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要点工作总结

2024-05-14

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要点工作总结(精选8篇)

篇1: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要点工作总结

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要点

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要点

一、重点工作

落实“十一五”残疾人康复工作任务目标

按照《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及各项康复配套实施方案要求,将在第四季度组织开展“十一五”残疾人康复工作中期检查,全面检查督导“十一五”各项康复重点任务的总体实施进度,特别要加强对工作基础较差的地区和“十一五”新开展的业务领域的督导力度。为各地康复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做好组织、政策、制度、经费、技术、人力等方面的保障,确保完成各项康复任务。完成“长江新里程计划”康复项目目标。

继续加快推进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

贯彻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总结大会和朴方主席关于社区康复的有关讲话精神,与有关部委共同制发《关于加强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意见》。深化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康复示范区的典型引路作用,制定《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规范》,丰富社区康复工作内容,提高工作质量,全面推进城市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

对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进行调研,启动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培育工作。督促落实卫生部、民政部、中国残联《关于做好农村贫困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工作的意见》,研究保障农村残疾人医疗、康复权益的途径与办法。

制定下发《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审评验收方案》,启动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阶段审评工作。

加强省级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

贯彻全国省级残联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会议精神,依照会议通过的《省级康复中心检查验收评估办法》、《省级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检查验收评估办法》和《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机构检查验收办法》,组织全康办成员单位开展省级残联康复机构建设检查验收,全面推进省级残联康复机构的规范化建设。

加大康复人才培养力度

按照《全国残联系统康复人才培养规划实施细则》要求,全面实施残联系统康复人才培训的学分管理和社区康复协调员资格认证等工作,加强地方残疾人康复协会建设并发挥作用,积极开展康复学术交流活动,带动残疾人康复工作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加强残联系统康复人员的培养,除按照逐级、分类、系统内培养为主的原则外,逐步与卫生、教育、民政系统的有关教育培训接轨,逐步建立并完善康复人才培养的体制和机制。各地要积极联合卫生部门、教育部门,强化卫生、教育系统内有关人员康复知识、康复训练技能和辅助器具基本常识的宣传教育。要充分发挥各级高等院校的智力资源优势,采取多途径办学,多层次培养,多形式授课的方式,加快人才培养的速度和力度。加强对康复管理干部的培养,全康办将举办省级康复工作管理干部培训班,强化康复管理知识,提高康复管理干部的能力与水平。

提高康复工作管理水平

按照《残疾人事业专项彩票公益金康复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加强对康复项目实施的督导检查,重点做好项目资金、实施质量及统计工作的管理,不断提高残疾人康复项目的管理水平和质量。

加强康复工作管理调查研究。充分利用各级康复协会和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对各级康复机构的定位、走向、功能、管理等问题进行研讨。

举办康复工作管理研讨班,为广大残疾人康复管理者创造理论研讨、工作

交流的平台,不断更新康复观念,提升康复管理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拟成立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残疾人康复工作管理专业委员会,加强对康复管理工作研究和指导。

注重康复政策研究与保障制度建设,启动《残疾人康复条例》制定工作

完善重点业务领域的相关政策、标准与规范,提高各业务领域的康复服务质量,建立长效的康复工作机制。结合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等重点领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加强残疾人医疗及康复保障制度的研究和建设,扩大残疾人康复服务受益面。

启动《残疾人康复条例》制定工作,筹备成立残疾人康复条例工作小组,会同相关部门、专家和地方残联共同做好康复立法的调研工作。

大力宣传普及康复知识,积极开展残疾预防

围绕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目标,开展“康复知识进社区”宣传活动;组织做好各种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启动多部门联合推动残疾预防新一轮国家行动计划的编制工作,积极开展残疾预防,推动康复工作从抢救康复向抢救康复与残疾防控并重的转变。

筹备第四次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会议

全面总结第三次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会议以来残疾人康复工作取得的经验和成功做法,针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研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如何围绕“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更好地发挥社会化工作体系的优势,完善康复服务内容和手段,提高康复服务质量,推动康复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将会同卫生部等有关部门,成立筹备工作小组,共同做好第四次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会议的准备工作。

二、各业务领域工作

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任务,重点做好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工作;全康办、省康办与省、市政府共同推进白内障无障碍省、市、区创建工作,制定《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市工作标准》,推进“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创建工作,并组织检查验收;做好“视觉第一中国行动”项目终期总结工作;组织实施“爱心永恒启明行动”。指导地级残联综合服务设施建立低视力康复部,加强低视力康复机构规范化管理和技术指导。推进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示范市县工作,出台定向行走训练指导师任职标准、定向行走训练效果评估标准、国家盲杖标准和训练指导师培训教材,坚持“六结合”,即与社区康复相结合、与盲协工作相结合、与盲校工作相结合、与就业培训相结合、与cbm合作项目相结合、与筹办残奥相结合,指导地方科学、规范地开展训练指导师培训和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工作;组织开展“走出家门 感受奥运”盲人定向行走大型宣传活动。

实施重点工程和彩票公益金、“听力重建 启聪行动”等项目,做好贫困聋儿康复救助工作;选择有条件的省、市试点开展成年听力语言障碍者耳聋预防、听力筛查、康复咨询指导、助听器验配等工作;宣传、落实《全国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规划》;制定《全国听力语言康复机构建设规划》,加强基层聋儿康复机构建设;组织开展以“奥运精彩——我听到”为主题的第九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举办“首届全国听力语言康复教师职业技能大赛”。

开展省级残联康复中心规范化建设检查验收,推进省级残联康复中心业务全面发展,提高规范化、专业化服务水平;推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规范开展肢体残疾康复训练与服务,提高康复服务质量,使更多的肢体残疾人受益;结合“十一五”康复工作中期检查,加强各省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和康复训练任务的督导检查,开展业务指导,总结推广先进经验,确保“十一五”任务顺利完成。

启动全国25个智力残疾儿童康复养护试点机构培育活动,指导各地加强智力残疾儿童康复工作,以试点机构培育为重点,促进完善服务功能,规范训练服务,提高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水平;配合“十一五”智力残疾儿童康复任务,发挥示范窗口作用,培训社区康复人员和残疾儿童家长,指导社区和家庭开展智力残疾康复训练与服务,逐步完善智力残疾康复的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和训练服务网络。

加强对“十一五”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督导,确保任务完成;加大对彩票公益金贫困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的监管力度,使贫困精神病患者得到有效治疗;继续做好精神病防治社区康复工作,普遍利用各类社区康复站等社区服务设施进行精神病患者日间照料和职业康复;加强精神康复机构建设,为精神病患者康复创造条件;加强省级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机构的规范化建设,指

导基层稳步开展工作。

开展省级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规范化检查验收,加强辅助器具服务机构建设和督导;实施重点工程和彩票公益金、“长江新里程计划”、国家电网等项目,做好普及型假肢装配和辅助器具的供应适配工作;继续组织编写系列培训教材,做好专业人员系统培训,提高执业素质和服务水平;结合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制定辅助器具服务进社区、进家庭的指导意见,促进辅助器具服务进入社区和家庭;办好“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与卫生部合作,选择5-6所不同等级的医院,开展残疾人辅助技术和产品的应用研发、临床实验及推广。

篇2: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要点工作总结

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要点

一、重点工作

落实“十一五”残疾人康复工作年度任务目标

按照《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及各项康复配套实施方案要求,将在第四季度组织开展“十一五”残疾人康复工作中期检查,全面检查督导“十一五”各项康复重点任务的总体实施进度,特别要加强对工作基础较差的地区和“十一五”新开展的业务领域的督导力度。为各地康复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做好组织、政策、制度、经费、技术、人力等方面的保障,确保完成各项康复任务。完成“长江新里程计划”康复项目年度目标。

继续加快推进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

贯彻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总结大会和朴方主席关于社区康复的有关讲话精神,与有关部委共同制发《关于加强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意见》。深化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康复示范区的典型引路作用,制定《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规范》,丰富社区康复工作内容,提高工作质量,全面推进城市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

对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进行调研,启动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培育工作。督促落实卫生部、民政部、中国残联《关于做好农村贫困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工作的意见》,研究保障农村残疾人医疗、康复权益的途径与办法。

制定下发《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审评验收方案》,启动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阶段审评工作。

加强省级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

贯彻全国省级残联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会议精神,依照会议通过的《省级康复中心检查验收评估办法》、《省级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检查验收评估办法》和《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机构检查验收办法》,组织全康办成员单位开展省级残联康复机构建设检查验收,全面推进省级残联康复机构的规范化建设。

加大康复人才培养力度

按照《全国残联系统康复人才培养规划实施细则》要求,全面实施残联系统康复人才培训的学分管理和社区康复协调员资格认证等工作,加强地方残疾人康复协会建设并发挥作用,积极开展康复学术交流活动,带动残疾人康复工作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加强残联系统康复人员的培养,除按照逐级、分类、系统内培养为主的原则外,逐步与卫生、教育、民政系统的有关教育培训接轨,逐步建立并完善康复人才培养的体制和机制。各地要积极联合卫生部门、教育部门,强化卫生、教育系统内有关人员康复知识、康复训练技能和辅助器具基本常识的宣传教育。要充分发挥各级高等院校的智力资源优势,采取多途径办学,多层次培养,多形式授课的方式,加快人才培养的速度和力度。加强对康复管理干部的培养,全康办将举办省级康复工作管理干部培训班,强化康复管理知识,提高康复管理干部的能力与水平。

提高康复工作管理水平

按照《残疾人事业专项彩票公益金康复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加强对康复项目实施的督导检查,重点做好项目资金、实施质量及统计工作的管理,不断提高残疾人康复项目的管理水平和质量。

加强康复工作管理调查研究。充分利用各级康复协会和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对各级康复机构的定位、走向、功能、管理等问题进行研讨。

举办康复工作管理研讨班,为广大残疾人康复管理者创造理论研讨、工作

交流的平台,不断更新康复观念,提升康复管理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拟成立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残疾人康复工作管理专业委员会,加强对康复管理工作研究和指导。

注重康复政策研究与保障制度建设,启动《残疾人康复条例》制定工作

完善重点业务领域的相关政策、标准与规范,提高各业务领域的康复服务质量,建立长效的康复工作机制。结合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等重点领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加强残疾人医疗及康复保障制度的研究和建设,扩大残疾人康复服务受益面。

启动《残疾人康复条例》制定工作,筹备成立残疾人康复条例工作小组,会同相关部门、专家和地方残联共同做好康复立法的调研工作。

大力宣传普及康复知识,积极开展残疾预防

围绕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目标,开展“康复知识进社区”宣传活动;组织做好各种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启动多部门联合推动残疾预防新一轮国家行动计划的编制工作,积极开展残疾预防,推动康复工作从抢救康复向抢救康复与残疾防控并重的转变。

筹备第四次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会议

全面总结第三次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会议以来残疾人康复工作取得的经验和成功做法,针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研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如何围绕“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更好地发挥社会化工作体系的优势,完善康复服务内容和手段,提高康复服务质量,推动康复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将会同卫生部等有关部门,成立筹备工作小组,共同做好第四次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会议的准备工作。

二、各业务领域工作

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任务,重点做好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工作;全康办、省康办与省、市政府共同推进白内障无障碍省、市、区创建工作,制定《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市工作标准》,推进“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创建工作,并组织检查验收;做好“视觉第一中国行动”项目终期总结工作;组织实施“爱心永恒启明行动”。指导地级残联综合服务设施建立低视力康复部,加强低视力康复机构规范化管理和技术指导。推进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示范市县工作,出台定向行走训练指导师任职标准、定向行走训练效果评估标准、国家盲杖标准和训练指导师培训教材,坚持“六结合”,即与社区康复相结合、与盲协工作相结合、与盲校工作相结合、与就业培训相结合、与cbm合作项目相结合、与筹办残奥相结合,指导地方科学、规范地开展训练指导师培训和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工作;组织开展“走出家门 感受奥运”盲人定向行走大型宣传活动。

实施重点工程和彩票公益金、“听力重建 启聪行动”等项目,做好贫困聋儿康复救助工作;选择有条件的省、市试点开展成年听力语言障碍者耳聋预防、听力筛查、康复咨询指导、助听器验配等工作;宣传、落实《全国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规划》;制定《全国听力语言康复机构建设规划》,加强基层聋儿康复机构建设;组织开展以“奥运精彩——我听到”为主题的第九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举办“首届全国听力语言康复教师职业技能大赛”。

开展省级残联康复中心规范化建设检查验收,推进省级残联康复中心业务全面发展,提高规范化、专业化服务水平;推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规范开展肢体残疾康复训练与服务,提高康复服务质量,使更多的肢体残疾人受益;结合“十一五”康复工作中期检查,加强各省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和康复训练任务的督导检查,开展业务指导,总结推广先进经验,确保“十一五”任务顺利完成。

启动全国25个智力残疾儿童康复养护试点机构培育活动,指导各地加强智力残疾儿童康复工作,以试点机构培育为重点,促进完善服务功能,规范训练服务,提高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水平;配合“十一五”智力残疾儿童康复任务,发挥示范窗口作用,培训社区康复人员和残疾儿童家长,指导社区和家庭开展智力残疾康复训练与服务,逐步完善智力残疾康复的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和训练服务网络。

加强对“十一五”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督导,确保年度任务完成;加大对彩票公益金贫困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的监管力度,使贫困精神病患者得到有效治疗;继续做好精神病防治社区康复工作,普遍利用各类社区康复站等社区服务设施进行精神病患者日间照料和职业康复;加强精神康复机构建设,为精神病患者康复创造条件;加强省级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机构的规范化建设,指

导基层稳步开展工作。

篇3: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要点工作总结

根据残疾人康复业务的工作内容, 档案管理人员所做的档案资料的收集、管理和利用, 以不断夯实康复业务档案基础建设, 提升康复业务档案的管理水平, 实现资源共享, 减少管理成本, 发挥康复业务档案的功效, 是整体提升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一项基础工作。

一、目前残疾人康复业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实际工作中, 许多基层残联组织只重视康复的具体业务, 忽视或轻视康复业务档案管理工作, 对康复业务档案所起的现实性、历史性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导致康复业务工作与康复业务档案管理工作严重脱节。

2. 档案管理不规范。

一些基层残联组织或康复机构, 由于对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 或未将康复业务档案纳入综合档案室集中保管, 相关资料散落在康复工作人员、康复训练的残疾人手中, 业务档案不齐全完整;或未将康复业务档案列入档案系统整理的范围, 案卷质量不高, 如目录不全、目录和资料脱节等, 致使查阅极为不便, 利用率不高。

3. 基础设施不达标。

目前, 部分基屋残联组织和康复机构没有设立专门档案室, 档案保管条件较差;无专用柜架, 缺乏档案工作开展必需的装具和设施;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较低, 大多数单位都未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 在各业务环节形成的电子文件也未纳入管理范畴, 有的单位将康复业务信息存入磁性介质后, 对磁盘、光盘中的康复业务信息疏于管理, 没有纸质档案或备份的配套管理, 造成康复业务信息流失或毁损。

4. 队伍建设不匹配。

目前, 康复业务档案人员多由康复业务人员兼任。康复业务人员上岗前, 很少进行档案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培训, 缺乏档案管理技能和工作经验, 不懂得档案的基本要求, 对业务档案的归档范围和标准不清楚、随意性大, 导致整理出来的康复业务档案不合标准, 更谈不上科学管理。另外, 受现今整个社会诸多情况的影响, 档案管理人员的流动也较为频繁, 致使队伍不稳定, 影响档案的日常管理。

二、加强残疾人康复业务档案管理的有效对策

1. 加强领导, 提高认识。

各基层残联组织和康复机构负责人要不断增强档案意识, 增强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 真正把档案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业务来抓, 认真抓好抓紧, 落到实处。要紧紧围绕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需要、残疾人切身利益问题, 着力提升业务档案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努力使康复档案的潜在价值得以充分的实现, 把“死档案”转化为“活信息”。

2. 建立规范, 完善管理。

要使残疾人康复业务档案实现规范化管理, 必须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计划, 提上日程, 制定目标, 明确责任, 督促落实, 以便在实际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和完善档案的收集、归档、保管、借阅等规章制度, 指导和规范残疾人康复业务档案的管理行为。如在收集方面, 应对收集来的档案资料进行周密细致的分析, 按规程标准, 分门别类地进行归档立卷。又如在利用方面,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对于自己的相关资料特别在意, 也十分敏感, 加之其康复状况事关隐私, 涉及他们的基本权利, 基层残联和康复机构人员应加强保密意识, 严格档案的阅读、使用规范, 保障其隐私不被泄露。对于档案管理中的违规操作或疏漏, 要按照规定追究责任, 或切实加以改进。

3. 加大投入, 完善设施。

随着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的逐步开展, 以光盘、软盘等为存贮介质的新型载体档案日益增多。这些档案的保管条件远比纸质档案的要求高, 多数基层残联组织和康复机构现有的档案库房无法达到这些新型载体档案的保管要求, 必须在现有库房的基础上加以改进, 配备专用的防磁档案柜、空调和除湿机, 以确保数字康复档案信息不因保管保护设施的欠缺而损毁。除上述设备外, 为满足当前和未来康复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 还应配备专用计算机、切纸机、打孔机、装订机、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碎纸机、刻录机、加湿器、移动硬盘等设施设备和档案用具。

4. 打造队伍, 提高素质。

各基层残联组织和康复机构, 一方面应加强对康复业务档案工作人员的全面培训, 把增强康复业务档案管理知识和操作技能作为康复业务人员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组织档案培训班及观摩档案工作先进单位, 扩充档案人员的专业知识, 开阔其视野, 提升其素质。另一方面, 应克服困难, 落实档案岗位人员, 改变其他有关岗位人员兼职搞档案工作的现状, 责成热爱档案工作、熟悉档案业务、安心本职工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档案管理干部长期、稳定地担任此项工作, 并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此外, 档案人员也应自我加压, 自我充电, 熟练掌握档案工作的知识和技能, 并自觉地吸取档案工作领域的新思想、新技术, 做到学以致用, 争取在业务上有所进步、有所创新。

参考文献

[1].俞文钊.刘建荣.创新与创造力:开发与培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2].黄维.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残疾人事业及其档案建设.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7.2

篇4: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要点工作总结

【关键词】 残疾人康复工作;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01

黄石市地处鄂东南,总人口160万余人。全市共有各类残疾人84925人,占总人口数的5.31%。其中,肢体类残疾人有22505人,占26.5%;听力类残疾人有28025人,占33%;智力类残疾人有4101人,占4.83%;视力类残疾人有15176人,占17.87%;精神类残疾人有3694人,占4.35%;言语类残疾人有407人,占0.48%;多重残疾人10666人,占12.56%。许多残疾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康复需求,经过初步筛选需求轮椅的6798人、假肢装配的3068人,需配助听器的5481人(不包括特校)、白内障患者6678人,可以说康复难度大、任务重,是一项大工程。

一、康复工作的现状

全国康复工作会议提出在2015年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后,市残联认真贯彻会议精神,积极向领导汇报,争取领导支持,下发文件,召开会议,认真研究部署,根据康复的原则、方针和内容,制定了相应措施,使全市的康复工作初见成效。

(一)与卫生部门联合,建立了康复点。在市医院设立了白内障康复中心,建立了精神病防治中心,新设立了37个残疾人社区康复站,为每个康复站配备了价值5000余元的康复医疗器材,积极开展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

(二)建立了黄石市残疾人用品用具服务中心。成立多年来,积极为残疾人康复服务与咨询,已累计为残疾人提供用品用具150余万件。

(三)开展了以“助听、助视、助行”为重点的康复服务。“十五”期间,全市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5629例,为1028名低视力患者配备了助视器,为3564名聋儿免费赠送了助听器,对2735名聋儿进行了听力语言训练,培训聋儿家长2786名,对126名脑瘫儿童和152名智残儿童进行了生活自理能力和认识能力训练,对670名肢体残疾者进行了系统功能训练,为358名肢残患者安装了普及型假肢。

二、康复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总的看来,全市的康复工作从无到有,效果初步显现。但是,由于康复工作在我市属于初步发展阶段,特别在农村尚属摸索探索阶段,还有许多问题与不足,亟待完善与加强。

(一)康复机构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康复机构建设还没有纳入社会规划建设大盘子,还没有形成市、县、乡、村、户康复网络,特别是乡、村康复机构不健全,有的没有发挥作用。

(二)康复工作人员、残疾人工作者缺乏实际经验和应用技术,康复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的不够,制约了康复工作的开展。

(三)总体工作不规范,大部分没有建档立卡,而建档立卡的,大多填写也不准确、不翔实。

(四)城区社区康复资源还没有充分利用。

(五)康复经费短缺,制约了康复工作的开展。

(六)残疾预防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康复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我市康复工作的实际和日益扩大的残疾人康复需求状况,把残疾人康复工作当作重中之重来抓,通过不断创新,逐步形成康复工作规范化、日常化、网络化,力争达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康复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进一步加强康复机构建设,把康复工作纳入社会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大盘子。康复工作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一是加大力度,协调工作,建立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成为全市康复工作的龙头。二是建立市、县、乡、村、户五级联动机制,依托市、县、乡、村卫生院(所)建站布点,形成康复服务网络,即市培训、县培训、乡指导、村服务、家庭训练。做到立足全市、县、乡、镇,服务到户,训练到人。

(二)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立体医疗网络。要针对康复工作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注意整合社会资源,逐步建立“康复不出村,常规治疗不出乡镇,康复手术不出市”的立体康复网络。把各种康复诊室、针灸、推拿、按摩等纳入社会康复资源,把康复融入传统医学之中,同时开展教育、职业康复等方面的服务,以满足各类残疾人的多元化康复需求。

(三)进一步探索把残疾人康复纳入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的新路子。把残疾人康复融入城乡卫生服务计划,纳入全科医疗卫生服务内容,使其与预防、医疗、保健教育、计划生育等融为一体,与城乡服务站同建一个结构适宜、功能完善、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经济有效的工作体系。

(四)加强康复队伍建设,加大康复知识普及力度。一方面要立足长远,选定康复员。由卫生部门认定并发给乡村医疗执业执照的医生担任康复员,并加大培训力度,尽快提高业务素质,同时,还要加强对基层残联专兼职人员的培训,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另一方面,采取举办培训班,散发康复资料,电视讲话等各种形式,大力普及康复知识,将残疾人康复知识纳入健康教育之中,发放康复知识和康复训练科普读物,使康复对象能掌握简单的康复方法,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五)进一步加大资金争取力度。残疾人康复的每一項工作都需要经费支持,我们要加大力度,多方筹集资金。一是在机构建设上,采取投资主体多元化,以财政投入为主,以社会投入为补充,以社会福利型康复机构为骨干,以社区康复为基础,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康复机构,形成康复服务载体公有和非公有共存,政府行为、社会运作并举的康复网络。二是在具体康复工作中,要多作细致工作,争取财政支持,按照国家规定,保证康复资金足额到位。三是发挥残联社会化工作优势,多方筹集资金。

(六)积极协调卫生、计划生育、公安、交警等部门,加大宣传力度,以减少和预防残疾的发生,一是开展妇幼保健服务和新生儿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以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的发生。二是协调卫生部门加强执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建设,合理用药,使药物致残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三是加强与交通公安部门的联系,加大交通法规宣传的力度,逐步形成人人遵守法律法规的守法意识,最大限度的减少事故的发生,以减少事故致残的可能。

篇5: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要点工作总结

工作汇报材料

街道办事处地处南川区中心地带,下辖 12村(居)委,人口45851 人,面积 76平方公里。辖区内共有残疾人2313名,残疾人比例 5 %,其中视力残疾 395名、听力残疾286名、言语残疾 192 名、肢体残疾839 名、精神残疾 321 名、智力残疾172 名、多重残疾 108 名。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任务较重。自市区两级开展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工作活动以来,高度重视,科学统筹,在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的情况下,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为目标,坚持以“整合资源、不搞重复建设”的原则,不等不靠,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狠抓各项服务工作的落实,切实加强辖区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工作软硬件与建设,为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的工作开始后,西城街道办事处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结合辖区实际,把创建工作纳入工作计划,研究制定下发了《西城街道办关于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与各部门职责分工,细化创建目标,完善康复示范区组织工作体系,成立了街道办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工作领导

小组,对创建工作实施强有力的全方位领导。

二、宣传措施到位,创建工作营造舆论氛围。

充分借助辖区政治氛围浓厚的优势,利用板报、橱窗、海报,张贴挂图、举办康复知识讲座、进行业务培训、发放康复科普读物、散发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开展“人人关心残疾人,人人爱护残疾人”和“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的主题活动,引导辖区群众正确认识开展创建工作的重大意义,增强参与创建工作的自觉性,帮助各级服务人员明确指导思想、端正工作态度、转变思想观念,自觉地做好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工作。以开展创建活动为契机,提高标准、改进服务方式,增强服务效果,把工作做实、做深、做细。通过广泛宣传,使残疾人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社会的关爱,认识到这项活动将给自己康复带来福音,动员他们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创建工作,激励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同时,也使辖区群众进一步了解残疾人群体、关心残疾人的康复,吸收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服务队伍,在整个辖区营造了热心助残、爱心扶残的浓厚氛围。

三、整合资源,按要求建成残疾人社区康复站。

针对辖区的实际情况,依据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的标准,我们在多次考察,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全面完善了康复设施。残疾人活动室承担转介服务和心理咨询服务,积极关心精神、视力、智力、听力、言语等残疾人,鼓励残

疾人参与社区康复活动。

四、建章立制,实施社区康复工作规范化管理。

为了充分发挥康复站的服务功能,街道办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工作实行了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使之有章可循。

今后我们将在南川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各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继续认真抓好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工作,不断查漏补缺,扬和长补短,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标准,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篇6: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要点工作总结

简 报

第8期

中国残联社会服务指导中心

2006年9月15日

编者按:2006年8月18日~23日,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举办第一届北京国际康复医学论坛,来自北京、甘肃、天津、河北、上海、浙江、陕西、重庆、宁夏、宁波、广州等地的50多名省、市残疾人康复中心领导和业务骨干参加本届学术论坛。通过康复医学、康复工程、康复服务机构管理、社区康复专题的学术讲座与讨论,达到了传播先进康复理论和技术,学习总结经验、成果,促进学术交流的目的。参加会议的各省、市残联康复中心同志们,希望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充分发挥全国肢体残疾康复技术资源中心的作用,加强对省、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的技术指导、人才培养,继续通过举办康复论坛等方式,促进本领域的学术研究和交流,并感谢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举办本届康复论坛,为广大省、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创造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会上,甘肃省康复中心、宁波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介绍了本“中心”建设发展和机构管理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受到与会人员的赞扬。甘肃省康复中心在省残联领导下,坚持以康复医疗为支撑,以康复工作为 主业,利用康复任务和项目,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创新管理模式,规范化开展康复业务,实现了“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宁波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在市残联的支持下,转变经营理念,坚持将康复、医疗有机结合,形成康复专科特色,抢占康复市场份额,同时改革管理体制,向管理要效益,扩大“中心”规模,实现规模效应,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现将经验交流材料发给你们,望各省、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认真学习、借鉴甘肃、宁波残疾人康复中心的先进经验和管理理念,积极拓展康复业务,加强人才培养,改革管理体制,争取“中心”建设上新台阶。

突出康复特色 坚持以人为本 在实践创新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甘肃省康复中心 路生禄

甘肃省康复中心1994年正式开业,经过10余年的建设发展,中心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目前,“中心”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病床300张,业务科室20个,固定资产5000万元,2000年被评为二甲康复医院。我院自成立以来,已为60万人次的残疾人提供了康复服务,受到中国残联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回顾十二年来我们对康复中心的建设和管理,主要有以下做法和体会:

一、坚持大专科、小综合和拾遗补缺的发展思路

(一)正确处理康复和医疗关系

作为一个专业康复机构,首先要突出康复特色,将主要的资源配置到康复业务领域,把康复做大、做强、做规范,使康复专业成 2 为康复机构的主业,才能体现康复机构的价值所在。在搞好康复业务的前提下,适度开展综合医疗工作,所谓适度就是开展与康复有关的临床医疗业务,而且从规模分科等方面不能等同于综合医院,与康复相比医疗处于副业位置。康复中心如果没有医疗支撑,人才就难以引进,机构运转所需的经费难以保证,康复过程中出现的再卒中、泌尿感染、癫痫抽风及心血管方面的问题就无法解决。因此,康复中心领导要正确处理康复与医疗业务发展,既要分清二者主次关系,又要使两个车轮一齐转,才能使康复机构的运作处于良好的状态。

(二)把康复与医疗在科室的层面融为一体

我们“中心”一般科室都把主业和副业融为一体,例如把小儿科的业务融入小儿康复科之中;把眼科融入视力康复科之中;把神经内科融入偏瘫康复科之中;把内科融入老年病康复科之中;把骨伤科融入截瘫康复科之中;把五官科融入听力语言康复科之中,等等。同时要求医务人员既要掌握有关医疗专业诊疗和护理技术,掌握又要本科的康复评定和康复护理知识。实践证明这种融入既有利于主业与副业的有机结合,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种康复医疗资源效用最大化。

(三)坚持拾遗补缺原则,因势利导的开展康复业务 在业务发展中,我们坚持拾遗补缺原则,尽量不与三级综合医院形成竞争,而是把综合医院没有的业务开展起来,例如小儿脑瘫、弱智和聋儿的托管康复、老年病康复,把综合医院比较弱的康复治疗技术即PT、OT、ST和传统康复治疗做强、做规范,形成了他无我有、他弱我强的业务格局。

(四)服从行业管理,规范执业

康复机构要开展综合医疗工作,不仅需要相应的人员、设备,而且需要卫生部门的认可。我们在申请医疗机构执业许可时,执业范围不仅有康复医学,也把综合医疗列入其中。同时积极争取卫生、劳动等部门支持,使我中心成为省、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定点医疗机构和工伤事故保险的定点康复机构,为全面开展康复和医疗工作打下了基础。

二、坚持以残疾人为本,建设一支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团队

(一)加强队伍建设

“中心”在开业前即派人外出学习康复业务,先后派出200人次进修康复业务。如康复治疗科成立之初,该科主任带领本科室的6名骨干到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学习;小儿脑瘫康复科成立之前,全科人员集体到河南省学习脑瘫、弱智康复业务。正是对康复人才培养的重视,使“中心”在较短的时间内有了一支业务过硬的康复专业团队。正是有了这支团队,才使我们的康复技术在当地处于优势,为医院带来了大量的病源,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做好人才引进

省、市残疾人康复机构大都成立晚、规模小、实力弱,因此吸引人才比较困难。多年来,我们坚持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优厚的条件留人,用灵活的机制留人。建院初期,住房十分紧张,有的院领导还没有分到房,但我们把全院最大的房子预留给了学科带头人,如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业务骨干王茂运副主任医师调入我院时,就分到一套房,帮助我院创建眼科。今年,我们又以住房、职位和科室经营自主权等条件,把全省著名的眼科专家郝保安调入我院,使我院的眼科真正成为甘肃省最强的眼科之一,成为视力康复的领头雁。

(三)把住进人关

我们在省残联大力支持下,坚持按既定标准进人,按专业需要进人,按优化人员结构的目标进人,从而保证了调入人员的质量。现有的151名正式职工中,具有硕士研究生的5人,本科生 83 名,专科生 41名,中专生15名,所有的专业人员均有相应的资格证和执业执照。其中高级职称的25人,中级职称的46人。

(四)注重继续教育

为提高在职人员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我们采取报销学费、带薪休假等条件,鼓励大家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参加成人教育,不断提高学历层次。截止目前,已有16名中专学历职工拿到大专文凭;有22名大专学历职工拿到本科文凭;有4名大学学历职工拿到硕士研究生文凭。

三、认真抓好业务建设,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创建核心科室,提升核心竞争力

康复机构只有通过核心科室建设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开业不久,把眼科,聋儿康复科,康复治疗科确定为重点科室,在资金、人员方面给予倾斜,使核心科室建设得到长足发展。我院眼科目前有正高2名,副高5名,白内障复明、低视力康复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康复治疗科在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脑瘫、弱智、偏瘫效果良好,前来治疗的病人去年就达到了饱和。重点科室支撑了“中心”的发展,是中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主要来源。

(二)与综合医院建立转诊关系

我们通过甘肃省康复医学会把全省各综合医院的主管院长和眼科、儿科、神经内外科、骨科等相关科室的科主任网罗到这一组织 5 中,为我所用;另一方面,通过联谊会,展示“中心”实力,使综合医院医生了解康复。目前“中心”康复业务优势得到了全省卫生行业认可,与全省各综合医院建立了双向转诊。

(四)充分利用各类项目,不断提升康复技术水平

“八五”以来,国家每个五年计划都有白内障复明、聋儿康复、肢体残疾矫治手术、假肢装配、康复训练服务等康复项目,我们充分利用项目实施,拓展业务领域,锻炼康复队伍。如通过承担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使骨科的矫治手术得到巩固和提高;通过承担的假肢项目使假肢装配技术达到了快速提升。

(五)做好机构宣传

残疾人现有康复需求仅占潜在康复需求的20%,有大量潜在康复有待转变为现实康复需求,康复机构要积极开拓康复市场。我们每年都要通过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向公民宣传康复知识,展示康复成果,从而有效地刺激了康复需求,使我们的康复服务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四、创新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转变领导作风

我们注意合理搭建班子结构,懂业务的人占2/3,具有高级职称的占1/2,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1/3。加强领导班子学习,使领导班子成员提高管理水平,实行分工管理、分级管理、人性化管理。2005年以来,我们抓住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时机,把转变领导班子的作风作为突破口,制定切合实际的整改方案,克服工作中讲的多,做的少;布置的多,落实的少现象。使班子的工作作风有了很大转变,工作效率有了很大提升。

(二)建立完善规章制度

制度建设实现规范化管理的基础。我们把121个规章制度印制成《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职工人手一册,督促大家学习规章制度的内容。工作中凡是遇到具体问题,都坚持按中心规章制度处理,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使中心的管理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三)抓硬件建设

我“中心”原有业务用房5000多平方米,康复病床150张,现已不能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根据中国残联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对我中心提出的“做大做强康复中心,辐射带动周边”的要求,实现中心跨越式发展,在省残联的大力支持下,筹措资金2400万元,修建7000多平方米的康复医疗楼和百级层流手术室,购置了必要的康复医疗设备,有效地提升了“中心”的服务功能和硬件水平。

(五)做好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

我们中心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2003年在全省事业单位中率先实行了全员聘用制,实现用人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对分配制度进行了改革,除基本工资外,附加工资和奖金均根据出勤和贡献大小分配,拉开差距,较好地调动了全院职工的积极性。

宁波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与管理

宁波市残疾人康复中心

毛兴钢

宁波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于1996年成立,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中心”创办初期,仅开展聋儿语训一项业务,几十名工作人员收训十几名聋儿,经费不足,运行困难,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职工认为中 7 心没有发展前景。

面对这种情况,“中心”领导班子解放思想,立足市场,内抓管理,外创条件,积极拓展康复业务,在调整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路,在全面完成各项康复任务的同时,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心”目前建筑面积4420平方米,工作人员113名,设有医疗康复部、教育康复部、社会康复部、职业康复部四个业务部室,开展聋儿语训、弱智儿童康复、脑瘫儿童康复、偏瘫康复、截瘫康复、骨与关节损伤治疗、脑外伤及烧伤康复、残疾人健康体检、辅助器具供应、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等业务,45张康复病床利用率达100%,月受训聋儿、弱智儿童维持在120名左右,预算外收入从最初的2万元,提高到目前的近千万元,10年期间共提高了近500倍。以上成绩的取得,与我们科学的管理、工作方法是分不开,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观念,积极占领康复市场

(一)摆脱“事业单位”体制束缚

编办核定“中心”为事业单位,编制30名,这在中心成立初期促进了中心建立与发展。但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残疾人事业深入开展,“中心”内部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财政支持力度不足,投入、产出不成比例,“大锅饭”状况难以改变,人心浮动、人才难进。这使得“中心”发展困难,维持也难以为继。近年来,“中心”领导班子解放思想,突破事业单位概念,采用“福利性单位,市场化运作”的办法,通过开拓康复市场,做到该补贴的补贴,该收费的收费。几年来,“中心”收支平衡且略有盈余。

(二)扩大康复服务业务领域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来临,也随着疾病系谱的改变,康复不仅 8 仅是残疾人的康复,康复对象越来越广,因此,“中心”面对的不仅是残疾人,而是全社会有康复需求的群体。“中心”主动拓展市场,努力占领市场,改善内部管理,使“中心”为宁波市首家医保定点康复专科医院;积极协调劳动保障部门,成为工伤医疗保险定点单位;开设康复专科门诊,扩大诊治对象,使“中心”逐步顺应市场规律的良性运行。

(三)实现规模经营

市残联和“中心”领导班子都清楚认识到残联康复机构在技术、设备、人员、规模、品牌等方面都无法与综合医院相比,因此我们必须利用当前各类医院尚未完全进入康复领域这一“时间差”,尽早、尽快地发展自己,在康复市场里获得更多份额。为此,2003年,宁波市残联投入400万元扩建2400平方米以完善门诊部和住院部;2005年投入6800万元开始建设18000平方米的康复大楼。这一方面是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残联和“中心”意识到一个根本问题:市场经济强调规模效应,规模经营可以降低运营成本,小打小闹的康复机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而做大做强是残联康复机构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向科学管理要效益

(一)转变机制,推行全员聘用

“中心”结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行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制,对各部门进行定编、定岗、定员。由中心主任聘任各部门中层干部,中层干部聘用部门人员。用人机制的转变,使每位职工都有高度危机感,促使职工钻研业务、勤奋工作,加强了职工们的责任心。

(二)培养人才,适应新形势

一是理顺与卫生、教育、人事等系统的关系,解决职工职称晋升 9 问题,解除职工后顾之忧,为留住人员打下扎实的基础;二是定期组织内部学习,充分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对职工开展政治思想、业务理论、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的教育,以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三是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业务探讨和交流,对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现场讨论;四是针对新开展的业务聘请综合医院专家为顾问,指导康复训练;五是派人参加到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等地进修学习。目前,有一大批技术骨干脱颖而出,成为科室带头人。

(三)精打细算,降低成本

由于不存在成本核算科目,传统的事业单位往往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浪费严重,效率低下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中心”实行成本核算,把中心的人员费用和运转费用计入各部门考核成本,使每个部门人员和费用与效益挂钩。这样既调动了部门积极性,又节约了成本。

(四)绩效挂钩,调动积极性

管理的基础是公平,管理的核心是效益。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基础上,积极探索分配制度改革,提出“工资福利讲公平,奖金分配看效益”的分配原则。

在严密论证、反复测算的基础上,“中心”建立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业务发展、内部管理等四方面考核指标。其中,经济考核按月进行,达到经济指标的部门,按比例提取奖金,未达到指标的,扣除部门相应奖金;社会效益、内部管理、业务发展按季度考核,为了鼓励部门拓展康复项目,业务发展只奖不罚;为了强化各部门注重社会效益和内部管理,这两项指标只罚不奖。各康复业务部室将中心制定的各项指标,分解到各工作岗位,制定出考核细则,从评估康复对象的康复效果来考核每位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提取奖金。此项分配制 10 度的实施,一方面改变以往凭印象、凭感情,评价工作好坏,评先选优有失公正的状况,另一方面大大地调动了职工工作积极性。

三、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团队

(一)加强思想建设,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良好的工作氛围可以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提高工作效率,反之,如果同事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则会影响正常工作秩序,阻碍工作正常开展。几年来,“中心”加强对职工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把思想教育融入到组织文化的建设中。目前,整个单位呈现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为开展业务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强化服务意识,搞好医患关系

“中心”提出“以病人为中心,患者至上”的亲情式服务。我们在康复过程中,不仅在肢体上对病人进行康复,而且在精神上对病人关心、鼓励,让病人充分体会到人间的真情。

(三)发挥榜样作用,构建和谐团队

篇7: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要点工作总结

明(试行)》的通知

[2001]全康办字第0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农垦总局残联:

为贯彻落实《康复训练与服务“十五”实施方案》提出的任务要求,使肢体残疾人、脑瘫儿童、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工作在“十五”期间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全康办在广泛征求基层工作人员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康复训练档案和评估标准,并经全国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技术指导组审定,现将《康复训练档案及使用说明(试行)》发给你们,望认真组织使用。

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

2001年12月29日

康复训练档案的使用说明

肢体残疾人、脑瘫儿童和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一项重点工程。为使康复训练工作科学、规范地开展,有效地改善残疾人功能状况,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在总结以往康复训练档案的基础上,结合新的训练任务和各地实际工作需要,制定了《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档案》、《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档案》和《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并征询了全国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技术指导组有关

专家和成员的意见。这套档案自康复对象的训练登记开始,涉及到功能评估、制定训练计划、记录训练情况、评估训练效果等各环节,现就康复训练档案的使用方法说明如下。

一、康复训练档案的种类

康复训练档案包括《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档案》、《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档案》和《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三种,每种训练档案都包括训练登记、训练评估、训练计划、训练记录、评估与总结和评估标准六部分。

二、康复训练档案的使用说明

(一)训练登记

筛选诊断明确、有康复潜力、有康复意愿、家庭成员配合的肢体残疾人、脑瘫儿童和智力残疾儿童作为训练对象,纳入康复训练重点工程任务,由康复员填写“训练登记表”。

(二)训练评估

康复对象的初次评估、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均依据“训练评估”表进行,按照评估标准,由康复指导人员和康复员共同对训练对象的功能和能力逐项评估、计分。通过初次评估,可掌握训练对象目前的功能障碍和困难情况,为制定训练计划、选择适宜训练项目和判定训练效果提供客观依据;通过中期评估(肢体残疾人康复训练的第三个月末、脑瘫儿童和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第六个月末),按照“评估标准”,由康复指导人员和康

复员共同对训练对象再次进行整体评估、计分,掌握训练对象功能障碍和困难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训练计划;通过末期评估,总结实现康复目标的情况,提出进一步康复的意见。“训练评估”表由康复指导人员负责填写。

肢体残疾康复训练评估内容共13个项目,运动功能训练包括翻身、坐、站、转移、步行或驱动轮椅和上下台阶6项;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包括进食、穿脱衣物、洗漱和入厕4项;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包括交流、做家务和参加社会生活3项。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评估内容共13个项目,即:翻身、坐、爬、站、转移、步行、上下台阶、进食、穿脱衣物、洗漱、人厕、交流和参加集体活动,姿势矫正训练贯穿以上各项训练之中。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评估内容共60个项目,运动能力训练包括翻身、坐、爬、站、步行、上下台阶、跑、伸手取物、捏取、拧盖、系扣子、穿珠子、折纸13项;感知能力训练包括注视物体、追视移动物体、分辨味道、分辨气味、分辨常见生活环境声音、触觉分辨6项;认知能力训练包括认识物体的存在、物品归类、认识物体之间常见关系、认识颜色、认识方位、认识形状、分辨有无、认识蔬菜及水果等食品、知道天气情况、知道因果关系、点数、认识时间、认识钱币13项;语言交往能力训练包括知道自己的名字、服从简单的指令、表达需求、说简单的短句、语言交流、书写的基本能力6项;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包括拿着食物吃、用餐具吃、用餐具喝、小便自理、大便自理、脱衣物、穿衣物、穿鞋袜、刷牙、洗脸、洗手、洗脚、盖被子、叠被理床、认识家居环境15项;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包括知道自己、认识熟悉的人、认识家庭环境、知道居家安全、认识公共设施、参加集体活动、懂安全常识7项。

(三)训练计划

康复指导人员组织康复员、残疾人及其亲友、志愿工作者等人员,依据初次评估结果,结合社区和家庭康复训练条件,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训练计划包括针对训练对象主要功能障碍和困难所确定的训练项目、训练场所、采取的训练方法以及预期实现的康复目标等。康复指导人员负责填写“训练计划”表。

(四)训练记录

由康复员将训练内容、训练次数、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情况进行记录填写“训练记录”表。肢体残疾训练记录要求一个月填写一次,脑瘫儿童和智力残疾儿童训练记录要求两个月填写一次。

(五)评估与总结

“评估与总结”表包括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与总结两部分。肢体残疾康复训练的第三个月末,脑瘫儿童和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第六个月末进行中期评估、记分,计算由初次评估至中期评估提高的分数,小结训练计划的执行情况,掌握存在的主要功能障碍和困难,训练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训练计划进行了哪些调整。末期评估与总结栏应填写末期分数和初次至末

期提高的分数,判断训练效果,总结实现康复目标的情况,提出进一步康复意见。由康复指导人员负责填写“评估与总结”表。

(六)评估标准

评估标准适用于康复对象在机构、社区和家庭进行康复训练的效果评估,包括康复训练“评估项目”、“评分依据”和“效果判定”三项内容。“评估项目”与“训练评估”表中的项目和说明一致。“评估依据”是依据训练对象完成康复训练评估项目规定的动作、活动的程度和范围,分为三个等级评估计分。“效果判定”通过对康复对象初次与末期评估分值之差判定训练效果。

三、康复训练档案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一)使用康复训练档案是推行康复训练工作规范化开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各级管理人员要了解康复训练档案的种类、内容和使用方法,各级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要组织统一使用。

(二)各地在使用康复训练档案前,应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三)康复训练档案的填写要求及时、客观、准确,并妥善保管。

篇8:2010年全国畜牧业工作要点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 也是谋划和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要按照农业部“两个千方百计”和“两个努力确保”的总体要求, 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现代畜牧业建设,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努力完成三项基本任务: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 严防畜产品市场大起大落;保障饲料和畜产品质量安全, 严防重大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事故;促进草原生态逐步改善, 严防重大草原火灾。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稳定生猪等主要畜禽产品生产

(一) 完善和落实生猪等扶持政策。

落实中央稳定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 继续实施好《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 (暂行) 》, 总结生猪调出大县发展经验, 宣传各地典型。推动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以奖代补扶持政策落实, 稳定蛋鸡生产。

(二) 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推进畜牧业监测预警体系部省共建工作, 生猪主产省份全面启动本省监测预警系统。加强蛋鸡生产特别是种鸡生产信息监测, 试运行生鲜乳收购站的奶业生产月度监测, 调整完善470个农贸市场价格监测体系。

(三) 搞好形势分析和信息服务。

坚持“月会商、季沙龙”的形势分析机制, 认真做好牧情快报报送和监测信息发布, 6月份和11月份分别召开全国畜牧业生产形势分析会。加强与国家统计局的合作, 每季度末召开联席会议, 开展对吉林、河南等重点省份的联合调研。根据主要畜产品的价格变化, 及时研判生产形势。

(四) 强化监测数据采集。

严格考评制度, 定期汇集监测县数据报送情况, 集中安排2次监测点数据核查, 通报考核结果。表彰畜牧业监测预警工作先进省份和优秀人员。

(五) 指导和规范养蜂业发展。

制定发布《全国养蜂业发展规划 (2010-2015年) 》, 出台关于加强蜜蜂授粉工作的指导意见和相关技术规范。

(六) 加强畜牧业自然灾害应急能力建设。

组织制定畜牧业突发自然灾害应急工作预案, 明确工作程序、省级联络员和责任分工, 协调做好受灾地区的灾害救助工作。

二、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

(一) 大力开展畜牧业标准化养殖示范创建。

组织制定和推广标准化规模养殖相关标准和规范, 启动实施生猪、奶牛、蛋鸡、肉鸡标准化养殖示范创建, 增强示范带动能力。

(二) 总结推广畜禽标准化生产模式。

召开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现场会, 推介标准化生产模式, 进一步提升畜禽标准化生产水平。

(三) 加大畜牧业技术推广力度。

依托畜牧技术推广部门和国家生猪、蛋鸡、肉鸡等产业技术体系的力量, 推广适用先进技术, 加快标准化生产发展, 推进乡镇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四) 加强奶牛养殖技术指导与培训。

继续实施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和生鲜乳收购站挤奶机械设备购置补贴项目, 开展奶牛场良好生产规范培训。

(五) 完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法律法规。

会同环保部做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的制定出台工作, 并做好宣传贯彻工作准备。

三、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一) 加快推进畜禽品种改良。组织召开畜牧良种补贴工作会议, 落实生猪、奶牛、肉牛和绵羊良种补贴政策。

(二) 组织实施全国生猪和奶牛遗传改良计划。

确定联合育种核心种猪场, 大力开展生猪、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工作, 推进生猪和奶牛年度改良工作。

(三) 建立健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编制畜禽良种工程“十二五”建设规划, 实施畜禽良种工程项目, 增强制种供种能力。

(四) 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

制定“十二五”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 编写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 指导各地有序开展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五) 强化畜牧业执法能力建设。

出台加强基层畜牧兽医综合执法的意见和加强种畜禽生产经营管理的指导意见, 贯彻落实《家畜遗传材料生产许可办法》, 实施种畜禽质量监测计划, 强化种畜禽市场监管。

四、继续强化奶业的扶持引导和规范整顿

(一) 继续开展生鲜乳收购站清理整顿工作。

督促指导未完成清理整顿的省 (区) 加快对个体收购站主体合法化改造, 坚决取缔流动收奶点。组织召开生鲜乳收购站清理整顿工作总结会议, 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

(二) 组织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督监测。

开展全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 对举报和抽检中发现问题的重点地区开展飞行抽检, 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检测结果, 向社会公布生鲜乳质量安全信息。开展《生鲜乳》国家标准的宣贯和执行工作。

(三) 加强奶业发展的行业指导。

协调有关部门尽快发布《全国奶业发展规划》并组织贯彻落实。组织开展中澳自贸区谈判对奶业发展的影响和应对策略的研究。

(四) 规范生鲜乳收购秩序。

协调并会同国家工商总局开展《生鲜乳收购合同》执行情况监督检查, 畅通举报投诉渠道, 加强社会监督。

五、加强饲料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一) 加强饲料行业法制建设。

推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 (修订案) 》尽快颁布实施。制 (修) 定《条例》的配套规章、规范、标准, 及时开展《条例》宣传贯彻和培训工作。

(二) 规范饲料生产企业行为。

修改完善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生产许可条件, 继续组织开展100家蛋白质原料获证生产企业、100家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获证生产企业现场监督检查工作, 强化对基层饲料管理部门监督执法的培训和指导。

(三) 加大饲料监测和执法力度。

组织实施饲料质量安全监测计划, 以饲料原料、商品饲料和养殖场户为重点, 开展瘦肉精等违禁物质例行监测和拉网式监测。加大对高铜、高锌等超量添加和潜在非法添加行为的打击力度。组织召开全国饲料及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

(四) 开展饲料基础性研究工作。

组织饲料中潜在安全风险因素和重要饲料添加剂的检测方法研究、安全评价试验和风险预警。

六、切实做好草原保护建设这篇大文章

(一) 扩大草原承包经营规范化试点范围。

依托退牧还草工程, 在30个重点牧区县开展草原承包经营规范化示范, 建立健全草原承包与流转管理体制机制, 推进草原基本经营制度改革。

(二) 总结和推进草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

指导西藏深入开展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试点工作, 保证顺利推进, 及时总结。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 争取扩大试点范围。

(三) 开展草原保护建设和科学利用试点示范。

修改细化《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大纲》, 研究完善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政策措施。依托工程项目和牧草产业技术体系, 推进草畜平衡、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制度的实施, 建立种草养畜、鼠虫害防治等草原保护建设和科学利用典型示范点。

(四) 做好草原防灾减灾工作。

制定草原防火条例配套制度和技术规程, 加强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和防火物资储备。表彰2007年—2009年全国草原防火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召开全国草原防火工作暨应急队伍建设现场会。制定雪灾应急预案, 加强人工种草, 建设防灾救灾基地 (草原处牵头, 草原监理中心承办) 做好草原鼠虫害防治工作, 争取增加投入, 扩大生物防治比例。

(五) 加强草原监理体系建设。

组织起草《农业部关于加强草原监理体系建设的意见》。强化监测, 积极做好重点地区和关键时期监测。依托工程项目, 加强草原监理监测设施建设, 加强草原固定监测点建设。建立完善草原执法联动机制, 坚决打击破坏草原的各种违法行为, 并跟踪查处、曝光大案要案。编制草原资源保护名录

(六) 营造支持草原保护建设良好氛围。

参与全国人大开展草原生态建设情况调研和政协委员视察活动, 促进出台支持草原保护建设和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快草原承包经营进程。

七、大力推进科技兴牧工作

(一) 加快畜牧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召开现代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工作交流会, 开展产业技术体系实施情况的检查和调研, 研究提出加强“十二五”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政策和规划建议, 积极推动畜牧产业技术体系与技术推广对接。

(二) 组织实施畜牧业科技项目。

做好“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4个重点项目的组织实施、中期检查和课题验收工作, 组织完成各项目的执行情况总结和验收;组织实施3个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及“948”项目, 强化过程跟踪和监督;组织好2010年农业行业科研专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948”项目的筛选、论证和申报工作。

(三) 加强畜牧业标准化工作。

组织召开畜牧、饲料、草原相关标准审定会, 审定报批国家和行业标准70项;发布《畜牧业标准体系建设规划 (2010-2015) 》。

(四) 开展畜牧科技推广。

组织做好畜牧业科技入户服务工作, 开展畜禽产业发展技术指导、培训和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推广服务。

八、加强规划调研等基础性战略性工作

(一) 做好规划编制工作。

组织编制“十二五”畜牧业发展规划、饲料工业发展规划和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 编制“十二五”畜牧业科技发展规划、秸秆养畜项目规划、节粮型畜牧业发展规划、畜禽养殖废弃物利用与防治规划、草原监理监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草原防火规划。

(二) 开展行业发展重大问题调研。

组织开展畜禽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模式、畜禽种业科技发展、畜禽养殖废弃物减排与利用、羊毛绒产业发展、饲草饲料资源供给状况、饲料安全保障工程等战略课题调研, 研究提出相关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

(三) 强化计划和财务监督管理。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学方案实施方案下一篇:得到一份好工作后该如何谈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