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评价的目的是

2024-07-09

工作评价的目的是(精选9篇)

篇1:工作评价的目的是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 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而教学中的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

1、评价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自我感受状态

学生在课堂中自我感受是课堂教学评价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其一,评价的结果应该是“给予”。课堂上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现多提问,那么就应真正给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表现的时间与空间,即使出现一些意外的、甚至荒唐的回答或做法也应宽容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真实的生活。其二,评价的前提是“关爱”。缺乏真爱的表扬与激励只能在课堂上造成师生之间的不和谐与尴尬。学生的心理感受良好,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成功的保障。他们在课堂上的反应、兴趣、注意、热情、评价、关注、交往等等,无不通过学生的心理感受表现出来。当然,教师的眼神、表情、手势这些无声评价也非常重要。课上教师的眼睛务必不断扫视,对专心听讲的学生,教师要用温和的面容,平等的眼神去观望,使学生感到气氛融洽,心态轻松;对走神的同学,教师要用严肃的目光注视,给学生以警示,使之集中精力;对回答问题十分精彩的同学,教师要用喜悦的目光,微笑的面容和赞扬的手势给予表扬;对思考、回答问题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配合语言评价,用热情的眼神、暗示的手势来激励学生,使其能增强自信心。所以,关注学生课堂的自我感受状态,评价才能真正地感动学生,使课堂更加生气盎然。

2、评价应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或与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所以,在教学时我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真正使评价多元化,以此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

3、评价应该“尊重”。

课堂评价要承认并善待差异。老师们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差异都应该给予了尊重,学生的表现,不管是精彩还是平凡,不管是个性张扬还是中规中矩,甚至在课堂上瞠目结舌,老师们都给予了同样的关注和珍爱。比如当学生积极举手但起来后又答不出问题时,教师可以轻轻抚摸孩子的头,温柔地说:“如果你还没准备好,就再想想,不过我们都为你的勇气鼓掌!”像这种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也给予积极的关注,正是课堂评价的一种境界。这样的评价,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4、课堂评价要讲究技术与艺术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除了显性的语言评价之外,还有更多的隐性的非语言评价,它可以是教师的一种手势,一种眼神,一种默许,一种认可,一种赞同,一个微笑„„这样的评价,充分地体验了教师尊重学生的体验,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沟通与交往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成长,发展的过程。教学中,我们听得最多的评价是“你真聪明!”“你真棒!” “„„”我们看得最多的是,老师们专注地倾听学生的发言;老师们温和的笑容,老师们的鼓励,赞许的眼神,„„好的老师像乐队的指挥,她的课堂评价适时调控,为课堂情感推波助澜,积极发挥了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作用。同时激情反馈,给予学生以激励性的评价,学生情感体验充分,使课堂一次次达到高潮。评价,是以对学生真诚的关注为基本点,以激励学生的信息发布为基本的表达方式,以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为目的。

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效果展示是过程评价的体现。在鼓励的同时,应该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与改进。关注学生的习惯、欲望、愿望、主动性、情感体验、合作与交往、学习心理等方面,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更多地反思自己,改进学习行为。

改革学科教学评价,关注评价过程,发展学生个性是学科评价发展的新趋势。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评价主体,随时了解、调整、改进自己的发展状态;促进道德内化;让教师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发展状况,把握最佳教育契机,以取得良好的教育实效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通过教学评价,让每一个学生时时建立自信,人人有向上的追求,天天有奋斗的目标,常常有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从自我体验中主动、全面地发展,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最终目的。

总之,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不是固定的,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教师评价应因人而异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

篇2:工作评价的目的是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运用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整体或局部的教学系统进行全面考察和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涉及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师的授课质量,学生的学习情况,智能,品德等领域的内容。以下所说的教学评价,是对学生的地理学习评价的几点做法:

一.注重评价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

评价时,应了解学生:能否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地理问题;能否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能否形成有效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否检验并解释结果。评价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互评,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老师评语应以鼓励为主,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二.注重评价学生科学方法的掌握和探索性活动的水平。

评价时,重点在于学生实地观察与观测,调查,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等活动的质量,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合作态度,意志毅力和探索精神。

三.注重评价学生对地理概念。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理解水平。

评价时,常用方式主要有: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和解释概念;会进行概念和区域之间的比较;会进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分析与综合;会运用地图。图表和简单模型表达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四.注重评价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评价时,应关注学生的变化与发展:搜集评价信息,观察学生日常行为和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为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提供依据。

五.注重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评价时,可选用书面形式的测验,口头表达,描绘地图,绘制地理图表。读图分析等常见评价形式,也要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等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要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篇3:工作评价的目的是

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高中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行是作为高考制度改革相配套的一项改革举措推出的, 因此人们往往只看重它在高校招生录取中的作用。其实,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现在高中教育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特别是在我们把高中定位于培养15~18岁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基本素养教育, 而不仅仅是“大学预备”教育之后, 综合素质评价既是对高中学校办学方向和质量的检验手段, 也是对高中学生主动发展的积极引导和支持手段。

首先, 综合素质评价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从教育部的文件中规定的评价的内容来看。它已经包括了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诸方面, 它与单一以考试成绩的评价学生有着根本的区别, 实施综合评价是有可能逐步扭转过去偏重认知, 过多倚重学科知识, 忽视人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身心素质观察和价值认定, 从而使高中教育价值被异化的现象的。

其次, 综合素质评价是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 教育部的文件突出强调了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 强调“关注成长过程”, “如实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 强调参加各种活动的“持续时间”, 强调“对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观察、记录、分析”。这些要求与偏重结果、偏重定量的评价方法不同, 增加了评价的过程性, 吸取了质性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关注过程的评价更加符合人的成长规律, 更加贴近学生的成长需要, 对于学生发展的引导和支持也会更加有效。一般而言, 过程与结果的相互结合有三种表现, 更加以结果为主的评价也需要关注人的发展, 关注过程的评价也要更加注重学习品质形成的结果, 而有些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结果, 但凡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其所获得的发展和成长无需任何结果加以呈现, 这样就使得综合素质评价更加丰富、真实和富有价值。

由此可见,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不能如有人说的那样被看做是“高考改革变了花样带来的麻烦事”, 而恰恰是高中教育自身深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意。高考改革的目的并不仅在于高校, 而是以高考改革为龙头, 推动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 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于高中实现本身所具有的独立价值, 对于高中学校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评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校教育教学系统, 既是非常具有挑战性, 也是不可忽缺的重要环节。

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

教育部的文件在阐述综合素质评价重要意义的时候指出:综合素质评价“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我们通常实施的单一学科考试成绩的评价, 一是过于偏重结果, 过于关注结果的区分, 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学习领域方面和各个学习过程阶段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 容易造成以结果的排序为追求目标而遮蔽教育过程中之于人的发展有丰富而重要价值的东西;二是偏重常模参照, 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 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显然, 如果这一状况不加改变, “发现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的目的是难以达到的, 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下学校常常会在单一学科考试分数的追求中迷失了方向和追求, 学生则始终在单一学科考试的分数线性排序的拷问之下丧失了自我和个性。而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实施过程中, 无论是以学科内容为指向的评价, 还是以学生学习特征为指向的评价, 还是以学习行为为指向的评价 (其实这种不同指向的评价本身也体现素质的全面性和评价的综合性) 都应该关注的是“人”, 关注人的个性和差异, 发现有差异的学生各自的价值。以学科内容为指向的评价, 是以解读每个人学习知识掌握水平为目的的学科测试。不管是常模参照还是水平参照, 都需要组卷水平和技术的提高学习水平去贴近学生的水平, 找到学生真实处在的位置, 不光全是为了筛选。而以学习特质为指向的评价, 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每一个学生, 让老师了解其个人的风格。建立评价框架, 设施各种工具, 开发各种技术, 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风格、需求, 让他们参与到有差异的学习内容和不同的教学策略中, 在与他们风格最接近的学习环境和最匹配的教师互动中获得最大收获。以学习行为为指向的评价, 与以上两种阶段性评价不一样, 具有过程性的特征, 它是从学生学习的轨迹中, 从学生具体的学习内容中, 客观地记录、分析, 进而更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 这种了解应该是最真实的, 最个性化的, 当然也是具有最强应用价值的。

诚然, 我们从传统的以学科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德性中解放出来, 让广大学校与老师、广大家长和社会全面认识和理解新的评价理念, 学校和老师学会多角度、多渠道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需要有一个艰苦工作的过程, 需要我们认准目标而努力前行。如果我们仍然沿袭以分数线性排序来褒贬学生的思路, 试图把综合评价的结果折合成分值, 通过评价把学生划分成三、六、九等, 那么综合素质评价只会冠以虚名, 而无法达到真正发现和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目的。

三、综合素质评价的基础是要让课程成为发现和发挥每一个学生专长和潜能的机会

高中课程的基础性要求以及学业水平考试保障所有的学生有必备的学科素养, 在此之上要设计和提供发现、发挥学生专长和潜能的机会, 逐步形成既符合教育价值追求, 又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和发展、丰富而又可供选择的多样化课程结构体系。我国的高中课程方案中已经为课程的丰富多样性提供了时空, 这次教育部的文件把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研究性学习、艺术活动、社会调查”等都纳入了评价内容, 同时也把“优势学科学习情况”“体育运动特长项目”“在各种艺术活动中表现的兴趣特长”纳入其中。根据这一轮高考改革所发出的信号, 结合高中课程方案的深度贯彻和高中课改的不断深化, 我们高中既需要提供更多维度的内容课程以供学生根据自己多方向需要进行选择, 也需要提供多层次水平的课程以供学生按自己的实际进行定位。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机会中, 个人的表现信息不断呈现, 而搜集和分析这些信息, 不断地给予发展支持、引导和校正, 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的目的, 这就是综合评价的过程和作用。

课程是一个重要平台, 更是成为发现和发挥每一个学生专长和潜能的机会。课程内容中的知识都是学生精神与德性发展与升华的智力基础;学习组织形式对学生形成合作与互助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习过程所营造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 对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和对真理正义不懈追求的品行起到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 以及教师在学校生活中体现的人生准则和处事规范可以成为学生师范和榜样。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重要作用, 我们在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 就不仅仅关注理论性框架和技术性指标, 或者一味借鉴国外的现成经验, 而是要围绕培养目标, 确立课程目标, 进而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动态看待学生的发展, 并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设计方案和工具, 从而丰富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课程。

我们还要把学生必须的学习经历设计好, 并且有实施保障。比如, 哪些是学生必须完成的实验, 哪些是学生必须完成的作品制作, 哪些是学生必须参与的项目活动, 哪些又是学生必须经历的场馆学习, 还有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和其他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

四、综合素质评价的完善是要让建设成为多方相互协调创造智慧实践的常态

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 在科学性、专业性、真实性等方面都具有极高挑战。即便是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评价也要既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维度, 更要关注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两个维度, 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这本身就需要我们加强学习和研究, 掌握科学的评价技术和方法, 才能达到目的, 为此, 我们要加强“综合多元评价”的研究, 完善以各个领域学习结果及其表现为重点的多元记录、评价方法;要加强“过程性评价”的研究, 在以真实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为形式的过程性评价开展中取得突破;要加强“评价工具和分析解释”研究, 形成评价框架制定、技术开发、分析解释的能力。

篇4:工作评价的目的是

摘要:农业推广工作评价是农业推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应用科学方法,根据既定的农业推广工作目标或标准,对推广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观察、衡量、检查和考核。

关键词:农业推广工作;评价;目的;原则;内容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4.059

1 评价的目的性

1.1为决策者进一步决策提供依据

通过评价,评定推广工作完成的程度,测算其取得的效益大小,进一步明确推广工作的决策是否科学正确,以便向决策者提供信息,为进一步决策提供依据。

1.2为实现项目总体目标提供依据

通过对推广项目的整体评价,可以检验原定推广目标实现的现实性和可能性;根据阶段性评价结果还可以了解实现原定目标的进度,对是否或怎样修订原来的目标提出意见和建议;根据阶段性试验、示范结果的研究,可进一步说明项目的使用价值和适用范围,为进一步大面积推广,实现总体目标提供依据。

1.3为检验实施方案的正确性提供依据

通过对项目实施方案或实施过程的评价,可以检验方案的正确性及可能性,及时发现原方案的不足或疏漏之处,及时提出补充和修订意见。

1.4为提高推广管理工作效率提供依据

通过对推广管理工作的评价,可以检验管理工作在项目资金的使用、生产资料的发放等方面是否做到民主管理;可以考核推广潜力发挥的情况、协作精神、工作效率及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服务态度等状况;可以了解和掌握到农民对推广内容的态度和行为改变的程度。

2评价的原则性

农业推广工作评价,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把评价工作做深做细,从而使推广管理者和推广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出来。

2.1实事求是的原则

在评价工作的整个过程中,参与评价人员对所获原始材料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比较,要准确、实事求是地评价技术的各种效益,不能主观夸大或缩小。评价工作最忌讳的是主观臆断、长官意志、人云亦云、敷衍塞责,更不能弄虚作假。一切数据应以试验、示范及实地调查为准,力求做到客观准确、正确无误、公正合理和结论的科学性。

2.2 综合效益的原则

所谓综合效益原则,是指在评价时必须对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就是要掌握三个效益的原则。具体地说,既要看技术上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实效性,还要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和后果的无害性;既要照顾到生产者和经营者有利可图,对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有较大增值,又要考虑到对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有促进作用;要考虑到对生态平衡和自然环境有良好作用或者使其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2.3可比性的原则

在进行新技术推广效益评价时,常使用对比的方法,即以新技术与对照技术(当地原有技术或当前大面积推广技术)进行效益比较。在进行两者的比较时,资料的来源应一致,统计口径应一致,比较的年限也应一致等。同时,所比较的事物应该是同类技术。例如,不同小麦品种可以比,不同氮肥类型可以比,但不能以小麦与玉米比、氮肥与磷肥比等。

3农业推广工作评价包涵的内容

农业推广工作的内容很广,涉及推广的全过程。不过每一次评价活动,并不要求对内容作一一评价,应依据评价目的要求,仅选择部分内容予以评价即可。但是,重大推广项目则必须较为全面地进行评价。

3.1对推广决策的评价

推广决策是推广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它是依据农业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决策目标,经过项目评估分析、方案对比,从诸多可行性方案中筛选出最佳方案,通过试验、示范证实技术先进可行后,方可决定大面积推广。

3.2对农业推广目标实施结果的评价

农业推广目标是实现农业发展所要达到的标准。农业发展目标大体可分三大类:农业发展规划目标体系、农业推广计划的目标体系、非计划推广目标。由于目标有发展变动属性,所以在某一发展时期内对目标予以评价很有必要,以促进新的更高一级目标的确立。对目标的评价,更多的是在取得实施结果后进行,并为新的目标决策奠定基础,但有些目标在计划或合同执行过程中作评价,发现有误、过于保守或支撑条件发生变化时,可以组织专家、推广人员、农民代表、实事求是地评价,对原目标进行修正。

3.3 对规划、计划执行结果的评价

一般规划、计划产生执行结果时,都需要进行一次评价,总结成功经验,找出存在问题,分析规划、计划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对规划和计划的评价有时也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其主要目的是发现它们存在重大问题或过于保守,通过评价予以纠正。

3.4对项目实施进程的监控评价

试验、示范和推广三者是一种渐进关系、应该一一予以评价,对开发性技术试验(技术来源当地的科研、教育和推广单位)、引进技术试验(技术来源于国外),多年试验与多点试验及群众经验验证性试验这四方面的试验均属于中间性评价范畴,处于技术开发与成果推广的中间状态。评价时应着重评价其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和效益性,通过评价,了解技术储备情况,加强对有希望的项目实施控制和管理,并及时进入示范试验。

3.5对示范试验的评价

示范试验的评价也属中间性评价范畴,它是在适应性试验基础上进行的试验,也是大面积推广的前奏。对示范试验的评价要求,大体同技术适应性试验。参与评价的人员不仅是推广人员与管理人员,而且要吸收政府官员和农民代表参加。

3.6对推广项目实施结果的评价

推广项目实施结果的评价称事后评价。一般在项目结尾时进行,评价内容包括推广工作的各方面,当然,根据推广工作的需要和发展趋势,评价内容应有所侧重。评价时,应加以决策、计划、目标、实施方案、年度小结。项目总结、实物、标本、途径、现场等为根据,以原有技术为对照,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价。在项目结束时,对管理工作进行评价也是十分必要的。

篇5:工作评价的目的是

一、快乐工作法的目的和现实意义

快乐工作法,其目的就是引导员工在乏累厌烦的工作中调整心态,寻找乐趣,用快乐方式克服工作中遇到的一切不快乐因素;用快乐方式建立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人与人之间亲善、友好、和谐的关系;用快乐方式去解决矛盾、处理问题、克服困难、缓解压力,通过相互间的快乐感染共同创建一个和谐愉悦的良好工作氛围,使员工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愉快的心情、饱满的精神、积极的行动和忘我的工作状态,在工作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创造价值。快乐工作法现实性在于:一让员工健康快乐工作势在必行。长期以来,传统的价值观念使整个社会舆论、社会主流过于注重宣扬职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等职业精神,而对其个人利益、自身内心感受关心较少,在当前煤炭企业任务严峻、环境负面分支增强,职工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员工非常需要健康快乐的工作。

二、探索轻松减压快乐工作法切实可行:运用心理疏导工作“解心结”、“开心锁”原理,针对性地实施“减负增正、相对平衡、放压顺气、快乐和谐”的轻松减压快乐工作法,使员工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变消极应付为积极应对,变被动承受为主动接受,平正负、顺心气、处常压、呈常态,通过寻找、追求、享受快乐,达到使然、必然、泰然境界,增强快乐感,提高幸福度,由自然人、经济人、社会人向准法人、做主人、自由人、快乐着转换。

二、倡导和实践快乐工作法应把握的方面

如何让员工快乐地工作,并在工作中得到快乐,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类需要依次由较低层次物质的快乐到最高层次精神的快乐金字塔形五层次论以及管理心理学中劳动心理的相关知识,结合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取决于员工自身因素和企业环境两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要求员工要树立起快乐的工作观念,积极乐观的工作心态和爱企敬业的价值理念,把工作当作一种带薪学习的过程,把工作当作一种创新性活动,把工作当作追求的事业,把岗位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在建设企业中感受事业之乐、在勤奋工作中体会奋斗之乐、在相互关爱中培育真情之乐、在发扬民主中赢得广泛之乐、在企兴我荣、企强我富中享受丰收的快乐、在忘我工作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在融洽相处中享受关爱的快乐、在参与企业管理中享受主人翁的快乐。其次还还要求员工要不断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要自觉调整心态,减轻心理压力,明确公司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关系,认清公司发展的形势和任务,理解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前提下,依据公司科学发展目标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设计,把公司持续发展视为自己前途发展,把处里工作任务当作自己事业载体,把现在工作岗位作为自己展示平台,视任务为目标,以业绩作方向,使公司和自己、岗位和理想、工作和事业结合起来,融为一体,通过业绩档案、考核排名、晋职称、评先进、入党等激励机制,在“压力大”和“负荷重”的环境中,营造团队“减负荷”和“正鼓励”的平衡和谐氛围,在公司持续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增长,变“要我干、要干好”的被动,为“我要干、干要好”的主动,形成积极主动、心情舒畅地做工作,勇挑重担、挑战自我地干事情,任务共担、业绩分享的好局面;要自我调节心理,减少精神负担。明白严格管理为了安全、业绩任务需要考核的道理,提高对公司强化管理、严格考核的理解度、承受度和满意度的基础上,把公司考核监督视为对自己成长的帮助,把公司规章制度作为工作标准底线,通过学习培训、及时提醒、互相照应等警示机制,做到扬长避短,不断完善。出现了正视考核、善待监督,闻过则喜、取长补短,责任共负、功过分明的好局面;要自发参与组织,满足文化需要。认清当前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形势的同时,把公司集体活动视为自己健康运动,把参与文体活动视为愉悦身心生活,在集体文体活动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释放压力,放松身心,健心强身,展示才艺,呈现自发参与、各展才艺,成绩共创、荣誉分当的好局面;要自动融入群体,满足情感需求。把公司上下同事视为自己亲朋好友,在工作和交往活动中,珍惜缘分、注重友情,沟通联谊、尊敬关心,互勉互学、相帮相助,养成快乐共融、幸福分享的好局面。其次对于企业而言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上下沟通和交流,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员工的思想感情,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切实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挖掘员工内心的快乐源泉,引导员工以积极、平和、感恩的心态对待工作,用快乐方式克服工作中遇到的一切不快乐因素,用快乐的方式解决矛盾、处理问题、克服困难,把紧张变成轻松、把艰苦变成愉悦,使员工时刻保持愉快的心情和饱满的精神状态,在工作中享受快乐,彰显生命尊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自主、自愿、自觉地为企业献才智,作奉献。

2.改善员工工作、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煤矿井下作业环境受到时间、空间、作业条件的限制,在许多方面不能满足人的正常需求,容易使人烦躁、疲倦、注意力涣散。在这种环境下长时间作业,会使人产生心理不适和错觉,从而判断失误,增加事故发生率。所以煤矿的管理者要加大安全资金的投入,完善各项安全保障措施,持续改善员工工作环境,切实保障员工作业现场的安全可靠,让员工在舒适的、安全的环境下快乐的工作。同时企业要加大环境综合治理,绿化、亮化、美化职工生活环境,完善生活配套设施,让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在生活中获得幸福和快乐。

三、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

首先,要做到薪资分配上的公平。要制定有利于调动大多数员工积极性的政策,突出投入与产出的效率原则,在运用负激励的同时,充分发挥正激励的作用,重奖有突出贡献者,使员工真正体现到他们的付出和回报是公平的。

其次,要保证绩效考核的公平,要运用科学的考核标准和方法,对员工的绩效进行定期考评,而且要把考核指标做到可量化,只有可量化,才能让员工感到公平、公正。

再次,要提供机会上的公平,把员工放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进行考核。在人才选拔上既看文凭,又看水平;既看专业又看专长;既看现有能力,又看潜能,尤其是在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上,要做到选拔程序公开透明,为干部成长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要在领导和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邻里之间,家庭之间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学习、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和劳动关系,消除隔阂,化解矛盾,使员工时刻感受到亲情般的关怀,兄弟般的友爱,感受到“和我工作心中快乐”,用工作的快乐缔造人生的乐园

五、各级管理者要积极转变工作方式敬业守职为企业,身先士卒为员工,做廉洁模范,做道德楷模,多办顺人心、暖人心、得人心的事情,多做为企业、强企业、富企业的工作,以先锋模范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另一方面,企业制度应当人性化而非等级化,要在公司内部创造一个平等相处的工作环境,员工面对决策层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实现双方的心理共振。

六、要建设催人奋进、蓬勃向上的企业文化

针对员工特点和不同群体的年龄,文化层次的差异,开展必要的文化、娱乐、体育等活动,陶冶员工情操、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满足员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激发员工饱满的工作热情。工作是物质基础,快乐是精神享受,快乐工作是以愉快的心情、快乐的心态面对工作,把工作快乐化,在工作中享受快乐,决不是消遣之乐、庸俗之乐、利

篇6:策划的目的是营销

四两力之所以能拨千金,是因为知道支点的另外一端有千金。好的策划要点石成金,手指要有精准指向,知道金矿的纹脉。

策划炒作根本目的是展现、放大营销诉求,从而达到促销的目的。

喝涂料一喝成名,展现了绿色环保涂料的安全性;炒作袁隆平要买奔驰车,无疑增加了奔驰车的尊贵营销诉求;大篇幅报道美容整形医院“换脸”手术,充分展现了医院高超的整形技术。本书所列举的策划案例,都围绕着营销诉求展开。

因此,一个成功的营销策划案是建立在成功发掘营销诉求的基础上。深入调研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史玉柱花了数十天和农村老头、老太太聊天,发掘了脑白金作为老年人礼品的营销诉求。一个产品或者技术的优点可能会很多,但放在浩瀚市场中,在横向和纵向的市场比较中,可能只有一个营销诉求才能闪现火光,然后爆发旺盛的火焰,烧沸整个市场。

精准发掘定位了营销诉求,虽有火光闪现,又如何达到烧沸整个市场的效果呢?这就要看策划的功力了。

所谓搭台唱戏附和热点无疑是营销策划之精髓。借助网络和媒体等传播工具,煽动或者利用已有社会热点事件,巧妙地把营销诉求附和其中,营销诉求就会以几何级别的传播速度传播,热销自然是水到渠成。

其中的关键一点是利用热点事件先要巧妙无痕。恶炒盛行的如今,公众和媒体被“欺骗”无数次后已经有相当免疫抵抗心理。当事件轰轰烈烈展开了,再清晰暴露营销诉求也不为迟。本人在策划阴阳脸杨少飞新闻事件中,是经过了充分考虑的。

首先考虑的是:网络发的帖会被媒体认为有广告嫌疑,这个问题能够导致拒绝采访。因此从开始一直没有公开医院名字。

其次,医院的名字不能不出现,因此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出现显得尤其需要把握火候。直到杨少飞在医院病房过生日时,我才抓住这个时机。巧妙地在蛋糕上生日祝福语句中留下了医院名字,“间接”知道医院名字的记者主动蜂拥而来。这样的操作彻底麻痹了网友了媒体记者。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任何形式的炒作都应该建立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杜绝造假,假新闻对媒体对产品的伤害会非常大,甚至后果不可挽回。

如上案例,在本书的《最美的„„》出现。

篇7:自由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手段

——《以自由看待发展》读书笔记

《以自由看待发展》是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综合他在经济学基础理论、经验研究以及道德-政治哲学领域多年来的卓越成果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他改变狭隘发展观的旧范式,阐述人的实质自由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和重要的手段,建立了全新的理论框架。作者的许多观点都令人耳目一新。由于作者关注贫困国家研究人口、粮食与自由的关系,文化、人权也是作者本书的讨论对象,特别是把非洲、印度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状况以及人们的生存状态做了比较分析,所以我认为这本著作完全可以看做一本发展经济学的著作。

作者批评了一些经济学家狭隘的发展观和视角(关注收入、效用、财富的最大化),这种狭隘的发展观是功利主义的,重视发展的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和程序。而“自由至上主义”却又全神贯注于自由权的程序忽视了某些程序导致的后果。以自由看待发展,自由不仅是发展的目的,发展就是扩展人类的实质自由而且自由对发展具有工具性作用。政治自由、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保证、防护性保障等工具性自由的扩展对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是发展的手段。这一观点在当今的中国实在是再适用不过了。改革开放以来,一切工作的重心转向经济发展。虽然我们解决了温饱问题、经济平均每年都以两位数增长、GDP一翻再翻,可是正是由于我们注重财富收入过分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人们的自由和权利的保障的狭隘的发展观念,才形成了双轨制的跛足的发展轨迹,导致了如今城乡二元结构,三农问题、。收入差距扩大贫富分化严重等问题。这也难怪西方国家抓住中国的人权和民主问题不放大做文章。从改革的一开始,我们就没有意识到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靠的是外资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获取出口优势,以牺牲农民农村的利益来发展城市。经济虽然发展了可人们的自由状况并没有多大的改善。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是一个回首总结经验的关键时期,以自由看待发展的视角不仅使我们找到了改革过程的缺陷也给我们今后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打破双轨制、牢牢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才是当务之需。喜见十七大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探索的任务,政治改革的推进民主的推行必将扩展人们的政治自由,创造更加公平平等的社会环境从而实现快速的发展真正的发展

在谈到传统、文化与发展的冲突问题时,发展乐观派认为富裕而幸福比贫困而传统更好,悲观主义者认为发展使传统、文化消亡,发展对于国家是有害的。而阿玛蒂亚森认为这个争论实际上关系到权威和合法性的问题。如果在经济和社会变化中,某些传统的部分不可能保留下来,那么这个不可避免的取舍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必须由那些被直接涉及到的人民做出决定,必须允许人民自由地决定哪些传统是他们愿意服从的或不愿意服从的,一旦人们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和决定,发展的过程中就必须坚持遵守,这是发展的合法性来源。此外,参与决定要求有知识和基本的教育技能,否定任何一个群体受教育的机会就直接违反了参与自由的基本条件。显然这样的一个观点完全源于民主自由的价值理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特别是在西方民主国家应该是可行的,而在人口众多且民主制度不完善的国家是不太可行的。如何形成一种有效的参与机制和制度,难道要像全民公投一样吗?在省县直选都没有实现的现实面前,这种想法实在是太愚蠢了。也难怪现实中更多的是精英们、官僚们垄断决定权了。同时我也在担心另一个问题,如果人们对这些决定没有参与的热情怎么办?难道少数人做出的决定可以作为

遵循的规则吗?当反对派与支持派势均力敌又该怎么办呢?这些问题作者没有进一步讨论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他本书的讨论范围吧。

篇8:工作评价的目的是

全国检察机关, 特别是基层检察院在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活动中, 应该认真学习和时刻领会曹建明检察长在动员讲话中的要求, 通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达到牢牢把握发扬传统这一基本点, 深入开展宣传教育;牢牢把握坚定信念这一支撑点, 组织学习;牢牢把握执法为民这一落脚点, 积极践行根本宗旨;牢牢把握创先争优这一着力点, 加强党的建设;牢牢把握公正廉洁执法这一着眼点, 努力提高检察工作水平。笔者认为, 按照高检院要求开展此次主题教育活动更能够牢固树立和自觉弘扬忠诚、公正、清廉、文明的检察职业道德, 更好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责,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和各项检察工作。笔者认为主题实践活动目的就是教育每一位检察干警提高个人素质、增强检察工作能力和水平, 从而满足人民的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 要达到上述目的根源的东西还是激发检察干警的积极性。

没有积极性的学习就是被动学习或者是不学习。任何措施和开展各项活动的实施方案, 如果没有调动职工积极地参与, 就是海市蜃楼。没有积极性的学习实践成果就是儿童搭积木, 样子再好看, 仅是游戏而已。

举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比如交通管理法规的实施和对车辆驾驶人员的管理。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 私家车拥有量增幅很快, 而行车道路的改善相对滞后, 大家对交通拥挤, 特别是对那些因违反交通秩序规则抢行而造成事故发生或形成道路堵塞的责任车辆, 深恶痛绝。大家都盼着交通警察及时出现, 制裁违章车辆, 疏导交通。因此, 交通管理法规和交警的正确指挥就是规定和具体措施。遵守交通法规, 尊重交警指挥就可以保证包括自己在内的行车安全和顺利。有了这种对安全和顺利的期望和现实井然有序的交通秩序, 驾驶人员遵守交通法规就会成为自觉的行动就会有积极性。反之, 如果遵守交通法规也不能保证行车顺利和安全、不遵守交通法规也不会遭受处罚, 那么, 人们就没有遵守的积极性。

上面举出的例子在管理范围上可能有点太广泛, 对于具体行业又如何分析积极性的作用呢?一个单位政通人和, 领导有方且以身作则, 职工心齐气顺, 不计较个人得失且甘愿奉献, 就是有积极性的表现。单位无论是号召为向灾区捐款捐物还是搞集体活动, 大家都会积极响应。同样, 单位贯彻上级要求或者是实行规章制度也能够完全得到贯彻落实, 并且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能够创造佳绩且在同行中成为表率。若是一支没有积极性的人员队伍, 搞各项活动也得不到职工的积极响应, 从事各项工作也是疲沓懈怠, 效果当然不好。

那么实际工作中是否存在着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呢?笔者列举一些实例供读者一起分析。比如遇到棘手问题不是积极面对而是消极避让, 要么部门推诿, 要么上下级推诿, 致使新问题变成老问题, 小问题变成大问题, 可以当时有条件解决的由于时过境迁条件丧失。又比如有的人强调客观条件不及他人或者其他单位优越而放弃努力, 固执地认为维持现状已经很不错了;有些部门有些人工作前谈设想, 连篇累牍, 滔滔不绝, 而实际工作不抓紧、不落实, 虎头蛇尾。再比如有些人工作满足现状不思进取, 满足于不出事就OK;有些人工作纪律要求与低水平比肩, 晋级争功与高水平夺标。种种现象不胜枚举。这些现象都可以视为积极性不高。

党的十七大和中共天津市九次党代会对确立天津滨海新区地位和经济社会发展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滨海新区只有坚持深化改革、求真务实, 坚持一流标准、“五加二”“白加黑”的拼搏精神才能符合中央和市委的要求。而这一切的关键还是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

调动职工积极性首要的问题是要端正各级官员的官风, 不仅是榜样, 更主要的是增强号召力也就是执政力。2009年底在中共重庆市委召开的三届六次全会上薄熙来同志列举了九种现象, 为作风蜕化官员画像。强调贪污腐败是党的“致命伤”, 作风蜕化则是“慢性病”。他指出, 有些人虽然没有违法, 但作风蜕化, 如不注意, 照样会“病入膏肓”, 最终致命。

由此可见, 积极性不高———纪律散漫———工作懈怠———作风蜕化———腐败滋生———违纪违法, 这是一个越走越深, 越走越黑的道路, 是极其危险的。切不可轻视积极性不高的情况, 要积极想办法定措施杜绝和纠正这种情势的蔓延和扩张。

那么, 如何解决职工积极性的问题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是领导干部尤其是一线领导要作风正派, 为政公正, 勤于政务, 率先垂范。

二是仔细耐心与职工交流, 倾听意见, 摸清职工思想动态。

三是正确分析职工意见和整体工作状态, 根据问题的轻重程度, 分轻重缓急制定近期和长期思想工作实施方案, 并根据情况变化适时做出调整。

四是大力度在单位和部门树立正气, 大力度打击歪风和消极情绪。

五是排除阻力, 克服困难, 下决心解决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先普遍后个别的问题。

篇9:服务民生是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档案;服务;民生

档案为民生服务,体现了档案工作者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规律和档案应用的深刻内涵,切实做好民生档案的资源体系建设和利用服务体系建设,自觉地把档案为民生服务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档案的价值和作用,为民生服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

一、服务民生是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民生档案资源是民生档案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民生档案工作在继承优良传统基础上,按照“以人为本、服务先行、安全第一”的指导理念,对民生档案事业发展目标进行总体设计和科学定位,把服务民生作为民生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服务人民群众、服务民生的档案资源体系。“民生档案”主要是指与人民大众息息相关的,为人民大众提供一定帮助的档案。民生就是人民的生计,包括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劳、用等社会最基本内容。民生档案源自民生,使用于民生领域内的档案。民生档案包括各类与民生有关的专门档案,是党和政府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第一手资料,“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凡是涉及人民群众的民生档案,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民生档案,都要纳入民生档案资源体系建设。

加强不同地域不同的民生重点档案资源库建设。在城市,重点抓好与百姓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险档案、就业人员档案、失业人员档案、房地产档案、婚姻档案、城市拆迁档案、环境监测档案、学籍档案和企业职工档案、邮政、银行、铁路、学校、幼儿园档案等重点民生档案的建设。城市居民社区要建立完善社区人口管理档案、困难家庭和低保对象档案、再就业档案、居民健康保健档案、家庭档案、特殊群体档案及社会救助等方面的档案建设。在农村牧区重点抓好宅基地档案、土地(山林)承包、(延包)合同档案、土地流转档案、农村养老保险档案、新型合作医疗保险档案、失地农民档案和农村换届选举档案等列为管理重点。在草原牧区重点抓好草场承包、退林还林还草、人口变化等档案体系建设。

服务民生档案在各个行业也是非常突出的。如:邮政企业档案,邮政行业的产生和发展的就是为民生服务的。新疆邮政系统涉及的服务民生的档案就是是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邮政行业的表现。邮政企业设立散落在天山南北,遍布在城乡、草原牧区、居民社区的邮政网点、速递物流送货点等都与新疆各族人民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流传已久,脍炙人口的《草原之夜》歌曲“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就诞生在新疆伊犁河谷可克达拉农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一个真实历史的写照。如今她已成为历史变迁的典范,她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战士们用劳动和创造开垦播种了绿色的原野,现在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具有浓郁多民族色彩的新疆不但有邮递员来传情,还有更快的移动通讯手机交流通话,还有速递物流快速送货,还有汽车、火车、飞机代替了马车、毛驴车、自行车、摩托车、及单人骑乘的毛驴、骏马、骆驼等原始交通工具,使人们不但很快就能相见,还促进了物流、信息流的流动,已成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交通大动脉。在悠悠历史长河的巨变中,向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生动活勃的民生档案印迹。充分展现了各族人民幸福的生活和边疆的繁荣稳定,再也不是“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了,新疆伊犁河谷如今已是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和繁华的都市。通过“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航空、高铁,已将新疆变成了欧亚大陆开放的前沿阵地和“一带一路”经济带经济活动的中心,连接欧亚,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一个相互推动,相互交汇、相互促进的经济、文化交流的血脉传承的重要枢纽 。这些活生生的民生档案信息承载着历史,昭示着未来,为民生服务,也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提供着及其丰富宝贵的材料。

档案工作涉及社会各个方面,依照《档案法》法律法规的要求,切实加强各类档案建设与管理。如:单位工会档案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有职工的创造发明、技能比赛,有劳动模范、有先进集体、有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也有开展的各项文艺、体育活动,既有实物也有照片,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历史前进的足迹和各族职工精神文明活动的体现,它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历史资料和精神财富。因此,收集、整理、保管好工会档案使之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把民生档案资源建设作为构筑“档案资源体系”的重中之重来抓,将涉及民生方方面面的档案资源应归尽归。要做好多媒体档案的收集、整理和编研工作。多媒体档案是现代社会优质信息资源,具有声情图文并茂,影响力大,传播力强等优势。建立重大事项跟踪摄录制度,开展重大活动现场摄录工作,第一时间承担起记录历史,服务民生重任的职责。

要做好民生专门档案资源的整合工作。做好涉及民生以及反映社会民生重大活动的电子文件的收集工作。打破传统年终批量归档的局限,推行电子文件的提前归档和随时归档方式。同时,扩展电子文件的收集渠道,拓宽收集范围。要按照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原则,做好专门档案资源的整合工作,实现专门档案资源的远程共享,服务民生。

做好各企事业单位档案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的编制工作,增加关系民生的归档内容或延长其保管期限,完善本单位《民生档案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和各门类民生档案管理办法,进一步优化档案资源的结构和配制,实现电子文件归档、数字化档案、信息化档案,为档案的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服务民生是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

民生档案的价值在于利用。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是民生档案利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根本目的。民生档案工作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服务先行”战略,着力提高民生档案服务能力,努力满足各方面日益增长的民生档案利用需求。

拓宽民生档案服务范围。充分认识信息时代民生档案的价值和作用,把握民生档案功能,向更宽广范围拓展的趋势;破除旧观念,树立创新思维,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拓展服务职能,探寻新的服务增长点。在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同时,改变重机关轻基层、重领导轻群众的做法,重心前移、眼光向下,积极为社会各方面和普通民众服务,不断拓展民生档案利用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努力做到信息需求在哪里,民生档案服务就延伸到那里。

转变民生档案的服务方式。紧跟中心工作与重大任务,主动了解需求,上门提供信息,变被动应答式服务为主动提供式服务。加强需求研究,深入挖掘民生档案资源,精心策划高质量的民生档案文化产品,编辑出版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民生档案编研精品,通过举办民生档案主题展览,把档案信息以丰富多样的形式服务社会、走近大众、走近普通百姓。

改进民生档案服务手段。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手段,实现信息服务的网络化、远程化、便捷化。建好用好档案馆、室信息网站,实行利用审批、目录查询、全文阅览、利用系统化等环节的网络服务,实现民生档案信息共建共享。

上一篇:吃货们出发吧优秀游记作文下一篇:信息系统项目监理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