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即师本教研

2024-08-28

校本教研即师本教研(精选6篇)

篇1:校本教研即师本教研

小学校本教研总结-小学校本教研总结 小学校本教研工作总结

小学校本教研工作总结

一、教师队伍的现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长期以来,我校一直把教师队伍的建设确定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我校的教师队伍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

1、教师的学历有所提高,但实际素质偏低。

通过函授、自考等形式,我校教师的学历有了较快提高,但实际素质偏低。目前我校有教师 人,其中本科学历 人,专科 人,中师 人,尽管大家取得了国家承认的专科和本科学历,但实际教学

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同步提高,需进行调整培训以适应当前课改的要求,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2、教师年龄结构老化。

学校在岗的 名教职工中,50岁以上教师 人,占教师总数的 %,40岁以上教师 人,占教师总数的 %,30—40岁的中年教师 人,占 %,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 人,占 %。小学校本教研总结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校教师年龄结构老化的问题较为突出。

3、课改意识较强,苦于在黑暗中摸索。

我校教师教学观念有很大转变,有一定课改意识。但教师教研能力相对薄弱。“模仿型”、“教学型”教师多,“科研型”、“专家型”教师少,虽然大家在积极探讨,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努力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但目前只是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不少困惑。

二、教师队伍现状的反思及对策措施

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因此我校本学期以做好校本教研工作为重要突破点,在局小学教研室的正确领导下,以局小学教研室2016-2016学年度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结合我校实际继续坚持以“实”字为突破口,以提升教师教学素质和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在原来的基础上反思、改进、深入,切实提高了“教学研一体”的水平和实效,努力开创了我校校本教研工作的新局面,为实现我校的十二字目标“体内涵、高服务、把质量、争一流”而努力。

继续实施校本研修规划

本学期我校重点推进 “行动教育”。确立校本教研的突破点——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校本教研,使教师保持同事间的互助指导,行为跃进的全过程反思,同时学校注重纵向的理念引领,充分体现了“教学、教研、科研和培训”相

结合。

拓宽校本教研方式

我校校本教研扎根于本校的实践,以本校教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中心,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行动教育”为模式,带着问题教研,围绕问题讨论,立足于解决现存的问题。

构建校本教研模式

我校校本教研的立足点是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着眼点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切入点是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升点是改革创新的精品意识;生长点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高上。因此,我校校本教研采用了接受性学习教研,指导参与性学习教研和探究性学习教研方式相结合的多元化校本教研模式。下面把主要工作简述如下:

1、扎实进行新《课程标准》的理论学习和新教材培训工作。

本学期我校继续围绕新教材执教工作采用集体培训、小组学习和个人自学三种形式对教师进行了“新课标”、和

“新教材”等内容的多次培训工作。教师们通过观看视频、文本材料等的学习对新教材有了深刻的了解,使教师们更深刻的认识到教师作为新教材的实践者、引路人,只有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新技能,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的宗旨,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使自己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2、继续组织校本培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A、听讲座,加强理论提升

本学期,我校分别组织观看了魏书生、吴宗宪、李烈等专家的专题讲座。通过聆听教学专家的理论报告,更新了教师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B、看录像课例,体会教材、理论、实践有效结合

本学期我校组织教师分组观看了教师用书中的录像光盘,要求教师认真观看录像及课后专家的评析内容,通过读教材、看录像课、听专家评课和组内教师交流学习体会的学习过程使全体教

师对“教材、理论、实践教学”三者如何有效结合有了更直观的的理解和提升。

C、校领导进行教学专题讲座,用理论引领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我校教师在教学观、理论知识、技巧等方面虽有了很大提高但经过听课、查作业等调查我们仍发现在现实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部分教师感觉课堂教学无法定位,不知如何进行教学;大部分教师的教学仍然是老套套,以讲解为重点,以传授知识为目的,重结论,轻过程;课堂上教师启发不够,学生参与不够,学生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现代化教学状况不容乐观;作文批改不规范等等。结合这些实际问题我校习校长、李副校长等高度重视纷纷进行理论引领先后进行了“如何实施有效教学”、“ “五课”活动与教师专业成长”、“ 备好一堂课”、“ 说好一堂课”、“如何评课”、“ 如何写课后反思”、“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需要教师读活教材”等专题讲座为教师解疑答惑收到了

较好的效果。

篇2:校本教研即师本教研

建三江管理局前锋农场学校 2012.6.23 在新课程改革体系下,教学研究的重心已下移到学校,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教育局“关于加强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的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前锋农场学校立足校本教研,本着“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的指导思想,遵循“从一线来,到一线去”的校本教研基本理念,将校本教研理念的提升与实践探讨相结合,通过“构建教研机制,丰富教研形式,夯实教研内容”等途径,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目前,我校教科研气氛活跃,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和学生成绩显著提高,得到了上级部门和家长、社会的广泛认同,下面就把我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总体思路做以下梳理。

一、构建教研机制 保障校本教研实施

校本教研理论上并不深奥,开展活动也不困难,难的是学校要有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的长远计划,教师持之以恒的参与,为此我校建立校本教研的各项制度,为校本教研的实施保驾护航。具体做法是:

1.领导负责制度

成立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校长为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教学副校长具体抓校本研修的组织管理和有效实施。学校领导率先学习《新课程标准》,首先了解和把握教育的最新信息,亲临课改第一线,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坚持推门听课,关注常态课,参与学校举行的各种示范课、汇报课、考核课,认真观、议、诊课,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师的真诚同伴和专业引领者,着力为教师参与教研创造有利条件,提供有

力支持。

2.理论研修制度

在理论研修上我校一直实行“内培外修”制度,遵循“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内培:校内每学期要对全体教师进行不同学科的各项培训,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外修:我校每学期都拿出专项经费,选派业务领导或各学科骨干教师参加校外各级各类的进修培训,学习外地课改先进经验和做法,拓展教师课改思路。

外出学习的领导进修后回校后整理材料,汇报所学,并把外出进修的前沿理念和先进经验对全体教师进行汇报和培训。培训教师回校后要上一节汇报课,要向学校交学习汇报材料和学习心得,要在校内教研会上谈自己的学习心得,达到一人培训,全员收益的目的,近两年我校外派进修的领导和老师达到20余人。

我校一直走“科研兴校”之路,以校本教研为载体;以“全员参与、参与全程”为着眼点。把周二下午2:30定为语文教研组的教研时间、周三下午2:30定为英语教研组的教研时间、周四下午2:30定为数学教研组的教研时间、周一上午9:00定位考察学科的教研时间。把教师的业务学习笔记按质量评出等级进入学校的百分量化考核。

3.听课评课制度

我校多年来一直执行推门听课制度,领导与教师坚持推门听课,关注常态课,业务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主任每学期听课平均在70节以上,教师每学期坚持听课至少20节。推门听课制度的实施,增强了教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的意识,同时也为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

提供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资源共享的快捷平台。为学校领导及时、准确地把握好校本研修的导向,做好决策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研修奖励制度

学校为了激励教师积极主动投入到校本研修活动中来,专门制定了一系列的奖励制度,对各级各类业务竞赛获奖的老师实行奖励。对各教研组进行考核评比,对产生的校级优秀教研组予以组织奖励。我校数学教研组被省评为“优秀数学教研组”,我校英语教研组被建三江管局评为“优秀英语教研组”,先后有20余人被评为优秀教研先进个人。

二、丰富教研形式 提高校本教研实效

我校多年来一直以新课程为导向,将校本教研与常规教学相结合;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相结合;校本教研与课改实验相结合,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采取多种形式推进校本教研进程。

1.开展反思式教研

我校推行“四个一”活动。即:每课时必须写一篇“教学反思”;每学期必须撰写一篇“教研论文”;每学期必须上交一篇“教育叙事”;每学期必须上交一份“教学案例”。

通过教师的自我对话,自我反思,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思考、审视、分析,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并形成研究性论文,实行反思笔记交流借用制度,促使教师借鉴前者的成功经验,避免不足之处,让教师在反思中快速成长。

2.开展学习式教研

我校推行“九个一”工程”。即“一个骨干教师带一个青年教师”;每学期读一部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并记好少于5000字读书笔记;每年订阅一份本学科教学报刊;记一本8000字的业务学习笔记;每学期要对教师进行一次通识培训;每学期要对教师进行一次学科培训;每学期要对骨干教师进行一次培训;学校每学期要对青年教师进行一次业务培训;每学期记一本听、评课笔记。

通过“九个一”工程”强化了全体教师的学习意识;增强了全体教师的教研热情;提高了全体教师的理论水平;提升了全体教师的业务能力。

3.开展活动式教研

我校推行“四步走”活动。第一步:每学期骨干教师必需要先上一节“示范课”,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第二步:每学期青年教师要上一节“汇报课”,展现青年教师的教学理念,第三部:每学期全员教师要上一节“考核课”,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考核; 第四步:每学期名优教师要上一节“样板课”,展示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

通过开展“四步走”活动,展现了不同层次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功力,为全体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把握最前沿的教学动向提供了方便直接的交流平台,是快速提高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的有力保证。

4.开展网络式教研

网络教研作为一种新型的教研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网络

正在改变着教研工作的行走方式。我们前锋学校是在2007年9月正式申报并成为了建三江分局第一所“黑龙江小学教育论坛”的合作体学校。

我校制订了学校网络教研计划,成立了学校网络教学研究管理领导小组,从资金、人力、时间上为学校网络教科研开设绿色通道。通过开通“校园网校”,拓宽了我校的教研平台;通过开辟“随笔专栏”;丰富了我校的教研内容,提升了我校教师的业务能力;借助“网络有效活动”,激发了我校全体教师的教研热情。

自我们前锋学校的网络教研活动开展以来,我校代表总局承办了3次省级网络教研活动,参加不同主题的网络教研活动40多次,共有王建国、魏正伟、柴凤娣、任晓玲、袁忠霞等12人获得不同级别的“网络教研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学校连续3年被评为“省网络教研先进学校”。

2010年4月1日省教育学院小教部高枝国主任亲自来到前锋农场学校,建三江管局16所学校的教育科领导和部分教师代表都聚集前锋学校,聆听了高主任关于网络教研的专业版培训。高主任能亲临我校对我校网络教研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如今,前锋学校网络教研的教师参与度已经达到了100%。在前锋学校的网络舞台上,正时刻演绎着思维的碰撞,智慧的灵动。

三、夯实教研活动 推进校本教研进程 1.立足集体备课,做实校本教研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为提高备课质量、建立有效

课堂,增强备课实效,减轻教师个体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合作研讨,积累集体教学经验,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我校下设语文、数学、英语、考察学科四个教研备课组,我校认真按照教育局有关精神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开学初由4个教研组制定集体备课计划,学校审核后按计划执行。主管领导要亲自参加备课过程,指导各备课组长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督促、检查各组活动开展情况,及时召开相关专题会议,总结集体备课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要规范集体备课,实现制度化、常态化,根据计划制订相关制度,加强教研组的考勤、考核。

教研备课组活动要求做到“四定、五必须、六备”。“四定”是指:定主备人、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 “五必须”是指:主备教师必须精心研究所承担的教学内容;议课教师必须亮出自己的观点;主备教师必须在集体备课后形成电子文本母案;教师必须对集体备课的母案进行补改才能上课;上课后必须对亮点和不足进行反思。“六备”是指:备课标、备教材、备学情、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手段。

教师个人要摆正自身的位置,全身心投入到教研活动之中,在备课前个人要认真钻研教材、掌握相关情况;在备课中虚心倾听、积极发言、认真记录;备课要根据班情、学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精耕细作”,对教学设计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完善、提升,有的放矢地组织有效教学。

2.借助赛事活动,推动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为学校教学实践服务的,因此在教研内容的选择上我

校“立足校情、立足教情、立足学情”,开展丰富的教研活动,充实教研内容 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在课改实验开展以来,我校以“各项赛事”为切入点,通过举行“说、讲、评大赛”、“ 青年教师素养大赛”、“ 演讲比赛”、“课件制作大赛”、“教学设计大赛”、“教师书法大赛”、“ 教育叙事展评大赛”等教研活动。

通过“各项赛事”丰富了教研内容,而且大大拓宽了教师的上进心和竞争意识,对进一步加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营造人人关注教研、人人深入教研、人人研究教研的良好氛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进一步营造“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重学习”的新型的、浓郁的校本教研氛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创建高效课堂,提升校本教研

高效课堂的构建上我校已经取得了一点成绩,把“板块式自主学习模式”确定为我校的教学模式。在“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的理念下,通过“自主学习——汇报展示——课堂反馈”三大板块完成教学任务。

在“板块式自主学习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摸索研究,初步提炼出英语学科的“读”、“找”、“创”、“练”“的四字教学模式。不同的学科已经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模式。

我校在高效课堂的构建上主要通过“七个阶段”

宣传发动阶段:领导、老师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和发动,学校成立构建高效课堂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实施规划,制定具体的实

施方案。

理论学习阶段:学高效课堂教学理论,学外地的先进经验,学习了解不同学科“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学把握高效课堂教学规律及其基本方法,认真明确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调研反思阶段:开展课堂观察活动,组织教师对照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经验,对当前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观察、分析,通过自评互评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课堂实践阶段:组织教师按活动方案结合并总结自己已有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课堂实践和研究,摸索出不同学科的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展示研讨阶段:组织高效课堂实践汇报研讨活动,人人上汇报课,课课进行研讨评议,针对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策略,再实践、再汇报、再研讨。

概括提升阶段: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理性思考,形成一定的高效教学模式及长效管理机制,推出一些成功的课例。

成果展示阶段:开展“高效课堂”论坛、“高效课堂”教学评比、优秀教学设计、精品课堂实录、论文、课件评选活动。

深化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实践活动,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将在教育局的领导下,不断创新教与学的工作方式,深化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

正是基于我校一直坚定不移的走校本教研之路,我们前锋农场学校取得了很多令人骄傲的成绩。

先后有2人获得省级教学能手的殊荣,1人获得总局级教学能手的光荣称号,有20余人获得管局级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殊荣,先后有11人获得省级大赛一等奖,有4人获得总局级大赛一等奖。在2012年9月我校代表建三江管局在垦区第二届小学数学“实效杯”课堂教学展评中进行了“解读新课标,打造新课堂”的主题论坛,收到了各地区领导和老师的高度评价。

篇3:校本教研即师本教研

一、对传统音乐教研活动的反思

传统的音乐教研活动过分强调活动的规范,有序地运作,而忽视了学校、音乐教师的能动性与创造性,致使教研活动陷入封闭、僵化和一统的指令性范式而难以摆脱。审视旧有的音乐教研工作方式和思路,存在着诸多弊端,已与新课程的推进与实施难以调和。

1.教研主体的错位

旧的教研方式忽视了音乐教师—“人”的特殊性、差异性和发展性。在具体的教研活动安排上,忽视了教师个体作为研究主体的实践经验和研究个性,不把音乐教师作为教研主体来对待。而作为组织者的教研员却充当着真理的拥有者、学术的代言人,有时还成为教师公开课教学的总导演、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权威。这使得教研员与教师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难以实施平等的对话与沟通。由于教研角色主体上的错位,导致教研员与教师间相互割裂,彼此隔阂,极大地阻碍了教师在教学研究中的成长。

2.教研方式的单一

听课,评课,考试,竟赛,一度成为音乐教研员工作的主旋律,而对一些比之更为有效的教研形式如教研沙龙,教学评论,课堂研究等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开发。由于以注重教师外在的教学技巧取代了激发教师内在素养的提升,导致教学研究中对教师情感的淡漠、人文关怀的缺失和对教师专业发展内在生成机制的忽视。

二、师本教研的内涵与特征

音乐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在音乐课程改革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说学校是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教师则是根本的根本,关键的关键。因而,在教师教研领域内,要从“以校为本”转移到更为本位的“以师为本”上来。师本教研即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从而实现教师的自身价值。

1.师本教研以音乐教师为主体

传统的音乐教研模式不把音乐教师作为教研主体来对待,一味要求教师服从于一统化的教研指标和游离于其实践活动的浮泛课题,使得教师不得不被动地跟着文件走、跟着任务走的所谓“科研”,本应鲜活生动、根植实践的教学研究沦为一种“教研时尚”,其最终的结果是导致目前泛滥的“教研泡沫化”;教师成为教研活动的“局外人”,把教研任务当作额外负担,毫无主动性可言。师本教研则强调以音乐教师为研究主体,体现了音乐教研活动的“全员性”:教师人人策划,个个参与,没有旁观者,更没有局外人。同时,在师本教研中,教师把教研当作是自己的“第一需要”,主动地、积极地参与,真正成为教研的主人。

2.师本教研以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为基地

与专门从事教育的理论者和课程论专家所进行的教育研究不同,以“师”为本的教学研究以个人实践为指向,以自身课堂为基地,以所教学生为主要对象,从音乐教师身边的教学生涯出发,面对当下的教育情境。师本教研的内容来源于音乐教师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依然是依托于自己的音乐教学实践,最终的目的是教学更加合理,更加有效,达到优化自己的教学实践的目的。

三、音乐教研活动中“师本教研”的策略

在“师本教研”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在音乐学科中进行了一系列教研活动,经过不断实践反复修改,探索出了适合不同层面教研的具体操作方式,总结出了五种切实可行的师本教研策略。

1.以问题为中心的主题式师本教研策略

【案例】以一次区级小学“音乐审美与双基之间关系”的主题式教研活动为例

主题式师本教研是以一个阶段内教师比较关注的来自于教学实际中相对集中的问题,作为一个活动主题或研究专题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其基本流程:

(1)前期准备:召开各校音乐备课组长会议,专题布置任务。以备课组长为主,各校进行专题的校本教研。

(2)集体备课、公开教学。具体的做法是:第一步是区级层面上的集体备课。主要是交流前期各校校本教研的经验与成果,实现资源共享。在交流中评出音乐教学中审美与双基相对较好的学校,由这个学校推荐一位教师进行公开课教学;第二步是现场的课堂观察;第三步是集体评议、反思教学。

(3)后续研究与展示交流:第一,继续学习思考主题“如何处理音乐教学中审美与双基的关系?”,写一篇论文或随笔。第二,设计一堂体现自己音乐观的家常课。面向本校同行公开做课,并陈述自己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分析】

充分发挥教师在教研中的主体地位是主题式教研活动的关键。从组织者层面来说,要认真做好活动设计。要设计好教师的参与点,参与方式要多样化,参与程度要体现递进,要让不同层次教师都有参与的可能。让教师融入真正的研究与行动中,同时,主题式师本教研要关注行为的跟进,要将教研活动变成一个“长作业”,从准备到后续研究,历时数月,使教研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2.以课例为载体的追踪磨课式师本教研策略

【案例】以钱清镇小音乐教研组磨课《田野在召唤》为例

上学期,钱清镇小音乐组接受区级集体备课的内容是五年级的《田野在召唤》一课。为此,针对这一课,教研组讨论决定由李楠老师上课,团队集体磨课。操作过程是:“一课二链三磨”。

“一课”是根据确定的教学内容,教师结合自己特长,先自己进行教学设计。

“二链”是课堂链接名师优课,先求“形似”,再求“神似”;链接乡土文化,从民间热度、文化厚度、技能巧度三个方面来选择音乐作品,活化教材。

“三磨”是教师对教材中的“一课”经历三次磨课过程。“一磨”是师徒磨课,师傅领路,徒弟跟进,磨“教什么”,对教学内容注重解构、关联和重组。“二磨”是小组磨课,以集体备课的形式研讨,磨“怎么教”,借外力、设悬疑、造“气场”,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与对话。“三磨”是团队磨课,同课异构,以学区为单位,两个学区的青年音乐教师团队经历备课、说课、上课、评课、写课五个环节,让被追踪的教师全方位感悟,磨“怎么学”。

【分析】

以教研组为主进行追踪磨课式的教研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团体力量,在活动中团队的所有成员都从研究教材开始,经过校级、街道级、学区级、学区间级的层层磨课,经历了说课、备课、上课、写课的过程。每位教师都在成长,特别是作为上课的教师成长更为明显。在每一次磨课过程中,每一个教师都不是旁观者,而是一个主体参与者;每一次点评都不是走过场,而是真心实意的建议;每一次听课与研讨不是蜻蜓点水,而是用心地思考。所以教师们的分析更加理性,反思更加成熟。

3.整体互动的立体培训式师本教研策略

【案例】以区“地方戏曲进课堂”研训活动为例

柯桥区开展“绍兴地方戏曲进校园”一段时间以来,针对老师们不会唱绍兴本地戏的现状,区教师发展中心举行了一次培训活动。这次培训活动打破了传统专家讲座、教师聆听的模式,实行了全员参与、整体互动,立体相融的培训模式。

观摩课堂,角色互换:培训的第一环节是让老师们观摩一节越剧课。在这节课中的“越剧知识抢答”环节中,上课老师让一位学生来主持,这位“小老师”把全体学生和听课教师随意分成两组,进行抢答比赛。听课的老师们这时已完全忘记了自己是教师,真正融入了课堂,积极地和学生一起竞相回答。而后的环节中,上课老师还邀请了一位听课的老师和她一起即兴表演《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专家引领,全场互动:培训的第二环节是请绍兴艺校的张可平老师作讲座。张老师除了讲,更多地是带领每个听讲座的老师一起参与,体验,模仿,学唱,老师们津津有味、兴致勃勃地跟着张老师唱了一曲又一曲,活动结束了还感觉意犹未尽。

台上台下,立体相融:培训的第三环节是教师们即兴表演,专家指点。在教研员首当其冲的鼓舞下,很多老师纷纷上台表演,张老师现场指导。歌声、笑声、鼓掌声充满了整个会场。

【分析】

立体式培训的师本教研旨在改变过去专家是主角、教师是听众,专家在台上、教师在台下的现象,让全体教师成为培训的主体。立体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内容多样化。有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现场问答、与会老师临时表演等,多样化的内容使参与老师得到全面的“教研”,让老师们更愿意参与这样的培训。2.空间扩大化。鼓励所有的教师都参与,所有的教师都是主体,实行台上台下,立体相融,避免了专家唱戏,教师当观众的现象。3.参与立体式。在培训的每个环节,教师都有参与的可能,与学生的角色可以互换,与专家可以在台下互动,也可以上台表现自己。活动中教师真正把自己当成教研的主体。

4.以案例为载体的“会诊式”师本教研策略

【案例】以区初中音乐学科的“会诊式“教研为例

一段时间来,柯桥区初中音乐学科开展了以案例为载体的“会诊式”教研活动。“会诊”的对象是典型的教学案例,“会诊”的“医生”是参加教研活动的全体教师。具体的做法:

确定案例:在“会诊型”的案例教研中,首先要提供一篇教学案例,案例应该来自真实的教学情景,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有思考、分析的价值。例如在一次教研中探讨的是这样的一个案例:一节课题是《鼓浪屿之波》的欣赏课。上课时,教师先检查了学生是否在课前收集了有关台湾的资料,然后师生一起介绍讨论台湾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台湾的历史,历任“总统”及现在海峡两岸的关系等。整节课把这些作为讨论的主题,只在课结束前欣赏了一下乐曲。

集体会诊、分析病情:根据所提供的教学案例,教师们集体分析、研讨存在的问题,在以上案例中,大家就音乐课程目标、音乐教学内容、学习方式的综合性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会诊的结果是认为这个案例中教师不能恰当处理音乐性与综合性的关系。

寻找药方,对症下药:分析病情找出病因后,接下去就是对症下药,也就是每位教师积极反思,对存在问题提出富有针对性的改革建议。最后,小组成员达成一致意见,提出详细完整的“诊疗方案”。

教学实践,形成新的案例:把集体会诊后形成的诊疗方案在课堂内进行实施,根据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老问题等再次进行反思,形成新的教学案例,进行二次、三次会诊。在不断的反思、研讨中老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水平、评价能力都得到一个“质”的飞越,获得共同的成长。

【分析】

以案例为载体的“会诊式”师本教研,注重自我反省和集体协作反思,强调研究与行动结合,更强调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注重剖析自己,更注重集体参与和全员培训,所以在专业成长方面受益的不仅是几个个体,而且是一个教研组甚至更多参与者的整体提高。

5.基于博客的网络式师本教研策略

【案例】以区音乐教师基于博客的网络式教研为例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博客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为我们带来了新的生机,运用博客技术,建构音乐教研活动新的平台,进行交流互动,更有效地组织、深入地开展好音乐教研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体的做法是:

首先,建设完善音乐教育BLOG平台。(1)在绍兴县教师发展中心网站音乐学科建立一个栏目“博客之家”,下设七个学区,每个学区分别链接了音乐教师的个人博客网址,形成一个博客交流平台。(2)把老师的个人博客链接到“博客之家”栏目上,要求老师至少要开设三个栏目:集体备课、课例研讨、教学叙事,其余栏目自定。(3)设定学区组长,组织、督促、引领教师在博客上交流、研讨。

其次,组织开展博客教研。(1)以blog为平台的教师集体备课。建立能“即时”参加的网上备课组,每位组员能按备课要求充分发表自己的备课意见。(2)以blog为平台的课例研讨。我们在网站上提出某一教学理念,然后由教师提供并上传符合这一理念的教学案例(成功失败的都可以),集中起来,然后开展网上大讨论;(3)以blog为平台的教师业务学习。各学区组成员把自己的教育随笔和经验交流文章发表到自己的博客上,使得资源能够共享,并且可以互相交流、探讨,达到互学互帮的效果。

【分析】

(1)突破时空限制,实行全新互动

通过博客平台教师互相交流、学习、探讨,不受时空限制,大家可以进行校内、区域内或跨区域的教研活动,还能够解决众多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时间不一致的问题,实现异步交流,信息多、接收快、效果好、经费省,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互动系统,最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达到群研聚合,共享集体智慧

通过网络教研,群策群力,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教学困惑、教学观点和教学经验,凝聚更多人的智慧,促进更多人的反思和成长。

教师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也正是我们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难点问题。在音乐教研活动中实行以师为本的教研方式立足于教师个体的智慧、经验和思想,积极主动地释放和发挥教师在教学研究中的创造力。实践证明,通过教研促进教学———这是一种最本质、最有活力的教师教研方式!

摘要:师本教研即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从而实现教师的自身价值。师本教研包括基于解决重难点的主题式教研、基于探讨会诊的案例式教研、基于引领提高的培训式教研、基于教育研究的课题式教研等内容及方式。

篇4:校本教研即师本教研

关键词:网络化校本教研;常规型;开放型;无障碍沟通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22-0009-03

一、利用校园网,延续和丰富常规型校本教研活动

1.学习交流式

立足现状,打牢基础,大力开展课程标准、教材的培训。每学期开始的第一个月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主题的教师培训活动,我们结合制订学科教学计划重点组织新教师进行读好“三本书”(即:教科书、课程标准、教师用书)的全面培训,教师在专设的学习笔记上做好摘记,写好学习心得,教师将学习心得发布于校园网上,供其他教师借鉴、讨论。以教导处定期抽查、教研组每月互查等形式加强管理,并列入考核。通过培训提高了广大教师掌握课程标准和使用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的能力,保证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顺利实施。

2.微格点击式

微格点击式是建立在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及相关理论基础上,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录像后,利用声、像手段对具体的某个方面、某个环节进行选择性模拟,事后反复点击、回放相关镜头,使教师形成清晰的自我图式,仔细琢磨、研究的过程。利用声、像设备把讲课过程客观地记录下来,在实践中我们把教师的录像课放在校园网上,组织教师认真观摩、研讨、交流、共享,这样的教研方式不仅能帮助教师及时看到自己的教学行为,主动矫正不良的语言习惯及多余的动作,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大家在真实的情境中捕捉住共性的问题深入分析,切实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而提高教学创新能力。比如针对“如何有效地警惕教师口头评价的思维定势现象”这个主题,我们可以从录像资源库中截取各类思维定势现象(包括以教师自我为中心、以优等生为中心、追求整齐划一的答案为中心等)放映,使大家产生“旁观者清”的效果。这对促进教师主动建构、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作用非凡。

3.案例分析式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课例引领是一种方便、快捷、收效高的教研方式。在日常教研活动中,通过每月围绕一个专题、同看一节全国优秀教学课例(光盘)、以一个具体的教学情境作为研究对象,重现情境具体状态、发生和发展过程,并展开讨论,促进教师对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感悟,使自身的课堂教学进一步走向理智,并依此了解和分析相关或相对的事物或对象,借助一定的理论支持进行分析,总结教学策略,形成一个课堂实录与点评案例,发布于校园网上,供教师借鉴、讨论。如2008年3月,教师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感到一筹莫展的时候,我们从一个主题教育实验兄弟单位引进了一节课堂实录,组织全体教师观看。在讨论、研究中,教师们豁然开朗,投入实践与研究之中。几年来,案例成为我们推进课程改革实验的有效策略。我们曾经对案例有过这样的描述:案例是教育思想的形象描述,案例是教育过程的生动显现,案例是操作经验的有机渗透,案例是理论和实践的联姻结晶。以课例为载体,在问题中引发教学认知的内在冲突,在思辨中促进教师的反思与建构。

4.听课说课式

上课、说课、听课、评课,是一种很好的校本教研方式。问题在于如何提高教研组及校际性公开课的研究实效。为了避免活动时授课人唱独角戏、听课人三心二意、评课人蜻蜓点水的现象,我们提出了“人人须实际评课”的要求,即我们在校园网设置了专门栏目,设计了统一的评课模版,授课人须将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设计意图、教后反思等课堂实录内容发布在模版上,主持人根据课例探讨的要点对课堂实录进行评析。比如,语文组教师把《搭石》和《晏子使楚》的教学实录发送到网上,主持人就“教师指导学生品悟语言用了哪些方法和策略,是否达到目标”、“教师在语言积累和运用方面采取了哪些办法”、“教师的语言是否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心灵的感悟”等通过课例共同研讨。最后由主持人在网络中对教师的评论进行梳理,将评课观点整理成书面文字发布于相应的模版上,即使是未参加听课的教师也可以根据授课人的设计,参与讨论。

二、借助校园网,实现开放型校本教研的深入探讨

“校本教研”以校为本,并不意味着学校以及个人可以自我封闭。我们坚持以开放的心态,主动加强学校与外界、个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研究力量的有效整合和互动,表达渴求专业引领的意愿并付诸实践。

1.教研沙龙式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研活动倡导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积极开展主动参与式教研。我们成立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会,将科研热情较高、有志于教育科研的青年教师组织起来,以“沙龙”的宽泛方式,定期举办活动。每次“沙龙”前,组织备课组长集会,每位组长先将收集的本组教师上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困惑进行整理,然后将存在的共性问题确定为本周课堂教学要解决或尝试的主题,大家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引发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比如在书香班级建设大讨论中,大家都把自己的班级读书计划和操作要点发布到网络中,就如何实施班级读书会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为学校整体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受到了大家的普遍欢迎;“沙龙”后,由组织者将活动主题和形成的主要观点发布于校园网,全体教师可以在网上继续进行更广泛的深入研讨。

2.名师工程式

充分发掘校内和校外优秀教师的人力资源,合力打造“名师工程”。 一是坚持开展“导师制”工作,为青年教师成长筑路搭桥。开展“导师制”工作,首先为骨干教师分解任务,每位骨干教师带4位青年教师,签定奖惩明确的《师徒结对协议》,定课题、定任务,限期出师。由他们负责传、帮、带,效果极为明显。每一期“导师制”工作的开展,都会有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并逐步成长为学校骨干教育教学力量。二是学校组织实施“名师工程”,对青年教师给予任务,鼓励他们做科研型的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把上好“三门课”作为青年教师步入名师的“三步曲”。即“推门课”——事先不打招呼随时进入教室听课;“开门听课”——组织全体教师观摩;“出门课”——对涌现出的教学能手,推荐参加乡、县级课改优质课评选。通过赛课等环节产生“名师”,并对他们给予相应的荣誉称号和物质奖励。促使他们提高教学水平,人人成为教学能手。通过签定协议,每年根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过程与结果在校园网公布,供大家督促。

3.专题论坛式

在课改实验中,根据涉及教育观念的更新、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教学过程的变革、教学方式的革新等问题确定研究专题。结合课题研究、先进教学方法的推广,确定骨干教师进行理论专题讲座,根据理论指导,结合年级教学内容,组织全体教师集体备课,进行“说课设计”说课,做好准备工作,接着推选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然后组织集体评议,总结部署下段工作。形成了“理论学习——专题讲座——说课设计——示范观摩——集体评议——定模推广”的新教研模式。激发了教师人人参与、互帮互学的工作热情。为此,我们在校园网也设置了专门栏目,设计了统一的论坛模版,骨干教师作为主持人须将演讲稿发布在校园网上,有关教师根据自身的工作性质与论坛主题的关系,将听后感整理成书面文字在一周内发布于相应的模版上,其他教师可有选择地参与观点发布。

4.优课评选式

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因此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是校本教研的核心。通过评价产生激励作用,激发教师内在潜能。为此,我们推出了“月末相约新课堂”的课堂教学评等定级活动,所有专任教师(包括学校领导)均参加课堂教学评等定级活动,评等定级以上课、说课、评课为主要形式进行。 学校根据教师上课、说课、评课水平,并结合师德表现、科研水平、教学质量的综合考核,评比出学校的“优质课”。“ 优质课”获得者每年将按照学校制定的《华强小学教育科研奖励暂行办法》进行考核和奖励,并在参加县级优质课评选推荐、职称评聘、先进评选、骨干教师确认等方面予以优先。另外,我们还举行组内评比“首席教师”、“创新教师”、“新秀教师”等等,满足不同层次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使教师产生自我完善、积极向上的动力。校内各种类型的公开课,都需将教案、设计意图、教学反思等发布于校园网,供大家学习、讨论。每次活动通过“人人做”、“人人说”、“人人评”、“人人写”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5.专家引领式

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研究不可或缺的因素。离开了专业人员等“局外人”的参与,校本教研常常会自囿于同水平的反复,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因此,我们在举行规模性教研活动时,主动邀请县教研室的专家以及一些市、县级骨干教师来校指导,进行“教学会诊”,并将他们对教材的解读、教学环节的设计、有效教学的达成,在课堂中尝试的一些新思路、新想法或者在实施中发现的新问题等指导意见整理后发布于校园网,供教师们学习思考。

三、依托校园网,实现网络型校本教研的无障碍沟通

依托校园网可以实现无障碍交流的校本教研,这是“网络化教研”的最大优势。

1.网上论坛式,即模拟的网络论坛(BBS)

利用网络的优势,成立备课组,实行电子备课,建立备课包、课件包、资源包,并将资源放于校园网上,做到分工合作、定期交流、资源共享。我们还模拟互联网中常见的“论坛”模式,在校园内部网上设立了一个“网上教学论坛”,为教师们提供对学科教学的有关问题开展专题讨论的平台。“网上论坛”实际上就是一个虚拟的教研中心,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及要讨论的问题随时发布到论坛上(发帖);有想法要说的教师可以对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跟帖)。这种方式有助于教师间不受时间、人员、空间限制,经常性地交流研究、集思广益,也有助于教师教研方式的个性化发展。目前,我们已经开辟的“网上论坛”类型主要有教学论坛、德育论坛、科研论坛三种。初期阶段,主要由部门主管、骨干教师在相应的“论坛”上“发帖”,提出相关论题,供教师们“跟帖”,既学习讨论、发表观点,也可以在讨论过程中,发现值得集中讨论的话题。我们规定,与“发帖”人同组别、同学科的教师必须“跟帖”,其他教师选择“跟帖”。为了便于检查与浏览,学校设置了统一的论坛模版。这样一来,就有更多的教师有机会发表意见,互相交流,互相启发。

2.电子邮件式

这是利用互联网与外界实行双向交流的一种便捷方式,适合任何有条件上网的教师。对时空无限制,成本低,速度快。利用群发邮件、邮件列表等技术可以在特定人群范围内进行广泛教学研究,完全可以代替传统的信件和传真。目前,我们为每一名中青年教师申请了一个免费的163电子信箱,统一进行了有规律的编号。根据教师的任教情况和实际需要,为教师们提供了一组电子邮件列表,主要是市、县教研室的相关教研员。我们要求教师针对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主动、虚心地通过发电子邮件方式与教研员联系,寻求专家的指导。当然,我们也鼓励教师通过E-mail与外界进行更广泛的教研交流。

3.参与网站式

学科网站是由教育部门、学校、教师以及其他关注教育的人士建立的。以“亲近母语网”为例,它包括了活动公告、新闻中心、研究中心、课题实验、历届论坛、童书评选、读写大赛、培训中心、亲近母语论坛等内容,并且随时都在更新内容,登录“亲近母语网”,可以及时了解儿童阅读最新动态,把握儿童阅读信息,下载教学资料,发布反馈意见,实时地接触最新的教学理念。我们鼓励具备技术的教师利用搜索或链接访问其他教育教学专业网站,通过网络,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实现更广泛的同伴互助,寻求更多层次的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

以上所谈,仅是对校本教研与网络化校本教研机制基本框架的几点粗浅认识。我们期待着广大教师都能从“教”和“研”上去认识网络化校本教研,把网络化校本教研作为校本教研的补充与丰富,作为教师个性化教研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方式,使研教各方随心所欲地实现无障碍交流,使之真正成为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篇5:校本教研即师本教研

——《语文》省编新教材教研活动综述

2006——2007学,是我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全面更新的一年,教材的更新带来了新一轮教研活动的开展,也带来了教研活动内容和形式的更新。

2007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研主题:立足校本教研,发挥集体智慧,共享集备资源,促进教师成长。在这个教研大主题下,青岛经济职业学校、青岛旅游学校语文教研组主动“招标”,承担全市教研任务。根据学校多年校本教研的经验积累,经济职业学校承担了语文“微格教学”研究课题。所谓微格教学是指“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它使准备成为或已经是教师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青岛经济职业学校坚持这种校本培训的方式已经三年了,在这种教研培训中青年教师们的专业成长十分明显。在刘炜主任的指导帮助下,语文组确定了“微格教学”的训练课题——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环节,篇目则采用省编教材第二册讲读课文《哈姆莱特》。在整个教研活动中,首先是全组每人编写一份说课教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独自进行教学设计,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编写详细的教案。教案中需要说明该教学技能应用的构想,注明教师的教学行为、时间分配及可能出现的学生学习行为及对策。其次是微格实践——说课展示,这是微格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训练教学技能的具体教学实践过程。最后是评价反馈,这应该是微格教学中最重要的一步。在教学结束后,全组老师互相评议、集体评议,找出每位教师教学设计的成功和不足之处,进一步修改教案,完善教学设计。这种校本教研形式,使个人智慧与集体智慧相结合,使组内每个教师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相互碰撞中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特别使每个青年教师得到了锻炼与提高。5月31日,在青岛经济职业学校学术报告厅里,臧传国老师集众人之长,在全市高一语文教师面前出示了《哈姆莱特》“集优课”,向全市高一语文教师汇报语文组的教研成果。

省编语文新教材,以话题组元,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单元引言紧扣话

题,描述新颖,富有诗意;选文题材新颖,时代感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富有职教特色。但是大量新教材的引入同时向语文教师提出了挑战,备课时缺乏资料,几乎没有现成的材料可以借鉴,更谈不上有课例可以参考。第二册第六单元以“触摸时代的脉搏”为主题,选编了5篇文章,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单元,不仅文章新、视角新,而且涉及领域广泛,信息量大。青岛旅游学校语文教研组高一集备组勇敢接受挑战,选择了这一全新单元作为校本教研的主题。经过全组多次研读文本、讨论确定教法、试讲反复修改,听取了刘炜主任听课后提出的评课意见,根据学生专业和个性特点,于6月6日,在青岛旅游学校Z306演播厅举办了第六单元“触摸时代的脉搏”市级教研活动。此次活动,由江军红老师做单元整体思路发言,李欣老师做《人口》篇说课、刘畅老师开设研究课《现代人的智能》,由金贞爱老师点评,最后由教研室刘炜主任总结发言。整个单元集体备课,以认知知识和培养筛选能力为重点,结合职校特点,设置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提升;在方法上注重启发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此次活动比较成功地探讨了语文教学如何同职业教育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两所学校的新教材校本教研活动,给全市职校语文教学研究开了个好头。今后的语文教学将不再局限于文本教学研究和教学方法研究,同时要与学校专业、学生特点相结合,真正落实“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的教学理念,使语文教学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学生,使语文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篇6:校际联合教研,校本教研新拓展

——《“校际联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模式探索》研究报告

上海市山阳中学夏玉芳 *

引 言

教研活动被证明是教师专业成长最重要的助推力量,且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专家的引领作用等等也是在教师交流活动中才能得到体现与深化。在此背景下,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得到大力推广。但同一学校的教师囿于范围的狭小、圈子的固化,思想碰撞逐渐陷入“疲劳化”,时间一长,使得众多学校教研流于形式,作用顿失。

“校际联动、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则是一种突破传统学校教研模式,探索教师有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它是以课程实施中各校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教学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例为主要载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专家引领为催化动力的联动教研活动。“校际联动,以校为本”是以校际联动为主要活动形式,但以校为根本,最终的目的提高本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教研活动。这种教研方式既符合二期课改中亟待创新学校教研方式的要求,是推动区域教育资源的整合与辐射的需要,也是实现教师个体、团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是符合二期课改中亟待创新学校教研方式的要求;

二期课改的理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但是教师们如何将二期课改的理念有效地实现成自己自觉的教学行为,在日常教学中碰到的诸多问题和困惑,在传统的学校教研活动中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开展校际联合教研,综合各校的力量,通过和同学科、同年级的区内众多教师的碰撞和交流,对帮助教师有效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有极大的推动和激发作用。因此,实施校际联动、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模式,是符合课改中对创新学校教研方式的要求。

2、是推动区域教育资源的整合与辐射的需要;

我区地处上海市的远郊,城乡学校间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乡镇学校,受地域、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学校现有师资中还存在着一些业务水平弱势群体,严重制约着这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更制约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同时,区域内优质教研资源依然不足,现有优质教研资源集中在少数城区学校,缺乏有效机制解决其均衡化问题。而区级层面组织的教研活动,受限于场地与规模,能参与的每所学校也大概只能1-2人。

通过“校际联动、以校为本”的教研模式能将城区优质的教育资源辐射到乡镇,有效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推动学校间的均衡发展。

3、是实现教师个体、团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 教师的有效的专业成长是二期课改的主要目标之一,只有有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才能成就学生的发展。校际教研则是通过教师个体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构建了一个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际学习共同体。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激发教师学科教研的活力,增强教师主动参与的意识,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最终实现各校教师专业的和谐发展和学校教学研究科研化内涵的提升。* 本课题金山区2006年重点课题。课题负责人夏玉芳。课题组成员有徐志强、罗向军、张华根、李军、谢东雷等。研究报告由夏玉芳执笔。

二、研究的理论假设

校际教研是以课程实施中各校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教学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例为主要载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专家引领为催化动力的联动教研活动。“校际联动,以校为本”是以校际联动为主要活动形式,但以校为根本,最终的目的提高本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教研活动。

这种教研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总结、规律探索,能够充分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打造研究型教师队伍;有利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开发,促进资源共享;各种校际联动的运行模式,在一定区域内有推广价值。

三、研究的目标

1、构建校际互动教研活动的网络交流平台

2、形成清晰的可操作区域性教研活动新模式

3、实现区域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促进教学质量的同步提升

四、研究的内容和过程

1、调查分析。在参加校际联合教研活动的区域学校对开展的校际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性进行问卷调查。

2、模式筛选。在校际教研实践中采用的各种教研方式,如校际会课、研修沙龙、教学互访、专题研讨、专家指导、骨干引领、命题评价等等,进行筛选,确定出最受教师欢迎而又有效的活动模式。对这些有效模式整合、提炼、研究,予以推广。

3、搭建平台。搭建校际互动网络交流平台,探索校际互动教研活动的新途径——网络交流平台。其中包括网上研修平台的建设研究;网上研修平台的管理研究。

4、资料汇集。包括整理、分析、汇总研究资料;形成有推广价值的案例集;活动资料、图片影像资料等汇编;建立校际教研网上研修网站;参与者感言集。

五、研究的成果

(一)、“校际联动、以校为本”教学研究活动的组织架构;

要使校际联动式的教研有序开展,必须走上制度化、规划化的轨道,建立行之有效的校际教研机制。

蒙山片教研联合体的活动已逐渐由活动化走向制度化,由制度化走向研究性常态化,并已建立了活动常态化的保障机制——组织机构:

1、联席会

联合体设校长联席会,负责教学合作研修制度的建设和计划的制定。各校校长按学年轮流主持联席会,轮值学校负责起草计划,交联席会讨论,经修改后付诸实施。并可邀请区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院的专业引领人员给予指导和支持。

附:校长联席会名单:周纪平陆文元王龙祥杨惠忠程维新

2、工作小组

联席会下设工作小组,由各校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教科研室主任组成,组长由轮值学校担任。工作小组负责计划的实施,并由各校再将有关内容与要求落实到本校的具体计划之中。同时,轮值学校组长负责好计划活动的组织和协调。

附:工作小组成员名单:夏玉芳徐志强罗向军夏霞红陈炜炯李军

张华根于澍

3、学科实践小组

各校学科备课组为实践小组,组长由相关备课长担任,联合体学校同学科教师共同参与计划中具体活动的实践探索,完成相应的任务。

附:实践小组——各校各学科备课长(名单略)

校际校本教研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制度的制定,有效地促进了活动的常态化和保证活动的有效性。

(二)、“校际联动、以校为本”教学研究活动的交互系统

在校际联动、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中建立了基于计算机的交互系统,主要是搭建了校际互动网络交流平台。

在蒙山教学网上开辟了“校际教研”专栏,“视频点播”中开辟了“网上讲堂”,将校际间的公开课录像上网,开辟校际互动教学评课交流的专题论坛等。在校园网站上开辟了“教学资源交流”专栏,收集本校和外校教师的二期课改新教材课件及素材,最终实现每一门新教材课程的每一课都有课件、都有素材,最终让广大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轻松找到需要的资源。各校联席会议、教研组、备课组的联合活动采用视频会议(实时)、论坛交流(长期)的形式。在校际互动的网络交流平台中,进行有效的教研活动。

(三)、“校际联动、以校为本”教学研究活动的运行模式

1、校际会课模式

校际会课模式是指校际教研联合体中的每所学校承担一门学科,每个学科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由各个学校各派一位教师,在独立备课之后,在规定的学校进行同题异构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研模式可以让教师在观摩交流研讨中,捕捉教师课堂教学的真实问题,学习不同教师的优点,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秉承“切磋、协调、交流和合作”的精神,全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校际会课模式的主要形式是校际会课赛课。一所学校承办,联合体中各学校派出教师,分别写教案,力求在预设问题、落实新知、巩固反馈等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体现出有效和新课改理念,之后,分别在同一天面向同一所学校的学生进行会课,各校其余同学科老师全部参加,并邀请了学科研训员进行专业指导。在会课的基础上自然有一种良性的比较和竞赛的性质,让参加会课的各校教师在紧张的赛课中深入关注课堂,研究课堂。

2005年秋季,新教材在我区预备起始年级全面铺开,为使片内兄弟学校老师少走弯路,尽快找到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我们通过开展“会课”的形式交流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探讨教学的有效性,解决课堂中的棘手问题。我们开展了“以校为本,校际联动,聚焦课堂,探索有效教学”蒙山片预备年级新教材联合教研活动,语数英三门学科每校各派出一位教师参加。课后,三人分别说课,依次评课,研讨分析,提供改进建议。如在钱圩中学进行的语

文学科的会课。钱圩中学作为乡镇学校,其学生课堂上不爱发言,课堂气氛沉闷。但是在作为城区学校代表的蒙山中学教师上完课后,钱圩中学的王龙祥校长很惊喜地说:“我们的学生也能动起来。过去一直有这样的偏见,始终认为乡镇学校生源差,搞课改行不通。通过校际会课的实践证明,可以行得通。”并且蒙山片的校际联动还由区内 延伸到了区外,复旦二附中、汾阳中学、奉贤育秀实验学校的教师相继来我校传经送宝,上展示课,我们及时通知兄弟学校派同学科老师一起参与听课评课。

理念的提升和行为的改进是随着教研实践的深入而逐步实现的。这样一种“同备一节课,同上一节课,同听一节课,同评一节课”的校际会课赛课增加了教师的展示机会,教师在“看别人的课堂,说别人的课堂;看别人的课堂,想自己的课堂;走进别人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的反思互动中不断进步。教师间相互发现问题、相互学习的热情被激发,封闭的课堂被打开的同时,教师的心态日益开放,理念逐步得以更新,教师间合作反思的意识明显加强,以此促进了听与被听双方教学的改进。同伴的互助,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智慧,也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飞跃。

2、研修沙龙模式

研修沙龙模式是通过沙龙活动的方式,对当下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研讨,从而达到解决教师疑惑、启发教师思考、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的效果。研修沙龙模式真正帮助教师们实现对话式的深入探讨交流。

研修沙龙主要由专题研讨和教学互访两种形式展开。

形式一:专题研讨专题研讨是校际教研联合体的教师们就共同关心的某个教学焦点、难点问题,集中各校骨干教师优势资源,联合开展校际间的专题教研活动。此项活动主要是将教师共同的困惑进行麻雀式的解剖,通过专题公开课的开展和课后的深入讨论,期待在众多优势资源的碰撞中能对教师们有所启发。如我片在钱圩中学进行了“预备年级数学例题”专题研讨等。

2008年4月,我们在廊下中学开展了“初三数学分层复习教学”的专题研讨。蒙山中学的优秀教师在廊下中学上的研讨课上就实施分层复习策略:如面对基础扎实、智力活跃的学生预备出哪些例题,并准备采用哪些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而面对基础薄弱、学习困难的学生有采取哪些例题,并运用哪些调动性的策略来完成,这种分层复习的上课模式对学生有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提高。课后联合体中的初三数学教师们就如何实施有效的分层来提高复习效率的话题进行激烈而深入的探讨。

2008年5月15日,我片在吕巷中学杨校长的牵头组织下,开展了“改进教学,构建活力课堂——两区七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研讨会”的专题活动,参与活动的除了我片的四所学校,还有徐汇的田林三中和汾阳中学两所学校和我区的朱行中学。

形式二:教学互访 教学互访是指在学期结束的时候,让校际教研联合体中的每所学校的教师们对刚刚过去学期中遇到的教学实际问题进行罗列和筛选,确定教学疑难问题,然后各校相互坦诚邀请或主动走访,通过交流探讨、集思广益,获取他校同行的智慧。

2007年1月17日,在06学第一学期结束时,我们开展了题为“交流、切磋、相长”新教材教学互访活动。为了使此次研修互访活动更有针对性和成效,会前对各校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所遇到的真实问题(WOA平台发送)已进行了初步筛选,确定了一些教学专题,如:“课堂教学中分组讨论怎样做到以学为中心的有效交流”、“如何开展学生作文训练”、“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如何实施分层教学”、“一个概念怎么讲?一道习题怎么讲解,有几种解法?学生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课堂集体练习一部分学生不投入怎么办?”等等,活动按学科分组进行。在宽松、友好、和谐的氛围中,大家围绕前置的各个问题,每位教师就自己的做法自由发言、坦诚交流。通过研修沙龙活动,促使教师进行深度对话,让教师在与同伴的相互对话中形成理念,在相互交流中形成策略,在相互碰撞中生成智慧,获得经验和成果的分享,提升自己实施新课程的能力。而教师们在准备问题的过程中也促进自己的反思总结,而且其专业素养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对于在研修沙龙中涌现出的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则通过课题带动教研,将传统教研向纵深发展,扎实稳步推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有助于形成教师专业共同体。在校际教研的过程中,为了使我片的研修活动能更深入、更有效,并能出一点可供兄弟学校借鉴的经验,我们成立了课题《校际联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模式的探索》,此课题已成为区级重点课题。通过课题引领,促进教研协作共同体活动的科研含量,提升教学活动的研究层次。让课题研究引领我们这一联合教研片的活动更扎实、更规范。

3、专家引领模式

专家引领模式是通过专家学者以及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努力提高教学理论素养,有效地提高教师研究的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也是摆脱教书匠的必经之路。

“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三要素之一,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本力量。离开了专业研究人员等“局外人”的参与,校本研究就常常会自囿于同水平反复,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从这个角度说,专家的参与是校本研究向纵深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专业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

专家引领模式的主要形式有:专家学者教研员的专业指导和骨干教师对新教材培训的宣讲。

形式之一:专家学者教研员的专业指导。在校际教研中,共同体中的每所学校的每位校长都有自身的资源优势,在外请专家学者、市区教研员来校指导、讲座时,一校相邀,五校共享,提升校本教研层次和水平,为课程改革工作的开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专业支撑,为教师铺展更多的学习之路。教师在专家近距离的指导引领下,往往进步会更快。

形式之二:骨干教师对新教材培训的宣讲。新教材除了第一轮试点的老师由市里、区里组织培训,随后推进老师的培训基本都靠自己。我们充分发挥了试点组老师的力量,通过先行试点老师讲解教材体系,上示范课,介绍教学经验,对教学设计、教学进度、课时安排等提出一些建议,分析重点难点,使我们第二轮的老师更好地把握教材,在之后几年新教材的铺开推进过程中,我们一直不断推行这种方法,让“先行教师当模范,骨干教师做示范”,以点带面促进全体教师对新课程的通彻理解,从而推动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改革。在我们这个片里,对兄弟学校的辐射我们也是充分发挥蒙山新教材试点老师的示范作用,充分放大优质师资的引领作用,让优质师资在兄弟学校得到充分共享。

2008年的10月17日,受朱行中学的邀请,两校初二年级组间进行了交流活动,我校两位教研组长也是区学科带头人的数学张旭英老师和英语潘文妹老师为朱行的同行上了两节展示课,随后还就“年级组建设”、“拉差补缺”、“作业设计”、“课堂教学进度”等进行了坦诚的交流。

4、命题评价模式

命题评价模式是校际教研联合体中各学校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但能激发学生成功感的命题和评价方式,各校之间进行交流的教研活动形式。

命题水平也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现在的教辅书很多,而学生的差异性又很大,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平时的作业布置、阶段考核时都要兼顾,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从而激发他学习持久的兴趣和热情。为此,要加强命题研究,一卷分叉,分层考核,建立一个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试题库。

蒙山中学针对学生中的由于学习动力的薄弱等原因而出现的对考试后面题目根本不看的学生,采取了一卷交叉的出卷方式。即:100分的试卷其中70分为基础题,30分的题目分为A、B不同的层次,让学生自由选择。对考试中不及格的学生在采取在讲评之后再考一次,若高于第一考试成绩就取第一次成绩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成功感,保持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校际教研中,蒙山片还把初三毕业班工作列为了联合片工作的重点,积极开展初三毕业班工作教学计划、教学全过程、考试研究、心理辅导等的交流。

六、研究的实践成效

“校际联动、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的开展,各种教研活动模式的推进,促进了联合片中各校教师的快速成长。如在2008年区青年教师大奖赛、基本功比赛、教案评比、论文发表等方面,众多联合体中的青年教师都脱颖而出,特别是参加校际会课、研修沙龙等教研活动中的青年教师都迅速成长为区内优秀教师。在每年的高级职称评定上,联合体中的多位教师也都评上了高级职称。

“校际联动、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的开展也促进了学生成绩。作为校际联合体中的核心城区学校,蒙山中学连续获得教学质量区第一的好成绩。乡镇学校钱圩中学的物理和数学成绩也在不断研讨中得到迅速提升。

七、研究结论

1、唤醒了教师专业自觉性,带动了农村是自的专业发展,提升了区域教师的整体水平; “校际联动、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模式让区域内的教师们在会课、探讨、互访等活动中交流、合作,唤醒了教师们的专业自觉性。让城区的教师们明白只有自己深刻的领会课改理念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才能很好的利用学校的优质资源,辐射其他学校;让乡镇的教师们明白只有自己多走出闭塞的环境,主动学习新的课改做法,优化自我的教学策略,真正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将自己对外的抱怨变成前进的动力,个体才能得到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

2、教学资源实现共享,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教育品质得以优化

开展校际教研,目的在于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联合开发教学资源,共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也在帮扶中成长,在共同学习中提高。

3、形成了“同伴互助、反思交流”教研文化

开展校际教研则更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通过:会课、研讨、协作、互访等基本形式形成区域之间教师的互助成长。

区域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合作文化,成为了校际教研的灵魂。

八、研究成果的推广及其反思

“校际联动、以校为本”的教研模式在区域范围内有一定的辐射作用,其各种运行模式也为各共同体的学校所接受。通过这种教研方式实现的资源共享、教学探讨和质量提升都大大促进了教师们的专业发展。但是,校际教研在具有优势的同时,也有着不足,如容易产生轻理论而重实践的倾向。因为校际教研经常是针对听课而进行的,又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强调以经验和问题为中心,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注意系统的教育理论的引领和学习,更好的促进区域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课题实施过程,如何形成“校际联动、以校为本”教研模式的有效性评价策略,还有待继续反思和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洁,周卫,顾泠沅 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革新[J] 《校本研修:行动与文化的变革》2005年10月青浦教育论坛

[2]杨玉东.教师何以需要校本研修[J]《上海教育》2005年第3期B刊

[3] 张行涛.课题先导,走向雅卓[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

[4]《校本教研行动——全国第三届经验交流与工作研讨会资料汇编》[R]山西2005年12月

上一篇:分析世界500强中国下一篇:户籍证明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