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事由范文

2024-07-07

仲裁事由范文(精选5篇)

篇1:仲裁事由范文

仲裁一定要“先行调解”吗?

添加时间:2013年1月2日来源: 郑州劳动纠纷律师

老刘问:

我因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申请仲裁,审理中,仲裁员主持调解,我坚决不同意调解,仲裁员说这是处理劳动争议的程序,叫先行调解。我来打官司就是要讨个公道,调解不是浪费时间吗?如果我不同意调解,对案子会不会有不好的影响?

答复:

先行调解的确是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的原则和程序。

劳动争议仲裁调解,其目的是为妥善解决劳动纠纷,维护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调解有利于改善争议双方的关系。在调解过程中,双方当事人不伤感情,减少对立,既有利于争议的解决,也有利于日后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调解不仅不是浪费时间,还有利于及时解决争议。劳动争议仲裁机关在查清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进行调解,一旦调解成功,就能及时化解矛盾,大大缩短劳动争议仲裁时间,以免矛盾激化。

调解达成的协议,因为是在双方当事人自愿、认同的基础上达成的,也便于履行。调解书一经送达即产生法律效力,其效力与仲裁裁决相同,当事人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一经达成调解协议并收到调解书,争议的处理程序即告终止,当事人不能再向人民法院起诉。这样,既可以减少仲裁和诉讼程序,也可以节约当事人的人力和财力。

当然,你不同意调解,这是你的权利。经过先行调解程序,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调解虽已达成协议但调解书送达前当事人反悔的,均为调解不成。调解不成的,根据《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28条的规定,仲裁庭会及时裁决的。

篇2:仲裁事由范文

(一)《仲裁法》第20条规定了法院对仲裁协议效力认定的优先权。这是与仲裁最基本的原则—当事人自愿原则相违背的。双方当事人基于自愿选择仲裁机构裁定纠纷,已经间接排斥了法院的管辖。对他们之间订立的仲裁协议的效力认定当然首推其选择的仲裁机构。而由法院认定仲裁协议的效力似有“越俎代庖”之嫌,仲裁机构也丧失了独立性,失去了其最基本的存在基础,成为受制于法院的二级机构。

(二)《仲裁法》第28条第2款及第46条规定了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的管辖法院,分别由财产所在地和证据所在地的基层法院管辖。仲裁与诉讼不同,不存在法定管辖的问题。当事人只要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就可以约定由任一仲裁机构进行仲裁。而仲裁机构完全可能与财产所在地和证据所在地不同,而法院也不如仲裁庭了解当事人争议的具体情况,在执行的过程中难免有所疏忽延误,使得仲裁高效、快捷的特性无法突现。

(三)《仲裁法》第58、63、70、71条规定了法院撤销和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制度。仲裁离不开法院的支持和监督,同时法院应在法律范围内对仲裁行使司法监督权。整体而言,我国仲裁员的业务水平及各方面素质普遍要比法官好,从两者选任的条件就可看出。可根据现行的司法监督制度,法院做出撤销和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裁定之前,完全在审查和听取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材料及提出的意见基础上做出裁定,将仲裁庭排斥在外。《仲裁法》在详细规定法院撤销和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制度的同时,却不赋予仲裁员陈述意见的权力。一旦仲裁裁决被错误的撤销或不与执行,势必影响仲裁这种解决方式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和在解决纠纷体系中的地位,造成诉讼的扩张和仲裁的萎缩。

(四)《仲裁法》第58条和《民事诉讼法》第217条规定,法院在审理撤销裁决申请和执行裁决时,对国内仲裁裁决的审查范围既包括对程序的审查,又包括对认定事实和使用法律是否正确的实体方面的审查,而对涉外仲裁只就程序问题进行司法监督,形成了双重监督标准。对国内仲裁裁决的审查过于严苛,不仅使同是仲裁当事人却因一方又涉外因素而受到特殊待遇,与《仲裁法》确定的当事人法律地位相同原则背道而驰,而且也与国际上弱化法院对仲裁干预的发展趋势相违背。

在找出完善《仲裁法》司法监督制度的办法之前,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到下面客观的事实:

(一)必须充分肯定《仲裁法》确立的我国的仲裁监督体制。由于当时立法技术、法律适用和社会背景的限制,《仲裁法》规定的司法监督制度与国际通行仲裁原则还有矛盾之处,其部分条文之间的规定也不统一。但它毕竟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系统的仲裁法典,吸取了各国仲裁法及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制定的《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的长处和精华,在司法监督方面的规定基本符合国际通行的仲裁原则。结束了我国仲裁立法不统一,仲裁制度不一致的混乱局面。

(二)必须承认某些程序性问题与实体性问题的重叠性。按照一般法律规定,法院对裁决的审查分为程序上的审查和实体上的审查。程序性问题主要发生在仲裁程序的过程中,对裁决的结果或当事人的实体权利义务不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实体问题主要发生在裁决作出时,对裁决的结果或当事人的实体权利义务产生直接的作用。但是对实体问题和程序问题的分类并不是绝对的。例如《仲裁法》第58条中规定的后三种情形即是如此,这三种情形是:裁决所依据的证据是伪造的;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这三种情形既含有程序因素,又含有实体因素,体现出某些程序性问题与实体性问题的重叠性。

(三)顺应国际上仲裁司法监督方面立法的趋势。各国仲裁立法中大多规定了法院有权对裁决进行实体审查,但仅限于两个方面,一是出于“公共秩序保留”的事项,二是兼具程序性的实体事项。此类国家的典型代表英国和美国对仲裁制度进行了许多重大改革而逐步缩小了法院对裁决的审查范围。英国在其1979

年仲裁法第3条中规定法院不再对事实认定进行审查。在国际立法方面,《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和1985年的《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都承认仲裁裁决的终局性,法院在执行裁决时,只审查程序上的自然正义问题,而不对裁决的是非曲直进行司法复审。所以从国际商事仲裁的发展趋势来看,法院对仲裁的干预趋向减少。

针对国家既要对仲裁实行司法控制,又要使这种司法控制在仲裁的保密性、快捷性和终局性与广泛的公共利益之间达成平衡的两难境地,笔者认为“适度性”是较好的办法。“适度性”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承认仲裁裁决的终局性;

二、法院原则上不审查或者严格限制审查裁决中的实体内容,只审查仲裁程序是否合法;

三、在仲裁程序中,法院的监督以支持或协助仲裁为主,且法院介入仲裁的范围以当事人或仲裁庭的申请事由为限,不得擅自扩大监督范围。在当事人与仲裁庭不需要法院协助时,法院采取“不干涉主义”;

四、法院监督仲裁应当坚持以促进仲裁发展为原则。

在“适度性”方法的指导下,笔者认为对仲裁的司法监督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以图完善:

(一)由仲裁机构裁定仲裁协议的效力。现代国际仲裁立法的趋势是,由仲裁庭作为最终判断仲裁协议效力和自身仲裁管辖权的机构。由仲裁机构作为仲裁协议效力的裁判者,与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基本原则相一致,有利于仲裁机构的独立性

(二)授权仲裁机构直接对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申请进行裁定。由于仲裁庭比法院了解当事人争议的具体情况,由仲裁机构直接对保全申请进行裁定,不但有利于提高仲裁效率,及时解决纠纷,而且还可以减少保全错误的发生,避免给当事人造成损失。

(三)明确规定仲裁员参加法院对仲裁的司法监督活动,并有权陈述意见。法院对仲裁行使司法监督权的活动与整个仲裁制度密切相关,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后,采用仲裁制度处理大量涉外经济纠纷更为必要。为避免审判人员因欠缺仲裁经验而做出错误裁定,建议法院在审理撤销仲裁裁决申请时和做出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裁定时,听取仲裁员的意见,让仲裁员参加司法监督活动,做到兼听则明,符合程序公正的基本要求。

(四)取消法院有关仲裁裁决不予执行的规定。法院通过撤销仲裁裁决和不予执行仲裁裁决两种方式进行司法监督。但从《仲裁法》第58条有关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规定与《民事诉讼法》第217条、第260条关于申请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规定来看,除了对国内仲裁与涉外仲裁司法监督的区别之外,两者并无实质性的差别。当事人在申请法院撤销仲裁裁决未果时,还可以再次申请法院不予执行仲裁裁决,这样的二次司法救济将可能造成授予故意拖延执行仲裁裁决的当事人以合法依据的恶果。为此我们可以借鉴外国仲裁立法,以撤销仲裁裁决的司法监督方式吸收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司法监督方式,使撤销仲裁裁决成为仲裁司法监督的唯一救济手段。

(五)统一国内仲裁和涉外仲载的司法监督范围。《仲裁法》中规定的法院对国内仲裁和涉外仲裁审查的“双轨制”不仅不符合世界各国仲裁立法的趋势,而且与其规定的仲裁当事人地位一律平等相矛盾。为了使我国的司法监督制度是国内与涉外并轨,建议取消法院对仲裁裁决的实体审查规定。至于实体问题与程序问题的界定,建议通过实施细则进行细化。

篇3:浅析可重新仲裁的标准与事由研究

关键词:可重新仲裁标准;可重新仲裁事由;公正与效率

一、重新仲裁制度概述

重新仲裁制度是指“仲裁裁决存在法律规定的撤销事由而被当事人申请撤销时,如果法院认为该裁决可以通过仲裁庭重新进行仲裁来纠正其中所存在的缺陷时,而裁定中止撤销程序,并通知仲裁庭在一定期限内重新仲裁的制度。”重新仲裁制度是司法对仲裁的一种监督方式,该制度不是简单的仲裁制度,也不是诉讼制度。重新仲裁程序是法院司法审查程序下相对独立的程序,尊重当事人解决纠纷的方式,支持仲裁庭进行自我纠错,并不是法院的诉讼程序,也未否定一裁终局原则。

由于重新仲裁制度与仲裁程序的密切联系,仲裁的基本价值和理念也深刻影响了重新仲裁制度的制度设计;同时,作为司法监督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新仲裁制度也具有司法程序的基本属性和价值追求。重新仲裁制度兼具仲裁和司法的属性,即具有公正、经济性和意思自治的价值理念。重新仲裁制度不是完全独立的司法监督制度,而是在撤销仲裁裁决程序中、具有特定的理由时,对于有瑕疵的仲裁裁决,法院允许仲裁庭自我纠错的制度。作为仲裁的自我救济,它的前提就是作为司法监督的撤销仲裁裁决制度。

二、可重新仲裁标准

在撤销程序中,并非所有符合撤销事由的案件都可以发还,只有撤销事由符合发回重新仲裁的标准,才可以发回重新仲裁,这就是笔者所要讨论的可重新仲裁标准。可重新仲裁的标准是对于瑕疵仲裁裁决能否通过重新仲裁的方式进行补救的衡量尺度,是指当事人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时,仲裁裁决存在何种情形和性质的瑕疵,法院可以发回重审仲裁,而无需直接撤销。

重新仲裁制度体现了司法对仲裁的监督和支持,在有限监督和充分保障支持理念的发展趋势下,作为能够在司法监督中通过仲裁的自我救济制度的标准,不宜过于苛刻,应当符合重新仲裁制度的目的,体现司法对于仲裁的支持。所以,可重新仲裁的标准应当是撤销事由属于具有可弥补性的程序瑕疵,并且对重新仲裁的结果具有影响,即法官在综合案件的相关材料之后,发现撤销事由属于程序上可以弥补的瑕疵,并且纠正该瑕疵可以对结果产生改变,法官就可以决定发回重新仲裁。

标准中的程序性是指可以发回重新仲裁的瑕疵裁决申请撤销的事由必须是与仲裁程序的开始、进行相关的程序性瑕疵,而不是实体性的缺陷。在撤销仲裁裁决的程序中,司法权出于对仲裁权的尊重,应当只针对程序性的瑕疵事由进行审查,而不应当审查实体性的内容。程序性的瑕疵的错误严重程度较低,并不损害仲裁解决纠纷的根本目的,当事人也可以容忍做出瑕疵裁决仲裁庭,并且对仲裁解决纠纷未失去信任,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理由是程序性的事项时,人民法院可以发回仲裁庭重新仲裁。当申请撤销的理由是实体性的瑕疵时,一方面,仲裁庭在审理案件时因为没有能力或者重大的过失而产生了实体性的重大错误,直接导致仲裁结果的不公正性,因未能正确解决实体问题导致当事人对仲裁失去了信任,法院如果发回重新仲裁就违背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另一方面,撤销事由中实体性问题的出现可能是存在当事人的故意,如故意隐瞒证据等,可以推断当事人已经不具备解决纠纷的诚信,无法继续通过仲裁解决纠纷,而应当通过诉讼解决纠纷。

标准中的可弥补性就是指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事项是可以通过仲裁庭重新仲裁的方式予以弥补和纠错。如果程序性瑕疵过于严重或者是某种特定情形,瑕疵裁决或许不能够或者是不适合通过重新仲裁进行自我弥补,在这种情形下,该仲裁裁决的瑕疵就没有可弥补性,不能发回重新仲裁,应当直接由法院撤销仲裁裁决。“在某些情况下,程序瑕疵涉及仲裁庭的组成,如指定仲裁员的通知、仲裁庭的组成方式等,当事人可能对仲裁庭组成本身抱有异议,这时把案件重新发回该引起争议的仲裁庭审理显然不妥。”可弥补性的标准需要考虑程序中出现瑕疵的性质,如果是原仲裁庭无权仲裁、能力不能胜任、仲裁庭存在不道德行为等原因,通过重新仲裁进行对瑕疵的救济是不现实和不合理的,既不利于瑕疵的解决,也违背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标准中的“对结果有影响力”是指某撤销事由可以发回重新仲裁必须对结果产生影响,此影响是指对仲裁结果发生改变,而不论改变有利或有害于申请方。如果具有程序瑕疵的仲裁裁决进入撤销程序,且具有可弥补性,法院就直接决定发回重新仲裁,而不问是否瑕疵的弥补对于仲裁结果产生影响,那么导致的后果将是花费了时间和精力后,裁决结果没有改变,这不符合重新仲裁制度对于公正和经济性的价值追求。

程序上的可弥补性及对于结果有影响力是可重新仲裁的标准,是法官应当在申请撤销程序中自由裁量的事项,是决定瑕疵裁决能否发回重新仲裁的决定因素。符合可重新仲裁标准的申请撤销事由就是可重新仲裁的事由,可重新仲裁的事由就是可重新仲裁标准在立法上的体现。

三、可重新仲裁的事由研究

可重新仲裁的事由是指法院在撤销仲裁裁决案件中,何种原因导致的瑕疵裁决可以发回重新仲裁,是瑕疵裁决符合可重新仲裁标准的情形。可重新仲裁事由是通过可重新仲裁标准进行判断的,并且在考虑其他因素后,决定是否发回重新仲裁。

当事人以瑕疵事由申请撤销仲裁裁决,当撤销事由符合可重新仲裁的标准时,法院可以适用重新仲裁制度,换言之,申请撤销的仲裁裁决不能都适用重新仲裁制度进行瑕疵弥补,只有可重新仲裁事由才可以发回重新仲裁。可重新仲裁的事由包含于申请撤销裁决的事由中,要分析可重新仲裁的事由,就应从撤销仲裁裁决的事由进行分析。

第一,不存在仲裁协议。仲裁程序开始是以当事人之间的仲裁协议为基础,仲裁庭取得仲裁权的依据也是当事人达成的仲裁协议,如果没有仲裁协议仲裁庭却受理并做出了仲裁裁决,当事人可以以此为事由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没有作为仲裁程序基础的仲裁协议,法院当然不能发回仲裁庭重新仲裁。第二,仲裁庭无权仲裁即仲裁事项不具有可仲裁性。仲裁通常处理的商事经济性纠纷,对于涉及人身关系、婚姻、伦理关系等方面的事项,应当由司法进行确认和解决,仲裁权无权进行判断。如果当事人以仲裁庭处理的事项不具有可仲裁性为申请撤销事由,那么该纠纷本身就不能进行仲裁,法院就不能将瑕疵裁决发回重新仲裁而应当直接撤销裁决。第三,仲裁庭未处理当事人请求的所有事项或者超越其授权范围进行裁决。仲裁庭可能遗漏了当事人的请求,法院在撤销程序中,可以将瑕疵裁决发回仲裁庭重新仲裁,使仲裁庭审理并裁决遗漏的请求。仲裁庭超越当事人的授权范围进行裁决会导致仲裁裁决的瑕疵,可以被申请撤销,但是出于对于成本和效率的考虑,如果仲裁庭超越权限裁决的部分和裁决中的其他事项可以分离,法院可以将超出权限裁决的部分直接予以撤销而不必将裁决发回重新仲裁,裁决的其余部分可以生效执行;如果仲裁庭超越权限裁决的部分和裁决中的其他事项不可以分离,法院可以将瑕疵裁决发回重新仲裁,使仲裁庭明确自己的权力范围,正确地作出裁决。第四,仲裁程序性规定的违反。仲裁出现违反程序性规定的情形时,当事人可以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法院依据可重新仲裁的标准确定是否可以发回重新仲裁。对于违反一般程序性事项的瑕疵裁决通常情况下可以发回重新仲裁,针对程序上的瑕疵进行弥补,通过正当完善的仲裁程序做出新的裁决。第五,原仲裁庭组成问题及仲裁员的个人不道德行为。仲裁庭是由当事人意思一致确定的,是行使仲裁权的主体。仲裁庭组成不合法或者仲裁员不能胜任职责或者是仲裁员存在贪污受贿等不道德行为,将会影响当事人对仲裁庭的信任。所以,法院对于该事由不应当将瑕疵裁决发回原仲裁庭进行重新仲裁。第六,仲裁裁决模糊、不肯定或者存在笔误等。关于裁决书的简单错误,可能存在直接向仲裁庭申请更正的救济方式,也可能存在向法院申请补充说明理由的救济方式。但是,如果仲裁庭拒绝更正或者是仲裁庭自己无法通过自身程序进行更正,或者向法院申请补充理由等救济不能进行弥补,那么该事由可能成为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事由,这种情况下,法院可以发回重新仲裁,给予仲裁庭更改错误的机会。第七,违背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反映社会最基本的原则和道德底线,如果仲裁裁决违反了这些基本原则,其错误的性质相当严重,以致不能被社会所接受,所以对其应当直接被撤销,不具有弥补性,不能发回重新仲裁。

总之,依据可重新仲裁标准,法官将申请撤销事项的进行衡量,确定瑕疵裁决可否发回重新仲裁,并在其他因素的考虑和影响之下,最终确定是否适用该制度。各国撤销事由中的可重新仲裁事由主要包括仲裁庭遗漏当事人请求的事项或者超越其授权范围进行裁决、仲裁程序性规定的违反、仲裁裁决模糊不肯定或者存在笔误等,而其他的事由由于其各自原因不能发回重新仲裁。

重新仲裁制度是仲裁的司法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更好地兼顾公平与效率的要求,符合社会纠纷日益增多的现实需求。可重新仲裁的标准是适用重新仲裁制度的依据,判定可重新仲裁的事由,使法院在司法实践中能够更明确地适用重新仲裁制度,公正效率的解决纠纷,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篇4:经济合同纠纷仲裁申请书(范文)

经济合同纠纷仲裁申请书

经济合同纠纷仲裁申请书

┏━━━┯━━━━━━┯━━━━━━┯━━━┯━━━━━━┯━━━━━┓

┃申│ 名 称││被│ 名 称│┃

┃诉├──────┼──────┤诉├──────┼─────┨┃方│ 地 址││方│ 地 址│┃

┠───┼──────┼──────┼───┼──────┼─────┨

┃代│ 姓 名││代│ 姓 名│┃

┃表├──────┼──────┤表├──────┼─────┨┃人│ 职 务││人│ 职 务│┃

┠───┴──────┼──────┼───┴──────┼─────┨

┃ 合同名称、编号 ││ 签订日期 │┃

┠──────────┼──────┼──────────┼─────┨

┃ 鉴 证 编 号││ 鉴证机关 │┃

┠──────────┼──────┴──────────┴─────┨

┃ 是否经过调解 │┃

┠──────────┴───────────────────────┨

┃纠纷的原因及其经过:┃

┃┃

┠──────────────────────────────────┨

┃申诉的理由和要求:┃

┃┃

┠──────────────────────────────────┨

┃证据、证人姓名和住址: 原诉方:(盖章)┃

┃┃

┃年月日┃

┠────┬────────────┬────┬───────────┨

┃仲裁机关││仲裁机关│┃

┃收到申请││对受理此│(盖章)┃

┃时间、收││案的意见│┃

┃到人│││ 年 月 日 ┃

┗━━━━┷━━━━━━━━━━━━┷━━━━┷━━━━━━━━━━━┛

颁布单位:国家工商管理局

篇5:仲裁事由范文

1、负责依法调解管辖范围内劳动争议案件。

2、落实劳动保障争议处理制度和劳动仲裁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3、负责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解释和咨询。

4、负责受理管理范围内的劳动争议仲裁案件。

5、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作出公正裁决。

6、负责仲裁员的培训、聘用、考核和管理工作。

7、严格按照《信访条例》处理来信、接待来访;受理、交办、转送信访人提出的信访事项;承办上级和本级人民政府交由处理的信访事项。

科室电话:

院长办公室

83680979 副院长办公室

83662192 立案庭

83661212 仲裁庭

上一篇:CNG加气站审批工作进度下一篇:地质灾害预防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