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一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2024-07-09

人教版初中一年级历史复习提纲(共6篇)

篇1:人教版初中一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

一、新时代的曙光──十月革命 1.背景

(1)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

(2)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临时政府掌握实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

(3)1917年4月,流亡国外的列宁回国,受到广大工人和士兵的欢迎。2.经过

(1)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2)爆发:1917年11月6日(俄历十月,故称为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3)胜利: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3.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1)建立: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了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2)巩固措施

①政治上: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

②经济上: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③外交上: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一战。

(3)结果:1917年至1920年,苏俄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4.十月革命的特点

①它打破了资本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单独取得革命的胜利。

②它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全国各地的革命道路。

③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从而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2.促使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诞生。

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2课 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列宁的探索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2.探索: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效果:促进了苏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4.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苏联的建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二、斯大林的探索

1.苏联的工业化:1928~1933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

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注意: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苏联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3.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1)积极作用: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使苏联迅速发展成为

一个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国防实力也大大加强,为以后苏联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打下了基础。因此,在一定历史阶段对苏联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2)存在严重弊端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③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④经济发展粗放,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因此,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三、启示

1.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具体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四、补充:俄国名称的变化: 1917年二月革命前──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后至1922年──苏俄;1922至1991年──苏联;1991年后──俄罗斯。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战后的“新秩序”──巴黎和会的召开

1.目的:战胜的协约国为了缔结和约,建立战后“新秩序”。2.时间:1919年1月-6月,27国参加。

3.主宰会议的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和·乔治和美国总统威尔逊。4.主要内容:

(1)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补充:和会无视中国的主权和战胜国的地位,把德国原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特权转让给日本,引发了 “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中国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说明弱国无外交。)

(2)1919─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订

了一系列和约。

(3)根据和约规定,1920年1月成立了国际联盟,被英法操纵。

5.结果:协约国与战败国签署的《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条约,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二、对亚太地区的“安排”——华盛顿会议

1.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矛盾尖锐,日美之间矛盾尤为激烈。2.时间:1921—1922年。

3.参加国:美、英、法、日、意、荷、比、葡、中九国代表参加,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4.主要内容

(1)《四国公约》和《五国条约》。

(2)《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实际上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便利了美国在华侵略势力的扩大,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的局面。

5.评价: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补充和继续,会议签订的《四国公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构成:巴黎和会上签订的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会议的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在世界的统治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新秩序,但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第4课 经济大危机

一、“繁荣”及其崩溃

1.20世纪20年代的繁荣: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短暂繁荣。2.经济大危机

(1)时间:1929-1933年。

(2)范围:从美国开始,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特点: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4)危害:受害最深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就业工人工资大幅度下降。

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为对付危机,他一上任就宣布实行新政。(2)目的: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特点),消除经济危机(直接),巩固资本主义统治(根本)。(3)主要措施

①包括对工业、金融业、农业的调整,大力兴建公共工程。

②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1933年,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调节和控制,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经济过剩。

(4)成效:美国的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加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第5课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一、纳粹政权的建立(德国)

1.背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严重地打击了德国。经济危机激化了阶级矛盾。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组织纳粹党,利用德国社会各阶层对政府的普遍不满,趁势发展壮大。他们展开欺骗宣传活动,赢得很多中下层人民的信任,获得了统治阶级和大垄断资本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大力支持。

2.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逐渐集总统和总理大权于一身,成为国家元首。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3.暴行: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逮捕和迫害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解散一切工会,取缔除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强化专政机器,镇压、迫害革命者和反法西斯战士;加强思想控制,焚烧大量进步书籍,妄图毁灭人类先进的思想文化成果。

二、反犹狂潮(德国)

1.原因:希特勒早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叫嚣犹太人是全人类的敌人,是人类文明的破坏

者,是德国这个伟大国家的“败类”。

2.表现:不准犹太人担任国家公职、教师和军人,在经济上禁止犹太人经商,限制犹太人从事自由职业,禁止犹太人与德意志人通婚等。纳粹党徒还经常袭击犹太人,捣毁犹太人的住宅和商店,大量犹太人被迫移居国外或被大肆虐杀。如科学家爱因斯坦被迫出逃美国。

三、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1.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1)背景:一战后,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中央政府几乎瘫痪,墨索里尼乘机组织法西斯党。

(2)标志: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首都罗马进军,法西斯专政在意大利建立起来。2.日本的法西斯化

(1)背景:经济危机打击下,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以军部为主力的法西斯好战势力迅速抬头。

(2)建立:1936年2月,日本军部内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失败,结果,军部内主张建立“高度国防国家”、加速对外侵略扩张的一派控制了政府。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3)表现:对内残酷镇压进步组织,对外加紧侵略中国。

四、法西斯势力的勾结

1.表现:1937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相互勾结,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又称轴心国集团。

2.危害:世界和平面临严重威胁,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的顶峰 1.慕尼黑会议(1938.9)

(1)背景:希特勒上台后,大肆扩军备战,公开吞并奥地利,却没受到国际社会的有效抵抗和制裁,侵略气焰更加嚣张,又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英法希望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求得一时太平。

(2)参加国及首脑:德(希特勒)、意(墨索里尼)、法(达拉第)、英(张伯伦)。(3)内容:签署《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内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4)后果:1939年3月,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2.绥靖政策

(1)含义: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纵容侵略,以维护自身利益,换取暂时和平与安全的政策。

(2)后果: ①最大后果: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②直接后果: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被出卖,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严重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给世界带来更大灾难;最终也损害了西方大国自身利益,以至于自食其果。

二、战争的爆发和扩大 1.原因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固有矛盾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直接原因: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3)大战加速器:英法等大国采取绥靖政策。2.爆发

(1)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2)初期战况

①英法宣而不战,坐视波兰亡国。

②1940年4、5月间,西欧和北欧溃败;6月法国投降。

③英国遭到德军空袭,邱吉尔带领英国人民顽强抗拒,但损失惨重。(3)败亡原因:绥靖政策的影响、战术思想陈旧、各自为战。3.扩大

(1)标志: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2)主要战役:莫斯科战役,德军在二战中遭到第一次大失败。4.进一步扩大

(1)标志: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12.7)。

(2)概况:日军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

(3)影响: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第7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反法西斯联盟建立(1942.1.1)(1)背景: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愤怒,美、英、苏等国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逐渐走向联合。(2)目的: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3)参加国: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4)标志:《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5)意义: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和不断壮大,改变了力量的对比,成为战胜法西斯国家的有力保证。

2.雅尔塔会议(1945.2)(1)目的: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2)参加国:美(罗斯福)、英(丘吉尔)、苏(斯大林)。(3)地点:苏联雅尔塔。(4)内容(主要决议):

①德国战败后由美英苏实行分区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②决定成立联合国。

③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二、最后的胜利 1.斯大林格勒战役

(1)时间:1942年7月~1943年2月。(2)结果:1943年2月,苏军取得战役胜利。

(3)地位: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既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二战的转折点。2.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1)时间:1944年6月6日。

(2)标志:诺曼底登陆战役(美英盟军)。

(3)作用:使德军陷入了苏联红军和美英盟军东西两面夹击之中。

3.德国投降:1945年4月,苏军对柏林发动总攻,希特勒自杀。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欧洲战场结束。

4.二战结束

(1)背景:在亚洲、太平洋战场,日本拒绝投降;中国等亚洲各国人民对日本展开了猛烈进攻;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苏联也对日作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2)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二战全面结束。5.二战影响

(1)性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2)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生命,无数财产被毁。(3)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6.思维拓展: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及启示。

(1)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和世界人民的相互支持。

(2)启示: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第四单元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第8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一、战后的繁荣

1.时间:20世纪五六十年代 2.原因

二战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市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科技成果,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3.表现(特点)

美国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发展尤其迅速,呈现繁荣景象。

二、危机和经济调整 1.时间:20世纪七八十年代

2.原因:经济发展弊端显露;1973~1975年经济危机严重打击;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3.特征:“滞涨”,即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互相交织。4.情况:70年代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调整,经济发展受限。5.调整: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

6.结果:经济形势好转,但美国成为最大的债务国,经济发展受制约。

三、新经济的出现 1.时间:20世纪90年代

2.原因:改革社会经济;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3.成效(特点):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在保持低通胀、低失业和减少财政赤字的同时,速度名列西方发达国家前列,进入新经济时代。4.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四、启示

坚持改革开放,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发展科技,重视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

第9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一、欧洲的联合 1.西欧经济的繁荣

(1)时间:20世纪50~70年代。(2)原因

①主观:高素质劳动力的优势,采用先进科技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②客观:美国的援助(马歇尔计划)。2.欧共体的成立

(1)原因:经济发展,西欧国家联系密切,开始一体化进程。

(2)时间:20世纪60年代。

(3)成员:法国、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

(4)作用:对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3.欧洲一体化

(1)表现

①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共体基础上成立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②货币一体化:使用单一货币──欧元。

③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

④欧盟国家还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方面步调一致。

(2)作用: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二、日本的崛起 1.战后的经济繁荣

(1)原因:美国对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美国大力扶持日本;朝鲜战争爆发刺激日本经济的发展;引进最新科技,发展教育;适当的经济政策。

(2)表现:20世纪50年代中期~70年代初,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在许多重要生产领域,名列世界前列。

2.危机时期:1974~1975年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减缓。

3.恢复和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科技立国”政策,促进经济发展。4.政治状况: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随着经济发展,国际地位也得到加强,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欲望逐渐膨胀,积极加大军费开支,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1.时间: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2.目的: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弊端。3.内容:政治、经济方面。

4.后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入20世纪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二、苏联的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1)时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2)目的:针对苏联经济发展面临的滞后局面。

(3)内容:先经济,没有取得成效;后政治,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4)结果:国家权力分散。2.八一九事件

(1)时间:1991年8月19日。

(2)结果:戈尔巴乔夫失去领导地位,加速了苏联分裂局面。3.1991年底,苏联解体。

第11课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一、匈牙利的改革

1.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背景)

二战后,欧亚一些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东欧国家按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走了很多弯路。2.东欧国家的改革

(1)原因: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2)目的:推动经济的发展。

(3)概况:匈牙利改革最为突出,196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改革被苏联镇压。(4)结果:都成效不大。3.匈牙利改革

(1)性质:对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局部改革和调整。

(2)措施:政治上,改善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稳定政局。经济上,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调整国民经济比例;调整农业政策,利用经济手段进行调节;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二、东欧剧变 1.原因

(1)历史原因:仿效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激化了矛盾。

(2)主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东欧各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导致社会危机。(3)外部原因: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2.时间:1989年下半年开始。

3.性质:社会主义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4.表现: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合并实现统一。

第六单元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第12课 亚非拉的奋起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1.印度

(1)背景: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后,印度人民不断发动反抗英国殖民者的斗争;二战后初期,印度再次出现民族独立运动高潮。

(2)独立: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印巴分治。

(3)经济发展:印度独立后的半个多世纪,工农业都有了巨大发展,科技领域成就卓著。2.其他亚洲国家

(1)印度独立后,亚洲的其他一些国家先后宣告独立。(2)韩国、新加坡经济发展迅速,成为现代化国家。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开始:二战以后,非洲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最先在北非展开。1952年,埃及爆发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革命力量发动武装起义,获得真正独立。1956年,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2.高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先后有30多个国家取得独立。其中,仅1960年一年就出现17个独立国家,因此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3.发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深入发展。

4.结束:1990年3月,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的历史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古巴革命:1959年,古巴通过武装斗争,推翻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新政权努力发展经济,实行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大庄园制,没收在古巴的美国垄断资本。2.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

(1)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巴拿马人民为从美国手中收回巴拿马运河的主权,展开不懈的斗争。

(2)70年代后期起,巴拿马逐步收回运河区的海关、邮政、司法等权利。(3)1999年底,收回运河的全部主权。

第13课 动荡的中东地区

一、战火频仍的中东

1.原因:一战后,英国获得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英国支持复国主义运动,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陆续迁往巴勒斯坦。

2.以巴分治:二战后,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建立;英国宣布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

3.战争爆发:从以色列建国后至1973年,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国之间就发生四次战争,史称中东战争。

4.影响:中东战争及巴以冲突,不仅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而且对该地区和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

二、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原因)

1.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石油资源十分丰富,是各个历史时期世界列强的必争之地。

2.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使这一地区的矛盾更加复杂化。3.巴以冲突成为中东问题的关键。

第七单元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14课 冷战中的对峙

一、冷战政策

1.背景: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又不得不正视强大的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2.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3.表现

(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①时间:1947年3月。

②目的:遏制苏联,稳定资本主义。

③内容:杜鲁门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④作用: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盟友关系破裂,美苏冷战全面开始。(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3)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标志资本主义阵营形成。4.苏联对策: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标志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二、美苏争霸

1.背景:从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担任领导人后,对外开始争取与美国取得平等地位,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美苏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2.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

①时间:20世纪五六十年代。

②基本态势:美国占据优势。

③原因: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远不及美国。

④典型事例: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⑤结果:双方让步,危机平息。(2)第二阶段──高潮

①时间:20世纪70年代。

②特点:苏攻美守。

③原因:美国深陷越南战争,尼克松执政实行战略收缩;苏联经济实力增强,采取进攻战略。

④典型事例: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3)第三阶段

①时间:20世纪80年代。②态势:苏联全面收缩。

③原因:长期争霸使苏联负担沉重;美国成为最大债务国,又受到西欧和日本激烈竞争。④事例:戈尔巴乔夫提出全球缓和战略,1989年从阿富汗撤兵;美国同意实现有限缓和。3.美苏争霸的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第15课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一超多强”

1.形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2.表现

(1)“一超”──美国(全球霸权战略)

①目的:称霸世界,成为“世界领袖”。

②手段:利用北约军事集团,随意干涉其他国家、地区的事务,大力发展高科技武器,加紧研制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

(2)“多强”──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3.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

二、科索沃战争

1.背景: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成为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这些矛盾纷争,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直接威胁世界和平。2.时间:1999年3~6月。

3.概况: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绕过联合国安理会,以南斯拉夫联盟军队屠杀科索沃地区的阿尔及利亚人为借口,对南斯拉夫进行狂轰滥炸,造成南联盟重大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并袭击中国大使馆,造成三名记者牺牲。

4.影响: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场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势必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第16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背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西方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

2.含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3.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世贸组织希望通过开放市场和公平贸易,实现世界贸易的自由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对世界

(1)积极性: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逐步减少,企业可以越来越多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经济活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互相竞争。

(2)消极性: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一方面,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国际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加大。例如:1997年,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亚洲很多国家经济受到严重打击,政局动荡。2.对中国

(1)影响: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应对: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制定了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2001年中国上海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员领导人会议;同年,中国正式成为WTO的一员。

第八单元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第17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1.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

2.标志: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3.重要内容

(1)计算机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计算机产业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互联网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人类由此进入信息社会。

(2)生物工程:①概念: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微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技术科学。②核心: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尤为引人注目。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速度快──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技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

(2)范围广──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

(3)影响大──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2.影响: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并进一步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第18课 现代文学和美术

一、文学名著

1.《美国的悲剧》:美国作家德莱塞的长篇小说,揭露和批判了美国的生活方式。2.《约翰·克里斯朵夫》: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反映了一个有才华的音乐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遭遇的失败。

3.《等待戈多》:法国荒诞派剧作家贝克特的剧本,以不明确的主题令人回味。

二、现代美术

1.欧美现代派艺术家认为,艺术是一种自我表现,他们运用各种新奇怪异的手法,进行艺术创作。

2.杰出代表──毕加索:西班牙著名画家,大胆追求推陈出新,1937年为抗议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而作的《格尔尼卡》,是20世纪艺术中的珍品。

第19课 现代音乐和电影

一、爵士乐

1.背景:20世纪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观念。人们不断创造新的音乐表现形式和流派。2.起源:非洲音乐。

3.传播: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南部发展起来并很快风行美国,流传到世界各地。4.影响:对其他流行音乐的形式和古典音乐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许多欧洲著名作曲家都采用爵士乐作为创作素材。

二、好莱坞

1.背景:19世纪末电影产生,经历了由无声到有声,由黑白到彩色,由单一银幕到多种银幕的发展。

2.地位:美国电影代名词,汇集了著名的电影唱片公司、名导演和名演员,拥有世界一流的电影制作技术和拍摄场地,摄制出许多闻名世界的影片。3.发展历程

(1)20世纪30年代垄断世界电影业。

(2)低谷:①时间: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初。②原因:电视的出现和普及,欧洲电影业的复兴和欧洲各国政府采取的电影保护措施。

(3)崛起:①时间:20世纪50年代起。②原因:革新制作技术、题材和方法;以大众娱乐为目的,创造出不同类型的影片来吸引观众。

(4)主要类型:喜剧片、音乐歌舞片、西部警匪片、恐怖片、战争片、科幻片等。

篇2:人教版初中一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禹,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开始于 夏朝,启 即位后,王位世袭制取代了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②商朝继承了夏朝的制度而稍有变化,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有相、卿士,地方设有封侯、伯。

2、西周的分封制:①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西周实行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义务:分封的诸侯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影响: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②西周后期,王权衰落。由于诸侯势力壮大,分封制受破坏。标志性事件就是楚王问鼎。

3、西周的宗法制:①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②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大小宗之分,嫡长子系统为大宗,其余为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兄弟)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君臣上下级)关系。④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由天子到诸侯到卿大夫再到士(最底层),层层分封。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至高无上的皇权:①战国时期,经过商鞅变法,秦王嬴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②嬴政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③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用的玉印称“玺”。全国的行政、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④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体现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①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②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作为秦朝中央的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物。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军国大事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3、郡县制的全面推行:①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地区设县,在边地设郡。②战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郡县。③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④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最高长官是郡守。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县以下还有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⑤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其官职职责分工明确,即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4、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①安定边境,维护国家统一,扩大了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②颁布法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修驰道,开灵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④秦始皇的专制,使人民处境恶劣,造成阶级矛盾激化,爆发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①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但又废除秦朝苛法,有所损益。②汉朝实行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习惯称三公。③西汉汉武帝时用布衣为相,用身边侍从、秘书为尚书令等形成“中朝”,用三公九卿的机构称“外朝”。④东汉光武帝时扩大尚书台的权力,成为决策的中枢机构。⑤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⑥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唐朝三省分工明确,相权一分为三。⑦隋唐时期,还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⑧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合称“二府”。后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削弱相权。⑨元朝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以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①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继承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二制并行。郡守和丞相分别是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汉武帝时,解除王国军政大权,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②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成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成州、郡、县三级。③隋初,地方行政机构重叠,官多民少,隋文帝废除郡级,形成州县两级制。④唐朝地方行政机构与隋朝相同,唐太宗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将道的监察长官改为观察使,道逐渐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唐朝中后期,设置藩镇,形成藩镇割据局面。⑤北宋初年,宋太祖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宋朝地方政权分为州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在州县之上。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⑦从汉至元,中央严格限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形成高度的中央集权。

中央 地方

秦 皇帝制度的确立,皇帝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权。

中央设丞相(决策),御史大夫(监察),太尉(武事)

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废分封,设郡县,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

汉 汉承秦制,有所变化

汉初,三公九卿。

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

东汉光武帝:设尚书台,皇帝总揽大权。汉初,郡国二制并行,诸侯势力坐大,对中央造成威胁。汉武帝后期设州为监察区,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东汉末年,州、郡、县三级。

魏晋南北朝 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逐步形成。

隋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三省 州、县两级

唐 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和尚书省(执行,下设六部),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君权的独尊。此后历朝沿用。州、县两级,唐太宗设立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形成(道)、州、县。

唐朝中后期,节度使权力扩大,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最高行政机构 中书门下 二府

最高军政机构 枢密院

分割宰相财政权 三司使

分割宰相行政权 参知政事

削弱相权,皇权进一步加强。

地方行政制度为路、州、县

综合汉蒙政治制度,中书省(行政,统领六部),枢密院(军事),宣政院(宗教和西藏事务)。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辖外,地方设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为最高长官,行省拥有大权。边远地区设宣尉司进行管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明 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高峰。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生,作为侍从顾问。成祖时内阁制确立。宣宗给阁臣票拟权。

地方设立布政司(行政)、都指挥司(军政)和按察司(监察)三司。

清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高于内阁、六部,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时,设立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笔录和传达皇帝旨意,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宰相制度的废除:①明朝初,沿袭元朝制度,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②明太祖朱元璋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后下令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内阁的创立:①明太祖废丞相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③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④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⑤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3、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①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实行部落贵族共同议政的传统。②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还设内阁,置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在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③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④雍正帝时,又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大臣充任军机大臣。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形同虚设,后相继撤消,内阁也名存实亡,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⑤清朝统治者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约束和监督。这种绝对君主制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证。

消极作用:皇权极度膨胀,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明清之际,英国等西方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英国的光荣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等),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极大妨碍了社会的进步,从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第二单元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五 希腊文明的摇篮

特点——地理环境因素影响

①经济:三面环水,港湾众多,特别是通向西亚的航路上遍布岛屿,有利于航海与文化交流。因此,希腊的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较发达。

②对外关系:由于航海与海军对古希腊有重要意义,地少人多的古希腊人往往凭借这方面的优势向海外殖民扩张。

③政治:希腊城邦的特点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希腊城邦实行的公民政治,使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尤其是雅典的民主制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雅典民主政治

梭伦:根据财产的多少,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各级公民都可参加,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克利提斯:设五百人议事会,轮流执政,伯利克里:(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发放观剧津贴,是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意义:①创新性: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民主的运作方式,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②优越性:多数人决策,使问题考虑得更全面;公职人员有多数人选举产生,时期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③文明进步: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希腊文明成为古代西方、乃至整个世界重要的文明中心

局限性:①它仅仅是对公民群体而言,而非公民,例如外邦移民、奴隶和它国公民,都没有享有民主的权利;

②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③一切公职由选举和抽签产生,这种轮番而治极有可能导致极端民主化,导致民主制的衰落。

六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十二铜表法》: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的习惯法的汇编。他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

意义:①是平民的胜利;(原因:因为有了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

②这项法律是罗马法的渊源,是罗马的基本法;

③局限性:根本目的是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系最终完成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七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光荣革命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640年,英国成为共和国,1688 光荣革命

意义:实现了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愿望,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权利法案》:1689

内容:①从立法、司法、财政、军事等方面限制王权;

②把议会拥有的自由权力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

意义:

①国王与议会关系: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限制;

②王权与法律关系:国王只能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③统治方式变化: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制,英国社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特点:议会权力至高无上,君主统而不治

责任制内阁:首相掌握国家大权 ①“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其权力和重要性也随之增强;

②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主持内阁会,协调各部门的工作。责任内阁制形成;

③发展:19世纪中期,随着选举制的逐步扩大和两党制的发展,议会选举变成两个政党之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八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政治的严重问题:①邦联权利有限,无权征税,不掌握兵权

②各州的权利很大,有权征兵,征税和发行货币

③各地经常发生骚乱,社会动荡

④美国在与欧洲各国的贸易中也常常属于不利地位,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

1787年,颁布联邦宪法,内容:①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权利高于各州

②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

联邦制原则: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包括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一个联邦司法体系;同时宪法让各州保留了较大的自主权;

总统:最高的行政权、军事指挥权、部分宪法否决权、任命高级政府官员权力;

议会:财政权和立法权;

最高法院:最高司法权、宪法的解释权

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

19世纪二三时年代,是美国两党形成的重要时期,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九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张

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789 大革命爆发

1791~~1792 君主立宪制

1793~~1804 第一共和国

1804~~1814 第一帝国

1815~~1830 复辟王朝

1848~~1852 第二共和国

1852~~1870 第二帝国

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875 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法

影响:共和体制最终确立,促进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帝国元首是“德意志皇帝”。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帝国军队由皇帝统率,军官均由皇帝任命.总之,皇帝是最高权力的掌握者.⊙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帝国国会由选举产生,但它不能组成代议制的政府,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对政府没有任何行政监督权,唯一对政府起压力作用的就是批准预算。

德意志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但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英、美、法、德政治制度的不同点

政体 国家元首及权力 政府产生方式 议会权力

与地位 权力

中心

英 君主立宪制 国王世袭;

国王仅扮演仪式性角色,是国家的象征 内阁由议会选举产生,并对议会负责,内阁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拥有最高行政权和创意立法权;议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德 皇帝是帝国元首,世袭;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签署公布法律和监督法律实施,统帅军队,任命军官;皇帝任命首相与官员,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直接选举产生,不能组成代议制政府,对政府没有监督权,只有批准预算权。皇帝

美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民选产生;掌握最高行政权、军事指挥权、部分立法否决权、任命政府高级官员和组织政府的权力;总统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政府对总统负责 拥有有立法权、财政权,与总统、联邦法院相互制约 总统

法 民主共和制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和军队最高统帅;由国民议会选举产生;具有创议法律权、解散众议院的权力;总统与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内阁向议会负责。拥有选举总统权、立法权、创议法律权;总统和各部部长对议会负责,议会对政府行使监督权。议会

核心特征:代议制民主;

议会拥有的共同的权力: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十 鸦片战争

1背景:(1)在中英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2)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3)工业革命后,英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使中国成为他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2中国的禁烟运动:(1)原因:鸦片输入严重危害了清朝统治。(2)对虎门销烟的评价: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

3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虎门硝烟:面对鸦片危害,道光皇帝派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在广东缉拿烟贩,收缴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即虎门销烟。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南京条约》的签订:1842年,清政府被迫和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主要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破坏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①社会性质的变化: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战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战后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主权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经济上,战前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经济开始解体。

②社会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③革命任务的变化:战前是反对本国封建统治,战后既要反封建又要反侵略

④革命性质的变化: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⑤思想领域的变化:“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思想开始萌发。

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开端。

鸦片战争后,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英国从中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美国和法国也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

鸦片战火再燃:(第二次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英、法不满足鸦片战争的既得利益,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战争性质:侵略的非正义的掠夺战争;

①1856年,英法以“修约”讹诈遭拒绝为机会,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②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进逼天津。清政府先后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③1859年,英法联军再次攻占大沽和天津。1860年,侵入北京并洗劫了圆明园。④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俄三国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内容:(1)增开天津为商埠;(2)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⑤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大量领土和主权,出现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的局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影响:在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朝统治者投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他们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在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他们的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

十一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①兴起:金田起义 1851年 ②发展: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定都天京 1853年,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③全盛:1853-1856年进行北伐、西征和东征

北伐:目的:是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领导人:林凤祥、李开芳。

结果:由于孤军深入而失败。

意义:牵制了敌人兵力,为西征和东征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西征:目的:为巩固天京革命大本营

领导人:赖汉英

结果:石达开大败湘军,巩固了天京

东征:目的:为断绝清政府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

领导人:秦日纲

结果:夺取扬州攻破江北江南大营,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主要内容:

①基本内容是关于土地分配,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②关于产品的分配,规定“天下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绝对平均分配的方案。

(2)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的革命纲领。

革命性:首先它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斗争的最高峰;

空想性: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在当时无法实现,这种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了小 生产者的本性,也不能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落后性:此纲领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

原因: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由于战争的环境,无法实施;

失败原因:①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力量过于强大,联合绞杀太平天国。

②主观原因: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二是战略上的失误。

(3)教训:太平天国的悲剧说明,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4)历史意义: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性质),它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②它坚持14年,势力达18省,严惩了中外反动势力模③担任反封建反侵略双重任务。反对封建主义,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反侵略,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④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途径。

《资政新篇》

内容:政治方面:主张民主

经济方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文教方面:兴办新式学校

外交方面:与外国自由交流,但不允许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评价:《资政新篇》是洪仁玕1859年为振兴太平天国而提出的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方案。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它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的愿望,没有实行。十二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中日战争 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但国内市场狭小,希望从战争中寻找出路。(2)欧美列强持纵容态度。(3)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导火线。

战争的经过

(1)爆发:1894年日本海军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突袭中国的运兵船,战争爆发。

(2)平壤战役:回族将领左宝贵牺牲;平壤失陷。

(3)黄海之战:邓世昌、林永升与舰同沉;北洋舰队主力尚存,日本取得制海权。

(4)辽东之战:聂士成率部抵抗;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

(5)威海之战: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

《马关条约》

内容:

一、割澎湖列岛、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

二、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三、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

危害: ①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同时,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

③开埠: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伸向内地;(最内地的重庆)。

④设厂:使外国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1901年,清政府与八国签订《辛丑条约》,影响:①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②在北京设立使馆界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③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考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 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 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第四课考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

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一课考点

重点: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与

《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1、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是:英国;

2、鸦片战争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决意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3、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到1842年;

4、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中国人民自发反侵略典型事例是: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争;

5、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6、《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关税协定”等反映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

7、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表现在三个变化:

(1)社会性质变化: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

(3)革命性质变化:由农民革命转变为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7、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8、焚烧圆明园的事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19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时

9、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过程:

(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同样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3)(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4)(1899——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台湾问题整理:1895年《马关条约》被日本割占,1945年日本投降回归中国,1949年蒋介石盘据台湾,1950年美国侵朝战争把第七舰队开进中国台湾海峡,1979年全国人大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1990年和1991年海峡两岸分别建立了两岸授权的民间团体(海基会、海协会)实行经济政治对话。1995年江总书记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第二课考点

重点:全民族的抗战

1、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是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

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日战争。统一战线的建立是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符合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利益的。

3、抗日战争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和两条路线,即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片面抗战路线;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全面抗战路线。

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援。

4、国民党在抗战初期认真抗日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5、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典型地说明了国共两党军队的合作抗日。

6、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30多万同胞被日本鬼子杀害。南京大屠杀是日军对中国军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史实确凿,铁证如山。

7、1940年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8、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 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 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9、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战。

10、全民族抗战的表现——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共敌后战场的配合抗日。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一课考点

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天朝田亩制度》

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1、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

2、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等创立的拜上帝教结合了: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农民平均主义;

3、1851年,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4、永安建制(永安分封诸王)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

5、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国形成和清朝对峙的局面。

6、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组织了北伐、西征、东征

7、太平天国革命纲领:早期有《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建国纲领,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也是无法实行的空想;后期有《资政新编》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8、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标志的是:1864年7月天京的陷落;

9、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10、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的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三民主义、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1、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 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

2、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年)

3、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4、中国同盟会(1905年):政治纲领: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中国同盟会的性质: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和时间: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6、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7、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8、辛亥革命的结局:

失败:(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2)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9、辛亥革命的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0、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2)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4)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

(5)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

(6)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反帝反封民族革命,是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

第三课考点

重点:五四风雷;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红军的长征

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26、中国近代史第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

27、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是:陈独秀建立的上海共产党组织;

28、中共一大决定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29、中共二大制定了:最高和最低纲领;中共三大决定国共合作;

30、标志国共合作形成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31、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是:南昌起义;

3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33、成为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遵义会议;

第四课考点

34、制定全面抗战路线的会议是:洛川会议

35、八路军创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是:聂荣臻建立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36、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的三大战役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与祖国统一

第一课考点:

37、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38、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9、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0、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正式提出是在:1964年第三届人大周恩来提出的;

41、中共领导下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爱国统一战线;

42、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

第二课考点

43、新中国历史上最大冤案是:刘少奇冤案

第三课考点

44、香港澳门回归日分别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45、1990年和1991年台湾与大陆分别成立民间团体进行对话,他们是:台湾的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大陆的海协会,会长汪道涵;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一课考点

46、为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47、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是: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8、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1954年瑞士日内瓦会议;

49、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是:1955年万隆会议;

第二课考点

50、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席位是:1971年10月联大26届会议;

51、打开中美人民友好交往大门的事件是: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52、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是:1978年底中美发表《中美建交公报》;

53、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标志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54、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是:1979年初中美正式建交后邓小平访问美国;

55、日本与中国正式建交是在:1972年;

第三课考点56、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当代世界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57、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58、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主要是加强了: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与经济联系;

第六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59、人类早期主要文明多发生在大河流域,古希腊文明的发源和兴盛则以:海洋为依托;

60、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三个重要改革时期,依次分别是:公元前6世纪初的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未的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

61、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在什么改革时期:伯利克里改革时期;

? 第二课考点

62、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十二铜表法》;

63、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纂的《民法大全》;

64、罗马法从形式上可分为:成文法和习惯法;

65:罗马法从整体结构上可分为:公民法、万民法等;

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第一课考点66、17世纪初统治英国的国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属于什么王朝:斯图亚特王朝;

6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起迄时间为:1640年、1688年;

68、光荣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建立了英国了君主立宪制;

69、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70、英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是:责任制内阁;

71、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哪三位一体的混合物: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72、英国君主立宪制主要特点是:保留君主,议会掌权;

第二课考点

73、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间是:1775年;

74、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美国1787年宪法;

75、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是:“分权与制衡”;

76、美国1787年宪法的理论基础源于:18世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思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77、美国联邦政府机构与权力分别为: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联邦法院掌握司法权;

78、美国政体特点是:总统共和制,简称总统制;

? 第三课考点

7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1789年;

80、法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于:法国大革命时期;

81、法国共和制度确立标志:1875年国民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82、十九世纪中期德国的政治特点是:分裂;

83、德意志统一过程中起到中心作用的邦国是:普鲁士邦国;

84、提出“铁血政策”采用王朝战争方式统一德意志的是:普鲁士邦国宰相俾斯麦;

? 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一课考点

85、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次经济危机发生在:1825年英国;

86、19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三个代表人物是:傅立叶、欧文、圣西门;

87、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是: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88、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89、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是:《共产党宣言》;

54、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是:巴黎公社的建立;

第二课考点

9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

56、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俄国罗曼诺夫王朝;

92、1917年11月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93、提出俄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任务的是:列宁发表的《四月提纲》;

94、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十月革命以后建立的苏俄;

95、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十月革命;

第三课考点

96、建国初巩固政权的三大事件是:基本解放全国领土、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97、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98、一五计划的特点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99、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00、农业基本实行合作化的时间是:1955年底;

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一课考点

101、奠定二战后世界两极格局框架的是:雅尔塔体系;

102、冷战内容包括:政治上的杜鲁门主义,经济上的马歇尔计划,军事上的北约的建立;

103、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表现在:政治上社会主义政权的扩展,经济上的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军事上的华约组织的建立;

第二课考点

104、欧共体包括: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05、二战后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是在:1956年到1973年;

106、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于:1961年;70、新中国建立后出现三个经济振兴时期是:1949到1957年,1956年到1966年,改革开放以来;

第三课考点

107、东欧剧变发生时间:1989年;

108、苏联解体发生时间:1991年;

109、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是:波兰;

110、标志苏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苏共被排挤出政权的事件是:“八一九”事件;

篇3:人教版初中一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学生结合这张表格, 看书寻找答案, 然后生生讨论、师生讨论, 最后得出结论:从战争爆发的原因、性质和意义思考, 早期的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有什么相同点?可以得出结论:早期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都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阻碍;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意义都是推翻了旧势力的反动统治, 建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结合下面这张表格, 从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结束后建立的政权形式、性质思考, 早期的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有什么不同点?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最后老师总结:从表格可以看出,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非常相似,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特殊的地方是英国革命成功以后根据自己的国情保留了国王, 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美国独立战争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有很大的区别, 美国独立战争之前资本主义受到英国殖民统治的压迫, 因此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 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早期的三大资产阶级革命可以和后面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相比较。他们有相同点:都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结果通过改革或者是革命扫除了发展中的障碍, 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也有不同点:早期的三大资产阶级革命通过革命建立了新政权, 扫除障碍势力彻底, 发展速度迅速。而后面的事件是在没有推翻封建上层建筑的基础上进行的,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发展起来仍很缓慢。与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同时的美国南北战争由于通过战争的形式进行, 奴隶制残余扫除也很彻底。

我们已经学过中国历史, 早期资产阶级三大革命可以和当时中国的政治制度相对比, 这一时期中国通过改朝换代建立了清王朝, 康熙皇帝说:“今天下大小事物, 皆朕一人亲理, 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 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 朕必躬自断制。”结合材料让学生回答当时中国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 (封建专制制度) 结合《权利法案》的内容思考, 1689年的英国国王和中国皇帝权力有什么不同? (英国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衡, 而中国皇帝的权力不受制约, 无限膨胀) 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中国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那时在世界上落伍了, 这是鸦片战争中中国被动挨打的政治原因)

早期资产阶级三大革命可以和中国的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相比较。比如太平天国运动等,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一个是资产阶级革命, 一个是农民阶级的起义;斗争的结果一个是建立新式的资产阶级政权, 一个是要么建立一个农民性质的政权、要么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 没有任何前途可言, 原因是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早期资产阶级三大革命可以和中国的辛亥革命相比较。辛亥革命和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很相似, 都是封建专制制度束缚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革命的结果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律, 都推翻了旧式的封建政权, 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权, 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都产生了世界影响。但是也有不同点, 中国的辛亥革命爆发较晚, 清政府被帝国主义列强控制, 辛亥革命在反封建的同时, 还要反对清政府的主人帝国主义列强。辛亥革命的双重任务和美国的独立战争有相似的地方, 也有不同的地方, 相似的是都反对西方列强, 不同的是中国有封建势力, 美国国内没有封建势力。辛亥革命和早期资产阶级三大革命的结果完全不一样, 辛亥革命很快失败, 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展比较落后。

早期资产阶级三大革命可以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相比较。他们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领导阶级不一样, 早期资产阶级三大革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 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其次革命任务不同, 早期资产阶级三大革命是一重任务, 要么是反封建, 要么是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 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两重任务, 反封建的同时还要反对西方列强。再次目标不一样, 早期资产阶级三大革命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最后指导思想不一样, 早期资产阶级三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西方启蒙思想家的思想, 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

三国在资产阶级革命中, 不仅以暴力的形式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而且采用法律的形式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结合三部重要的法律文件思考它们有哪些异同。学生讨论, 老师总结:英国的《权利法案》主要是限制国王的权利。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也有异同, 相同点表现在两部法律文件都提倡自由、平等, 不同点是《人权宣言》还提到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篇4:人教版初中一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教学内容:梳理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及梳理本单元在高考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题

一、单元体制:本单元共三篇课文

《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三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均属散文,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神就是文章的情,形散而情聚,情感这条红线贯穿文章的始终。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然后重点读《记念刘和珍君》的第2部分及第4部分,体会《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当中的情感: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学生自主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小狗包弟,概括文章大意,然后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3.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体会其中蕴含了什么思想情感,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汇总:

二、链接高考:在考场中出现的与本单元相关的语言运用题

1.(教师投影,学生欣赏)为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4分)

刘和珍——在黑暗的时代中,你没有沉论;在严酷的高压下,你没有沉默;在枪弹的攒射中,你依然前行。虑及民族存亡,你黯然泣下,为了国家复兴,你奋然前行。你如流星刹那间闪过,却爆发出夺目的光茫。

2.教师再投影课本中其他几个人物的颁奖词,学生欣赏

易水清寒,夺人心魄,因为它知道自己送走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你的勇气砥砺了你手中的匕首,你手中的匕首又将你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太子丹的邀请只是你义无反顾的契机,真正让你勇者无惧的是你心中的信仰;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荆轲)

千军万马,战火纷飞,你是未能加冕的帝王;爱恨情仇,尔虞我诈,你是未能立业的英雄。但你的霸气是许多帝王所不及的,你的豪情是许多英雄所缺少的。霸王不成霸业却一样名垂千古。(项羽)

含垢忍辱,你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之绝唱;废寝忘食,你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史学家应有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史学家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司马迁)

3.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几个人物颁奖词,思考:究竟应该怎样写颁奖词?颁奖词的写作

4.教师再读一则颁奖词,让学生猜写的是谁,进一步体会上面的写作方法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了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了“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刘伟)

三、作业:请大家尝试为霍金写一则颁奖词

篇5:七年级人教版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1、衣:各级官员服色有严格规定,百姓只穿黑白两色衣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2、食: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时南方人吃鱼多。宋代时,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3、住:百姓住房多为低矮茅屋,贵族宅第宏丽,前堂后寝,两侧有耳房和偏院。

4、行:宋代缺马,多用牛车,也有驴车。达官贵人出门乘轿,士大夫一般骑驴、骡。外出住宿有邸店。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瓦子”和“勾栏”:东京城内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瓦子”。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它们的出现是宋朝市民阶层不断扩大的结果。

篇6:七年级人教版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63.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主要战役:①2,官渡之战,意义: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②2,赤壁之战,意义:为三国鼎立局面打下基础。

64.(1)官渡之战曹操胜的原因:政治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人才、谋臣众多;‚经济上:实施屯田措施,经济得到发展;ƒ军事上:军队战斗力高,火烧乌巢,战术得当。而袁绍骄傲自大,战术失误。(2)赤壁之战曹操败的原因:曹操:自大轻敌,不善水战,战术失误;而孙刘进行联合,以逸待劳,利用地理优势,火烧赤壁,战术得当。(典故:草船借箭、借东风等)

65.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①2,曹丕洛阳称帝,国号魏。②2,刘备成都称帝,史称蜀汉。③222年,孙权在建业(今南京)称王,国号吴。吴经营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第十七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五胡内迁 (中国历史上继秦汉朝后的第二次大一统)

66.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洛阳称帝,史称西晋。280年,灭吴,统一了全国。

67.短命的西晋(266~280~3)原因:①西晋贵族奢侈腐朽。②晋武帝分封诸王,导致晋惠帝时期暴发内乱“八王之乱”。③西晋政府欺压内迁的各少数民族,导致人民反抗。

68.“五胡内迁”:五胡指:匈奴、羯族、鲜卑族、氐族、羌族。(识记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五胡内迁原因:汉朝和后世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补充兵源和劳动力而对少数民族的招诱。

69.“五胡内迁”的影响:①积极: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及文化交流,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历史的进步。②消极:但导致了民族矛盾加剧,为今后的**埋下伏笔。

第十八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西晋亡后: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南方是东晋统治)

70.3,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史称东晋。420年,东晋灭亡。

71.东晋灭亡后,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它们都在建康定都,统称南朝。

72.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①农业:开垦了大量荒地;兴修了水利工程;推广牛耕,实行麦、稻兼作。②手工业:缫丝、制瓷、造船、制盐等显著发展。③商业:城市繁荣,海外贸易频繁。

73.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发展的原因: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最主要的原因)③南方社会安定,人民的辛勤劳动。

上一篇:信管专业就业率下一篇:幼儿园课程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