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求职信名称

2024-07-25

网上求职信名称(精选9篇)

篇1:网上求职信名称

网上核名称所需信息

一、拟设立公司名称:例如

形式

一、北京+字号+行业特点+组织形式

北京东方科技有限公司

形式

二、字号+行业特点+(北京)+组织形式

东方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形式

三、字号+(北京)+行业特点+组织形式

东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形式

四、北京+字号+组织形式

北京东方有限公司

请注意:企业名称中不使用国民经济行业类别用语表述企业所从事行业的,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企业经济活动性质分别属于国民经济行业5个以上大类;

(二)企业注册资本(或注册资金)1亿元以上或者是企业集团的母公司;

(三)与同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或者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中字号不相同。

形式

五、字号+北京+组织形式

请注意:企业名称中不使用国民经济行业类别用语表述企业所从事行业的,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企业经济活动性质分别属于国民经济行业5个以上大类;

(二)企业注册资本(或注册资金)1亿元以上或者是企业集团的母公司;

(三)与同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或者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中字号不相同。

二、备用字号:

三、主字号简单说明:

四、行业特点:

五、主营业务:

六、经营范围:(有无)前置许可经营项目:

一般经营项目:

七、注册具体地址:(首先先确定在哪个区)

八、股东名称及出资金额(以什么方式出资,出资一次性缴齐还是做分期,分期二年之内缴足)

九、提供股东证明:个人出资(身份证复印件)

单位出资(出资单位营业执照复印件)

篇2:网上求职信名称

网上申请操作简介

1.网上申请业务范围

依法需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核准的新设立企业名称,包括:内资公司、内资非公司企业法人和外资公司、非公司外资企业法人等。

2.登录国家工商总局网上注册系统

第一种: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网站(http:///)首页→“在线办理”“名称预先核准申请”/“名称已核调整申请”

3.网上申请主要操作步骤(具体见《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企业名称核准全程电子化操作指引》,国家工商总局网站(http://)首页“服务指南”栏目→“办事指南”子栏目)

第一步:打开“总局网上注册系统”登录页面。

第二步:注册新用户信息(如已有系统登录名、密码,可以跳过本步骤)。

第三步:输入用户名、密码登录“总局网上注册系统”。

第四步:选择申请业务类型“名称预先核准申请”或者“名称已核调整申请”(申请企业名称已核调整条件:企业名称已经通过网上申请核准、尚在有效期内、且未登记)。

第五步:打开申请业务页面信息,根据界面信息项填写对应内容,点【下一步】继续填报。

第六步:填报完毕后对填写信息进行检查、预览,确认无误后点【提交】按钮,提交至国家工商总局审核。

第七步:关注工商总局通过网上反馈的审核意见(审核通过或者审查退回后,系统将会发送短信到授权委托人所留手机)。

(1)申请状态为“退回修改”,申请人点击【查看】按钮了解审核意见,点击【修改】按钮进入业务修改界面。

(2)申请状态为“已办理成功”,申请人可以点击【打印】按钮将审核通过的“告知书”打印出来,携相关材料到企业登记机关领取《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3)申请状态为“驳回”,申请人可以点击【查看】按钮了解审核意见。

办理时限:15个工作日(从受理之日起至核准或者驳回)

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东路8号

邮政编码:100820

技术支持:010-88650152 工作电话:010-88650148、88650151 4.网上申请业务流程示意图

篇3:网上求职信名称

信息不对称导致了现有信号无法满足需求, 表现形式是市场主体对信息的不完全把握。其可能引发的经济后果, 包括事前“逆向选择”和事后道德风险。现存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的不对称问题涉及信息经济学中“柠檬市场”的实质:市场中由于买卖双方对商品质量信息的掌握处在不对称的地位, 从而影响市场效率的发挥, 使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失灵, 造成人们常说的“劣币驱逐良币”, 导致供需无法有效满足。究其原因, 有客观因素, 双方持有信息量差异、“隐藏信息”的存在、信息分布不均, 主观因素方面, 供需双方之间可能的利润空间和机会成本等。

中国具有大学学历以及以上学历者占中国全部劳动者比例非常低, 但现实中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却愈显举步维艰, 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实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不对称表现, 原因主为工作搜寻成本、信号示意成本过高、人力资源问题解决机制不完善[1]。因此, 从制度层面上探索创新模式、设计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就业市场现存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 现存问题

1.“委托—代理制”自身的局限。解决信息不对称、信号无法解决信息实现问题的方法主要有改善宏观调控、委托代理制、信誉和信息调控等。人力资源市场, “委托—代理”关系非常普遍。这种激励机制, 在实际中往往出现委托人对代理人的情况缺乏足够了解;委托人难有足够的时间精力监管代理人;即便委托人可以一定程度监视也可能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种种外部影响, 同样成为造成人力资源市场低效的诱因之一。此外, 由于行为主体充分了解某一方面的信息或知识所需花费的成本太大, 不允许其掌握完全的信息。即便是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调查或评估, 高额成本和不确定的结果都将造成动力缺失[2]。

2. 对现有中介平台的质疑。现有的人力资源中介平台, 模式单一, 无论线上线下, 都面临同质化危机。网络经济情况下, 网上就业市场呈现三足鼎立:前程无忧、中华英才、智联招聘, 主营业务均包括网络招聘、校园招聘、猎头、培训、人才外包等, 业务开展集中北京、上海、成都等地, 在安徽等二线城市较显不足。三家的经营模式雷同, 几乎所有产品线都是一样。由于竞争激烈, 三家都曾针对对方的特色业务着重发展, 进而使各自“特色”不再明显, 且服务大多流于简单信息搜集汇总, 缺乏时效性和技术含量。此外, 主要面对大学生群体的应届生求职网, 往往仅在毕业季较受欢迎, 缺乏系统化、专业化服务。经过观察分析, 这些人力资源服务商大都面临有效功能缺失、实施效果评估标准模糊、校园资源掌握不足等问题。

3. 求职招聘市场的诚信危机。在信息不对称的竞争劳动力市场中, 对于求职者, 其一般性投资学校教育的行为转变成获得文凭信号的行为, 相对来说, 学生从大学教育中汲取的养分, 除了教育文凭和基本证书, 其他难以通过标准化方式筛选度量。求职者于求职过程中为了突显个人能力以争取到更好的就业机会, 难免铤而走险, 对相关材料夸大甚而捏造[3]。究其原因, 有“迫于现实”的跟风心理在作祟, 而根本则在于高校教育针对学生群体职业观、价值观培养的滞后。对于企业, 为规避用人风险, 一方面提高招聘条件, 如学历、资质等方面要求;另一方面通过不断追加成本方式试图获取应聘者的真实信息。

鉴于国内尚未形成网络平台监管体制, 加之商业环境企业自身推广需要, 现有招聘网站难免充斥大量虚假信息。对此, 暂无有效的应对机制, 仅凭技术手段, 无法针对其真实性进行过滤。且各平台为追求信息量刻意忽视审核, 共同造成目前网络招聘信息的真假难辨的现象。数据采集技术的发展, 网络招聘平台信息被无限制任意转载, 很多过期或虚假信息被不断扩散, 形成恶性循环。通过网上平台找工作的求职者, 由于简历制作、简历发布态度的不同, 发布信息质量良莠不齐, 也为平台、用人单位带来困扰。在网络实名制未能有效实行的情况下, 垃圾信息还会不断的出现, 并维持相当久的一段时间。

(二) 问题解决

1. 网络渠道解决信号问题。随着现代信息流通技术的提高, 网络就业平台渐显优势:信息更具透明度、成本更低、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大学生群体将更加充分利用互联网、现代传媒传递人力资本信息;企业也将利用网络更快速、充分了解所关心的应聘者各方面信息。据《财富》统计, 全球五百强中, 88%的公司使用网络来招聘员工和解决人力资源相关问题。艾瑞咨询数据显示, 2009年网络求职市场规模达到12.5亿元, 预计2010年该市场将突破26亿元。即便是传统人力资源公司, 也在不断扩展网上业务, 种种迹象标明, 通过网络渠道解决信号问题成为行业发展趋势。

2. 提高信号有效度。信号通畅度的保证可借由网络平台实现, 如何进一步确保信号高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以新安人才网为例, 其个人简历已经超过50万份, 为12 000家企业会员提供服务, 其用户群为全国范围求职者, 在高校学生资源的掌握上并无优势, 也未设细分。与此同时, 求职招聘网站上数据统计、职位搜索模块有效信息的缺失。以中华英才网为例, 其分类搜索主要是按照关键词、工作地点、职位类别、行业类别进行的多层筛选。然而其仅从雇主方面提供的职位筛选, 而针对求职者的信息搜索欠缺。同样, 面对海量信息, 求职方招聘方往往不知所措, 加之不同地区就业市场行业不同程度垄断情况的存在, 有效信息的提取和提供, 将是解决网上就业市场有序运行的保障。因此, 兼顾从求职者、招聘方角度, 建立具有大量真实信号功能的数据库, 并定期维护、规划, 使之具有高效性和公信力, 为网络招聘求职平台首选。

3. 发展新型解决方式。传统招聘网站商业模式缺少创新, 招聘网站缺少高效产品与服务去满足用户需求, 综合网络就业市场的调研和新开发实施典型的现状 (此处以浙江大学生网上就业市场为参照) , 得出以下结论:一方面, 现存招聘网站陷入模式单一、恶性竞争导致的元气大伤的集体困局, 即便网上求职平台数目众多, 企业招聘时却一直为辨别信息真伪而苦恼。如何解决, 通过整合各方资源, 通过权威力量来规范网上招聘市场为当务之急。另一方面, 从机制方面尝试问题解决, 以近两年内初步取得成效的浙江省大学生网上就业市场[4]为例, 将成为学生市场就业、乃至整个网上就业市场发展的新趋势。针对现状, 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网上就业平台发展趋势。

二、新型网上就业平台商业模式与优势

(一) 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是指企业的物流、服务流和信息流的架构。新型网上求职招聘新型平台, 服务对象面对大学生和企业, 目标是提高学生群体就业率和企业招聘成功率。相关运营模式 (如图1所示) :

新型模式在培育学生市场的基础上依靠网络广告、高级会员、增值服务收费策略可实现一定盈利, 运行资本来自教育机构拨款、相关人员募集。涉及学生、企业的收费项目采用低价进入, 完善服务后可通过提价和额外服务创收, 盈利反馈机构运行和人员劳务。此种模式的运营主要依靠线上网站, 线下可在高校开设工作室或与就业指导中心开设合作机构, 以高校相对聚集的地方为起点, 不断扩展区域范围, 如在合肥地区以大学城为起点, 不断辐射周边高校。

平台从本质上为信息服务运营商, 宗旨都是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全面的就业信息渠道, 成为专业化连接校企的平台。其与目前市面上网上求职招聘平台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身份特质和功能性。对于经济实力较强的江浙地区、大学城聚集地, 平台可由各省、市、区等教育部门主办, 承接各地区高校学生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具体运营方可由教育机构下属单位、团体承办, 鉴于网络经济相较传统行业的特殊性 (网站运营成本、宣传、数据库建设等费用) , 经费将争取地方、高校教育拨款。

对于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地区, 采取政府大力支持、第三方机构主办的商业行为模式。协同在校大学生创业团队或专业团队、机构, 依托高校就业指导中心, 以独立运行的经济实体建立网站, 并链接到校方就业指导中心。学校可以作为机构主办方之一, 在就业指导中心的经费 (据教育部规定, 每名大学生就业指导经费均有国家固定款项划拨) , 中间不排除将一定的数额稳定的注入到网站建设或项目建设中, 项目盈利之后会将部分回馈学校, 其他经费, 如网站建设和相关费用可吸取团队自筹、外部招商等。

新模式还可与目前全国各高校兴办的大学生实习基地企业进行合作, 通畅运作的同时解决实习、就业多方问题。这种创新模式, 力图整合各方力量, 使信息、资源得以充分流动, 从而进一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若采取这种模式, 平台业务不仅仅可局限于数据库建设, 还可延伸特色服务, 如视频简历制作等核心特色, 即平台依托各高校就业办提供的就业信息, 加以细分统计, 以就业信息数据库为基础服务, 给出不同专业和职业之间的适合程度, 并且对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就业情况给出全方位的统计信息。同时, 还可根据用户的个人资料, 进行针对性的职位推荐, 并将优秀人才记录备案, 供企业猎头进行挑选, 实现求职者、企业双方共赢的效果。在此基础上着力发展核心业务, 之后再进一步开展例如求职培训和人事代理等延伸业务。以数据库为前期基础, 特色服务为核心, 延伸业务为发展方向, 三方协调互利, 以实现平台的有效运行。

(二) 平台优势

1. 政策支持。 (1) 经济支持。立足高校协调合作, 若采取教育厅等下属机构全权承办运行, 资金方面来源主要为相关教育经费。若采取校园创业团队协办方式, 亦可争取教育经费, 同时充分利用中国针对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各项支持和优惠政策。 (2) 信息获取。真实而大量的学生信息, 是新型平台的资源优势。获得权威机构和校方授权认可后, 根据企业用人要求, 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信息匹配, 为企业提供符合岗位要求的毕业生信息, 并及时安排小型的乃至专场招聘面试会, 降低企业招聘成本, 提高招聘质量, 使得毕业生就业情况、高校及教育信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权威提供的相关信息、各类就业服务发挥充分效用。 (3) 信用保证。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冗余、有效信号缺失的状况令求职招聘双方举步维艰, 介于利益冲突等多方原因, 问题很难短期解决。而网上求职招聘新型平台的出现, 其官方资质在一定程度上很好解决了各方的疑虑和行业规范发展问题, 同时通过制定和完善链接高校、企业、学生三方的规范严格的诚信机制, 更有利于平台的进一步完善和效用发挥。大量经高校和省教育行政部门审核的大学毕业生真实信息, 解决了困扰企业招聘过程中的大学生诚信问题。

(三) 市场优势

1. 运营主体方面, 掌握企业难以掌握的求职者各方信息, 可充分整合相关资源, 对各专业、各行业、各岗位等就业率统计细分。新型网上求职招聘新型平台, 不仅仅是大学生求职就业信息的精细化检索工具, 其突出特点是承办方和运作方的角色定位。

2. 功能方面, 针对高校毕业生, 通过提供实时更新的动态数据库系统, 可不断扩充改善服务, 通过与高校合作的就业指导教学计划奠定市场基础, 拓展档案保管等附加服务, 充分发挥机构的特色与优势。同时, 需要强调的是, 通过产品服务的差异化规避线上线下冲突, 是平台发展的基本保证, 同时, 加入SNS、社区、移动电子商务等相关应用, 同样是提高用户黏性的优选。

3. 有效性方面, 新型平台结合个性化针对推荐和优秀人才推荐, 通过各方支持力量充分渗透大学校园, 与校园求职者联系便捷, 凭借多渠道信息来源, 可令有效信号的发布更加畅通和个性化, 避免其大量盲目投递简历而却鲜有收到面试通知的尴尬处境, 聚集人气的同时, 针对不同企业开展针对性服务项目, 可靠的信息和个性化的会员服务, 同时可降低企业招聘成本。

三、新型网上就业平台的实施战略

1.系统功能。网上求职招聘新型平台大致包括三大功能模块:针对毕业生的招聘系统, 导向企业的办事指南, 面向学生群体的就业指导。以三大模块为起点, 可开展如下具体功能: (1) 不同专业职位人才统计数据库; (2) 专业化个性化岗位推荐; (3) 优秀人才检索; (4) 移动资讯实时交流; (5) 校园市场培育计划; (6) 企业宣讲招聘全程服务; (7) 相关出版物。

平台功能建设还可涉及毕业生档案托管、视频技术指导、视频简历制作、模拟面试、职业高级辅导测评、网络课堂等多项延伸服务, 同时, 平台将考虑链接各大高校的实习基地建设、暑期实践活动开展、各类学术科技竞赛、创新实验室等与学生职业生涯相关的活动和网站版块, 建立友情链接, 进行进一步的资源整合与合作。

2.诚信机制。如何确保信息源的真实可靠, 平台提供的所有信息需通过教育机构的授权和监管, 同时联合校方建立诚信机制, 即完善大学生求职市场各方信息源的激励机制与惩罚机制。如在浙江省大学生网上就业市场上, 毕业生信息中的基础数据与综合素质都经过高校和省教育行政部门审核, 个性化简历则由学生在网站上自行填写。为了充分尊重毕业生的意愿并保护其隐私, 毕业生信息必须经学生本人激活后才向用人单位公开发布。同样, 针对企业, 将采取严格的审核机制和市场规范、引导。此外, 为了弥补高校教育对学生职业观、价值观的培养不力, 平台渗透各项培育市场主体诚信择业、自主创新的功能, 和高校相关课程、政策相结合, 试图从根本上确保诚信教育建设效果。

总结

近年来, 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 毕业生日益增多, 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相对于传统的招聘会, 学校的校园招聘是最有效的就业市场。当前网络招聘虽然带来了便捷, 但由于就业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存在, 达到的效果和效率无法得到保证。基于此, 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方式解决已存在的问题。通过信息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 并借鉴相关省份成功经验, 可尝试由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建立的招聘平台, 将有效整合学生资源, 同时, 依托校企合作的优势, 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从而保证就业市场的效率, 有效帮助学生寻找到合适工作, 帮助企业找到合适人才, 帮助学校做好毕业生的毕业离校工作。

参考文献

[1]吴雪, 郑辉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师, 2004, (4) :100-101.

[2]许洁虹.人力资源管理中信息不对称的成因及其消减对策[J].中国劳动, 2003, (9) :35-36.

[3]贺尊.教育信号的经济解析——兼及中国大学生就业市场[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6:55-56.

篇4:网上求职信名称

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网站安全的内涵

在现实世界里,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都有专属的办公场所,经过我国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审定,才能挂牌,对外公示,为公众提供办事服务,所以其身份被公众所熟知的,是安全可靠的。但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空间,近年来,冒充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不法分子开办假网站的现象屡屡出现,这给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权威形象造成恶劣影响的同时,也给公众的利益造成了损失。所以,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在互联网上的身份安全亟需得到保障,这样公众才能辨识的清楚,不会被假冒网站欺骗。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公众能够通过网络实时在线地获取政府信息、与政府交流;政府也可以通过网络同步的、即时的、跨地域、跨时空的与公众联系,第一时间反馈公众对政府的诉求,有效地涵养、维护、培育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如今在互联网上,大量冠以政府名义的消息被发布和转载,公众分不清楚这些消息的真假,有的是谣言惑众,甚至造成了群体事件,这不仅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更直接损害了政府的诚信和权威。

目前,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网站已经成为政策发布和政民互动重要的平台,同时由于公众上网办事也成为公众个人信息的载体。互联网从逻辑上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是基础层,包括带宽、IDC机房、移动互联的基站等;第二层是基础资源层,包括域名、IP等;第三层是应用层,包括邮件、网站、应用系统等。其中,以域名为代表的第二层是信息安全隐患的要害。如果把互联网比喻成高速公路的话,第二层就相当于公路上的指示牌、摄像头等,如果我国互联网这条高速路被国外的机构所管控,被国外的摄像头监控,那么安全肯定无法得到保障。所以,如果我国政府网站使用商业域名,每次的解析数据都会反映在此域名的根服务器上,被国外所掌握,那么网站存在安全隐患,公众的个人信息将无法保障,这直接威胁到我国网络信息安全。

总之,保障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网站的安全,对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来说,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党政机关网站的身份可确认、发声可辨别、信息可保障。

如何保障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网站安全

网上名称管理工作是指以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以下统称机构组织)的网上名称使用和网上身份识别为核心,以域名注册、网站审核、网站挂标和年度报告为主要工作内容的四位一体综合性管理工作。通过实现机构组织网上身份的监测、检索、识别与保护,同时广泛应用于微博、微信、浏览器等各类平台,最终使网上身份更明确,使网络环境更清朗,使网上办事更放心。

(一)域名注册

根据中央编办、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网上名称暂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6号文),机构组织必须注册和使用规范的“.政务”或“.公益”专用中文域名。由于这两个中文域名在技术上的唯一性、形式上的高度可识别性和由机构编制部门严格管理等特性,使其具备作为机构组织“网上身份证”的条件,也使中文域名成为开展网上名称管理工作的前提和核心。

(二)网站审核和网站挂标

2014年5月,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加强党政机关网站安全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1号文),其中明确要求机构编制部门负责对党政机关进行网站开办审核与资格复核,并负责设计、制定党政机关网站标识使用规范。

网站挂标工作是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网站经机构编制部门核准后,在其网站底部显著位置放置统一的网站标识。点击该标识将显示单位基本信息和网上名称等信息,以方便公众辨别网站真假。

(三)年度报告

根据6号文,以及中央编办、中央网信办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党政机关网站开办审核、资格复核和网站标识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69号文),网上名称和网站标识实行定期报告制度,网站开办主体应当定期向机构编制部门在线报告开办主体资格变动、网上名称和网站标识使用等情况。

网上名称管理工作的意义和必要性

(一)为什么网上名称管理工作由机构编制部门负责?

机构编制部门掌握着最为准确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身份与名称信息,由机构编制部门管理,能够有效确保机构组织在互联网上的“名实相符、名称规范”。因此,工业和信息化部早在2008年就明确规定,政务和公益中文域名由机构编制部门统一管理。2014年,在中央网信办印发的1号文中进一步规定,机构编制部门负责党政机关网站开办审核与资格复核,并设计制定党政机关网站标识使用规范等工作。

(二)为什么要注册和使用规范的中文域名?

政务和公益中文域名符合国人的语言与文化习惯,能够清楚体现机构名称和职能,类似于机构组织的“网上身份证”。比如,中央编办的中文域名是“中央编办.政务”,与其英文域名“scopsr.gov.cn”相比,中文域名一目了然,既体现机构组织的权威身份,又便于公众识别记忆,是网民安全上网、放心办事的基本保障。

建立以中文域名为核心的“网上身份证”认证和保护应用体系的意义

一是维护权威身份。通过规范网上名称,加挂网站标识等手段,为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披上“防伪衣”,是维护它们在网络空间权威身份的重要手段。二是使上网办事更安全。在互联网上标明机构组织身份信息,使网民轻松辨别真假机构网站,能够提升办事效率,方便上网办事。三是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是我国核心政治资源,它们在互联网上的信息安全尤为重要。加强对其网上身份的认证与保护,更能有效保障国家核心信息的安全。四是使机构编制管理更科学。通过网站标识这个“数据探针”,收集和分析机构组织网站基本信息,全面了解网上履职情况,可以为机构履职评估管理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我们通过开展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网上名称管理及其网站“挂标”认证工作,维护其网站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保护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网站安全,为公众建立一条快速、准确访问政务部门和公益机构网站的绿色通道,以促进我国互联网的应用普及,推动我国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的发展。

篇5:网上求职信名称

申请人: 陈渊玮

预先核准企业名称: 重庆领港贸易有限公司 网上申请名称序号: 20141028*** 注册资本(金): 3000(万元)企业类型: 有限责任公司

销售:建筑材料,装饰材料,钢材、电梯,空调,日用百货,办公用品,五金交电,仪经营范围:

器仪表,灯具,珠宝玉器,工艺礼品,矿产品,煤炭,二、三类机电产品,汽车、汽车零配件及装饰品,计算机软硬件及配件,电子产品,通讯器材,水处理设备,(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请申请人自企业名称预先核准之日起15日内,凭本告知书、《名称预先核准申请书》(自行打印)、身份证复印件、有关授权书原件(无授权的无需提交)等申请材料,到工商部门领取《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如果未按要求提交真实有效并符合法定形式的申请材料,工商部门不予核发《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网上核准的名称保留期限为15日,超过保留期未领取《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的,该核准名称自动失效。有正当理由的可申请延期一次,但应在保留期满前提出申请,延长的保留期不超过15日。

领取通知书的工商部门: 南岸区工商分局

篇6:网上求职信名称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报名平台已经开通(报名入口),20考研正式报名时间为10月10日至10月31日,每天9:00-22:00.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预报名为有效数据,报名成功的考生不必重复报名。

毕业院校已更名,下拉菜单里面显示的是更名后的院校名称,如何填写毕业院校名称?

篇7:求职信名称如何写?

求职信名称的书写要求是根据你应聘的职位来定的。

以下列举说明求职信名称。

应聘编辑就写:应聘编辑或者求职信

篇8:网上求职信名称

1.1 企业名称权的涵义

企业名称是企业依法注册登记, 在经营过程中为一定法律行为时的表明企业自身所用名称, 由行政区划、字号 (或者商号) 、行业或者经营特点、组织形式组成, 不仅指企业法人及其分支机构的名称, 广义还包括依法具有从事经营活动资格的事业单位法人名称、从事营利性活动的社会团体法人名称和不具备法人资格, 从事营利性活动的社会组织名称。 (笔者这里仅指企业法人及其分支机构, 其余情形暂不讨论, 下同) 。企业名称的理解差异, 会导致我们实践工作中操作的不同。目前, 我国对企业名称权的法律规定比较零散, 每一部法律规定的角度也不一致, 学术界也存在人身说、财产说以及混合说等不同观点。我国作为《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以下简称《巴黎公约》) 的缔约国, 《巴黎公约》也将企业名称列为工业产权范畴, 那么企业名称权应当属于一种财产性权利, 是一种智慧成果。但是我国《民法通则》却把企业的名称权归入了人身权的范畴, 并且规定企业名称权受到侵害适用对公民姓名权的有关规定。笔者认同企业名称权是企业私有性的财产与人格权的统一, 兼具两种属性的混合权利。企业名称权渊源于公民姓名权, 它是企业表明自身并和其他交易主体相区别的直接方式之一, 从名称中体现出该企业的所属地域、企业性质、行业特点甚至规模, 所以企业享有名称权利应当类似于自然人的姓名权, 具有人格权属性;而由于对企业信誉、商品服务以及经营状况的评价往往在人们的意识中与企业名称有一定关联度, 具有商业价值性, 有些企业甚至将名称和商标、广告统一起来以达效益之最大化, 因此企业名称权应当作为一种知识产权, 具有财产性权利属性。

1.2 企业字号的性质与定位

企业字号是企业名称中的核心, 确切地说应称作商号, 然而各国立法也有不同做法, 理论中有学者认为商号又称企业名称的观点, 如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商法典中以商号指称之, 台湾地区修改《商业登记法》时则改“商号”为“商业名称”。笔者的观点是, 企业字号与企业名称应当有所区分, 字号仅是企业名称的一部分, 只有习惯性简称时视同于企业名称。这种理解符合我们的交易习惯和行政管理需求, 我国《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第七条就采这种观点。企业字号应是企业名称中显著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标志性字词, 是同一行政区划、同一行业、同一组织形式下的企业“关键字”。如果单纯认为字号与名称相同, 那么忽略行政区划、行业特点和组织形式来看, 无特定语境下字号未必能完全代指某一特定企业。

2 企业名称涉及法律实践问题与疑惑

目前, 我国没有制定专门的企业名称法, 普通法方面, 对企业名称在《民法通则》、《公司法》中作了一般而又简单规定, 在特别法方面, 我国制定了《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等。名称登记实践主要由后者来具体规定。从法的位阶来看, 《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属于部门规章, 级别较低, 法律的权威性在实际执法中未充分彰显, 使得现实生活中对于商号的保护软弱无力。

2.1 关于企业名称各要素的困惑

实践中, 企业字号与行业或者经营特点作为企业名称的两个要素, 理应区分开来, 即使可能相互混淆, 一般不会产生混同情形。但如果某些字词, 最初是稀有商品名称或别称 (特别是外国商品品名) 可使用为字号, 此后随着商品的推广成为修饰行业范围或经营特点的字词, 就可能丧失字号的特殊性, 导致该企业没有字号情形的出现。笔者这里做一个可能不成立的假设如, 以前“小肥羊”作为字号使用, 成立一家“××市小肥羊餐饮有限公司”, “小肥羊”作为字号, 此后随着“小肥羊”普及大众将其作为羊的一个类型识别, 从而“小肥羊”用于修饰餐饮行业, 那么就造成了原有字号转化为行业特点, 此后该企业名称字号缺失了。同理, 一些新生事物、商品特有名称, 如“阿司匹林”等, 假使在一定时期作为字号使用也可能造成这种现象。

地名的变更也可能产生字号与行政区划引人混淆现象。如某一县级行政区划名称更名, 结果与某企业字号相同。尽管《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第9条原则性规定企业名称不得含有可能对公众造成欺骗或者误解的内容和文字, 但现实中上述现象可能是名称核准后随着时间推移而后产生的。为此, 对这些已经获得市场准入的企业名称, 如何引入补正性措施值得考虑, 特别是措施程序规定的合理性和适时性显得格外重要。根据现行管理规定, 企业名称不能使用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名称或地名, 但可以使用本地或者异地地名作字号, 只要企业有正当理由。于是, 实践中产生两个疑问:一是正当理由的判断标准问题。理由依据有无具体范围, 又怎么来衡量理由的正当性, 是否会造成名称核准机关拥有了凭主观臆断或领导批示的自由裁量权, 对名称核准有任意性;二是引人误解与正当理由的冲突问题。例如该企业使用某乡镇名称, 尽管存在正当性理由, 却可能引人误解, 而误解往往为主观方面的表现, 因人而异, 进而引发争议和法律法规适用的无奈, 根据《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第10条第二款予以核准还是根据第9条要求变更。

2.2 权利归属的问题

一是专用权问题。企业名称一经登记在一定范围内排除他人的使用, 故为一种私有权利, 亦为一种绝对权。根据《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第二条, 在规定的范围内享有专用权, 然而, 企业名称的行政区划、字号、行业经营特点、组织形式四个部分中除字号外, 其余为公有名称部分, 任何企业名称中均可能拥有, 故企业对此无独占使用权。而企业字号的选择, 仅有文字更无图形标志, 也不需要有商标类似的显著性要求, 故字号也没有独占性, 那么, 企业名称权是否是一种专用权?笔者认为, 应当是指整体组合构成的企业名称享有专用权, 也就是企业字号在登记主管机关所辖行政区域内且在同行业内享有专用权。这里有必要与商标专用权进行简要比较分析:商标专用权是确立一种专属性权利, 在这种权利基础上再建立起保护体系, 如驰名、著名保护等;企业名称权是一种建立在防止公众误认即保证名称使用一定秩序基础上, 再建立起保护权利体系, 如对他人申报权限制、知名字号保护等。所以, 实践中有关企业名称的法律法规, 立法本意重点是放在维序而非确权上, 在维持一种合理的登记秩序基础上再对主张名称权利保护。现实生活中, 自然人的姓名相同现象普遍存在, 法律并未作限制规定, 只有在《宪法》、《民法通则》中基本规定之, 虽然《民法通则》第99条也规定, 公民享有姓名权, 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 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冒用, 现实中极少出现姓名权纠纷, 然而因为企业名称权的人格兼财产混合属性, 具有财产权利的特性容易引发纠纷, 必须防止名称之间的混淆造成损失和混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局认为, 法律不能规定企业享有名称专用权而绝对地排除第三者使用相同名称, 但要防止公众误认。根据《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第二十一条规定, 在企业注 (吊) 销营业执照后三年内, 仍禁止他人使用与其相同或近似的名称, 正是防止误认的保护性规定, 而不是为确立新的权利。又如, 即使一企业拥有自身企业名称, 也不能要求再行设立另一同行政区划和同行业内的同名企业。

二是预核名称权问题。目前我国名称登记, 实践中采名称预先核准制度, 即由企业投资主体向企业登记机关申请名称预先核准, 核准通过后投资主体可在一定期限内凭《预核通知书》办理企业成立前的筹备事项, 包括银行开户、前置许可资质办理等。那么, 企业尚未成立时, 其名称权的承受主体是谁?法律法规在此规定上不健全。特别实际出资股东尚未确认情况下, 是否会产生纠纷?笔者认为, 参照《公司法》规定的公司不成立发起人承担责任的有关规定, 尽管最终投资关系可能是动态的, 可以推定该名称权利为申请名称预先核准时确立的出资人共同享有。这种权利性质如何, 是所有权抑或其他权利?笔者认为, 这是一种暂时性、排他性权利, 通过登记方式对在先企业名称申请的预先保护措施, 构成一种受到一定限制:首先只在一定期限内享有, 其次预核后的企业名称用于办理相关前置手续或为企业设立准备之用, 最后保留期内不得用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故一般不能许可他人使用。

2.3 企业名称许可与保护的困惑

企业名称申请登记和保护总是处于一种紧张冲突关系, 当然, 这种关系仍是法律法规的框架内, 建立在注册在先、避免误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我国现行企业名称实行分级注册管理, 立法的保护仍然很薄弱:第一, 无法禁止不同行政区域、不同行业对知名企业字号的侵权、假冒和盗用, 登记中如遇到对一些当地影响较大的企业“傍字号”的情形, 因申请人是在不同行业申报, 除有涉及驰名商标情形受到特殊法律保护外, 也只能依法予以核准。还有知名企业同行业、字号谐音的也是常见的“傍字号”的情形。第二, 企业如跨行政区划从事经营活动或者设立分支机构的, 就有可能出现与当地另一企业字号和行业均相同情形, 从而使公众、合同相对人产生混淆, 将前者当作后者的关联企业或分支机构。第三, 《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规定应以主行业作为企业名称中的行业, 然而企业主营业务是可变的, 但主行业的转变可能遭遇因其他行业已经有相同字号而无法变更名称行业的尴尬, 最终该企业只能通过一并变更字号取得新名称。第四, 随着经济与国际接轨程度加深, 必须考虑外国 (地区) 企业与国内企业名称纠纷问题, 《巴黎公约》确定了保护企业名称的基本原则, 但只能依靠国内法解决如何禁止一些服装行业尤为明显的“傍名企”现象。上述情形, 必须采取一些措施对已注册企业名称进行保护, 但是现行法律并未禁止不同行业、不同行政区划中使用同一字号, 如果过分保护, 则又构成对他人的非法限制, 如何在两难境地中择优取舍是值得探讨的:既要防止因对知名企业的误认造成的损害, 又要防止对他人字号申报权利的非法限制。

3 企业名称保护的几点建议

鉴于企业名称权的混合性及防止公众误认的重要性。迄今为止, 各国或以专门立法形式、或以法典的形式构建出一个完善的企业名称保护体系。而我国相关立法十分薄弱, 笔者建议:

3.1 须持谨慎地重点保护态度

保护机制应通过谨慎态度保护企业已有名称且建立在不过分限制其他企业合法权益基础上。譬如, 推行知名字号保护不失一个好措施。目前, 浙江、福建等地实践中已有尝试。一旦被认定为知名字号保护, 必然会将对其他人以后的可能拥有的预期权利作出一定的限制, 权利人之外的企业将不能取得该企业名称核准使用该字号。同时, 是否在跨行业乃至全行业进行知名字号保护值得商榷, 因为字词的有限性而保护范围非常之大, 知名字号保护越多, 对他人的限制则越多, 将有违分级注册管理的规定。

3.2 确立合理的名称核准规则

只有建立规范合理的名称取得制度, 才能根本上解决企业名称权冲突问题。一要规范企业名称的组成结构。二要解决目前分级注册管理制度下的权利冲突。有学者认为, 现行不同地区同行业或相近行业的经营者使用相同商号, 容易造成营业主体混淆, 为防止字号淡化, 建议不囿于经营者设立时所在地基层行政区划为保护范围, 而以其营业所涉及的区域、营业额、知名度来确定其商号权保护范围。然而, 企业的经营范围和营业区域都是一个不稳定状态, 有些知名大型企业的营业区域可能相对集中, 有些小规模企业却可能更广泛, 消费者仅对大型企业熟知。为此, 如何完善登记体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三要以商号、商标、地理标志、域名等商业标志作为共同对象, 综合考察彼此之间关联, 为今后各种权利之间的秩序管理留下合理空间。

摘要:本文, 笔者通过查阅资料、举例分析等方式, 针对我国企业名称的登记、使用的实务现状, 浅析企业名称权性质以及企业名称登记、保护实践与法律问题, 并就保护企业名称权提出看法, 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企业名称,字号,认定,保护

参考文献

[1]来源于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306120726989.html页面

[2]《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第一条规定:“工业产权的保护对象有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商标、服务标记、厂商名称、货源标记或原产地名称和制止不正当竞争”。

[3]《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 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 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法人、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享有名称权。企业法人、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有权使用、依法转让自己的名称。”《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 有权要求停止侵害, 恢复名誉, 消除影响, 赔礼道歉, 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 适用前款规定。”

[4]范健主编.《商法》 (第二版) ,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77页.

[5]范健, 王建文.《商事人格权论纲》, 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 id=13599#m37.

[6]详见《福建省企业知名字号认定和保护办法 (试行) 》第2条.

[7]张运晓.《商号权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兰州大学》2007第32-33页

[8]储敏.《我国商号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知识产权》2007年.第6期.

[9]《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第10条第2款规定:“企业有正当理由可以使用本地或者异地地名作字号, 但不得使用县以上行政区划名称作字号。”《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第11条第1款规定:“企业名称中的行政区划是本企业所在地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名称或地名。”

篇9:网上求职新思路

互联网为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找到了最新的捷径,而职业生涯的定义就此也有了新意。网上求职已使人足不出户,就有机会找到理想的职业。

1995年,当微软公司第一个在网上招兵买马时,大约有5%的美国求职者通过互联网与自己理想的公司取得联系并找到了工作。1999年,美国劳动力市场营业收入达4亿美元,预计到2005年,该市场营业收入将达到或超过40亿美元。届时,埋头在堆积如山的报堆里寻找职业的方式将成为历史。

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广告花费很低,特别当需要用更多的文字定义某职业的条件时更是如此,而且所能达到的效率是一般媒体不能比拟的。网上发布信息极快捷,网上求职者能很快做出反应,公司也能迅速获得反馈信息。在过去,公司从发布招聘信息到获得需要的雇员整个过程需要60天,如今仅几天或半个月便能完成。不仅如此,求职者也能在网上迅速获知全国人才市场的供求状况,找到符合自己专业的工作。同时,在校学生和其他深造人员也可通过网上各种人才需求信息确定主攻专业,从而使人才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和调整。

网上招聘使求职的手续更加便捷。从反馈的求职信息中,公司可通过软件迅速筛选地域、兴趣或阅历不同的应聘者或其他最佳人选,而无需用大量人力和时间阅读成千上万封求职信。求职者再也不用去图书馆或咨询公司求职了,他们只需上网访问中介网站,认真阅读可供选择的职业,与雇主或经理取得联系。并且,你还可认识、了解和选择公司、与老板讨价还价。互联网向众多的求职者和求职单位打开了多扇大门,大大提高了人们寻找和选择职业的能力,也为各行业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资源。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在互联网上获得理想的职业,互联网将给予任何人平等的竞争机会。电子软件可以杜绝一切诸如走后门、拉关系等不正之风,而知识型和专业技术型人才将成为最抢手的人才,无特殊技能者要获得理想的职业往往要靠运气。

此外,新一代求职搜索软件,如Careeragent’sSelection Support System还可根据大范围的参数对求职人员和职位进行对号入座,对工资高低、工作条件、工作的承受力和工作时间等条件进行测定,它将对任何雇主和雇员都做出合理的评估。届时,任何人都可上网访问最大的劳动力市场,向任何一家公司提出职业申请。

互联网还为在业者提供了他们原来想都不敢想的择业机会。诸如eBay、Priceline等软件不仅能帮助你寻求更好的工作,而且还能根据你追求的最高目标制作相应的网上名片,任何人都可以向全世界做广告。像Monster.com这样的专业求职网站能为求职者的专业、技能和公司的种类进行准确地分门别类。Monster网络公司的总裁杰夫·泰勒说:“如今,在美国130万求职者中,大约有l/6是通过互联网中介公司找到工作的。到2010年,全世界将有一半的求职者会在网上找到理想的工作。”泰勒还认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制造业等传统行业的职位会随着行业的萧条而逐步减少,相当数量的传统职业者将面临重新学习和再就业的问题。他们可以在网上另外寻求适合自身的新职业,因为互联网会对传统行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上一篇:教育法律读后感下一篇:酒店董事长开业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