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交通不良行为的调研分析

2024-08-05

关于交通不良行为的调研分析(共9篇)

篇1:关于交通不良行为的调研分析

人在途中,车行路上,执勤中常见到一些驾驶员行车及行人过路中的不良习惯,让人触目惊心,殊不知一个小小的不良交通行为习惯,将会影响着正常的交通运输秩序和别人的正常生活,更可怕的是他有可能导演一起交通事故的发生、一起悲剧的上演。虽然这仅是个别人习惯,但真的希望广大人们都会引起注意。如果大家都能够遵章行车、走路,改掉不良的交通行为习

惯,那么道路将更加通畅,事故隐患会更中减少。

一、人们在交通行为中的不良习惯:

(一)会车时不变换灯光。《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夜间会车应当在距相对方向来车150米以外关闭远光灯,改用近光灯,在窄路、窄桥与非机动车会车时,应当使用近光灯。可是,光山县有些驾驶员在夜间会车时,根本不变换灯光,殊不知,对方驾驶员受强光照射影响,极易发生事故。

(二)拨打接听手提电话。随着通讯的发展,手提电话方便了人们联系,于是也常见有驾驶员边驾车,边拨打接听电话。乍看是小事,其实不然,拨打接听电话,分散了驾驶员精力,遇有紧急情况出现会处罚不及,导致事故发生。

(三)随意停车。在公路上,经常可见到一些驾驶员只图自己方便,将车停放在公路边,有时公路两边都停放车辆,使本来就不宽敞的公路变得更加狭窄,只能容一辆车勉强通过。还有驾驶员遇见自己认识的驾驶员,便随意停车对话,只顾自己方便,给后面的车辆造成不便。

(四)非机动车驶入机动车道。在靠近光山县一高、二高等学校附近的光马路、花园路、弦山中路经常可以看到三个一排、五个一伍的“学生脚踏车簇”,他们偶会有说有笑,牵手搭背,或是风驰电掣地行驶在机动车道内,视交通安全于不顾。

(五)随意翻交通越跨。为了人们的安全,光山县在弦山大道中段的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改建了花带、设置了人车隔离护栏,可个别人为了图方便,视交通安全于不顾,随意跨过隔离护栏,越过花带,进入机动车道,常听到一阵阵急刹车的声音,真是令人触目惊心;六是随意堆物作业。农民都认为偷窃是违法犯罪,而违反交通规则不是什么大事。许多公路沿线的农民为了贪图个人方便,随意在公路上打场晒粮,堆物作业,设置路障,使本来就不宽阔的道路更加拥挤,留下交通事故隐患。

二、人们不良的交通行为习惯的主要原因

(一)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光山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民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而且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法制观念不强,为贪图个人方便而在公路上打场晒粮、堆物作业,使本来不宽畅的公路更加拥挤。加之有些市民交通意识淡薄,只顾上路行驶,随意性强,不顾交通安全,严重影响了正常的交通秩序。

(二)机动车保有量剧增,道路交通设施没有同步改善。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光山县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微型轿车、昌河面包车、机动三轮车、电动车、人力车拥入市场从事客运,交通流量成培增长,道路条件与交通流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给交通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难度。

(三)交通安全宣传还存在薄弱环节。近年来,尽管我大队以“五进”为契机,在宣传工作上采取了多种有效形式,但是,宣传工作发展还不平衡,尤其是社会宣传还存在死角,致部分群众认识不到位,对交通安全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四)标志、标线等交通安全设施不健全。光山县的公路设施并没有随着机动车的保有量的增加而增长,如光山县的兴隆路、光马路、光南路等部分路段道路等级低,标志不全,平面交叉,各种交通设施、标志、标线不健全,无人车分离设施。

(五)警力欠缺。近年来,我大队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通过聘请交通协管员来补充警力,但就目前而言,警力仍然严重缺乏,光山县有部分路段因缺少警力而管控不全面。

三、几点解决对策

(一)必须加强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构建“政府主导、部门主管、企业主体、职责明确、责任落实、齐抓共管”的社会化管理模式新格局。由政府牵头,各 部门协调统一作战,加大光山县辖区交通秩序整治力度,做到交通违法行为发现一起、纠正一起、处理一起,决不让违法者心存侥幸。

(二)必须加强机动车和驾驶人源头管理。一是要严把车辆入户发牌关,驾驶人员考试发证关。二是要严把车辆和驾驶人检审关。三是切实提高路面执勤执法监控力度。四是深化客运车辆源头化管理工作,层层签订责任书。五是坚持“窗口服务”与“上门服务”。

(三)必须加强交通事故多发点段的治理。继续完善交通标志、标牌和防护设施,在县一高、二高、一小、三小、春晖中学等学校附近路段增设“前方学校”、“行人过街”、“禁止通行”等警示标志。在312、106国道、213、338省道急弯处设置“急拐弯慢行”标志等,在兴隆路、光马路、光南路等部分路段增设警示标志。继续完善所有村村通路口设置减速

带。确保道路安全畅通,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黑点。

(四)必须加强交通安全“五进”宣传教育。要有机结合“大走访”活动,按照上级公安机关的要求,再次掀起宣传“五进”活动高潮,发挥各类宣传阵地的作用,大造舆论声势,提高四个群体的交通安全意识,营造良好的交通安全氛围,将交通安全知识送进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确保道路交

通有序、安全畅通。

(五)必须加强交通科技建设,用科学技术管理交通。建立以交通组织指挥系统为龙头,交通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交通警务管理系统为保障的科学交通管理体系,使交通管理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的综合管理,增强宏观交通控制、指挥调度能力和交通管理应变能力。以缓解交通安全管理警力严重不足。

篇2:关于交通不良行为的调研分析

题调研报告

关于未成年人存在的不良行为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之一。根据云关工委〔2011〕22号〘关于认真做好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和红关发〔2011〕17号文件要求,县关工委下发了绿关发〔2011〕6号〘关于转发〖省州关工委关于认真做好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并要求各乡镇关工委,县属学校、县有关单位认真深入开展调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辖八乡一镇约有23万人口,未成年人有5.9万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25.6%,其中男有3.3万人,女有2.6万人。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有318人;

二、表现及产生的原因

三、帮扶、教育工作

四、存在的问题

(一)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涉及单位较多,各单位只是围绕业务抓工作,难以协调和组织,在实际工作中有职责不清现象,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文化市场的整治亟待加强,特别是网吧、游戏机室等场所对未成年人的危害很大,已成为一大社会热点问

题。

(三)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开展得不够,一些地方存在死角死面。

(四)高中、职业学校等办学条件满足不了学生就学需求,导致不少15—16周岁的青少年过早流入社会。

五、建议和对策

当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应当引起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多管齐下,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遏止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发生。为此,我们建议:

(一)要净化社会环境,杜绝不良刺激。要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抓好校园周边秩序的治理,下重手整治文化市场,文化、工商、公安部门要形成合力,坚决取缔黑网吧、黑游戏机室,加强对有证的经营性网吧、游戏机室的监管,依法重处收留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并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长抓不懈。

(二)采取措施教育和督促未成年人的父母和其他监护人认真履行监护职责。社会、村委会和学校都要关心和履行教育职责,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使未成年人特别是留守儿童、单亲和再婚家庭儿童能得到较好的教育和成长。家庭和学校应该共同努力,全面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使每个孩子都能受到相应的教育,从源

头上杜绝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

(三)教育部门应努力争取项目,多渠道筹措资金,新建、改建、扩建高中和职业学校,满足适龄少年就学需求,使他们能够得到更多知识、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篇3:关于交通不良行为的调研分析

1.1 界定禁止行为的界限

目前, 在我行《员工行为禁止规定 (试行) 》《加强营业网点内控管理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操守教育和深化案件防控工作的通知》《员工违规行为处理规定》等相关办法、制度、通知中, 分别明确了员工行为的边界。但是, 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 类似员工集资理财, 本人频繁购买、赎回理财产品, 员工与其亲友之间的资金往来等行为是否合规, 在制度中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规定, 在情况核实后如何定性、如何处理则成为了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 某行客户经理左某接受大额汇款130万元, 经核实, 该客户经理称其爱人做汽配生意, 因为没有开通网银, 所以, 将两笔本应汇入其爱人账户的款项转入左某账户 (其中一笔为网银汇款37万元, 另一笔为某押运护卫有限责任公司跨行汇款93万元) , 之后, 该客户经理通过网银将1 282 000元汇入张某账户, 剩余8 000元款项未汇出。因为此次风险事件涉及员工家属的经商行为, 无法界定款项的来源和去向是否属实, 所以, 应如何定性、处理就成为了该项工作的难点。

1.2 确定违规行为的处理标准

从目前已经确认的行内员工接受汇款的违规行为来看, 各行的处理尺度不一。同样性质的风险事件, 对违规责任人的处理有行政记过处分、行政警告处分、通报批评和扣减绩效处分几种。也有人认为, 这是为家人办理业务, 无风险存在, 可以免于处分。这样, 就形成了对责任人处理轻重不一、风险把控尺度不一的现状。比如, 如果发现同性质的由员工接受汇款行为代客户办理业务的风险事件, 二级分行有的给予违规责任人行政警告处分, 也有的给予通报批评和扣减月平均绩效工资20%的处理。因此, 确定行内员工接受汇款违规行为的统一处理标准是当前责任认定工作面临的难题之一。

1.3 进一步完善核查方式、方法

目前, 各行高度重视核查工作, 并归纳、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但是, 当涉及到核查员工接受汇款这类准风险事件时, 该项工作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 部分核查人员核查员工接受汇款交易事件的方法比较局限, 仅仅依靠员工单方面的说辞就判定为正常的员工家人转出、家庭转账等原因, 不能充分揭示其中的风险。比如, 某支行客户经理刘某接受汇款40万元, 在核查时, 该客户经理称汇款人是其亲戚, 该款项为归还其借款。这种行为的真实性如何核实成为核查人员、等级评定人员和管理人员困惑的焦点。 (2) 部分核查人员在核查过程中不注意保护员工的隐私, 这让部分员工出现了抵触情绪, 增加了后续核查工作的难度。 (3) 核查人员在核查情况时, 如果发现汇款方为行外客户或网银客户, 那么, 有效核实资金的来源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 进一步完善核查方式、方法是有效防范风险发生的重要途径。

1.4 实现部门间监控信息共享

针对员工行为动态异常存在的风险隐患, 各部门都利用自身的优势, 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进行防控。运行管理部门通过有效设置模型对可疑行为进行抓取、筛选和初步识别、分析、查询;内控合规部门通过采用一定的核查手段和方法对可疑行为进行核实、确认, 同时, 对违规行为进行责任认定、处理和监察;人事部门根据掌握的员工家庭、社会关系等信息, 密切关注其配偶、子女及其他直系亲属的基本动态信息, 进一步加强对员工的管理。但是, 由于各部门间缺乏沟通, 资源不能共享, 难以深入挖掘其中存在的风险。

1.5 有效防范员工接受汇款的违规行为

针对目前发现的员工接受大额汇款的违规行为, 各行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主要为: (1) 进一步控制账务上存在的风险。如果涉及代客户办理或出租、出借的行为, 就要求员工将接受的汇款转回客户账户;如果涉及利用个人账户进行虚假交易等行为, 就要求停止交易或销户等。 (2) 加大责任认定处罚力度。针对此类风险隐患较严重的事件, 视情节严重程度给予违规责任人警告、待岗、加重绩效工资扣减力度等方式的处理。但是, 这些措施对员工仅起到警戒的作用, 而且这是一种事后的防范, 而在事前、事中进行有效的防控是控制风险发生的关健。

2 规范员工接受汇款的思考

2.1 完善内控制度

明确行内员工账户接受汇款禁止行为的界限, 有效防范风险的发生。鉴于目前发现的员工集资理财、本人频繁购买与赎回理财产品、员工与其亲友间资金往来等类似行为极易引发严重的风险后果, 因此, 应针对行内员工的行为制订一套统一的管理规范, 在制度中增加各员工之间、员工与亲友间发生借贷关系, 员工集资理财等禁止类行为, 减少风险隐患的发生。

2.2 确定违规行为的统一处理标准

针对员工接受汇款的违规行为确定相关的处理标准: (1) 在完善员工禁止行为的情况下, 相应增加《员工违规行为处理规定》中的处理内容; (2) 在对行内员工接受汇款违规行为的处理过程中, 应严格按照《员工违规行为处理规定》标准执行, 明确情节较重、不良后果、情节严重、严重后果等行为的处理概念, 统一处理尺度。

2.3 丰富核查手段

完善核查方式、方法, 确保进行有效的核查。针对员工接受汇款类准风险事件核查时存在的工作难点, 相关部门应研究、解决、监督模型难以提取他行汇款人账号户名信息的难题, 全面反映资金的来源。同时, 运行风险监控中心监测岗应加大综合分析的能力, 为核查人员提供更多的风险导向信息。相关核查人员应充分关注汇款资金的来龙去脉, 重点关注资金流向、行为动机分析, 并注重保护员工的隐私。

2.4 加强部门联动, 共享相关信息

建立监控信息反映、核查情况报告制度。针对部门间缺乏沟通、资源不能共享、风险难以深入挖掘的现状, 加强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和协作, 将员工的动态信息在部门间共享。实行监控信息反映和核查情况报告制度, 加大员工行为动态管理和违规行为的通报、处罚力度, 实现人员风险和业务风险双线管理的有机结合, 进一步确保信息核查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及时化解潜在的风险。

2.5 强化关键环节管理, 优化监控模型

进一步完善员工接受大额汇款违规行为的风险防范措施, 具体的建议是: (1) 强化对关键环节的管理, 加大对员工职业操守的教育, 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 规范网点营销行为, 坚持“合规办理”的原则; (3) 进一步优化监控模型, 提高模型的筛选能力, 实现精确制导、有效监督的目标, 进一步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摘要:行内员工接受大额汇款旨在防范员工参与不法活动, 代客户办理、保管资金或挪用客户资金的风险。在业务运营风险监督、核查的过程中, 行内员工账户接受汇款而引发风险的事件较多。2013年, 我行通过系统监测到此类准风险事件391笔, 经核查后, 确认为违规行为31笔, 这些事件的风险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因为员工接受大额汇款的原因较为复杂, 不能粗略地禁止, 因此, 界定行内员工账户接受汇款的行为是否合规、如何防控可能存在的风险成为了当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篇4:关于交通不良行为的调研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 消费者行为分析课程 市场调研 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078-03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挑战,也对社会变迁对当今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及时适应市场、区域、行业及社会发展对营销人才的需求,市场营销专业一线的教师,应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本文针对高职消费者行为分析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教学发展方向分别对同行、企业、毕业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并在调研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本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及课程考核等方面提出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一、调研背景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各行各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也开始增加。人才市场调查发现,营销人才的需求一直居于榜首。深圳罗湖人才市场《2012年第二季度深圳人力资源状况调研报告》数据显示:参与调查企业中44%对营销类人才有需求,营销类人才需求量最大。《广西“十二五”人才开发目录》显示,营销类人才需求量较大,特别是在食品、机械、电子信息及医药行业。从广西人才网了解到营销人才一直是需求大户,广西人才网联系统发布《2012年三季度人才供求情况分析报告》显示销售类、市场/策划/推广类等业务类人才需求量居于较高水平,共计需求达到34568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区内外对市场营销人才都有较大的需求量。

作为市场营销专业一线的教师,要想培养出适应行业需求、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首先应根据社会需求设置课程,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使课程内容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学方法能受学生欢迎。消费者行为分析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对培养高素质的营销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消费者行为分析课程理论性较强,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专业课学习负担重;另一方面,学生对理论知识不感兴趣,再加上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比较差,所以很多学生对该课程不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恰当的实践背景、仿真训练和实践活动,很多学校目前采用本科式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在学生成绩考核上,主要是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核。在考核形式上大多采用单一的书面考核形式,这种考核形式不能综合反映和评价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习惯采用“上课听课、记笔记、做习题、期末考试论成绩高低”的学习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造成学生被动学习,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在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也体现不出来,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本人从事消费者行为分析课程的教学研究已有六年多时间,现结合已有的教学经验,对该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教学发展方向深入学生、同行及企业进行调研。

二、调研方式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于2011年5月成立消费者行为分析课程改革研究小组,共有包括笔者在内的6名教师。2011年5月到2012年10月,我们充分利用寒暑假和校外指导毕业生实习的机会,深入同行院校(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企业(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南宁办事处、太康人寿保险公司南宁分公司)、毕业生(2008届、2009届、2010届)中进行调研,通过走访有关专家、技术人员,召开毕业学生座谈会的方式,就社会对高技能营销人才的需求和规格,广泛听取意见,为消费者行为分析 课程教学方案的建立准备了丰富的项目材料。

三、调研信息反馈

(一)同行反馈信息

经过对同行的调研,我们发现消费者行为分析课程的教学设计只有贴近学生在企业的营销工作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以项目为载体、能力为导向,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培养的学生也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企业反馈信息

企业调研结果显示,消费者行为分析课程应加大技能操作的训练,通过设置一些项目,在课堂或课外让学生练习,通过反复训练提高学生技能操作能力。上岗后经过训练的学生在企业中成长较快,他们能迅速进入角色,在企业中独当一面。

(三)毕业生反馈信息

经过对毕业生的调研,我们发现目前消费者行为分析课程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学生学后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造成部分学生在三年学习结束时,总是觉得书本上的知识和技能都知道,但不能应用到实际中,在实践工作中不知道怎么做或什么都不会做。

四、调研结论

为了确保消费者行为分析课程理论知识紧密结合企业实际,以“必需、实用、够用”为度和实践知识依据行业岗位需要设置,笔者认为应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缩减深奥理论,突出实践技能,在内容上充分体现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按照营销工作过程设计课程内容:了解消费者—分析消费者购买过程—分析影响消费者行为的社会因素和营销因素。

五、课程改革思路和对策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开设此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有意识地运用消费行为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消费行为,并以此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因此,在开设此课程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获得观察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相关知识,成为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技能人才,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转变教学理念

教学改革的前提是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由注重教师“传授”向注重学生“能力提升”转变,课程不再是规范性的教学内容和教材,更是“体验课程”。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让学生感受到课程不是“死”的,而是动态的。授课时,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思考问题,开放思维,发表不同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自信。教学的重点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教的本质在于引导,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者,通过教师的指引不断启发学生不停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不断自我提升的过程。

(二)改变教学模式

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营销理论,还应善于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更新自身教学观念,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教师在消费者行为分析课程教学中应注重两个问题,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二是提高学生分析消费者消费行为分析的能力。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消费行为分析的能力,教师可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

假设教学情景:学生为某一企业的营销项目小组成员,教师为该企业的销售顾问。教师与项目小销售组组长签订项目委托协议,各项目小组组长通过人员招聘组建营销团队(每个团队4~5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各营销团队分别完成某些任务。以项目(如表1所示)为引导,给学生设定明确的项目目标,例如撰写消费情况调研报告,分析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分析某一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等。在项目确定后,鼓励学生先去自学,通过搜索资料运用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通过设定项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教会学生自学的方式,不断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此外,在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做中学,可以让学生学会利用理论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触类旁通,感受到理论课程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未知领域的热情,对后期的学习起到一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三)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1.改革考核内容和方法。打破以往重理论轻实践、单纯以笔试形式考评学生的作法,将理论知识考核与综合应用能力考核相结合,并能突出技能考核,采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如设计问卷、撰写调查报告、以某产品为载体分析某一群体的消费行为、案例分析等。调查报告既能体现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能反映他们的专业水平。案例分析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思辨、分析应用理论知识的综合能力。某群体消费行为分析可以考核学生利用知识和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2.采用全过程考核方式。建立起科学的课程考核体系,将过程考核和最终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如学生素质表现占20%,平时项目成绩占40%,期末卷面成绩占40%。这样既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也注重学生学习结果,有利于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全过程考核有利于督促学生学习,清楚了解每一个学生在各阶段的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化指导,还有利于防止个别学生在期末突击应试,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此次调研分析,任课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课程考核等方面得到一定的加强,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如实习实训条件、教学场景限制等一系列问题,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解决。但是值得肯定的是,只有不断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岗位要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转变教学理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翟红华.市场营销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市场周刊,2009(9)

[2]吴松岭.经济类专业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财富网络,2009(5)

[3]欧阳娟.《物流营销与客户服务》课程内容改革调研报告[J]. 职教与成教,2011(2)

[4]刘芳. 浅议《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J].商业文化在,2011(6)

[5]张玺,李和国.《养猪生产技术》课程改革调研报告[J]. 职业技术研究,2012(9)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1JGA263)

【作者简介】张亚玲(1979-),女,河南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篇5:关于“拒绝不良行为”的通知

一、4月2日上午到实验学校“拒绝不良行为”参会的人员,要将会上各位局长讲话内容详细转告一把手。(王局在会上要求一把手负责制)。

二、认真学习:

1、下面是王局的部分讲话要求。

2、本邮件中另一个附件,是会上发的文件的电子版。

三、4月9日前,将电子版文件中要求的《实施细则》,电子版发组邮箱xjjyz@126.com,纸质交组。

四、《实施细则》一定要符合下面讲话的要求和电子版文件要求,认真制定。

5、认真阅读文件,落实好文件其它要求。

6、按照王局要求,会注重德育方面的考核。

辛集市教育局召开“拒绝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活动动员会

为深化“德在学校”主题实践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2014年4月2日,辛集市教育局在市实验学校举行了“拒绝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活动动员会。全市各学区、直属学校、民办学校完小以上校长和主管德育人员共计170余人参加了动员会。

辛集市教育局局长王苏耀同志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他指出:首先要明确为什么开展这样的活动,一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二是学校教育现实情况的需要;三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四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五是提高全市整体教育水平的需要;六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各级各类学校要将这项活动作为“一把手”工程,要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王局长强调开展好这项活动中要有长期工作的思想准备。

一要作好整体规划。要制定学区、学校的三年工作规划,并细化具体到每个学期、学年,规划要具体,要有实效性。

二要抓好工作机制建设和队伍建设。明确一把手作为该项工作负责人,并安排专人具体落实实施,形成以以德育干部和班主任队伍为核心,全体教师参与的工作队伍;要建好班级工作考评机制;要抓好工作交流机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以及校际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做好经验交流,共同提高的工作愿景。

三要抓好训练,养成良好习惯。只有不断践行,才能有效培养良好习惯。

四要抓好整改措施和典型,尤其对本校部分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采取具体措施促其转变。五要抓学校硬件和环境建设,利用环境育人的功效,从外部环境入手提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平台。六要抓长期,长期抓。把这项工作作为学校长期的工作目标,不懈怠,不松懈,把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作为学校常规工作来做。

王局长还提出要注意四个方面问题。一是与师德师风工作相结合,坚决制止教师有偿补课行为,使广大教师队伍在示范引领上做好榜样。二是与“德在学校”课前五分钟微课堂相结合,用好 “德润童心”、“德润青春”等德育读本。三是与课间活动相结合,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把培养良好习惯的工作目标融入其中。四是与家校沟通相结合,把正能量传递到全市学生家长心中,共同提高工作实效。

会上,四所学校做了典型发言。其中,天宫幼儿园的“加强有效沟通,全新家园共育”为有效实施家校沟通,共同培育幼儿品行上作了大量探索性工作。在幼儿成长记录袋中记录的是孩子磕磕绊绊成长的点滴,在家长QQ群上记录的是该校教师和家长们坦诚交流,共育幼儿的思想碰撞和合作引领;河庄中学的“做好醒思工作,拒绝不良行为”;则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结合“晨起自勉和夜幕醒思”的总体要求,贯穿养成教育在学校的每一天和每一人;辛集镇一小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环境育人,做到了全校有要求,班级有特色,个人有区别,根据实际具体情况,明确不同的养成教育主题,扎扎实实开展养成教育,形成全校师生共建的良好局面;辛集市第三中学从国学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入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形成了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强化了匠心独运的环境育人功能。

篇6:关于不良贷款现象的调研报告

一、不良贷款及金融借贷案件审理现状

以来,连云港市各家银行不良贷款从发生额与借款户的数量上都呈增长的态势,截止到11月份不良率为3.93%,在这种趋势下,法院案件的受理量也在大幅度增加。

(一)-20案件受理量

从图中可以看出,自以来,我院受理银行诉借款人的案件亦呈逐年递增的状态。20,我院受理银行诉借款户的案件为756件。涉案标的额为1.15亿元。受案668件,标的额1.51亿元。20受案483件,标的额2.83亿元。受案890件,标的额14.8亿元。年截止到11月受案1030件,标的额14.7亿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二)各类银行涉案数量分布

从数量上看,东方农商行454件、张家港银行59件 、江苏银行42件、建行123件、交行69件、中行137件,占全市银行业不良贷款案件数量的85.83%。

二、不良贷款案件的特点

(一)贷款人长期离家外出、下落不明,送达难

不良贷款案件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即贷款人长期离家外出,下落不明的案件较多。许多贷款人长年外出经商、打工,在外地又无具体地址,很难查找他们的下落,即使有具体地址,其亲戚也不愿透露给法院。甚至有部分贷款人已经在外定居,下落不明,给法院造成了送达难,近两年公告送达数量激增,年公告数量193件,20公告数量356件,2014年公告数量412件。

(二)被告诚信观念缺失,恶意拖欠债务

有些债务人虽然有还款能力但法制观念淡薄,不讲诚信,借款到期后,想方设法回避、搪塞债权人的催讨。法院通知其开庭时,因其自知理亏,大多不予配合,拒不到庭参加诉讼。据统计,我院近几年来审理的不良贷款案件中,经直接送达传票传唤的被告的到庭率(包括庭前调解及开庭审理)为65%左右,也就是说,即使法院千方百计克服“送达难”,将相关法律文书直接送达给被告,仍有将35%左右的被告拒不到庭。如东方银行起诉李某、王某一案,书记员在送传票时,因被告现住址不明,邮寄送达被退回,经过多方查证,查清被告李某现工作单位,才由送达人员亲自将传票送达其单位让其签收,但是开庭时,被告二人均没有到庭。判决后,文书也拒不签收,经过送达人员多方努力才将判决书送达至被告手中,增加了书记员及送达人员的工作难度及工作量。

(三)存在大量借名贷款现象,借款人与实际用款人互相推卸还款责任

目前一些银行在办理贷款过程中出现大量借名贷款现象。所谓借名贷款,是指被立据人同意用款人利用自已的名字、自已的证件在金融机构办理贷款手续,但本人未到金融机构签字盖章,资金由用款人使用。借名贷款害处多。一旦实际用款人还不了款,合同上的借款人就会与实际用款人互相推卸还款责任,有的实际用款人甚至会矢口否认其借款的事实,这样就有可能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如花某某诉冯某某一案中,冯某某借用花某某名义在东方银行贷款,合同上签字的都是花某某,但是银行最终将款项是打入冯某某的账户,实际用款人是冯某某。因冯某某未按时还银行贷款,银行便起诉了花某某,而花某某因实际用款人是冯某某而拒不还款,又起诉了冯某某,冯某某在案件审理中否认借款事实的存在,导致案件审理难度增加。

(四)保证人不愿独立承担责任

这主要反映在银行的保证担保借款合同中。由于各家银行提供的保证合同是格式合同,保证方式均为连带责任保证,因此,各家银行在起诉时具有选择被告的权利,可以只起诉保证人,要求其承担保证责任。但多数碍于情面而轻率提供保证担保的保证人欠缺相应的法律知识,在借款人未按期还款后,保证人大多认为,银行应当先向借款人主张权利,当借款人不能履行偿还责任时再向他们主张。一旦金融机构因借款人确无还款能力、下落不明等原因撇开借款人而直接向保证人主张权利,保证人都很难接受,庭审工作难以进行。我院受理的51件仅起诉保证人的借款合同案件,均因保证人拒绝到庭而以判决结案。如交通银行起诉芦某案件中,芦某是保证人,实际借款人是芦某某而不是芦某,因芦某某现已不知去处,因此银行仅起诉了保证人芦某。芦某开庭时情绪激动,辩称仅仅是因为亲戚关系不好意思拒绝才做了保证人,现在自己也是受害人,还得帮芦某某还钱实在想不通。法院遇到此类案件一般说理当事人均不理解,认为银行和法院找错还款对象,对法院的判决结果一般不满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上诉率增加。

三、不良贷款案件的产生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1、内外需不振导致批发和零售行业整体不济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调整过程中,经济增速下滑,国内需求不足;同时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内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持续上涨及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力进一步下降等因素影响,批发零售业整体市场环境仍未出现明显改善。据市银监局统计,2014年第一季度,全市非钢贸批发零售业新发生不良1.5亿元,占当季全部不良新增额的25.8%。

2、区域经济抗风险能力弱导致企业经营困难

从这几年我院受理的金融借贷类案件的情况分析,涉案企业大多数为制造业的中小企业。连云港市制造业整体水平低下,缺乏强有力的产业链带动,企业贸易集中于商贸行业,核心竞争力弱,抵御风险能力差,在宏观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产销不畅、效益下滑等情况较为普遍。一些企业,特别是以松散式批零贸易、低水平加工制造为主的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出现关停,贷款违约时有发生,加重了银行信用风险防控的能力。

3、社会整体信用环境恶化向银行系统传染风险

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民间高息借贷、小额贷款公司、理财公司等系统外风险持续向银行内转移,由于企业主参与民间借贷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致使老板“跑路”;由于企业经营人利用高利贷资金盲目扩大生产,经营收入难以弥补高昂的资金成本,导致经营资金链断裂、无力偿还银行贷款等情况持续发生,对银行信用风险的防控造成了一定冲击。

4.企业主缺乏诚信、行为失范

从调研情况看,为数不少的企业经营者不仅犯了投资决策方面的重大失误与生产经营不善的错误,而且伴随着严重的道德滑坡现象。更有甚者,他们为了贪图非法利益不惜以身试法,这不仅严重地损害了银行与民间借贷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更为严重的是,给社会的诚信体系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危害。

(二)内部原因

1、银行“重投轻管”的理念埋下风险隐患

近年来,部分银行为快速投放贷款,不惜降低授信审批条件、放松信贷审批流程,忽视了对第一还款来源的审查,采取批量化授信模式大量发放了钢贸贷款及小微企业融资性担保贷款,伴随经济下行,缺乏还款能力的企业信用风险持续暴露,而部分担保公司代偿能力不实,企业关联担保、商户联贷联保能力不足,使得银行第二还款来源形同虚设,从而面临无资产可追偿、处置的局面。

2、各级银行僵化、逐利的考核机制

银行业现有的考核制度对银行借贷案件与不良贷款的“双升”又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考核犹如一根指挥棒,它指挥各银行行长在具体的经营活动中做出缺乏理性、不切实际、不考虑风险的错误决定。金融借贷类案件数量剧增,与银行等金融机构没有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有很大关系。银行工作人员一般不是在执行新的规章制度上出差错,而是在执行一些老的制度上出问题,有的甚至接二连三地重蹈覆辙。如以夫妻、家庭成员等共同财产共有人财产作为担保物的借贷合同,在没有办理委托书的情况下,银行工作人员亦允许其一方为另一方或其他多人代签,导致抵押物无法诉讼保全或拍卖处理。

3、部分工作人员缺乏工作责任心

目前一些银行部分工作人员工作敷衍了事,责任意识淡薄。贷款银行在没有认真调查的情况下就轻率地放款。许多银行、信用社的信贷人员在发放贷款时,对保证人是否具有实际代偿能力和担保能力不加以严格审查,只要有人担保,一般都予以许可,造成借款人无力还贷时,保证人也无力履行担保义务。

四、不良贷款案件防控的对策

银行自身化解能力。不良贷款形成以后,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灵活化解,防止不良贷款的板结。运用多种法律手段,通过对担保物行使抵押权、质权,对客户非法转移财产行使撤销权,对抵债财产进行有效管理,对破产企业进行主动介入,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贷款的存在。

(一)树立银行与企业共赢互利意识

我院在调研时发现,银行在放贷时缺乏长远眼光,追逐高利,自以为通过互保、联保能最大程度减少银行风险,数家企业只要有一家经营良好,贷款就没有风险。事实上,在实践中恰恰是一家企业经营不善,却导致了数家企业同死,最终银行未能收回贷款。当高利率成为一个企业的负担,势必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另外,银行即使能收回贷款,但是从长远看,没有企业支撑的银行,即使有钱在手,无处放贷,这也是一个死局。银行与企业应当是一种共生的关系,银行在放贷时不仅要考虑银行的风险与利益,同时应当考虑企业的风险与利益。

在放贷后,一方面,银行应当对企业的资金流向进行监管,通过审阅企业的购销合同、实地调查、推算和预测该笔贷款是否带来盈利或其他积极意义;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金融机构联系面广,信息灵敏的优势,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及时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帮助企业建立适应市场变化的运行机制。如在这一轮金融危机中,银行应当比企业更早地嗅到危机,若基于互生共长的目标,应当及时指导企业进行投资风险控制及产业投资的转移,而事实上没有,银行采取了直接收贷的方式,加速了企业的死亡。

企业则要不断增强市场经济意识,从经营机制、经营策略、组织管理、自身素质等多方面进行提高,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

(二)完善风险防控机制,树立依法经营思想

在案件审理中,单纯从书面审查角度来看,银行似乎做到了严格审查制度,防范风险。但通过当事人的陈述,发现存在违规操作,一部分是人情贷、关系贷,另一部分是信贷人员基于业绩与奖金的刺激而与实际借贷人操作贷款。这些贷款的共同特征是书面程序合法,书面借款人并不具备借款资格和还贷能力,实际借款人在信贷员的指导下,找亲戚朋友备齐身份及经营资料,在空白的借款合同上签名,往往举家互保。且一旦实际贷款人经济出现问题,银行无法出具证据追究实际贷款人,所有的贷款无法收回,且导致所有书面贷款人信用受损,受银行追债,有些农业家庭负债高达上千万元,妻离子散,导致社会不稳定。

因此,银行应严格执行审贷分离和贷款发放程序,建立健全各项内控制度,切实加强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强化内部制约机制,形成相互约束、风险共担的科学管理体系。

(三)加强员工管理,完善责任追究制

一是强化员工法制教育和风险防范意识,区分违规情节,对有可能引发案件或重大操作风险事件的违规行为,初犯警告,再犯开除,重锤重典。二是对员工、干部的选任与考核,不仅应考虑其市场拓展能力,更应考虑其内控和风险管理的能力。三是对员工实施层层监督,在完善贷款经营损失责任必究制的同时,建立比例责任制度。对凡不按规定程序和条件放贷形成不良贷款的,依法追究责任,对因经营管理不善、审查不严或放松贷款条件形成不良贷款的,追究领导责任。

(四)严厉打击骗取贷款及非法发放贷款犯罪

目前连云港市出现的违规放贷,最关键的原因在于熟视无睹带来隐患。贷款人并非一开始就存心不还贷款,只是希望能贷到款,而在信贷员或者其他行内人士的指导下伪造了某些材料,在审判实践中甚至发现有信贷员替贷款人伪造材料的。在整体经济形势较好的情况下,一般也能及时收回贷款,这种违规行为的后果未能显现,且大家本着一种法不责众的思想,信贷员一般对企业贷款的用途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连云港市出现了大面积的违规放贷现象。而一旦经济形势变坏,银根紧缩,银企同时尝到了因此带来的恶果。目前,对于伪造用途等情况骗取贷款的情形,因为涉及面广,涉及维稳,公安一般不予立案。

从长远来看,政府必须痛下决心,置之死地而后生,应对通过企业、个人伪造相关材料,信贷员参与伪造材料的行为,即使没有直接参与犯罪的动机,也应当进行据法处罚;而对道德严重沦丧的企业家更应该予以重罚。以期形成法律威慑力,健全连云港市的信用体系。

同时,在民事诉讼纠纷中,一旦发现信贷员违规或操作瑕疵,不论冠以何种借口或理由,都应当被视为职业操守不佳,法院可颁布禁止令,禁止其继续从事相关职业。

篇7:关于不良贷款现象的调研报告

,经济形势继续下行,不良贷款管控形势十分严峻,截止209月末,某行不良贷款余额1.63万元,比年初上升1148.76万元,与上年同期比少上升8851.62万元。公司类不良贷款季末余额11113.06万元,比年初上升1113.06万元,公司类不良贷款占全行贷款总额的2.25%;个人客户类不良贷款余额896.56万元,占全行贷款总额的0.18%。

二、企业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采取的措施、催收过程中的困难

(一)重庆三恒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贷款形成不良的原因

重庆三恒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因资金链断裂,可能的实际控制人失联导致企业于4月1日关停,公司9000万元贷款形成不良。

(2)采取的措施

1.立即召开风险分析会,成立风险化解小组,分头开展工作;

2.立即到企业进行现场检查;

3.向市分行、银监、人行等监管部门报告风险情况;

4.立即向企业及担保公司发出到逾期催收通知书;

5.联系担保公司代偿贷款;

6.向政府进行报告,寻求政府支持;

7.调整客户信用等级、十二级分类形态;

8.提起诉讼催收。

(3)面临的困难

1.司法处置进程缓慢;

2.机器设备属专用设备,腐蚀较快,处置有一定难度。

(二)彭水县磊鑫商贸有限公司

(1)贷款形成不良的原因

经济形势下行,客户经营困难,无力偿还到期贷款,1000万元贷款形成不良。

(2)采取的措施

1.成立风险化解领导小组化解风险。

2.立即到企业进行现场检查;

3.向市分行、银监、人行等监管部门报告风险情况;

4.调整客户信用等级、十二级分类形态;

5.提起诉讼催收。

(3)面临的困难

1.因借款人抵押物被多家法院查封,涉及贵州高院和黔江中院的管辖权问题,目前已上报最高人民法院裁决;

2.司法处置进度缓慢。

(三)彭水县峻豪商贸有限公司

(1)贷款形成不良的原因

经济形势下行,客户经营困难,无力偿还到期贷款,万元贷款形成不良。

(2)采取的措施

1.成立风险化解领导小组化解风险。

2.立即到企业进行现场检查;

3.向市分行、银监、人行等监管部门报告风险情况;

4.调整客户信用等级、十二级分类形态;

5.提起诉讼催收。

(3)面临的困难

三、清收不良贷款的经验

1.进行协商谈判;

2.提起诉讼催收。

四、防控不良贷款的措施及建议

措施:1.对法人客户进行全面风险排查;

2.及时进行前瞻性预判;

3.与客户进行协商谈判;

4.向政府及监管部门报告,寻求政策支持;

5.提起诉讼催收。

建议:1.政府出台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

2.监管部门制定细化监管措施;

3.银行加强对企业的监管;

4.银行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篇8:关于交通不良行为的调研分析

一、客观因素

1. 家庭教育的影响

(1) 教法不当。部分家庭欠缺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有的要求过严, 有的要求过宽, 有的错把粗暴当严教, 有的错把溺爱当爱护。他们有的对子女一贯溺爱、袒护, 一旦出现问题, 就埋怨他人, 怪罪学校。有的一旦发现有点错误, 不认真分析原因, 就对子女动辄训斥、打骂, 甚至关锁、赶出家门。有时以上两种现象还会交错出现。父母的这种做法, 使子女对父母望而生畏, 怨恨不已, 以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2) 宽严不一。家人对孩子要求不一致, 一个严, 一个宽。做父母的严加管教, 做祖父母的却对孩子溺爱娇惯。父亲在教育孩子, 而母亲看法不同, 便与之唱对台戏。这样不仅没有教育好孩子, 还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不良的影响。有的父母言行不一, 自己做的是一套, 要求子女另一套, 如一些父母告诉子女不要参加赌博, 要安心学习, 自己却整天迷恋于麻将、字牌, 其实他们的行为早已成为孩子们仿效的榜样。

(3) 重养轻教。有的父母亲对子女的供养较注重, 尽力满足他们的吃、穿、用, 而忽视对他们的品德教育。还有的父母把教育的责任全推给学校、推给老师, 总强调客观原因, 说自己工作累、没时间、文化水平低, 因而, 没有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4) 家风不正。一些家庭风气不好。如有的父母关系紧张, 时常吵闹、打架, 甚至离异, 子女无人管教;有的家人好逸恶劳, 整天吃喝玩乐, 甚至聚众赌博;有的父母出口成“脏”, 行为粗鲁。小孩的天性就是爱模仿, 这些行为让子女看在眼里, 记在心里, 长期潜移默化, 留下了恶劣影响, 逐渐形成赌博、偷窃的恶习。

2. 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生除了生活在家庭和学校外, 与社会接触也是很广泛的, 随着年龄的增大, 受社会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我国的社会风尚总的看是好的, 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多样, 因而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复杂多样的, 旧社会封建残余势力, 少数刑事犯罪分子, 仍对青少年进行欺骗和腐蚀。在实行改革开放, 引进人才、设备、技术的同时, 一些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坏的习气也不免随之再来。这些不健康的影响是造成学生不良行为的社会原因。

3. 学校教育的影响

(1) 有的教师不安心于学校工作, 想改行去其他好的单位;有的教师没有把心思集中到教育学生上来, 而是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应付了事, 不严格管教学生, 使学生逐步形成不良品德;有的教师由于教育方法不当, 不能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 而是歧视、挖苦有某些缺点或不良行为的学生, 使他们得不到热情关怀和及时教育, 从而加剧了这些不良行为和品德的恶化。 (2) 有的教职工办事不检点, 道德修养差, 在学校内说话不文明, 甚至当着学生的面说粗话, 互相争吵、酗酒、猜拳呐喊等等, 在学生中起了坏的榜样作用。 (3) 有的教师处理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工作的关系不当, 甚至脱节, 互不配合, 削弱了教育力量, 使得部分染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不能及时改正缺点, 错误。

二、主观因素

1. 意志能力的影响

从学生心理角度看, 一般都缺乏自制能力, 自律、自强能力较弱, 他们往往具体责任意志薄弱, 较难控制自己, 抗挫折意识弱, 因而容易出现不良行为。

2. 不良习惯的影响

不良习惯正是意志力不强, 不能自制而形成的。有时不良行为与个人欲望是联系在一起的, 为了得到更多的满足, 这些不良行为就有可能多次出现。经过多次反复就会使这种行为定型, 即形成了不良习惯。例如顺手拿别人的东西、张口骂人、伸手就打人等, 形成了不良习惯, 就会使自己不知不觉地违反纪律。时间长了, 自己也不觉得那样做不对, 有时还会觉得愉快, 这就使得部分人不断地照样干下去。这样, 不良习惯就成了不良品德的内部因素。

3. 逆反心理的影响

学生还缺乏独立的道德评价能力, 不能明辨是非、分清善恶, 容易受到社会上的一些错误观念的影响, 形成对道德行为规范认识的逆反心理。如果学校、家庭和社会不加以正确引导, 这种逆反心理就容易引起不良行为的形成。例如, 有的学生, 家长叫他不要干的事, 他偏要干, 批评他, 他还沾沾自喜。所以, 社会上某些人就利用这种心理, 故意在电影、录像的海报上写明“青少年、儿童不宜看”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吸引他们去看。

4. 思想情绪的影响

有的学生在经受挫折后, 情绪低落, 混淆是非, 爱憎不明, 有时同教师、父母和其他关心他们的人情感对立, 怀有戒心, 他们往往性情暴躁、喜怒无常、自暴自弃。这种表现是引起不良品德行为的重要原因。

三、矫正策略

篇9:小学新生不良行为的分析及对策

【关键词】一年级新生;教育方法;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8

【正文】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心理发展上的一个质的突变。面临这一重大转折,许多新生往往会产生诸如不适应新环境、注意力不集中、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话,将会形成诸多不良习惯,影响到孩子整个学业生涯的顺利进行。

小学新生出现不良行为,究其原因,既与其心理发展特点有关,也与入学所面临的环境、学习方式、作息时间诸因素变化而引起的不适应有关。

一、小学新生不良行为成因分析

1.心理发展特点,儿童的情绪容易波动

小学新生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带有强烈的兴趣性、直观性、感情色彩;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分心;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注意力,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形象思维占优势,机械记忆是主要记忆方法。依赖性强,凡事依赖成人监管,对极为教师依赖。好动、好模仿,充满好奇心。有强烈的求知欲。

2.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家长的行为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孩子的行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他的言行举止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调查中有一位同学这样说道:“其实我是想遵守交通规则的,但我的家长要赶时间,他拉着我就跑,我也没办法”。在学校所受到的丰富的道德知识在家长的呵斥下,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它直接造成了孩子头脑中的道德认识标准的模糊。家庭环境当中,文明的职业,文化水平及教育能力等也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习惯。

3.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变化,儿童需要时间适应

从幼儿园过度到小学,陌生的校园、教室、老师和同学,在给孩子带来新奇的同时,也会给一些孩子造成情绪上的焦虑与不安。同伴交往比较少、性格较为内向的孩子,更有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更有甚者,学生会因为焦虑不安而产生某些心身疾病,以此来逃避上学。

其次是幼儿园没有严格规定上、下课的时间,上课的时候也没有严格要求必须认真地听,作息时间相对比较宽松自由;而上了小学就要严格遵守时间安排,早上不能迟到,上课时不能自由活动,也不能提前放学。对这一变化,孩子并不能一下子就接受,有的孩子表现为上课精神不集中,玩弄文具等,有的孩子则由于晚睡早起,精神状况不佳,上课出现打瞌睡现象等等。

再次是从幼儿园到小学,由以游戏和玩耍为主的幼儿园的生活跨越到以听说读写算为主的学习生活,有些学生会感到不适应,具体表现为胆怯,不敢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见解,甚至在上课期间想上厕所也不敢举手;在课堂上不主动举手发言;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等。

小学里教师扮演的角色与幼儿园里也有差别。幼儿园里的教师更多倾向于母亲的角色扮演,给学生更多的是生活上的呵护。小学里的教师则更倾向于学术的传授,是一个知识的传达者,给学生更多的是知识面的扩展和各学科知识的收获。

小学里的奖惩制度与幼儿园里也有很大不同。幼儿园中的奖励大部分都是与游戏玩乐结合在一起,学生只要日常行为表现好就可以得到奖励,同时幼儿园中惩罚是较少的。小学里的奖励则与学习成绩和日常行为表现同时相关,小学里是存在惩罚制度的。

此外,学前教育阶段由于隔代教育、特殊家庭、留守儿童、父母溺爱等现象造成儿童不良行为习惯日益明显。

二、小学新生不良行为矫正对策

转化不良行为习惯是在特定的环境下,针对特定的人群,即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关键期的儿童进行的道德教育。根据其身心发展特点,将其寓于各种教学、各种活动、各种情境和管理工作中,通过各种途径去感染、陶冶学生,使他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自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让学生喜欢上学

开学后的一个月内,学生都处于适应阶段。孩子会出现很多問题,如,不想上学,不完成作业等。这并不是孩子本身有问题,而是孩子还没有来得及完全适应小学的生活。

因此,防止新生自卑、恐惧、退缩、郁闷等不良情绪的滋生,保持孩子的心理平衡,促使其尽快融入新的集体、适应小学的环境,这是新生能顺利开展小学生活的基本前提。尽快让学生熟悉学校的环境,知道教室、教师办公室、厕所等在什么地方,孩子在正式上学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彷徨、焦虑。

帮助新生认识更多的朋友,能有效防止他们出现孤独等不良情绪。孩子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简单的一些游戏就能让孩子互相认识。有了小伙伴,孩子的焦虑不安自然就能减少。教师要给新生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班集体,令学生觉得在学校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2.正确面对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让学生喜欢老师

作为教育者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追求上进,都希望获得别人(尤其是老师)的肯定和赞扬,他们不想犯错更不想故意与老师作对。当教师在面对学生坏习惯的时候首先表现出的不能是生气和发脾气,当你用理解,用爱心去面对时问题就会变的简单化,处理起来也会更顺畅一些。深入地了解每位学生,以宽容的心态接纳适应慢的学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是保证新生适应小学生活的关键,也是重点所在。

教师可以通过儿歌等方式,使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学习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并且要求学生按照儿歌的要求去做。出声的要求孩子比较容易遵守,如上课请学生读“上课铃声响,我们进课堂,书本笔盒桌上放,端端正正坐好来”。这样的儿歌朗朗上口,孩子一边读一边做,很容易就掌握,并且能根据儿歌的内容学会这些要求。endprint

教师要注意在传授系统知识的同时也要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学生对量较大的知识也能有效习得。教师还要利用好奖惩制度的功能,有效的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

3.深入了解学生,及时对症下药

深入了解学生是班主任管理好班级的前提,对小学生的不良行为的纠正,更需要深入细致的了解学生,班主任只有探明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内部和外部“病因”,掌握“发病”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及时对症下药,开具“药方”,依据综合“病因”按不同情况制定出不同的综合纠正方案,找到凡是与“病情”相关的原因,都要考虑有效的纠正措施,才有可能“治病救人”。比如在我现在所任的班级里就有几个学生的不良习惯需要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才有可能慢慢改掉。因为夏天的天气非常炎热,所有几位同学在上课时会无意思的把鞋子甩掉放到一边,而光着脚丫继续上课;还有的同学习惯把整个身子趴在课桌上读书或写字,我认为要让学生改掉这些不良习惯,教师做到随时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做到及早发现,及早纠正,就可以起到防微杜渐的功效,把不良的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阶段。

4.培养非智力因素,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1)萌发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应想方设法,使幼儿认识到学习是与自己有关的活动,如让幼儿知道认识字以后可以看书看报,学会写字后可以写信、记帐,学会唱歌跳舞可以表演,现在学好了本领,到小学后就可以学更多的本领,长大了才能当科学家、教师、医生等,从而萌发幼儿学习的动机,产生积极的内驱力,使学习成为他们自身的需要。

为了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幼儿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要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2)培养自我肯定需要,增强自信心。对于那些缺乏自信、胆小、自卑的孩子,教师应满怀强烈的爱心,以期待的心理,感化和鼓励幼儿。如采用个别交谈的方式,鼓励并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又如有意识地指派其担任游戏的主角,启发指导他扮演好角色,增强其自信心。教师的期待心理还表现在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善于捕捉儿童身上的闪光点,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促使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的水平上得到最佳的发展。

(3)培养意志品质,提高适应能力。幼儿的意志较软弱,自制力较差,容易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遇到困难有畏难情绪,往往依赖于成人等。过去,幼儿园没有注重意志的培养,幼儿入小学后独立性、坚持性较差,缺乏任务意识、规则意识,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针对以上现象,教师应把培养任务意识、规则意识、独立性作为幼小衔接工作中的突破口,提高幼儿社会适应能力。

小学的学习有较多的规则。幼儿由于缺乏规则意识,入小学后常出现上课好动、不守纪律等现象,影响了学习成绩。规则总是在活动中产生的,教师应注重开展各类游戏活动,尤其是角色游戏,让幼儿按一定的社会准则去行动,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

(4)加强有意注意,提高自制力。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是低年级学生的主要特点。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教师可以表扬做得好的同学,或者说“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做得很好”这样的话,学生很容易受到暗示,注意力就会集中到课堂上。同时,教师要根据孩子注意力最多只能保持十多分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安排游戏,做到松弛有度。

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祖国的未来,作为单独的个体他们是每个家庭的希望,这一时期的儿童行为习惯的发展主要受父母、教师和同伴的影响,独立性相对不足。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制定行为规范、进行榜樣教育、鼓励与批评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家校合作,建立督导机制等对策来处理好幼小衔接,顺利过渡,矫正新生的不良行为,使学生尽早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上一篇:面试15道题下一篇:【精华】《春节趣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