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生产管理

2024-07-27

东北大学生产管理(通用6篇)

篇1:东北大学生产管理

运营管理

名词 一章

过程中,不断地增大。六章

17、库存:是企业用于今后争重点发生变化时(3)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量发生变化时(4)现有运营绩效不单一节点控制补充供货(3)减小订货批量(4)产品短缺情况下的分配策略与信质量、时间、成本、服务

(二)资源要素管理 设施设备管理、人员管理、系统)各自的优势? P系统优势(1)是以固定的时间间隔进行补充订货(2)

1、运营活动:是一个“投入—变换—产出”的过程,即投入一定的资源,经过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变换,使其价值增值,最后以某种形式的产出提供给社会的过程。

2、运营系统:是指“投入—变换—产出”的运营过程得以实现的手段的总称。二章

3、运营战略:在企业经营战略的总体框架下,决定如何通过运营活动来达到企业的整体运营目标。

4、生产进出策略:就是指根据产品市场寿命周期,确定在其整个寿命周期的哪一阶段进入和退出该产品的生产。

5、学习效应:是指一个人或一个组织重复地做某一产品时,做单位产品所需的时间会随着产品生产数量的增加而逐渐较少,然后才趋于稳定。

6、产量的柔性:柔性是指对外界变化的能力,产量的柔性,指能够根据市场需求量的变动迅速增加或减少产量的能力。三章

7、运营流程:是指能够把一定投入变换成一定产出的一系列任务,这些任务由物流和信息流邮寄地连接在一起。

8、人员柔性:是指人员能够执行较宽范围内的多种工作任务,能在流程的多个环节、甚至不同流程之间进行调配。

9、流程节拍:是指连续完成相同的两个产品(或两次服务,或两批产品)之间的间隔时间。

10、生产周期:是指要加工的产品从以原材料的状态进入一个运营流程,直至变换成完成品为止,在运营流程中度过的全部时间。四章

11、工作研究:是指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把现有工作方法中不合理、不经济、混乱的因素排除,寻求更好、更经济、更容易的工作方法,以提高系统的生产率。

12、工作标准:是指一个训练有素的人员独立完成一定工作所需的时间,他完成这样的工作应该预先设定好的方法,用他正常的努力程度和正常的技能(非超常发挥),所以称为时间标准。

13、团队工作方式:是指以往每个人只负责一项完整工作的一部分不同,由数人组成一个小组,共同负责完成这项完整工作,在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工作任务、工作方法以及产出速度等都可以自行决定。

14、BPR(工作流程重构):为了飞跃性地改善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现代企业的主要运营基准,对工作流程进行根本性地重新思考并彻底改革。五章

15、供应链:是由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商、生产商、批发经销商、零售商、运输商等一系列企业组成。

16、牛鞭效应:是指订货量的波动在从零售商到批发商批发商到制造商,直至制造商又到零部件供应商的 销售或使用的储备无聊,按管理学上“具有经济价值的任何物品的停滞与贮藏。财务报表上,库存表现为给定时间内企业的有形资产。

18、独立需求库存:是指那些随机的、企业自身不能控制而是由市场所决定的需求产品的库存。七章

19、综合计划:又称生产大纲,它是对企业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资源和需求之间的平衡所作的概括性设想,是根据企业所拥有的生产能力和需求预测对企业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产出内容、产出量、劳动力水平、库存投资等问题所作出的大致性描述。八章

20、项目管理: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为了完成一个既定的目标,并通过特殊形式的临时性组织运行机制,通过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充分利用既定有限资源的一种系统管理方法。

21、关键路线:在一个网络图中,总时差为零的活动,称为关键活动,时差为零的结点称为关键结点。简答题 一章

1、运营管理的目标和基本问题?

运营管理的目标:在需要的时候,以适宜的价格,向顾客提供具有适当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基本问题:(1)产出要素管理(2)资源要素管理(3)环境要素管理 二章

2、影响运营战略制定的因素?

(1)市场需求及其变化(2)技术进步(3)供应市场(4)企业整体经营目标与各部门职能战略

3、生产进出战略的种类?(1)早进晚出(2)早进早出(3)晚进晚出

4、学习曲线在制定运营战略中的应用?

首先,学习曲线可以用来帮助企业较精确地估计对生产运营能力的需求,制定相应的能力计划。其次,学习曲线可以用来帮助企业制定产品的成本计划以及价格策略,此外,学习效应对于制定竞争策略也具有重要参考作用。从另一个方面,学习曲线如使用不当也是有一定风险的。

5、提高纵向集成度的益处?

(1)与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由不同企业所拥有相比,如果一个企业拥有较多的环节,则这些环节之间的交易成本有可能降低(2)在向前集成的情况下,能够降低供应风险(3)在向后集成的情况下,有助于赢得和长期保持顾客(4)有利于协助调整个供应链上的运营计划和实施控制,降低库存水平(5)有助于提高竞争壁垒 三章

6、企业在哪些情况下需要考虑运营流程的选择设计?

(1)企业引入一项新产品或新服务时(2)企业的竞理想时(5)竞争对手通过使用新技术、新流程等方法提高了竞争时(6)资源成本或可得性发生了变化时,等等。

7、运营流程的构成要素? 投入、产出、任务、物流和信息流、库存

8、运营流程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1)资本集约度,即如何在流程中将人力和设备有机结合(2)资源柔性,指设备和人力可灵活地至于多种产品、多种产量水平和执行多种职能的能力(3)顾客参与,只顾客以什么形式,在多大程度上称为运营程度的一部分(4)资金预算,新建一个流程或改造一个现有流程需要花多少钱 四章

9、泰勒的工作设计思想?(1)工作方法不能只依靠经验,而应当科学地加以研究制定正确的工作方法和标准工作量(2)每个人的工作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得到改善,即把工作内容分解成单元,观察和研究这些单元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测定所需要的时间,以发现最合理的方法(3)对于经过培训、使用标准工作方法,并能达到标准工作量的人员,给予奖励。

10、工作标准在工作设计中的作用?

(1)制定生产运作能力计划(2)进行作业排序和任务分配(3)进行运营系统及运营流程设计

11、BPR(工作流程重构)的具体方法?

(1)将数项工作或业务组合、合并为一(2)给予职工决策拍板的权力(3)工作流程的各个步骤按其自然顺序进行(4)为同一工作设计若干种进行方式(5)工作超越组织的界限,在最适当的场所进行(6)尽量减少检查、控制、调整等管理工作。五章

12、采购管理的主要内容?

(1)接受采购要求或采购指示(2)选择供应商(3)订货(4)订货跟踪(5)货到验收

13、供应商管理模式中竞争模式的一般特征(竞争关系为主的供应商管理模式的特征)

(1)买房以权势压人来讨价还价(2)供应商名义上的最低报价并不能带来真正的低成本(3)由于买房和供应商之间是受市场支配的竞争关系,双方的技术、成本等信息都小心翼翼地加以保护,不利于新技术新管理方式的传播(4)由于双方关系松散,双方都会用较高的库存来缓解出来需求波动或其他意外情况时的影像,而这种成本的增加,实际上最后都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5)不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6)买方的供应商数目很大,每一种物料都有若干个供应商,使供应商之间保持竞争,买方从中获利。

14、减小牛鞭效应的对策和措施?

(1)提高信息精度(2)由息共享(5)利用适当的价格策略来稳定需求(6)建立信任与与合作伙伴关系 六章

15、经济订货批量模型是给予哪些假设?

(1)对某产品的需求率恒定(2)产品以批量生产或采购,整批到货(3)存在两种有关的成本(4)各个产品的决策互相独立(5)不存在需求、订货周期或供应的不确定性

16、库存的分类?

(1)按其生产过程和配送过程中所处的状态,库存可分为原材料库存、在制品库存和完成品库存(2)按库存的作用分,库存可分为周转库存、安全库存、调节库存和在途库存四种(3)按用户对库存的需求特性分,库存可分为独立需求库存与相关需求库存 七章

17、生产类型的分类?(1)按产品使用性能分类:通用产品和专用产品两大类(2)按生产工艺特征分:流程型和加工装配型(3)按生产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分类:可分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小批量生产(4)按产品需求特性分类:可分为订货生产和备货生产

18、制定综合计划时所要考虑的成本?

(1)正是人员的人员成本(2)加班成本(3)库存成本(只有库存所发生的成本)(4)底单挤压成本和库存缺货成本

19、物料需求计划(MRP)的基本原理和关键信息要素?

基本原理(1)从最终产品的生产计划(MPS)到处对相关物料(原材料、零部件、组件等)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2)根据物料的需求时间和生产(订货)周期来确定其开始成定(订货)的时间。

关键信息

(1)MPS,即每一最终产品的生产计划(2)物料清单

20、应用MRPⅡ/ERP模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成功运用MRPⅡ/ERP系统的首要问题是有效的、规范的输入数据(2)成功实施MRPⅡ/ERP系统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管理人员的支持(3)员工对MRPⅡ/ERP的理解与有关知识的培训和掌握 八章

21、项目管理的在企业中的应用?

(1)新产品开发(2)软件系统开发(3)设备大修工程(4)单件生产

22、决定项目进度计划方法的因素?

(1)项目的规模大小(2)项目的复杂程度(3)项目的紧急性(4)对项目细节掌握的程度(5)总进度是否由以、两项关键是想所决定(6)有无相应的技术力量和设备

论述题 一章

1、运营管理的基本问题?

(一)产出要素管理 信息管理

(三)环境要素管理

2、现代运营管理的新特征?

(1)现代运营管理的涵盖范围越来越大(2)随着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多变化,多品种小批量混合生产方式成为主流,成产方式的这种转变使得在大量生产方式下靠增大批量降低的方法不再能行得通,生产管理面临着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与降低成本之间相挬的新挑战,要求从生产系统的“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去探讨新的方法(3)信息技术已成为运营系统控制和运营管理的重要手段,随之带来的一系列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上的变革已成为运营管理重要研究内容(4)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剧,“全球运营“成为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客题,因此,全球运营管理也越来越成为运营管理学中的一个新热点(5)跨企业的集成管理—供应链管理成为企业运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开始致力于整个供应链上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合理化和优化,与供应链上的多个且结成联盟,以对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二章

3、纵向集成的利弊? 弊

(1)因为所跨越的供应链环节越多,所需投资也越多,要想退出或转换也就越难,这容易导致资源柔性的降低(2)各个环节的运营容易产生不平衡,从而限制运营能力的充分大会,难以保证各个环节都受到好的效益(3)如何不同阶段的运营内容差别较大的话,管理将变得复杂,需要高度的经营技术和管理方法。利

(1)与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由不同企业所拥有相比,如果一个企业拥有较多的环节,则这些环节之间的交易成本有可能降低(2)在向前集成的情况下,能够降低供应风险(3)向后集成的情况下,有助于赢得和长期保持顾客(4)有利于协调调整各供应链霍桑的运营计划和实施控制,降低库存水平(5)有助于提高竞争壁垒。因为纵向集成度越高,竞争者要想参入所需的投资也越高。五章

4、电子商务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1)向顾客直销的机会(2)提供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利用的机会(3)从多种源泉汇集信息(4)提供个性化、顾客化的信息(5)加速通向市场的时间(6)采用灵活的定价策略 六章

5、库存的利弊?

利(1)改善服务质量(2)节省订货费用(3)节省作业交换费用(4)提高人员与设备的利用率

弊(1)占有大量资金(2)发生库存成本(3)掩盖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6、试比较定量控制系统(Q系统)与定期控制系统(P

是可以将多个订单组合起来(3)只在观测时刻知道库存水平IP即可

Q系统优势(1)是可以使每一产品观测频率个性化,这样有可能节省订货成本和库存持有成本(2)固定批量在有些情况下是理想的,或者必须的。(3)可以持有较少的安全库存 七章

7、试比较两种生产运营组织方式的优劣。(根据组织所需资源的形式可将运营组织方式分为哪两种?其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生产运营组织方式根据其组织形式所需资源的形式,可分为

(一)工艺对象专业化形式 这种组织方式是以工艺为中心组织设备、人员等生产运营资源,为每一工序提供一个工作场地。主要优点是:(1)产品制造顺序可以有一定弹性,从而对品种变换有较好的适应性(2)有利于充分利用设备和工人的工作时间(3)便于进行工艺管理,有利于同类技术交流和技术支援,有利于工人技术水平的提高。不利之处:(1)在某些工序,不同产品有时会同时争夺有限的资源(2)大批量在制品从一个生产单位转到又一个生产单位,生产过程的连续性较差,交叉运输和迂回运输较多,使加工路线延长,运输时间和费用也相应增高(3)在制品库存量大,停放时间长,致使产品成产周期延长,流动资金占用量大(4)不同生产单位之间的生产联系较为复杂,从而管理工作较复杂

(二)产品对象专业化形式 这种形式的优缺点与工艺对象专业化形式正好相反

8、试述综合计划决策的基本思路(综合计划决策的两种思路及各自常用的应变方法)?

(一)稳妥应变型

(1)调节人力水平(2)加班或部分开工(3)安排休假(4)利用(5)外协

(二)积极进取型

(1)导入互补产品(2)调整价格,刺激谈及需求

篇2:东北大学生产管理

学科建设项目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使部分学科接近或达到国内同类学科一流水平,充分发挥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结合东北大学学科建设的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学科建设项目管理的指导思想

1、学科建设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必须认真落实学校的学科建设规划,有计划、有目标、有选择、分期分批地完成学科建设任务。

2、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长期性的工程,因此学科建设必须有连续的资金投入作为保障。学科建设经费的使用要坚持“重点建设与普遍提高相结合,以重点建设为主”的原则。

3、为确保项目的质量,做到责任到人,校长将与项目的第一责任人签署责任状,项目第一责任人与项目负责人签订责任书。项目所在学院院长应作为项目的第一责任人;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

第三条 学科建设项目将采取学校和所属学院共同管 理的方式,以学院管理为主。

第二章 管理机构

第四条

校学术委员会及学科组负责学科建设项目的论证、审批、验收和调整工作。

第五条

学校对学科建设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学科建设处负责,必要时会同计划财经处、资产管理处、人事处、审计室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开展工作。

第六条 学院成立“学院学科建设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本学院学科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核、监督、管理以及验收工作。

第七条

各学科建设项目成立以项目负责人为组长的“学科建设项目工作组”(3-5人)。其主要职责是负责项目的实施。

第三章

组织实施

第八条 学科建设项目以《东北大学“十五”期间学 科建设项目申请书》为依据,严格按批准的建设内容和进度实施。

第九条

项目建设过程中,一般不允许进行大的调整,如需对原建设内容作调整,经所在学院同意,由项目负责人报学科建设处审核,由主管校长审批、备案。必要时,需重新进行专家论证,对项目重新审批。

第四章 管理职责

第十条

学科建设处负责编制学科建设经费分配方案并对学科建设项目进行综合监督管理;制定有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学科建设项目评估办法;检查和监督学科建设项目进展情况;负责组织项目的验收。

第十一条

计划财经处负责建设项目资金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决算;负责起草资金的预算执行情况报告。

第十二条

资产管理处负责建设项目所需设备的采购和非标准设备制造的管理,并制定学科建设项目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学科建设项目仪器设备招投标管理办法。

第十三条

审计室负责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和监督,并在项目建设完工时提供审计报告。

第十四条 人事处负责对引进人才、人员进修、培训、交流等方面的工作。

第十五条

各学院负责检查和监督本学院的学科建设项目的执行和进展情况;负责对专项建设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负责向学校报送项目进展报告和项目完成总结报告。

第十六条

学科建设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责任制。项目负责人应依据《东北大学学科建设项目申请书》的内容,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负责。在项目建设期间,项目负责人应保持相对稳定。遇特殊情况需变更项目负责人时,必须提前报请学校批准备案。

第十七条

项目负责人既要对项目全权负责,又要发扬民主,充分发挥学科项目建设工作组的集体作用。

第十八条 项目负责人的主要职责:

1、编制上报《东北大学学科建设项目申请书》、制定项目建设方案和年度投资计划。

2、组织项目建设实施,并负责项目经费使用、项目建设进度和项目建设质量。

3、负责研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重大问题应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4、按要求及时上报项目建设的季、年度统计报表,撰写年度报告,编制年度建设资金预决算报告。

5、接受项目中期检查。

6、负责撰写项目竣工验收申请报告、项目总结报告,并做好项目验收及后评价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五章 项目检查

第十九条 对于学科建设项目,将实行年度总结、中期检查的管理办法。

第二十条

年度总结包括:建设项目的年度进展报告、年度资金预算和决算、投资完成情况及下一年度的建设计划。年度总结由项目负责人组织整理,经所在学院汇总后,上报学科建设处及其相关部门。

第二十一条 中期检查由学校统一部署,学科建设处会同相关部门负责具体实施,检查时间应在项目实施的中期,中期检查的重点是:

(一)项目提出的总体建设目标和阶段性任务的进展情况;

(二)主要建设成效和可能形成的标志性成果分析;

(三)资金使用情况

(四)项目管理运行的机制和效果;

(五)项目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第二十二条

学校对学科建设项目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至少组织两次检查或召开现场交流会,对各建设项目的进度、财务、人员等状况进行检查评估,并提出评估报告;学校根据评估报告和检查情况,对各建设项目提出调整意见及改进措施。

第二十三条

对于未能按照项目计划完成当年任务,或经费使用混乱,违背学校财务支出原则的建设项目,将实施冻结经费进行整顿。对完不成阶段性目标,达不到预定水平的项目,经学校批准后予以终止,并根据情况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于完成好的项目,因建设需要可适当追加经费,以示奖励,确保建设任务的完成。

第五章 项目验收

第二十四条

学科建设项目验收工作应于项目执行期限终止后3个月内完成。项目负责人向所在学院提出项目竣工验收申请,经学院组织验收后,报学科建设处,由学科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对建设项目进行最终验收。

第二十五条

项目验收的依据是《东北大学“十五”期间学科建设项目申请书》和学校批复文件,以及项目的调整计划的审批和备案文件等。

第二十六条

学科建设项目验收的主要内容:学科建设项目的预期目标与建设内容的完成情况、标志性建设成果及水平、学术梯队建设情况、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科研成果的总体水平、项目资金使用情况、项目组织管理的经验及问题等。

第二十七条

验收前一个月,项目负责人应向学校提供下述文件:“学科建设项目工作总结”、“与国内外同类学科的情况对比材料”、“建设期间发表的论著”、“建设成果简介”、“项目经费开支汇总及财务验收报告”、“设备验收报告”等验收材料。

第二十八条

项目验收采取专家评审的方式。由学校组织专家和相关部门领导成立验收组,必要时将邀请部分校外专家参加。验收组在审阅验收资料和听取项目汇报及现场考察的基础上,经认真审查、充分讨论,形成正式验收意见,并填写“学科建设项目验收意见”。

第二十九条

对于在学科建设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成绩显著和效益突出的学院、学科建设单位和个人,将给予奖励和表彰。对于经学校评审达不到验收要求的,学校将取消其今后的立项资格,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三十条 本规定解释权归学科建设处。第三十一条

篇3:东北大学生产管理

一、蒋梦麟关于大学管理的主要思想

(一)学术自由、学术至上的办学思想。

说到蒋梦麟的办学思想,不得不提到蔡元培。蔡元培和蒋梦麟是师徒、同乡,具有相近的文化和教育背景,坚持学术自由,不仅只是坚持蔡先生之余绪,更是蒋梦麟理性选择的结果。蒋梦麟早在1918年论述新教育之标准时就指出新教育应该“包含小学、中学和大学,小学为普及教育之机关,中学以培养初级领袖为标准,而大学为研究高深学问而设”,“大学者,为研究高等学科而设,其学生为将来增进文明之领袖。故当以思想自由为标准”,“学生送入大学,一切学科行为,悉听自由。所谓大学自由是也”。[2]他认为学术要发展,必须注重学术自由的原则,“学术自由之权,所以求思想与学术自由之发展,不受外力之阻挠也”。[3]反之,“研究学术而有所顾忌,则真理不明”,而“思想不自由,智慧就不发达,头脑就不清楚”,头脑不清楚,学术不发达,社会进步就没有根基。因此,“文明之进步赖自动的领导,赖高等教育之思想及言论自由以养成之”。[4]除了学术自由之外,蒋梦麟还厚重学术,视学术为高等教育的唯一生命。蒋梦麟指出:“学术衰,则精神怠;精神怠,则文明进步失主动力矣。故学术者,社会进化之基础也。”[5]强烈的学术救国、学术立国的理念,促使蒋梦麟在1922年给北京大学学生会干事的信中明确提出:“学校之唯一生命在学术事业。”[6]

(二)“校长治校”和“学生自治”的大学民主管理体制。

1931年1月16日,在北大纪念周上,蒋梦麟根据《大学组织法》提出了“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的方针,提出:“教授须延聘大师、学者充之。校长当改善学校环境,使教授、同学打成一片,潜心努力学术。”[7]蒋梦麟先生以引导学生专心求学为目的制订了严厉的学生管理制度,如1932年颁布的《国立北京大学学则》,强制学生专心向学。蒋梦麟鼓励学生自治,他认为“学术自治,是养成青年各个的能力,来改良社会的进化”。[8]

蒋梦麟先生的主张,以追求高等教育的正规化为目标,希望大学行政系统不再依附于学术系统,而是在学校的管理与发展上起着主导作用;其管理实现功能分化、管理有力。他强调“校长治校”,强化了校长的工作职责,强调管理效能的发挥,努力与当时的北大实际相一致,更有战略性。他也提出,治学、治事应具备不同素质,其人员选聘的标准也应当不同。“校长治校”强调了校长的职责,对“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起着保证和监督作用,四者相辅相成,促使教授、学生更好地为学术而奋斗。蒋梦麟倡导建立学生自治会,以实施学生自治的管理思想。30年代的北大,在蒋梦麟的创导下,在学生管理上保持着自有宽容、注重个性发展的北大传统,鼓励学生各就所好,专心发展。

(三)重视教学和科研活动。

作为一个教育家,蒋梦麟非常重视教学和科研活动。如:1.对学科设置和课程建设十分关心。他在北大时期,先后成立了教育学系、东方语文系、生物系、心理学系,聘请大批留美学生来校任教,并对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制度进行了改革。2.改善教学条件。蒋梦麟十分重视图书馆的建设,他出任校长后,图书部改称图书馆,并筹建新图书馆、学生宿舍、实验室和仪器室。1931年起,蒋梦麟通过蔡元培和胡适等的帮助,取得了美国文化教育基金的补助,客观上对学校科学研究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至1935年7月,北大图书馆共收藏中文图书170415册,日文书籍12275册,西文书籍67603册,中外文杂志400余种,中西文报纸30余种,并保存有一定数量的孤本、珍本和善本,1936年又购进马隅卿收藏的小说、戏剧书籍5389册。中日文书采用《中国十进分类法》,西文采用《美国杜威十进分类法》。另外,除了学校图书馆之外,北大文科研究所所藏清朝内阁档案、汉简、拓片等很多。为把北大建成中国学术文化中心,他一方面广延名师,汇聚全国精英,开展学术研究,另一方面大力扩充校舍,增加图书馆藏书,扩充仪器设备,为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创造条件。

总之,蒋梦麟的大学管理思想极其丰富,窥其一斑,足可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

二、对当前大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启示

(一)“校长治校”突出了以校长为核心的管理团队中校长的领导力,校长、教授、职员与学生要各司其职。

“校长治校”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教育组织管理原则。现代大学是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的基地,大学的发展与进步,需要校长的领导力。蒋梦麟先生所倡导的校长治校,并不是盲目地由校长用集权来治理学校事务,而是由校长统领、发挥专家作用的治校模式,是大学制度建设的基础。在行政管理中,决策权的相对集中为做出高质量的决策提供了保障,而教授可以为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帮助,但一旦教授的利益与大学的目标相冲突,让教授参与决策是没有效率和不科学的。借鉴蒋梦麟校长的主张,处理好学术事务和行政事务管理的关系,实现两者分而治之可能是大学治理的有效模式,它保障了特定的大学目标的实现。校长治校,要重视“教授治学”,有效保障学术自由。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学术自由制度来保障,让学术相对于外界不受社会的干扰,相对于内部不受行政的制约,保持宽松和谐的环境。为此,需要促进各类学术组织建设,让那些教学、科研领域中的“专家权威”在学术上拥有发言权、决策权,使他们增强学术和社会责任感。但校长要把好“舵”,因为过分强调学术自由会导致形成一种抵制学校改革的力量,校长有必要按照学校战略目标,引导学者努力为学校的发展服务。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英语教研室,河北石家庄

摘要: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空前的挑战。英语不仅是人们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更重要的它还是国际竞争的武器。本文通过对专业英语的内涵、特征及优势的分析,提出了ESP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意在加强对专业英语教学的认识。

关键词:ESP优势思考

一、专业英语的内涵及特征

专业英语(ESP)即“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Hutchinson&Waters,1987)。如商务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营销英语、计算机英语等。ESP教学有三个区别特征:(1)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2)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称相关,(3)词汇句法和文章取材与特定职业相关的活动。从以上可看出ESP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强调以人为本,实行高校教育素质转变中具有非常现实的实际意义。

二、专业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

1.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背景

中国与国际市场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企业越来越青睐既有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能熟练地运用英语

(二)蒋梦麟重视大学科研工作的基本思想,对于我们目前改革和完善大学社会职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蒋梦麟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之所,基于这种大学观,他主张大学应设各科研究所,办研究院,开展科研工作。在任职北京大学期间,他十分重视购置图书资料和实验仪器,为师生的科研工作创造条件。为改善师生学习和研究的条件,蒋梦麟领导的北京大学并不是像如今有些大学那样一心热衷于盖大楼、建新校区,建“面子工程”,而是特别重视办好图书馆、扩充实验室、编辑出版高水平的学报、邀请中外著名学者前来讲学、组织学术研究团体等等。就大学而言,这些“软环境”的建设往往更为重要。在蒋梦麟的主持下,北京大学在这一时期取得相当突出的科研成果。尤其是研究教授的规定大幅度地提高了研究教授的待遇,使他们不必为生存状况而操心,从而将主要精力用在科学研究上,有效地推动了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这些思想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为适应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我国的高等学校必须摆脱强调教学、忽视科研的办学模式,使高校科研、教学和服务三项基本社会职能得到均衡的发挥。

(三)蒋梦麟关于大学办学模式和社会职能多样化的思想,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蒋梦麟强调大学要“研究高深学问”、培养“专门人才”正是相对于当时的专门学校而言的。在他看来,大学应“治学”,进行“高深学问”的研究,以综合培养有较高素质和修养的专业人才;而专门学校则主要“治术”,进行职业性的专业训练,提高人从事一定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以专门培养社会各项工作所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蒋梦麟认为各类型和层次的学校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没有等次高低贵贱之分。各级学校有其相应的目标,各级学校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

如今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已经发展得更加完备,层次和类

与外商进行专业方面的技术交流、谈判与合作。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讲的还是“聋子英语”、“哑巴英语”,课堂教学为了英语四、六级考试,教师被迫背水一战。对此教育部出台《关于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部分项目的通知》(高教司函[2002]291号),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教学要求》),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全国许多高校展开。不少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已提出了ESP的教学理念,如我国英语语法家章振邦教授(2003)明确提出“需要对我国外语教育作战略性的调整,要点是把普通英语教学任务全部下放到中学阶段去完成,以便学生进入高校时便可关注于专业英语的学习”。这就从战略的高度给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2.专业英语教学的优势

专业英语教学是从单纯的、孤立的语言教学转向将语言与内容教学相结合的“语言与内容融合学习”(integration o language and content learning),将学生欲从事的专业与语言学习相结合,通过使用英语来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技能,是交际功能语法教学的延伸。尽快让学生接触他们毕业后可能从事的行业英语,让他们尽早建立起专门用途英语的词汇体系,掌握这些文体的文章结构、语言特点和表达规律。开展包括“国际商务英语”、“国际金融英语”、“国际营销英语”、“新闻英语”等课程的学习,既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了学生的知识

型也更加丰富多样。但是,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贪大求全的倾向。一些院校不是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努力办出本校的特色,而是不论条件如何,专科都急于升格为本科,大学不管是否真正有融合和互补的可能都“并”而“大”之,形成所谓的“综合性大学”。实际上,发达国家和我们自己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早已告诉我们,面对即将到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我们应当办好各种类型和各个层次的高等学校,不必全部“升格”办成既大而全又无特长的“大”学。

参考文献

[1]曲士培.蒋梦麟教育论著选(前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0.

[2]蒋梦麟.建设新国家之教育观念[J].教育与职业,1918,(5):30-31.

[3]蒋梦麟.杭州大学意旨书[J].北京大学月刊,1923,(1189):121-122.

[4]蒋梦麟.过渡时代之思想与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446.

[5]蒋梦麟.过渡时代之思想与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21.

[6]蒋梦麟.过渡时代之思想与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422.

[7]孙善根.走出象牙塔——蒋梦麟传[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153.

篇4:从英国大学管理体制看大学管理

英国大学管理体制特色聚焦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价值观的不断变化,英国大学的管理体制步步维新,改革后的英国大学管理体制使得大学的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能力得到放大,学生管理更加人性化,同时注重学生满意度的培养,对学校的评估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英国,董事会是大学的领导机构,负责大学的全面事务,董事会成员中至少有一半的校外人员,董事会主席就是从这些成员中任命的,他(她)既不是高校的雇员也不是学生。所有的校外成员都必须具备专业的技能,抑或在工商业界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其中,至少有一名成员是教育专家。

“两会”制的领导管理体制,重视各类人员的参与 英国大学普遍实行董事会和学术委员会的所谓“两会式”管理体制。董事会是大学的领导机构,负责大学的全面事务,董事会成员中至少有一半的校外人员,董事会主席就是从这些成员中任命的,他(她)既不是高校的雇员,也不是学生。所有的校外成员都必须具备专业的技能,抑或在工商业界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其中,至少有一名成员是教育专家。一般来说,董事会是大学各项事务的最高决策者,拥有诸如学校的长期发展规划、资金的引入和利用、特色的形成、人事升迁等各类重要事项的决策权。校长由董事会选拔并对董事会负有责任。而学术委员会主管的是学术性事务,有关各类教学科研方面的问题,都需要由学术委员会进行决策评定。学术委员会由二级学院院长、资深教授、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在保证学术水平的同时,注重学术管理的相对独立性。

英国大学非常重视发挥教职工的作用,各类教职工都能参与到学校管理的决策过程中。又由于大学生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英国大学充分肯定学生的决策者身份,推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尤其是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方面的事务和各类决策。

注重学术自由,推行大学自治 在英国,高等教育非常推崇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这是一直以来得以传承和延续的办学理念。例如,大学在学位授予、课程设置、学科专业管理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自主权。1992年,大学里双轨制的结束、国家学位委员会的取消,使得即便刚刚升格的新大学也可以自主授予学位。对于从政府得到的资金,交付后全权由大学使用,政府不加以干预,只是有一个评估机制,准确地分析资金使用效益,政府根据所得出的结论,做出相关的调整和修正,保证大学的顺利运行。

在英国,大学的真谛就是创造知识、传授知识,进而培养人才并且服务于社会。英国大学非常提倡教职工的流动,采取全员聘任的方式,积极招聘优秀人才,注重教学效果和质量,保持学术创新。另外特别提供研究经费,支持各类学术活动,塑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供公共平台,促进交流和沟通。这为拓展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科知识交融、激发创新思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倡导“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 受文化背景和民族特性的影响,英国的大学管理非常重视平等和多样性。大学成立了各色各样的机构,保障学生受到同等的待遇,免受歧视,促进公平。

对于教师的管理,在注重教学质量考核的同时,注重人的培养,给予各类福利待遇。一旦教师未达到教学目标,在执行相关条例时,还力图帮助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制定出完善的措施或者调整教学方向,或者由资深教授提供教学建议,促使其提高,从而达到学术标准。

对于学生来说,由于采取的是学分制,学生有很大的自学空间。学生入学后没有固定的班级、专业、课程、教师,这些都是根据兴趣自选的。这使得学生的兴趣得到支持,能自主地调整和组织教学资源,还可以缩短或延长学习年限。同时,实施“导师制”的教学方式,在导师指导下,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络等各项资源。强调以自学为主的学习过程,力图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方面,非常注重学生与老师的互动。老师要善于提问题,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言,培养学术理念,从而培养学生表达、沟通、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其实践能力。

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责权明确 在英国的大学管理中,政府与学校的责权明确,分工细致。政府对学校的考核指标非常具体而且非常量化,有利于各大学办出特色和进行有序的良性竞争,保证了大学教育追求教学质量,重视人才培养,进行资源开发与创新。

高校校长作为独立的行政法人机构的法人代表,在学校董事会及校务委员会的领导下,完全承担了学校建设与发展的责任。大学的高层管理者对大学的发展模式作出合理定位,决定学校管理的架构体系、建设体系以及长期发展战略,提出一个合理的、谨慎的发展规划,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英国大学管理体制对我国大学管理的启示

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学校的关系 明确各高校的战略定位,准确把握政府与高校的关系,这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要按照高等教育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扫除不利于高校健康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在专业设置、学位授予方面给予大学较大的自主权,制定科学的拨款、贷款标准,引入先进的考核评估机制,充分激发高校活力。从这方面看,准确把握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应该在专业设置、学位授予方面给予大学较大的自主权,科学地建立拨款、贷款标准,引入先进的考核评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加强各高校之间的公平竞争。

落实“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是要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结构,通过加强学术交流与沟通,建造学术研究平台,加强经费投入,充分调动和保护教师参与学校各级各项学术事务管理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学术和管理创新的制度环境;二是在课程、专业选择、老师选择方面充分肯定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有充足的自由度,在自由与约束中积极发展,提高其思考、创新能力。同时要提倡多样性,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此外,从招生、培养、就业等各个方面为学生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提升其能力,解决其面对的现实问题,注重人文性、科学性,真正培养出能服务于社会的高标准人才。

协调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 在我国的大学管理体系中,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总是交织在一起,普遍存在两者失衡的问题。行政权力管辖范围太广,权力膨胀,对学术有较多的干预,显然不利于大学发展。要正确处理好大学管理中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学术权力主要负责学术事务的管理和决策,管理学术活动,充分发挥学术的相对独立性。行政权力则主要负责人力资源管理、经费的使用效益等各项行政管理工作。应加强学术委员会和教职工、学生团体在高校长期发展中的作用,博采众长,及时采纳相关意见,力图构建一个学术自由、管理自治的高等教育治理模式。

篇5:大学土地管理生产报告

摘要: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颁布以后,结束了多年来无偿占用土地和以言代法的不正常现象, 走上了以法管地、有偿使用土地和科学管理土地的轨道, 同时也对土地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规范、正确、高质量的土地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是保证国家行使地政管理、土地税收等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石, 是保护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依据。

关键词:土地 权属调查 地籍测量

一 土地权属调查是地籍调查的核心, 界址调查又是权属调查的核心

土地调查是为查清土地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而进行的调查。根据内容和侧重点的不同可分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城镇地籍调查和土地条件调查三种。地籍是土地诸要素的隶属关系综合成一体的总称。它不仅包含着土地权属、位置、质量等要素,而且还应包含着土地附着物的权属、利用现状、利用性质等要素。地籍是记载土地权属界线、界址拐点的位置以及土地权源及其变更的基本依据, 是调处土地争执、恢复界址、确认地权的依据是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 保护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的基础资料。地籍调查是土地管理的基础, 是以权属调查为核心, 查清每一宗土地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用途等基本状况, 满足土地登记的需要。地籍调查是土地登记前期工作和法定程序之一。新《土地管理法》第三章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进行土地调查。土地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应当配合调查, 并提供有关资料。

土地数量、质量及其分布和变化规律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资料。地籍资料的完整性及现势程度是科学管好用好土地的基本条件。地籍调查内容包括土地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两部分。土地权属调查是指土地产权的归属, 包括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 是土地制度的一个核心问题。土地制度对于土地的种种约束表现为对土地产权的约束。土地产权是一种财产权,是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包括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租赁权、抵押权、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土地产权也象其他财产权一样, 必须有法律的认同并得到法律的保证才能产生。地权属调查的目的是明确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是顺利推行登记发证制度的先决条件。

土地权属界线在我国习惯用“ 宗地” 这个词来描述一个土地权属单位的空间范围, 在国家地籍规程中, 宗地是由权属界线封闭的权属地段宗地是地籍的基础, 是地籍信息的载体。因而土地权属调查是以宗地为单位进行的, 具体包含宗地权属性质指土地所有权的性质以及土地使用权的权源、取得土地时间和土地使用期限、土地使用状况、土地使用者和所有者名称等宗地的位置、界线、四至关系、及相关的行政界线、地理名称等宗地使用状况即指土地用途、土地等级、地价和共同情况等。在地籍调查中, 以土地权属调查为地籍调查核心, 而界址调查又是权属调查的核心, 因此, 地籍调查中, 界址调查是十分重要的。

土地权属调查经土地使用者认定, 为地籍测量、权属审核和土地登记发证, 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凭据。土地权属调查成果必须在土地权属调查员和相关土地使用人或指定代理人全部到调查现场后才能进行, 最终调查成果必须由土地权属调查员和相关土地使用人或指定代理人签字盖章。在土地权属调查工作中, 作好充分准备工作是调查成败的关键, 而作好充分地准备工作要把握以下三个环节、收集分析调查区域资料、踏勘调查区。既要注意收集现在的权属资料也要注意收集历史的权属资料,更要注意收集变更的权属资料, 审核资料是否齐全并要对资料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分析。在踏勘调查区时, 要注意收集原始的、第一手资料。制作调查区域工作用图, 划分调查区块、予编宗地号、合理安排调查计划, 发放调查通知, 约定调查时间。在进行实地调查中, 一要搞好宗地权属调查。要对宗地的权属来源情况、宗地的使用情况、土地所有权性质及权源资料上的土地使用者和申请书上的土

地使用者等进行调查、核实。地籍测量包括地籍控制测量, 地籍细部测量、面积测量等。地

籍测量是测定和调查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基本状况的测

量工作。其内容包括地籍要素和地形要素两大类。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 通过测量借助

仪器以科学方法, 在一定区域内测量每宗地的权属界线、位置、形状及地类界等, 并计算其

面积, 绘制地籍图, 为土地登记提供依据。地籍测量成果经办理土地登记后, 具有法律效力,所以地籍测量成果要取得土地权属单位或个人的认可。

地籍测量相对其他测量具有以下特性、地籍测量是地籍管理的最基本的技术手段, 是一

项基础性的具有行政行为的专业测量工作, 因而具有行政性、在处理确权诉讼的民事案件中,地籍测量往往是进行界址鉴定或证据检核的有力手段, 因而具有证据性、无论是建立基础地

籍, 还是进行变更地籍工作, 在对土地产权的审查、确认、保护等工作中, 地籍测量工作过

程都表现出勘验取证的法律特征, 都必须依照法律法规政策办理, 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

序进行,因而具有法律性、地籍测量的内容涉及到法律、经济、管理等领域。从事地籍测量

技术的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测量知识, 还应具有不动产法律知识和地籍管理方面的知识,因而具有多学科性。土地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工作的先后顺序, 应根据所处地籍调查区域的原有资料情况灵活安排。一般采用测量高精度的土地现状图后, 再进行调查, 对原有的大比

例尺地形图及现势性较好的区域可采用先调查后测绘的方法。地籍测量的类型很多, 应根据

对象、目的、要求的不同, 采用相应的方法和步骤土地登记发证的宗地测绘等项目进行先调

查, 利用现势性强的图件资料进行实地踏勘, 确认界址、绘制草图、填写界址确认表, 测绘

人员依照调查成果进行实地测绘, 内业数字化后再交调查人员签字认可。

二 土地权属调查制约着地籍测盆的成果, 地籍测检验粉权属调查的优劣土地权属调查和

地籍测量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也存在着质的区别。

前者主要是遵循规定的法律程序, 有关政策, 利用行政手段, 确定界址点和权属界线的行政性工作, 后者则主要是将地籍要素按一定比例尺和图例绘于图上的技术工作。但在地

籍调查的工作中土地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只有相互协调好才能保证地

籍调查成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在整个地籍工作中权属调查是重中之重, 在权属合法、界线

清楚的基础上完成的测绘资料才能成为登记发证的依据。在调查与侧量的工作关系中, 调查

工作是制约测绘成果质量与速度的首要问题, 在土地管理工作中, 地籍测量在地籍管理、用

地、规划、招标出让、土地监查、土地转让、土地登记发证等方面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认同,尤其是在建设用地报批、土地征用、企业改制、房改房、房地产开发竣工复核验收等土地登

记发证项目中, 广大用户不仅要求提供地测量成果, 同时要求速度快, 质量好。

在大量测绘任务的实施过程中要优质高效的提供测量成果资料, 地籍测量工作中出现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测绘技术性问题, 而多数是土地权属问题, 也就是说, 土地权属调查的难易程度影响着地籍测量工作进度。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一是由于大部分测绘项目原始资

料不全, 四址关系不清, 为了达到资料的权属清楚、数据准确、并具有合法性、就必须进行

深入细致的权属调查, 在权属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土地测量才具有可靠性。二是有些地块权源

不清、长期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 几十年沿袭下来长期得不到解决, 造成难以协调的“ 老

大难” 问题, 给土地权属调查工作带来困难, 调查前要反复查阅档案资料,去实地了解相邻

关系, 请有关人员实地指界。为了搞清土地权属问题需进行反复调查确认, 取得界址确认表,土地测量人员得到调查依据再去现场测量、内业数字化成图, 该资料才能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技术资料。也就是说没有调查依据, 就没有土地测绘成果, 而没有经过调查清楚的测绘成果也就不具备登记发证的依据。三是有些土地使用者的权源资料是世纪一年代的, 仅有那个

年代的审批资料, 没有土地的确切位置, 给土地权属调查带来困难。类似伺题在土地测量项

目中为数不少, 虽然测量工作量不大, 因为涉及到权属问题延长了测绘工作周期, 甚至影

响到土地管理工作对外服务的工作效率及土地使用者对政府部门工作的满意度。因此,土地

测量带有政策性、法制性、严肃性、及时性, 它与土地调查既为两体而又不可分割。在实际

工作中, 在操作上, 或先调查、后测绘、再确认或调查测绘同时到场或测绘人员提供测绘草

图后再调查。在土地征用、分批次报批、转让、储备等业务工作中涉及到土地权属调查工作的问题也很多。主要是集体国有土地的界线问题, 不同地类的面积及补偿标准问题。由于在拆迁安置中涉及到的居民、村民利益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权属纠纷较多, 协调难度大, 给

测量工作带来的影响也大, 需要多次到现场调查核实、调整修改, 同时进行土地分类调查。

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调查内容及要求, 土地测绘人员根据调查成果实施放样,程序是先进行

现场侧量, 将资料草图交调查人员根据图件资料到现场调查核实, 遇到难以解决的纠纷需

到房地产管理局及有关部门查档, 调查人员以查档资料为依据请区、乡镇、村、建设用地单

位、测绘等部门的人员到场进行现场协调处理, 一次不行, 得多次反复协调确认。待界址清

楚、集体、国有, 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界限清楚时再进行土地测量、内业成图。

土地权属调查与地籍测量是强化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其中心任务是摸清土地家底

和确认土地权属, 为土地管理各项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没有这些资料和基础数据,土地产权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将缺乏科学依据。为使地籍调查、测量工作更加科学, 更加规

范, 需有更多的专家和同行对土地权属调查与地籍测量工作中的相关问题, 作进一步深入

地研究、探讨,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地籍调查与测量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使地籍调查、测量工

作更好的为国土资源管理、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准确的、优质可靠的技术依据。

参考文献:

[1] 詹长根,唐祥云,刘丽.地籍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2—

32[2] 周荣根,闻卫明.宗地图的标准化制作[J].现代测绘,2008.3.30一3l

[3] 汤建国,陈刚.城乡地籍一体化管理的探讨[J].地理空间信息。2006.4,55—56

[4] 李景文,董星星,陈肖磊等.基于OOSEVM的城乡地籍一体化数据组织方法[J].测绘通

报,2008.3。50—52

[5]陈辉,许言科.RTK技术在高程测量中的应用.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31—32.

[6]张剑峰.GPS、RTK与普通测量关系的探讨.职业时空,2010,(01):150—151

[7]杨小平对GPSRTK在工程中作业方法及全站仪测距精度分析.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10,(01):76—78

青 岛 农 业 大 学

生 产 实习报 告

论 文 题 目:论土地权属调查与地籍测量专 业 班 级资环2007(土管方向)一班

姓名(学号)孙希丽(20072513)实 践 时 间2010.7.19——8.22

2010年9 月 13日

篇6:东北大学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

(2013年12月修订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勤工助学活动是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为规范管理我校学生勤工助学工作,促进勤工助学活动健康、有序开展,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根据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制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教财〔2007〕7号),在原《东北大学勤工助学管理办法》(东大学字〔2005〕18号)基础上,特修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勤工助学活动是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的主要内容是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科技和文化服务及培养劳动观念和自立精神的劳务和智力服务。

第三条 学校坚持“立足校园、服务社会”的宗旨,坚持学有余力、自愿申请、扶困优先、信息公开、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录取、协议管理的原则,鼓励、支持和指导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必要帮助。

第四条 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及学校、用工单位的管理制度,履行勤工助学活动的有关协议。不得参与有损于学校、大学生形象和有碍社会公德的活动。

第二章

组织机构与职责

第五条 学校设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勤工助学工作,负责协调学校的财务、人事、学工、教务、科研、后勤、团委等部门,指导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开展相关工作。

第六条 校学生资助工作办公室设在东北大学学生指导服务中心,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全校勤工助学的管理工作;负责制定学校勤工助学的基本政策和实施办法;负责勤工助学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负责为学生勤工助学和用人单位提供中介服务;负责调解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矛盾和纠纷,依法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负责实施其他有关勤工助学的管理和服务事项。

第三章

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置及申请 第七条 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分固定岗位和临时岗位。固定岗位是指持续一个学期以上的长期性岗位和寒暑假期间的连续性岗位;临时岗位是指不具有长期性,通过一次或几次勤工助学活动即完成任务的工作岗位。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设置以校内教学助理、科研助理、行政管理助理和后勤服务等为主。

第八条 学校统筹测算、安排、设置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学校后勤部门应大幅度减少雇用临时工,调整出适合学生参与管理和服务的岗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机会。

第九条 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设置原则:

(一)行政管理助理的岗位数量按各单位正规工作人员编制数确定:即3人(含)以下的办公室配备1-2名学生助理;3人以上的办公室配备3-4名学生助理。办公室每缺编1人,增加1名学生助理的工作量。

(二)教学助理、科研助理和后勤服务等岗位数量以工时确定:各单位测算出本学期内每月需要的勤工助学总工时数,按照岗位数=月总工时数/40小时,设置勤工助学岗位。

(三)设置的岗位数量既要满足学生的工时需求,又要保证学生不因参加勤工助学而影响学习。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时间原则上每周不超过8小时,每月不超过40小时。如因参加勤工助学而影响了学习,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有权中止或调整其勤工助学活动。

第十条 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设置:

(一)校内用工单位依据设岗原则,结合实际需要,在新学期开学半个月提出设岗申请,并填写《东北大学勤工助学岗位设置申请表》,报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二)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对用人单位申请的岗位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岗位在全校公开。第十一条 校外勤工助学岗位设置:

(一)校外用工单位携带营业执照副本和相关的证明文件到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办理登记手续。

(二)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严格审核用人单位法人资格,审核通过后岗位在全校公开,并与其签订《东北大学勤工助学用工协议书》。

第十二条 勤工助学岗位申请流程

(一)学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并填写《东北大学勤工助学岗位申请表》,经所在学院(部)审核同意后,上报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上一学期有不及格或违纪现象的学生原则上不得参加勤工助学活动。

(二)学校组织勤工助学岗位招聘会,学生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

(三)学校对拟定录用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维权意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岗前知识培训。

(四)经培训合格后,学生与学校、用人单位签订《东北大学勤工助学三方协议书》,并办理相关聘用手续。学校向学生发放工作证,学生须持证上岗,开展勤工助学活动。

第四章

勤工助学的管理

第十三条 勤工助学活动由学校统一组织管理,任何个人、团体和用工单位未经许可,不得在校园范围内招聘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或进行各种经营性活动。

第十四条 《东北大学勤工助学三方协议书》必须明确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等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的学生如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理办法以及争议解决方法。

第十五条 学生参加勤工助学依法享受劳动保护,任何用人单位或个人应为学生的人身安全提供保障,不得组织学生参加有毒、有害和危险的生产作业以及超过学生身体承受能力、有碍学生健康的劳动,不得损害或变相损害学生在劳动保护方面的合法权益。

第十六条 在勤工助学活动中,若出现协议纠纷或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协议各方应按照签订的协议协商解决。如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十七条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大学生不得参加传销、直销活动。学校严禁学生组织或个人在校内进行各种非法商业活动。对屡次不听劝阻,擅自参与或组织非法打工活动,造成不良影响的学生,学校进行严肃教育,并依据有关法律和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处理。

第十八条 学校每对在勤工助学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勤工助学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以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

第五章 勤工助学酬金

第十九条 校内固定岗位按月计酬。以每月40个工时的酬金原则上不低于300元/月为计酬基准,可适当上下浮动。

第二十条 校内临时岗位按小时计酬。每小时酬金原则上不低于每小时8元人民币。第二十一条 学生参与校内非营利性单位的勤工助学活动,其劳动报酬从勤工助学专项经费中支付;学生参与校内营利性单位或有专门经费项目的勤工助学活动,其劳动报酬原则上由用人单位支付或从项目经费中开支。

第二十二条 校外勤工助学酬金标准不低于沈阳市最低工资标准(参照《沈阳市民政局 沈阳市财政局关于调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的通知》(沈民〔2013〕66号)),由用人单位、学校与学生协商确定,并写入聘用协议。

第六章 勤工助学工作经费

第二十三条 以学校按规定划拨的勤工助学经费作为保障勤工助学活动正常开展的专项资金。

第二十四条 勤工助学专项资金用于支付学生的劳动报酬、勤工助学基地的建设和勤工助学活动所需设备的投入与维护。

第二十五条 勤工助学经费要专款专用,严格管理并接受学校有关部门的监督。

第七章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的解释权在东北大学。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上一篇:初中文言文实词和虚词下一篇:浅谈翻译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