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认识直角

2024-09-03

二年级数学认识直角(共10篇)

篇1:二年级数学认识直角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65、66页。

教材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直角有了初步的模糊的认识。本节课教材首先呈现三个学生身边的生活物品——数学书、黑板、三角板,用红线在物品上描出直角,让学生直观认识直角;通过“比一比,认一认”、“折一折,画一画”等多种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直角锐角钝角的特点,加强对这三种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直角的过程,直观认识直角,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会借助三角板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借助三角板判断三种角。

教学难点:

掌握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画法。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板、卡纸、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图形王国中的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呀?

生:角。

师:你都知道哪些关于角的知识呢?

生1: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2: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张口的大小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生3:画角方法: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

师:看来角真的是大家的老朋友了。

2、课件出示图片。

师: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你能找出它们里面藏着的角吗?(学生观察并指认。)

课件演示从图中抽离出直角。

(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物品上描出直角的过程。)

教师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直角。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直角

(1)认识直角符号。

(2)肢体语言表示直角。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你能想象出直角的样子吗?你能用身体做出直角吗?请学生上台展示。

2、判断直角

方法一:直观判断直角。

方法二:借助三角板辨认。

(设计意图:教师重点示范方法,通过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比一比,这是对直接观察的一种验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密性与准确性。)

3、找一找直角。

师:我们的教室哪里还有直角?说一说。

比一比你找到的直角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测量,得出结论:所有的直角一样大。)

4、用活动角摆直角。

5、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6、感受三种角的大小关系。

师:如果将这三种角按大小排队,怎么排?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可以从大到小排列,也可以从小到大排列,最后集体交流。)

三、游戏延伸

游戏要求:说出老师用活动角变出的角的名字。

(1)判断锐角。

教师用活动角做出锐角,并逐渐变大,但仍然是锐角。

得出:锐角有大有小,但再大都比直角小。

(2)判断直角。

变出直角,用三角板比一比。

得出:直角都是这么大。

(3)判断钝角。

教师操作,得出结论:钝角有大有小,但再小都比直角大。

四、动手操作。

1、用纸折出三种角。

2、画三种角。

(教师示范,学生独立完成,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五、总结思考。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课本第66页第1、2题。

篇2:二年级数学认识直角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已知直角比一比的方法判断直角;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教法:点拨、探究

学法:操作法。教具准备:

一副三角尺、正方形纸、长方形纸、圆形纸、钟面模型、钉子板等,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角的认识

1.说一说下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学生回答后,再要求指出是角的图形中角的顶点和两条边。2.请学生指出三角板上有哪几个角。

二、认识直角

1.初步认识。

角)(2)出示另一个三角板,让学生说一说有哪三个角之后,提问:其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1)说明:三角板上有三个角,(出示三角板。),其中有一个角(指直角。)是直角,(板书:直 把两块三角板上的直角重叠在一起,请学生们说一说,重叠在一起的两个角都是什么角?直角和三角板上的其他两个角一样大吗?

(指出:直角是三角尺上最大的那个角。)请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找一找它上面有哪几个角,提问:这4角是直角吗? 请学生们动手操作比一比。

再拿出一个纸工袋,请同学们再找一找,比一比,提问:纸工袋上有几个角,都是什么角?提问: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一个正方形有几个直角?纸工袋是什么形状的,那么一个长方形有几个直角? 像这样的直角,我们可以在黑板上面出来,(板书演示。),这个画出来的角就是直角,如果一个角是直角,一般在直角里用符号来表示(在直角上画。)

请学生来指一指直角的顶点和边. 2.加深认识。

(1)你能在教室里找到更多的直角吗?(2)出示钟面,提问:当钟面上几时整,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直角?(可让学生动手拨一拨,再回答。)

三、体会直角的大小

1.(1)我们认识了直角,同样也可以用一张纸(出示一张圆形的纸。)(2)老师示范,学生动手折出一个直角.(3)将所折好的直角转动,在不同的位置上停留,请学生说一说它是不是直角,使学生认识到方位不同,但都是直角。

2、教学试一试。

(1)再请学生们拿出两张大小不同的纸,各折出一个直角。

(2)比一比所折出的两个直角的大小.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再与刚才圆形纸折出的直角比一比。指出:虽然我们用了几张形状、大小都不同的纸去折直角,但折出的直角都是同样大的。(3)验证:将折好的直角再与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提问:这两个直角大小相同吗?

四、如何辨认直角 1.教学例题。(课件出示)

(1)出示数学书,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出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2)学生们动手操作,组织交流,说一说自己所用的方法,(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可以用折好的直角等等。)2.完成“想想做做”第l题。(课件出示)

学生们动手操作。提问:课桌面、黑板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有四个角,而且都是直角。)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同桌合作,用书上所示的两把三角尺拼一拼直角。

(2)想一想:用另两把三角尺是不是也可以拼出一个直角呢?请学生们动手拼一拼。4.教画直角(1)介绍;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可以比出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还可以用三角板来画。(2)示范:先确定顶点,再由这一点起画一条线,再把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和一条线上的一点合在一起,再把直角的一边和这条线合在一起,然后从直角顶点起,沿直角另一边画一条线,这样就画好了一个直角,(在直角里标上┐。

五、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 1.教学例题。

(1)(课件出示)3幅钟面图,请学生们从中找出直角。提问:哪一个角比直角大?说明: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板书)提问:哪一个角比直角小?说明: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板书)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课件出示)(1)请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2)指名说一说判断的结果,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六、巩固练习(课件出示)1.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练习:说明:今后的图形中如果看到直角符号,就说明这个角是直角不必再去用已知的直角量。

篇3:二年级数学认识直角

一、参透知识本质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参透知识本质就是要求教者在预设教学活动之前,首先要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研读教材,理清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和关系,把握知识的本质内涵、实质联系和系统性架构,并设想如何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连点成线、连线结网,生成富有结构性、通融性和迁移性的知识包。这样的知识包才是富有生长性和智慧性的,才能在运用中活化为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和智慧。否则,散如沙、乱如麻、多如毛的知识灌输,只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和厌学的诱因。孟子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所以,参透知识本质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现行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时分秒》这一单元究竟有哪些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如何,又该怎样将它们连成一个整体呢?我们从“计量单位”“计量工具”和实际运用三个维度将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以下的梳理:

1. 计量单位:本单元介绍的时间单位有时、分、秒,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60。而进率60与钟表的构造有关,因为一圈有60小格。

2. 计量工具:工具分类有闹钟、手表、秒表、电子表等。构造元素有数、针、格子。

数:钟面上有数1到12,这12个数有序地按顺时针方向排列,由此可强化顺时针方向,同时可强调数12的特殊性,它是三种针共同的运动起点与终点。

格子:有两种,大格和小格,用12、5和60这3个数可描述格子的特点———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大格有5个小格、12个5小格一共就是60小格。数一共有多少小格,可以5个5个地数数,可以念5的口诀到45,之后依次加5,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数,15个15个地数数 (12到3,3到6,6到9,9到12),或数两个半圈后用30加30得60小格。

针:有三类,时针、分针、秒针。区别时可描述为———短时针、长分针、细秒针;时针走得最慢,秒针走得最快,分针走得比时针快、比秒针慢。

3.实际运用:主要是让学生会认读几时整、几时几分。认读几时几分的思路是:时针走过了几,分针从12起走了几小格,是几时几分。认读的关键是:明确时针走过了几,或刚过了几,或快接近几,也就是在几和几之间,是几时多;分针从12走到了几,走了几小格,是几分;合起来是几时几分。

布鲁纳的认知理论告诉我们:“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的、富有活力的简约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所以,当这一单元教完后,教者要引领学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所学的知识整理成知识树,以促进学生在头脑中生成相应的知识图式,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建构。 (如下图)

1小格:分针走1小格是1分1时>1分>1秒秒针走1小格是1秒

1大格: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秒针走1大格是5秒

时针走过了几,分针从12起走了几小格,是几时几分。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是几时整。)

二、链接已有旧知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得好:“影响学习的唯一的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所以,教学中我们先通过链接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来激活学生的认知储备、引发认识冲突,进而实现以旧引新和新中求同,并在新旧对比与融合中实现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重组与改造,使新知真正内化为学生认知图式中的一部分。

识读几时几分是本单元的重点与难点。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们通过以下4小步成功实现了链旧引新与新旧融合,具体过程如下:

1. 链接旧知:孩子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时、分,你能借助这个钟面,回答时间老人提出的几个问题吗?(电脑出示题目:钟面上有 () 大格, () 小格。短时针走1大格是 ( ) 时,长分针走1小格是( ) 分。分针从12走到 ( ) 表示 ( ) 分钟。)小明是个非常爱惜时间的好孩子,借助钟表的帮助,他将早上的时间安排得很合理。请看第一幅图 (出示书上第11页的4幅图),小明在几时就起床了?你是怎么看的? (短时针指着7,长分针指着12)

2. 以旧引新:再看其余的三幅图,图中的时间还正好是7时吗?小明分别在什么时刻干了哪些事呢?先在4人小组里每人选一幅图说一说,再将每幅图的时间填写在书上。

3. 新知求同:第二幅图是7:15,你是怎么看出来的?7:30呢?7:45呢?所以要看钟面上的时间,我们要先看什么,再看什么? (板书:短时针走过了几 (是几时多),长分针从12起走了几小格,是几时几分。)

4. 新旧对比:请看这3个钟面 (钟面的时刻分别是7:55、8:00、8:05),都正好是8时吗?哪个正好是8时,哪个是8时不到,哪个是8时刚过?怎么看就能一眼看出来?在4人小组里讨论讨论,然后再写出相应的时间。(看分针的位置,分针指着12而时针指着8的是8时;分针不到12的时针就不到8,是8时不到;分针刚过12的时针就刚过8,是8时刚过) 追问:为什么第一个钟面时间是7:55而不是8:55?(7:55的时针在7和8之间,不到8;8时55分的时针在8和9之间,不到9) 不满10分钟的时间通常说成是几时零几分,“8时零5分或8:05”你写对了吗?

通过以上的学习流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和经验来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并通过对比使学生对时针的位置变化生成了清晰的表象和认识;从几时整出发,最后又回到几时整,使学生在新旧知的及时沟通中,对认识几时整和几时几分的方法有了整体而全面的认识,使所学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达到了“见树木更见森林”的最佳学习境界。

三、开展数学活动是有效教学的载体

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是数学思维的教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也曾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生动活泼的、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是落实四基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新的重要保证。

在《认识时分秒》这一单元,要着重开展以下几项数学活动:

1. 观察与表述活动。

为了让学生对时间与大小格关系的把握达到自动化程度,可以组织学生边观察钟面边进行了三个层面的对口令游戏: 12到 (1), (1) 大格 (5) 小格;时针,12到 (1), (1) 大格 (1) 小时;分针,12到(1), (5) 小格 (5) 分。对口令的方式可以是同座间互相对、师生间互相对、男女生间互相对、两大组间互相对,等等。对口令时可以有序地从小对到大,也可以跳跃着往后对,或打乱顺序对。对口令时还可以让学生配上有节奏的击掌,增强学习的动感和游戏性,提高多感官协同合作的整合效应。为了让学生能理解1时=60分、1分=60秒,一定要借助多媒体的多次动态演示,让学生从“谁走得快,各走多少?”等两个层面静心地观察并正确表述———分针比时针走得快,分针走了一圈也就是60小格时,时针才走了1大格;秒针比分针走得快,秒针走了一圈也就是60小格时,分针才走了1小格。为了巩固认识几时几分的思路,学生在完成观察钟面写时刻之后,要求他们跟同座完整表述思路:短时针走过了几,长分针从12起走了几小格,是几时几分。为了让学生对几时几分的时针位置有明晰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先拨出5:05、5:20、5:55、6:55等,再重点观察每根时针的位置并表述出来,要求用上“刚过、走过、快到、在几和几之间”等词语进行描述。

2. 想象、表述、画图活动。

为了强化从几时整到几时多的时针位置变化情况,可让学生边想象钟面边用左手食指比划时针的位置并用语言表述出来。如让学生想象3:00、3:05、3:55,同时表述时针的位置情况,学生可能会说:指着3、刚过3,快到4,走过3,在3和4之间,在4和3之间,等等。之后可让学生专门进行画时针的对比练习,使数学思维精致化。

3. 阅读、想象、书写活动。

除了看直观的钟面写时刻、说思路外,让学生阅读抽象的文字表述并想象出直观的钟面图也很重要,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实现由抽象到直观的演绎与转换,培养逆向性思维与开放性思维,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如可让学生进行以下练习:时针指着6,分针指着12,是 ( ) 时, ( ): ( )。时针刚过6,分针指着1,是 ( ) 时 ( ) 分, ( ):( )。时针走过6,分针走了25小格,是 ( ) 时( ) 分, ( ): ( )。时针在7和6之间,分针指着10,是 ( ) 时 ( ) 分, ( ): ( )。时针快到7,分针指着11,是 ( ) 时 ( ) 分,( ): ( )。

获得国际数学教育研究最高成就奖的拉弗德教授认为:思维是一个“想象———物质”的混合体,不仅仅出现在大脑中,也通过并呈现为言语、身体、姿势、符号和工具的协调。通过以上动眼观察、动耳倾听、动手操作、动口表述、动脑思考等多种探究活动的协同参与,以及独立思考、同座合作、小组交流、集体碰撞等合作活动,学生就能全身心地愉悦活跃地参与到数学学习内化与外化的全过程,实现课堂学习的深度建构目标。

四、组织变式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古人云:变则通,通则久。为了提高数学学习的实效性、灵活性与创造性,数学学习的方式是变化的,可以是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也可以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数学学习的通道和媒介是变化的,要调用眼、耳、口、手等多感官协同参与脑的思考活动,要借助实物、手势、图形、符号、言语等多种媒介表征数学思维不断提升和灵活转换的过程;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有趣、有序、多变的———在建立数学模型的认知阶段,数学学习的内容要由已知引出新知再回到新旧融合的系统状态,让学生充分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部分到整体的数学内化过程,深度把握数学的本质性内涵、实质性联系和系统性架构;而在应用数学模型的实践阶段,则要组织变梯度、变形式、变方向、变本质等多维度的变式练习,让学生经历抽象与具体交融、认知与能力并举、思想与智慧齐飞的数学外化过程,实现对知识的灵活性运用,发展多样性思维,感悟智慧性思想,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比如教学《认识几时几分》的巩固练习环节,我们大胆地重组教材,创设了以下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由单一到综合、由整体到局部的变式练习:

1. 读一读,连一连。

先让学生完成书上12页想想做做的第2题,并将时刻及相应的钟面改为6:05,6:30,6:55,7:55。连线后引导学生对比,3个6时多的时针位置有什么区别?6:55与7:55的钟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练习与对比,学生会对6时多时针位置的几种情况有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能使认识接近“整时”的学习难点得以突破。

2. 拨一拨,说一说。

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的第3题,不过,要依次拨出3:00、3:05、3:20、3:55、4:55,拨好后要说一说时针与分针的位置情况。通过由“几时整”到“几时多”的连续而有规律的变化,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和动口表述中再次感悟时针与分针位置的变化规律与联系,巩固时针位置的5种表述方式,即:指着几、刚过几、走过几、快到几、在几和几之间,以及分针位置的2种表述方式———指着几或从12起走了几小格,使学生的感知更加清晰与精细,思维更加深刻与灵活。

3. 看一看,写一写。

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不过,钟面与相应时刻改为:9:05、10:05、9:55、10:55。重在巩固几时零几分的2种写法,对比9:55与10:55时针与分针位置的异同点,从而化解学生的易错点。

篇4:二年级数学认识直角

1.角是由( )个顶点和( )条边组成的。

2.三角板上共有( )个角,只有一个( )角,其余的两个角都比它( )。

3.长方形有( )个角,它们都是( )角。

4.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 )条线,就画成一个角。每个角都有( )个顶点,( )条边。

5.一个长方体有( )个面,每个面上有( )个直角,一个长方体共有( )个直角。

二、下面图形中哪些是角?是角的在( )里画“√”,不是的在( )里画“×”0分)

( ) ( ) ( ) ( ) ( )

三、下面图形中哪些是直角?在直角下面的括号里画“√”。(10分)

( ) ( ) ( ) ( ) ( )

四、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住薄#?0分)

1.边越长,角越大;边越短,角越小。 ( )

2.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 )

3.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了角。 ( )

4.直角可以借助三角尺上的角来判断。 ( )

5.角的大小与开口的大小有关。 ( )

五、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角?(16分)

六、仔细找一找,有多少个直角?(9分)

七、画一画,把下图分成4个相等的三角形。(5分)

八、画一画。(16分)

1.画一个角,并且标明各部分名称。

2.画一个比直角小的角。

3.借助三角板上的角,画出比直角大的角。

4.观察下图,在方格图中画出相同大小的角。

九、分一分,把相应的序号填在适当的( )里。(10分)

(1)( )是直角;

(2)( )是比直角大的角;

(3)( )是比直角小的角。

篇5:二年级数学认识直角

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教科书在本课时安排了两个例题。例3从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发现直角。例4主要是教学三角板上的直角的用法:可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也可以用它来画直角。本课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也是下学期认识锐角和钝角也是一个基础。

学情分析:

一年级上学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时,他们已经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直角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二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发现能力,因此对于直角并不陌生。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孩子现有的知识经验和新课标的要求确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感受图形的美、数学的美。激发学生了解数学的愿望,乐于探索的积极心态。

教学重点:认识、辨别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难点:怎样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教法、学法:本节课以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让孩子们在生活中找到数学模型,通过动手参与、体验来获取知识,从而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

通过对教材的认识与分析,我打算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三、教学程序

新课标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根据这一理念我把本节课设计为四大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

在开始新课之前,先向学生提出了上节课学过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回忆和思考,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做好了心理准备。出示活动角。

第二环节:引导体验

这一环节分三个层次来进行。

1.加深直角的认识。这一层次,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找生活中的直角。在初步认识直角后学生对直角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直角就不难了,这样直角在头脑中的印象会加深。

活动二,用肢体语言来展示直角。因为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语言的逻辑表达能力有限,他们不可能用语言来准确的说出直角定义。只要他们能用肢体语言表现出直角,就说明他们真正的理解了直角。比找直角更进一步,因此在上课后我把这一活动与原来找直角这一活动进行了调换。(昨天教了用手势来比划角,并说说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和什么无关,今天这点做的不够好)

活动三,用圆形纸来折直角。这一设计的目的一是加深学生对直角的认识,二是为下面的环节做铺垫,起到承接的作用。

2.判断直角。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问题。因此我用一个问题总领:你怎么就能证明你所折的这个直角就是一个直角呢?这也是数学建模的第一步为学生提供现实问题、现实原形(折的直角),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因为学生在上一课时已经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了,所以把所折的角和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并不会太难。在实际的比的过程中也完全可以叙述的很完整,因此在总结判断方法的时候我采取学生分别表述、逐条出现、最后整理的策略。这样不但给了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建构的时间和空间还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学生了解数学、探索数学的愿望。

3.画直角

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学生在“角的初步认识”中已经会画角了,因此我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去画直角,让学生多实践、多体验,把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操作能力落到实处。

第三环节:巩固、强化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仅靠新课的教学是不够的,还要通过有效的练习,才能把新知识同原有的知识结构更加紧密地融为一体,并贮存下来,从而使所形成的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单纯的练习总是枯燥的,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这一环节我创设了说一说、比一比、画一画的情景。

第一题:说一说下面的角哪些是直角?这道题不仅是对难点知识的巩固同时也是一个延伸。

第二题:画一画。(课堂作业尽量课堂完成)

第三题:数一数下面的图形中有几个角?有几个直角?(由于白板准备有些失误耽误了教学时间,学习之友练习题没有做多少,可以留为课后家庭作业)

这道题有些难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选择完成。从而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第四环节:全课总结。

自己谈在这一节课中的收获。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后面教学时间不够所以这一环节完成的不好)

板书设计:

直角的初步认识

(边)

(顶点)

(边)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递教学信息的有效手段是教师口头语言的书面表达形式。在教学中它有增强语言效果,加深记忆的作用。在表达问题上它更准确、更清晰,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篇6:二年级数学认识直角

认识直角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

3、使学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二、教学重点

认识直角,会用三角尺画直角

三、教学过程:

(一)预习:看书21-22页。

(二)引入:

1、投影出示画有角的图片,这些图形叫什么?请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

2、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形状和复习题中第一个图的形状相同?(去掉投影图中的锐角和钝角,保留直角)

象这样的角叫直角。(板书课题)

(三)讲授:(1)观察物体表面的直角。

请同学们拿出教科书、练习本,他们的封面各有几个角?看看这些角的形状是不是相同?观察桌面上的四个角,他们的形状是不是也相同?

把教科书封面上的一个角和课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吗?

这些角都叫什么角?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

(2)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一找三角板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

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做“做一做”的第一题。

(3)

学画直角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一点起用三角板画一条边,将三角板中直角的顶点和这条边的端点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条边和这条边合在一起,再从顶点起沿三角板的另一边画出角的另一边,就画出了一个直角。要画上直角符号。

学生边画边说。同桌相互评一下。学生按操作画,教师巡视。

(4)分组进行比赛,每组拿一个正方形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评选出数的最快的小组。

(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学会用直尺画角直角,用直尺量直角)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的第二题,数出图中的直角,想一想怎样数才能数的又对又快。

2、练习第三题,在右边的四边形里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堂课你认识了什么图形?学会了什么本领?

(六)板书设计:

直角

(七)课后作业:

篇7:二年级数学认识直角

第3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第2课时 认识直角

【教学内容】:课本P40例

3、例4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难点: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活动角)这是什么图形?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师演示转动成直角,问:你们见过这样的角吗? 这种角就是直角。

[设计意图]:通过旧知的复习引发学生认识直角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3。

(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汇报发现。

(2)、教师板书画一个直角。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

(3)、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想一想你准备怎样制作,做好后在小组精品试卷,推荐下载

最新部编本优质教案、试卷

内交流认识你制作的直角。

学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在小组内交流认识直角。(4)、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决定是否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2、教学例4(1)、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2)、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现在请你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3)、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

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报。

3、画直角

(1)、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画好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的方法。

精品试卷,推荐下载

最新部编本优质教案、试卷

(2)、黑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设计意图]:通过对学生生活中的物品的观察,以及制作直角等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直角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直角的理解。让学生判断直角、画直角等小组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会正确判断直角。并通过复习角的画法引发学生思考直角的画法及得出画法、正确画直角。

三、学习效果测评

1、完成第40页的做一做第1题。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2、完成第40页的做一做第2题。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直角以及画直角等练习,让学生体会到直角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篇8:二年级数学认识直角

思考一:教材展现的情景图告诉我们什么?

仔细阅读教材,教材的情景图是一群孩子用不同形状的工具测量书本的短边,发现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初步感悟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的必要性;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如测书本用了5枚回形针,测铅笔盒用了5把小刀,数量都是5,但是由于回形针与小刀长度不同,还是不能比出两者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再次感受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接着用同样的立方体测书本与钢笔盒,才分出长短。通过这一过程,形象地让学生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接着安排练习,分别用相同的工具(立方体或平面图形)估测不同的物体。然后再出现尺子和1厘米的长度,建立1厘米的表象后,开始用尺子量长度是整厘米的物体。

思考二:有必要让学生体验“用不同形状的物体测量长度”这个过程吗?

在研究教材的同时,我们来研究一下学情。学生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是否对测量一无所知?因为赛课中好几位老师在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物体测量之前,先说说打算选什么工具来测量,学生回答除了尺子还是尺子。学生已经知道了有现成的工具(尺子)可以用,却硬塞给学生不同的工具测量,他们能否感悟到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况且总是非常勉强地硬拽着学生用圆形的、弧形的或不规则的物品以及用立体的、平面的图形来进行测量,所谓“强扭的瓜不甜”,这样致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迷茫。再者,学生学过了“比长短”的内容,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笔者认为二年级学生已经知道了比物体的长短,应该选用直条形的物品去测量,而不是让学生用圆形的、弧形的、立体的、平面的东西去摆。奥苏贝尔曾说过,教学的关键要知道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也就是要先了解学情,摸准起点,这对于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自己已经走到三楼了,为什么还要他们配合你退回到一楼重新再走一次?毕竟不是让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研究“长度单位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呀!

思考三: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既然学生对测量长度已经有了相对正确的认识,笔者的看法是:这节课的重点应是认识厘米,并建立1厘米的表象。有几位赛课教师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作为教学重点,结果基本上都要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体验。如果一节课把过程性目标无限放大,那么知识技能目标如何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都是在知识的探究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自然而然渗透的,而不是另起炉灶、独立行事。不过话又说回来,根据教材的安排,这是学年初的第一课时,考虑到此时学生还未完全进入学习状态,心还在假期里飞翔,所以期初第一课时的内容适当减少,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单独作为一课时,也未尝不可。

思考四:如何做到教材和学情两者兼顾?

一天的听课,笔者始终在考虑一个问题,怎样既尊重教材,又关注学情?也就是让学生体验到必要性并理解“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此,我对书本情景图稍作改动,就是让学生用长短不一的小棒测量物体的长度,而不是用不同形状的物品测量。课前每桌下发一些小棒,不同桌学生之间的小棒长度有所不同,同一桌的小棒长度相同。每桌再准备一些1厘米长的小棒,用小袋装起来,并设计以下三个环节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并形成1厘米的表象。

环节一: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小棒(不同桌学生的小棒长度不一样)量一量书本的短边,反馈时重点提问:为什么书本的短边一样(教师拿几本比一比),结果却不一样?是不是摆错了呢?引导学生发现摆的小棒长度不一样:小棒长一点的摆的根数少一些,小棒短一点的摆的根数多一些。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同样长度的物体用不同长度的工具测量,结果不同。只有小棒的长度相同,测得的结果才会相同。然后用PPT把画面定格在用5根小棒摆在书本的短边(即下图的左边书本图)。

接着投影画面出现用另一种长度的5根小棒摆在书本的长边,与前一个画面进行比较(如上图),让学生感受结果相同并不表示长度相等,关键还是所用小棒的长度要统一。然后让学生练习,用一定长度的小棒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先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用长短不同的小棒作标准去量书本的短边,再让学生感受、比较书本的长边和短边都摆了5根小棒,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环节二:体验尺子产生的过程

学生用相同长度的小棒比较两个物体的长度(这两个物体的长度都比较短,其中一个比一根小棒长一些,另一个比两根小棒短一些),设问:长的物体长多少根小棒,能比出来吗?怎么办?引导学生发现小棒短一点就可以了。学生换成用准备好的1厘米长的小棒去摆,都正好,可以比较出长的比短的多了几根小棒。

然后引导学生第二次动手,用1厘米长的小棒测量练习纸上的物体的长度,提问:为什么现在的结果相同了?接着进一步启发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方便吗?你有什么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把小棒一小段一小段接起来,课件演示连接的过程,形成一把尺子的雏形。向学生介绍:大家想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古人也是这么想的,用这样的方法发明了很好的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课件演示标准的尺子。

[设计意图]设计中让学生用统一的小棒测量物体的长度,使学生经历实物测量的过程体验,贵在检验“测量标准要一致、测量工具要统一”的重要性,从而明白“尺子”产生的必要性,为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厘米”作好铺垫。

环节三:认识1厘米

先介绍尺子,然后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尺子上找1厘米(顺着数倒着数均可),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用手指比划表示1厘米的长度,找出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再从准备好的图中找出长约1厘米的线(有画成水平的、竖的、斜的、也有大于1厘米的和小于1厘米的),并用尺子验证。接着不用尺子,让学生画一条1厘米长的线(不说线段),同桌比一比谁画得准,再用尺验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认识尺子,通过在尺上找、用手比、闭上眼睛想、身边找、图上找、徒手画1厘米的长度等一系列活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充分检验1厘米,使学生对1厘米有深刻的认识,逐步建立长度观念,为后续学习几厘米和其他的长度单位奠定基础。

篇9:在操作中认识直角

直角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角,本节课的重点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认识角的基础上,通过仔细观察、实践操作、合作交流来认识直角,建立直角的表象,根据与直角的大小关系,来判断锐角和钝角。

片段一:从身边的事物引入,激发兴趣

师:(出示数学书、三角尺、手帕、剪刀、钟面):这些图中都藏着角呢,你能把它找出来吗?(生指)课件闪动几个角,并把图片隐去

师:你觉得在这些角中,哪几个角的大小是一样的呢?(生指出上面三个,课件:隐去锐角、钝角)这几个角在和我们打招呼呢!(课件播放声音:大家好 ,我们都是直角!)它们都叫什么?(板书:直角)虽然它们的位置不同、方向不同,但它们都是直角。

反思: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身边的数学书、三角尺等引入,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中感悟数学概念就在生活中间,和我们密不可分。让学生倍感亲切,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这样引入,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出发点,把数学教材与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相联系起来,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生活”的教学原则。学生在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形成强烈的成就动机,并借此开始探究,从而创造成功的心理体验。另外,选择了三个不同放置方式的直角,让学生在对变式的比较中感知直角。

片段二: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主动参与

1.找直角:

出示60°的三角尺:这把三角尺上有直角吗?(生指)每个小朋友的桌上也有一把这样的三角尺,同桌之间互相指一指。在我们教室里,很多物体的面上也藏着直角呢,你能它找出来吗?

生汇报:黑板上有直角。(及时纠正:黑板的面上有直角)

大屏幕的面上有直角。

窗户玻璃的面上也有直角。

2.验直角:

这些都是小朋友观察到的,到底是不是直角呢?就需要我们来验证?你有什么好办法验证?(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指一人示范验证直角。

师介绍比法:老师注意到他在比的时候是把这两个直角顶点重合,再把一条边重合,看看另一条边的位置。

下面就请你们拿着三角尺去验证刚才找到的是不是直角。(播放音乐,2分钟)

验证了这么多直角,你有没有什么发现?(生:这些直角的大小都是一样大的)

3. 做直角:

师:小朋友,刚才你们从身边找到很多直角,如果大家 能做出一个直角那就更厉害了,愿意接受挑战吗?听要求。

出示要求:

用所给的材料(圆形纸片、两把三角尺、方格纸、活动角、钉子板等),通过折一折、拼一拼、画一画、围一围等方法做出直角。

小组成员相互用工具检验,看看做出的是不是直角。

反思:直观认识角后,设计了一个找角的环节,从三角尺上的直角入手,再找一找身边的直角。在找直角、判断直角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对直角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而且对如何利用工具来判断直角有了更主动的意识。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就是创新。在创造直角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多种素材, 让孩子们在自由探究的空间、自由摸索的时间里生成各种创造直角的方法。在这个做数学的过程中, 学生的潜能得以最大程度的开发, 个性得到张扬, 创新意识也得到最优化的培养。小学生具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动手,使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因此,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实践操作活动,由浅入深,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从而实施了一种在实践操作活动基础上的教学。

片段三:体验操作的重要性,深化理解。

出示课件: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

打开书68页,想想做做第4题,自己独立完成,不能确定的可以借助工具哦。完成的小朋友说给同桌听一听。汇报:请一个小朋友说一说,其他人判断对或错。

师指图,生说。说到第四个时,追问孩子们,同意吗 ?同意的举手,不同意的举手(班上有少部分同学认为是直角)那我们用三角尺比一比,请一个小朋友来比一比(特意指名错误的孩子来验证)。生通过验证发现比直角大。追问:什么角?学生异口同声:钝角。

及时小结:看来工具还是非常重要的。

反思:第四个角对孩子来说不易判定,因此在练习中先让孩子独立完成,接着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通过这一道题,让孩子体验到动手去验证的重要性。

篇10:二年级数学认识直角

《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个内容是二年级公开课的热门内容,本人虽然没有上过,但已经听过几位老师的课,但钟晓宇老师的教学设计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虽然钟老师自己已经进行了教学反思,但本人想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对主题图的应用合理新颖。

对新教材中主题图的应用,老师们经常会存在这样的疑问:主题图是不是一定要用?怎样用?什么时候用最合适?其实,主题图的应用应该是什么时候最需要用就什么时候用,钟老师的这节《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就给我们进行了一个很好的说明。以前的老师大多数都是把主题图放在上课开始导入时运用,一般都是这样设计的:今天,老师带大家到我们的校园去玩玩(出示主题图),大家看,我们的校园漂亮吗?我们的校园里有什么呢?(学生回答略)你能发现其实我们的校园里有很多角,谁能把你的发现在告诉同学们?(学生回答)但钟老师没有完全按前人的做法,她是首先在课前游戏中与学生一起先复习学过的图形,再在图形中找角和判断图形中是否有角,让学生在玩中领会到角的知识不是老师一下子变出来的,而是从他们熟知的数学知识中产生出来的。再引导学生说出在家中找到的角和角的知识,引导学生找生活中的角,让学生明白到角也是来源于生活的。在以上两个基础上,钟老师才以童话形式引导出主题图,让学生在角公主的家里把角公主找出来。这样应用主题图,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就出现主题图的单一方法,而且是在做好充分铺垫的基础上出现,让学生先在心目中形成数学意识和生活意识的角,才引导学生学习角的知识,充分体现了新旧知识的过渡,让学生在玩中愉快接受。

二、创设了一个童话式的数学世界

钟老师这节数学课,给听课的老师和学生创造了一个童话式的数学世界,让听课的人感到不是在上课,不是在学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而是在听钟老师讲一个关于“角公主”的童话,从而使学生充分融入到童话世界中,在听童话故事的同时,把数学知识也融会贯通了。这种做法非常符合低年级的同学爱听童话故事的特点。

三、游戏贯穿课堂

整节课,钟老师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让孩子在玩中学数学,创设了多个游戏,让游戏贯穿课堂的始终。从课前的小游戏,让学生根据要求判断,然后做出拍拍手,跺跺脚,握手祝贺,刮鼻子等动作,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爱玩爱动的特点,让学生很快就融入到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去。在教授新课时钟老师也设计了“与角公主一起游戏”,“寻找教室里的直角将军”等游戏,用游戏来应用新学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练习巩固运用新知时,钟老师更是设计了多样的游戏,如:和学生一起做“快乐课中操”,让学生在做操过程中领会到身体中也有角,人的不同动作形成大小不同的角;“聪明小判官”就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充分动脑筋想办法判别两个角的大小,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空间想象画”、“名画欣赏”、“摆一摆、比一比”、“聪明题”、“彩色图画——心中的角王国”等游戏活动,让学生知游戏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创新。

四、德育和学科教育很好地结合和渗透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无时、无处不在的,钟老师的这节数学课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在本节课中,钟老师充分挖掘本节课的德育资源,充分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

1、(电脑演示例题3)问:国旗、椅子和运动员身上有角吗?它们都是什么角?

2、我们的国旗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我们要尊敬、爱护国旗。看着鲜艳的五星红旗,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呢?

生1:我会对它说:国旗,国旗,我爱你!我一定会好好学习。 生2:国旗,你是我们的骄傲!你看见了吧,我是一个好孩子,是妈妈的骄傲。

就能结合国旗中有直角的数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尊敬、爱护国旗的教育,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上一篇:端午时节活动方案下一篇:天津市耀华中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