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2024-08-21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9篇)

篇1: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谢晓果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知道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1.理解三角形的定义。2.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实践。教学准备:三角板、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质疑

1、老师从生活中收集到一些美丽的图片,想不想欣赏一下?(想)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在这些图片中都有一个我们认识的图形,看谁是火眼金睛,能把它找出来。出示幻灯片(三角形)

2、你们真是火眼金睛,今天这一节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角形,来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自主实践

(一)认识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

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老师带来几个与三角形有关的问题,敢不敢挑战一下?(敢)

(1)画一个你喜欢的三角形,想一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把各部分名称标在你画的三角形上。

(2)判断:你认为下列图形中哪些是三角形请用“√ ”标记。(3)结合画三角形和判断三角形的过程,在小组内说一说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要求: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交流:

生: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师:你是怎么理解围成的?怎么样才算围成的?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或者找三个同学围一围吗?

生:自己按理解的话说一说。

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样概括三角形的定义的?打开书第60页最底端,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利用课件理解“围成”

像这样三条线段的端点首尾相连,就像三条线段都要手拉手——围在一起。我们就可以说它们“围成”了一个三角形。

2、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师:三角形画好了,为了方便起见,我们一般用大写字母来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比如我用A、B、C表示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或△ABC。师:现在谁能具体说一说这个三角形有哪三个顶点,哪三条边吗?继续关注顶点和边,你知道顶点A所对的边三角形哪条边吗?其它两个顶点的对边在哪儿?

(二)探究三角形的高

1、创设情境引出三角形的高。

过渡:其实,在森林中长颈鹿和小山羊的房子它们都是三角形的,它们找不到家了,你能帮它们找出哪间房子是长颈鹿的家,哪间房子是山羊的家吗?并说明理由。出示课件

汇报:高的房子是长颈鹿的,因为长颈鹿长得高。“高”?你是说房子的高度不一样吧,那你能说说房子的高是指哪部分?你们能用手指划画一下吗?

2、初步感知三角形的高。下面哪幅图把你心目中的高表示出来了?(为什么)

三、汇报交流,自主展示

(1)在你们看来,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呢?(生自由发言)(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0页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3)同学们请看课件,第二幅为什么不是三角形的高呢?它是垂直线段呀,怎么也不行呢?

4、自主探索画高的方法。

①现在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三角形的高,你会画三角形的高吗?借助三角板画出一条高,比比看谁画得更标准。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纸上画。②学生汇报画高的方法,教师适当给予点评,然后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学生汇报:找到三角形的一个顶点A,向它的对边画一条垂线,用虚线表示,并作好直角的标记。师:点D就是垂足,AD就是三角形的一条高,同时BC就是它的底,我们把AD和BC就叫做三角形的一组高和底(高和底是互相垂直的两条线段。

③在三角形中标上字母ABC,和同桌说一说刚才画的高是以哪条边为底。

④明白高和底的对应关系。

⑤画出另外两条高。刚才我们画了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想一想一个三角形是不是只有一组底和高?(不是)你认为这个三角形有几条高?(三条)为什么?(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从每个顶点出发都可以向其对应的对边作一条高,所以有三条高)你会画另外两底边上的高吗?纸上见真功夫。(展示)看来三角形不但有三个角、三个顶点,还有三条高。(学生介绍)

⑥师在课件上展示三条高。三条高同时出现在这个三角形里,你还能说出它们分别是哪条底上的高吗?明确底和高的对应关系。出示课件。

⑦、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互为底和高。

四、拓展应用,自主内化

通过刚才的学习,孩子们对三角形有了新的认识,想不想挑战一下。

1、填空我最棒

(1)由三条线段()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三角形有()条边、()个角和()个顶点。(3)三角形有()条高。

2、判断

(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2)、三角形有一条高、一条底。()

3、画高。

(1)、第60页“做一做”;

(2)、第65页练习十五,第1题。

五、提炼评价,自主升华

师:同学们,今天再次走进三角形,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进一步的认识。

学生交流……

超市作业:下面的三角形以BC为底的高怎么画?

篇2: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思想,使学生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2.通过学习实际操作,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及学会三角形按角分类。

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4.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通过电脑动态展示,复习锐角、直角、钝角及角的边、角的顶点等概念。如果在角的两边取一定长度,得到两条什么线?把这两条线段连接起来,这是什么图形?

二、感悟抽象建立表征

1.师:我们学过了“三角形”(板书课题),说一说你见到的物体中,有哪些面是三角形的?(红领巾、三角板、三角巾、房梁等。)

2.做练习纸上的习题。做后讨论下面的问题。

(1)题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2)题中哪些图形不是三角形?为什么?

(由否定例证突出“围成”、“线段”这些词。)

3.师:大家讨论一下,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

4.讨论后小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5.(课件展示图形)

(1)师:这是一个三角形。它由3条线段围成。请看整个三角形,3条线段(边)围成三角形,除了原有的线段(边)之外,还有了些什么?(还有了角、顶点。)

(2)请指出图中的边、角、顶点。(注意学生指的是否正确。如“边”是连接两个端的线段;“角”是从一个端点引出的两条射线之间所夹的平面部分,“顶点”是两条边公共的端点。方向方位都不能指错。)

(3)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三、回归生活感悟特性

1.小实验:

(1)教师拿出一个用三根木条钉成的三角形,一个用四根木条钉成的四边形,请两个小朋友上来轻轻地拉两个图形。

师:各有什么感觉?(四边形一拉就变形,三角形拉不动。)

思考:其中有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道理?

(2)师:(拿出一张容易活动的椅子)这张椅子前后晃动。我们一起动手把它修好。想一想:用什么办法使这张椅子不再晃动?师生共同用木条钉椅子,并指引学生看到木条与椅子的两条边框构成一个三角形,如右图,椅子就不晃动了。

小结:一个三角形,只要它的3条边的长短固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也就固定不变了,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2.师:三角形的这种“形状不变的稳定性”,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3.三角形的分类

(1)电脑显示说出三角形中的三个角各是什么角?这三个不同的三角形分别是什么三角形?学生自学课本P136

(2)学生动手操作(按角给三角形分类)小组合作交流。

(3)小结: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四、画图操作感悟关联

1、复习“垂线、垂足”的概念

2、阅读课本第137页“从三角形……叫做三角形的的底”。

3、画“高”。

(1)理解“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

(2)确定一个顶点,找出它的对边。图略:

(3)用三角板画垂线

操作程序:①将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和底(对)边重合。

②将三角板沿底(对)边向前平行移动。使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顶点。

③左手按住三角板,右手画垂线。

(4)基本操作训练,要求只将三角板摆好,垂线暂不画。

4、教学“三角形的高”和“三角形的底”。

(1)让学生找出“顶点”和“垂足”,以及“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

(2)用三角板画出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通常画成虚线,并标明直角符号。学生画高时,教师巡视,注意个别辅导。

(3)用直尺量这条高的长度。

五、游戏——摸三角形

(1)摸一个直角三角形,摸好后举起来让大家看,看谁摸得又对又快。

(2)摸一个钝角三角形。

(3)摸一个锐角三角形。

六、课内总结,课外延伸

篇3:《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数学下册第22~23页的例题, 第24页的“想想做做”1~3题。

教材简析

这节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可以加深和拓展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积累一些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例1首先提供现实背景让学生从中找三角形, 并说说生活中看到过的三角形, 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接着让学生动手做出一个三角形, 从而体会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 并抽象出图形, 进而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例2则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 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教材还安排“想想做做”, 让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操作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让学生在由实物到图形的抽象过程中, 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过程中,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锻炼思维能力。

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 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一些最基本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教具、学具准备

1.每组小棒、方格纸、三角板、钉子板各一。

2.学生准备小棒若干根。 (包括10cm、6cm、5cm、4cm长的小棒各一根)

教学过程

一、生活激趣, 引入新课

1. 多媒体课件呈现篮球架图片。

谈话:在我们熟悉的篮球架的图片上你能找出哪些我们已经认识的图形?学生会答出: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还有圆形。

2. 揭示课题。

谈话:今天这节课, 我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这当中的一个图形——三角形。 (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

3. 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

师:你在我们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

请学生欣赏宜昌长江大桥、高压线杆、自行车、房屋的人字梁、雪花等含有三角形物体的图片。

师: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可真是无处不在。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篮球架的图片入手,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欣赏含有三角形的物体的图片, 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三角形, 唤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也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二、合作探究, 体验感悟

活动一: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 形成三角形的初步概念。

师:看来三角形在我们生活中确实有很多的应用, 同学们, 你能利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做三角形, 教师巡视指导。

在小组内交流, 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学生可能会用以下几种方法:

(1) 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

(2) 在钉子板上围成三角形。

(3) 直接沿着三角尺的边画三角形。

(4) 用直尺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

(5) 用硬纸板剪的。

……

展示学生制作的三角形, 并指名说说做的过程和想法。

师:三角形都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的图形。

(2) 画三角形。

请学生先在头脑里想一想三角形的形状, 然后在作业本上画出三角形。

(3) 说明并板书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讨论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点。

交流后明确: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 (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4) 在点子图上画两个三角形。

(5) 完成想想做做1。

(1) 学生独立完成。

(2) 同桌互相说说各部分名称, 再指一指。

提示:以图中的点作为三角形的顶点。

学生画好后再指名说说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平台, 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 呈现出来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位置也不同, 使学生由不同发现了相同, 在做数学中感知了三角形的特征。学生在“做三角形、画三角形、比较三角形”等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 由生活到数学, 逐步实现了三角形概念的主动建构, 这一过程也是数学化的过程。也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活动二:感受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1) 设疑。

师:几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 (三条) 三条线段一定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讨论,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 折饮料吸管初步感知。

请学生将饮料吸管任意折成三段, 看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刚才大家都非常积极主动, 不过有的同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有的同学却不能, 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哪位同学有勇气展示自己没有围成三角形的作品?

展示“失败”的作品, 思考怎样才能使它围成一个三角形?

组织学生讨论, 交流汇报:

生1:如果两根短的小棒的长度的和与长的小棒相等, 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了。

生2:我不同意你的看法, 因为两根短的小棒的长度的和与长的小棒相等时, 组合成的图形就平行或者重合了。

生3:我的观点是只有两根小棒长度的和大于长的小棒, 才可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老师有点为难了, 有的同学认为两根短的小棒的长度的和与长的小棒的长度相等时, 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 也有的同学对此表示反对, 还有的同学认为两根短的小棒的长度大于长的小棒时才有可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然而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想, 有的时候我们还真的不能光凭自己的想象, 不是口说无凭吗, 那就需要我们用实验来检验。

(3) 合作探究。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信封, 内有4厘米、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小棒各一根。

(1) 各小组测量4根小棒的长度。

(2) 小组合作, 任意取三根小棒围三角形, 并且记录好每次选用小棒的长度以及能否围成三角形。

(3) 汇报交流结果。

可能出现四种情况:

第一种:10厘米、6厘米、5厘米, 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这个三角形的三根小棒, 它的两边之和与第三条边的长度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计算, 发现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 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

第二种:10厘米、6厘米、4厘米, 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计算发现: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不能围成三角形。

第三种:10厘米、5厘米、4厘米。不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计算验证, 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第四种:6厘米、5厘米、4厘米, 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计算, 发现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4) 引导小结。

师:通过这四种情况, 你们发现三角形任意三条边的长度应该有什么关系?

讨论交流后, 总结出: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折饮料管, 在实践中发现了数学问题, 引发了认知冲突。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探讨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在学生发生争论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在这一探究过程中, 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合作探索、解决问题、主动获取新知的实践过程,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巩固深化, 拓展延伸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各自在书上画三角形, 同桌互相检查。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

学生读题后, 自己作出判断, 指名在全班交流。

3. 拓展:

(1) 数一数有几个三角形。

(2) 为10厘米、4厘米两根吸管再配一根吸管围成三角形, 还可以配多长的吸管?有多少种方法?有范围限制吗?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练习设计层层深入, 既巩固了新知, 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四、课内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知道了哪些知识?你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知识的?

篇4:《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数学下册第22~23页的例题,第24页的“想想做做” 1~3题。

教材简析

这节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可以加深和拓展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积累一些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例1首先提供现实背景让学生从中找三角形,并说说生活中看到过的三角形,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接着让学生动手做出一个三角形,从而体会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并抽象出图形,进而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例2则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教材还安排“想想做做”,让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操作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让学生在由实物到图形的抽象过程中,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一些最基本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教具、学具准备

1.每组小棒、方格纸、三角板、钉子板各一。

2.学生准备小棒若干根。(包括10cm、6cm、5cm、4cm长的小棒各一根)

教学过程

一、 生活激趣,引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呈现篮球架图片。

谈话:在我们熟悉的篮球架的图片上你能找出哪些我们已经认识的图形?学生会答出: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还有圆形。

2.揭示课题。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这当中的一个图形——三角形。(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

3.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

师:你在我们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

请学生欣赏宜昌长江大桥、高压线杆、自行车、房屋的人字梁、雪花等含有三角形物体的图片。

师: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可真是无处不在。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篮球架的图片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欣赏含有三角形的物体的图片,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三角形,唤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也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二、 合作探究,体验感悟

活动一: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形成三角形的初步概念。

师:看来三角形在我们生活中确实有很多的应用,同学们,你能利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做三角形,教师巡视指导。

在小组内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学生可能会用以下几种方法:

①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

②在钉子板上围成三角形。

③直接沿着三角尺的边画三角形。

④用直尺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

⑤用硬纸板剪的。

……

展示学生制作的三角形,并指名说说做的过程和想法。

师:三角形都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的图形。

(2)画三角形。

请学生先在头脑里想一想三角形的形状,然后在作业本上画出三角形。

(3)说明并板书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讨论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点。

交流后明确: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4)在点子图上画两个三角形。

(5)完成想想做做1。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同桌互相说说各部分名称,再指一指。

提示:以图中的点作为三角形的顶点。

学生画好后再指名说说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平台,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呈现出来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位置也不同,使学生由不同发现了相同,在做数学中感知了三角形的特征。学生在“做三角形、画三角形、比较三角形”等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由生活到数学,逐步实现了三角形概念的主动建构,这一过程也是数学化的过程。也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活动二:感受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1)设疑。

师:几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三条)三条线段一定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讨论,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折饮料吸管初步感知。

请学生将饮料吸管任意折成三段,看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刚才大家都非常积极主动,不过有的同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同学却不能,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哪位同学有勇气展示自己没有围成三角形的作品?

展示“失败”的作品,思考怎样才能使它围成一个三角形?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生1:如果两根短的小棒的长度的和与长的小棒相等,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了。

生2: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因为两根短的小棒的长度的和与长的小棒相等时,组合成的图形就平行或者重合了。

生3:我的观点是只有两根小棒长度的和大于长的小棒,才可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老师有点为难了,有的同学认为两根短的小棒的长度的和与长的小棒的长度相等时,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也有的同学对此表示反对,还有的同学认为两根短的小棒的长度大于长的小棒时才有可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然而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想,有的时候我们还真的不能光凭自己的想象,不是口说无凭吗,那就需要我们用实验来检验。

(3)合作探究。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信封,内有4厘米、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小棒各一根。

①各小组测量4根小棒的长度。

②小组合作,任意取三根小棒围三角形,并且记录好每次选用小棒的长度以及能否围成三角形。

③汇报交流结果。

可能出现四种情况:

第一种:10厘米、6厘米、5厘米,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这个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它的两边之和与第三条边的长度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计算,发现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

第二种:10厘米、6厘米、4厘米,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计算发现: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不能围成三角形。

第三种:10厘米、5厘米、4厘米。不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计算验证,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第四种:6厘米、5厘米、4厘米,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计算,发现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4)引导小结。

师:通过这四种情况,你们发现三角形任意三条边的长度应该有什么关系?

讨论交流后,总结出: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折饮料管,在实践中发现了数学问题,引发了认知冲突。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讨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在学生发生争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合作探索、解决问题、主动获取新知的实践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 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各自在书上画三角形,同桌互相检查。

2.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

学生读题后,自己作出判断,指名在全班交流。

3.拓展:

(1)数一数有几个三角形。

(2)为10厘米、4厘米两根吸管再配一根吸管围成三角形,还可以配多长的吸管?有多少种方法?有范围限制吗?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练习设计层层深入,既巩固了新知,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四、 课内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你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知识的?

设计意图:本节课学生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主动地获得了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教学中,注意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练习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实践性,巩固了对三角形特征的认识。

篇5: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创新整合点

本节课我采用了翻传课堂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了符合我校学生的教学设计,课前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和观看我录制的微课程,学习和掌握了三角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找出了自己的疑惑。在课上,学生们就是动手操作,解决他们不容易理解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教师有大量时间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二、教材分析

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因此,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起点,为学习习近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节课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

三、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三角形,并且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还有生活中积累的对三角形认识的丰富体验。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从边上任意一点来画的,而三角形只能从顶点来画,所以正确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还有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了解还停留在表面,还不能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因此我主要采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并会给三角形画高。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小组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懂得判断三角形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谈话导入

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课前学习情况检测

1、是三角形?三角形有 条边、个角、个顶点。

2、是三角形的高,是三角形的底,一个三角形里能画 条高。

3、三角形具有 性,说出两个日常生活中三角形应用的例子、。

4、三角形的两边之和 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之差 第三边。

我的疑问:

(三)小组合作释疑(不能解决的问题要总结出来等待共同解决)

1、各组内分别阐述自己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解决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

2、自行车、屋檐、吊架等三角形的图片,讨论为什么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

3、知道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何关系呢?

(四)小组提出未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五)探究提升

有两根长度分别为8cm和15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7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2)用长度为5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

(3)在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多少?

(六)练习巩固(作业完成后小组内订正,教师巡视个别辅导)下列每组数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1)2,4,6;(2)5,2,5(3)6,2,5;

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七)归纳反思(由学生汇报)

篇6:《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上海教育出版社《实用数学》第七册26页“三角形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加深对图形的认识,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动手能力,制作三角形。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结互助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2、正确识别和制作三角形。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剪刀、小棒、白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

(一)创景导入,明确目标。

1、呈现生活画面(出示几幅优美的含有三角形的图片。)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幅图,你发现了什么?生活离不开图形,正是许许多多的图形才构造了生活的美。我们看到了生活中许多的图形都是三角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三角形。

2、板书:

三角形

(二)新知探究。

1、出示生活中常见实物的图片。

①盘子

②衣架

③蛋糕

④房子

⑤钥匙扣

⑥篮球架

2、三角形的定义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三)课堂练习

1、出示例题,复习三角形。

2、辨别三角形

通过与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比较,更深的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①个别提问,辨别三角形

②师分析指导

(四)制作三角形

1、摆小棒

①出示图片

②观看教学视频

③师分发小棒

④学生独立完成,师个别指导

2、剪一剪

①观看教学视频

②分发剪刀和白纸

③学生独立完成,师个别指导

3、拼一拼

①用刚剪好的几个三角形,拼成一棵小树。

②出示示例图片,分步骤完成

③师个别指导

(五)小游戏

篇7:认识三角形的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2~23页,第24页“想想做做”第1~3题。

【教材简析】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可以加深和拓展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积累一些认识图形的经验与方法。例题1首先提供现实背景让学生从中找三角形,并说说生活中看到过的三角形,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接着让学生动手做出一个三角形,从而体会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并抽象出图形,进而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形成三角型概念。例题2则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发现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教材还安排来“想想做做”,让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操作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自主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利用关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有趣的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判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其产生对生活的理性思维的数学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设计思路】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对于一个知识点更多的是关注它是什么,而忽视它为什么是这样。因此在教学中添加了从以前学过的旧知识“角”中引出三角形,找到新旧知识间的生长点。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后,回过来让学生给三角形取名,让学生明白“三角形”名称存在的理由。既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加深了学生的知识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1、图形王国里有许多图形,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认识一个新的图形(板书:认识)

2、你想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了解这个新图形的哪些方面呢?

【设计意图:认识图形正如认识人一样,一般要知道它的名称、形状、特征。三角形的名称和形状,学生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初步认识,本课教学的重点在认识三角形的特征。课前活动通过把“人”“物”进行关联,有助于学生明白需要认识三角形的哪些方面。】

二、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1、同学们,赵老师要来看看谁的眼睛最亮,谁的记性最好,准备好了吗?

2、多媒体出示长方形、直角三角形、正方形、锐角三角形、圆。(2秒后隐去)提问:刚才出现的图形中哪种图形最多?再看一遍。

3、继续看下去,多媒体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2秒后隐去)

提问:和第一次比少了什么图形?再看一遍

4、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补充板书: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名称和形状,通过这样一个“比眼力”和“比记性”的游戏活动,既让学生一下子集中了注意力,又巧妙地在“多”与“少”的比较中一下子推出了“主人公”——三角形。】

5、(出示例题1的图片)你能在这张图片中找到三角形吗?

在我们身边你能找到三角形吗?(指名说)在教室里你能找到三角形吗?

6、谈话:生活中的许多物体上都有三角形,一起来看看。

【设计意图:从在游戏中找平面图形中的三角形,到找实际照片中的`三角形,到找身边生活中的三角形,强化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视觉印象。】

三、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感受三角形的边角特征。

(1)谈话:刚才同学们在生活中找到了许多三角形,,那你能用老师提供的材料想办法做出一个三角形吗?(小组活动)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2)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①用小棒摆的。(你用了几根小棒围成的?)(板书:3根小棒)

②在钉子板上围的。(把橡皮筋分成了几段?)(板书:3段)

③沿三角尺的边画的。(你画了几条首尾相接的线段?)(板书:3条线段)

④用直尺在方格纸上画的。(你画了几条首尾相接的线段?)(板书:3条线段)

(3)同学们真棒,都能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了三角形。请看黑板,这个图形认识吗?请说出角各部分的名称。你能把它变成一个三角形吗?(指名到黑板上画)

(4)你会把角变成一个三角形吗?由角的各部分名称,你能说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吗?(板书:3条边、3个角、3个顶点。)

(5)通过刚才的做一做和现在的变一变,你知道三角形有哪些特征?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这个图形的名字是三角形了吧?

(6)你认为还可以给它取个什么名字?(板书:三边形)

不过啊,我们生活中还是习惯叫它三角形。

【设计意图:在学生做三角形活动中,更多的是让学生在汇报怎样做三角形中能够关注到三角形的构造。通过让学生把以前学过的角变成三角形的环节,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明白三角形不仅可以来自生活的抽象,还可以来自知识的演变。更重要的是,从角过渡到三角形,学生很容易得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另外,让学生自己思考三角形名称的由来,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借此进一步强化了三角形的边角特征。】

2、巩固与过渡

(1)同学们会做三角形了,下面我们要在点子图上画出两个不同的三角形。(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师拿学生作业交流:你是怎么画的?(画三角形时我们可以先确定它的三个顶点。)

(2)这三个点能画在同一条直线上吗?看来啊,只要三个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两两相连就能够画出三角形,那么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呢?

3、研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1)谈话:老师给大家准备了长度分别为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的四根小棒,任意选三根围一围,看看能否围成三角形。可以把每一次所用小棒的数据记录在作业纸的表格中。

(2)交流:谁来说说你选了哪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

(3)同学们每次都是选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呢,这里面又有怎样的奥秘呢?我们先来观察这个三角形(6cm、5cm、10cm)。

(4)仔细观察,比较三根小棒的长度,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可以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引导学生发现:6+5>10、6+10>5、5+10>6。

(板书: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5)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看这个三角形(4cm、5cm、6cm)的三条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关系?

指名交流:4+5>6、4+6>5、5+6>4。

(6)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三根小棒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出示6cm、4cm、10cm。)

(7)出示(4cm5cm10cm):指出:再次说明两条边的长度和要大于第三边,但现在有两条边的长度和等小于第三边,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请同学们思考:在判断任意的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时,是不是要把所有的两边之和都算出来和第三边作比较?

【设计意图: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探索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既理解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学生也能对这部分知识有深刻的印象。可谓一举数得。】

三、综合练习,巩固深化

1、老师这里还有几组线段要请同学们来判断一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下面我们要采取抢答的形式,老师说开始,你就可以站起来回答,看看哪位同学的反应最快。好吗?①6cm、9cm、3cm;②7m、6m、5m;③4dm、10dm、8dm。

【设计意图:此题采用抢答形式,强化了学生自觉运用三角形围成的快捷判断方法的意识。其中,变化了数据后的单位名称,用意是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

2、放学后老师还要去趟少年宫,请看(出示地图),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一条路最近呢?你是怎么想的,能用今天的知识来解释吗?

3、拓展

(1)有一个活动角,已知这条边是2cm,这条边是5cm,请问第三条边可以是几厘米(填整数)?

(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最短边是5cm,另外两条边可以是几厘米?

(3)如果三条边的和是5cm,三条边分别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这一题是开放题,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另外,第(1)小题的设计与新授过程中“由角演变成三角形”这一教学环节相呼应,又使他们进一步体会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四、全课总结

篇8:《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22~24页例题和想想做做

1~3题.

[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线段、角等平面图形基础上进行的, 三角形是一种常见的几何图形,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三角形, 包括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画图和实验等学习活动, 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特征.

2.使学生会画三角形, 能根据三角形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

[能力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1.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交流中, 体验成功的喜悦, 竖立信心,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习图形的兴趣, 培养学生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锻炼动手能力, 增强创新意识,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探究, 认识三角形的一些最基本特征.[教学难点]

通过实际操作体验三角形边的长短之间的关系, 探究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教具准备]

课件、小棒若干根、点子图、三角板、纸片等.[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 引入课题

1. 教师引导:

大家知道吗, 在我们可爱淮安的黄金地段, 有一个美丽的广场———淮海广场, 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好吗? (课件显示) 这个大圆球是它的主建筑, 你能从这上面找到我们熟悉的图形吗?

2. 课件出示淮安实验小学和淮安市万达广场, 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

从学校到万达广场一共有几条路线?走哪一条路线最近呢?为什么?让学生展开讨论.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三角形 (板书课题) ,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会用另一种新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走中间这条路最近的道理.

【设计说明:数学源于生活, 通过学生观察、回忆, 万达广场、实验小学就在我们身边, 明确学习目标, 非常容易激发求知欲望, 为学习新知识作好知识和情感两方面的准备.】

二、动手操作, 探究新知

1. 自主探究, 学习三角形的特征

三角形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图形.在你的心目中三角形是什么样子呢?你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吗?学生动手做, 小组交流、汇报, 全班展示.得出: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思考:刚才, 同学们用不同的材料作出了形状和大小不同的三角形, 其实用笔画是一种更简单的方法, 画好后通过交流明确: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 (板书)

结论:这些图形虽然材料不同, 大小不同, 制作的方法也不同, 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 都是有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图形, 叫作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的定义)

【设计说明:因为学生课前已经作了相应的预习, 因而在课堂教学中, 我没有利用教材主题图引进三角形, 而是让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 让学生动手去拼三角形, 并从具体的实物中提取、抽象出三角形.】

2. 合作学习, 探讨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关系

通过刚才的活动, 我们认识了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现在给你这样三根小棒, 分别是5厘米、9厘米、7厘米.猜想一下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猜想:能)

猜想, 讨论, 动手操作.

【设计说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鼓励学生主动大胆去猜想, 换学生以主动权, 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 引导学生挖掘在即的创造潜能, 开发自己的创造力, 建立一种互相接纳、互相理解的友好师生关系.】

3. 组织交流, 动手操作探究真知

教师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把小棒看作线段, 任意选出3根小棒, 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每次选用的是哪三根小棒, 有没有围成三角形?

为什么同样都是三根小棒, 有的能围成三角形, 有的却不行呢?

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 挑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一种情况, 要求学生试着解释其中的原因.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课前预习, 对三根小棒有时不能围成三角形可能有了一些模糊认识, 到底怎样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只有通过探究才能帮助学生正确建构.通过学生列举与引领学生反向思考, 迅速解决拿哪几根小棒的问题, 为后面操作活动的有序进行作了铺垫, 也为“能”与“不能”围成结果的有序呈现作了预伏.】

让学生讨论,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知: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

【设计说明:“学生是探索的主体”, 面向全体学生, 充分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让每一名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受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体验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有效地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共同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巩固练习, 内化新知

想想做做1~3题;走进生活, 观察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像三角形?

【设计说明:通过有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习, 既使学生加深了对三角形知识的理解, 又使他们进一步体会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四、欣赏感受, 总结评价

1. 小兔小猴扎篱笆, 谁的篱笆更牢固, 为什么? (图见课件)

2. 小结:今天这节课, 我们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 说一说有了哪些新的收获?

篇9:“三角形的认识”教学片段与赏析

【片段一】

师:同学们,你们都是少先队员,少先队员有什么标志呢?

生:都戴着红领巾。(教师投影显示:红领巾)

师:展开的红领巾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呢?

生:三角形。

【赏析】数学教学的主要方法是由旧知引出新知,其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从旧的数学知识引出新的数学知识,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实践检验等属于数学外部的知识引出新知。小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还不够丰富,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出“新知”大多采取第二条途径,就像这里从学生最为熟悉的生活经验(每天戴着的红领巾)出发引出三角形这个新知一样。

【片段二】

师: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还见过哪些外形是三角形的物体呢?

生 1:小三角旗。

生 2:带车梁的自行车架。

生 3:植树时,有时候我们会在树旁边绑个小木棍,这也是一个三角形。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呢?

生:树、地面和小木棍围起来的三角形。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投影显示红领巾、小三角旗、房架:

【赏析】由于小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数学知识偏少,他们在学习新概念时,多数时候需要采取“概念形成”的获得方式,即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对同类数学对象的多个不同例证进行分析、类比、猜测、联想、归纳等活动,独立概括出新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接触同类数学对象例证的机会。这个片段就明确体现出了这一点。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哪些物体的外形是三角形,而是让学生回忆并举出所见过的外形为三角形的物体,再集中予以展示。这实际上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可能列举出多种多样的符合条件的物体,教师再适时呈现典型物体,从而既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和体验了概念表象,最后又落脚到将要分析的几个典型例证上。

【片段三】

师:红领巾、小三角旗、房架等,它们的组成材料相同吗?

生:不同。

师:它们的颜色相同吗?

生:也不同。

师:那它们到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生:它们的外形相同,都是三角形。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投影演示:逐渐隐去红领巾、小三角旗、房架的颜色等,只留下它们的外形:

【赏析】掌握新概念的过程主要是一个排除概念非本质属性和提炼概念本质属性的过程。在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过程,这里采用的具体方法是通过三个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这三个问题可以归结为两类:“它们的组成材料相同吗”和“它们的颜色相同吗”是对这些具体的三角形例证非本质属性的认识;“它们到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是指导小学生探究三角形概念本质属性的提示语,而且是具有方法论和元认知意义的提示语,它渗透了让小学生从几个不同物体中总结出共同特点的概括能力的培养。过程本身即是一种学习,起初是教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学生加以解决,长此以往,学生将会逐渐掌握在建构一个新概念的过程中如何向自己提出类似的问题,以指导个人探究和发现新概念。

【片段四】

师:你能画一个三角形吗?请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三角形。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学生画出三角形并积极展示给教师看。

【赏析】“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但“体操”是需要在活动中学习并熟练化的。充分发挥数学“思维体操”的功能,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活动的机会。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是乐于进行外显行为活动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十分重视让学生动起来的问题,能让学生动口的地方就让学生去说,能让学生动手的地方就让学生去做,能让学生动笔之处就让学生去写,能让学生动脑的地方也没有包办代替。从表面上看,让学生在还不知道三角形定义的情况下画三角形似乎是不合逻辑的。不知道什么是三角形怎么能画出三角形呢?但这里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这样做是完全可行的。笔者在教学中也发现学生在不知道三角形定义的情况下,完全能够画出三角形。其实,这并不难解释。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图形,小学生在低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在教学引入中已经形成了三角形的表象,对三角形应该是什么样的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片段五】

师:同学们都会画三角形吗?

生(齐):会!

师:那什么样的图形才叫三角形呢?你是怎么画出三角形的呢?

【赏析】学生们虽然画好了三角形,可是谁也没有想过为什么老师要求他们画三角形,更没有想过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教师的这一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思考中的沉默不语也是一种活动,是一种想要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的智力活动,这不同于刚才所进行的画三角形的外显活动。即使学生思考后得不出完美的结论(对小学生而言,实际情况往往就是如此),但是思考的过程是必须要经历的。经历了思考的过程,学生会获得缄默知识或意会知识,这种缄默性的知识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片段六】

生 1:我认为,三角形是有三条边的图形。

教师在学生回答同时画出,问:你说的三角形是这样的图形吗?生 1摇头。

生 2:我认为,三角形不仅是有三条边,而且是有三个角的图形。

此时,教师又画出,问:你说的三角形是这样的图形吗?生 2也摇头。

师:下面,大家分组讨论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适时指导。

师:谁再来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

生:三角形要有三条边和三个角,这三条边还要围起来。

教师结合回答,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赏析】之前学生进行了画三角形的外显活动和思考“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的內隐活动,对三角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但是如何准确地表述,对小学生而言仍然是一个难题,这也是本节内容的难点之一。小学生的表述往往是不严密的,容易被教师“钻空子”,但教师“钻空子”的目的不是为难学生,而是让学生产生“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之感,“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呢?”“我觉得自己说的符合三角形的特点,为什么老师还能找出毛病呢?”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深层次的激发,迫切想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这时候的学习无疑是高效率的,学到的知识也是难以忘记的。

数学教学的最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发展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生成学生的智慧。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只是教概念、教知识,更要教学生建构新概念、新知识的方法和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学会从“不知”开始逐步达到问题的核心,直至最终解决问题。“三角形的认识”这些教学片段清晰地体现了对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智慧生成的促进。当然,小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尚处于模糊的萌芽阶段,需要教师不断地予以引导,更多的时候可能是明确化的引导或者说“明示”,即明确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一般科学研究方法的熏陶。(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郭里集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邓园生

上一篇:小学生优秀叙述作文下一篇:电信业务办理业务介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