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教学大纲

2024-07-25

毒理教学大纲(精选6篇)

篇1:毒理教学大纲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本科生卫生毒理学教学大纲

《毒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英文名称: Basic of Toxicology 授课对象:预防医学专业

授课科室: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 编写日期:2011年5月修订

课程名称:基础毒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时数:68

执笔人:唐萌薛玉英

一、课程教学目的:

基础毒理学是预防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外源化合物对生物体的危害和毒性作用的机理。本门课程主要包括毒理学基础理论,外源化合物的各种毒性作用及其毒性评定方法和评价程序,并设计组织安排常用毒性试验。

学习本门课程坚持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原则。理论课讲授毒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实验的原理,学生通过实验可进一步的理解理论知识,使学生从各个方面深入认识各种化学物质的毒作用的本质及其规律,为将来从事毒理学工作或实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掌握”内容,必须讲深讲透,并使学生通过相应的实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对于“熟悉”内容,应重点讲解,使学生能全面理解有关内容。对于“了解”内容,可概括讲授或安排自学,使学生对此有一般的认识。教学方法采用的是启发式、讨论式和提问式教学,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幻灯、投影等教具进行讲解。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对外来化合物毒性作用的一般规律有较系统的认识,并运用卫生毒理学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学会初步设计常用毒性试验,并具有一定的开展毒理学工作的能力。

二、课程学时分配:

课时分配表

理论学时

授 课 内 容

数 6 第一章 毒理学概述第二章 毒物在体内的过程第三章 毒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第四章 非特异性靶器官毒作用第五章 靶器官毒理学第六章 危险度评价和危险性管理第七章 毒理学应用第八章 毒理学实验基础第九章 毒理学实验室质量控制

其余章节内容自学考试

合计

实习教学时

数123320

合计教学时

数 6 4 4 20 4 9 4 9 468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毒理学概述

[目的]

1.了解毒理学的发展史和发展趋势。2.熟悉毒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

3.掌握毒理学基本概念。

[讲授内容]

1.毒理学基本概念。

2.毒理学研究范畴。

3.毒理学研究方法。

4.毒理学历史与发展。

5.毒理学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

[讲授时数]6学时

[外文专业术语]toxicology;xenobiotics;poison;toxicant;toxicity;exposure;dose;target organ;adverse effect;toxic effect;hormesis;biomarker;selective toxicity;combined action;additive effect;synergistic effect;antagonistic effect;chronotoxicology;tolerance;descriptive toxicology;mechanistic toxicology;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

第二章毒物在体内的过程

[目的]

1.了解外来化合物在体内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2.熟悉化学毒物在体内生物转运的过程、毒物动力学研究和分析的基本过程及毒物

动力学的主要参数。

3.熟悉外来化合物的生物转化形式和毒物代谢酶的诱导和抑制。

4.掌握外源化合物吸收和排泄的主要途径

5.掌握生物转化类型

[讲授内容]

1.生物膜和生物转运。

2.吸收。

3.分布。

4.排泄。

5.生物转化。

6.毒物动力学。

[讲授时数]4学时

[外文专业术语] biotransportation;biotransformation;absorption;distribution;toxicokinetics;lipid-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absorption;first-pass effect;storage depot;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bioactivation;biodetoxification;ADME;excretion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

第三章毒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

1.了解外源化合物联合作用机制。

2.熟悉外源化学物毒作用的的分类和影响因素。

3.熟悉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四个阶段。

4.掌握外源化学物在体内增毒与解毒的机制。

5.掌握终毒物与靶分子反应的类型。

6.掌握细胞坏死与凋亡的区别。

7.掌握常用毒性描述参数。

[讲授内容]

1.毒效应谱、毒作用分类。

2.外源化学物的增毒与解毒。

3.终毒物与靶分子的反应。

4.细胞功能障碍与毒性。

5.修复与修复紊乱。

6.常用毒性描述参数。

7.毒性作用影响因素。

[讲授时数] 4学时

[外文专业术语] spectrum of toxic effect;toxication;free radicals;nucleophiles;electrophiles;detoxication;noncovalent binding;covalent binding;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

第四章非特异性靶器官毒作用

[目的]

1.了解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和特殊毒性

2.熟悉急性、亚慢和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设计、研究方法及评价。

3.熟悉致癌性、遗传毒性、发育毒性的发生机制及研究方法。

4.掌握急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基本概念、染毒途径。

5.掌握化学致癌作用、遗传毒性和发育毒性的概念。

[讲授内容]

1.急性毒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

2.致癌性、遗传毒性和发育毒性。

[讲授时数]8学时

[实习内容]

1.实验动物一般操作技术(录像)。

2.生物材料的采集。

3.急性毒性实验。

4.半数致死量的计算。

5.眼刺激、皮肤刺激试验。

6.Ames实验(录像、讨论)

7.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8.小鼠精子畸形实验

[实习时数]21学时

[外文专业术语] acute toxicity;exposure routes;subchronic toxicity;chronic toxicity;carcinogenesis;carcinogen;oncogene;gene mutation;chromosome aberration;base-pair substitution;developmental toxicity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看录像、实验操作

第五章靶器官毒理学

[目的]

1.了解呼吸毒理学、神经毒理学、血液毒理学。

2.熟悉生殖毒理学、免疫毒理学、肝脏毒理学及肾脏毒理学。

3.掌握不同靶器官毒理学的概念。

4.LD50的计算方法、急性毒性分级及评价。

5.熟悉蓄积毒性作用的研究方法;急性、亚慢和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设计及评价。

6.掌握急性、蓄积毒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基本概念、染毒途径。

7.熟悉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

8.掌握毒物的联合作用。

[讲授内容]

1.生殖毒理学

2.免疫毒理学

3.肝脏毒理学

4.肾脏毒理学

5.其他系统毒理学

[讲授时数] 4学时

[外文专业术语] target organ toxicology;reproductive toxicology;immunotoxicology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

第六章危险度评价和危险性管理

[目的]

1.了解危险度管理、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意义。

2.熟悉毒理学全性评价程序的内容。

3.掌握危险度评价基本概念、程序、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和基本概念。

[讲授内容]

1.安全性评价内容。

2.健康危险度评价。

3.危险性管理和交流。

[讲授时数] 6学时

[外文专业术语] regulatory toxicology;safety factor;risk;acceptable risk;virtual safe dose;risk assessment;hazard identification;exposure assessment;risk management;toxicological safety evaluation;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

第七章 毒理学应用

[目的]

1.了解毒理学科发展及分支。

2.熟悉卫生毒理学研究范畴。

3.掌握卫生毒理学、食品毒理学、环境毒理学、工业毒理学等概念。

[讲授内容]

1.毒理学科发展及分支

2.卫生毒理学

3.其他毒理学分支

[讲授时数] 4学时

[外文专业术语] exposure limit;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 threshold limit value;permissible exposure level.[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

第八章 毒理学实验基础

[目的]

1.了解毒理学实验最新发展动态。

2.熟悉不同水平实验观察研究内容和方法。

3.掌握试验设计基本原则。

[讲授内容]

1.实验设计原则。

2.整体动物实验。

3.离体器官实验。

4.细胞实验。

5.分子生物学实验。

[讲授时数] 6学时

[外文专业术语] control;randomization;replication;experimental group;caspase-3;DNA ladder;Tm;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

第九章 毒理学实验室质量控制

[目的]

1.了解毒理学实验室质量控制最新发展动态。

2.熟悉毒理学实验室的GLP制度。

3.掌握相关概念和实验室认可的原则。

[讲授内容]

1.相关基本概念。

2.实验室认可。

3.毒理学实验室的GLP制度。

[讲授时数] 4学时

[外文专业术语] Quality Assurance,QA;Quality Control, QC;Internal Quality Control, IQC;Accreditation;Certification;Good Laboratory Practice, GLP;Study director, SD;Quality assurance unit, QAU;Test system;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SOP;Study plan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

四、考试形式与方法

1. 笔试(70%)

2.技能测试(30%)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基础毒理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 周志俊 主编

2、主要参考书:(上课时定)

篇2:毒理教学大纲

摘要: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种类繁多的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安全产生了直接或潜在的危害。传统的毒理学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本文从教学、实验、实践三个方面对生态毒理学的创新性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团队沟通协作等能力,并且优化了期末考核方式,真实反映学生成绩水平,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生态毒理学教学新模式。关键词:生态毒理学;创新;PBL模式;教学改革

生态毒理学是毒理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多种学科相互交叉和融合的新兴边缘学科,是运用数学、物理学、化学及毒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有毒有害物质,特别是环境污染物以及各种不良生态因子暴露对生命系统产生毒性效应,以及生命系统反馈解毒与适应进化及其机理与调控的一门综合性科学[1]。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工业生产等活动强度持续增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大量新型污染物以及污染物间的交互作用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安全产生直接或潜在的危害。为了人类社会与经济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了保护环境与资源,维护生态系统不被破坏,在高校中开设生态毒理学课程,深入开展生态毒理学以及相关研究,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的生态毒理学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环境化学,污染生态学等学科的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渗透到生态毒理学的各个领域,生态毒理学的发展趋势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由对单一有害物质生态效应的研究向多种有害物质的联合生态效应研究发展;由高浓度有毒物质的急性毒性作用研究向低剂量毒物的长期暴露的慢性毒性作用的研究发展;由有毒有害物质对生物个体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向有毒物质对生物分子、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个水平的毒理学作用研究发展[2]。

面对生态毒理学理论与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态毒理学的教学也面临巨大的挑战。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生态毒理学不仅理论性强,而且实践性强,在生态毒理学基础理论和实验教学中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近几年来,我们以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手段,完善实验条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对如何开展好生态毒理学教学工作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一、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创新学习能力 1.1精选教材,广泛参考相关资料

目前,国内的生态毒理学方面的著作不多,主要有:周启星等主编的《生态毒理学》(科学出版社,2004)、史志城等编写的《生态毒理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孟紫强主编的《生态毒理学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6)、孟紫强主编的《生态毒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以及赵园等编译的《生态毒理学原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等。而国外该领域方面的专著已有很多,如《Principle of Ecotoxicology》(C.H.Walker,2001)、《Fundamentals of Ecotoxicology》(M.C.Newman,2003)、《Ecotoxicology: Ecological Fundamentals, Chemical Exposure and Biological Effects》(G.Schüürman, 1998)、《Ecotoxicology of Organic Contaminants》(E.Bacci, 1994)、《Ecotoxicology: The Study of Pollutants in Ecosystems》(F.Moriarty, 1999)等。每种教材都会有其侧重点与优缺点,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本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的中文教材作为主要教学用书,进行重点讲解,再以其他教材以及外文专著作为教学辅助参考书[3]。此外,生态毒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与环境毒理学、环境生物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相关性,《环境毒理学》、《环境生物学》等著作也可以作为推荐的辅助参考读物。

1.2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很少思考为什么,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创新思维被抑制[4]。创新性思维的形成是循序渐进,长期训练的结果,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引入了“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模式[5]。PBL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模式,教师根据一定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通过对某个案例(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以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6]。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问题的解决者和意义的建构者,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激发学生思考,并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使问题解决过程有计划进行。在教学中,通过PBL方法的引入,既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设计与分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差距,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锻炼了学生创新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更深层次上,PBL有利于培养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6],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1.3立足学科前沿,开展课堂讨论

生态毒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由于化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新技术的发展,对毒理学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提倡学生关注相关领域研究状况,立足学科前沿,阅读最新文献,可以使学生生在学习毒理学经典基础理论的同时,吸收先进的毒理学观念,以求日后能够在毒理学领域很好的应用和发展[7]。开展课堂讨论,可以增进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学术思想获得更好的交流。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更深刻的掌握学科知识,了解学科前沿进展。

二、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毒理学实验是毒理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补充,是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环节[8]。它能验证和巩固课堂所授的理论知识,同时能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团队合作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9]。实验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当前的生态毒理学实验存在内容设置不合理、与实际应用联系少、多为验证性实验为主等问题,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对实验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2.1实验教学内容的改进

根据生态毒理学的课程特点,构建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多层次结构的实验体系。实验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性实验,例如蚕豆根尖微核测试实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实验、果蝇伴性隐性致死实验、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活性测定、金鱼急性毒性实验、大鼠慢性毒性实验、斑马鱼胚胎发育实验、荧光原位杂交(FISH)实验、聚合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实验、凋亡细胞DNA含量的流式细胞仪分析实验、DNA修复合成实验、基因芯片技术实验等。通过这些实验,使得学生对生态毒理学的基本理论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且掌握了基本实验技术。第二部分为综合性实验,例如烧杯水生微宇宙实验、蓄积毒性实验等,也可以将若干个小实验串在一起,设计成一个相对综合的实验,使学生了解研究性实验的特点和前后实验之间的有机联系,学会如何用多个实验手段解决一个研究课题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素质[10]。第三部分为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是在综合性实验基础上的一种探索性实验,它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自由的发挥和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同时也考察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11]。因此,可以开展一些同当下热点问题、前沿问题紧密联系的实验,如三聚氰胺、廋肉精等物质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实验、一些新型污染物的生态毒理效应实验研究等。使学生学到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对于不同类型的实验,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对于基础性实验,可以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先进行预习实验,写预习报告书,课上教师讲解实验操作要点,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进行操作,完成相关实验内容,最后提交实验报告。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扎实的实验基本功,对于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生态毒理学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要求学生首先通过查询文献资料,设计出自己的实验方案,经教师审核后进行实验,并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实验结果要进行分析、讨论,并写出实验报告[4]。实验的整个过程由学生独立操作,教师从旁协助指导。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理解更深刻,而且通过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促进了其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重视实践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

课外实践调查调查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12]。例如,组织学生到一些“癌症村”,“女儿国”去考察调研,使学生通过亲眼所见,深刻的理解了化学污染物如何污染大气、水、土壤等环境介质并进入人体,对人体机体造成损伤,导致“三致效应”和遗传疾病,从而使学生明白所学课程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了保护环境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为了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对教师的部分科研项目进行攻关。例如,针对当前的研究热点问题—新型污染物,我们组织学生对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攻关,开展了某些新型污染物暴露对大鼠毒性效应的研究,已有成果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13,14]。

四、完善考核方式,客观综合评价学生水平

成绩考核是评价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仅凭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评价标准过于片面,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15]。建议将期末考试成绩、实验成绩、以及平时表现成绩(包括课上讨论、作业完成情况、课程实践和参与科研活动等情况)均纳入学生考核体系,作为学生的期末最终成绩,用以综合衡量学生真实水平。这种评价方式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素质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改革是一项动态的课题,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也需不断调整,教师需要不断总结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改革创新,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出适合我国国情需要的专业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启星, 孔繁翔, 朱琳.生态毒理学[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4.[2]孟紫强.生态毒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陈海燕, 祖艳群,李元.环境生态学教学方法研究[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7,1:13-15.[4]陈庆,牛玉杰,郭亚宁,等.毒理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 [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2):331-334.[5]柯庆南.对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的认识与体会[J].医学教育探索,2006(8):706.[6]沈彤,徐德祥,王取南,等.毒理学基础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安徽

医学,2011,32(1):100-101.[7]张文娟,姚朗,郑莉.在实践中促进现代毒理学基础教学的发展[J].医学研究

杂志,2010,39(8):129-130.[8]王安,安飞云,钟才高,等.提高卫生毒理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5,7(3):300-301.

[9]熊爱华, 肖昕.药理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

教育版), 2003,10(5):517-518.[10]汪雪雁,付瑞燕,薛秀恒.浅谈农林院校食品毒理学的教学改革[J].教育教

学研究,2010,(3):104.[11]刘丽,任呈强,易锋,等.对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3):89-90,114.

[12]陈吉轩.课外实践与预防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 2009(8): 770-772.[13]鲁越,冀秀玲,薛赛瑜,等.BDE-47对脑发育期大鼠甲状腺激素内稳态及

谷胱甘肽抗氧化系统的影响[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1,11(5):6-10.[14]李琳,谢琳琳,冀秀玲,等.六溴环十二烷单一及与多溴联苯醚复合暴露对

发育期大鼠抗氧化系统的影响[J].安全与环境学报,已录用.[15]计红芳,张令文,胡梁斌,等.食品毒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农产品加

篇3:《药物毒理学》课程教学初探

药物毒理学[2]是运用毒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根据药物的理化特性,阐明其毒性的作用机制并对药物进行全面系统的安全性评价,以降低药物对人类健康危害程度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目的是为临床合理用药进行指导,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减少因为药物毒性而导致的新药开发失败,包括新药上市前的安全性评价及危险性评估。我校将于2013年9月新开设《药物毒理学》课程,这门课程对于我校药学专业尤其是创新药物研发方向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作者就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建立、教材选用、教学手段应用及加强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1 建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药物毒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对生命有机体的有害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药物毒理学研究是指导新药研究与开发,对药物的毒性进行危险性评估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本门课程主要包括药物毒理学基础理论,药物的各种毒性作用和评价方法,以及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毒理学研究内容。通过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使学生掌握药物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药物毒性作用的机制和规律,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为将来从事药物的实验研究和申报,以及安全性评价等工作打下基础。根据我校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合适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确定《药物毒理学》总课时数以及理论课与实验课分配,确立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教学进度、实验、时数分配、参考书目等。

2 合理选用教材

我国第一部《药物毒理学》专著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周立国副教授主编,于2001 年6月出版发行。该书内容主要包括药物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局部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药物致癌作用及其研究方法、药物依赖性试验以及药物毒理学常用实验动物等。最新出版的相关教材有:2011年8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由郝丽英、吕丽主编的《药物毒理学》;2011年7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由楼宜嘉主编的《药物毒理学》(3版/本科药学)。教材不仅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教材选订是一项细致的工作,需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选用符合本课程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的质量高、内容简明、重点突出、新知充实、适用性强的教材;将新概念、新构造、新知识、新理论充实于教材之中,反映当前科学的前沿,新颖性好;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用性好的教材,可采用逐步解决的办法来实现《药物毒理学》教材的配套与完善。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药物毒理学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要求授课教师不仅掌握毒理学、药理学、新药安全性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的理论和技术等医学、药学知识,还需要教师不断补充学习新知识,切实掌握实验方法和手段,以解决实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通过学校公开招聘专门的专业人才,学历上要求全日制教学毕业,博士学位;引进后进行采用“传帮带”、集体备课、研究所负责人随机听课、新教师上课培训、试讲等形式培养新进教师,使其尽快掌握教学技能;组织教师培训和到实验教学改革执行优良的实验教学中心交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药物毒理学》教学团队。

4 应用多种教学手段

制作课件PPT。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越来越受重视。在已确定好的教材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对每章节的重点、难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部分内容制作PPT课件。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通过课件可以有效地传递教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的内容,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讲授更多内容,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不断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

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在进行课程教学时,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确学习药物毒理学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要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方法并用,如对比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药物毒理学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包括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及临床医学等众多学科;此外,药物引起的毒性反应类型及其相关毒性机制是十分复杂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应教学内容太过散乱、繁琐、记忆难度大。可由教师制作并发放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病例,学生们采取课下分工合作的方式查阅相关知识,准备好相关背景材料,然后在课堂上各小组进行集中讨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由发言,提出自己诊断、用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及改善措施。各组组长在课程最后进行总结,使学生对疾病整体掌握,进而扩展知识面。课程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关于药物毒理研究最新进展的综述[3]。

建立网络教学平台。 随着互联网信息建设的蓬勃发展,教育改革、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网络办公自动化的加速推进,构建网络教学平台,是推动教育知识信息化发展、充分挖掘人力资源和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为学生提供更便捷、更优良的教育服务的必然要求。在现代化教学中,网络学习平台和网站建设起着关键性作用。通过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可规范教学程序,减轻教师技术上的操作难度,方便师生应用,将精品课程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网络辅助教学等融为一体,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学习我校药理学这门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方式及内容,其中主要包括通知、课程简介、课时分配、教学大纲、教学讲义、课程课件、实验讲义、复习思考题和答疑讨论等板块。

5 加强实验教学

药物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离体实验和整体动物实验,即利用离体器官、细胞、整体动物等方法,观察药物的毒性作用及机制。在新药研发过程中,需要利用药物毒理学相关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客观、科学的评价新药的安全性。药物毒理学实验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掌握常用的离体和整体实验方法,采集生物样品的基本操作;掌握急性毒性作用、长期毒性作用、特殊毒性作用(致癌、致畸、致突变、依赖性)的实验原理及其评价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今后适应新药的安全性评价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实验教学体系的运转过程中,应建立良好的实验教学秩序,加强前期实验教学的规范管理,对本科实验教学的工作规范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制定实验教学计划、规定实验教学任务、确定实验教学大纲及质量标准、指定实验教材和实验指导书。同时,实验过程还应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由被动式的传统实验模式转变为参与式的实验模式;实践过程中更应注重创造性科学思维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实践能力,培育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潜质。

6 考核方式

为了能够综合评价教学质量的要求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并充分发挥考试的指导功能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学以致用,达到课程要求,需制订《药物毒理学》课程考核方式。本课程可采取以下考核方法:课程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10%)和期末考试成绩(80%),实验成绩(10%)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10%,主要包括学习态度、课前预习情况、课堂参与情况、出勤情况、学习主动性、配合教师情况、完成作业及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考试成绩占80%,严格实行考教分离,采用AB卷同时统一命题,不仅AB卷的试题不出现重复,而且3年内,试题不重复率达到80%。在命题中,分为基本要求部分和提高部分,前者占三分之二,主要考核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情况;后者占三分之一,重在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考试后,将试卷密封,采用集体、流水评卷的方式,按照评分标准严格阅卷,真实客观地打分。实验成绩占10%,主要通过学生参加课程的实验环节情况(包括实验预习情况、实验态度、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过程中对出现问题的应对措施、实验报告的书写、出勤情况等)打分。在试卷评阅后,科学地对考卷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分析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为调整下一学年度的课堂教学内容和进度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

通过探索总结《药物毒理学》教学改革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动性;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涉及面扩大;学生自主创新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实验操作技能得到提高,为学生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同时有助于促进学科本身发展。

摘要:《药物毒理学》是近年来针对药学专业学生新开设的一门课程,本文作者从课程的规划与建设出发,探讨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建立、教材建设、课件制作、提高学生对药物毒理学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教学等方面问题。

关键词:药物毒理学,教学改革,探索

参考文献

[1]赵菊珊.依托“三创”教育探索建立综合性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1,(5):15.

[2]袁伯俊,廖明阳,李波.药物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8.

篇4:浅谈食品毒理学教学的若干体会

关键词: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b)-0000-00

食品毒理学(food toxicology)是应用毒理学的方法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或混入的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损害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的一门学科,是检验和评价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基础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包括急性食源性疾病以及具有长期效应的慢性食源性危害,涉及食品安全检测、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食品质量管理控制及质量认证等方方面面[1]。我国食品毒理学的发展起步较晚,为了适应新时期我国食品生产、流通全过程控制的形势需要,2002 年由教育部批准设置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江南大学食品学院于2007 年首次开设食品毒理学课程。本文在结合食品毒理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若干心得体会,期待为该课程的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建立生理学、解剖学等相关知识结构体系

食品毒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需要分析化学、现代生物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卫生毒理学、病理学、遗传学、免疫学及流行病学的知识与技能,应用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和现场调查等研究方法,从各方面深入研究和认识各种毒理作用的本质[2];要透彻领会食品毒理学的精髓,必需将这些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有机地贯穿到相应的原理和概念中去。课后,同学反馈说该学科比较抽象难以理解,难以记忆,归根结底是由于没有建立一个相关的知识结构体系,使新的概念和原理恰当处置于已有的结构体系之中。此外,在“食品毒理学”教学过程中还发现,与动物医学专业及药学专业的学生相比,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动物实验动手能力普遍较差,对理论知识的领会也不尽如人意,若能从学科间的联系入手,讲解生物化学理论和实验就会促进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过程,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在教材的选择上,根据由浅入深的阶梯式教学规律,我们采用的是本校孙震教授主编的《简明食品毒理学》,兼顾理论与实验的教学指导;为了使一些爱好者更加透彻掌握理论概念,我们还选用了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李建科博士主编, 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的国家“十一五”高等学校通用教材(食品类)《食品毒理学》,该教材在系统介绍“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 基本反映了毒理学研究和安全性评价的新进展。在理论课教学中穿插国内外重大中毒事件的分析,如奶粉中三聚氰胺、苏丹红的毒理学相关知识,做到灵活应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避免了学生为考试而考试的现象。为了充实食品毒理学实验教材,笔者查阅文献、自编教案,将复杂深奥的原理浓缩、提炼、归纳,进而将其融合到课程中,着重在培养学生掌握毒理学的基本实验方法、验证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意识等方面,起到理论教学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

2 专题科研教学法

教材中 “分子生物学方法在毒理学中的应用”,教材上只是泛泛的讲了一些方法的原理及其操作步骤,学生印象不深;而毒理学的分子生物学评价结果又必须结合细胞及整体组织水平的试验结果才能对物质的毒理学特性做出一个全面的评价及判断。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我们设置了一个专题:地沟油食品是否有害健康。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两个班级的学生分为正反两方,鼓励查阅相关的外文文献并注意相关的研究结论,尤其是强调文献中科学研究的方法,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到讲台上来作演讲,老师根据演讲内容给予点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惊奇的发现,学生们具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及科研素质,分析问题头头是道,条理清晰,表述形象。这充分说明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以后的作用,但他们的自信心稍显不足,研究思维也不够科学,这也说明了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并多给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我们课题组就吸纳了一些本科生参与到大学生研究创新计划,并准备在我们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强化该方面的工作。

3 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结合的严密性是影响食品毒理学的教学质量和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的关键。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和实习环节教学2 大部分。实践教学尤其是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高校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评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2、3]。

3.1 实验课的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除了教师讲解、板书示范外,还融合了挂图、照片、动画、视频等方式,大大解决了传统教学中解释不清的教学难题,使整个实验过程变得轻松,也让学生在有限的条件下对一些很重要的长期性实验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达到提高毒理学实验教学效果。凡是抽象不易被理解接受的,尽量采用多媒体、视频教学,利用多媒体、视频的优势使实验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如在讲授半数致死量的测定时,开始学生们纪律比较混乱,觉得小白鼠比较好玩,当说到它对毕业后今后从事药品检验有很重大的实用价值时及录像示教后,提高了他们的兴趣;且在实验中,每位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避免“一人做大家看”的局面老套教学。

3.2 实习教学环节

理论联系实际,在这一教学环节上,我们主动联系无锡市动植物检疫局、无锡市疾控中心,组织学生参观实习,让学生亲身体验有关食品安全性毒理学检测技术的各个环节操作,达到做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丰富了学习内容、增长了见识。

4 结语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应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灵活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努力营造在思考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在愉悦中学习的氛围,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需不断根据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宁,沈明浩. 食品毒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王彦波,韩剑众. 食品毒理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食品科技, 2007, 23 (12): 95-97.

[3]安广杰.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8,6(2): 60-61.

篇5:毒理学试题

2.终毒物与靶分子的反应有:以上都是

3.通常不是药物毒性作用的靶分子:ATP

5.药物引起的氧化溶血常见情况不包括:服用氰化物和硫化物

6.药物引起自身免疫疾病是:药物源性狼疮

7.同化类激素损伤肝脏血管引起:肝紫癜

8.药物对机体发生作用时,以下哪种情况可确切将药物视为毒物?组织损伤

10.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过程中,其分布初期的分布程度取决于 器官血流量

15长期持续肝血管受损伤可产生纤维变性

16.下列何药不会导致胆汁淤积? 水杨酸钠

18.主要通过刺激气道分泌增加,引起吸入性肺炎,导致呼吸困难的常用药物是:乙醚

20.引起“返死性神经病”? 有机磷酸酯

22.药物通过氧自由基的过氧化作用破坏细胞膜和亚细胞膜结构和功能属于氧化应激

24.妊娠早期药物的毒性为:自发性流产

25.不致畸时的致畸指数:《10

26.药物引起的基因突变称:诱发突变

27.下列何药主要通过抑制DNA修复酶而抑制DNA损伤的修复,对DNA产生间接的损伤? 咖啡因

28.下列何类药物具有耐受性、精神依赖性

和身体依赖性三方面的明显特征?阿片类

29.急性毒性试验是指多少时间内一次或多次接触药物产生的毒性反应? 一日内

30.关于动物长期毒性给药周期,我国规定临床用药4周的药物动物试验周期为3个月

二、填空题

1.毒理学的任务有害物质,接触环境。

2.终毒物内源性分子反应功能障碍和损害

3.化学物质对红细胞 运输氧功能损伤和红 细胞破裂

4.肾小球 率过滤 减少 含氮物质 增加。

5.药物引起的脑神经损害主要有 视神经损害和耳毒性

6致畸性是指胚胎发生期 结构和功能。

7.戒毒治疗应包括脱毒、预防复吸、回归

社会

8.毒性研究包括长期毒性试验和急性毒性试验

9主要是原发性 刺激炎症和过敏反应

10.药物的质量问题不合理用药 以及用药者的个体差异。

1.药物毒代动力学:在毒性试验条件下,研究大于治疗剂量的药物在毒理实验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及其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阐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内的部位、数量和毒性作用间的关系2发育毒理学 :研究药物对胚胎发育、器官发生、胎仔发育以及初生幼仔发育过程的损害及其规律的学科称发育毒理学3.轴索运输 :神经元除了合成蛋白质之外,还需担负起包括突起在内的远距离的分配物质的能力,这一过程称轴索运输

一、静脉注射制剂全身毒性试验内容和皮肤用药制剂局部毒性试验内容分别是哪些?1)静脉注射制剂全身毒性试验内容包括 血管刺激性试验:体外流血试验:过敏性试验:热源试验:2)皮肤用药制剂局部毒性试验内容:皮肤急性毒性试验 皮肤长期毒性试验,皮肤用药的刺激试验,皮肤吸收试验,皮肤光敏试验,皮肤过敏试验。

篇6:毒理讨论

致突变试验是检测原发性遗传终点或导致某一终点的DNA损伤过程中伴随现象,以确定化学物质算上并导致遗传学改变的能力。进行准确得致突变试验评价可以:

 预测和鉴定外源化学物对哺乳动物细胞的致突变性;

 预测外源化学物对哺乳动物的潜在致癌性;

 评价化学物对生殖细胞损伤引起对下一代的健康危害;

 监测与评价环境致突变物。

2、为何致突变试验要配套进行?

所有的致突变试验均是检测遗传损伤过程中的某一现象,即试验观察到的现象所反映的各种事件。将致突变试验的观察终点称为遗传学终点。目前,能反映遗传学终点的致突变试验有四种: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组畸变;DNA原始损伤。评价一种受试物的致突变作用仅用一个致突变试验,其检测的终点是有限的,因此,要覆盖不同的观察终点,就需要用一组试验进行配套检测。

3、我国农药致突变试验是如何配套组合的?

 遵循以下原则进行配套组合:

(1)遗传学终点齐全(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组畸变、DNA原始损伤);

(2)包括体细胞和生殖细胞(因其对受试物敏感性不同);

(3)包括体内和体外试验(体内试验接近实际情况,但由于毒性动力学等原因,有

时会漏检致突变物,且在时间、经费、人力及物力均比体外实验花费大。而体外实验简便易行,检出率通常明显优于体内试验,它的明显不足在于生物转化及解毒等方面与体内不同);

(4)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这样观察化学毒物在不同系统发育的多种生物体致

突变性更有说服力)。

 我国《农药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1991)中对遗传毒理学试验的要求:

(1)Ames试验和大肠杆菌回复突变实验,骨髓细胞微核试验或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实

验,睾丸细胞染色体畸变实验或显性致死实验为必做项目。

(2)若有一项出现阳性,还需从精子畸形试验、体外培养细胞染色体畸变实验、UDS、果蝇伴隐形致死试验等试验中再选择两项进行

(3)如必须做项目中试验结果出现两项或两项以上的阳性结果,而又有强蓄积性,则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毒理教学大纲】相关文章:

药物毒理学教学大纲04-19

食品毒理学教学07-20

毒理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12-23

毒理研究07-18

食品毒理09-06

生态毒理效应07-23

急性毒理研究09-15

遗传毒理试验范文06-03

遗传毒理检测范文06-03

毒理学试题08-31

上一篇:2010年湖北民族学院普通专升本招生简章下一篇:acm知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