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理解与追求

2024-07-25

教师职业理解与追求(共9篇)

篇1:教师职业理解与追求

“教师职业理解与追求”和“名师的素养“

心得体会

宁夏特殊教育学校

姜艳

从事教育十几载,从不敢懈怠,因为教育工作是塑造“人”的工作,它不只是影响一个人的一辈子,它会影响到一个家庭的幸福、一个国家的兴衰、一个民族的命运。所以,每时每刻都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充满了敬畏,都在不断地警省自己,有没有尽全力,足不足够真诚,„„一路走来,总在反思,在这里,我愿采撷思海浪花里的那么两三朵,全为抛砖引玉,以与各位教育同仁共勉。

教师的激情——源于对学生的爱

教师激情的源头活水是对教育、学生的爱。心中没有爱,试问,怎么能教育好学生、感动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转变。一个缺乏爱的教师就不可能充分理解人性。这样的教师,不会在心中有阳光,不会拥有教育的智慧和灵感;这样的教师,不会爱护、尊重学生的人格,缺乏对社会和人生的责任感。夏尊丐先生说过:“爱对于教育,犹如池塘之于水,没有水,便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便不能称其为教育。

所以,教师的激情源于对学生的爱,源于对教育的热爱,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够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孜孜以求,才能够精益求精,专心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吃透教材、熟悉教案、了解学生,正真成为教材文本和学生的“知音”;才能够每天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地走进教室,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挥洒自如、声情并茂地滋养学生的心灵。

教师的幸福——源于教育理想

教师幸福是个人需要满足与潜能实现而获得的体验。教师有生理的需要,即物质生活的保障;心理的需要,期待尊重和爱的滋润,渴望心灵自由的空间;社会性的需要,有自我实现的梦想和追求,需要得到满足,教师才可能营构幸福的教育人生,凸显主体生命的意义。

做为教师,当你对自己清晰而成熟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自如时,那是一种幸福:当你不断进取,执着追求自己的教育信念时,那是一种幸福。教师的幸福写在学生认真的作业本上;教师的幸福盛在学生满意的答卷上;教师的幸福,堆在家长充满谢意的脸上;教师的幸福是看到学生的毕业证书上,是节假日收到学生送来的温馨贺卡和溢香鲜花„„只有那些一直往前走的教师才能跟上教育幸福的脚步;只有那些勇于付出的教师才能抓住教育幸福的时光;只有那些善于不断进去的教师才能登上教育幸福的天堂,只有那些执着追求教育理想的教师才能真正体验教育的幸福。

名师顾名思义就是出名的教师,即在社会上有一定知名度,得到同行广泛认可的教师。通俗地说,就是学生最喜爱、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组织最信任、社会最敬重的老师。

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五个要素:

一、坚定的职业理想(精神)。职业理想是名师成长的不竭动力,是第一要素。崇高的事业心、强烈的敬业精神是名师的师魂。一个教师有了师魂,当他走上讲台或接触学生,一切烦恼、困难、痛苦等都会抛到九霄云外。特级教师魏书生认为,粉笔生涯有五大乐趣:首先教师的劳动是双倍收获的劳动,既收获学生的成绩和发展,还能收获感情和心意(但是我们的一些学校教师找不到职业的快乐,感觉苦累烦倦);其次,是一项科学研究的工作,可以出科研成果(我们的学校不重视教育科研,我们的教师不搞教育科研,认为那是虚的,是不能提高教学质量,不能获取高分的,是专家学者的事,或为评职称而搞点虚假研究);第三,教师可以保持一颗童心(我们的教师永远也放不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永远与学生相隔一段距离,高高在上,板着面孔);第四,教师关乎国家未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高考书,更不思考所教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教育的本质);第五,长期工作已经被职业训练出了适应性——如为人师表等。确实,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乃人生一大快事,它的终极目的令人激动不已,它的过程也使人快乐无比。

二、先进的教育理念。这是名师成长的关键要素。可以说,一切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长出来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变单向关注为多向关注、变独立学习为合作学习等十大转变,如果安于现状,不与时俱进,就有可能成为新课改的绊脚石。可以说所有名师,他们都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成长起来的,都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都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三、科学的知识结构。这是名师成长的基本要素。作为名师的知识结构,是一个有若干层次组成的网络系统:第一层次是条件性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钱梦龙先生认为这是知识结构的核心。第二层次是本体性知识,即大学所学的专业课程。据统计,一个人在校学到的知识只占全部工作所需的20%,其余的都得靠自己学习。第三层次是扩展性知识。即学科以外的广博的文化知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么都要懂一点。第四层次是实践性知识。如方法论知识、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外语知识等等。第一第二层次的知识是隐性知识,是基础知识。第三、四层次是外围层次的知识(显性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多懂些,知识面要尽可能宽些。否则,与学生会缺少共同语言。当你停止学习时,你就停止了成长。

四、扎实的能力。这是名师成长的核心要素。有的人有知识,没有能力,书呆子。上海著名特级教师顾泠沅认为,真正的名师是在学校里、课堂里摔打出来的。此外,教师还要通过科研来学习、提高。科研是名师成长的摇篮,是一般教师走向优秀教师的阶梯;会不会科研、搞不搞科研是教书匠与专门家的分水岭,是名师与一般教师的根本区别。

五、良好的环境氛围。这是名师成长的外部要素。名师的成长与环境氛围有很大关系。一方面,这个环境是指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名师成长也离不开宽松、舒畅的学校环境。尤其是教研、科研、学术的良好氛围,对名师的成长关系极大。学校要提供条件,营造氛围,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校的名师越多,学校的质量就越高,学校的知名度也越高。大学时大师云集的学校,中小学亦如此,也应该是名师云集的地方。

篇2:教师职业理解与追求

然而,在一些地区、学校中,中学政治教师的地位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中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初中政治,从100分到70分再到50分。由于受升学压力的影响,领导、学生、家长对重要的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关注过多,在客观上影响到学生、家长等对政治学科的态度,这些会影响到中学政治教师对自身职业的理解与认识。

中学政治教师职业认同是促进中学政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是教师个体与职业之间在互动中探求合理有效地机制以促进教师职业认同的重建与发展。教师职业认同关系着教师具体的教育和教学活动。教师对职业的认同程度也会直接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到教师具体的教育活动,进而影响到学校的教学活动,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篇3:关于教师的师德与职业追求

一.爱源于高尚的师德

爱意味着对学生无私的奉献, 这种爱是博大的爱, 无私的, 是社会的需要, 教育的需要。我曾经看见过这样一篇文章, 文中这样写到:如果能让我遇到一位沙莉文那样的老师, 用毕生的精力去陪伴一个孩子, 将她由一个无知, 粗鲁, 暴躁的动物变成一个勇敢博爱的伟大作家。即使让我盲千次, 聋千次, 哑千次我也愿意。看完后, 我的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是啊!如果不是沙莉文老师的爱, 如何会有这样伟大的奇迹?如果不是爱, 怎能在黑暗的心中注入光明, 在残缺的躯体播种健康的灵魂?

二.铭记父母的教诲

记得我刚走上讲台的时候, 为人宽厚的父母就一直教诲我:“以前总把你当小孩, 总要别人照顾你。现在你做了老师, 你一定要耐心, 要去关爱孩子们。做人要厚道, 千万不要耽误了孩子们最宝贵的读书时间, 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父母的话, 我一直记在心里, 在走上讲台的这四年里, 我一直用爱心和责任来演绎我的教育事业。

三.享受为学生答疑解惑的过程

学生学习上遇到了难题, 眉头紧锁, 我主动找他, 帮他解答;要变天了, 我及时提醒学生添加衣物;学生生病了, 我为学生端来开水, 把学生扶到医务室;情绪上出现了问题, 我主动找他和他谈理想, 谈人生, 谈目标, 谈奋斗, 直到把他的心结打开。从开学到现在一个多月的时间, 我们班的冠军丁振华引起了我的注意, 为什么呢?她太反常了。上课双眼无神, 作业应付了事, 书写潦草。甚至数学作业根本就不做, 上次的月考成绩也是下滑厉害, 她以前可不是这样的呀?以前品学兼优, 认真塌实的好学生跑哪里去了呢?是什么原因让她有如此巨变呢?是家住远了跑的累了, 还是家里经济上有问题?是父母不和, 影响到她的情绪呢, 还是有其它的原因?这样一个有希望上重点高中的女生就此沉沦下去岂不可惜?带着疑问, 带着不解, 我找到了她。我把手放在她的肩上, 和她在教学楼后的小树林里漫步。我要让她明白, 我不仅是她的老师, 为她传授知识。更是她的朋友, 我可以和她交流谈心, 可以给她我最真诚的帮助。我的真诚感染了她。她也向我敞开了心扉。原来她从今年开学了以后, 就觉得学习没有了动力, 不想学, 作业也不想做。晚上到了九点就只想睡觉, 也不管作业写完了没有, 什么都无所谓。究其原因, 她说她不知道自己在为什么而学习。学习没有目标, 自然也就没有动力。她觉得前途很迷茫。看来她对自己似乎信心不足。我就给他分析了目前的形势, 她自身的状况, 他家庭的状况, 班级目前的情况。她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我可以给她帮助等等。临末, 她眼含泪水的说:“老师, 我知道我该怎么做了。我会好好考虑你的话, 认真为自己的前途打算的”随后一段时间, 她似乎又回到了以前。我知道, 她走出来了。

陶行知说过:“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这是一种博大的情怀, 这是对教师的爱的一种最好的诠释。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 果是事业是珍贵的, 让我干叶的事业吧, 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的”, 做为老师, 我们只有用慈爱去呵护纯真, 用智慧去孕育成长, 用真诚去开启心灵, 用希翼去放飞理想, 我们才能托起明天的太阳!

丛飞的爱, 献给了山区贫困的小孩, 他, 感动了中国。关超、黄丽青、黄贵珍三位女教师一毕业就把爱奉献给了山区的孩子, 并把自己的终身托付给了山区的小伙子。她们为了孩子, 无私的奉献了自己的青春, 自己一生的爱, 她们, 感动了我。

四.结束语

篇4:教师职业理解与追求

【关键词】教师 职业生涯 专业发展

一、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实然之意

(一)专业发展——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核心价值

专业发展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核心价值。教师职业生涯包括内职业生涯和外职业生涯,“内教师职业生涯是指从事教师职业时所具有的知识、经验、能力、心理素质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外教师职业生涯是指工作单位、条件、职务与职称、待遇、荣誉等教师职业各构成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1]其中,内职业生涯是外职业生涯的基础和动力,而内职业生涯的发展就依赖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从教师专业标准的角度上讲,从事教师专业工作必须具有专业的教育教学能力,这一标准是贯穿在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始终的;从教育改革的角度上讲,新课改的核心目标是使课堂教学回归育人本质,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客观上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应当符合教师专业不断持续发展的需求;从教师的职业特性上讲,教师职业的伟大使命就在于“教书育人”,它的崇高之处就体现在默默无闻的奉献中,体现在一茬茬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因此,往往决定教师职业生涯毕生发展的并不是外在成就,而是基于客观的专业发展需求和动力。

(二)主体能动性——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本质特征

主体能动性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本质特征。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不应是一种被动的适应发展,而是一种教师主体的自主、能动、自觉地发展。尽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组织的推动,但这只是为教师提供了职业生涯发展的可能性,而要真正实现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就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主动建构。系统动力理论认为,“动力分为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两种。外在动力是一种推动力,教师的职业生涯需要有一种外在的推动,以加速其职业发展的进程,但一个教师能否持续职业生涯发展,关键在于教师主体对外在作用的策应力,即内在驱动力。”[2]教师的内在驱动力是其职业生涯发展的强烈需要,其中,积极的心态、执着的追求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职业锚——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持续动力

职业锚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持续动力。“职业锚是Schein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提出的,是人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可被看作是个体永不放弃的动机和价值观。施恩认为职业锚有不同的种类:管理能力型、技术职能型、自由自主型、安全稳定型、生活型、服务型、挑战型。当个体的这些职业锚类型与工作环境不一致时会导致不满情绪的产生。”[3]有研究表明,教师中属于管理锚型、自由锚型、生活锚型的人感受到较低的工作满意度,工作稳定性也较低;教师中属于技能锚型、安全锚型、服务锚型的人感受到的工作满意感较高,工作稳定性也较高。如大多教师尽管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不尽如人意,但是仍然选择在教师这一职业岗位上奋斗终生,其职业锚点就是基于对学生无限的热爱。

(四)复杂性——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表现形态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过程充满复杂性。许多学者认为教师的成长可以划分为若干阶段,但是,从现实来看,中学教师的职业生涯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有的长期处于一种阶段,而没有经历其他阶段,有的甚至没有明显的阶段。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内外部、主客观等各种因素的作用并非线性的,发展的道路并非一条坦途。“萨帕认为职业的选择和调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人们对于职业的偏爱和所具资格、生活和工作情境、自我概念都会随时间和经验而改变,职业发展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是个人与社会、自我概念和现实之间调和的过程。”[4]因此,应当看到教师个体发展的复杂性,用发展的、动态的视角来分析教师职业生涯。

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应然追求

(一)坚持专业发展的职业生涯观

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是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应当也必须建立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上。教师本人必须把教育教学视为一种专业,把自己视为一个持续发展的专业人员,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究来提高专业水平,并逐渐达到专业成熟境界的专业人员。

(二)树立积极主动的主体发展观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应当是教师主体发展的过程,而不是外部其他因素推动的结果。教师要树立积极主动的主体发展观,自主设计和规划专业发展的目标、内容、过程和方式;学校也应当给教师留有独立的发展空间,张弛有度地做好教师的职业生涯管理。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观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当是每个教师坚守的职业信念。教师的职业生涯是漫长的,只有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融入自己的专业发展之中,将对学生的情感和期望作为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动力,教师才可能在这一漫长而又神圣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幸福。

(四)建立符合个体的职业规划观

教师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要想实现职业生涯的成功,必须要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要考虑到自身的性格、智力、特长、价值观等个性因素,也要考虑到环境和时机因素,找到符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程社明, 冯燕.职业生涯的成功秘诀——处理好内外职业生涯的关系[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

[2]程振响.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设计[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吴艺,廖欣星.从职业规划角度看教师职业倦怠[J]. 职业时空,2007(22).

篇5:如何理解教师职业道德与幸福感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职业要求和思想感化的力量,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社会之间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教师道德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具体形式,既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与影响,又反过来积极的影响社会,表现出巨大的促进作用。如果教师没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

幸福来源于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是对生活的一种体验。教师是一项职业,他的主要责任来自教育教学,那么可以说教师的幸福感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感受到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能够实现自我生命价值时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

教师的幸福感与教师职业道德共生于教育过程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教师幸福感提升意义重大。教师幸福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职业道德则是获得教育幸福的必要条件。

1、教师职业道德是实现教师幸福的必要条件

教师是具有社会性的职业,偏离了社会的价值取向,离开了道德的轨迹,所有的幸福都只是空中楼阁。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幸福的必要条件,是获得幸福的重要手段和条件。教师职业道德作为社会的价值取向,总是体现为某种一般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原则。同时,教师职业道德为幸福的获得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它通过协调人际关系,避免人际冲突,促进人际和谐。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对幸福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师幸福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目标追求

教师的教育幸福感往往来自教学中的成就,当看到自己以智慧开启了学生的思维、用知识和德性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学校、家长、社会对自己的教育给予充分肯定的评价时,教师履行职责的行为也将会获得强化,并能促使教师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意蕴和教师职业的价值,进一步增强教育责任感与职业道德理想。与此同时,教师也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行为,并有意识地完善自己的个性。教师越能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就越能在日常教育生活中领悟和感受教育幸福,并在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并坚定道德信念的同时获得幸福感。

3、在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过程中创造和享受幸福

幸福的体验存在于人的创造性活动过程中。离开了创造性活动,幸福则无从谈起。因此,道德修养的提升要超越道德知识,从知识世界走向充满智慧的生活世界,直面人的幸福生活主题,培养创造和享受幸福的能力。人的创造性活动对于人自我确证、拥有自由和幸福的意义,不仅在于提供达到一定目的的手段,而且还在于创造人的需要自身,这是一个创造需要及其满足手段的无限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一个创造力发挥、潜能实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趋于完满的过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知识的灌输过程,而是培养道德智慧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把教师工作与生活的本相与现实境遇揭示出来,使教师生理解工作生活的意义,积极思考关于幸福人生的本质。

4、教师职业道德提升教师幸福感

教师职业道德在教师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培养和习得,并影响着教育幸福的生成。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一种伦理德性是自然生成的”,“德性既非出于本性而生成,也非反乎本性而生成,而是自然地接受了它们,通过习惯而达到完满”

篇6:教师职业理解与追求

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具有专业性。这是教师职业的基本性质。首先,教师职业是以培养人、服务于社会为宗旨的。其次,教师的形成要通过比较长时间的专业训练,专业训练是他的一个基本内容。再次,教师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有一定的自主权力。最后,教师有自己的专业团体。

教师的专业性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我们这个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知识创新的时代,也是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因此对教师专业性的要求就越来越高。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被普遍认可与自觉建设是在20世纪中叶以后才出现的。1966年10月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指出“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业,它是一种要求教师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地学习研究,才能获得并保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公共业务;它还要求对其管理下的学生的教育和福利具有个人的和公共的责任感。”从此教师专业化的问题就受到各国的重视。

那么,要达到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要使教师掌握较高的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体系。目前来讲,普遍的要求至少有本科学历的知识水平,包括小学教师在内。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学生人口众多,教师需求量很大,目前小学教师还不可能一下子从中师学历达到大学本科水平。但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朝这个方向努力。

(2)经过较长时期的专门职业训练,指掌握教育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并需经过“临床”实习。教育是实践应用性职业。教师要善于把自己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就需要有教育的技能和技巧。这种技能和技巧是要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实习应用才能获得的。

(3)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任何一个职业都有各自的职业道德。例如医生的职业道德是救死扶伤。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敬业爱生。敬业,就是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严谨笃学,勤奋工作,不断钻研业务,提高教育水平。爱生,就是爱护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教育的真谛。我们绝大多数教师是热爱学生的,但有不少教师不懂得怎样才是爱学生。我认为爱学生,首先要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这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的信条。

(4)教师需要有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即进修的意识和不断学习的能力。今天的时代已经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学习化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育学、心理学也有很大的发展,对学生成长的规律也有了新的认识。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教育新形势的需要。教师在工作中要不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

(5)任何职业都要有职业的自主权,包括在职业生活中,对于专业事宜的判断和行动的独立性,自主地规定适合本职业的资格条件,当然教师也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6)要有职业的专门组织,即行业组织,进行行业自律。必须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如果不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就等于不承认教师是一个专业化的职业。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

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途径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条:

(1)师范教育。师范教育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起点和基础,它是建立在教师的专业特性之上,为培养教师专业人才服务。

(2)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并被人们所广泛接受的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措施。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有一个安排有序的计划,主要是由有经验的导师进行现场指导。

(3)在职培训。教师的在职培训主要是为了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为在职教师提供适应于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需要的继续教育,主要采取“理论学习、尝试实践、反省探究”三结合的方式,引导教师掌握不断涌现的现代教育理论,培养教师研究教育对象、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辅之以计算机知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

(4)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这种教育模式力图在大学的教育学院与中小学之间建立协作关系,以此实现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体化。它在认可中小学校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的基础上,强调学校也是教师发展的场所,学校应当具有使教师获得持续有效的专业化发展的功能。

(5)自我教育。教师的自我教育就是专业化的自我建构,它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教师自我教育的方式主要有经常性的系统的自我反思、主动收集教改信息、研究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关键事件、自我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积极感受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等。

教师的素质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提高。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创新的世纪,个性得到尊重和发展的世纪。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拓展视野,增长见识,提高业务能力。

(1)要在教育理念上创新,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在培养目标上要改变过去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当然,不是知识不重要,知识是基础,始终要放在重要位置上。但在学校教育的短短几年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人类的全部知识教给学生,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2)要树立培养个性的观念。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时代不同,在计划经济时代学生毕业以后就有一个工作岗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已不包分配,需要个人到市场上去竞争,去选择。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的经济,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赢得胜利。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也需要每个人具有创新的能力。个性的核心就是创造性,培养个性就是要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和敢于实践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要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带进了学习化社会,只有学习,不断的学习,才能生存,才能发展。21世纪,学习已经不再为了什么目的,学习本身就是目的,学习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教师为了自身的发展也好,为了学生全面发展也好,都要有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要树立教育国际化观念。经济的全球化,网络的国际化,国际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便捷。我们的教育需要更加开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要教育学生了解别国文化,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国际交往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了解世界,具有教育国际化的观念,善于开展国际交流活动。

(5)树立网络教育的观念。教师对网络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积极影响来促进教育的最优化。滥用网络技术不可取,拒绝接受也是不明智,不可能的,只有取利去弊地运用它。

(6)要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师德也有时代的特点。敬业爱生是师德的集中体现,而敬业爱生也要赋以时代的内涵。新时代更强调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更重视亲密和谐的伙伴关系。

篇7:教师职业理解与追求

谈谈对小学数学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与认识 通过新课标的学习,我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职业理解与认识,专业理念与师德有了进一步的内化。小学数学教师是履行小学数学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数学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师德为先,热爱小学数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的实践能力,具有终生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是照亮人生前进道路的灯塔,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素质。小学时代更要埋下创新的种子,培养创新意识。创新在小学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知识是小学数学教师必备的素养,只有丰富的知识理论体系,才能应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所渗透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师要对数学知识、方法等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准确地辨别数学符号的含义、特征以及数学运算的形式,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数学信息,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篇8:对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认识与理解

一、道德认知———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基础

道德是我们作为一个存在于社会中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要素,四者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促进。而在道德的内涵中,道德认知又是最基本的成分,认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他要素的发展,是建立美好道德的基石。同样,教师的职业道德认知既是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基础。教师的职业道德认知包括对教师道德的重要社会作用的认识,对教师道德原则、规范和范畴的认识,以及对教师道德行为善恶、美丑、荣辱、是非的鉴别和评价。教师职业道德认知的发展贯穿于师德品质形成的各个方面,影响和支配着教师的道德别人的事。这种看法不就是认为有知识、有文化就会有道德的神话吗?而触犯法律的,违背职业道德规范的又多是这些教师、教育工作者。

一个人走进大学校园当了教师,他是不是就具备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所规定的德行呢?那些道德规范是一个合格教师的标准,一个参照系,并不表明每个进入教师行业的人就达到了标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会自然就成为一个教师的品行,它需要一个学习、认同过程,有的人可能还要通过痛苦的思想磨炼,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才能逐步内化为个人品行,也就是说需要提高道德修养。

把教师妖魔化是不对的,有知识并没有罪;把教师神话也是不对的,因为有了知识未必就道德高尚。教师需要物质生存,也需要精神上的慰藉、激励,因此教师也会为名利所困扰。学习、实践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应该是每一位教师必做之事。

行为。教师对道德认知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是教师提升道德认知水平、促进道德成长的前提。但这种理解不能仅限于对文本知识的识记,教师要立足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具体、生动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去体会、去感知。

二、道德习惯———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关键

所谓“习惯”,《辞海》中的解释是,由于重复或多次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是指经过不断实践,已能适应性的情况。习惯是一种惯性的行为、惯常的行为、常见的行为。据此,我们可以将道德习惯理解为:一种持续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行为方式。它是个体在具体的道德情境中的一种倾向性的道德行为,是道德行为的常规化,是不需要道德意志作用下的一种自然而然的道德行为方式。它是个体将他律的道德认知进一步内化为自律的个体内在道德品质的过程和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当教师的某种道德行为,经过反复的实践,成为教师的某种道德习惯时,这种道德习惯就成了教师自然状态的教育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进而成为一种教师文化。道德习惯的养成,大大简化了职业道德选择、职业道德判断等活动过程,使教师个体在面临某种职业道德情境时,能不假思索地完成符合某种道德规范和准则的道德行为(1)。表面上看,教师的道德习惯是一种道德行为的表征;内在的看,教师的道德习惯是一种道德观念、道德思维的反映,是良好职业道德的表征。道德习惯的养成过程,其实是教师道德观念的形成过程,教师道德习惯的行为方式,其实是教师的道德思维方式。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养成对实现道德观念的行为化、自觉化,对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道德反思———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条件

反思是师德成长的必经之路。早在20世纪30年代,杜威就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界定了“反思”并阐述了反思性思维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反思是“对于任何信念或假定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反思性思维“把我们从单纯冲动和单纯的一成不变的行动中解脱出来……使我们能够以预见指导我们的活动,能够按照预定的目标或我们意识到的目的来进行计划,能够以深思熟虑和带着目的的方式开展行动(2)。”道德反思是指教师严格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经常对自己在教书育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修订版.2010:340页.

[2]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2011-12-23.

[3]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

[4]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师

[2005]1号,2005-1-13.

[5]人民日报:高校腐败成社会焦点,2010-5-18.

[6]陈桂生.也问“教师是知识分子吗”.来源:教育参考,

[7]杜瀚.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09-01.

小议庞德意象诗歌之“意象”

韩海燕

(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贵州遵义

摘要:西方意象派是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由于文化差异等影响,庞德的意象诗歌中的“意象”与中国诗歌的“意象”不尽相同。

关键词:庞德诗歌意象局限性

20世纪初叶,后浪漫主义主义和后象征主义氛围中的英美诗歌过分张扬个性,无病呻吟,语言拖沓见长。为扭转这种困境,以庞德为代表的一批诗人积极吸收外来营养,从古典诗歌传统中借鉴简隽明晰、表现力强的意象,建立了意象诗派。表达简约、句法单纯,实力强劲的中国诗歌为英美诗坛注入了一缕清风,极大地改变了英美诗歌的生态。

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借鉴,主要是在中国诗歌的“意象”上。本文从以下几方面研究庞德诗歌的“意象”。

一、中国诗歌的“意象”

在谈到庞德意象诗歌之意象时,我们先看中国诗歌对“意象”一词的理解。中国的古代文学批评是一种感性的批评,并没有把“意象”一词用专业的词语解释出来。严格来说,中国人过程中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省,并对不符合要求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严肃的字者和及时纠正。道德反思不仅能帮助个体接受和认同道德规范,形成积极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变外在的规范为内在要求,而且能促进个体反省、思考道德言行,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追求。道德反思要求我们在掌握道德知识的同时,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剖析自己,不断抵制和消除外在不良诱惑的侵蚀,保持积极健康的精神和价值追求。因此,道德反思的过程即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道德认知,审视和慎思自己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获得教育教学体验;通过教育的结果和教育对象的反馈,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重新审视。在这种反复的体验与持续的反思中,教师的教育行为日益完善。道德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调节心理活动,避免身心的不平衡现象,从而使教师人格品质不断趋于完善的过程。从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规律看,反思是实现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重要的标志,它表明个体道德心理的发展进入到自觉化阶段。

四、道德信念———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目标

古语云:“欲为经师,先为人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伦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品德要通过个人内心的信念来控制,品德并不是“简单的,一般生活的行为习惯,而是一个人按照自己的信念程度,凭着自己的意志审慎抉择之后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性习惯,道德习惯体现出品德的水平”(3)。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师的道德信念的程度是标示一个教师品德发展水平的重要参数,它在教师的品德结构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教育的前提之一是,“教师,尤其是那些从事道德教育工作的专门人士必须具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和优良的德行”(4)。道德信念的确立,既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又是师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教师的道德信念是教师对一定道德的真诚信仰,它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升华到一定高度后产生的,可以说道德信念是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合金”。

教师一旦牢固地确立了某种道德信念,就能坚定不移地按照自己的道德信念来评价自己和别人道德行为的善恶。道

“意象主义诗歌”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也没有一个意象主义的流派,更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意象”这个概念却早已融入我国的古典文学之中。

关于意象理论,在中国,最早的说法从《易经》说起,书中有“观物取象”、“立意以尽象”的说法。根据历史推断,这里的“象”指的是卦象,是抽象的事物。而诗歌中的“象”则是物象,是具体可感的事物。“意”与“象”的关系莫过于“情”与“景”、“心”与“物”的关系,对于想象力极为丰富的诗人而言,最好的诗歌作品无非是情与景的完美交融。关于这样的论述还有,如刘勰指出诗歌构思应“神与物游”,谢榛认为“景乃诗之媒”,王夫之提出“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王国维提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由此推及,古人作诗是将内心的意借助与外在的景物表达出来的,象只是一种假托,寄意于象。诗歌的创作过程是一个由观察、感受、揣摩再到表达的过程。选定一个物象,便将自身的所思所感寄托于它,把她融进感情世界面,形成一个艺术天地,将这样的感受传给读者,增加其想象的空间。

德信念所具有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使其成为教师道德成长过程中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它能够使人们的道德行为表现出坚定性和一贯性。教师的道德信念一旦确立,不仅能以强烈的道德责任感,自觉自愿地按照教师道德的要求,去履行自己对社会的责任,而且能以坚定的毅力去排除一切艰难险阻,使正义的道德行为从一而终,并取得良好效果。教师一旦树立了道德信念,就会精神充实,心明眼亮,奋发努力,无所畏惧,不为名利诱惑,坚持做符合教师道德规范的事,不怕别人的讥笑、讽刺和打击。相反,如果缺乏这种坚定道德信念,就容易胸无大志,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可见,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和动机,而且必须将其转化为坚定的道德信念并在实践中身体力行,才能形成教师稳定而持久的道德品质。

注释:

(1)和学新,王文娟.师德修养是师德成长的本质追求[J]思想理论教育,2011,(3):7-11.

(2)[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3.

(3)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159-160.

(4)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77-178.

摘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既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影响和促进着教师的专业化进程。而教育职场是教师职业道德赖以产生的实践基础,也是教师职业道德发挥作用的主要领域。因此,教师的道德成长要在教育职场中,在丰富的道德认知的学习和坚定的道德习惯的养成过程中,不断进行有意识的道德反思,以达到实现自觉化的道德自我。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成长,教育职场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

[3]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和学新,王文娟.师德修养是师德成长的本质追求[J].思想理论教育,2011,(3).

①和学新,王文娟.师德修养是师德成长的本质追求[J].思想理论教育,2011,(3):7-11.

②[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3.

③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159-160.

篇9:和美:一种教育的理解与追求

京口区实验小学位于镇江东晋古城遗址“晋陵城”下,创办于1965年,长期以来坚持在交流与融合中发展,如今成为集江苏省文明单位等诸多荣誉一身的省级实验小学。多年以来,学校追求“和美”教育理想,注重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浸润作用,开展以雏鹰管委会为平台的同辈教育,强化以京剧和艺术体操为突破口的艺体教育,深化以“兼收并蓄”为特征的教师团队培育,努力开创愉悦向上、融会贯通的课堂教学新局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素质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等。

杨孝如:吴校长,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最近,国家和江苏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都强调了学校特色发展的问题。在我看来,真正的特色学校不是凭空生成的,而是与学校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息息相关。我很想知道,你们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和美”教育这一主张的?

吴洪玉:你说的不错,“和美”这一教育主张的确和我们学校特殊的发展背景有关。我们学校创建于1965年,是由当时的润州区红星大队创办的,起初就是一个单班复式教学的小学耕读班,只有一名大队民办教师,而且先后在三处大队用房上课。到了1968年的时候,学校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学生增加到80人左右,被定名为“镇江市红星小学”。一直到1973年,学校才发展成有五个教学班的完小。1981年,学校周边陆续新建了居民住宅楼,学校所在地区慢慢成为了城区,学校也就“进了城”,逐步变成城市小区配套小学。1985年秋季教育体制改革的时候,学校划归润州区文教局,第二年由润州区政府命名为“润州区实验小学”,教师来自于润州区各所学校。1992年,京口、润州两区区划调整,学校又划归京口区教育局管辖,并定名为“京口区实验小学”。

从学校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学校的起点其实并不高,历史也不悠久,而且在短短的45年里多次改变隶属关系,多次改变学校名称。还有一个特殊情况是,学校所在地区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城郊结合部,加上学校一直在发展,教师和学校领导的调进调出比较频繁,很多教师都是从其他学校过来的。这么多年,学校一直在“动”,从客观上讲,要形成稳定的发展环境的确比较难。2006年,我调到京口实小当校长,觉得有必要营造一种更加和谐、更有凝聚力的发展环境,就这样,2006年年底的时候,我们在全校教职工代表大会上就提出了“做和和美美一家人”的口号。“和美”就这么产生了。

杨孝如:听起来,当时你们提出“和美”,就是要让学校成为一个和和美美的大家庭?

吴洪玉:对,这是对“和美”最原始的、朴素的理解。是希望广大教职工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相互支持,齐心协力把工作做好。

杨孝如:这种朴素的想法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愿景是可以的,但是作为学校的教育追求是不是太简单太表层化了吧?

吴洪玉:坦率地说,开始提出“和美”时想得比较简单,并没有把它当作学校教育追求的意思。但是,2007年学校对校园文化系统进行整理时,就学校的“三风一训”向全校师生征求意见,想不到大家对“和美”认同度很高。之后了解才知道,大家都觉得这个词很美,很亲切,不是生硬的约束和冰冷的训诫,不会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拉到对立面。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全校师生的讨论,我们就把“和美”作为校训定了下来。

2009年,京剧进入我们京口实小整整二十个年头,学校在筹备二十年庆典活动时,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京剧那种“行于美、用于情、达于礼、至于和”——这是朱永新教授对我们学校京剧校本课程的评价——的精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进了学校的各个方面。比如:校园环境布置已经在有意无意间渲染着艺术的氛围,管理的理念、行动方式也渗透着人性色彩、智慧艺术。所以当时我们就想,“和美”不仅是校训,更可以成为我们的教育主张,引领大家共同前行。之后,我们经过多方论证,又对“和美”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整理,最后形成了具有京口实小特色的教育理解追求——“和美”教育。

杨孝如:您刚才说到,后来你们对“和美”的意义又进行了挖掘。据我所知,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和”与“美”都是非常古老的概念,对它们的理解和诠释也有很多。在深入解读“和美”时,这些理解和诠释对你们有影响吗?

吴洪玉:当然。我们查资料了解了一下,原来“和”的本义是用手调节乐器,让音律和谐起来。“和谐”是“和”最初的意思,也构成了它最基本的内涵。后来,这个“和”字的意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譬如:《尚书·尧典》讲“协和万邦”,《左传》讲“以德和民”,这里的“和”是一种政治哲学;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的“和”是一种人格境界;《中庸》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里的“和”是指中庸状态;《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们大家都很熟悉,这里的“和”是指同心同德的团队精神;《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和”又是指宇宙的运行规律……中国古人谈“和”的实在太多了,儒家、道家、释家对“和”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解释。

杨孝如:这么一说,我想起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表演活字印刷术时,反复展示的就是“和”字。大概是因为“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选择向世界展示这个字吧。

吴洪玉:应该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还有,“和”的观念是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所以,向世界展示“和”字,世界能看得见、听得懂。就我们有限的了解,“和谐”也是西方古代思想家关注的一个概念,古希腊数学家斐安说:“和谐是杂多的统一,不协调因素的协调。”柏拉图认为“公正即和谐”,他把自己设计的理想国称作一首“和谐的交响曲”。我们都知道“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这句话,它的作者赫拉克利特认为自然“是从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这些论述对我们都很有启发。

杨孝如:看来,“和”这个概念的确博大精深。不过,比起“和”来,“美”似乎意义空间要小一些?

吴洪玉:那要看从哪个角度来看了。我们经常讲“羊大为美”,从词源上来看,这的确是代表了一种原始的、朴素的观点:物质丰富,生活就美好。当然,“美”的意思后来也得到了发展,荀子讲的“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就不仅仅是物质的美,而带有形式美的意思在里面;至于孔子的“里仁为美”、墨子的“务善则美”,那很显然是一种道德之美、精神之美了。西方古代思想家也有类似的表达,如,德谟克利特认为:“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的东西。”康德讲过:“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这些跟中国传统文化关于“美”的理解有异曲同工的地方。

杨孝如:您刚才谈了很多东西方关于“和”、“美”的理解,的确可以看出你们的“和美”教育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但是,这些解释一方面不是针对教育而言的,另一方面也不可能是针对你们学校而言的,作为一种本土化的学校教育主张和追求,你们对“和”、“美”必须有自己的理解,不是吗?

吴洪玉:教育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文化的传承也是教育的一项职能,所以,我们认为谈教育离不开谈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当然,正像你所讲的,刚才我们所提到的东西方传统文化中关于“和”与“美”的解释,既不是谈教育更不可能是谈我们学校的,所以,我们只是把它当作一个基础和背景。打个比方,它们好比是土壤,而我们是要在这土壤里埋下自己的种子,开出自己的花朵,结出自己的果实。

杨孝如:这种子、花朵和果实就是你们对“和美”教育的校本化理解?

吴洪玉:是这样的。我们在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吸收了所需要的营养,然后结合对教育的认识,尝试着对教育中的“和”和“美”进行了解释。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和的教育”就是指“和谐的教育”。和谐的教育不是没有原则的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团和气和稀泥,而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说得明确一点,就是学校理念层面的教育哲学、教育追求要取得广泛认同,这是“和”;至于具体的事务管理和教育教学,则要尊重学校、师生的差异性,让学校有特色地发展,让师生以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式去参与学校生活,这是“不同”。当然,“和而不同”还表现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我们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个体自身发展的“和而不同”。人的各种素质的发展有快有慢、有长有短,师生理性处理了自身的“慢”、“次”、“短”和“快”、“主”、“长”,才能过健康完整的教育生活。第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而不同”。老师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尊重多元、张扬个性、兼容并蓄、共享共生。第三,学校与社会的“和而不同”。学校教育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任何脱离社会需求的教育一定没有生命力;同时教育又有引领社会发展的职能,所以不能迁就社会发展,而要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有时甚至是对立面。

这样一来,学校教育才能实现前面所说的“杂多的统一,不协调因素的协调”。打个比方,学校教育就像是交响乐队在演奏,只有尊重乐谱和指挥,各种乐器发出的不同质地的声音才会形成美妙的旋律。这“乐谱”和“指挥”,就是“和”。

杨孝如:交响乐这个比喻很有意思,也很贴切。的确,学校教育的对象和目的是人,不能像工厂生产那么标准化,既要有共同的价值追求,还要有兼容并包的胸怀,给师生留下自主实践的空间,这样的学校教育才是和谐的。

吴洪玉:我们再来看“美”。同样用一句来概括,“美的教育”我们把它理解成“大美的教育”。什么是“大美”?庄子讲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结合后面两句来理解,这个“大美”不是指不事雕琢的“自然之美”,而是指“自然之道”,指自然运行的规律。而且,“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不是说天地大美没有办法用语言来表达,而是指不需要说,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意思差不多。庄子的这句名言的内涵实在是太丰富了,从这中间,我们可以得到关于教育的深刻启示。我们把它归纳为三点:一是在教育目标层面,要追求眼前功利,但更要着眼长远目标。坦率地说,在现在的体制下,很少有校长能够完全不管分数、排名、评比这些功利的事情,但如果学校教育只是在这上面打转转,还乐此不疲,那就有问题了。所以说,教育还要着眼学生的长远利益,要为学生将来的成长和终身的发展考虑。这样,才是对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尊重。二是在教育内容层面,要关注自然美、物质美等外在的美,但更要有艺术美、精神美的内容。人需要在自然美、物质美中放松身心、享受生活,我们并不排斥这种正当的需求,相反,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去欣赏和享受这些美。不过,我们都知道,艺术美、精神美等对于人来说是更高层次的美,是“大美”,教育当然要把重点放在这个上面。三是在教育策略层面,教师要言教,但更要身教。这个意思我们经常讲,就不多说了。

杨孝如:我觉得您对“和”的教育和“美”的教育解释得非常有意思,但我想,你们提出的“和美”教育一定不会是“和”的教育与“美”的教育的简单相加吧?

吴洪玉:那是当然。“和”与“美”单独来看各自有各自的意思,但是并不是说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如果是这样的,我们的“和美”教育就变成了“和”、“美”两张皮了。“和”与“美”不仅有联系,而且还有本质的联系,这不是我们的观点,古今中外很多人早就表达过这个意思了。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是和谐与比例”,春秋时期楚国的大夫伍举把这个意思表达为“夫美也者,上下、外内、小大、远迩皆无害焉,故曰美”,前苏联的别林斯基说得更明确,“美是和谐的统一”……从这些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和谐产生美,和谐是美的重要特征之一。反过来看,美又何尝不能催生和谐?费孝通先生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只要在“各美其美”的基础上“美人之美”,就能形成“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局面。

杨孝如:费孝通是一个社会学家,这句话里的“美”好像不仅仅指通常意义上的“美”吧?他表达的意思应该是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要有信心,同时也要尊重不同的文化,这样世界上不同文化才不会相互冲突,实现和谐共处。

吴洪玉:是啊,不过刚才我讲过,我们“和美”教育中的“美”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美”,而是一种“大美”,是一种“自然之道”。费老所说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尊重,也应该是一种社会运行的原则吧?也应该是一种“大美”吧?

杨孝如:从费老的这句话中我们是不是可以引申出这样的理解——遵循了社会运行的原则,就能实现社会和谐;同样,遵循了教育的规律,就能构建出和谐的教育?

吴洪玉:我想应该是可以的。既然“和”与“美”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那么现在,我们说“和美”教育是一种和谐而大美的教育,我想应该是讲得通的。具体来看,从前面的探讨中可以看出,“和谐”和“大美”都是对教育规律的个性化解释,在教育规律层面二者是一致的;在教育实践层面二者各有侧重。说老实话,这两者并不能形成一个严丝合缝的完整体系,但突出了我们教育追求的重点,而且相互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我想这就足够了。

上一篇:中医院春节后集中学习活动总结报告下一篇:电厂两措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