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学习型城市重在创新学习观念

2024-08-20

建设学习型城市重在创新学习观念(共8篇)

篇1:建设学习型城市重在创新学习观念

建设学习型城市重在创新学习观念

建设学习型城市是个复杂的社会性系统工程,而关键还在于创新学习观念。因此,我们必须从传统的、过时的学习观念中走出来,形成与建设学习型城市相适应的新的学习观。第一,要从传统的基本生存条件观念中拓展对学习的认识。传统的基本生存条件是衣食住行,在知识经济时代,还要加一个“学”,也就是说,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社会,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是“衣食住行学”。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讲,学习是为自己的未来而投资,为自己的生存而积累,为自己的发展而储蓄。“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创造未来”。因此,我们要树立“学习是基本生存条件”,“学习是第一需要”的新观念。每个社会成员都要增强忧患意识,积极投入学习。第二,要从传统的把工作、学习、生活“三分观念”中拓展对学习的认识。树立学习与工作、生活“一体化”观念,坚持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使学习、工作、生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第三,要从传统的“一次性学习时代”观念中拓展对学习的认识。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加快,“半部论语治天下”已成为历史。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努力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把学习作为适应时代变革、提高生活质量的一项终身需求。第四,要从传统的学以致用观念中拓展对学习的认识。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是学习活动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根本所在。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学习不会有吸引力、感召力,功利主义的学习也不可能有持久性,读几篇现成的文章,念几篇报上的稿子,味同嚼蜡,“一部《儒林外史》就是成千上万学子的辛酸史”,都证明了这一点。学以致用当然不会错,但不是所有知识的学习都能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片面理解学以致用,只会使人们走向它的反面。要把学习看作陶冶情操、锻炼品行、替代粗俗娱乐、消除“本领恐慌”、塑造儒雅风度、树立政治形象的一种作为。第五,要从传统的消费观念中拓展对学习投入的认识。一个时期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增多,用于精神文化生活的消费在逐年增加,恩格尔系数逐年降低,这就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是人们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方式的重大变革,也为促进经济增长创造了新的平台。我们应当树立“学习消费就是储蓄”、“学习投入高回报”的观念,在学习经费的投入上,形成“财政预算、单位计划、社会资助、个人支出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为学习提供必要保障,加速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的建设。观念的创新固然重要,形成社会共识,用以指导每个组织、每个成员的学习行动,尤为重要。舆论靠引导,观念靠灌输。要通过层层召开动员会、报告会、研讨会,不断输入信息;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的作用,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要用张贴横幅、标语,制作大型公益广告牌等方式方法,将新的学习观念传输给每个组织、单位和社会成员;要靠领导、干部、党员的样板作用,影响广大职工群众;要通过开展“新知识读书报告会”、“社区读书俱乐部读书活动”、“广场读书展示活动”等专题活动,让广大市民受到新的观念、新的氛围的熏陶与感染,逐步接受与认同。这样,才能使每个社会成员自觉而善于学习,形成蒸腾澎湃的学习热潮。

篇2:建设学习型城市重在创新学习观念

第一,要从传统的基本生存条件观念中拓展对学习的认识。传统的基本生存条件是衣食住行,在知识经济时代,还要加一个“学”,也就是说,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社会,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是“衣食住行学”。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讲,学习是为自己的未来而投资,为自己的生存而积累,为自己的发展而储蓄。“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创造未来”。因此,我们要树立“学习是基本生存条件”,“学习是第一需要”的新观念。每个社会成员都要增强忧患意识,积极投入学习。

第二,要从传统的把工作、学习、生活“三分观念”中拓展对学习的认识。树立学习与工作、生活“一体化”观念,坚持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使学习、工作、生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第三,要从传统的“一次性学习时代”观念中拓展对学习的认识。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加快,“半部论语治天下”已成为历史。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努力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把学习作为适应时代变革、提高生活质量的一项终身需求。

第四,要从传统的学以致用观念中拓展对学习的认识。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是学习活动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根本所在。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学习不会有吸引力、感召力,功利主义的学习也不可能有持久性,读几篇现成的文章,念几篇报上的稿子,味同嚼蜡,“一部《儒林外史》就是成千上万学子的辛酸史”,都证明了这一点。学以致用当然不会错,但不是所有知识的学习都能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片面理解学以致用,只会使人们走向它的反面。要把学习看作陶冶情操、锻炼品行、替代粗俗娱乐、消除“本领恐慌”、塑造儒雅风度、树立政治形象的一种作为。

第五,要从传统的消费观念中拓展对学习投入的认识。一个时期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增多,用于精神文化生活的消费在逐年增加,恩格尔系数逐年降低,这就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是人们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方式的重大变革,也为促进经济增长创造了新的平台。我们应当树立“学习消费就是储蓄”、“学习投入高回报”的观念,在学习经费的投入上,形成“财政预算、单位计划、社会资助、个人支出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为学习提供必要保障,加速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的建设。

篇3:建设学习型城市重在创新学习观念

一、高职学校英语教育的现状

(一) 高职学生缺乏创新思维的培养

高职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这一能力的教学过程一般是按部就班的机械性的辅导, 以达到学生掌握技术要领的目的。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动脑能力, 进而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 高职教育缺少实践活动

“老师讲, 学生听”已经成为普遍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教学缺乏实践性。不利于学生提高创新能力。高职学校只重视学生专业技术的实践培养, 而忽视了英语教学方面的实践活动, 导致学生缺乏英语的应用能力。另外, 很多教师在讲课时, 只注重课本专业知识的讲解, 没有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 进而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三) 高职英语考试结果不能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职学生英语专业的评价结果一般是以英语笔试的分数来体现的。这种评价标准不能体现学生真实的创新能力。英语笔试的分数比例大, 使学生们减少了对口试的学习兴趣, 打消了他们对英语实践内容学习的积极性, 进而阻碍了对他们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

想要改变高职学校英语教育的现状, 首先要了解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心理特征, 进而探讨出适合培养高职学生英语创新能力的方法和策略。高职学生和其他同龄人一样, 具有善于思考、勤奋好学、求知欲强等心理特征, 但是他们的学习基础水平相对较差, 很多学生没有上过高中, 只学了三年的初中英语。因此, 他们的英语基础水平不高, 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不足。也有一些学生英语的专业水平较好, 但是口语能力较弱, 实用性不强。针对不同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和学习的心理特征, 教师们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英语教学方法, 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最大限度的提高他们的英语创新能力。

三、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讲, 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使老师“讲”的累, 学生“听”的烦, 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自主学习是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创造等方法自觉的学习知识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们将不懂的知识做上标记, 进行交流探讨, 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另外, 在课堂上, 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有目标性的听教师讲课, 能够提高课堂的听课效率, 进而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例如, 在课前, 教师们可以提前布置预习作业, 让学生们自主完成。在课堂上, 针对预习中遇到的不懂的问题可以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这样, 教师“讲”的少, 学生听的“好”。

(二) 英语教学与竞赛相结合

培养英语专业教育的创新能力, 重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加英语的竞赛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例如, 开展英语演讲比赛、辩论赛、词汇大赛等等。在比赛的过程中, 学生们会自觉的收集英语资料, 学习英语的相关内容, 进而提高了他们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 同时, 也促进了学生间的英语交流能力, 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 开展英语歌曲演唱比赛, 不但能提高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还能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使学生们在娱乐中学到专业知识。

(三) 改革英语考核方法

传统的英语考核, 期末考试成绩占据的比重较大。这种考核方法使学生只注重期末阶段的学习, 忽视平时的课堂表现。因此, 我们需要对英语考核进行改革。改革的内容主要是加强过程性考核, 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期末考试增加英语口试分数比例。另外, 还要定期的对学生进行英语测试, 使学生从英语测试中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四) 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

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必须摆脱传统的教育理念, 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在备课时, 充分理解教材内容, 学会结合实际设计创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 灵活运用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例如, 将教学内容用图画视频的方式表达出来, 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也可以通过教学内容扩展到英语电影上, 让同学们观看相关的英语电影。另外, 教师不要只以提高考试成绩为目的的教学,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结语:在经济快速发展, 国际一体化的今天, 人才竞争力越来越激烈。要想在企业中得到认可, 就要学会与国际接轨, 融入到国际化的大环境中。因此, 高职英语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企业和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高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高职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 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英语创新能力, 进而培育出创新型的人才, 是现在高职学校英语教育的重中之重。

摘要:当今社会, 随着科技的进步, 世界经济体系逐渐实现了一体化, 各国之间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激烈。无论是哪个行业, 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就要学会创新精神。受传统教育模式和专业特点的限制, 英语专业的培养缺乏创新能力。如何才能提高英语学习的创新能力, 培养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创新意识是现在教育领域中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旨在新形势的教育背景下, 掌握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就业取向, 提出了培养英语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创新能力,英语学习,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 2012 (4) :12-17.

篇4:建设学习型城市重在创新学习观念

为什么要在企业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样一个大的战略,对企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和目标。

一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对企业党建的要求。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有四个内容,其中一个内容就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主要是把学习型政党建设更具体化、制度化,在微观层面落实。我们现在讲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也是为了应对执政党建设中一些重大的课题。中国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的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但同时也有一些重大的问题要解决,主要就是收入差距、贫富悬殊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处理,对我们党的执政特别是对于实现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社会主义主要目标有很大的影响。在政治方面不断推进政治文明、民主政治的建设,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重大的课题需要解决,比如说腐败问题影响党的执政基础、影响到干群关系的密切。在思想文化方面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取得很大的成效,但是也有很多课题要解决,其中一个课题就是理想、信念、信仰问题,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危机。特别是对党来讲,要执政就要有主流的意识形态引领,要有核心的价值体系团结凝聚群众,党员不仅仅是数量上的扩张,更主要是质量上提高,特别是坚定党员的信念。这是政党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思考。

二是对企业来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主要是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提高党建科学发展水平。这是实质性的内容,要解决实际问题,不是泛泛讲的,而是着眼于企业建设中怎么样创新、怎么样科学化。

三是提高党的思想政治水平。提高企业党的思想政治水平,教育、引导、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凝聚党员和群众。

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与传统的学习有很大不同。

第一,传统学习侧重于知识和信息的吸收;学习型党组织侧重于精神层面的提升,包括坚定理想、信念,尤其是坚定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第二,传统学习侧重自上而下灌输;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自动学习、自动思考,解决、思考什么问题,党员、党的干部的主体特别明显。第三,传统的学习是侧重于读书、听报告、讨论等信息流动;学习型党组织是侧重于解决问题、开拓视野、深入交流、系统思考。总之,国有企业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以解决企业党建一些重大深层次的问题为目的,以改革和创新为主要的途径,以全面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为总的方向,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国有企业党建主要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

党组织建设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党作为一个执政党怎样有效领导微观的经济组织,在经济组织中怎么有效发挥领导作用,体现执政的地位。特别是现在搞市场经济,党怎么样领导经济组织,怎么样在经济组织内发挥党的作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靠过去那一套行政管理、行政的力量来领导经济组织已经不行了,要转变一种新的方式。二是企业党组织怎么样有效发挥作用。一般笼统而言是发挥党的政治核心作用。对基层的党组织是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对最高层集团党组织是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企业党的建设要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层面是企业党的各级组织怎么样跟现代企业制度有机地结合,使党组织成为企业有机的组成部分。现在经常提到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党组织组织化进入到企业当中。但跟现代企业怎么样结合?怎么样发挥作用?不是做决定,但是要参与决策,要带头执行,要有效监督,作用要发挥出来。这是大的体制性问题,我们不断地在探索。

第二层面是要解决企业党的常规性的工作、党务性的工作、日常的运作跟企业的管理有机融合。与企业制度相配套的企业管理,党组织进去发挥作用,平时的运作不能跟管理完全分开,形成两张皮,要有机融合,只有融合了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更符合企业的运作,符合企业的规律,更好地把经济的规律跟党的运作规律结合起来。

第三层面的问题是精神层面,就是怎么样使党的建设、党的思想、党的政治工作跟企业文化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建设要统领企业文化;另一方面从企业文化角度来讲,思想政治方面的建设可能在具体的工作中又是企业大文化的组成部分。

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我们执政党的问题,党往哪里改,往哪里推进,执政党建设也在不断地改;再一个涉及到企业的问题,企业的改革发展怎么样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也在不断的改革、推进,不断的有新的内容。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学习型组织建设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现在执政党建设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首先,执政党建设新的格局已经形成了。过去长期以来是一种革命党的思维,现在强调执政党的建设。执政党主要是把大多数人凝聚起来搞建设,革命党是把一部分人团结起来跟另一部分人对抗。现在要按照执政党的思路来建设,所以提两个先锋队,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为什么讲后一个先锋队?就是因为你是一个执政党。并不是说党的阶级属性变了,你要执政的话就要所有人来拥护你、支持你,不能把哪一部分人排除在外。在执政党这个思路下“十七大”形成了一个大的格局,一个是如何有效领导,提高执政能力;另一个是自身如何建设,这个跟过去的党建也有所不同。具体讲就是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五个重要方面。

其次,就是要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推进党建的科学化,提高党建科学化的水平。怎么样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怎么样改革和创新呢?主要是把几大关系处理好。一个是改革创新党政关系。党政关系是最难处理的关系。整个20世纪80年代的探索,都是要破解党政关系,用党政分开的方法来打开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但是到了80年代后期的时候,党政关系采取党政分开,不光是职能上分开、组织上分开,比如说拆掉党组、拆掉一些工委,最后证明这个方向是不成功的。党政关系最后还是廓清职能。现在是转变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党也要创新、不断改进。 很多企业也是一个党政关系,要从体制上通过不断推进改革和创新来解决。

一个是改革和创新党群关系。党群关系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优势,但如果处理不好就是我们最大的风险、最大的威胁。最大的威胁就是脱离群众。所以在矛盾多发期,党群关系要处理好权利的问题、利益的问题。现在抓稳定、抓和谐,背后也有一个密切党群关系的问题。党群关系的改革创新渗透到各个方面,企业也是一个很大的战场。

一个是改革和创新党内关系。党内关系大的方面是两个问题,一个是理想信念、党员质量的问题。党员队伍粗放型增长、人数扩张,以及党组织这种覆盖面的扩大,这不成什么问题,我们是执政党,你说哪些在地方建立党的组织是可以建立的,后备军也非常多。这跟革命年代不一样,加入党员要冒着生命危险,要有坚定理想和信念。现在是执政党, 有的人加入党就是因为多了一块敲门砖,这种情况比较突出。怎么样能够让加入进来的党员是优秀的,能够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党员保持了先进性。 再一个是怎么样把8 000多万党员、370多万基层组织活力调动起来。党执政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把优秀资源集中到党内,特别是优秀的人才。但是人才集中党内以后怎么样发挥他的作用,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现在一个大的途径就是推进党内民主,通过党内民主、保障党员的权利主体地位、通过强化党的代表大会包括委员会的权力机构的作用,逐步理顺或者维护党自上而下授权的权威。同时,党内民主也要保证党自上而下领导的秩序,要维护党的权威、维护中央的权威。要把这两个结合起来激活党内关系,使党内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nlc202309022211

再一个是改革和创新党际关系,就是党和其他党派的关系。我们是一党执政、多党参政。但是如何整合社会不同的利益群体,凝聚他们,整合他们,这跟过去有所不同。过去阶级基础、各阶层的利益差距并不是太大,可以整合;现在由于发生了分化,各个利益阶层利益诉求不一样,怎么让所有人都满意,这需要发挥其他党派的整合作用,对整个社会有效管理、引导。这是党的建设的大方向。

另外,国有企业改革也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后金融危机时代,国有企业重要性越来越强、越来越大。尤其是现在发展的态势,国有企业影响力远远超过原来的预想,特别是中央企业作用非常巨大。现在国有企业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怎么样来推进它。

国有企业党建的基调是加强

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总的基调是加强,从几个方面体现出来:一个方面就是参与决策,原来讲参与决策主要是参与监督,现在增加一个否决的权利,就是有国有企业党组织参与的重大决策,如果董事会事先没有跟党组织充分讨论就不能决定,作出决定以后,跟党组织有重大分歧的,这个决定要缓期执行。还有一个就是增加管人的权利,主要是党管干部、党管人才,而且在一些制度方面有所涉及。如果党委书记跟董事长分设,原则上由党委书记管人事;如果董事会有提名委员会,原则上由党委书记来提名;这是增加人事权利,管理经营者队伍、职工队伍、党员队伍。还有组织上一些设置、要求,比如说建立党组织要有办公室,要有组织部门、宣传部门这些机构。还有党的活动要跟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同安排、同部署。再一个对等党务干部要与企业其他方面的干部一视同仁,互相轮岗、交流,在提拔高层企业领导人的时候,原则上应该有党务工作的经验。这都是加强的具体表现。还有两个1%,就是党的工作经费占职工工资总额的1%,党务队伍人数要占职工总数的1%,这有争论,但有的企业已经开始实行。这些内容都透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要加强的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走过一个曲折的路子。开始的时候是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那时候党的权利是最大的。后来开始放权让利,就逐渐提高厂长的权利,减弱党组织党委书记的权利,到80年代末期的时候,党组织的权利、作用就下降得很弱了。那时候党组织虽然也叫政治核心,企业厂长叫生产经营中心,但是生产经营中心对企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负全面责任,党组织管思想政治工作和党自身的建设。后来思想政治工作因为与精神文明是相联系的,又提出了把思想政治工作分成九个职责,其中五条由生产经营中心管,四条由党组织管。在80年代末期的时候,党在企业中,一个是自身的建设、发展党员;一个是思想政治工作九条中的四条,这实际上削弱了党的领导。企业改革推广承包制,承包团队排斥党的机构,出现矛盾以后,有的厂长、经理甚至把书记撤掉,把书记免职了,当时引起很大的震动。到了90年代初的时候,强调三句话,党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要坚持厂长负责制,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写入了党章。后来又把坚持厂长负责制改为依法保持法人治理结构。实际上还是没有说到底谁比谁强。到了1999年的时候,要讨论国有企业一些重大问题,又提出新三会、老三会的问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有新的法人治理结构,原来企业有职工代表大会、有工会、有党委。新三会、老三会怎么样解决,靠六架马车的话肯定有很大问题。怎么办呢?十五届四中全会就提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办法,在人上做文章,六架马车都保留,但人不能搞六套机构,要高度融合、交叉。我看了最新的数据,尤其是大的央企,67%是书记跟董事长一肩挑,然后有专职副书记。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走到今天,总的基调就是加强党对企业的领导和企业党的建设。企业党的建设要从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完善工作机制和制度这些方面来推进;在企业改革发展中,党的建设不能削弱;党的建设就是要把现代企业制度的优势跟党建政治优势两个优势都发挥出来、结合起来。

国有企业为什么要加强党的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就是以党为主的政治核心、政治优势。怎么样把这个政治优势发挥出来,正是党建的一个很重要的探索性、方向性的课题。在中国我们执政党进入到国有企业,有组织化的进入,公司法也规定在公司要建立党组织,党组织要发挥作用,公司要为党组织发挥作用提供条件,法律也是这样规定的。这个找不到可以借鉴的东西,只能是自己去探索。国外的党政和企业,各行其道,哪怕是执政党,你可以去企业发展党员拉选票,但是企业没有义务为你提供条件和便利,那是员工个人的行为。我们党要组织化地进入企业,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为什么是这样呢?主要因为我们党是一个长期执政的领导党。领导党就是有群众的地方就要有党的影响、有党的工作,有党的工作就要逐渐发展党员、要有党的组织。

再一个是历史原因、国情特点决定了党在企业中有很重要的影响。我们8 000多万党员之中有三分之一差不多在经济组织中,370多万个基层组织相当部分在企业当中。国有经济产权关系也比较特殊。这些产权是全体老百姓的,有谁作为所有者的代表呢?是执政党和政府两家来代表。执政党过去是九龙治水,现在是以国资委为主要代表。其实党也在代表国有企业行使这个权利。比如说管人的权利是所有者的权利,管人很多是交给党的组织部门,这是企业所有者权利的具体体现。国有企业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很需要党来管,当然有分工。尤其是大型企业,你管得太死不行,他可能成了一个附属物;但是管得太松也不行,监督不到就出现腐败问题,出现内部控制的问题。党的组织从反方面来讲就是监督,正的方面来讲就是引导。

最后一个就是共产党和企业本身是一个很特殊的关系。我们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大部分主要集中在企业。

加强国有企业党建的难点和对策

推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并不是提一些要求就可以完全实现目标的。现在探索中国特色,虽然定位是比较清楚的,但是在具体的运作中、操作中会有三大难点。

首先一个难点就是党组织进入到企业之后的治理结构这个关系。企业是按照经济规律运作,经济规律最核心的一条就是所有者主导、投资者主导,谁的企业谁说了算。怎么主导呢?就是靠利益驱动这个企业,这不能动摇,动摇了这个企业就不是真正的企业了。利益驱动可以概括为三个饭碗的机制,经营管理者的饭碗端在决策者的手中,所有者饭碗端在市场的手中、消费者手中,它要利益最大化,这个机制不能破坏。它依据的是法人财产权。但是党进入企业是执政的权利,它的边界在什么地方,这是一个难点。

党在企业的地位,除了权利的边界,党进入企业是一个什么角色,法人治理结构对党有一些排斥。企业的权力中心是股东大会,决策中心主要是董事会,你说党进去是一个监督机构,但是企业已有监督机构,一些外部独立董事也行使监督;你说党进去是一个执行机构这也不适合,执行机构是经营层;最后你说党是领导群众、做群众工作的,可群众工作也有工会、共青团按照法律在运作。这样党就退到自身建设、发展党员,但这也许不是党在国有企业的主要工作。所以这是一个矛盾,有排斥作用。还有就是具体操作中的问题,比如说党委、党组作决定,与企业董事会作决定,依据原则完全不同,董事会作决策原则是一股一票制,大股东说话的权重就比小股东强,当然承担损失的时候大股东也比较大。而党的决策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一人一票,大家都是平等的,集体商量、集体讨论、集体作出决策,这里最大的问题就是没办法责权利相统一。如果你作决定有失误的话怎么样承担经济上的责任?这个我们做不到。党组作了决策,在经济上没有负责任的机制,它没有股份。所以党组织参与决策一定不能变成完全代替作决定。

nlc202309022211

另一个难点是企业管理跟党的建设在一些方面也有明显区别。管理工作是精细化、可量化的,操作性强;党的工作很多都是务虚的,或者是带有不可量化的特点。怎么样把他们揉到一起,有的地方在探索用ISO9000来改进党的工作,但是发现党的很多工作不能量化,比如说你凝聚人心、企业更加和谐了,这些就无法量化,但这恰恰是党建最重要的工作。比如说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在结合的时候也有很大问题。企业是讲利益的,但是思想政治工作背后的价值体系是不讲利益的,或者是集体利益,或者是让大家奉献的,所以两者到了深层次接触的时候,没有利益和有利益怎么样才能有机地交织到一起。思想政治工作讲来讲去都变成物质的东西也不行,而企业文化可以变成一种利益的东西。这些都是一些具体运作中的矛盾和问题。

按照现在的体制,党的建设、党的工作目标是比较明确的,但不能一蹴而就。因为党自身的建设也在推进中,还没有定型。所以我们谈的都是在现有的体制和国情特点下能做的、能推动的。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个是怎么把国有企业党的定位更加明确一些。现在企业党组织的定位有好几种说法,一般国有企业讲的是政治核心作用,非公企业是讲保障监督作用,后来非公企业老板说监督听起来不舒服,把监督也去掉了,就是保障作用;有的还提出是发挥政治作用、保障作用;还有金融企业讲的是领导核心作用。我觉得,党在经济组织可能就是政治核心作用比较合适,只不过在不同的企业作用发挥不一样,对大的重要的中央企业、重要的金融企业你可以讲带有领导核心作用的特点,比如说他可以选任主要的领导干部、可以接管核心的业务,就是管人、管重要的业务,这没问题。对一般的企业就是参与决策,就是保障作用,作用不同但都是起政治核心作用,区别于原来讲的领导核心作用。这是定位上的思考。

再一个难点是企业党组织要处理好两对关系,就是与所有者和劳动者的关系。一般的情况下,党组织往往容易要么跟所有者搞到一起,要么是跟劳动者搞到一起。党组织容易跟所有者搞到一起,但党其实还代表老百姓,职工也需要你维护。非公企业党组织进去以后,觉得跟职工在一起比较稳妥,要在职工中发挥作用,但也发挥不了,老板排斥。最后有人提出为劳动者说话,为所有者做事。党组织在企业中应该是处于中立的位置,这样可以发挥协调作用、整合作用,不是完完全全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也不是完全代表职工作什么,处于中立位置,有利于引导、把握方向、推动和谐、促进发展、保持稳定,也包括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党组织发挥作用有三条途径。一个是法人治理结构必须进去,通过党的组织进去以后,比如说董事会下面有一个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中间设立一个党群委员会,通过这种方式进入法人治理结构中。党组织可以领导企业的群众组织发挥作用,这一块是党的传统领域,不能放弃,群众组织除了老的工会、共青团,新的如非政治组织、老年秧歌队、钓鱼协会等等这些都算,党通过这些组织发挥党的作用。再一个党的组织和党员进入企业的教育培训机构发挥作用,这也是很重要的领域。

企业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推进党建的创新,大致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把握方向。党在企业当中始终要把握方向,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的整个发展都要把握方向。可以细化到三个方面:一是保障党的路线方针的贯彻,二是督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三是监督企业依法经营。违反法律,搞毒奶粉之类的,这是党应该介入去管的,包括承担社会责任这些方面的问题。把握方向、保证路线方针政策,也应该具体化。

再一个是推动发展。我们经常讲围绕中心工作推动发展,党组织管这一点是不够的,企业所有部门都干这个。党组织除了讲围绕经营推动发展还要围绕劳资共赢来推动发展,特别是让劳动者分享劳动成果,让劳动者有尊严的工作、生活,就是要代表劳动者解决在分配中处于弱势、分不到利润的问题。房地产涨价造就了多少亿万富翁,但是这些盖房子的老百姓、劳动者没有什么太大变化,他们的收入还是很低很低。所以要让利润最大化与福利最大化、劳资共赢,找到一个平衡点。

第三是营造和谐。营造企业内部和谐与企业外部和谐,这个企业文化就统一起来了。企业发展光做投入引进不足以让企业效益递增,要通过党的工作,通过政治资源的注入,营造外部和谐。党是一个很大的政治资源,怎么样营造外部和谐、维护稳定,这些方面有很大的空间。

最后一个内容是推动党自身的建设。党在企业中发挥作用,发挥来发挥去有一个很大问题就是自身的组织是不是健全、队伍是不是先进,有没有一些常规活动、作风,反腐倡廉这些是不是制度化、长期化。过去很多企业尤其是下属企业党政班子干部高度交叉,最后搞来搞去,所有党的书记、党的委员都是其他重要业务人物在兼着。中组部讲这是去组织化,看着都有,其实都是兼的,所以规定专职的党务队伍、专职党务机构。发展党员有些地方还有一些品牌,就是搞双推,把党员推为企业的业务骨干,把企业的业务骨干、优秀的技术骨干发展成党员,通过这个双推就使企业党管干部、党管人有机地统一起来。对不同的企业而言,恐怕还是要落实到本企业的实际,结合企业本身的特点。有的企业是搞“六化”模式,即学习型党组织的模式,党建内容体系化、党建要求制度化、党建管理精细化、党建手段信息化、党建动力民主化、党建活动品牌化。有的在企业层面公推直选,党的书记产生是大家一起来推,产生一个名单,由全体党员来选,这样群众的认可度就高。有的还搞党建活动的一些品牌化,比如说党员承诺等。(责任编辑:罗志荣)

篇5:建设学习型城市重在创新学习观念

今天的辩题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重在历史传承还是重在开拓创新。我方的观点是城市人文精神建设重在历史传承。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

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所谓城市人文精神是对特定城

市内人们生存状态,也就是具体的生活、工作、创业状态的一种关怀和思考,体

现了城市市民的人生境界和追求。

首先,我方认为,历史传承是城市人文精神建设的基础。一个城市是否有

亲和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城市人文精神。文化是精神的载体,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谈不上精神的培养与弘扬的。而城市人文精神的薪火传承靠的就是传承下来的城市文化和记忆。离开城市的历史文化和记忆,城

市精神就无从谈起。一座城市的兴起和发展,都有其连绵不断的文脉。没有文化的城市是苍白的,没有定位的城市是有缺陷的,所以说打造城市人文精神离不开对

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对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大庆的“铁人精神”、深圳的“拓

荒牛精神”等,都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积淀而形成的,体现了一个城市的价值取向和

精神追求,很值得城市发展的学习和借鉴。

其次,我方认为,历史传承可以建设出有特色的城市人文精神。现代化城市的人文特色是在该城市和城市人文精神培育和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的基础上慢

慢形成的。而它的的发展,取决于、城市综合竞争力,而其中的关键又是城市

凝聚力。凝聚力主要又取决于对城市人文文化、人文精神的认同。通过历史传承

够提升城市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保护城市文化独立性,可以打造城市人文精

神的特色。一个城市的城市品牌必须和它的历史文化的精神气质结合起来,赋予

其文化品格和文化内涵。只有传承它所固有的特色,传承和汲取其历史和文化的营养不断塑造和美化自己,才会具有真正的魅力,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人文

精神。从而进一步实现城市品牌在市场上的定位和不可替代的个性,提高城市竞

争力。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传承在建设城市人文精神的过程中占据的多么重要的地位。

第三,我方认为,浓厚的历史文化传承要比开拓创新略胜一筹。这样的文化

曾让中华的辉煌五千年不衰。因为有这样的历史,这样的精神,城市的精神建设

才会更有更高的层次。人文精神是经过世代传承积淀下来的,中间包含了许多先

人们智慧与经验,这些都成为了一个民族迎接新的挑战、不断前进的内在精神动

力,以及为后人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与技巧,这样城市内的人们更加具有和谐和

凝聚力,从而激发整个城市的潜能,为城市现代化建设而服务。

篇6:建设学习型城市重在创新学习观念

(冷水滩区地方税务局 胡志煌 任丰赞)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全局出发,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要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地税部门作为政府的执法部门,担负着宣传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组织财政收入的重任,更应该加强党组织建设,狠抓学习、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把学习的成果变成实践效果,促进各项税收工作的落实,真正实现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有效性、实践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学习的机制要活。要抓好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必须要建立灵活的学习机制,健全促学措施,不仅要完善学习激励制度、政治业务学习日制度、中心组集体学习制度,健全教育培训计划,狠抓教育培训责任,从机制上促学、保学,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而且要创新学习形式,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建立“在线学习”、QQ学习等学习的平台,积极推行案例分析式、实际操作式培训,提高业务培训效果。还应结合 1

部门实际,完善配套设施,建立小图书室,尽量多购买一些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较强的书籍,提供广大党员干部选择学习。还可以组织党员干部到先进单位、优秀部门参观学习、实地考察,进行体验式学习,成立兴趣学习小组,如冷水滩区地税局就成立了计算机应用、信息写作、税收业务等兴趣学习小组,经常组织开展学习专题讨论,交流学习心得,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从而引导他们“时时留心、处处学习”,使基层党组织最终成为一个讲学习、抓学习的“业余党校”。

(二)学习的内容要广。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要求我们不仅要抓政治理论学习,大力培养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思想品德,而且要抓好业务学习,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专业水平、工作能力,必须强调指导性。因此,作为国家的税收执法部门,我们狠抓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科学发展观等主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开展党纪法规、税收法纪等党风廉政教育,强化党员干部的“规矩”意识,增强拒腐防变的抵御能力和税收执法的规范化水平,以确保队伍的健康稳定;要狠抓专业知识学习,比如,作为地税部门,我们紧密结合税收征管工作实际,积极开展税收业务、财务会计、计算机应用、征管技能等知识培

训学习,就是为了提高广大地税干部的帐务分析、纳税评估、税收征管等实际工作能力,达到执法规范、办事高效、服务优质、任务完成的目的,真正体现学习的指导作用和促进作用。

(三)学习的关键在运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必须强调学习的运用,因为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是为了切实提高政策的执行力和落实力,是为了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要切忌形式主义,注意避免只讲形式,不讲效果,只讲过场,不讲结果等应付式情况的出现。要将主题教育、业务学习与本单位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与当前开展的各项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多讲究一点“实用主义”,注重学习的指导性和实用性,使广大党员干部能够将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创新措施,指导实践,解决问题,促进工作。比如,冷水滩区地税局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主题教育时,就与社会形势教育、党风廉政教育、税收服务教育紧密结合,举办党纪法规、税收法纪、正反典型案例剖析、预防职务犯罪等专题讲座,开展《党章》、《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廉政知识学习竞赛活动,让广大党员干部认清社会形势,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脉,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强化“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宗旨意识,使税干“常在河边走

篇7:建设学习型城市重在创新学习观念

一、创新教学观念,以培养能力为重点

语文具有工具性,具备能力是掌握并运用工具的前提。曾经,教师过于看重卷面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为了走出这个误区,一个教学原则在我心中树立起来:课前必须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单元重难点,心中务必清楚在课堂上给学生讲什么知识,训练什么能力及怎样训练具体步骤是:教师点拨,发现规律、指点探寻、自由体会、抓住不放、反复训练。

1.识字能力的培养。为了避免学生养成过分依赖教师的问题,在进行识字的教学时,可分六步走:找(找出生字)、读(读准字音)、记(记住字音字形)、查(通过工具书了解字义)、写(规范字形)、默(内化记忆)。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识字能力,学习兴趣也高了。

2.阅读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为例,课文的体裁是记叙文。因此,教学时重点应落在培养阅读和写作这类记叙文的能力。如何培养?我认为关键有二:(1)记叙文六要素务必要理清。(2)关键的情景需要生动具体地进行描写。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以上两个关键点,在自学过程中思考交流。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点,在此过程中也阅读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二、创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语文能力就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而实践就是唯一的路径,学生的实践即为自学。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有效的自学习惯。可以分四步培养学生的自学方法和习惯:

第一步:读文、点字、查字、认字、写字。

第二步:读文、思考、分层分段、写大意。

第三步:阅读、找出关键字词句,大胆质疑,概括中心内容。

第四步: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主动运用习得的写作方法,进行充满个性的创作。

三、创新教学观念,培养写作能力。

1.密切关联阅读、关联教材、关联实际生活。作文教学离不开阅读教学。教材中的课文是最为标准的范文,教师应教导学生在阅读中习得作者是怎样抓住中心,遣词造句,通过该过程能有效提升学生对于好文的欣赏水平。习得的知识必须学以致用,每当教授完一篇有特色的课文,我就引导学生将习得的写作方法用到小练笔中去。

2.提升习作能力应重视多阅读多练写。教师应尽力为学生创造出多读多写的条件。

3.创新习作的点评的批阅方式。针对同一写作主题,学生和教师同读同写,相互点评,相互“点赞”,学生的练笔积极性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除了以上几点,“写真事、诉真情”是习作教学的原则,这样的作品才能抓住读者的心。

通过以上有效地方法,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提升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则是接下来要做的事。

1.重视课前预习,提升自学能力。

指导学生主动学习是提升语文能力的重中之重。有效的课前预习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 直接关乎课堂教学的质量。(1)从课题入手。课题往往直接或间接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如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2)从中心句入手。有的课文用中心句总起,再围绕中心进行叙述,可以指导学生围绕中心句入手进行预习。如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郑成功》一文,找出课文的中心句。为什么称郑成功为民族英雄?他的伟大功绩分别是什么?(3)从整体入手。高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可以从五个方面去引导:初读课文,查询生字;再读课文,了解全文;思考分段,概括段意;精读课文,归纳中心;分析写法,质疑问难。

2.深化课堂教学,提升自学能力。

教师应充当学生思考的“指导者”,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及主动学习,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一个独立自主学习的环节,让学生提升自学能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1)导读。在导读时可以先让学生自读体会,再质疑:你认为这部分怎样读好呢?为什么这样读呢?那样读行吗?然后让学生确定语气,反复朗读或默读品味。久而久之,学生便养成自能读书的习惯和能力,又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提升了自学能力。(2)导说。说,是语文基本功之一,进行说的引导,培养说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说,并引导学生积极投入讨论,尽量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再给予指点。(3)导思。课堂是学生思维的操练场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就是要引导学生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必须围绕课文重点之处着手,让学生去思考解答。(4)导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从问题开始,指导学生质疑,可以从内容中人物之间的联系、课题、语句、标点、课后的“思考·练习”等方面去启发学生质疑。(5)导写。语文具有工具属性,学语文就是为了用语文。因而,要加强写的训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升自学能力。

通过以上方法,教师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抓住了学习的主动权,老师得到了“解放”,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何乐而不为呢?

摘要: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能力。如何创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是教师必须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篇8:实施研究性学习创新英语教学观念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创新;教学观念;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02-0046-4

Abstract: The preponderance of five pairs of false stress and negligence in postgraduate English teaching set serious constrain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 English skills,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innovative ability. To solve the problem and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the ability to study autonomously and to inquire actively, inquisitive learning should be implemented to bring about changes in outdated ideas of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 inquiry learning, innovation, teaching ideas, innovative talents

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认识到发展教育、鼓励创造和发明、培养创新人才对于提高本国竞争力的重要作用。我国政府也充分认识到未来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力争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于教育,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关键在于研究生阶段的教育。研究生英语教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环境下,应该通过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促进英语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引导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等其它方面的变革,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尽一份力、发一片光。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诉求呼唤新时期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我国的研究生英语教学近年来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毋庸讳言,研究生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究其根本原因,教学观念的发展滞后难辞其咎,这主要体现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五“重”五“轻”现象。

1. 英语教学中的五“重”五“轻”现象

1.1 重“教”轻“学”

我国很多学科长期以来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教”轻“学”现象,即强调教师“教”的作用,忽视学生“学”的重要性,研究生英语教学也不例外。(杨小华,2007)随着最近20年来二语习得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很多英语教师都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尤其是研究生阶段的英语教育,更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多种原因,老师的行动和意识依然分离,仍然有相当多的英语课堂教学还没有摆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灌输型教学,课堂上主要是教师讲解,学生静静地听课记录。老师对“怎么教”关注较多,而对学生“怎么学”思考得不够,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信心不足。这种“授人以鱼”的“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和自主探究的内在渴望。

1.2 重“知识”,轻“能力”

时至今日,还有不少英语教师认为,研究生阶段的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仍然像中学那样,就是教给学生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培养他们的英语语言技能。老师在课堂上,常常会不厌其烦地认真负责地、反反复复地讲解某些词或词语的用法,分析某种语法现象和句型,细致讲解文章的内容,并以为这就是外语教学的全部。实际上,这种仅以传授英语语言知识为宗旨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学生能力的发展恰恰更应该是研究生阶段英语教学的重要使命。

1.3 重“控制”,轻“开放”

有人曾将中国的教育和西方的教育作了对比,并得出结论,影响中国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教育自始至终强调纪律,也就是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和严格管理。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正是因为长久以来的严格控制,剥夺了很多学生积极参与开放式学习的机会,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影响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开放式思维习惯的建树。

1.4 重“统一”,轻“个性”

统一内容、同一步调的满堂灌式教学只能关注学生的共性问题,难以做到“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要求。当然,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讲解一些共性的知识,固然会更具效率。然而在今天以信息科学为支持的研究生英语课堂,最终要求教师凭借网络和多媒体的东风,向个性化因材施教发展。忽视个性化发展的教学难以培养出创新型拔尖人才。

1.5 重“接受”,轻“探究”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传统的学习文化在很多同学身上根深蒂固,他们认为学习就是学习者对确定性的外部知识的寻求和把握,因此,很多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服从“权威”,消极地接受和理解教师用定论的方式传授给他们的人类已经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他们缺乏主动的参与意识和探究精神,他们没有意识到探究的能力比知识的获取更重要。

上述外语教学中的五“重”五“轻”现象,在当前的研究生英语教学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严重阻碍了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的前进步伐。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就必须以教学观念的转变为先导,带动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彻底革命。在这方面,我校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尤其在部分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英语语言文化类课程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在正在更广的范围内加以推广。

2. 研究性学习走进高校的课程改革

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地倡导“研究性学习”至少已有三次,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涵义也顺应时代不断向前发展。(米珍,2006;赵晓霞,2006)目前国际上对研究性学习有两种理解,一是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和教学方法,二是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课程。不管是哪种理解,都是强调学生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强调学生通过个人探索和个人研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强调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研究、探索需要得到满足,使学生学会学习。(李其龙、张可创,2003:300-301)

研究性学习的这些理念和上述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五“重”五“轻”现象正好相对,是治愈顽疾的良方。实际上,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研究性学习已经开始发挥疗效。早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应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为重点。《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试验稿)》也极力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强调用语言做事情,以完成任务作为学习的途径,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目标;另外,研究性学习还是国家教育部于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重要内容。

可喜的是,研究性学习除了在中小学受到广泛关注以外,也开始进入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视野。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形势下,21世纪的高等教育已经把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而研究性学习正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途径。就英语课堂而言,通过开展各种有意义的以兴趣为导向的学习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设计各种有意义的以问题为导向的项目,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积极自主地解决问题、完成项目、进行研究性学习,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上述外语教学中的五“重”五“轻”现象。

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接受性学习模式,构建新型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帮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思考、探索、发现、完成任务等活动建构自己的英语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方向发展。

3. 实施研究性学习,创新教学观念

3.1 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研究性学习的各种理念无疑有助于教学观念的根本创新。实施研究性学习,则需要根据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个性差异,选取合适的研究性学习方式。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从培养目标和组织形式等角度,可以分为基于课堂的开放学习、基于课程的发现学习、基于兴趣的探究学习、基于问题的研究学习、基于项目的自主学习、基于角色扮演的体验学习、基于团体合作的小组学习等等。(李其龙、张可创,2003:300-301)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就必须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相对合适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根据我校研究生英语的教改经验,笔者认为,在较大范围内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遵循外语教与学的规律,做好前期理论研究,寻找研究生英语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契合点,为后期教改提供理论参考;2)精心设计教改操作方案,选择合适的班级、教师和课程实施“研究性学习”教改试点;3)建立基于网络的研究生英语研究性学习平台;4)建立学生研究性学习档案;5)采用问卷、座谈、学生网上评教和学生学习档案分析等手段评估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并对学习者进行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估,及时修正原操作方案中的缺陷;6)撰写相关论文和研究报告,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经验。

3.2 实施研究性学习促进教学观念创新

通过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实施“研究性学习”,可以促进以下教学观念的转变与创新。

3.2.1 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

“杜威、皮亚杰等人提出来的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知识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因此知识不能由教师传授,而只能由学习者进行建构。就英语学习来说,英语不是教会的,而是学生学会的。”(李运萍,2007)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具有内在的潜能,也能够自动发展自己的潜能,因此学什么、怎么学、学习进度都应由学习者自己讨论决定,教师只能起帮助者和参与者的作用。(吴立岗,夏惠贤,2001:221-225)“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正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所在。(刘东楼、陈为民,2002)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都提倡学习主体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3.2.2 变“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

布鲁纳(1961)在《发现的行为》一文中指出,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学会如何学习”的意义比“学会什么”更为重要,这好比我们古代教育家所说的“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要。由此可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索创新能力为重要目标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关键不是讲授多少个语言点或几个语言知识结构,而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策略,教会他们学会学习,真正体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研究性学习正是重视在学会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尤其是可持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2.3 变“控制性学习”为“开放性学习”

开放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模式。开放课堂学习模式实质上就是要求学习者自己调节学习过程,让学习者为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的学习。开放性学习的开放包括学习思想观念的开放,学习时间、空间的开放,学习方式的开放,学习体会和感受的开放,学习决策过程的开放和学习环境的开放。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即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还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发挥学习者多方面的潜能。

3.2.4 变“统一性学习”为“个性化学习”

未来社会将是个性飞扬的世界,研究生英语教学也必须适应个性化发展的实际需要。一个教学模式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研究性学习可以通过对课题的学习和研究达到更自觉、更深刻、更持续的掌握,可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潜在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激活、诱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心态的形成。尤其是开放课堂学习模式,为学生独立性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在开放课堂学习的课堂上,同一时间内,学生们不再需要按照同样的步伐学习相同的内容,而是能够按照个人的意愿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选择个性化的学习内容,确定个性化的学习进度等。

3.2.5 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

接受学习虽然有别于被动学习和机械学习,但它只着眼过去,是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缺乏探索和发现精神,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施良方、崔允漷,1999)相反,研究性学习强调的却是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探究是人类的天性,通过探究,个体建构自己对于自然及人工环境的理解,乃至对自身的理解。探究包括模拟驱动的探究性学习(将某件事件或人物作为榜样进行效仿)、兴趣驱动的探究性学习和问题驱动的探究性学习。(李其龙、张可创,2003: 300-301)相对于接受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自主性、过程性、实践性等特点,有利于学习者创新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实施研究性学习,能够促进英语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有利于进一步深化英语教学改革。当然,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也需要转换。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中,教师应该主要是启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评估者,学生主要是参与者、实践者和创造者。最重要的是,研究性学习还拓宽了英语教学的功能。从此以后,英语教学的目标不再只是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和中西方文化,还应包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由此拓展外语教学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Bruner, J. The act of discovery[J].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1961(1).

李其龙、张可创. 研究性学习国际视野[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00-301.

李运萍. 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差异及原因分析[J]. 教育与职业,2007(6).

刘东楼、陈为民. 网络时代大学英语研究性学习探讨[J]. 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4).

米珍. 论研究性学习及其历史流变[J].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施良方、崔允漷. 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9-131.

吴立岗、夏惠贤. 现代教学论基础[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221-225.

杨小华. 研究型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 疯狂英语(教师版),2007(1).

上一篇:新学期自我规划下一篇:《绿野仙踪》好句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