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

2024-07-15

电视新闻(精选6篇)

篇1: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稿写作与电视新闻摄像

文/登歌

一、电视新闻写作

(一)、电视新闻的特点:实、快、新、短,声画结合,形象直观。内容真实、报道及时、事实新鲜、篇幅短小。新闻语言的特征:准确、简洁、鲜明、生动。

(二)、电视新闻的分类:按报道形式可分为:一般消息、新闻特写、系列报道、连续报道、新闻评论、新闻专题等。其中电视消息按时长不同分为:短消息(1分半钟以内)、长消息(4分钟以内)。按报道的内容分为:事件消息、动态消息、经验消息、综合消息等。按报道形式分为:典型报道、综合报道、述评性报道、批评性报道等。

(三)、电视新闻的结构:通常分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几部分。有时,还包括背景材料。

标题:标题是整条新闻的眼睛,是对新闻内涵的概括和浓缩。题好一半文,电视新闻的标题要力求简练、准确、生动,起到提示新闻主题的作用。

如:去年夏天,国内出现了一个谣言,说今年的香蕉里面长虫子。就是这个误导信息,造成海南岛香蕉卖不出去,大量成熟的香蕉烂在地里。人民日报刊出了一则消息,题为《败于信息?败于信息!》,这样的标题紧扣新闻主题,让人过目不忘;前不久,央视2套《今日观察》栏目播出了一期关注G20峰会的新闻评论节目,标题叫做《20位超级歌手,难唱同一首歌》,标题不仅提示了新闻主题,而且形象生动,意味深长。

如:“泸州历上首位奥运冠军今日诞生”,强调新闻时效。“江阳小将邹凯勇夺三金”,突出新闻人物。标题不同,报道角度也不同。标题取大了有无病呻吟之嫌,让人反感。取偏了会导致文不对题,观众看完新闻之后会有种上当的感觉。标题过于平淡(如用一般会议名称做新闻标题),很难引起观众的注意。标题太夸张又有失新闻的真实与客观。比如:“泸州的士的十宗罪”,用在网络上无所谓,用在电视上就过火了。

导语:是新闻的先导,当然位于最开头。用最少的语言传达尽可能丰富的信息,要求有实质内容,不要空洞无物。因此,要尽量将最有新闻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写进导语。

主体:主体是新闻的主干。总的要求:与导语相辅相成,内容充实,材料典型,层次清楚,手法灵活,富有新意。结尾:特指能够深化新闻主题的最后一部分。根据新闻内容或报道角度的不同,消息结尾的写法多种多样。大体分为:评论式、总结式、启发式、展望式、引用式、背景式、数字式、补充式等形式。

背景:背景是指对新闻事件产生的相关条件和有关知识、政策法规等所作的必要的交代和介绍。目的是帮助观众理解新闻内容或延伸思路,深化主题,再或者是为了丰富内容,增加趣味。

背景的写作必须紧扣主题,言简意赅,有滋有味。特别强调一点,新闻写作时常常要用到一些资料,它通常是背景材料的一种,运用恰当,会为新闻增色,增加报道深度。但记者一定要咀嚼材料,吃透精神,融会贯通。切忌照搬照抄,滥用材料。

(四)、电视新闻的要素:指新闻事实的主要构成因素。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后来增加了一个要素:如何(HOW),用英文字头简称“5W1H”,被人们称为新闻六要素。过去强调前面的五要素,一个都不能少。现在更为灵活了。有时,电视新闻报道中可以省略某些要素。比如一般性会议报道,不用写在哪里(几楼、几会议室等)开会。

(三)、把握新闻采写的特点:记住五句话。敏于捕捉:新闻工作者要炼就一双火眼金睛,要注意观察,善于发现。要增强新闻的敏感性,才能发现并抓住身边的好新闻。获取新闻的途径很多,报纸、电视、网络、会议、简报等。要当“两广总督”,广泛接触社会,广交各界朋友,以增加获取新闻线索的渠道。要有政治敏锐性、新闻敏感性、工作责任心,不要眼睁睁看着好新闻从你身边溜走。

例:有时手里没有摄像机,或电池用完等情况,不要忘了眼睛就是最好的摄像机,写成口播新闻也可报出来。要苦练基本功,养成善于学习、长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要善于领会领导意图,认真倾听群众意见,由表及里,顺藤摸瓜,找出新闻背后的新闻,用好用尽手里的新闻线索。

勤于采访:新闻是采访得来的,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不要把眼睛仅仅盯在会议室,要走到群众中去,走进生活中去,走进实际工作中去,找出鲜活的东西来。要找准采访对象,讲究采访技巧,用眼看、用心听、用手记。采访到位,新闻就成功了一半。

例:有位新闻同行曾发过这样感慨:坐在家头、捏着烟头、皱着眉头,思考了两个钟头,稿子还没开头。这是许多记者的体会,同时说明了新闻采访的重要性。精于构思:确立新闻主题、巧选报道角度、体现匠心独运。

例:昨天我们单位有位记者跑乡镇开展城乡环境整治攻坚行动的新闻,回来我问他收获如何?他说没什么“名堂”。因为主要是要整治街面上违章支篷搭架的问题,本来想反映政府整治力大,严格执法,强力推进些项工作的,但执法队伍去的时候,多数违规建筑群众都自己拆了,大整治行动拍起来场面就没看头了。我说这有什么啊,反过来报道不行吗?这正好说明政府的宣传动员工作做得到位,群众积极响应,主动拆除违章建筑,这机样报道不是更好吗?记者采访为什么要先入为主,我们可不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呢?

疾于运笔:采访结束,迅速成篇,又快又好。一是报道时效性的需要。二是既能写出真实感受,又不至于忘掉重要的信息。

把握细节:拍摄时不要放过细节,撰稿时也要处理好细节。新闻的亮点往往需要用细节来刻画。现代新闻报道提倡: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细节人物化。要能抓住细节,写出人情味来。做到语言生动活泼,故事扣人心弦。例:昨天,我们的新闻栏目播出了一条流动法庭在一乡镇某村开庭审理因车祸造成的经济赔偿案。这是一条好新闻,它反映了法官转变工作作风,利用流动法庭把政策法律送到了村民的家门口。文稿叙述很清楚,把车祸发生后的责任认定、医疗费用多少、保险理赔金额、被告欠款情况都一一讲清了。画面拍摄也很稳定,各种景别都用到了。遗憾的是,我们在审片时,从头到尾没有看到任何反映真实情况的票据、认定书、调解书等细节内容。我想,观众可能跟我一样,也想看看这些东西吧?

(四)、电视新闻写作技巧 第一、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

1、用事实说话,经得起推敲。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客观是新闻的原则。让观点从报道中自然流露,而不是“指点”出来。这里讲的真实客观是相当的,绝对的真实客观无法做到。

例:不说绝对的话,不讲过头的话。如:有人用“一尘不染”来形容地面干净,显然就言过其实了。

2、精选事实,以小见大。在纷繁的事件中精选出最有价值的事实(未必就是大事)。有时,一滴水也能映出太阳的光辉。

3、正反并举,对比衬托。这是一个原则,也是一种手法。将今昔、正反不同的事实组织在一起形成对比,让人一目了然。

例:去年8月,我们的新闻栏目报道了一条新闻,说的是某实验学校把几十名灾区学生接到学校,免费为他们提供食宿和补习条件。文稿开头这样写道:“记者刚走进某学校,只听见空荡荡的校园里传来了朗朗的读声。” 这个对比手法的运用显然没处理好,咋一听有种灵异的感觉。后来,编辑给改成了“眼下正值暑期,正是各学校都在放暑假的时候,某实验学校的校园里却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这是怎么回事儿呢?一起去看看。”这一改,有对比了,而且通过设问的方式,还给人留下了悬念,吸引人想看下去。

4、集点成面,点面结合。这既是写作原则,也是表现技巧。选取一个“点”,把这说细、说透,具体客观。再结合到面上去深化主题。这是一种被普遍采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对综合性、经验性的新闻报道比较适用。

5、目击实录,再现场景。这是电视新闻报道中最常采用的手法之一,也最能体现“用事实说话”的原则。好处有三,一是采用第一人称讲述,是记者或被采访者的现身说法。内容是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因此真实可信。大家可能还记得去年5.12地震灾害发生后,央视记者张泉灵在映秀等灾害现场所做的几个感人肺腑的报道。我觉得,象这样的报道应该写进新北广的闻教科书。二是事件在“现在进行时态”中展开,因此时效性较强。三是形象生动,现场感强,能吸引观众眼球。

6、言简意赅,画龙点睛。这主要是针对新闻中的议论而言的。值得注意的是,议论必须是从新闻事实中自然而然引发出来的,而不是硬塞进去的。

7、适时引语,借口说话。发挥电视的优势,把自己想说的话,借别人的嘴说出来。使报道更加客观,真实可性。引语必须准确,不得歪曲原话,不得断章取义。

第二、新闻要追求精练。要尽量把新闻写短,因为短才能快,而且容易让新闻信息饱满,这样才能留住观众。方法有四:

1、一事一报,笔无旁涉。文稿不蔓不枝,短小精悍;

2、提炼精华,巧取一隅。突出重点,发现亮点,体现特点;

例:近期我们做了一组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系列报道。众多企业几乎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市场变化莫测,产品销售受阻,资金周转困难。在应对措施方面,沉着冷静、树立信心、调研市场、找出对策,这些都是共性的东西。如何反映出他们的不同之处,让别的企业看了可从中到些启示呢?这恐怕就要巧取一隅才行了。在做某酒类生产销售企业的节目时,我着重讲了一个故事:一年的迷茫让老总如坐针毡,临近年关,企业工资都发不出来,通过市场调查,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确定了调整产品结构的思路,一个星期时间开发出一款新产品投放市场,春节前的二十多天时间,销售了11万箱酒,收入600多万元。凭着一个点子,让企业找到了过冬的棉袄。而对另一家石油钻采设备制造公司应对危机的报道中,我们把着眼点放在了企业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使得自身肌体强健,抗风险能力增强。立足产品特点和自身优势,在别人回港靠岸之时,他却转身向海,走出国门,今年一季度就拿到了1千多万元的订单。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00%。这就是亮点所在。

3、选材典型,举一反三。用典型的事例让报道变得生动。例:去年春夏之交,我到一个叫水中坝的蔬菜基地采访,村民反映黄瓜卖不出去,每斤一角多钱都没人要。详细了解才知道是因年初低温灾害使全区的早菜普遍受到影响,于是菜农们大面积补种黄瓜。因成熟期推迟失去了泸州早菜的优势,加之产量斗争,从而导致全区好几个菜蔬基地都出现了黄瓜好货贱卖的情况。然而,我到另一个村采访时了解到菜农艾某却没有众多菜农的烦恼。因为他看到各地都在补种黄瓜的时候,就预料到市场可能出现黄瓜饱和的情况,从而改种青花菜,一斤就卖到几块钱。不但收入没有因灾受损,反而大大增加。后来,我以菜农不光要钻研技术,也要研究市场为新闻主题,及时写了这篇报道。

4、以小见大,视角新颖。大题小做,生动具体,一叶知秋。

例如:通过一个灾区孩子在泸学习生活来表现“江阳爸妈”活动的成功开展,进而反映江阳人援助灾区的无私大爱。

第三、新闻要有鲜活性。新鲜的东西好卖,没有谁爱看冷冰冰的面孔,也没有人喜欢呆板枯燥的报道,所以,新闻要讲故事。除了讲究事实新鲜、角度新颖而外,电视新闻还应追求生动活泼、形象直观。要学会用画面语言来表现,让报道显得更直观。要让观众如临其境。要把新闻事实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下来考察它的新闻价值,从而提炼出富于时代气息的新闻主题。这是电视新闻写作的内功。

(五)、会议新闻报道应注意的问题。除了党代会、党委扩大会、人代会、政协委等高规格的会议报道,要注意会议的议题、议程等形式外,一般会议报道应淡化形式,注重内容。做到跳出会议报会议,有的甚至可以不提会议。只要把会议精神准确传达出来,能够深入进支做延伸性的报道当然更好。千万不要把会议新闻搞成新闻会议,观众不会买账的,一般观众谁会想看你在电视上开会,想看的人早就参加了会议。而我们作报道的目的是什么,是让更多不了解会议内容的人知晓。因此,我们宣传的目的又怎么能实现呢?

例:比如报道农业生产方面的会议,就可以跳出会议去写,再加上些反映农作物生长情况、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图像,就会使新闻更生动。

(六)、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忌讳:

一忌捕风捉影,无中生有;二忌张冠李戴,移花接木;三忌添枝加叶,夸大事实;四忌关注表象,忽略本质;报道浮在上面,容易误导观众;五忌材料堆砌,思路混乱;六忌形式重于内容;在会议报道中最容易犯这个错误,把时间、地点、会议名称、参加人员说完就占了一半多的篇幅,真正该报道的内容却一笔带过了。要知道,会议精神及其延深的东西才是观众所关心的。七忌抄总结、抄简报,只重结果,忽视过程;如:报道统计数据,经济指标等。只报综合排名第几,指标多高。对如何取得这一成绩的关键问题却只字未提。新闻报道不是政府目标管理考核,既要注重结果,更要关注过程。报道的目的不仅要让大家了解令人鼓舞的成绩,还要让观众从创造辉煌业绩的过程中得到启示。八忌声画两张皮。文字解说与画面根本不是同一回事,让人看着就别扭。

(七)、上送新闻稿应注意的问题

1、要考虑媒体的视角。对同一件事情,媒体不同,报道角度也有区别,我们在写上送稿时,应考虑到媒体的不同视角。

2007年“八一”前夕,川台有个约稿:主题是“区委书记重视支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由泸州台新闻部和区广电站联合采访,并分别在各自的栏目做了报道。《泸州新闻联播》的用标题是《江阳区积极支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江阳新闻》用的标题是《陈文调研我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工作》。而上送川台的新闻标题是:《爱军精武好书记,细微之处见精神》。仅从标题上看,就能看出两级媒体对同一新闻事实的报道角度各有不同。

2、为方便联系,上送新闻的稿件上要注明来稿单位、通讯员姓名、联系方式、撰稿日期、磁带编号,以便于工作衔接。

3、除了自采稿件上送外,可以采取推荐选题上送,待双方沟通之后进行联合采访报道。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二、电视新闻摄像

(一)、摄像前的技术准备

认识摄像机:广播级摄像机和普通DV。前者更专业,技术指标更高,操作相对复杂。后者高档一些的也分手动调节和自动模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傻瓜摄像机。摄像机大致由镜头、调节控制、视音频记录、取景器、液晶屏、电源等部分组成。

1、焦距:是镜头的重要性能指标。一般我们说:焦距就是透镜是中心到焦点的距离。镜头焦距的长短决定着拍摄的成像大小,视场角大小。当对同一距离远的同一个被摄目标拍摄时,镜头焦距长所成的像大,镜头焦距短(渐近广角)所成的像小。注意:光学变焦和数码变焦是两回事,新闻摄像主要看它的光学变焦。

资料:普通DV大多具备10-20倍以上光学变焦能力,配合数码变焦可达几百倍。理论上讲,10倍变焦就可以拍摄到70米以外的场景,已经足够了。镜头根据其焦距的长短,即拍摄时的视角,可分为标准镜头,广角镜头和长焦距镜头等。

2、光圈:用F值(指数)来表示,从F1.8(DV为F2)、F2.8、F4、F5.6、F8、F11、F16、F22、F32、F44到F64等。它决定进光量的多少,关系到画面的亮度。光圈F值越小,在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就越多。当镜头焦距不变时,光圈指数F的数值越小则光圈越大。例如:光圈从F8调整到F5.6,进光量便多一倍,我们通常说光圈开大了一级。

此外,许多摄像机还有增溢功能,开启后可增加亮度(6db、12db),但画质将变得粗糙。

3、快门:决定拍摄曝光的速度。摄像机的快门值从慢到快为1/50、1/60等„„直到1/2000。正常快门速度为1/50。拍摄前手动调整快门速度,然后摄像机(自动模式)根据环境计算出合适的光圈大小来。要学会用光圈和快门来控制画面与光线。

例如:在拍摄普通电脑屏幕(CRT)时,画面会不停的闪动。只需将电脑刷新频率调整为60HZ,然后将摄像机快门调整了1/60,使之同步,画面就不会闪动了。

4、照度:通常我们说的画面亮度是指物体曝光程度,而照度是指物体单位被照面积上接收到的光通量称为照度。单位为勒克司(lux,法定符号lx)。照度大小直接影响曝光程度。拍摄时要根据不同环境,配合光圈和快门来选择合适的照度。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有两种曝光方式可选。一个是自动曝光;另一个是程式自动曝光(选择预先设置的用户设置单元)。

参考:白天、夜间、室内、室外、阴天、晴天等不同环境,光的照度不同。如:一般情况下,阴天室外:50-500 IX;晴天室外:300-2000 IX;电视台演播室:2000 IX。

5、景深:指影像的前景清晰点到后景清晰点之间的距离。它的存在使镜头具有真实在现视觉感受的能力,使画面具有虚实对比的关系,从而可以突出被摄主体,制造出更加真实的空间感。

资料:影响景深的因素:

光圈的大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反之亦然。焦距的长短:焦距越短,景深越大。反之亦然。距离的远近:摄像机离被摄物体越远,景深越大。反之亦然。

6、白平衡:在不同的环境光线状况下,物体的色彩会产生变化。摄像机感光器件(CCD)对白色容易产生误判,导致拍摄的画面偏色。比如白色物体在室内暧光源下它会偏黄,在蔚蓝色天空下会偏蓝。白平衡调整就是使在各种光线条件下拍摄的图像色彩和人眼看到的景物色彩相一致。

参考:不同光源的色调是用色温来描述的,单位是开尔文(K)。万里无云的蓝天,色温为10000K,阴天约为7000-9000K,晴天阳光直射下的色温为6000K,荧光灯的色温约为4500K,钨丝灯(暖光源)的色温约为2600K,日出、日落时的色温约为2000K,烛光下的色温约为1000K。

7、像素:指摄像机镜头传感器的有效像素数量,分动态、静态和总体像素。与DC(照相机)不同的是,DV的像素不一定越多越好。一般40多万像素就可以达到普通电视的分辨率(720×576=414720)的有效像素了。

8、存储介质:磁带、光盘、硬盘、SD卡、P2卡(数字高清)等。当下以磁带运用最为广泛。

(二)、摄像中的艺术实践

1、拍摄用光的选择:

光的照度:要合理控制光线强度。前面已经介绍,不再赘述。

光的方向:顺光、侧顺光、逆光、侧逆光、顶光、仰射光、平行光等。光的不用方向,将对画面层次、色调、色彩产生影响。对新闻摄像而言,多用顺光或侧顺光,少用侧逆光,尽量不用逆光。其它的光源,实际工作中,通常由不得记者选择。

2、拍摄角度的选择:平视、侧视、俯视、仰视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视角方位构成不同的人、物造型。会议新闻多用平行视角,结合部分侧视(如拍会议受场地限制时)角度来完成。拍摄角度往往是由拍摄位置决定的,因此,拍摄新闻就有个站位、抢位的问题。比如:拍摄领导慰问走访,记者应抢在前面,才能拍到正面图像。

3、拍摄景别的选择:

远景:视野开阔,主要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场景;

全景:显示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能较好地反映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会议新闻的第一个镜头和最后一个镜头常常用到。)

中景:人物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的画面。能反映出人与物总体特征的局部;(会议新闻也常用到。)近景:显示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画面。反映人物精神面貌、内心情感或物体较为细节的部分。如:会议新闻拍摄领导。

特写: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物体细部的画面。排除一切多余形象,突出人物表情或物体部特征。最能反映细节,强调内容的景别。如:握手(领导与群众的手,招商签约的握手)、激动的表情等。特写运用要有目的,不要滥用。

4、构图:按形态分:静态构图(如树林)、动态构图(如运动场)。按线形结构分:水平线构图(如教学楼)、垂直线构图(如高楼)、斜线构图(如街道)、曲线构图(如河流)、黄金分割式构图(如播音员出口导)、九宫格构图(右上方的交差点最为理想)、圆型构图(如广场跑道)、对称与非对称构图。

构图原则:保持摄像机的平衡、突出被拍摄主体、注意多个主体联系、排除干扰信息、画面整洁流畅。

构图要点:立意要“准”(让镜头“说话”)、画面要“精”(力戒杂乱无章)、主体要“明”(处理好主体与陪体及环境的关系,比如领导调研。)、图像要“美”(艺术表现力)。

5、镜头长度:新闻镜头以4到6秒为宜。按下记录按钮后,心中开始数数,估计时间到再按一下停止拍摄。关机前的最后一个镜头可以稍微长些。

6、拍摄的方法:固定拍摄、移动拍摄(推、拉、摇、移、甩)。移动拍摄时(主要指摇摄)要把握好起幅与落幅。长度一般以2至3秒为佳,便于后期剪辑。

(三)、新闻摄像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稳定压倒一切,忌讳图像晃动。多拍固定镜头,少拍移动镜头。做到平、稳、准、匀的方法:一是拍摄时尽量摒住呼吸,控制好机器;二是尽量靠近被摄对象进行拍摄;三是选择好站位,摇移拍摄有讲究。忌讳无目的地使用推、拉、摇、移镜头。

2、尽量避免逆光镜头出现。可以通过调整拍摄角度来减少逆光发生,迫不得已时可启用摄像机的增溢功能。

3、学会运用不同景别、不同角度拍摄,丰富镜头的表现力,让新闻的图像更好看。横摇镜头最好不要超过180度,否则将给人晕厥的感觉。初学者容易犯该毛病。

4、合理选择拍摄内容,为新闻主题服务。拍摄什么图像要做到心中有数,切不可乱拍一通,浪费自己的磁带,也浪费别人的表情,更耽误制作的时间。尽量避开有干扰信息的内容。

如:报道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拍摄清洁工人清扫街道时,刚扫过的干净路面上还留有 “办证号码”清晰的字样。这显然不应该出现在画面中。比如,被采访者说今年庄稼长势良好,背景画面却正好相反。诸如此类的情况应当避免。

5、合理运用同期声,包括现场同期录音和现场采访,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如文艺晚会、演讲比赛、运动会、突发事件现场等,只要运用得当,往往能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6、会议新闻拍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A、领导图像拍摄尽量用正面镜头(除非场地限制)。按照一般的惯例,同级媒体拍同级别领导及上级领导才使用近景(大家通常说的“特写”),同级别以下领导及参会人员一般用中景或接近于近景(二到三个人出现在画面中)。

B、镜头讲究对称性。主席台一组、参会人员一组,或检查方一组,迎检方一组。拍摄顺序一般从大景别(全景)到小景别(近景)、从主席台到参会席、从主要领导到其他领导; C、抓紧在前十分钟拍摄完所需镜头(参会人员整体精神状态较好),余下的时间做笔记,补拍领导讲话或与会者发言的镜头。有时会场人不多,坐得不集中,可在会前提醒主持人调整坐位,便于拍摄。

7、摄像前的准备工作要做好,检查电池是否有电、磁带是否装好。有时,为抢镜头,要提前开机。比如在下车之前就开机。

8、记者要练就一身“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硬功夫。强化抓拍意识,不放过稍纵即逝的镜头(如爆破作业)。既要动手拍,更要用心想。同时还要注意人、机安全,防摔跤,防碰撞,防意外。

篇2:电视新闻

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试题

课程代码: 0065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香港地区目前的广播电视体制为()A.公私并存制

B.完全私有制 C.政府管辖下的私有制

D.公共事业制 2.在我国,广播、电视的属性()A.是舆论工具,不是信息产业

B.是信息产业,不是舆论工具

C.既是舆论工具,也是信息产业

D.既不是舆论工具,也不是信息产业 3.录音采访的基本类型有现场录音采访和()A.面对面采访

B.非面对面采访 C.非现场录音采访

D.不使用器材采访

4.下列关于采录音响要绝对真实的理解,表述正确的是()A.只要是所报道的人或物发出的声音就是真实的 B.场景已经消失但令其再现后采录的音响也是真实的

C.采录音响要绝对真实和对被访问者适当导演是不矛盾的 D.采录音响一定要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进行,作同步录音

5.摄像机始终跟随运动着的被摄对象而拍摄的镜头是()A.跟镜头

B.移镜头 C.摇镜头

D.拉镜头

6.广播消息的传播优势,除了广阔的反映领域、广泛的适用范围、众多的听众外,还有()A.强烈的现场感

B.便捷的消息形态 C.传真性

D.充分的背景资料 7.纪实性是新闻画面的()A.特征

B.功能 C.表象

D.门面

8.新闻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在一定的新闻观念和活动准则指导下,经过自觉选择的()A.报道

B.展开 C.挖掘

D.揭示

9.中央电视台被誉为“直播年”的时间是()A.1992 年

B.1997 年 C.1999 年

D.2001 年

10.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多数属于事件仍在发展变化之中的()A.异步报道

B.现场报道 C.同步报道

D.综合报道

11.北京电视台首次播放的由本台记者拍摄的新闻节目是在()A.1958 年6 月1 日

B.1958 年6 月4 日 C.1959 年6 月3 日

D.1960 年3 月1 日 12.电视新闻,30 秒以内为()A.专题

B.简讯 C.速写

D.消息

13.1958 年11 月2 日,北京电视台开始口播《简明新闻》,每次约()A.3 分钟

B.5 分钟 C.8 分钟

D.10 分钟 14.广播必须把现场场面转化为()A.有声语言

B.同期声 C.音响

D.同步报道

15.专稿讲究对新闻内容的分析,即通常所说的有()A.浅层报道

B.深度报道 C.追踪报道

D.解释性报道

16.广播通讯对于主题的要求是:更加集中、单纯和()A.鲜明

B.动听 C.规范

D.悦耳

17.如果说主题是通讯的灵魂,材料就是通讯的()A.血肉

B.结构 C.外衣

D.导语

18.电视访谈性专题,根据访问内容和对象,可分为人物访问和()A.跟踪报道

B.系列报道 C.专题新闻

D.专题访问

19.电视新闻专题虽然也注意题材的广泛性,但更加重视()A.精选题材

B.编织细节 C.营造情节

D.铸造结构 20.新闻性专题节目目前较常用的可分为()A.二大类

B.三大类 C.四大类

D.五大类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1.电视的符号系统包括()A.声音

B.电波 C.图像

D.屏幕文字 E.音乐

22.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台经常播出有质量的广播新闻评论,这体现了()A.充分发挥电台的舆论导向功能

B.充分发挥声音传播的特长 C.这是电台成熟的根本标志

D.充分发挥广播记者的基本功 E.这是广播改革的重要成果

23.电视评论的常用形式有()A.口播评论

B.字幕评论 C.图像评论

D.专访评论 E.座谈评论

24.著名的新闻节目主持人有()A.唐·休伊特

B.爱德华·默罗 C.沃尔特·克朗凯特

D.丹·拉瑟 E.詹宁斯

25.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的主要任务是()A.发布新闻

B.传达政令

C.报道新成就、新发明、新创造

D.表彰先进人物先进单位 E.报道世界各地重大新闻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26.什么是非现场录音采访 ? 27.什么是电视摄像采访 ?

28.怎样恰当选择广播评论的角度?

29.新闻性专题节目在选择题材上要着重把握哪些要点? 30.新闻性杂志节目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31.试例举几种新闻性杂志节目的耦合方式。32.节目主持人的定义是什么?

33.广播新闻编辑工作的特点是什么?

34.为重大广播新闻配发的新闻资料起什么作用?

35.电视新闻编辑除了前期策划外,日常案头工作有哪些?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36.试述广播评论写作的基本要求。

37.试述新闻性杂志节目的目标、内容和形式三者间的关系。

五、分析与写作题(本大题共 4 小题,第 38、39 小题各 4 分,第 40、41 小题各 6

分,共 20 分)

认真阅读下列素材,并根据广播新闻写作要求,完成第 38 至 41 小题写作任务。

湖南省娄底市孟公镇现年 34 岁的刘俊勇,从小孤僻,逞凶斗勇,从 1995 年开始,他与人合伙在镇上开了一家当铺,兼放高利贷。他有了一些经济实力后,开始招兵买马,将孟公镇、西河镇附近的 60 多名社会青年纠合在一起。

2000 年以来,刘俊勇为武装其组织,打造了 30 余支火铳,用发令枪改制小口径步枪 10 余支,打造砍刀 47 把。由于兵强马壮、出手毒辣,刘俊勇迅速成为当地的“黑道霸主”。

除了“狠”,刘俊勇还善于“拉”。他通过请客送钱以及合资办矿等手段,拉拢腐蚀了当地公安局中的害群之马。这期间为该团伙提供“保护”的人有:新化县公安局原副局长、刑侦大队长、副大队长等人,而关系最“铁”的是原孟公镇派出所所长胡能喜。刘与胡一起吃喝玩乐,喝酒打牌是常事。一次刘俊勇喝醉酒后,竟大言不惭:“派出所是我开的!”从此,刘俊勇的手下与喽罗们都喊他“刘所长”。

2005 年 3 月,专案组基本掌握了刘俊勇团伙的犯罪事实。3 月 26 日 凌晨,专案民警将熟睡在家中的刘俊勇抓获。又经过一年多时间,专案组辗转北京、新疆等 8 省市区,陆续将涉案的 90 多人抓获,彻底摧毁了刘俊勇苦心经营的“湘中第一黑帮”。

这一特大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自 1998 年以来进行各类犯罪活动 150 多次,造成 1 人死亡、7 人重伤、20 多人次轻伤等恶果。

昨天,湖南省娄底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以刘俊勇为首的特大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宣判刘俊勇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恶魔终于得到应有的惩处!38.指出上述稿件的优缺点。39.改写上述稿件的导语。

40.将上述稿件改写成 300 字左右的广播稿。41.为上述稿件配写 200 字以上的新闻评论。

全国 2007 年 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试题

课程代码: 0065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A.哈尔滨无线广播电台

C.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

A.美国

C.英国

A.文字

C.图像

B.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 D.交通部天津广播无线电台 B.德国 D.苏联 B.声音 D.没有共同符号 2.世界上第一个开办彩色电视的国家是()

3.广播、电视表现内容的共同符号是()4.在新闻音响的质量要求中,最基本的要求是()A.力求自然

B.尽量清晰 C.完全真实

D.捕捉特点 5.访问摄像采访的对象是()

A.新闻事件

B.新闻人物 C.体育比赛

D.音乐会 6.能从细微处揭示事物的内部特征和本质内涵的景别是()

A.全景

B.近景

C.中景

D.特写 7.与口播消息相比较,录音消息由于运用录音材料,往往更富于()

A.快捷性

B.新闻性 C.时效性

D.传真性 8.电视新闻的表现弱势,首先在于视、听符号的()

A.暂留性

B.灵活性 C.局限性

D.表面性 9.现在的电视口播新闻常常利用抠像等()

A.直播方法

B.电视特技 C.录播手段

D.传播手段 10.1958 年11 月2 日,北京电视台开始口播《简明新闻》,稿 件来自中央电台,由(A.广播主持人播报

B.电视主持人播报 C.广播播音员播报

D.电视播音员播报 11.有人戏称 20 世纪 60 年代的中国电视新闻为()A.旧闻报道

B.新闻报道

C.旧事报道

D.专题报道 12.下列 不属于...广播新闻专稿的是()A.广播通讯

B.广播特写 C.广播消息

D.录音访问

13.录音访问又称()A.录音报道

B.广播访谈 C.广播专访

D.广播通讯 14.录音访问不像文字报道那样,可以一次、二次地补充采访,它只能()

A.一次采录

B.前期访问 C.后期制作

D.后期合成 15.广播通讯首先要集中笔墨写好()

A.开头

B.过渡部分 C.结尾

D.关键情节 16.广播通讯的通俗化不是庸俗化,口语化也不是()

A.概念化

B.大众化 C.土语化

D.民族化 17.在人物通讯里,如果没有情节,那就可能把通讯写成())A.人物传记

C.人物鉴定书

A.1990 年3 月1 日

C.1995 年3 月1 日

A.1980 年10 月1 日

C.1994 年10 月1 日

A.包含信息的内容

B.不包含信息的内容

B.人物特写 D.人物专访 B.1993 年3 月1 日 D.1998 年3 月1 日 B.1985 年10 月1 日 D.1996 年10 月1 日

18.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实现整点播出与滚动播出是在()

19.我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新闻纵横》评论节目的开始时间为()

20.必要冗余,是指新闻节目中那些()

C.包含信息也对理解信息有帮助的内容 D.不包含信息却是理解信息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新闻现场摄像采访的具体要求是()A.内容配套成龙

C.景别配套成龙

E.任何情况下保持画面稳定

22.录音消息除解说词以外,还运用实况音响传递()A.资讯

C.事实

E.现场气氛

23.广播评论独特的评论形式包括()A.广播谈话

C.人物专访

E.录音评论

24.电视评论的主要形式有()A.图像评论

C.口播评论

E.串连词

25.新闻性专题节目可分为()A.公众性节目

C.对象性节目

E.文艺性节目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26.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活动中的群体观念指什么 ? 27.新闻音响的作用有哪些 ?

28.为什么要在摄像采访前进行先期采访 ?

B.教育性节目

D.服务性节目

B.旁白

D.画外音

B.口头评论

D.现场录音

B.信息

D.情景

B.客观报道与主观评价相结合 D.拍摄角度配套成龙 29.广播消息导语的写作要求有哪些 ?

30.电视直播新闻的题材范围大致有哪些方面 ? 31.录音访问的表现优势是什么 ? 32 电视新闻专题拍摄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

33.录音评论与录音报道在运用音响方面有何不同 ? 34.新闻性专题的定义是什么 ?

35.广播新闻稿件的编辑手段主要有哪些 ?

四、论述题

(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

36.在录音采访中,如何把握音响的客观性和采录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 37.新闻性杂志节目在内容的选择和处理上需要注意哪些要求 ?

五、分析与写作题(本大题共 4 小题,第 38、39 小题 4 分,第 40、41 小题 6 分,共 20 分)

认真阅读下列素材,并根据广播新闻写作要求,完成第 38 至 41 小题写作任务。

考唐诗“锄禾日当午”竟对出“泪滴禾下土”

“周杰伦主演的第一部影片名称《头文字 D 》”,正确率 62%,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郑和下西洋的纪念周年数”,正确率仅为 10%。今天上午,本报第二届小记者选拔夏令营测试阅卷现场发回消息,中小学生普遍关注流行趋势,而对时政热点、历史典故知之甚少。

文学常识差

精通流行文化

考题一:今年是郑和下西洋几周年 ? 答案: 10 周年

此次本报小记者夏令营的选拔形式为一份综合试卷,内容涉及最新的时政、基本的文学常识和流行文娱内容等,旨在测试小记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225 名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参加考试。

阅卷组工作人员说,从选拔结果看,绝大多数中小学生对娱乐界的流行趋势颇为关注,而对社会热点、古典文学和历史知识却相对冷漠。“今年是郑和下西洋 __________ 周年”的错误答案五花八门:从 10 周年至 500 周年应有尽有。另一道时事题“今年 4、5 月份,台湾地区的两位重要人物前来大陆,分别是 ____________。”正确率也只为 43%。考题二:“锄禾日当午”的下句是什么 ? 答案:泪滴禾下土

这道题目共有 60% 的人答错。

当学生被要求写出“锄禾日当午”后面一句诗时,答案更令命题者 和阅卷老师惊诧。“泪滴禾下土”、“汗滴河下土、“汗滴荷下土”、“汗滴何下锄”等古怪答案让人大呼看不懂,该题正确率仅为 33%。“真可怕!讲出来我都觉得坍台,参加小记者选拔的同学大都是喜爱语文的孩子,他们的书写能力和古诗文水平都这样,其他学生会怎么样 ? ”命题老师痛心地对记者说。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上海高考阅卷作文中心组负责人周宏对记者说,今年高考阅卷也有相似情况,在高考名句背诵题中,许多考生的错别字“错得莫名其妙”。周教授说:“这至少显示了中小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薄弱,真的令人忧心忡忡!” 对于测试结果,周教授认为,一方面学生们具有上海小公民的主人翁精神,同时也对中国古典文化有所了解,另一方面,学生们喜爱周杰伦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文化,但对周的关注度远远超过对连宋访大陆,却又暴露出中小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不少中小学生似乎更喜欢接受通俗易懂、娱乐性更强的信息,而不愿主动关心需要认真思考的信息。这需要学校家长有意识地引导。38.指出上述稿件的优缺点。39.改写上述稿件的导语。

篇3:电视新闻与电视新闻专题的差异性

1. 电视新闻、电视新闻专题概述

我们需要对电视新闻和电视新闻专题做一个合适的定义, 电视新闻是指某一时间段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或公众比较关心的事情, 以浅度报道为主, 将事件的基本情况以简单明了的形式迅速告知公众。电视新闻专题是指具有特定的新闻取向, 以深度报道为主, 综合运用各种电视报道手段, 按照周期、专栏播出的新闻节目类型。

2. 电视新闻、电视新闻专题的共性

2.1 二者所反映的都是新闻, 即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或公众比较关心的事物, 对时效性的要求较高。

实时性是新闻亘古不变的追求, 它的新鲜度从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在业界的地位。都具有真实性, 都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 而不是凭空捏造的, 要求事物真实, 情感真实以及本质真实。

2.2 二者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

为了提高自己在电视业界的知名度和口碑, 在报道题材的选取上可以说是匠心独运。

近年来出现的“民生新闻”之所以在电视业界具有不错的影响力, 这和它们符合民众心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民生新闻真实反映了民生内容, 站在平民的角度上看问题, 代表了民主的价值取向。电视新闻的节目主持人也会在新闻结束时做出间断的评论, 给予公众一些合理的建议。

2.3 都具有互动性

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 为新闻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者在报道形式上都做出了改变, 利用短信平台、网络平台、热线电话等手段增强了节目的互动性, 打破了传统传播学中信息的单项流动性, 极大地吸引了公众参与的热情度。

3. 电视新闻与电视新闻专题的差异性

由于电视新闻和电视新闻专题的差异性, 电视新闻和电视新闻专题才能共存于新闻媒体这个天地中, 拥有自己忠实的观众。

3.1 电视新闻的最大特点是它简单明了,

用最简短的语言来传播最大的信息量, 来实现自己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等一系列优势, 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 揭示浅层次问题。相反, 电视新闻专题的特点在于它的“专”, 它报道的内容不就单纯的事件而报道事件, 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 着重于事物的延伸, 透过问题看本质, 直到挖掘出它的内幕, 彰显自己的深度。湖南经济电视台都市频道的新闻节目《都市—时间》是一个很不错的栏目, 其主要反映突发事件和市民生活, 即“突发事、烦心事、新鲜事”, 就事论事, 不会掺杂主持人以及评论员的观点, 从而满足公众对信息量的强烈需求。对于中央电视台和黑龙江电视台共同打造的新闻电视专题栏目《新华视点》, 主要报道突发事件, 社会热点, 关注国内外重大新闻, 它的栏目宗旨是“快速反应, 深层报道, 体现见识”, 通过节目的观看, 观众不仅了解了新闻, 更重要的是了解了新闻背后深层次的东西, 而且提供了一种批判思维和事态预期, 获得了较深层次的东西, 看到了事情的本质。

3.2 电视新闻具有普遍性, 内容, 形式表现真实鲜活,

着重于向社会反映短时间内发生的与公众息息相关的事件, 将其真实地表达出来, 实时性很强, 手段更符合电视的规律, 更多的是展现客观事实, 很少参与报道者的立场、观点和出发点。而电视新闻专题具有特殊性, 用其特殊性来反映某一类事物的普遍性, 相当于对电视新闻的一个提炼。电视新闻专题一般采用专稿和专题报道的形式, 内容、形式比较稳定, 每一个周期会选择具有一个代表性的内容进行专题报道, 对事实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对于《都市—时间》来说, 一些与社会治安相关的非常规事件或者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都会成为它每天必不可少的内容。例如:车祸、盗窃案、诈骗案等, 还包括阶梯电价, 汽油价格调整等。但是, 对于《新华视点》, 它会择选一些特殊的新闻题材, 对其进行剖析, 直击事情的要害, 有力表达报道员和评论员的观点, 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3 时效性差异较大。新闻节目的叙事都追求时效性,

传播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 新闻的进行时代得到强化, 公众置于强烈变化的动态之中, 作为电视新闻, 由于不需要经过精雕细琢和过多的修饰处理, 能随时让公众了解事态的发展, 了解新闻事件的进展。然而对于电视新闻专题, 往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酝酿, 特别是一个优秀的选题, 确定和实施需要的时间更长。例如一些调查型的新闻专题节目, 记者在事件发生后或者获得线索后, 需要前往现场取证和深入挖掘, 才能得到新闻背后的新闻。这样, 它的时效性就远远不如电视新闻了。

4. 结语

电视新闻和电视新闻专题拥有共性, 也有差异性,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二者相互借鉴, 共同发展, 联系更加紧密, 特点也更加突出。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性, 才使公众各取所需, 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 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玉兰.民生新闻发展与理论阐释[J].当代传播.2008 (4) :78-79

篇4:电视新闻

关键词:电视新闻摄像;拍摄原则;个性化;想象力;稳定性;无剪辑拍摄意识

电视摄像记者作为电视现场的第一亲历者和记录者,要把现实对象的形态、体积、质感、神韵、情绪、动作、语言及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转化为直观可感的具像符号,通过对事物外在表征和内在意蕴的独特表现,把观众带进特定的新闻现场。因此,电视新闻摄像在电视新闻制作与传播的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与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无论业界还是学界,对于电视摄像,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轻视或忽略,这大大影响了电视摄像水平的提升,也进一步制约了电视新闻质量的提高。因此,重新认识电视摄像在电视新闻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电视摄像记者的主观能动性,把好电视摄像的质量关,对提升电视新闻质量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拟就电视新闻摄像技术、技巧与电视新闻制作之间的关系探讨。

一、电视新闻画面的拍摄技术与技巧

电视新闻通过图像和各个图像连续衔接表达内容。电视新闻摄像人员以敏捷的判断力及熟练的摄像技巧去捕捉被摄对象最富有本质特点的情节、细节以及精彩生动的画面,在人们习以为常的事件中发现事物的精细点,应用图像的容量和图像的选择,去创造声画并茂的电视画面。一名合格的电视新闻摄像人员应该懂得如何应用光线、影调、线条、形状等形式元素为节目主题内容服务,挖掘别人想用但还没有用过的角度,利用多角度、多景别拍摄,给后期编辑制作留下足够的编辑空间。

电视新闻画面的拍摄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学问。好的电视新闻画面离不开电视摄像记者对于稳、移和构图等几个要素的把握与处理。

稳,是指拍出的画面平稳适度,推、拉、摇、移、跟、进、退都要稳。推镜头是将某一个主体从环境中分离出来;拉镜头则是把某一主体放到一个环境中。推拉镜头的效果是强烈的,是用两种不同的方式突出环境中的主体,起幅与落幅应果断、干净利落,并有适当的长度,在推进的过程中始终注意保持主体在结构中的中心位置,推拉速度要与画面内的情节一致。任何镜头都要以稳定画面开始并在稳定画面中停机,这是从镜头组接和人们心理要求角度谈的。镜头摇摇晃晃、无规律地摆动等,会令人心烦意乱甚至产生厌恶感,对新闻片、专题片来说尤其如此。当利用摇镜头摄像时,要尽量缓慢移动且要保持水平移动。如拍摄文成珊溪水库坝区全貌,既可以居高正面俯摄,也可以侧面俯摄,但无论是“摇”、还是“推拉”镜头,都要尽量缓慢移动以保证画面稳,否则会出现跳跃式的突变,使观众产生厌烦感。

移,是指移动机位和变换镜头,是摄像重点需要掌握的部分之一。移动画面通过内容的不断变化,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弥补定点拍摄的不足,形成多样化的视点,在表现大场面、大纵深、多景物等复杂场景方面,具有气势恢宏的造型效果,对复杂空间表现具有完整性和连贯性。

构图,是指摄像把物体在画面结构取景范围内进行艺术真实、合情合理的安排和组合,使其成为一种令人感到美妙的形态。电视的画面构图有着自己特有的规律和原理,画面结构要简单明了,坚持一个画面反映一个典型事件的发展过程,不可出现多中心、多主题。画面的立意要明确,突出主题,主体的安排一定要在视角中心位置上并占据一定的面积比例。

二、摄像个性化行为特征与想象力对电视画面的影响

一部好的电视新闻片作品,不仅与编导、剪辑、录音合成等环节有关,而且摄像人员的个性化行为与想象力在电视片制作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想象是构思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是形象思维的基本方式,电视摄像也不例外。但是,在电视摄像过程中往往只顾稿本内容而忽视了摄像人员的丰富想象力,结果由于有限的固定镜头而限制了摄录操作的灵活性,最后可能为编辑带来困难。

想象和虚构不是一回事。想象的内容主要来自生活,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设计镜头、美化画面、丰富画面语言。发挥想象力在摄像过程中甚为重要,它使摄录人员能准确地选择艺术形象。想象的作用还在于通过摄录的电视画面,形象而有力地吸引观众并使之产生共鸣。在发挥想象力时,必须注意空间感、立体感、质感,充分运用透视、光线、线条、色调和镜头组接等手法和技巧,从而既保证稿本的科学性,又增强画面表现的艺术性。虽然被摄物体是客观发生的,但摄像师本身用自己视角来操作机器记录下客观事件,因此,摄像师无论带着怎样的“客观”来拍摄事物,但画面里表现对象的景别、位置、近远以及推拉摇移和色彩造型等都是由有人的因素来决定的。电视新闻片、专题片作品成功与否和摄像人员的丰富想象力紧密相关。丰富的想象力主要来自摄像人员的日常观察,深入的理论学习。

三、运用“无剪辑拍摄”意识,提高摄像水平

“无剪辑拍摄”源于电视新闻拍摄,是一种高效的新闻拍摄方法。在电视新闻拍摄中的“无剪辑拍摄”意识,是指摄像记者要具有蒙太奇思维的能力,要了解报道的总体构思。在这基础上,再对拍摄对象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拍摄。记者的无剪辑拍摄意识,也可以帮助他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尽可能多的内涵,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对于提高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的效率,对于提高报道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电视新闻拍摄中要具有“无剪辑拍摄”意识,关键是做好拍摄前的准备工作和拍摄时的镜头处理。

摄像记者在拍摄前要明确拍摄的主题,根据主题确定拍摄的画面,并根据实际拍摄的需要,在允許的情况下适当调整活动的进程与顺序。对于一些非突发性的新闻报道在拍摄前一定要进行比较详细的策划,这包括对新闻事件的了解、新闻事件背景资料的查阅、新闻事件中的有关人物进行采访等;对于突发性的电视新闻报道,也要在新闻现场迅速了解新闻事件、确立新闻主题和拍摄重点,如果事件允许,最好能列出简单的拍摄提纲和采访内容,尽量避免因盲目拍摄而形成大量废镜头或无用的素材。

“无剪辑拍摄”意识,体现了摄像记者的综合制作水平和作为电视摄像人员的总体素质。

首先,“无剪辑拍摄”要求摄像记者具备熟练的摄像技巧。摄像记者必须熟练掌握摄像机的构成原理和应用技术,懂得构图原理,使拍摄出来的画面构图合理,画面生动,色彩饱满。其次,具备新闻敏感性、判断力和节目的策划能力。当面对新闻事件的发生时,摄像记者能敏锐地捕捉到新闻事件中有价值的信息,对新闻事件有预见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能掌握整个节目的拍摄思想和基本框架。再次,要具有编辑的基本素质。摄像记者要懂得电视编辑选取素材的标准,遵循电视镜头组接的原则,并在实际拍摄的过程中,始终遵循编辑的基本原则,要始终带着编辑的意识去拍摄,用编辑的眼光选择镜头画面。

参考文献

[1]彭菊华。新闻学原理[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7.

[2]胡立德。新闻摄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401-411.

[3]叶子,高克明。电视新闻探索录[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210-214.

篇5:电视新闻

从这一新闻格局上可以看出,我们目前缺乏的是综合性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栏目。我个人认为深度报道从形式讲接近专题片,在内容上也有交叉,但却并不等同于专题片。它的内涵比专题要小,只有有关社会热点与新闻热点的深入报道才属彼列。而它同时也就分为社会主题的深度报道与新闻主题的深度报道两种。前者侧重于社会意义而与具体新闻可近可远;后者则是与新闻报道紧密相连的,是对重要新闻事件的展开报道。从时间安排上看,前者可一周一次,单篇篇幅可较长;而后者宜多,最好一两天一次,每篇篇幅可稍短。在报道上,后者应比前者较少主观因素。这作为一种较为理想的报道格局。

只有长短搭配才能使迅速与深入相得益彰,使得新闻对生活的反应更全面、完整、更有利与观众的接收理解,保证靠电视获得新闻的人的信息结构合理,详略得当。我国受众对信息高度系统化的深入报道的需求,左翼从《话说长江》、《话说运河》以及后来的其他政论片播出后引起的轰动中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从电视新闻采编机构来说,只作动态报道,也对采编人员构成很多限制,使他们常有无法施展的感觉。而目前我们的专题片,虽然也不乏长篇大作,有些也受到欢迎,但是总的来说内容形式与现实生活都还有一定的距离,因而使它们的接收率受到影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我国改革开放十几年来,社会与受众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受众增多,接触媒介时间增加。电视机的社会拥有量已达到两亿多台,即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家庭拥有有接收机,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大市场;受众接触电视媒介的时间在逐天增加。2.社会变动速度加快、幅度加大、新事物不断涌现,新观念层出不穷,社会信息量骤增。3.群众的社会参与程度提高。他们走出原先的狭小天地,走向社会,投身改革,建立起越来越广泛的社会交往,给予政治、经济生活以越来越深入的影响。4.社会管理方法改变,舆论监督地位上升,群众实施的对方方面的监督越来越重要。

在这种情况下,电视要适时转换功能,反应社会要求并予以恰当引导;否则就会降低舆论作用的力度,从而降低社会控制能力,甚至会给改革带来麻烦。

社会变革对于媒介发展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和70年代末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孕育成熟了报纸的深度报道。我们也应该抓住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时机,使我国的电视新闻早日成熟。

从世界范围来看,电视文化具有很强的国际化倾向。报刊很难走出国门,而国际间电视市场的争夺却异常激烈。现在竞争的热点已从美洲、欧洲渐渐转向了亚洲。这个大北京对我国电视形成了内外夹击之势:一方面是受众的“饥渴”;另一方面是发达国家电视节目的大量涌入,这些节目的精湛技法及表现力更强化了国人的要求。

对此,我们电视界要有清醒的认识、有危机意识,并要下决心背水一战。我们要拿出高水平的作品满足国人的要求,并投入国际电视竞争,在世界电视市场上争得我们的一席之地。这里面既包括戏剧,文艺作品也要有新闻节目。以此振兴民族文化,引导社会舆论,在变革中引导全国人民健康地走向小康生活。这是历史赋予电视界的重任。而电视新闻发展的重点应是深度报道,时代在呼唤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篇6:电视新闻

《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是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科)考试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学习和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的基本概念、一般原理及操作方法,培养学生对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的基本认知,提高学生的广播电视新闻采、写、编技能。

一、考核对象

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专科)

二、考核内容与要求

1、电视摄像采访及操作

(1)熟悉摄影机的基本结构和拍摄方法;

(2)掌握电视摄像采访及其类型;

(3)能规范使用摄像机完成一组镜头的拍摄。

2、广播新闻采访及操作

(1)熟悉录音笔的基本结构和录音方法;

(2)掌握录音访问的技巧;

(3)能规范使用录音笔进行三分钟同期声录制。

三、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

1、考核方式

按照考核内容分组进行。应考者考前抽签,根据抽签结果分组,采用单个方式进行考核。

2、评分标准

考核人员按照考核要求,综合考虑学生的操作规范性、考核所用时间、考核态度、考核结果正确性等方面,进行最终成绩评定。考核采用百分制。

3、考核时间

考核时间安排为每组30分钟。

四、考核指定教材

《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王振业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五、实验考核必备条件

1、考核场所:新闻采编实训室或新闻媒体单位。

上一篇:三轮车作文900字下一篇:禁毒读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