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大纲

2024-08-22

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大纲(精选8篇)

篇1: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大纲

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大纲

按照《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以及《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管理办法》等要求,结合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实际情况,制定本培训大纲。

一、培训目标

通过加强和规范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工作,使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了解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要求,掌握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规范和相关知识技能,强化食品安全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推动餐饮服务单位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公众饮食安全。

二、培训对象

餐饮服务单位专职和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三、培训方法

(一)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可采取脱产、半脱产等培训方式。

(二)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培训课程设置表见附件)。

(三)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交流研讨、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培训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1: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法律概述

1.教学目的熟悉《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对餐饮服务单位的要求;掌握《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内容和要求,明确餐饮服务单位应当履行的法律义务;掌握餐饮服务单位应当建立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了解食品安全标准的意义,熟悉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相关标准的内容。

2.基本内容

(1)《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等

《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确立的基本原则、治理理念、主要制度和相关要求。近年来出台的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规定、司法解释等。

(2)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和许可审查规范

餐饮服务许可的主体和原则,许可申请与受理、审核与决定的范围、条件和程序等,许可证管理、监督检查要求和法律责任。

(3)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餐饮服务基本要求、食品安全事故处理、餐饮服务监督管理要求及餐饮服务单位主体责任等。

(4)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规范性要求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要求制定的各项具体监管制度,包括制度制定的意义、内容、要求等。

(5)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相关标准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的原则,食品安全标准的性质、分类和内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相关标准。

(二)课程2: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控制

1.教学目的掌握食品安全概念,熟悉食品安全危害因素、污染途径、基本控制措施与方法,了解食物中毒的主要表现及相应处理措施。

2.基本内容

(1)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的概念

食品安全的概念;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的概念及分类,风险控制的原则;食源性疾病的概念,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的关系。

(2)生物性危害及控制措施

各类常见生物性致病因子污染食品的污染途径、生长繁殖条件、致病条件、易污染的食品、主要危害、食物中毒的基本表现及预防控制措施。

(3)化学性危害及控制措施

各类常见化学性致病因子的来源、致病条件、易污染的食品及餐饮服务环节常见化学性致病因子的控制措施;相关食物中毒的基本表现及预防控制措施。

(4)物理性危害及控制措施 各类常见物理性危害的来源、易污染的食品;餐饮服务环节常见物理性危害的控制措施。(5)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控制体系

HACCP体系概述,HACCP体系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三)课程3: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 1.教学目的掌握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规范的内容和要求, 熟悉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相关检验方法。了解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百千万示范工程建设。

2.基本内容

(1)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的一般要求

掌握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及人员的设置和职责要求,应当制定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内容,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的健康管理要求、个人卫生要求、培训要求,场所与设备、设施、布局分隔要求等;采购、运输、贮存、加工、烹调、备餐、供餐等加工制作过程中的相关要求,以及场所、设施、设备清洁和餐用具清洗消毒要求。

(2)餐饮服务高风险食品安全管理操作要求

掌握凉菜配置、生食海产品、现榨饮料,以及高清洁区内的食品安全管理要求。(3)食品添加剂及其他化学物质管理

掌握食品添加剂的概念、作用、使用原则和“五专”要求;掌握餐饮服务环节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目录,了解《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掌握食品中禁止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消毒液、洗涤剂、虫鼠药的安全管理。

(4)食品相关检验方法

掌握食品安全的主要感官鉴别方法。了解食品安全相关项目快速检测和实验室检测方法,快速检测技术在餐饮服务和重大活动保障中的作用。

(5)餐饮单位常用的食品安全管理方法简介

五常法、六T法等的应用。简要介绍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

(6)了解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百千万示范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创建方式和途径。

(四)课程4: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 1.教学目的掌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管理的基本知识、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制定方法、信息报告程序和相关规定、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一般程序。

2.基本内容

(1)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要点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餐饮服务单位应采取的措施和相关报告制度。(2)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应履行的法定义务

(3)了解餐饮服务食物中毒调查有关规定(4)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

(五)课程5: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 1.教学目的掌握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的基本原则和相关的责任,掌握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方案的制订,熟悉保障程序、保障措施和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

2.基本内容

(1)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的基本原则、相关责任。(2)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方案的制订和保障程序。(3)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

(六)课程6: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1.教学目的了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部署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各项重点工作,以及各地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情况。

2.基本内容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部署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各项重点工作。重点介绍对重点场所、重点品种、重点时段的监管工作要求,以及专项整治工作开展的意义、目的、措施和要求。

(2)本省、市、县出台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规范性文件、工作制度,以及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开展情况。

(七)课程7:餐饮服务职业道德 1.教学目的掌握餐饮服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熟悉餐饮服务业诚信体系建设基本内容。2.基本内容

(1)餐饮服务职业道德概述;

(2)餐饮服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行为准则;(3)餐饮服务业诚信体系建设。

附件: 培训课程设置表

篇2: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大纲

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大纲

按照《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以及《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管理办法》等要求,结合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实际情况,制定《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大纲》(以下简称《大纲》)。

一、培训目标

通过加强和规范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工作,使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明确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要求,掌握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规范和相关知识技能,强化食品安全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推动餐饮服务单位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公众饮食安全。

二、培训对象

餐饮服务单位专职和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三、培训方法

(一)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可采取脱产、半脱产的培训方式。

(二)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三)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交流研讨、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每年培训不得少于40学时。

四、培训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1: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法律概述

1.教学目的熟悉《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对餐饮服务提供者的要求;掌握《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内容和要求,明确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履行的法律义务;掌握餐饮服务单位按要求应当建立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熟悉制度的实施。了解食品安全标准的意义,熟悉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相关标准的内容。

2.基本内容

⑴《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等

《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基本原则、治理理念、主要制度和相关要求。近年来出台的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规定、司法解释等。

⑵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和许可审查规范

餐饮服务许可的主体和原则,许可申请与受理、审核与决定的范围、条件和程序等,许可证管理、监督检查要求和法律责任。

⑶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餐饮服务基本要求、食品安全事故处理、餐饮服务监督管理要求和法律责任(餐饮服务单位主体责任)等。

⑷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规范性要求

国家局根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要求制定的各项具体监管制度(包括约谈制度、索证索票制度等),包括制度制定的意义、内容、相关要求等。

⑸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相关标准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的原则,食品安全标准的性质、分类和内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

相关标准,包括GB14934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GB16153 饭馆(餐厅)卫生标准,GB9985-2000 手洗餐具用洗涤剂,GB14930.1 食品工具、设备用洗涤剂卫生标准,GB14930.2 食品工具、设备用洗涤消毒剂卫生标准等。

(二)课程2: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控制1.教学目的掌握食品安全概念;熟悉食品安全危害因素、污染途径、基本控制措施与方法;了解食物中毒的主要表现及相应处理措施;2.基本内容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的概念

食品安全的概念;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的概念及分类,风险控制的原则。食源性疾病的概念,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的关系。⑵生物性危害及控制措施

各类常见生物性致病因子污染食品的污染途径、生长繁殖条件、致病条件、易污染的食品、主要危害、食物中毒的基本表现及预防控制措施⑶化学性危害及控制措施

各类常见化学性致病因子的来源、致病条件、易污染的食品及餐饮服务环节常见化学性致病因子的控制措施;相关食物中毒的基本表现及预防控制措施。⑷物理性危害及控制措施各类常见物理性危害的来源、易污染的食品;餐饮服务环节常见物理性危害的控制措施。⑸HACCP控制体系

HACCP体系概述,HACCP体系在餐饮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三)课程3: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1.教学目的掌握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规范的内容和要求, 熟悉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相关检验方法。了解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百千万示范工程建设。2.基本内容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一般性要求。掌握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及人员的设置和职责要求,应当制定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的健康管理要求、从业人员个人卫生要求、培训要求,场所与设备、设施、布局分隔要求等;采购、运输、贮存、加工、烹调、备餐、供餐等加工制作过程中的相关要求。⑵餐饮服务高风险操作食品安全管理要求,掌握凉菜配置、生食海产品、现榨饮料、高清洁区内的操作食品安全管理。⑶食品添加剂及其他化学物质管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食品添加剂的概念、作用,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和“五专”要求;餐饮服务环节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目录。食品中禁止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消毒液、洗涤剂、虫鼠药的安全管理。⑷食品相关检验方法

掌握食品安全的主要感官鉴别方法,熟悉食品安全相关项目快速检测和实验室检测方法,快速检测技术在餐饮服务和重大活动保障中的作用。⑸餐饮单位常用的食品安全管理方法简介五常法、六T法等的应用。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百千万示范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创建方式和途径。

(四)课程4: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1.教学目的掌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管理的基本知识、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制定方法、信息报告程序和相关规定、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一般程序。2.基本内容⑴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要点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餐饮单位应采取的措施和相关报告制度⑵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应履行的法定义务⑶了解餐饮服务食物中毒调查有关规定⑷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

(五)课程5: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1.教学目的掌握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的基本原则和相关的责任,熟悉保障程序、保障措施和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掌握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方案的制定。2.基本内容:⑴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的基本原则⑵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的责任分担⑶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程序⑷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方案的制定⑸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措施⑹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

(六)餐饮服务职业道德1.教学目的掌握餐饮服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熟悉餐饮服务业诚信体系建设基本内容。2.基本内容⑴餐饮服务职业道德概述;⑵餐饮服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行为准则;⑶餐饮服务业诚信体系建设。附件

培训课程设置表

课程名称

基本内容

时 数

1.《食品安全法》及其他相关规定

课程

1餐饮服务食品安概述(13小时)

2.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2 3 4 2 0.5

4兼职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专职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课程性质

全管理法律法规3.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4.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规范性要求 5.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相关标准

课程

21.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的概念

餐饮服务食品安2.生物性危害及控制措施

全风险控制(8小时)

3.化学性危害及控制措施 4.物理性危害及控制措施 5.HACCP体系

1.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一般性要求 2.餐饮服务高风险操作食品安全管理要求0.5 1 4.5 3 3 3 2

必修 必修 选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1小时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课程

33.食品添加剂及其他化学物质管理

餐饮服务单位食4.食品相关检验方法 品安全管理(16小时)

5.餐饮单位常用的食品安全管理方法简介 6.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百千万示范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创建方式和途径

课程4

1.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要点

0.5 1 0.5 0.5 1 0.5 0.5 0.5 1 1 0.5 0.5 1 0.5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餐饮服务单位食2.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应履行的法定义务 品安全事故应急 3.了解餐饮服务食物中毒调查有关规定 处理(2小时)

4.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

1.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的基本原则

课程5

2.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的责任分担

重大活动餐饮服3.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程序 务食品安全保障4.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方案的制定(4小时)

5.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措施

6.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

课程6 餐饮服务职业 道德(2小时)

1.餐饮服务职业道德概述

2.餐饮服务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行为准则 3.餐饮服务业诚信体系建设

必修1必修 小时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篇3: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大纲

关键词: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研究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 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为着力化解食品安全危机, 重塑国人对餐桌的信任, 在我们国家,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在致力于加快制定和研究一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食品安全科学监管制定与有效的监管模式。当前, 在全国推广实施的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借鉴了国内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成功经验与做法, 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样遵循责任分担这一原则, 通过量化分级、动态评定、公开结果等模式对餐饮服务环节进行管理。

一、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的基本含义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餐饮服务经营规模, 建立并实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量化分级、分级管理制度。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是当前我们在管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是一次重大的改革。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要求, 北京市从2012年正式实施。2013年, 经过系统整合, 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挂牌成立, 继续推行餐饮环节量化分级工作。2015年3月起, 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北京市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办法 (试行) 》, 修订后的管理办法得到迅速落实,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二、北京市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创新点

北京市从2012年正式实施。2015年3月起, 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北京市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办法 (试行) 》, 修订后的管理办法得到迅速落实,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 检查标准灵活性的改善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实现了标准化管理, 执法人员在日常监督检查中按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动态等级评定表》进行打分, 评分直接决定了餐饮服务单位的评定等级, 这一标准化的管理手段, 在实际操作中却也存在很多待完善的地方。

不同餐饮服务单位量化比重环节不同, 执法人员的检查重点会随着食品安全监管的要求有所调整, 这就要求日常检查量化评分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餐饮服务单位规模大小不一, 软硬件投入力度差距较大, 评定结果为A级的大部分为规模大、硬件条件良好的大中型单位, 而规模较小的单位要想评上A级, 它自身的投入小, 运行成本较低, 就算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按流程操作, 但在硬件条件上达不到要求的要评为A级几乎成为不可能。

修订后的《北京市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办法 (试行) 》规定, 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量化等级分为场所等级和管理等级。量化分级检查评定使用《餐饮服务单位场所等级评定表》和《餐饮服务单位管理等级评定表》。被评定单位如存在不涉及的检查内容项, 可设为合理项, 不计入评分。

(二) 评分标准可操作性改善

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动态等级评定表》中, 把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检查项目进行了细化, 具体分为许可管理、人员管理、场所环境、设施设备、采购贮存、加工制作、清洗消毒、食品添加剂、检疫运输等9个板块, 在此基础上, 又进行了逐项分解, 共分解出32个小项, 在实际操作中要求执法人员对每一小项进行现场检查在评分。

修订后的量化分级管理办法, 场所等级评定中分为场所设置布局、场所环境、设施设备、检验留样和运输、加分项等5个板块, 58小项。管理等级评定中分为许可管理、人员管理、采购管理、贮存管理、加工制作管理、清洗消毒管理、食品添加剂管理、检验管理、配送管理、废弃物管理、加分项等11个板块, 50个小项。

(三) 量化分级评定标准完善, 减少动态等级评定的时间空白

在《北京市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办法 (试行) 》实施以前, 全国只有一个量化评分标准, 对于餐饮企业来说不同的情况, 有不同的特点, 如企业规模不同、经营许可项目不同, 不适用同一标准。此外, 评分表中关键监督项目所占比重过大, 在实际应用中难以严格按照关键项目进行评价。目前, 北京市实施的量化分级评定标准就将以上因素考虑进去, 进行了改善。

在动态等级评定中, 由“发现餐饮服务单位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 需要给予警告外加行政处罚的, 2个月内部给予动态等级评定, 并收回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等级公示牌, 同时2个月期满后评定等级”改为“对经调查核实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的餐饮服务单位, 除依法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外, 还应根据事件情况再次进行量化分级等级评定”。有效地减少了动态等级评分间隔时间段和监管空白期。

三、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系统存在问题

(一) 评定等级成为形式, 实效性差

在实施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过程中, 不少餐饮单位对等级评定结果不置可否, 对于量化分级评定结果高的单位, 会将量化分级公示牌挂在醒目位置, 对于量化分级评定分数较低的单位则抱着无所谓的消极态度, 没有真正达到推行此项制度的最终目的。

(二) 消费者认识不足, 投诉举报渠道认知少

目前, 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宣传不够深入, 多数消费者不了解什么是食品安全量化分级, 也不清楚A*、A**、A***、B*、B**、B***、C*、C**、C***分别代表什么意义。消费者很少会“看牌吃饭”, 更加不会把食品安全信誉等级作为选择就餐的条件。目前对于餐饮服务消费者的投诉举报渠道, 大家知道的多少只有投诉热线“12331”。

四、解决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系统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 加强餐饮服务单位诚信建设

1. 建立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诚信档案

诚信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 而且在食品安全之一领域, 诚信就直接关乎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社会的长治久安, 企业的生存发展。所以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可根据日常监管情况, 建立企业的诚信档案, 就如现在很多地方试行的餐饮服务企业“黑名单”制度就是非常好的例子, 可以通过企业管理, 经营, 培训等情况建立长期的信用档案建设, 在实际中可通过增减监督检查频次、升降级、向社会公示等措施予以重点监管。建立食品安全企业“红黑名单”制度及行业退出机制, 对诚信企业进行表彰, 对失信企业加大惩戒力度。

2. 落实企业第一责任人责任, 加强企业自律

长久以来, 在大家的观念里, 食品安全一旦出事, 就是强调、强化监管部门的责任, 反而弱化了企业第一责任, 监管部门是有责任, 而并非是第一责任人, 所以在食品安全上要强化餐饮服务企业的第一责任, 在日常管理中, 企业就以知责、分责、履责、尽责、追责为内容, 进一步探索建立企业责任首负、全安责任追究等机制, 要加强自律, 深刻认识到企业在食品安全中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3. 加大信息公开, 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

餐饮服务单位诚信与否, 最好的方法就是公开公示, 好不好坏不坏让消费者一看就知, 不仅仅要对做得好的诚信企业进行公示, 对于做得不好的违规违法的行为更要让它暴光在公众面前无处躲藏。所以将企业的诚信评价结果定期对社会公布, 不仅让公众第一时间知道企业诚信结果, 也加强了企业的自律, 无形中发挥了人民群众巨大的监管能量, 营造出良好的社会诚信氛围。

(二) 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 增强各部门间联动

1. 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

国家根据当前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的大部制改革情况, 多项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都在进一步修改完善和孕育出台。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年6月1日开始实施, 经过6年时间, 修订后的《新食品安全法》自2015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相关法律法将进一步完善。

2. 加大惩处力度

提倡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方面重罚重刑, 以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起到威慑警示作用。所以在食品安全打击违法犯罪方面, 一旦构成犯罪, 国家法律在量刑上都是从重。但是在日常监管中, 现有处条款较为欠缺和脱离实际情况, 在执法过程中, 很难有效的发挥执法作用, 对不良企业起不到警告和威慑作用。所以为了加强执法的执行力, 做到有法可依, 发挥更强有效的监督执法作用, 在制定相关处罚条款时可加大惩处力度。

(三) 借助多媒体, 加强舆论引导作用

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媒体的宣传作用是强大的, 具有非常强大的开放性和广泛性, 如何让公众消费者知道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的大政方针, 获得食品安全相关常识, 了解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 通过媒体曝光评级低的企业, 同时公示好的评级高的企业, 增加透明度, 全社会监督, 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仅靠监管部门的力量, 是非常弱小的, 所以就要依托强大的多媒体, 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

(四) 进一步畅通人民群众投诉举报渠道

当前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投诉方面有专门的投诉热线“12331”, 但公众对食品安全投诉电话“12331”知晓率非常低, 所以在日常监管中要加强投诉举报电话的宣传, 使投诉举报热线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可建立网络投诉举报渠道或建设专门的举报投诉中心, 使投诉举报渠道多元化, 方便消费者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投诉举报, 从而形成合力, 共同净化餐饮服务食品市场。

五、结论

通过建立科学、完善、规范的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评价标准和程序, 构建科学化、规范化、高标准、严要求的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准入制度体系, 可以进一步优化、改善、提高本地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等级和监管效能和水平, 让监管资源得到更为严重科学合理的配置。

参考文献

[1]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卫生部令第71号) http://www.sda.gov.cn/WS01/CL0053/46993.html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实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http://www.sda.gov.cn/WS01/CL0027/68356.html

[3]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北京市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办法 (试行)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PZH201505063.htm

篇4: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大纲

2011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全国推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自餐饮业实施量化分级管理以来,在促进企业自律、改善餐饮业软硬件系统、全面提升食品安全的整体水平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由于认识和理解的差异,各地反映不一,进度参差不齐,餐饮业全面推行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1 存在问题

1.1 搞成了“評先选优”的评比活动:

由于各地食品执法监督员水平不同,对量化分级管理理解的差异,各地的评级做法也不尽相同。多数食品药品主管部门只重视A级单位的评定,有的地方只向消费者公示A级单位名单并只给A级单位悬挂牌匾,把实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直接变成了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A级单位评审工作,使得各企业对争创A级兴致高,对被评为B、C级单位则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没有真正达到活动的最初目的。

1.2 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加重了食品药品监督执法和人员的负担:

市级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管辖单位较少,都很难完成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要求的监督频次。对于正在改革中或刚改组重建的县(区)级食品药品监督部门来说,主管餐饮的食品监督员一般为6-8人,县城的餐饮单位1500户左右,加之农村的餐饮单位、学校食堂数量更大,而恰恰农村的餐饮单位的条件和管理水平是最薄弱的环节,大多为C级单位甚至还达不到C级,而食品安全信誉为A级单位的很少,C级单位的食品安全监督频次要达到3次,这将耗费大量的食品监督资源(人力、物力),很难落实到位。在当前行政执法责任制追究制度进一步落实的情况下,加大了食品监督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心理负担。

1.3 量化评分标准不完善,动态等级评分间隔时间短:

目前,全国只有一个量化评分标准,对于餐饮业来说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特点(如企业规模不同、经营许可项目不同),不适用于同一标准。此外,评分表中关键监督项目所占比重过大,在应用中难以严格按照关键项目进行评价。动态等级评定过程中,发现餐饮服务单位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需要给予警告外行政处罚的,2个月内不给予动态等级评定,并收回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等级公示牌,同时2个月期满后评定等级。

1.4 缺乏法律依据:

推行一项大规模的管理工作,法律保障是必须的,对于推行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在《食品安全法》中找不到相关的法律依据。

1.5 消费者对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认识不足,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对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宣传不够深入和全面,一般停留在宣传食品安全信誉A级单位的创建上,向社会公示主要也是公布食品安全信誉A级单位名单,使企业把此项工作误解为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的又一个评比活动,使得企业对实施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积极性不高,此外,据150份群众调查问卷显示,消费者量化分级管理知晓律仅为0.9%,由于对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了解不多,消费者很少把食品安全信誉级别作为选择就餐的条件。

2 对策

2.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晓率:

加大力度采取各种形式向人民群众和企业宣传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让企业知道、让消费者了解、让食品监督员掌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政策信息和相关知识,避免搞成评比活动,强化食品监督、鼓励企业自律、提高餐饮业整体卫生水平才是最终目标。

2.2 修订量化评分表内容,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标准:

对评分表作进一步的具体细分和调整,进一步明确评分内容,规范具体操作方法,减少部分关键项目或将关键项目调整为一般项目,完善各项指标,增强量化评分表在实际工作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3 应尽快修改《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在法律法规中增加量化分级管理内容,使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有法可依。

2.4 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建立量化分级管理的长效机制:

篇5: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大纲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于2009年2月28日通过,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实施之日起已经实施1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同时废止,这意味着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食品安全及食品卫生基本术语

1、原料:指供烹饪加工、制作食品所用的一切可食用的物质和材料。

2、半成品:指食品原料经简单清洗或切割等加工后,尚需进一步加工制作才能食用的食品。

3、成品:指经过加工制成的或待出售的可直接食用的食品。

4、病原菌:指某种细菌或病毒。它们随食品进入人体后可能引致不适或生病,严重时将威胁消费者的生命。是导致我们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常见的致病性病原菌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

5、冷藏:指出于保鲜和防腐的需要,将食品置于冰点以上的较低温度条件下贮存的过程。冷藏温度一般在0~10℃之间。

6、冷冻:指将食品或原料置于冰点温度以下,以保持冰冻状态的储存过程。冷冻所用的温度一般在-20℃~-1℃之间。

7、保温:短时贮存方法。制作好的热的食品,如果不马上奉客服务,应将其放在密闭或密闭加热的容器内,使其温度始终保持在65℃以上,以控制病原菌的繁殖速度。

8、消毒: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破坏、钝化或消灭,去除其表面大部分病原菌,保持表面清洁卫生的办法。

9、异物:在食品中存在,但非正常食品本身所应包含的原料或成分。

二、食品的采购和贮存

餐饮服务经营者的食品采购是保证饭菜安全的第一关,采购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不符合安全要求,就难以保证供应到餐桌上的食品是安全的。

(一)要问清货物来源,当前食品经营方式多样化,多数食品送货上门,不论采购直接入口食品还是采购食品原料,必须弄清供货方的名称和地址,查明供货方是否有食品经营许可证。切不可图价格便宜,图省事,随便购进无证食品商贩送来的食品,因这些食品往往是不合格的。必须向供货方索取食品生产、流通许可证复印件和同批产品的检验合格证或化验单,感观检查合格方可使用,防止购进假冒伪劣食品。索取的各种证明应妥善保存两年,经备查验,一旦发生食源性疾患后可追根溯源。如生产经营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剂;或采购、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按照86条规定: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进货时未查验许可证和相关证明文件的按第87条处罚。

(二)注意食品质量,禁止采购下列食品:

1、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2、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3、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4、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5、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7、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食品。

如果经营以上禁止食品就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第28条规定,将按《食品安全法》第85条: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如食品经营者经营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生产经营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将按《食品安全法》第86条规定: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三)食品在入库或使用前应有专人验收,查验产品包装是否破损、漏气、胀气,商标标识(品名、厂名、产地、生产日期、批号或者代号、规格、配方或者主要成分、保质期限、食用或使用方法)是否符合要求,核查所购产品与索取的有效凭证是否一致,并建立台帐如实记录食品名称、规格、数量、供货商及其联系方式、进货时间等内容。采购食品应遵循以销定购(用多少定多少)的原则,以保证新鲜和卫生质量,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四)贮存食品应做到四防“防尘、防蝇、防鼠、防潮”,仓库应当通风良好。禁止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物品。食品应当按入库时间先后分类、分架、隔墙(10厘米)、离地(10厘米)存放,做到先进先出,尽量缩短贮存的时间,并定期检查、处理变质或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有足够数量的冰柜(有温度显示装置),以满足生熟分开存放的要求。原料到成品实行“四不制度”:采购员不买腐烂变质的原料,保管验收员不收腐烂变质的原料,厨师不用腐烂变质的原料,服务员不卖腐烂变质的食品。

三、食品加工的卫生要求

(一)食品加工场所应当符合下列要求:室内外环境整洁,周围25米内不得有污染源(坑式厕所、暴露垃圾堆、粪池)。厨房采用前厅后灶式布局,必须与就餐人数、加工和供应品种及数量相适应,厨房的最小使用面积不得小于8平方米。

(1)墙壁应瓷砖粘帖到顶,地面应由耐磨防滑、不渗水、易清洗材料铺设,并有一定坡度。屋顶采用防霉、无毒涂料覆涂。(2)具有冷藏设施,生熟食品分柜存放。(3)配备有足够的照明、通风、排油烟装置和有效的防蝇(应配备纱门、纱窗或塑料门帘)、防尘、防鼠(木门下端裹铁皮)设施。(4)下水道应通畅,不得散发异味,出口处应安装防鼠设施,有相应的密闭式垃圾容器,垃圾及时清理。(5)加工凉菜的必须设置凉菜间或凉菜加工区。

(二)食品加工人员的卫生要求:(1)从业人员应更换工作衣帽(头发应梳理整齐并置于帽内),然后洗手消毒再进入操作间,去卫生间或出操作间应先换下工作衣帽,进操作间再穿上,洗手消毒再进操作间(2)在接触食品时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喷香水、戴手饰、打喷嚏、擤鼻涕、咳嗽吐痰、抓脸挠腮、吸烟,防止污染食品。并做到“四勤”(勤洗手剪指甲、勤理发洗澡、勤洗衣服被褥、勤换工作服)。

(三)加工人员必须认真检查待加工的食品及其食品原料,保证所用的原料要保证新鲜卫生,发现有腐败变质或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加工或使用。

(四)各种食品原料在使用前必须洗净,蔬菜应当与肉类、水产品类分池清洗,择菜洗菜要在粗加工间进行,未经择洗净的菜不允许进操作间。

(五)加工时所用的刀、墩、案、盆、池要做到生熟分开,并注明标记,防止交叉污染。用后洗净后定位存放。

(六)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应当合理,加工场所按原料、半成品、成品的顺序予以布局。防止待加工食品与直接入口食品、原料与成品交叉污染,食品不得接触有毒物、不洁物;有三个方面要做到生熟分开:一是生、熟食品制售者应分工;二是盛装生熟食品的工具、用具、容器应分开并有明显标志;三是生熟食品不能存放在同一冰箱内。

(七)食品要彻底加热、熟透,其中心温度不低于70℃,严防食物中毒发生。

(八)在烹饪后至食用前需要较长时间(超过2小时)存放的食品,应当在高于60℃或低于10℃的条件下存放。需要冷藏的熟制品,应当在放凉后再冷藏。剩饭菜妥善保存,食用前彻底加热,不可掺入新的热食品中。

(九)制作凉菜应当符合下列要求:凉菜制作须做到“五专”:专人加工、专室制作、专用工具、专用冷藏、专用消毒设备。

(1)凉菜间为专用,不得加工其它食品,不得存放个人生活用品及杂物,还必须每天定时进行空气消毒(下班后开紫外线消毒灯)。(2)应有二次更衣洗手设施,工作人员必须穿戴洁净的工作衣帽,并将手洗净、消毒后进入。(3)凉菜应当由专人加工制作,非凉菜间工作人员不得擅自进入凉菜间。(4)加工凉菜的工用具、容器必须专用,严禁与其他部门的工具混用。用前必须消毒,用后必须洗净并保持清洁,刀和菜板要做到生熟分开、荤素分开。(5)供加工凉菜用的水果、蔬菜必须在凉菜间外择洗干净,未择洗的菜不准进入凉菜间。(6)制作肉类、水产品类凉菜拼盘的原料,应尽量当餐用完,不得长时间存放,剩余尚需使用的必须存放于专用冰箱内冷藏或冷冻。(7)已装凉菜的盘杜绝重叠堆放。

四、餐饮具的卫生

餐具必须做到一餐一客一消毒,不隔餐不隔夜,实行“过四关”:一洗二消三冲四保洁。

(一)餐饮具使用前必须洗净、消毒,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未经消毒的餐饮具不得使用。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使用的餐饮具。

(二)洗刷餐饮具必须有专用水池,不得与清洗蔬菜、肉类等其他水池混用。洗涤剂必须符合食品用洗涤剂的卫生标准和要求。

(三)配备有专用消毒柜,消毒后的餐饮具必须贮存在餐具保洁柜内备用。已消毒和未消毒的餐饮具应分开存放,并在餐饮具贮存柜上有明显标记。餐具保洁柜应专用不得存放杂物,防止餐具重复污染。并对保洁柜定期进行清洗消毒。

五、餐厅服务卫生要求

(一)餐厅店堂应当保持整洁,环境卫生采取“四定”(定人、定物、定时间、定质量)。划片分工,包干负责的办法,在餐具摆台后或有顾客就餐时不得清扫地面,餐具摆台超过当次就餐时间尚未使用的应当回收清洗消毒。

(二)当发现或被顾客告知所提供的食品确有感官性状异常或可疑变质时,餐厅服务人员应当立即撤换该食品,并同时告知有关备餐人员。备餐人员应当立即检查被撤换的食品和同类食品,作出相应处理,确保供餐的安全卫生。

(三)销售直接入口食品时,应当使用专用工具分检传递食品。专用工具应当定位放置,货款分开,防止污染。

(四)供顾客自取的调味料,应当符合相应的食品卫生标准和要求。

六、食物中毒相关知识及预防

提高食品卫生重要性,食品卫生不仅影响食用者的身体健康,也关系到餐饮业的声誉和经济效益,甚至加工人员个人的前途。要时刻以卫生的操作要求自己,不要往往以过去没有发生过食物中毒为借口,继续进行不当的操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过去没有发生过食物中毒,并不能代表现在和将来不发生,只要隐患存在,不发生食物中毒是偶然的,一旦条件具备,发生食物中毒也变为必然。(举例: 2005年9月某某市某某镇一中26名学生发生食物中毒。经调查,为食用霉变大米所致的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人民法院对一起出售“问题大米”致26名学生食物中毒案公开宣判,被告人张现林、赵怀生犯出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并处罚金20000元)。多起食物中毒的教训告诉我们,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往往是导致食物中毒的祸根。多年食品卫生工作实践证明,一个饭店的食品卫生状况好与差,首先在于饭店老板的食品卫生意识的强与弱。其次,饭店老板对员工的卫生意识教育也是影响本饭店卫生状况的重要因素。要教育员工时刻注意搞好食品卫生,做到警钟长鸣。

食物中毒,大多呈集体性暴发,但也可单人独户散发。食物中毒种类虽多,但都有共同的特点:①发病急骤,潜伏期短而集中,一般在24小时或48小时以内突然连续出现大量病人;②病人都有类似的临床证状表现,并有急性胃肠炎的症状;③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都食用过同样有毒食物,凡进食这种有毒食物的人大都发病,而没有进食这种有毒食物的人不发病;④调查发现其发病范围和这种有毒食物分布区域相一致,若立即停止食用这种有毒食物,就停止发病;⑤食物中毒病人对健康人不直接传染。

(一)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

1、细菌性食物中毒常见原因

①生熟交叉污染。如熟食品被生的食品原料污染,或被与生的食品原料接触过的表面(如容器、手、操作台等)污染,或接触熟食品的容器、手、操作台等被生的食品原料污染。

②食品贮存不当。如熟食品被长时间存放在10℃至60℃之间的温度条件下(在此温度下的存放时间应小于2小时),或易腐原料、半成品食品在不适合温度下长时间贮存。

③食品未烧熟煮透。如食品烧制时间不足、烹调前未彻底解冻等原因使食品加工时中心温度未达到70℃。

④从业人员带菌污染食品。从业人员患有传染病或是带菌者,操作时通过手部接触等方式污染食品。

⑤经长时间贮存的食品食用前未彻底再加热至中心温度70℃以上。

⑥进食未经加热处理的生食品。

2、化学性食物中毒常见原因

①作为食品原料的食用农产品在种植养殖过程或生长环境中,受到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如含农药过高的蔬菜。

②常由于贮藏化学物质(杀虫剂、灭鼠剂、洗涤剂、消毒剂、食品添加剂)因不小心而误用或污染食物。如果这此物质保存在没有标记的容器里,就很容易与食物、调料搞混。盛放过杀虫剂和洗涤剂的容器未清洗而又盛放食物也会引起化学物中毒。如工业用的亚硝酸盐误当食盐食用。

3、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常见原因

食品中含有天然有毒物质,食品加工过程未去除。如豆浆未煮透使其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物未彻底去除,四季豆加工时加热时间不够使其中的皂素等未完全破坏。发芽马铃薯含有大量的龙葵素。

(二)预防食物中毒的基本原则

1、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基本原则和关键点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应根据防止食品受到细菌污染、控制细菌的繁殖和杀灭病原菌三项基本原则采取措施,其关键点主要有:

①避免污染。即避免熟食品受到各种致病菌的污染。如避免生食品与熟食品接触、经常性洗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还应消毒手部、保持食品加工操作场所清洁,避免昆虫、鼠类等动物接触食品。

②控制温度。如果加热的温度不能使食品的中心温度达到70度以上,就很难杀灭存在食品上的微生物。贮存熟食品,要及时热藏,使食品温度保持在60℃以上,或者及时冷藏,把温度控制在10℃以下0℃以上。另外,对于剩余的食品,由于剩余食品上的致病微生物有足够的时间生长繁殖,在重新食用前必须重新加热。

③控制时间。即尽量缩短食品存放时间,不给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机会。熟食品应尽快吃掉;食品原料应尽快使用完。

④清洗和消毒。彻底清洗食品原料是去除污染的最好方式。未彻底清洗,会造成可能的化学污染物、物理性污染物残留于食品中。对于不经加热直接食用的食品,还应在清洗的基础上进行消毒。一些生吃的蔬菜水果也应进行清洗消毒。

⑤严禁超负荷接待。饭菜的加工量应与加工条件相吻合,饭菜加工量超过加工场所和设备的承受能力时,难以做到按卫生要求加工,极易造成食品污染,引起食物中毒,切莫贪图经济利益,超负荷运行。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大型宴会时,这时厨师往往以工作忙为借口,不按卫生要求加工。需要提醒注意的是,此时恰恰潜伏着食物中毒的隐患,需要更严格地执行卫生要求。

2、预防常见化学性食物中毒的措施

①农药引起的食物中毒。蔬菜粗加工时用水浸泡一段时间后再认真清洗三遍,可有效去除蔬菜表面的大部分农药。

②食物有显明标签,使用前核对。非食用物品不得与食品混放。消毒杀虫药剂有毒有害物品要有专人负责,专柜存放,防止交叉污染。

3、预防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的措施

①豆浆引起的食物中毒。生豆浆烧煮时将上涌泡沫除净,煮沸后再以小火维持煮沸5分钟左右,可使其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物彻底分解破坏。应注意豆浆加热至80℃时,会有许多泡沫上浮,出现“假沸”现象。

②四季豆引起的食物中毒。烹调时先将四季豆放入开水中烫煮10分钟以上再炒。扁豆中含有一种叫红细胞凝集素的物质,食后能引起中毒,这种物质加热即可破坏,所以加工扁豆必须炒熟煮透。

③土豆引起的食物中毒,幼芽及芽眼部分含有大量的龙葵素。不吃发芽或黑绿皮的土豆,龙葵素遇酸分解,烹调时可加少量食醋。

(三)餐饮业经营者发现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事故时,立即停止出售食用的食品,并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以最快的方式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协助医疗部门救治病人,积极配合卫生等行政部门开展食物中毒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四)《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八条规定 违反本法规定,事故单位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未进行处置、报告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毁灭有关证据的,责令停产停业,并处二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

预防食物中毒要求和注意事项

食物中毒对人群的危害较大,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也较大。因此,为防止食物中毒的发生,各单位在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要求的基础上,应重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餐饮服务单位在承接大型宴请或集体用餐前,企业食堂和盒饭加工单位应定期对整个加工场所及设施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清洗消毒(包括冰箱、冰柜等冷藏设施以杀灭致病性微生物,保证所有设施均能正常运转。

2、所有操作人员均应持有效健康证证明,穿戴整洁工作衣帽上岗操作,操作时注意个人卫生,操作直接入口食品时戴口罩,凡发现有腹泻、皮肤外伤者不得从事食品加工。

3、操作人员在操作前和每次操作间歇后,必须把手洗净(尤其是去厕所或接触禽、肉、鱼、蛋等)。

4、加工经营场所应当保持内外环境整洁,必须完善防蝇、防尘、防虫和防鼠设施,加工场所不得有四害,防止污染食品,灭四害不得使用药物,而需用器械设施。

5、所用原辅料应由专人当天采购,采购时应注意新鲜度,不得采购《食品安全法》规定禁止采购的食品,采购后交由厨师长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6、原辅料的粗加工应在操作台上进行,不得着地。清洗时荤、素水池应分开,蔬菜应在水中浸泡0.5小时以上,用沸水过水后方可炒制,7、用于原料、半成品、成品的冰箱、(刀、墩、板、桶、盆、盘、柜、抹布及其它)工具、容器必须标志明显,并做到专用、定位存放,用后清洗消毒,所用容器具(碗、盘、盆等)必须经过严格消毒(热力消毒掌握时间、温度;药物消毒掌握浓度、时间),消毒后必须贮存在餐具专用保洁柜内备用(保洁柜有明显标记)。

8、加工过程中所用抹布应经常清洗消毒,操作时不得用手直接搅拌食品,冰箱内食品不得混放、叠放。

9、菜肴烹调加工应由专人负责,制作时应烧熟煮透,避免外焦内生现象,用蒸气蒸菜时应注意蒸煮的时间及蒸气压力,承接大型宴请、集体用餐、食堂每样菜肴必须留样(大于100g)备查。

10、菜肴制作所用调味品均应在保质期内,且需经仓库保管员和厨师检查无异常。

11、饭店供应的炒菜尽量不使用围边,不得供应生食水产品,冷盆菜应自行制作,严禁外购;企业食堂和盒饭加工单位的菜肴以炒菜为主,原则上不供应凉拌菜、冷盆菜,菜应当餐制作当餐食用,从制作完毕到上桌食用尽可能缩短时间,食用上餐剩余菜肴时应回锅重新彻底加热。

12、餐后水果应清洗消毒后在熟食间(或水果专间)内由专人制作,制作后应立即食用,不得放置过长时间。

13、所有从业人员均应掌握相应的卫生知识,并能运用于实际操作中。

14、外送盒饭加工单位必须按照《外送盒饭卫生管理办法》取得盒饭外送许可后方可从事盒饭外送。

关键环节

1、采购环节:原辅料必须索取合格证或化验单,必须经过感官检查,不得外购散装熟菜,不得外购腐败变质及农药污染的水果蔬菜。

2、消毒环节:所有餐具按照规定进行消毒保洁。熟食间:严格进行空气、操作台面、刀、砧板、抹布、冰箱内壁、从业人员手以及围边菜的消毒。

3、时间环节:熟食加工后至食用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冷盆菜做到当餐加工,当餐使用。

4、烧煮环节:禽兽肉类、水产品必须烧熟煮透,严禁提供生食的海水产品。

5、生熟分开环节:生、熟及半成品不得混放,生熟贮存容、器具必须分开,有明显标志。切配冷盆菜必须做到“五专”。

篇6: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大纲

(初级)

一、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

1、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要求:了解整体内容;熟悉第九章,第十章第九十九条;掌握第四章,第七章第七十条、七十一条。

2、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要求:了解整体内容;熟悉第九章,第十章第六十二条;掌握第四章,第七章。

3、对《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的要求:了解整体内容;熟悉第五章,第七章;掌握第二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

4、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了解整体内容;熟悉第四章、第五章;掌握第二章,第三章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

5、掌握《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全部内容。

6、了解餐饮业常用的食品安全标准,如《鲜冻畜肉卫生标准(GB2707)》、《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GB2760)》、《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GB14934)》、《食品工具、设备用洗涤剂卫生标准(GB14930.1)》、《食品工具、设备用洗涤消毒剂卫生标准(GB14930.2)》等。

二、食品安全基本知识

1、熟悉食品中的危害分类。

2、熟悉常见致病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影响因素。

3、掌握餐饮服务企业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和物理性危害的内容及控制措施。

4、掌握食品中细菌污染指标的定义及卫生学意义。

5、熟悉常见的消毒方法及相关知识。

6、熟悉常见的病媒虫害的控制方法。

7、熟悉食品的常见保存方式及要求。

三、食品安全管理知识

1、了解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2、熟悉量化分级管理的核心理念、内容和主要特点。

3、掌握量化分级管理中4个食品安全等级的含义。

四、食物中毒的预防与控制

1、掌握食物中毒的定义。

2、掌握发生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应当报告的部门和内容。

3、掌握造成食物中毒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餐饮服务单位应当采取的措施。

4、熟悉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种类、特征和临床表现。

5、掌握常见化学性食物中毒(如亚硝酸盐)和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如河豚鱼、毒蘑菇、扁豆、鲜黄花菜等)的临床表现。

6、掌握常见食物中毒、食源性疾患、食品污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7、掌握亚硝酸盐、河豚鱼、毒蘑菇、扁豆、鲜黄花菜等常见化学性和有关动植物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

(高级)

五、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措施

1、掌握HACCP管理体系。

2、熟悉“五常法”。

3、熟悉食品留样的操作要求。

篇7: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目 录

1.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2.从业人员培训管理制度 3.从业人员个人卫生管理制度 4.从业人员工作服管理制度 5.食品进货查验记录管理制度 6.食品贮存管理制度

7.粗加工切配餐饮安全管理制度 8.烹调加工餐饮安全管理制度 9.面点加工餐饮安全管理制度 10.凉菜加工餐饮安全管理制度 11.裱花加工餐饮安全管理制度 12.现榨饮料管理制度 13.食品留样管理制度

14.餐饮具清洗消毒保洁管理制度 15.食品用设备设施管理制度 16.餐厅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17.食品安全检查管理制度 18.食品添加剂管理制度

19.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公示管理制度 20.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

1.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为规范餐饮服务从业人员健康管理,保障公众餐饮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凡在本单位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所有餐饮工作人员(包括厨师、服务员、洗碗工、采购员、库管员、管理员、餐厅领班等)均应遵守本管理制度。

二、新参加或临时参加工作的人员,应经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餐饮从业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必要时接受临时检查。

三、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四、从业人员有发热、腹泻、皮肤伤口或感染、咽部炎症等有碍食品安全病症的,应立即脱离工作岗位,待查明原因并将有碍食品安全的病症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

五、食品安全管理员要及时对在本单位餐饮从业人员进行登记造册,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组织从业人员每年定期到指定查体机构进行健康检查。

六、食品安全管理员和部门经理要随时掌握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并对其健康证明进行定期检查。

七、从业人员健康证明应随身佩带(携带)或交主管部门统一保存,以备检查。

2.从业人员培训管理制度

为规范餐饮服务从业人员培训,保障公众餐饮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餐饮服务从业人员包括新参加工作和临时参加工作的餐饮服务从业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餐饮服务工作。

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应制定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训计划,组织各部门负责人和从业人员参加各种上岗前及在职培训。

三、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训应针对每个食品加工操作岗位分别进行,内容应包括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食品安全知识、各岗位加工操作规程等。

四、培训方式以集中讲授与自学相结合,定期考核,不合格者待考试合格后再上岗。

五、建立餐饮服务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档案,将培训时间、培训内容、考核结果记录归档,以备查验。

3.从业人员个人卫生管理制度

为规范从业人员个人卫生管理,保障公众餐饮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从业人员应保持良好个人卫生,操作时应穿戴清洁的工作服、工作帽,头发不得外露,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佩带饰物。专间操作人员还应戴口罩。

二、从业人员操作前手部应洗净,操作时应保持清洁。接触直接入口食品时,手部还应进行消毒。

三、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操作人员在有下列情形时应洗手:

1、处理食物前;

2、上厕所后;

3、处理生食物后;

4、处理弄污的设备或饮食用具后;

5、咳嗽、打喷嚏或擤鼻子后;

6、处理动物或废物后;

7、触摸耳朵、鼻子、头发、口腔或身体其他部位后;

8、从事任何可能会污染双手的活动(如处理货项、执行清洁任务)后。

四、非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操作人员,在有下列情形时应洗手:

1、开始工作前;

2、上厕所后;

3、处理弄污的设备或饮食用具后;

4、咳嗽、打喷嚏或擤鼻子后;

5、处理动物或废物后;

6、从事任何(其他)可能会污染双手的活动后。

五、专间操作人员进入专间时应再次更换专间内专用工作衣帽并佩戴口罩,操作前双手严格进行清洗消毒,操作中应适时地消毒双手。不得穿戴专间工作衣帽从事与专间内操作无关的工作。

六、个人衣物及私人物品不得带入食品处理区。

七、不得在食品处理区内吸烟、饮食或从事其它可能污染食品的行为。

八、进入食品处理区的非加工操作人员,应符合现场操作人员卫生要求。

4.从业人员工作服管理制度

为规范餐饮服务从业人员工作服管理,保障公众餐饮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所有从业人员上班时间必须统一着单位配发的工作服。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工作服式样。

二、工作服(包括衣、帽、口罩)宜用白色或浅色布料制作,专间工作服宜从颜色或式样上予以区分。

三、工作服应定期更换,保持清洁。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从业人员的工作服应每天更换。

四、从业人员上厕所前应在食品处理区内脱去工作服。

五、待清洗的工作服应远离食品处理区。

六、每名从业人员不得少于2套工作服。

5.食品进货查验记录管理制度

为规范食品采购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和采购记录行为,保障公众餐饮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指定经培训合格的专(兼)职人员负责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采购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和采购记录。专(兼)职人员应当掌握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法律知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基本知识以及食品感官鉴别常识。

二、采购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应当到证照齐全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或批发市场采购,并应当索取、留存有供货方盖章(或签字)的购物凭证。购物凭证应当包括供货方名称、产品名称、产品数量、送货或购买日期等内容。长期定点采购的,与供应商签订包括保证食品安全内容的采购供应合同。

三、从生产加工单位或生产基地直接采购时,应当查验、索取并留存加盖有供货方公章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复印件;留存盖有供货方公章(或签字)的每笔购物凭证或每笔送货单。

四、从流通经营单位(商场、超市、批发零售市场等)批量或长期采购时,应当查验并留存加盖有公章的营业执照和食品流通许可证等复印件;留存盖有供货方公章(或签字)的每笔购物凭证或每笔送货单。

五、从流通经营单位(商场、超市、批发零售市场等)少量或临时采购时,应当确认其是否有营业执照和食品流通许可证,留存盖有供货方公章(或签字)的每笔购物凭证或每笔送货单。

六、从农贸市场采购的,应当索取并留存市场管理部门或经营户出具的加盖公章(或签字)的购物凭证;从个体工商户采购的,应当查验并留存供应者盖章(或签字)的许可证、营业执照或复印件、购物凭证和每笔供应清单。

七、从食品流通经营单位(商场、超市、批发零售市场等)和农贸市场采购畜禽肉类的,应当查验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原件;从屠宰企业直接采购的,应当索取并留存供货方盖章(或签字)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复印件和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原件。

八、采购乳制品的,应当查验、索取并留存供货方盖章(或签字)的许可证、营业执照、产品合格证明文件复印件。

九、批量采购进口食品、食品添加剂的,应当索取口岸进口食品法定检验机构出具的与所购食品、食品添加剂相同批次的食品检验合格证明的复印件。

十、采购集中消毒企业供应的餐饮具的,应当查验、索取并留存集中消毒企业盖章(或签字)的营业执照复印件、盖章的批次出厂检验报告(或复印件)。

十一、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采购入库前,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查验所购产品外包装、包装标识是否符合规定,与购物凭证是否相符,并建立采购记录。采购记录应当如实记录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应单位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

十二、按产品类别或供应商、进货时间顺序整理、妥善保管索取的相关证照、产品合格证明文件和进货记录,不得涂改、伪造,其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6.食品贮存管理制度

为规范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贮存管理,保障公众餐饮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贮存场所、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设置纱窗、防鼠网、挡鼠板等有效防鼠、防虫、防蝇、防蟑螂设施,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用品。

二、食品和非食品(不会导致食品污染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工具等物品除外)库房应分开设置。同一库房内贮存不同性质食品和物品的应区分存放区域,不同区域应有明显的标识。

三、食品应当分类、分架存放,距离墙壁、地面均在10cm以上,并定期检查,使用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变质和过期食品应及时清除。

四、冷藏、冷冻柜(库)应有明显区分标识,设可正确指示温度的温度计,定期除霜(不得超过1cm)、清洁和保养,保证设施正常运转,符合相应的温度范围要求。

五、冷藏、冷冻贮存应做到原料、半成品、成品严格分开,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和水产品分类摆放。不得将食品堆积、挤压存放。

六、散装食品应盛装于容器内,在贮存位置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七、除冷库外的库房应有良好的通风、防潮设施。

7.粗加工切配餐饮安全管理制度

为规范餐饮服务粗加工、切配工作管理,保障公众餐饮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加工前应认真检查待加工食品,发现有腐败变质迹象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加工和使用。

二、食品原料在使用前应洗净,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水产品应分池清洗,禽蛋在使用前应对外壳进行清洗,必要时消毒处理。

三、植物性食品原料要按“一择、二洗、三切”的顺序操作,彻底浸泡清洗干净,做到无泥沙、杂草、烂叶。

四、食品原料的加工和存放要在相应位置进行,不得混放和交叉使用,加工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水产品的操作台、用具和容器要有明显标志并分开使用。

五、切配好的半成品应避免污染,与原料分开存放,并应根据性质分类存放。已盛装食品的容器不得直接置于地上。

六、切配好的食品应在规定时间内使用。易腐烂变质食品应尽量缩短在常温下的存放时间,加工后应及时使用或冷藏。

七、加工结束及时拖清地面,水池、操作台、工用具、容器及所用机械设备清洗干净,定位存放,做到刀不锈、板不霉、整齐有序,及时清理垃圾,保持室内清洁卫生。

八、在专用洗拖布池或洗拖布桶内涮洗拖布。不得在加工清洗食品原料的水池内清洗拖布。

8.烹调加工餐饮安全管理制度

为规范餐饮服务烹调加工管理,保障公众餐饮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烹调前应认真检查待加工食品,发现有腐败变质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进行烹调加工。用水水质应符合GB 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

二、需要熟制加工的食品应当烧熟煮透,其加工时食品中心温度应不低于70℃。油炸食品要防止外焦里生,油炸食品时避免温度过高、时间过长;随时清除煎炸油中漂浮的食物碎屑和底部残渣,煎炸食用油不得连续反复煎炸使用。

三、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必须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应严格按照标识上标注的使用范围、使用量和使用方法使用食品添加剂,禁止超范围、超剂量滥用食品添加剂。使用完后,由专人专柜保存。

四、烹调后至食用前需要较长时间(超过2小时)存放的食品,应当在高于60℃或低于10℃的条件下存放,需要冷藏的熟制品,应在清洁操作区凉透后及时冷藏,并标注加工时间等。

五、隔餐隔夜熟制品、外购熟食品必须在食用前充分加热煮透。不得将回收后的食品经加工后再次销售。

六、用于原料、半成品、成品的各种工具、容器标识明显,分开使用,定位存放,保持清洁。加工后的直接入口食品要盛放在消毒后的容器或餐具内,不得使用未经消毒的餐具和容器。

七、灶台、抹布要随时清洗,保持干净。不用抹布擦拭已消毒的碗碟,滴在碟边的汤汁用消毒布擦净。按规定处理废弃油脂,及时清理抽油烟机罩。

八、工作结束后,调料品加盖,工具、用具洗刷干净,定位存放;灶上、灶下地面清洗冲刷干净,不留残渣、油污,不留卫生死角,及时清除垃圾。

9.面点加工餐饮安全管理制度

为规范餐饮服务面点加工管理,保障公众餐饮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加工前应认真检查各种食品原料,发现有腐败变质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进行加工。

二、未用完的点心馅料、半成品,应冷冻或冷藏,并在规定存放期限内使用。

三、各种工具、用具、容器生熟分开使用,用后清洗干净,定位存放。各种熟食面点改刀要在专用的熟食板上进行,不得在面案上直接改刀。

四、当餐未用完的面点,应妥善保存,糕点存放在专用柜内,水分含量较高的含奶、蛋的点心应当在10℃以下或6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贮存,注意生熟分开保存。

五、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必须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应严格按照标识上标注的使用范围、使用量和使用方法使用食品添加剂,禁止超范围、超剂量滥用食品添加剂。使用完后,由专人专柜保存。

六、各种食品加工用具、设备如:面板、面案、容器、绞肉机、馒头机、豆浆机、和面机、面条机等,用后及时清洗干净,定期消毒。各种用品如盖布、笼布、抹布等要洗净、晒干备用。

七、加工结束后及时清理面点加工场所,做到地面无污物、残渣,用具、设备清洁。各种容器、用具、刀具等清洗干净后定位存放。

10.凉菜加工餐饮安全管理制度

为规范餐饮服务凉菜加工,保障公众餐饮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加工前应认真检查待配制的凉菜,发现有腐败变质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进行加工。

二、固定专人加工制作,其他人员不得随意进出凉菜间,凉菜间工作人员进入专间前应二次更衣、洗手消毒,工作时应戴口罩。

三、个人生活用品及杂物不得带入凉菜间,不得在专间内从事与凉菜加工无关的活动。

四、专间每餐(或每次)使用前应进行空气和操作台的消毒。使用紫外线灯消毒的,应在无人工作时开启30分钟以上,开启空调,使室内温度不超过25℃,并做好记录。

五、供加工凉菜用的蔬菜、水果等食品原料,未经清洗处理的,不得带入凉菜间。

六、凉菜间的设备、工具、容器必须专用,用前消毒,操作过程中注意清洗、消毒,防止交叉污染,用后应洗净并保持清洁。

七、凉菜间内冰箱必须专用。熟食品用容器及保鲜纸密封保存于冰箱中,不得重叠存放。

八、各种凉菜装盘后不可交叉重叠存放,传菜从食品输送窗口进行,禁止传菜人员直接进入凉菜间端菜。

九、各种凉菜现配现用,尽量当餐用完,剩余尚需使用的应存放于专用冰箱中冷藏或冷冻,食用前需要加热的按规定进行再加热。

十、加工结束后,做好设备、工具、容器的清洗消毒,清理室内卫生,打开紫外线灯30分钟进行空气消毒。

11.裱花加工餐饮安全管理制度

为规范餐饮服务裱花加工制作,保障公众餐饮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加工前应认真检查待加工的食品及原料,发现有腐败变质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进行加工。

二、固定专人加工制作,其他人员不得随意进出裱花间,裱花间工作人员进入专间前应二次更衣、洗手消毒,工作时易戴口罩。

三、其他人员不得随意进出裱花间,个人生活用品及杂物不得带入裱花间。不得在专间内从事与裱花制作无关的活动。

四、专间每餐(或每次)使用前应进行空气和操作台的消毒。使用紫外线灯消毒的,应在无人工作时开启30分钟以上,开启空调,使室内温度不超过25℃,并做好记录。

五、鲜蛋应清洗(必要时消毒)后再使用,冰蛋根据使用数量融化,当天融化、当天使用、当天用完。奶油要专柜低温保存。

六、裱花间的设备、工具、容器必须专用,用前消毒,操作过程中注意清洗、消毒,防止交叉污染,用后应洗净并保持清洁

七、蛋糕胚应在专用冰箱中贮存,贮存温度10℃以下。植脂奶油裱花蛋糕储藏温度在3±2℃,蛋白裱花蛋糕、奶油裱花蛋糕、人造奶油裱花蛋糕贮存温度不得超过20℃。

八、裱浆和新鲜水果(经清洗消毒)应当天加工、当天使用。

九、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必须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应严格按照标识上标注的使用范围、使用量和使用方法使用食品添加剂,禁止超范围、超剂量滥用食品添加剂。使用完后,由专人专柜保存。

十、加工结束后,做好设备、工具、容器的清洗消毒,清理室内卫生,打开紫外线灯30分钟进行空气消毒。

12.现榨饮料管理制度

为规范现榨饮料安全管理,保障公众餐饮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现榨饮料是指以新鲜水果、蔬菜及谷类、豆类等杂粮为原料,在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条件下,现场制作的供消费者直接饮用的非定型包装饮品。分为现榨果蔬汁和现榨杂粮饮品,现榨杂粮饮品应烧熟煮透后方可供应。

二、制售现榨饮料,应设置布局合理的现榨饮料专用操作场所,配备无毒、无害且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现榨饮料专用设备、工用具,并由专人加工制作。

三、现榨饮料操作人员在操作前应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洗手并进行手部消毒;操作时应佩戴一次性口罩;操作中如接触其他不洁物品后应立即洗手消毒。

四、现榨饮料果蔬必须新鲜,无腐烂,无霉变,无虫蛀,无破损等。杂粮及其制品必须无霉变、无虫蛀、无腐败变质、无杂质等。现榨饮料不得使用非食品原料;不得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使用回收的食品作原料。

五、现榨饮料使用的水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添加的冰块应符合GB2759.1《冷冻饮品卫生标准》要求。

六、饮料现榨应严格进行原料清洁整理,未经清洗处理的果蔬和杂粮不得使用,在压榨前应再次检查待加工的原辅料,发现有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加工使用。

七、饮料现榨操作前,应检查设备、工用具的清洁状况,现榨饮料的设备、工用具在每餐次使用前应消毒,用后应洗净并在专用保洁设施内存放。使用过程中更换榨汁品种时,接触食品的设备必须洗净、消毒。

八、现榨饮料应存放于加盖的容器中,加工后至食用的间隔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不得供应腐败变质、酸败、霉变生虫、混有异物、掺杂使假、隔顿隔夜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现榨饮料。

13.食品留样管理制度

为规范餐饮服务食品留样工作,保障公众餐饮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学校食堂、集体食堂、集体用餐配送单位、重大活动餐饮服务和超过100人的一次性聚餐,应对食品进行留样,以便于必要时检验。

二、留样的采集和保管必须有专人负责,配备经消毒的专用取样工用具和样品存放的专用冷藏箱。食品留样冰箱为专用设备,严禁存放与留样食品无关的物品。

三、留样的食品样品应采集在操作过程中或加工终止时的样品,不得特殊制作。

四、原则上留样食品应包括所有加工制作的食品成品,其它情况可根据需要由监管部门或餐饮服务提供者自行决定留样品种。

五、留样食品应按品种分别盛放于清洗消毒后的密闭专用容器内,防止样品之间污染;在冷藏条件下存放48小时以上,每个品种留样量应满足检验需要,不少于100g。

六、留样食品取样不得被污染,贴好食品标签,待留样食品冷却后,放入专用冷藏箱内,并做好留样记录,包括留样日期、时间、品名、餐次、留样人。七、一旦发生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事故,应及时提供留样样品,配合监管部门进行调查处理,不得影响或干扰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

14.餐饮具清洗消毒保洁管理制度

为规范餐饮服务餐饮具清洗消毒保洁工作,保障公众餐饮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设置专用的餐饮具清洗、消毒、保洁区域(或专间)及设备,清洗消毒设备设施的大小和数量应能满足需要。

二、餐饮具清洗消毒水池应专用,与食品原料、清洁用具及接触非直接入口食品的工具、容器清洗水池分开。采用化学消毒的,至少设有3个专用水池。各类水池应以明显标识标明其用途。

三、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餐饮具使用前应洗净并消毒,不得使用未经清洗、消毒的餐饮具。不得重复使用一次性餐饮具。

四、餐饮具做到当餐回收,当餐清洗消毒,不得隔顿、隔夜。

五、餐饮具应首选热力方法进行消毒,严格按照“除残渣、碱水(或洗涤剂)刷、清水冲、热力消、保洁”的顺序操作。使用化学药物消毒的严格按照除残渣、碱水(或洗涤剂)刷、清水冲、药物泡、清水冲、保洁的顺序操作,并注意要彻底清洗干净,防止药物残留。

六、消毒后的餐饮具表面光洁、无油渍、无水渍、无异味、无泡沫、无不溶性附着物,符合GB14934《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

七、消毒后的餐饮具及时放入保洁柜密闭保存备用。盛放消毒餐饮具的保洁柜要有明显标记,保洁柜应当定期清洗,保持洁净。已消毒和未消毒的餐饮具要分开存放,保洁柜内不得存放其他物品。

八、采购使用集中消毒企业供应的餐饮具,应当查验其经营资质,索取营业执照复印件、消毒合格凭证;清洗消毒餐饮具用的洗涤剂、消毒剂等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和要求。

九、洗刷消毒结束,及时清理地面、水池卫生,及时处理泔水桶,做到地面无积水,池内无残渣、泔水桶内外清洁。

十、定期检查消毒设备、设施是否处于良好状态,采用化学消毒的应定时测量有效消毒浓度。

十一、专人做好餐饮具清洗消毒及检查记录。

15.食品用设备设施管理制度

为规范餐饮服务食品用设备、设施管理,保障公众餐饮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食品处理区应按照原料进入、原料处理、半成品加工、成品供应的流程合理布局设备、设施,防止在操作中产生交叉污染。

二、配备与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消毒、更衣、盥洗、采光、照明、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防虫、洗涤以及处理废水、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备或设施。主要设施应易于维修和清洁。

三、有效消除老鼠、蟑螂、苍蝇及其他有害昆虫及其孳生条件。加工与用餐场所(所有出入口),设置纱门、纱窗、门帘或空气幕,如木门下端设金属防鼠板,排水沟、排气、排油烟出入口应有网眼孔径小于6mm的防鼠金属隔栅或网罩;距地面2m高度可设置灭蝇设施。

四、配置方便使用的从业人员洗手设施,附近设有相应清洗、消毒用品、干手设施和洗手消毒方法标示。宜采用脚踏式、肘动式或感应式等非手动式开关或可自动关闭的开关。

五、食品处理区应采用机械排风、空调等设施,保持良好通风,及时排除潮湿和污浊空气。

六、用于加工、贮存食品的工用具、容器或包装材料和设备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无异味、耐腐蚀、不易发霉。食品接触面原则上不得使用木质材料(工艺要求必须使用除外),必须使用木质材料的工具,应保证不会对食品产生污染。

七、各功能区和食品原料、半成品、成品操作台、刀具、砧板等工用具,应分开定位存放使用,并有明显标识。

八、贮存、运输食品,应具有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要求的设备、设施,配备专用车辆和密闭容器,远程运输食品须使用符合要求的专用封闭式冷藏(保温)车。每次使用前应进行有效的清洗消毒,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

九、应当定期维护食品加工、贮存、陈列、消毒、保洁、保温、冷藏、冷冻等设备与设施,校验计量器具,及时清理清洗,必要时消毒,确保正常运转和使用。

十、用于食品加工操作的设备、设施不得用作与食品加工无关的用途。

16.餐厅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为规范餐厅食品安全管理,保障公众餐饮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保持餐厅环境整洁。纱窗、纱门、纱罩、门帘、风幕、灭蝇灯等设施运转正常,鼠、蝇、蟑螂、蚊子密度不得超过国家有关要求。保证供用餐者使用的洗手设施运转正常。

二、必须使用消毒后的餐饮具,未经消毒的餐饮具不得摆台上桌。做好台面调料、牙签、台布、餐巾、餐具等清洁卫生工作,及时更换破损的调料盒、台布、餐巾、餐饮具等。

三、供顾客自取的调料,应当符合相应的食品卫生标准和要求。并做到及时更换,防止过期、霉变。

四、摆台后或有顾客就餐时不得清扫地面,餐具摆台超过当次就餐时间尚未使用的应收回保洁。

五、端菜时手指不得接触食品,分菜工具不接触客人餐具。

六、取冰块时应用工具,不用时应悬挂或放置于消毒水内。制冰机用水应经过净化处理。

七、客人用的小毛巾,必须及时回收清洗消毒,最好使用一次性消毒毛巾。

八、刀、叉、茶杯、酒杯等不得用台布或抹布擦拭。

九、食品上桌距开餐时间不超过2小时。

十、当发现或被顾客告知所提供的食品确有感官性状异常或可疑变质时,应立即撤换该食品,并同时告知有关备餐人员,备餐人员要立即检查被撤换的食品和同类食品,做出相应处理,确保供餐安全。

十一、备餐柜内不得放置与开餐无关的物品及个人用品。工作结束后及时做好台面、地面等的清扫整理工作。

17.食品安全检查管理制度

为规范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检查管理,保障公众餐饮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餐饮服务活动,采取有效管理措施,保证食品安全,按照许可范围依法经营,并在就餐场所醒目位置悬挂或者摆放餐饮服务许可证,接受社会监督,承担主体责任。

二、建立本单位食品安全管理组织机构,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经过培训合格的食品安全管理员,对餐饮服务全过程实施内部检查管理并记录,落实责任到人,严格落实监管部门的监管意见和整改要求。

三、食品安全管理员须认真按照职责要求,组织落实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员工健康管理、索证索票、餐饮具清洗消毒、综合检查、设备管理、环境卫生管理等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四、制订定期或不定期食品安全检查计划,采取全面检查、抽查与自查相结合的形式,实行层层监管,主要检查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

五、食品安全管理员每天在操作加工时段至少进行一次食品安全检查,检查各岗位是否有违反制度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告知改进,并做好食品安全检查记录备查。

六、各岗位负责人、主管人员要服从食品安全管理员检查指导,每天开展岗位或部门自查,及时发现和纠正从业人员违反制度要求操作的行为。

七、食品安全管理员每周1-2次对各环节进行全面现场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限期改进意见,做好检查记录。

八、检查中发现的同一类问题经两次指出仍未改进的,按本单位有关规定处理。

九、各种检查结果记录归档备查。

18.食品添加剂管理制度

为规范食品添加剂安全管理,保障公众餐饮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专店购买

采购食品添加剂,应当到证照齐全的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单位或市场采购,实行专店购买,并应当与供应商签订包括保证食品添加剂安全内容的采购供应合同。对采购的食品添加剂应当索取并留存许可证、营业执照、检验合格报告(或复印件)以及购物凭证。购物凭证应当包括供应者名称、供应日期和产品名称、数量、金额等内容。采购进口食品添加剂的,应当索取口岸进口食品法定检验机构出具的与所购食品添加剂相同批次的食品检验合格证明的复印件。

二、专账记录

建立食品添加剂专用采购台账。食品添加剂入库应当如实记录食品添加剂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单位、生产批号、保质期、供应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

建立食品添加剂专用使用台账。食品添加剂出库使用应当如实记录食品添加剂的名称、数量、用途、称量方式、时间等,使用人应当签字确认。食品添加剂的购进、使用、库存,应当账实相符。

三、专区存放

设立专区(或专柜)贮存食品添加剂,并注明“食品添加剂专区(或专柜)字样”。

四、专器称量

配备专用天平或勺杯等称量器具,严格按照包装标识标明的用途用量或国家规定的用途用量称量后使用,杜绝滥用和超量使用。

五、专人负责

由专(兼)职人员负责食品添加剂采购。采购人员应当掌握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法律和相关食品添加剂安全相关知识以及食品感官鉴别常识。餐饮服务单位主要负责人与负责食品添加剂采购和餐饮加工配料的人员分别签订责任书。

食品安全管理员、厨师长定期检查食品添加剂采购、索证索票、台账记录、贮存及使用等情况。

食品添加剂专用采购台账、使用台账以及索取的相关证照、产品检验合格证明等要妥善保管,不得涂改、伪造,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19.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公示管理制度

为规范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公示管理工作,保障公众餐饮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需要公示的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包括:加工过程中使用的所有食品添加剂,酱油、醋、盐、八角等各种香料。

二、需要公示的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基本信息包括:品名、生产厂家、生产许可证编号、供货单位等。

三、公示的基本信息要与实际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相符,不得提供虚假信息误导消费者。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有变化的要及时更换公示信息。

四、采购的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要专店采购、专账记录、专区存放、专器称量、专人负责,并按照有效期使用。严禁采购和使用无合法生产资质以及标签不规范的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

五、公示栏应按照规定悬挂,便于公众了解相关信息。

20.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

为规范食物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及时高效、合理有序地处理食品安全事故,把损失减少到最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一、领导小组

成立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

长: 副组长: 组

员:

二、应急处置程序

(一)及时报告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有关人员立即向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报告;立即停止生产经营活动,封存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及用具、设备设施和现场。

自事故发生之时起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部门(联系电话:)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联系电话:)报告,报告内容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地址、时间、中毒人数及死亡人数,主要临床表现,可能引起中毒的食物等。并按照相关监管部门的要求采取控制措施。

(二)立即抢救

在第一时间组织人员,立即将中毒者送医院(120)抢救。

(三)保护现场 发生食物中毒后,在向有关部门报告的同时要保护好现场和可疑食物,病人吃剩的食物不要急于倒掉,食品用工具容器、餐具等不要急于冲洗,病人的排泄物(呕吐物、大便)要保留,提供留样食物。

(四)配合调查

负责人及有关工作人员,要配合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如实反映食品安全事故情况。将病人所吃的食物,进餐总人数,同时进餐而未发病者所吃的食物,病人中毒的主要特点,可疑食物的来源、质量、存放条件、加工烹调的方法和加热的温度、时间等情况如实向有关部门反映。

三、事故责任追究

篇8: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大纲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从2011年开始,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濮阳市市、县两级量化分级不同等级餐饮服务单位抽取生猪肉、自制饮料、非发酵豆制品、熟肉制品、凉拌菜等各类食品样品124份。根据各类型餐饮服务经营单位的特点,制定详细的采样方案,明确每次采集的食品种类。其中检测微生物的食品样品采集方法按照GB 4789.1-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总则》的有关规定执行。

1.2 检测项目的选择

按照《河南省2011、2012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计划》要求:①熟肉制品检测硝酸盐、亚硝酸盐、诱惑红、日落黄、柠檬黄、胭脂红[1]、氯霉素、沙门菌、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2]、磺胺二甲嘧啶[3];②非发酵性豆制品检测苯甲酸、山梨酸、次硫酸氢钠甲醛、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菌、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4]、日落黄、柠檬黄;③生猪肉检测沙丁胺醇、盐酸克伦特罗[5]、莱克多巴胺、铅、无机砷、镉、总汞、呋喃唑酮、呋喃它酮、呋喃西林、呋喃妥因、氯丙嗪、氯霉素[6];④自制饮料检测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菌、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总砷、铅[7]、展青霉素;⑤凉拌菜检测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菌、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

1.3 检验方法

按照GB/T 4789-2003、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标准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GB 4789-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T 5009-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标准食品卫生理化检验》、GB 50099-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理化检验》、GB/T 23495-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标准食品卫生理化检验》等规定方法进行检验。

1.4 食品安全评价

依照各类食品相对应的国家标准进行合格评价,没有国标的依照部颁标准或地方标准进行合格评价。

1.5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按食品的种类、来源、检测项目分别统计抽检样品合格率,并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总体检测结果

2011—2012年濮阳市共分6次抽检生肉、自制饮料、非发酵豆制品、熟肉制品、凉拌菜5类食品样品124件,合格72件,合格率58.06%。其中,检测理化指标662项次,合格653项次,合格率98.64%。检测微生物指标404项次,合格333项次,合格率82.43%。

2.2 不同信誉度级别餐饮服务单位抽检食品样品合格情况

见表1。不同信誉度级别的餐饮服务单位抽检食品样品合格率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9,P<0.01),其中来自信誉度A级餐饮服务单位的食品样品合格率显著高于信誉度B、C级的餐饮服务单位的食品样品合格率。A级、B级餐饮服务单位的食品样品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5,P>0.05)。A级、C级餐饮服务单位的食品样品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1,P<0.01)。

注:不同级别合格率比较,χ2=10.49,P<0.01;与C级比较,χ2=9.71,aP<0.01。

2.3 不同区域餐饮服务单位抽检食品样品合格情况

见表2。濮阳市市城区餐饮服务单位的食品样品合格率低于县城餐饮服务单位食品样品抽检合格率。

2.4 不同种类食品样品的检测合格情况

见表3。不同种类的食品抽检样品总体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71,P>0.05)。熟肉制品和凉拌菜抽检样品的合格率均低于生猪肉抽检样品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P<0.01;χ2=10.97,P<0.01)。非发酵豆制品和自制饮料抽检样品的合格率也均低于生猪肉抽检样品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P<0.05;χ2=6.84,P<0.01)。

2.5 抽检食品样品理化检测项目的合格情况

见表4。4类食品(凉拌菜无理化检测项目),104件食品抽检样品,检测理化指标662项次,合格652项次,合格率为98.49%。熟肉制品抽检样品中亚硝酸盐超标2份,磺胺二甲嘧啶超标1份;非发酵豆制品抽检样品中1份样品检出苯甲酸,1份检出次硫酸氢钠甲醛;生猪肉抽检样品中2份无机砷超标,1份检出沙丁胺醇、1份检出氯霉素;1份自制饮料中检出苯甲酸。见表4。

注:不同种类总体合格率比较,χ2=9.71,P>0.05;与生猪肉比较,χ2值分别为9.00、10.97、5.60、6.84,aP<0.05或<0.01。

2.6 抽检食品样品微生物检测项目的合格情况

见表5。4类食品(生猪肉不检测微生物指标),96件抽检样品,检测微生物指标404项次,合格333项次,总合格率为82.43%。不合格项目主要是大肠菌群,其次为菌落总数。

2.7 直接入口食品样品微生物指标检测合格情况

共检测4类96件食品,其中49件合格,合格率51.04%。不同种类(熟肉制品、非发酵豆制品、凉拌菜、自制饮料)的直接入口食品抽检样品微生物指标总合格率在40.00%~57.14%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0,P>0.05)。

2.8 食品样品理化指标检测合格情况

共检测4类104件食品,其中94件合格,合格率90.38%。不同种类(熟肉制品、非发酵豆制品、自制饮料、生猪肉)的食品抽检样品理化指标合格率在85.00%~96.43%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6,P>0.05)。

3 讨 论

从抽检结果发现餐饮服务单位生产经营的食品存在有很多食品安全隐患,引发食源性疾病的可能性很大,其原因如下。

3.1 基本卫生设施不健全,从业人员素质低,未按规范操作

从近两年的抽检食品样品检测结果看,造成抽检样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超标,检测4类直接入口食品(凉拌菜、熟肉制品、非发酵性豆制品、自制饮料)共96份样品,检测了微生物指标,合格率为51.04%,这种现状极易引起食物中毒的发生。通过对微生物不合格抽检食品样品来源单位事后监督检查发现,这类单位的食品安全自身管理,基本卫生设施,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均有较大问题。均不同程度存在对食品采购把关不严,进购食品及原料时不进行索证索票和查验登记,凉拼间未安装空调、紫外线消毒设施等问题。

3.2 抽检样品理化指标不合格的主要因素

本次抽检的124份食品样品中,有4类104份检测了理化指标,合格94份,合格率90.38%。检测项目有国标中规定的理化项目、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食品添加剂和农药残留4类24项。检测662项次,合格652项次,合格率为98.49%。虽然食品合格率和项次合格率均较高,但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2份熟肉制品检出亚硝酸盐超标(最高超标9倍多),1份熟肉制品兽药磺胺二甲嘧啶超标,1份油皮检出苯甲酸,1份腐竹检出吊白块。因此,说明当前滥用食品添加剂和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的现象仍然存在,从业人员法制意识淡薄,滥用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非食品用化学物质。磺胺二甲嘧啶和吊白块均来源于食品生产的源头,亚硝酸盐来源于餐饮服务单位的自制熟肉,因此,在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加大执法力度的同时,加强食品生产环节的监管尤为重要。

3.3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由表2可以看出,样品抽检地域市城区和县城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濮阳市是一座建市只有20多年的年轻的小城市,农民进城从事餐饮服务者较多,从业人员的结构、层次及素质与县城基本相同,是造成此结果的主要原因。

3.4 监管体制不顺,职责不明

目前,濮阳市餐饮服务仍由卫生行政部门监管,但是由于近年来牵扯到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职能时刻面临着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移交的问题,所以,卫生行政部门又从本来监管力量就不充足的食品安全监管人员中,抽调部分人员拓展公共场所、学校卫生及生活饮用水方面的卫生监督工作;现有餐饮安全监管人员也存在临时监管思想,监管工作不深入,积极性不高,不能按照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规定的频次对餐饮服务经营单位进行有效监管。

4 建 议

(1)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严把餐饮服务许可关,制作冷菜和自制饮料必须有符合卫生条件的加工制作场所,并安装空调设施,保证加工场所温度低于25 ℃,制作冷菜实行“五专”(专人、专间、专工具、专冷藏、专消毒),确保加工过程中不被污染。

(2)餐饮服务经营单位应严格按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要求操作,控制食品及原料在采购、加工、储存、销售环节的环境卫生、温度和时间,加强对餐饮服务经营单位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的培训,使其严格遵守《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按照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按照煮熟煮透原则,有效地杀灭食品中的各种微生物。自制各类熟肉、冷菜及自制饮料时,特别注意操作卫生,防止加工过程的生熟交叉污染,饭菜应尽量做到当餐加工当餐使用,并缩短食品从制作完成至食用的时间间隔[8]。

(3)此次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抽样合格率较低结果显示,本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存在餐饮服务业准入门槛低,餐饮服务经营者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在原料选择、加工过程、储存及销售环节存在标准参差不齐、操作不规范的现象,给餐饮服务业带来很多的食品安全隐患。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注意监管的连续性和无缝对接的原则,加强工作的衔接和沟通,及时交流信息,做到资源共享,防止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出现“真空”和“盲点”。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强化餐饮服务的监管和整治,在餐饮服务单位广泛推行并真正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度和餐饮服务量化分级制度,积极探索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在餐饮服务行业中的应用等科学管理体系,提高餐饮服务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4)餐饮服务监管部门应加强与农业、质检、工商、公安等部门的配合与协助,及时通报相关信息,加大食品安全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和食品安全的监督检查力度,从源头抓起,兼顾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整个过程,杜绝在动物饲料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的违法行为,对涉嫌犯罪的及时移交司法机关。

参考文献

[1]GB2760-2007.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S].

[2]GB2726-2005.熟肉制品卫生标准[S].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S].2011-4-19.

[4]GB2711-2003.非发酵豆制品及面筋卫生标准[S].

[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名称品种目录[S].2002-2-29.

[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S].2002-12-24.

上一篇:XX乡人民政府2017年上半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情况报告下一篇:邮政普遍服务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