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四辩总结陈词

2024-07-10

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四辩总结陈词(精选10篇)

篇1: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四辩总结陈词

我方并没有否认挫折教育在人成长所起到的作用,而对方辩友说到,挫折教育是在不伤身心的前提下,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既然有意让他遭受挫折,你又如何确保不伤害其身心呢,安全性再高的交通工具也有失事的概率存在,而赏识教育是生命化的教育,教育的对象是鲜活的个体,是人,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很宝贵,只有一次,因此我方坚决认为赏识教育更优于挫折教育。

1、赏识教育是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是一种尊重生命规律的教育,他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儿童幼小的心灵是十分脆弱的,任何打击都会使他畏畏缩缩,自卑自怜。而一次不经意的表扬,一个小小的鼓励却能让他充溢向上的力量,赏识,是唤醒学生自我价值的号角,赏识,是开启学生奋斗之心的钥匙,赏识,是滋润学生灵魂的雨露,赏识,还是使教师成为教育家的法宝,因而,当今真正有效的教育应当以赏识教育为主。南风效应中的北风似乎威力更大,为什么却输了?原因在于南风采取了软的手段,而北风采取了硬的手段,赏识教育就如同和煦的南风,轻而易举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对方辩友在进行挫折教育的过程中势必要让学生付出一定的代价,虽然效果立竿见影,可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但有没有想过它同时可能带来的一些副作用呢?三毛和席慕容都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大作家,三毛的成长过程中所接受挫折教育要明显多于赏识教育,后来她虽然成名,并且用她的作品帮助很多人树立起豁达、坚强的人生信念,但她自己始终走不出心灵的阴影,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席慕容在学生时代因为有了老师对他的赏识,是他对人世充满信心,所以他成为了一个幸福的人。

2、赏识教育并不排除挫折教育,但是哪个为主?哪个为辅?大家一目了然,赏识教育为主恰恰可以使挫折教育有力量,更加有人情味,更加智慧,有专家说,小孩子的成长进步是靠夸奖和鼓励出来的,从中国的陈鹤琴到日本的铃木镇一,到快乐教育创始人斯宾塞,都提倡教育应以鼓励为主,以赏识为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更是赏识教育的典范,而周婷婷、帕瓦罗蒂等也用自己的成长成功的经历告诉我们赏识的力量到底有多大,赏识教育是顺应教育实际,顺应当今社会而提出来的教育方法,赏识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信不等于自负,赏识提倡信任,信任不等于放任,赏识提倡宽容,宽容不等于纵容,赏识就是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最终走上幸福的人生。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的教育,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它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它是帮助孩子获得自我价值、发展自尊、自信的动力基础,是让孩子积极向上,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让我们都来记住泰戈尔的这句话: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善。只要我们能够真正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赏识孩子,那么,孩子心灵的苗圃就会阳光明媚、春色满园,孩子个性的幼苗就会一派生机,茁壮成长!

篇2: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四辩总结陈词

赏识不是表扬,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表扬是用得最多的手段,却又是不易操作好、把握好的方法。赏识就是一种心态,包括爱、理解、尊重、信任、认同、接纳、宽容、鼓励等,而表扬是赏识的一种外化手段,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方式,说到底只是一种评价,基本是通过语言(也包括身体语言)来传达成人对孩子的态度。所以说赏识和表扬是不同的概念,赏识决不仅是表扬,其内涵比表扬更丰富。

真正的赏识教育,是善于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加以赞赏,以此激励他们前进。但是我们要注意,即使是表扬,也应该慎重。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良好行为的表扬,教师必须十分谨慎,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形成这样的看法:完成应当完成的良好的、正确的行为,是为了得到表扬,孩子们把自己的良好行为不应视作特别了不起的行为。”因此,我们在赞赏的同时,还要教育孩子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优点,无视自己缺点的存在,不能用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

二、“挫折教育”不是吃苦教育,而是对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曾经我班有一个小女孩,平时比较争强好胜,有一天,小伙伴没有和她分享玩具,她很不高兴,竟然在班上说,要“杀”了同伴;还有一个孩子,由于父母关系不是很好,在班上只要遇上点事就嚷嚷着要离家出走,动辄用头撞墙……这一系列的现象都说明:现在的孩子,他们的生活环境过于优越,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意志品质和生活能力确实比较差,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缺乏应付挫折的能力,一旦遭遇挫折,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往往很极端。目前,关于“挫折教育”的准确含义,很多人仍缺乏共识。有不少人把“挫折教育”看成“吃苦教育”,认为就是让孩子们多吃点苦,多受点累;有的人把“挫折教育”理解成“生存教育”;有的人则干脆把“挫折教育”理解成“通过设置挫折情景使孩子感受挫折困难的教育”……然而,这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挫折教育,真正的“挫折教育”应该是抗挫折教育,是一种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使孩子有勇气面对困难,有机智应付困境和有能力解决难题。“挫折教育”决不是苛刻的批评、大声的谩骂和严厉的责打或者与孩子对着干,在幼儿教育中应针对孩子的不同特点,根据幼儿自身发展的规律,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因势利导地对幼儿进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教他们学会如何面对失败。

失败和挫折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对待的问题。如果以正确、积极的态度来看,它们就可能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反之,则可能使孩子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效应,甚至对他们的心理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当幼儿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家长和教师应该鼓励他们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消除其畏惧困难的心理,帮助指导他们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在幼儿解决困难之后进行表扬肯定,使他们在面对以后的困难时有更大的信心。而当他们尝试失败之后也要及时进行鼓励、支持,帮助他们寻找其他的办法,或者与他们分担不愉快,避免他们形成逃避困难的心理。

三、保持对孩子的适度期望和正确评价,让“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产生最佳合力

适度的期望有利于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促进孩子向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但如果期望过高,就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预计不足或对困难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从而产生强烈的受挫感,对自己失去信心。现在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普遍较差,这与家长对孩子的过高期望是有关的。家长既要相信孩子能做好、有发展的潜力,又要注意从孩子自身特点出发,在日常行为中找到教育契机,从缺点中找到闪光点,运用赏识鼓励的方法把缺点转化为优点,使孩子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困难,努力争取成功。另外无论孩子做事成功还是失败都要给予正确的评价,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错在哪里、怎样改进,从而逐渐明确是非标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

篇3: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四辩总结陈词

一、不能把“赏识”理解为表扬, 要真正把握赏识教育的精髓

赏识不是表扬, 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表扬是用得最多的手段, 却又是不易操作好、把握好的方法。赏识就是一种心态, 包括爱、理解、尊重、信任、认同、接纳、宽容、鼓励等, 而表扬是赏识的一种外化手段, 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方式, 说到底只是一种评价, 基本是通过语言 (也包括身体语言) 来传达成人对孩子的态度。所以说赏识和表扬是不同的概念, 赏识决不仅是表扬, 其内涵比表扬更丰富。

真正的赏识教育, 是善于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加以赞赏, 以此激励他们前进。但是我们要注意, 即使是表扬, 也应该慎重。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良好行为的表扬, 教师必须十分谨慎,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形成这样的看法:完成应当完成的良好的、正确的行为, 是为了得到表扬, 孩子们把自己的良好行为不应视作特别了不起的行为。”因此, 我们在赞赏的同时, 还要教育孩子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 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优点, 无视自己缺点的存在, 不能用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

二、“挫折教育”不是吃苦教育, 而是对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曾经我班有一个小女孩, 平时比较争强好胜, 有一天, 小伙伴没有和她分享玩具, 她很不高兴, 竟然在班上说, 要“杀”了同伴;还有一个孩子, 由于父母关系不是很好, 在班上只要遇上点事就嚷嚷着要离家出走, 动辄用头撞墙……这一系列的现象都说明:现在的孩子, 他们的生活环境过于优越, 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意志品质和生活能力确实比较差, 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 缺乏应付挫折的能力, 一旦遭遇挫折, 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往往很极端。目前, 关于“挫折教育”的准确含义, 很多人仍缺乏共识。有不少人把“挫折教育”看成“吃苦教育”, 认为就是让孩子们多吃点苦, 多受点累;有的人把“挫折教育”理解成“生存教育”;有的人则干脆把“挫折教育”理解成“通过设置挫折情景使孩子感受挫折困难的教育”……然而, 这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挫折教育, 真正的“挫折教育”应该是抗挫折教育, 是一种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使孩子有勇气面对困难, 有机智应付困境和有能力解决难题。“挫折教育”决不是苛刻的批评、大声的谩骂和严厉的责打或者与孩子对着干, 在幼儿教育中应针对孩子的不同特点, 根据幼儿自身发展的规律, 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因势利导地对幼儿进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教他们学会如何面对失败。

失败和挫折本身并不可怕, 关键是如何对待的问题。如果以正确、积极的态度来看, 它们就可能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反之, 则可能使孩子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效应, 甚至对他们的心理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当幼儿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 家长和教师应该鼓励他们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 消除其畏惧困难的心理, 帮助指导他们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 在幼儿解决困难之后进行表扬肯定, 使他们在面对以后的困难时有更大的信心。而当他们尝试失败之后也要及时进行鼓励、支持, 帮助他们寻找其他的办法, 或者与他们分担不愉快, 避免他们形成逃避困难的心理。

三、保持对孩子的适度期望和正确评价, 让“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产生最佳合力

适度的期望有利于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促进孩子向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但如果期望过高, 就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预计不足或对困难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从而产生强烈的受挫感, 对自己失去信心。现在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普遍较差, 这与家长对孩子的过高期望是有关的。家长既要相信孩子能做好、有发展的潜力, 又要注意从孩子自身特点出发, 在日常行为中找到教育契机, 从缺点中找到闪光点, 运用赏识鼓励的方法把缺点转化为优点, 使孩子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困难, 努力争取成功。另外无论孩子做事成功还是失败都要给予正确的评价, 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错在哪里、怎样改进, 从而逐渐明确是非标准,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

教育是一门内涵丰富的艺术, 作为教育者, 仅仅知道教育的重要意义, 有着先进的理念是远远不够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没有教不好的小朋友,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们只有运用好教育智慧, 透彻理解“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的概念, 理清本质、灵活运用, 才能直抵教育的真谛。

篇4: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四辩总结陈词

【关键词】幼儿教育;赏识教育;挫折教育

从最早孔子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到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再到周弘老师完整的提出“赏识教育”这一教育理念,这一以鼓励和肯定方式为主的教育理念一直被人们传承并运用,它的可贵之处是毋庸置疑的。当人们都热衷于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的时候,父母都100%的相信自己的孩子行,承认差异、允许失败、只问播种、不问收获、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无私付出,却很难使其保存本质,抵御过度的、随意的、曲解的演绎。只把“赏识”当成简单的“表扬”,使赏识教育成为一种盲从,失去了它本质的教育价值,达不到教育目的。

一、实事求是,正确引导

意大利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提出孩子由一百组成,他们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方式、游戏方式、聆听方式、说话方式……每个幼儿内心都有一百个世界,每个孩子都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教育工作者和监护人不能用成人固有的方式去对待不同的孩子。因此,在运用某一教育方法之时,教育工作者和监护人是否应该面对现状,实事求是、认真分析,考虑幼儿教育的对象和监护人的监护对象是否适应同样的教育方法?他们需要怎样的教育方式?教育工作者和监护人又应该怎样正确引导孩子?而在笔者看来“赏识教育”固然很好,但适度的“挫折教育”还是有必要的。幼儿通过在家庭、学校等生活环境中亲历的挫折,困难和不愉快,可以有效的帮助他们客观、全面、正确的认识生活,适应生活,还可以培养他们独立,坚持,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优秀品质。

二、“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同步进行

在笔者供职的幼儿园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个小男孩因参加一个重要的选拔比赛两次考核而未通过。妈妈为了不让孩子受到挫败而产生失败感。第一次未被录取时告诉孩子:孩子,你很棒!已经被录取了。第二次未被录取时告诉孩子:没关系,没录取也没什么大不了。而孩子也欣然接受了妈妈给予的欺骗与安慰,依然觉得自己是哪个最棒的孩子,对自己的失败与自身的不足不以为然,从而使他的脑海中不再存在“失败”一词,也失去了一次对失败的正确认识与亲身体验。而妈妈也真所谓是用心良苦,此时可能是因爱子心切已经忘记了还有正面引导这一方法,使自己错过了一次教育孩子的好时机。一个孩子如果习惯了百般呵护,习惯了被萦绕在光芒之下,他就一定经受不了来自外界的一点打击,哪怕是一句无意的批评。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都已习惯了被众人捧得很高,已经对家人产生很强的依赖性,家人也已在他们心里烙下了他们是最棒的这一烙印。无论他们做什么事,是错是对,得到的赞赏往往多于批评。他们失去很多直面挫折、亲历失败,体验痛苦的机会,他们失去正确认识和体验生活中不仅有成功、欢乐、赞美和溺爱,而且还有失败、痛苦与挫折,那么,可想而知当他们一天天长大之后面对现实的人生和多变的世界,稍遇挫折和失败,他们那颗从未经受过打击的心灵就可能难以经受。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从小就应该为他们种下“抗挫”的种子,把“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同步进行。

三、“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要适时适度、合理得当

在“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相互结合的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和监护人要把握“度”,注意“适时适度、合理得当”,也许一不留神将会背离自己的教育初衷,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对待孩子要一分为二。对于孩子的优点要给予及时的表扬与肯定,增强他们的必胜的信念。对于孩子的缺点,要用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给予及时指正与引导。通过设置难度不同的情景,让幼儿经受磨练,体验不同的心理感受,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经历犯错和失败,但要勇于面对错误和失败,知错就改、屡败屡战。而并非因为可以承认每个人都有错误与失败而去忽略个人错误和失败,从而使孩子失去了对错误和失败的认识与理解。而这一看似简单的做法,却成为很多家长的苦恼。他们一边怕伤害到孩子那颗脆弱的心,一边又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这种让自己都觉得矛盾的方法,用在孩子身上的结果可想而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幼儿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要顺应幼儿心理和生理成长发育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不要因害怕伤害孩子而对他们一味的赞赏,把赏识当成简单的表扬和直接的物质鼓励,使赏识教育失去它本质的精华,也使孩子成为自己错误教育下的牺牲品。请把“赏识”与“抗挫”的种子一起种入孩子们的心田,让他们既能因自己的优点而自豪,也不因自己的缺点而自卑。那么等这些被监护者和受教育者长大后,他才会真正骄傲而自信的说“我是最棒的”。更多的生命也会在“赏识”与“挫折”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篇5: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四辩总结陈词

对方辩友侃侃而谈、妙语连珠的辩论风范实在是让我方欣赏。可是稍稍一想,却是漏洞百出。

首先,对方辩友始终都在说物质基础上的享受,可见对方辩友太过于片面和狭隘的。我方一辩在开篇立论时已经清楚的告诉对方享受生活包括精神生活上的享受和物质生活上的享受,而且享受生活不是一定要物质享受的,可是对方辩友却一意孤行的、偏执的想从单方面驳倒全方面,岂不是太过自信和幼稚了。

其次,对方辩友总是在说过度消费的问题,可是过度消费和我们今天的辩题有关系吗?我们说的是勤俭节约,退一步说,即使过度消费能够导致一定的短暂享受,那就能说明勤俭节约和享受生活是矛盾的吗?有特性不代表有普遍性啊对方辩友。

第三,对方辩友还提到说勤俭节约是一种约束,我方也承认,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一种约束,但对方辩友应该注意的是,它只是在某些方面才是约束,当思想意愿和行为统一的时候他就不能在用约束定义了。即使说它是约束,那也不能说明因为有了约束,所以他们就是矛盾的,岂不是很可笑,约束又不是月老红娘,让谁有关系就有关系。再者,践行勤俭节约本身也是一种生活上的享受,享受着生活安定带来的充实感。

第四,最后,下面我将简明扼要的重申我方观点。首先,我方一辩已经充分的解释了什么是矛盾,以及判别矛盾的明确方法,就是要靠矛盾的两个必要性质:同一性和斗争性。在整场辩论中我方始终都在围绕这个明确的观点进行阐述和辨析。“勤俭节约”和“享受生活”不一定要并立并行,当然他们也可以作为矛盾的前提同时出现,但有前提不一定有矛盾。因为两者根本就不存在对立性,“勤俭节约”是指勤劳节俭,是说工作上勤勤恳恳,生活上适当节制。而节制就是要有度,不要过分的花销,那对方辩友会问,这个度在哪里?每个人的度一样吗?当然不一样,我们也不需要一样,只要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节制就可以。所以勤劳节俭不是要压制享受,而是让人有所节制,而这种节制与享受生活并不矛盾。

其次,享受生活并非理想化,它其实非常的简单。没错,在现在这个快速、重压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可是勤恳的工作、节制的生活不代表没有享受生活的权力和机会,而恰恰相反,这会让享受生活的方式越发的简单和明了。忙中偷闲小憩几分钟是种享受、父母的关心是享受、朋友的问候是享受、上司的夸奖是享受、同事的帮助是享受,明媚的阳光、蔚蓝的天空、清淡的花香哪一个不是享受呢、即使在菜市场挑选相对便宜的蔬菜也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人生中,我们追寻的目标就好比夜晚的月亮,而生活中小小的满足和希望就是漫天璀璨的繁星,都是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所以,为什么说“勤俭节约”和“享受生活”是矛盾的呢?

最后,针对于对方辩友所举的关于现在社会中出现的变态消费观念和过度物质基础,我方也深表惋惜和谴责。我方不否认,“勤俭节约”和“铺张浪费”是对立的,但铺张浪费并不能代表享受生活,确实,有一部分人自卖自夸、冠冕堂皇的将享乐和享受等价化,这是十分愚蠢和短浅的。确实铺张浪费对于一些人来说,能够让他们得到短暂的满足,可这是真正的享受生活吗?当然不是,因为精神上、内心里没有真正的充实,当他们回想的时候,那不会是甜美的记忆。所以,“勤俭节约”和“享受生活”是不矛盾的。

尊敬的主席,评委,亲爱的对方辩友:

“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提倡和践行这种优良的传统,可是这不代表 我们就要放弃发现和寻找生活中的美好,穷人有穷人的快乐,富人有富人的追求,普通人有普通人的生活享受,我们不禁要问,这两者矛盾吗?不矛盾吗?矛盾吗?不矛盾吗?答案是:当然不矛盾!!因为我们不仅要生存、我们也要生活。

篇6:四辩总结陈词

我首先得再一次重申几个问题

第一、我们今天的辩题是网络的发展对文学的影响,而对方辩友,完全无视“发展”二字,错误的认为当今网络对文学产生的影响在网络发展过程中是无法解决的。

第二、网络仅仅是一种工具一种传播渠道,一种媒介。网络是不会创造文学的,对方辩友将问题全数归咎于网络发展,那么的说法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而我方看来网络只是一个载体,纸张也是一个载体,网络的所有问题纸张也有,如果说网络不要了,纸张也可以不要了。

第三、对于对方辩友说的网络发展使得作品涌现,但没有质量,对方辩友的想法是何其的荒谬啊,大家都学过马克思哲学,知道量变会引起质变的,李白酒斗而诗百篇,莫扎特,莎士比亚都是高产的作家,难道他们的作品都是不好的吗?

第四、对方辩友通篇在谈网络中那些不好的文字,却始终看不到网络中好的方面,难道说没网络之前就没色情,没有暴力文学吗?我方承认网络上的确有一些不好的文字,难道书本上就没有了吗?人是有主观判断能力的,万事万物都有好有坏对方辩友如果您上网只看那些不好的文字我们有什么办法呢。

第五、对方辩友一直在说什么挤压了文学,什么冲击了文学,难道网络发展后大家就群起而审丑了吗?网络发展给了我们更多的空间,更多表达自我的方式,这难道不是吗?

在我方看来,网络对文学的发展利大于弊。

一、大家都知道,如果文学不传播就不能发展,而网络的发展让文学多了一种传播的途径,这是最大的利处。相对于纸媒而言,网络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没有时间限制,占用空间小,轻便、易携带保存。从诗歌兴起到如今近千年的时间只保留下几千首诗歌这是何其的悲哀啊。

二、文学应该要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多样性。网络发展为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创作平台,新的表现形式,使文学作品实现了语言的形象、含蓄、生动,使文学作品更加接近生活、反映生活、启迪生活。

三、网络发展使得文学作品大量涌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文学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发展使得读者增多,使得文学队伍急剧壮大,提高了国民整体素质,加强了修养,纯净了灵魂。

第四、文学归根结底是人学,从古至今,许多不好的文学作品都在历史长河中灰飞烟灭,网络发展为历史与现实打通了一座桥梁,使得读者与作者有了一个更好的交流方式,使得作品能够更好的反映人性,表达出人文社会。

篇7:四辩总结陈词

第一招:偷梁换柱、瞒天过海:将自身能力理解为任何外部机遇的获得途径。因此对方辩友,大谈所有机遇是可创的,而能力就是创造机遇和抓住机遇的方法。这岂不是将机遇完全置于能力之中吗?那此辩题又有何可辨之处呢?

第二招,无中生有:对方辩友为凸显能力的重要性,将立论建立在“。。。。。。”等等全盘否定的假设性框架之下,还强加在我方的观点之中。我方已多次表明:辩题是建立在承认自身能力的基础性和重要性的客观事实前提下,但今天我们讨论的却是一个“更”字。

第三招,假道伐虢:诚然机遇具有瞬时性和时间性。对方辩友藉此特点,夸张机遇的模糊性,造成听者对未知事物的心理恐慌,以此来说明能力的重要性。但是这些特点并不能说明机遇就一定是不可预知的,如高考是实现人生转折的重要机遇之一,恐怕你从读幼稚园的时候就常听父母教导吧。四年后,很多大公司将会在大学招聘,难道你能对这些机遇视而不见吗?

第四招:反客为主:能力是主观的,个人可控的成才因素,比较能引起共鸣。但并不是像对方辩友所言能力是抓住机遇的原因。反而,抓住机遇是能力建设的目标,一旦抓住了机遇,你的能力就会显得更有价值。很多人默默一生倾尽心血却碌碌无为,但有些人,遇到伯乐,才能发挥所长,少年得志平步青云。所以机遇促使能力发挥效用以至成才。

第五招,暗度陈仓:如果能力和机遇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由此按照马克思理论得出能力比机遇更重要的结论真是谬论。因为,我们很清楚,能力不是内因的全部,更不是内因的.主导,如智商,朽木不可雕是不争的事实;如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是常道的真理。对方辩友恶意扩大能力的作用,以期暗度陈仓,实属不该。反而,能力和机遇,对人生成才是物质与催化剂的关系,是重要因素和决定因素的关系。 总而言之,对方无限夸大自身能力的作用,刻意缩小外部机遇的内涵,以这样的出发点展开辩论,怎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呢?接下来,我再次为大家重申一下我方的观点:机遇比能力更重要!

第一:客观条件决定人的主观意识,一个人的成功要凭借的不只是自己的主观努力,更重要的是外部客观条件的帮助。正如甄嬛,她能得圣宠的原因不仅是自己有聪明的头脑,更重要的是自己长得太像死去的纯元皇后啊!这不就是机遇吗?又再如陈欧,他之所以能拍出自己的广告,当上年轻的CEO,掀起风靡网络的陈欧体!不就是抓住了当时刚兴起的网购浪潮,抓住了这个机遇才成就的一番事业吗? 第二:自身能力确实可以影响人生,但是机遇可以更大限度的影响我们的人生轨迹。这就是那么多人都用不断锻炼自己能力去获取机遇的的原因。毕竟我们不否认“机遇偏爱有能力的人”,但是这不意味能力就比机遇重要了。这就好比能力是块敲门砖,而机遇就是这扇门,如果没有这扇门为你而建,再多的能力也不会有用武之地的! 第三:我们说机遇比能力重要,并不是说我们就要从此过上守株待兔的日子,而是说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抓住机遇才能避免落后,而落后的后果就是挨打,就有被社会遗弃的危险。苏格拉底说过:最有希望成功的人,并不是才华出众的人,而是善于利用每一次机遇,并全力已赴得人!千里马因伯乐,而名扬天下;诸葛亮遇刘备,而流芳百世。正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由此看来,缺乏或错过机遇,就很难实现其人生价值,所以说,机遇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

当前,我们的国家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青年人正要抓住这一机遇,努力奋斗,迎难而上,希望再过,我们在座的青年人再相会,我们能够自豪的说我们抓住了机遇,为社会进步贡献了我们最大的力量,我们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我们无愧这个时代给我们提供的机遇,我们无愧青春!

篇8: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四辩总结陈词

2009年5月13日, 上海某中学初一女生在写下三封分别给父母、同学和教师的遗书后从11楼的家中阳台跳楼身亡。一个花季少女失去了鲜活的生命, 一对充满期盼、养育女儿的父母必须承受这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这位自杀的少女, 据说是班级的中队委员, 一名极具文学才华的优秀学生。究竟为什么事自杀而死, 遗书中一字不提; 一个中队委员、优等生, 却反复鞭挞自己“犯了很多错, 伤害了很多人”, 是“活该”, 而且“很脏、很坏”……一个13岁的女孩, 充其量能够“脏”“坏”到什么程度呢?在自我认知崩溃的边缘, 她选择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解决整件事……如果对于一个大人来说, 我会认为他不负责任, 但对于一个13岁的孩子来说, 只能说她的心灵太脆弱, 还不知道何谓“责任”。

类似花季少年因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不和谐、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原因, 走上了轻生这条不归路的报道常见诸媒体。在我们扼腕唏嘘之外,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更应该把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尤其是抗挫能力的培养尽快地摆到一个重要的位置。

随着国家经济的增长, 人们的生活日渐优渥。因为经济条件改变, 对孩子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随之改变的不在少数。对孩子娇生惯养, 生活上的事情全包, 只要求孩子学习成绩增长, 忽视其心灵成长的家长也比比皆是, 这样孩子朝着一个失衡而畸形的模式发展, 即使不似上文的女孩那样跳楼解决问题, 也会造成失败的教育。在我看来, 责任教育能引导挫折教育向好的方向发展, 比如曾经的美国总统里根的故事。

1920年, 有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 人家索赔12.50美元。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 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我先借给你, 一年后还我。”从此, 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 经过半年的努力, 他终于挣足了12.50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 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不强, 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 怨天尤人, 甚至轻生厌世, 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把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该赏识的时候不赏识或赏识不到位, 该批评的时候不批评或不会批评;很多父母曲解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 把赏识教育等同于纵容夸耀, 把挫折教育等同于打骂体罚, 这是家庭教育失败的重要原因。

任何教育方法都是工具, 都要有使用的能力和智慧, 才能物尽其用。赏识教育绝对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可是你要有足够的能力和智慧, 才可以使用好, 这需要你有赏识能力和教育的功力。教育的艺术在于准确无误的细节处理, 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和尺度, 教育能力智慧不够, 往往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对孩子实施赏识教育也是这样, 过犹不及。赏识过了头, 孩子容易产生虚荣、自傲的心理, 很难接受不同意见, 更不要说批评教育了。如当一件事情做得好了, 仅仅说“你真棒”, 而不具体指出哪里“棒”, 这样时间一长, 孩子就会对赏识或挫折失去感觉。更严重的是, 孩子会逐渐找不着方向:为什么爸妈总说我好, 而其他人眼里的“我”, 却不是那么好呢?

我个人认为, 对孩子的一些天生型的优点要尽量避免夸大性的赞扬, 如长得漂亮、聪明等, 即使需要表扬也尽量不使用“你长得真漂亮”“你真聪明”这种直白的语言, 换成“你真是个整洁的孩子”“你真是个爱思考 (爱动脑筋) 的孩子”, 这样的语言就不会是孩子对自己的天赋沾沾自喜从而产生骄傲的心理, 而是肯定他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别人的赞扬。一位中国学者夸奖了北欧一教授的女儿, 却被要求道歉。教授认为:“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 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劳, 这取决于父母的遗传基因, 与她个人基本上没有关系。你夸奖了她, 她就会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且一旦认为天生的美丽是值得骄傲的资本, 她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再者, 你未经她的允许就抚摸她的头, 这使她以为可以随意触碰他人身体而无须经过他人的同意。不过你不要这样沮丧, 你还有机会弥补。有一点, 你是可以夸奖她的, 这就是她的微笑和有礼貌。这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赏识应该着眼于受表扬者个人的劳动和努力, 着眼于受表扬者今后的发展, 否则, 就会产生错误的导向。我们教师和家长的只有爱和赏识还不行, 还要掌握爱与赏识的艺术。好的动机要配以适当的行为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否则, 就容易造成我们经常遇到的“好心办坏事”。

美国父母十分关注孩子个性、创造性、独立性与心理健康等问题, 因此, 对美国父母来说, 惩罚是一件需要慎重对待的事情。一般从孩子一出生开始, 父母就会考虑如何惩罚孩子以及怎样掌握惩罚的“度”的问题。当女儿几个月的时候, Holly就开始对她进行惩罚教育了。某一天, 女儿咬了Holly。Holly对女儿说:“哦, 你把妈妈咬痛了。”与此同时, Holly将女儿放进她的婴儿床, 并离开她一会儿以示惩罚。Holly对小宝贝的惩罚总是善意的, 并且她在惩罚孩子的时候也会尽力让孩子体会到她深厚的爱意。美国人从来不打骂孩子, 因为他们认为打骂会损害孩子的自尊。每次女儿有比较过分的举动, Holly都会以很严肃的眼神看着女儿, 大多数时候, 乖巧的女儿立刻就会明白妈妈的意思, 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讨。当然, 女儿也有不乖巧的时候, 如果她的错误比较严重, Holly会采取一些措施对女儿进行惩罚, 如取消周末女儿最喜爱的活动等。

美国的幼儿园、学校也会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惩罚。他们的惩罚方式是:让犯了错误的孩子一个人到某个角落单独待上几分钟。当孩子意识到他所犯的错误带给了自己麻烦之后, 教师就会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 让孩子明白自己究竟错在哪里。如果孩子过分顽劣, 幼儿园或学校则会同家长联系, 让家长一起参与来改造孩子。严重的甚至会请家长把孩子领回家教育好了再送回幼儿园或者学校。

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如鸟之两翼, 只有恰当取舍, 根据知识、能力、性格、经历、家庭都不一样, 而且思想不断变化着的孩子, 平衡赏识和挫折的分量, 才能教育好孩子, 使他身心健康地成长, 最终形成自己健康、健全的人格。

外国有位作家, 很小的时候写了首儿童诗, 母亲认为精彩极了, 不吝赞美之辞;父亲却说糟糕透了, 这使他感到委屈。在以后成长岁月中, 他一有进步, 哪怕是点滴成绩, 都会被母亲捕捉住, 给予不遗余力的赞扬, 作者从母亲身上得到的信心、 勇气与希望。而父亲对他要求很严厉, 对缺点、失误, 不留情面地指出来, 有时还大声斥责, 作者从父亲身上获得的是清醒、 理智与谦逊。再后来, 他成为知名作家, 完全明白了父母的用意, 他深感自己很庆幸, 既有一个懂得欣赏自己的母亲, 又有一个十分严厉的父亲, 不然, 很难成才。

这对父母就像打铁时炙热的烈火和淬火的冷水, 在一热一冷的交替中打造了孩子性格的韧性, 使其成才。现在的孩子比较早熟, 做家长的更应该及早培养孩子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不要让孩子怀着一颗脆弱不堪受力的心灵。作为父母, 零距离地爱孩子是种本能, 而超越天性, 保持一臂的距离去爱孩子, 是智慧。克服母爱天性的障碍, 刻意地和孩子保持着一臂的距离。看着他摔跟头, 看着他自己擦血, 看着他假装说不疼, 看着他痊愈……爱而不溺, 严而不冷, 是为真爱。

篇9: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四辩总结陈词

赏识教育是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的能力、兴趣、意愿、动机、行为加以肯定, 让其看到自己的价值的一种方式。它的核心在于爱护和发展个性,使受教育者内心深处的合理需求得到满足。举个简单的例子,笔者的孩子4岁半时,刚学会写“0”,但是写得不圆。我夸奖他说,“你真棒,已经学会写字了。”很显然,孩子得到夸奖后,备受鼓舞,继续练习写数字。我没有批评他说,“你写的是什么呀?一点都不圆”。可以设想一下,孩子假如刚开始学习写字就受到批评,自信心必定倍受打击。值得一提的是,家长普遍对学前儿童实施赏识教育,而对学龄阶段后的孩子,很多家长往往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一旦孩子考试成绩差或某些方面表现不好,则不自觉的采取了批评、责备甚至谩骂的方式对待孩子。长此以往,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备受打击。

挫折教育是让孩子在受教育的成长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孩子的潜能,使孩子从小不怕吃苦,有独立意识,能经受挫折。比如,孩子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后,让孩子自己系鞋带。一开始,孩子可能觉得困难重重,动作复杂。但是,一旦掌握了系鞋带的技能后,就不觉得系鞋带是很复杂的事情,甚至产生了小小的自信心。再比如,孩子跌倒后,家长不要大惊小怪,让孩子自己站起来。家长的这种“无所谓”反应,无意中在暗示孩子,跌倒是很正常的事情,没什么大不了。

从字面上来看,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似乎是冲突的。其实不然。爱默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赏识教育,简言之,就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除了自信外,坚强和持之以恒也是成功的必备因素。挫折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坚强和持之以恒的性格。只有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够培养出心智健康的孩子。没有挫折教育,仅对孩子实施赏识教育,则有可能促成孩子自负和飞扬跋扈的性格;相反,对孩子仅仅实施挫折教育,一味忤逆孩子的意愿,则有可能导致孩子自卑和悲观等负面性格的产生。

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的主次关系则要因人而异。对于自信满满的孩子来讲,应加大挫折教育的力度,增加孩子抗打击能力,让孩子意识到,挫折是很正常的,挫折是成功的入场券,拒绝挫折,就等于拒绝成功。经常在网络上或报纸上看到类似的报道:某学生因为考试成绩差,不堪其辱而自杀。我想,这种现象之所以频频发生,一方面,客观上与“唯分数论”的校园环境有关。另一方面,主观上与学生从小娇生惯养,抗打击能力差有关。当然,对于自卑的孩子来讲,家长们要在平时加强赏识教育,鼓励孩子多尝试,看到孩子有进步就鼓励,让孩子意识到,我不比别人笨,只要认真去做,我也可以做得很好。

总之,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如同西餐中的刀与叉。一方面,刀与叉配合使用,方能快速而有效的享用西餐,如同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须配合使用,才能教育出心智健康的孩子;另一方面,刀与叉孰重孰轻,决定于西餐的种类,就如同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篇10: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四辩总结陈词

关键词:幼儿;挫折;赏识教育;策略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成年期的人格及行为特征,往往与其幼儿童年时期的需要是否满足有关。近些年来,我国许多研究机构的调查结果发现,我国青少年普遍存在抗挫折能力较差,自信心不足的心理缺陷。究其根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这些人在幼年时期没有得到有关抗挫折方面的教育训练,缺少别人的认可及赞同。因此在幼儿教育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挫折教育及赏识教育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挫折教育及赏识教育的内涵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时,由于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消极的情绪状态和行为反应。挫折应该说是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的,它会对个体的生理、心理乃至人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但是个体对挫折的理解、态度和对策不同,其影响的性质与程度就不相同。面对同一类挫折,具有较强抗挫折能力的人可能面对挫折而愈挫愈奋,再接再厉,最终战胜挫折;抗挫折能力较低或经不起挫折的人可能就会一蹶不振,而被挫折彻底战败。挫折教育就是要培养人的抗挫折能力,正确认识挫折与失败,并化挫折为动力,不断升华自己。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低级心理需要和高级心理需要,人类在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还要有归属、爱及获得尊重的需要,指被人接纳、爱护、鼓励、尊重及支持等的需求;并且人被尊重的需求,即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是人最重要的需求之一。这就从心理学解释了为什么人渴望被赏识的心理基础。赏识教育是依据人渴望得到赏识的心理需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以信任、尊重、理解、激励的教育,从而树立其信心,促进其人格全面健康发展的一种的教育模式。此外,期金纳的心理强化理论提出,行为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强化作用,通过控制强化就可以控制行为。体现在教育实践中,就是如果学生表现出一个正确的行为习惯时,给以强化(赏识),那么学生这种习惯就会得以持久保持;如果不强化(赏识),学生这种行为习惯就很难持续。

二、对幼儿进行挫折及赏识教育的意义

幼儿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幼儿阶段各种心理素质的健康正常发展是形成个体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人格具有功能性特征,“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在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情感教育目标。

幼儿时期正是一个人的人格及个性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时期的心理特点表现为,幼儿的心理状态不稳定,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特别渴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伴的表扬及认同。正如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个体在儿童时期的正常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将直接会影响到其成人心理素质成长发展过程,甚至会现某些心理缺陷,如:自信心不足,社交障碍、焦虑过度等。

挫折教育是这一时期一个重要教育内容。因为在人的一生中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挫折是人的真实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让幼儿适当感受挫折、在挫折中学习积极的应对方式,提高抗挫折能力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赏识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如果教育者以一种赏识的态度看待儿童,对儿童进行积级的评价和引导,一定可以引起儿童对自身优点的肯定,會对自我充满信心,并体现在积极的行为改变中。“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对于儿童而言,那些来自外部的期待、积极的暗示和赞许,能激起积极的自我暗示,对增强孩子自信心有重大意义。所以在个体儿童时期进行相应的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有利于儿童积极健康心理的形成,并直接为儿童将来成人后的心理及身体成长发展做好铺垫。

三、对幼儿进行挫折及赏识教育的策略

1、家校合作策略。 做教育的实际表现来看,在学校中的教师对于挫折教育与赏识教育的观念与行为是基本一致的,但是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却存在着与学校教师的教育观念不一致的现象。因此家庭和幼儿园应该合作起来,对幼儿的挫折教育和赏识形成一致的认识和理解,这是成功进行教育的前提条件。正因为挫折是一个人的人生旅程中不可避免的,挫折也是人生真实生活一部分,让幼儿适当感受挫折、在挫折中学习积极的应对方式,那么无疑对幼儿的成长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渴望得到赏识是一个人正常的心理需求,幼儿也是如此,如果幼儿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不易建立起幼儿的自信心和其社交能力的提高。

2、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相结合策略。对幼儿的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对幼儿进行赏识教育,有利于幼儿增强其自信心,激发其主动战胜困难、克服挫折的勇气和力量,从而提高其抗挫折能力水平。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则可以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特别是当幼儿在其心理的可承受范围之内,成功的提高了自己的抗挫折能力之后,其自我认同、自我赏识、自我纳悦的心理层次也会随之提高。因此,在具体的教育措施中,教师要力争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例如:老师在布置活动作业时,其难度水平要有一定的梯度性,幼儿不能立刻完成活动任务,使其产生一定的挫折感,然后老师可以引导幼儿重新思考练习,重构自己的认知策略。当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反复练习,最终成功的完成了活动任务后,幼儿的抗挫折能力实际上就得到了一次锻炼。在此基础上,老师对幼儿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这件事进行赞扬和鼓励,进行赏识教育,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提高其信心,进一步增强其抵抗更高一级的挫折的能力。

上一篇: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组织工作下一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