力,以免学生的听说训练出现断层;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的语言表达逐步规范,符合普通话和现代汉语的标准,我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的我将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1)、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教学。

(2)、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大量的听与说的机会。课堂是学生听说训练的主阵地,说故事片、讲笑话、以及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听说训练,让其听与说的能力得以正常的发展和规范,

(3)、在课余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机会与学生交流,中年级的学生年纪虽不大,但已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多和他们交流,一方面了解他们的情况,利于教学;另一方面对于他们的听说能力与说话的自信心无疑也有一些提高。

2、读与写

读写训练是贯穿语文教学始终的一项任务。读是写的基础,只有多读才知道怎么写,因为读既是语言的积累,也是思想的积累,还是怎样用语言去表达思想的积累,当然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的读写训练要求也要有所提高,不仅要阅读一些简单的课外读物,而且应该搜集一些优美的词句,为自己写好作文打下基础。我还将提供尽可能丰富的材料让学生去读,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循序渐进的提高。 为学生就能轻松地过渡到高年级对语文的学习,表现出较高的阅读兴趣与作文水平。

篇8:个人经历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意义

教育改革需要教师改变其教学方式, 以最大程度满足改革发展需要, 但课程内容的改革、考试方式的变化并不会直接导致教师教学实践的变革, 后者的变化有赖于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所发生的观念转变和行为变化。只有当教师自觉意识到需要改变时, 他们才会通过各种方式获取和充实自己的知识积累, 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进而寻找机会将所获取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尝试性地应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然而, 教师在职业生活中时常会出现矛盾, 即, 一方面教师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认识时, 会顺应教育改革的主流意识, 作出符合“社会期望”的选择, 另一方面他们在面对教学实际问题时, 却依然固守着传统教育观念和行为方式。如何有效化解教师专业发展中所表现的这种矛盾状态?适当的外力支持固然必不可少, 可外在因素如何通过教师的活动和观念对教师专业成长产生影响?我们发现, 个人经历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可以视作理解和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因素。但“个人经历”作为影响教师价值观念和教学行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却并没有在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被深究。如何理解“个人经历”?个人经历对教师专业发展有何意义?个人经历何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何谓个人经历

经历从两个层面影响个人生活, 就表面而言, 经历的影响很少能被察觉, 因为人们对它熟视无睹, 觉得它一点问题也没有, 比如一个人在商店买了张报纸, 这一经历有什么影响就很难察觉。但就深层的意义而言, 经历又是影响人生的核心力量, 能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对个人生活产生深层影响。本文所指的个人经历, 就是这种能给

筅新疆阜康市一中

刘春平

个人留下难以磨灭印象的经历。个人经历有两个主要特征, 一是直接性。它强调个体直接参与某件事情并由此获得的印象, 而不是从他人那里获得已经知道的或道听途说的东西, 直接性是个人经历的首要特征。二是持续性。个体由直接性中获得的收获或留存下来的结果能不断从已逝去的经历中得到延续、重现和回味, 即过去所发生的事情还继续生存着。

教师个人经历就是指教师在一定时期, 在成长的某些阶段, 对教师的职业社会化产生重大影响的重要他人和关键事件给教师留下的难以遗忘的印象。正是这些“人”和“事”, 对教师选择职业以及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重要他人”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 (c.w.Mills) 在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概念, 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人物。任何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 都会受到一些重要他人的影响, 如家长、同伴、教师、历史上的英雄、现实生活中的典型等。教师在幼年、学生时代和任教初期同样会受到重要他人的影响。“关键事件”是指对一个人内在成长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 事件之后, 人们常会做出新的人生抉择。“重要他人”和“关键事件”往往交织在一起, 对个人的社会化产生重要作用。当教师之前的经历, 很可能就是他职业定向的决定因素, 特别是求学阶段的关键人物触动了他的心灵, 可能会促使他选择教师这一职业。“哈里斯在对150名准备做教师的大学生调查后发现, 有120名能够对自己难忘的教师作出生动的描述, 31名提及的是幼儿园至5年级的教师, 55名提及的是中学的教师, 14名谈到的是大学教授。尽管这些教师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有所不同, 但都毫无例外地成为他们今后做教师

*该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的《文化视域下新疆多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之一, 项目批准号:09XJA880116.

的典范”。正是这些令人尊敬的教师, 成为他们选择教师职业的重要他人。同样地, 教师在其专业成长初期, 往往选择自己的老师或同事作为职业的参照标准, 这些人就是他如何为师的关键人物, 他的教学活动最初可能就是从模仿这些关键人物的某些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开始的。总之, “关键人物”对教师的从教意愿和角色认同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教师真正领悟教师角色, 并全面感受教师角色期待与教师角色冲突, 进而琢磨和修正教师角色行为, 通常发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和“遭遇”困境的时侯。此时, 发生在个人经历中的“关键事件”会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深刻反省, 引发教师对自己工作态度、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反思。个人经历深深植根于教师的日常生活之中, 它为教师的认识活动和行为方式提供了最终的解释框架, 为教师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内在知识和信念支撑。

二、个人经历何以影响教师专业发展

每个教师都会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很多事情, 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 但经历不会自动赋予人知识与智慧。有的教师能从自己的经历中获取发展的资源和动力, 从而不断成长;而有的教师则以自己所习惯的、所熟悉的阐释框架来看待问题, 忽视经历所蕴涵的宝贵价值, 从而出现“二十年的教学经验是一年教学经验的重复”的现象。个人经历何以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教师专业发展是受多种因素交互影响的过程。这些因素可以分为两类:第一是主观因素, 如价值观、人生观、个性等;第二是客观性因素, 包括环境因素和国家与社会因素。环境因素, 如家庭影响、生活环境中的榜样影响、所在学校的校园风气及各方面条件等;国家与社会因素, 如国家的教育政策、教师的社会地位、社会尊师重教的气氛等。个人经历正是沟通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 促使外在的客观因素通过教师的观念和活动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影响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

其一, 教师专业发展不是在一种自身封闭体系中完成的, 而是在与外在客观因素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因为教师工作属于社会活动的组成部分, 因此教师不可能离群索居, 必然受制于社会环境的制约。社会环境是影响教师的活动和观念的终极因素, 但是社会环境中的宏观环境本身, 如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 它们并不直接与人交往和互动, 而是透过学校这一微观环境的折光而作用于教师。一方面, 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 对教师个人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尤其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制度, 会极大地影响和制约教师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这种作用又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来实现。而教学活动不是教师个体孤立的活动, 而是社会性实践活动。因此, 教师作为教学实践的主体一定要具备他所在社会对教师规定的基本素养, 遵守教师的行为规范, 追求专业发展;于此同时, 社会对教师规定的职业素养在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教师个体时, 又会造成专业性向不同的教师, 这缘自每个教师个人经历的不同。

其二, 教师专业发展还包括了教师作为主体对自身的反思, 即主体通过自我意识将自己既作为主体又作为客体, 并不断发展这种存在于自我之中的主客体相互关系, 在内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改造活动中, 建构教师新的主观世界。但不同的教师个体, 其自我反思水平是不同的。对于经验型教师来说, 他们不太考虑他们所面临的问题, 他们往往满足于把现成的知识像物件一样传递到每个学生手中, 只局限在教学、教育方式方法等具体技能、技巧方面。只要认真地工作, 不把知识教错, 教对教好即可, 至于自己的劳动有何创造性, 对学生的心灵成长有何价值, 他们不会作深究, 他们更多地将教学只看作是工作, 自然也就不会发掘个人经历所蕴涵的宝贵价值。而对反思型教师来说, 他们会认为教学不仅是一项工作, 更牵涉到教师个人的生活问题, 诸如能否安身立命, 赋予人生以意义, 能否在个人的生活环境中展现自我价值等, 因此, 他们会将教学工作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联系起来, 不断地反思如何通过“育人”过程来再现自己工作的价值, 从学生心灵成长中反观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所以他们善于从自己的经历中获取发展的资源和动力, 使自己的专业发展呈现出主动性与连续性, 并在教学工作中真正体验到成长的快乐。显然, 对个人经历持有不同反思水平是造成教师专业发展不同程度的重要的主观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所谓“反思”就是深思熟虑的思考。通过专心思考把一团乱麻似的思绪弄得顺理成章, 把含糊不明的思绪弄得一清二楚。波斯纳指出,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 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个体的经验是以他的经历为基础的, 但现实中, 并非所有经历都能促进教师的成长, 因为教师对个人经历的反思存在不同的水平, 对此, 范梅南把反思分成了三种水平。水平Ⅰ:技术合理性水平。这是反思的最低水平。水平Ⅱ:实用行动水平。此阶段高于水平Ⅰ, 能够对系统和理论进行整合, 经常认为教学事件中存在着问题, 但往往表现出个人的偏见。水平Ⅲ:批判反思水平。在这一阶段, 教师不带个人偏见, 关注对学生发展有益的知识和社会环境的价值。这是反思的最高水平, 只有达到批判反思水平, 教师对个人经历的反思才会避免局限于狭隘的技术性关照, 才能从个人经历中获取成长的智慧和发展的动力。

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认为, 个人经历之所以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不同影响, 是因为它所引发的教师对自己教育实践过程合理性反思的水平不同。经验型教师通常以自己习惯化的思维方式来看待问题, 并把一种简单“反应”付诸行动;而反思型教师通常会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并从自己的角度寻找问题的症结, 以便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但是, 经验型教师和反思型教师并不是生就的, 当我们取“经历”的深层意义层面, 即将经历理解为影响人生的核心力量时, 个人经历在促成经验型教师成长为反思型教师的过程中就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个人经历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意义

教师对个人经历的反思是一种实践后的反思, 一种回顾性的反思。任何事件本身是无法呈现自身意义的, 只有在事后的反思中才能断定它是否真是“关键事件”。也就是说, 经历具有历时性, 很难在即时的现象里去领悟意义, 而只能通过记忆来反思和理解, 即在事后对经历进行澄清与分析, 赋予这些经历以新的认识和解释。因此, 探寻个人经历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意义, 不应仅仅从“应然”的角度出发, 停留在理论和观念层面, 还可以结合案例, 以个案分析法, 体现在个人经历对教师本人“实然”生活和生活境遇产生的影响中。

1. 引发教师价值观的转变

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 和教学材料、教学技能相比, 最难转变的是教师自身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一种评价性的观点,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评价和看法。它既涉及现实世界的意义, 也指向理想的境界。具体而言, 价值观总是奠基于人的历史需要, 体现为人的理想, 蕴含着一般的评价标准, 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 外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 并作为稳定的思维定势、倾向、态度, 凝结了人们对善恶、美丑的最基本的看法, 影响和规范着主体的认识和行为指向, 使主体的活动不仅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而且调节主体始终朝向他所要追求的目标。因此, 人的价值观一旦形成, 往往不会轻易改变。价值观之所以难以改变, 最为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受限于原有的理解和解释的思维框架, 难以突破习惯化的因果解释链条, 从而局限了个人的视野。

个人经历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的影响力常常超过各种正式的师资培训, 它通过作用于教师的深层价值取向层面, 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例如, 一位虽从师范学校毕业, 却不想当教师的年轻教师A任教后, 被安排担任两个班的课和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工作不顺心, 学生不听话, 各种问题让他从早忙到晚, 还没有一点成就感。于是他把所有的不良情绪不知不觉地带入了教学过程, 进而形成教学工作的一种恶性循环:学生越来越不听话, 成绩越来越差;学生开始逃课, 打架, 他对学生也渐渐失去了信心。终于, 一件让他烦心的事情发生了。一天早晨刚上班, 他接到年级组长的电话, 让他去处理班里学生的事。当他了解到是班里一个学生跟别的班学生打架, 而且平时这个学生在他眼中是一个逃课、打架、各种违纪现象都少不了的特别顽皮孩子后, 非常恼怒。他对自己的这次经历进行了如下的描述和解释。

教师A:了解情况后, 我几乎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将他带到办公室后, 我近乎疯狂地对他进行了辱骂和批评。他也许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他哭了, 而且哭得很厉害。这时校长进到办公室, 看到情况后, 校长问他是不是老师打骂了他。当时, 我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 可是已无法挽回了。但是, 就是他, 我眼中的一个“坏学生”, 他说了一句让我一辈子都难以忘记的话:“校长, 我们老师对我很好, 从不打骂我们, 这次真是我错了。”就是这句话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 改变了我对学生的看法, 改变了我对教学的看法。当时, 我不知是感动还是羞愧, 我脸红了, 内心像是被针刺了一样的痛。这就是我认为的“坏孩子”, 而在他眼中老师永远是对的。他用一种善良的谎言掩饰了我的过失, 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宽容和善良。这是一个多好的孩子, 可我却因为他一时的过错而放弃他, 打击他, 他的那句话震撼了我内心的麻木, 敲醒了我沉睡的灵魂。慢慢地, 我试着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待他们, 用宽容的心去理解他们, 我终于发现, 我的学生是那么的可爱, 在他们身上有那么多的优点, 我给他们鼓励和表扬, 用眼神给予他们肯定, 而他们则以认真学习来回报我。渐渐地, 我们班的班风、学风有了很大的改变, 成绩也提高得很快, 而且我还发现他一直都在帮助别人搞卫生, 每次卫生打扫他总是忙前忙后。为什么在以前我没有发现他这些优点呢?这次经历使我真正理解了“教师眼中没有差生”这句话的含义。只要你用心去发现, 你的学生其实有很多的闪光点。

从教师A发自肺腑的话语中, 我们深切感受到:学生本真的善良化作一种唤醒的力量, 震撼教师A的心灵深处, 唤醒教师的“良心发现”, 从而回到“该做的事情”上去。正是与学生互动中所“遭遇”的事件, 促使教师A对自我产生更深层的了解, 引发其对原有教育价值观的某些不合理部分的否定。这种新的自我意识水平的出现是教师A以个人经历为基础的。正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事件”促使教师A改变以往的教育行为习惯, 而超越原有的行为模式, 创造出更为积极的教育手段或方式。因此, 个人经历能够激发教师自我发展意识, 进而体现个人经历对教师具有非常直接的塑造作用, 并且这种作用常常较为深远。

2. 促成教师实践知识的重构

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作为一种自觉行为总是受到实践知识的支配、建构或指引。实践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 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长期以来, 我们十分重视的是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所掌握的一些系统的或新的教育理论知识, 却忽视了另一种渗透于教师情感态度之中的实践知识或经验知识, 也就是波兰尼 (M.Polany) 所说的缄默知识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的重要价值。波兰尼认为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只有以这种“潜在的知识”为基础, 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理智的力量”。忽视了教师从日常教育生活中所获得的缄默教育知识的存在及其对于日常教育行为的深刻影响, 就使得那些系统的或新的教育理论知识不能真正转化成实际的教育行为。而教师的缄默知识或实践知识的形成、积累和运用, 或多或少受其经历的影响。有研究者发现, 教学中有意义的变化要以教师的知识和信念为基础, 而积极的变化依赖于对教师先前的信念、态度和经验的关注 (Florio-Ruane﹠Lensmire, 1990) 。也有研究者探讨了什么样的个人经历足以造成教师实践知识的质变与重组, 如Measor (2004) 研究发现, 并非所有经验的发生, 都会促成教师知识的重新构建, 只有某些重要事件才能刺激教师新的行为与认知的形成。从Measor的观点可以发现, 个人经历中的关键事件是促成教师实践知识重构的主要力量。教师对经历的理解, 对关键事件的认知和体悟, 经过积累和沉淀, 就可能成为一种不言而喻的实践意识, 进而支配教师的教学行为, 决定着教师如何看待教师职业, 如何扮演教师角色。例如, 教师B是一位严于律己、富有敬业精神的教师, 她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 对学生严格要求。后来, 在教学中发生了一件对她教育生涯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事件, 促使她对自己的教育方式进行了批判性反思。

教师B:带初中时, 因为对学生管得严, 有个学生仇恨我, 给我写了一封信, 说恨我。当时我很生气, 他恨我, 我也会恨他呀。那时心里难过, 真难过, 难过了大概半个学期, 才慢慢平静下来。后来我想:他是孩子呀, 他是一个心理发展还不成熟的人, 而我是一个老师, 我导致这个学生恨我, 其实我是有责任的, 我有良好的愿望, 但我的方法不得当。反思之后, 我读了许多教育教学专著, 于漪的一句话———教育学生是“用水磨石的工作”, 像种子一样埋在我的心里。这句话在事件发生后的两年内对我起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 也影响了我后来对待学生的态度, 教育学生也更加耐心。

从教师B的反思中可以看出, “严格要求学生”的缄默观念深刻影响了她的管理理念和教育行为方式, 并构成其内在知识基础和信念。认识和理解缄默知识的关键一步就是要使它们“显性化”, 从而才能够加以检讨、修正或应用, 而“个人经历”正是促使缄默知识显性化的最好契机。经由反思的途径, 即教师对自己教学目的合理性进行了反思, 最终使这种缄默的个人实践知识得以显现出来, 并从自己的角度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借助显性教育知识的引领, 重新解读了教师角色, 最终重构了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显然, 个人经历有助于促使教师对自己教育目的合理性的深刻反思, 而要达到高水平的反思, 又必须从经历的学习中拓展和丰富个人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一方面, 借助理论知识和他人的经验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自觉地将个人生活经历中得到的新的认识与他人的理论和经验结合起来, 使个人经验显性化和理性化。理性化的经验越多, 个人的实践知识越丰富, 对实践的指导性也会越强。另一方面, 要从个人生活经历的反思中将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教师的研究是实践的研究, 目的在于解决问题, 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 可以帮助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 并经过研究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 以丰富、发展和修正教师的理论认识, 提高教师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

总之,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带有自身经历的个人通过一定年限的师范训练及长期的在职训练而不断内化教师职业价值、获取教师职业手段、认同教师职业规范以及形成教师职业性格而不断“成为”教师的过程。成为“教师”是人生的一段旅途, 而不是目的地, 在这个路途中, 教师需要终身学习;在路途中, 教师会发现许多值得自己学习的人, 包括自己的学生;在路途中, 教师需要借助“事件”引发自己心灵的内在成长, 藉此不断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诺曼.K.邓金.个人经历的叙事、倾听与理解.周勇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68.

[2]叶澜.教师的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279.

[3]柳德玉.经历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意义.教育评论, 2005 (1) .

[4][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13.

[5]刘加霞, 申继亮.国外教学反思内涵研究述评.比较教育研究, 2003 (10) .

[6]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247.

[7]Tatto M.T.the Influence of Teacher Education on Teachers’Beliefs about Purpose of education, Roles and Practical,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January-February, 1998, 49 (1) :66-67.

上一篇:小学优秀作文精选:书香伴我行下一篇:美丽校园创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