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精神,文化的积淀

2024-07-18

城市精神,文化的积淀(共8篇)

篇1:城市精神,文化的积淀

城市精神,文化的积淀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中国是一个大家族,创造了许许多多不同的文化。且不说五十六个名族各族文化的差异,就是东、中、西的文化也是差异巨大的。

文化是一个名族乃至一个国家的精神体现。

上海市位于我国的东部沿海,是一个开放性的城市,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是我国中、西部与世界各国接轨的交通枢纽。因此,上海的城市精神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因此上海市将包容作为上海的城市精神之一。

包容,是一种基本的生活态度。包容,是对他人的一种体谅和理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生活中如果没有包容,会使人处处碰壁,寸步难行。包容,对人对已都可成为一种最高尚的精神援助。待人以宽,在别人危难时帮助别人,在别人出错时原谅别人,这样就做到了包容。

孔子说过:“仁者爱人。”用爱人之心处世为人。孟子也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上海人将这句话诠释得很好。我是一个外地的学生,上海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有很多的福利院以及老人院。我常常到那里做义工,那里的院长以及其他的工作人员都是很细心的照顾那些老人以及小孩。我去过了广慈孤儿院。那里的小孩都是天生带有残疾的。有的是智力有问题,有的是眼睛看不见,有的是耳朵听不见,有的连自理的能力都没有。但是他们却生活得很开心。那里每周都有很多的志愿者过去,给他们带礼物,和他们做游戏,帮他们打扫卫生,整理物品。这些志愿者都很有爱心,也并没有我想象中的上海人的娇贵。他们都拥有爱人之心,他们都是有包容心的人,他们传承了上海的城市精神——包容。与人相处,多一些包容,少一些摩擦多一些爱心,少一些嘲笑,和谐由此而生。善良纯朴才是真正的心灵美,心胸开阔大度,拥有容人的雅量才是真正的高尚之人,拥有包容精神的城市才是真正的现代化城市。

上海的城市精神还有诚信。

诚信是立人之本,诚信是齐家之道,诚信是交友之基,诚信是为政之法,诚信是经商之魂,诚信是心灵良药。

千百年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诚信是人人都应具备的优良品格,一个人讲诚信了,就代表了他是一个讲文明的人,讲文明的人处处受

欢迎,不讲诚信的人,人们就会忽视他的存在。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将诚信。

子曰:“人而无信,不可知其也。”认为人若是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记得有一次,我和爸爸一起出去买东西,买了很多。然后到一家卖保热水壶的商店买水壶,那天有许多的人,店家也非常忙碌。我们在那家选了很久,最后买了东西就走了。走了很远之后,才发现原来有东西忘记拿了,经过一番思考,我们最后寻到了那家商店,问了店家,店家把东西拿出来,他说,他把东西都收得很好以便失主回来找。虽然那些东西并不是特别便宜的东西,但是店家并没有将其据为己有或者重新又拿来卖。我想这家商店的生意之所以这么火爆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吧。这家店的主人拥有诚信的精神,诚信是他经商的法宝。既不说假话,亦不做假事,既不自欺,亦不欺人。一切言行皆以诚信为本。所以说诚信是经商之魂,诚信为这个商家赢得了顾客的信任,赢得了顾客的青睐。

总之,诚信是一切道德的根基和本原。它不仅是一种个人的美德和品质,而且还是一种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不仅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和价值,而且是一种外在的声誉和资源。诚信是道义的化身,同时也是功利的保证和源泉。

只有讲诚信的人才是一个文明的人,只有讲诚信的城市才是一个文明的城市。诚信,作为上海市的城市精神,标志着上海是一个文明的城市。

诚信、包容、公正、责任这四个是上海市的城市精神,讲诚信,才能在世界上享有美名,会包容,才能兼容世界的科学文化。这不仅作为上海的城市精神,更应该作为我们国家的精神。这不仅有利于上海的文化繁荣,更会有利于国家文化的大繁荣。

学院:教育学院

专业:学前教育

姓名:许馨

学号:110121391

篇2:城市精神,文化的积淀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精神积淀,任集中心校为了使校园一草一木会说话,一墙一屋一处皆风景,以语言激励人,以情景熏陶人,自开学以来,共安装电子流动屏50平方米,校园文化版面46幅,三风一训等激励语210余字,种植法桐52棵,黄杨、月季230株,既美化了校园,又提高了校园文化品位,既影响了师生思想,又净化了师生心灵,达到了美化与育人的有机结合,效果显著。

任集乡举行2014年中招百日冲刺宣誓大会

篇3:城市精神,文化的积淀

《中国教师》:杨校长, 您好!我们学校历来有学科教研组的活动, 例如备课研讨、听课评议等, 对于校本教研, 您认为在概念以及实施方面与学科教研组活动有何本质区别?

杨斌: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学校推进校本教研以后, 其研究理念和形态到底应该怎样变化, 才能突破原有的学科教研活动, 实现备课、观课、议课等的超越?我们在实践和研究中发现, 要实质性推进校本教研, 超越多年来一以贯之的学科教研活动, 体现校本教研与学科组教研活动的区别, 需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功能提升。学科教研组活动的基本功能是“备课”, 其核心是在教研活动中确立“教什么”“怎么教”或“学什么”“怎么学”。我校曾经确立了“三定、四备、四统一”的学科教研活动要求。“三定”, 是指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四备”, 是指备课标和教材、备学生实际、备教法和学法、备资源;“四统一”, 是指统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资料。我们认为, 有效推进校本教研需要不断拓展学科教研组的备课功能, 除备课外, 还应跟踪课堂现场、推进课堂变革、整合校内外资源、规划和促进教师的差异发展、提升整体育人质量。从这一角度看, 校本教研具有综合发展功能, 我们只有在备课、上课、改课、资源、教师、质量等方面整体着力, 综合推进, 才能超越学科教研活动, 发挥校本教研的应有功能。

二是愿景聚焦。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研, 要有效推进校本教研, 首先要清楚学校的“本”到底在哪里。从教研的角度看, 学校的“本”就是学校的发展愿景。因为学校的发展愿景是学校所有师生的共同追求, 是学校“要到哪里去”的方向与蓝图设计, 校本教研必须以这一方向和蓝图为指引, 将各种活动聚焦在学校的发展愿景上, 才能在教研活动中务好学校的发展之本。“愿景聚焦”也是校本教研和一般性学科教研活动的分水岭。一般性教研活动只关注学科教材和课堂教学, 较多关心本学科的学生发展与成绩, 很少关注学校的发展愿景, 活动兴奋点很难聚焦在学校愿景上, 其特点是“科本教研”, 以学科为本, 而不是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

三是学校特色。校本教研的重要追求是突显学校特色。我们的课堂特色在哪里, 我们的学生风貌有何独特之处, 我们的教师发展与其他学校相比有何优势, 这都是校本教研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只有明确了学校课堂、学生和教师的特色发展方向, 并在一次次教研活动中努力靠近, 学校特色才能逐步得到彰显, 以校为本的学校发展思路才能得以落实。一般性的教研活动主要思考“教什么”“如何才能教得更好”或“学什么”“如何才能学得更好”等问题, 对“如何才能教得更有特色”或“如何才能学得更有特色”缺少必要关注, 从而使教研活动缺乏“校本”特点, 难以从整体上推进学校的课堂变革。

四是学科开放。校本教研的重要作用是引导教师从“学科”走向“学校”。一般性的教研活动只关注本学科的发展走向与课堂变革, 难以从学校的整体发展层面思考本学科的建设, 更难以把其他学科的有用资源整合进自己的学科。校本教研则要求学科教师立足学校的整体发展, 关注其他学科的变革走向与资源建设, 把学科建设置于学校发展之中, 以开放的心态促进本学科的发展。

《中国教师》:您能为大家谈谈您对校本教研中“校本”含义的理解吗?校本教研的“校本”之特点有何?

杨斌:对校本教研中的“校本”内涵已有诸多探讨, 但从我校的实践情况看, “校本”的主要内涵应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依靠学校”“发展学校”。这一内涵要求校本教研至少应具有四个特点:

一是引领未来的教研。“校本”, 首先是以学校的未来为本, 以此为依托的校本教研, 必然是引领未来的教研。这一教研应在关注学生、教师和学校未来发展的基础上展开, 是为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未来而教研。我校在推进校本教研时, 首先和全体师生一道, 探讨了学校朝何处去、师生的未来在哪里等问题, 基于成都七中初中的高平台定位和西蜀大儒杨雄的学校渊源, 提出了“审是迁善, 模范群伦”的校训, 我们的教研就是要帮助师生和学校形成未来发展的这种卓越品格。由于有了全校性的讨论, 教师们在教研活动中树立了引领未来的意识, 从而使教研活动具有未来发展价值。

二是立足现实的教研。“校本”要以学校的现实为本。“引领未来”不是空谈理想, 更反对不切实际、夸夸其谈, 而是在关照未来发展的基础上, 扎根学校的现实土壤, 分析学校基础、师生现状与需求, 才能在教研活动中解决师生和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我校为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对全体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 摸清现状之后, 才提出课堂改革理念、思路和措施, 从而提高了校本教研的针对性。

三是依靠师生的教研。“校本”要以学校师生为本。要相信、发掘师生的发展潜能, 调动本校师生变革课堂、提升质量的积极性, 促进师生以主人翁的心态与姿态关注学校的发展愿景, 并为之全力以赴。从我校的发展情况看, 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都能围绕学校提出的发展愿景与课堂变革方向, 主动研究, 投身实践。学校充分依靠师生的力量, 构建教研机制, 提升教研合力, 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

四是促进超越的教研。“校本”还要以持续超越为本。持续超越主要指学生、教师和学校在迈向学校愿景的路途中, 不断向前向上的发展状态。没有学校的持续超越, 校本教研就失去了意义。因此, 我校的校本教研一般以年度为节点, 清点我们在这一年发展了什么, 下一年需要继续发展什么, 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2008年, 建校四个月后, 我们21名开拓者以“课堂教学常规与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题, 举办了学校第一届教育教学研讨会, 力求以常规的重建引领课堂改革, 以课堂常规的优化实现师生的品质发展。2009年, 我们立足“常规优化”与“常规重建”, 从教与学的关系上研究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召开了以“教师专业素养与学生有效学习”为主题的第二届教育教学研讨会, 这一年, 我们认识到了教师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对课堂教学的变革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2010年, 我们根据2009年的反思, 向中央教育科学规划办提交了“创新型教师课堂素养提升研究”的课题申请, 获得批准后, 提出了“建设‘创生型课堂’, 在特色课堂的创建中提升创新型教师课堂素养”的基本思路。这一年, 我们以“创生型课堂的构建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为主题召开了第三届教育教学研讨会。2011年, 我们开始研究“创生型课堂与学习设计”这一问题;2012年, 我们以“课堂创生的智慧”为主题展开了全校性研究。一年一个主题, 一年一年超越, 在持续改革与发展中体现了“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价值。

《中国教师》:贵校的校本教研现在形成了哪些特色?

杨斌:我校的校本教研不敢说有特色, 但我们力求形成自己的特点。概括起来说, 就是以文化为引领, 以课题为推手, 以学习为基础, 以课例为载体, 以持续跟进为方式。

首先是以文化为引领。“审是迁善, 模范群伦”是我们的校训, “自信自为, 追求卓越”是我们的校风, “创造最适宜学生的教育”是我们的办学追求。根据学校文化的主要指向与文化对师生素质的要求, 我们将师生素养锁定在了“创新”一词上, 没有创新, 就难以审是迁善、模范群伦, 更难以自信自为、追求卓越。但在中学阶段,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而学习是不断创生的过程, 只有培育出良好的创生品质, 才能较好地学习并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为了融合学校文化与教研文化, 我们提出了“培育‘创生型教研文化’”的校本教研追求, 力求以教研文化的建设提升校本教研品质。

以课题为推手。为了建设创生型教研文化, 凝聚全校师生的教研目光, 形成学校的教研特色, 培养具有创新力的教师队伍, 我们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申报了“创新型教师课堂素养提升研究”这一课题, 以此为龙头,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子课题。这些子课题均围绕“创生型课堂”的有效设计与实施展开, 从不同层面和角度研究创生型课堂的建设问题, 既聚焦全校教师的研究目光, 形成全校师生的研究方向与特色, 也推动各教研组逐步形成创生型教研文化。

以学习为基础。校本学习是校本教研的基础。我们提出落实“生态取向”的学习理念, 建设和谐发展的学习型教研组;落实“高效能发展”的学习理念, 建设富有实效的学习型教研组;落实“深度学习”的基本理念, 建设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学习型教研组;落实“后喻学习”的基本理念, 建设适应学生变化的学习型教研组等教研文化的理念、思路与举措, 力求在生态取向的学习氛围中推进深度学习和后喻学习, 实现高效能发展。

在课例研究和持续跟进方面, 我们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抓实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研究范式, 在叙事研究中建设研究型教研组。在研究“关键教育事件”时, 我们要求各教研组从紧扣“课堂素养”、关注“创新能力”、强化“高效学习”和突出“课堂创生”四个方面入手, 以提高课例研究效益。二是抓实“链式发展”的课例研究, 在课堂的持续改进与创生中建设研究型教研组。我校的链式课例研究是指在一个时间段内确立一个研究主题, 在这个研究主题的统领下, 根据现阶段课堂教学的疑难问题和进一步改革的需要, 确立若干个研究专题。这些专题围绕同一个主题形成课例研究的“问题链”, 由一个备课组在不同时段依次研究和讨论相关专题, 或由不同备课组承担不同专题, 共同研究, 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这种课例研究的操作方式, 就是“链式发展”的课例研究范式。

从总体上看, 我校主要采用“两维互动”的发展思路推进校本教研。所谓“两维互动”, 是指综合考虑“团体学习”“专项研究”在教研组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通过“学习”与“研究”两个维度的互动推进, 把教研组培育成“学习型教研组”和“研究型教研组”, 促进教研组的知识共享与不断创生, 实现“在学习中研究, 在研究中共享, 在共享中创生”的教研文化建设目标。其中, 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是基础, 研究型教研组的建设是载体, “知识共享”与“创生”是目的。

《中国教师》:您认为有效的校本教研需要怎样的基本条件?目前影响校本教研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杨斌:从我校的实践情况看, 有效的校本教研需要具备五个条件:一是学校文化的明晰度。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发展灵魂, 是学校的精神之本, 校本教研必须以学校的发展灵魂为指引, 为积淀学校的文化精神服务。只有这样的研究, 才对学校的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二是教育教学变革的方向感。即要根据学校文化建设的需要, 确立与之匹配的教育教学变革方向。校本教研必须根据这一变革方向, 发现、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 使学校的各种变革朝着既定的大方向前进, 才能逐步形成校本教研的特色与学校发展的特色。三是教研活动的文化力。即是否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教研文化, 不同的教研文化会形成不同的教研特质与效果。四是教研成果的校本转化力。即学科教研组的研究成果是否在校内及时、积极推广, 在发挥研究成果效用的基础上是否激活了教师团队的研究动力。五是多样态学习的保障。即学校是否能够根据教研的需要, 提供多种形态的学习条件与资源。在这五个条件中, 学校文化和教研文化引领校本教研的价值取向, 教育教学变革方向固化校本教研的前行目标, 教研成果的校本转化是校本教研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 多样态学习是校本教研的有效保障。

根据以上的条件分析, 目前影响校本教研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个人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方向不明。即学校文化、教研文化和学校教育教学变革的总体方向不明朗, 教研各自为阵, 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就学科谈学科, 就课堂谈课堂, 缺乏学校整体发展与变革的方向感, 教师无法从“学科”走向“学校”, 开展的是学科教研, 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本教研。二是转化不快。即教研成果不能很快在校内转化与普及, 教研组不关注学校需要, 学校行政不关注更不引导学科变革, 学科和学校隔膜, 学校的发展缺乏学科变革的依托, 学科教研组的变革“自娱自乐”, 学科教研与变革处于自发与散乱状态, 削弱了校本教研应有的学校发展价值。三是保障不力。特别是在多样态学习与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保障上缺乏必要力度。

《中国教师》:大家都说学校要以科研兴校, 以教科研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那么校本教研如何与学校科研整合呢?可作为一体吗?

杨斌:这也是我们近几年着力解决的问题。在基础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大课题的浅研究不如教研, 小问题的深研究就是科研, 其目的是把基础教育的科研和高校的纯学术研究区分开来, 促进教研与科研的有效整合, 以解决教研与科研脱节的问题。科研的确能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但虚假的、口号式的、胡编乱造的、不融入教育教学一线的科研, 改变不了学校发展的现有样态。

几年来, 我们一直坚持“以科研的思路推进教研, 以教研的视角落实科研”, 即用课题研究的思路、策略与要求, 开展专题性教研, 一次或连续几次教研解决一个问题, 或突破一个专题, 在教研中强化“研”与“变”。我校科研的主阵地是教研活动和课堂, “创新型教师课堂素养提升研究”的课题, 分解到了不同的教研活动与课例之中, 教师们从有效教研的角度, 审视科研是否落到实处, 是否变得有用, 以不断调整科研的方式与步伐, 在科研中强化了“实”与“用”, 这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教研与科研的整合。

校本教研和科研是否能够合为一体, 我个人认为是可以的。就我校而言, 教研的基本主题是“创新型教师的课堂素养”, 核心内容是创生型课堂的设计、实施与评估, 这些内容是全校性课题的基本内容;就课题研究而言, 我们围绕创生型课堂的设计、实施、评估与资源等多个方面, 系统化地研究了创生型学习设计和不同类型的创生型课例, 将课题研究的点落实在备课、上课上, 实现了科研与教研的整合。

《中国教师》:在提升教师校本教研能力方面, 贵校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杨斌:教师的校本教研能力是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也是重要条件。但我在前面没有专门提出教师的校本教研能力。因为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校本教研的质量取决于团队的整体发展质量, 个别教师的教研能力或许比较薄弱, 但他在分享团队智慧与成果中也会得到发展。所以, 有什么样的校本教研团队, 就会有什么样的校本教研质量。因此, 近几年来, 我们在提高教师个体校本教研能力的同时, 就提高团队校本教研能力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提高团队学术力;二是整合校本教研资源;三是建设创生型教研文化。

从近几年的实践看, 上述三个方面既推动了团队校本教研能力的发展, 也卓有成效地提升了教师个体的校本教研能力。

《中国教师》:在接下来的新课标、新教材教学实践中, 您认为校本教研的重心应该放在何处?

杨斌:我认为接下来的校本教研应把握好四个重心:一是解读学生。学校教育的一切目的是孩子, 校本教研要从关注教材、教学和学科转向关注学生, 从学生发展的视角研究学科、教材和教学, 这就需要提高解读学生的能力。二是反思价值。我们的一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学校教育的最大价值, 是帮助学生学会在未来的世界里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我们的教育教学有这样的价值吗?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这样的价值?我们还能不能做得更好?这是今后校本教研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三是把握本质。一切教育教学改革的本质是什么?是促进师生更好地发展。可不少地方和学校生搬硬套某些改革经验, 结果水土不服, 效果不好。我们在教研中关注了形式, 忽略了其他地区或学校隐藏在改革经验背后的本质。抓住形式而忽视本质, 降低了改革效益。在今后的校本教研中, 如何把握教育教学本质提高改革效益, 是需要持续解决的问题。四是善待质量。“善待质量”即全面把握质量, 发展经得起未来考验的质量。但是, 不少地方将质量等同于分数, 有的地方高举“绿色质量”的大旗, 骨子里或制度上依然停留在分数质量的单一杠杆上, 甚至走火入魔, 丧失了教育的本义。如何全面理解质量, 如何有效提高质量, 仍是接下来需要在校本教研中花大力气解决的问题。

《中国教师》:对于国家层面的校本教研推进工作, 您有何建议?

篇4:东汽精神的思想渊源与文化积淀

所以,自“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全社会宣传最多的是两种精神,一种是抗震救灾精神,另一种就是东汽精神。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大灾难不仅给汶川、北川、青川、绵竹等极重灾区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伤害,也给地处龙门山地质断裂带而与震中仅为一山之隔的汉旺镇和“十里东汽” 带来了灭顶之灾,并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东汽成为这场震灾受损最为严重的大型国有企业,也给朴实勤劳的东汽人留下了深深的心灵创伤和永远的痛。然而遭逢特大劫难,东汽人却很快在悲痛中和废墟上挺起脊梁、站立起来,既以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钢铁意志和英勇壮举彰显了英雄气概,又以“生产经营全面恢复、灾后重建提前告捷、企业发展日新月异” 的出色努力和突出业绩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从而使灾难中彰显迸发出来的东汽精神更加催人奋进,在世人面前又竖起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座时代丰碑。

然而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囿于社会分工的特殊针对性和应用借鉴的周期性,目前对东汽精神的宣传导向还局限于面上新闻采访和动态报道,其思想引导和践行倡导也仅停留在认识了解等感性认知的浅层次影响上。因此,人们对抗震救灾精神不难理解,而对东汽精神却有些是似而非的模糊感觉。东汽精神到底是一种什么精神呢?社会上对此也有很熟悉的关键词和流行语,习惯于把它高度总结归纳成几句话。比如说: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勇气是东汽精神的核心内涵;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果敢是东汽精神的最新诠释;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决心是东汽精神的坚强基石;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斗志是东汽精神的不竭动力,从而都被看作是一种古老而又现代、传统而又新潮、经典而又时尚的表达和描述。这些说法虽然都很精辟准确并触及到了问题实质,但大多过于大而化之而显得抽象笼统。这就有必要从寻根究底、追本朔源上加以观察、分析和思考,以此既可用鲜活生动、声情并茂的动人事例加以说明佐证,也能严谨深入地进行解读求证以对它的精神实质有着深刻理解和把握。

东汽精神作为东汽人与全社会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虽是一种客观现实存在却并非是空穴来风和无地生根的空中楼阁。它也是一种主观选择认定并有其特定的思想根源和文化基础,必然与当时社会的核心价值和主流思想有着密切相关的内在联系。尤其对孕育于我国先进文化和民族精神这个母体来说,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在其中有着深厚积淀。如同世上所有的客观事物和生命起源一样,东汽精神也不是一种横空出世和单独存在的孤立现象,也能够朔本求源探寻于事物本身的最初来源。尤其在其反映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追根究底方面看,它的生成孕育必然有着内在固有的遗传基因和血统关系。而且相对于整个国家民族的文化本体来说,东汽精神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依然是一种相生相长的社会亚文化,其内涵外延同样派生于民族文化并从属于这个母文化,特别受到当代社会主流思想与核心价值的影响、支配和主导。所以,深入剖析东汽精神的文化积淀和思想渊源,就得着重从世界观和唯物论上揭示东汽精神的本质属性与客观定位,深刻阐释我国劳动人民的爱国情感植根于东汽精神的内在必然性。

东汽精神的内涵外延固然体现强烈的政治思想色彩,总体来说仍属于一种反映人格操守的伦理道德。道德又称道德学、伦理学、道德哲学,主要反映人们的情感、习俗和品性。它以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不仅包括个人道德情感等道德意识现象,而且包括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规范,并将道德现象从人类活动中区分开来探讨道德的本质、起源和发展,包括社会道德水平同物质生活水准之间的相应关系,道德的最高原则和道德评价标准、道德规范体系、道德教育修养,以及人的价值、人生意义和生活态度等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与经济利益和物质生活的关系、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等问题。其中,人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对人们的道德实践有着直接影响,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便形成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其他不同的甚至相互对立的伦理学。我国古代伦理道德中的“伦”字是指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行为准则,“理”字是指中国古代哲学所说的条理准则,“道”字是指宇宙万物的本体本源,“德”字是指得到和遵循所得。这种传统文化和伦理思想既包含“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主导的道德规范,也包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直倡导践行诸如“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所体现的传统美德。如今在适应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所赋予的新内涵和时代要求之后,这些优良传统依然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确定的生产方式、经济关系客观需要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

按照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的说法: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这里说的道德就是现在讲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职业操守,其中包括企业员工从事经济工作和经营活动中的职业道德。我国是一个具有5 000年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大国,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和工作中的职业道德,无疑都会受到社会伦理道德与经济伦理思想的熏陶和影响。所以,无论对献身祖国三线建设、发展民族电力工业而艰苦创业、开拓奋进的感召激励,还是对抗击“5•12”特大震灾、抵御全球金融风暴的引领支撑,东汽精神与生俱来地同自己的民族美德和爱国情感有着源远流长的天然联系,在催人奋进的过程中体现其固有的深刻内涵和鲜明特性。为此就必然要在剖析“诸子百家” 的伦理学说、阐释革命导师的经典论述、解读党和政府的评价褒奖等方面,使东汽精神体现更为深刻的思想启发和激励支撑。

由此可见,东汽精神总体来说是一种民族文化和伦理思想,主要对引领企业发展方向、激励员工追求奋斗等方面起着主导支配、约束规范的影响作用。所以,古圣先贤、仁人志士和革命导师倡导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如家、精忠报国”的爱国思想,“勤劳智慧、勇敢坚强,牺牲奉献、纯朴善良”的人格秉性,“兼爱互利、扶贫济困,和合相处、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厚德载物、诚实守信,表里如一、言行必果”的道德品质,“卧薪尝胆、厉精图志,激流勇进、自强不息”的拼搏斗志……都是东汽精神蕴含的优秀文化基因和思想品格。当今时代,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这些传统美德和伦理道德,也是帮助人们培养爱国思想、民族气节、国格家风、人格世风、责任意识、荣辱使命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追求人类文明、社会进步、国家昌盛、民族振兴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坚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国际主义、人道主义、利他主义的政治立场与思想觉悟的题中应有之义。“5•12”抗灾重建中所凝聚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必将鼓舞全国人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千难万阻,不断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胜利。这种寻根问典还能从理论高度和思想深度认知东汽精神的主观自觉和科学依据,使人从感性上与理性上切实把握东汽精神的精神实质。

正因如此,东汽人热爱祖国的忠诚态度和热爱人民的深厚感情,就始终如一地体现在热爱自己的工厂中,倾注于工作岗位和自己所选择的理想事业上:为了早日复工并拿下订单,东汽青年职工黄铮在震灾发生第三天就按企业托付和员工期盼,只身一人迅速前往北京参加风电项目招标会,并在工厂遭受毁灭性重创的情况下依然感动用户并赢得信任,与同事一道如愿以偿地为东汽拿下了价值3亿多元的“震后第一标”;为了给受灾同胞献上一颗老创业者滚烫的爱心,正在北京住院治病的82岁的东汽老厂长丁一则带病急忙赶到受灾厂区,毅然捐出自己省吃俭用积攒的20万元全部积蓄用于企业抗灾重建;为了在灾后还能继续把无数汽轮机叶片从图纸变为现实产品和现代工业的艺术品,东汽年轻技术员曾敬平在废墟下被埋45个小时获救后,毅然在被送往湖南家乡疗伤养病的中途一路徒步奔回工厂,先后在汉旺灾区与德阳新基地全力投身企业的抗灾重建。为了避免身边的许多老师傅不幸离去之后出现技术断层,他于是更加勤奋刻苦而废寝忘食、没日没夜地钻研生产技术并独挑工作大梁,也与同事们一道为目前国际最先进的170万千瓦核电叶片的成功试制作出了贡献,以此告慰罹难同胞并在灾难面前履行了一名幸存者的责任和使命;为了挽回震灾损失并为企业恢复重建多作贡献,东汽青年女工何贤英“一个人恨不得变成两个人用,哪还有时间住院啊”,震后以来她几乎每天清晨就出现在灾后重建的工地上,几乎每天都连续工作到次日凌晨的两三点钟,虽因长时间体力透支,病倒后依然不离岗位而一直倔强地带病工作;为了“能把参与新东汽建设作为人生的起点,我们感到无上光荣和无比自豪”,震前已与东汽签约的298名大学生,在震后收到东汽发函坦诚介绍企业受灾现状时,依然没有做重新选择并毅然全部赶来东汽报到上班,而且伴随着东汽灾后三年来的重生崛起并继续保持发电设备产量第一的世界纪录,一批80后的年轻人在恢复重建中也都挺起腰杆并成长为技术尖子和工作骨干;为了尽快完成抗灾重建的艰巨任务,东汽广大员工在震后几乎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很快在汉旺、绵竹、德阳全境几十公里范围同时摆开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的主战场,有的职工还自觉用企业发给的救灾款购买各种简易交通工具。每天清晨,数千名穿着蓝色工装骑着摩托车、自行车、电瓶车的职工队伍从四面八方向各临时租赁借用的生产点汇聚,几乎没有星期天、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地为东汽的崛起新生而忘我工作……抗击“5•12”特大震灾凝聚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正鼓舞东汽人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千难万阻,努力为祖国电力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如今,回顾抗震救灾、恢复重建这艰苦难忘的过去三年,最让东汽人自己感动欣慰的就是全体职工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在灾难面前表现的无所畏惧的主人翁精神。“泰山压顶不弯腰”的东汽人在地震当天就立下誓言:“两年要还给社会一个新东汽!”立即投身抢险救灾并开始了恢复生产的激烈战斗。三年来,东汽不仅如期完成了恢复重建各项任务,而且瞄准当代世界最先进的核心技术,加大了产品产业的结构调整力度,并以跨越式发展的步伐和速度,努力实现“国际一流电力设备企业的”的奋斗目标。当然,也正是有了东汽精神所蕴含的热爱祖国和人民、忠诚企业和岗位等优秀品质的鞭策激励,可敬可爱的东汽人永远会不断地汇聚智慧和抛洒汗水,努力实现产业报国即“绿色动力、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和高尚情怀,在报效祖国的前进道路上也没有什么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所以作为一种弥足珍贵的当代精神财富,东汽精神应当在全社会和各行各业得到传承与弘扬。

篇5:城市精神,文化的积淀

一、我校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教育全过程,贯穿整个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积极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氛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和人民是最大光荣;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继承和发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二、坚持升降国旗制度,每周一以及重要节日、纪念日、大型集体活动必须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每天坚持升降国旗,每周举行围绕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全体师生齐唱国歌。同时,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校园网、橱窗、板报和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校园内张贴悬挂革命领袖和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画像,制作体现民族精神的灯箱、语录牌等,积极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

三、以各项活动为载体,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1、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

根据我校活动实施方案,我校于9月份先后组织初

一、初

二、初三年级学生在我校操场观看《血性山谷》。在教室利用校园网络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地雷战》,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在此次活动中,学校要求每位同学写一篇观后感,并组织人员对上交的观后感进行严格的评选。

2、开展以《了不起的中国人》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根据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方案,我校在各年级开展了以《了不起的中国人》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语文老师指导各班学生精心构思,认真创作,然后每班筛选出5篇优秀作品。本次征文比赛的参赛作品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有记叙文、议论文、散文、诗歌、小说等,显示了同学们真挚的感情和较高的写作能力。经过评审教师认真评定,共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3名。获

奖作品在校宣传栏公示,供全校师生赏析。举行征文比赛的同时,演讲比赛也有在紧锣密鼓地准备。语文老师利用语文课讲解与演讲的相关知识,班级举行小范围内的选拔赛挑选优秀选手。场上选手沉着冷静,挥洒自如,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学生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经过一番激烈角逐,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3名。

这次征文及演讲比赛切合了德育主题。通过比赛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勇前进、勤劳勇敢、不屈不挠、勇于开拓等优良品质,并把这些优良品质付诸行动。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情操得以陶冶,品质得以提高。

3、举行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千人签字仪式

2005年9月20日,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四周年和第三个公民道德宣传日来临之际,薛埠中学举行了“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千人签字仪式”,同时由薛埠中学、薛埠镇团委、薛埠镇妇联三家共同向全镇中小学生发起倡议书。倡议中小学生,应该自强不息,报效祖国,厚德载物,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加强对自己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认真遵守中小学生守则,遵守中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让自己做一个讲文明、讲礼貌的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的良好习惯。

签字仪式上,薛埠镇团委书记王娟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她强调,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公民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涉及国家民族的对外形象,应该充分认识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二十个字的公民道德建设基本规范;作为学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从小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为公民道德建设添砖加瓦,献技出力。

4、开展丰富多彩的班会活动

各班根据政教处、校团委统一布置,先后以《老师赞歌》、《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天下兴亡、我的责任》为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班会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强化了尊重老师的思想品德,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培育了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怀。

5、开展黑板报评比活动

各班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精心设计板报,弘扬民族精神这个主旋律,宣传阐释民族精神,为开展好此项活动营造深厚的氛围。校政教处、校团委评选出各年级优秀的板报并给予表扬。

篇6:文化积淀五千年

石家庄市第四十一中学初二21班史正阳

悠悠民族情,积淀五千年。翻开那万千历史书卷,领略多少天骄文墨的壮志豪情;赏阅天下风景篇章,品味多少山山水水的天然之美;倾听华夏品格乐曲,感受多少民族精神的震撼力量。这些文化正如金子一般熠熠闪光。

五千年积淀,汇聚文学之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向往“仁”“恕”,一本《论语》,精辟凝练,流传千古哲思,使我们领悟到众多人生智慧、处世哲学。一千多年前的唐宋,唐诗宋词成为盛世的乐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怎样的豪迈奔放;“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怎样的娴静空远;“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怎样的积极进取;“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又是怎样的婉约凄凉。恐怕只有经过漫长的历史,才可积淀下如此经典的篇章。忧伤的笔触,豪迈的文风,均是心绪的汇聚。“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古典文学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陶醉,更是我们奋发进取的动力,要“不废江河万古流”。

五千年积淀,汇聚风光之美。风景亦是一种文化,有人不解。我认为,自然之美本是天成,历史的抹彩,就增添了人文的魅力,因而风景赏来别有韵味。祖国大地,有千丈飞瀑、绿水青山、大漠孤烟、碧波万顷。西北宜是悲鸿点点,江南则是碧水白桥;西北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江南则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烟雨蒙蒙,杨柳依依,点点碎阳,袅袅炊烟,都令人陶醉。历史为风光抹彩,风光为文化,增添几抹别情。

五千年积淀,汇聚品格之美。民族文化,溶于炎黄子孙的精神。吉鸿昌将军在美国,戴着“我是中国人”的小木牌,昂首走在大街上,是民族自尊的表现;敢与美国抗衡,同甘共苦,研制两弹一星,打破核垄断,是民族自信的表现;九八抗洪,汶川抗震,众志成城,共渡难关,是民族自强的表现。今天,我们在这里学习,是民族责任的表现。我们困难面前要坚忍不拔,像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积极向上。民族文化留得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

篇7:城市精神,文化的积淀

立校百余年来,历代“城北人”秉承“立志、勤奋、文明、创新”的校训,坚守着“今天我以城北为荣,明天城北以我为荣”的信条,励精图治,辛勤耕耘,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校园环境一年一个变化,教育质量一年一个台阶,创造了城北百年的辉煌!学校先后被评为“湖南省文明卫生单位”、“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基地”、“湖南双合格家庭教育示范学校”、“湖南省优秀考点”、“长沙市文明单位”、“长沙市依法治校先进单位”、“长沙市文明市民学校”、“长沙市现代教育实验学校”、“宁乡县‘学、研、管’示范性初中”。2002年入选《中国名校600家》。

作为城北的管理者,我们认为,这一切的一切,都得益于我们不断地挖掘学校百年来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发扬优良的文化传统,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严谨的治学传统。我们也经常思考:怎样使城北的优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呢?

一、继承和发扬系统科学的管理文化

学校管理文化主要包括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它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百余年来,一代代城北管理者们,创造了科学严谨的学校管理文化,包括从校长到每个教师的岗位职责,从教育教学到后勤财务每个管理环节都有非常严谨的管理制度。根据学校现有规模和教育改革新形势,我们进行了发展和创新,让那些制度与条例更具有科学性、人文性,使之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实用。

同时,我们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学校行政会议下的科室负责制和年级负责制:各科室主任各主其事,各司其职;每个年级由一位副校长主管,分设教学副主任和学生管理副主任,形成了学校行政统一领导下科室和年级相对独立的学校管理体系。

可贵的是,我们的规章制度,不仅仅形诸了文字,而且深入人心,落实到了工作的每个环节。所以,在我们学校,不管期初、期中、期末,不管领导检不检查,全体教职员工都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自主地开展工作,按部就班,井然有序。这不仅能规范校园内人们的言行习惯,确保制度和规范能落到实处,还能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广大师生员工和谐相处,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发挥更好的整体效应。

二、开拓和发展务实求新的教育教学文化

城北中学传统的教育教学文化源远流长,优秀而典范。教师的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业务技能等方面的良好素质代代相传。同时,我们也赋予了传统教育教学文化以更加严谨规范和自觉创新的内涵。

教育方面,我们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首位,设立了学校学生管理处和年级学生管理办公室,沿袭了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同时,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做了大量工作:构建了三结合学生管理教育网络,大力整治了校园周边环境,紧抓了学生的入学教育,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每周举行一次不同主题的升旗仪式,每期至少组织一次“手拉手”活动,举办两次法制教育讲座,建设了省级优秀家长学校,帮助建立了

不少县、市、省级优秀学习型家庭,进行了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近5年来,《亲子携手共建学习型家庭》、《传统经典导读和中学生人格培养》等8个课题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市、省级奖励,市级课题《挖掘隐性课程德育功能,创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和《指导建立单亲学习型家庭,》也正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

教学方面,我们在传统的教学管理策略基础上,制订了以教务处为龙头的学科研讨和集体备课制度,构建了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价和考核制度。事实上,在我们这样的学校,每个学科、每个教学环节,教师们都能遵循严谨规范的原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耐心细致、开拓进取,而且能够自发投身到竞争和创新活动中,特别是能持之有恒,形成了一种长久不衰的竞争向上气氛。

这种良好气氛和优秀传统中,最让我们感动也最让社会上称道的,是城北教师的敬业和竞争精神。从备课上课辅导到考试考核评比,从没有人肯落后一点点;从早上7点多的早自习到下午6点多的放学检查,从没有人肯推迟一点点;拖着幼儿的女教师可以把孩子锁在家里,制作课件到深夜;临近退休的老教师会兴致勃勃地去学习参加计算机合格证考试......所以,敬业和竞争就是我们城北精神的精髓,更是我们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的关键所在。

而且,我深深感觉到,这种气氛和传统也在不断地促进人,改变人,陶冶人,提高人。经常有人问我:某某老师在别的学校并不怎么样,怎么一到你们那就成了名师?其实这很简单,无论是谁,只要进了我们学校,进入我们这个大熔炉,都会被这种敬业竞争的气势感染,被同化,被促进,被提高。

要说明的是,这种气氛和传统也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兄弟学校,起着无形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多年来,大多数的全县性教学教研活动在我们学校进行,总有不少兄弟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前来听课,相互学习,城北精神也在无形中更大规模的发扬光大。

正因为如此,不论是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校本教研还是落实县教育局的“生命化育人案”,我们都能站在教育改革的高度,遵循“为了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宗旨,我们始终勇立潮头。

三、挖掘和落实新颖务实的班级文化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可以直接影响形成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校风。所以,历年来,重视班级管理文化的建设也成为我们学校的优良传统之一。

我们有系统的班主任选聘制度和班级管理评价竞争机制,严格审查班主任上岗资格,对班级教学、班风和学风建设都作了详细规定,特别是在班级评优方面,实行重大违纪事件和重大事故一票否决制。

所以,每个班级都能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认真确立班徽班训班歌,选用班级格言和班主任寄语,美化班容班貌,选聘和培养班干部,密切任课教师的联系,多方加强家校沟通,开展丰富多采的班级活动,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发展和完善学生人格与品质。而且,不论是班风学风、教学成

绩、活动竞赛,班与班之间都自然地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所以,多年来,我们杜绝了乱班和乱课堂的现象,没有重大违纪事件和安全事故发生;走进我们学校的每个班,你都会感觉象走进了一个温馨的家。

四、大力倡导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文化

地处城关,县城中心,我们学校的传统活动本来就多,随着教育改革,时代发展,我们的活动文化更是形式多样,异彩纷呈。为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活跃校园文化,我们在校内组织了几十个课外活动小组,涉及文化、艺术、体育、学科竞赛等素质和能力培养内容,涵盖学生达100%,并通过定人、定责、定经费、定地点的方式加以落实,并把实施情况纳入学校的质量管理和评价体系。每学期开展一次文化活动周、学生运动会,定期举办五

四、国庆、元旦文艺晚会;组织科技制作、发明创造、实践和创新活动,布置科技作品展览;举办校艺术节,如精彩的文艺演出、校园小歌手和合唱比赛、课本剧演出、诗词朗诵、棋类比赛;组织公益劳动、社会实践;举行“新世纪、新城北、新少年”主题活动;组织手抄报、观后感写作、计算机、绘画、书法、泥工、手工等比赛„„ 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让学生开始认识社会、探索人生、展示才华、陶冶情操,促进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形成了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推进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五、不断优化日新月异的校园环境文化

校园环境是学校教育的隐性课程。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优美高雅的环境能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师生的开拓进取精神,更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我们历年都将校园环境的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学校在资金贫乏的情况下,积极筹措资金,投入约600万元,除建设规范的教室、实验室外,还对校园的环境进行了多次的改造和调整,改善校园环境,构建人文环境,完善硬件设施的建设,改造和建设各种文化设施和设备,尽力使校园环境实现净化、绿化、美化、教育化,使学校的环境更适合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主要抓了教室环境、墙报画廊、图书阅览、广播校报四大版块的建设。我们增设了一批层次比较高、具有较好观赏价值的花圃,让每一棵花草、每一堵墙壁都成为育人的载体,给学生以德的熏陶,智的启迪,美的享受,激励着同学们奋发向上;并在学生经常出入的通道高标准地张贴一批名人警句和名人、伟人瓷片画像,让这些警句、名言、名人时刻陪伴着学生,鼓励学生健康成长。完成了学校图书馆、学生饭堂、礼堂和课室的改造工程,目前,学校图书馆藏书达7万册,这些设施和设备的建设,有力提高了校园文化层次,全面提升了学校品位,为深入开展学校建设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篇8:城市精神,文化的积淀

一、木洞中学校园文化构建的历史传承

校园文化的构建必须基于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关注学校的历史传统, 敬重学校的文化积累, 回到学校历史的文化中重新发现, 解读和构建学校思想和文化资源, 并由此形成脉络清晰的鲜明的学校文化。1949年11月28日重庆刚一解放, 在当时重庆市长任白戈的关心下, 委任著名作家、中共地下党员、左联东京分会会员、任市长早稻田大学的同学、木洞镇人李华飞为巴县师范学校校长。同时把巴师迁往木洞镇中坝, 立即招收了100个巴师生。开始了新中国首次师范教育。李华飞先生同时看到巴县东里 (也就是木洞、姜家地区) 没有一所中学, 平民百姓子女读中学无望。在任市长、邓垦教育局长的支持下, 1950年9月办起了“木洞实验初中班”, 木洞中学就这样诞生了。木洞中学诞生的历史文化意蕴是: (1) 木洞中学是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建立的, 一开始就是国营的、公共的、人民的、社会主义的。 (2) 木洞中学建立的目的意义就是为当地平民百姓子女服务的, 是使平民子女成才的, 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从而改变家庭、家乡的命运, 开始就是平民教育。 (3) 木洞中学校长李华飞是木洞籍名人, 对杨沧白、丁雪松比较熟悉, 在学生教育中也推崇杨沧白、丁雪松的政治文化品格, 也专门写了杨沧白、丁雪松的回忆文章。形成了“正心诚意”的校风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风。因此, 地方名人文化也是木洞中学思想文化之一。 (4) 木洞中学校址从长江中心岛中坝原文昌宫、观澜书院旁边的国民政府“海军部”到1951年搬到木洞镇下盐店, 位于长江边白龙沱畔的桃子林, 连同法国天主教堂作为学校校园。西临华飞校长故居, 南接沧白老宅, 有历史文化传统底蕴。 (5) 木洞中学同时又是在母亲河长江边上。长江精神对学生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6) 木洞地处长江沿岸山区, 农业文化十分发达, 由此产生的木洞山歌成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海内外。因此, 木洞中学的文化构建必须从历史的起点上传承, 具有历史性、地域性、人文性。

二、木洞中学校园文化构建的特色定位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 离城市比较偏远, 是一所软、硬件都比较薄弱的学校。这样的学校如何化劣势为优势, 化平凡为伟大, 化腐朽为神奇, 从而实现优质教育。我们从学校历史传承的、地域本土的、校本人文的, 学校实际问题的基点出发, 选择了“平民教育”为突破口的学校特色发展之路。因此, 学校的特色定位是:实施平民教育, 建设具有地域文化氛围的人文书香校园。

三、木洞中学“平民教育”理念的校本文化构建

木洞中学平民教育理念根植于第一任校长的办学初衷、学办目的;根植于当时市政府领导的办学期冀;根植于木洞地区广大平民百姓的要求期望;根植于文昌宫观澜书院和国民政府“海军部”、法国天主教堂的历史基础;根植于母亲河长江的乳汁;根植于农耕文化之精神山歌之乡的土地。那么木洞中学的文化构建应该是历史性的、人文性的、区域性的构建。同时也是校本文化构建, 体现以下文化:

1、平民文化。平实、平凡、平和、平易, 关心每一个学生, 尤其关心弱势群体子女, 爱护差生, 让每一个学生做人第一、健康成长。因此, 学校环境是朴素的、生态的、自然的、平实的。

2、长江文化。学校在长江边上, 不但长江水滋养着学校师生和这片大地, 长江精神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因此, 学校建设应注入长江元素、长江石、纤夫石、鹅卵石。同时古代诗人在长江留下的诗篇有数百首, 在木洞留下的诗篇10多首。木洞山歌、船工号子、禾籁一万多首, 学校选择有代表性的10多首记刻下来。共有80多首长江木洞诗篇, 建设了长江诗情广场。

3、名人文化。木洞中学根植于木洞名人故里, 杨沧白, 丁雪松, 黄启璪、李华飞、沈铁梅、何敬平、胡天成、李忠华、喻明成、蒋治义等, 都是名誉一方, 有的甚至享誉中外的名人。杨沧白故居就在学校校门对面, 丁雪松、黄启璪关心木洞中学育人留下了许多墨宝, 李华飞是第一任校长, 胡天成、蒋治义是木洞中学的老师, 留下许多著作画册。木洞名人对木洞中学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且他们都出身平民, 从平凡到不平凡。学校用名人命名了“李华飞图书馆”、“雪松楼”、“启璪楼”。建设了“雪松亭”、“启璪亭”、“沧白亭”、“育英亭”。建设了“名人广场”, 有四大名人雕像、简介, 有杨沧白、李华飞诗刻。

4、农耕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村, 在校中村遗址原名桃花林上, 植上桃李林。建设荷花池、菊花园、校友林等, 其中将农耕文化的石器、木器、竹器、陶器共300多件, 基本囊括了木洞地区乃至长江一线农业文明用品存列在校园文化村。将木洞山歌的禾籁列在其中。校园文化村对接沧白故居, 进入古色原始的巷道, 再进入城门。城门是原豚溪口抗战时间“中国中学”校址上取的原石头城门, 距今有100多年历史。沿着古城墙进入校园文化村。

5、传统文化。由于学校是由文昌宫观澜书院、海军部、天主教堂演变过来, 学校教育承接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具体体现在《易经》、《弟子规》、《四书五经》上。因此, 学校建设了中华文化经典浮雕墙。综上所述, 木洞中学校园文化在平民教育思想的主题下, 有历史性、传承性、校本性、区域性、包容性。

6、科技文化。新食堂建好以后, 我们还将在食堂原址上建设一个科技文化园, 把科学家塑像、各种数理化公式、世界各大节日刻于其中, 让学生适应时代发展, 培养科学意识。更好使学生“至公至能”。

四、木洞中学平民教育理念的管理文化构建

这些年我们淡化硬性管理, 而实行文化管理。什么叫文化管理呢?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前提, 重视情感和价值在管理中的运用, 通过构建共同愿景, 以文化渗透和价值导向师生行为趋向, 以形成团队核心、团队精神、团队共同价值取向, 激励师生的文体性和积极性、创造力。通过师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来促进学校的发展。其核心是通过文化的导向、凝聚、规范等功能, 使师生自觉地依照学校文化蕴涵的价值导向行事。以学校老师共同发展为出发点, 以自我价值实现为动力, 减少对师生的约束, 增强师生个体发展空间, 让他们活跃起来, 充满激情, 充满活力。因此, 学校的所有制度都体现出人本思想。

五、木洞中学平民教育理念的课程文化构建

根据新课程改革“三维目标”要求, 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构建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又根据新课程修习方式设立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自修课程。不同的课程、不同的修习方式, 会给学生更自由的选择空间, 更适合学生个性特长发展, 培养学生自由精神, 自主、自强能力, 实现“至公至能”。

六、木洞中学校园文化系统

(一) 学校标识

1、校徽。校徽中半圆的红色部象征初升的太阳, 黄色的星寓意木洞中学, 蓝色带状物代表长江, 整个图标的含义是:在奔腾不息的母亲河长江岸, 一所平民教育的学校在这里闪耀着, 她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 向着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校徽线条的红色象征爱党爱国, 也体现学校的名人文化构建;黄色线条象征传统、人格, 也体现学校的平民教育理念, 传统文化、农耕文化的构建;绿色线条象征创新、健康, 也体现学校长江文化的构建。

校徽揭示了木洞中学独特的地理位置, 蕴含了木洞中学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精神和文化构建。木洞中学在平民教育这面旗帜指导下, 必将像长江水一样, 清淡如斯, 平和如斯, 前进如斯。

2、校旗。红旗的左上角上突现校徽。

3、运动会会旗。英文字母MD, 木洞的大写拼音, “M”又变形为一个绿色足球场。“D”又变形为三根跑道, 表明木洞中学学生更高、更强、更快。

(二) 学校精神

校歌:木洞中学校歌

(三) 教室、办公室、功能室标识牌图案

(四) 各类制度、职责

1、学校的三本管理规程

2、上墙的制度、责任

3、学校行政管理图、行政分工职责

(五) 校门文化

校门设计理念:校门为中华典型的方正门, 由青沙石、黄沙石、玉石板包装, 表现学校的厚重、实在、纯朴、方正。表明《易经》思想“蒙以养正”, 也就是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正知正见。校左边由黑色花岗石装修, 比整个校门高出90公分到1米。顶端刻出“≡”线条, 表明《易经》文化的“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的思想。同时象征学校千年万代培养千万人才。“≡”也表示乾卦, 乾卦卦辞为“天行健, 君子当自强不息”, 蕴含学校的校训就是自尊自省, 自强不息。

1、魏书生题的校名 (正面) , 里面是窦瑞华题的“从平凡到不平凡”。

2、丁雪松、李华飞、杨沧白、于右任题词及黄济人《木洞中学赋》, 在校门旁的文化墙上 (图片) 。

3、校门花坛, 有四尊长江石, 根据形象命名为:“卧虎”、“藏龙”、“沉鱼”、“落雁”, 象征木洞中学学生从平凡到不平凡。有一株3米多高的景观树, 象征创新、健康。

4、进校两旁行道树、长江石等。其名称为:扬帆、启航、纤夫石、犀牛望月、灵龟寻缘。

(六) 班级文化

1、班级理念牌 (教室门旁挂) 。

2、班级讲台正方“自尊自省, 自强不息”, 国旗。

3、讲台对面方:三个铁质书柜, 两边字画条幅, 书柜上方“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4、靠窗方:《中学生守则》《中学生行为规范》。

5、靠门方:班级课表、通知、专栏等。

6、教学楼道:名人名言牌, 学校校本图片、名人活动、学生活动。

(七) 寝室文化

1、寝室管理要求。

2、学生生活习惯歌。

3、各寝室门旁:各寝室理念牌。

4、寝室布置。

5、寝室楼道:学生活动图片, 寝室生活要求图片。

6、给学校五栋学生宿舍命名。

学生寝室是学生居住的, 学生生活除了教室、操场就是寝室。所以寝室文化熏陶十分重要。居者常思, 所以将孔子的五思给每栋楼命名:

“思近楼”:“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思远楼”:“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思贤楼”:“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省也。”

“思义楼”:“士见危致命, 见得思义。”

“思齐楼”:“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八) 食堂文化

1、食堂工作人员公示。

2、饭菜价档公示。

3、营养配餐公示。

4、取饭菜窗口标语。

(九) 安全文化

1、安全专栏。

2、教室、寝室、功能室安全提示牌。

3、安全消防箱。

4、安全教育教材。

(十) 橱窗、板报文化

(十一) 学校文化长廊

(十二) 旗台、舞台、校园电视台、网站

(十三) 校园分布导视图设计图案

(十四) 体育文化、体育颂浮雕、足球场、篮球场、广场、乒乓台图案

(十五) 校史文化:校史馆、状元门、通慧门、宋砖墙、明代古井、千年苦情树、百年黄桷树。

上一篇:个人博客系统开题报告下一篇:地产公司材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