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格媒体技术与高职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2024-07-28

微格媒体技术与高职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精选8篇)

篇1:微格媒体技术与高职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微格媒体以它独具的文图声像并茂,信息量超大,互交性极强的技术特点而迅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本文将从微格媒体在高职声乐教学中的诸多优越性,通过现代微格媒体技术,结合当前高职声乐教学的实际情况,实施有效的教学手段和优劣互补的新形式,新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微格媒体 声乐教学 高职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和发展,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由于多媒体具有图、文、声、活动影像并茂以及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的特点,所以能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协商会话、协作学习;有利于情镜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究,勇于创新,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教学信息量之大 效率之高

随着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实施,各种媒体教学课件在大学和中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微格媒体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也逐渐被广泛认识,在声乐教学中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微格媒体在声乐教学采用的是教室由一对一授课模式,即老师在上课时用微格媒体进行辅助的教学。一改往日那种传统的单一的声乐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从单一狭隘的音乐技能转向多学科结合的多元音乐文化教学。

在当代音乐学科发展的形式看;音乐门类向精细化发展,与其他学科交织形成了音乐多维度学科,其知识总量也是呈几何式递增,反应在声乐领域主要表现为歌唱理论的不断丰富。新的歌唱技巧与风格不断涌现,歌唱机理的研究也不断加深,使其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越来越多。高职声乐教学要针对学生个性的特点,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演唱技巧,听觉能力,节奏感和音乐素养等多种因素结合的提高。所以,高职的声乐课时紧张显得比较突出。利用微格媒体教学,可以省去非技能方面共性理论的重复课时,会明显提高课堂容量。利用微格媒体技术给学生进行声乐作品的介绍,作者生平简介,历史背景等图象资料的播放,现场演唱录播,分析点评,使声乐课堂教学更直观生动,活泼有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利用微格媒体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节省大量时间,集文字、图像、动画、声音为一体,不仅信息量大,而且转换灵活、高效,既简化了课堂教学程序,缩短了知识传输时间,同时一改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形式生动重点难点突出

微格媒体声乐课件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过程真实、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不断变换的屏幕,制作精美的画面,形象直观的阐述,丰富生动的信息。课堂上播放名家名曲的现场演唱示范录象,给学生讲授歌曲演唱的技术要求,学生将名家的声音与自己的声音效果进行比较研究,模仿自学,在不断的巩固好声音的状态,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声乐理论与实践的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此外,微格媒体能使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无法观察到的现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成为解决学习时矛盾的重要途径。利用微格媒体课件教学,可以集中全体老师的智慧与教学经验,可以上网查找资料,使教学内容更加规范有序,免除教室上课板书的劳累,而更加地注意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讲授。

声乐理论知识单独用语言描述非常抽象、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利用微格媒体技术,可以将歌唱发声器官的生理结构解剖图,制作成形象直观的动画,让学生了解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对声音的波形进行综合分析比较,使声乐教学更直观化。例如在歌唱时,用胸式呼吸的状态怎样,声音如何?用腹式呼吸的状态怎样,声音效果如何?用胸腹联合式呼吸又是怎样状态,声音效果又如何?利用媒体技术通过动画、声音以及色彩可以将这些难以掌握的内容直、形象、生动、具体地展示给学生。达到了结构上的动、静结合;视觉上的鲜明对照;重点一目了然,难点清清楚楚,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和全面理解。通过微格媒体技术创设与歌曲演唱相关的特定背景,配以交响般的电脑音乐伴奏,使学生更快的进入角色,产生情绪体验,激发学生情感,调动演唱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演唱和舞台表演能力。

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相互结合微格媒体课件集科学性、教育性和新颖性于一身,是教师教学经验和能力的体现。教师发挥个人在声乐理论、歌唱技巧科研等方面的长处,课件教学彼此交流、互为我用、共同提高。

声乐课以听觉视觉为主,微格媒体很适合于各种声乐课的教学。声乐作品欣赏;利用多媒体的有利条件,学生去听,去欣赏中外歌唱家名曲,学习了解各种风格的演唱,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及共性问题进行对比欣赏。声乐理论知识课:教师将发声器官,喉部、胸部或头部解剖图形,在课件上活灵活现,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各部位的结构图形。当发声时的各部位与不发声时喉部的状态,声带的变化等。这样讲起来就方便,学生听起来看起来就明白清楚。声乐发展史课:将声乐发展史用多媒体,可以减轻教师的每节课的板书,学生也可以听过视觉了解各个不同时代、不同的唱法,以及声乐发展的历史。

使用微格媒体技术教学后,节省了声乐教师不必要的重复讲解,使教师会有更多的时间用在技巧的个性训练上。既广泛涉猎教学信息,仔细推敲教学步骤和授课方法,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充分开展教学研究。同时运用传统声乐教学手段,教师针对歌曲内容近距离的技巧和情感启发,使学生的思维紧跟教师的讲解。课堂上教师适当离开计算机,采用近距离和学生沟通,用手势、表情、眼神来连接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情感、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使教师清楚、及时地了解教学效果,随时调节教学节奏,展示教师个人的综合能力,合理性使用微格媒体可以减轻学生的视觉疲劳,提高学生的歌唱热情。

正确对待微格技术存在的不足

首先,声乐技巧课既是声乐课的主课,不能过多的依赖和频繁使用微格媒体技术教学,因为这门课是一对一的教学,学生上课需要室内有隔音设备,需要教师用耳朵去听辨声音对与错,学生需要用感觉来完成技巧。声乐课需要面对面去纠正学生的每一个动作和感觉,如:喉咙打开,气息如何拖住声音、音色如何优美等技术问题。用微格媒体技术的传播声音不是很清晰和准确,因此在声乐技巧课中不能每节课都用微格媒体技术给学生上课。其次,微格媒体技术教学中师生双向交流机会很少,学生总是高度集中瞪着眼睛看屏幕。教师的身态行为、情感表达、现场即兴表演等语言情感的交流很难派上用场,学生无法顾及,师生之间沟通机会极少,致使教学亲和力下降。或由于一时操作程序出现失误等其他因素影响,使教学节奏把握不准,导致学生的注意力难于集中。由于微格媒体演示的信息量大,速度快,如果事先没与学生交代清楚,学生在课堂上就会过度紧张,手忙脚乱,注意力分散,教师很难把握课堂节奏,影响正常课堂秩序。教师必须提前做好演示稿,在课堂上学生的眼神、注意力,教师的语言及思路完全集中在投影稿上,师生之间的交流减少。教师的表情、手势等,学生无法集中精力,跟不上教师的思路。这时教师的语调、情绪也很难感染学生了,也弱化了教师综合声乐授课能力在课堂上的魅力。学生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更由于长时间的注视屏幕和过于单调呆板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消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微格媒体应用能力直接影响教师的授课水平,先进的设备只有在全面掌握和了解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在应用中才能充分发挥作用。由于许多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没有特定的机会,系统的学习接触微格媒体技术,更谈不上接受正规的计算机知识教育,多以自学自悟为主,微格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偏低,操作水平很有限。因此,要使声乐教师掌握微格媒体技术应用理论和相关技术,提高教师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仍是目前提高微格媒体技术教学质量的关键。

重视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当前,微格媒体技术是声乐教学中亟待开发的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授课时应直视学生,歌唱技术传授,注意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控制好微格媒体技术演示与播放速度,教师授课的语速要适度,适当穿插个别指导手势和表情示范,要及注意时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

为此,加强对声乐教师微格媒体技术的培训,进一步学习掌握微格媒体技术操作要领,要把设计的图形、模拟动画要兼备科学性和艺术性。在准确表述知识点的前提下,力求生动、简洁、美观,并符合声乐演唱的基本规律。应把精力集中在每堂课课的重点、难点的突破上,将教师感到难以用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表达清楚的问题,用微格媒体技术特有的优势讲清楚。加强课件资源共享,使微格媒体技术教学课堂能在网络中运行,同时服务于更多的人。应用微格媒体技术教学时应适度,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根据教学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与常规教学方法有机配合,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微格媒体技术固然有其明显的优越性,是声乐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在声乐艺术教学中,各种教学手段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关系。将微格媒体技术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使我们的声乐教学获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姚青.《歌唱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J].中国音乐,2000.[2] 张守连,朱理森.《多媒体电脑应用技术》[M].专利文献出版社.[3] 俞子正等编.《声乐教学论》[M].西南师大出版社.

篇2:微格媒体技术与高职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高师声乐集体课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了声乐微格教学法,通过对微格教学法在其他学科运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声乐课的特殊性和声乐教学原则,从实践的角度研究微格教学在声乐教育中的应用,使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更加适应教育的发展和时代的需求。

【关键词】高师声乐 集体课教学 微格教学

高等师范教育因其培养目标的特定性而在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就师范院校中的声乐教育专业来说,其重要职能是向社会输送普通乐教育的合格师资。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师范声乐教育专业受音乐专业院校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从思想、学习到实践中,均不同程度地形成了注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而忽视教学技能学习与训练的习惯,这在一定意义上偏离了高师声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在高师声乐教育领域引入微格教学,使学生对声乐课堂教学的研究进入到更加微观的层面,使每种教学技能的培训内容、范围、效果和质量更趋向于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教学技能的培训和评价更具有可观察性、可记录性和可操作性。实践证明,微格教学的引入,在沟通声乐专业技能和教学理论实践上能够有效、便捷地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

一、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现状

长久以来,高师声乐课教学一直深受音乐院校的影响,对学生的培养过分注重专业技能的教学,而忽略了作为师范生的授业能力的培养,这导致高师声乐课学生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声乐师范教育工作者感觉到传统声乐教育实习的模式已不能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后对新型师资规格的需求,逐渐越来越难以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近几年来如何突出,声乐教育专业的“师范性”,完善实习环节一直是各高师院校音乐学科建设改革的动力,而微格教学的反馈及时、准确,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及时交流和信息沟通,对学生教学技能的有效强化等优势恰好为高师声乐教育实习的课程设置改革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解决之道。

二、高师声乐教学中引进微格教学法的实用性

把微格教学引进声乐课堂教学中,给各种教学技能训练带来了便利,也给教学研究与实验带来了方便,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比如声像纪录分析法、师生相互作用分析法等都为我们认识、研究教学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和手段。在中学声乐课教学与教研活动中应用微格教学只需要建立一间微格教室,一台摄像机、一台录音机即可工作,普通中学都有条件建设微格课堂,开展微格教学和教研活动。

三、高师声乐教学中微格教学法的运用

(一)传统的教学法培训主要是指声乐教学法课,这种大课通常是学习理论只是,试讲机会本来就很少。即便试讲,面对整个班级的同学,由于人数众多,心理压力大,而紧张、手足无措。有时一次失败都可能给该生后面的实习带来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在这种师范生都还没有熟悉教学技能运用的情况下,让他们直接去中小学班级教学,面临的将是在45分钟内如何陌生的环境中指挥一个陌生的团体,于是他们极易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无法驾驭教学内容,变得焦虑和无措,往往就无暇顾及教学技能的运用和教学目标了。

(二)微格教学中采用分组教学,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和组织者,这样就能拉近指导教师与师范生的距离,学生模拟授课时间只有7分钟左右,练习时面对的是小群体,这就减轻了师范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学生既是角色扮演者又是评价员,其他学生在试讲者授课时只需要观察试讲者授课情况,做出相应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多授课者在心理上不会有很大压力,也不易产生紧张情绪。微格教学应用当堂摄录当堂回放的教学形式,学生可以在授课后立即看到自己的授课情况,顺应了现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学生对这种授课形式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反馈非常及时,学生印象深刻清晰,易于评价和主观认识自己的不足。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师范生的心理能够非常放松,可以思维活跃、轻松充实地完成教学任务。

另外,理论学习的同时还可以结合示范录像,在理解抽象概念的基础上观看有经验教师优秀的教学示范,有利于师范生形成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上的直观、感性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心理图式。

四、结语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按照微格教学的方法,把课堂教学全过程分成若干个部分,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研究、解决,然后再把各部分综合起来整体考虑、设计、操作,将必然使人产生一个全新的课堂教学观念。在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中学音乐教育日益显示出了其重要的作用,在科目繁多、任务繁重、心理负荷过重的中学生生活中,音乐是调节学生身心、美化学生生活、陶冶学生情操、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精神良药。音乐课堂教学无疑应成为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直接窗口,音乐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更新观念,理清思路、创新求实。

参考文献:

[1]孙立仁,《微格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版

[2]宣桂新,《德国的微格教学》,《高等师范教育》,1995年第5期

[3]郭友 毕小白,《对日本微格教学发展的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4]陈传锋编著,《微格教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

篇3:微格媒体技术与高职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照整群抽样的办法选取某学校五年一贯制护理专业二年级的两个班, 每班55人, 均为女生, 年龄16~17岁。采用随机化原则按班级将这些护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护生的学习成绩、一般人口学特征、任课教师、课程设置等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教学方法

两组均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基础护理技术》教材, 实训课共计70学时, 教学内容包括铺床、无菌操作、穿脱隔离衣、口腔护理、尿道护理、注射技术等共15项操作。两组在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方面均相同。

实验组采用微格教学与TBL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具体为: (1) 分组:按上学期综合成绩将全班分为10个小组, 每组5~6人, 选出组长1人。 (2) 课前准备:教师课前将操作视频通过班级QQ群发给护生, 护生在课前为后续的录像准备手机。 (3) 示教:教师分步骤示教, 护生提问。 (4) 练习:第一轮为每组1人练习, 1人录制反示教录像, 其余不练习的护生可对照教师的操作录像共同观看反示教录像并讨论, 找出优点与不足, 写成实验报告, 教师巡视指导。第二轮为练习者先练习自己上一轮操作的不足之处, 再按照第一轮的步骤进行。 (5) 操作考核:组内每位护生的操作分数取平均计为该组各护生的分数, 在操作考试的同时进行录像, 以便指出不足之处。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法, 即教师示教—护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操作考核。

1.2.2 评价方法

(1) 护理操作考核成绩:依据教研室共同编制的护理技能操作考核标准进行打分, 每项操作100分。 (2) 调查问卷:自行设计基础护理技术实训课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共6项内容, 实验组护生以不记名的方式进行填写。共发放问卷55份, 回收有效问卷55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1.2.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计算机后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生的操作考核成绩比较

教学后, 实验组护生的操作考核成绩为 (90.55±2.56) 分, 对照组为 (85.88±2.23) 分,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实验组护生对实训课教学效果的评价 (见表1)

注:表中统计的为回答“是”的护生

3 讨论

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 以“微”的教学环境, 以“格”的教学秩序, 使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生动、有趣, 有利于护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最初是由Michaelsen创立的, 是一种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团队协作精神的新型成人教学模式[2]。微格教学与TBL教学相结合是一种融合与创造, 这种教学方式更适合高职护生的实训课。

3.1 微格教学与TBL教学相结合有助于打造高效实训课堂

传统的“教师演示—护生练习—教师指导”实训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 护生只是机械模仿, 学习的主动性不高。笔者通过给五年一贯制高职生上课发现, 大部分护生的实训课只满足于完成操作流程, 对于细节部分, 比如导尿术中的无菌原则掌握不到位, 加之护生人数较多, 教师要对每个人进行指导实在有心无力。微格教学与TBL教学相结合是以团队为基础、以实况录像为载体, 是督促护生练习的有效途径, 它通过录像记录下每名护生的操作, 不但便于教师与护生指出操作中的不足, 而且不用打乱练习时的节奏。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打分, 可以有效鼓励小组中的优等生帮助后进生找出操作中的问题并帮助他们改正, 既提高了效率, 又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结果显示, 实验班护生的操作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 (P<0.05) 。

3.2 有助于护生多方面能力的提高

表1显示, 实验组护生普遍认为微格教学与TBL教学相结合能够提高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心理素质、练习护理技能的积极性、自我表现能力、观察分析能力, 90.9%的护生希望以后继续应用这种实训模式, 说明此模式在基础护理技术实训课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护生愿意接受。这种实训模式将练习过程记录下来, 护生可以看到自己的练习, 在提高练习护理技能积极性的同时更加注重操作过程中自身的仪态, 更愿意表现自我。通过录像, 提高了护生的心理素质, 避免了因排队问题或反复表达而耽误练习时间。录像后以小组为单位打分、找问题, 锻炼了护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通过与教师操作录像的比较, 护生进行评价与自我反思, 从而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充分发挥护生的主观能动性, 真正形成了“以护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3]。同时, 新的教学法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局面控制能力。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授课之前只进行了成绩的比较, 所以不排除两班护生自身能力存在差异的可能性。本研究参与对象少, 课时数有限, 虽短期效果尚可, 但长期效果还有待微格教学联合TBL教学在多学科、多课程中的长期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微格教学与TBL教学相结合在高职基础护理技术实训课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两个班按照随机化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分别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微格教学与TBL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将操作考核成绩和教学效果评价作为评价标准。结果 实验组护生的操作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 (P<0.05) , 大部分实验组护生对实训课教学效果评价较好。结论 微格教学与TBL教学相结合有助于打造高效实训课堂, 有助于护生多方面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微格教学,TBL教学,基础护理技术,实训课

参考文献

[1]王艳茹, 胡志英, 康晓琳.微格教学法在护理本科生临床技能强化课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 2016, 13 (3) :188-190.

[2]Koles P, Nelson S, Stolfi A, et al.Active learning in a year pathology curriculum[J].Med Educ, 2005, 39 (10) :1045-1055.

篇4:微格学习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声乐微格学习分析应用指导

196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博士德瓦埃·特·艾伦教授提出了微格教学(mi-cro teaching)的理念,即利用现代化摄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微观地分析学生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问题,针对性地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强调客观性和实践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笔者认为,在采用微格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微格学习,则可形成教与学的微格互动,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能。

一、声乐教与学中存在的几个误区

1.教与学唯有琴房训练才能发挥声乐训练效果

琴房通常被视为声乐教与学的课堂,不少学生往往沉浸在琴房中“闭门造车”,一旦离开学校或琴房或钢琴就没法练习,严重制约着声乐水平的提升。

2.只要勤奋学习就能提高声乐专业水平

部分学生练声虽然非常刻苦,一旦离开老师就会找不着北,特别是在演唱有难度的曲目时,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每到高声区就会不由自主地“打架”,长此以往就会养成不科学的发声习惯而贻误终生。

3.只要能按时还课就是完成教学

学生急需突破的专业问题并不能靠一两个课时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必须通过课余时间的微格学习才能养成正确的歌唱习惯。

二、微格学习法在教学中的作用

1.拓展声乐学习的多维训练

在传统“口传心授”的声乐教学中,学生相对比较被动。如果指导学生通过录音与录像的方式记录课堂学习的全过程,课后反复“听”自己的歌声状态、“看”自己的歌唱表情及表演等,从观念、听觉、视觉等多角度、多方位地拓展其声乐学习,效果将会更佳。

2.提高声乐学习的浓厚兴趣

通过微格学习,不仅可以促使其专业上不断进步,还可以通过录音、录像的过程,扮演“导演”兼“演员”角色,促使其对自己的声音和形象研究,进而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

3.提高声乐学习的训练效果

客观记录老师授课的全过程,将声乐教学中的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针对其存在问题,在反复“上课”和揣摩中不断思考,从而有效地探寻相应的解决办法,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习的针对性、声乐水准的效能性。

三、微格学习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对学生细微的时间和声音变化进行微格化分析与指导

声乐的学习非常抽象,唱出来的声音看不见摸不着,而且人的耳朵在听自己的声音与别人的声音时,有内耳与外耳的耳感区别。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录音的形式代替别人客观的“耳朵”,以录音作为自己歌唱时的“外耳”并进行分析比较,从听觉上不断积累和改进自己对科学发声方法的判断力。

2.对学生细微盼情绪和表情变化进行微格化分析与指导

科学的发声方法是内部腔体和面部表情的协调统一,优秀歌唱家们在演唱时的表情都是赏心悦目的。传播学家研究认为。面部表情可以传递人们55%的信息。眼神的专注度、情绪状态、内外口腔的开合状态、嘴角和下巴的放松程度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歌唱。通过录像微格化分析,就会审视自己歌唱时的声与情是否协调统一,从局部到整体不断调整自己的面部表情,进而帮助内部腔体尽快适应科学发声之需要。

3.对学生细微的姿势和动作变化进行微格化分析与指导

歌唱表演是人们肢体语言与其肌肉、骨骼、躯体、思维等有机的协调统一。通过录像微格化分析自己的歌唱表情、歌唱姿势、歌唱表演等与歌曲的演绎是否相一致,能够直观地分析自身歌唱表演现状。特别是通过与优秀歌唱家的音视频进行对比,就可以分析出客观存在的不足并寻求解决方法,以便在练习中有针对性加强姿势与表演的训练,全方位地提高声乐艺术水平。

4.对学生不同的心理气质进行微格化分析与指导

人的心理气质主要是由遗传所决定。引导学生通过视听自己声乐学习过程中的录音录像,帮助其进一步自我了解,明确自身的心理气质特征,从而在声乐训练时根据自己的气质类型扬长避短,不断调整学习心态与肢体状态。

以胆汁质和抑郁质的学生为例。通过录像我们不难看出:偏胆汁质类型的声乐学生,容易过于兴奋,面目狰狞,歌声吵闹而缺乏内涵。应引导其加强“淡定”修养,演唱时应重在气息调控和情感表达,避免过于急躁、直率而破坏作品应有的美感和风格。在声乐技巧相对成熟稳定后,可以选择戏剧性较强的歌剧作品或抒情艺术歌曲等作为演唱曲目。偏抑郁质的声乐学生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不够自信,畏首畏尾的眼神、优柔寡断的体态。对此,要通过微格学习法培养其不断进取和寻求突破的自信心态,演唱时适当放开声音,不要过于含蓄,情感表达时尽量放松,选曲时要尽量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抒情性声乐作品。

篇5:微格媒体技术与高职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从思想观念和心理因素入手,结合心理学知识,对不良思想观念及各种心理因素对歌唱的影响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根据实践经验找出解决的方法,以期对具有不良歌唱心理的声乐学习者产生积极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学不良歌唱现象心理分析矫正对策

歌唱是在人脑的控制下,通过歌唱生理与歌唱心理的协调实现的。我们知道,声乐学习中技巧的掌握主要靠自己的感觉,在演唱中也是凭直觉调节有关肌肉运动,而这些运动都是在大脑的调节下进行的。大脑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心理状态或心理素质在声乐学习与演唱中特别重要。

用简单的话说,歌唱心理就是“对歌唱的想法”。想法正确,歌唱的心理状态就好,学习进展就快,演出效果就好。反之,演出效果不佳。可见,思想观念对歌唱心理的培养起关键性的作用。那么我们就先从思想观念入手,对歌唱心理进行分析。

一、不良歌唱现象分析

1.唯技术型不良歌唱现象。有些声乐学习者认为歌唱的技术方法就是歌唱的一切,进而产生了唯歌唱技术论的错误观点。当然能认真学习歌唱技术方法的确是好事,但歌唱技术只是成为优秀歌手的一个组成部分,歌唱心理是绝对不容忽视的。这种类型一般会导致实际演唱中的动作性和肌肉性的紧张,也可称为技术性紧张。错误的技术要求,错误的训练方法,急于求成,乐于攀比,是造成紧张的主要原因。它表现为强迫性地驱使动作完成,导致身体僵硬、表现力缺乏而影响整体表现。

2.心理因素型不良歌唱现象。这种类型一般表现为心理和机体的紧张,也可称为心理性紧张。由于表演者的性格和气质方面的倾向或者客观环境影响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而产生的心理和机体的紧张,导致已经形成的技能不能正常发挥,演出时周身不自在,全身器官不由大脑支配,完全顾不上表现歌曲,有的甚至忘词、跑调,从而影响了整体表现。平时练习时缺乏信心和表演时怯场即属此类。

以上这些现象都是由于思想观念不正确,造成歌唱心理的破坏,从而影响了演唱,因此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是形成良好的歌唱心理的前提。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无论心理上表现出哪种现象,总是有规律地依存于每个人的学习、生活中。声乐也不例外,同样依存着某些心理现象,并受这些心理现象的支配和影响。

二、不良歌唱现象的心理因素分析

由于心理现象是多样的,在各种各样的心理现象的支配和影响下,歌唱心理也很复杂。下面就从个人心理因素中情绪、信心、兴趣及个性等方面分别来分析各种心理因素对歌唱的影响。

1.情绪对歌唱的影响。情绪可以分为对立的两端,表现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前者可以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后者则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现代声乐心理研究表明,大脑皮质通过视觉、听觉、内在感觉等控制我们的歌唱行为,歌唱运动是一个统一的运动,人的发声器官等诸方面运动都通过高级神经系统来控制、协调。因此,直接受高级神经系统控制的“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体各器官能否协调、统一发挥,所以情绪对歌唱有极大的影响。例如前面提到的唯技术型不良歌唱现象中,某些人特别重视声音技术,然而当声音在某一音高发生错误时,就会忧心忡忡,产生一种失落感,情绪表现消极,这样必然就降低大脑中高级神经系统的控制能力,使歌唱的统一运动受到破坏,从而导致演唱失败。

2.信心、兴趣对歌唱的影响。前面所述的心理因素型不良歌唱现象中,某些人由于急于求成,整日练习超出自己能力的高音及难度曲目,而使自己慢慢对歌唱失去信心,同时由于屡次演唱失败而对演出也失去兴趣,从而使歌唱心理受到极度破坏,由此不难看出信心、兴趣在歌唱中的重要性。我们已经知道,人的发声器官等诸方面运动都通过高级神经系统来协调,那么,当我们对演唱充满信心时,精神状态就会随之高涨,大脑皮质也处于积极兴奋状态。此时人脑高级神经系统就会很好地将发声器官等协调起来,使各部分器官成为一个统一的运动。反之,情绪低落,发声器官各部分就处于懒散状态,必然导致演唱失败。同样,当我们对演唱充满兴趣或对你所表达的歌曲具有浓厚的兴趣时,就会积极地完成它,同时也充满信心,情绪也会表现为积极性,那么演唱就会成功。反之,就会失败。所以,歌唱信心及兴趣决不能破坏。 3.性格对歌唱的影响。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受人的气质的制约,在心理学上人的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一般来说,多血质与胆汁质在性格上表现为外向型,而黏液质与抑郁质表现为内向型。外向型的人一般比较开朗、活泼、爱活动,情绪表现一般比较积极,对于任何事情都比较自信,所以演唱比较积极。而内向型的人缺乏自信心,比较孤僻和害羞,所以比较容易“怯场”(心理专家认为,由于各种各样原因造成的情绪紧张,致使原来已经形成的熟练动作,熟记了的材料不能重新回忆、再现或再做,通常称之为“怯场”)。而我们大多数人属两种类型兼而有之的中向型,所以一般在初上台时都会产生“怯场”心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去克服。

不论是歌唱观念还是心理方面的原因而形成的不良歌唱心理,都会给歌唱带来极其不良的后果,对此我们必须特别注意。不良的歌唱心理是歌唱学习中的一块极大的绊脚石,因此,我们必须从不良的歌唱心理中解脱出来。

三、不良歌唱心理的.解决方法

1.正视歌唱中的紧张。紧张其实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是心理和生理上的正常反应,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其实在现实中,有许多人正是因为紧张而调动起了周身器官的积极运动,使歌唱具有生气和艺术感。所以表演时应积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能一味地担心,充分的准备和认真的态度才是关键所在。只要整体状态积极,就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歌唱表演。

2.加强“以情带声”的培养,做到“声情并茂”。实践表明,做好“以情带声”不仅能更好地表现歌曲内涵,同时也可大大减轻歌唱负担,还可建立良好的歌唱心理。比如在唱一首特别喜欢的歌曲时,你绝不会因为歌曲中的一两个高音而害怕,反倒会把它唱得很好,其实我们已经在无意识中投入歌曲的表现与情绪中了。在某次招生考试中,有一位考生唱了一首《烛光里的妈妈》,论歌唱技巧,只能说是初学者,但是她的情绪运用得非常到位,几乎圆满地表达了歌曲的内涵,给每位考官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实践证明,衡量演唱的好坏,技能技巧与歌曲内涵表达同等重要,甚至表达内涵更为重要。因为歌者的目的是表达歌曲内涵,让观众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而不是单纯地炫耀技巧。这就要求我们加强艺术修养,努力去理解歌曲,探寻它的艺术内涵,认真品味它的艺术特点。

3.培养正确的歌唱心态及思想观念,加强自信心的培养。第一,歌唱是一个整体的多项组合的运动,高超的歌唱技术是歌唱成功的主要原因,但不是绝对因素。技术不能代表一切,歌唱的目的是运用科学歌唱技术方法表现歌曲的内涵。第二,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表现歌曲,而非通过表现歌曲来实现自己再创作的使命,所以应将艺术表现放在第一位而不能过分注意个人得失,这才是我们对歌唱的正确看法。第三,正视失败,一次失败并不能代表什么,马有失足,人有失策,应该认真总结失败原因,然后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认真克服它,并相信自己定能克服。第四,声乐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正视自己的演唱,在教师的引导下善于总结,切忌急于求成。歌唱学习的道路不是直线上升的,中途难免有挫折,而且前进一段之后总需要有一段时间的巩固整理,只要不急躁、不放弃,积极总结调整,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歌唱心理也将得到很好的培养,歌唱学习也会迈上新的台阶。

4.嗓音的保健。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器官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它们在中枢神经的支配下,完成人体的各种功能。只要其中某一个器官功能不正常,必定会影响其他器官,也会影响到发声器官的功能状态。所以,健康的身体是歌唱的必要条件,拥有健康的身体,我们才能保障歌唱器官的正常运动。同时,在歌唱前,才不会产生不必要的紧张,如担心身体坚持不下来等,从而全身心投入在歌唱中,这对培养良好歌唱心理有很大的帮助。

篇6:微格媒体技术与高职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 要:3D打印技术(又名增材制造技术)是一项日趋成熟的数字化成型技术,许多行业积极发展3D打印技术的结合利用。本文概述了3D打印技术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铸造专业特点和3D打印技术应用于铸造教学的作用,以教学实例的方式探索了3D打印技术融入铸造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3D打印;铸造实训;识图;教学

《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学习贯彻总书记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中指出,引导支持广大教师“善于运用新技术提高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专业能力”、“始终为学生提供最有效的指导和最好的教育”。笔者在高职铸造教学中进行了增材制造技术的应用探索与实践,有效解决了高职铸造学生在校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教学效果不好的问题。

一、研究意义和背景

铸造是一门工程性很强的专业。在学习机械制图、材料成型原理等理论先修课程时,需要很多实体的教具(如机械零部件或模型)来进行演示,而实际上很多学校由于经费的原因,教具数量极为有限且更新慢,使教师在讲解知识时有无米之炊的尴尬。在进行砂型铸造生产实训、特种铸造生产实训等实践课程时,铸造实训车间工作环境较差,使铸造专业的学生产生一种失落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通过丰富教具和教学形式,可以有效解决上述环节的困境。

3D打印技术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三十年的发展,这项快速成形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能够利用多种材料打印出精度较高的产品,开始在各个行业发挥作用。近年来,3D打印已成为一项热门的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3D打印的学习和应用热潮[1]。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许多发达国家已经进行了3D打印技术应用于教育事业的探索,欧美一些学校设立了3D打印相关教育基金,购买3D打印设备开展教学试点。在我国,3D打印技术也于近几年走进了校园,部分学校开始有了3D打印相关课程[2]。随着3D打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热潮日渐升温,该技术必将得到不断提升,其设备与打印材料的价格必然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为3D打印机走进越来越多的校园,走向课堂创造了现实条件。

二、探索与实践

3D打印区别于传统的“模具―毛坯―机加工”等模式的“减材制造”技术,通过材料的逐层堆积方式来构造物体,又被称作“增材制造”技术,它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为打印原料,具有节约材料、高效率和自由化设计等优点,被称作是一项革命性技术,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到来的重要标志[3]。

目前,主流的3D打印技术有:熔融沉积造型技术(FDM)、光固化立体造型技术(SLA)、薄材叠层成型技术(LOM)、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SLS)、三维喷涂粘成型技术(3DP)等,其中FDM技术,操作简便,生产成本低,应用最为广泛。[4]

1.3D打印在机械制图中的应用

机械制图作为铸造专业的先修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增强识图制图能力。识图制图能力的增强依赖于多看、多想以建立空间思维,这就要求学校拥有足够数量的教具,如各类金属零部件、塑料模型等,而许多学校由于教学经费的限制,拥有的教学用模型数量有限,特别是复杂零部件模型(价格较贵)很缺乏,且很少更新。教师只能利用少量的简单模型进行讲解,大大限制了学生识图能力的提升。在工作后遇到的零部件图纸各式各样,有很多会比较复杂,铸造专业的学生往往难以很快适应。

3D打印的一大优势就是可以快速地打印出形状与结构复杂的模型,若选择合适的材料,打印成本也较低。如果将3D打印机引入课堂,可以在低成本的条件下,大大丰富教具的种类和数量,并且可以随时增补新式零部件模型,可极大提升学生的见识和空间想象力,使学生将来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快速适应,同时也使教师讲课时有更多的、更复杂的教具辅助,事半功倍。

2.3D打印在特种铸造生产实训中的应用

无论是砂型铸造生产实训、特种铸造生产实训,为了验证学生工艺设计质量,都应该先制造出学生工艺设计的模样,然后才能进行造型、浇注。但这无论是从时间还是经济上讲都是难以实现的。以下是结合了3D打印进行的新型特种铸造生产实训流程图。

如图1所示,当学生进入铸造生产实训阶段后,首先由教师布置生产任务,向学生讲解任务大致流程,学生自由组合成立研究小组,分析任务产品特点,完成铸造工艺方案的制定。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完成3D打印机软、硬件学习,开始产品试制,通过三维建模导出STL格式文件输入3D打印机,打印出3D模型,以三维模型的尺寸为基准对3D打印模型进行尺寸检测,若合格则进入熔模铸造后续流程,若不合格,分析尺寸超差的原因,返回上一步,对三维模型进行检查、对3D打印参数进行调整,再次打印模型。利用合格的3D打印模型进行熔模铸造生产,得到铸件,对铸件进行尺寸和缺陷检测,合格则得到铸件成品,不合格则利用检测数据对铸件结构和铸造工艺进行优化,用优化后的方案返回到三维建模步骤进行产品再试制。

以上流程中通过3D打印技术的引入免去了模样的加工周期,进行该试生产的时间可缩短为2至4周,与高职院校铸造生产实训周期较为吻合;又省去了制作模样的费用,节约了成本。

3.3D打印技术融入铸造教学的其他积极作用

3D打印技术给铸造领域注入了创新动力,各地、各院校可以利用铸造与3D打印技术相结合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如基于3D打印技术的新型铸造工艺方法设计比赛和铸造工艺品创意制作比赛等,为学生积极创造实战机会,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开拓创新的能力,同时通过竞赛与奖励的方式提升铸造专业学生的行业荣誉感。

三、结束语

在理论教学中引入3D打印,实现了教师教具的极大丰富,教学效果得到改善,学生识图水平显著提高;在铸造生产实训中引入3D打印,加强了学生在实训教学中的主动参与度,挖掘了学生自主分析、专研的能力和兴趣。学生成立了研究小组,进行了产品试生产,不仅使其切身体会了铸造生产的真实流程,得到了“岗前培训”,而且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迎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热潮,各教育机构应该积极研究并扩展3D打印在多学科教学上的应用范围,利用此类人工智能化技术为教育教学带来更多革新性的变化。

参考文献:

篇7:微格媒体技术与高职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分层训练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最简单、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从生物科学专业微格教学的实践经验出发,通过系统归纳总结,梳理出微格教学分层训练的5大基本策略:(1)把握差异,理性分层;(2)因材施教,分层辅导;(3)优劣互补,强化提升;(4)关键控制,循序渐进;(5)积极反馈,分层评价。分层教学恰当地利用了学生之间存在的“天然差异”,巧妙地对微格教学的过程性元素巧妙地进行了最优化处理,能够满足不同教育对象的个体需求,使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关键词】微格教学;个性差异;分层训练

传统的微格教学往往对学生“一视同仁”,对所有学生一律对等、统一要求,这种“一锅煮”、“一刀切”千人一面的教学与实训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内在潜力,没有处理好面向全体与照顾个别之间的矛盾,结果往往形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非正常化局面,从而使得师范生综合教学能力全面提升成为空谈,使得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化为泡影。

在微格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已有经验与实践积累的差别,以及个人兴趣与偏好分化,往往造成不同个体在认知结构、教育素养、教学潜力以及教学悟性等方面存在“天然差异”。作为微格教学训练的指导者,不能逃避与忽视差异,而是要正视差异,研究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最大可能地利用差异,从“从差异出发,最终达到消灭差异”[1],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化的发展与进步,使得“面向全体学生,推行素质教育”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笔者根据自己在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微格教学指导的实践经验,就微格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学生个性差异,进行有效分层,开展差异化辅导,设计分类评价等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把握差异,理性分层

孔子提出教育学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2],因此在微格教学全面开展之前,根据学生起始状态与原始水平,对学生进行科学化分层,是微格教学分层训练的关键。在实际操作中,进行分层的方法有很多。最经典、最常用的一种分层方法,就是根据训练目标达成度,将学生化分为A、B、C三大类。A类学生对微格教学具备很强的理解力与领悟力,属于一点就通型,而且在语言组织、逻辑表达以及教学感染力等方面具有天然素养。B类学生在教学中的原始积累水平、教学综合驾御能力与教学潜力属于中等。C类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在教学方面表现相对迟钝,需要反复塑造与不断强化。“目标达成度分层法”并非唯一的分层方法,在微格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学生在训练中存在的特定问题,分门别类,将学生具体化分逻辑类、教态类、语言类等问题层级;对于每个问题层级根据学生差异表现,进一步划分子层级。例如,对于逻辑问题类可以根据学生在教学中是“整体构思逻辑”不流畅,还是语言组织表达中的“形式逻辑”有障碍,进一步细分为两个子层级。同理,对于教态类可以细分为“手势组不恰当组”、“身体摇晃组”、“目光游离组”、“背对着黑板讲组”等。另外,在分层方式上,可以采用“显性”分层与“隐性”分层两种形式。显性分层容易操作与控制,但使用不当往往会对学生心理造成负面影响;“隐性”分层要求教师在微格教学中头脑中有一个虚拟分层图谱,将学生分为不同类别,但实训中并不将学生明显分组,而是进行“合而不散”的隐蔽复合式训练。这种分层方法相对含蓄,能够很好照顾学生的心理发展,但对教师在备课、辅导、评价以及整体教学控制等方面要求较高。总之,无论采用哪种分层类型或方式,在实施分层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别差异,真正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因材施教,分层辅导

素质教育是发展性教育,不是选拔与淘汰性教育。克拉申在“i+1”习得理论中指出,学习者可以接受与充分领悟的,只有那些学习者“可理解的输入”[3]。夸美纽斯也曾指出“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其年龄和心理力量的许可”[4],超越学生心理接受域与最近发展区的教学设计是无效与徒劳的。因此,对于不同个性、不同层级的学生,在微格教学中需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分别训练,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备课与分层辅导。在A、B、C三级分层体系中,对于A类学生,由于其具有很好的教学悟性与教学潜力,因此微格训练中适合选择以“放”为主的教学思路,多采用“启发式”教学训练方法,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与自由发挥的空间。另外,考虑到优秀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对其提出超纲的“过分性”要求,挖掘其潜力,使其“学得深,学得精,学得广”。对于B类中等层级的学生,适合采用以“引”为主的教学主导思想,使用普通的教学训练进度,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其“学得进,听得懂,留得住”,逐步提高其课堂教学实践能力。C类学生由于起点低、基础差、悟性弱,微格训练的主导思想是“扶着过河”,指导教师需花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帮助这些学生逐步理解课堂导入、讲解、提问等课堂教学技能的真谛,多进行学习与训练方法上的辅导,反复练习并不断配合鼓励性评价,使其“学一点,有一点”,点滴积累,逐步通过微格教学基本关。由于分层训练本质是“问题改进式教学”,为了保证学生在微格教学中积极性与自信心,教师在提出问题、指导方法时,需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强项,全面了解自己的风格与潜力,“扬”长“补”短,稳中有进,从而逐步积累形成稳定的课堂教学技能。

三、优劣互补,强化提升

古语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师范生微格技能训练不仅是一个学生自我表达、自我展现的创造性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相互合作、相互借鉴的互补性学习过程,因此在微格教学分层训练时,不能仅仅依赖于“同质分层”,而需要根据教学实际与训练内容差异,恰当地将不同水平、不同特质的学生进行组合搭配,即进行“异质分组”。例如,在微格教学并不固定地将“某一部分”学生一直归入“某一组”,而在学生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之所在,具有强烈的提升与改进动机,但却苦于找不到有效方法与策略时,穿插将“教态自然大方但语言欠缺”的学生与“语言组织能力但教态呆板”的同学,有意识组合搭配,促进彼此间相互借鉴与相互提升。另外,微格实训经验表明,男、女同学在课堂教学技能的表现上往往存在明显的差异分化:女同学普遍语言组织流畅、表达能力相对较强,但教学内容组织逻辑与语言表达形式逻辑,往往相对偏弱;而与女同学相比,男同学则表现出较好的互补性特点:总体教学设计与教学逻辑方面具有较强优势,但语言组织与表达相对滞涩,因此,在微格训练中,需要有意识、有选择性地将男女同学进行组合搭配,使得不同性别的学生之间优势互补,在有限的训练时间内,教学潜能发挥到最大化。另外,由于自然状态下组员之间的互补学习是自发的、无意识的,对于善于对比与反思的同学效果较佳,但对于没有丰富借鉴意识的场独立型个体,互补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因此在异质分层微格教学中,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待改进要素、拟模仿对象、拟模仿内容等进行明确指导,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优秀示范的榜样性力量。

四、关键控制,循序渐进

学生微格课堂教学技能的形成,有其“时间性”与“过程性”,不可能一蹴而就,“短、平、快”高速形成。尤其是对于首次登上三尺讲台的学生而言,对课堂教学的实践要素比较陌生,往往顾此失彼、手忙脚乱,因此在课堂教学的任何环节、任何方面、任何细节都可能出现差错。如果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所有问题一一列举,每个要素都一一照顾到,并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改进与提升,往往让学生忙然、焦虑、不知所措,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因此,建议在微格分层教学时,不能吹毛求疵,不要强制性要求一次到位,借助于系统论思想与关键控制点理论(HACCP,H azard Analysis Critica l Control Point),设计“多级递进式”微格分层教学模式。第一阶段,一级关键点控制,初步分组。根据学生课堂教学具体表现,挑选1到2个对课堂教学成败起着至关重要调节作用的关键性要素,比如逻辑问题或教态问题,并以此为关键控制点进行合理化分组,帮助学生在第一阶段分层训练中,有重点地解决主要矛盾,就关键技能进行训练与改进。第二阶段,确定二级关键点,调整分层。在一级微格技能要素巩固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课堂教学的新状态与新表现,权衡课堂相关要素,确定二级关键控制点,目标集中于突破新困难,解决新矛盾。依此类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与微格训练目标,确定后续分层级数。最后阶段,对于学生通过多级分层训练后,微格教学技能水平是否达标,进行一次全面的、终结性的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确定少数未达标对象,强化训练,保证学生稳过课堂教学技能关。总之,在微格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实际,遵循学生心理与认知发展规律,多层次、多级别动态控制训练过程,循序渐进,一步一步不断完善,切不可贪多嚼不烂。

五、积极反馈,分层评价

评价是教学的风向标,对课堂教学具有良好的方向性指导与反馈性调控作用,因此在微格教学中,主动的、积极的、创造性的评价,对学生微格教学技能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微格教学中禁忌使用强制性的、杀伤性的负面评价,也不鼓励使用千人一面、大统一的类中性评价方式,而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正向反馈作用,对学生在微格训练中的点滴进步与微小发展及时做出反馈,善于发现优点,肯定进步,帮助学生自我启发、自我激励、自我反思、自我成长、自我教育[5],辅助微格技能逐步形成与稳固发展。但是,正向评价并非随心所欲,率性而为,也同样需要讲究艺术、讲究策略。对于优等生,自信心强的学生,以发展性与拓延性为评价目标,采用竞争评价机制,坚持高标准、高要求,促使他们不骄不躁,更加谦虚与严谨;对于成绩一般的学生,以巩固性与提升性为评价目标,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努力营造“你追我赶,力争上游”局面,要求学生在达标的基础上,精益求精、赶超优秀,将学习潜能激发到最佳状态。而对于教学技能缺乏天赋,信心不足、成绩较差的学生,以激发主动性与参与性为评价目标,采用激励评价方式,多肯定少否定,多夸奖少批评,耐心巧妙地指出不足,帮助其明确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逐步品尝与体会到课堂教学成功的快乐。合理的评价方式对微格教学具有不可或缺的调控与引领作用,因此在微格教学训练全面开展之前,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客观确定评价目标,精心设计评价方式,因人制宜、因材施评,灵活使用,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在积极正向的评价中发展与进步。

六、结束语

分层训练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最简单、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表现程度等个性差异,将微格教学的过程性元素巧妙地进行了最优化处理,能够有效满足不同教育对象的个体需求,使不同智力、不同个性的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接受最合理、最恰当的教育,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优化、最大限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连奇.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0(1):76-77.[2]王毓??.试论孔子教学目标的层次性[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vol12(7):

10-13.[3]车勇鹤,王一琼.“i+1”理论指导下的分层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6):

72,146.[4]刘振红,杨作东.独立学院大学生分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3):

101-103.[5]王斌华.教师评价模式:微格教学评价法[J].全球教育展望,2004(9):43-47.基金来源:陕西理工学院教学改革项目(XJG1141);陕西省名牌专业、陕西省区域生物资源类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示范区建设经费。

篇8:微格媒体技术与高职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一、微格模式在高职艺术生声乐教学中的地位

现实中, 声乐教学的模式有很多种类, 不同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条件, 会直接决定教学模式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中最关键的决定因素是学生的特点, 真正科学的教学模式, 应当是针对不同种类的学生特点而选定, 否则, 一味的盲从和不切实际, 只会导致教学质量的降低。

( 一) 声乐教学的本质模式

在众多声乐教学模式中, 主要分为三种本质不同的模式: 一种是大班教学的“机械讲学模式”, 主要是机械地全盘统一教学, 教师是主角, 是课堂的主导者和控制着, 教师机械灌输, 学生机械接受, 即便有互动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实践教学等具体的教学方法使用, 但是却始终按照专业和班级形式进行授课, 缺乏对不同基础和特点的学生进行区别授课观念。一种是小班教学的“微格模式”, 教师和学生地位持平, 当学生心存疑惑时, 要求教师根据学生需要进行教学内容等的调整, 教师有计划的教学进度也会要求学生尽量跟进, 是一种互相引领的课题状态。其核心在于按照学生不同基础和特点进行授课, 人数一般控制在五人以内, 保证针对性教学的理念的实施。这种模式充分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 辅助现代化多媒体设备, 教师引导为主、学生训练为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1]还有一种是讨论型的“自由混合模式”, 学生是主角, 教师主张让学生主动发问和求解, 教师进行引导, 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可以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进行针对解决, 上课形式一般采用专业和班级合体的大班教学方式。

( 二) 高职艺术生的个性特点

高职艺术院校的学生, 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 与本科乃至更高层次的院校有着本质的区别, 与小学和初中也差异很大。高职艺术生普遍具有一定的声乐专业基础, 但是文化课成绩较低, 无论是专业水准还是文化课成绩, 都比本科艺术生低, 并且由于学习时间等方面的限制, 文化课等方面的素质提升空间不大, 这与小学和初中的音乐特长生有着较大的差异, 不如他们有更大的发展提升空间。现实中, 艺术生的水平一般是参差不齐的, 高职艺术生内部差异也很大, 尤其是在本科院校选拔之后才选到的学生, 原有基础较弱, 需要教授的知识和技能也较本科生更多。此外, 考虑到市场容量和办学规模, 当前很多高职艺术院校所招收的声乐艺术学生总量不多, 但是方向多元, 尤其是为了最大限度输送到市场上, 很多高职艺术院校更加侧重学生独特性的培养。

( 三) 微格模式成为高职艺术生声乐教学的基本模式

基于以上状况, 从理论上而言, 高职艺术生的声乐教学, 应当根据其独特性进行设定, 应当注重基础培养和个性化培育, 而符合这一要求的教学模式, 主要是“一对一”或者“一对少数”的微格模式。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特点进行针对化教学, 采取小班授课的模式, 严格控制课堂人数, 以确保每次教学的实际效果。从实践上来讲, 很多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基本采取了这种微格模式, 因为大班授课一般需要课堂纪律和秩序等方面事宜的考虑, 还需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接受水平和专业基础的学生听课能力, 一般会造成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 不少高职艺术院校的声乐教师自觉采取了小班授课模式, 对基础较好的学生主要进行特色和个性化的教学训练, 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 则主要集中进行基础训练, 确保学生的总体水平有所提升。

从现实状况而言, 微格教学模式已然成为当前高职艺术生声乐教学的基本模式。一方面, 这种“基本”性体现在普遍性和主导性上, 声乐教师一般会采用这种模式上课, 上课地点也较为灵活, 根据需要, 会适当调整教学场所, 以确保教学效果。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招收的声乐学生数量不多, 这也为微格教学提供了可能条件, 可以确保声乐教师始终采取“一对一”等微格教学模式。另一方面, “基本”性还体现在有效性和基础性上, 微格教学促使教师可以完全根据学生特点制定教学计划, 根据音色、音域等天然条件的差异, 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 还可以充分使用情感教育方法, 提升学生对声乐作品的感知力, 教师能够最大限度使用学生能够最快理解的语言系统, 将知识和技法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深刻理解作品内涵和艺术表达之间的关系, 提升学生内在的音乐素养。即便需要采用大班上课, 这种微格模式也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是大班集中教学等模式的基础。

二、微格模式在高职艺术生声乐教学中的利与弊

利弊的探讨, 首先要基于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根本任务。众所周知, 高职教育定位是专业性和市场导向性, 培养专业技能强的应用型人才, 是一所高职院校的核心使命。故此, 微格模式在高职艺术生声乐教学中有利还是有弊, 需要放在这一定位和使命的前提下探讨。

( 一) 微格模式在高职艺术生声乐教学中的积极价值

首先, 有利于高职艺术院校教育目标的实现。高职艺术院校的办学目的是培养专业化、个性化、市场化的应用型人才, 要求学生具备较为独立的个性特征, 而微格模式正好适应了个性化的培养需要, 让学生真正享受到针对性的教育,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优势, 促进有关院校艺术人才培养的目标得以实现。

其次, 有利于回归学生、以生为本。微格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在声乐基本功训练方面, 确保了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和设备进行训练, 能够得到声乐教师的专门指导, 避免了众多学生一起训练时产生的不必要干扰, 确保了声乐基本功训练的连贯性, 提升熟练程度。还增加了学生的锻炼机会, 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乐器伴奏训练, 保障了学生声乐教学的立体性和完整性, 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

再次, 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微格模式下, 声乐教师可以最大限度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效果, 让学生当堂消化所学知识, 可以促使教师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更多的艺术实践, 例如参加合唱团、歌唱比赛, 甚至创作发布个人声乐作品等艺术实践活动。

此外, 还有利于师生良性互动。声乐教学需要及时有效的互动, 学生发声方式、吐字清晰度、口型变化等训练, 都要进行及时的科学指导, 否则会养成学生不良的演唱毛病, 这对于声乐教学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 大班模式很难做到对每位学生细节的指导, 学生主动询问的机会也相对较少, 而微格模式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 微格模式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为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奠定了基础。

最后,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艺术生原有的学习基础普遍不好, 各方面能力较本科生相对较弱, 因此, 在对他们的培养方面, 要注重突出技术性和新颖性, 需要让他们通过高密度的训练, 来掌握纯熟的声乐基本功, 并尝试在唱法和表现手法上有所创新。微格模式正好为这种需求提供了可能, 它促使教师充分挖掘学生的优势, 激励学生进行创新, 并为学生创新提供针对性的科学引导。这一点, 本科艺术院校的大班教学模式则无法真正实现。

总而言之, 微格模式客观上尊重了高职艺术生的特点, 尤其是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更需要这种模式。另外, 由于声乐教学内在地需要系统的反复训练, 也需要针对的教学指导, 因此很多教师自觉地选择了微格的模式, 事实上, 也达到了“师徒制”的效果。

( 二) 微格模式在高职艺术生声乐教学中的消极作用

微格模式的消极作用, 主要表现在不利于共性知识和技法的高校传授, 不利于学生之间的比较、竞争和相互学习等方面。

一方面, 在声乐教学中教授具有普遍规律的基础理论知识时, 如“歌唱发声器官的生理基础”“人声分类与声部划分”“歌唱心理要素”“歌唱语言”“歌唱的不同唱法分类介绍”“歌剧及艺术歌曲名作欣赏”等内容, 就更适合于集中性强的大班教学。不仅如此, 很多情况下, 声乐的技巧训练也有高度的共通性, 如果每一个人单独训练同一种技法, 纯属浪费教学资源, 尤其是在练习“气息和声音的结合训练”等内容时, 不但有很多体会性的练习, 还有许多需要通过某些母音的发声来进行听辨训练, 这种状态下, 采用大班教学, 既可以互相观摩交流, 又能够从相互的练习中得到启发, 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而在上述的境况下, 微格模式是相对具有劣势的, 甚至会起到负面的消极作用。

另一方面, 微格模式中的学生自身无法比较, 教师也难以从学生现场交流和对比中, 得出教学结论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改进, 学生单独学习形成习惯, 无法真正和其他同学比较优劣, 无法及时获取别人身上积极的信号, 甚至不利于学生激发自身的竞争意识, 视野比较狭窄, 看不到他人的长短之处, 自身也不会有多大提高, [2]不利于学生技艺的真正提升, 会产生艺术风格过分单一化的风险。尤其在和声教学中, 微格模式下, 学生对声部的感知不明显, 不利于学生发声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三、正确对待微格教学模式的策略

正确对待微格教学模式, 总的原则是趋利避害。要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模式, 将声乐教学按照不同类型进行分野, 并据此确定系统化的教学模式, 最大限度发挥微格模式的积极功效。

( 一) 积极采用微格模式开展声乐教学活动

高职艺术院校的本质特点, 毕竟是培养市场型、应用型、个性化的艺术人才, 因此, 总体上采用微格模式是合适的。对于专业技能型的知识和训练, 要采用微格模式开展教学活动, 要积极发挥微格模式的正向功能, 教师和学生多互动交流, 主打艺术实践特色。在声乐实践教学方面, 尤其是技法训练方面, 要侧重于采用微格模式。由于独唱、重唱、齐唱、合唱等演唱类型不同, 民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咏叹调、歌剧等演唱体裁不同, 美声、民族、通俗、原声态等唱法不同, 高职艺术生内部的个体差异大, 并且与本科艺术生相差甚大, 因此, 应当更多采用微格教学模式, 以确保个性化目标的实现。

( 二) 注重大班教学模式的采用

对于基础类、普遍规律类的共性知识和训练方法, 尤其是在声乐理论教学方面, 要采用大班模式开展声乐教学。要防止声乐教学全盘的微格化, 应当发挥学生集体效应、解决学生共性问题的情况, 就务必采用大班教学模式, 不可不切实际地始终保持固定的教学模式。但是, 在大班教学模式中, 必须注重声乐曲目选择上更加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理解水平, 不要过于陈旧, 更不要脱离学生理解范畴。[3]

( 三) 积极防治微格模式消极作用的产生

尽量避免以偏概全, 要科学理解和运用微格模式, 不能将微格模式等同于“一对一”模式, 人数不超过五人的一般可以归入微格模式范畴。要认清微格模式的核心特点, 应当是师生的教学互动性, 而非教师一味的讲授, 学生自主发问、思考、发表观点和看法等, 都要有足够的时间保障, 要防止形式上采用“微格模式”, 但实际教学过程仍然是教师一直在讲授, 学生被动接受, 并且教师基本不给学生思考发问的机会。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扬长避短、辩证对待, 相信微格模式在坚持这些原则的前提下, 必定会发挥其对高职艺术生声乐教学的积极价值, 提高高职艺术院校培养声乐艺术人才质量的总体水平。

参考文献

[1]苏兰兰.声乐微格教学模式与教师角色探究[J].音乐时空, 2014 (10) :152-153.

[2]姚佑南.论高校声乐教学模式下的微格教学[J].教育导刊, 2012 (05) :42-43.

上一篇:冬季第一场雪的作文下一篇:最高人民法院刑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