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2024-08-01

XX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精选9篇)

篇1:XX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XX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服务群众中的积极作用,构建基层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长效工作机制,去年以来,我区以落实“十个全覆盖”工作为契机,在服务方便群众,促进基层党员干部作风的转变,解决群众“问事、办事、说事”难的问题上下功夫,努力构建集“政务服务、涉法诉求、信访接待和纠纷调处”为一体的区镇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

整合行政资源,搭建便民服务平台。一是变分散服务为集中服务。我区按照市的总体部署,一方面积极建立和完善区行政服务中心平台,并与市行政服务中心合署办公;同时,按照“应进则进,不进则停”的原则,进一步整顿、规范了中心行政审批、许可事项。推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一站式服务等便民做法,科学合理地设计便民服务流程,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让群众在办事中做到“少进一次城、少跑一扇门、少找一个人”。另一方面,在乡镇驻地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将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安、司法、信访、国税、地税、工商等部门及相关的服务项目全部纳入中心,组建统一的办事平台和公共服务窗口,实现行政资源的重组优化,让群众进一道门办完所要办的事。二是变职责模糊为职责清晰。根据乡镇所辖人口,便民服务

中心配备3-7名代理员,全部佩证上岗,实行全程代理代办制。制定了工作人员职责,主要包括:行政服务,包括办理、代理各类行政审批事项,出具各类手续、证明等;信息服务,包括为群众提供各类信息及技术咨询等;涉法服务,包括信访接待、代理诉讼及法律咨询等。三是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在各村设立便民服务室,由村支部书记负责,村干部和党员为代理员。便民服务室采取办理加代理方式,由党员干部主动上门为群众无偿提供证照、审批代办、纠纷调解等服务,实现便民服务无缝覆盖。

去年以来,区级财政投入资金XX多万元,对每个镇(办)便民服务大厅用以奖代补的形式补贴XX万元,对每个村级示范点奖励XX万元。去年底,全区X个高标准高规格的镇(办)的便民服务大厅、XX个标准化社区服务大厅已全部投入使用,XXX个村(社区、居委会)便民服务室建设全部完成。

规范操作程序,制定便民服务标准。为确保便民服务公开、公正、公平,制定便民服务标准,规范了便民服务程序。一是公开办事环节。在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置公开栏,公开工作流程、服务内容、收费标准、政策依据、服务电话;在村务公开栏公开便民服务站的服务内容、报送期限、工作职责和联系电话;印发了便民服务指南和便民服务联系卡。二是严格服务流程。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实行窗口运作,“一窗受理、内部运作、上下联动、全程服务”,符合条件立即办、材料不齐指导办、多头处理并联办、上级审批代理办、跟踪服务主动办,尽量减少办事环节,缩短办事时间,提高办事效率。三是完善档案归整。村级便民服务室代理员每月向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报送所办理或代理事项汇总结果。便民服务中心对当天受理的申请、代办事项等及时进行归整,建立分类档案,妥善保管。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便民服务质量。为切实提高便民服务质量,对乡村两级代理员严格把关,加大考核,强化监督,提高队伍素质和服务质量。一是严把入口关。通过考试、测评、谈话等方式,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党员干部担任服务中心和服务室的代理员。目前,已对选拔出的XXX多名代理员进行了业务技能培训。二是加大考核力度。把全程代理服务制执行情况列入镇直各部门和机关干部的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作为评先树优、提拔任用的重要条件;对村便民服务室和代理员工作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考评,并列入村干部的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与村主要干部的星级评定和工资奖金挂钩。三是强化监督检查。在区镇两级设立举报电话、在村设立意见箱,定期向办事群众发放办件回访卡,请群众对代理员的服务做出评价,群众对工作人员的违纪违法行为及意见、建议可直接投诉、举报或反映,对违纪代理员视情况进行严肃查处。

服务体系运行规范,促进了干群和谐。经过一年来的运行与实践,镇村两级便民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日益走上了正

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实现了“只进一家门、办妥万家事”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不出市”。一是提高了办事效率。“一个窗口办理,天天服务群众”,如今群众办事随到随办,一次办结,真正方便了群众。截止目前,共为群众提供信息咨询万余次,为群众代办事项近X万多件,办结率达到XX%,便民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真正成为为群众提供服务的前沿窗口。二是维护了社会稳定。去年以来,便民服务中心共接待群众来访XXXX余人次,提供法律服务XXX余起,化解各类矛盾纠纷XXX余件。去年以来,全区农村信访总量下降了XX%。三是转变了干部作风。工作人员对来办事的群众,认真接待,竭诚服务,切实做到“把方便让给群众,把麻烦留给干部”,解决了以往群众办事“人难找、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的问题,便民服务中心成为群众到政府办事的第一选择。四是推进了党的建设。各镇把代理事务办理情况全部置于群众监督之下,杜绝暗箱操作,违规操作,制约了权力滥用,促进了源头治腐。特别是农村党支部书记和党员干部为群众跑前跑后,不要一分报酬,不沾群众一点便宜,树立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良好形象,架起了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2011年X月1日

篇2:XX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XX区近年来认真开展信用体系建设,大力促进信用城镇建设,现将主要做法总结如下:

一、重抓干部认识,从思想根源上解决为什么要搞信用工程和创建信用镇的问题。

1、抓信用镇创建是为群众争利益,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因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最核心的东西是农民没有钱,钱从哪里来?项目毕竟太少,外来投资也有限,亲戚朋友不可能借太多,只能从银行来,而农民接触最多的是信用社,信用镇创建成功,群众每年可节约仅利息支出就是100余万。减支就是增收。

2、抓信用镇创建是向群众争信任,抓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之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内容是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服务党员。到底如何着手抓服务,抓发展,改进党群干群关系?一直是困绕基层组织和干部的一大难题。而信用工程的开展恰好可以说是给基层组织和干部一把钥匙。通过评级授信,阳光信贷、利息减少,贷款面、额度增加等。解决了群众无原始积累或积累少无钱发展的投资资本金问题,也解决了以前贷款要凭关系、吃回扣等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形象的不良现象。

二、狠抓宣传发动,解决群众认识,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为了让发展区群众进一步认识“信用工程”创建的重要意义和目的,自觉参与到“信用工程”创建工作中来,每个村分别召开群众大会,由发展区班子成员亲自作动员,讲政策,说道理,变政府要求群众创建为群众主动要求创建信用户、组、村、发展区。同时,发展区还采取宣传专栏、张贴标语、宣传喷绘、横幅、广播、发放宣传资料以及充分发挥信贷员和村组干部进村入户宣传等形式,广泛传播创建“信用工程”的目的、意义、方法步骤和可享受的优惠政策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把道理讲明、意义讲透,使社会各界群众真正认识到良好的信用就是一种资源,“信用工程”对于农户的好处,创造更好的信用环境才能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同时,政府在各种会议上,提出“讲信用就是改善投资环境”、“信用也是生产力”、“富可贷,穷可贷,没有信用不能贷”、“信用是金”、“要致富先当信用户”、“大信用大发展,小信用小发展,不信用难发展”等观念,广泛宣传依靠诚信求发展的事例,帮助农民群众理清思路,脱贫致富。

三、强化措施,解决“不良”贷款催收问题,促进存贷款保持良性发展。为了进一步优化农户信贷结构,营造诚信氛围,彻底根除农户拖欠意识,把不良贷款清收当做核心工作来抓。

一是把“信用工程”工作纳入对村干部的考核,镇、村、信用社定期开工作调度会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的相关问题;

二是任务分解,把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分解落实到村、组、和干部个人,迅速形成了全民动员促信用,人人参与抓不良的工作态势。

三是政府从自身做起,打造诚信政府,针对公职人员拖欠贷款问题,支持信用社清收公职人员拖欠的不良贷款,解决了一名公职人员欠下多年的贷款问题。下一步,XX区将继续开展信用体系建设,争取为XX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良的服务。

篇3:XX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关键词: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跨世纪目标之一,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再次强调:“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增长, 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面对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 必须不断地加以探索、实践, 达到新的完善和提高。

1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1.1 目前状况

经过多年的发展, 盐湖区农机社会化服务已形成了以作业、推广、培训、维修和经营为主要形式的服务网络, 为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同时形成了县 (区) 、乡镇和农机专业户4级社会化服务体系, 主要有集体经营、股份制、合作社、个体经营等多种经营形式。

1.2 发展阶段

1978年—1996年, 由于国家发展农业机械化政策的力度较大, 农机服务组织、农机户、科技人员的数量都处于上升趋势, 农机化发展达到了一个兴盛时期。这一时期, 农业发展较快, 农作物产量逐步增加, 从而解放出大量农村劳动力, 充实到第三产业,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2000年-2005年, 由于机构改革, 乡镇农机科技人员大大减少, 每个乡镇只有1名农机管理员编制。而农业不断发展, 对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服务质量、科技含量、科技人员的需求不断提高, 农机化管理的工作量也在不断增加。这与农机化管理系统人员的减少、培训经费投入的欠缺, 各项经费的严重不足等出现了不应有的矛盾。严重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 同时减缓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

2006年—2008年, 农机化服务组织在所有制形式、资源配置、自身实力等方面有所突破、有所进步, 也在服务功能和经济实力并重建设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由于经费不足, 工作力度不能保障, 农机服务组织的经济效益仍不明显, 农机具的合理分布仍需平衡规划。

1.3 经营规模

农机经营模式主要以一家一户传统的、自由的、粗放的经营方式。拥有的机具装备大部分是10年以上的老机具, 作业质量较低, 虽已需要报废, 但由于更新所需投资较大, 老机具仍在使用。各户大都是1台拖拉机和1~2件农具, 不能满足规模化作业服务的需求。缺乏合理地更新补充机具机制, 使服务机具装备陈旧、技术含量不高、服务面和效率受到制约。但相对而言, 农机户与周围的纯农业生产型的家庭相比, 收入还是要高出许多。

1.4 组织形式

随着农业生产的需要, 零星自发组织的农机服务组织大都缺乏科学规划和技术指导, 发育不健全, 不能开展广泛高效的农机作业服务。农田作业基本上还是围绕各自的承包田与周围的零星作业服务来经营农机。由于组织化程度不高, 组织形式单一, 农机资源的配置效益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1.5 人员素质

现在农机服务组织的人员主要是农机手和农民, 有的是几户农机户联合的松散型组织, 其素质相对较低, 缺少高素质的管理者, 特别是在经营管理效能、信息交流沟通、各种风险控制等方面都跟不上市场发展规律的需求。

1.6 农机培训力度

在农村生产力发展中, 农机手、农机技术人员、农机服务组织经营管理人员是其重要的因素, 这些人员的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现代农业发展的快慢。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社会化后, 作为直接培训农民的基层农机技术培训学校, 培训经费投入几乎为零, 培训队伍、培训力度和服务职能的削弱, 与农村不断增长的对高素质的农机科技人员、农机技术员、懂政策会管理会经营的农机经营人员的需求出现了矛盾。

2 对县 (区) 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

2.1 推进农机化发展的核心任务

历史实践证明, 农机发展只能走适度集约的道路, 这种集约是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而分步实现的。农民购买农机不仅是作为替代人畜力作业的手段, 而且要作为农民节本增效、机手致富的手段;农民购买农机不仅要为自家服务, 更重要的是开展社会化服务。因此, 推进农机化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推动农机作业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

2.2 改革体系增进合作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业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呈加速的趋势, 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村产业化程度需求越来越高。市场需求的农机化服务是多层次、多样化的, 不改革原有的体系, 就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同时, 要加强农机管理部门内部的协作, 生产部门、推广部门、培训部门和监理部门相互之间需要配合, 无论是农机作业组织的培育和管理, 还是机具的维修、人员的技术培训、信息收集、安全生产, 都需要多个部门的合作来共同完成。

2.3 加大投入完善体系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立, 能够克服个体生产者固有的封闭性和保守性, 提高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 这种互为依存的利益关系, 能够大大增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 改善干群关系和乡间邻里关系。所以当前要两手抓:一手抓巩固, 完善现有的农机服务体系, 包括县 (乡) 的服务体系, 要尽量保障基层人员的工作经费;另一手抓以乡村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协会、农机大户为主体的新型服务体系建设, 要通过市场和经济的办法将其有效地联合起来。应考虑以农机股份合作公司、农机合作社、农机专业协会等经济主体为龙头, 农机大户为骨干, 农机户为基础, 建立新型服务体系, 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 建立示范、推广、培训和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的服务网络。这也是今后基层农机化工作的主要依靠力量。而农机服务合作组织建设和运行需要一定的农机装备作为支撑, 初期投入很大, 加之为农服务的利润率低, 因此政府安排一定资金投入加以引导和启动是十分必要。

2.4 采取多种形势搞好信息服务

目前, 农村计算机普及率不到10%, 上网率则更低。因此信息服务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 明确信息服务对象, 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简报和电话等多种传媒, 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信息窗口, 有效开展信息服务。山西省农机局建立的“山西省农机化信息网”、“各县区农机化网分站”面对农机行业的企业、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 就是为农机社会化服务提供的一个快速详实的信息交流平台, 再由他们把相关的信息传达给广大的农民朋友。

2.5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机服务组织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围绕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建立农机社会化服务培训体系。新的农机服务体系的关键在于发展和培养来自农民、植根农民、服务农民的农村科技人才队伍, 这是科技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建立农村农机科技培训队伍, 将能解决把科技送到农民手中的问题, 是今后推进农村科技工作的着力点。

新型农村农机科技服务体系需要强调发挥政府推广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基层农机技术培训学校、农机企业和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等多元主体的作用, 形成“农机科技入户的行政推动网络”、“农机技术培训服务网络”、“科研机构专家咨询网络”和“农机企业及合作组织技术指导网络”。而活跃在农村基层中的农机科技培训队伍, 是农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载体, 是联系城乡、联系科技与农民的纽带, 是保障新体系高效运行的最活跃要素。

建立县、乡、村3级业务辅导制度, 有计划地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进行管理知识、市场营销、耕作技术等方面的业务培训。同时依托农机化信息网络体系, 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通过龙头服务组织的带动示范辐射作用, 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机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农机服务组织从业人员的科技水平和农机服务组织的服务质量。

2.6 不断加强农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农机管理部门的职责是“扶持、引导、推动、规范”, 靠政策扶持、靠市场和信息引导、靠行政措施推动、靠法律规范。我国的农机法制化建设, 应当借鉴发达国家农机化管理的经验, 根据市场经济原则, 将农业机械化纳入依法管理、依法经营的轨道。农机立法是农业机械化正常发展的制度保证, 必须依法明确主管部门的职责及政府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责任, 保证农机经营者利益主体的权益, 才能保证农业机械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一种组织形式, 应坚持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的方针, 以为农业服务为宗旨,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 以农机服务组织建设为途径, 加强农机化管理和服务体制的创新, 强化政策扶持和信息引导, 建立起层次分明、功能完备、覆盖广泛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3 意见和建议

3.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落实有关税费减免、信贷优惠、购机补贴、作业补助等扶持政策, 逐步建立扶持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政策体系。鼓励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投资, 组建农机服务组织, 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3.2 引导创新发展

大力宣传推广典型经验, 引导农机服务组织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 创建服务品牌, 积极推动跨区作业、订单作业、承包作业、一条龙作业等服务方式的创新发展。

3.3 规范市场秩序

逐步建立规范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相关规章制度,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机作业市场。

3.4 强化服务指导

以农机推广、培训、维修、信息咨询等体系为支撑, 积极为农机服务组织提供政策指导、技术培训、人才培养、信息咨询等服务, 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

3.5 加强农机化关键技术的创新

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和产品应用开发相结合, 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发展的要求, 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 集中力量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新型农机产品, 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取得新突破。

3.6 推进农机化科研机制的创新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以市场为导向, 生产、培训、科研、推广等单位紧密衔接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 探索完善多方协作、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农机科技创新机制。加快制定科学合理的农艺标准及相应的机械作业规范, 农机和农艺专家协同攻关, 重点提高农业生产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自主创新能力。

3.7 积极探索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的创新

篇4:XX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关键词:舒兰市;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222-1

1舒兰市农机化服务体系基本情况

1.1农机化生产发展现状

全市农业机械化总动力为74.1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37500台,配套农机具135000台(套),有大中型拖拉机2540台,水稻插秧机590台,水稻收割机420台,玉米收获机70台。年完成机械耕地面积185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60%以上。

1.2农机化体系建设情况

舒兰市设立农业机械化管理总站、农机技术推广站、农机监理站和农机校,17个乡(镇)街均设了农机技术推广站、是隶属市农业局管理的事业单位。全市现有在职职工145人。高级工程师22人,工程师56人,助理工程师54人。全系统基层农机站办公条件十分简陋,无电脑、无交通车辆。资金投入一是国家财政拨款,主要负担人员工资,拨付少量的办公经费;二是争取农机化项目资金;直接用于公共服务的资金和比例很少。

1.3农机化体系主要工作职责

一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农业机械化各项方针、政策、法规;制定农机化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工作指标;落实国家和省农机购置补贴惠农政策,做好农机购置补贴各项服务工作;负责对全市农机市场、销售和修理网点的质量监督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二是负责组织实施农业机械科研项目的论证、申报和负责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引导农业机械产品结构调整与更新,提高农业机械普及和应用水平,为养机户提供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和技术指导,做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三是指导农机化管理系统信息、网络建设及农业机械统计和信息发布。

2工作成效与经验

2.1农机化综合水平明显提高

由于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惠农政策,通过农机购置补贴,调动全市广大农民购置农业机械的积极性,提升了舒兰市农业机械的装备水平。

2.2农机服务组织蓬勃兴起

全市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180个,经营、作业耕地规模在2000亩以上的100个,经营作业耕地规模在2000公顷以下,1000亩以上的50户。这些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新生力量和新型的农民代表,在农业机械化生产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2.3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

近几年来,为抓好全市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和推广工作,市农机推广部门组织农机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围绕着水稻机械化育苗插秧和机械收获等主要环节,深入到田间地头,做好水稻插秧机和水稻收割机的检修、调试和技术跟踪服务工作,解决农民在机械化育苗、插秧和机械收获等方面的技术难题。

2.4抓好农机技术培训工作

农机推广部门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围绕粮食生产中心工作,利用冬春有利时机,组织农机科技人员深入到全市各乡(镇)街,开展农机适用技术培训工作,培训的主要内容有“水稻机育机插机收”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培训。同时对全市17个水稻产区所需的农机技术和机具使用进行现场作业演示、培训和跟踪服务活动,使农机科技知识和技术服务深入到田间地头,为全市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技术人才。

2.5加强农机信息宣传工作

近年来,农机部门围绕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及时发现、总结、完善、推广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大力宣传农机化惠农政策,宣传农机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和作用,通过电视、网络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农机化工作,营造了领导和社会关注、了解农机支持农机的良好氛围。

3存在的問题

乡(镇)街农机站工作条件差,办公场所简陋,无设备,无场地,信息网络匮乏,有些农机技术信息无法传递,无法进行网络办公,制约农机化的发展;专业技术力量薄弱,整体素质低,专业知识老化,非专业人员比例大,对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科技人员下乡指导工作无交通工具,农机教学设备陈旧老化,已不适应现代教学需要,急需更新;农机推广部门开展新技术试验、示范无试验基地,无科研推广资金,推广人员专业素质低,跟不上农机发展步伐;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难度大,无培训场所、无经费;农机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发展步伐缓慢,地方财政对农机化无力投入,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机化科技推广、试验示范、项目建设、技术培训及服务体系的大力发展。

4对策建议

篇5:XX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宜良县委组织部:

按照省、市、县委关于加强镇为民服务体系建设的文件精神,深化为民服务体系建设,规范村级为民服务站运行管理,促进为民服务站升级改造和落实“评星定级”管理,提高农村公共管理服务能力,提升为民服务水平。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前期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统一思想 制定计划

镇党委对为民服务体系建设高度重视,将为民服务体系建设当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抓。统一思想,为民服务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农村综合改革的需要,也是积极整合优势资源,健全为民服务机制,拓展为民服务领域,丰富为民服务内涵,着力改进机关干部作风、改善为民服务方式,全面推进“亲民、便民、为民、富民”的迫切需要。为民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了为民办实事、群众得实惠的长效机制,解决了人民群众办事难的问题,使群众最需要办的事有人办理,将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二、为民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一)健全组织,强化领导。北古城镇党委、政府本着方便快捷、便民、公开、高效的原则,建立健全了镇为民服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为组长,党委副书记、镇

1长为副组长,人大、纪委负责人为成员的为民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专职副书记具体负责监督管理。

(二)坚持把实现便民高效服务作为为民办实事的突破口来抓。北古城镇党委、镇政府以“依法行政、便捷透明、廉洁高效、促进发展”为服务宗旨,以高效的办事运作方式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方便为目的,投资x余万元建成了x平方米的为民服务中心,其中服务大厅两楼共x平方米,档案资料室x平方米。服务大厅建成后,购置了办公桌椅x套、电脑x台(新购x台, 原用x台), 档案资料柜x组及其他服务用品.整个服务大厅分为经济发展、社会事务、综治维稳、党建群团四个服务区,下设农业科技、招商引资、林业、水利、畜牧兽医、人口与计划生育、民政、卫生、村镇规划建设、司法、文化、党群等15个窗口,大厅工作人员30人。打破了镇职能部门条块分割的格局,把与群众办事密切相关的部门全部纳入为民服务中心,变分散办公为集中办公,做到人员进中心、公章进中心、所有手续进中心。

(三)为民服务体系建设具体工作有:一是设立为民服务大厅,将镇15个职能部门的服务及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纳入服务大厅,实行一个窗口对外,全方位、全过程承办服务事项或开展代理服务工作。镇政府投入资金高标准配备服务大厅的办公桌椅、电脑设备等硬件设施,为大厅的高效运转提供基础保障。同时健全完善内部运行制度机制,制定《为民服务中心工作制度》、《为民服务中心工作五项承诺制度》,统一了工作流程、服务标牌、文明用语,实行一口受理、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制度,初步建立起用制度规范服务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长效机制。二是建立村为民服务站。在全镇20个村委会设立为民服务站,建立工作制度,明确党总支书记为第一责任人,村“两委”成员兼任代办员,实行每周轮流值班,为本村群众提供无偿代办服务,着力搭建 “村村有站点、事事有人办”的“零距离”服务平台。

(三)组建成立了镇为民服务队,为民服务队具体负责做好为民服务工作。村成立了为民服务站,设有服务场所及工作人员,方便人民群众办事、咨询、解难。形成了镇、村两级联动的为民服务格局,方便了广大人民群众。成立了镇为民服务中心办公室,设有专职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服务中心的日常管理以及进驻中心的服务事项的组织、协调、监督管理。

(四)、扎实抓好中心人员的管理工作

(一)是加强对窗口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认真组织窗口工作人员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以及相关的工作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增强其工作责任心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二)是加强窗口工作人员管理。切实按照双重管理的办法,加强窗口工作人员日常管理和监督,确保了窗口工作人员的稳定性。三是严格考核奖惩。对窗口工作人员实行严格的绩效考核,中心窗口工作人员的考核由服务中心负责。建立并逐步完善中心窗口工作人员激励机制。

(五)、切实做好办件统计工作。办件统计是业务服务办理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可以反映出服务中心

业务运行的情况,各窗口办件中是否存在问题,便于开展业务督察。办件统计各窗口每周上报一次,对服务内容、办理情况作认真记录,确保一切服务工作运转正常。

三、存在的不足及下一步整改措施

(一)存在的不足

1、硬件方面 我镇为民服务中心相关的窗口吊牌、导询台、岗位职责及公示栏等未制作,电脑等相关办公用品配备不足,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2、软件方面镇为民服务中心入驻率不高,相关窗口工作人员认识不到位;相关的台帐资料不齐全,宣传力度还不够。

3、村级为民服务站建设存在的不足有:一些村干部认识不到位,对相关的政策、文件学习不够,思想不重视;对为民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精神宣传力度较小,宣传不到位;对为民服务站地点选择不好,资金投入不足,相关硬件设施配备不足,为民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较慢。

(二)下一步整改措施

1、是进一步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加大对中心工作人员及村干部的业务知识培训力度。树立“认真、专业、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把为民办事放在第一位,主动想群众所想,变群众跑路为我替群众跑路,杜绝拖拉办、随意办等现象,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

2、是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便民服务工作影响力。并将继续抓好服务质量,让“把方便让给群众,把麻烦留给自己”的服

务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3、是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为民服务体系的规范化建设。按照省、市的要求,加强规范化建设,真正做到“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办理。

4、是认真做好村级服务站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推动村级服务站规范化建设。同时加强与县政务服务中心的接轨对接。

北古城镇为民服务中心工作领导小组

篇6:XX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汇报材料

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关注困难群众生活

社会救助体系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实施的养老保险、医保、失业保险等社会基本保障是社会保障的基础,而社会救助体系是建立在社会基本保障基础之上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是保障困难群众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它主要包括城市低保制度、农村低保制度(我区现行的是农村五保供养和农村特困救助)、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临时救济制度、社会互助制度等内容。加快建立社会救助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由于财力不限,保障面大,目前,我区社会救助体系仍处于起步阶段,保障水平低,覆盖面小,救助力度十分有限,需要不断加快完善。

一、困难群体基本情况不容乐观

从现行政策实施来看,全区困难对象可以分为农村五保户、农村特困户、农村受灾困难户、城市低保户(包括困难户和“三无”人员)、各类突发性事故造成的临时困难群体等五大类。目前,我区总体社会救助水平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城乡不均。城市保障水平总体比农村保障水平要高得多,去年城市低保发放保障金多万元,而农村五保户和特困户救助金总共才万元,城市保障面比农村要广,城市低保基本覆盖了城市所有的困难家庭,保障面达,而相对贫困的农村目前只有五保户和特困户才能享受,保障面只有;二是分布不均。城镇相对集中,农村相对分散,农村地方间差距较大,偏远乡镇的村人数相对较多,个别村组五保户达人以上;三是救助水平低。城市低保户的“三无”对象最高才元,一般在元左右,农村特困户救助只有元每月每人;四是救助内容单一。目前只能勉强保障基本生活,对于困难对象就医、住房、入学有心无力。五是城乡致困原因有别。城乡困难群众根本原因是当经济欠发达,但是城乡又有区别,这些区别的重要背景则是城镇初步建立了社会基本保障体系。城镇困难成因主要是由于下岗失业,占,农村致困原因则是多方面的,如交通地理条件、受教育程度、自然灾害、突发变故等。六是救助主体单一。我区目前实施困难群众救助的主体主要是政府部门,民间慈善组织、社会力量相当薄弱,社会互帮互助的气候还未形成。困难群众生活困难的具体情况如下:

⒈农村五保户。据调查,去年底我区农村五保人数为人,平均每个乡镇人、每个村人,普遍实行分散供养即各村组自行负责,集中供养程度低,集中供养人数不足人。××××年前供养标准由各乡镇自行确定,乡镇补助基本在元—元每月,粮油由村组集体供给,由于近年农村常年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粮油供应很难落实,部分村多年未再供应,生活十分困难。今年落实省为民办实事政策后,供养补助达到每年元(直接发到五保对象手中,部分由乡镇统筹安排解决五保对象就医等其它困难),村级粮油供养情况有所好转,生活状况有所改善。但是住房就医仍是难以化解的难题,全区农村五保户普遍居住在破旧危房当中,无力修缮,个别五保户还存在无房住,缺少防寒衣被的情况,五保户就医还没有一个长期有效的措施来保障。

⒉农村特困户。全区特困户人数为人,××××年前对农村特困户的救助只能适当给予临时救济。作为省为民办八件实事之一,从××××年起,市区财政按:的比例负担,为农村特困户按每人每月元的标准发放特困救助,此项经费由民政和财政于××××年底下拨到乡镇办事处,落实到特困对象手中。今年市里决定将标准提高到—元,逐步改善农村特困对象生活困难,但是标准仍然很低,保障内容还很有限,他们的医疗、住房、子女入学问题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

⒊城镇困难户。城镇困难户包括城市“三无”户等困难群体,主要是指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我市城区为每月元)的对象。全区城镇低保人口已达人,占非农人口的,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近年来,通过民政部门协调,教育、水电、有线电视、卫生等相关部门都按有关政策规定落实了优惠政策,对于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积极的作用。但也有不足之处:对城市“三无”户而言,保障标准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城市低保对象无房户的住房问题、未参加医保人员的就医问题仍不容忽视。

⒋受灾困难户和临时困难群众。一是受灾户救济问题。我区处于江南丘陵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容易引发洪灾和旱灾,近几的来,全区都不程度地遭受了自然灾害损失,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自然灾害救灾救济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负担,县区级按农业人口平均元的标准由财政做出预算,专项用于自然灾害救灾救济工作。但是我区财政实质上没有预列出配套资金,每年救灾款由民政部门向上级争取的中央级救灾款(当年未出现重大自然灾害或灾害不严重中央就不会下拨救灾专项资金或下拨很少),由于资金有限和乡镇专门工作人员缺乏,对受灾困难户救济显得十分乏力。二是农村临时困难群众包括部分政策原因下放的困难群体救济问题,政策是从财政预算的社会救济经费中列支(即“救济款”),近年来,区财政基本未做预算安排,对于困难群众的临时救济工作,民政部门不得已从上级下拨的救灾款中划出一部分(规定上级下拨资金只能用于自然灾害救济,要求造册、张榜公布由乡镇直接发到受灾户手中,这里属未按规定用途使用),但杯水车薪,根本无济于事。

二、存在的问题:令人担忧

虽然近年来,民政部门不断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救助救济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特别是城镇困难居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农村困难群众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据调查了解,在政策落实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机构不健全。承担困难群众救助救济工作的主要是民政部门。据调查,突出的是乡镇民政机构配置与日益增多的民政工作业务极不相称。随着国家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加快,民政工作的重点特别是困难群众救助也将由主要集中在城市扩大到农村,乡镇民政机构将显得越来越重要,任务也越来越繁重。目前,我区乡镇民政机构基本上有名不实,大多数乡镇没有配备专门工作人员,没有专门办公室和办公设备,没有形成工作制度和工作体系,兼职人数也太少,基本上是个人,最多的富家桥安排了人兼职,而且工作人员更换频繁,珠山镇基本上一年换一人,最突出的是政策业务知识缺乏,很不适应民政工作特别是救助困难群众的需要。

(二)财政困难。我们发现,经济欠发达地区困难群众救助的难点是很容易进入恶性循环:财政困难,贫困对象多,贫困对象越多,财政越困难。目前我区困难群众救助主要是由政府财政负担,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区级可用财力捉襟见肘,帮助困难群众的资金十分有限,以去年为例可见一斑。本级财政应予预算的困难群众专项资金应该是城市低保配套万元,自然灾害救灾款万元,农村五保供养转移支付万元,农村特困救助金配套万元,适当安排社会救济专项经费(定万元),合计至少应安排万元,实质安排拨付的困难群众救助经费为农村五保转移支付万元,农村特困救助金配套万元,实际拨付万元,为应安排资金的,为同期财政总收入的。

(三)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不完善。我区社会救助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水平较低,覆盖范围小。城市初步建立了低保制度,自然灾害救济制度虽然建立,但不很完善,不易操作。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农村低保制度还未启动,社会互助制度还未建立,特别是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问题还很突出,依靠民政一个部门发点临时救济无济于事。应由政府主导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社会扶助体系,让那些有困难的群众通过政府的帮助和支持能自食其力,生活不断得到改善,最重要的是社会基本保障体系应尽快在城市完善,尽早在农村建立。

(四)政策落实效果不理想。社会贫困人口相对的救助面大,困难对象中出现了越扶越贫,越帮越困的现象。据了解,来民政部门申请临时救济的八成以上是同一困难户,他们对民政部门的救济逐渐产生了依赖思想,给临时救济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同时,由于财政困难和乡镇民政机构不健全的原因,致使农村五保粮油供应问题没有很好落实,个别乡镇农村五保供养经费未按规定落实,对农村困难群体的调查不细致,上报数据不完整等等,对部分政策的解释不到位甚至乱解释,引起部分群众上访,使国家的好政策落空。

三、形成的原因:一言难尽

虽然困难群众形成和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的重视不够是根本。一是对民政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当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府的主要工作应该是发展当地经济,关心困难群众逢年过节发点慰问款就行。二是对民政工作内容了解不够。认为干民政工作只是抄抄名册,发发钱,平时不干也无妨。甚至有个别乡镇领导认为关心困难群众是区级民政局的事,跟乡镇无关,凡是有困难群众要求解决困难,二话不说顶多盖个章就要他找民政局。三是存在犯难情绪,认为解决困难群众生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难见成绩,难见成效,与其做了不讨好还不如不做。由此造成我区民政机构不健全,乡镇民政干事不干民政的现状,“抽点时间做民政”这是真实的写照足以说明乡镇在安排全盘工作时,对民政工作未引起足够重视,对困难群众救助未引起足够重视。综合以上材料,去年全区只有朝阳、接履桥、黄田铺个乡镇完成了农村敬老院改造,今年邮亭圩镇

(二)财政困难是主要的原因。全区财政只够应付干部职工工资,除此之外,没有余。因此要区财政解决困难群众生活专项经费只会是句空话。

(三)社会救助体系不完善是重点。社会互助的风气、条件还不完全具备,民间慈善力量不知如何参与,会有什么政策对待,因此下一个问题将是如何鼓励民间力量参与。

四、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生活:任重道远

(一)加强机构建设。设立专门组织机构建设,做到事有人做,能做好。

(二)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生活,财政应最大努力予以保障经费,给出经费预算。

(三)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支持。多方争取上级专项资金。

(四)加快建立社会救助体系,形成以政府为主,民间慈善团体、社会互助力量相结合的新型救助体系是最佳选择

篇7:XX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尊敬的杨市长、各位领导: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们紧紧抓住市委、市政府实施“东接东进”战略机遇,以经营城市为中心,科学规划,加快建设,严格管理,全面推进城乡建设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市建设局、规划局、国土局、房产局、城建投资公司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深表谢意。下面,我就赫山区城乡建设管理工作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城乡建设管理工作机构情况

我区负责城乡建设管理工作的机构主要有区建设局、区城管办和区重点办。

(三)区重点办:重点办是议事机构,由区长任组长,常务副区长任常务副组长,主要负责市里和区里重点项目征地、拆迁和安置工作。每个重点项目都抽调了协调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退二线的干部具体抓。目前负责的重点项目有益阳大道两厢土地开发、巴黎馨苑房地产项目、十洲路建设等项目。

二、2008年城乡建设管理工作情况

(一)城市管理工作

2、抓投入,完善了环卫设备。为改善环卫工作环

(二)城市建设工作

1、协助推进旧城改造。围绕“留山水风光,造生态新城”的目标,按照向东向西扩张,沿江沿道发展的思路,我们正在有计划成规模地进行旧城改造。重点促进了益阳大道两厢土地开发、巴黎馨苑商居小区、茶业市场、十洲路、龙洲路、青年路的改造。

3、规划执法工作不断加强。区建设局成立了20人的规划执法队伍,组织或参与规划执法行动80多次,重点加大了对高新区东部新区、益宁城际干道、十洲路、银城市场、城中村等重点区域

的执法力度。

4、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顺利完成。全年完成投资5228万元,其中,龙岭工业园完成投资5000万元,完成了龙泉大道、迎宾东路、紫竹路、杏花路、梓山东路的道路建设,完成了凤山路、龙山路的绿化任务;茶业森林公园征地及土方工程完成投资228万元。

(三)小城镇建设工作

我区紧紧抓住毗邻长株潭的区位优势和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东接东进”战略的历史性机遇,按照经济流向、发展潜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的思路,高瞻远瞩,合理规划,突出重点,精细管理,着力推进城镇的扩容提质。

(四)重点项目建设工作

省级项目:益宁城际干道益沧段、沧宁段、省道308线扩改工程,我区主要负责协调、拆迁安置工作。

1、益宁城际干道益沧段已征地980亩、拆迁房屋95栋、安置135户,路基已基本成型,总长度9.8公里、宽度48

米,沿线水利设施除还塘工程以外,其他项目已全部完工,农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已全部得到解决。

2、益宁城际干道沧宁段建设尚未启动。

3、省道308线扩改工程完成拆迁房屋84栋,施工已全线铺开。

市级项目:益阳南线绕城高速公路属市管项目,由于投资方的建设经费难以按计划到位,在赫山境内的征地拆迁等工作尚未启动。

区级项目:

1、沧水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已投资8000万元,批报了360亩用地,新批土地“两纵一横”主干道的征地补偿和土地平整已全部完成。

3、安佑科技工业园已投资5500万元,征地、拆迁、土地场平已全部完成。

4、益阳千吨级码头到位资金2200万元,征地84.4亩,拆迁房屋60栋。

5、通程水泥扩改项目完成投资6000万元,现已动工兴建。

6、高岭纺织产业园完成基础设施建设2800万元,现拥有纺织企业达40家。

三、2009年城乡建设管理工作的初步安排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资2.686亿元。其中,龙岭工业园投资1.656亿元,具体是投资3500万元完成春嘉路(迎宾路至工业大道)的道路、人行道、下水道建设,投资6000万元完成工业大道(桃花仑东路至蓉园路)的道路、人行道、下水道建设,投资1055万元完成龙山路、迎宾东路、紫竹路、杏花路、梓山东路的绿化、亮化,投资6000万元进行标准工业厂房建设;茶业市场扩建投资8000万元;茶业森林公园建设投资800万元;小街小巷建设投资1500万元,包括市里配套750万元。

(二)廉租住房计划完成568套,2.55万平方米,投资2556万元。

(三)环卫工作,力争投资1700万元,重点抓好城乡清洁工程和“门前三包五不准”工作,使城区市容市貌再上新台阶。

(四)坚持无缝对接,积极配合市政府对金山路、桃花路等道路提质改造;积极优化项目施工环境,千方百计完成市里下达的重点项目征地拆迁安置工作任务,积极稳妥的配合市规划局抓好依法拆违工作。

(五)继续下大力气抓好小城镇建设,重点整治镇容镇貌。

四、请求市政府解决的问题

由于我区地处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绝大部分的行政职能归属市直有关部门,我区城区内土地归市城建投资公司控制,城市建设有关的行政审批和收费也基本上在市里,这样我区要搞城市建设一无土地,二无收费,三无行政审批职能,想自主搞点建设困难重重。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区的发展步伐,请求市里对赫山区的城市建设工作大力支持。

(一)茶业森林公园土地出让金返还问题。茶业森林公园建设共需资金2280万元,已完成投资228万元,还需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这笔资金如果由赫山投入,我们力不从心。根据胡衡华市长的指示,请求将湖南兰天集团在十洲路新建4S店所需近40亩土地的出让金,返还给我区用于茶业森林公园建设。

(二)“门前三包”问题。2009年中心城区环境卫生工作要有新突破,就必须下大力气搞好“门前三包”工作。由于我区没有城管执法权,无权对门店、个人的不文明行为进行执法管理,街道、社区也无法收取门店的责任保证金,加上需要聘请的监督员的工资和工作经费无着落,致使“门前三包”工作流于形式。请求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深入调研,尽快拿出更加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确保“门前三包”工作落到实处。

三)2008年廉租住房配套资金问题。廉租住房建设2007年市房管局按每平方米650元的标准补助给我区,2009年已明确按每平方米3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但是2008年一直没有明确补助标准,没到位资金。现在春节将至,施工单位不断索要工程款,请求市房管局按2007年的补助标准,先给予我区2008年建设的5700平方米廉租住房补助资金200万元。

(四)赫山北路改造问题。2008年青年路提质改造顺利完成,得到了市民的广泛好评,2009年赫山北路提质改造已列入城建计划,请求市建设局尽快组织实施,以明显改善区委、区政府一带的城市形象。

篇8:XX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近年来, 璧山区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载体, 不断提升农技服务水平, 逐步形成了以区、街镇农技、水利、林业、畜牧等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为基础, 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生产服务网络, 在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

1.1 突出市场需求, 完善服务体系

按照《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有关农业法律法规的要求, 进一步健全区、街镇各类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另外, 在机构改革中不但不减少机构, 还相应增加编制, 充实队伍, 形成了完备的农业技术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各类农业公司进驻农业生产服务领域, 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 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市场化服务体系。鼓励种养大户在搞好自我经营的基础上, 积极为周边农户提供技术、信息等指导和种子种苗、机耕机收等服务, 发挥示范带动效应。积极培育农村经纪人 (贩销大户) , 鼓励其利用所掌握的信息和技能, 积极开展营销服务, 充分发挥农村能人的中介连接作用。同时, 鼓励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利用资金、技术、信息等优势, 积极服务农业生产。

1.2 突出科技引领, 提升服务能力

1.2.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以产业发展为主线, 以农产品生产为单元, 由专家领衔, 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实施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工程, 每年培训1000名农技人员, 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专业水平。同时, 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聘用大学毕业生担任技术骨干, 引导大学毕业生下乡支农, 领办农业试验示范基地, 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 制订和落实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 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

1.2.2 加强服务平台建设。

一是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施区、街镇、村 (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 三级信息网络工程, 构建了信息服务体系。二是加强营销平台建设。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参与各级农博会、展销会, 鼓励农业企业在市内外设立直营店, 倡导农产品配送连锁经营, 扶持净菜集中配送配餐服务项目建设, 构建农产品营销平台。三是加强金融保险服务平台建设。通过银农合作、授信、农业担保等方式, 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农业企业及农户便捷高效的贷款服务。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增加保险种类, 扩大保险范围, 构建农业金融保险服务平台。

1.2.3 加强质量体系建设。

按照“运转高效、反应迅速、功能齐全、防控有力”的要求, 加强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体系及林木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项目, 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全面启动以蔬菜为主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城区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型超市等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 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服务质量上有差距

不少街镇农业技术人员既缺乏现代农业知识, 又对农业生产中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技术部配套, 服务不到家, 常常是“耍龙头, 摆蛇尾”。在服务观念上, 服务人员欠缺现代农业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在服务手段上, 习惯依靠政府对所提供的服务统一收费;在服务过程中运用法律手段不充分;在服务方式上, 缺少按产业配套的综合服务, 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相分离。而且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 大量农村留守人员为六七十岁的老年人, 接受新科技、新知识的能力差, 新科技、新知识的推广有很大难度。

2.2 管理体制不顺

街镇农业服务体系机构下放后, 区涉农部门没有管辖权, 想管管不了, 二街镇也是阳管阴不管, 使农业服务技术人员在政治上得不到关心, 工作上得不到支持, 技术推广上得不到重视, 待遇上得不到保证, 成了街镇机关中的“二等公民”, 从而造成管理失控, 一些人拿着自己不多的基本工资经营着自己的“自留地”。

2.3 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力量不足。

全区虽有专业合作社276家, 但多数合作社实力弱, 运行管理不规范, 服务差, 有的专业合作社有名无实, 既没有开展工作的场地, 也没有开展服务。

2.4 农业服务投入严重不足

区、街镇财政不能支撑费农业服务特别是新技术新项目的推广需求, 农业服务工作处于“有钱养兵, 无钱打仗”的尴尬局面。农业服务部门在上级争取的项目越多, 工作开展越难 (工作经费少或没有) , 不少基层农业组织只能靠经费养班子, 干工作无法子, 甚至出现了队伍不稳, 人心思走的现象, 留下的是一些年龄偏大, 文化偏低的。农业服务工作机构必备的仪器等设施设备档次低, 甚至没有, 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信息服务软硬件提升资金缺口大, 运行费用短缺, 网路覆盖面和服务能力受到限制。

3 对策建议

3.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充分认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制定更具操作性、可行性和时效性的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行政、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理顺服务体系内外关系, 对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储备设施建设、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等方面, 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继续推进和拓展农村信用体系、农业贷款担保体系和农业风险补偿机制, 规范地方金融秩序, 促进农村金融机构有序竞争、健康发展。

3.2 加强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农业服务技术人员既是搞好“三农”工作的重要力量, 又是新技术新项目的传播者, 还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致富的“财神爷”, 各级党政及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一要科学合理设 和配备人员的定编、定岗、定责、定奖惩;二要理顺乡镇管理和县局业务指导的关系;三要保证乡镇农业服务人员的工资及各种福利待遇, 避免对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人员政治上的忽视、人格上的歧视、工作上的不重视, 对优秀农技人员该提拔的提拔, 该交流的交流, 使他们在政治上有盼头、工作上有奔头、生活上有想头。

3.3 强化农业科技示范推广。

继续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突出抓好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 逐步建立起承担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职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库建设, 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信息媒体, 及时发布农业政策、招商引资、农产品营销、病虫害防治等信息, 服务农业生产和经营主体需求。

3.4 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 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 完善信贷担保、贷款贴息、用地用电等扶持政策, 支持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品牌创建和生产基地建设。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 拉长产业链条, 形成产业集群。通过“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等方式组织和带动农民进入市场, 使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 使农民从产品的储藏、加工、流通、销售环节中获取更多的利益。

3.5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制。

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加大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农业信用担保公司开展担保业务, 简化审贷手续, 探索扩大农民合作社、入社社员贷款抵质押品范围, 积极开办农村土地经营权、经济林权质押、订单质押、大宗农副产品质押, 有效解决其贷款担保难问题和不同层次的资金需求。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 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帮助农户参加保险, 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 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促进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摘要: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是提升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的必然要求。针对当前农业服务建设存在的问题, 提出对策建议, 促进农业更好发展。

篇9:XX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政府主导型技术推广服务链

这种模式主要是以政府为主角,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为技术推广的主体。霞云岭乡政府根据“三乡”发展战略和产业建设要求,加强乡域内的科技服务组织建设,投资12万元,整合了农、林、水、科技等乡政府职能部门,组建了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由乡财政全额拨款,配置仪器设备,稳定技术队伍。服务中心主要负责执行全乡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农业标准化生产,开展技、物一体化服务,管理科技服务队伍,与科研单位和相关业务部门联系,收集信息,开展各种培训等。

在运行机制上,主要以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为核心,以农民技术服务队为载体,发挥示范户与示范基地的示范和辐射效应。为此,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采取了“三个一”方法把农业技术输送到每一户农民。

组建一支农民技术服务队,让农民教农民。由各村推荐的5~10名中青年农民,组成一支100人的科技服务队。服务中心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和管理,进而为全乡林业种植户提供田间地头的技术服务。服务中心还挑选了85个专业种植大户作为科技示范户,给予重点扶持,免费为其提供核桃良种苗木、专用肥、农药等。中心聘请专家,对他们进行果树修剪、平衡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常规管理培训,通过他们带动周围农户,实行“百户带千户”活动,提高更多农民的核桃管理技术水平和种植积极性。

依托一个科研单位,让山乡获得科技外援。霞云岭乡为发展核桃产业,与市农科院林果所签订了长期技术合作协议,同时聘请区林业局核桃专家进行施工前技术培训和施工中现场指导,使该乡百里核桃产业带建设达到高起点、高技术、高标准的建园要求。

建设一个科技示范基地,让农民有了学技术的样板。与市农科院林果所紧密合作,建立霞云岭优质高产核桃示范基地,基地面积1000亩,林果所负责基地的全面技术指导和培训,乡政府投资为基地进行节水灌溉配套,龙门台村严格按照林果所技术要求组织实施,先后在基地推广了“核桃嫩枝嫁接技术”、“良种核桃丰产栽培配套技术”、“干旱、半干旱山区核桃丰产技术”等系列技术,良种核桃3年开始结果,2004年总产量2000公斤,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支部支持、农民主导型技术服务模式

乡党委把村级党组织建设与农民合作组织建设统筹协调考虑,摸索出了“支部搭台、协会唱戏“的农民主导型技术服务模式,即:“支部+协会+农户”农技推广模式。

霞云岭乡党委在大力建设公益型技术服务组织的基础上,也在积极引导5个经济发展中心区成立农民专业协会。通过协会把农民有序组织起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农民自觉投入到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和销售各个环节当中,协调各自然村之间、专业户之间的互助合作和利益平衡,扩大产品销售渠道,降低由市场波动给农民带来的风险。

两种技术服务模式的不同优势

霞云岭乡构建的政府主导型技术推广服务链体现了一种自上而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技术推广方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首先,链条式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服务范围更广,渗透性更强。其次,霞云岭乡通过整合农、林、水、科技等乡政府职能部门来组建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创新性的做法,打破过去各部门各自为战的状态,可以有效地整合资源,发挥综合优势,做到有机统一地为农业、农民和农村提供持续的、动态的科技推广服务,同时也可以清晰的定位各部门、人员、资源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的职责、任务和配置,摆脱了传统的各部门齐抓共管,职责混淆不清的状况。再次,政府主导可以发挥其他组织不能替代的作用。最后,强调示范基地和示范户的辐射效应,特别是将技术带到田间地头的“让农民教会农民”的方式切实做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支部支持、农民主导型技术服务模式以重新整合配置农村基层党组织资源为着眼点,霞云岭乡党委、政府将自然经济资源、村党组织资源、科技服务组织资源统筹协调整合,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区域经济建设、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三统一”,加强了农民专业协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协调推动作用。

霞云岭乡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霞云岭乡是京郊的一个深山区乡,虽然在自然、经济、人文和社会发展方面有独特性,但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模式是有一定普遍性的,在此,总结几点调研思考,供郊区乡镇在推广体系建设中参考:

1.强化乡镇党委、政府在公益型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推动作用。

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是农村富民的基本出路,然而由于农民、农村的弱势性,乡镇技术服务组织的发展尤其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推广体系建设初期,乡镇政府是起主导作用的,特别是公益性技术推广机构,在农村技术推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农民致富的重要依靠,建议各乡镇应继续强化他们的职能,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2.郊区乡镇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统筹兼顾,乡镇党委通过农民专业协会抓经济,已成为乡镇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新内涵。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主体有两类,一类是以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为主体的政府所属推广机构;一类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的民间服务组织。现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人才是关键,目前从外界引进不现实,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发挥乡、村党支部的人才资源优势,把相对素质较高的党员干部配置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兼职,充实专业合作组织人才队伍。通过支部帮扶协会发展的形式,使基层党支部的建设与农民协会建设同步进行,支部通过扶持协会来抓经济建设,不失为一种“双赢模式。

3.农民技术推广员是基层农技推广的新生力量,是新阶段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重点考虑基层农民技术推广员队伍的培育。

目前,郊区一些乡村涌现出了“农村经济人”、“农业科技协理员”、“科技带头人”等不同称谓的农民技术推广员,这些人懂技术、善经营、容易接受新事物,在村里有影响力,是其他农民的典范。他们具有农民和“土专家”的双重身份,一边从事农业生产,一边宣传推广实用技术,帮助其他农民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因此,各乡镇党委和政府应积极挖掘、培育这些新生力量,发挥他们作为技术“二传手”的作用,把市区专家教授的知识、技术经消化吸收后传播给广大农民。建议把农民技术推广队伍的发展和稳定纳入乡镇农村推广体系建设的范畴,作为重点来落实。

4.乡镇政府直接孵育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条件成熟时应推向市场。

理论上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应按照市场规律独立运行。目前,由于乡镇基础条件、农民个人素质等因素所限,农村合作组织的成立及初期发展还主要需靠乡镇党委、政府的直接参与和扶持。当合作组织形成了自我积累与发展的机能时,政府直接干预应减少,让农民合作组织实行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政府通过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来规范、引导其发展。

5.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构建乡镇科技服务体系。

现阶段,农技服务主体已逐步走向多元化,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农业企业、各种农民技术协会甚至种养大户都是农技服务的重要力量。各地的模式也多种多样,但是从霞云岭乡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创新科技服务体系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从服务模式上看,实行条状、块状相结合。正如霞云岭乡的经验所示,政府主导型的链条状模式自上而下的将技术送到每一位农民手里,农民主导型的模式在一个地区形成了块状的农技服务网络,这两种方式综合应用的农技服务体系可以更全面的覆盖整个地区。二是从运行机制上来看,保持公益、产业“双轨”运行。根据技术服务的内容和特点,建立公益、产业“双轨”运行的机制。一般公益性的技术服务组织多由政府主导,更偏向于对大宗粮食作物的支持,而因为市场配置资源的特点,引入市场机制的服务组织多服务于经济作物和附加值较高的特色农产品,应该根据这种特性,培育不同性质的农技推广主体。

6.创造条件,按农业生产特色和技术需求细化技术服务。

在调研中发现,过去单纯的针对产中服务和粗放型的农业技术服务已经不适合郊区产业结构调整后的市场化生产,对于北京郊区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来说更是如此。

首先,建议实行特别针对农村社区生产的全方位的服务。这种服务包括产前提供市场信息、帮助农民进行生产决策、提供先进的生产资料,产中的生产管理和提高生产资源利用率、产后的销售,以及对农民进行文化科技培训等多样化的服务。

其次,建议围绕每个区域的农业生产特色开展技术服务。不同地区和不同农业生产的技术需求也大不相同,而且目前的情况是指导粮棉油作物的农技人员大量过剩,熟悉经济作物的农技人员十分紧缺,所以很有必要根据每个区域的生产特色进行农技人员的优化组合。

7.缩短农技推广周期,降低技术采用的风险是对现阶段农技推广服务的新要求。

现阶段,农业技术的更新速度很快,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也千变万化,因此为避免农技需求与供给严重脱节的情况,需要建立能够及时更新技术服务满足广大农民需求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一方面要保证农技推广人员及时了解需求状况并能迅速掌握新技术,另一方面要缩短技术推广周期,提高推广速度,避免因不能及时满足需求而贻误时机。

上一篇:读水浒传有感900字下一篇:幼儿园快乐生活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