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政府履行教育工作总结

2024-08-02

乡镇政府履行教育工作总结(共8篇)

篇1:乡镇政府履行教育工作总结

乡镇政府履行教育工作总结

几年来,我镇教育事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教育主管部分的关心支持下,以“十七大”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切实把基础教育作为实施“科教兴镇”战略的重点,加强领导,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加大投入,努力完善办学条件;加强管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深化改革,教育综合水平逐年提高。

一、基本情况

XX镇位于县城东南部,东临,北接,南靠。海拔860米,距县城29公里,幅员面积37.3平方公里。全镇辖9个行政村,1个街道居委会。我镇现有小学10所,初中校1所,幼儿园(班)2所,在校学生,小学专任教师人;初中专任教师

二、具体措施

(一)加强领导,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几年来,我镇将实施“教育强镇”作为一把手工程抓紧抓好,镇政府及有关部门从本地实际出发,认真制定“教育强镇”计划,把实施“教育强镇”作为新一轮发展的推动力,提高教育整体发展水平、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强有力措施。把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发展学前教育、成人文化教育和扫除文盲工作列入任期工作目标之一,加强领导,及时调整充实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党政领导与各中小学的挂钩工作,形成全国干群团结一致、目标明确、真抓实干的创建“教育强镇”工作氛围,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工作力度到位”;确保教育工作有人抓,有落实,有成效。

镇党政一班人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沿着科教兴镇的目标奋进,深入各中小学了解素质教育实施情况,协助解决问题,并把一些工作分解立项,责任到人,岗位到人。各村、各中小学将各项具体任务一一分解,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人,明确完成时间,确保素质教育各项工作有人抓,有落实。同时,我镇高度重视抓好学校安全工作和巩生工作,在安全工作方面,每年年初就下发安全生产责任状,明确责任到人,要求采

取有效措施,确保师生安全;在巩生工作方面,我镇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在校生辍学,制定学额巩固奖罚制度,实施扶贫助学工程,对贫困生学习费用实行“减、免、缓、助”政策,健全巩生工作责任制和家访制度,层层签定巩生工作责任状,明确镇、村、校以及驻村工作队的职责,对驻村工作队还实行与奖罚挂钩,把控辍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同时想方设法多渠道解决贫困生入学问题,今年来,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我镇发动学校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共捐资2150元,资助18名贫困学生,切实把初中年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

(二)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现代化的办学条件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要求。镇党委、政府根据发展教育强镇的战略需要,将基础教育发展纳入镇发展总体规划中,几年来,我镇将学校建设与学校布局调整相结合,与加强学校管理相结合,与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与学校争创各级达标校、示范校相结合,全镇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办学质量有长足进步,办学效益有很大提高。针对学校的办学条件与“教育强镇”指标要求有一定差距的现状以及迎接2009年5月份省教育督查组对我县教育督查,我镇把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作为科教兴镇的主攻方向,在镇财政处于相当困难的情况下,积极挖掘潜力,优先考虑学校用地、学校布局调整、学校基本建设和危房改造。通过各种渠道积极筹措经费,以保证学校软硬件设施资金到位。采取多渠道的办法,利用务工人员、社会贤达和群众自愿捐资,增加教育投入,全面提高教育水准,提高办学效益。今年,通过市发改委,得到香港贤达的资助,我镇中心小学的校舍建设己全市学校建设总体规划。党委、政府通过各种渠道,专程到成都拜访省化工院姚院长,得到省化工院的支持的帮助。省化工院向我镇高石梯小学捐款20万元用于该小学的校舍建设,于今年全面完成学校综合办公楼建设。

(三)推进学校信息技术建设进程方面

我镇各学校实现校校有电脑室,全镇共有计算机台,达名学生一台。XX中学、中心小学有两间多媒体教室,两个250米的环形跑道。实现了校校有校围、操场、厕所、升旗设备。两年来共投入50多万元购置了小学数学、自然、音乐、美术、科技、体育等教学仪器。全镇小学两年来新购置图书近20000册,发动师生捐书5000多册,现在全镇小学生均图书已达17.5册。大大地改善了我镇小学的办学条件。

在初中校建设方面,我镇为改善麻石中学办学条件,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捐资助学,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生源村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多方筹措资金,用于改善学校内部设施。目前,该校现有综合办公楼一幢,电脑网络教室1间,校图书馆藏书2.5万余册,拥有各种体音美教学器材。

(四)加强管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基于教师文化结构复杂,虽然一些教师的学历达标,有的通过函授渠道取得证书,但教学基本功、特别是科研教改能力不强,针对这些薄弱环节,我们积极开展各种培训活动,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中心小学采取请进来,带出去的办法,与积极与县教文局联系,邀请教育家、教研员等作专题讲座;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市、县的各种培训。通过加强计算机培训工作,进行信息技术全员培训,开展如计算机应用大奖赛、书法、课堂教学、现场论文等竞赛活动,提高了教师的素质。

我镇重视和加强教师业务进修培训,并为教师业务进修培训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加自考、函授、网络教育,努力提高学历层次。

(五)深化改革,教育综合水平逐年提高。

几年来,我镇加强和重视普及程度这一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加强镇党政领导挂钩联系学校制度,镇政府分管教育的领导具体负责对“教育强镇”工作的领导、督促和检查。协助联系公安分局,打印出本镇0—24周岁的本地、外口文化户口册;我镇及时建立(0-24周岁)文化户口册(包括外来工暂住户口的文化户口册),做好动态管理,数据力求准确。为确保每个适龄的少年儿童都能入学,提高入学率,做好巩生工作。

我镇多次召开有镇党政领导、各中学、中心小学领导、关工委、各村领导参加的座谈会,讨论有关巩生、防止流生工作,充分发动全社会力量,帮助家庭有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做好智残儿童的跟班随读,防止流生现象的产生。同时,重视分析造成流生情况的各种原因,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加强巩生制度:建立挂钩

帮扶制度,干部、教师明确帮扶重点,特别是要求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双向关系,帮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树立自信心,防止因成绩原因而导致流生的现象。落实保学措施,对特困生的收费实行减、免、缓、助,并建立落实减负制度,推行素质教育,克服应试教育,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防止学生因厌学而导致流生现象。建立学校“爱心工程”,发动各校师生,共同筑建“爱心助学工程”。此外,我镇教育工作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并将其纳入工作的议事日程,每年初以政府文件下发成教工作意见。我们将加大对教育工作的履行力度,早日实现“教育强镇”的目标。

篇2:乡镇政府履行教育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铜湾镇位于中方县东北部,幅员面积平方公里。全镇辖15个行政村,2个街道居委会。我镇现有全日制小学1所,村小2所,全日制中学1所,幼儿园(班)2所,在校学生,小学专任教师人;初高中专任教师人

二、具体措施

(一)加强领导,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几年来,我镇将实施“教育强镇”作为一把手工程抓紧抓好,镇政府及有关部门从本地实际出发,认真制定“教育强镇”计划,把实施“教育强镇”作为新一轮发展的推动力,提高教育整体发展水平、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强有力措施。把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发展学前教育和成人文化教育列入任期工作目标之一,加强领导,及时调整充实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党政领导与各中小学的挂钩工作,形成全镇干群团结一致、目标明确、真抓实干的创建“教育强镇”工作氛围,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工作力度到位”;确保教育工作有人抓,有落实,有成效。

镇党政一班人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沿着科教兴镇的目标奋进,深入各中小学了解素质教育实施情况,协助解决问题,并把一些工作分解立项,责任到人,岗位到人。各村、各中小学将各项具体任务一一分解,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人,明确完成时间,确保素质教育各项工作有人抓,有落实。同时,我镇高度重视抓好学校安全工作和巩生工作,在安全工作方面,每年年初就下发安全生产责任状,明确责任到人,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师生安全;在巩生工作方面,我镇采取有效措

施,防止在校生辍学,制定学额巩固奖罚制度,实施扶贫助学工程,对贫困生学习费用实行“减、免、缓、助”政策,健全巩生工作责任制和家访制度,层层签定巩生工作责任状,明确镇、村、校以及驻村工作队的职责,对驻村工作队还实行与奖罚挂钩,把控辍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同时想方设法多渠道解决贫困生入学问题,3年来,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我镇发动学校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共捐资2150元,资助18名贫困学生,切实把初中年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

(二)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现代化的办学条件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要求。镇党委、政府根据发展教育强镇的战略需要,将基础教育发展纳入镇发展总体规划中,几年来,我镇将学校建设与学校布局调整相结合,与加强学校管理相结合,与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与学校争创各级达标校、示范校相结合,全镇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办学质量有长足进步,办学效益有很大提高。针对学校的办学条件与“教育强镇”指标要求有一定差距的现状以及迎接份省市教育督查组对我县教育督查,我镇把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作为科教兴镇的主攻方向,在镇财政处于相当困难的情况下,积极挖掘潜力,优先考虑学校用地、学校布局调整、学校基本建设和危房改造。通过各种渠道积极筹措经费,以保证学校软硬件设施资金到位。采取多渠道的办法,利用务工人员、社会贤达和群众自愿捐资,增加教育投入,全面提高教育水准,提高办学效益。今年,通过县发改委和教育局,我镇中心小学的校舍建设己全县的学校建设总体规划,在建的校安工程于也将于今年年底全面完成综合建设。

(三)推进学校信息技术建设进程方面

我镇各学校实现校校有电脑室,全镇共有计算机。县第二中学、镇中心小学有两间多媒体教室,两个250米的环形跑道。实现了校校有校围、操场、厕所、升旗设备。3年来共投入50多万元购置了小学数学、自然、音乐、美术、科技、体育等教学仪器。全镇小学两年来新购置图书近20000册,发动师生捐书5000多册,现在全镇小学生均图书已达17.5册。大大地改善了我镇小学的办学条件。

(四)加强管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

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基于教师文化结构复杂,虽然一些教师的学历达标,有的通过函授渠道取得证书,但教学基本功、特别是科研教改能力不强,针对这些薄弱环节,我们积极开展各种培训活动,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中心小学采取请进来,带出去的办法,与积极与县教文局联系,邀请教育家、教研员等作专题讲座;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市、县的各种培训。通过加强计算机培训工作,进行信息技术全员培训,开展如计算机应用大奖赛、书法、课堂教学、现场论文等竞赛活动,提高了教师的素质。

我镇重视和加强教师业务进修培训,并为教师业务进修培训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加自考、函授、网络教育,努力提高学历层次。

(五)深化改革,教育综合水平逐年提高。

3年来,我镇加强和重视普及程度这一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加强镇党政领导挂钩联系学校制度,镇政府分管教育的领导具体负责对“教育强镇”工作的领导、督促和检查。协助联镇派出所,打印出本镇3—15周岁的本地、外挂人员户口册,做好动态管理,数据力求准确。为确保每个适龄的少年儿童都能入学,提高入学率,做好巩生工作。

我镇多次召开有镇党政领导、各中学、中心小学领导、关工委、各村领导参加的座谈会,讨论有关巩生、防止流生工作,充分发动全社会力量,帮助家庭有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做好智残儿童的跟班随读,防止流生现象的产生。同时,重视分析造成流生情况的各种原因,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加强巩生制度:建立挂钩帮扶制度,干部、教师明确帮扶重点,特别是要求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双向关系,帮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树立自信心,防止因成绩原因而导致流生的现象。落实保学措施,对特困生的收费实行减、免、缓、助,并建立落实减负制度,推行素质教育,克服应试教育,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防止学生因厌学而导致流生现象。建立学校“爱心工程”,发动各校师生,共同筑建“爱心助学工程”。此外,我镇教育工作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并将其纳入工作的议事日程,每年初以政府文件下发成教工作意见。我们将加大对教育工作的履行力度,早日实现“教育强镇”的目标。

篇3:乡镇政府履行教育工作总结

开幕式上, 张家口市副市长侯桂兰代表张家口市政府对本次参会代表表示欢迎。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杨勇、张家口市教育局副局长张殿忠和宣化区区长岑万俊分别介绍了河北省、张家口市和宣化区贯彻落实“国十条”精神, 坚持“三为主” (即以政府和集体办园为主、以公办教师为主、以政府和集体投入为主) 发展模式, 加大政府投入,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经验。

开幕式后,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中国办事处的孟宁处长作了题为《贫困及弱势儿童的早期教育——特点及质量:全球范例及最佳实践》的报告。她指出, 通过研究证明, 早期教育对于儿童终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弱势儿童来说, 早期教育对他们的人生发展尤为重要。良好的早期教育项目对弱势儿童的帮助更大。在介绍了世界银行和中国政府对弱势儿童的定义之后, 她指出政府在保障弱势儿童学前教育时候要采取以下措施:要主动寻找儿童, 利用多种措施和多部门合作保证早期教育覆盖所有儿童, 并特别将资源倾向弱势儿童;采取经济措施, 增加政府投入, 采取直接手段和间接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为弱势儿童家庭提供经济支持;带条件的现金转移, 如有的国家根据儿童幼儿园出勤率提供带条件的现金转移。随后, 孟宁处长从入学年龄、学习时间、班级规模、活动类型、对教师的要求、家长教育角度陈述了对弱势儿童最有效的早期教育。孟宁处长的报告理论结合世界各地区的实践经验, 给与会代表以很大的启示。

本次大会选取了10余名分别来自东部、中部、西部省 (市、自治区) 的代表作了大会发言, 汇报他们在贯彻“国十条”的精神, 制定和落实《三年行动计划》, 促进本地学前教育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经验。为了促进各地代表更充分地交流经验, 大会还组织了小组讨论会, 代表们就当前农村幼儿园建设、如何发展普惠性幼儿园、幼儿教师编制、幼儿教师专业化建设以及内涵与事业发展如何同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幼教处姜瑾处长在听取各地经验汇报后, 作了总结发言。她指出: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如政府重视学前教育, 增加对学前教育的投入, 要抓住这一可贵的时机,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的发展要真正落到实处需要基层特别是县 (区) 政府的努力, 希望大家能够吸取此次会议上交流的宝贵经验, 结合各自的实际, 促进学前教育发展。

此外, 为了更好展示河北省特别是张家口市政府在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成果, 大会组织会议代表分两路观摩了张家口市宣化区和万全县8所幼儿园。

篇4:乡镇政府履行教育工作总结

一、基本做法

经省政府同意,省教育厅制定了《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和《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评分细则》。各县(市、区)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认真做好接受省政府督导评估的各项准备工作,每年开展自查自评,设区市政府对所辖县(市、区)进行了复查复评。

自2006年起,我省每年对随机抽签确定的20个县(市、区)政府教育工作开展省级综合督导评估,并将督导评估的结果作为政府主要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获得优秀等次的前三名,省政府授予“江西省教育工作先进县(市、区)”称号,并分别给予30万元的奖励经费;对不合格等次和问题较多的县(市、区)进行重点跟踪督导,限期整改;对问题严重的,根据有关规定,予以通报批评或给予县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相应的行政处分。三年来,共有上高县等10个县(市、区)先后获得省政府的表彰和奖励,南丰县等10个县(市、区)先后获得省政府的通报表扬。

(一)把督导评估的着眼点放在推动县级政府全面履行教育工作职责上

督导评估工作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县(市、区)的党政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认真学习领会国务院和省政府的文件精神,认真研究和掌握评估的指标体系和评分细则,全面审视近几年来的教育工作,总结成绩和经验,找出差距和不足,并亲自挂帅抓紧进行整改和补课。各有关职能部门进一步明确了责任,消除了过去那种认为“教育工作只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事”的认识,在党委、政府的统筹下,加大了对教育工作的关注力度。这种高位推动,有力地促进了教育诸多问题的解决。

(二)把督导评估的着力点放在推进县域内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上

评估指标体系和评分细则紧紧围绕县级政府履行教育工作职责,在领导职责、经费投入与管理、办学条件改善、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管理及各类教育发展水平等方面,将评估的指标与评分依据尽量予以细化和量化。评分细则强化对县、乡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履行教育职责,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的检查,使县级政府的教育工作全面体现在县域内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上。

(三)把督导评估的方法放在求真务实上

一是组织精干队伍,培训评估业务。抽调省督学及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督导部门业务骨干组成督导评估组,并实行区域回避制。同时,聘请省政府办公厅、省发改委、省劳动厅、省人事厅(省编委)有关处室负责同志担任评估视导员。对抽调的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使评估组成员进一步熟悉和掌握评估办法和技巧,并对个别特殊情况统一衡量标准,以减少组与组之间评分差距。二是创新工作机制,严防弄虚作假。在监察部门和新闻媒体监督下随机抽签确定被检县(市、区),对受检单位比较关注的抽查当天受检乡镇,改为每天早晨出发前30分钟临时随机抽取,避免了一些地方临时“应对”和弄虚作假的可能。三是坚持评估标准,突出检查重点。一方面,根据有关文件要求,实事求是,全面评估;另一方面,依据当前农村教育面临的新形势,突出评估重点,对尚未接受评估的县(市、区)形成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四是重视意见反馈,狠抓评估整改。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的成绩和亮点,给予充分肯定;对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向县政府主要領导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通过“回头看”的方式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跟踪督促,狠抓整改工作,主要针对督导评估时指出的相关问题的整改情况,特别是对补拨的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督查。

二、主要成效

由于督导评估工作紧紧扭住“以县为主”管理体制、依法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育发展环境等方面,强化对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查,把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突破口,“奖先促后”,在全省上下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力推动了我省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领导重视,齐抓共管,教育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各地把迎接省检作为推动县域内各类教育发展的契机。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常委(务)会,专题研究教育投入、教育发展规划、教育改革等重大问题。党政主要领导对迎评工作做到了“三个亲自”,即亲自学习文件要求和评分细则,亲自审视教育工作情况、总结经验和查找差距,亲自抓整改;履行教育职责做到了“三多”,即对教育批示多,专题研究教育多,深入学校调查研究、现场办公多。如德兴市2008年的一次政府常务会议研究解决教育问题就达16个;南昌市青山湖区四套班子2008年20多人次深入学校调研并现场办公。进一步制定完善乡级政府和县政府职能部门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把教育工作列入考核指标体系,各职能部门都尽职尽责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县、乡和部门对教育工作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理顺关系,“以县为主”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许多县(市、区)及时作决定、下文件,将执行较难的教育经费统筹和教师队伍统管权,在接受评估之前归口到县教育行政部门。九江县、景德镇市珠山区、铅山县等已将中小学校长归口教育部门管理。靖安县、修水县、高安市等已建立了教育经费核算中心,其他受检县(市、区)的管理体制也得到巩固和完善。南城县在2006年接受评估前夕,多方筹集资金442万元,使教师工资旧欠成为历史。实行“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后,乡镇责任依然不减。石城县丰山乡筹措资金380万元搬迁中心完小。吉安县油田镇自筹资金716万元用于油田中学的新校舍建设。

(三)广筹资金,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度增加

各地及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投入上坚持向教育倾斜,深挖潜力整合资源,普遍采取财政拨款、增资增项、社会捐助、市场运作、土地置换等形式广筹教育资金,保证了教育投入的不断增长。同时,将教师地方岗位津贴、教师医保和住房公积金等单位负担部分列入县级财政负担,做到逐步到位。三年来,各受检县(市、区)共新增教育投入6.4亿元。其中:解决教师待遇6880.29万元,购置音体美器材、图书资料和教学仪器电教设备1.82亿元,校舍和校园容貌、环境改造资金1.73亿元,解决“普九”欠债1717.5万元,补拨所欠各种教育经费20021.815万元。如南康市、寻乌县等地教育总支出占GDP的比例,近三年每年都超过4%。

(四)对照标准,查漏补缺,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一是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各地坚持危房改造与学校建设、布局调整、改造薄弱学校相结合,多方筹集资金并拨出专项资金新建扩建中小学校舍。高安市先后投入2亿多元,完成了校容校貌改造和校建项目94个;青山湖区投入1.3亿元,新改扩建学校26所;铜鼓县投资3300余万元,建成了山区寄宿制学校26所。南昌市东湖区统筹规划学校网点,投资6000多万元新建、扩建和改造学校。九江县结合灾后重建,筹集资金1.59亿元用于网点调整;于都县将督导评估时存在的6000平方米三类危房全部改造完毕;靖安县投入校建资金4980万元,新建校舍5.73万平方米,维修校舍1.86万平方米。全省乡村真正做到了“最好的房子是校舍,最好的环境是学校”。二是加强教学设备设施的建设。三年来,各地学校装备有了较大改观。高安市先后投入3100多万元,用于添置教学仪器、音体美器材、图书和计算机的装备;青山湖区近三年共投入2350余万元用于信息技术装备、图书资料和音体美器材配备,以及实验室改造、实验橱柜添置和教学仪器配备;赣州市章贡区拨付15.9万元为农村中小学配置20台钢琴;德兴市购置36台钢琴装配在中心小学和初中。三是积极扩大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城区大班额现象有明显好转。德兴市投入4500万元用于城区教育网点调整项目建设;青山湖区投入6000多万元新建了京东学校;东乡县投入1.16亿元新建北港小学等学校;宁都县投入1500万元新建宁都四小,扩容宁都二小;井冈山市投入3000多万元兴建井冈山实验学校;新干县投入2500万元新建实验小学。

(五)师资配备受到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中小学教师得到比较科学合理配置,坚持按生源流动和教学需要调整教师编制,逐步缓解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逐步向农村中小学倾斜,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业务素质都有明显提高。仅2007、2008年,各受检县(市、区)新招教师达4011人,充实了农村中小学和边远山区学校教师队伍。井冈山市在超编200多名教师的情况下,为解决急需学科师资,共调入和招聘教师62名。靖安县在教职工满编的情况下,优先招聘紧缺专业教师,补充本科学历教师32名。教师管理引入竞争机制,清退在编不在岗人员和代课教师,公开选拔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实行县城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教师“支教带教”、新进教师主要补充农村中小学等措施,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会昌县清退代课教师246人;修水县清退68名经商务工的离岗教师。寻乌县开辟教师“双向交流渠道”,启动城区中小学对口支援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工程。

(六)统筹兼顾,全面提升教育整体水平

篇5:乡镇政府履行教育工作总结

二十年铸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监督法》的适用范围定位在各级人大常务委员会,然而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不设常委会,同时地方组织法规定: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负责本级人大闭会期间日常工作,组织代表开展活动,反映代表和群众对本级人民政府建议、批评和意见;而地方组织法也规定:乡镇人民政府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乡镇人大负责,受它监督。显然,对照法律条文乡镇人大实施监督职能不在《监督法》调整范围,但乡镇人大与同级政府的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是很明确的。故此,笔者认为《监督法》施行对乡镇人大行使对政府的监督权,深化监督职能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乡镇政府监督的现状

任何一种政治制度、任何一个公共权力机关都离不开制约和监督。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体制同样不能例外,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宪法赋予各级人大的法定地位和政治功能并没有在现实中得到充分的发挥,特别是作为乡镇一级政府的监督主体——乡镇人大正面临一种尴尬的处境:监督不力,很难监督。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机构缺乏,很难监督。地方组织法规定乡镇一级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力(包括监督权)是属于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但人民代表大会却很难行使监督权。其原因一是尽管乡镇的管辖范围较小、代表人数相对较多,但经常召开代表大会存在困难;二是不及时,有些问题时效性强,等通过会议讨论时已失去意义了;三是代表接触面虽宽,但了解情况不多,解决问题的能力弱;四是即使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也是形式多于内容,难以达到监督目的。尽管法律明确规定了乡镇

人大设立主席团,并赋予了乡镇人大主席团类似常委会的某些职权,但权力太小,更没有实质性的监督权。现在乡镇人大主席团既不是常设的,也不是临时的,乡镇人大在闭会期间没有行使职权的主体,缺乏行使职权的途径,乡镇人大机构有二线岗位的感觉,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地方在乡镇人大主席的配备上照顾性安置的较多,存在有其名无其实的情况。

2.有“权”无“位”,不敢监督。名义上法律赋予了乡镇人大13项权力,但实际上,除了一些联系代表等一些常规性的工作外,乡镇人大很难组织行使其他权力,究其原因是实质性地位不高。在干部安置现状中,对于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的安置,在大多数地方都做得比较好得到重用,而乡镇人大主席的安置就显得不一样了,一般乡镇人大主席如果到区直单位安排到正职的基本没有,大多数就直接退下来了。与书记、乡镇长的安排任用,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这种体制设置上事实的不平等,很难调动乡镇人大主席的积极性,由于地位不高,他们甚至有时还要看书记、乡镇长的眼色行事,监督就无从谈起。

3.工作错位,不能监督。一些乡镇的人大干部有的承担了征地拆迁等政府职责范围的具体事务;有的被安排分片包村,一些乡镇人大干部由于承担了大量的行政事务,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宣传贯彻宪法、法律、法规以及人大的决议决定,造成乡镇人大干部工作错位,容易出现“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情况。

4.业务不熟,不会监督。一是由于前文所述,乡镇人大主席安排带有照顾性,年纪大都偏大。一方面他们凭经验多;另一方面“歇肩”的思想浓,顶多干上一届,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刚找出一点门道,熟悉了业务,就退居二线。

二、认清“四对关系”

乡镇人大在监督中要把握好两条原则:一是既要敢于监督,又要善于监督;二是既要监督政府工作,又要支持政府工作。所以在处理乡镇人大与政府关系的时候,要坚持做到位不越位,解难不作难,支持不代替,监督不对立,搞好监

督与支持的有机统一,增强监督工作的实效性,从而能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监督和支持政府工作。笔者以为首先要认清以下四对关系:

1.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目前,部分地方乡镇人大主席单设,不再由乡镇党委书记兼任,如我们镇海区各镇、街道人大职位,定格为正处级;但不少地方乡镇人大主席仍由党委书记兼任,专职副主席又大都兼做政府工作,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与人大、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那么人大监督工作就很难开展,也开展不好。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党委,党委要发挥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兼任人大主席的党委书记在自己履行好人大职责的同时,要让专职副主席真正“专职”,超脱地从事人大工作。要认清宪法、法律和人民赋予的职权,正确处理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理直气壮地实施监督。

2.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行使监督权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人大监督工作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和根本保证,这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动摇。但人大在监督工作中要防止消极被动、畏首畏尾的倾向,不能什么事情都被动等待党委定主意、下指示。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行使监督权是一致的,在具体实践中,一方面要下功夫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积极争取党委的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强化责任意识,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要求,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依法行使好监督权。

3.敢于监督和善于监督的关系。当前要切实解决监督缺乏力度的问题,看准了的问题,特别是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问题,一定要敢于监督,大胆行使监督权,切不可把宪法、法律和人民赋予的“尚方宝剑”束之高阁。监督要取得好的效果,还要善于监督。要讲究监督的方式方法,在善于监督上多做文章,力求做到三点:学法懂法,使监督有理;搞好调查,使监督有据;抓住重点,使监督有力。把握好既不失职、又不越权的“度”,以自身良好的形象维护人大监督的权威。

4.监督与支持的关系。乡镇人大对政府的监督首先是制约,这是首位的、本质的,由于两者目标的一致性,从总体和长远来看,积极、有效的制约必须是一种配合与支持,但关系不能颠倒,否则监督的本质及其必要性就无从谈起,决不可脱离监督讲支持。在监督实践中,要寓支持于监督之中,既坚持原则,依法办事,又始终把开展监督的立足点放在帮助政府纠正失误,改进工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上。

三、强化政府监督的有效途径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在我们国家,任何人都要接受监督,掌握权力而不接受监督必将导致腐败。人大的监督是代表人民的监督,它是一种国家体制,不是个人行为”。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处理好乡镇人大对同级政府的监督关系。

1.乡镇人大主席团应为常设机构。乡镇人大没有常设机构,宪法规定的“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的权力在基层就很难实现。其次,在乡镇人大闭会期间,主席团似乎存在着。否则,一个不存在的机构怎么去召集人大会议呢?从这一角度看,乡镇人大主席团有些“常设”的特点。何况现在一般都有一名主席或一名专职副主席。人员“常设”,机构不常设,人为造成乡镇人大主席团是“多余”的认识误区。因此,应从法律上明确主席团的常设地位和监督权。

2。提高人大干部的待遇。要坚持做到人大干部与党政干部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在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上,人大干部与党政干部要同级同待遇,各级党委要加强对人大工作的领导,解决思想认识上的偏差,要不断增强人大意识,努力转变领导方式,尊重和支持人大依法行使职权,善于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律程序变为国家意志,不断适应依法治国的需要。

3.乡镇人大干部不得直接主管政府职能的工作。地方组织法明确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的职务,如果担任国家行政机关的职务,必须向人民代表大会辞去主席、副主席的职务。”可

见法律对乡镇人大干部的任职是有明文规定,目前“人大政府不分家,工作职责都一样”的局面,违背了地方组织法的规定。作为代表的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直接主管政府工作,与代表法“不直接处理问题”的规定,也是相左的。因此,除法律规定人大干部不得担任行政职务外,也还应有相应的规定,就是人大干部不得直接主管政府职能的工作,使人大干部从繁杂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让他们集中精力,更好地行使监督职能,协助、配合政府做好工作。

4.提高乡镇人大工作者素质。首先配强乡镇人大主席。对乡镇人大主席的安排不能带有照顾性。其次,注重业务培训。市区人大常委会要举办乡镇人大主席培训班,可以采取乡镇人大主席列席常委会议和工作总结等多种方式,互相交流工作经验。同时,乡镇人大工作者要注重自身政治理论、法律知识、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做好乡镇人大工作打好基础。

5.要加强人大的宣传工作,克服认识上的误区与偏差,树立人大监督的权威。人大依法行使监督权其实质是代表人民对国家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权力的制约。因此,我们要大力开展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人大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明确人大监督的重要性,逐步消除对人大的一些错误认识,树立起人大监督的崇高权威。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乡镇人大工作者要安于清贫,乐于奉献,敢于监督,增强搞好人大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切实加强政府监督的几点建议

1.乡镇人大应重点围绕经济建设、改革发展这个中心,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切实履行审议、决定、监督等职权,掌握知情权,用足监督权,慎用决定权,对事关全镇人民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事项,要充分发挥人大监督作用,坚持在参与中监督、在监督中支持的工作方针,积极有效地开展视察、调研、听证,做到认真审议、慎重决定,全力监督和支持政府的各项工作。

2.乡镇人大应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地的人

大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保证人大各项决议施行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3.乡镇人大应当全面和系统的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切实履行对政府的监督职能,其中重点围绕鼓励、发展全镇工业经济,定期听取政府关于民营经济方面发展情况汇报;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狠抓农业发展,听取和审议镇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和结构调整方面的情况汇报;;围绕巩固发展完善和提高政务、村务、校务公开,全面推进依法治镇,全力抓好法制乡镇建设的情况汇报;乡镇人大应定期听取一次政府对财务收支、农民负担、财务制度的执行,学校收费和村务公开落实等情况的汇报;围绕尽心尽力、量力而行的原则,全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每半年一次听取政府关于集镇建设、路桥建设等方面情况汇报。

4.乡镇人大应当巩固和加强述职评议活动,制定评议计划,讲究评议方法,注重评议效果,重点突出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和服务质量,进行分期、分批地评议和视察,从而促进政府及部门转变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篇6:履行政府教育职责整改情况的报告

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你办印发的《HZ市人民政府2018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督导报告的通知》(以下简称《督导报告》)收悉。HZ市政府高度重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对照《督导报告》指出的主要问题,组织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成员单位进行逐条逐项解剖分析,认真研究对策,切实加以整改。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整改工作落实情况

(一)关于区域间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方面。

1.优化顶层设计,完善高水平建设“美好教育1+N”新政。2019年4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大会暨高水平建设“美好教育”推进会,确立高水平建设“美好教育”的奋斗目标和实施路径。推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建设“美好教育”的实施意见》、HZ市教育现代化2035行动纲要和实施方案、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发展学前教育第三轮行动计划等系列重要政策文件,构建“美好教育1+N”推进体系。

2.加强规划建设,保障教育资源有效供给。一是统筹教育、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编制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布局规划。在提高现行“百户比”指标基础上,探索采用差异化“百户比”指标配置教育设施,顺应学龄人口增长趋势,满足不同地区发展实际需求。二是督促各责任主体严格按“四同步”原则,结合区域用地功能调整、城中村改造和大城北建设等有利时机,加快配套教育设施落地建设。2019年,全市完成新建中小学38所、幼儿园49所;杭二中钱江学校已于2019年秋季招生;杭高钱塘学校和中策职校康桥校区已竣工验收,将于2020年秋季投入使用;另有170所中小学、幼儿园开工在建。三是努力补齐学前教育、农村义务教育短板。全面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工作,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深入推进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2019年新增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38所,累计742所,覆盖率达97.9%。实施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建设计划,补齐两类学校短板。

3.全面实施新名校集团化办学,共建共享市域优质教育资源。一是全面实施《关于推进新名校集团化办学共建共享市域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实施意见》,深化新名校集团化办学内涵,优化集团“捆绑考核”等绩效机制,强化核心学校辐射引领功能,提升区域内教育发展整体水平。二是推进跨层级、跨县域组建名校集团,成立跨区域教育集团实现市属8所省一级重高全覆盖,进一步提升桐庐、淳安、建德三县(市)高中教育质量;对梅城镇中小学(幼儿园)开展组团式教育帮扶,合力打造美丽城镇(梅城)“美好教育”样本区;支持钱塘新区6所中小学加入主城区中小学名校集团。三是运用互联网技术深化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建设。通过城乡同步课堂、远程专递课堂、教师网络研修、名师网络课堂等方式,实现城乡结对学校管理共进、教学共研、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师生互动、差异互补。2019年,共推动全市219所城乡学校结对,开展结对活动5500余次,参与师生19.9万余人次。

(二)关于民办学校“择校热”治理方面。

1.积极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招生政策。一是2019年在全省率先实施公办民办小学同步招生,六城区(含钱塘新区)民办小学报名录取比从2018年的3.87:1下降到2019年的1.49:1。二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精神和省相关文件要求,从2020年起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招生制度,全面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同招”,民办学校报名人数超过计划数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三是完善优质示范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从2018级初一学生开始,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名额分配招生比例为不低于学校招生计划数的60%;从2019级初一新生开始,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向不选择生源初中学校倾斜。

2.深入实施公办初中提质强校专项行动。制定出台专门的行动实施方案,遵循“综合施策、优化环境、注重内涵、提升质量”的工作思路,实施办学条件提升、新名校集团化、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高水平校长队伍建设、课程改革深化、教科研工作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特色项目培育等八个专项行动,激发公办初中办学活力,全面提升公办初中办学质量,努力打造“家门口的好初中”。

3.扎实推进“公编民用”教师清理规范工作。稳妥推进事业编制教师在民办中小学任职任教清理规范工作,明确要求各地不得擅自核定民办学校事业编制,不得再出台“公编民用”等政策,并纳入市对区、县(市)政府综合考评,至2019年累计清理规范教师388名。2020年进一步加强对区、县(市)督促指导,有序推进清理规范工作,计划规范比例达到55%以上,确保2022年前规范到位。

(三)关于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政策落实方面。

2019年12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推出一揽子高含金量政策举措,重点完善教师工资收入保障机制、青年教师住房保障机制、教育系统高层次人才的扶持政策和教师荣誉体系,强调建立健全教师绩效工资调整与公务员收入分配政策调整联动机制,各区、县(市)政府出台公务员奖金政策时,必须同步、同时、同幅度考虑中小学教师,率先实现教师平均工资收入高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结合国务院、省政府关于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专项督导,2020年1月组织市教育、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摸底调研,指导推动各区、县(市)自查自纠。围绕落实教师工资待遇“不低于或高于”的法定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率先高于”要求,按照省定口径进一步明确全市义务教育教师和公务员工资待遇计算比较口径,并于2020年3月召开全市专题会议进行部署,督促各地制定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方案。

(四)关于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园入学方面。

1.加强统筹。将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就学纳入我市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依据城市人口变动、城镇化进程和流动人口需求等因素,合理布局中小学校,积极为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就学创造条件。

2.健全机制。制定《HZ市流动人口居住证申领实施细则(试行)》及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积分入学实施办法,将未成年人申领居住证需父母双方缴纳社保一年以上调整为其中一方,实施学前教育公办幼儿园、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向户籍儿童、随迁子女一体招生,进一步畅通随迁子女入学(园)渠道,切实保障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3.加大扶持。继续实行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免费义务教育政策,2019年市本级财政安排流动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专项经费2619万元,区、县(市)财政给予相应补助,主要用于随迁子女学费补助和随迁子女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我市各级财政将民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纳入民办中小学公共财政资助政策享受范畴,根据学生在籍人数,以当地同级同类公办学校上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依据,按义务教育段学校不低于30%比例、高中教育段学校不低于20%的比例,给予补助,主要用于教师培训、教师工资等。此外,各地结合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创建工作,指导随迁子女学校制定创建计划,查找薄弱短板,加大资金投入,积极落实整改,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余杭区通过“以奖代补”形式,对创建成功的随迁子女学校进行奖励,主要用于学校各类专用教室设施设备的添置等;萧山区近三年共投入约4500万元,用于教学大楼改造提升、功能教室建设和学校教学设施设备添置等。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市将以此次评价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浙江、HZ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全国、省、市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高水平建设“美好教育”的目标,坚持对标对表、克难攻坚、毫不松懈,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持续推进“美好教育1+N”新政落细落实,强化教育民生保障功能和要素支撑功能,为“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做出新的贡献。对标督导建议,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做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进教育资源扩容提质。加大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切实做到“三优先两不减”。全面推动新一轮基础教育布局规划实施,加快配套教育设施建设,加大教育资源供给力度,2020年实现全市新建中小学幼儿园70所以上;抓紧实施新一轮市区高中教育布局规划和学校建设。启动市区原有高中教育资源的挖潜工作,积极应对市区高中入学高峰。加快推进中策职校大江东分校建设,抓紧实施交通职高笕桥校区、电子职校双桥校区和钱塘新区新湾普高、临安青山高中项目前期工作,力争2020年底前开工。加快现有学校改造提升,合理超前和提高学校建设相关标准,有效改善办学条件。深化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创建,全面落实“两类学校”建设任务,2020年完成50所城镇配套幼儿园治理任务。

(二)坚持人民满意导向,推动基础教育高品质发展。继续扩大公益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推动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县(市)和省教育现代化区、县(市)为引领,以深化新名校集团化战略为抓手,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全域提升基础教育整体水平。通过完善招生政策、实施公办初中提质强校行动、落实“公编民用”教师清理规范等举措,促进公办民办教育协调发展。以促进深化课程改革为核心,鼓励“分类办学、错位发展”,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

(三)落实“率先高于”要求,提高中小学教师地位待遇。进一步完善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绩效工资考核分配制度、教师住房保障机制等系列政策制度,保障教师合法权益,进一步提高教师社会地位。重点落实教师绩效工资调整与公务员收入分配政策调整联动机制,明确要求各区、县(市)从2020年起完善辖区教师与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联动机制,调整完善经费预算,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各地从2020起将增设教师专项奖励,真正实现“率先高于”要求。

篇7:乡镇政府履行教育工作总结

促使职教跨越发展 培养社会需要人才

——读杜书记报告有感

兰廷

在市三大杜书记报告中,我读到了3处共计83字的与中等职业教育相关的内容,反复品读,感慨良多。首先,在党的报告中,职业教育的字眼出现的越来越多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都开始提及中等职业教育了,那么关注和重视也就会在期盼中逐步的到来,作为一名职教工作者虽不致漫卷诗书喜欲狂,亦可翘首期盼了;其次,感到了肩上的担子前所未有的沉重,职业教育一路走来步履蹒跚,已到了极端困惑与迷茫的时候,随着简单化的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推进,也由于职业教育办学的进展缓慢,收效甚微,我校和绝大多数职业中学一样遇到了在校生急剧缩减的尴尬,要想为实现服务经济社会建设贡献力量跨越发展必须要有政府的统筹规划,全力扶持,而这些又不是很快就能达到的。为此,在艰难地维持着学校生存的同时,憧憬着中等职业教育生机焕发的未来,我渴望政府能够尽快实现转型,规范职能部门的服务功能,统筹规划县域教育,明确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方向,协助和指导职业学校与本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职业教育尽早走上自己的道路做坚实的后盾。

杜书记报告指出要“以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也指出:

“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作为我县唯一的职业中学,我校理所应当的要为实现这一任务贡献力量,将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结合起来,为广大的农民和农民子弟服务,利用国家的扶持和资助政策,充分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收集整理现代农业实用技术,为他们提供优质的免费的教育,将现代农业中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教给他们,将市场经济下的经营模式教给他们,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教会他们就业和创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我县的转型跨越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和我们现有的职业教育能力和水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由于发展时间短、经济投入少、办学道路长期以来出现了大的偏差,专业教师严重短缺,实训实验设备少的可怜。有一些初中毕业生本应该也自愿来学习一定的专业技能的,但在这里仍然见到的是用来考试的文化课程,即便有时能学到一点专业课程,也只是纸上谈兵、知而不会,时间长了就都忘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指出,“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培养适应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型农民应该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事情,各级政府在各类职能管理部门中下达农

民工培训任务时就应该将培训经费拨付到当地的职业学校。职能部门应该是为完成培训进行服务的,教学不属于他们的业务范围。不在专门的学校系统的培训,其所谓的培训的效果可想而知。国家拨付的资金是让用来给培训学员买教材、请老师的,但事实是农民们手中拿到的象征性的课本只是摄像时用来充当道具的,他们所掌握的仅仅是一些皮毛的技术,这样又怎么能培养出能支撑社会转型跨越的农民来?美国农民占总人口的比例是1.8﹪,而我国却是人家的几十倍,大量的劳动力不能从农田中解放出来,何以谈转型跨越?其实现代企业真正需要的并不是只有文化知识的高中生,他们更需要有技能的劳动者。只有规范各个部门的职能,把教育教学的任务交给学校,才可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杜书记报告指出:“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强化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建设和就业的功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也指出“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作为我县唯一的一所职业中学,我校应该设置我县企业所需要的专业和适应我县农业发展需要的涉农专业,培养师资、筹集设施设备,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学生、服务企业、服务“三农”。我县的职业教育基础能力较低,“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举步维艰,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积极性不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教学质

量的提高。一方面,学校要在这些方面积极努力、争取支持、探索前进,另一方面希望政府、企业、社会要关注和扶助职业教育,如果我们把本地的青年培养成自己需要的人才,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发展速度肯定会更快。

篇8:乡镇政府履行教育工作总结

一、理顺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的关系, 合理界定政府职责是前提

地方政府履行高等教育职责中的缺位、越位、错位等现象, 根源在于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的关系未理顺, 政府角色定位不准确, 职责不明晰。因此, 首先要明确其二者之间实质上是委托人与代理者的关系, 学校受政府委托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其次, 要改变政府管理高校中的行政本位思想, 由控制变为调控。政府管理方式要从直接、微观、策略管理转变成间接、宏观、战略管理, 要综合利用法律、信息服务以及评估等手段进行管理[2]。第三, 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的关系要从简单的上下级行政隶属关系, 转变为产权上的举办者与经营者、办学运作上的宏观指导与被指导关系, 实现政府、市场、社会积极参与地方高校的建设, 又各司其职、权责有度的良性互动[3]。这其中就要求政府在高校发展中要扮演好举办者、管理者的角色, 既要赋予其充分的办学自主权, 不能过多干预, 又不能任其发展, 要借助法律等手段给予其必要的约束。权力分配和职能定位问题是政府与高校矛盾的根源, 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政府, 因此, 明确政府职责十分重要[4]。既要明确地方政府在地方高校中的总职责, 又要明确其在不同类型、不同性质高校及无高校地区中应发挥的职能, 才能进行有效综合统筹平衡、分类指导。要从政策上保障普通高校和职业高校之间的交流协调。要把握边疆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特殊性, 服务民族地区, 支持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 为民族地区培养所需人才是政府文化职能的重要部分, 要在政策上向少数民族考生倾斜, 其他各类院校对少数民族考生要给予特殊照顾。要发挥地缘优势,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以云南为例, 要加大边境州 (市) 高校的建设力度, 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及质量, 以吸引周边国家生源[5]。

二、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机制是基础

一是深化改革, 不断完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把握首要和关键环节, 即转变政府职能, 而服务型政府建设是地方政府职能实现模式的必然选择[5]。由于我国市场、高校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因此, 政府仍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中的主导力量, 要做好引导和服务。政府应对高校布局进行调整, 高校学科和专业设置要合理, 不断促进管理水平与办学质量的提高。完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 建立起高等教育面向社会自动调节的机制, 保证外部适应性和内部平衡性, 使高等教育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6]。

二是要完善地方高校的财政机制。政府高等教育投资管理体制不健全, 健全应为从预算规划到结算评估一整套完善的体系。我国高校的财政拨款方式由“基数加发展”发展到了“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 但以“综合定额加专项拨款”模式为例, 就存在定额标准低、定额不足、学校可支配资金少等问题。特别是对高职高专等更是由于层次低、规模小等原因获得的经费更少[3]。因此, 应改革完善高等教育财政制度, 加大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化教育投资体制。增加资金、政策的投入和倾斜, 健全投融资机制, 积极拓展办学经费的筹措渠道, 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办学[5]。要积极响应国家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号召, 鼓励引入社会力量办学, 增加教育投资的来源和总量, 促进教育多样化发展。政府要加大教育拨款中高等教育经费比例, 专项经费数量、形式增加, 还应加大学科建设、科研等专项资金的投入, 促进高校区域经济创新动力角色的充分发挥。另外, 还要积极稳妥地处理好高校的债务问题, 为高校贷款提供更多优惠政策, 加大无息贷款力度。此外, 还应完善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 构建起以绩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7]。

三是建立人才长效机制。要对人才实施工作进行领导, 建立健全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为人才政策的实施创造良好环境, 处理好人次引进、培养、使用之间的关系, 继续实施好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规范人才引进, 把好人员“入口”关, 吸引高层次、高学历、懂管理、懂教育的人到高校任职, 高校内部做好培训, 提升技能和服务质量, 鼓励提升学历层次、进修。对高校管理人员在职称上有机会参加教师、科研、管理类的职称评聘, 两条腿走路, 调动积极性。要积极为人才搭建平台, 用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情感留人。[8]制定和完善高校领导干部任免标准、任用制度, 加快推进高校正副职主要领导公开竞聘的进程[5]。

三、完善监督激励机制是保障

一是监督机制的完善。它既包括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监督, 又包括对政府是否科学有效履行职责的监督。这其中监督主体既应有上级政府部门、本级政府自身, 又应有高校和社会公众。监督的方式要综合运用定期与不定期、综合与专项相结合。完善的监督机制既要推进督导机构的建设, 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监管, 又要建立起从审计、投融资、工程招投标到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教育问责等, 制度完善、机制健全的教育监督管理体系[5]。

二是激励机制的完善。激励是工作有效开展的动力, 要让地方政府看到具体的实惠, 改变以往以精神激励为主的情况, 变为将地方政府发展地方高等教育情况与官员晋升挂钩, 由中央政府制度定合理晋升标准, 促进地方政府积极投资地方高校。[9]此外, 有奖必有罚, 对于履职效果差的也要给予适当惩罚。

四、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是关键

要对地方政府发展高等教育的努力程度和高等教育改革取得的成效进行考核评价, 评价体系的构建是监督也是促进地方政府科学有效履责的有效方式。要将教育指标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 改变政府绩效考核重经济政策而忽视教育政策的布局, 变原则性评估为强制性评估, 提高地方政府履行高等教育职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官员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评价要注重效能, 即既要注重效率, 又要注重效益, 要坚持社会效益为主, 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 最终实现追求综合效益的目标。评价体系是一系列环环相扣的系统过程。应建立起除上级评价、公众满意度评价以外, 还包含地方高校评价、地方政府自评在内的四级评价体系。在评价实施前, 要明确评价主体、对象, 确定评价指标、内容等;实施评价时要按步骤, 建设好监督保障机制, 选择正确的评价方法进行;在评价实施后, 要运用好评价结果, 对不切实履行职责的要进行问责, 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合理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 要关注效果反馈, 不断修正完善。

边疆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基础薄弱, 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地方政府高等教育职责的有效履行是促进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导力量。边疆民族地区要抓住机遇, 用好对口帮扶政策, 依托对口帮扶、政策倾斜等优势实现高等教育的发展。

摘要:边疆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 地方政府要切实履行好高等教育职责, 不断推进地方高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探索特色发展之道的进程,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地方政府高等教育职责的科学有效履行, 理顺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的关系, 合理界定政府职责是前提,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机制是基础, 完善监督激励机制是保障, 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是关键。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方政府,高等教育职责,路径

参考文献

[1]刘祖云.政府与学府:权威与博弈、伙伴关系与责任指向[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26 (11) :27-33.

[2]李进主编.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新进展[M].第1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2:29.

[3]黎霞.“服务型”模式下政府与公立高校关系中政府地位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10.

[4]李蓉.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政府与高校互动关系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硕士论文, 2007.

[5]云南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J].云南教育 (视界时政版) , 2011, (06) :31-47.

[6]刘六生著.省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理论与实证[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186.

[7]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Z].教发[2012]9号.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0/201207/139702.html.

[8]贺祖斌.职业教育管理[M].第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0:91.

上一篇:人事主管绩效考核表格下一篇:湘教版小学六年级英语上册教案(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