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2024-06-28

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通用8篇)

篇1: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积极探索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方法和途径,深入推广群众工作站、室模式,强化基层基础及信访信息化建设。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和分类接待群众来访制度,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加大信访积案化解和督查督办力度,切实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着力抓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值守应急和信息报告工作。加快推进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落实应急物资储备。强化预防预警和应急联动,建立和完善各部门、各单位应急联动机制,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故灾难和社会稳定的应急处置能力。

篇2: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发布日期:2011-05-10 08:42:47 点击数:

来源:互联网

西安区司法局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创新管理方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开创了司法工作的新局面。法律援助工作取得长足发展。西安区司法局始终把法律援助队伍建设放在工作的首位。全区现有法律援助工作机构11个,实现了法律援助网络全覆盖,做到了哪里有困难群众,哪里就有法律援助工作者的援助。西安区每年大约有4000名外出务工农民,跨区域农民工被侵权问题非常突出,为农民工维权便成了西安区法律援助机构为特殊群体服务的重中之重。西安区法律援助中心印制了法律援助联系卡,发放到每名外出农民工手中,以便他们遇到法律相关问题,随时与律师联系。3年来,共为400余名外出农民工解答相关法律知识。西安区司法局还成立了西安区法律援助工作团,聘请区法律援助中心律师和社会执业律师18人为工作团成员,无偿为全区24户规模以上企业担任常年法律顾问,收到良好效果。

全方位开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近年来,在化解矛盾工作中,西安区司法局采取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多种调解方式,重点突出人民调解,始终把握矛盾纠纷调解主动权,使一些矛盾纠纷苗头能够早发现、早控制、早消除。2003年,辽源矿务局泰信煤矿、西安煤矿由于资源枯竭,按照国家政策实施了关闭破产,将近两万名离休、退休、遗属、精减下放、工伤、工残、军残、退养等8个类别的人员分两次移交给地方管理。由于企业政策和地方政策存在接轨的问题,在人员移交到地方的同时,众多矛盾和问题也随即出现。为及时有效地化解近两万名离退休矿区职工这一特殊群体的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西安区司法局成立了辽源市西安区矿区离退休人员人民调解委员会。三年时间,该调解委员会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000余件,退管中心调解委员会年排查各类不稳定因素100余件次,每名调解员调解率100%,调解成功率98.4%;避免民转刑案件3件,制止群体性上访、越级上访28件,较好地实现了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为维护西安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成功转型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几年来,由于城市转型的需要,西安区开展了大面积拆迁工作。此项工作政策性强,一些百姓对相关政策不理解,因此产生了许多矛盾。对此,西安区司法局在区棚户区改造指挥部成立了棚户区改造人民调解委员会。局、各司法所抽调专人负责此项工作。三年时间,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500余件,保证了全区棚改工作无矛盾激化现象发生,保证了全区棚改工作的顺利开展。

几年来,灯塔司法所被评为省级优秀司法所、省级模范调解委员会、国家司法部“维权示范岗”称号;灯塔司法所、泰安司法所、仙城司法所被评为省级规范化司法所;西安区司法局荣获省司法厅先进单位;有一人荣获国家司法部“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矿区退管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被国家司法部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安置帮教工作成效显著。一是加强领导机构建设,为安置帮教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为了使安置帮教工作顺利开展,成立了由区委常委、区委政法委书记担任组长,副区长担任副组长,综治办、法院、检察院、司法、公安、财政、民政、税务、工商、工会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西安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为安置帮教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健全了《西安区安置帮教工作制度》、《司法所安置帮教工作制度》、《刑释解教人员报到登记制度》、《刑释解教人员排查制度》,使安置帮教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进一步推进了安置帮教工作。三是加强摸底排查工作,为掌握刑释解教人员变动情况提供信息保障。四是加强安置帮扶工作,为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提供生活就业保障。目前,西安区共有释解人员287人,有111人享受低保待遇。建立四个安置基地,为释解人员提供就业技能培训。

全力提升了社区矫正质量。一是经验借鉴与工作创新相结合。工作中既借鉴外地经验,还结合本区工作实际,逐步形成由党委统一领导、司法行政机关具体实施、政法各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大力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使社

区矫正试点工作方向明、任务清、工作落得实。二是政法机关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在工作中形成政法专门机关共同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格局。同时,聘请由社区主任、书记、退休老干部等人员参加的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聘请由社区服刑人员家属参加的社会帮教志愿者队伍。通过社区矫正志愿者和帮教队伍的参加,大大提升了社区矫正管控水平。第三是依法矫正与人性关怀相结合。一方面对社区服刑人员依法进行管理,加强法治思想、社会公德教育,让他们悔过自新;另一方面,建立了社区矫正教育基地和心理辅导中心,对社区服刑人员从思想上关心、生活上帮助,为符合低保条件的矫正对象落实低保政策。目前,全区68名社区服刑人员有17人享受低保待遇。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目前,西安区司法局已初步建成了一个多渠道、多层次、多手段齐抓共管的法制宣传教育网络。开展了长年法律常识教育活动。全区掀起了数万名干部群众学法、用法的热潮。坚持抓规划、计划制定落实,使普法工作按、季度有序进行;抓普法骨干培训工作对相关法律知识进行集中学习;抓普法教材落实工作,基本做到干部人手一套;抓经费落实,保证普法宣传需要。目前,全区有两个村被评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有一人被评为全省“五五”普法先进个人,区依法治理办公室荣获省“五五”普法先进集体。

篇3: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1 加强企业文化传播, 宣传倡导诚信体系建设

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五统一” (统一价值理念, 统一发展战略, 统一企业标准, 统一行为规范, 统一公司品牌) 要求, 大力弘扬“努力超越, 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 践行“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 坚持把建设和弘扬统一的企业文化作为提升企业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大力实施企业文化传播工程、落地工程、评价工程, 以企业文化传播、落地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 进一步强化管理、细化传播、深化落地、量化评价, 把统一的企业文化融入到公司各项工作中, 内强素质, 外塑形象, 诚信文化的价值观念深入每个员工, 产生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增强了企业员工之间、企业领导与员工之间, 以及员工与企业之间的信任感, 由此企业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为“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文化支撑。

2 严格环保管理标准, 健全企业诚信体系标准规范

江苏省电力公司实行环保工作目标责任制, 每年制定年度环境保护工作目标、思路和计划, 并在专业会议上印发和宣贯。同时, 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环保法律法规规定和国家电网公司颁布的一系列电网环保管理制度的基础上, 结合江苏省电力公司电网环保的管理特点, 建立了《江苏省电力公司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江苏省电力公司环境保护考核办法》《江苏省电力公司电网环境保护管理实施细则》《江苏省电力公司电网环境保护管理标准》《江苏省电力公司环境保护项目管理办法》《江苏省电力公司变电站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江苏省电力公司环境保护项目立项导则》和《江苏省电力公司环保问题信访应急工作预案》等一系列环保管理制度。制定了电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电网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电网环境监测与环保监督管理、环保纠纷处理管理、环保污染治理项目管理5项管理内容7类管理流程, 突出电网环保全过程管理的流程体系、标准体系、职责体系、风险体系和绩效体系。

3 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创建担当守信企业形象

作为省内最大的央企和社会公益性服务企业, 江苏省电力公司认真贯彻国资委关于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工作要求, 大力践行国家电网公司“发展公司、服务社会, 以人为本、共同发展”的社会责任观, 将建设“责任苏电”作为公司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深化推进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与特色履责实践上做了积极探索。2011年, 公司启动编制首份社会责任实践报告, 向社会披露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推进可持续发展、追求综合价值最大化的意愿、行为、绩效和承诺。同时, 以“服务‘两个率先’点亮美好生活”为主题, 在国网系统首家以白皮书的形式编制发布《社会责任工程纲要2012—2015》, 同步服务江苏十二五规划。此后, 连续两年编制发布《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白皮书》, 系统对接省委省政府年度工作重点, 持续开展践行民生责任10项行动和一系列重点履责实践, 在确保电力安全可靠供应、服务江苏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突出业绩。两年来, 共组织13家地市公司策划实施年度重点履责实践38项 (2012年12项、2013年26项) , 获得各级党委政府领导批示肯定47次, 省委书记罗志军、省长李学勇先后亲笔批示, 高度赞扬公司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行为, 鼓励公司继续发挥责任央企的引领表率作用。

篇4: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一、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群众所掌握的基础性宣传工作。首先,做好通俗化解释、普及工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要求易于为人们了解,比如编写简明的教材、出版通俗的读物等。要体现“三贴近”的要求,善于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等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要求通俗易懂地表现出来,注重以视觉文化感染人。其次,要充分发挥各种舆论媒体特别是新闻舆论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注重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引领社会舆论,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形成舆论强势。各种媒体都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做科学发展的促进者、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再次,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以理服人。比如讲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地位,不能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自我封闭和孤立起来,颐指气使,要讲清楚一元指导思想和多种价值观念并存的关系,要讲包容性。

二、着力解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人们思想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多样、多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成为人们思想的引领和精神的旗帜,要靠教育灌输。要通过开展多层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统一思想认识,解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人的问题。不注重教育和灌输,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就容易各取所需,难以发挥统一思想、凝聚民心的作用。开展思想教育活动,要紧紧把握不同群体的关注点,确立不同的侧重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从教育内容、形式到要求都要体现层次性。要抓住重点群体,关键是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以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为重点,增强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以价值范导主体影响人的功效,推动一般社会群体认可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不断丰富完善的体系,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个长期艰巨的思想教化过程,不可奢望毕其功于一役。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贯穿其中,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

三、注重加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相关制度政策的设计与构建。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转化为具体的可贯彻执行的政策,落实到具体的制度和政策规定之中,通过制度、政策的设计和构建,通过各类评优和奖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纳入制度规范、政策规定、社会评价之中,由此强化制度政策的激励与约束作用。通过制度的激励约束,使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求的行为得到鼓励,使各种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求的行为受到抵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项举全社会之力的系统工程,要通过具体的工作加以推进,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保障,如党内先进性示范机制、党政工团多部门协调领导机制、道德失范矫正机制等等。同时,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各类评优评奖制度结合起来,积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纳入测评标准。

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向行为准则转化。把价值要求变成行为规范要求和法律规范要求,有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一是转变成人们的道德行为准则。可考虑制定出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求的系列文明行为公约和规章等,用以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比如,尝试将“八荣八耻”的要求具体化为家庭道德规范、社区道德规范、行业道德规范和公共生活道德规范等。二是转变为对人们的法律要求。不能仅仅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局限于精神文明领域,应把核心价值体系中能够法律化的内容转化成法律规定,强制人们遵行,做到德法并举。比如对诚实守信,不仅要作道德要求,也要作法律要求。若有人践踏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一些行为规范,越过道德底线,发展为违法行为,就应以法律去制约。

篇5: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罗志宏

我省农业综合开发自1989年正式实施以来,始终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目标,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政策措施,创新工作机制,加强规范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开发范围不断扩大,由1989年的3市32个开发县扩大到目前全省14个市州107个开发县(其中国家开发县92个);二是开发投入不断增加,总投资由1989年的2.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9.6亿元,其中财政资金由1.2亿元增加到12.1亿元。1989-2010年共完成农业综合开发总投资226.5亿元,其中财政资金106.3亿元;三是开发效益不断显现,22年共改造中低产田2435万亩,占全省中低产田面积的54%,开垦宜农荒地88万亩,林业建设388万亩,改良草山50万亩,立项扶持了1132个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发展壮大了一批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共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20万吨,新增农业总产值391亿元,项目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比非项目区高200元以上,多的达600余元。22年的实践证明,湖南农业综合开发是推动三湘大地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实现农村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村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推动力量。

然而,随着我省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要求,出现了一些制约农业综合开发发展的瓶颈因素,主要有:

一是工作思路与新农村建设形势不相适应。一些地方思想上封闭自满、安于现状,工作上墨守成规、按部就班,集中表现在:资金投向比较分散,项目规模不大;对规划设计重视不够,没有将农业综合开发规划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新农村建设规划有机衔接;项目建设标准不高,带动农民增收的力度不够;重建

设轻管护,工程难以长期发挥效益,等等。

二是财政投入比重与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不相适应。目前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投入总量少,占财政支农资金的比重低,增长缓慢,资金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据统计,“十一五”中央财政安排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只占同期中央财政支农资金总量的2.4%。由于地方财政投入是与中央财政投入按比例配套的,因而也增长缓慢。我省尚有中低产田近2300万亩,如果按照现在的投资量和增长速度,要全面完成中低产田改造任务,还需要20多年的时间。根据国家千亿斤粮食增产工程规划,农业综合开发需承担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和50%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现有投资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工作任务的需要。

三是开发内容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不相适应。目前不少地方农业综合开发的内容,仍然以修渠、修路等为主,治理措施比较单一,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开发的外延没有得到扩展,开发的内涵没有得到丰富和挖掘。

四是资金投入政策与国家的大政方针及其他支农项目政策不相适应。随着中央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取消了沿袭千百年的农业税,并对农民种植粮食、购买良种、购置农业机械等进行补贴,而农业综合开发却强调农民筹资投劳,且比例较高,就我省来说,目前仍要求达到中央财政资金的20%。这显然与国家的大政方针不够协调。同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政策与其它类似的支农项目如土地整理项目、标准粮田建设项目、以工代赈项目的政策也不一致,影响了农业综合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的发挥。

创新是农业综合开发的生命力所在。要突破农业综合开发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进一步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加快富民强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就必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农业综合开发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机制,做到四个创新,实现科学开发。

一、创新农业综合开发思路

一要树立科学开发的新思路。要全面掌握、深刻领会、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工作方式上要做到科学开发,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科学规划,科学论证,科学选项,科学实施,科学管理,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这个中心任务,合理有效地开发农业资源,做好统筹协调、可持续这篇开发的大文章。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围绕改善农村生活和人居环境上拓展开发外延,农村的村组道路建设、小型安全饮水工程、小型环境治理工程、小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都可以纳入农业综合开发范围,给予扶持;要在提高综合治理水平上丰富开发内涵,综合运用工程、科技、生物等措施,真正对项目区的田水路林山进行综合治理,提高治理开发的标准和档次。二要走规模开发的路子。实行规模开发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创新开发模式、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整体水平的需要。规模开发的核心,就是“三合”: 一是综合,即综合运用水利、农业、林业、农机、科技、生态等措施,对田水路林山进行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机统一。二是整合,即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为载体,整合各类支农项目和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发挥各类资金互相支持、相互配合的聚合效应。三是结合,即按照新农村建设的20字要求,实行生产与生活相结合,土地治理与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增产与增收相结合。实行规模开发,应该成为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工作思路。据统计,2010年全省土地治理财政投资额500万元以上的开发县有65个,占国家开发县总数的71%,有31个重点开发县在1000万元以上,最高的达2707万元。作为按项目区实行区域治理来说,这笔投入是比较大而集中的,完全可以作为整合支农资金,实行规模开发的平台。

二、创新投入机制

一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各级财政都要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建立农

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首先,中央财政要根据农业综合开发承担的任务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要求,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投入比重,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占财政支农资金的比重达到5%以上,并保持与中央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幅度同步。其次,作为地方财政,要顺时应势,在中央财政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足额落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同时,要力争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更多地用于农业综合开发,以充分体现土地出让金“取之于田,用之于田”的资金使用原则。二要创新群众自筹机制。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主体和受益主体。为了切实落实好群众自筹资金,需要创新群众自筹机制。首先,实行竞争立项的方式,引导农民筹资投劳。凡是当地群众开发积极性高、自筹资金能足额落实或承诺落实的地方,优先立项进行开发。其次,实行群众个人投资入股的方式,按照“谁入股、谁受益”的原则实行合股经营,把农民的利益与项目建设挂起钩来,鼓励农民个人投资开发。第三,应逐渐降低群众自筹比例,控制在中央财政资金的10%以内。同时,可以对土地治理项目实行“先建后补”机制,吸引更多的农户和企业参与土地治理;可以对产业化经营项目实行贴息、“以奖代补”、“以奖代投”机制,吸引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产业化项目建设,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三是建立支农资金整合机制。地方各级政府应建立支农资金整合机制,按照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对支农资金进行整合,集中财力办大事,形成规模出效益。首先要明确整合的范围。积极探索农业综合开发与土地整理、扶贫开发、农业生态建设、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等其它支农资金相互配合、统筹安排的投入机制。其次要坚持整合的原则。在现有政策和体制下,应以县为单位,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的原则,坚持“县级政府为主导,规划为引导,项目为平台,统筹为核心”的工作思路,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载体,将各类支农资金捆绑使用,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开发,避免重复投资和低水平的重复建

设。第三要搞好整合的规划。科学规划是整合支农资金的前提和基础。要科学编制中长期总体规划,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强调上规模;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强调上档次;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调上水平。

三、创新开发机制

一是建立环洞庭湖农业综合开发区,打造我省粮食生产核心区。环洞庭湖区发展粮食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现实基础,是我国的粮食生产基地。建立环洞庭湖农业综合开发区,既符合环洞庭湖区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的需要,又符合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要求,也具有规模开发的集聚效应。要加大对环洞庭湖农业综合开发区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充分利用环洞庭湖地区地势比较平坦、农田比较集中连片的优势,把农田建设成为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通畅、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做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其打造成我省粮食生产核心区。二是连续扶持优势主导产业,形成“一县一业”的产业开发格局。要以《湖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要点》、《湖南省特色农产品发展规划》为指导,认真研究本地资源特点和区位优势,科学分析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找准产业发展的切入点,确定产业发展的方向,制定“一县一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集中资金,重点投入,对选定的优势特色产业进行连续扶持,做大做强。三是完善项目区土地流转机制,实现农业规模经营。要适应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需要,促进土地流转,为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构筑平台。项目区的土地流转要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出租、转让、互换、股份合作等形式,加快土地集聚,引导土地向企业和生产能手转移,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农业管理标准化、农业经营集约化。

四、创新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应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引入群众评判机制。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按照“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标准,由项目区农民打分给予评判,将评判结果作为项目验收的指标之一;第二,完善检查监督机制。从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层面,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监督机制;第三,坚持验收考评机制。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都要进行严格的竣工验收和工作考评。第四,实行严格的激励约束机制。根据检查、验收、审计、考评结果,将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紧密结合,加大对违纪违规现象和工作落后单位的处罚力度,加大对项目建设标准高、资金管理严、开发成效显著的单位的奖励力度,做到奖惩并举、奖罚分明,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良性竞争态势。二是建立工程建后管护机制。制订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建后管护实施办法,依法依规保护项目工程设施。要明晰项目产权,可以按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的数额和比例, 明确产权构成。要建立健全管护组织和管护制度,明确管护人员及其责任,做到管护工作责、权、利的有机统一。要设立管护基金,保障管护经费渠道通畅。财政要拿出部分资金成立工程管护基金,对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损毁工程, 给予适当补助;对建后管护好的地方,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给予奖励。

篇6: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社会的和谐稳定才有牢固的基础。

基层组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当前,我国经济体制已发生深刻的变革,社会结构面临深刻变动,社会组织形态发生重大变化,给基层组织建设带来许多新的挑战。

基层党组织要自觉适应各种形式的变化,进一步拓展自身功能,在强化宣传、教育、动员群众功能的同时,突出提升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功能。加强服务阵地建设,搭建服务平台。基层组织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制度,增加公共产品对基层群众的倾斜,努力保持各方面的利益均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健全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并引导城乡基层组织发挥作用,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

基层党组织是基层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是党在基层工作的骨干力量,社会工作人才在协调利益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等方面起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基层干部处在工作的前沿阵地,与人民群众接触最直接、最经常、最普遍,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关系党的方针政策能否在社区得到有效贯彻和实施,关系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望,高素质的社区干部队伍是加强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骨干力量。做好基层基础工作、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切实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构建和谐社会要求进一步优化基层组织领导班子素质结构,增强整体功能,形成整体合力。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干部队伍。要像培养经济建设人才那样,高度重视培养社区干部队伍。积极探索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认真总结和借鉴国内外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法规。进一步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吸纳社会工作人才,为他们发挥作用提供广阔舞台。

篇7:大力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我国人民在实践中的一大创造,是建立和保持良好治安秩序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经验。1991年,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当时的社会治安形势,及时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的重大方针政策。随后,全国人大常委会也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从法律上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整治、打击和预防犯罪,保障社会稳定。这两个《决定》开创了在党的领导下各部门齐抓共管、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新局面,探索了一条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中国特色之路,开启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崭新篇章。

长春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是全国副省级省会城市中开展比较早的地区之一,当时的机构名称是中共长春市委整顿城市治安工作领导小组,其办事机构为临时机构。1989年,经市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将机构名称更改为中共长春市委综合治理社会治安领导小组,其办

事机构为常设机构,局级建制,下设三个处,定编25人。1991年6月,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精神,经市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将机构更名为长春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受市委、市政府双重领导,其办事机构与中共长春市委政法委员会机关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二十年来,全市综治战线认真贯彻《决定》精神,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自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依靠人民群众,主动顺应改革开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不断创新发展,有效促进了社会治安问题的依法治理、长效治理、科学治理,全市治安秩序持续良好,严重刑事案件稳中有降,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成为东北地区社会治安状况较好的城市之一,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强化领导责任制的落实,为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思想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明确指出,“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是关键”。二十来年的工作实践充分证明,只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真抓实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就一定能够落到实处。为此,早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构成立之初,全市上下就把加大领导力度、狠抓责任制的落实,作为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的关键环

节,采取多种形式,强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落实,并把它贯穿于整个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始终。

各地、各部门从建立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度入手,把维护社会稳定、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通过责任书、军令状等形式明确下来,要求党政主要领导负起总责,亲自过问,落实责任,做到推进改革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两手抓、两手硬”。从90年代末起,无论是党委、政府还是厂矿企事业单位,从党政领导到车间班组长,全市上下层层签订责任书,并由最初的分管领导负责发展到现在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签,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成为了“谁主管谁负责”的“一把手工程”,基本形成了党政领导真抓实管、有关部门各司其职,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各地、各部门普遍建立和完善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考评机制,采取日常检查与考评相结合的办法,坚持把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履职尽责的情况纳入综合考评之中,作为各级党政领导政绩考评和晋职晋级的重要条件,近年来又实行了党政领导干部抓综合治理政绩档案制度,加大了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县(市)区和部门党政领导班子、党政“一把手”和分管领导履行综治职责情况的考察和监督,切实把综治工作责任制落实到干部考察、选拔任用和奖惩的全过程,进一步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责任感

和紧迫感。

为加大责任制落实的工作力度,各地、各部门认真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权,对因责任制不落实,工作不力以及渎职、失职导致发生重大治安问题的地方和单位,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并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真正做到奖罚分明。还相继出台了问题查究、责任倒查、黄牌警告、戒免谈话等一系列制约机制和措施,进一步细化了责任的落实。“一票否决”权实施以来,市、县(市、区)两级综治委先后对60多个单位予以“一票否决”,对200多个单位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书,并在媒体上公开曝光,扩大了责任查究的影响力。同时,注重创先争优,大张旗鼓地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多年来,市里一直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纳入常年的表彰奖励之中,还适时对“严打”整治斗争、平安长春建设、奥运安保工作等重大阶段性工作予以奖励。县(市)区每年都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活动进行评比表彰。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已有90%的县(市)区和基层单位荣获过平安县(市)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标兵单位、先进单位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特殊贡献单位等荣誉称号,有近万人获得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工作者、优秀专职治安员、优秀人民调解员、优秀综治维稳专干等荣誉称号。

多年来,由于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强化“一把手”工程建设,坚持不懈地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的落实,使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平安与富裕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治安与致富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双重责任”,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意识,自觉地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放在全面工作的重要位置,定期不定期地分析研究社会治安形势,安排部署综合治理工作,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有力的保障与支持,为推动和开创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的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毫不动摇地坚持“严打”方针,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严打整治是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重要手段,是开展平安建设的重要任务,无打不稳,无治不安。多年来,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始终坚持严打整治不动摇。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刑事犯罪的高发势头,全市公安机关认真研究刑事犯罪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创新严打思路,本着“什么犯罪突出就重点打击什么犯罪,哪里治安混乱就集中整治哪里”的原则,突出打击重点,把斗争锋芒始终指向有组织犯罪、严重暴力恐怖犯罪、抢劫、抢夺等多发性侵财性犯罪,集中优势兵力,强化侦查措施,落实破案责任,持续不断地组织开展扫黑除恶、命案侦破、“打团伙、捣窝点、追逃犯”、“夏季治安攻势”、禁毒人民战争、治爆缉枪及打击“两抢一盗”、拐卖儿童妇女、电信诈骗和网上赌搏等专项行动,相继侦破了经开区“2007、8、16”一杀四人的灭门惨案;一举突破了南关区“

4、25”一杀三人的特大抢劫杀人案;快速侦破了“

9、29”储蓄所特大抢劫案等一大批影响较大的重特大杀人、抢劫等恶性案件,陆续打掉了以梁旭东为代表的一批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流氓、抢劫、盗窃犯罪团伙,有效遏制了刑事犯罪的高发势头。

近年来,各级公安机关以打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破坏活动为重点,全面强化情报信息预警、重点人控制、专案侦查工作,深挖其地下邪教组织,相继开展了“斩首”、“迅雷”、“震慑”等针对性较强的专项行动,严密防范法轮功邪教组织从事的一系列捣乱破坏活动,打掉了一大批法轮功违法犯罪团伙,捣毁了一大批法轮功窝点,抓获并处理了一大批违法犯罪人员,收缴了大量的反动宣传品和作案工具。通过强有力的严密控制和集中打击,法轮功地下组织遭到了重创,其违法犯罪活动的锋芒得到了有效遏制。

在坚持开展严打斗争的同时,各级党委、政府坚持社会治安、发展经济、领导班子建设一起抓,治乱、治穷、治瘫一起抓,采取部门联动、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滚动治理的办法,对治安混乱地区、部位和突出治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先后组织开展了排查整治农村治安混乱地区、治理自行车被

盗、输油所管道治安秩序整治、刑释解教人员调查摸底和核查纠正监外执行罪犯脱管漏管、维护高校稳定、整治非法安装卫星电视接收设施、铁路沿线治安、扫黄打非、打击传销等专项整治活动,有效解决了治安突出问题。各级公安机关还与有关部门配合,积极参加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组织开展了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偷税漏税、金融诈骗、证券犯罪、非法经营等经济犯罪活动的专项行动,有力地维护了市场经济的法制秩序,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强化基层基础工作,筑牢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基础更在基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工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的意见》,市综治委市委组织部、人事局、财政局、民政局和市编办等六个部门联合下发文件,就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基层组织和队伍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综治部门坚持倾斜基层,强化一线,大力加强乡镇(街道)、村(居)两级综治组织建设。各地按照“主体不变,分工负责,联合运作,方便群众,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原则,以乡镇、街道为依托,逐步建立了由综治部门牵头,集公安、司法、劳动、信访等部门为一体的“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实行“联防、联教、联调”的工作机制,形成了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大综治”、“大联防”“大调解”的工作格局。目前,全

市159个街道(乡镇)全部健全、完善了综治维稳工作中心,配齐配强了专兼职的领导力量,人员配备普遍在10人左右,大大地强化了一线的维稳工作力量。各地坚持以“五化”标准为目标,大力加强村(居)综治基层组织建设。按照“机构一体化、职责具体化、队伍专业化、活动经常化、制度规范化、经费保障化”的要求,狠抓村(居)综治组织建设。几年来,通过建立和完善综治办、警务室、治保会、调委会等措施,使全市360个城镇社区都有了综治基层组织,专兼职人员接近5000余人。同时,以民调和治安巡逻为重点,通过建立和完善民调、治保组织,全市1619个行政村普遍配齐了专职治保主任,综治协管员达到了13000多人,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基层综治组织力量薄弱的问题。

——坚持专群结合,积极构建“打、防、控”一体化的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治安防控工作,专门研究出台了《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三年规划》和《关于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工作的若干意见》,着力构建打、防、控一体化的“大防控”格局,努力把长春建设成为“平安高地”。各地、各部门、各单位普遍制定以技防为中心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规划,所有县(市)区都实现了110、119、122“三台合一。全面启动并逐步实施社会面监控系统建设,建成了一批技防乡镇、技防村、技防街、技防小区、技防单位,全

市视频监控总数达到了近10万个,大大提高了防范的科技含量,扩大了技防的覆盖面。在城市,重点加强和完善社区、街头路面和单位内部的防范建设,通过在社区设立警务室、落实社区专职治安力量、改造老小区、(棚户区)防范设施、新建小区落实技防措施,全方位开展“亮灯工程”、楼宇防盗门建设等手段,提高社区居民自防自治能力。通过由政府出资组建辅警队伍、改革勤务制度,实行“网格化”巡防机制,加大对街头路面的巡逻防控。全市三分之一以上的交警、巡警投入了街头路面的巡逻防控,市区治安卡点、治安岗亭普遍实行了24小时全天候盘查堵控。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落实治安安全责任制,确保单位内部安全防范力量到位。目前,全市单位内部专职保安和兼职保卫干部总数达到了2万余人。在农村,通过建立农村警务站、采取专业联防、联户联防、军警民联防、治安防范招标承包以及大面积推广使用“平安之声”大喇叭等办法,强化治安防控,进一步提升了农村治安防控的覆盖面和实际效果。

——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调解机制,全力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认真做好矛盾化解工作,集中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矛盾和治安问题,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的客观要求,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预防和减少犯罪的重要环节,也是做好各项工作、实现经济社会又

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作为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主线,强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内部、化解在萌芽状态。各地、各部门积极整合资源、整合力量,加强乡镇(街道)和村(居)、单位等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网络建设。双阳区从探索基层综治民调工作模式入手,力求通过建立完善区、镇、村、屯(组)四级矛排调处工作网络和多部门共同参与的“联调联动”工作机制,全力构筑基层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宽城区注重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整体优势,通过全力打造多元化矛盾调解工作格局,把排查调处矛盾纠纷的过程,变成为人民谋利益、办好事的过程,真心实意地帮助群众,积极主动地为群众排扰解难,较好地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和“矛盾少、秩序好、发展快、社会稳”的工作目标。各部门、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各具特色的矛盾化解工作。司法行政部门着力加强司法所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强化人民调解工作,化解了大量民间矛盾纠纷。公安部门积极开展局长“大接访”活动,集中解决了一大批长年积压的信访问题,提高了公安机关的形象。民政部门加强社会救助,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努力抓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促进社会再就业工作,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维护和社会稳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市总工会等单位有效化解劳动争议,维护

职工和群众的合法权益。劳动、公安、工商、建设等部门加强对劳务用工市场的管理,继续清理整顿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维护了农民工的权益。人民法院坚持调解优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庭前调解工作,大量的矛盾纠纷在进入诉讼程序前得到有效化解。各级政法和驻长武警部队等单位,认真分析研究群体性事件的规律和特点,加强对大规模群众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和预测,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切实维护了社会稳定。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大力开展平安建设活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平安创建活动,坚持把它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并于2005年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了“平安长春”建设活动。各地、各部门坚持以“创平安、保稳定、促和谐”为已任,党政主要领导亲力亲为,抓动员部署,抓组织落实。各地相继研究出台了一系列平安建设的有关文件,制定工作方案,细化职责任务,把平安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强组织、人员和经费保障措施的落实,解决了一些长期困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困难和问题。同时,结合各地实际,相继开展了“平安乡镇”、“平安街道”、“平安村屯”、“平安家庭”等建设活动,不断把平安创建活动推向新的领域,并赋予它新的内涵。各部门主动积极地参与平安建设,认真研究,细致谋划,对进一步深化平安建设进行周密部署。特别是在出台政策和措施等方面,更加关注民生,部门之间更加注重协调配合,在平安建设中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形成合力。公安机关从加强治安管理和防范控制工作入手,强化“三基”建设,落实警力下沉,积极推进形式多样的基层创安活动。工商部门强化对网吧的监管,扎实推进农村平安建设。质检部门广泛开展维护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和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违法行为为主要内容的质量平安建设。交通部门深入开展“平安交通”创建活动,全力推进道路交通安全创建活动。卫生等7个部门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开展了“平安医院”创建活动,重点解决医疗服务环境和医患纠纷等突出问题。文化部门通过开展“文化市场平安建设”活动,清理整顿各种违规经营的文化娱乐场所。市法院和市综治办将解决法院执行难的问题纳入各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考评内容。市法院、市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等部门针对监外执行罪犯脱管、漏管问题严重的情况,联合开展了核查纠正监外执行罪犯脱管、漏管专项行动。市综治办、市工商局、市公安局针对传销活动在一些地方引发严重治安案件和群体性案件,将打击传销活动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考核范围,加大打击传销工作力度。其他部门也分别根据各自的职责任务参与平安建设工作。通过各部门、各系统组织的“平安家庭”、“平安医院”、“平安市场”、“平安校园”等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基层治安防范工作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堵塞漏洞,消除隐患,涌现出一大批基层平安创建

先进单位,各种形式的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齐抓共管的优势,全力做好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工作。各部门、各单位坚持“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运行机制,既“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又加强协作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面对我市流动人口由最初的7万人发展到现在的93万之众的新形势,公安机关积极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一证通”制度,变“管”字当头为服务为先,通过全面推广实施“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较好地实现了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共青团、妇联等单位积极开展“为了明天工程”建设,下大气力全力做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法制宣传教育,推进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和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建设;完善中小学校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制度,组建政法系统关委,广泛开展“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和“社区青少年远离毒品”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加强工读学校建设,强化对轻微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帮教工作,积极做好对服刑、劳教、吸毒、精神病等人员子女的救助和教育管理工作,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违法犯罪。司法、民政和劳动保障等部门,按照“帮教社会化、就业市场化” 的要求,认真做好刑事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加强对刑事解教人员的衔接管理,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帮教、安置活动,创建了救助就业指导中心,开展了大面积的就业培训,最大限度地减少刑事解人员重新犯罪。教育、公安、工商等部门,坚持以平安建设为载体,切实加强校园及周边的安全防范工作。集中整治校园周边的治安环境,清理整顿“黑网吧”、淫秽色情网站和不健康的音像、图书,建立和完善校园安全防范设施和制度,全面提高中小学校平安建设的工作水平。

——大力开展综治宣传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良好氛围。大力开展综治宣传活动,是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综治部门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工作,紧紧围绕两个《决定》的贯彻落实,坚持把每年的3年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月,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采取召开新闻发布会、举办大型文艺晚会、组织宣传一条街、召开社会各界座谈会、理论研讨会等方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党中央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的重要部署,宣传“严打”整治和平安创建的工作成果,宣传和推广基层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的经验等等,力求做到报纸有字、广播有声、电视有影、努力营造深厚的舆论氛围。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利用标语、板报、挂图、宣传单、公开信、对联等群众喜

乐见等形式进行宣传,不断增强群众的知晓率、参与率。政法、综治部门积极协调新闻媒体,不断加大对综治维稳典型人物的宣传力度,通过大力选树和集中宣传谭竹青、王绍精、等一批综治维稳战线的先进模范人物,进一步弘扬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投身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的革命热情,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的深入开展。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二十年来,经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我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确保了全市社会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特别是圆满完成了奥运火炬传递和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亚冬会以及国庆六十周年等重大活动的安全防控任务,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我市连续9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从1993年起,连续四届16年(1993—1996,1997—2000,2001—2004,2005—2008)被中央综治委授予“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称号,并因四次蝉联此殊荣,被中央综治委授予了“长安杯”。

回顾和总结全市二十年来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我们深深地体会: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必须在领导重视、加大投入上狠下功夫。近年来的实践,使我们深深地感到,只要各级领导重视,综治和平安建设就会有成效;只要加大人、财、物的投入,综治和平安建设就会有丰硕的

成果。正因为这几年来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大投入,我们相继收获了“联调联动”综治民调工作模式、“平安之声”大喇叭和“三官下乡”等一批工作成果,有效地推动了基层综治工作和平安建设的深入开展。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必须在强化责任、真抓实管上狠下功夫。进一步建立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健全和完善一票否决权制、督查督办制度、责任查究制度等,使各级党政领导真正担负起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通过建立和完善部门责任制、单位责任制、综治委成员单位述职制度和考评奖惩制度等,进一步完善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地区、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单位。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必须在强化基层、夯实基础上狠下功夫。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抓好基层组织建设,是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切实加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政法综治组织为骨干,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群防防治组织为基础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网络。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指导,强化基层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切实增强基层的实力,激发基层的活力,提高基层的效率,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在基层真正得到落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必须在广泛发动、专群结合上狠下功夫。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生命在于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

篇8: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1 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 培育新型农机服务主体

2013年以来, 围绕培育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 宁波市农机局对全市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作业服务能力、发展现状、市场需求等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 多次到各县 (市) 区开展专题探讨和调研, 召开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现场办公会。在借鉴山东、宁夏等地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运行模式的基础上, 按照公司化、股份化要求, 提出了以组建农机作业服务公司为重点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工作思路, 指导拟定了农机作业服务公司总体框架。新成立的鄞州区与时农机作业服务有限公司由朱欢长、叶云跳、朱欢陈三位农机大户按照股份制公司要求注册成立, 注册资金100万元, 参股资金为220万元, 其中三位股东入股现金100万元、农机具评估后入股120万元, 按照股份4︰3︰3比例参股。拥有各类农业机械41台 (套) , 农机具原值434万元,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2台、联合收割机10台、高速插秧机8台、船型拖拉机11台, 停机库2 000 m2。公司下设收割作业组、机耕作业组和机插作业组, 实行统一经营管理。相比较其他农机服务组织, 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具有以下特点。

(1) 资产股份化。农机作业服务公司由农机大户按照股份制公司要求注册成立, 注册资金和参股资金均按照股份比例由股东现金入股和农机具评估后入股组成, 股权清晰。

(2) 管理制度化。农机作业公司根据农机作业服务的特点制定生产管理、维修保养管理、配件登记管理、油料管理、优秀员工评选等内部制度, 制定了耕作、种植、收割的农机作业标准及收费标准, 使员工岗位职责和对外作业服务标准制度化, 职责更加明确, 服务更加规范。

(3) 运行企业化。在经营上农机作业公司采用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作业标准、统一停放管理、统一作业收费、统一维修保养, 实行企业化运营模式。安排更加合理, 效益更加显著。

(4) 机具高新化。农机作业公司股东都是具有一定实力的农机大户, 公司拥有的农机具以大中型高性能机械为主, 农机现代化水平更高, 服务能力更强。

(5) 服务规模化。农机作业服务公司通过整合农机资源, 提高作业效率, 能充分发挥农机的作用, 增加农机作业面积, 达到服务规模化。

2 凸显优势, 实现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最大化

农机作业服务公司的成立, 使农机社会化服务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

(1) 农机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农机作业服务公司能有效整合农机合作社的农机具资源, 根据农机作业市场需求, 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 科学合理安排作业机具, 提升农机使用效率。克服了以往农机合作社社员大多以自我服务为主, 即利用自有农机在所流转承包的农田内进行机械作业往往会出现部分机械作业量“吃不饱”的现象, 实现了农机作业服务从松散型向紧密型的跨越。此外, 由市场化运作的特性决定, 有了经济利益的驱使, 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将不断拓展作业服务市场, 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使用效率。

(2) 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农机作业服务公司提供菜单式、全程式等一系列农机社会化服务, 经营服务范围迅速扩大。鄞州与时农机作业公司成立后, 不仅周边农户可以放心地把农活交给农机作业服务公司, 公司的农机化服务范围还能拓展到整个鄞州区和周边县 (市) 区,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农村非农产业和城镇二、三产业, 为实现农业生产领域“机器换人”发挥积极作用。

(3) 农机社会化经营服务效益进一步增加。公司将过去以农机具入股的松散型合作社改造为以资金入股的紧密型股份制公司, 机械使用效率更高, 管理更加科学有效, 社会化服务能力更强, 能实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作业, 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同时可以成为农机部门新技术、新机具的试验、示范、推广等平台,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加显著。鄞州与时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年农机作业服务能力可达3 333.3 hm2以上 (每台机械每年作业运行30 d计算) , 比原来服务能力增加30%以上。从5月底成立到“双夏”前, 已开展作业服务1 040多hm2, 产值150万元左右, “双夏”期间开展机耕、机收、机插作业服务各133.3 hm2, 今年耕、种、收作业服务面积可达2 333.3 hm2以上, 农机作业服务收入300万元以上, 利润70万元左右。随着今后作业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 服务面积将迅速增加, 具有较好的自我发展、壮大能力。

3 落实措施, 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再创新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机制创新是一项长期工作, 要以组建农机作业服务公司为抓手, 进一步落实培育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的各项政策措施。

(1) 制订《关于发展农机作业服务公司的实施意见》。对新成立农机作业服务公司进行政策扶持, 帮助落实税收和金融扶持等政策, 鼓励各类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组建农机作业服务公司, 提升宁波市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整体水平。下半年在余姚、奉化等地再创建2家农机装备水平高、作业服务规模达2 000 hm2左右的作业服务公司。

(2) 进一步完善作业服务公司经营管理制度。引导公司按照现代企业经营的理念, 建立起“股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诚信高效”的运行机制, 增加公共积累, 着力培育自身造血功能, 向管理要效益, 解决好服务标准、服务规范和诚信经营等现代企业管理关键问题, 让市场充分认同和接纳这种模式, 不断扩大经营规模, 增强其社会化服务能力和发展后劲。

上一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点滴体会论文下一篇:大四超市毕业的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