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生物与环境

2024-04-21

五年级科学生物与环境(共6篇)

篇1:五年级科学生物与环境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系九五年级

动物生理学课程期终考试试卷

一九九七 — 一九九八 学年 第一学期

姓名学号

得分阅卷人

一、选择填空(每格0.5%,共25%)

1、视网膜中央凹部位的最高,最低。

a.视敏度b.光敏度

2、耳蜗顶部感受音调,有人认为,音调的区分与毛

细胞有关。

a.外b.内c.高d.低

3、根据色觉三原色学说,视网膜存在分别感受的三种细胞。

a.红、绿、蓝b.视锥c.视杆d.红、黄、蓝

4、当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接受光量子后,使外段胞浆内的cGMP大

+量,从而使Na 通道,产生

a.合成b.分解c.开放d.关闭e.去极化f.超极化

5、由于卵圆窗面积小于鼓膜以及听骨链的杠杆作用,作用于卵圆窗上的压强将大于鼓膜倍。

a.10多倍b.20多倍c.30多倍

6、潮气量与补吸气量之和相当于 _________,若再加上 _________ 相当于肺活量。

a.深吸气量b.深呼气量c.补呼气量

7、小肠平滑肌的自动节律性来源于_________。

a.环形肌b.纵形肌c.壁内神经丛d.植物性神经

8。心电图S-T段期间,心房肌处于 _________ 状态,心室肌处于 _________

状态。

a.舒张b.收缩

9、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回心血量上升,心肌收缩力 _________,射血分数

_________。

a.上升b.下降c.不变

10、安静而周围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为

_________。

a.蒸发b.辐射c.传导d.对流

11、气体通过呼吸膜的扩散速度与气体分子量的平方根成 _________,与气

体的溶解度成 _________,与气体的分压差成 _________。

a.正比b.反比

12、在体循环系统中,________的总截面积最大,_________ 的总截面积最

小。血液在 _________ 中流速最快,在 _________ 中流速最慢,在 _________ 中血压最低。

a.毛细血管b.小动脉c.腔静脉d.主动脉.13、人从海平面登上6000米的山峰时,呼吸频率,肺活

量,血中PH值。

a、上升b、下降c.不变

14、平时测得成人舒张压典型数值为 _________ mmHg, 相当于主动脉瓣

_________ 前的主动脉压。

a.50b.80c.100d.关闭e.开放

15、可兴奋细胞产生兴奋的机制是由于离子通道的选择性通透而引起离子的内流或外流,下述细胞动作电位的去极化相和复极化相主要与哪些离子的运动有关。选择相应的离子填入空格。

AP去极化相AP快速复极化相

骨骼肌细胞__________________

心室肌工作细胞__________________

窦房结细胞__________________

心肌蒲肯野氏纤维__________________

小肠平滑肌细胞__________________

a.Kb.Nac.Cad.Cl16、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较 _________,有利于 _________。肾小管周围毛

细血管压较 _________,而血浆胶体渗透压较 _________,有利于 _________。

a.高b.低c.渗透d.重吸收e.滤过

17、胃和小肠的蠕动频率主要取决于 _________ 的频率。

a.基本电节律b.平滑肌动作电位c.植物神经冲动

18、肾动脉血压在 _________ mmHg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随着血压的升高

而 _________,肾小球滤过率 _________。

a.120-280b.80-180c.60-120d.升高e.下降f.基本不变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1.5%,选对一项得0.5%,选错则全题不得分,共

18%)

1、平和呼吸时,a.胸膜腔内始终是负压。b.通常是胸式呼吸。

c.肋间外肌参与收缩。d.肺内压始终是负压。++++-

2、视近物时,a.睫状肌收缩。b.瞳孔开大。c.晶状体曲率变大

3、左心室和右心室相比,a、室内压比右心室高。b、心输出量比右心室多。

c、心室壁比右心室厚。

4、胰岛素和生长素

a、都是含氮激素。

c、都可促进脂肪的合成。d、都在晚间分泌。

5、缺碘会引起

a、血中促甲状腺素含量上升。b、蛋白质合成率上升。

c、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下降。d、甲状腺聚碘功能增强

6、Starling心脏定律

a

b、能够解释当外周阻力增加时如何维持搏出量。

c、能够解释当人从平卧到站立时心输出量的减少。

7、胃壁肌肉与骨骼肌相比

a、收缩速度比骨骼肌慢。b、伸缩能力不如骨骼肌大。c、Ca离子的来源不同。d、具有功能合胞体性。

8、体温调节中枢

a、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b、具有温度敏感神经元

c、用低于37℃的生理溶液灌流该区时引起体温下降。

9、正常人体终尿中物质的浓度与原尿相比,a、蛋白质等于零。b、氨大于100倍c、尿素小于100倍d、葡萄糖浓度相等

10、当血液NaCl浓度下降时,a、组织液生成增加。b、醛甾酮分泌增加。

c、尿量增加。d、血压下降。++

11、二尖瓣闭锁不全时,a、肺静脉压上升。b、每搏输出量下降。

c、出现收缩期杂音。d、心率减慢

12、特殊传导系统与普通心肌细胞相比,a、细胞没有收缩能力。b、细胞都有自律性。

c、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d、蒲肯野氏纤维传导速度最快。

三、名词解释(每题4%,共24%)

1、近点

2、波尔效应

3、基础代谢率

4、微循环

5、球-管平衡

6、氯转移

四、问答题(共33%)

1、当部分失血引起血压突然下降时,机体通过负反馈调节使血压上升并维

持正常水平,试叙述机体可能通过哪些途径的调节使血压恢复的?(20%)

2、试述胃液分泌的调节(13%)

篇2:五年级科学生物与环境

12、生物进化的秘密

一、填空

1、颈鹿的四肢和颈部却比现在短得多。

2、在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成千上万种生物,目前已经命名的有3、1859年11月,达尔文经过204、达尔文将自然界中的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适者生存,择。

5、金鱼起源于我国普通的野生鲫鱼。

6、二、判断

1、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

2、生物的进化都是人工培育和筛选的结果。(×)

3、现在的生物与远古时期的生物基本上是一样的。(×)

4、环境变化是动物进化的主要原因。(√)

三、问答题

1、我们现在看到的生物与远古时期的生物有很大的差异,这是为什么呢?

答:这是亿万年来生物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长期进化的结果。

2、我们应该向达尔文学习什么?

答:学习他尊重事实,坚韧不拔的精神,达尔文的故事使我理解了,科学研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持之以恒、不畏艰险。

3、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观点,解释为什么现在只能见到长脖子的长颈鹿?

答:在缺乏青草的干旱时期,那些颈部和四肢都较长的个体会有较多的机会吃到高处的树叶,能够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而那些颈部和四肢较短的个体则无法得到足够的食物,不容易生存下来,也无法繁殖后代,所以颈部和四肢较短的长颈鹿逐渐被淘汰。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自然选择,长颈鹿终于进化成了现在的样子。

4、试用“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观点,解释两种体色的桦尺蠖数量发生变化的原因。答:在1850年以前,曼彻斯特周围的树木颜色多是灰色的,灰色的桦尺蠖容易伪装自己不被天敌发现,从而得到生存繁殖,所以数量很多;而黑色的桦尺蠖的数量很少。

1985年——1900年,工业革命中排放出来的黑色烟尘,使曼彻斯特周围树木的颜色由灰色变成了黑色,这样黑色桦尺蠖容易伪装自己不被天敌发现,从而得到生存繁殖,所以数量很多;而灰色的桦尺蠖的数量很少。

3、现在,英国曼彻斯特的灰色桦尺蠖的数量又占大多数了,你能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吗?

篇3:五年级科学生物与环境

关键词:资源环境科学,海洋,人才培养

海洋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是能源、矿物、生物与基因、交通运输等战略资源的基地。海洋资源与环境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来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海洋环境同陆地环境相比具有整体性、多样性、极端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海洋资源尤其是生物资源与陆地生物资源相比具有种类多、资源量大、再生能力强等特性。因此我国需要把发展规划和海洋紧密结合, 加大海洋各类资源的开发力度, 充分利用海洋中的各类资源以缓解目前所面临的各类资源与环境问题。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但远不是一个海洋强国, 为此《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海洋高等教育要突破传统观念限制和时空限制, 鼓励内陆地区有条件的高校进行海洋学科自然科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目前实施海洋教育的高校主要分布在临海城市的近20所大学, 而非临海城市涉及海洋教育的高校不到50所。这个数量和我国两千多所非临海各类地方高校相比是极其微小的。地方高校是我国各类人才培养的主力军, 它们应该也能够为我国的海洋人才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

目前大多数高校所设立的资源环境科学专业都没有直接进行海洋生物资源与海洋环境的教学, 而相关的专业学位课, 例如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化学等课程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海洋领域的相关教学。如此少的涉海教学内容, 显然和目前国家对海洋高等教育的期望是不相匹配的。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有其明确的培养目标, 培养的人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为海洋资源的开发以及海洋环境保护服务, 但受到专业教育的限制以及专业的局限性[1,2,3], 与国家海洋资源与环境开发利用对相关人才的需求相比, 存在着大量的不足。例如海洋开发过程中近海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众多行业对海洋来源新材料新物质的需求等问题。这些在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过程中提出的问题都值得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认真探讨和尝试。

扬州大学是江苏省属综合性大学, 为配合《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09年上升为国家战略, 于同年成立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并开始研究生培养工作。2010年开始逐渐在资源环境科学本科专业教学过程中加入海洋学的相关内容, 在保证原有教学的前提下, 注重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的背景和材料, 从教学、实践、见习等多个环节突出海洋特色, 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现将4年来的思考和实践总结如下。

一、以学位课程保证专业质量, 同时注重教学中穿插海洋相关内容

根据国家教委印发的资源环境科学的教学要求, 我院系统地修订了学位课及专业课的教学大纲, 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注重穿插海洋相关内容。资源环境科学的主干课程包括环境生态学、植物营养学、土地资源学、环境微生物学、农业化学分析、土壤学等。在这些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制过程中, 我们注重与海洋生物及环境相结合, 赋予这些课程以更多的海洋生物、海洋生态、海洋环境的内涵。例如, 在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中加入大量介绍海洋生态的内容, 使学生对海洋生态有了较深的了解, 并带领学生在江苏海岸带滩涂基地实习;在环境微生物学课程中加入了海洋微生物的内容;在农业化学分析课程中加入了养殖海水分析等内容, 并指导学生研究海洋养殖和海水富营养化等相关性的课题。

二、以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架构, 通过海洋类选修课突出海洋特色

我院修订的教学大纲中, 在保证满足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 结合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实际情况突出海洋特色教学的理念, 开设了海洋科学导论、海洋生物学及实验、海洋环境化学及实验、海洋防污染与环境保护等和海洋直接相关的选修课程, 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具有了大量的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环境等的知识内容。

三、教学实习与见习充分利用沿海滩涂及海洋环境

资源环境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实验性学科。在组织野外实习、见习等教学环节的过程中, 我们充分利用江苏省沿海及周边大量的滩涂养殖及改良基地、海水养殖区、海洋生态保护区等海洋资源, 提高学生对海洋的认知以及加强学生的海洋意识。近年来, 我们先后建立了大丰、如东、启东、海门等多个滩涂治理、近海海水养殖、海洋经济藻类养殖、海洋公园等海滨实习和见习基地。在这些基地进行的实习和见习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环境的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

四、毕业论文提供研究海洋生物资源以及海洋环境等相关课题

近年来, 扬州大学的办学模式正在由过去的以教学为主逐步转变为教学和科研并重的模式。结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规划建设, 我们以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所为科研先导, 着重加强了学院在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科研工作。我们以资源环境科学为大背景, 在原有的滩涂综合治理和海水养殖等基地的基础上, 建立了海洋虾类养殖、海洋经济藻类开发、海洋微生物资源开发、海洋药物开发、海洋污染防治等五个实验室。有近半本科生的毕业专题基本上以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为研究内容, 为培养具有更强的以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为背景的资源环境科学技术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五、以众多行业对海洋生物资源人才为导向强化海洋特色实习

我院每年招收资源环境科学类本科生约60人, 这是一个很小的规模。但根据对江苏省沿海三市 (连云港、盐城、南通) 的人才需求调查显示, 目前仅在功能生物开发、饵料开发、食品开发、药物开发、活性化合物开发、保健品开发等众多行业每年的人才需求就在600人以上, 随着沿海经济的发展, 预计对这些方面的人才需求还将持续增长。因此我们在学生培养过程中, 除了在教学环节中注重进行海洋生物资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外, 还按照学生的学习、就业和发展兴趣, 将这些学生在实习阶段按照不同就业目标, 分别向不同的需求领域进行培养, 进一步强化和细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体现重基础有特长的培养思路。例如结合食品公司对海洋藻类进行食品开发, 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海洋藻类资源的经济价值。

六、以近海环境保护为目标加强资源环境科学教育

当前江苏省沿海岸带由于城市扩大化、港口建设以及大规模海洋牧场建设等, 已经使得近岸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和破坏。近海环境恶化, 赤潮频发, 海岸带生态系统受损, 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生物资源再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因此, 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是开发利用海洋最重要的基础之一。我们在海洋科学技术研究所的专业研究队伍的基础上, 整合我院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方面的力量, 对学生进行了海洋防污染与环境保护的系列专题讲座, 将海洋生物资源开发、近海环境保护、海洋养殖等多方面的研究优势结合在一起, 既拓宽了人才培养的空间, 又对学生加强了海洋环境保护的教育。

七、进行突出海洋特色的资源环境科学教学改革

为了更好地在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上突出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特色, 在扬州大学的支持下, 我们提出并设立了“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下资源环境领域本科生培养策略”的教研课题。课题获准以后, 我们不失时机地与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申报的论证建设相结合, 与学校教学评估工作相结合, 与学院的发展实际相结合, 取得了大量的建设成果。主要表现在海洋生物资源教学实验室建设、海洋相关实验课内容设计、实验仪器条件的配置、海洋科学技术研究所的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培养计划调整完善等方面。

八、引进和培养海洋生物、海洋环境背景的专家和教师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注重具有海洋生物以及海洋环境背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并且鼓励教师到国内外的海洋研究所与大学学习深造, 同时聘请国内外海洋生物、海洋环境领域的专家来我院任教和进行学术活动。目前, 我院与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环境科学系、圣克鲁兹分校化学与生物化学系、香港科技大学海岸海洋实验室、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等机构长期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另外, 通过邀请上述高校及研究所知名教授进行讲学及担任名誉职位, 指导和帮助我院的规划和发展, 为我院在资源环境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加强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教育工作提供高瞻远瞩的指导和帮助。

近几十年来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以及海洋污染对海洋环境保护的需求等方面的迅速发展, 使得海洋领域的研究内容在相关学科中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和相关学科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交叉。例如国内许多院校在生物学、环境科学等的教学中相继进行了涉及海洋领域的教学改革[4,5], 但在资源环境科学领域涉及海洋领域的改革鲜见报道。从总的情况来看,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毕业生适应面虽然比较宽, 但是也存在特色不鲜明等问题。不同学校在学生的培养上应该根据其本身的条件进行相应的特色改革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如何办出特色已经成为一个共性的问题。希望通过我们在资源环境科学领域进行强化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教学这一初步的改革实践, 与国内资源环境科学类本科专业的同行们共同研讨此类教学改革途径。

参考文献

[1]张会民, 刘红霞, 李友军, 陈明灿, 王旭刚.普通高校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建设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2) 6:33-34.

[2]刘泉, 刘昊, 李新.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 31 (8) :140-144.

[3]袁路, 颜云榕, 安立龙.创新型海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 2008, 5 (5) :10-12.

[4]韩雅丽.生物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 2003, (S2) :90-93.

篇4:生物学教学与生活科学

结合生物学教学内容,设计生活中情境。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注意创设生活中观察情境。在教案设计中注意这方面安排。介绍花的结构就设计一张表请学生回家通过观察填写有关内容(表1);学习种子结构后请学生观察家中的种子填写表中内容(表2)。

学生通过观察,更牢固地掌握生物学知识。生物老师还要抓住学生春秋游走进大自然的机会设计观察内容。根据已学过的生物学分类知识,请学生找出科的代表植物,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在生活中观察生物,掌握生物学知识。

利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各种现象。

生物学是一门生命科学。在生物学教材中培养学生实用技能的知识很多。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现象,有机的加以渗透生物学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讲授“种子萌发条件”这节课后,布置学生回家做种子萌发实验。全班40名同学,其中31名同学实验成功了,9名同学实验失败了,于是就组织同学一起观察失败的实验,分析失败的原因,大家找出了4名学生实验失败是由于他们没有给种子及时浇水,刚开始萌发就干死了,还有几位学生实验失败是由于放多了水,种子全部浸在水中没有氧气腐烂了。实验中有些学生做了观察日记,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提出了一些问题,例种子萌发时突破种皮的是胚根,菜场里卖的发豆芽,不该是发豆芽应该是发豆根。有的同学发现培根突出种皮后有往地上长的特点。有的同学发现绿豆芽长高了放在阳台上它的茎弯向窗外一边……学生们通过仔细观察→提出疑问→相互讨论→寻找理论依据→得出结论,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向日葵向阳开,是因为植物顶芽有趋光性,韭黄只能在暗处培养,是因为叶绿素形成需要光;米变成酒是因为菌类起作用…… 这样的学习学以致用,掌握知识也就牢固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学习掌握生物学知识,创造科学的全新生活。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今天,在生物教学中就应该注意不但要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并要善于运用书本知识创设崭新的生活。例“生态与环境”学生们从生活的环境中着手调查,发现近年来宝鸡发展迅速,尤其是地产业。到处高楼林立,但环境保护跟不上,有些地方绿地很少,特别到冬天空气质量下降,雾霾严重,给人们身体造成影响。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学生们根据已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进行绿化城市的设计,根据宝鸡的实际情况,在绿化城市中要注意到少用地,多植树,既美化环境又净化空气,设计了这套方案(表3)。

通过观察生活,深入生活,学生感到要提高生活质量,要建设文明社会,生物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结合生活进行生物学教学,这样的生物学教学更具有吸引力。

篇5:五年级科学生物与环境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理论,把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提高到了教育的首位。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提倡学会适应变化和学会学习的思想,倡导内在学习与意义的理论,注意创造力的培养。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维果斯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生成经验;那么,教学就不是传递知识,而是创设一定环境,支持和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换句话说,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环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各种资源,通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生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学则是为学习者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成新的经验,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因此,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引导者。

三、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也明确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所以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确定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思路,让学生摆脱无助的、顺从的学习,而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吸收任何他自觉有趣和需要的知识。在设计中我不断的创设情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一直保持很高的探究欲望。主要表现在:

1、第一个环节谈话引入,激发兴趣,在设计的时候,我以《动物世界》片头曲作为背景音乐,播放大量的动物图片,一下子抓住学生的眼球,再提出问题“有的已经灭绝了,有的虽然名字一样但是外形上有很大的不同,是为什么呢?”这样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2、在设计第二个环节“探求生物进化的秘密”中有关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时充分体现了利用各种资源,通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生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过程这一观点,通过学生对资料的阅读筛选整理,以内在的需要去选择有用的知识。

3、在得到了“适者生存 自然选择”这一理论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模拟实验验证,先出示一幅图片,初步感知适者生存,接下来让学生通过动手亲自体验这一理论的现实意义,也是基于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对生物进化的秘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再对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解释,自然水到渠成。

生命科学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

本节课属于《生命世界》科学领域教学内容中的“生物与环境”之二“进化现象”的内容,主要包括了

1、能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

2、能以某类生物为例,阐释生物进化的过程;

3、关注一些和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1和2,运用的主要方法,在导入环节运用了观察法,在阅读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运用了分析、综合、归纳的方法;在进一步验证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理论的时候运用了模拟实验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生物进化的秘密》教学设计

李哲 河北省鹿泉市寺家庄镇平南小学 050225 电话:*** 电子邮箱:sjzgaoqian@126.com

学情分析:

《生物进化的秘密》为《生物的进化》单元第三课,学生在学习了前两课《生命从哪里来》和《寻找生物进化的证据》,对生命起源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从网上获书中了解了恐龙灭绝的原因,很自然会想到那些原始的生命是如何演变成现在这样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的,生物进化的秘密是怎样的。本课从观察种类繁多的动物开始,从观察理解有些生物已经灭绝有些名字相同但是所处的时代不同,所处的环境不用,在外形上有很大的差异,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然后进行资料的阅读与整理,通过模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培养学生的联想和发散思维能力。

知识目标:初步理解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

探究目标:能运用自然选择学说对长颈鹿等生物的进化原因做出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生物是一直在进化的观点; 学习达尔文尊重事实,坚忍不拔的精神。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分析整理材料理解“适者生存 自然选择”的理论。教学难点

理解自然选择学说并对长颈鹿等生物的进化原因做出解释。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和阅读有关达尔文的资料,查找某一种生物进化的资料。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模拟实验材料:大米、黑米、盘子、记录表等。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能运用知识解释进化的的原因;第二课时通过阅读和整理资料理解在进化的过程中,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我们生活的世界因为丰富多彩的生物而异常的美丽,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生物朋友,你们认识他们吗,从中又有什么样的发现?(播放图片)

在这些生物中,有一些已经灭绝了,比如„„,有的我们现在还能看到,但是和远古时期相比较有了很大的差异,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生物进化的秘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音像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进入讨论主题。】

二、探求生物进化的秘密

1、阅读整理资料,初步理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

师: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生物进化的秘密的探求,早在100多年前,有一位生物学家用毕生的经历来研究生物的进化,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达尔文)

出示达尔文的照片。

师:课前让大家搜集了有关达尔文的资料,都带来了吗?让我们通过资料来了解一下达尔文的事迹。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的整理,为了使我们的整理更有目的性,我给大家出示了几个问题,让我们带着问题去思考,各小组将你们的收获整理在资料卡上。

出示问题:

(1)达尔文是哪国人?他的主要著作是什么?(2)达尔文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采用了哪些方法?

(3)什么是“适者生存 自然选择”理论。小组阅读资料,整理信息,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个组想把你们组的信息和大家交流一下呢。小组交流汇报。师板书:适者生存 自然选择

【设计意图:给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去粗取精的整理资料,获取有用的知识。】

2、模拟实验,进一步理解自然选择的过程。

师:刚才通过阅读资料我们了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捕食者小游戏来切身体会一下自然选择。

游戏准备:

(1)、每个小组的面前都有一个小盘,里面有相同数量的白米和黑米,在面粉中混合。(2)、每个小组派一个捕食者,听口令分别捕食黑米和白米。(3)、每次捕食的时间是30秒。

(4)、捕食结束,汇报捕食黑米和白米的数量。从这个数据看,我们发现什么规律?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如果把同学们当作捕食者,黑米和白米看作是与环境颜色接近或对比明显的猎物,谁更容易被猎食者捕食,谁更能够保护自己?这也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如果这样两种生物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代一代生存会出现什么结果?

【设计意图:用模拟实验 进一步验证自然选择的观点。】 小结:进过一代又一代的进化,生物成了现在的样子。

3、运用“适者生存 自然选择”的观点解释长颈鹿的进化过程。

师:我们知道了这个观点,就可以去解释一些为什么了。大家都去过动物园吧,在长颈鹿馆前停留的时候,你们有没有想过: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要长这么长呢。(根据学生回答做调整)

其实在远古时期,长颈鹿的祖先有高矮、颈部长短不同的个体,为什么现在只看到长脖子的长颈鹿呢。我给大家出示一组图片,看你们能从中读出些什么呢?(出示长颈鹿图片)要求用上咱们刚学观点。可以互相交流交流

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师出示长颈鹿的进化文字资料。学生默读。

小结:因为在青草缺乏的干旱时期,那些颈部和四肢都较长的个体会有机会吃到高处的树叶,能够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这就是—适者生存。而那些脖子短的个体无法得到足够的食物,不容易生存下来,无法繁殖后代,所以颈部和四肢较短的长颈鹿逐渐被淘汰这就是——不适者淘汰。

是不是只经过两三代的长颈鹿就进化成现在这样子了?(不是)可见矮的长颈鹿不适合环境,高的长颈鹿适应环境生存下来,这样长颈鹿经过了一代又一代漫长的进化过程才成了现在样子,这就是自然选择。

3、解释其他生物的进化

你们知道在自然界里,还有哪些生物有这样的现象?课前老师还让大家搜集一种生物的进化资料,现在你能用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来解释它进化的过程吗,快速阅读手中的资料,找到关键的语句。

汇报交流。

三、拓展延伸,深化运用

师:其实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同样也受到了其他外来因素的影响。在英国就有这样一个事例。(出示统计图)在曼彻斯特,有一种被称作桦尺蠖的昆虫,有黑色和灰色两种,这

是1850年和1900年的统计图,大家看看数量是怎样变化?你们觉得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下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来解释这其中的秘密,并整理到自己的科学成长记录中,四、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物进化的秘密是什么?

生物就这样在自然选择中不断进化,才有了今天各种各样的生物。

现在的生物还在进化吗?对,现在各种生物还在不断的进化之中,这过程将持续下去。

教学评价设计

在本节课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表现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行为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

在导入环节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给予适时评价,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认真观察,勇于表达式一种鼓励,是一种言语上的评价,学生的补充说明体现了生生之间的评价。在阅读资料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关注的是学生学习兴趣是否浓厚,能否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评价,还包括小组成员是否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等方面,这种评价主要是老师的观察,同时在巡视的过程中进行的。在归纳整理交流环节,评价的方法更具有灵活性,学生具有创新的记录方式,小组成员之间的自评,小组小组之间的评议,全班同学的相互之间的评议,还有老师相机的评价等方式相结合。

设计特色简述:

《生物进化的秘密》是河北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12课。是一节阅读课。设计的主要思路是提出问题——阅读资料——整理资料——形成概念——实践运用——拓展延伸。本课的重点是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分析整理材料理解“适者生存 自然选择”的理论。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大量的资料,有的是书籍、有的是从网上搜集的,搜集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对资料的初步阅读、筛选和整理的过程。在课上为了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和高效,我设计了三个问题,给学生二次阅读筛选和整理设定和目标。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要点,从而形成“适者生存 自然选择”的概念,为了将概念进一步深化,我设计了一个模拟捕食游戏,使学生切身感受到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只有适应了周围的环境,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生存下去。在学生掌握了这一概念之后,就能很容易的解释长颈鹿和其他生物的进化。

板书: 生物进化的秘密

人 物:达尔文

篇6:五年级科学生物与环境

(A卷 学业水平达标)(满分:100分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下列不属于生物性污染的是()A.从工厂排出的含SO2等易使人生病的气体 B.毛蚶中含有的甲型肝炎病毒 C.使人产生过敏性疾病的尘螨 D.原产于南美侵入我国深圳的薇甘菊

解析:选A 生物性污染的污染物是活的生物及其产生的有害物质,B项属于病原体污染,C项属于过敏原污染,D项属于生物入侵,它们均属于生物性污染。只有A项属于化学污染。

2.一种原产于美洲的植物紫茎泽兰,现已在我国西南地区蔓延成灾。其原因是()A.外来物种入侵到缺少天敌且环境条件适宜的地区 B.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C.环境污染

D.人类对环境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

解析:选A 紫茎泽兰侵入我国后缺少了原产地天敌的限制,且当地的气候温度等环境适宜,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得以大量繁殖。

3.与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无关的是()A.形成酸雨,危害生物 B.对人体产生慢性毒害的作用 C.致癌作用 D.诱发水俣病

解析:选D 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会产生大量的SO2等污染物,形成酸雨。SO2等污染物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诱发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燃烧的烟雾中含有很多的3,4­苯并芘,它具有致癌作用,如诱发肺癌。水俣病是由Hg污染水体引起的慢性中毒。

4.某硫铁矿废水造成的重金属污染严重危害当地农田、作物和人类健康,当地政府对此展开了综合治理,措施之一是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将食用作物改种为(多选)()A.饲料作物

C.能源植物

B.观赏作物 D.纤维植物

解析:选BCD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使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累积量明显高于土壤环境背景值,致使出现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恶化的现象,如汞、镉、铬、铅、钒、钴、钡等,其中汞、镉、铅危害较大,砷、硒和铍的毒性也较大。重金属在自然界中一般不易消失,它们能通过食物链而富集,营养级越高,相应重金属累积越多,因此畜、禽食用被污染的粮食后,人再食用畜、禽,照样能引起中毒。

5.生态环境中某些重金属对生物体产生危害是通过()A.氧化作用 C.富营养化

B.还原作用 D.富集作用

解析:选D 生态环境中某些重金属是通过富集作用在生物体内积累、浓缩,从而对生物造成危害的。

6.1937年,有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瑞典南部栽培,这里气候比较寒冷。最初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人们对这一事实作出的以下几点解释,其中错误的是()A.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繁衍 C.这是定向的自然选择过程

D.三叶草在生活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环境

解析:选D 移植的三叶草个体中存在着差异,其中,耐寒的个体由于适应寒冷的环境而被保留下来并繁殖后代,经过逐代积累就形成了耐寒的三叶草新类型。这是定向的自然选择使三叶草与寒冷环境相适应的结果。

7.海域发生“赤潮”,会使大批鱼类及海洋动物死亡,形成“赤潮”的主要原因是()A.海水受化学物质污染 B.海洋浮游生物突发性增殖 C.海水受生活垃圾污染

D.水土流失,大量红土壤流进大海

解析:选B 富营养化发生在海水中叫作“赤潮”,“赤潮”产生的过程中会使藻类植物和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致使水体缺氧,厌氧微生物在分解过程中还会产生硫化氢、甲烷等有毒物质,致使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8.线虫与昆虫病原体被联合用于害虫的防治。线虫首先感染宿主昆虫,然后细菌从线虫中逃出、繁殖,并杀死宿主,最后线虫以分解的虫体为食。这一事实说明()A.可以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和基因工程等措施综合防治害虫 B.有害生物的天敌包括捕食者和寄生物

C.同一宿主同时可被多种寄生物危害,寄生物本身又可被另一寄生物所寄生 D.生物防治可以避免害虫的抗性进化,防止环境污染

解析:选C 巧妙地利用生物间的寄生关系达到以虫治虫的目的,是生物防治的成功案 例之一。解答时要紧扣题干内容进行分析,选出合理的选项。

9.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①制造氧气,吸收二氧化碳 ②吸收有害气体 ③阻滞、吸附粉尘 ④分泌抗生素,杀灭细菌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 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绿色植物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二是绿色植物可阻滞和吸附大气中的粉尘和放射性污染物;三是能够分泌抗生素,杀灭空气中的病原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吸收二氧化碳也起到了净化空气的作用。

10.下列不属于用于生物净化污水的一组生物是()A.草履虫、变形虫 C.放线菌、酵母菌

B.衣藻、小球藻 D.乳酸菌、甲烷菌

解析:选D 用生物净化污水,是利用多种需氧微生物,把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CO2、水以及含N和P的无机盐等,使污水得到净化。D项生物是厌氧微生物。

11.“山上多植树,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吐”。这条谚语形象地说明森林对生态环境的作用是()A.制造氧气、净化空气 C.过滤尘埃、杀灭细菌

B.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D.降低噪声、调节气候

解析:选B 该谚语体现的是森林对生态环境可起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12.在某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因污染导致水生植物大量死亡后,池塘中首先减少的物质是()A.CO2 C.硝酸盐

B.O2 D.磷酸盐

解析:选B 水生植物大量死亡,其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少。

13.把过多的未经净化的垃圾直接倾倒到河流中,会使水中的氧气量减少,进而可导致()A.河水的温度降低 B.河水中矿物质浓度降低

C.河水中需氧呼吸的水生生物的增加 D.河水中厌氧呼吸的水生生物的增加 解析:选D 厌氧生物适应缺氧的环境。14.下列不属于生态工程建设目的的是()A.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 B.防止环境污染 C.单纯追求粮食产量

D.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解析:选C 根据生态工程的概念可知,防止环境污染,对于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都是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只有C项不正确,单纯追求粮食产量有可能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15.下列哪一项措施最可能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相符合()A.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

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少于消费者的能量 C.从农田中获取的氮元素多于向土壤补充的氮元素 D.农田施用的无机氮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

解析:选C 若从农田中获取的氮元素多于向土壤中补充的氮元素,久而久之就会使土壤缺乏氮元素,植物生长就会受到影响。

16.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利用,既可能促使资源的优化与稳定,也可能造成环境的破坏,这属于生物资源的()A.有限性 C.区域性 解析:选B 17.下列有关生物资源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资源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资源

B.生物资源分布不平衡,在数量或质量上有显著的地域差异

C.对生物资源若能进行适度开发、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生物资源便可通过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作用得到恢复和再生

D.生物资源在数量上是有限的,原因是只能受自身遗传因素的影响 解析:选D 18.我们通常在媒体上看到“生态平衡”的概念,下列关于“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态系统保持其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的状态 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和恢复其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平衡的基础 D.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没有关系

解析:选D 该题的前三项准确地表述了“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而D项表述不正确。

19.下列哪项生态问题被人类调控的程度最大()

B.动态性 D.整体性 A.野生熊猫数量的减少 B.酸雨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 C.内蒙古草原上的蝗灾频繁发生 D.长白山林区的梅花鹿不断减少

解析:选B 人类与其他生物一样,其行为也会影响环境,有些影响不可逆转,有些影响可以控制或预防。

20.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我国正在加快发展绿色食品。绿色食品要求()①产品的原料必须是绿色植物 ②产品原料的产地符合环境质量标准 ③产品原料的生产过程符合生产技术标准 ④产品的加工、包装和储运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B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的安全、优质食品。绿色食品并非指“绿颜色”的食品,而是对无污染食品的一种形象表述。绿色象征生命和活力,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食品生产的基本条件,由于与环境、健康和安全相关的事物通常冠之以“绿色”,为了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对环境保护的有利性和产品自身的无污染与安全性,因此命名为绿色食品。

二、非选择题(共50分)21.(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水资源短缺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现在全世界只有1/4的人群能饮用到合乎标准的净水,1/3的人口没有安全用水,而且缺水的形势日趋严重。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粮食减产高达50亿千克,经济损失达120亿元。曾经哺育过中华民族的黄河从1972年至1999年的28年间,黄河下游共有22年累计断流1093天。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正因为如此,人们采用生物技术进行污水净化(净化成本低于海水淡化),下面是美国加州和我国深圳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图(见下图)。

加州污水

深圳污水 ↓

↓ 格栅

格栅 ↓

二级水生生潜流湿地三个并联

物曝气塘种芦苇、大米草 5 ↓

砂滤

潜流湿地两个并联(种茳芏、芦苇)↓

↓ 反渗滤

稳定塘三个并联 ↓

粒状炭柱

潜流湿地一个(种茳芏、席草)↓

↓ 臭氧消毒

出水(生活用水)↓

出水(达到饮用水标准)(1)流程中稳定塘(包括曝气塘)主要是利用水中微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来降低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质。

(2)人工潜流湿地种有多种植物,这些植物根系与床体填料表面中生长了大量的微生物,并形成生物膜。废水流经时,固态悬浮物被填料及根系阻挡、截留,这相当于____________作用;有机物通过生物膜除去。其中的植物还有____________空气的作用。

(3)粒状炭柱的作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臭氧消毒是利用臭氧的________来分解有毒物质和杀死有害微生物。

答案:(1)分解作用(2)过滤 净化(3)吸附污水中的微生物和有毒物质(4)强氧化性

22.(15分)某一河流中生活着多种生物,但自从其上游地段中开办了一个采矿厂后,将采矿中的混浊黏土水排放到河流中,使河流生态系统受到了一定影响。下图是有关人员根据采矿厂下游河流中多个不同距离的氧浓度以及pH绘制成的(均在中午取样统计)。请回答以下问题:

(1)统计发现,该河流与矿厂最近的100 m的范围内,溶解氧量突然改变出现了下降,其中最有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什么在100 ~400 m的范围内溶解氧的含量逐渐恢复到正常的状态?最为恰当的解释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对不同河段河水pH的测定所得的β曲线来看,由矿厂开始的100 m范围内pH升高正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之,在100 m和400 m的范围内pH出现下降并趋于稳定,同样表示了水生植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所有测量数据为何都要在中午进行读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观察曲线可知,矿厂→100 m范围内溶解氧突然减少,可能是矿厂的排污导致植物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随后矿物质沉淀,水质变清,光合作用增强,溶解氧含量上升。河水污染致使水中CO2溶解量减少,导致pH上升。

答案:(1)混浊的河水妨碍了河流里的植物光合作用,使氧气的释放量减少

(2)随着河水矿物质颗粒的沉淀,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又逐渐恢复原有水平,氧气释放量增加

(3)河水被污染,使水中CO2的溶解量减少,导致pH升高 光合作用又逐渐恢复到原有水平

(4)第一,便于对比,减少因时间不统一引起的测量误差;第二,对水生植物而言,中午光照强度大,光合作用较强,取值容易且明显

23.(15分)如下图所示为我国20世纪50~90年代某海域一种渔业资源的产量变化情况。请据图分析回答:

(1)新中国成立后,从20世纪50~70年代捕捞迅速增加是由于__________的改善,而70年代以后捕捞量迅速下降,是由于从60年代末开始就已出现了________超过了________。

(2)造成20世纪70年代以后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的原因,除了过度捕捞外还有__________,其中近海海水中最主要的污染物为__________,能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的污染物是__________,能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物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3)请运用相关生物学知识谈谈海洋生物资源低质化的原因。(4)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行之有效的措施有哪些?

解析:我国海洋资源有严重衰退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是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要保护海洋资源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如休渔、人工放流、人工增殖,发展远洋捕捞,保护海洋环境等以避免海洋资源的退化、海洋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让海洋生态系统实现其应有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答案:(1)捕捞工具、手段措施 捕捞量 资源再生能力(2)环境污染 石油、重金属等 重金属 N、P等矿质元素 有机物(3)海洋生物资源低质化的原因有两个:①长期过度捕捞某些经济鱼类等破坏了食物链,如大黄鱼为肉食性鱼,它以某些小杂鱼为食,大量过度捕捞大黄鱼则使小杂鱼失去天敌而大量繁殖导致低质化;②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畸形、变异也是低质化的原因。

(4)①开发:大力发展沿海水产品养殖和增殖;②利用和保护:适度捕捞、控制污染因素,实施禁渔区和禁渔期政策,规范捕捞工具等。

24.(10分)红星中学的学生为了调查该地某湖泊的水质污染情况,在注入湖泊的4个主要水源的入口处采集水样,并测其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结果如下:①号水源水样中有单一种类的纤毛虫,如草履虫,且数量极多;②号水源水样中单细胞藻类的种类较多,且数量也极大;③号水源水样中无任何植物,且发出刺鼻的气味;④号水源水样中浮游动植物均有发现,但数量不多。请根据以上结果分析并回答:

(1)该湖泊的污染源中,污染的严重性由重到轻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

(2)①号水源的污染物主要是______________,②号水源的污染物主要是____________,③号水源的污染属__________。

(3)假若①和③号水源的污染属于同一性质,程度相同,则①号水源排污点离湖泊入口的距离比③号水源____________。

(4)为了改变湖泊的污染状况,首先必须治理的是________________水源,这一水源一般是由________________排出的废水。治理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等几种。

上一篇:儒雅新春祝词下一篇:斜巷运输安全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