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与暗》说课稿

2024-07-14

《明与暗》说课稿(精选7篇)

篇1:《明与暗》说课稿

明与暗说课稿

《明与暗》是一节“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课程,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懂得写实素描石膏几何体写生的意义。了解物体在光的照射下,会产生深浅不同的明暗关系。把这种关系画出来,就能表现具有立体感的物体。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根据《新课标》第三阶段中造型表现的阶段目标,我结合高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从一下三个方面拟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使学生初步掌握物体的明暗发现方法。

能力目标:学生能初步运用明暗表现方法去观察、分析、描绘物体的立体感觉。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存在的自然现象的研究兴趣。

由于本教材面对的是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的六年级孩子,石膏体对这些学生来说也不陌生,但经过实践教学,我发现,他们在学习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用铅笔表现石膏体时,不知道哪些地方涂黑哪些地方留白,很多同学画面画得很满但仍表现不出物体的立体感。

因此,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物体在光照射下的明暗变化的原理和规律和初步运用物体的明暗画法规律,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就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另外,本课的教学准备有:石膏模型数个、范画、几张素描纸,绘图铅笔、画板、橡皮等辅助工具和材料。

说教学法

适宜的教法学法是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保证。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身心发展规律、我把提问、引导、分析、演示、讲述、评析等多做教法相结合,吸引学生们持久注意,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乐于创作,达到预期的效果。

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能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本课通过学生看、想、说、做、议来掌握知识的技能技巧。

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应该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尤其是要合理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接下来,我将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应说明。

说过程

环节一:激趣设颖,导入新课

轻松的导入能消除学生畏难的心理负担,牢牢抓其注意力,激发学习欲望。因此在这个环节里我通过播放幻灯片让学生在优美音乐中欣赏几幅素描作品,欣赏的目的有二:

1、揭示课题―――明与暗

2、提出疑问:“明暗怎么产生的?”

环节二:探究新知揭示奥秘

在上个环节中,学生们通过欣赏已经有了素描带来的美的感受,于是,同学们议论纷纷,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此时,我并不是急着告去告诉答案,而是拿出三张纸,展示在灯光下,请三位同学上台,想办法让这张纸产生明暗变化,第一位同学把纸卷起,第二位同学把纸折了一下,第三位同学则把纸皱成了一团,通过这一形象而直观的展示,引导学生找出每种折法所产生不同的明暗效果:

第一张纸:有了从明到暗的徐徐过渡的变化

第二张纸:明和暗有了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对比非常强烈。

第三张纸:纸上出现了丰富的明暗变化。

总结出:有体积的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呈现出一定的明暗变化。

此时,已经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我立即拿出一个圆形石膏体,摆在灯光下,通过对实物的观察理解,加强学生对物体明暗认识与体验,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球体的明暗变化比较复杂,而且是逐渐转变的,可概括为:亮面(即直接受光面),灰面(即侧面受光面),暗面(即没有受光的面),明暗交界线(区分明暗两部的`界限),反光(侧面环境光影响),投影(物体挡住光源产生)。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运用观察演示法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之一―――――明暗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在学生创作表现之前,我先演示绘画方法,给学生直观印象,我边示范边板书作画步骤。这一过程可以帮助他们理清绘画思路,学习素描基本绘画技巧方法,由此来解决本课的重难点之二―――运用明暗画法规律,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

环节三:动手实践创作表现

在创作表现时对于造型表现能力差的学生给与帮助和鼓励,对于造型表现能力强的同学给予更好的引导,帮助其提高水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一最好的水平完成学习任务。

环节四:作品展示评选能手

学生完成作品后,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对美术作品淡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并对造型表现突出的作品的同学颁发“绘画能手”奖章。

表彰活动掀起本节课高潮,他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肯定,激发学生再次创造的欲望,而且为本课学生的学习起了一个小结的作用。

就这样,本课在轻松的氛围下结束了。

篇2:《明与暗》说课稿

冯老师执教的《明与暗》一课中,教学的知识点是物体在光的照射下会产生明暗的变化。如何使学生将这个知识点生动有趣又实在的学习与掌握,是本节课的难点。如果用灌输法,势必学生被动接受,效果很难保证。在教学中,冯老师用尝试探究法进行教学,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收效。

一、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在课的引入阶段,冯老师请学生观察出示两幅图片,一张用线画的苹果,一张是用明暗调子表现的苹果,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比较差别,学生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比较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探究。

在研究立方体的透视规律时,首先要认识立方体面的变化。包括,不同位置面的多少与形状大小的变化。

教学时,冯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揉、折等方法,请学生自己探究,有体积的物体在光的照射下,由于不同方向的体面与光源形成不同的`角度,接受的光量也就不同,因而形成了明暗变化。认识立方体的面的透视变化规律。并动手测量,经过学生的测量,学生很快地发现这些面的具体的变化规律。

三、比较理论与实际(透视)的差异。

为了加深明暗规律,在学生脑中建立更准确的立方体的明暗现象。冯老师利用石膏进行比较观察到的明暗现象与教学理论的立方体的实际区别,以便加深印象,能较快地掌握好立方体的透视规律。

四、突破难点。

在掌握了立方体的明暗规律后,请学生对着立方体的照片,进行写生,可以进一步掌握立方体的透视应用。但是,画出较为准确的立方体明暗对于小学生来说,确实较为困难。所以这里采用“分面”解决法,可以有效地化解这个难点。当然,有了分,就注意合,注意各面的联系与比较,就可以较轻松地画出照片写生立方体,为以后实物写生作好准备。

篇3:《明与暗》说课稿

关键词:《刺客聂隐娘》,叙事结构,形势与风格

一、明暗相依

《刺客聂隐娘》讲述的是一个女刺客行刺的故事, 而不是在讲述刺杀本身这件事情, 为了找寻合适的行刺时机达成刺杀目的可能会等上很长时间, 所以说最重要的是等而不是刺, 等待一个刺杀后可以全身而退的机会。因此影片重点刻画的是“等”、“隐”, 也是“缺席”, 刻画的是等待过程中所发生的事情。这些从聂隐娘视角看到的事情才是导演想要展现给观众的, 也是影片的“在场”。

影片用足了长镜头, 近似凝视, 每一处镜头对田季安所做之事的凝视, 都是聂隐娘的凝视。观众随着聂隐娘的视角“游走于”田季安的魏博宫廷, 静看田季安上朝讨论时局变化, 随田季安的贴身护卫上楼巡查下蛊一事的原委, 观田季安陪孩子摔交嬉戏……超越了常规第三视角的客观, 多了一份韵味、留给观众一丝反思。

影片中对聂隐娘的凝视也有着很直接的展现, 她去还玉玦, 慢慢现身放下玉玦, 引出田季安, 交手遁走, 然后回来继续听田季安回忆当年窈七的故事, 而后从飘拂的丝绸里慢慢隐去。这是一段饱含了感情的绝美长镜, 镜头背后是一个伤心的刺客。一直带着聂隐娘的视角, 很多剧情便清晰了, 聂隐娘也曾隐于空空儿的房间, 虽然此处没有明白拍出潜伏的隐娘, 但镜头奇怪地侧后方视角, 暗示着她的藏身之处。隐娘就此知道了元氏针对自己父亲的追杀计划, 才有她林中救父的场景。

二、反复与留白

《聂隐娘》在叙事结构上属于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 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束各部分之间非常明显, 但在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物本身的信息方面并没有交代完整, 很多细节直接被省略掉;影片中大量的戏剧冲突, 用以表现的是大量长镜头、缓慢的人物动作、极少的对白, 以及不多的场景和大量的留白, 这种故事讲述方式有种让观众参与到电影中的意味, 从而让观众自己描绘出故事的全貌, 让观众体验观影时参与影片建构的愉悦感。

此外, 影片还高明地不动声色地埋了一条暗线, 也是更好理解此片的关键。想要看出点名堂的观众, 可能会在看到片尾的演员名单:“田元氏/精精儿周韵”时发出“噢”的一声感叹。原来田季安的正室就是那个戴面具的女杀手, 原来田季安正室的娘家姓元。于是几条线索一下子连了起来, 剧情豁然开朗, 潜伏的层次由此浮现。隐娘第一次出现在园中, 田元氏在儿子受惊后, 自己以杀手身份出来探查, 确认神秘黑衣女子的实力。知道田元氏的娘家就是元家后, 此处也豁然开朗了:田季安贬谪了田兴后, 来见田元氏, 坐下来后, 有一个探头看见潜藏的蒋奴, 把他叫出来的细节, 然后才跟田元氏讲话, 讲了自己贬谪田兴, 让他去临清, 派了聂虞候护送, 最后居然说“之前活埋某某事, 不可再有”, 就此走了。这个话听起来就很奇怪, 为什么要跟自己的老婆说此事不可再有。因为田季安知道之前的事是元家势力干的, 他其实是来警告的。

初看时觉得奇怪的不明不白的追杀, 也很清晰了, 精精儿与隐娘的打斗也很清晰了。元家这条伏线的线头居然被侯孝贤放在了片尾字幕, 实在是走向了“隐”的极致。

影片在风格上, 集道家美学的意境和侯孝贤式的诗意镜头于一体, 是一种人文武侠风格, 走的是“真实化”路线。与动作戏相比, 导演把大量的镜头用在日常生活场景上, 如:送别、赶路、洗澡、歌舞、简洁的对话……在布景的许多细节上, 葡萄, 石榴, 玦, 铜浴缸, 奢华的丝绸被大量应用, 不仅有效地体现了作品的叙事背景, 和情调的要求, 同时还在影片中起了视觉主导的作用。在观影的过程中, 看上去导演似乎在向观众展现琐碎的日常宫廷生活, 而没有去讲故事, 导演的目地显然是不想把唐代刺客的生活戏剧化。这种扎根日常生活、舒缓悠长、举重若轻表现方式反而具有一种超越时代和疆域的穿透力, 把对人的展现和理解“普通化”。

参考文献

[1]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程青松.国外后现代电影[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0.

篇4:收藏市场“明与暗”

拍卖市场整体急剧萎缩

2011年12月,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发出了一纸“禁拍令”,要求拍卖企业不得将未经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象牙、犀角、虎骨等制品作为拍卖标的,无论该制品形成于何时。此禁令一出,对拍卖市场上象牙艺术品的行情产生了极大强度的影响。

就在今年4月份,《雅昌牙雕拍卖市场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其数据来源为1994年至2014年间拍卖市场的合法成交记录,从牙雕的体量、创作年代、主题等方面全面阐释了牙雕拍卖市场现状。《报告》指出,近年来牙雕拍卖成交量持续萎缩,市场的主要需求点以老件(古董)为主,新件因无法在二级市场流通,投资潜力有可能严重受限。

禁拍令发出之前的2011年,正是象牙制品在拍卖市场上表现最为活跃的年份,成交额达人民币6.45亿元,是为历史巅峰。而到了2012年,成交量仅为444件,成交额仅是2011年的1/20,单品均价也基本折半。此后至今的交易量更是一减再减,到2014年,牙雕制品的拍卖更加清淡,仅有精品老件尚有稀少交易。

《报告》数据显示,牙雕拍品历年成交前10名榜单中,100%是老件,且保存越完好、创作年代越久远的单品价格越昂贵。从数据上也可见市场需求方对精品资源的选择更加谨慎,拍品的成交趋势愈发倾向于“精稀”。在二级市场萎缩的态势下,仅有精品才能流通,只有蕴含了历史价值和工艺价值的老件拍品才值得收藏。老件象牙的估价以品相、体量、年代为主要判定标准,随着藏家群体审美的逐步提升,符合审美要求和价值要求的拍品自然也会越来越少。

可见,拍卖市场中牙雕珍品的价值并非来自于象牙材质本身,而是由中国传统工艺和牙雕大师们所赋予的。在未来价格走势与拍品选择方面,市场将更倾向于跳出材质本身,对精品老件蕴含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等更为深层次的价值规律进行挖掘。

综上所述,象牙拍卖市场的规模已经缩减到低点,曾经风靡一时的象牙专场拍卖目前已经销声匿迹,偶见一些镶嵌象牙的拍品或绝对的老件都只是在某些杂项专场中出现。虽然牙雕老件的需求集中在明清时期的摆件、文玩等类别,但是也要考虑,每年成交量不足百件,这样的流动性也是难以持续获得升值的。同时,因政策因素,二级市场的通道基本已经向当代象牙制品关闭,当代新品牙雕的买卖与收藏境况变得更为严苛。

一级市场动向如何

牙雕收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随着国内近年全民兴起的收藏热,牙雕制品也成了很多藏家的选择目标。但如今对象牙制品交易的严管,则让很多人手中的象牙成了烫手的山芋,特别是对于那些急于将象牙变现的人来说,他们似乎遇到了更大的问题。

许先生对明清时期的牙雕艺术品情有独钟,近年来一直着力收藏,但去年当他决定拿出几件藏品送到某拍卖公司上拍出售时,却吃了闭门羹。许先生陷入了两难境地,一边是急需出售藏品变现,一边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允许,要想办一个合法手续又有诸多阻碍和不便,究竟该何去何从一时之间让他没了主意。可以想像,遇到同样问题的肯定不止许先生一个人。一些收藏者认为,出于野生动物保护的目的,禁止象牙制品公开流通是一件好事,但还是应该从制作年代的角度有所区别对待,毕竟那些珍贵的牙雕文物艺术品与非法走私倒卖新象牙的性质不同。

另一方面,更多的情况是,象牙收藏的一度火爆吸引了众多趋利者的加入,在禁令之前的市场规模已然相当庞大,各地的古玩城、古玩市场甚至地摊交易中,经营者和购买者的数量激增,且在老象牙稀缺的状况下,新象牙的数量占据着一级市场的绝大多数。对于人们为何对象牙趋之若鹜,一些买家也坦言,他们更多看重的其实还是象牙本身的材质,觉得只要是象牙制品就一定会升值的。由此,珠串或者简单雕刻的牙牌、挂件之类的物件成为了市场上销售最多、最快的。但现在拍卖市场的萎缩和一级市场的严管,让这些象牙制品的流通渠道严重受阻。

出于对象牙雕刻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合法的象牙加工厂和零售商都应该有象牙销售许可证,所出售的合法象牙制品也需要配有相应的《象牙制品收藏证》。这一制度是2004年建立的,到了2011年11月,国家已经允许一共172家加工厂和零售商对象牙进行加工和销售,且每年只供应一定数量的象牙原料。但巨大的市场需求下,这样的配给和供应是远远无法满足的。

象牙收藏证正面有制品的对应照片,与每件象牙制品一一对应,但有些情况下,收藏证也会成为众多非法象牙制品的“护身符”。假如一家企业每年被允许的象牙原料使用量是50公斤,可以制作10件大制品和若干小制品,但合法原料中可能掺入非法原料,最后做出来还是10个大件和若干小件,只是非法象牙就被“洗白”了。更有不少收藏者反映,如果购买者不要收藏证,就能获得更便宜的价格,这种行为让收藏证可以重复用于走私象牙雕刻品身上,以使其看上去合法。

象牙禁令发出后,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古玩市场的监管力度,很多非法经营者也失去了生存空间,但暗地里还是有部分商家在偷偷出售象牙。有知情人士透露,在北京某古玩城,不少商家仍在售卖象牙制品,他们往往是听到检查的风声时就把货收起来,风头一过又摆了出来。当然,拍卖市场萎缩,一级市场严管,很多藏家的动物保护意识也在逐渐被唤醒,市场上整体的购买欲在逐渐减少,非法象牙交易途径也必然会走向绝境。

而除了明面上的古玩市场外,近些年象牙交易的“阵地”也通过互联网发达了起来,一些收藏品网站和论坛充斥着大量象牙买卖的信息。已经放弃了象牙收藏的小李就透露了他曾经在一些网站收藏购买象牙制品的经历。据他介绍,虽然一些网站的管理员会在显著位置提示禁止发布有关象牙的买卖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交易随之“叫停”。比如在某文玩网站上,人们不会直接说象牙,而是把象牙称为“塑料”,以避监管者之耳目。如果打开该网站的交易板块就会注意到,买卖象牙信息随处可见,“新到塑料若干,速抢购”,类似这样的帖子不断更新着,并会附上所售物品的照片和联系方式,而买家甚至要达到一定级别才可以看到卖家的联系方式。当然,禁令之后,這些网站的象牙交易量已有了明显下降,毕竟收藏者对于象牙制品的认知和态度已有了不少转变,究竟该如何在象牙收藏、动物保护、法律法规之间进行取舍,相信随着大众了解程度的推进,答案将逐渐变得明朗。

篇5:明与暗教学反思

因为素描属于写实的绘画方法,评价一幅素描作品优劣往往只是看画的像不像,真不真,这一类型的课专业性很强,学生也是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此类专业课型,因此,这样的课上不好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上好了也容易使学生产生成就感,甚至爱上素描,爱上美术。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讲,表现物体的明暗是一件抽象的事,但是此类课型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习惯的最佳时机,如果将生动直观的元素融入抽象的概念教学,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又能够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为此,教学中我把握一个原则,即:少说教,多观察,多实践;采取了两个措施,措施一,明暗小实验。一张白纸一盏灯就可以完成的一个小实验。平整的一张白纸在光的照射下很难看到明暗变化;把纸卷起来,在光的照射下产生了明显的明暗变化;把纸对折起来,在光的照射下纸的明暗对比强烈;把纸揉皱再展开,在光的照射下产生了丰富的明暗变化。这个小实验简单易操作但很有说服力,通过操作这个实验,学生明白了一个现象:光使单一色彩的物体产生明暗变化,明暗变化使物体产生立体感。措施二,利用直观视频演示素描写生步骤。实际上两项措施都是对学生观察能力的训练。事实证明,这样的实践活动,非常有效,同学们自主操作,自主总结,在试一试、看一看、说一说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科学的观察习惯。第二课时,临摹石膏球体,学生急于将自己观察实践的结论付诸于纸上,兴趣很浓,最后的作业质量都不错。

在这节课上,如果我直接告诉学生明暗变化的规律,让他们按照规律直接临摹作品,很显然,学生一样能画的不错,但是,他们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就会被扼杀,那样的话,美术课的本质意义也大大缩水。

篇6:色彩的明与暗 教学反思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在小学高段美术教学中,进行一些美术基础理论的教学,将有助于培养学生更科学的观察力与绘画能力的培养。但是有些美术基础理论知识,讲起来往往会既枯燥,又很难讲,所以,在上这类课时,往往收效不理想。一直成为困惑美术教师的一个难题,也是学生学习知识时较难逾越的学习堡垒!所以,在类似的理论课的教学中,我注意摸索与探究,取得了一些比较浅显的经验,现以小学五年级的《明与暗》一课为例,作一简单的小结。《明与暗》一课中,教学的知识点是物体在光的照射下会产生明暗的变化。如何使学生将这个知识点生动有趣又实在的学习与掌握,是本节课的难点。如果用灌输法,势必学生被动接受,效果很难保证。在教学中,我尝试探究法进行教学,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收效。

一、运用生活的实例——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在课的引入阶段,我请学生观察一组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实物如汽车,课桌等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比较与具体实物的差别,学生开始,还觉得难以比较,但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比较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

二、利用学具与照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在研究立方体的透视规律时,首先要认识立方体面的变化。

篇7:色彩的明与暗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了解明度的含义;了解夏加尔的作品及简介;学会用色彩明暗对比的方法用水粉颜料涂色,提高色彩表现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欣赏夏加尔作品,感受色彩的层次丰富;通过师生互动对作业评析,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明度色彩效果的由来;采用引导学生依据作业标准,对自己的作业作出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尝试色彩明暗的各种表现方法中感受色彩的美感,提高对色彩的鉴赏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自主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

明、暗色调的基本知识。教学难点

明、暗色调的配色方法。课前准备

水彩画工具、图片、媒体等。教学资源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基础备课教案 我的修改内容

一:复习欣赏 揭示课题

1、复习已学过的色彩知识:

媒体出示关键字:三原色、间色、复色

2、学生小组讨论关键字的含义。

3、学生反馈

4、欣赏作品(媒体出示作品及其介绍)问:看了这些作品后,你有什么感觉? 《我与村庄》是俄国画家夏加尔的作品,他用有条不紊的组织方法来描绘不同时空下的现实生活,他以想像和回忆来构思画面形象。他笔下的人物和景物都超脱了呆板的规律,每个细节都保留着生活的真实、完全的自由和尽可能的优美雅致。这幅画充满对童年的追忆、对故乡的深情、对生活的热爱。

5、学生交流感受:作品的色彩很有层次感。

6、小结:作品中有许多色彩,每一块颜色又有明暗不同的层次,有的色彩较亮,是明色,有的色彩较暗,是暗色,这就是色彩的明暗强度,我们称它为色彩的明度。

7、揭示课题:明色和暗色

二、自学方法 尝试调配

1、学生欣赏教材内的调配方法并反馈:

2、媒体板书调配方法: 明色和暗色的调配方法: 明色——加白色使色彩变亮。暗色——加黑色使色彩变暗。

3、学生尝试调配明色和暗色,教师辅导。要求:随意加白和加黑。

三、教师演示 学生创作

1、教师演示用不同层次的明度:

师:你们看色彩层次感的体现就在这随意间的加白和加黑而形成的,你们说有趣吗?

2、出示未涂色的画面:

3、师提出作业要求: 1)、在这四幅画里选择一幅涂色。2)、用色彩的明暗对比的方法涂色。3)、可以自己创作涂色:造型简单。

四、展示评价 教师小结

1、展示作业。

学生依据黑板上的评价标准把作业贴在相应的位置。

2、自我评价:

3、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你们可真棒,整个学习的过程都在自学、自主、自我的活动中完成,老师希望你们今后也能像这堂课一样表现出自我和个性的风采。好吗?(媒体出示板书)红、黄、蓝是三原色。

用三原色调配出来的颜色称为间色。

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间色调配而成的,这样调配出的颜色称为复色。

媒体出示板书:

明度就是色彩的明暗强度,明度高是指色彩较明亮,而相对的明度低,就是色彩较灰暗。

在黑板上写好评价的标准: 色彩明度对比强烈。色彩均匀。画面干净。作业布置

用色彩的明暗对比的方法涂色。可以自己创作涂色:造型简单。

板书设计 明色和暗色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明与暗》说课稿】相关文章:

六年级明与暗优秀的教学反思06-24

志明与春娇中的经典台词04-11

学院明与我同行主题教育方案04-22

上一篇:考研英语词汇看图记忆下一篇:小学学期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