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2024-07-14

环境对文化的影响(精选8篇)

篇1: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009年11月1日晚,虽然天气寒冷,但是旧经管报告厅依然座无虚席,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作客由清华大学学生会举办的时代论坛溯源讲堂,为清华学子剖析了地理环境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葛教授渊博的知识,独到的见解,风趣的语言和多角度的阐释博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关键词:文化 历史 地理 环境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透过这些耳熟能详的俗语,我们不禁要问,地理环境对中国历史文化究竟有什么影响?

要把地理环境中的微观因素与宏观因素结合起来

葛教授指出,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有哪些基本影响,一般的认识并无多大分歧,但涉及到具体事例时就会有很多不同的解释。这时,我们要把地理环境中的微观因素与宏观因素结合起来考虑。葛教授举了个简单的例子,同样是山区,但山外是平原与山外还是山这两种情况显然是截然不同的。

以海洋为例,他指出,作为人类活动的条件和媒介之一,海洋对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会起到不同的作用,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比如地中海。从某种意义上说,地中海是一个内海,周围遍布着灿烂的人类文明,如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等,航海条件便利,十分有利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而同样相邻绵延海域的北欧,文明并不如此发达。中国虽然有一万八千公里的海岸线,但是航海难度较高,再加上中国国内市场广阔,所以海上对外交往并不发达。

在大致相同的地理环境中完全可以产生丰富多彩的文化

有人认为在相似的地理环境中产生的文化也是相似的。葛教授认为这种观点存在片面性,他指出,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只要不超过它的极限,就存在着相对无限的可能性,因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有限的,但人类的创造能力是无限的”,所以在大致相同的地理环境中完全可以产生丰富多彩的不同文化。

他举了两个例子,在中东,同样是干旱缺水,但是以色列积极发展节水农业,种植水果蔬菜,出口创汇,近些年还出口滴灌和喷灌设备,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中国,同样是人多地少,徽州人外出经商,产生了徽商。而浙江人外出求学,产生了很多院士。

中国文化为什么能够长期延续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文明没有中断,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葛教授从地理环境的角度给予了解答。

葛教授指出,中国周边的地理环境较为封闭,海上交流有限,而且没有一种外来力量能够对中国文化形成挑战。一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满族等虽然在军事上是征服者,但是在文化上却是被征服者。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均因为地理屏障,未能较深地影响到中国文明。反过来,同样由于地理原因,中国也未能将自己的文化影响范围扩大到全世界。很多人认为古代中国的文化是全世界领先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千年,只是近代才开始落后,也有很多人喜欢拿同时期汉朝与罗马帝国进行比较。实际上这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样的比较也没有任何意义,原因就在于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范围内的文明交流十分有限,相互之间很少有直接的碰撞,因此很难比较罗马帝国与汉王朝。此外,一种文化必需与相应的地理环境相适应。自古以来北方的游牧民族与华夏民族各方面的交流都十分频繁,游牧民族也吸收了很多华夏民族的先进文化,但中原对草原的影响始终不像对日本、朝鲜那么大,原因就在于中原、日本、朝鲜都是农耕文化,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更加容易,而草原为游牧文化,因此不可能对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全盘吸收,只是部分的借鉴。明朝后期工业革命后的欧洲开始强大并逐渐加强最中国的文化影响和渗透,而由于中华文明深厚的底蕴,这样的影响始终非常有限,防线最终被穿破是在鸦片战争以后。

虽然如前所说,中华文明由于地理原因,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化是闭塞的。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从其他文明中吸收了很多的东西,只不过这些东西都被汉化了。例如现在的凳子就是从游牧民族传入的,在南北朝时被称为“胡床”。(校学生会 张丽捷 采写整理 襄桦 编辑)

背景链接:

葛剑雄教授,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等方面研究的著名专家,祖籍浙江绍兴,1945年12月15日生于浙江湖州。现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史学会理事、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校务委员。

著有《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未来生存空间 自然空间》。

葛剑雄教授精彩语录(摘自其新浪博客):

我一直认为户籍制度不能全盘否定,无论在过去还是将来,户籍登记和管理还是必须的。实际上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不对国民及外来人口进行登记和管理,只是方法不同而已。我反对的是户籍制度的异化——将特定的户籍当成了身分,当成划分不同等级人的指标。

政府和民众都应该明白,环境保护是要花钱的,治理已经受到污染的环境更是要花大钱,因此肯定要降低发展的速度,减少在其他方面的投资,没有捷径可走。这才是可持续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太湖蓝藻暴发就是前车之鉴。

改革开放初期,听一位技术型的领导干部质疑:中国能生产原子弹、氢弹,难道就解决不了抽水马桶漏水?那么今天我要质疑:中国能将飞船送上太空,难道就解决不了春运难题?

创新意味着巨大的成本,物质成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等等。而且有风险,失败的风险。“山寨”则是投机取巧,成本低,风险小。人都有惰性,都愿意走捷径。如果社会成了“山寨文化”生长的土壤,那么创新文化就很难生长。

篇2: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从娱乐节目看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班级:新闻与传播三班

姓名: 贺玉婷

学号:120130801104

从娱乐节目看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近两三年来,各种各样的综艺娱乐节目大批涌现在荧屏。本文主要选取《奔跑吧兄弟》作为素材,从而分析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首先,我简单的介绍一下《奔跑吧兄弟》这档综艺节目与大众传播的概念。《奔跑吧兄弟》是浙江卫视引进韩国SBS电视台综艺节目《runing man》推出的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这档节目有7个固定的主持人,每期会邀请一些嘉宾或者不邀请,让主持人和嘉宾通过做游戏的形式比赛,游戏里撕名牌为其节目的特色。在比赛的过程中通过主持人与嘉宾的语言、动作、行为、心理、矛盾冲突达到搞笑的目的。关于大众传播很多学者给出过定义,这里介绍一下郭庆光先生对其的解释: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简单点说大众传播主要是以报纸、广播、电视及互联网为媒介而进行的传播,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我认为像《奔跑吧兄弟》这类综艺节目,它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有好的一方面也有不利的一方面。下面我通过对《奔跑吧兄弟》这档节目中的一些特点进行分析,并以此说明其对社会文化环境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首先,很明显的是《奔跑吧兄弟》作为近几年来收视较好,关注度较高的综艺节目,它的成功对我国综艺娱乐节目发展以及人们的娱乐休闲活动的多样化都是一个推动力。现在与这档节目类似的节目有很多,比如像《极限挑战》、《挑战者联盟》、《全员加速中》等等这些节目的推出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电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这些节目,受众可以及时迅速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在人们的休闲娱乐活动方面表现为,现在很多学校会模仿《奔跑吧兄弟》中的一些游戏开展活动,包括现在孩子们在平时的休闲玩耍中都会模仿《奔跑吧兄弟》玩撕名牌。其次,我们可以从它的节目名称《奔跑吧兄弟》以及节目中大量的体能竞技看出它所传递给观众的“奔跑”“兄弟”的这种思想观念是积极向上的,有很多人因为看这档节目而喜欢上奔跑,爱上健身。节目中7个主持人在做游戏或者比赛时所表现出的兄弟情义也给观众传递了一些正面的团结友爱的精神。以及《奔跑吧兄弟》中7位固定主持人在做游戏中,那种不畏艰难、不怕困苦、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也通过节目传达给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民。《奔跑吧兄弟》在韩国、澳门、香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录制,对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交流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最后,我认为《奔跑吧兄弟》这档节目对社会文化环境最有利的影响,就是它所传达出的助人为乐、勇于拼搏的精神品质,例如节目中有为贫困地区或者贫困的学生所设立的公益项目,他们大多数的比赛奖金也都拿去做了公益。这为其他的节目和个人树立了一个积极正面的形象,使助人为乐这种精神品质在这社会中广泛传播,引导了健康的社会风气的形成。下面我简单的说一下《奔跑吧兄弟》对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利影响。我认为最明显的一个方面,就是对青少年的影响。综艺节目一般都将近一个多小时,严重的占用了人们的时间。特别是青少年,由于自制力差,一旦开始观看节目一般很难从节目中抽出来,造成了对时间的浪费。其次,我认为节目中由于主持人个人文化水平和个性的不同,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对一些事物的认识和个人性格的形成。比如邓超因为其英语水平差,将family读错,虽然确实有笑点,但确让这个错误的读法红了起来且把它当做自己的一个特色大力宣传,致使现在的小朋友以为family原本就是读这个错误的音。在节目里,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一个角色设置,因为节目效果的需要,节目中经常会有一些背叛、言辞侮辱、投机取巧等等低俗不好的戏码,一味的用这些迎合大众口味。这些不但降低了节目的质量,也大大的降低了观众的审美,使社会文化环境变得庸俗不堪。最后再说一点,节目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在节目中插入大量的商业信息,使观众面对如此多的信息却不知该如何取舍。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单方面赞助性的商业文化信息的传播,实际上制约了人们接触其他文化传播的可能性。

篇3: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一、巴蜀文化环境的界定及其特点

“巴蜀文化”这一概念提出于20世纪40年代, 自此之后对巴蜀文化的研究就从未停止过。巴蜀文化地区是指以四川盆地为中心, 兼及周边地区而风俗略同的地区, 它的腹心地区大致与今日的四川省和重庆市的地域相当。不过, 在古代, 巴蜀文化区的地域范围还包括汉中盆地、黔涪高原、鄂西南和湘西山地等“与巴蜀同俗”的区域。

巴蜀文化这一环境是相对于中华民族大文化环境而言的, 属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以中华民族文化环境为背景, 又有其自身独特性的亚文化环境。作为独立的文化环境, 巴蜀文化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一) 整体性

四川盆地作为一朵奇葩, 是祖国大西南最富庶的地区, 物产富饶, 得天独厚, 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形成了独特的巴蜀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其形成了自身的整体性。从先秦时期到抗战时期, 四川盆地内的汉族, 经过了从北到南、由东向西的数次大移民, 为巴蜀文化注入了汉文化这一元素, 并且巴蜀地区内各民族的融合, 逐渐形成了文化认同, 巴蜀文化正是以广泛的文化认同融入中华文明的。一直到今天这种对汉文化的文化认同仍在延续, 巴蜀文化也正是以这种主文化为核心, 在保持和发展本土特色的区域文化的基础上, 紧紧围绕和向主文化靠拢, 形成更高层次的文化认同。

在巴蜀文化体系中, 巴文化与蜀文化原是两支独具特色的文化。“巴人出将, 蜀人出相。”巴人与蜀人的文化是不同的。巴是刚与质, 坚毅一面居多;蜀是柔与文, 巧慧一面居多。巴人多善于创业, 蜀人多善于守业;巴人多具有超前性和冒险性, 蜀人多追求完美性。在历史进程中, 巴人和蜀人能够将刚与柔、质与文等迥异的性格与价值取向相互学习、相互融合, 形成了巴蜀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鲜明特点, 整合为具有巴蜀特色的区域性文化。

(二) 封闭性

巴蜀文化地区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其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气候温暖湿润, 冬无严寒, 夏季炎热。盆地四周多山, 盆地内土质肥沃, 水源丰富, 长江水系贯穿盆地。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使得农业发达, 产生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 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是极度宁静的、田园诗式的, 但是也是缺乏活力的、充满悠闲自在的静态文化, 决定了巴蜀地区的基本面貌。同时特有的四面环山地形所形成的天然屏障, 使外界的影响很难进来, 也使当地的人民不可避免地具有了封闭性。由于巴蜀地区物产富饶, 这儿的人具有盆地意识, 小富即安, 缺乏走出去的动力;同时, “蜀道难, 难于上青天”, 交通的不便, 阻碍了人们与外界交流的步伐,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巴蜀文化地区的封闭性。

(三) 开放性

作为农耕文明, 巴蜀文化自然有其封闭和落后的一面, 这是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 但是也有极具开拓、开放性的一面。由于巴蜀地区特有的地理位置, “蜀道难, 难于上青天”, 尽管如此, 巴蜀人的祖先还是克服了种种困难, 让“蜀道难”变成了“蜀道通”。逢山必须开道, 遇水必须造桥。巴蜀的祖先为了摆脱封闭, 依靠顽强的毅力努力改善自身环境。早在西汉初年, 巴蜀地区就已是“栈道千里, 无所不通”, 所以在盆地四周都有栈道分布。

除了开辟栈道、造桥之外, 四川盆地的先民还开拓了一条通向海洋、通向国外的南方之路, 也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或“西南丝绸之路”。也正是这样, 巴蜀文化得以向外界传播, 同时也引进了外来的先进文化, 使得巴蜀文化得以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封闭性中有向往开放的活力, 开放中有对封闭性的继承。巴蜀文化的对外交流和开放, 以及自身的稳定与守成, 形成独特的区域文化, 而这种文化特色对于今天的西部大开发同样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四) 兼容性

由于巴蜀文化的开放性, 也必然伴随着兼容性, 兼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巴蜀地区特有的环境孕育着巴蜀文化, 地形的封闭性并没有阻挡巴蜀先民扩大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的脚步, 依靠顽强而执著的毅力开辟了一条条通往外界的道路, 与外界进行广泛的交流并吸收外界的先进文化, 加以发展创新。其二, 历史上的数次大移民, 使汉族文化这一元素在巴蜀地区得到很好的发展, 而巴蜀地区内的诸民族也以其独立的民族文化, 为本地的文化提供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其三, 巴蜀文化的兼容性还表现在心理状态上。四川人好客, 对外来移民从不排斥, 使外地移民可以在这里很好地发展, 并且尊重任何一个对文化事业做出过贡献的人物, 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移民。

巴蜀文化由于自然环境、发展历史的独特性, 还有很多其他的特性, 但是从宏观和历史上来论述, 主要的特点是其开放性和兼容性。

二、巴蜀文化环境对人才成长的影响

巴蜀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 对人才的成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对人才成长的影响:

(一) 特殊的地域环境对人才成长的影响

巴蜀文化的地域环境对人才成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人才数量和人才成长的类型上的影响。

1. 影响人才的数量。

巴蜀文化的地域环境对人才数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 地处盆地, 土地肥沃, 物质资源丰富, 被称为“天府之国”, 为人才成长提供了物质条件, 促进人们生理素质的提高, 智力素质的发育, 实践活动的展开, 也使人才数量得以增加;另一方面, 四面环山, 对外界交往产生了阻碍, 影响人才的发展, 然而, 正是这一不利因素, 刺激巴蜀地区的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依靠顽强执著的毅力向外开拓发展, 锻炼了巴蜀人坚强不挠的性格, 在这一过程中也促进了人才素质的提高, 从而刺激人才数量的增加。

2. 影响人才成长的类型。

人才的类型, 主要取决于创造社会实践的领域, 而社会实践活动又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巴蜀地区由于农业发达, 交通不便, 因而多农业人才和交通人才;并且在发展交通, 开凿栈道的同时, 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因而商贸人才也得以增加。相比而言, 其他领域的人才相对较少, 很多都是在其走出巴蜀地区才开始施展自己的才华, 比如:司马相如、张大千、巴金、邓小平、陈毅、朱德等都是其代表人物。

(二) 巴蜀文化发展的历史特点对人才成长的影响

巴蜀文化环境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 主要的特点是其开放性和兼容性, 这两个特点对人才成长的影响最为突出。

1. 开放性对人才成长的影响。

巴蜀地区的人们为了冲破盆地的束缚, 在突破传统、变革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中, 逢山开道, 遇水造桥, 开始了与外界进行联系。在这一过程中, 巴蜀人不畏艰险, 不怕险阻, 提高了人才的素质, 并且与外界进行交流, 吸收先进文化, 也提高了人才的层级, 完善了人才的结构。

2. 兼容性对人才成才的影响。

巴蜀人在与外界开放交流的过程中, 注重吸收外来优秀的文化, 与本民族的文化交汇融合, 进行选择性的吸收, 并加以创新, 提高了人才的素质, 完善人才结构的同时, 还引进了外来人才, 为巴蜀地区做出贡献。同时也带来教育的发展, 通过教育培养出更多对社会有用之才, 并且在教育的过程中, 促进了文化层次的提高。

(三) 21世纪巴蜀文化环境对人才资源的开发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而人才是知识的重要载体, 是知识的创造者、拥有者和使用者, 知识只有靠人才才能创造、传播和使用。知识经济从根本上说也就是“人才经济”。

2002年8月, 江泽民同志在北戴河会见部分科学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 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论断。2003年12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 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思想。2006年6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指出, 建设创新型国家, 关键在人才, 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 不断开发人才资源, 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 巴蜀地区也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新契机, 在对巴蜀文化环境建设的同时, 进行巴蜀地区的人才开发。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

篇4: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 文化 公司 职员 文化环境 影响

一、企业文化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企业文化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管理能量。在企业里不断的进行了积极地尝试,很多人也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共同为建设企业文化做出了很多贡献。企业文化如何影响企业一直是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但大多数人热衷于从企业角度探讨这个问题,而很少有人关心企业文化在个体层面上的作用和影响。本文将比较多的在个体上探讨分析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分析企业文化如何影响员工的态度和绩效。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

二、公司文化对员工流失的影响分析

设想一下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国家,中国的崛起正是因为它有着5000千年根深蒂固的文化基础,企业帝国又何尝不是,中华名族的振兴是因为它有一群热爱自己国家的人民,那么一个需要振兴的公司是不是也需要一批热爱自己公司的职工呢?答案当时是肯定的。那要如何让自己的员工爱上自己公司呢?其实很简单,只要让他们爱上自己的岗位,爱上自己的工作就可以了。怎么样才能爱上自己的工作呢?工作中如果是愉快的,是开心的,是积极的,是热爱的,谁也不会停下来的,只有在有文化底蕴和优雅的环境中人的精神力才是充足的,有力量的,大到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度,小到有精彩故事的个人都是会让人充满兴趣和喜欢的感觉。有句话是不怕公司没钱花,就怕公司没文化。就算钱拿的再多,上班要死要活的,没点轻松愉快的感受,谁人吃得消,谁人留得了,充满文化气息的公司,才是真正富裕的公司,懂得塑造精神力超强的干将的公司,这样培养出来的员工才会心甘情愿为公司出力和拼搏。不只是为了自己,也为了整个公司的文化。另外时间上和个人原因上也是重要的影响力。假期前后因为学生工离职的因素也比较严重,公司自己培训引导不到位;部门管理细节问题;年轻员工不能完全融入团队;违法乱纪员工被公司劝退和辞退;个别员工感觉待遇和公司不符,家庭原因等;个人发展职业规划。总之,从公司角度来说,员工的更新有利于新思想的引进,同时增强内部员工竞争意识,防止惰性思想的产生。从员工角度来说,考虑的是发展和薪资待遇。有经验的员工和无经验的员工在选择企业的时候,侧重点有所不同,当达到一定阶段后,员工会追求更高或更好的发展平台,员工职业生涯和企业战略配置需要有一个平衡点,有平衡才有动力。

三、员工流失对公司的影响分析

员工流失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美国《财富》杂志曾研究发现:一个员工离职以后,从找到新人到顺利上手,光是替换成本就高达离职员工年薪的1.5倍,这个损失已经很大,而如果离开的是企业的核心员工,这一损失则更大。员工流失干扰工作绩效,员工流失干扰工作绩效等。

四、对公司文化的误区

有很多人会简单理解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识别系统,这样是没有理解到企业文化的内在,而只注意到它的外表了。可想而知不同公司也会存在相同类似的文化气息的。片面认为企业文化是包装企业的方法,包装的应是产品理念,而不是公司的文化,公司的运营模式和公司的形象气质是存在相互联系,而又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了。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思维系统,文化本不是一种所谓思维模式,它是不能左右人们的最本质的表达能力和思想动力,但它依然是一种精神上的东西。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文化活动,如果单单把它看做一种活动,那就是大错特错了,它理应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气息,而不是一两次活动就能烘托出的东西。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形象设计,它也不是一种设计上的东西,而是一种人文上的理念。企业文化是企业产品的文化品位,产品是一个企业技术的体验,而文化是对员工们有着直接更多的影响,有何不可看做员工的品位呐?

在对公司文化的探索中,我们应该理解它对一个公司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一个没有文化的公司就如同没有灵魂的躯体,是没有永久的生命力的!企业的生命力,正是公司里面意气风发的职员们,他们是需要文化來充电的,留在有文化的企业里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升华,所以他们就会把生命力释放出来到企业里。

参考文献:

[1]李诒.公司员工流失的影响及对策[J]. 市场周刊, 2007(09).

[2]王萨.中小企业员工离职问题的影响分析[J]. 品牌(理论月刊), 2011(Z2).

[3]周相君,但卫华.解决皮革企业技术工人流失问题的对策[J]. 西部皮革, 2009(19).

篇5: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就会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

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祭祀仪式慢慢淡化了,但是吃灶糖的习俗还一直在延续,影响着人们平时的消费习惯。消费习俗是指人们在长期经济与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消费方式与习惯。不同的消费习俗,具有不同的商品要求。消费习俗是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一方面。

社会文化主要指一个国家、地区的民族特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教育水平、语言文字等的总和。主体文化是指占据支配地位的,起凝聚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作用,由千百年的历史所形成的文化,包括价值观、人生观等;次级文化是在主体文化支配下所形成的文化分支,包括种族、地域、宗教等。文化对所有营销的参与者的影响是多层次、全方位、渗透性的。它不仅影响企业营销组合,而且影响

消费心理,消费习惯等,这些影响多半是通过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来进行的。

文化差异在国际营销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重视文化策略者成功,忽略文化策略者失败已经成为国际商界的一条定律。对于企业来说,提高自己接受文化差异的能力,讲究文化环境的适应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文化交流促进异国的文化变迁,以从中捕捉新的营销机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为自身营销环境创造良好的氛围和平台。

在企业国际营销的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最大的问题来自于文化差异。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企业、不同的阶层、不同的人群,均有不同的文化,文化差异是文化对国际营销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的前提,如是要没有文化差异,就无所谓对国际营销的影响。因而企业在国际营销活动中,实施相应的文化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国际间的商品流通日益频繁,企业要争夺国际市场,必须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而在国际营销活动中,社会文化环境是极其重要而又容易被忽视的因素。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往往会成为企业进行国际市场营销的无形壁垒。

一个国家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是由历史、时间的积淀所形成的,它深深埋藏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血脉之中,不可撼动,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思维以及对东西的喜恶程度,它是每一个营销者不得不考查的重中之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特点,因此营销学者曾经说过: Culture just different , not right or wrong , better or worse。文化只有不同,没有好坏对错之分。社会文化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长期共同形成的行为特征的总和,它决定着什么是这个社会所接受的一整套的价值观念。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企业营销诸多变量中最复杂、最深刻、最重要的变量。社会文化是某一特定人类社会在其长期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主要由特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伦理道德规范、审美观念、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等内容构成,它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消费观念、需求欲望及特点、购买行为和生活方式,对企业营销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风俗习惯对国际营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审美情趣、商务谈判、消费方式、新文化附加价值品开发和包装等方面。风俗习惯遍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婚丧习俗、饮食习惯、节日习俗、商业习俗等,世界各国的风俗习惯千差万别,甚至在同一企业中,不同的地区也有极不相同的习俗,因此在进行营销活动时,要格外注重。

消费习俗是指人们在长期经济与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消费方式与习惯。不同的消费习俗,具有不同的商品要求。研究消费习俗,不但有利于组织好消费用品的生产与销售,而且有利于正确、主动地引导健康的消费。了解目标市场消费者的禁忌、习惯、避讳等是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的重要前提。

(一)尊重差异,增强跨文化意识

为了在全球化环境中卓有成效地工作,跨国公司的领导人必须提高对异族、异地文化的敏感性和包容精神,要学会尊重文化差异,允许百家争鸣、各抒己见。一位跨国公司的美国经理说得直截了当:“你不得不把自己的文化弃之一边,时刻准备接受你将面对的另一种观念”,这是将母公司文化与本土子公司文化相融合的组织保证。

(二)注重文化分析,识别文化背景的异同

管理者必须对跨国公司中存在的两种或多种文化进行分析,找出文化特质,以便在管理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减少文化冲突和矛盾,同时跨文化沟通融合要彼此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所以要找到双方或多方文化的共同点,以此为契机形成文化冲突双方或多方都能接受的、高效的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

(三)建立共同的经营观和公司文化

通过识别文化差异和进行跨文化培训,公司员工提高了对文化的鉴别和适应能力。在对文化共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环境的要求和公司战略发展的原则建立起公司的共同经营观和强有力的公司文化。

不同文化的碰撞,既带来了冲突,又带来了机会。要充分考虑到当地人们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或抗拒的程度。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要想取得经营的成功,很重要的一条是能在跨文化环境下灵活地面对异域文化因素的影响,无

论是适应对方的文化还是对它进行变革都需要在经营活动中形成一种新的工作方式。或者说,建立起一种更具创造性且效益更好的方式,而这种方式的特点在于能采用多元化的灵活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国经营,从而达到向国外市场成功地推行自己投资战略的目的。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各国人民的价值观、消费模式、以及企业认知都有所不同。在进行企业国际营销的活动中,企业必须要了解目标国市场的文化与母国文化的差异,并根据目标国文化特点以及民族特性进行调整,从而更好的适应和建设目标国市场。大体来说,企业文化策略主要表现在:

1、培养跨文化的知识和能力

随着国际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剧,跨国商务活动的日益频繁,培养跨文化的知识和能力变得日益重要。不仅要客观的了解和理解文化的多样性,还应当把跨文化意识转化为跨文化营销技巧并培养文化的敏感性。

2、寻找不同文化的契合点进行国际营销活动,挖掘文化附加价值品的文化内涵

虽然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但不同文化之间总有融合之处,并且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不同的文化之间相互渗透,联系更加紧密,这为国际营销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和准入点。

3、融入目标国文化,消除文化壁垒

要想在国际营销中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尽快融入当地文化,消除文化壁垒,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需求。这是看似简单但要做好却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为企业进入和机构进入不一定就能确保获得文化利润。

4、弘扬并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提高在国际营销活动中的竞争力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三大战略之一就是差异化,它不仅可以提高顾客的忠诚度、避开竞争对手,还可以获得超额的利润。要想在国际营销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弘扬和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强势文化,提高国际竞争力。例如,就企业来说,一旦一国在使用某个产品的时候超越了纯粹购买的范畴而和产品建立了无形的情感关系,那么该产品就成了品牌。这种关系包括了信任、关爱,但更多的是文化氛围和一种实质拥有的感觉。

文化差异会为营销活动的开展带来困难,但并不是所有的营销活动都

需要通过文化变革才能被接受。营销人员必须有这样的认识,只要经过艰苦的努力,不论成功与否,它都会给某种文化打上一定的烙印。在众多环境中,文化环境是影响国际营销的核心因素,因为:(1)文化渗透于营销活动的各个方面。(2)国际营销者的活动又构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活动推动着文化的发展。其活动既适应了文化又创造新文化。(3)市场营销成果的好坏受文化的裁判。消费者对产品接受与否,均是其文化意识的反应。

篇6: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摘要: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企业文化已经成为当前整个社会人们非常重视的问题之一。现如今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企业为了能够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在自身管理模式方面予以改进,做好创新工作。在诸多管理理念中,企业文化的建设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只有确保企业内部的文化环境足够开放,并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才能促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增长。本文将阐述企业文化环境的基本内容,并对其带来的影响提出合理的见解。

关键词:企业文化;环境;企业管理;现代;作用

从现阶段发展而言,企业文化对于企业自身市场竞争力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然而,部分企业为了能够获得短期利益,而忽略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导致自身产品质量出现问题。不仅会对企业的长期利益带来影响,而且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企业文化环境的主要内容

“企业文化”的概念在20世纪由美国杂志《商业周刊》提出,经过流传之后逐渐引入我国,并造成了巨大的反响。从发展的角度而言,企业文化一般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四个不同的种类,以此体现出企业在市场中的文化形象,并对于内部员工的工作态度带来积极的影响。

二、企业文化环境带来的影响

(一)对管理工作的导向性予以确立

从企业文化的塑造角度出发,企业本身具备的独特思潮对于员工自身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企业内部形成了独有的文化体系,依靠管理者对于企业的塑造从而影响整个企业未来的发展。这一思想便使得企业自身环境的构建变得更为紧密,并逐渐演变成企业发展的内部核心,促使企业能够进一步完善自身实际发展的目标。

另外,利用企业文化环境中的渲染,还可以对所有员工带来相应的引导。首先,企业的经营观念将会对企业的价值观念进行健康指导。一般而言,企业自身的经营方式都由自身经营理念决定,这些理念也都遵循企业管理者所做出的每一项决策。从而可以在实际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严密监管。其次,企业文化还能帮助企业内部逐渐形成正确的发展目标,促使企业能够站在科学的基础上,制定更为严谨的计划,确保企业决策实施的有效性。

如日本三洋公司的内部思想便是“先律己,再律人”。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内部已经形成了锂电池技术、太阳能技术以及新型电气技术。企业管理人始终秉持这一观念,创造更多的精英人才,确保企业能够常年稳定发展。

(二)对管理工作的本质性予以加深

企业工作运营的核心内容便是经济效益,其发展的主要本质便是需要具备较强的稳定性。企业内部文化的创立可以促使企业内部更具凝聚力。在企业管理的工作中,管理人员通过设置各种不同的规章制度,以此对所有员工的行为表现予以约束。同时利用企业文化还能结合管理方向,依靠相关发展措施,促使企业的潜能能够全面发挥出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创造性价值。在企业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有机结合往往非常困难,从而提升企业管理工作的整体难度。企业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调试作用以及约束作用,以此对相关矛盾进行缓和,约束员工们的行为道德。利用企业内部的统一价值观可以?槠笠档墓芾砉ぷ鞔?来强大的助力,促使企业的整体价值与自身价值相结合,加快企业管理工作的效率,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美国的罗森布鲁公司,为了能够改善内部文化环境,提出了“员工第一,顾客第二”的新颖口号。该公司在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全世界三大旅游公司之一。这种全新的理念便是人性化管理的重要体现,不论对于顾客的服务还是内部员工,都能够体现出稳定性。

(三)对管理工作的开创性带来帮助

量变的积累会发生质变,这一传统理念对于市场中多数企业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企业在进行内部管理的时候,必须要对当前发展理念不断创新,以此改善原有的管理模式,积攒更为强大的思想动力。

从目前市场形势来看,企业内部文化的创建在创新工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企业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自身思想观念不断革新,尝试依靠先进理念实现全新的管理。为此,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提高对于经营理念的重视程度。所有企业只有在自身文化基础足够稳固的前提下,才能使得员工能够更好地立足于当前事实基础上,从而更好地完成经营管理的工作。

在当前市场环境背景下,许多企业将“以质量为本”作为了自身发展的理念,从而在潜移默化地过程中对内部员工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促使员工们更具使命感,进而形成“命运共同体”,为了企业的发展而共同不懈努力。

(四)加强企业产品的品牌塑造

对于企业自身而言,其生存的核心便是产品的质量,并直接影响着自身品牌。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企业的品牌直接决定着企业内部的管理行为以及约束行为,对于所有员工的表现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企业自身文化环境创设的角度而言,只有创设一个开放的文化氛围的前提下,产品自身的经济效能才能够全面体现出来。在当前市场环境的背景下,企业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形态之后,原本看似完全保持独立的品牌也与企业的文化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企业的品牌可以直接反映出企业自身的形象,并将内部思想呈现出来。并以此作为出发点,确定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模式,促使企业的文化塑造能够形成全新的管理模式,将员工的精神力量全部发挥出来。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的建设便变得越来越重要。为此,企业管理人员需要提高对于内部文化创设的重视程度,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提升管理效率,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7: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1885年8月5日,金·坎普·吉列出生在美国芝加哥一个小商人的家庭里。因为父亲做的是小生意,所以很不稳定,家境时好时坏。16岁那年,吉列遇到了他第一个挫折,父亲的生意破产,家徒四壁,正在上学的吉列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被迫辍学。为了维持生计,他开始走向社会,对于一个没有学历、没有经验的人来说,最容易找到的工作就是推销员了,吉列走上了推销员之路,而且一干就是24年!有一次吉列在外地推销产品,早晨在旅馆的客房里自己剃胡须。天气太热,又急于出去找客户,勉勉强强地刮好胡须,下巴上已变得血肉模糊的惨不忍睹。他恶狠狠地扔掉剃刀,怨恨地说:为什么就没有更方便、更锋利的剃刀呢?难道男人活该要遭受这般没完没了的磨难吗?吉列的这一番怨气,倒是提醒了自己:我为什么不能来开发自己所想要的剃刀呢?

吉列公司成立于1901年美国的波士顿,自从“吉列之父”King C.Gillette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把安全剃须刀开始,经过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创新,吉列不断给全世界带来多种革命性的产品,书写了男用剃须刀的历史。它是世界上刀片和剃刀产品的最大生产商。就在吉列刀片生意逐渐好转的时候,一战爆发了,这次战争给吉列刀片带来了极大的好运。

战争开始时,美国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中立政策,并同时与交战双方做生意。对外贸易的增长大大刺激了美国的国内生产,在这有利的形势下,吉列产品的原材料价格下降,而生产工艺进一步提高,从而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1917年4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已接近尾声,美国向德国宣战,并派兵进入欧洲战场。一次偶然的机会,吉列从报纸上刊登的新闻照片上,看见大胡子士兵在前线的照片,灵机一动,以成本价格向军需品采购部门供应安全剃刀,美其名曰:“优待前方将士”,立即受到了生活艰苦的大兵们的欢迎。于是,吉列的安全剃须刀堂而皇之地进入了每一个士兵的背包里。这项举措不仅大规模地增加了公司产品的销售量,更重要的是培育了固定和潜在的消费群体。这些士兵在部队里用惯了吉列的安全剃须刀后,一定也会把这种消费习惯带回家中,成为吉列公司长期和固定的顾客。他们还可能会影响周围的人,会让使用安全剃须刀的人越来越多。

战争结束后,几十万名复员的盟国士兵带着老头牌刀架和刀片,分散到世界各地,广为宣传,产生了强大的广告效果。1917年吉列保安剃须刀共销售了1.3亿只刀片,是吉列公司初创那一年(1903年)70支的近80万倍,市场占有率80%,有44家海外分公司。“吉列”刀片名扬四海,吉列按照他预期计划,建立了一个世界性的“剃刀王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虽然金·吉列去世,但吉列公司仍沿用老吉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候的做法,以“劳军”的名义,把数量巨大的保安剃须刀作为军用品供应美军,随美军走遍世界各地。由此,吉列公司获得了战后的巨大发展。

一战,二战期间,吉利抓住机会,并好好运用,给自己的品牌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发张前景。这无疑是内环境对广告的作用。

吉列的消费者往往具有成熟、稳健、成功人士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处于社会(经济)地位的较高层次,并集中在年龄分布的较高阶段。这一人群所具有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往往是处于较低阶层人的奋斗目标,他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行为、思想观念对整个社会有巨大的影响力。

吉列全新的剃须理念和品牌诉求:剃须干净顺畅,做新完美男人的概念主张。通过国际巨星“贝克汉姆”万人迷的号召力,使“剃须干净顺畅,做新完美男人”的概念深入人心,洞开受众的心智。中国人好大喜功,源于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刮胡子刀片是一种小得不能再小的小产品。它几乎和火柴卫生纸一样被人们不屑一顾。可是,就是这些看上去不起眼儿的日常生活用品,因为其消耗巨大而利润可观。在中国市场中,吉利广告用的是众所周知的运动员林丹,整个广告讲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首轮出局,到向伦敦努力。“让我学会追梦,每一步都充分准备,把握每一个开始。”广告语:让男人从容开始。

产品需要结合人,无论明星还是特定的“人”,通过人的结合,赋予产品血肉之躯,与受众消费者对话。

吉利不仅把广告受众锁定在男性受众,而且还把广告延伸到了女性受众。我觉得吉利刮胡刀的营销策略中,最出色也最值得他人肯定的,就是向女性推销刮胡刀。

由于男、女的生理表征不同,男性长胡子所以要刮胡子。这本是天经地义也是路人皆知的事实。所以销售刮胡刀,这是一个显性、巨大的市场。这也是商界众所周知的巨大商机。而女性不长胡子也不就不需要购买刮胡刀,这也是一个明白的事实。如果商家想向女性推销刮胡刀,难免会被认为是不可思议或荒唐的行为。

20世纪70年代初,吉列公司以适销对路的刮胡刀片和刀架风靡全球,成为男性的专宠,雄踞一方。但是,吉列公司不满足已有的战绩,而是展开多方位的市场调查,搜索营销中的“盲点”,加以研究,予以激活,使其转化成亮点。

经过将近一年的周密调查,吉列公司发现,女性的隐性市场却鲜为人知从而潜藏着巨大的商机。根据可靠的数据显示,在当时美国8360万30岁以上的妇女中,大约有6490万人要定期刮除腿毛和腋毛以维护形象之美,其中2300万人不得已而购买男用刮胡刀。

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者生活观念的更新,流行趋势的时尚化。女性彰显其身材之美、着装潇洒奔放等心理需求日渐强烈,这为女性“刮毛刀”的设计、生产和销售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吉利公司根据广告受众的性别分别都作出了不同的营销策略。为需要的女性精心设计了精美的“刮毛刀”,其刀头部位的功能与男用刮胡刀并无二致,而刀架却选用了色彩鲜艳的塑料材质,刀柄由直线型改为弧线型以方便女性使用,并在上面压制了一朵美玉似的雏菊。根据女性的心理特征,在推销这一产品时,突出了其安全性和纤巧性,推出了“不伤玉腿”的广告,将此品冠以“雏菊”品牌。该产品一面世,即刻被成千上万的女性抢购而空,供不应求,奇货可居,吉利公司商林独步,获利甚丰。

吉利广告向女性营销的成功,充分彰显了社会文化环境和受众的生活方式,消费者的观念,对广告的积极作用。

篇8: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一、文化环境与会计模式的概述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 人类学鼻祖泰勒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是复杂的整体, 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一分子所习得的任何才能与习惯, 是人类为使自己适应其环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总成绩。这是人类史上第一次界定文化的定义。《辞海》中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综上所述, 文化是一个社会、民族长期积累的精神财富, 它包容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规范、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各方面的因素。

文化环境是指对会计模式形成与发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的各种文化因素总和, 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趋向、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及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可以说, 文化渗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影响是多层次、全方位、渗透性的。而会计模式是指对一定社会环境下会计活动的各种要素按照一定逻辑进行综合描述, 反映各种要素基本特征及其内在联系与结构形式的有机整体, 其组成要素为:会计目标模式、会计准则模式、会计规范模式、会计核算模式、会计报告模式等, 而会计模式的研究必须与其赖以生存的客观环境相关联, 其中不乏社会、政治、法律、科技及文化环境。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财富, 它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特征, 因而由其各种因素所组成的文化环境必定对会计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很大的影响。

二、文化环境对我国会计模式的影响

1. 文化环境对会计目标模式的影响。

会计目标是会计工作的基本服务方向, 代表着社会各利益集团政治经济利益的要求, 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模式的基本框架和运行导向。依霍夫斯德文化模型为理论基础, 可将文化分为两种情形:一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 强调个人奋斗的价值观, 认为会计以维护私人投资者利益为基础工作的方向, 形成以投资人利益为导向的会计目标模式, 这种文化反映在会计目标上则体现为保护私人投资者的利益与维护全社会利益是一致的。二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 注重群体意识, 团结合作, 共同奋斗的价值观, 他们认为会计应倾向于承担社会责任, 认为个人只是集体的一分子, 个人价值也是社会价值的一部分, 必须服从于社会价值。

长期以来, 我国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 强调“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极重视个人对国家的责任义务, 把个人利益置于社会价值中, 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个人奋斗的目标。在准则中规定我国的会计目标是: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 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 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在这一会计目标的阐述当中, 突出了我国会计信息应首先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 因而会计目标是服务于国家利益的会计导向。

2. 文化环境对会计准则模式的影响。

会计准则是指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所依据的标准和规则。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活动的抽象和概括, 理所当然地会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 任何一个国家的成功的会计准则都不可能照搬或套用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无论在会计准则的内容上, 还是在会计准则的表述方面, 都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并带有社会文化的色彩。

然而, 不论是会计准则的的制定还是实施, 都不能够脱离人这个主体。人作为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无时无刻不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所以, 在传统文化之下, 书面的成文准则是否有效, 主要取决于该准则能否真正得到执行, 而会计人员则是这样的执行者。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是由财政部会计司直接组织制定并颁布, 因此在会计准则中体现的法律的强制性、权威性色彩十分浓厚。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崇尚集体主义的文化特征在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具体体现。

3. 文化环境对会计规范模式的影响。

会计规范是会计人员开展工作应当遵循的行为标准, 是指导会计行为朝着合法、合理和有效化方向发展的路标。会计规范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特征, 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价值的国家, 会计规范制度较统一、强制力强。相反, 崇尚个人主义和个人价值的国家, 其会计法规制度更灵活, 强制力小, 他们只提供原则性的指导, 注重专业导向, 更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我国长期以来属于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 社会等级森严, 官高权重, 这使得我国的会计规范带有指令性、统一性和强制性的特征。其中, 准则及制度成了各种成文或不成文的制度安排, 而准则及制度的实施更多地体现在相关的法律制度安排以及各种实际的判断上。我国的会计准则规定十分全面具体, 全国上下都有统一的规定, 具有高度的强制性。财政部通过法律手段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披露加以制约和规范, 强化对会计工作的宏观指导, 依法惩处违法行为。同时, 传统观念使会计人员习惯了按部就班地执行法规制度, 对法规制度的完整性和具体性要求较高, 不善于进行专业判断和政策选择。因而, 我国的会计人员较认同准则、制度的规定, 缺乏专业判断的能力。

4. 文化环境对会计核算模式的影响。

会计核算是通过价值量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进行公正报告的工作。其实会计核算更多表现为业务技术和方法, 同样它也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会计核算模式是对会计核算的依据标准、对象范围、程序方法等进行有机组合而形成的体系。其构成元素更多地表现为业务技术和方法, 虽然会计核算模式受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 更多地取决于会计的自身运动规律。但如果因此否定文化环境的作用则是错误的。中国传统文化中, 集体主义程度较高, 具有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对不明朗因素反应较强。自古以来所信奉的“有备无患”、“三思而后行”等观念, 均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国人的保守、偏好稳健和非乐观的文化特征。在我国会计准则中, 在规范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和会计方法的选择时, 稳健性原则体现较为突出, 这与我国“阴柔”的社会文化特征相呼应。这种较为保守的文化特征使我国的会计核算方法的运用程序也变得较为传统, 再加上会计规范的统一性, 留给会计人员较小的个人发挥空间, 因而使我国的会计核算方法技术更新较为缓慢。

5. 文化环境对会计报告模式的影响。

会计报告模式是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披露内容、传递方式及使用对象等进行的综合描述。凡是价值观趋向于个人主义, 权距小的国家, 成员间要求公平分配的愿望强烈, 总是不惜一切代价控制不确定因素和模糊性, 以期控制未来, 因而要求对会计信息的披露透明度要高, 会计信息全面, 并把满足于投资人的要求作为其会计报告的首选目标;相反权距较大的国家, 对不确定因素较敏感, 思想较保守, 由于公布会计信息而引起的风险常常引起企业的不安, 因而会计信息公开化程度较低, 只限于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的需要。

我国的文化偏好是中庸之道, 崇尚“和为贵”的文化理念, 注重通过温和的方式协调各方面之间的关系, 因而在会计信息的披露上, 则偏向于保密。正是由于为人处世的中庸态度, 一般对新生事物的宽容度低, 以稳妥为首, 怕担风险, 缺乏创新精神, 固守传统, 思想封闭。因此, 我国在信息披露方面比较谨慎, 公开化程度较低, 强调会计信息是为宏观经济管理服务。

三、会计模式选择的优化方法

在既定的会计文化环境下, 如何选择会计模式或者在既定的会计模式下如何促进会计模式的发展, 这是会计发展中的一个现实问题。照搬任何一种模式都是不可取的。因此, 必须从既定的文化环境出发, 来选择优化会计模式。

1. 重塑会计目标模式。

现阶段我国社会公众仍然崇尚集体主义精神, 强调个人价值必须服从于社会价值, 因此会计目标长期仍将是以服务于国家利益为基本倾向, 不可能完全转化为以投资人利益为导向。但随着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渗透, 个人价值会逐渐受到重视, 个人主义文化会逐渐占主导地位, 因此有必要重新调整我国现有会计目标模式的结构, 重塑会计目标模式;而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上, 适当增加一些灵活性和可选择性, 可在准则中适当增加一些可供会计人员自行选择的弹性空间, 以此来培育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在会计管理上, 应尽量增加一些专业导向, 强调行业自律, 减少依赖政府在会计上的作用。鼓励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引导会计人员自觉参与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与实施, 使个人主义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对于我国的会计目标模式的选择, 应当是保护个人投资者利益与维护全社会利益相一致, 充分实现个人价值, 最大限度地增进社会价值作为会计目标。

2. 完善会计核算模式。

我国目前的会计核算模式对不明朗因素反映较强, 在会计核算上, 采用比较保守的态度, 严格地遵守历史成本原则, 对尚无会计规范的问题感到无所适从。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较快, 在其发展过程中, 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这就要求我国会计人员一方面要重视现实问题, 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来分析和研究;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会计规范的灵活性与会计管理的自律性的不断增强, 客观上促使我国的会计核算模式偏向乐观、强调真实, 这会在会计处理方法上有较大的创新。因此, 在会计核算模式上会采用一定的风险办法来处理未来的不确定性事项, 这更有利于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会计问题。

3. 会计报告趋向于信息披露透明模式。

我国目前的会计信息披露还比较保守, 透明度和公开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 随着我国企业改革持续深入, 产权日益多元化, 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 机构投资者和其他投资者队伍日益状大, 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日益提高, 投资者更加关心其投资的风险和报酬, 他们需要会计信息来帮助其作出决策, 因此他们更加关注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会计报告是否更多的公开, 披露的会计信息是否全面、详细。所以在选择会计报告模式时, 应对所披露的会计信息是否凸显投资者的地位, 是否体现出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 是否将投资者作为财务报告的首要使用者, 作为我们考虑的主要因素。对于会计管理机构来说, 应下大力气通过立法及监管措施来提高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对外公布以及揭示信息的透明度, 使这些企业按照充分、公允的原则对外公布信息, 尽最大限度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管理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4. 加强会计教育, 促使文化环境变化与会计模式发展的协同。

加强会计教育是优化会计模式选择的有效方法。目前我国的会计模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主导型的会计模式, 其特点是在会计管理上, 强调立法管理, 具体是由政府和民间会计团体来管理会计工作;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上, 强调命令性、强制性;在信息报露上偏向于适当披露;在会计核算上, 采用保守的态度, 严格遵守历史成本原则。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会计模式应作出合适的选择, 因此需要进行会计教育。美国会计学会 (AAA) 认为, 会计教育不仅要传授必需的技巧和知识, 而且要灌输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主张性善论者认为职业道德水准会因人之善良本性自发提高, 但在市场经济时代, 文化、观念的转变只有通过加强教育和培训, 才能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和道德决策能力;也只有加强会计教育, 才能使会计的文化环境会得到改善, 会计的地位受到重视, 会计核算方法和相关制度得到完善, 最终达到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会计模式。

文化差异不是一种永恒的现象, 各国的文化在国际交往的大环境下, 相互交流、兼收并蓄、吐故纳新, 呈现交融趋势。任何一个国家的会计模式的确定除了科学性、技术性外, 一定要考虑其本土的文化。在当前,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会计国际化趋势日趋明显, 各国的会计程序、方法、制度逐渐趋于一致, 如何建立一个不失去本土特色的会计模式应当是文化在会计领域的一个新的延伸。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的某些方面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这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模式。因此, 我们必须从社会文化的环境出发, 根据社会文化与会计模式之间的关系的一般规律, 来选择和发展适合于自已的会计模式。

参考文献

[1].吴德林.试论会计与文化环境的关系[J].广西会计, 1997 (6)

[2].李洁慧.浅谈文化因素对会计的影响[J].商业经济, 2006 (7)

[3].张书敏.浅议文化环境对会计模式选择的影响[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06 (5)

[4].刘红英.论文化经济环境对会计模式的影响[J].改革与战略, 2007 (4)

上一篇:以传统文化创高职文化育人特色下一篇:幼儿园小班语言公开课教案《老鼠阿姨送礼物》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