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信息资源处理

2024-07-08

数字信息资源处理(精选8篇)

篇1:数字信息资源处理

关于数字信息资源的另一面

【内容提要】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文章从数字信息资源存在的问题,如使用权与所有权问题;易逝性特征;数字信息的不安全性;数字信息的权威性差;适宜于共时研究,历时研究方面有待技术的进步与支持;应加强信息过滤技术的研究,充分考虑技术上的难度和各方面所需的条件等方面,论述了数字信息及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摘  要  题】数字图书馆论坛

目前,在我国图书馆界几乎是言必称数字,会必议数字,刊必载数字,课必讲数字,没有“数字”就不时髦。对此,我们可以完全理解,并予以充分肯定。但是“这种热潮”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是对数字图书馆的认识存在误区所致。笔者认为这可能反映了国内图书馆界对于实现数字图书馆在技术上的难度和各方面所需的条件还认识不足;而如果没有充分的认识和多方面的准备,我们在探索实现数字图书馆的过程中可能会走弯路。

1 应深刻认识、加深理解的几个问题

1.1 使用权与所有权问题

其实对于数字化信息资源,我们仅仅拥有使用权,仅仅在付费的那一段时间内,拥有使用权,而并无所有权。这一点与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源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纸质印刷品,是一个物理实体,当你付钱购买后,你就拥有了所有权,不存在版权问题,不存在内容失真问题。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受知识产权的保护限制,许多著作内容不经原著者同意,不能转换,更不能随意上网传播;一般说来,网址信息的稳定则依赖于谁拥有服务的空间,拥有者意味着网址作者控制空间的使用与内容及服务器的管理政策。而存储空间的数量则与服务器提供者的经济承受能力有关。网络空间是人们花一定费用取得的使用权。拥有网络空间就要对其进行维护,包括上网费,电话线路费,线路资源费用。

因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一项高技术、高投入的工作,即使美国政府的项目,也不是由政府出全资开发建设,并且在项目的管理上多采用经营模式,技术的开发上很注重标准化和开放性。以下的两则新闻,很值得引起我们重视:一则是欧洲最大的因特网数据运营商KPNQWest公司21日宣布该公司的数据网络将停止运营。KPNQWest为荷兰电信公司KPN和美国电讯商QWest组建的联合公司,已于5月31日宣布破产。据报道,该公司数据网络覆盖欧洲50个城市,其关闭将极大影响欧洲的数据传送。另一则是205月15日根据国外媒体报道,在关键字(Keyword)领域较为突出的国际知名公司RealNames,于当地时间本周一裁去全部员工,宣布破产。目前RealNames已经关闭了其网站,RealNames成千上万的网络关键字客户陷入了前景不可知的境地。故应积极研究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对网上特定领域内的信息资源进行系统挖掘并且进行有序加工和整理,为用户提供有效利用。否则,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后仅仅剩下几台电脑。

1.2 易逝性特征

为了保证网络系统检索的速度与稳定性,网络系统中的信息需要定期删除,犹如飞机中的黑匣子,它仅保留最后一段时间的详细资料,以前的资料逐次消去。而目前各国在法律上并没有规定网络服务商要承担信息保存的职责,因此网上信息有易逝性的特点,信息资源的积累较为困难。数字资料不像印刷媒体也许还能找到孤本,残本,网上电子文件在没有了之后是不留蛛丝马迹的。现在网络文件的平均寿命为44天,因特网上网页的平均寿命是75天。现在没有办法把网上所有变化全部存储下来。号称是最疯狂的新闻网站hand.com,全天24小时发布新闻,新闻内容平均6分钟更新一次,并且不存挡,因而有人发出感叹,作为人类沟通的第四媒体,互联网的历史将无以寄托[1]。同时,有关如何利用网上数字信息资源方面,当前法律方面并无明确规定。一方面有相当多的数字信息在不断消失,另一方面由于版权等原因,人们无法大胆开发利用,处于一种两难的境界。而且,经转化为数字化的信息知识,有的容易失真,甚至容易消失;数字信息载体与纸质印刷品比较,保存期短,磁带寿命为15~,光盘寿命为20~30年,远不及纸质印刷品在这方面稳定可靠。再则,技术更新、实体变质、病毒感染、黑客攻击、断电、误操作、服务器毁坏、系统瘫痪等因素都会影想数字信息的有效存取。“再次是技术和标准变迁时,数字资源需要周期性的归档,以便将数字资源转移,变换到新的硬件和软件平台上。由于存储技术发展迅速而导致的技术废退,那些认真开发和维护的数字藏品可能会有朝一日不能解读。”“……因特网上信息的获取这个途径基本没有利用。笔者的调查咨询还显示,98家图书馆中只有四川工业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有专人搜集因特网信息,占调查单位的2%。”[2]

在此情况下,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己在收藏整理方面的特长,及早动手。根据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保存相关资料。无论是实体保护,还是技术环境的维护,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确保数字信息的长期可处理性,可利用性。由于数字图书馆是一个海量多媒体数据库,其信息数据最之大是前所未有。传统的二级存储器(主存储器和磁盘)已难以容纳庞大的数字图书馆数据,数字图书馆中的海量数据需要使用三级存储器存储。目前常用的三级存储器有磁带,磁盘,光盘,机器手光盘库,机器手磁盘库等。[3]在日常工作中,应重视收集因特网上更新频度快的灰色文献资源。比如动态报道,其中包含了很多具有重大情报价值的内容,一但网页更新,再也难觅其踪影,所以要求图书馆人员发挥优势,日积月累,将这类信息收入现实馆藏。[4]从而安全保存数字信息资料。

1.3 数字信息的不安全性

除了数字信息对产生信息的原有系统的依赖性,信息与实体的可分离性,信息的易改性等因素对信息的安全带来一系列的影响之外,网络安全的薄弱性是不可忽视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并不安全,有时会出现某些隐患,从而使数字信息化为乌有。互联网不安全性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网络系统过于复杂,缺陷太多,易于遭受黑客攻击;网络管理的法制体系不够健全;计算机专家设计的技术防范措施不得力。[5]另外病毒破坏、硬盘故障、电压不稳定、停电、误操作等因素都会造成服务器毁坏,系统瘫痪,信息数据丢失的问题。这些都能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1.4 数字信息的权威性差

“众所周知,因特网点是一个包含众多信息格式,众多信息内容的信息混合体,是一个极具价值的信息源。与有着信息质量控制机制的传统信息发布和传播模式相比,自由、开放的因特网为用户提供了更为方便、更加快捷和更为广泛的信息获取渠道,但它在为用户提供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同时,也造成了信息过载和信息污染等传统环境下不易出现的新问题。”[6]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关注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问题,并呼吁对网络信息资源开展同传统信息环境下评价纸质文献一样的严格的质量评价。这不仅是因为网络出版具有自由与自发特性,信息发布缺乏质量控制机制,更因为在虚拟环境下,用户很难从作者权威性,出版机构权威性,新颖性等印刷体信息环境下常用的评价信息资源质量的指标中判断网络信息资源质量。[7]

这些都是由网上信息的特点决

定的。首先,Interne网上信息的发布大多未经过仔细的审阅。印刷型文献出版时,一般具有较为严格的审稿制度,以便对稿件进行修改,把大量可能出现的错误在印刷前改正。而Interne的信息发布,虽有一些单位、机构落实专人进行控制,但大多数是未经审阅的所谓“自行发布”(VanityPublishing)形式。其次,Interne信息资源数量巨大,整序不够,同种主题的WEB网站数量不断增加。现有搜索引擎的索引功能尚待完善,一次检索往往出现成千上万条命中记录的情况,令上网点检索者无所适从。第三,Interne信息资源还存在良莠不齐、信息垃圾充斥的现象。许多学者对Interne信息资源的准确性、可靠性存有怀疑,有的认为网上信息是肤浅的和不可信的[8]。由于在Interne上个人网站多,信息发布随意,除了存在虚假的信息外,还充斥着大量的价值低劣的信息。从而导致网上信息来源复杂多样,真实性、可靠性无确实保证,处于一种无序化状态,信息的组织化程序不高。由于在网上有着巨大的、不可忽视的、分布分散的信息源,以及网络信息管理机制及规范并未建立,人们在大量无序的信息中想要全面、迅速、有效地查到所需信息还比较困难,单靠几个搜索引擎是不够用的。《时代周刊》曾评论道:“因特网与其说是把新用户带入了新世界,不如说是把他们引进了茫茫无际的大海”。[9]

1.5 适宜于共时研究,历时研究有待技术进步与支持

共时研究,研究当代以来的各种问题时,各种资源浩如烟海,任何一个大的事件,都可以很快找到大量的信息;历时研究,当从历史的角度来研究考察许多问题时,则无法很好进行,因为数字资源的积累量太少,历史太短;“与传统图书馆比较,数字图书馆存储的信息量有限,且不系统不全面,不能满足人们系统学习研究的需要;”[10]而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进行。如根据统计,我国现存古籍10余万种,1000万册以上,如果再加上古代艺术作品、近现代资料,总量将达到几十万种。限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点和资金等问题,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只能选其精品。[11]有人估计将俄罗斯的全部古籍数字化保存,至少需要2时间,暂且不考虑所需资金。而且目前,我国全文文献资源数据库几乎没有,更谈不上规模,而且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或兼容的格式。“像美国国会图书馆就开设了虚拟电子图书馆,但网络上无法查阅原文,只能查阅馆内所藏书籍的简介。”[12]同时从经济方面考虑,有资源的可获得性问题,这里又有三层含义:一是目前还缺乏大量的数字化资源,而转换的代价又很高;二是尚未形成“无处不在的网络”和“无处不在的计算机”;三是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的可承受性(支付能力)还不高[13]。“但是,目前网上社科信息资源分布极不平衡,金融、贸易、法律等一些应用学科的信息所占比重较大,而哲学、政治学、文学、历史、考古等一些老化速度慢、时效性不太强的学科的信息则相对少一些。而且,由于国内外对社会科学的划分标准存在差异,造成各自的社会科学主题分类目录下所涉及的.信息领域内容不同,使网上社科信息资源处于分散状态,不利于用户查全,查准所需信息。”[14]由于网络信息服务实践缺乏理论的指导,而真正的资源共享运行机制目前尚未形成,异地索取原始文献困难重重。

1.6 应加强信息过渡技术的研究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信息量的巨大增长,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信息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日益加强。然而人类铸造的科技这把“双刃剑”,把自己赶到知识和信息的海洋的同时,作为个体的人却被知识与信息的海洋淹没了,过量的信息使人迷失,虚假信息使人行为失策,信息干扰导致人们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而垃圾信息则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并成为污染人类精神世界的元凶之一。作为信息“过滤器”的图书馆应责无旁贷的担当起对网络信息进行过滤整理的工作,对网络信息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净化网络信息环境。但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各种过渡软件都难以达到目的,对网络信息的过滤效果并不向宣称的那样好。[15]“人们还缺乏对庞大而混乱的网络信息进行有效整序的能力,这种状况既影响了读者获得的信息的质量,又使信息应用的效率得不到保障”。[16]面对被污染的信息资源,过滤是行之有效的防范手段。加强信息过滤技术的研究,有利于用户快速找到有用的信息,保持信息高速公路的畅通无阻。

2 关键技术,统一标准和管理人才问题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1 关键的技术问题尚未解决

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瓶颈技术问题如:海量信息存储技术、互操作技术、网络信息检索技术、个性化信息定制与推送技术、数字化信息的开放描述、数字图书馆的硬件平台、数字版权保持技术等等,有待于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的研究、实践。

2.2 标准与法规的制定和实施,缺乏应有的统一标准和规范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目前各个数据库之间的编码格式不同,数据库之间无法进行转换,同时也缺乏跨库的检索技术,因此目前数字图书馆的数据资源无法发挥整体优势。在进行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数字资源库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白,这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国家的重大工程,单靠哪一个部门、哪一个单位是无法完成的。

2.3 高质量的管理运营人才缺乏

非常重要的是要有适应数字图书馆运行、管理和服务的新型的图书馆员(Cyberian)。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数字图书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学历和专业素质,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同样重要的是相关专业人员之间的紧密合作。

在数字化浪潮中,我们应以“社会资源馆藏化”为主要职能,部分馆藏进行数字化转换只是一种补充行为,“馆藏资源数字化”不宜成为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更不宜作为一种口号提出来。同时,图书情报界应尽快摆脱自产自用文献数据库的状况。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作为国家重要的信息资源基地,应该加强横向交流与协作,发挥图书馆界整体优势,走“分散建库,集中联库,分散服务,资源共享”的联合建库道路。

收稿日期:-04-25

【参考文献】

1 王晓美.论图书馆对网址信息的收藏和保护.图书馆杂志,,(9):29~31

2 邓永莉.国内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反思.图书情报工作,2003,(3):104~108

3 邓永莉.国内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反思.图书情报工作,2003,(3):104~108

4 高文,刘峰,黄铁军等.数字图书馆――原理与技术实现.清华大学出版社,

5 徐义全.电子文件的特性与长期保存.档案学研究,2000,(1):53~57

6 张咏.网络信息资源评价办法.图书情报工作,,(10):41~47,61

7 Janicke  Hinchliffe,Lisa.Resource  selection  and  information  eval  uation.

alexia.lis.uiuc.edu

/janicke/Evaluate.html

8 HawkinsD.T.WhatisCredibleInformation?Online,1999,23(5):86-89

9 张文华.从用户研究与拥护需求变化看我国数字图书馆教育.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5):71~72

10 黄宗忠,王晓燕.论复合图书馆与图书馆发展趋向.图书馆论坛,2002,(5):6~11,21

11 强自力,苗凌,李人厚.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图书馆的思考.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1):3~6

12 于升峰等.数字图书馆的关键技术研究.情报学报,1999,(12):536~540

13 朱强.谈谈数字图书馆实现的条件.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1):11~13

14 李伶.Interne上社会科学信息资源的利用,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2):68~74

15 李伶.Interne上社会科学信息资源的利用,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2):68~74

16 张成昱.论第三代数字图书馆.图书情报工作,2003,(3):66~71

篇2:数字信息资源处理

【内容提要】当今社会已经进入数字时代,数字信息的合理使用问题成为各行各业激烈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分析数字信息合理使用的含义及其必要性,并就如何合理使用数字信息作了重点探讨。

【摘  要  题】图书情报工作论坛

【英文摘要】The  thesis  analyses  the  meaning

1合理便用的含义及法律依据

合理使用,是指公众为了学习、引用、评论、注释、新闻报道、教学、科学研究、执行公务、陈列、保存版本、免费表演等可以不经版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而使用其作品的权利。合理使用是版权法中为平衡版权人的个体利益与言论、信息自由的公共利益而创设的一种制度,是赋予公众对利用版权作品的一种豁免权。世界大多数国家为了确保图书馆所担负的公益性社会教育职能的充分实现,都在其相应的法律中作出了合理使用的规定,我国在《著作权法》中对图书馆的合理使用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在我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中规定了十二种合理的使用方式,其中与图书馆有关的主要为第六款与第八款。如第六款规定: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发行;第八款规定: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可以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合理使用体现了版权人与公众利益之间、版权垄断与信息分享之间的平衡点,是为了维护公众利益而对版权所施加的限制,它协调了作者、传播者与使用者三者之间的利益,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又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与利用。合理使用制度的适用范围一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调整,以保持版权人独占权利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其价值、目标在于通过均衡保护的途径,促进科学文化与信息交流的发展。

2合理使用是数字时代版权法和文化信息交流发展的客观要求

2.1数字信息与现行版权法中合理使用制度的冲突

数字信息是以0和1两个数字的编码组合来表达各类信息资源,它以数字化方式存储文献资源,用计算机网络传递文献资料,通过虚拟链接提供网上信息服务,彻底改变了传统图书馆对文献信息的传播与利用方式,为实现信息资源的广泛共享创造了条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资源传播的地域界限不复存在。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地区的读者只要拥有一台与网络相连的计算机并遵循数字信息的相关借阅规定,就可以浏览、检索、复制、下载网上的数字信息,而不会因地域界限所造成的文献传播障碍所困扰。二是阅览文献时的独占性不复存在。人们通过网络阅览文献时不再需要同时占有该文献的载体,使得不同读者在同一时空中可以阅览同一文献,从而消除了印刷型文献所固有的文献载体与文献所包含信息不可分割的矛盾。数字信息在给人快捷、方便的信息服务的同时,也引发出一系列的版权问题。由于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律的制定是基于传统图书馆中的印刷型文献,从而造成传统版权法中合理使用的规定与数字化信息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冲突,而且随着数字信息特别是当前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这种冲突将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2.2数字信息合理使用的必要性

数字信息和现行版权法的冲突必然带来合理使用制度的修正。从总的趋势看,版权法的每一次修订都在缩小合理使用的范围,争论的焦点始终集中在版权法赋予图书馆和公众合理使用限制与反限制上。版权至上主义者主张维护版权人在版权法中的地位,认为数字信息不能完全适用目前版权法规定的图书馆和公众对信息合理使用的规定,因为对数字信息资源的利用不同于对传统信息资源的利用。另一方面,图书馆员和广大使用者则在为捍卫合理使用而努力,他们担心商业利益会造成因应用新技术而建立一个严格地实行看一次付一次钱的世界。在这种有限制的环境里,许多使用者将被剥夺合理使用信息的权利。

笔者认为法律的`精神―平等、公平、合理,始终是版权法追求的价值目标,合理使用制度仍应继续发挥其作用。这是版权法和人类文化信息交流发展的客观需要。版权人、出版者与使用者、传播者有如天平的两端,版权是中间的支点,二者之间是双赢与双输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从创新的角度说,对版权保护不足和保护过度都会阻碍创新。保护不足,则创新热情将会随创作收入而减少;保护过度,则会使权利过度集中在版权人手中,不仅损害了善意传播者和使用者的正当权益,而且因市场上作品的价格上扬,而有可能挫伤公众对作品使用的积极性,使作品的传播受到阻碍,不利于对前人和别人成果的借鉴,从而使创新成本增加,既影响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必将对版权人的利益产生不利影响。总之,在数字时代,版权法的立法目的要得到充分的实现,就不能仅考虑版权人的经济利益而限制和拒绝使用者的合理使用,就不能忽视图书馆及其所代表的公众利益。合理使用仍将作为调整版权人与使用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制度继续存在。

3如何合理使用数字信息

3.1数字信息合理使用的范围

3.1.1公有领域的数字信息的合理使用

公有领域信息是指,不受版权法保护的作品可视为进入公有领域,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可以自由使用。具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不适用版权法保护的作品。世界各国都有将某些作品排除在保护范围之外的制度。我国不适用版权法保护的作品包括:①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它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②时事新闻;③历法、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

(2)已到保护期限的作品。我国版权法对一般作品的作者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实行永久保护,而对作者发表权与复制权、获得报酬等财产权利的保护期限为作者有生之年及死后50年。因此对外国古典作品的翻译、对中国古籍的整理、注释、汇编、复制等,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进行。

(3)超出地域制约的作品。1993年国家版权局发布《关于为特定目的的使用外国作品特定复制本的通知》,严格限制对外国作品的复制。但这种限制仅及于《伯尔尼公约》成员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

3.1.2受版权保护的数字信息的合理使用

对作品非营利目的的使用若符合合理使用原则,则不需版权人授权,也不需支付许可使用费;否则需依法取得版权人授权并支付使用费,若符合法定许可或强制许可制度,则不需版权人授权但需支付费用。受版权保护的数字信息合理使用包括如下形式:

(1)法定合理使用制度。我国版权法列举了合理使用的12种情况,以下几种对数字信息的使用属于合理使用:①为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使用他人已发表过的作品;②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过的作品;③为学校课堂教学或科研翻译工作、国家机关执行公务等需要少量复制已发表过的作品,供教学或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也不得损害原作品版权人合法权益;④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保存版本

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⑤对设置或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等。

(2)法定许可制度。法定许可是指使用者使用作品不需经版权人许可或同意,只需支付一定数额的法律认为合理的报酬。法定许可公适用于已发表的作品,且不得侵犯版权人的其它各项人身权与财产权;对于未发表的作品,使用者必须事先征得版权人许可。

(3)强制许可制度。强制许可又称强制许可证制度,是指版权人在一定时期内未许可他人使用已表的作品时,使用人可向政府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过一定程序获得强制许可证,可不经版权人许可而使用其作品但应向其支付报酬《伯尔尼公约》、WIPO公约规定了强制许可,我国版权法无强制许可的规定,但作为两大公约的成员国,也应适用强制许可。

3.2数字信息合理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侵权问题

3.2.1未经许可通过网络传播版权作品的侵权行为

(1)将他人作品擅自上网传输以获利。在网络中免费为个人使用的作品,并不等于可以自由使用的作品。如果把他人的作品,把从其它网站上下载的作品,或者从快报刊上扫描下来的作品重新编排制作后在网上传播,借以出售赚钱或者吸引众多访问者和广告商以赚取广告费均属侵权行为。

(2)将版权作品放在免费网址上,以供浏览、使用,但如果未经许可,且不属于合理使用,这种行为侵犯了版权人的公开陈列权。在个人网址上使用和复制他人作品,必须得到版权人的允许,将受版权保护的作品送入网络服务器,即使未做任何改动,也犯有间接侵权,因为这样做会为他人浏览和复制版权作品提供方便。

(3)用公告板(BBS)传播版权作品以供用户免费使用,也是一种侵权行为。

(4)利用电子邮件传播版权作品属于侵权行为。

3.2.2破坏版权管理信息的侵权行为

WIPO版权条约规定享有权利标示权,即版权人有禁止他人删除或篡改、伪造、更换由版权合法施加于其作品之上的有关作品、作者、版权所有等版权管理信息事项的标示的权利,特别是以数字或代码显示的标志,也禁止对明知已被改动了权利信息的作品传播、复制等。

3.2.3破坏技术保护措施的侵权行为

WIPO版权条约草案规定,缔约各方应将任何人经许可从事破坏作品复制件上的技术性保护措施的行为为非法,即数字化作品版权人具有禁止未经许可对其作品进行解密这种反向行为的法定权利。同时规定,将未经许可的解密及提供从事解密等反措施行为视为侵权,缔约时,这项保护简略为一句话,即由各成员国自己立法去规定以何种方式禁止反措施和保护权利人。

【参考文献】

1刘志刚.电子版权与图书馆的合理使用.情报理论与实践[J],(2)

2董炳和.合理使用:著作权的例外还是使用者的权利.法商研究,(3)

3柳晓春,方平.版权保护与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图书情报工作,(3)

4薛虹.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

5张玉瑞.互联网上知识产权诉论与法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11

6秦珂.数字图书馆的法律地位及其版权问题[J].图书馆学刊,,(3)

篇3:论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

一、档案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 我国的档案管理还远不能适应档案信息化和网络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档案馆信息化网络建设滞后, 致使档案工作没有与时代同步, 与数字化同行,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信息现代化管理前进的步伐。同时, 各个档案部门大都已建成了规模大小不等的档案数字库, 但所建的数据库存在一些问题。而且, 档案部门缺少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 无法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档案队伍素质普遍较低, 馆内严重缺乏既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 又精通档案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不适合档案网络化建设和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严重阻碍了档案事业的发展。

二、数字化档案管理建设的对策

(一) 提高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档案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必须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 采取统一的数据格式、统一的软件程序、统一的技术标准, 制定出既符合档案信息化规律, 又适合我国实际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这样, 才能解决信息的交流问题, 才能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 才能稳步推进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

(二) 加强档案数据库建设

管理数字化建设的核心是建设档案信息数字库, 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流, 也是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数据库的建设要以数据的准确性数据项目和内容的完整性、数据的规范性、数据的稳定性为依据, 集中力量建成若干个标准化, 实用性强的全文数据库、目录数据库。同时, 档案馆发挥自身的优势, 建立有自己特色的数据库, 面向应用, 建立“活库”, 以利用频率和使用效率考核数据库的“活性”;突出重点, 由单一库向系统库发展。

(三) 有效实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档案信息化的主要目的之一, 就是要使信息资源得到共享。因而, 只有为广大用户提供便捷、灵活的档案信息服务, 才能达到档案信息化的目的。档案信息的共享是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功能之一, 要有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它不是孤立存在的, 与档案信息的管理、利用以及安全都是息息相关的, 并贯穿于档案信息化的整个过程。

(四) 加快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引进

档案馆 (室) 资源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与新知识、新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密不可分。所以, 人才队伍是关系到档案信息化建设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为此, 要加快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高层次信息人员, 加大对在职档案人员的培养力度, 更新其知识结构, 提高其业务水平, 使他们尽快掌握计算机网络及相关技术, 以适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三、数字档案管理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 数字档案的可靠性、可行性

档案以其原始性和可靠性而优于其它信息, 因此, 它不仅具有参考作用, 而且具有凭证作用, 这一点是其它信息所不具备的。而不可靠的信息, 比缺少信息更可怕。因此, 依据不可靠的信息, 所作出的错误的决策, 所造成的损失更大。因此, 必须从技术上解决其易变性问题。易变性问题有效解决了, 它的可行性和可靠程度才值得探讨。

(二) 数字档案的数据保密问题

网上数字档案的保密问题探讨, 是仅对档案自身内容特征而言, 对档案的有效管理还要涉及到档案管理所特有的保密性特征。加强技术手段是提高保密性的必要措施。网络的属性注定它是一个完全开放或相对开放的共享资源, 数字档案也就非常容易泄露。

(三) 数字档案数据安全问题

数据安全是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生命线。确保档案安全是档案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也是档案数字化建设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档案部门来说, 一旦数据遭受破坏, 带来的损失是无形的、难以估量的。因此, 档案部门应当做好数据的备份工作, 即使发生各种形式的数据丢失破坏, 也能依靠备份数据及时恢复, 将损失降到最低。

(四) 数字档案的长期保存问题

随着数字资源的快速增加, 原来缺乏统一的管理模式, 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其长期保存。由于数字保存涉及的面较广, 所以, 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法律政策上, 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篇4:整合信息资源,打造数字工贸

王宇川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广东工贸)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及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为了落实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精神,参照《广东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参考标准》,广东工贸于2006年正式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通过广泛调研和反复论证,学校从建立基础设施、开展基础应用开始,将校园网络基础升级,新建网络教学、校园一卡通等六大系统,将财务系统、图书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升级换代,完成各应用系统与存储备份系统的集成与上线,并把各异构应用系统完善整合,实现单点登录,统一门户。在此基础上,近两年进一步完善和扩展各系统功能及其应用,建立了规模适中、信息畅通的网络基础设施;建立了异构集成、先进实用的高校信息化应用体系;建立了接口开放、方便扩充的体系结构;建立了具有多模式数据备份的高可靠运行环境,应用效果良好且富有特色,获得了各方面的高度认可。

王老师还对国内高校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进行了分析,对广东工贸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经验做了总结。他指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成功有赖于:上级机关与学校领导的重视、信任、指导和支持;校内外各方的精诚团结,协调一致,通力合作;深入调查、科学规划,选择成熟技术,确立科学方案的做法;对已有资源的综合和集成,等等。

(本文由金冉根据录音及PPT整理)

篇5:数字资源应用工作现场会信息

2014年元月六日,在饭坡镇第一初级中学隆重召开了嵩县教育系统数字资源应用工作推进会,参加会议的有各乡镇中心校教务主任、定点初中校长和中学教务主任,会议在嵩县教育局电化教育研究室主任陈红圈同志的主持下,按照既定程序在一天时间内有序进行。

会议上饭坡镇中心校校长张建伟同志介绍了全乡教育系统开展数字资源应用工作总体开展情况,会议听取了饭坡镇第一初级中学校长李相成同志关于学校在本项工作开展中的典型做法,实验中学、大章中心校和库区中心校等单位也在会议中介绍了单位电教工作的先进做法,与会人员现场观摩了饭坡镇一中数字资源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使用情况,亲眼目睹了现代教育手段推进教育教学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会上,电化教育研究室副主任温周伟同志针对数字资源应用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本项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篇6:数字信息资源处理

图书馆是指以数字形式贮存和处理信息,并用于网上服务,供广大读者更加广泛、便利、快捷使用信息资源的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的主要特征是:a.数字图书馆是一个由网络连接的“信息空间”,不是指那种物理场所式的图书馆。b.数字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以多媒体、多语言为依托。如数字图书馆为了适应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对网上信息资源的使用,必须兼有多种语言转换和编译的能力,以此为读者获取信息资源提供帮助。c.数字图书馆具有智能化、基于全文的检索技术。如读者可以通过上网交互,利用信息语言对查询客体进行有效的识别和推理,最终达到在异构分布式的数据库中检索到内容全面、具有一致性的文献资料。d.数字图书馆具有强大的信息收集、信息传播和信息发布功能。这一特征显示了传统图书馆那种单一功能的信息服务模式必然向数字化多功能的服务模式转变。

2.知识产权法的概念及其范围

知识产权是指由人们对自己的创造性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一种无形的财产权,也称智力成果权。它是相对实物财产权而言的。

知识产权的范围是指知识产权的种类。我国《民法通则》将“知识产权”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事权利,与所有权、债权、人身权相并列,其范围主要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著作权与版权在我国是同义语;专利权包括发明专利权、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商标权包括商品标记权和服务标记权。这些构成了我国知识产权的三个核心内容。

知识产权法是指调整因智力成果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知识产权法与知识产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智力成果而产生的社会关系是整个社会关系中的一种,作为智力成果主体的权利,是在这种社会关系诸主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变更和消灭的。这时的知识产权在没经法律调整之前,还仅处在特定社会关系的自发协调发展之中,使其权利客体的社会价值得到确认和有效使用。笔者把它视为一种相对的`自然权利。当国家运用权力,以国家意志对智力成果这一社会关系进行法律调整时,就使这种社会关系上升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法律关系。这时,作为智力成果主体的权利,就从自然权利状态转变为法律权利状态。所以说,知识产权是知识产权法产生的前提条件,知识产权法是对知识产权调整后的法律结果。

还要说明的是:人类智力成果的多样性必然导致知识产权类型的多样性,知识产权类型的多样性也必然导致知识产权法范围的具体化和多元化。因此,知识产权法仅是一个理论上的虚拟概念,实际知识产权的立法中没有统一的“知识产权法典”。这样一来,知识产权法的范围与知识产权的范围具体、多元的相互对应,主要包括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

3.数字图书馆所涉及的知识产权法问题

数字图书馆是以网络为依托的信息空间,其目的是通过互联网,把集合的信息资

篇7: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本体论的构建

【内容提要】在借鉴国外信息处理领域本体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不同层次,从宏观上建立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本体论的3个层次结构,并从微观上为每一层次提出可操作的方法体系。

【摘要题】信息资源建设

.

【关键词】本体论/数字图书馆/层次结构/信息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数字图书馆的核心是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而目前已有的信息处理方法在对信息客体进行深层描述时存在一定的缺陷。本体论(ontology)从信息客体或信息对象出发,通过建立信息客体之间的概念联系和等级关系,将对信息客体的揭示深入到知识内涵的层次并实现对信息客体内在联系的推理。由于本体论为信息资源组织引入了新的方法和思想,它无疑会对数字图书馆建设产生积极的`作用。

1 本体论的概念

本体论原本是哲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从人类行为中抽象出来的现实本质。但信息处理领域中的本体论与哲学领域中的内涵不同,国外一些学者已从多种角度对其进行了描述,如:“本体论是一种概念化的关系明确的模式”;“本体论是解释概念潜在的含义的逻辑关系”;“本体论是可以在人和机器间进行交流的某一领域共同的概念表达”;“本体论是可以共享和再利用的概念化模式”。而Borst则将本体论定义为“共用概念的正规明确的具体的概念化模式”,其“概念化”指的是通过标识某一现象的相关概念而建立的这一现象的抽象模型,“明确”指的是所用的概念的类型和用法的限制有明确的定义,“正规”指的是本体论的实例可以实现机读,“共用”指的是本体论所捕捉的知识带有一般性,而不是某些个体所独有的。

从本体论这些定义可以看出,本体论这一信息处理模式在保持原有核心特征的基础上,本身在逐步发展和完善。简而言之,本体论是一个概念的集合,这些概念包括等级结构、概念间的关系、每个概念所具有的属性及进一步限制的定理。当使用本体论表示数字文献资源时,是在描述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一是资源外在形式――题名、作者、出版者、文件格式、知识产权等,另一方面是资源内容――文献的主题。两个方面都可以使用本体论来建立等级关系的知识模型,在等级结构的知识模型中可以定义信息客体、信息客体的内容和相关的属性与关系。

2 文本文献本体论的构建

为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构建本体论不是单一的一个层次,而是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针对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其中的第一层就是为文本文献构建本体论。

2.1 可行性分析

文本文献资源是传统图书馆馆藏的主体,随着图书馆数字化进程的深入,对揭示大量文本文献内在关系的需求更为紧迫,因而为文本文献构建本体论成为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本体论构建的第一步。

构建本体论的核心是建立概念的等级结构及定义概念属性,从而利用逻辑推理来推导概念之间的关系。对于文本文献来说,构建本体论的实质就是建立文献之间的等级结构,并定义文献之间的关系。与其它类型的信息资源相比,文本文献本身就有较为规范和概念明确的特点,所以为文本文献信息建立等级结构和定义属性较为便利。因为文本文献的等级关系在MARC上有较好的体现,所以在MARC数据的基础上构建本体论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实用性,由此文本文献本体论的构建包括

篇8:构建数字平台整合科技信息资源

关键词:数字平台,整合,信息资源

1. 引言

科研成果是衡量高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在高校发展的一些重大事件中如学校更名、申请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申报硕士点、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等, 提供全面、准确的科研成果信息, 真实展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科研实力, 对于学校发展的里程碑事件取得成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一项基本问题是科研信息的不对称、不全面、不共享, 具体表现为:在需要提供学校的科研成果信息时 (如两年一度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 学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等) , 有关职能部门 (如科研处、学科建设处等) 却发现这些信息难以被充分、准确地获取, 其原因是这些科研成果信息是零散地分布在各位教师 (尤其是科研人员) 手中的。而传统的科研统计, 常常是科研管理部门下发通知, 各单位用Excel或其他表格文本上报科研信息, 并且这些职能部门在收集科研信息时往往预留时间比较短, 而具体到每个科研人员, 对自己的科研成果往往只是保存科研成果的相关书面材料, 到统计时, 因时间仓促或可能对自己的科研成果情况不能上报完整, 会影响统计的准确性。另外, 每次收集这些科研成果信息工作量都很大, 因此很难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这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提出了新问题。

2. 高校科研信息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通过网上访问我国各类高校的科研部门网站以及通过与科研部门工作人员的交流, 发现我国高校目前面临的科研信息资源利用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2.1 科研信息资源呈现无序状态

高校科研信息资源种类繁多、形成时间不一, 技术标准各异, 存储位置、存储格式和存储载体更是千差万别, 从而给信息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带来了极大的困难[1]。科研工作者普遍反映校内科研信息资源过于零散, 搜集起来十分繁琐, 难以满足科研工作高效、准确的需要。在搜索文献时经常出现两篇相关性很强的重要文献分散在不同的数据库内。从而影响了科研人员获取信息的系统性。换句话说科研人员在利用校内科研信息资源时面对的是大量以多种格式呈现的零散分布的信息, 这无疑会影响资源利用的效率与效果资源。

2.2 科研信息资源获取渠道不畅

由于尚无统一的搜集和管理制度, 再加上各个科研信息生成部门的各自为政导致了高校科研信息资源长期的分散存储, 缺少统一有效的获取渠道, 无疑给科研人员对高校科研信息资源的获取带来诸多困难。进而是利用意愿、利用效果和利用率大打折扣。由于上述多种原因造成的我国高校科研信息源长期利用不力的问题似乎有些积重难返。

3. 构建我校科技信息平台的方案

针对目前我校大量科技信息, 探究一种如何更好地管理和利用现有资源的方法是解决我校科研信息无序化和资源不能有效共享的途经之一。通过数字信息平台的构建和整合, 将我校宝贵的科研资源进行合理共享, 以便于管理和利用, 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2]。将科技信息资源数字化, 便于分类管理, 实现项目咨询、查新、检索, 提高管理层次, 提高工作效率。

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数字平台预采用三大模块:

(1) 科技信息的搜索、封装和更新模块:内容包含数据库资源采集封装, 静态资源发现封装, 动态应用资源检索封装, 以及资源的实时更新;

(2) 科技信息的调用、检索和处理模块:程序调用模块是对动态接口调用, 利用资源整合过程中自动生成的应用访问接口, 代理用户作远程调用;检索则是对信息一致性分析、冗余排除和筛选规范化、结构化, 建立信息的快速索引;处理是对标引后的数据分类存储、规整化排序存储以及维护更新。

(3) 科技信息的接口封装模块:系统需采用基于Web Service的接口封装技术, 对信息流程的数据流实行接口封装, 以适应不同形式的Web访问。

网络技术发展到今天, 是基于科学研究而产生, 更应该也有可能更好地服务于科学研究, 而目前的校园数字化更加重视的是“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 在科学研究的组织、协作和资源共享、在线交流等并没有看到规划和项目, 仅仅停留在网页的宣传上。大学的两个资源;一是图书馆, 二是科学研究, 而研究成果又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支撑。多年积累的科学研究信息是以后研究的宝贵资源, 也是学校实力的体现。跟踪学术前沿、承担重大项目, 需要有信息为支撑。目前的科研信息因为现实或历史的原因很难实现理想的整合, 即便有的学校科研部门利用现成的软件对科研信息理论上进行了整合, 因为大多是从科研部门到各学院布置的工作, 既不是强制性任务, 也没有考核或与之配套的奖励机制, 因此科研信息仍呈现信息收录不全、随意性以及未及时更新等诸多问题, 导致学校科研部门对科研信息仍然处于失控状态。如果遇到教学水平评估、申请硕士点、博士立项建设等需要提供科研信息时, 科研部门掌握的现存信息不足以提供有效参考和使用, 只好重复进行全校范围的科研信息工作收录布置, 既增加了科研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 也让科研人员出现工作懈怠状况。

将各年的科研成果实行“仓储”, 将分布在校园不同角落的论文、项目等分级别对外开放、共享, 将教师个人主页的功能扩大, 与图书馆的资源存储结合, 将教师发表的成果集中存放, 开放共享。统一规划和协调校内的网络资源的整合, 制定统一的规范和数据结构, 为共享奠定基础。因此在整合过程中, 科研处和图书馆的密切配合是非常必要的。图书馆利用自身便利的电子信息资源和人员优势, 通过科研部门提供的科研人员的各种项目按项目类别、成果类别等等进行逐项分录, 力求科研信息的全面性、及时性、权威性。

在数字校园建设项目中, 图书馆同科技处合作, 在拟建设的应用系统子项目中首先启动了学校科技管理子系统。为该项目所设计的功能不但能够辅助科技处的横纵向项目管理、成果管理等业务, 与财务处、人事处的相关业务实现整合, 并且将新增设置面向教师科研服务的项目申报、经费预算控制等服务功能。目前, 科技管理子系统正在科技处进行系统测试、初始数据清理和试运行, 计划本年内逐步投入正式运行。

图书馆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将进一步与科技处数据库系统进行整合, 扩大资源共享的范围, 实现更多科研信息、科研成果的“仓储”式共享。根据我校教代会提案的建议, 现代技术教育中心与图书馆探讨系统对接的方式和内容, 逐步实现更多科研资源的开放和共享。

参考文献

[1].刘淑杰.高校科研信息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J].情报科学, 2009 (7) , 1049-1052

上一篇:产学研结合项目实施工作总结报告下一篇:开拓创新 实现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