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西方思维差异分析的研究论文

2024-07-17

对于中西方思维差异分析的研究论文(精选10篇)

篇1:对于中西方思维差异分析的研究论文

概述

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中西方人民的交流日益加强,因为各自不同的文化差异中西方交流存在着障碍。比方,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中国人民喜欢说问题马上就能被解决,不要担心;但是西方人就很困惑,西方人希望得到具体的解决方案和具体的解决时间点。在这些具体的差异的背后也存在的具体的原因,比方说,中方被传统的东方文化影响,西方是直接的资本主义自由思想。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的思想是模糊的,西方人的思想是精确的;中国人的传统思想是中庸的,西方思想是激进的;中国人是直觉思想,西方人是富有逻辑的思想。

2.1 中国人的思想是模糊的,西方人的思想是精确的中国人喜欢从框架上去看问题,概念是模糊的,思维是模糊的,对事物的认识也是模糊的。比方说有一个鱼缸,浴缸里面有10种不同颜色的鱼,各种草,3个假山等物体,中国人的惯性模糊的思维是,我看到了一个很漂亮的鱼缸,鱼缸里面有鱼,草,假山的物体。但是西方人更注重鱼缸里面是什么鱼,有多少条鱼,有哪些草,有多少个假山。中国人的思维是从整体上去看问题的模糊的思维,不做详细周密的分析,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依赖于具象的知觉,西方人对事物的认识有着严格的定义,精确地分析问题的实质内涵,在作出合理的判断和推理后得出相应的结论。

2.2中国人的传统思想是中庸的,西方思想是激进的中国人喜欢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因为中国人喜欢中庸之道,中国人喜欢给人一种不温不火的形象。中国人做事情喜欢点到为止,讲究折中的道理。古时候中国人喜欢在自己家后院种上些蔬菜,养点牲畜,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外国人的思想是激进的,喜欢拜托传统思想的束缚。激进主义最初表现为17世纪以来的启蒙学说,激进的启蒙于东主张,把理性视为评判真理的标准,追求独立批判的思想和思想的自由。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欧洲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虽然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有人死于疟疾,风浪,但是这些困难依然阻挡不了西方人去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2.3 中国人是直觉思想,西方人是富有逻辑的思想

中国喜欢用直觉去观察事物,用直觉去领悟。道家的“悟道”、儒家的“豁然贯通”、佛教的“立地成佛”,都是这种思想的具体运用。西方人注重科学性,强调用实证分析问题,探寻实物的发展规律。比方说,农村建造一个楼房是,中国人考虑的是这个楼房大概多高,多宽,大概用哪些砖瓦去砌房子,但是西方人会想到的是,根据当下的土质结构应该建造什么样子的楼房,房子的长宽高应该既要符合美学也要防地震,砌房子需要用的砖瓦也要能起到跟房子配合的作用,西方人会做大量的研究,推理。所以说中国人喜欢直接体悟,习惯于模糊快捷的认知实物,西方人喜欢调研,研究,推理,富有逻辑性的总结规律。结束语

随着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文总结了中西方思维的一些具体的差异以及差异背后的原因。但是中西方人们的交流仍然存在着困难,即使中西方人民知道对方的思维与本文化的差异,中西方人民仍然很难改变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所以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仍然存在思维障碍。但是不管中西方思维存在着多少差异,随着中西方人民日益不断交流,更多的差异将会被发现以及总结,中西方人民的交流将会越来越顺畅。

篇2:对于中西方思维差异分析的研究论文

中西思维模式差异与英汉旅游篇章分析

本文以我国旅游篇章及其英译文本和英美两国的旅游篇章随机采样为主要样本,从中西方思维模式及其表现形式-语言入手,对比分析了中西方在重推理与重直觉;辩证思维与形式逻辑;归纳式思维与演绎式思维等方面的`差异,以期为英汉旅游篇章跨文化对比分析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佐证,同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我国旅游文化的表达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和借鉴.

作 者:黄晓玲 李白清 周元辉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410075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分类号:G0关键词:旅游篇章对比分析 思维模式 跨文化翻译

篇3:对于中西方思维差异分析的研究论文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国外的语言学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萨丕尔-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和语言决定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思维决定论和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等人的语言和思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制约论。中国的文人学者们则自古以来更看重思维对语言的影响而非决定,把语言看作表达思维的工具。我们认为,无论是思维决定语言还是语言决定思维,毋庸置疑,语言和思维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的,思维和语言不能相互独立存在。倘若没有语言,思维则无以定其形,无以约其式,无以证其实;反之,若没有思维,语言也就不具备其多功能性与丰富性[1]。然而,不同的地理位置、社会历史、环境特色、心理倾向、传统经济和政治体系促使中西方民族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与中西迥异的思维方式相对应,汉语和英语在词法、句法、段落篇章等层面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方式。

2 研究生英语写作能力现状分析

写作是指写作者通过一定的语法规则,把词语组成句子,并有机地把这些句子组成段落,进一步组成语篇,从而达到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的目的。在二语写作过程中,母语与目的语无论从句法结构、段落组织、篇章结构、衔接方式,还是从语言的基本结构上都存在着很大差异。二语写作过程的研究发现,二语学习者不管二语水平高低,在写作过程中都有用母语思维的习惯。王文宇、文秋芳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写作的过程控制思维活动中母语的参与量达到80%,在内容和结构构思时学生的母语思维量仍在50%以上[2]。英国语言学家Towell & Hawkins (1994)指出:“第二语言学习者把第一语言的特点迁移 (transfer)到第二语言中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普遍现象。这种迁移影响到语言的各个层面”。很多语言学家认为这种语言负迁移是二语写作错误和问题的主要因素[3]。

笔者从2004年至2011年一直从事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写作教学,通过对数百篇研究生英语作文的分析发现: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在全部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绝大部分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后,其英语写作水平已达到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较高要求”。和本科阶段相比,他们拥有较大的词汇量,尤其是专业术语,语法知识也更加丰富,英语写作中词汇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已明显减少,大都能写出没有重大语言错误的英语文章。然而,还是可以明显地看到他们的英语学习仍然不自觉地受到汉语文化、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各个层面的干扰,把母语的模式或规则套用于目的语中去,其英语作文无论在句法、段落还是篇章的层次上仍存在明显的汉语文化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影响的痕迹。这种按中国思维模式来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主题句不突出,语句不连贯,结构松散,读来既不象英语、也不象汉语的英语作文是典型的“中式英语”。中式英语导致了研究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较差,无法将学到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英语语言工具不能真正应用于研究生的专业学习,他们更无法撰写出从语言形式上为国际学术期刊所接受的英语论文,进行专业学术交流只能是一句空话,也就不能从根本上实现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目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英汉文化思维进行对比,分析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英汉语篇的影响,从而寻求中国式英语写作的深层根源和应对策略。

3 英汉文化思维差异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写作的影响

3.1 词法层面

用词的虚实问题。汉式思维模式是形象的、直观的,体现在语言上“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4]。而英式思维则是概括的、抽象的,体现在语言上,英语倾向于使用表达同类事物的整体词语来表达具体事物或现象,用词倾向于虚。例句(1)是研究生在汉式思维影响下写出的句子,例句(1’)才是英美人的习惯用法:

(1)Before liberation, the Chinese people led a life in deep water and hot fire .

(1’)Before liberation, the Chinese people led a life of extreme hardship.

动、名词和介词使用频率的问题。汉语是动态的,语言中多用动词;英语是静态的,主要表现在大量使用抽象名词和介词。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习惯使用动词,如:

(2)Our president appeared on the stage, which caused the students to stand up and applaud .

(3)The book is too difficult for me to read .

这显然不如(2’)和(3’)更流畅而地道:

(2’) Our president’s presence on the stage brought the students to their feet in applause.

(3’)The book is above/ beyond me .

用词的具体与概括的问题。英民族的思维是个体的,独特的,英语用词具体细腻;而汉民族的思维是综合概括的,汉语偏好泛指用词,概括模糊。如“说”一词,英语有“splutter, grunt, whisper, shout ,volunteer,announce, scream, insist, enthuse, snap, inquire, echo, report, correct, snarl, sign, retort”等词,既简洁准确又富于变幻。而汉语往往趋向于泛指,在“说”前加副词修饰语以表达“语无伦次地说”、“嘟嘟囔囔地说”、“低声地说”等等。受母语迁移影响,研究生在英语写作中往往重复中心词“说”,写出“he said something quickly, loudly, confusedly,promptly”之类的句子。又如,在汉语中“伤”是个泛指的概念词,具体可分为“对人的伤”和“对物的伤”、“对情感的伤”和“对身体的伤”、分为“内伤”、“外伤”,再细分为“刀伤”、“烫伤”等等。但英语很难用某个特定的词表示“伤”的概念,有的只是“harm, injure, hurt, damage, spoil,wound, disable . . .”等具体词,所以当研究生们想表达“急诊部接收了三位在昨天的交通事故中受伤的病人”、“他的视力受到严重损伤”、“开水造成的烫伤”等意义时,少有人能够准确选用动词。

3.2 句法结构层面

主动句与被动句。西方哲学主张“人物分立”,主客体分明,强调客观,重视理性。思维的目标往往指向外界,探求外部客观事物对人的影响。因而英语句子常以物或抽象概念作主语,强调主语“物”的重要,倾向于让事物以客观事实的形式表达出来,关注物对人的思维和行为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结果。而中国哲学有“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观点,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主体意识,强调人对事物或对人本身的作用或影响。因而汉语句子习惯以人为出发点来观察世界,从主观出发来观察客观世界,以人或有生命的物体为中心,展开话题[5]。这种中西文化思维的差异对英汉句子结构的一个显著影响就是:英语被动句在文章中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汉语文章中的被动句,尤其在正式文体,如科技论文中, 英﹑汉被动句的比例更加悬殊。由于受到思维和句法的限制,汉语文章的被动意义往往是通过语境理解,而不是通过结构反映的。受此影响,中国研究生在英语写作中的“被动意识”不强,英语写作中很少使用被动句,即使应该用被动句的,也多从“人”的出发点用主动句表述,大量使用泛称句,用“we”、“people”、“one”等作主语,大大影响了他们的科技论文写作水平。例如:

(4) We summarize the problems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and explore the solutions in this paper.

而(4’)更能表达科技英语的客观、严谨的特征:

(4’) The problems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a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solutions explored.

流水句和逗号连接句。模糊性和精确性是中西方思维又一明显的差异所在。连淑能指出,中国人以模糊的思维去认识模糊的整体,用模糊的方法和工具整体综合性地把握其总体特征...不慎求其精确﹑清晰。西方人崇尚科学和理性,注重思维活动的严谨性﹑明晰性和确定性,注重思维程式的形式化﹑公理化﹑符号化和语言的逻辑性[6]。表现在英汉语言的句法层面上就是,汉语不太注重形式逻辑,句界比较含糊,句子的信息容量没有语法形式的限制,句式流放铺排,形成汉语典型的“流水句”。比如:自从自杀不成,史循便换过寓所,住在一个较好的房间,隐遁似地比以前更少出来,可是悲观怀疑的色彩却一天一天地褪落,他自说现在是思想上的空白时期;他每天在自己的房内坐着,躺着,踱着,不做什么事。(茅盾《追求》)

英语是一种形态语言,重形合,以主谓为主轴来构筑句子,讲究句子的完整性,句界清晰而严格。只要语法成分齐全,不管对主语的阐述有没有完,都要断句,而不能一直用逗号“流下去”。

中国研究生的英语写作在句法结构的断句方面常出现以下问题:①一连串的简单句该断不断,造成结构错误。例如, He spoke slowly, his voice was loud enough, every one in the hall could hear clearly.句子的三个短句用逗号断,结构松散,带有明显的汉语思维痕迹。如果换用英语思维,以熟练的句式变换手法将原汉语简单句转化为英语复合句,则紧凑有力、自然流畅: He spoke slowly and his voice was so loud that it could be heard clearly by every one in the hall.

②不该断而断造成结构错误。例如, We must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Because the earth is the only home for human beings.汉语中由“因为”引导的句子可以独自存在,而独立的 because从句在英语中是不能被接受的,而被看成违反句法规则的断句,应改为We must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because the earth is the only home for human beings.

③该断不断,虽无明显的语法错误,却是典型的受“流水句”影响的逗号连接句(comma splice)。例如,First, as is known to all, a part-time job can help you to get some money, and you will not have to ask for money from your parents if you want to buy something such as books or foods, and especially the books you badly need for your studies, and now you can use your own money you earn to buy them.

3.3 段落与篇章结构层面

主题句与主题思想的“隐”与“显”。西方传统哲学强调的是形式,思维重分析性和理性,讲逻辑推理。中国的“儒”、“释”、“道”三大哲学都讲究“悟性”和“顿悟”,对中国人重领悟、重言外之意、重含蓄的思维方式有深刻的影响。在不同的思维方式影响下,英语文章多为“作者负责型”(a writer-responsible pattern),即作者有责任把要表达的思想与观点明确清晰地表达出来;汉语文章多为“读者负责型”(a reader-responsible pattern),作者不直截了当地用一句话或几句话说出来,而是由读者通过文章中的论述或描写自己体会出。这就造成了段落主题句( the topic sentence)和文章中心思想(thesis)在英语文章中的“显”和在汉语文章中的“隐”。由于受汉语语篇的影响,研究生英语写作鲜有明确的中心思想句,段落主题句的意识也不够强。“It is difficult for Chinese writers to be direct, to express a point of view in a thesis statement at the beginning of a piece of writing.”(Scollon,1991)这是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在相当长的英语学习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论证方法的“演绎”与“归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直觉、具体和圆式为特征,在谈论某一问题时,不是采取直线式或直接切题的作法,而是沿着次要→主要、背景→任务、相关信息→话题的发展过程,逐步达到高潮的归纳式篇章结构。而西方文化注重线性的因果式思维,偏爱演绎推理式思维,西方人写文章习惯采用开门见山地把观点放在最前面,以引起读者的重视,语篇结构的特点是一种逆潮式的演绎模式。

篇章结构差异对中国研究生英语学习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即使是掌握了英语语法规则的研究生,也会因缺乏对英语语篇组织规律的深刻认识或敏感性,而把汉语的语篇组织规则迁移到英语作文中去,造成语篇结构的不得体。比如,中国学生对主题思想的论证不是直接的,而是用很多的笔墨去铺垫,在主题周围从各种间接角度来说明问题,最后才点明篇章主题。例如下面这篇医学研究生为学校外语文化节准备的发言稿:

Why is English Important to Medical Students

We live in the modern world, in which medical science has been developing at an accelerating speed. Medical science development makes it necessary for doctors and physician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o exchange their work more and more frequently. However, doctors from different counties speak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therefore can’t fully understand each other.So a commonly-used language is needed for good communication between doctors who speak different languages. It is English! Most of them can speak, read and write English, most academic journals are in English, and English is used at most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nferences. We are postgraduats in medicine now and in the near future will become doctors, for whom academic exchanges and attendance at international meetings are indispensible part of work So as a powerful weapon in studies and work, English is important to us medical students.

该篇文章从介绍时代背景入手,围着主题转圈子,直到最后看见主题思想句。虽然措辞准确,句法结构掌握熟练,在语篇层次上仍然是不得体的。

3.4 文章衔接方式层面

英汉篇章的衔接方式上存在着重大差异。总的来说,英语注重“形合”,语篇的连接成分大都是显性的,偏重语法和连接词等外显的衔接手段,构成显性连接(explicit cohesion);而汉语注重“意合”,即句子间或段落的语义联系主要不是靠连接词语作为纽带直接显现,而是通过句子与句子或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语句的先后顺序加以呈现,靠层次内容之间的自然衔接来体现一种隐性连贯(implicit coherence)。

许多研究生受汉语思维模式的影响,没能充分认识到英语注重“形合”而汉语注重“意合”的特点,导致他们在英文写作中不重视衔接手段的应用。首先,在过渡衔接词的使用方面,研究生虽然掌握并能运用一些基本的衔接手段,如列举、因果、转折、并列等,但是运用的词汇比较单一,不够灵活。经统计发现,80%以上的研究生作文中,表示因果的连接词仅限于 so、 because,表示转折的仅限于 but、 however等词。这种现象造成语篇缺乏多样性,句式呆板;同时还会引起语言偏口语化,文体正式程度不够。只有很小一部分学生能灵活运用各种衔接成分,使得句式丰富而有活力。其次,段落之间的衔接也较差,结构不紧凑,缺乏过渡词或过渡句。再次,汉语多靠词语重复表达连贯,受此影响许多学生习惯于用语义和重复来衔接,而忽略了用语法手段。例如,下面这段研究生的文章由于各句之间缺乏显性连接,文章语义的展开不够顺畅,让人读后产生一种跳跃、不连贯的感觉: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or so, some undeveloped parts of China have increased their food production. Their populations have at the same time grown faster. The standard of living hasn’t improved. The increase in food production has been achieved at the expense of using up marginal land. There has been no gain in the productivity of land labor.

4 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母语的思维模式及母语文化在英语写作中产生的语言负迁移影响着研究生的英语写作能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很多研究生对英汉两种语言的段落组织、篇章结构、衔接方式和句法等方面的差异性所知甚少,对差异性的文化和思维根源更是一无所知。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没有开设专门的英语写作课,对如何写出符合英美人思维模式的地道英语文章了解不够、训练不足,以至于研究生阶段的英语写作仍存在“中式英语”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阶段,倾向于着重纠正学生作文中语言表层的拼写、语法和遣词造句的错误,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谋篇布局、语义连贯、思想表达等高层次写作技能的培养。

吕叔湘指出,“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是让他认识英汉之间的区别,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上——词形,词义,语法范畴,句法结构上都尽可能地用汉语跟英语来作比较,让他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深刻的领会”。我们认为,教师在研究生英语的写作教学阶段,应该将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不仅要有意识地对英汉文章微观的遣词造句进行对比,更要对宏观的谋篇布局做较深入的分析。通过对英汉文化及思维模式差异的剖析与阐释,使学生了解二者的差异及根源,让学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角度上理解英语写作,从而能够尽量摆脱母语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写出更加符合英美文化和思维习惯的文章,从而提高研究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实现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

摘要:从中西文化思维差异的角度分析英汉文章在词法层面、句法结构、段落与篇章结构、衔接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及其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写作的影响,探讨中式英文写作在文化、思维方面的深层根源,旨在寻求对研究生英语写作教学实践的启示。

关键词:文化思维差异,研究生英语写作,中式英语

参考文献

[1]张海涛.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中国翻译,1999(1):21-23.

[2]王文宇,文秋芳.母语思维与二语写作——大学生英语写作过程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65-67.

[3]Selinker,Larry.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Applied Linguistics,1972(10):209-231.

[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28-130.

[5]蔡基刚.英汉写作修辞对比[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43.

篇4:对于中西方思维差异分析的研究论文

关键词:设计思维 象思维 形象思维

对设计思维的研究,国内现有的著作和文章普遍认为:形象思维是设计思维的基础,是设计主体进行思维活动的基本素材;设计思维活动中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相伴相依,无法分割的;设计思维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活动。既然诸多学者对设计思维的理解如此高度统一,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中西设计如此大的差异性呢?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除了固有的地缘、民族、文化等因素外,思维模式的不同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一 思维和设计思维

思维是一种发生于人脑中的有秩序的意识活动。作为特殊的信息过程,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发生在脑外信息源与人脑这个特殊的信息加工器之间的信息变换。20世纪80年代,钱学森在国内首倡思维科学的研究,提出将思维分为抽象(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感思维)、灵感思维、特异思维、社会思维等等;到了90年代,他又重新划分了思维学的研究范畴,认为思维学包括三个部分:“逻辑思维,微观法;形象思维,宏观法;创造思维,微观与宏观结合”,其中“创造思维才是智慧的源泉;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都是手段”。他排除了灵感思维、特异思维、社会思维,而将它们划归为心理学的其他领域,因为这些心理活动并不是人类有意识进行的信息加工活动。这种对思维概念的理解和划分方式,目前得到了国内思维科学研究领域比较广泛的认可。

科学思维以逻辑思维为主,艺术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那么设计思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模式呢?李砚祖提出,设计思维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设计师需根据设计任务和设计对象的不同,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式”,“以艺术思维为基础,与科学思维相结合”,并且“艺术思维是在设计思维中具有相对独立和相对重要的位置”,“设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具有非连续性、跳跃性的特征”。但归根结底,设计思维活动是一种有限理性下的,为问题或争端寻找实用的和创造性的解决方案的活动。

二 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在世界文明史上,现代和古典,东方和西方,频频相遇,屡屡碰撞。例如:现代绘画大师彼埃.蒙德里安使用水平线、垂直线绘制的抽象画(图1),和中国古典家具中的“多宝格”(图2)的分割方式在形式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但是这二者相似的背后,却存在着巨大的思维差异。

(一)中西设计的“试错”

清代乾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负责圆明园中西洋楼海晏堂门前生肖喷泉的设计和制作。这不仅体现了乾隆30岁时的热血和好奇,更是一次中西方设计思维模式整合的“试错”事件。原本郎世宁建议铸造具有西方特色的裸体女性雕塑,可是乾隆皇帝觉得这有悖于中国伦理,有伤风化,所以勒令重新设计。无奈之下,裸体女性不得不被替换为十二生肖。奇怪的是,当时的皇宫里收藏着两干多年前诸多精美的青铜器,但在开始着手铸造十二生肖时,郎世宁却发现整个大清帝国的工匠们竟对青铜铸造束手无策。郎世宁只好在设计图样的同时兼作铸造指导。更令郎世宁不会想到的是,这个中国的欧罗巴风格十二生肖兽首,竟在日后成为国际炒家竭力打造的“摇钱树”。

(二)中西设计思维之差异性

从思维类型看,不管是二分法(将思维活动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三分法(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或顿悟思维)、新三分法(钱学森的新三分法将思维划分为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还是六分法(即赵仲牧所整列出的原始一神话思维、审美一艺术思维、思辨一分析思维、体悟一直觉思维、计量一运算思维和日常一综合思维)等,都只是一种较为笼统的划分。一般认为,西方人偏重逻辑思维,由此导致其科技发达的局面;东方人偏重形象思维,由此带来东方艺术的兴盛。但我们不能由此判断中国科技落后的根源在于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回顾历史,中国科技的发展水平一度领先,涌现出大量的伟大发明创造,中国古代设计具有独特风格和优良品质,比之西方设计绝不逊色。由此可言,思维方式不存在优劣之分,而造成中国人的设计思维不同于西方人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的设计思维不完全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的,用“形象思维”来概括中国人的设计思维基础过于简单化了。

有学者明确指出:中国或者“中式”思维方式的特性在于,类比生成的辩证思维、直觉思维、整体思维以及天地人三才的设计思维等特性;而西方思维方式的特性在于,潜藏的朴素唯物论辩证思维、理性思维、分科系统思维、宇宙观下的科学设计思维等特性。另有王树人先生在《中国传统智慧与艺魂》一书中指出:西方传统思维从不动的最高实体作为现成的对象,表现为理性的规定性,即对实体下定义,并进而作判断、推理、分析、综合。西方传统思维类型属于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亦或思辨-分析思维,计量-运算思维等等,其整个思维过程都是围绕实体概念展开。与其不同的是,中国传统思维则以“象”为核心,围绕“象”来展开。“形象”一般只指有形的、可视的物象,而“象”不仅包含有形的物象、形象,还包括无形的意象、卦象、声象乃至道象。象思维既包含感性的形象也不排斥理性的抽象,可以概括为“观物取象”和“象以尽意”的“创生性”思维。与西方的逻辑思维相比,对象化的逻辑思维是对对象进行切割、剖析和归纳,它对整体的认识是通过片断与片断相加而得到的结果,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的,其思维过程是静态的。象思维是一种体悟“生命”本真和“生生不已”的动态思维。逻辑思维涉及主体的,主要是认识之理,并不涉及主体境界如何。象思维不仅在求悟中思理,而且要提升到对本真和境界的追求。这从中国传统设计对宇宙、人生中普遍存在的“理”的关注和追摹中可以得到印证,例如:《墨子节用篇》中提到的“器完而不饰”和“质真而素朴”,《考工记》中主张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等等。

三 设计思维的当代文化视野

在世界历史文化的进程中,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文化、设计思维,都有各自独特的渊源和特点。西方文化体现出一种扩散式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思想,带有表现个性的特质,在设计作品中充满了现实的自由性和个人意识。在西方人眼中,世界是一个具体化、精确化的实体世界。思维的根本目的是求知,因此对所有问题都要究根溯源,都要经过形式上的逻辑思辨来把握,表现出严密的系统性、分析性及庞大的理论结构。所以,西方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理性的分析和归纳方式,具有源远流长的科学传统。而中国人的文化,展现出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思想表现出比较集中,注重综合思考,带有感悟、神秘性和求同的特质,使用经验式的直觉把握和直陈式的描述。中国人自古崇尚自然,认为宇宙是无限的,但他们并不站在自然的对立面与之抗衡,而是投身自然,与自然融合,即所谓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表现了中国人追求内在统一和顺应大局的思想。在设计思想和设计方式上,是一种“大象无形”、“象法天地”的“尚象”设计思想观。

当今,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间不断施加着影响力。日本的制造业在全球独树一帜,整个价值链遍及全球,带动了经济的整合以及文化的交流。同样,美国商业文化的代言者一一麦当劳在日本带动了当地快餐文化的兴盛,也是一个企业全球化和文化适应或者文化整合的典型案例。“文化”被定义为人类活动的模式和符号。文化就是人的生活,人们如何吃、怎么穿,人们的信仰和实践行为。全球化将多元文化撮合到一起,产生了“令地球人瞩目”的“混搭风格”。就像Erla zwingle为《国家地理杂志》撰文中所说的那样:“当文化受到外力影响时,它们往往有选择地接受或放弃,而后几乎瞬间启动去变形自身。”

因特网以千变万化的数字形式和媒介,在人类社会建立起简单易行的即时沟通渠道,“摧毁”了文化间的藩篱。脸谱网站(Facebook)就是一个这样的中介,照片分享使得语言障碍在人际互动中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问题。由此可见,视觉元素、图形和符号作为一种视觉表现形式,在文化全球化中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作为设计领域的探索者,不论文化全球化带来了什么,是优是劣,我们无从计较。现实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乐观积极地将中国的设计思维和观念,同世界上其他优秀的设计思维和观念加以比较,找出差异,取长补短。

结语

篇5:浅析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成因

浅析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成因

思维方式差异导致人们在编码过程、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等众多方面的差异,会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带来极大的困难,影响正常的交往.因此,了解思维方式差异是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关键.本论文通过对东西方思维方式的比较,并分析造成思维方式差异的诸因素,以期从根源上认识思维方式对交际的影响.并以此去指导交际行为.

作 者:刘沙沙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黑龙江,哈尔滨,150000刊 名:科技信息(科学・教研)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07“”(31)分类号:B80关键词:逻辑思维 辩证思维 直觉思维

篇6:对于中西方思维差异分析的研究论文

探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与品牌名称汉译的关联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无国界营销逐渐成为一种主流商战模式,商业竞争不再仅仅基于产品的质量,而是慢慢渗入了品牌与文化的因素.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良好的品牌形象及其折射出的能为消费者文化心理所接受的`文化内涵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既然如此,选择一个合适的品牌名称翻译,就成为国外品牌进驻中国和中国品牌走向国际的必由之路.

作 者:赵晶 作者单位:湖南省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刊 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年,卷(期):2007“”(10)分类号:H1关键词:

篇7:对于中西方思维差异分析的研究论文

语言思维差异与中西语境会话方式之比较

语言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不同的文化观念、民族特性和语言思维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语言环境.根据文化语境理论和会话方式的划分理论可知中国文化是高语境文化,英美文化是低语境文化;高语境文化下的会话大多是高体贴会话方式,而低语境文化下的会话多属于高介入会话方式.两种会话方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作 者:路红霞 LU Hong-xia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青海,西宁,810016刊 名: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008“”(3)分类号:H319.9关键词:思维 语境 高介入会话方式 高体贴会话方式

篇8:对于中西方思维差异分析的研究论文

教师对于学生的赞赏与批评研究, 没有在教育实践中发挥清晰、明确的指导作用, 关键在于这种研究的心理学视角过于狭窄。教师处于一定的社会现实之中, 社会情景以及学生不同阶段的个性特征, 导致学生对于教师的赞赏与批评持有不同的心理与行为反应。所以, 从多种角度审视教师的赞赏与批评, 不但可以克服心理学单一学科的视野局限, 有效推进这一领域的研究发展, 而且可以为教师对学生的赞赏与批评实践, 提供更为有效的启示。

一、教师赞赏与批评对于学生的影响以及内在机制

教师赞赏与批评的影响包括学生个体和教学环境两个方面, 但是影响结果却是好坏皆有。教育心理学针对学生个体的研究, 明确地将赞赏的机制分为能力赞赏与努力赞赏, 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1. 教师赞赏与批评的影响与机制。

教师的赞赏与批评, 不但是一种师生互动, 也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多种影响。Thomas的研究认为, 教师的赞赏是一种积极的强化机制, 持续一致的赞赏既可以鼓励这种行为, 也可以杜绝令人不快的行为。因此, 赞赏可以成为一种教室中的动机工具, 当然这要使用学生的名字、选择合适的赞赏语言并精确陈述需要赞赏的优点和行为。在小学和初中期间, 教师对于学生的赞赏与批评在教室氛围、课堂气氛的塑造方面更加具有重要的影响[3];同时, Baker的研究表明, 教师的赞赏与批评分别会导致积极与消极的师生关系、以及学生群体关系的弱化与强化。

教师的赞赏与批评对于学生的影响结果, 却存在不同的观点。一些研究较为肯定教师赞赏的积极作用, 认为赞赏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努力;另一些研究则表明教师赞赏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会引起被赞赏学生的心理抵触、乃至是别人的嘲弄与歧视, 进而对于学生的群体关系产生弱化作用。同样, 教师对于学生的批评结果依然是积极与消极并存。因此, 对于教师赞赏和批评的影响, 需要进行具体的分类以便进行更为深入、准确的探究。

2. 教师赞赏与批评的内在机制:

能力与努力。有关教师赞赏与批评认知的心理学研究, 核心是努力与能力的区分, 前者如你很/不努力, 后者如你真聪明笨[4]。同时, 这两种特征在西方社会的认知结构中还存在补偿性关系。

就赞赏来说, 总体性的研究结论认为能力赞赏能增强学生动机, 而努力赞赏则有削弱学生自我能力感的倾向。Dohrn&Bryan认为, 学生对于努力与能力两方面的赞赏具有不同的偏好, 学生更认为能力赞赏更重要, 也更喜欢。国内的研究已经对此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梳理, 认为赞赏效果好坏的关键在于赞赏的真诚感、活动归因、自主感、自我效能感以及行为标准与期望等诸多心理因素[5]。

就批评研究来说, 能力方面的批评具有极大的负面作用, 而努力方面的批评, 似乎增强了学生的自我能力感。Mueller&Dweck认为一旦学生具有失败的行为表现, 接受到能力批评的学生, 更倾向于将自己的失败归结于自己的能力不够而非努力不够, 于是学生进而就会在行为表现方面显得消沉;而学生在开始的时候即使有失败和不足, 但是接受到教师的努力批评, 学生会更加积极和努力地克服后来的困难与问题。与教师赞赏的研究相比, 国内有关批评的引进与研究方面比较薄弱。

在西方国家的学生认知结构中, 能力与努力是一种相互替代的补偿性关系, 完成同一任务目标可以是较低的能力与较多的努力相结合, 或是较高的能力与较低的努力相结合。对学生来说, 努力随着自我控制而变化, 但是能力则是难以改变的个人内在特质。于是, 能力方面的批评对于学生的自信、自我效能具有较大的打击, 而努力方面的批评相反会强化学生的自信与自我效能感。但是学生的这种认知结构却存在跨国差异, 如Burnett的研究, 发现澳大利亚的初中生比英国的初中生更喜欢努力赞赏。所以, 教师赞赏和批评的效果, 不但依赖于相应的心理认知机制, 还与更为具体的情境表现相联系。

二、教师赞赏与批评的情境表现

教师赞赏与批评的情境表现, 包括教师的表现与学生的期望, 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国外教师给予学生的赞赏相对于批评更多, 但也不频繁。Merrett&Wheldall的研究认为, 总体上尽管教师的正面反馈多于负面反馈, 但是两种反馈的出现频率都比较低;他们对于英格兰128位教师的观察发现, 56%的教师以赞赏为主, 44%的老师以批评为主, 其中31%的老师使用的赞赏是批评的两倍。Dunkin&Biddle的研究发现, 教师在教室中每5分钟才出现一次赞赏, 而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说, 其获得的教师赞赏几乎是两个小时的教室时间才有一次;而且教室中的赞赏与教师的教学风格、个性, 以及学生需要赞赏的感知有关。

教师使用赞赏与批评的方式, 在不同的方面具有差异。在能力与努力的区分上, Mueller&Dweck对五年级的学生研究发现, 教师的能力表扬或批评倾向于学生的行为表现, 而努力赞赏与批评倾向于学生的学习表现。Merrett&Wheldall也发现在学习方面, 教师使用的积极赞赏是批评的三倍, 而在社会行为方面, 教师使用的批评是赞赏的五倍。在使用方式上, Blote认为教师的口头赞赏比书面的赞赏更强烈和细致, 因而对于学生具有的积极影响更为直接和有效。在教师性别方面, Merrett&Wheldall发现, 女老师对于男学生的行为表现较为敏感也关注较多, 但是其对于男生的行为表现方面的批评也较多;而男教师往往从男性的角度评判男生的行为表现, 也不太关注这一方面, 相反较为关注学习方面的表现, 其给予男学生学习方面的赞赏较多。

在学生对于教师赞赏和批评的期望方面, 不但具有期望程度的差异, 也具有公开与私下给予方式的差异。Burnett使用了赞赏态度问卷, 在澳大利亚调查了747名8~12岁的学生, 研究结果现示91%的学生喜欢经常或者是有时被老师赞赏, 而9%的学生从来就不希望老师赞赏, 84%的学生希望获得老师的努力赞赏, 而16%的学生希望获得老师的能力赞赏, 94%的学生希望获得学习方面的赞赏, 92%希望获得社会行为方面的赞赏;69%的学生喜欢非公开的赞赏, 只有31%的学生希望获得公共场合的大声赞赏。Merrett&Tang运用为赞赏、奖励、惩罚与斥责问卷, 在英国调查了1779名8~11岁的小学学生。结果显示, 90%的学生希望经常或者是有时被老师赞赏, 10%的学生从不希望获得教师的偏好;58%的学生希望被教师静悄悄地赞赏 (其中包括10%不想获得赞赏的学生) , 42%希望公开的大声赞赏。因此, 英国学生比澳大利亚的学生更多的希望公开的大声赞赏。

年龄对于学生期望教师的赞赏或批评也具有重要的影响。Burenit调查了6个农村小学的747个学生, 学生年龄从7岁到12岁, 研究发现年龄较大的孩子对于教师赞赏的期望程度较低, 受到努力赞赏而非能力赞赏时的满足感也不高, 年龄较小的孩子期望教师的赞赏程度较高, 只要受到赞赏就高兴。

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 共同的研究理论一旦被放入具体的实证研究中, 就会产生研究结论方面的诸多差异。这些在西方不同国家的具体研究差异, 表明教师赞赏与批评的跨文化差异, 这也预示着本土文化中的教师赞赏与批评必然与西方国家必然有着极大的不同。

三、教师赞赏的中西方差异

Salili等人认为, 跨文化的情境差异对于个体的行为归因理解具有重要影响。因此, 中国独特的文化造就了本土教师批评多于赞赏的机制, 但是本土文化也存在解决这种差异的认知结构。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具有巨大的差异, 崇尚集体主义, 强调人们彼此之家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依赖, 中国学生对于成绩的感知大多是集体主义而非西方的个人主义。在儒家哲学的影响下, 人们对于教育给予了很高的期望, 学习与教育不但是人们成功的阶梯, 也是塑造个人修养的重要方式。中国学生在教育中的突出理想就是努力、坚定和卓越, 所以中国的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就接收到严格的纪律约束以确保顺从。因此, 在中国孩子的教育中, 如果没有什么突出的原因而赞赏孩子是对孩子不利的, 责备和惩罚则是教育的必须。因而对于孩子的赞赏也较少, 而对于孩子的责备与纪律惩罚则是很频繁的。Hau&Salili的研究也显示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学习努力, 较多地鼓励努力归因, 强调学习努力, 与此相伴随的是对于孩子的严格要求和严肃的教室环境。

Salili等人在香港的研究发现, 学生只有在付出巨大的努力取得成功之后才能获得赞赏或是中立的评价, 而孩子在获得失败之后必然获得批评。因此, 学生接收到的批评多于赞赏, 学生在巨大的成功之后才能获得赞赏, 学生认为成功之后的赞赏和失败之后的责备分别是高能力和低能力的象征。同时, 年龄较大的学生对于教师的赞赏期望程度低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因此, 中国教育依然是传统的文化视角, 认为赞赏会宠坏孩子;学生对于赞赏的经验认识就是高超的能力、聪慧、服从和其他美德的拥有, 因而赞赏不会导致中国学生对于自我能力的较低感知。

对于能力与努力的关系, 中西方具有不同的信仰, 西方人认为二者是补偿性的关系, 中国人则认为二者是平行的关系。对于中国人来说, 即使具有较高的能力也需要努力, 能力能促进效率的提高, 但并不是一个非常突出的因素。中国教育中较为注重目标导向, 能实现目标是最为重要的, 因而是能力还是努力导致目标的实现并不重要。在批评方面, 就中美进行比较来理解, 美国责备暗含的信息是“你努力不够, 但是你能力很高”, 但是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老师责备的含义则是“你努力不够, 你的能力尤其不高”, 初看起来, 中国教师对于学生的责备具有致命性的打击影响, 但是不然, 因为中国的文化认知里, 能力是能够通过努力和学习技巧调整的可控因素, 因此中国老师的责备也暗含了这样了意思“你很懒, 这就是你的能力为什么不高的原因。”

根源于独特的文化积淀, 虽然中国教育的现实与西方国家不同, 教师批评多于赞赏且更为严厉, 但这种文化积淀也为承受这种现状提供了独特的认知结构。通过进一步跨文化的深刻比较, 可以为本土的教育提供有效的启示和指导。

四、思考与借鉴

从以上国内外的研究, 可以发现巨大的跨文化差异, 对此进行的深刻思考, 可以为我国的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从以上国外的研究来看, 教师的赞赏与批评对于学生的影响好坏皆有, 关键是所塑造的认知结构, 同时也受到具体因素的影响。中国独特的文化不但塑造了独特的教师赞赏与批评现象, 也为学生提供了应对这种机制的认知结构。秉承个人主义的西方文化, 在不易变化的能力特征与可以调整的努力特征上更注重前者, 并认为二者是一种替代的补偿性关系;因而能力赞赏与努力批评具有积极效果。但是进入具体的情境表现中, 这种总体上的一致性则具有不同的表现, 而且还受到教师性别、学生年龄、给予方式等具体因素的影响。中国文化取向于集体主义, 更为注重个人的合作性, 因而在个人的认知结构中更注重容易调整的努力因素, 甚至认为努力可以提高个人的能力。中国教育过高的期望导致中国教师更多地使用批评, 甚至是在批评中把能力和努力贬低结合起来, 但是中国集体主义注重努力的文化积淀也为学生应对这种批评提供了独特的认知结构。遗憾的是, 有关中国的研究分析都是来自于国外学者对于香港的研究, 还没有大陆的实证研究数据, 因此本土研究还需要在借鉴西方同类研究的基础上拓展。

借助于以上的研究思考, 可以为我国教师进行赞赏和批评的教育实践, 提供一个有益的启示。

首先, 在看待教师的赞赏与批评上, 中西方的教育实践中, 教师的赞赏都不频繁, 而批评似乎更多一些, 这符合教育规律。因为训诫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 功能主义的教育理论就认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社会规则的内化, 规则内化比技能传承更为重要。学校作为一个规则内化与训诫的教育场所, 必然具有大量的批评, 而对于学生遵守规则是一种理所应当的行为, 教师并不一定赞赏, 但是对于学生违反规则的违纪行为, 则必须批评, 这也就是教师批评较多的原因。

其次, 西方的研究都显示出教师在学生的行为表现方面使用批评较为频繁, 而且倾向于具有消极作用的能力批评, 而在学习方面倾向于使用赞赏, 倾向于具有积极作用的努力批评, 这表现出国外教师较为注重学生学习而忽略行为素质的倾向。在我国应试教育影响较为严重的氛围下, 这种倾向应引以为鉴;因为良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而不仅仅是一种以学习技能为长的单一人才。

再次, 在具体的实践中, 教师赞赏和批评对于学生的影响, 要考虑到诸多的因素, 比如学生的年龄、学生对于赞赏和批评的期望程度、学生的性别差异、口头还是书面、公开还是私下等。

良好的教育需要教师针对具体的学生恰当地使用赞赏与批评, 合理结合二者的使用, 一味地赞赏或是批评都并不可取, 这需要教师在教育实践中, 进行有效的总结与提升。同时, 教师赞赏和批评的实践风格与表现, 也受到民族文化积淀的深刻影响, 社会舆论对此也应该深刻地认识和理解, 而不要一味地倡导赏识教育而忽略教育内在的规律与教育实践的本土文化根基。

参考文献

[1]Paul, Burneit.Teacher Praise and Feedback and Students’Perceptions of the Classroom Environment.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2, (1) .

[2]Elwell, William C., Tiberio, John.Teacher praise What students want.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1994 (4) .

[3]Thorp, H.S., Burden, R.L., &Fraser, B.J.Assessing and improving classroom environment.School Science Review.1994 (75) .

[4]Dohrn, E., &Bryan, T..Attributional instruction.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1994 (26) .

篇9:对于中西方思维差异分析的研究论文

关键词:中西思维差异;高中英语教学;影响;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31-02

汉民族与英美民族的思维差异不仅制约着各自的交际行为,而且还影响着各自的语言模式。高中生对英语的理解,不仅仅取决于语言水平的高低,对文章所涉及的文化思维方式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也非常重要。然而,外语教学的目的注重于学习书本知识迎接考试,却忽略了这门语言的文化背景及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偶尔涉及文化思维方式时,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意识,了解中西思维方式差异,有利于高中生更好地正确理解和使用英语。

一、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语言表达的影响

1.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词的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一语言现象称为词文化。由于英语民族擅长抽象思维,故其语言往往偏重于使用名词和介词。如:“sea”这个词在英语中的文化内涵就极为丰富,如:“当水手”叫作go to sea;“搭船”叫作by sea。英国人常把大海同“许多”、“大量”联系在一起,如“a sea of fish”,“a sea of troubles”等。

2.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句法结构的影响。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使得英汉语言在结构上也有很大的区别: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句中,主谓结构突出,句子结构严谨,长句和复杂句用得较多,句子之间粘连密切,并特别重视连接词的作用,语法较为复杂。而中文的句子缺乏连接词,仅通过意思使之联系,表达简洁。举个简单的例子:On Wednesday afternoon,I sat in the den,while listening to music,enjoy the love story,suddenly heard the sound on the glass window,then a bird standing on my windowsill,behind followed two lovely birdsbaby,keep tits.用中文表达就是:在一个星期三的下午,我坐在书房,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欣赏着爱情小说,突然听到玻璃窗上发出声音,接着一只小鸟站在我的窗沿上,后边跟着两只可爱的鸟宝宝,不停地欢叫。英语的时态运用也比较灵活。如汉语需要用某些词汇表达的意思,英文中只需要变化时态就可以解决。

3.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语篇结构的影响。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直线式,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主要是螺旋式。相比较下来,中西方在思维上有很明显的区别:中国人习惯迂回,曲线思维,西方人习惯开门见山,直来直往;中国人习惯比喻,善于形象思维,西方人就喜欢下定义,看重抽象思维;中国人侧重综合考虑,讲究天人合一,西方人重视逐步分析,凡事一分为二。中国人在表达上比较注意逻辑性,先详细解说某件事的原因,讲述一大堆道理之后才会有个最终的结果,也就是他要表达的目的。而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就喜欢直攻主题,先表达出自己的中心思想,再说出这件事情的原因,在表达意义上让人觉得不是在解释这件事,只是简单地叙述,他们不会像中国人表达“因为……所以……”一样,“Because、so”这些因果词语反而不经常放在一起,在分析一件事上,他们会将general转化成specific,然后从summarize到exemplify,从whole到respective。列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同样一句话,中西方表达的方式就不相同,比如用中文表达: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而来世只是一种虚无的寄托,一种放弃的借口,所以我们要抓住每分每秒,珍惜生命,充分利用时间来完成自己的理想,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但是用英文表达,它的表达方式则是:We must treasure every minute,love life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 time to complete their own ideals,love everyone around。Life is short such as fleeting,while the afterlife is just a kind of nothingness sustenance,one to give up an excuse。

二、跨越思维方式差异,进行有效教学的策略

1.鼓励学生学好祖国文化,培养自身的文化敏感性。中西文化差异是造成思维差异的直接原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中西方两种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更要向学生揭示中西方文化在深层文化价值观念上的不同。鼓励学生学好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在熟悉掌握本国国土文化的基础上,在接触到西方文化时才能体会到中西的差异,进而归纳总结以培养自身的文化敏感性。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能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规律,独立思考,进而达到能灵活运用英语的目标。

2.课堂教学中加强文化输入,培养创造性英语思维。要想使学生们在语言交际能力和英语思维方面有所提高,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文化导入和课本分析进行有机的结合。根据实际授课内容,讲授相应的背景知识,把将涉及到的英语国家的文化(如历史、地理、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穿插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快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英语思维。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培养英语思维方式。创造能让学生的英语语言思维更加活跃,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要鼓励学生在学好课堂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第二课堂。首先应排除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掌握正确的英语思维方法。此外,语言必须和实际紧密结合。在课上,让学生积极动脑,争取主动发言;在课下,组织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写成书面文字,用写作的形式进行锻炼,或者到“英语角”去练口语。

由于受多方面的影响,中西思维方式存在巨大的差异,这对英汉语言的交流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对中西方的思维方式的培养也要深度重视,培养学生多思维考虑问题,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英语基础、本国文化,还要学习西方文化,在英语学习中开展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祖婉慧.中西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DB/OL].中国教育人才招聘网,2008.

[2]侯莹莹.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J].山东农业教育,2006,(3).

[3]关于中英文思维之差异[DB/OL].http://rockandrolljack1.blog.sohu.com/110271353.html.

[4]名师剖析:中西文化差异在托福真题中的体现[DB/OL].http://www.reader8.cn/exam/2009/0704/article_31842.html.

篇10:对于中西方思维差异分析的研究论文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西方的差异及其走向现代化的思考

中西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差异使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存在明显差别.前者推崇整体统一、直觉感性、中庸调和及内在超越,后者注重个人独立、逻辑论证、矛盾斗争及外在超越.这些差异对中西方各自的社会发展进程具有显著影响.面对与西方的发展差距,我国要想早日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必须首先实现思维方式的`现代化.

作 者:阮爱莺 RUAN Ai-ying  作者单位: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福建,福州,350001 刊 名:宁夏党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XIA COMMUNIST PARTY INSTITUTE 年,卷(期): 4(6) 分类号:B022 关键词:思维方式   西方   现代化  

上一篇:四年级作文:给母亲的一封信下一篇:安全生产管理台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