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用追悼会悼词

2024-07-26

单位用追悼会悼词(精选7篇)

篇1:单位用追悼会悼词

各位亲友、各位来宾:

寒风瑟瑟奏哀乐,江水凄凄唱挽歌。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梁**同志。

梁**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年9月15日上午11时11分与世长辞,享年51岁。

梁**同志的一生,是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一生,是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梁**同志1962年11月11日生于临海市大石区文溪乡百步村,1969—1976年在文宣中心校学习,1976—1979年在家务农,1979年**月参加工作,一直在温岭市港航管理处工作。

梁**同志在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中,忠诚于党的事业,热爱人民,政治立场坚定。

她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工作,都是勤勉敬业,无私奉献,廉洁自律,率先垂范。

为了自己所钟爱的港航事业,倾尽心血,无怨无悔,对工作尽职尽责,对业务精益求精,几十年如一日,深受领导和企业的好评。

她在身患重病期间,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以顽强不屈的意志阻击着病魔的侵蚀,在与病魔斗争的同时,还一直关心关注着她深爱的港航事业,带病坚持上班。

梁**同志坦诚正直,性格开朗,谦虚谨慎,生活节俭,作风质朴,关心同志,与人为善,平易近人,家庭和睦,团结邻里。

特别是对儿子从严教育,严格要求,培养了一位德才兼备、事业有成的好儿子。

人间未遂青云志,天上先成白玉楼。

梁**同志走了,带着对美好人生的无限眷恋,永远走了,从此,儿子失去了一位慈爱的母亲,丈夫失去了一位温情的妻子,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同事。

她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对党的忠诚,坚持原则的赤子之心;勤政务实,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锐意进取,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廉洁自律,无私奉献的优秀品德;为人正派,襟怀坦荡的高尚情操,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今天,你走了,带着亲人的悲痛,悄然离去;今天,你走了,带着同志们的无限伤痛,悄然离去;今天,你走了,带着你美好的憧憬,悄然离去。

你走了,你的丈夫失去了他心爱的妻子,从此漫漫长夜只有他孤独的泪水。

同志们,最初的哭声与最后的去世,都是人生的必然;最初的晨曦与最后的晚霞一样光彩照人。

51年前,梁**同志来到人世间,今天她魂归故里,在家乡的土地上长眠安息,我们相信,她会把生命的第一粒飞尘都融化在泥土当中,去回报栖身的土地。

人死不能复生,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控制感情,抑制悲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再创佳绩,以此告慰梁**同志的在天之灵。

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向梁**同志致以深切的哀悼,并向其家属致以亲切的慰问。

梁**同志,安息吧。

篇2:单位用追悼会悼词

xxx同志学习,要学习他正正派派做人,清清白白做官,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工作,做一个平凡而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学习他就是要象他那样,党叫干啥就干啥,不图名、不牟利,不讲索取;学习他艰苦创业、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学习他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悼念xxx同志,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奋发拼搏,努力工作,把二轻集体工业推向一个更高的台阶,为我市实现“龙门三跳”目标、把我市建成现代化新型工业城市做出更大的贡献!

xxx同志安息吧!.

篇3:探析地勘单位人才“不够用”之困

一、人才“不够用”的主要表现

(一) 人才总量不足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教授余际从先生一直关注地质人才短缺问题, 他曾指出, 我国地质人才存在4个不足、1个不完善的现状。4个不足中的第1个不足就是人才总量不足。地质从业人员总量不足, 专业人员和技术工人严重短缺, 甚至不能满足工作项目基本的人员数量要求, 更遑论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和技术能力、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所谓“人才”了。笔者所在地勘单位某部门负责人就常常抱怨:过去没项目着急, 现在有项目没人更着急。一堆活没人干, 工作都没法开展。

(二) 人才结构性不足

许多地勘单位都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地质行业低谷时期, 人才流失、减员增效、岗位变换原因等使得大量地质从业人员离开了地质工作岗位, 以后也未得到足够补充, 地质一线人才严重不足;兼具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不足;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等科技领军人才稀缺;既熟悉地质工作, 又熟悉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和项目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大量缺乏。

(三) 人才效能不高

近年来, 地勘单位在如何用好人才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践, 有成功的经验, 更有深刻的教训。一是选拔、引进的人才“高知低能”, 理论上头头是道, 实践中不出成绩, 不能胜任岗位的真正需要;二是选拔、引进的人才不能“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 造成了人才浪费;三是缺乏健全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 用而不养, 竭泽而渔, 使人才泯失或流失;四是缺乏积极的企业文化和选人用人机制, 人才使用随意性大, 使人才被埋没、受排挤, 造成人才浪费和流失。

二、人才“不够用”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 地勘单位对人才工作重视不够, 缺乏长远规划

上世纪90年代, 我国地质行业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历史低谷期。由于地质行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 地勘单位在改革过程中, 未能得到有力的政策扶持和宏观指导, “摸着石头过河”, 以“转产、减员、增效”为主要做法来应对当时的行业低谷期, 对产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发展没有长远的规划。结果, 在技术、资金、人才都处于弱势的情况, 许多地勘单位在多种经营项目方面损失了资金, 白交了“学费”, 在地质找矿方面错失了机遇, 流失了人才。当时地勘单位经济形势严峻, 严重的甚至有半年发不下来工资的现象, 一方面原有的地质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大量流失, 另一方面地质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时都不愿到地勘单位, 地勘单位出于“减员增效”“人多包袱重、人少负担小”的观念也不愿引进大中专毕业生。

(二) 地质工作的行业特点, 制约了人才的引进

当前地质工作的行业特点主要有三个:一是条件艰苦, 二是待遇偏低, 三是流动性强。

地质行业是艰苦行业, 野外工作区域多是自然条件恶劣、远离人类文明的高山大川、戈壁荒漠, 交通不方便, 吃住条件差, 背着矿石样本爬山涉水, 没有强健的体魄和甘于奉献的精神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计划经济体制年代, 地勘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在各行业中居于上游, 作为“公家人”社会地位也较高, 但近十多年来, 随着不同行业收入的不断调整提高, 地勘单位工作人员的收入水平早已失去了计划经济体制年代的优势, 居于社会平均水平中下游, 与部分垄断行业更是不能比, 高付出却没有高收入的回报也就没有了应有的社会地位。如近年来, 部分投资矿产开发的私营企业主, 开出10多万元的年薪只求地质高级工程师能任其顾问, 不必在野外奔波, 而这些地质专家在地勘单位常年扎根野外一线的年收入也不过七八万元, 巨大的反差让人无语。

地勘单位广为流传的“有女不嫁地质郎, 一年四季守空房, 有朝一日回家转, 抱回一堆破衣裳”, 不仅形象地刻画出了地质工作人员的强流动性, 也反映了其家庭成员要付出更多的尴尬。长期在野外工作, 作为独生子女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 成家后不能经常与妻子儿女团聚, 使得许多优秀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到地勘单位就业。

(三) 我国地质教育弱化加重了地质人才“不够用”

受市场经济的冲击, 我国地质教育受到了严重弱化, 原地质专业院校要么被其他院校吞并, 要么整合升级为综合性大学, 无一例外的结果是地质专业教育边缘化, 因而培养出来的人才“不适用”加重了地质人才的“不够用”:一是地质专业毕业生总量与需求相比严重不足。二是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与地质人才需求严重脱节。三是培养出来的部分毕业生眼高手低, 不能尽快胜任地质工作。

(四) 地勘单位人才机制不健全, 降低了人才效能

地勘单位由于体制因素和行业特殊性, 在人才的培养、选拔、引进、使用和激励等方面存在思想不解放、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现象, 没有真正用好用活人才, 降低了人才效能。

1. 人才观念陈旧, 选人用人机制僵化。

目前地勘单位的现状是引不进“新”人, 养不住“高”人, 找不出“能”人, 培养、选拔出来的人才与发展需要相脱节, 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 不符合发展和岗位需要。一是地质类专业大中专毕业生生源少, 能招录进单位补充人才队伍就不错了, 质量上不能严格保证;二是地勘单位的职工依附强性, 尤其是职工子女就业, 地勘单位形势好时不论学历高低, 不问专业是否需要, 只要是职工子女一律接收, 地勘单位形势不好时职工子女就不了业的硬着头皮还要接收, 而非职工子女要么进不来, 要么不愿来, 结果接收的大多是无法发挥作用的“人才”;三是选拔人才的标准不科学, 重了学历、职称和资历, 却轻了品德、实用和能力, 要么埋没了潜在的人才, 要么使得选拔、引进的人才不能达到“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 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只得储备或转岗, 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四是地勘单位由于人才新生力量不足, 不能支持地质工作格局的与时俱进, 地质方面科研投入少甚至没有, 新的找矿理论、新的找矿方法不能及时创新和应用, 固有的传统管理模式也极大地限制了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才的发展。

2. 人才使用机制不健全, 没有真正地用好用活人才。

一是缺乏健全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对人才只用不养, 造成人才的泯失和流失。分配激励机制不合理, 甚至反激励, 在收入的内部公平性和外部竞争性方面, 人才的“高”贡献与“低”收入不匹配;培训机制不完善, 缺乏长远规划, 要么不愿投入资金, 要么因“工作离不开”而使有能力、有潜力、有需要的人才错失一次又一次的培训机会, 不论有多大潜力的人才没有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和提高最终也将归于平凡;人才成长机制有缺陷, 有较为严重的论资排辈、“学而优则仕”现象, 人才成长缺乏足够宽松的环境和氛围。二是人才使用机制呆板, 简单粗放, 人才“不适用”、“不被用”, 造成人才浪费和流失。部分人才引进后, 才发现学非所用、用非所长, 不能得到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和舞台, 被闲置、被浪费, 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而从单位流失;对人才求全责备, 不能差异管理, 量才适用, 要么认为无所不能而小材大用, 要么放大不足而大材小用, 还有的忽视了人才的个体化特点而任用不当, 比如让技术专家去搞经营或者让管理人才去技术攻关的行为, 那就不是在使用人才而是在糟蹋人才了。

三、解决地勘单位人才“不够用”问题的措施

(一) 重视人才工作, 做好人才规划

地勘单位要切实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做好人才培养的中长期规划。人才规划要立足当前实际, 考虑长远目标, 既注重现有人才的选拔、培养和提高, 又着眼长远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要有前瞻性、长远性, 避免短期行为和规划落后于发展形势的情形;要注意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趋势, 使人才规划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 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 创新激励机制, 完善人才制度

地勘单位要结合行业特点,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如人才的引进机制、选拔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人才选拔机制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公平竞争, 重学历、重职称、重资历而不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 要敢于打破陈规, 把能力强、水平高、潜力好的青年人才选拔到适用的岗位上来。人才评价机制要坚持实事求是, 实用为重, 避免以偏赅全, 对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要区别标准, 借助专业的人才评价机构进行评价。人才激励机制要考虑人才是“人”, 有正当的个体需求, 人才是“才”, 有培养、提高的空间和需要, 人才是“资源”, 有“人尽其才”的资源属性要求, 在收入分配、教育培养、适用尽用、发展环境等方面建立健全激励制度, 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创新激励机制, 完善人才制度, 提升人才总量、保证人才质量、优化人才结构、人才适用尽用, 最大限度地解决地勘单位人才“不够用”之困。

(三) 多措并举, 弥补人才结构性不足

一是努力提升地勘单位综合实力和职工收入水平, 增加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二是坚持规模与质量并重, 积极引进大中专毕业生, 充实后备人才队伍;三是建立完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 打破固有的条条框框, 多渠道、多形式引进紧缺急需人才和高层次人才, 不求所有, 但求所用;四是积极协调, 统筹安排, 通过业务培训、学术讲座、经验交流、技术比武等形式, 抓好人才队伍的理论更新和技能提高, 尤其是创新人才和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五是依托重点地质项目, 加强与地质院校合作, 通过吸纳院校教师、在读研究生等外部技术力量参与项目实施, 帮助解决重大技术难题, 提升地勘单位人才队伍科技攻关能力;六是返聘退休老专家, 发挥他们在项目决策、项目管理、技术指导和“传帮带”方面的积极作用, 培养青年人才, 必要时可坚持自愿量力地原则让他们直接参与技术工作, 弥补地勘单位人才不足。

(四) 用好用活人才, 提高人才效能

科学发展以人为本, 人才发展以用为本。用好人才是人才工作的中心环节。地勘单位面对严峻的人才“不够用”之困, 更是要用好用活每一个人才, 不埋没、不浪费、适用尽用, 提高人才效能。一是要破除“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 不能简单地把“提拔”作为各类人才的激励措施, 要从制度方面以多角度、多形式的激励措施把人才引导到各个领域中去;二是要结合每一个人才的具体特点, 差异化管理, 扬长避短, 量才适用, 既不大材小用, 也不小材大用, 更不执才乱用, 做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三是对人才要有包容之心, 人才不是神, 会有缺点, 也会犯错误, 所以我们要有使用人才的胆识, 对人才大胆择长而用, 而不是纠缠于人才的缺点畏而不用, 浪费人才。

(五) 建议国家统筹规划, 加强指导, 立足大学教育, 积极培养地质后备人才

篇4:单位用追悼会悼词

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路程、时间与速度”后,学生在做与之相配套的《作业本》中的习题时,碰到这样一道题:“从甲地到乙地有4500米,小明跑了10分钟到达,小明平均每分钟跑多少米?”对这道题,学生都能列出正确的算式和计算出正确的结果:4500÷10=450。可450后面的单位名称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米/分”,另一种是“米”。单位名称该写什么呢?有些老师认为必须用“米/分”。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访问了很多一线教师,他们也说曾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是教材中没有明确规定,也就不知道哪个正确,于是他们有的就按照自己的理解规定一个单位名称,有的干脆不作统一规定,写路程单位也行,写速度单位也对。看来,这是一个普遍存在于教师心中的疙瘩。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有很多的知识是硬性规定的,不能根据教师自身的理解来定答案,所以笔者认为,很有必要搞清教师产生这一错误认识的原因。

【成因剖析】

1.特定的单位不能改。这个问题求的是速度,速度是指单位时间里所通过的路程,它与时间、路程一样都有自己特定的单位。4500÷10=450中“4500”是路程,它的特定单位是长度单位“米”,“10”是时间,它的特定单位是时间单位“分”,“450”是速度,它的特定单位就是速度单位“米/分”,因而就必须带上速度的单位“米/分”。

2.既要数值相等,又要意义相同。在解答应用题时,求解算式是解答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算式左右两边数值不但要相等,而且意义要相同,否则,将会给学生对算式意义的认识造成模糊不清的结果。左边两个关系量4500÷10是表示求速度的意义,那么右边450也应表示速度的意义,既然表示速度的意义就应用“米/分”作单位,如果用“米”作单位,那么右边“450米”就是表示路程的意义,这样算式两边的意义就不相同了。因此,速度单位不能用长度单位代替。

3.在学习速度单位之前,这样的问题可以用“米”作单位,在学习速度单位之后就必须要用规范的速度单位“米/分”。在中学的物理教材中,速度的表示形式是“千米/时、米/秒”。为做好中小学教学的衔接,本题的单位应该是“米/分”。

【观点呈现】

综上所述可知,观点是“米/分”的教师,是认为本问题是求速度,认为算式4500÷10表示的是速度的意义,那么右边450也表示速度的意义,所以应用速度单位“米/分”。通过请教专家、翻阅教材教参、查阅资料、思考分析后,一致认为:这个问题算式后面的单位名称应该用路程单位“米”。理由是:

1.本问题不是求速度,而是求路程。

“小明每分钟跑多少米”是问“小明1分钟跑多少米的路程”,它与求“10分钟、20分钟……跑多少米”的实质意义是一样的,都是求路程,只是路程的长短不同。既然求路程,就应该用路程单位“米”。

另外,还需要搞明白的是:在求“1分钟、2分钟、10分钟……跑多少米路程”中,规定把“1分钟所行的路程叫作速度”,因此,“小明每分钟跑多少米”这个问题只是表示速度的意义,而不是求速度。

2.用“米”作单位既能表示路程的意义,也能表示速度的意义。

在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62页“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一课中,有这样一句描述:“卡车1小时行驶60千米,也就是卡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可以看出,“每小时行的路程60千米”既表示路程,也表示速度,所以本问题用“米”作单位既符合“每分钟跑450米”的路程的意义,也符合表示速度的意义。如果求“1分钟跑多少米”用”米/分”作单位,而求“2分钟、10分钟……跑多少米”用“米”作单位,这样既让人费解,也让人难以接受。上述教师说到算式两边的意义要相同,其实左边4500÷10是一道平均除的算式,表示把4500米平均分成10份,求每份是多少米?也就是平均每分钟跑多少米?右边的450就是表示平均每分钟跑450米,所以说算式两边的意义是完全相同的。

3.当问题是“速度是多少”时用速度单位。

上述教师说在学习速度单位之前,这样的问题可以用“米”作单位,在学习速度单位之后就必须要用规范的速度单位“米/分”。其实不然,笔者仔细翻看了北师大版所有教材,发现在学习速度单位之前和之后都有过求这样的问题,它们都是用路程单位作单位,像六年级上册第25页例题:从1997年至今,我国铁路已经进行了多次大规模提速,有一列火车,原来每小时行驶80千米,提速后,这列火车的速度比原来增加了40%,现在这列火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答案是:80+80×40%=112(千米);还发现当用速度单位的,它的问题都是问“速度是多少”,可见当问题是“速度是多少”时用速度单位。像本题,如果问题改为“小明的速度是多少?” 就用“米/分”作单位,因为这里的“多少”是指“每分钟跑多少米”,而“米/分”表示的意义就是“每分钟跑多少米”,而且这样的问题是不能用“米”作单位的。中学的物理教材中,用“千米/时、米/秒”作单位的求的都是“速度是多少”的问题,所以中小学是一致的、衔接的。

总之,表示速度的问题是用长度单位还是速度单位,应视所求问题决定,当问题诸如:“小明每分钟跑多少米”“汽车每小时行驶多少米”指的是路程多少,用长度单位。当问题是“速度是多少”时,用速度单位。

篇5:单位退休职工追悼会悼词

今天我们在此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我市优秀的青年干部xxx。

xxx,男,1970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xx临安市人,20xx年6月30日下午,因工作劳累,体力透支,牺牲在他一生为之奋斗的工作岗位上。

xxx幼年聪慧,自小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志向和抱负,深得师生的喜爱,长大后立志报效国家,于1992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先后担任科员、市团委书记、镇党委书记。在长期的工作期间,xxx大公无私,热爱集体,工作积极,勤勤恳恳,认真负责,任劳任怨,作风平易近人,谦虚谨慎,是党的好干部。他多年如一日地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开创性地开展工作,为党的事业作了大量的工作,做出杰出的贡献!

xxx到清凉峰镇任党委书记以后,工作上是离家远了,但在工作中,xxx对自己的要求更严了。思想上,他起到了共产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时刻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坚决与一切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作斗争;

工作上,他时常走访群众,探视百姓疾苦,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的窗口和纽带,充分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

作风上,他一如既往和在本地工作一样,吃住机关,密切联系群众,深入群众工作,高度重视妇女工作,三过家门而不归;在领导和同事面前,不居功,不骄傲;

在生活中,他也严格要求自己,严格执行党的政策,从不搞特殊化,不给组织找麻烦,不占公家一点便宜,体现出了一个新时期共产党人和人民公仆的高风亮节。

回顾xxx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的`一生,勤劳俭朴的一生,艰苦奋斗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为党的事业战斗到最后时刻的一生!

青山永在,英名长留,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样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我们一定要继承xxx的遗志,继往开来,开拓创新,把党的光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篇6:悼词:萧三同志追悼会悼词

1983年2月4日9时55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萧三同志与世长辞了。我们党失去了一位老一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国际著名诗人,一位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为保卫世界和平和促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的政治活动家和国际活动家。此刻,我们的心情非常沉重

和悲痛。

萧三同志1896年10月10日生于湖南省湘乡县萧家冲。少年时代,他曾和毛泽东同志在湘乡县东山小学同学,之后一起在长沙湖南第一师范求学。他和毛泽东、蔡和森等同志一起创建了“新民学会”,并为毛泽东同志主办的《湘江评论》撰稿。此后,他参加了“五?四”运动。1920年与赵世炎等同志一同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法期间,他参加了以“实行社会革命,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的“工学世界社”的组织工作,加入了赵世炎、周恩来等同志组织的“少年共产党”(即“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他经胡志明同志介绍和王若飞等五位同志加入法国共产党,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协助陈乔年、邓小平等同志出版刊物《少年》1923年到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4年1月与任弼时等同志代表中共莫斯科支部参加了列宁的葬礼及护灵活动。同年夏回国。曾任共青团湖南省委书记、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共青团北方区委书记、中共张家口地委书记、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部长和代理书记等职。1927年参加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筹备、组织工作,同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45年出席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全国解放后,先后出席了第一、二、五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萧三同志对中国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斗争以及文化交流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在1928年,他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任教期间,就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30年他作为中国左翼作家常驻代表,出席了在苏联哈尔科夫举行的国际革命作家会议,并主编该会刊物《世界革命文学》的中文版。1934年他出席了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会议,会见了高尔基,并代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作了大会发言。经我党组织批准他参加过苏联共产党,担任过两届苏联作家协会党委委员。在苏期间,他与鲁迅保持着密切的通讯联系,并通过文艺作品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及其领袖人物,写了毛泽东、朱德等同志的传略,写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一些小说、报告文学等作品,被译为俄、保、英、德、法、西、日、捷等多种文字,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萧三同志的作品,充满高度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歌颂党和党的领袖,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映了国内外人民的革命斗争。他坚持文艺的革命性、战斗性和群众性,力求使文艺和革命血肉一体。他的《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一书,一直在我国人民中广泛流传,同时也受到国外读者的重视和欢迎。由他主编《革命烈士诗抄》及其续集,成为进行革命传统、革命理想和革命情操教育的宝贵教材。他坚持诗歌民族化与大众化的方向,努力探索革命文艺的道路,积极宣传、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为中国新文学和新诗歌的成长、繁荣,付出了毕生的辛勤劳动。他的主要诗集有:《和平之歌》、《友谊之路》、《萧三诗选》、《伏枥集》,俄文诗集《湘笛集》、《我们的命运是这样的》、《埃弥?萧诗集》、《萧三诗选》等。萧三同志是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是广为流传的《国际歌》歌词的主要译者之一。为了密切配合革命斗争的需要,他翻译了剧本《马门教授》、《新木马计》、《光荣》和影响广泛的剧本《前线》以及《列宁论文化与艺术》等名著。

萧三同志对我国文学运动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长期担任文艺界各种领导职务,做了大量的工作。1939年春回延安后,任鲁迅艺术学院编译部主任、陕甘宁边区和延安文协常委,文化俱乐部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委委员,并主编《大众文艺》、《中国导报》和《新诗歌》等杂志。1946年任华北文协主任。全国解放后历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书记、顾问、作协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和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为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作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萧三同志又是一位著名的国际文化活动家和保卫世界和平的战士。他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事务局局长、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委员、中苏友好协会副总干事、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理事及书记处中国书记,并常驻书记处工作两年。作为一位著名的文化战士和中国人民的和平使者,常年奔走于世界各地,出席历届保卫世界和平会议,访问过许多国家,两次出席亚非作家会议。参加了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为保卫亚洲和世界和平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篇7:追悼会悼词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至亲、朋友、各位父老乡亲: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隆重的追悼会,沉痛悼念我的姑母不幸辞世,感谢你们前来送我姑母最后一程!

我的姑母,生于1941年农历 月,因患脑疾,治疗长达三年,于2018年

月 日,乘鹤西去,享年77岁。我的姑母一生勤奋劳作,勤俭持家,为人宽厚,心地善良,邻里乡间,赞道传扬。他家有事,亲临其室,必为其劳,悉心过问,耐心相扶。家有客至,笑脸相迎,从不吝惜,忙于厨前,话别饭后。姑母一生苦难,肩负重担,照料子女,收捡家务,操劳家室。

姑母,您尽完了义务,充裕了家庭,可您未尽人命,未享天福,却撒手人寰,辞世而去。治病期间,晚辈如织,忙于床榻,却无法挽留,我们捶胸顿足,心存依恋,却无回天之力,心痛哉,心碎也!

姑母,您走了。前往吊唁的人们,不计其数。您的后辈,为表敬仰之心,怀念之情,在此操办葬礼,让你走得安心。姑母,您的亲人们都到了!我们孝道未尽,愿您九泉含笑,安心走好。

姑母安息,永垂不朽!再次感谢大家!

上一篇:阅读指导课教案获奖下一篇:快速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