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与增效

2024-07-26

减负与增效(精选9篇)

篇1:减负与增效

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处理“减负”与“增效“的关系

所谓的“减负增效”,就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的效益,这是所有一线教师都想拥有教学理想境界。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也是落实“减负增效”的“第一战场”。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握住分寸,实施减负增效、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呢?以下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作法和体会。

一、致力精讲向40分钟要质量

要达到精讲,我认为就必须做到一课一得或两得,不可贪多求全。每节课值得探讨的知识点很多,但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就要抓住教学重点,大胆地裁剪取舍。比如我在教学《认识人民币》的时候对原有教材进行了大胆的改变,除了改变了教材中例题原有的呈现方式外,还对练习部分也进行了删改。用学生熟悉的学习用品猜价导入,既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又直入本节课主题。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这一概念的学习设计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分一分、换一换、议一议等形式,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接受了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

二、多一些开放作业

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知识后,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不感到繁重枯燥。采用一些巧妙的练习,就会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把学习任务完成了。在课堂上完成一部分的巩固练习外,一部分作业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出一出。部分未掌握的学生则根据自身的情况,还可以在课外自由的选择做题目的数量与方式。比如选择同桌互考的、口头表达的、实践操作性的等。这种看似自由分层的作业方式很受学生的喜欢。通过教师教学方法、方式的改变,学生在心理和精神上的负担减轻了,课堂面貌就会发生根本变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维能力的变通性、流畅性和求异性就会明显进步。

三、改革评价模式。

在落实“减负”的工作中,我认为改革评价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因为学生的考试分数的高低成了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高分”成了师生心目中共同追求的“罗马”。在这样的评价体制下,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就成了一纸空文。而要通过加大对学生平时的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创造性地提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有与同学的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考量。

四、加大力度构建家校互动平台。

我校积极拓宽渠道,以家校联动统一认识,形成减负合力,创建了“翼校通”交流平台,这样有效的避免了学校与家庭的不和谐因素。有利的促进了学校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共同发展。“翼校通”内容包含有:学生的文明礼仪、纪律行为、课堂表现、完成作业情况、进退情况、动手能力、活动安全等方面。通畅的沟通渠道帮助家长和教师全面、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在家的情况,有效地避免因为沟通产生的诸多麻烦。

“减负”只是在取舍之间,取其有益的,舍去多余的。才能真正起到“增效”的效果。

篇2:减负与增效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已引起了国家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减负”已成了教育界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金秋时节,我们全体教师学习了省教育厅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是在转变思想方面下功夫,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面向少数尖子生为面向全体学生。

提倡刻苦学习,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这些年不断高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不利于少年儿童养成勤奋学习的好习惯;还有的学校和家长担心“减负”会降低教学质量,影响学校的升学率,影响学生的升学和前途。有些老师总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反之,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就必然降低教学质量等等。

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通知》精神,并围绕着:“减负的目的是什么?减负和勤奋学习的关系如何?怎样才能作到减负提质?”等问题展开了学习和讨论,通过学习和讨论,形成了共识、我的体会如下:

一、明确认识为什么要再次提出要减负

1、四十年前教育部发的那个指示就明确提出:“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是为了使学生学得更好,不是提倡学习上“马虎、偷懒、取巧。”《小学生守则》规定学生要“好好学习”,可见,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同提倡勤奋学习是不矛盾的。凡勤奋,都是一种主动行为。新老《三字经》列举的那些勤奋学习的故事,没有一个不是主动行为。凡被动学习,超负荷学习,都不可能是主动行为,都不能叫做“勤奋”。只有减轻了过重负担,明确了学习目的,学生才有可能主动地勤奋学习。

2、课业负担轻,教学质量低。这是教师业务水平低,工作态度也不好造成的;课业负担重,教学质量低,这是教师工作态度较好,但既无教学经验,又不懂教育科学造成的;课业负担轻,教学质量高,这是教师教学水平高,工作态度好,能不断改革教学方法,重视教育科学的学习的结果;课业负担重,教学质量高,任课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靠的是加班加点,即所谓“时间加汗水”,不注意改进教法,不重视教育理论学习。所以,尽管学生的负担重,来自学校、来自家长、来自社会等各种原因都有,但主要是来自学校和教师。学校教育思想不端正,教师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不当,是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直接原因。一个称职的教师,光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掌握教学艺术,探索减负提质的有效途径。

二、采取措施,切实减负

统一了思想认识,还需要有得力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落到实处。

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减负增效”实际上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就要讲究教育的艺术性和有效性。要求教师更讲究教学艺术,增大启发力度,使你的课堂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你的学生愿意主动参与、积极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使学习和考试不再是他们的敌人而是他们的朋友。所以,我们老师得在各方面不断学习充电,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提升我们的人格魅力,把我们的课堂变成学生的乐园。21世纪是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要想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不断学习、充电,才能提高自身素质。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培训有机地融为一体,可促进教师持续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素质。我们教师要经常自问、自省,找出自己的优点、缺点和生长点,确定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目标;通过开展听课评课,加强同伴互助和合作,注重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教学活动中交流对话与沟通,共同分享经验和成功;教师每节课后写课后笔记,找出不足之处,不断总结和提 1 高。

2、了解学生,尊重差异

要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必须建立在了解其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学生都有个性差异,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搞一刀切,我们提倡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情和一片苦心,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要保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只不过这种沟通和交流带有一种明显的目标趋向。保证这种沟通和交流的顺畅有效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怎么样才能够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顺畅更有效呢?真诚的情感投入是前提,教师对于学生要充满爱心,要把学生看作一个独立的并且有自己思想的个体,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情感上和身体上和学生平等,只有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够有课堂上有效的沟通和有意义的交流,这种沟通不是强迫式的,这种交流也不是对答式的,而是一种师生之间情感互动的结果,只有情感融合的交流才能充分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这个方面我的具体作法是:(1)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既是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途径,也是促进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基础。(2)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

组织有益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身心得到必要的放松,是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

三、注重管理,讲究效益

减负是手段,不是目的,“减负”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师的自身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份快乐的心情,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但是“减负”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并不是要把学生应知应会的学业负担中的某些部分减去,更不是不要考试不要教学质量的“放羊”式的教学。“减负”以后,不但不能影响教学效果,而且还要让学生在其他各方面的素质得以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1、强化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保证教学效益

(1)备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先决条件。我们要充分的发挥好集体备课的优势,集体备课时应多研究,多斟酌,多进行教学探索,利用成熟教师丰富的经验和大家集体的智慧,把课备到最完美。使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明确无误,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定位恰当,教学思路和教学逻辑清晰可见,例题习题一定要能够起到突出教学重难点和解决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的作用。使学生能在有限的45分钟内愉快地主动地学会足够的知识。

备好课不等于能上好课。备课中的主角是教师本身,而上好课的主角是师生双方。上课如演戏,备课本是剧本,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若光有好剧本,导演平庸,演员散慢不用心,肯定演砸。这不必多说。

(2)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课堂当中去思考,去学习,去训练。每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学生很容易出现感官疲劳,注意力分散,这就要求我们精心组织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活动,在课堂上只有把他们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管学生的体会、感受,满堂贯,可能这节课你讲得头头是道,非常精彩,但学生却是一知半解,不知所云,有的甚至是一头雾水。

所以,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我们提出向45分钟要质量,制定了上好每节课的原则和要求,提出教学中要做到“六为”、“六突”。“六为”即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方法为中介,能力为目标。

2、精心设计弹性作业,保证学生足够休息时间

传统的作业布置是一刀切的,其存在三种弊端:(1)优生“吃不饱”;(2)差生“吃不了”;(3)机械性的作业重复。弹性作业,即对不同学生布置不同份量、不同质量、不同要求的作业,这样,才能确实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地设计好弹性作业题,精心设计弹性作业,既解决了学生差异的矛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智力因素,激发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竞争意识,培养了学生各种技能,还减少了学生用于重复、机械或耗尽脑汁也完不成的作业的时间,从而保证了学生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同时,作业要及时批改,决不能拖拉,以获得及时信息有针对性进行评讲和纠正典型错误,对存在问题多的个别学生可以进行个别辅导,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在下一节课利用5分钟的复习时间去重点澄清。

3、严格控制学生学习时间,保证学生生动活泼发展

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以外,还必须开展多种形式、生动活泼、适应儿童年龄特点的课外活动。

4、严格控制订阅复习资料与控制考试次数,保证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篇3:减负与增效

关键词:减负增效,激情引趣,课堂教学

对于“减负增效”,每个教育者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一得之见,都是教师经验的结晶,辛勤劳动的成果。本人不才,没有形成体系的理论,在平时教学实施过程中只有一些零星的看法,这里写出来与大家稍作交流。

一、关于减负增效的想法

说到减负,以前心中总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们是历史与社会课,和语文课、英语课相比作业量是相去甚远了,不存在减负的问题。可是一次在班上布置课后作业:请大家回去写一些关于《追星》的看法,300字左右。刚布置完下面同学就“哎哟”叫起来了,第二天,在课代表非常尽职地死追硬催下,好些同学才赶好了作业,其中还有一两个学习能力不错的同学草草了事的,这些同学的作业质量可想而知,那天,课代表和我一起发起了牢骚:“作业怎么就那么难交哦!”历史与社会作业难道就这么难?我的要求只是语文作文要求的一半,而且,一个学期也写不了几次,为什么就那么难交呢?难道我这一点作业也成了他们的负担?除了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问题,还有其他原因吗?这个问题最后在一道材料题的启发下我才豁然开朗。题目很普通: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有许多发明,在他发明的过程中尝试了许多失败,整个过程是既艰难又困苦的,但是为什么他不觉得苦,而且还继续乐此不疲地继续尝试发明?因为他乐于去专研,他感兴趣,即使是苦的,他也能从中找到乐趣,不觉得这是个苦活,不觉得这是个负担!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如果学生不感兴趣,历史与社会作业即使量再少,也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也会在学生认识上成为学习的累赘,让学生有时会抱着任务观念完成,也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最终达不到教学所期望的效果。这样看来,历史与社会课也要减负,不是减课业负担,而是要减学生的“心理负担”———把历史与社会学习作为负担的心理。要让学生能从学习中找到兴趣,找到学习的价值就不会觉得这是负担。

二、减负增效的尝试

历史与社会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如何让学生感兴趣,把学生的兴趣与我们的学科要求结合起来呢?如何让历史与社会课回归生活,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形成起到积极的影响呢?开学初,在与初一新同学交流中,从他们的“个性名片”介绍中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多才多艺,且“名片”设计各有特色,挺有能力的,于是想到平时的教学资料大多是老师去搜索社会中的事例让学生认识世界的,既然学生有能力,何不放手让学生自己主动去了解我们身边的世界呢?于是,在和同备课组老师的讨论下,决定将课堂上的“历史演讲”改成了“历史剪报”,每周一次,人人参与。起初,正如我所料的剪报本的作业并不那么顺利,问题很多:作业剪贴不整洁的;选择内容是纯按个人喜好的;面对历史新闻内容不会点评的……不过,很让我欣喜的是,很多同学虽然做得不怎么样,但是看得出来他们是很认真地在做,同学们积极性很高,还有一些同学做得很出色。剪报本身不是目的。借剪报活动使学生多方面得到发展才是根本。为了促进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我坚持“正面引导,促进提高”的原则。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热衷于阅读情真意切的短信,对短信倍感亲切,我从中受到了启示,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点评也可以是老师和学生交流的机会,给学生留下一句饱含期待与鼓励的话,其效果胜过苍白无力的说教。所以,在整个活动中我特别重视剪报作业的批阅和点评。

在这个活动中,“表扬”是贯彻始终的,其作用也非同一般。对于剪报出色的同学,不仅学科表扬并且还班级表扬加分,并向班级同学展示,肯定其作业的特色及出彩的地方,激发其自豪感和成功感。对于有进步的同学,在点评中不仅写出其进步的地方,也给出改进的建议,也在班级表扬其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对于不能掌握剪报技巧的同学,课后进行个别的指导,帮助其向其他同学学习和交流,促其进步。当遇到很多同学都感兴趣的新闻时,专门安排时间进行“热点新闻”专题讨论及点评……同学们很感兴趣,也能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看法,当自己客观独特的观点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时,学生那种自豪和成就感,跃然于脸上,兴趣在表扬中进一步稳定,能力在点评中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R.M.加涅, L.J.布里格斯, W.W.韦杰等著.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何克抗.创造性思维理论_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盛群力等著.学与教的新方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篇4:“减负”与“增效”

【关键词】减负;增效

当下中国教育界,一场轰轰烈烈的“减负”改革风席卷大江南北。的确,超量的作业、过重的学习压力就像一块癣垢,让学生苦恼,老师无奈。如何正确对待“减负”?如何在“减负”中“增效”?怎样构建高效课堂?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见解。

一、“负”从何来,如何正确对待“减负”

我国中小学生之所以学业负担过重,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目前的升学体制带来的副产品,二是我国目前的教育教学水平质量总体不高。

“减负”,是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学习内容过多,作业量过大,学习时间过长,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而提出的教育口号。旨在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轻中小学生过大的心理压力;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经济负担。但减负不是无负,不是不布置作业,不是不要考试,更不是降低学生的素质要求,而是减去无效的、低效的教学活动。减少授课作业时间, 优化课堂教学, 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负”的目的是“增效”。

二、何谓“高效课堂”,如何建构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指效率的最大化,即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表现在知识的接受程度;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的培养,习惯的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一句话就是: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

高效的课堂,需要高效的备课,高效的讲解,高效的探究,高效的板书,高效的小结等等。那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呢?

(一)更新教学观念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当作课堂的主人,学生有他自己的学习权、发展权、体验权,而学习则是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同时,要放手让学生学、重视学生的经历和体验,让学生获得学会知识的途径、方法和能力。

第二,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成为学生学习条件的提供者,成长环境的营造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业务能力,让学生在轻松而愉快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第三、要树立正确的课堂观。课堂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平台;是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健康发展的场所。

(二)由“减负”到“增效”的策略

1.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

备教材时注意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注重学法的引导。在教材的处理上要吃透教材,但又不能完全依赖教材,可将相关课外材料引入课堂,补充现有的课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大胆改造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为生所用”,同时,注重程序性知识,使每个过程衔接、过渡自然,相互依托,增强逻辑性、实用性。

2.优化情境预设,比如有位老师在教学《长城》一课时,做了这样一个预设

他出示课件,向学生饶有兴趣地介绍长城的结构。后来评课时有人问他为什么做这样的预设,他支吾地答道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长城的构造。

像这样的预设就属于无效预设或低效预设,不能完全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不能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如果我们让学生在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的长城的各部分,如:城墙外沿、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等,并在图上注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各部分的作用。充分了解长城的特点,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进而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促进学生情感思维的形成,这样才是有效预设。

3.课堂组织与气氛要“活”

课堂必须具有生命力,针对不同的场地与课堂组织形式,进行合理调控,所谓“活”有以下几个方面:

(1)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目标与内容、教学对象及其特征,也可依据教师的特点及时间标准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

(2)活跃的教学状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将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学和练,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展示过程,其中,展示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一方面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提升学生的内驱力,同时能检验和评价教学过程的核心;二是形式可灵活多样,语言展示、书面展示、行为展示等均可,适合需要就行。

(3)科学的学法指导。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善于为学生创设提问的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

4.板书的设计与书写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是教学思路的浓缩,是教学过程重要的一环。对理清教学思路,使教学内容具结构化,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讲课时就很讲究板书的书写,讲不同内容的课,常常用上不同的字体,既展示了书法的独特魅力,又能激发同学们的课堂热情,可谓一举多得。

5.学情及时反馈

在课堂上准确及时地掌握学生学情,对调整教学手段,及时进行查漏补缺最好时机,是促进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课堂上,一是通过“教学观察”观察学情,即通过“听其言”、“观其行”、“查其色”进行学情反馈;二是通过作业批改进行反馈,但作业批改要及时,课堂作业最好能当堂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必须精炼化,每道题都要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切忌滥、多。

三、结语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那才是一种真正快乐的作业!”

——《中国教育报》

“减负”与“增效”是辩证统一的,但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终有一天,中国教育会如一朵灿烂的奇葩,开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

[2]郑金洲.《重构课堂》

[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给教师的建议》

[4]李炳亭.(高效课堂首创者)博客文章

[5]北京出版社《高效课堂之课堂策略》

篇5:减负与增效

土门学区胡家边小学 贾延奎

内容提要:2010年12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中,再次提出为中小学生"减负"。同年12月10日,教育部公布一批试点地区,希望借试点以多种途径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但是,从1951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到现在,多次减负却是收效甚微!在大多数教师心目中,课后作业多等于学生掌握知识牢固,学生在课后本科目上所用时间越多,越说明学生对本科目有兴趣。甚至于大多数家长也是如此心态:老师布置作业少,就说这个老师不负责任!因此就造成了一次次喊减负的口号,结果却是很多小学生晚上11点多还在拼命写、拼命做,有些孩子甚至因为做不完作业边写边哭……学生学习变的如此“残忍”,让人忍不住就想问:减负,真的这么难吗?本文结合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与实践谈谈如何在课堂上减负、提质、增效。

关键词:减负 提质 增效 素质教育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减负的根本

多年以来,我们从题海战术的受害者变成了实施者,多年的受教育经验让很多人有了这样的想法:要想学习好,就得多练多做。可能有个别学生这样做有了些进步,但是大多数学生在这种做法下却越来越疲劳,越来越厌学。因此,教师应该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思想,拒绝填鸭式教学、题海战术等教学方式进入自己的课堂。同时,教师应该多于家长交流,家校合一、统一思想、达成教育共识,让家长意识到学习时间长短不是衡量自己的孩子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还给孩子一个充满童趣的值得回忆的童年。只有这样才能逐步从根源上彻底根除学生课业的负担过重现象。

二、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是减负的前提

减负是否落到实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是否能够转化为行为方式,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才能为高效率的教学创造有利条件。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加强业务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一所学校要持续良好地发展,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对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训更是关键。第二.建立合作、互助的教研文化。注重发挥学科组的职能,每周组织有计划、有主题的教研活动,通过活动让每位教师“带着问题来,带着方案走”。最后,教师应该时时刻刻关注学生情况,研究教材,精心设计家庭作业。也许有些老师已经带了好多届同一年级的课程,但是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差异,以及教材的变化带来的教学目标的变化。因此,根据学生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尽量地做到作业的趣味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新颖性,从而让学生在一块的心理环境中轻松地完成作业。

三、减负而不减质是最终目标

“减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减负减轻了学生负担,那么怎么在有效的学习时间里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就成了广大教师研讨的课题。个人认为应该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转变教师角色。变“教书匠”为“研究者”,变“教学生”为“教学生学”,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提高研究学生、课程标准、教材、考试大纲、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能力。第二,转变教学方式。以学为主,研究学法,指导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先学后教,强化课前预习、课中自学和学后反思环节,实施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教学过程。第三,优化教学设计。加强课前研究和学生研究,准确定位教学起点和目标。加强教材知识体系研究,根据单元和知识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学生实际加工处理教材。加强弹性化教学方案研究,妥善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为师生互动留有空间。第四,优化学习方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将预习作为课后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管理,课堂上要注重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和指导,巩固和提升预习效果。培养学生主动和独立学习的习惯。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意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独立进行复习、总结和反思,促使学生形成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自主学习机制。

篇6:减负增效

在这次常态课教研活动中,经过教研员的科学指导后,教师们形成一致共识:教师应主动寻找课堂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展开课堂教学,明确了在今后的常态课堂教学中要做到精心组织,严格实施,目标引领,讲求实效。老师们对常态课教学的主旨进一步得到明确,课堂教学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更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次活动无论在形式规模和重视程度上,在该校尚无先例,达到了全员参与。它既有“立足常态、研究课堂”的目的,又有各学科“减负增效”的专项视导目标。就“常态教学如何落实减负增效”展开研讨活动,这一旨在优化教学策略、使常态教学成果增值的视导活动取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

篇7:减负增效 李红

四年级李红

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学得既轻松愉快,又高质量完成任务呢?我认为减负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减轻学生课内外学习负担的根本途径,也是贯彻新课改“减负增效”理念最重要的途径。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应把握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充分准备,积极备课

1、备教材。教师要反复地看教材和辅导材料,吃透教材的组织结构,重点和难点,对每一章节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做到心中有数,领会教材所需达到的教学目标和素质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静心地坐下来,去研究,去比较,去熟悉。

2、备学生。教师要要用心去充分了解每个班的每个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手段弄清每个学生的兴趣,接受能力,理解水平,个别差异。弄清每个班的整体特点和差异,然后,才能“以学论教”,“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准备不同问题。

3、备教法。教法应建立在学生学法的基础上,同时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立足于“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实施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掌握知识。教学手段多种形式并进,使学生直观、形象、生动地掌握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达到激发兴趣、直观教学、轻松学习的目地。

二、精心设计,认真上课

1、温故知新,注意引导得法。实践证明,合理运用过渡,不仅便于调动学生探索新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能够减缓掌握新知识的思维坡度,达到过渡自然、巧妙,起到为新知识铺垫的作用。如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我设计了这道过渡题,题目是填运算符号: 24○4=6240○40=62400○400=6

并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这三道题只能填“÷”?这样设计,一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好奇感;二是使学生领悟,只有除法计算时,才有商不变的性质。由于学生很快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从而可以举一反三,顺利学习和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2、突出重点,注意由浅入深。例如教“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成数,得到的积的末尾要和乘数的十位对齐是重点,也是转折点,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算理,才不会产生“对错位”的错误,教师抓住了这个关键问题进行讲解和启发,学生就能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学上,通过启发、引导、点拨,多角度地引发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学生能讲得教师一定不讲,让学生主动的讲解。

3、是形式多样,注意综合利用。任何事作都应一分为二地看待,我们一方面要应用电化教学手段,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应用。所以,我们要综合利用好各种教学手段。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任何思考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价值的问题能启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并能引导他们提出新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认识能力,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有的放矢,巩固练习

1、增强习题的针对性。练习是新授知识的延伸和继续,也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和技巧的重要途径,它既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加深对新知识的记忆。如教“商不变的性质”时,我设计了一组练习题:

①尝试练习:2800÷2005520÷23035000÷250(验算)

②判断:下面两竖式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80÷50=7„„34900÷300=16„„100

③加深题:根据300÷25=(300×4)÷(25×4)=1200÷100=12在理解的基础上简算: 5200÷25

在这3题练习中,第①题是基础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巩固已学的知识,这步主要为学习有些困难的学生设计,体现了面向全体的原则。第②③两题中提高了练习难度,可以满足学有潜力的学生深入学习,有利于提高程度较好的学生的水平。

2、增强习题的开放性。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把封闭式练习加以改良,就会变成更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开放式的练习,使学生有机会运用一系列思考策略进行活动,以巩固和实践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由模仿走向创新。下面是我在乘法教学中所举开放性练习例子。

①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A、3+3+3+3=()×()

B、3+3+3+3+3+4+5=()×()

A是封闭式的,答案是唯一,B是开放性的,答案可以是:3×8、4×6、6×4等。在改写B的过程,学生已经从模仿(相同加数的改写)走向了创新(把不是相同加数转化成相同加数后再改写)。②学习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的练习。

A、判断下列各数能否被3整除:3568、938„„

B、在□里填上什么数字,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56□

B在A的基础上经过改良后的开放性练习,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思考策略得到不同的答案。可以先确定千位上的数字再确定个位上的数字,也可以先确定个位上的数字再确定千位上的数字,不同的思路可得出不同的结果。

3、增强习题的趣味性。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以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功。例如,教学三角形分类时,可设计一个猜是什么三角形的练习:第一个只露出一个直角,学生猜出是直角三角形;第二个只露出一个钝角,学生又猜出是钝角三角形;第三个只露出一个锐角,学生也随口说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教师抽出这个三角形,一看是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学生感到好奇,这是为什么呢?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篇8:让“增效”与“减负”并行

一、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如果课堂效果好, 课堂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 课后作业也就可有可无了, 所以学生减负, 教师就要增效, 努力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新途径, 加强教研, 认真备课, 面向全体学生上好每一堂课。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做到“精讲”, 而且要做到“精练”。“精讲”主要针对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学生的学习难点, 所采用的方式不一定是“教师讲授”,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等方式进行。“精练”指的是在课堂中进行一定量的练习, 此时的练习可以是每节课的课后练习, 也可以进行提高练习。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 学生的家庭作业量有所减少, 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的。

二、改革作业内容和方式

作业内容整齐划一是现在校园占据主导地位的作业布置方式, 究其弊端主要是:优生“吃不饱”, 差生“吃不了”, 往往还会出现机械性的作业重复。因此, 教师要设置有弹性的作业, 即对不同学生布置不同分量、不同内容、不同要求的作业, 作业的形式也尽可能地灵活多样, 可以是探究性的观察比较分析活动、实践性的操作活动、有关知识运用的小调查、巩固性的练笔等, 还有作业的内容要让学生觉得新颖、有挑战性, 我们在布置作业时要考虑学生是不是能全身心地参与作业中, 而不是被动地完成作业, 这样, 才能养成学生对待作业的积极情感, 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当然这样的作业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我们在思考提高作业“含金量”的过程中以及作业完成后评价时, 可能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更多。

三、课堂教学中要更多地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和能力

试想, 每章节的知识点就是那些, 但是由此衍生出的题目和问题是多元性的, 教师再怎么组织学生做再多的练习也不可能“疏而不漏”, 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授人以渔”。通过我们的教学, 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思考、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根本。为此, 我们在高效率的课堂中多去琢磨学生, 促使学生思维能灵动起来, 使其在思维的碰撞和交织中去理解和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才能使学习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 使学生在挑战自己、成功自己的过程中完成学业。

四、重视学生学业的情感培养

我们要达到目的, 最有效、最根本的是孩子对学习情感的建立。孩子只有对学习产生喜欢、愉悦的心情, 才肯去积极接受新的知识, 去投身于学习活动。进取心是每个人走向成功的无穷动力, 我们要善于激励学生的“童心”, 放飞学生心中的希望, 培养他们一种乐观向上的心中梦想, 一旦有了梦想、有了希望, 他们才会有学习的动力, 才会有强烈的上进心。大凡历史上的成功人物以及我们生活周围的成功人士, 他们在奋斗初期无不怀揣一颗带有希望的进取心。人有梦想不可怕, 可怕的是没有梦想, 所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是难能可贵的学习情感习惯。也只有这样, 我们平时在教学中所做的一切努力学生才乐意接受, 才能使教学效益得到最大化, 与之相辅相成的是学生课业负担不再变得沉重。

五、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和专业技能

要做到减负与增效并行, 教师要打造高效率的课堂教学, 必须有专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有驾驭教材、课堂的非凡能力;要有深邃的教育理念和创新的意识;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学习, 不断在实际工作中锤炼自己, 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更新与完善, 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和理解, 准确把握各课之间的联系、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知识与技能之间的有效衔接, 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策略, 保证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并经常进行教学反思, 既反思自己的自身行为, 又与他人的教学行为进行对照, 汲取他人的成功经验与做法,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形成反思与有价值思考的整合, 从而为反思行为提供更加有效的内容, 积累成功经验, 汲取失败教训, 从而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事实也证明, 高超的教学艺术是高效教学的奠基, 也是减负的可靠保障。

篇9:语文教学的减负与增效

首先是减法,即语文教学要“瘦身”“减负”。裴斯泰洛齐曾经说过,初等教育从它的本质上讲,要求简化它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他一生所有工作的出发点。他又说,教育教学过程必须从这些简单的因素开始,逐渐转移到复杂的因素,这样的教学就符合心理学原则,简便易行,效果很好。

一是缩短。即将冗长的教学过程予以合理剪裁,使之变成一条捷径。无论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或是言语练习过程,都要尽量简化思维过程和操作演练过程。缩短教学过程可使目标相对集中,内容明确单一,方法简易有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二是要平坡削坎。即减小原有的坡度,使学生既可攀登,又有一定难度,通过自己努力,可以爬上去。例如低幼衔接,小学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切都很陌生。开始学习语文时,要特别注重激发儿童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降低难度,培养信心。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到小学后,尽管游戏的形式和内容与幼儿园有所不同,但也应渗透“游戏精神”,尽量让儿童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然后逐渐提高要求。又例如低中衔接,特别是“写话”和“习作”的衔接,低年级只要求学生写一句话或者几句连贯的话,中年级则要求“习作”,对此,不少三年级学生望而却步,对“习作”逐步失去信心。其实在三年级主要是让学生练习写片段,写生活中所见所闻,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对谋篇布局不作硬性要求。这样,学生就不为“习作”苦恼了。以后再逐渐引导学生向篇章过渡。三是要精简。即删繁就简,修剪枝蔓,突出主干。语文课程有多种形态,各种板块,罗列开来是为了明确目标,使各项教学要求得以落实,如果各自为阵,就容易互相重复,流于繁琐。所以,各个板块既要相对独立,又要相互联系,尽可能做到“左顾右盼”,上挂下联。例如识字和写字的结合,口语交际和写话、习作的结合,阅读和习作的结合,读写和综合学习的结合。这些“结合”,使教学内容得以简化,教学目标易于达到。由于这些结合是教学过程中动态的“结合”,其中必然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就当前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就是要减去课堂上的“非教学现象”,减去那些多余的、无用的空话、大话和套话,尤其是那些貌似正确的假话,还要减去那些重复多次的“正确的废话”,减去那些琐碎、繁杂和无效的“议论纷纷”,减去那些和语文学习无关的冗长的活动过程,减去那些繁琐的文字排列组合和文字游戏。总之,要简化、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能力形成的过程。

笔者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减”正是为了“增”,在语文教学中的“减”正是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那么语文教学还要“增强”些什么?一是增加学生读书的时间,包括朗读、默读以及自由读书的时间。二是增加课堂上动手书写的时间。在低年级,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书写词语和句子,要求把字写端正,培养学生写字的正确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在中高年级,增加结合阅读的小练笔的时间。这既能对文本语言深入理解,又能对文本语言及时运用,还可以舒缓课堂气氛,调节身心。三是增加学生自我揣摩和独立思考的时间。为此,课堂上要进行“大扫除”,扫除语言垃圾,使课堂变得干净;还要严禁噪音、杂音污染学习环境,为创建新型课堂文化营造外部环境。

从以上语文教学的加减法中,我们认为当前语文教学的基本策略是:第一,长文短教。现在普遍反映30篇课文教不完,教学中除了对精读和略读严加区别,明确略读课文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对精讲课文也应提倡长文短教,一般应在两个课时完成,提倡教师对教材合理、科学地处理,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明确疑点;短教主要不是减少时间长度,而是提高教学质量。因而“短教”其实是“精教”。这就自然延伸出第二个策略。第二,精讲多练。这是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的语文教学策略,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不知为何后来淡出了教学视野。其实,“精讲多练”永远也不过时。精讲,即讲得精要,要言不繁,讲得精炼,要讲出精髓,引领学生抓文眼、理文脉、品文韵,得文章之要领,悟文章之主旨,可提纲挈领,可提要钩玄。由于讲得精要、精炼,所以必然讲得精彩。为此,教师要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良好的教学语言是对教科书的必要补充,本身就是学生学习认知的对象。教学过程中的导语、过渡语、小结语都要准确、鲜明、简练、生动,又要亲切、自然、平实、流畅,使学生如沐春风。当前,在强调所谓“学生主体”的情况下,有淡化教师“讲”的倾向,这是不正确的。《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增加了“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相互结合”的内容,说明教师的“讲”是很有必要的。教师激励学生、启发学生离不开“讲”,教师引领学生和文本对话,当学生困惑时,加以点醒,思维拐弯时予以拨正,也离不开“讲”;当学生面对文本徘徊不前,在表层打转时,更离不开教师的“讲”。可见教师的“讲”,彰显四两拨千斤之巧和穿针引线之妙,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保证教师引导作用和组织作用的重要手段。精讲和多练是相对而言的,精讲正是为了多练,精讲多练实际上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辩证统一。精讲保证了多练,指导着多练;多练消化精讲并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多练什么?这又引申出下面的基本策略。第三,多读书,少做题。《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很有针对性和指导性。阅读课强调要“多读书”,把学生的读书活动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对话首先是和文本的对话,读书是和文本对话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在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的疑问主要从文本中来,答案主要通过读书到文本中去找,要让学生养成正确使用书本的习惯。通过读书,才能培养语感。学习母语,培养语感十分重要。语感是母语在个体头脑中存在的基本方式,是对语言无需思维推理的自觉把握与运用。培养语感就要多读书,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读者和文本直接对话,和作者交谈,是文本的召唤和读者的期待心理相互融通后重新创造意义的过程。读是理解,是吸收,是内化。学会读书,就是学会理解,而理解文本就是理解人生,品读文本就是品味人生。

学生朗读,我们常常习惯性地认为是读给别人听。其实“读”主要不是为了交流,而是一种自我体验、自我品味、自我涵咏。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要培养学生自己欣赏自己朗读的习惯和能力,懂得吟诵语文,并在吟诵中调节身心,愉悦心灵。在读书的过程中,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是一种乐趣。多读书,还要让学生学会读书,掌握读书的方法,养成读书的习惯。一个班级,如果读书蔚然成风,将会形成彼此融通、相互理解、和谐共处的课堂氛围。

少做题切中时弊。当前各种花样翻新、名目繁多的语文练习册充斥书店,塞满了学生的书包,使学生在课余埋头题海之中,叫苦不迭,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经济利益驱使某些人制造各种语文密卷、宝典,应引起有关部门和学校及家长们的重视。让学生做这些支离破碎、繁琐不堪的练习题,非但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反而使学生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甚至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总之,做好“减法”和“加法”,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有利于克服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使语文教学在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新策略的指导下健康发展。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减负与增效】相关文章:

减负与增效心得体会06-18

班主任工作:减负与增效04-19

减负增效08-20

物理减负增效05-24

增效减负方案04-30

减负增效方案05-15

减负增效总结08-02

减负增效教学05-01

减负增效论文范文05-11

课堂减负增效范文05-29

上一篇:优秀学生通报表扬下一篇:翻转课堂模式下物理实验型微课的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