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航天保险市场的发展及相关的国际法律问题

2024-08-22

国际航天保险市场的发展及相关的国际法律问题(精选5篇)

篇1:国际航天保险市场的发展及相关的国际法律问题

国际航天保险市场的发展及相关的国际法律问题

1967年<外空条约>中规定的“外空探索和利用自由的`原则”以及航天市场广阔的发展前景,使得越来越多的私营和民营企业参与航天活动,从事有关的开发和利用.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大约有350家大型公司直接或间接从事航天活动,尤其是空间商业利用和开发活动.它们的活动范围已逐渐从简单地参与航天科学研究、实验设计和星箭生产转向独立发射和经营航天器.

作 者:尹玉海 作者单位:刊 名:中国航天 PKU英文刊名:AEROSPACE CHINA年,卷(期):“”(10)分类号:F8关键词:

篇2:国际航天保险市场的发展及相关的国际法律问题

煤炭工业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相关问题研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要放到国际大环境中考虑,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和利用国内市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煤炭出口利用外资和投资融资3个方面介绍了我国煤炭工业利用国际国内两个资源、两种市场的现状.认为煤炭工业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主要措施是:转变观念,增强信心,迎接挑战;积极开拓市场,扩大需求;拓宽融资渠道,扩大直接融资比重;用引进外资和技术嫁接的方法改造我国煤炭企业;鼓励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从事海外开发和进一步改善煤炭工业的投资环境.

作 者:王振拴 曹宗理 施训鹏  作者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经济所 刊 名:中国煤炭  PKU英文刊名:CHINA COAL 年,卷(期): 25(9) 分类号:F4 关键词:煤炭出口   投资融资   煤炭工业   发展   对策  

篇3:国际航天保险市场的发展及相关的国际法律问题

1.1 传统地籍逐渐向多用途地籍转变

政府的很多部门都会用到地理空间数据, 不同的使用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 对地籍信息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规划者可能更关注土地区划方面的信息, 而立法者可能更为关注土地法律方面的地籍信息。多用途地籍就是用来弥补现存地籍系统中数据访问性差、数据重复和使用者对地籍信息的不同要求等问题的。它通过现代科学技术 (例如网络、数据库) 构建一个地籍平台, 使所有与土地相关的机构只要轻轻一按键盘就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开展工作, 同时可以将这些地籍信息提供给公众。多用途地籍可以记录、存储、提供土地产权、土地价格等与土地直接相关的各种类型的信息, 它还可以提供油气、矿产、交通等其他与土地间接相关的信息。

由传统地籍向多用途地籍转变, 其本质就是把以前为满足政府税收和管理为主的政府地籍变成为满足多种用途需要的社会地籍, 这样的话不仅能够为土地税收提供依据, 为土地财产和权益提供保障, 还能够成为科学研究和全面规划的工具。目前, 不仅发达国家, 即使象哥伦比工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努力向多用途地籍的方向发展。

1.2 地籍产业化

在地籍系统的实际操作和运行过程中, 已经开始出现产业化趋势, 突上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地籍运行管理的社会化趋势。地籍最初是一种国家工具, 地籍测量、登记等工作都是由国家权关来进行的。信息革命开始后, 地籍已经不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政府职能, 其市场服务功能的日益发展和完善, 促使传统的地籍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将某些服务项目承包给私人部门, 政府只起宏观协调和监督控制作用, 由政府与私人部门合作, 结成“战略联盟”, 共同构成地籍系统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以韩国地籍测量公司为例, 它拥有62年悠久的历史, 现已发展成为韩国唯一从事地籍测量的专业组织。该公司几乎承接了政府地籍测量方面的所有事务。

1.3 新技术在地籍领域的应用日益增多

地籍系统作为向社会提供与土地有关的各种数据的基础数据库, 在信息社会的基础作用愈来愈重要。一是对地籍信息的需求数量增加, 另一方面是对地籍服务质量的要求提高。虽然传统的“纸和笔”地籍依然可以继续运转, 但是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上述诸多需求, 不能“与时俱进”, 所以需要借助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对地籍的各个环节进行发展和完善。

在过去的二十几年中, 新技术尤其是那些与信息和通讯有关的高新技术, 已经使包括地籍系统在内的土地管理体制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它正渗透到地籍管理的各个领域, 对地籍数据的获取、存储、管理、分析处理、传输和发布等各个环节产生着越来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1.4 数据存储、管理、处理和综合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籍领域内的引入改变了地籍数据存储、管理和处理的方式。地籍数据包括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两部分, 传统上这两种数据一般是分离的, 但是GIS能够通过某种关键标识符将他们联结起来。利用GIS技术建起来的地籍系统称为地籍信息系统 (CIS) , 地籍信息系统的建立使地籍数据的管理和更新能快速、准确地进行, 不仅如此, 地籍信息系统还是实现“多用途地籍”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

1.5 数据的传输与发布

现代地籍应当是开放的、为全社会提供服务的土地信息系统。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地籍数据的传输与发布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与土地任何有关的权利人都能及时从网上的地籍数据库中查询到和自己有关的地籍数据, 从而了解地产市场交易状况。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使地籍数据库和其他基础数据库 (如人口、环境) 联结起来的可能得以变成现实。无论是当前还是未来, 互联网在地籍数据的传输中都将扮演核心角色, 借助于互联网, 顾客不需要使用更多的软件, 仅通过浏览器就可以获得需要的地籍信息。

1.6 由二维地籍走向三维地籍

在城市, 尤其是人地矛盾突出的城市, 土地利用向地下和空间扩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如今的土地权利已经发展成为涉及地上、地表和地下的立体权利体系, 但是我们现在的地籍还仍然以二维的形式反映着这些三维的地籍实体。

2 对我国地籍管理发展的启示

同世界各国一样,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也面临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我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地籍管理系统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地籍制度尤其是土地登记制度不完善;立法不完整;地籍管理中的科技含量低, 信息化程度不高;基层地籍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不能应对新形势的需要。因此, 必须适应国际地籍发展潮流, 借鉴国外地籍改革的成果和经验, 以满足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进一步推动地籍管理体制改革, 转换政府职能, 鼓励社会和个人参与地籍管理, 充分利用传输型遥感卫星、无人机等先进技术加快地籍信息化建设步伐, 同时要重视优秀地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参考文献

篇4:国际航天保险市场的发展及相关的国际法律问题

关键词 国家豁免 国际商业交易 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 豁免权放弃

国家及其财产的管辖豁免是一项普遍接受的习惯国际法原则,随着国家与法人或自然人国际商业交易的增多以及跨国法律纠纷的大量出现,如何解释和适用这一习惯国际法原则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新问题,限制国家豁免理论和豁免放弃问题也成为国家与个人商业交易中法律文件商谈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国家豁免的概念

国家豁免是国际法上一个比较古老的原则,国家豁免也称“主权豁免”或“国家主权豁免”,是国家根据国家主权和国家平等原则不接受他国管辖的特权。从国家豁免的产生渊源看,其是以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引申出来的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重要原则。主权是国家最重要的属性,主权平等原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法基本原则,主权平等原则反映了国际社会中国家的地位和国家之间的基本关系,为国家豁免原则的适用提供了客观依据。国家豁免泛指一国的行为和财产不受另一国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方面的管辖,换句话说,即指国家根据国家主权平等原则而享有的非经一国采取明示或默示的方式自愿地放弃豁免权,外国法院就不能对享有管辖权的国家代表、国家行为和国家财产行使管辖的一种专有特权。

国家豁免一般包括司法管辖豁免与财产执行豁免两部分。司法管辖豁免(又称“管辖豁免”)是指未经一国同意,不得将该国作为被告在另一国法院或仲裁机构提起诉讼或仲裁,或不得将该国财产作为诉讼的标的在另一国法院或仲裁机构诉讼或仲裁。财产执行豁免(又称“执行豁免”)是指未经一国同意,不得将该国国家所有的财产在另一国法院采取诉讼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措施(包括财产保全、查封、扣押、扣留和没收等强制措施)。管辖豁免和执行豁免存在性质、法律根据以及效果上属于不同领域的问题,应区别对待或处理。司法管辖豁免的对象主要是指外国国家的有关行为,而财产执行豁免的对象则是只限于外国国家的财产。

二、国家豁免理论的基本观点

国家豁免在理论发展和实践中就豁免适用范围问题一直存在着绝对豁免主义与限制豁免主义的争论。绝对豁免主义认为主权国家之间是平等的、独立的,一个国家及其财产无论其性质如何在其他国家均应享有绝对豁免权,不受他国的司法管辖,除非该国自愿放弃豁免,否则任何国家的法院不得受理以该国国家财产为诉讼标的的案件。限制豁免主义(也称有限豁免主义)则对绝对豁免主义进行了限制,认为不应对所有国家行为和财产都赋予豁免权,应该根据国家行为的性质将其区分为享有豁免的“统治权行为”(或称主权行为、公法行为)和不享有豁免的“管理权行为”(或称商业交易行为、私法行为),并把国家财产分为用于政府事务的财产和用于商业目的的财产,国家对于用于政府事务的财产享有豁免,用于商业目的的财产则不享有豁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法理论界奉行绝对的主权平等、主权高于一切的原则,绝对豁免主义立场在各国实践中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战后,随着一些刚独立的国家把私人企业收归国有,个人的私有利益越来越受到國家的非法侵害,使得从事商业交易的私人或公司寻求法院保护的呼声变得日益增多,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转向限制豁免主义立场。目前,发达国家多数采取限制豁免原则,支持绝对豁免原则的国家日趋减少。实践中,限制豁免原则的观点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学者的支持,成为国家社会的普遍发展趋势。

三、国家豁免的放弃问题

根据所有国家主权平等原则所确立的国家豁免是国际法上一项重要准则。只要是主权国家,其在外国法院都享有豁免权,外国法院应尊重主权国家的豁免权,不得任意予以剥夺。为了维护交易安全和国际市场秩序,国家可以通过一定方式放弃部分豁免权,使另一国基于该国的放弃而获得对该国在这部分的管辖权。换句话说,国家豁免的放弃是指某一国家对其特定行为不援引主权豁免,并表示愿意服从另一国法院的管辖。放弃是国家行使主权的一种方式,除非国家明确表示服从外国法院管辖,通常应推定国家享有豁免或没有放弃豁免。

放弃国家豁免权是国家的一种主权行为,豁免的放弃必须具备自愿性、明确性和具体性。豁免的放弃必须基于国家自身的意志,其他国家不能通过国内立法改变另一个国家的豁免立场。放弃豁免是国家根据主权权限自愿做出的,而这种放弃应该有明确的表示。国家可以通过明示放弃形式或默示放弃形式表示其放弃豁免的明确意思。对于豁免的放弃一般都只限定于特定的范围,国家放弃豁免通常都是针对某一特定的法律关系以及特定的行为而作出的,不能任意扩大某一国家放弃豁免的范围。

国家豁免一般被区分为管辖豁免和执行豁免,国家对于管辖豁免的放弃不等于执行豁免的放弃,执行豁免必须另行表示放弃或同意。在实践中,放弃管辖豁免的国家仍然有权援引执行豁免。国家财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商业用途的财产,另一类是用于主权或公共目的的财产。按照限制豁免主义的观点,商业用途的国家财产是法院实施强制措施的主要对象,而用于主权或公共目的的国家财产除非明确放弃,仍然享有执行豁免。

四、《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及其意义

(一)公约的背景情况。

随着国家与外国自然人或法人之间跨国法律纠纷的大量增多,一国政府及其机构在另一国法院的地位问题,成为国际法律关系中争论较多的问题。联合国大会于1977年12月19日通过第32/151号决议,建议国际法委员会着手研究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的法律。经过27年的公约起草工作,《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简称“《公约》”)于2004年12月2日在第59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并于2005年1月17日至2007年1月17日向各国开放签署。

根据《公约》第二十八条和第三十条规定,《公约》自第30份批准书、接受书、核准书或加入书交存联合国秘书长之日后第30天生效。截至2007年1月17日,奥地利、摩洛哥、葡萄牙、比利时、挪威、中国 、芬兰、罗马尼亚、瑞典、马达加斯加、斯洛伐克、冰岛、巴拉圭、东帝汶、塞内加尔、英国、黎巴嫩、爱沙尼亚、丹麦、瑞士、塞拉利昂、墨西哥、捷克、俄罗斯、日本、印度、法国和伊朗等28个国家先后签署《公约》,2010年2月哈萨克斯坦加入《公约》。由于缔约国数量未达到30个,《公约》至今没有生效。

(二)公约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公约》首先明确了国家及其财产在另一国法院享有管辖豁免,强调国家及其财产的管辖豁免是一项普遍接受的习惯国际法原则,但国家可以通过明示同意、主动参与诉讼或反诉的方式放弃豁免。同时,规定国家在商业交易、雇佣合同、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害、财产权、知识产权和工业产权、参加公司或其他集体机构、国家拥有或经营的船舶、仲裁协定的效果等8种诉讼程序中不得援引管辖豁免。《公约》亦强调非经过一国明示同意或指定该财产用于清偿,另一国法院不得对该国财产采取强制措施,但对于判决后的处于法院地国领土内与被诉实体有联系的已经被证明具体用于或意图用于政府非商业性用途以外目的的财产可以采取强制措施。

《公约》明确的肯定了国家享有国家及其财产豁免权,并在此基础上第一次以普遍国际公约的方式确定了限制豁免原则,对于促进发展限制豁免原则将起到积极作用。但由于《公约》未能生效,其对缔约国不具有约束力,将《公约》的相关规定转变成国际习惯法规则还需较长时间。

五、国际商业活动中涉及的国家豁免问题

(一)国际诉讼和仲裁中涉及的国家豁免问题。

伴随着国际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以及各国、各地区间的经贸往来日趋密切,一国政府与另一国法人或自然人签订商业合同的现象日益增多,而该类商业合同下引发的纠纷也频繁出现。一般情况下,解决合同争议的方式主要包括:友好协商、和解与调节、仲裁机构仲裁和法院诉讼,其中仲裁和诉讼是被广泛采用的第三者解决方式。为了确定争议的妥善解决方式,法人或自然人在与另一国政府签订的商业合同中会规定仲裁条款或诉讼条款,约定将合同下可能发生的争议提交仲裁解决或通过诉讼程序予以解决。

有的国家在仲裁或诉讼时会以国家豁免来抗辩仲裁机构或一国法院的司法管辖,或者在胜诉的另一国法人或自然人向第三国法院请求执行裁决或判决时,援引国家豁免来抗辩法院程序。国家豁免成为该类商业活动双方能否以对等地位通过第三者解决方式有效解决争议的重要问题。

(二)国家放弃豁免对促进国际经贸往来的意义。

《公约》第七条表示,一国如通过国际协定、书面合同或在法院发表的声明或在特定诉讼中提出的书面函件中明示同意另一国对某一事项或案件行使管辖,则不得在该法院就该事项或案件提起的诉讼中援引管轄豁免。在约定以法院诉讼作为争议解决方式的商业合同中,要求作为合同一方主体的国家放弃其在合同下可能享有的国家豁免,是确保合同另一方权益通过第三者解决方式得以实现的前提。

在当今国际商业活动中,较多国际商业合同采用了仲裁机构仲裁的争议解决方式。虽然多数国家已广泛承认国家通过与另一国法人或自然人达成的仲裁协议已经默示地放弃其不受仲裁程序管辖的豁免,但实践中在仲裁裁决被诉至法院申请承认和执行时,如果作为合同一方的国家没有明示放弃执行豁免,则法院依旧可能判断对外国国家无管辖权,合同另一方权益将无法获得实现。

综上,在商业活动中,作为合同一方的国家在合同中明示放弃其或其财产可能享有的国家豁免,对于维护合同另一方权益、保证合同双方在争议解决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龚刃韧.国家豁免问题的比较研究(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黄进.国家及其财产豁免问题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

[3]王可菊.一个事关国家利益的重要公约[N].法制日报,2005,9,(29).

[4]王虎华,罗国强.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规则的性质与适用[J].政治与法律,2007,1.

[5]张静宜.关于国家主权豁免两个基本理论的研究[J].社会与法,总第282期.

篇5:国际航天保险市场的发展及相关的国际法律问题

2009年4月2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 首次明确提出要适时启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 随后上海市政府在对外发布的《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两个中心”建设实施意见》中表示, 积极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板建设, 适时启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在上交所上市, 推进红筹企业在上海证券市场发行A股。这标志着将上海交易所国际板的推出提上了议事日程。

2010年4月3日中央银行发布的《2009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指出, 在股票市场上要稳步推进上海国际板的筹备工作, 积极探索境外企业在国际板上市的制度安排, 加强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研究制定相关发行上市、交易结算、制度安排和相关配套规则。

在我国证券市场建立和发展上交所国际板, 是增强我国资本市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必经之路, 是发展和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内在需要, 也是提升我国资本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趋势。我国证券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发展, 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三部曲。我国实施的“走出去”战略使许多企业可以直接到境外股市进行IPO, 而且境外机构投资者也可以进入中国股市。中国机构投资者和居民个人也可以借助QDII (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 进入境外证券市场投资。在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 我国也应该实施“引进来”战略, 将境外优秀企业吸引进来, 让它们直接到我国证券市场挂牌上市。上交所推出国际板将是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又一重大举措。

二、国际板的内涵及特征

1. 国际板的内涵。

我国主板市场上市的企业是注册地和上市地都在境内的企业, 国际板市场是注册地在境外而在我国境内发行上市的公司制企业以人民币进行计价交易而形成的市场板块。国际板的确切含义是指符合条件的境外公司到我国证券市场发行上市, 国内投资者以人民币来直接投资境外公司的上市股票。从各国证券交易所吸引境外企业到本地上市的做法来看, 通常在上市规则中设立专门的章节或单独的规则, 既体现了与本土上市公司要求的一致性, 又体现了对境外公司要求的特殊性。设立国际板的最初目的是满足在境外上市的我国企业回归境内资本市场的需要, 其次是吸引符合条件的优秀境外企业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市。符合条件的境外优秀企业在我国上市有两方面的好处: (1) 企业上市后可以提高企业在中国的知名度; (2) 企业可以直接获得人民币资金, 为企业在中国扩展业务提供更大的方便, 而且没有外汇风险。

2. 国际板的特征。

相对于A股与B股市场而言, 国际板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板块。在国际板上市的公司是已经在境外上市的公司股票在上海交易所发行上市并以人民币计价交易, 这些公司是注册地在境外, 主要资产、业务和人员在境内的红筹股公司和境外上市公司。根据证监会有关文件精神, 计划推出的国际板应该具有以下六个特征: (1) 同一上市主体, 必须是原注册地已经在其他交易所上市的公司, 已经上市的公司主体才能在国际板上市。 (2) 必须是实体经营的公司, 不能是壳公司。反向收购以控制境内资产, 出于谨慎监管的需要, 监管部门目前不会接受壳公司在国际板上市。 (3) 必须是较为成熟的经营稳健的国际公司, 目前不考虑接受成长性的境外创业期公司。 (4) 必须遵守公司注册地的监管法律, 但不要求国际板上市公司完全符合《公司法》的一些特殊要求, 比如设立监事会。 (5) 必须是人民币兑换成美元等外汇, 由境内投资者购买国际板公司股票。 (6) 必须发行新股, 不能存量发行, 不能“只挂牌卖老股”。我国证券市场在2009年7月31日之前还是封闭的, 没有向境外开放, 除了境外专业投资机构 (QFII) 这种制度安排之外, 境外投资者还不能真正到我国境内来投资, 国内投资者也很难去境外投资。国际板的这些特征也使得境外公司在国际板上市有较大的难度, 但是国际板一旦成功推出, 对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三、推出国际板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现实意义

由于国际板既有吸引优秀企业融投资、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 同时又包含了很多风险因素, 因此现阶段上交所推出国际板将对我国证券市场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双重影响。

1. 积极影响。

(1) 国际板的推出有利于增强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影响力、辐射力和竞争力。设立国际板将使我国证券市场与国际证券市场联系起来, 在市场运作机制、市场监管机制、市场服务体系等方面与国际接轨, 将会以国际标准来示范和影响我国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市场, 使我国证券监管部门、证券公司、中介机构等逐渐熟悉国际资本市场运作方式, 以此来促进我国证券市场规范化发展, 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因此, 推出国际板有利于我国证券市场从新兴加转轨市场向成熟市场迈进, 有助于推进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 增强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影响力、辐射力和国际竞争力。

(2) 国际板的推出有利于促进我国证券市场投资结构趋向合理。金融危机过后, 储蓄率过高、民间投资率过低是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近5年内, 我国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连创新高, 证券市场流动性过剩是经济发展面临的又一个瓶颈。设立国际板将会为我国资本提供新的投资渠道, 开辟更广阔的投资空间, 有助于解决我国投资者无法投资境外企业的问题, 推动我国个人投资者以及证券投资基金、保险基金和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进入证券市场。同时, 可促进我国形成有利于证券市场理性、规范交易的主体, 极大地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储蓄大国转变为投资大国, 实现经济真正又好又快的发展。

(3) 国际板的推出有利于我国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我国资本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发展完善, 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上交所的蓝筹板是大市值板块, 深交所的中小板和创业板则是两个小市值板块。现阶段上交所推出的国际板必将进一步加强上交所大市值板块的地位和实力。如此一来, 我国资本市场就会形成上交所的“蓝筹板+国际板”和深交所的“中小板+创业板”的均衡发展格局。这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从根本上解决影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 积极推动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进程。

(4) 国际板的推出有利于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虽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仍未摆脱“总量强, 货币弱”的窘境。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我国外汇储备面临严重大幅缩水的压力。世界各国都意识到国际货币储备体系的弊端, 我国政府也坚定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决心。作为国际货币, 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是可自由流动和自由兑换。要实现人民币可自由流动和自由兑换, 就要打通人民币走出去并流回来的通道, 允许境内资本自由输出, 让人民币走出国门。目前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不能自由兑换, 国际板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为人民币自由兑换提供了途径, 为加快推进我国汇率制度改革创造条件, 在提高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地位的同时, 也有利于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5) 国际板的推出有利于发挥政府政策的市场效应。国际板的推出能在相当程度上缓解机构投资者对投资境外企业风险的厌恶, 即使国际股市处在弱势时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也能在国际板市场进行低风险投资, 从而增强了政府政策对我国股市的刺激作用, 提高政府对股市合理干预的效率, 更好地发挥政府对股市的市场调控功能。

(6) 国际板的推出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内容。上海证券交易所已经成为我国证券市场的核心主板, 但是和国际化的证券交易所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国际板的推出既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发展又对我国整体金融市场的深化改革和开放具有重要意义。国际金融中心通常拥有开放而国际化的证券市场, 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及日本和香港证券交易所等成熟国家和地区都吸引优秀国际企业到其交易所上市, 并制定了相关上市规则条例。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规模来看,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取得了长足发展。根据世界交易所联合会的统计, 截至2009底, 上交所与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交易额排名情况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根据世界交易所联合会统计数据整理。

200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为50 619.9亿美元, 仅次于纳斯达克市场和纽约交易所, 在全球主要交易所中排名第三, 在交易规模跻身国际前列的同时, 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 在投资文化、投资者的成熟理性、市场机制本身的发育完善等方面, 仍然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支持优质红筹企业和境外企业在国际板上市, 是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的有益尝试。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一项国家发展战略, 通过设立国际板来吸引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境外企业到上交所上市, 以推动各种国际资源在上海聚集与整合, 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2. 消极影响。

(1) 产生新的交易风险, 高市盈率发行易致外资圈钱, 我国证券交易所发展不过二十年, 与国际发达证券交易市场相比, 在发行、交易、自律、监管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投资者对风险的认知和理解能力还不够强, 市场整体处于加速成长阶段, A股市场高定价、高发行市盈率的股票与上市公司的业绩和盈利能力存在较大的反差, 如何防止境外公司圈钱是设立国际板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2) 增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 国际板推出后, 要对新市场投资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协调和监管国际板市场交易, 建立完善的技术限制措施和计价交易制度, 而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尚不健全, 监管责权不够明确, 监管手段比较单一, 能否有效监控和管理国际板市场的风险将是对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一大挑战。

(3) 国际板的推出可能会出现暂时性的主板和国际板市场倒置现象, 我国投资者“喜新厌旧”的投资习惯比较突出, 由于国际板吸引来的都是在国际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红筹股公司和境外上市公司, 极有可能在短期内吸纳巨额资金, 导致主板市场大量失血, 如果缺乏及时的限制和管理政策, 很有可能在很长时间内造成主板和国际板市场倒置的局面。

四、现阶段推出国际板的可行性分析

我国现阶段推出国际板是否可行, 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本文从我国宏观经济环境、证券市场发展水平、国内投资者需求、国外经验的借鉴和负面阻碍因素五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现阶段推出国际板的可行性。

1. 近几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相比而言, 我国证券市场始终存在着较大的经常性波动。

我国经济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对完善股票市场、推出国际板以及吸纳优质红筹股公司和境外公司提出了客观要求。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和证券市场发展的相关数据见表2。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整理。

我国证券市场建设虽然取得了不小成绩, 但较大幅度的市值波动还很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尤其是国内投资者投资境外企业的需求明显跟不上我国资本市场的要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向更深层次的领域拓展, 证券市场自由化程度加深, 经济开放性日益增大。但由于利率尚未市场化, 人民币资本项目下不能自由兑换, 因此现阶段推出国际板不仅可以稳定我国证券市场的波动, 而且可以提升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地位, 是推动我国经济市场化最可行、最理想的举措。

2. 我国证券市场的日益规范和完善。

国务院证监会成立后, 先后制定公布了《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国务院授权证监会查处证券违法行为的通知》等法规。此外, 行业自律机制已发展完善, 上交所的综合指数和深交所的成分指数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经济晴雨表, 信息披露制度也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这些法规与制度已构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证券法律体系, 为上交所成功推出国际板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3. 目前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的主要形式是银行储蓄, 对股票及其他金融资产的投资有很大需求。

而由于外汇管制, 股票资产主要以投资国内股票为主, 因此实现境外蓝筹股公司和境内红筹股公司在国际板上市, 必将受到国内投资者的追捧, 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对在国际板上市的公司有更大的需求。国际板的推出拥有坚实的投资者基础。

4. 上交所推出国际板可以借鉴丰富的国际经验。

1971年美国成功开辟纳斯达克市场 (NASDAQ) , 纳斯达克市场精选全球最优质和最知名的公司, 在财务和流通性方面的要求高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市场, 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必须满足严格的财务、资本和共同管理等目标, 积累了不少市场运作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 对在全球范围内股票交易的把握和实际业务的操作有比较深入和系统的研究。这些实际操作方面和理论研究的经验将为上交所推出国际板市场交易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诚然, 我国现阶段开辟国际板市场虽然有很多有利因素, 但是不能不看到, 还有一些不利因素在阻碍着国际板的推出。第一, 我国A股市场仍很不规范, 有关法律体系尚不健全, 黑幕交易尚有一定的生存空间, 严重冲击了我国股票市场公平、公正、公开这三大原则的贯彻和维护。第二, 由于我国投资者缺乏专业知识而排斥理性市场行为, 很大一部分投资者对股票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上, 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投资从众心理。而机构投资者长期受“政策性股市”和不规范交易的影响也产生了排斥理性市场行为的投资心理, 因此也需要加强投资者对理性市场的教育, 倡导理性投资, 回避过度投机而造成的市场风险。

五、现阶段推出国际板的制度规范问题

1. 国际板适用的法律。

我国证券市场自建立以来, 已经制定、形成了一系列严格的市场法规, 其中以《证券法》和《公司法》为代表的法律能够约束境内所有公司的市场行为。从国际惯例来看, 若某个公司到某个国家的证券市场发行上市, 就必须遵守该国现有法律制度和市场规则体系。那么境内红筹股公司和境外蓝筹股公司在国际板上市必须遵守我国现有证券法律制度, 虽然到国际板上市的境外公司与《公司法》中的相关规则有些冲突的地方, 但笔者认为国际板的推出直接适用《证券法》中的相关规定更符合其立法宗旨。由于境外公司都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实体经济, 在国际板不存在股份募集设立发行问题, 而国际板的推出属于境外公司在国际板发行新股行为, 推出的国际板可直接适用《证券法》中的相关规定而不需要适用《公司法》。

2. 国际板上市公司的选择。

我国证券市场想要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的证券市场, 就必须吸引大量优质上市公司尤其是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境外公司和境内红筹股公司。由于人民币资本项目下不可自由兑换, 如果国际板选择直接IPO的方式发行, 国际板上市公司的选择标准和募集资金的投向势必受制于目前的外汇管制。因此, 要对境外公司在国际板发行上市的条件采取严格限制, 笔者认为应采取两方面的限制:第一, 在国际板上市的境外公司应该拥有我国境内主要业务并达到一定的规模。第二, 在国际板上市的境外公司所募集的资金仍要投资于我国境内市场。这既规避了境外公司在我国境内募集资金而造成境内市场“失血”问题, 同时也规避了目前人民币资本项目下不能自由兑换的政策性障碍。

我国也有不少大型国有企业在境外和香港注册上市的红筹股公司, 推出红筹股公司登陆国际板是增强我国证券市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届时红筹股公司将会成为国际板的主力军。由于红筹股公司的主要业务在境内, 本身属于国内公司, 在国际板发行上市顺理成章, 没有法律障碍。

3. 国际板投资者身份的选择。

国际板投资者的身份应该同我国A股市场的投资者相同, A股市场的投资者主要由国内个人投资者、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 (QFII) 这三类投资者组成, 国际板的投资者也应该由上述三类投资者组成。显然, 国际板的推出会使各类投资者拥有更多的投资选择, 获得了分享全球范围内优质公司经营成果的机会。

4. 国际板应建立严格的“三级监管制度”。

国际板应该建立由证监会、证券同业协会和交易所共同参与的“三级监管制度”。证监会层面对国际板的管理侧重于宏观方面的政策指导, 管理手段主要依靠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 适当地使用行政干预。证券同业协会层面的工作侧重于制定自律规则、执业标准和业务规范, 对会员及其从业人员进行自律管理, 负责做好证券信息技术的交流和培训工作, 组织、协调会员做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对证券公司重要信息系统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组织对交易系统事故的调查和鉴定。交易所层面的工作涵盖了国际板市场交易的各个环节, 包括制定交易程序、停牌规则、交割结算制度以及建立交易所各部门内部协调机制等。证监会、证券同业协会和交易所应各自明确监管职责、相互配合协调, 从而建立从宏观法律政策到行业规范, 再到市场交易监管的三级监管体系。证监会、证券同业协会和交易所在三级监管制度中的关系如下所示:

六、结束语

虽然国际板的推出能够推进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进程, 提升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但在我国推出国际板成功与否关键是如何与我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因此, 在推出国际板之前有必要结合我国国情, 针对我国的优势和不足, 制定相应的策略, 有步骤、有计划地推出国际板。在真正推出国际板之前还有不少工作要做, 建立和完善国际板交易结算制度、制定国际板交易法规与监管体系以及培育国际板的交易主体和优化投资者结构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毋庸置疑, 国际板一旦成功推出, 必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景乃权.金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2].张招侠, 魏玉波.国际板推出的意义与影响.东方企业文化, 2010;1

上一篇:抽样调查导学案下一篇:邀请函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