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客家传统结婚习俗

2024-08-25

惠州客家传统结婚习俗(精选6篇)

篇1:惠州客家传统结婚习俗

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也有各自的风俗。对于结婚这一大喜事来说,更是有许多传统的习俗延续下来。惠州是一个以客家文化闻名的城市,在结婚上也有许多有客家特点的传统习俗。

1、“挑箩筐”;实际是那个是用一根担子,挑上两个装满嫁妆的箩筐到新人的新房去,用客家话来说就是“挑箩筐”,一般负责挑的那个人是女方的家长,通常由妈妈扮演。仪式完成后就意味着女儿正式脱离娘家。

2、嫁妆准备;惠州客家的嫁妆是有讲究的,通常是一个大水盆、两张椅子、一面镜子等等日常用品,另外还要准备一袋子米,上面放几颗花生,寓意生龙凤胎,还需要一对柚子,谐音“佑子”,这些都放在大水盆里面,再放到新娘的床上,第二天就开始正式接新娘。

3、找婚鞋;找婚鞋是较有惠州客家特色的一个习俗,新人来到新娘的房间后,需要再房间内寻找已经藏好的婚鞋,找到了才能将新娘抱走,通常在找到婚鞋之后,新娘会跟新郎接吻,然后伴娘会给一块饼干给新郎吃,以示奖励。

上面这三点是惠州客家传统结婚习俗里面最有代表性的习俗,如果你想在惠州结婚,就要多了解这些结婚习俗,免得真的要结婚的时候就忙得手忙脚乱。当然,也希望各位结婚都能顺顺利利。

篇2:惠州客家传统结婚习俗

五月初五日是端午节,亦称端阳节、五月节,相传是为了纪念古代楚国诗人屈原,端午节是客家人的大节,有“五月初五年初二”俗称。要包粽子、杀鸡宰鸭、网鱼、磨豆腐等,要祭神。虽不像过年那样紧张操办,但节日气氛也很浓,为尊重“一年一节”习俗,出外打工的人有条件都要回家过节。过节菜肴很丰富,有鸡、鸭、鹅、酿苦瓜、酿豆腐、酿茄子等。出嫁女在端午节第二天初六日要返回娘家探望父母和兄弟姐妹,通常说:“五月初六年初四”,是走访亲戚的高潮日。端午节有很多花样,如包粽子、挂艾草、戴香包、洗午时水、扒龙船等。

包粽子

端午节的前几天,大多数家庭要裹粽子,粽子分咸、甜两种,咸粽是纯糯米混合赤豆,内装爆炒过的猪肉、虾米、咸鸭蛋黄和葱头等馅料,也有用麦豆、绿豆等。此粽需经大锅煮5个小时以上,吃时既有豆的香味又有馅料的`香味;甜粽即碱水粽,用料也是拣过生米的纯糯米和灰碱水制成,也要煮4个小时以上。剥开粽叶后要蘸糖才好吃,这种粽子比较耐放。

有些地方包粽子有些讲究,如水口龙津村的客家人,端午前至前一年内,家里办过白事的家庭,不能包粽子。而是由族人每家送给一定数(5至10只不等)的甜、咸粽子。族人送粽子来时不能谢绝不收,收了粽子以后也不用致谢。如收得粽子太多吃不完,不能转送他人,而是将粽子切片晒干,存放后有的家庭熬粥食用,有的用来做饲料。惠东高潭及部分山区客家人端午节习惯用铜盆或其它盆蒸碱水{,蒸好后想吃多少切多少,沾蜂蜜或白糖吃,

挂艾草、戴香包

端午节前几天,各家各户准备好艾草、石菖蒲、桃叶、茅根等。还自制或购买香包、蚊香和“布蛇”,中午12时正,把土制蚊香点燃挂在大门边,并把早备好的生艾、石菖蒲等青草也摆在门边上则,借此以避疫、保平安。把“香包”给小孩戴在胸前或挂在衣服的纽扣上,香包形状各样,心形、枕形、粽子形等都有,非常漂亮,有辟邪驱秽,消疫除毒以保宅舍和人身安宁。谓“五月五日五时书,蛇、虫、鼠、蚁等尽扫除”。

洗“午时水”

端午节这天中午12时,男人要到河里去洗“午时水”,沿海的客家人要到海边去游水,据说洗了“午时水”会平安大吉。午时一到,东江河上就有龙舟竞渡,不少大人带着小孩跳进江里游水,名曰“洗龙舟水”,以图吉利。

扒龙船

篇3:客家传统医药卫生习俗述略

一、传统治病习俗

客家人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 不断摸索总结, 保留了大量的验方、偏方和特色疗法, 保证了客家人的身心健康和繁衍生息。受楚越文化和畲瑶等少数民族的影响, 江西客家巫文化盛行, 在疾病诊治方面亦是如此。康熙《瑞金县志》记载:“瑞之俗, 颇不近古, 多信巫觋, 凡有疾病, 则用巫觋架刀山, 闭黄泉门, 杀牲狼, 借子胆, 所谓人俱 (惧) 毙者是也。”[2]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 赣南客家形成了独特的病因观, 他们认为, 人之所以生病, 是遇到妖魔鬼怪等“乱七八糟”的东西而受到惊吓。小孩受到惊吓会丢失魂魄, 魂魄不在身导致生病。所以家人通常会请道士帮小孩子“叫夜” (也叫喊魂) , 把丢失的魂魄找回来, 这样病就好起来。抑或请巫师在小孩子熟睡时, 用米检测是否受到惊吓, 受到什么样的惊吓, 然后除之。

大人受到惊吓而生病, 通常会找巫师问诊, 俗称“问仙”。巫师会配置“仙水”, 病人喝之治病。或到各大寺庙找各路神明问诊, 抽药签, 找相应的药方用于治病。如果病情严重, 则要请道士“做法”, 捉拿妖孽;更有甚者, 请道士“上刀山”、“闭黄泉门”等, 用以治疗恶疾。这些封建迷信的东西, 现在已经被剔除了。客家人在长期的实践中, 根据我国中医药原理在医疗上总结出许多偏方、验方, 创造出许多特色疗法。如“挑积”, 是赣南客家民间中医先辈们根据中医针灸学中的挑刺疗法, 摸索总结的一套专治小儿疳积的民间医术。历经师徒世代相传, 盛行一方。挑积, 专治小儿消化不良、疳积等症及小儿腹胀、便秘、烦躁不安、眨眼、咬手指过于频繁均可用挑积疗法医治。

客家人还利用当地资源, 创造出许多药方、验方。兴国解毒剂系兴国县一民间医生捐献方, 曾用于国内某集体食物中毒的抢救治疗, 获得满意疗效而得名。其组方为:鲜小叶鸡尾草、青木香、田七、鸡血藤、茜草、香附子和冰片。兴国解毒剂的主要功用是解毒、凉血、化瘀。主药小叶鸡尾草是常用解毒草药, 当地民间有用其鲜品捣烂外敷治疗虫蛇咬伤、疔疮疖肿的传统, 临床中用其干品煎服也有较好的解毒之功。

二、预防保健习俗

客家人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 发掘了许多医疗保健知识, 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预防保健习俗。

1. 端午药俗。

每年的端午节前后, 赣南各地集贸市场都会聚集大量的草药摊, 有的甚至整条街都是。农村集镇、大街小巷中草药亦篮担成市。赣南客家人几乎每家每户都会买些草药, 或煎汤沐浴, 或泡茶饮用, 抑或晒干保存, 以备不时之需, 逐渐演变成赣南客家一大习俗。赣南农村集市和篮担卖的草药主要以鱼腥草、夏枯草、艾草、桑枝、枫枝、节节草 (俗称驳节草) 、海金沙 (俗称蛤蟆藤) 、金银花、野菊花、白花蛇舌草、黄荆、石菖蒲为主。这些药都生长在房前屋后, 非常常见, 也比较容易采集, 普遍价格低廉。赣南客家人会把市场上买来的或自己采来的海金沙、艾草、桑枝、枫枝、节节草、痱子草、忍冬藤等煎水沐浴, 可祛风除湿, 消毒止痒, 对关节痛, 皮肤病如痱子、疖子、湿疹、风疹等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也会买或自采金银花、野菊花等泡茶, 用于清热解毒, 疏风平肝。也会单独买白花蛇舌草用于凉血消肿, 祛瘀散气;会买石菖蒲, 用于端午泡药酒, 据说饮之能“通血脉、治骨痿, 久服耳目聪明”。赣南客家人还将艾草、辛夷、薄荷等置于家中以防时疾, 秆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用于消毒止痛、温通血脉、消肿止痛等。农历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从现代医学角度看, 这一时期确实是赣南各种传染病、流行病易发期。由于空气闷热潮湿, 很容易滋生细菌, 食物也极易腐败, 饮食不洁可使细菌及其毒素进入体内而导致急性胃肠炎、腹泻、消化道出血等胃肠道疾病。

2. 月子药浴。

坐月子是指胎儿、胎盘娩出后到产妇机体和生殖器官复原的时期, 一般需要6—8周。医学上称之为产褥期或产后期。客家妇女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 是家庭的传后人, 所以对坐月子非常讲究, 认为坐月子是女人的一次重生。月子做不好, 将来会落下病根, 会得“月子病”。有些客家妇女身体不好, 甚至会再生一胎补做一次月子, 以求把身体养好。客家妇女坐月子期间主要有“食补”和“药浴”两大特色。食补水分的补给以糯米酒 (酒娘也叫月子酒) 为主, 把糯米酒放在锅里煮沸, 渴了当水喝。在酒里除了勾兑水外, 还可以放生姜、枸杞、红枣、鸡蛋等一起煮。动物蛋白来源主要以土鸡为主, 月子期间一般要吃20—30只鸡。赣南客家人还会把酒娘和土鸡一起煮, 做成鸡子酒。鸡用油和姜一起炒, 再加上酒娘, 用文火煮熟。产后的当天要吃一只能祛风驱寒化瘀活血的大公鸡, 此后一般食用子鸡。酒娘的作用是活血, 有助于排恶露, 同时可以温暖子宫, 帮助子宫内膜调理。

药浴是指客家人坐月子期间 (产后的第三天开始) 要用草药进行沐浴, 擦洗身子。通常的做法是在端午期间把药采回、晾干, 然后一扎扎捆好备用。月子期间将药材放至大锅里煎熬, 待冷却至与人的体温相仿时, 产妇进卫生间坐在椅上洗浴 (一定不能坐在盆里洗, 亦不能洗太久) 。洗的次数因人而异, 有些产妇整个月子期间都洗, 一个星期洗一到二次的占多数。药材主要包括:艾草、姜苗、枫枝 (叶) 、菖蒲、勾藤、九节茶 (赣南叫白节风) 。这些药物合用具有温散寒邪、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强身健体的作用。可治产后感受风寒湿邪所致的恶寒头痛、全身酸胀、手足麻木、关节不利、腰膝无力等症, 也可以预防由于产后体质虚弱所致的其他各种病症, 增强肌体抗病能力。凡产后坐月子进行药浴的客家妇女, 大多身体健强, 面色红润, 不易感受外邪, 少生疾病。

三、食疗养生习俗

食物对人体的滋养作用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合理饮食, 保证机体有充足的营养供给, 人体气血充足, 五脏六腑功能旺盛。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主张:“为医者, 当晓病源, 如其所犯, 以食治之, 食疗不愈, 然后命药。”饮膳为养生之首务, 饮食养生是我国中医重要的传统理论。客家人也积累了丰富的食疗养生经验。

客家人饮食偏咸辣。中医认为, 咸能补肾, 且能软坚散结;辛能散风除湿。这与当地气候潮湿, 疾病多发的环境特点是相适应的。同时也喜欢食酸, 他们会把萝卜、豆角和白菜等腌制起来, 制成酸菜, 逐渐演变成为当地的开胃美食。在蔬菜缺乏的季节, 普通人家又不容易吃到肉, 这时赣南客家人往往会炒几升大豆, 既作小孩的零食, 又补充蛋白质。客家人通常就地取材, 青蛙、泥鳅、鳝鱼、鳖、蛤、蚌、田螺、小螃蟹等水中之物, 无不成为餐桌上的美食, 也是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在米酒里放鸡蛋煮熟就变成了家喻户晓的酒娘蛋。酒娘蛋是客家人招待贵宾的必需品, 是对客人最尊敬的表达形式。酒娘蛋滑嫩爽口, 滋阴补阳, 对哺乳期妇女通利乳汁效果明显, 对女孩子丰胸、缓和痛经亦有一定的疗效。客家人亦有“补夏”、“冬补”的习俗。补夏以鸡蛋为主, 并有“立夏不食蛋, 上墈滚下墈”的谚语。冬至食狗肉, 据说冬至吃狗肉, 可以消灾祛病, 亦可以御寒、大补元气之功效。

四、起居卫生习俗

客家人笃信风水, 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周边环境的和谐, 并有着自身的和谐观[3]。赣南客家人勤劳简朴, 恬淡为上, 早睡早起, 辛勤劳作, 形成了自身的起居习惯;热衷宗族民俗活动, 积极参与民俗体育健身运动;一生无求, 知足常乐, 身心健康, 延年益寿。

赣南客家人爱洁净、讲卫生。同治《安远县志》在“风俗”中描述安远客家人“嗜好:沙明水净, 人生其间, 好洁几于成癖。”[4]著名客家研究学者罗香林先生在《客家的特性》中对客家人爱干净、讲卫生为“一般汉人留意”的良好习惯颇有好评:“客家人是最勤劳的民系……他们最爱洁净, 虽以经济限人, 饮食居住, 不能纯合卫生原则, 然其对于身体及衣服器用的洗戳, 实较一般汉人为留意。”[5]千百年来, 这种讲卫生、爱洁净的习俗得以延续。赣南客家人庭院收拾整齐, 人畜分离, 讲究卫生。我们在江西赣方言区和客家方言区田野考察时, 也深刻感受到这一点。

摘要:客家人在恶劣的环境和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客家特色的医药文化。本文以赣南为例, 从传统治病、预防保健、食疗养生、起居卫生等四方面阐述了客家传统医药卫生习俗。

关键词:赣南客家,医药卫生,习俗

参考文献

[1]安远县志:卷一之八一.地理·星野.

[2]瑞金县志:卷二.风俗.

[3]李晓文, 叶金莲.试论客家人的和谐观——以生态美学为研究视角[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 (4) .

[4]安远县志:卷一之八.风俗.

篇4:客家传统女性的生活习俗及其文化

摘 要:客家传统女性区别于同时代其他汉民系女性的文化品格,为其赢得了世界声誉。尝试从生活习俗中解读她们创造的服饰文化,也从服饰文化视角透析客家传统女性的特点。生活习俗与服饰文化的关系,要求我们在保护客家传统服饰文化的时候不能只保留几件物品,而要结合动态、活态的生活习俗一起记录、留存。

关键词:客家传统女性;女红传承人;生活习俗;服饰文化

伴随人们对客家民系及文化的关注,客家传统女性一直是独特的群体,更是得到了较高评价,具有世界声誉。早在19世纪上半叶,英国学者爱德尔就评价“客家妇女是中国最优秀的劳动妇女的典型”。[1]但是,上世纪80年代,学界再次掀起客家研究热的过程中,受男权社会研究的影响,关于客家传统女性的研究成果却不是很丰富,这促使刘大可教授于2003年撰文提出“大力开展对客家女性社会研究”[2]。随后至今,客家传统女性的研究得到了一些充实,其文化品格和社会地位渐渐成为客家学界的讨论热点。从客家传统女性的世界声誉和学术界逐渐形成的研究热点,可以看出客家传统女性在客家民系形成与客家文化发展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客家传统女性的生活习俗入手,探析她们创造的服饰文化,透析从服饰文化中反映出来的客家传统女性特点。

一、女性解放与地位提升

迁徙生活是客家传统女性解放的起点。走出闺阁的禁锢,迁徙使客家妇女必须和男子一样担物负重、扶老携幼、跋山涉水;突破种种生理极限,如破除“裹足”习俗的革命性观念,就源于迁移中客家先民女性备受小足之苦的经历。

客家地区的日常生活是客家传统女性解放至地位提升的关键。在农耕时代汉族有“男耕女织”的传统,这一传统也划分出了男主外、女主内的日常生活格局,也禁锢了女性走出家门的思想。客家传统女性的日常生活却打破了这种千年格局:她们既主内,又主外,既耕种,又绩织。黄遵宪曾经感慨地写道:“吾行天下者多矣,五洲游其四,二十二省历其九,未见其有妇女劳动如此者。”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面对闽粤赣较恶劣的生存环境,家园重建需要男女共同奋斗,客家男子多外出攒钱,数年难回,更有甚者渺无音信。故女子必须承担所有的日常劳务,甚至成为日常生活中稳定长久的经济来源。其二,在汉畲长杂居中,受到畲族母系文化遗存的影响①,所以客家女子是日常劳动的主角。一部分男子即使在家,也常过着悠闲的生活,时至今日我们还“时常可见客家中老年男子手持烟筒,悠闲自得抽烟的情景”(图1、图2)。

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说:“人的突出特征,人与众不同的标志,既不是他的形而上学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的劳作。正是这种劳作,正是这种人类活动的体系,规定和划定了‘人性的圆周。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都是这个圆的组成部分和各个扇面[3]。”从这个角度理解,正是在劳动中随着经济地位的巩固、女户主形象的形成,客家传统女性的文化地位相应提高,成为“中国最优秀的劳动妇女的典型”。所以,爱德尔还评价说:“客家民系是牛乳上的乳酪,这光辉至少有百分之七十是应该属于客家妇女。”可以肯定这百分之七十的光辉中包括以客家传统女性为主要群体创造的服饰文化,客家传统服饰的典型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就印证了这点。例如客家传统女性穿着的大裆裤和服饰色彩就反映了女性地位的提升。

在汉族文化传统里,《礼记·内则》曰:“男女不通衣裳”[4],并且有男女等级差别。而客家男女传统服饰的品类系统告诉我们:他们的服饰品类很多可以通用,特别是男女都着同形制的大裆裤,因为它有裤腰高宽松、裤裆大宽松、裤脚直宽松和布带系腰等造型特点,宽大舒适易于劳动。客家传统女性因劳动在下衣的穿着上有了与男性一样的等级地位。再看服装色彩的使用,我国封建王朝服色的使用礼制森严,常用来区分地位尊卑。如蓝色,在我国古代常常是有点地位的小官吏和有学问、能干的儒生的服装主色②。而客家地区的女性服饰多蓝衫,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许浓缩着客家传统女性地位的上升。

二、客家的针线活与女德

客家的“针线活”③是中原汉族“女红文化”的延续。“女红”即“女功”“女工”,在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5]。它可追溯到《周礼·九嫔》中对女性要求的记载:“妇德、妇言、妇容、妇功[6]”。这“四德”标准正是客家传统女性勤于“针线活”,并形成美德的重要原因。

据文献与实地调查可知,客家传统女性在孩童时期就开始从事“针线活”的学习,可以说是她们孩童时期的必修功课。从简单的绩麻到纺棉织布,从缝补到刺绣,再到稍复杂的缝绣鞋垫、做鞋帽和制衣等无不涉及。有客家民歌为证:

一岁娇,二岁娇,三岁拾柴爷娘烧。四岁五岁学绩麻,六岁七岁纺棉纱。八岁九岁学绣花,十岁绣个牡丹花。十一十二放牛羊,十三十四学种瓜,十五十六做嫁妆,十七十八带子带女转外家。

传统社会里,“针线活”做的好坏是衡量一位客家女子是否心灵手巧、聪慧勤劳的重要标准。每位女子在青少年时期要将自己的嫁妆缝制好,如鞋垫、鞋袜和一些常服,在这个过程中客家女子缝制的不单是一个个服饰成品,更是她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成家之后,更是要为夫家父母、夫儿制作衣帽、鞋袜,所有对亲人的情感都寄托在一针一线中。如广东仁化县民歌《绣香包》或《月姐歌》就反映了这种真挚的情感:

正月香包绣牡丹,好花落了姐伤心,郎要麒麟对狮子,姐要金鸡对凤凰。

二月香包绣二行,绣个香包铜钱大,绣个香包铜钱圆,百样花朵香包藏。

三月香包绣三行,姐在房中绣鸳鸯,姐在房中绣鸳鸯,鸳鸯成对姐成双。

四绣香包绣四行,郎在厅中写字行,郎在厅中字行写,字行成对姐成双。

五月香包绣五龙,五龙含凤又含龙,娇郎打来江边过,箭箭射来都成龙。

六月香包绣六行,上楼发火下楼光,照见我郎白如雪,照见我姐白如霜。

七月香包绣七行,绣起织女会牛郎,绣起天上七姐妹,绣起神仙下凡来。

八月香包绣八行,绣起八仙翻大江,绣起天上娥眉月,绣起天上月团圆。

九月香包绣九行,九月九日是重阳,旁人话我绣得好,不晓老人在何方。

十月香包绣十行,绣起文官对武官,绣起文武两边排,真命天子坐朝纲。

十一月香包绣得起,绣个香包郎带起,绣个香包娇郎带,嘱咐娇郎莫转人。

十二月香包绣得起,绣个香包郎带去,绣个香包娇郎带,娇郎带去过新年。

于是,“针头线尾”成了客家传统女性一生的情感缩影,也使得客家传统女性成为客家传统服饰文化创造的主力军(图3)。

三、从“家头教尾、灶头锅尾”到“田头地尾”

赣闽粤边区客家传统女性的日常劳动除了勤于“针线活”外,也勤于持家、教子、做饭等,还有不同于中原汉族妇女的美德,即前文叙述的“主外”,具体劳作行为包括耕作、建房、搬运等繁重的体力活(图4、图5)。如《赣州府志》就有相关记载:“各邑贫家妇及女仆,多力作,负水担薪,役男子之役[7]。”对此现象,郭沫若先生也有“健妇把犁同铁汉,山歌入夜唱丰收”的描述。客家传统女性的勤劳节俭更有山歌《客家姑娘》,又名《勤俭姑娘》传唱到:

勤俭姑娘,鸡啼起床。梳头洗面,先煮茶汤。灶头锅尾,光光昌昌。

煮完早饭,刚刚天光。洒水扫地,担水满缸。早早食饭,洗净衣裳。

上山砍柴,急急忙忙。淋蔬种菜,蒸酒熬浆。纺纱绩苴,唔离房间。

针头线尾,收拾匮箱。少说是非,唔敢荒唐。子嫂和气,有商有量。

买鱼买肉,唔敢先尝。开锅铲起,敬奉爷娘。爱惜子女,如肝如肠。

留心做米,无谷无糠。人客到来,礼节周详。欢欢喜喜,检出家常。

鸡卵鸭卵,豆鼓酸姜。有米有谷,晓得留粮。粗茶淡饭,老实衣裳。

越有越俭,唔好排汤。饥荒年月,耐雪经霜。砍柴买米,唔蓄私囊。

唔偷唔窃,辛苦自当。唔嫌丈夫,唔骂爷娘。这等妇道,正大贤良。

能够如此,长乐永康。

这首民歌更加全面、明晰地勾勒出了赣闽粤边区客家妇女日复一日劳作和持家的具体内容,向我们展现了勤劳贤惠的形象。客家妇女兼顾内外,特别勤于户外繁重劳作的生活方式,促成了女性服饰选择、制作的创新性,形成了一系列的行为识别焦点。例如客家人“动态生存空间④”的现象使客家传统女性在迁徙与生活的磨练中变得更为强健。体质特点和劳作习俗要求客家传统女性为了行走与劳动时轻松、舒适,使得客家传统女性喜穿宽松服饰。她们选择了大襟衣为常服,制作上改进旗袍,加宽了袖、变短了衣长;并且独立于衣服之上的饰物比中原服饰相对少些,尽可能与服装结构融合在一起。于是,宽松、质朴的服饰特点强化着客家传统女性的“健妇”形象。这也正是郭沫若先生在田间地头识别到的客家传统女性形象。再如,如为了适应不同劳动,而选用不同服饰行为。为了洗衣、取水时不弄湿鞋,就有了“日暮女郎来打水,长裙赤脚鬓堆鸦” ⑤的服饰行为。于是,我们可以识别到敢于突破“女不露足”观念的客家传统女性,等等。

综合上文,可以说客家传统女性的生活习俗(行为)是一种动态、活态孕育客家服饰文化特色的关键,客家服饰文化特色也是在融入习俗中动态、活态的展现与传播。两者交融在一起,强化了人们对客家传统女性品格及客家服饰文化特色的识别。生活习俗与服饰文化的关系要求我们在保护客家服饰文化的时候不能只保留几件物品,而要结合动态、活态的生活习俗一起记录、留存。

注释:

①据罗勇先生推测,南迁汉人中男子应该多于女子,男子与定居地女子通婚较多,就包括客家男子与畲族妇女的结合。这种推测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于是也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客家地区为何常见“女劳男逸”现象。

②关于这点笔者在《多元情结:客家传统服饰色彩探析》一文中对古代大量典籍进行了考证,较丰富资料分析了这个观点,在此限于篇幅,不再详细论证[详见《艺术研究》.2011(1)》,1页]。

③汉声编辑室编著《中国女红——母亲的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版中将”女红”分为九类: 纺织、浆染、缝纫、刺绣、鞋帽、编结、剪花、面花和玩具。其中与服饰相关的部分在赣闽粤边区客家人那里被习惯性地称为“针线活”。

④客家人是跋山涉水、披荆斩棘、颠沛流离、风餐露宿迁徙之后生存下来的中原汉人,客家人的生存空间伴随迁移由北至南,乃至海外。

⑤赣州地区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赣州府志(重印版)[M].内部发行.1986年,763页,旧《志》引长宁道中诗。

参考文献:

[1][英]爱德尔.中国访问记录[A].客家人种志略[C].1890.

[2]刘大可.女性:客家学研究的新视野[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11):65.

[3][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12,87.

[4]陈戍国点校.周礼·仪礼·札记[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89:7,389.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6,1008.

[6]陈戍国点校.周礼·仪礼·札记[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89.7,20.

[7]赣州地区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赣州府志(重印版)[M].内部发行.1986:763.

作者简介:

陈 晨,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民间美术。

篇5:客家人结婚习俗礼仪

一、下聘礼

如果男女双方“年庚八字”匹配,男家就要下聘礼,请女方的父母、女方至亲、媒人、写字先生、叔伯等人到酒楼商定一些结婚的事宜,商量好以后由写字先生,全部写好,由双方父母按下指模,有点像按手印,怕以后反悔,这样这门亲事就算“八字有一撇”,迎亲前几天,男家会按照“文定”里的要求,把礼品礼金之类的送到女方家,一般会有11人以上,挑着担前往女方家,将鸡、鸭、谷物、酒及礼物清单等一同呈上给女方家里,让女方收下。

二、准备嫁妆

女方在“文定”之后,就要开始准备嫁妆了。嫁妆一般是一些生活用品。嫁妆的多少,取决于两方面,一是男方送的聘礼,二是女方家庭经济情况,男方聘礼给的多,女方家富裕,这嫁妆自然就多,反之则少些。出嫁的前几天,村中的女伴和少妇会到待嫁姑娘的闺房,话别、教新娘学唱“哭嫁歌”、协助姑娘穿衣打扮。

三、迎亲

旧时客家人,会为迎亲仔细挑选好日子(不过现在也不例外),因此,迎亲一定会提前准备好。迎亲的队伍媒人领头,后面带着挑着筐的人,她一头挑着一对鸡,叫“带路鸡”(通常一公一母),一头是一坛自家酿的米酒。娶亲的人数去的时候是单数,回来的时候包括新娘在内要为双数,这叫好事成双。客家传统婚礼会有乐队,一行人吹吹打打一路一直到女方家。

四、回门

女方来了男方家,婚礼并真正的没有结束,为了报娘家养育之恩,新人在婚礼后会有一个回门仪式,这也是婚礼的最后一步了。在客家人的婚礼中,新人回门先由新娘娘家人派来一男一女,过来接新婚夫妇回娘家,同时送去一只烧乳猪。新女婿第一次见岳父岳母,新婚夫妇要准备一些糖果分发给那里的小孩。父母会送一些礼物给女儿。这样,新婚大礼才算真正完成。

习俗:

1.说亲

男孩长大成人,父母便托人作媒,寻访适当人家未婚女。媒者向女方父母说明男方家庭、男子年龄、品貌等。如女方父母同意,便进一步相亲,谓之“探人家”;如不同意,则婉辞谢绝。

所谓“探人家”就是女方父母邀请几位至亲内戚前往男方观看郎貌,了解家迁,男设宴款待并赠送礼品。过去女儿本人不去。

经同意,女方将女儿出生年、月、日、时,俗称“时辰八字”写在红帖上送往男家,谓“送庚”。

男家将“庚帖”放在祖牌位前,三天内诸事顺遂,则进一步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认为“合”,婚姻就算定了。

有的女方家中同样办理。所以旧时男女青年终身大事,多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加上算命先生来决定,有的还受门第条件的限制,

因此,“先结婚后恋爱”者居多,同床异梦者也不少。

2.送定(札定)

说亲合适后,女方提出条件,聘金若干,猪、酒、鸡、鱼若干,桔饼、糖果若干,农村要加上米、豆、粉、面若干;男方则提出要嫁妆若干,由媒人在男女双方间调和讲定。

农村往往用书面形式,称“写婚约”或“写合婚字”,正面写“文字厥祥”,底面写“天作之合”,由双方家长及媒人亲房签字画押,各执一份。写字时要由男方备办盛宴。在城关则由男方送桔饼、糖果并布料、鞋袜、戒指或手表等到女家,女家回送帽鞋衣服给男方。有的还由男家请一二桌“订婚酒”。

从此,女子便是男家的人了。送定以后,逢年过节,男方要送礼物给女方,直到结婚为止。

广东梅县一带的客家人,除了一般需送的礼品外,还要送一公一母两只“兔子”。“兔子”是用猪肚翻个面,塞入米糠制成,再做上耳朵、眼睛,形象逼真。女方收下公的一只,回给男方一只母的。俗谓“过了兔子礼即可吐子吐孙”。

3.报日子和送聘金

男方择定“斗床”和接亲的日期后,告知女方,叫“报日子”,一般要在结婚一个月以前,同时男方将聘金送给女方。

客家人对聘金的尾数喜欢用“九”,图其谐音“久”的吉利。女方在男方斗床的时候,要送柚子和木炭到男家,含有平生贵子和暖新房之意,俗称“探子探孙”。男方要做许多大肉圆送给女方分赠亲朋好友,以示结缘。

结婚习俗

一:议婚,所谓的议婚从字面也不难理解就是商议婚事,客家人都是有媒妁之言的说法,客家人家中的女儿成年就要做些东西送给亲朋好友示意自己的女儿已经长大成人,这样有想要结婚的男人就会托媒人到家中来提亲。双方都会给媒人两个孩子的生辰八字,测算如果说是相合的话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商议聘礼和订婚。

二:订婚,客家人的订婚是男方择良辰吉日请媒人带上鸡鸭鱼肉以及喜炮花烛,首饰、衣服以及礼金等等送到女方的家中,这就是下聘礼。双方的父母可以商定好娶亲的日子,男方要提前几个月用红贴写婚书送到女方家中。从这个时候开始,男方就要进入紧张的婚礼前的准备,女方的话则是要忙着准备嫁妆。

篇6:广州地区结婚习俗,结婚传统整理

订亲最隆重之仪式,约在婚礼前十五天到二十天前进行。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带礼金和多种礼品送到女家。时到今日,由于这种传统婚嫁礼仪繁琐需时,甚少会采用全套[三书六礼]仪式,多化繁为简,最广为重要的便是过大礼这一环。男家过大礼如下:精装龙凤礼饼两盒、西式礼饼一盒。双喜八样生果吉子篮(生生猛猛)椰子两对(有爷有子)、特长精装龙凤烛两对(长长久久)精装烫金男女家对联各一对、精装茶叶、芝麻各两盒(女子坚贞、守信不移)双喜烫金大礼金封两个(装聘金用)百年好合三牲封两个(鸡、鱼、猪肉大礼可以三牲利市代替)双喜贴盒(核桃、有衣莲子、百合、红枣、有壳花生、荔枝干、龙眼干、红豆、绿豆、芝麻、茶叶、十一样吉祥京果)扁柏一包、双喜烫金利市封两包.女家回礼如下:金莲藕船(佳偶天成)、石榴一对(多子多福)添丁姜、连理芋头(添丁发财)、芙蓉、扁柏(趋吉避凶)、桔子(大吉大利)双喜烫金利市封两包、双喜贺惟巾一对大茶礼(大发松糕、金钱、龙利、煎堆、红包等)搬嫁妆 收到大礼后,女家最迟需于大婚前一天把嫁妆送到男家。嫁妆是女家身份与财势的象征。以往,广东人喜用樟木拢送嫁妆,取其坚固耐用之意。送嫁妆可分为[送妆]与[迎妆]。[送妆]是女家将嫁妆往男家送,除了抬妆的人外,女家会请几位亲友跟随照料,人数愈多代表女方家底愈厚。嫁妆抬到男家后,男家会请亲朋好友出来迎接,这叫[迎妆]。在嫁妆中,除了名贵的珠宝金饰外,还有许多象征好兆头的东西。以痰孟作子孙桶,希望女儿开枝散叶,儿孙满堂。以红尺作子孙尺,有良田万顷之意;花瓶代表花开富贵;铜盘及鞋则寓意同偕到老;银包皮带有腰缠万贯之意;剪刀有指蝴蝶双飞;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祝福新人恩爱缠绵;片糖则比喻甜蜜幸福;龙凤碗筷作衣食碗筷有丰衣足食之意(碗内放置一封利市,可取代嫁妆的72套衣服)新娘嫁妆用品:百年好合茶具(一盘、一壶、四杯)百年好合衣食碗(碗、筷、碟、匙各一对)百后好合有盖杯(一对)真丝刺绣同心筷子双人套、双喜全红子孙桶(痰孟)双喜鸳鸯面盘、安床京果盘安床 婚礼前数天的吉日,由好命婆将新床在有利于新人的吉位安床,然后铺上龙凤被,并撒上红绿豆、莲子、红枣、桂圆、核桃等喜果。安床后亲人便不可睡新床,孕妇、带孝者及有月事之女性更不可入内。此外,安床后,要让小孩子跳床,并吃喜果,古称[压床],有开枝散叶之意。

[上阁]举行婚礼前最重要的仪式、礼节是[上阁]及[上头]。[上阁]是准新娘出嫁前一段时间留在家中一角,通常是闺房或阁楼之内,由一班闺中姊妹、密友陪伴,暂时摆脱平日的生活习惯,做好心理准备,以求日后能适应男家陌生的生活环境。新娘会直至出嫁当日和离开阁楼,因此,俗称姑娘出嫁为[出阁]。现代人也有类似[上阁]的活动,新娘于婚礼前的一晚邀请姊妹、密友在女家留宿整晚互诉心事,为明天踏上人生另一阶段作好准备。虽然偶然也有姊妹们情绪激动落泪的情况,但整体气氛仍是充满欢欣的。早生贵子子孙桶:(红枣[早]、花生[生]、桂圆干[贵]、莲子[子])女方上头 上头前应先行用绿柚叶沐浴,之后要穿上全新的内衣裤有睡衣,然后要择一个可以看见月亮的窗口,燃起龙凤烛后要连同三碗汤圆、生果、烧肉、鸡,诚心向天参拜,更要准备木梳及篦梳代替尖梳、针线包、红丝巾;而龙凤剪刀代表有利、子孙尺、镜乃取其光明继后之意,即所谓[龙头镜、铰剪尺] 须择好时辰,男方要比女方早半个小时,男女双方需先沐浴,并由[全福]之人(俗称好命佬/好命婆,为男女双方家族中的长辈,需父母、子女健在,夫妻和睦者)以柚菜浇水洗身(柚叶据说可涤除污移)。之后换上全新的内衣裤有睡衣,靠一个可以看见月光的窗口而坐由好命佬或好命婆替其梳头。男方上头 上头前应先用绿柚叶沐浴,之后要穿上全新的内衣裤有睡衣,取其新的开始之意,案前应准备汤圆三碗(每碗九粒)、镜、红头绳、尖梳、子孙尺、龙凤剪刀,到吉时由好命人上头(梳头),并诚心向天参拜,上头完毕后便可与家人及兄弟们同吃汤圆,分享结婚的喜悦。(编辑: 李元)更多精彩内容尽在久久结婚网http://zt.99wed.com/gzhbh/huigu.php

如需了解更多帖子内容,请点击来源链接查看原帖。

上一篇:安全隐患整改回执下一篇:2022年上期课题阶段实施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