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约损害赔偿责任浅析论文

2024-08-29

违约损害赔偿责任浅析论文(共6篇)

篇1:违约损害赔偿责任浅析论文

违约损害赔偿责任的范围,是指在发生违约情事以后,在请求损害赔偿时应如何确定损害的范围,根据什么原则来确定损害赔偿的数额。合同法第113条规定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原则上,通过赔偿损失应使受害人处于如同合同已经履行时的同样状态。通常认为财产上损害赔偿范围即合同法规定了三类:

1、约定赔偿范围。依当事人的意思而定的损害赔偿,合同法第114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约定赔偿是依照当事人的意思确定损失赔偿的范围和计算方法,体现了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和合同自由原则。如果当事人有赔偿损失的约定,则应优先适用。

2、一般法定赔偿范围。依照法律的一般规定确定损害赔偿的范围。合同法第113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涉外经济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答》(1987年10月19日)对涉外经济合同的违约责任规定“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合同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条件的,除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或合同另有规定外,违约一方当事人赔偿另一当事人因此所受到的损失,一般应包括财产的毁损、减少、灭失和减少或消除损失所支出的费用,以及合同如能履行可以获得的利益(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就是指利润),但不得超过违约一方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应当预见到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由此可见,在合同当事人没有约定赔偿时,则应适用法定赔偿。

3、特别法定赔偿范围。由法律基于特殊的立法政策而特别规定的损害赔偿。合同法第113条第2款规定“经营者对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即双倍赔偿。根据特别法优先于普通法适用的原则,在有特别法可依的情况下,应当优先使用特别法,即优先适用特别法定赔偿。

违约损害赔偿有什么特点?

1、损害赔偿是因债务人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义务而产生的一种民事责任。合同生效后,因债务人违约而使债权人遭受损害,当事人之间的原合同债务关系就转化为损害赔偿的债务关系。作为违约责任形式的损害赔偿,与缔约过失责任中的损害赔偿、合同无效后的损害赔偿、合同撤销后的损害赔偿所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仅能基于合法有效的合同存在之前提。如果合同不存在、无效或被撤销,则不适用违约损害赔偿。

2、损害赔偿原则上仅具有补偿性而不具有惩罚性。违约损害赔偿是民事责任的一种,理应和其他民事责任一样,从法律本性而言只具有补偿功能而摒弃惩罚功能。再者,从民法等价有偿原则出发,任何民事主体,一旦造成他人损害都必须以等量的财产予以补偿,一方违约后,违约方必须赔偿对方因违约而遭受的全部损失。违约损害赔偿也完全适用这一原则,亦即:损害赔偿应当具有补偿性,其主要目的在于弥补或填补债权人因违约行为所遭受的损害。

根据《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经营者对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即“一加一”赔偿。由于该赔偿的数额已经超出了受害人的实际损失,故属于惩罚性损害赔偿。此种赔偿仅针对欺诈行为而适用,它只是合同违约损害赔偿的一个例外,而非损害赔偿的一般原则。

3、损害赔偿以赔偿受损方因对方违约行为而遭受的全部损害为原则。一方不适当履行或不履行合同,另一方不仅会遭受现有财产减少的损失,而且会遭受期待利益的损失。这些损失理应得到全部赔偿。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

4、损害赔偿具有一定的任意性。《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等条款规定了当事人订立合同时,可以预先约定一方当事人在违约时应向对方当事人支付一定数额的金钱。这种方式可以对违约赔偿的范围和数额进行约定,也可以对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进行约定。同时,当事人也可以预先约定免责条款免除其未来的违约责任,包括损害赔偿责任。当然,这种约定以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秩序为限。

5、损害赔偿是最重要的违约责任形式,并且其他任何责任形式都可以转化为损害赔偿。《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公约》把损害赔偿专门列为一节,我国《合同法》虽无专列章节,但也在违约责任一章中对损害赔偿给予特别规定。金钱作为一般等价物,任何损失一般都可以转化为金钱赔偿。特别是在违约责任中,损害赔偿具有根本救济功能。这完全符合民法等价有偿及赔偿的补偿性及金钱的一般性质,并且与当事人订立合同获得经济利益这一主旨相符。因此,作为违约责任的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等皆可转化为损害赔偿。

6、损害赔偿是一种严格责任。损害赔偿是一种严格责任,即无过错责任。只要有违反合同的行为,并且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失,违约方就要负损害赔偿责任。至于其违反合同有无过失,在所不问。从我国法律规定来看,《民法通则》中关于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中没有提及过错的概念,《合同法》也没有明确规定过错责任原则。

实际上,我国合同法律制度中的损害赔偿应是一种严格责任,理由如下:其一,我国法律没有规定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是一种过错责任,甚至连过错一词亦无提及。其二,违约行为具有客观性。它指的是合同当事人的行为不符合约定的或法定的义务这样一种状态,而不包括当事人的主观过错。其三,《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仅规定了不可抗力这样一个免责事由。其四,《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当事人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违约的,应当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该条突出说明了违约责任无过错性的特点。因此,如果一方当事人能够举证证明另一方构成违约并造成损害后果,违约方即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除非其能举证证明其违约具有法定或约定的免责事由。这里牵扯举证责任问题,如果一方欲让对方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其必须举证对方违约并造成损害后果;违约方如欲免责,则必须举证证明其有法定或约定的免责事由。

篇2:违约损害赔偿责任浅析论文

遇到合同纠纷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yingle.com

合同违约责任赔偿原则有哪些

在买卖交易中都会签订合同,以防止买卖双方有违约的嫌疑,一旦买卖双方有一方违背了合同上规定的内容的时候,就会根据合同上所述的合同违约责任进行赔偿,那么合同违约责任赔偿原则有哪些?下面赢了网的小编就来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合同违约的责任赔偿原则。

1、完全赔偿原则

完全赔偿原则是指因违约方的违约行为使受害人遭受的全部损失,都应由违约方负赔偿责任。即违约方不仅应赔偿对方因其违约而引起的现实财产的减少,而是应赔偿对方因合同履行而得到的履行利益。这是对受害人利益实行全面的、充分的保护的有效措施。从公平和等价交换原则看,由于违约方的违约而使受害人遭受损害,违约方也应以自己的财产赔偿全部损害。当然,这种赔偿应限制在法律规定的合理范围内。

根据《合同法》第113条的规定,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这里的损失仅指财产损失。也就是说,违约方不仅应赔偿受害人遭受的全部实际损失,还应赔偿可得利益损失,即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损失。

实际损失是现存的损失,可以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损失,一般也不会产生争议。关键是要掌握可得利益。可得利益是合同履行后债权人可以实现或者取得的收益,它具有以下特点:

(1)未来性。可得利益不是现实的利益,而是一种未来的利益,它必须是经过合同违约方履行后才能获得的利益。

(2)期待性。可得利益是当事人订立合同时可以预见的利益,可得利益的损失也是合同当事人能够预见到的损失。

(3)一定的现实性。尽管可得利益并非订立合同时就可实际享有的利益,但这种利益并不是臆想的,如果合同违约方不违约,是非违约方可以得到的利益。

2、完全赔偿原则

完全赔偿原则是对非违约方的有力保护,但从民法的基本原则出发,应将这种损害赔偿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合同法》第113条规定,“赔偿损失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这就是合理预见原则,又叫可预见性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预见的主体是违约方;

(2)预见的时间是合同订立时;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3)预见的内容是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财产损失的范围;④判断违约方能否预见的标准采用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标准,即通常以同类型的社会一般人的预见能力为标准。

3、减轻损害原则

也叫采取适当措施避免损失扩大原则,是指在一方违约并造成损害后,受害人必须采取合理措施以防止损害的扩大,否则,受害人应对扩大部分的损害负责,违约方此时也有权请求从损害赔偿金额中扣除本可避免的损害部分。也就是将减轻损害作为受害人的一项义务看待,并以此限制违约方的赔偿责任。

《合同法》第119条也作出了明确规定,“当事人一方违约后,对方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采取适当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不得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当事人因防止损失扩大支出的合理费用,由违约方承担。”

减轻损害原则的构成要件是:

(1)损害的发生由违约方所致,受害人对此没有过错;

(2)受害人未采取合理措施防止损害扩大;

(3)受害人的不当行为造成损害扩大。

4、损益相抵原则

又叫损益同销,是指受害人基于损害发生的同一原因而获得利益时,应将所受利益从所受损害中扣除,以确定损害赔偿范围。这是确定赔偿责任范围的重要规则。根据这一规则,违约既使受害人遭受了损害,又使受害人获得了利益时,法院应责令违约方赔偿受害人全部损害与受害人所得利益的差额,这是净损失、真实损失,但并不是减轻违约方本应承担的责任。

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都没有规定损益相抵原则,但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原则,应承认此原则。具体地说,违约损害赔偿地目的是补偿受害人所遭受的损失,并非使受害人反而因此而受益。由于同一违约行为既遭受损失,又获得利益,如不将利益予以扣除,就等于让受害人因违约行为而受益,这是违反违约损害赔偿的本意和目的的。因此,必须采取损益相抵原则。

上述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编辑的有关合同违约责任赔偿的相关法律知识,在合同签订的当事人当中如果有一方违背了合同上所写的内容时,就要根据合同上所写的关于违约赔偿方面做出赔偿,但是在赔偿的同时也需要遵守一定的合同违约责任赔偿的相关原则,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编辑的合同违约责任赔偿的原则,大家可以根据上述内容进行参考,确定赔偿的责任。

    民事诉讼需要证据的种类有哪些 http://s.yingle.com/y/bs/1052747.html 法律援助机构的法律援助能做什么 http://s.yingle.com/y/bs/1052746.html 民事纠纷律师费多少 http://s.yingle.com/y/bs/1052745.html 传销是否可以民事诉讼 http://s.yingle.com/y/bs/1052744.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非诉讼法律援助范围是什么 http://s.yingle.com/y/bs/1052743.html

质押车债权转让后被抵押车行强行带走能否起诉转让人 http://s.yingle.com/y/bs/1052742.html

在刑诉法法律援助是怎么规定(2018)的 http://s.yingle.com/y/bs/1052741.html

电子数据是民事诉讼中的证据种类认定存在的难点是什么 http://s.yingle.com/y/bs/1052740.html

民事诉讼的律师费用一般是多少 http://s.yingle.com/y/bs/1052739.html 被别人起诉可以不去吗 http://s.yingle.com/y/bs/1052738.html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项目的范围是什么 http://s.yingle.com/y/bs/1052737.html 法律援助律师费是多少,范围是什么样子的 http://s.yingle.com/y/bs/1052736.html 哪些人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http://s.yingle.com/y/bs/1052735.html

法律援助行政审批程序及其注意事项是怎么样的 http://s.yingle.com/y/bs/1052734.html

承包地被侵占诉讼时效 http://s.yingle.com/y/bs/1052733.html 交通官司律师费用多少 http://s.yingle.com/y/bs/1052732.html

民事诉讼普通程序答辩期为多长时间 http://s.yingle.com/y/bs/1052731.html 怎么做法律援助律师以及其条件 http://s.yingle.com/y/bs/1052730.html

环境污染损害提起诉讼的有效期是多久 http://s.yingle.com/y/bs/1052729.html 反诉主体是什么 http://s.yingle.com/y/bs/1052728.html

立案侦查算是立案了吗 http://s.yingle.com/y/bs/1052727.html

办理法律援助人员资格是什么 http://s.yingle.com/y/bs/1052726.html 二审提审后多久开庭 http://s.yingle.com/y/bs/1052725.html 借条起诉多久能判决 http://s.yingle.com/y/bs/1052724.html

当事人败诉后法律援助还可以上诉吗 http://s.yingle.com/y/bs/1052723.html

法律援助什么意思,哪些情况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http://s.yingle.com/y/bs/1052722.html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起诉书范文 http://s.yingle.com/y/bs/1052721.html

对方无故剥夺自己的探视权能不能立案 http://s.yingle.com/y/bs/1052720.html 没请律师能法律援助吗 http://s.yingle.com/y/bs/1052719.html

债权债务诉讼律师收费标准(2018年)http://s.yingle.com/y/bs/1052718.html 附带民事诉讼和解的成立条件有哪些 http://s.yingle.com/y/bs/1052717.html 申请二审法律援助应该向谁提出 http://s.yingle.com/y/bs/1052716.html 未成年如何获得法律援助 http://s.yingle.com/y/bs/1052715.html

诉讼期间是否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http://s.yingle.com/y/bs/1052714.html 刑事立案监督检察院哪个部门 http://s.yingle.com/y/bs/1052713.html

怎么申请国家赔偿诉讼,行政赔偿程序的规定(2018)是什么 http://s.yingle.com/y/bs/1052712.html

阜新的律师事务所怎么收费 http://s.yingle.com/y/bs/1052711.html

民事诉讼当事人阅卷权易出现的问题有哪些 http://s.yingle.com/y/bs/1052710.html 花呗欠款多少会被起诉 http://s.yingle.com/y/bs/1052709.html

在押犯罪嫌疑人的法律援助可申请情形有哪些 http://s.yingle.com/y/bs/1052708.html

什么是法律援助调解协议书(2018最新),内容有哪些 http://s.yingle.com/y/bs/1052707.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国家赔偿诉讼时效已过会怎样 http://s.yingle.com/y/bs/1052706.html

民事诉讼法中一审与二审的区别是什么样子的 http://s.yingle.com/y/bs/1052705.html

未成年法律援助是否有权利申请 http://s.yingle.com/y/bs/1052704.html

法律援助律师收费多少,其范围是什么样子的 http://s.yingle.com/y/bs/1052703.html

小额债务纠纷起诉程序有哪些 http://s.yingle.com/y/bs/1052702.html 国家公诉提起诉讼的条件是什么 http://s.yingle.com/y/bs/1052701.html

确认不存在劳动关系起诉状该书写格式2018 http://s.yingle.com/y/bs/1052700.html 借条在诉讼时效内怎么起诉还钱 http://s.yingle.com/y/bs/1052699.html

民事诉讼文书形成时间鉴定有哪些注意的问题 http://s.yingle.com/y/bs/1052698.html

请人写刑事控告书要多少钱 http://s.yingle.com/y/bs/1052697.html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指什么,受案范围有哪些 http://s.yingle.com/y/bs/1052696.html 民事诉讼中可以行使辩论权的主体是谁 http://s.yingle.com/y/bs/1052695.html 民事诉讼请求需要去法院提出吗 http://s.yingle.com/y/bs/1052694.html 刑事案件立案后警方会不侦查吗 http://s.yingle.com/y/bs/1052693.html 普通民事诉讼费用是多少 http://s.yingle.com/y/bs/1052692.html

在浙江宁波刑事案件律师多少钱 http://s.yingle.com/y/bs/1052691.html 民事诉讼举证责任法律依据都有哪些 http://s.yingle.com/y/bs/1052690.html 被诬告打官司要多少钱 http://s.yingle.com/y/bs/1052689.html

刑事立案后嫌疑人失踪怎么办 http://s.yingle.com/y/bs/1052688.html 为什么金额过低不立案 http://s.yingle.com/y/bs/1052687.html 退伙纠纷起诉状 http://s.yingle.com/y/bs/1052686.html

不请律师怎么打好民事诉讼 http://s.yingle.com/y/bs/1052685.html 公司打官司输了钱应该谁还 http://s.yingle.com/y/bs/1052684.html

刑事诉讼中谁来举证,刑事诉讼中哪些问题需要举证 http://s.yingle.com/y/bs/1052683.html

债务纠纷起诉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http://s.yingle.com/y/bs/1052682.html 免费的法律援助是否存在 http://s.yingle.com/y/bs/1052681.html 对错判的反映和申诉的处理 http://s.yingle.com/y/bs/1052680.html

民事诉讼败诉会怎样,败诉后该怎么上诉 http://s.yingle.com/y/bs/1052679.html 民事案件法律援助工作的规定(2018)有哪些 http://s.yingle.com/y/bs/1052678.html 刑事案件起诉什么意思 http://s.yingle.com/y/bs/1052677.html

欠钱民事诉讼一般多久,诉讼程序是什么样子的 http://s.yingle.com/y/bs/1052676.html

侵权责任纠纷起诉状 http://s.yingle.com/y/bs/1052675.html

什么情况下会有指定的律师法律援助 http://s.yingle.com/y/bs/1052674.html 请律师打官司具体程序 http://s.yingle.com/y/bs/1052673.html

法律援助案件范围都是有哪些 http://s.yingle.com/y/bs/1052672.html

什么是刑事诉讼中审判管辖,刑事诉讼中审判管辖的表现 http://s.yingle.com/y/bs/1052671.html

旅游纠纷起诉状该书写格式2018 http://s.yingle.com/y/bs/1052670.html

业主撤销权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应如何分配 http://s.yingle.com/y/bs/1052669.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                    民事诉讼起诉费用大概需要多少钱 http://s.yingle.com/y/bs/1052668.html 去报警不立案会备案吗 http://s.yingle.com/y/bs/1052667.html

民事诉讼再审诉讼费如何缴纳 http://s.yingle.com/y/bs/1052666.html 根据我国法律遗失物品可以立案吗 http://s.yingle.com/y/bs/1052665.html 起诉状可以用打印件吗 http://s.yingle.com/y/bs/1052664.html

法律对民事诉讼法院审查证据 http://s.yingle.com/y/bs/1052663.html 举报法院不立案找谁 http://s.yingle.com/y/bs/1052662.html

如何确定涉外民事诉讼管辖权 http://s.yingle.com/y/bs/1052661.html

法律援助的对象和范围是如何规定(2018)的 http://s.yingle.com/y/bs/1052660.html 产生债务纠纷去哪里起诉 http://s.yingle.com/y/bs/1052659.html 不立案监督是什么样子的 http://s.yingle.com/y/bs/1052658.html

医患纠纷调解和司法诉讼区别是什么 http://s.yingle.com/y/bs/1052657.html 合同终止的诉讼请求 http://s.yingle.com/y/bs/1052656.html

民事诉讼败诉没钱偿还还有工作会被判刑吗 http://s.yingle.com/y/bs/1052655.html 刑事诉讼法辩护人的一般权利是什么样子的 http://s.yingle.com/y/bs/1052654.html 哪些刑事案件只有主动向法院起诉法院才会处理 http://s.yingle.com/y/bs/1052653.html

对相城政府信息公开内容怎样上诉 http://s.yingle.com/y/bs/1052652.html 在民事上诉案件中当事人怎样提交证据 http://s.yingle.com/y/bs/1052651.html 借条的起诉壮书写格式2018 http://s.yingle.com/y/bs/1052650.html

对依申请信息公开不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吗 http://s.yingle.com/y/bs/1052649.html 打官司没人证怎么办 http://s.yingle.com/y/bs/1052648.html

篇3:违约损害赔偿责任浅析论文

我国《合同法》第113条规定了合同违约的损害赔偿范围, 即“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 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 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这是一个典型的“预期利益+可预见性”公式, 它是从合同订立的目的出发, 对违约导致的合同目的落空进行赔偿。虽不能直接论证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合理性, 但其“可预见性”的规定却为诸如旅游合同等以精神利益为目的的合同打开了一扇天窗。

此外, 《合同法》第122条规定:“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 侵害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 受损害方有权选择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该条是对加害给付的规定, 也是关于合同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的规定。按照我国传统合同法的理解, 非违约方只能选择基于违约之诉获得合同利益与固有利益 (人身与财产利益) 受损的赔偿, 或者基于侵权之诉获得固有利益与精神损害的赔偿, 这就使得当事人无法获得所有损害的赔偿, 不符合“有损害就应当有赔偿”这一民法基本精神。

二、我国的相关司法判例

在我国的司法审判中, 法官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时, 为了追求个案正义, 也会基于特别情形支持非违约方的精神损害请求。比较著名的案例有“艾新民诉青山殡仪馆丢失寄存的骨灰损害赔偿纠纷案”, “马立涛诉鞍山市铁东区服务公司梦真美容院美容损害赔偿纠纷案”, “肖青、刘华伟诉国营旭光彩色扩印服务部丢失交付冲印的结婚活动胶卷赔偿纠纷案”, “宋英辉诉徐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因工作失误致其亲子被他人抱走要求召回亲子案”等等。这些案例判决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结果, 而是基于对人的精神利益乃至人权的保护, 在原本刚硬冰冷的法律条框中更多地注入了人文关怀。同时, 这些例外的产生也与案件的客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亲人的骨灰、照片, 新婚录像带, 对于当事人本身就蕴含着特定的精神情愫, 其毁损灭失通常会给当事人带来难以弥补精神遗憾和痛苦。在这些特定案例中, 如果固守对违约行为带来的精神损害不予赔偿的立场则未免失之公允, 也显出法律的冷漠无情。

三、违约精神损害赔制度的必要性

传统合同法理论不分青红皂白地把精神损害赔偿阻却在违约责任的大门之外是值得商榷的。精神损害不只是侵权行为特有的损害形态, 其在违约行为中也时有发生, 甚至在某些情形下会给守约方带来巨大的精神痛苦。除了那些典型的以精神利益为目的的合同外, 一些诸如加害给付合同 (如整容合同) , 特殊的加工承揽合同 (如亲人遗照扩印合同, 结婚照片洗印合同) 等, 一方特定的违约行为往往给对方造成难以弥补的精神遗憾和痛苦。否定违约责任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有悖于民法“有损害就应当由赔偿”的精神。当一方当事人因对方违约遭受巨大的精神痛苦, 基于对合同法的期望和信任提起了违约之诉, 法律却告知他无法获得赔偿, 而只能提起侵权之诉。抛开对当事人希望的落空不说, 很显然是违约责任保护权益不全面, 《合同法》明明精心雕琢了一种对违约行为的救济制度, 然而当事人在权益受损后要获得全面救济却只能抛开这种救济方式, 到《合同法》之外去寻求救济。笔者认为, 承认基于违约责任可以获得精神损害赔偿具有现实必要性, 也是弥补合同救济缺陷的内在要求。

四、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路径构想

(一) 从立法角度为该制度合法化设定依据

我国《合同法》第113条和第122的规定并不能直接排除对精神损害进行赔偿, 实际上, 从我国的立法上也找不出否定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这就为承认违约责任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打开了一个缺口。笔者认为, 可以通过立法解释或者司法解释, 对《合同法》第107条、第113条中的“损失”作扩张解释, 即此处的“损失”应包括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害, 从而使得违约责任中可以使用精神损害赔偿。此外, 我们还可以借鉴《德国民法典》的经验, 在今后制定民法典的时候, 明确确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二) 在司法实践中加强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在目前没有明确的相关法律规定的情况下, 要实现个案正义和司法公正, 往往有赖于法官勤勉谨慎地发挥其自由裁量权, 法官自由裁量权发挥得当有利于弥补法律空白和漏洞。我们知道, 从社会需求上升到法律规范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 社会生活和司法实践却不会停滞。笔者认为, 在实际的审判中应当加强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法官在作出判决时应该更多地考虑社会实际状况, 而不应当成为墨守法律成规的机器。

(三) 对违约责任精神损害赔偿的限制

虽然笔者认为应当承认违约精神损害赔偿, 但也主张给予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以合理的限制, 除了传统的“可预见性”“因果关系”“过失相抵”“减轻损失”等原则外, 还应当设定以下限制:其一, 在纯商事合同中, 为了维护交易稳定性, 不应支持当事人的违约精神损害请求;其二, 法律不问小事, 应当将那种基于合同目的落空所带来的轻微的失望、沮丧和不便排除在赔偿范围之外;其三, 提起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主体应当是自然人, 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应当被排除在外;最后, 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也不能滥用, 在个案中是否应当支持当事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不应脱离普通人的认知标准。

参考文献

[1]李永军.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2]王利明.民商法前沿论坛[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篇4:违约责任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关键词:侵权责任;违约责任;请求权竞合;精神损害赔偿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105-01

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的关系比较复杂,因此,应从基本问题讨论,一步一步深入研究。首先,法律规范是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同一个行为可能触犯多个法律规定,称为规范竞合。其次,规范竞合既可以发生在不同的法律领域,也可以发生在同一法律领域。

一、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内容的异同

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在归责原则、构成要件、责任范围、抵销、时效等方面不同。

(一)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是过错原则,以故意过失为要件,一个人的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原则上是不承担赔偿责任的,除非有正当理由,这个正当理由就是归责原则。归责原则决定着侵权行为的分类、构成要件、举证责任及免责事由。而违约责任原则上采用严格责任,例外情况是过错责任。

(二)在构成要件方面,侵权责任在过错原则的前提下,构成要件有加害人实施了加害行为;受害人遭受了可以救济的损害;加害行为与损害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加害人对损害的发生具有故意或过失。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分为一般构成要件与特殊构成要件。一般构成要件包括具有违约行为,不具有法定或约定的免责事由。特殊构成要件指具体的违约责任具有一般构成要件之外,还需其他要件。

(三)在责任范围方面,侵权责任一般规则是赔偿损害,在侵害人身权益时,赔偿范围扩张。造成受害人死亡的,死者的配偶、父母和子女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被害人对第三人有法定扶养义务的,加害人应当承担必要的生活费。违约责任中,违约金的过高过低都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调整。补偿性的范围包括实际损失和可得利益,受到可预见性规则、减损规则、损益规则和过错相抵规则的限制。

(四)抵销有法定抵销与约定抵销,消灭当事人之间同等数额之内的合同关系,但是侵权债务不可抵销。

(五)在诉讼时效方面,责任竞合中,“加害给付型”和“违反保护义务型” 比较典型,加害给付中,受害人选择违约责任时,原告只能是合同一方当事人,被告只能是实施加害给付的另一方当事人。受害人选择侵权责任时,如果是产品责任,则按照产品侵权确定诉讼当事人,即原告不限于合同当事人,也可以合同外的第三人。如果不是产品侵权,被告依据其他法律规定确定。提起产侵权之诉的,诉讼时效为2年。提起违约之诉的,若属于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或者属于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诉讼时效为1年,其他事由为2年。

当事人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当存在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时,若只造成财产损害,难以支撑有精神损害赔偿,则受害人可能选择违约责任。若造成了人身损害,当事人可能选择侵权责任,因为有精神抚慰金请求权。

二、违约责任中精神损害赔偿的合理性

若當事人之间不存在合同关系,一方当事人实施侵权行为致另一方当事人人身、财产损害的,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受害人可请求精神损害抚慰金;若当事人之间存在合同关系,一方当事人实施违约行为致另一方当事人人身、财产损害的,可以选择侵权责任或者违约责任;若当事人存在合同关系,一方实施违约行为,不构成侵权,但给受害人造成精神损害,受害人提起违约之诉时,可否提起精神损害抚慰金?

通说观点认为不可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精神损害抚慰金是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的区别;二、精神损害抚慰金不符合合同的性质和目的;三、合同法规定了可预见性规则,精神损害抚慰金违反此规则;四、当事人缔约时想到有巨额精神损害抚慰金,不利于交易;五、承认当事人的约定精神抚慰金,易使当事人以履行精神抚慰金之名进行对赌;六、精神抚慰金难以用金钱衡量。

第一,从立法体例来看,目前我国承认侵权行为致人损害严重的,才可以请求精神损害抚慰金,违约中不承认,这是二者的区别。立法既要有稳定性,又要有适时性。我国之前在侵权责任中也不承认精神损害赔偿,法律规定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粗到细的过程。而且即使在违约责任中承认了精神损害赔偿,侵权责任跟违约责任还是不同,不会因此而区分不清楚,显然此点理由站不住脚。

第二,合同的本质在于交易,应当遵守等价有偿原则,这是交易的常态。但是违约的救济途径,既有补偿性的损害赔偿,又有惩罚性的损害赔偿,惩罚性损害赔偿责任也违反了等价有偿原则,那么基于违反合同的目的和性质排除精神损害赔偿不适当。

第三,合同法规定了可预见性规则,精神损害抚慰金违反此规则。并非任何违约责任都要承认精神损害抚慰金。《合同法》第113条第2款规定如果是不可预见的,则违约方不应赔偿。最终具体要赔偿多少,还需要申请法院来裁决。此规定并没有违反阻碍交易,反而督促双方守约。

第四,行为人实施违约行为时,同时又构成侵权,当事人依然可以依据侵权行为的基础要求违约方承担精神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是有限制的而非完全在合同领域适用,同样受到可预见性规则的限制,因此不会有违约方承受不起的责任赔偿。在实践中,有些违约责任约定不合理,违约方衡量利益之后会选择恶意违约,如此规定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合同完全适当履行。

第五,当事人对于违约金过分高或者过分低的时候可以申请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调整。即使没有精神抚慰金的存在,当事人可以约定违约金:如果一方造成对方精神损害,违约方应当承担违约金。此处违约金的多少仍然受到违约金的规范。在是否有精神损害赔偿的情况下,当事人可能会追求赌。在精神损害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当事人应当会理性约定。我们所要倡导的是在客运合同、旅游服务合同、医疗合同、婚庆服务合同等确定会发生精神损害的情况下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

第六,在既存在侵权责任又存在违约责任时,受害人为了追求侵权责任中存在的精神损害赔偿,可能放弃要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使违约责任架空,最终由于证据不足没有达到损害赔偿的目的,再提起违约之诉时会受到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困扰,不利于保护受害人的权益。在审判案例中,并非当事人提出多少精神损害赔偿,法院就判多少。法官有自由裁量权,侵权责任中法律已明确规定了误工费、护理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费用的具体计算。违约责任中法律可以规定最高额,法官综合考虑因素裁量。

综上所述,反对违约责任中不可以存在精神损害赔偿的理由并不适当,在一些合同中,一旦一方违约,精神损害是必然存在的,所以应当有限制的适当的在违约责任中引入精神损害赔偿,然后使违约救济与侵权救济途径能够各就其位,发挥其应有之意。

参考文献:

[1]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2]王利明:《再论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兼评合同法第122条》,载《探索研究》2001年第2期。

[3]叶名怡:《违约与侵权竞合实益之反思》,载《法学家》2015年第3期。

篇5:浅析合同法中的违约责任(范文)

摘 要

违约责任是促使当事人履行债务,使非违约方免受或少受损失的法律措施,关系到当事人双方的切身利益,合同在建立之时应当对其作出明确规定。买卖合同中的当事人违约的一方,应当严格按照合同中的规定履行自己的违约责任。违约责任对促进合同目的的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违约责任的理论概述,归则原则,违约行为,违约责任承担方式等方面论述违约责任。

关键字:违约责任,归责原则,违约行为

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60条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1]这种义务往往是以违约责任的强制力为后盾。它是当事人之间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保障,不仅可以促使当事人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起到避免和减少违约行为发生的预防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在发生违约行为后,通过追究违约方的责任,使守约方的损失得到补偿,保障交易安全。

一、违约责任的理论概述

违约责任是指在合同签署成立之后,合同的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的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所承担的法律后果,又被称作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

(1)违约责任的性质

违约责任属于民事责任的一种,它具有民事责任的一切性质,即独立性、财产性、平等性、强制性和补偿性。违约责任的产生一合同债权债务关系的存在为前提,任何一方不履行其合同中的债务或不按照合同适当履行都将引发违约责任。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一方违约时向另一方支付一定金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一旦违约责任被引发,违约一方当严格按照合同中约定来对另一方进行赔偿。

(2)我国合同法中违约责任制度的特点

第一,违约责任是合同当事人违反合同义务所产生的责任。它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违约责任产生的基础是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的合法有效的合同关系,若当事人之间没有合法有效的合同关系,则无违约责任可言;其二是以违反合同义务为前提。

第二,违约责任具有相对性。是指它只发生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合同以外的第三人不负责任。

第三,违约责任具有可确定性。根据合同自愿原则,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和违约金的数额等,但这并不否定违约责任的强制性,因为约定应限制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

二、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

民事责任的认定必须依循一定的归责原则,包括合同法的违约责任。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是指根据违约的具体事由确定违约责任承担的法律原则[3]。换言之,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行为人是否承担违约责任的法律原则。归责原则是指在进行违约行为所导致的事实后果的归属判断活动时应当遵循的原则和基本标准。我国合同法关于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采取了二元立法模式,即总则中的严格责任与分则中的过错责任相结合的立法模式。

(1)严格责任原则

严格责任原则即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严格责任并不以过错为要件,被告是否具有过错不作为衡量责任承担的依据。严格责任的损失在于合理补偿债权人的损失,而不在于惩罚过错行为。

(2)过错责任原则

过错责任原则也叫过失责任原则,它是以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为承担民事责任的基本条件的认定责任的准则。按过错责任原则,行为人仅在有过错的情况下,才承担民事责任。没有过错,就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原则的确立,为民事主体的行为确立了标准[2]。它要求行为人善尽对他人的谨慎和注意,尽量避免损害后果,也要求每个人充分尊重他人的权益,从而为行为人确立了自由行为的范围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它也有利于预防损害的发生,通过赋予过错行为以侵权责任,教育行为人行为时应当谨慎、小心,尽到注意义务,努力避免损害的发生;它充分协调和平衡了“个人自由”和“社会安全”两种利益的关系。

三、违约行为

违约行为形态,是根据违约行为违反合同义务的性质和特点,对违约行为所作的分类。

(1)不履行合同义务

是指当事人在合同期限到来之后,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合同义务。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既可以是明示即明确表示不履行义务,也可以是默示即用自己的行为表示不履行义务。

(2)不适当履行合同义务

是指债务人履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标的、数量、质量等。《合同法》规定,合同履行原则为适当履行原则,是指当事人必须按照合同约定的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期限、地点、方式全面履行合同义务。此种形态大多表现为买卖合同中的质量纠纷[3]。

(3)预期违约

是指在合同依法成立之后履行期限到来之前,一方当事人明确表示或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违法行为。

四、违约责任承担方式

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也就是违约方当事人承担违约责任的具体方式。

(1)支付违约金

违约金是指按照当事人的约定或者法律直接规定,一方当事人违约的,应向另一方支付的金钱[4]。违约金的标的物是金钱,但当事人也可以约定违约金的标的物为金钱以外的其他财产。违约金具有担保债务履行的功效,又具有惩罚违约人和补偿无过错一方当事人所受损失的效果。

(2)赔偿损失

所谓赔偿损失,是指合同当事人由于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财产上的损失时,由违约方以其财产赔偿对方所蒙受的财产损失的一种违约责任形式。

(3)强制实际履行

又称“强制依约履行”。债务人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合同时,债权人申请合同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强制债务人实际履行合同,以实现订立合同的目的。所谓实际履行,即指合同订立后,其合同义务一般不能免除,不允许债务人以支付违约金或损害赔偿金代替履行合同义务[4]。

五、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育成熟,违约责任制度也必将更加完善。我国合同法在在与国际法规和国际惯例接轨方面大大前进了一步,并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其内容也更加全面合理、更科学。违约责任制度必将为我国的合同制度中实现合同义务和风险的合理负担,以及对免责事由的深刻认识和了解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2].《合同法学》,第二版,主编:陈小君

[3].《合同法论》,1999年9月版,主编:徐德敏

篇6:违约损害赔偿问题研究

在合同法中,违约损害赔偿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违约损害赔偿,是指违反合同义务的债务人所应承担的违约责任;狭义上的违约损害赔偿,是指违反合同义务的债务人所应承担的赔偿损失的责任形式。本书所指的违约损害赔偿指的是狭义上的违约损害赔偿,即作为违约责任形式的赔偿损失。作为违约责任形式的赔偿损失具有如下特点:

(一)赔偿损失具有普遍适用性

赔偿损失是《民法通则》中规定的一种民事责任形式,既可适用于侵权行为,也可适用于违约行为和其他不履行债的行为。在违约责任中,当事人违反合同时,对于因债务人违约所造成的损害,在不能适用其他违约责任形式达到违约责任的目的时,都可以适用赔偿损失这一责任形式。因此,赔偿损失是最常见的民事责任形式,具有普遍适用性。

(二)赔偿损失具有并用性

在违约责任中,赔偿损失责任不仅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与其他责任形式同时适用。因此,赔偿损失具有并用性。《合同法》第112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在履行义务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后,对方还有其他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第7.4.1条规定:任何不履行均使受损害方当事人取得单独的损害赔偿请求权,或是与其他救济手段一并行使的损害赔偿请求权,除非不履行可根据规定予以免责。可见,在违约责任中,赔偿损失可以与继续履行、补偿措施同时适用。但是,赔偿损失与支付违约金不能同时适用。因为,违约金具有预定损害赔偿金的性质。

(三)赔偿损失具有补偿性

在违约责任中,赔偿损失是对受害的合同当事人因债务人违约所受到的损失的补偿。因此,赔偿的范围以违约所造成的损失为限。《合同法》第113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在个别情况下,赔偿损失也具有惩罚性。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的惩罚性赔偿,就体现出了赔偿损失的惩罚性。

(四)赔偿损失的确定方式具有双重性

赔偿损失的确定方式就是赔偿损失的数额或范围的确定方法。根据《合同法》的规定,赔偿损失的确定方式有两种:一是法定的确定方式,即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确定赔偿损失的数额。这是《合同法》第113条所规定的确定方式。二是约定的确定方式,即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这是《合同法》第114条中所规定的确定方法。赔偿损失的这两种确定方式在适用上有先后顺序之分,即约定的确定方式优先于法定的确定方式。就是说,如果合同中约定了赔偿损失的确定方式,则应当适用约定的确定方式,而不能适用法定的确定方式。但应当指出,这两种确定方式不能同时并用,当事人只能选择一种方法确定赔偿损失。

二、违约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

违约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是确定违约方承担赔偿损失责任的根据或准则。也就是说,在违约行为发生后,应当以何种根据使违约方承担赔偿责任。

从各国法的规定来看,确定违约方承担赔偿责任的根据无外乎有两个:一是违约方的过错,二是违约方的违约结果。以不同的根据确定违约方的责任,所得出的归责原则会有所不同。以违约方的过错作为确定责任的根据,即形成过错责任原则;以违约方的违约结果作为确定责任的根据,即形成严格责任原则即无过错责任原则。可见,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反映了法律的价值判断标准。因此,基于不同的价值判断标准,各国确立了不同的违约责任归责原则。概括起来说,大陆法系国家采取过错责任原则,而英美法系国家则采取严格责任原则。

在大陆法系国家中,各国在违约责任上一般采取过错责任原则。例如,《法国民法典》第1147条规定:“凡债务人不能证明其不履行债务系由于不应归其个人负责的外来原因时,即使在其个人方面并无恶意,债务人对于其不履行或延迟履行债务,如有必要,应支付损害赔偿。”《德国民法典》第276条中规定:债务人除另有规定外,应对其故意或过失的行为负其责任。俄罗斯在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上也采取了过错责任原则。《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第401条规定:“没有履行债务或者没有按照规定的方式履行债务的人在过错(故意或过失)的情况下承担责任,但法律或者合同规定其他责任基础的除外。”

在英美法系国家,违约责任一般实行严格责任原则。在英格兰一个判例中,法官认为:“因违约产生的损害赔偿责任的请求不考虑过错,一般说来,被告未能履行其注意义务是无关紧要的,被告也不能以其已尽到注意义务作为其抗辩理由。”①《美国合同法重述》(第2版)第260条规定:“如果合同的履行义务已经到期,任何不履行都构成违约。”这就将过错排除在违约责任之外。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分别以过错责任原则和严格责任原则为一般归责原则,但它们并不排除严格责任或过错责任的适用。也就是说,在大陆法系国家,违约责任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一般归责原则,同时在特定情况下也适用严格责任原则。例如,金钱债务的迟延责任、债权人受领迟延责任、迟延履行后的责任、不能交付种类物的责任、瑕疵担保责任等,都适用严格责任原则。在英美法系国家,违约责任以严格责任原则为一般归责原则,同时在有些情况下也考虑过错在违约责任中的作用。例如,英美法常常将过错作为确定违约的重要因素,即违约行为中包含了过错。同时,英美法对迟延履行的责任也以过错作为归责事由。可见,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在违约责任归责原则体系上,都采取了二元制的归责体系。

在我国,如何确定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关于违约责任归责原则的争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统一合同法起草以前。在这一阶段,关于违约责任归责原则的争议存在着三种观点:一是过错责任原则说,即违约责任以过错责任原则为归责原则,在具体适用时,实行过错推定。这是我国学者中占主导地位的观点。二是无过错责任原则说,认为违约责任不以过错为成立要件,只要有违约行为,违约责任即可成立。三是双轨制说,即应将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作为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

第二阶段是统一合同法起草过程中。在统一合同法的起草过程中,关于违约责任归责原则主要存在以下争议:一是主张采取严格责任,其理由有四:(1)民法通则及涉外经济合同法和技术合同法已经将违约责任规定为严格责任;(2)严格责任是合同法的发展趋势;(3)严格责任具有显而易见的优点;(4)严格责任原则更符合违约责任的本质。①二是主张过错责任原则,其理由主要有:(1)严格责任原则会对法律体系产生不利影响。如在债法上,侵权法实行过错责任原则,而合同法实行严格责任原则,这就会使债法的两个最主要的构成部分不统一。同时,采取严格责任原则也会导致合同法体系内部的矛盾,如过失相抵与严格责任之间如何协调。(2)我国法官及民众不易接受严格责任原则。(3)《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不能成为合同法采取严格责任原则的理由。(4)基于中国传统法律的伦理化特征,应强调违约责任的道德属性,具体到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上,就是应坚持过错责任原则。②三是主张过错责任原则与严格责任原则的双轨体系,其主要理由如下:(1)按照体系和历史解释的原则,民法通则并没有将违约责任规定为严格责任;(2)关于合同法的发展趋势,应该多角度观察。《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并不具有代表性,同时欧洲合同法原则上也没有放弃过错思想;(3)实行严格责任原则,的确具有举证证明与判断相对容易的优点,但称之为有利于诉讼经济则未见得具有普遍性;(4)通过将违约责任视为本质上出于当事人的约定,不是法律强加的,来说明实行严格责任原则的合理性,也值得商榷。

①第三阶段是《合同法》颁布之后。《合同法》颁布之后,学者们对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也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主要观点有三:一是认为违约责任为无过错责任,认为只要当事人违反合同约定,不能主张自己没有过错而免责,只有符合免责事由时才能免除责任。体现在诉讼上,受害方在追究违约方的违约责任时,不必去涉及违约方的主观状况,法院也不必考虑违约方是否具有过错,有无过错不属于构成违约方违约责任的要素。这种观点认为,从合理性角度而言,违约责任采纳无过错责任的根本理由或合理性在于违约责任的性质和产生基础。违约责任源于当事人自愿成立的合同,除非有法定的或自愿约定的免责事由,否则必须受其约定的束缚,如果动辄可以以过错免责(该段行文似有印刷错误,按我们的理解,正确的意思应该是:如果动辄可以以没有过错免责),对于相对人就极不公平,也损害合同的本性。②二是认为违约责任应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主,以无过错责任原则为辅。③三是认为违约责任应以无过错责任原则为主,以过错责任原则为辅。这种观点认为,违约责任采取以严格责任为主的归责原则,有利于促使合同当事人认真履行合同义务,有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也符合国际上的一般做法。④我认为,归责原则是确定责任的根据,而这种根据应来源于法律的规定。因此,归责原则应具有法定性。就是说,违约责

任的归责原则应通过立法加以确定,或者通过立法精神展现出来。《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合同法》在违约责任归责原则上采取了严格责任原则,即无论违约方是否存在过错,都应对违约行为承担违约责任,除非存在法定的免责事由。当然,《合同法》的这一规定是否妥当,还可以从理论上加以探讨。应当指出的是,虽然《合同法》采取严格责任原则,但《合同法》也并没有完全否定过错责任在违约责任中的适用。在《合同法》中,有许多情况都与当事人的过错有关。例如:(1)因赠与人故意或重大过失致使赠与的财产毁损、灭失的,赠与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第189条);(2)承租人应当妥善保管租赁物,因保管不善造成租赁物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第222条);(3)承揽人应当妥善保管定作人提供的材料以及完成的工作成果,因保管不善造成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第265条);(4)在运输过程中旅客自带物品毁损、灭失的,承运人有过错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第303条);(5)保管期间,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保管物毁损、灭失的,保管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保管是无偿的,保管人证明自己没有重大过失的,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第374条);(6)有偿的委托合同,因受托人的过错给委托人造成损失的,委托人可以请求赔偿损失。无偿的委托合同,因受托人的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给委托人造成损失的,委托人可以请求赔偿损失(第406条)。

可见,我国《合同法》在规定严格责任原则时,并没有放弃过错责任。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合同法》在违约责任归责原则上,采取了双轨制体系,即以严格责任原则为主,兼采过错责任原则。

三、违约损害赔偿的构成条件

违约损害赔偿的构成条件是当事人承担赔偿损失责任须具备的条件,也就是指在何种情形下,违约的当事人才承担赔偿损失责任。一般地说,违约当事人承担赔偿损失责任,须具备如下条件:

(一)须有违约行为的存在

违约行为又称为违反合同的行为,是指合同当事人没有按照法律的规定和合同的约定履行合同义务的法律现象。合同依法成立后,即在当事人之间产生法律拘束力,当事人应

当依照合同的约定或者法律的规定履行合同义务。如果当事人未履行合同义务,合同债权就得不到正常实现,从而不履行合同的当事人就应依法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所以,违约行为的存在,是违约责任的必要条件。在任何情形下,没有违约行为,就不可能发生违约损害赔偿责任。

由于合同义务的多样性,因而,违约行为也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关于违约行为的形态,各国民法规定有所不同。法国民法将违约行为规定为不履行和迟延履行。不履行包括全部不履行和部分不履行,合同的履行不适当属于不履行的一种情况,即根据不适当履行的具体情形,将之视为合同全部不履行或部分不履行。迟延履行是债务人全部履行了合同义务,但其未按合同规定的时间履行义务。法国学者认为,区分不履行与迟延履行是很重要的,因为两者在制度体系上并不完全相同。在不履行义务的情况下,债务人应对其过失行为造成的一切损害负责赔偿;而在迟延履行的情况下,债务人仅仅对其迟延履行所造成的损害负责赔偿。①德国民法将违约行为区分为履行不能和迟延履行,学说和实务上还承认积极违约的类型,即债务人虽提出给付,但给付具有瑕疵。②履行不能是指由于某种情形,事实上已不能履行合同,包括自始不能和嗣后不能;迟延履行是指在履行期限届满后提出给付。英美法中通常将违约行为区分为违反条件和违反担保,并针对不同的违约形态赋予不同的补救方法。在我国,违约行为的形态如何,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有人认为,违约形态包括履行不能、履行拒绝、履行迟延和履行不当⑧;有人认为,违约形态包括预期违约和实际违约两种基本形态,实际违约包括不履行、迟延履行、不适当履行、其他不完全履行行为④;有人认为,违约形态分为不能履行、逾期履行、不完全履行、拒绝履行和债权人迟延五种形态⑤;有人认为,违约形态包括预期违约和实际违约,而实际违约则包括拒绝履行、履行不能、不适当履行、履行迟延、提前履行、受领迟延⑥;有人认为,违约行为包括先期违约和实际违约,而实际违约包括不履行、迟延履行和瑕疵履行①。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违约行为首先应分为预期违约和实际违约两种基本形态。对于实际违约,尽管学者们归纳的形态有所不同,但实际上并无本质上的差别,只是用语习惯问题。《合同法》将实际违约分为“不履行合同义务”(即不履行合同)和“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即不适当履行)。

1.预期违约

《合同法》第108条规定:“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这条所规定的就是预期违约。可见,所谓预期违约(又称先期违约),是指在合同履行期限到来之前,合同一方当事人没有正当理由明示或默示表示将不履行合同,包括明示预期违约和默示预期违约。明示预期违约是指在合同履行期限到来之前,合同一方当事人无正当理由而明确肯定地向另一方表示将不履行合同义务。例如,当事人一方向另一方发出通知,明确告之将不再履行合同。默示预期违约是指在合同履行期限到来之前,合同一方当事人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例如,出卖人通过订立买卖合同将某特定物出卖于甲后,又与乙订立买卖合同将同一标的物出卖于乙并交付于乙。出卖人的这种行为就已经表明其不履行与甲订立的买卖合同。

预期违约与实际违约的不同之处在于:预期违约是在履行期限到来前违反合同,而实际违约则是在履行期限到来后违反合同。因而,预期违约与实际违约的救济不完全相同。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一方预期违约的,另一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这里的违约责任与实际违约的违约责任并无不同。但是,如果当事人对预期违约行为不要求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也可以等待合同履行期限届满而当事人不履行合同时,按实际违约进行救济。同时,根据《合同法》第94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预期不履行主要债务的,另一方有权解除合同。法律规定预期违约的目的,主要是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使债权人的求偿请求权提前。

2.不履行合同

不履行合同是指合同当事人根本就没有实施履行合同义务的行为。例如,当事人应交付货物而根本就没有交付,应支付价款而根本就未支付,应提供劳务的而根本就没有提供等。不履行合同行为又可分为拒绝履行和不可能履行。

(1)拒绝履行。所谓拒绝履行,是指合同债务人在合同履行期限到来后,没有正当理由而表示不履行合同。拒绝履行与预期违约不同:前者是在合同履行期限到来后表示不履行合同,而后者则是在合同期限到来前表示不履行合同。有人将拒绝履行分为两种:一是履行期限到来之前的拒绝履行,另一是履行期限到来后、届满前的拒绝履行。①我认为,这种观点不妥。因为,合同履行期限到来之前,债务人还没有履行合同的义务,债权人也无

权要求债务人履行。因而,也就无从产生拒绝履行问题。在合同履行期限到来前,债务人表示不履行合同的,只能构成预期违约。

构成拒绝履行的违约行为,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第一,须有债务人不履行合同的意思表示。如债务人没有不履行合同的意思表示,则可能会构成迟延履行的违约行为,而不构成拒绝履行行为。债务人不履行的意思表示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默示的。例如,债务人向债权人明确表示不履行合同的,表示不承认双方之间存在债权债务关系的,则都为明示的不履行合同的意思表示;债务人在履行期限届满后对债权人要求履行的请求不予理睬的,则为默示的不履行合同的意思表示。第二,须合同有履行的可能。也就是说,只有在债务人有履行能力,有条件履行合同而债务人又不履行时,才构成拒绝履行合同。如果债务人已无能力或无条件履行合同,则可构成合同的履行不能,而不属于拒绝履行。例如,以特定物为标的物的买卖合同,标的物损毁灭失的,则不发生拒绝履行,而发生履行不能的违约行为。第三,须债务人无法定理由不履行。也就是说,只有在债务人不履行合同不符合法律要求的情形下,债务人的不履行合同才可构成拒绝履行行为。如果债务人有正当理由不履行合同,则其不履行合同并不能构成拒绝履行的违约行为。例如,双务合同的当事人双方,在法律无另外规定或者当事人没有另外约定时,应当同时履行自己的义务,任何一方在他方未履行时都有权拒绝对方的履行请求。双务合同当事人于一方未履行合同前拒绝对方履行请求的,就不属于拒绝履行的违约行为。第四,须在合同履行期到来后不履行。如果当事人一方在合同履行期限到来前,表示不履行合同的,则为预期违约,而不为拒绝履行。因此,拒绝履行只能发生在合同履行期限到来之后。

(2)不可能履行。合同的不可能履行又称为履行不能,是指合同债务人已经不可能再履行合同。也就是说,债务人在客观上已失去履行合同的条件或能力。例如,合同标的物为特定物的,因自然原因或第三人行为使标的物毁损灭失;以种类物为标的物的合同,种类物全部毁损灭失;应支付货款的债务人已无可供周转的资金用于支付等等,都属于履行不能的情形。这里的履行不能是指嗣后履行不能,而不包括合同的自始履行不能。如果债务人自合同订立时就不具备履约条件或能力的,则发生合同无效,而不发生履行不能的违约行为。合同的履行不能与拒绝履行在表现形式方面,都是债务人不履行合同的行为,二者根本区别在于:拒绝履行是因债务人主观原因而致使合同不履行,而履行不能是因债务人以外的客观原因致使合同得不到履行。

3.不适当履行

不适当履行合同是指合同债务人虽有履行合同义务的行为,但该履行行为不符合合同的约定。有一种观点认为,不适当履行仅指质量上的履行不符合规定的情况,而不包括履行的数量、地点、方式等不适当。我认为,合同的不适当履行不限于质量上的不适当,还包括履行数量、地点和方式的不适当。关于迟延履行是否属于不适当履行问题,理论上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这只是理解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从广义上说,迟延履行属于履行期限不适当,故迟延履行也属于不适当履行;而从狭义上说,迟延履行是在期限到来时没有履行,并非有履行而不符合合同约定,故迟延履行不同于不适当履行。《合同法》采取了广义的不适当履行。因此,不适当履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数量上的不适当履行。数量上的不适当履行包括给付的标的物的数量不足和超过约定的数量两种情况,如少交货物或多交货物都为不适当履行。在一般情况下,数量上的不适当履行表现为数量不足。例如,只付部分货款、未按约定的数量交足货物等。这种数量不足的不适当履行一般称为不完全履行。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债务人为了推销滞销或积压的商品,债务人用以履行合同的标的物也可能超过约定的数量,此也为数量上的不适当履行。

(2)质量上的不适当履行。质量上的不适当履行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瑕疵履行。瑕疵履行是指当事人交付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不符合约定的或规定的质量标准,包括品质、品种、规格、型号、花色等不符合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的标准。二是加害履行。加害履行又称加害给付,是指合同债务人交付的产品有缺陷而造成债权人的人身损害或缺陷产品以外的财产损害。加害履行同时构成违约行为和侵权行为,因此,对加害履行,应当按照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加以处理。

(3)履行地点的不适当履行。履行地点的不适当履行也就是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地点不正确。履行地点不仅关系到双方对履行费用的负担,而且与履行期限也有关。债务人应在规定的地点履行其义务,如果在其他地点履行,则构成履行地点的不适当履行。例如,当事人约定在某火车站交货的,债务人将货错发至另一车站,债务人的履行就为履行地点的不适当履行。

(4)履行方法、方式的不适当履行。履行方法、方式的不适当履行是债务人实行给付的手段或方式不符合法定的或者约定的条件。例如,本应一次履行的却分期履行,本来约定

分期履行的却一次履行,不按约定的运送工具或运送路线交运等,都属于履行方式、方法上的不适当履行。

(5)履行期限的不适当履行。履行期限的不适当履行即迟延履行。迟延履行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迟延履行包括给付迟延和受领迟延,狭义的迟延履行仅指给付迟延,我国大多学者采纳广义的迟延履行概念。

给付迟延是指债务人在合同履行期限届满时能够履行合同而没有按期履行,所以又称为债务人迟延。给付迟延应具备下列条件:第一,债务人违反了履行期限的规定。债务人在履行期限到来时没有履行合同,是否须经过催告才能构成给付迟延,各国规定不同。在法国民法中,无论合同是否规定了履行期限,必须经债权人催告而债务人仍不履行的,才能构成给付迟延。在德国民法中,如合同规定了履行期限,则履行期限届满而债务人没有履行的,即构成给付迟延;如合同没有规定履行期限,则必须经债权人催告而债务人仍不履行的,才能构成给付迟延。按照我国《合同法》的规定,迟延履行不以债权人的催告为要件。只要履行期限届满,债务人未履行合同的,就可构成迟延履行。第二,债务人须能够继续履行合同。给付迟延只是在履行期限上不符合合同的规定,因此,债务人须能够继续履行合同。如果在履行期限到来后,债务人不能履行合同,则构成不履行合同行为,而非给付迟延。第三,债务人须没有正当理由。如果债务人在履行期限到来后没有履行合同具有正当理由,则不构成给付迟延。第四,债务人须没有表示不履行合同。给付迟延与拒绝履行都是在履行期限到来后不履行合同,因而,大陆法系国家将拒绝履行包含在迟延履行之中。但我认为,应当将拒绝履行与迟延履行区分开来。给付迟延是债务人并未表示不履行合同,只是在履行期限届满时尚未履行;而拒绝履行是债务人在履行期限到来后表示不履行合同。

受领迟延是指债权人在债务人作出履行时,没有正当理由而未及时接受债务人的履行,所以又称为债权人迟延。受领迟延的性质如何,各国法律规定不一。法国民法认为,债权人受领债务人的履行是其应尽的义务。因此,受领迟延是债权人违反义务的行为。德国民法认为,债权人并无受领的义务,受领是债权人所享有的权利。因此,债权人受领迟延是权利不行使的行为。我国学者通说认为,债权人受领迟延是一种违约行为,债权人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债权人受领迟延应具备下列条件:第一,债务人已作出了履行。只有在债务人作出了履行的情况下,才能发生受领迟延问题。没有债务人的履行,也就无所谓债权人的受领迟延。第二,债权人没有按期接受履行。对于债务人作出的履行,债权人应及时受

领,否则将构成受领迟延。第三,债权人须无正当理由。如果债权人没有按期接受债务人的履行具有正当的理由,则不构成迟延履行。例如,债务人没有按照履行期限作出履行,或者债务人的履行不适当,债权人都有权拒绝接受债务人的履行,而不构成受领迟延。

(二)受害人一方受到损害

损害的客观存在是确定赔偿损失责任的必要条件。没有损害,也就谈不上赔偿损失。只有在合同一方因对方违反合同遭受到损害的情况下,违约方才承担赔偿损失的违约责任。

何为损害,理论上存在不同的看法,国外存在着利益说和组织说两种不同的主张。① 利益说认为,损害是受害人对该特定损害事故之利害关系,也就是受害人因特定损害事故所损失的利益。这种利益是受害人的总财产状况,于有损害事故的发生与无损害事故的发生所产生的差额。因此,利益说又称差额说。利益说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利益说视损害与受害人对该损害事故的利害关系即利益,为相等。该利益是否存在及其大小,则须借助于受害人的财产差额而为决定。也就是说,损害事故发生前后的两种财产状况相比较,如果没有差额或其差额为正时,即以利益的不存在而否定损害的存在。简言之,就是损害=利益。二是衡量损害即利益时,以受害人的二财产状况为准而求其差额。所谓二财产状况,是指受害人在损害事故发生后所有之财产额及假设损害事故不发生之条件下受害人应有之财产额。前者为具体财产状况,后者为假设财产状况。故损害将为一计算上之大小,为一数字。因损害事故具体所造成的毁损破坏,在损害观念中并无独立的地位。可见,利益说就是以受害人的财产变动来衡量损害是否存在及其大小的,损害与其外在的破坏无关。三是利益说为纯主观的学说。该说为达到计算二财产状况的差额,要考虑所有有利和不利因素。即使是受害人的特殊环境,只要其对于财产状况的增减有所影响,亦不例外。因而,利益说的本质与赔偿全部损害的原则相吻合。

组织说是为克服利益说的弊端而产生的一种学说,该说有真实损害说、直接损害说等不同的见解。真实损害说认为,损害是法律主体因其财产的构成成分被剥夺或毁损或其身体受伤害所受的不利益。这种学说主张,因剥夺、毁损或伤害所发生的损害为真实损害,而真实损害在整个损害的观念中,应承认其独立的存在性。依真实损害说,真实损害为损害观念中的一构成成分,损害的观念也因之而非单纯计算上的大小,而是由不同的构成成分所组织而成。直接损害说认为,损害是交易上以金钱取得或出售的财物所受的侵害,即

直接被毁标的物所受的损害,亦即因违约发生损害赔偿者,损害即契约标的物所受的侵害。这种损害是直接损害,应客观估定之。该说主张,直接损害在任何情形下均应填补之。至于直接损害之外的损害,亦即应用利益说衡量所得超出直接损害之差额,并非不能获得赔偿,而是其赔偿占次要地位,以实际上的差额之存在为前提。

上述两种学说并非尽善尽美,二者皆有弊端。例如,依利益说衡量损害是否发生,其结果有可能与公平正义的观念相悖。也就是说,依利益说认为损害不存在因而应否定损害赔偿的,但依一般公平正义的观念,可能会有所不妥。而组织说也存在着欠缺完整性、损害观念分裂、自由选择权不当的缺陷。目前,在德国、法国、瑞士、我国台湾地区等民法上,利益说为通说。①在我国学者中,对于违约责任的损害也存在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违约责任中的损害是指一方当事人的违约行为给另一方当事人所造成的可以用金钱计算的财产损失②;也有人认为,损害是指违约给债权人造成的一种不利益状态③。我认为,违约责任中的损害是指违约行为给债权人所造成的财产利益的不利影响。在违约责任中,损害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损害具有财产性。从一般意义而言,损害包括财产损害和非财产损害。在违约责任中,损害自应包括财产损害,但损害是否包括非财产损害呢?从国外情况来看,法国、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家的判例及学说均承认违约的非财产损害赔偿问题,而英、美等国家在一定情况下是承认违约的非财产损害赔偿的。①《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第7.4.2条也承认了违约的非财产损害赔偿,该条规定:“(1)受损害方当事人对由于不履行而遭受的损害有权得到完全赔偿。此损害既包括该方当事人遭受的任何损失,也包括其被剥夺的任何收益,但应考虑到受损害方当事人由于避免发生的成本或损害而得到的任何收益。(2)此损害可以是非金钱性质的,例如包括肉体或精神上的痛苦。”我国现行法律没有规定违约的非财产损害赔偿,学者们对此问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在违约责任中,损害仅限财产损害,而不包括非财产损害。①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立法依其解释已经承认加害给付等不完全履行,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些违约行为也是侵权行为,加上合同法和侵权行为法都以补偿受害人的损失为目的,因此,具有侵权行为性质的违约行为致人非财产损害时,即使提出合同之诉,也应获得赔偿。③在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场合以及在一些依通常观念可预期到容易引发非财产损害的特定类型合同场合,应允许债权人请求非财产损害赔偿。④我认为,在违约责任中,不应存在非财产损害赔偿问题。如果某些违约行为造成了受害人的非财产损害,这时的违约行为其实已不是单纯的违约行为,而是构成了

违约行为和侵权行为的竞合。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受害人的非财产损害给予赔偿,其实质是侵权行为的结果,而不是违约行为的结果。例如,在艾新民诉青山殡仪馆丢失寄存的骨灰损害赔偿纠纷案、马立涛诉鞍山市铁东区服务公司梦真美容院美容损害赔偿案以及肖青、刘华伟诉国营旭光彩色扩印服务部丢失交付冲印的结婚活动照胶卷赔偿纠纷案中⑤,有人认为,殡仪馆赔偿因丢失死者骨灰所造成的死者亲属的精神痛苦,美容院赔偿因美容技术不过关使原告脸部形成麻斑而造成的精神损失,扩印服务部赔偿因丢失结婚纪念胶卷所造成的原告的精神损害,都属于违约的非财产损害赔偿。①我认为,在这些案例中,被告对原告的精神损害赔偿,表面上看是因违约行为而引起的,但实质上都是被告侵犯财产权、人身权的侵权行为的结果,属于违约行为和侵权行为的竞合。

第二,损害具有确定性。损害的确定性是指损害事实是真实存在的,是在客观上能够认定的。首先,损害是已经发生的、真实存在的客观后果。没有发生的损害后果或者仅对未来利益有构成不利影响的可能,则不能构成损害。损害是否真实存在,受害人应当举证证明。其次,损害是在客观上能够认定的。就是说,损害后果的范围和程度能够根据一定的标准加以确认。否则,不能称其为损害。关于损害的确定性,《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第

7.4.3条规定:“赔偿仅适用于根据合理的肯定程度而确立的损害,包括未来的损害。”

第三,损害具有法律上的补救性。违约责任具有补偿的功能,因此,只有损害具有法律上的补救性时,才能产生赔偿损失问题。也就是说,当合同关系破坏时,损害即使具有财产损害的性质,亦不足以借助法律强制力加以消除,只有那些可凭借法律强制力使受损权利和利益恢复如初的,才属于合同法中所调整的损害。②损害的补救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损害具有补救的必要性。债务人违反合同所造成的损害后果,只有在法律上有补偿的必要时,法律才予以补偿,才能构成法律上的损害。对于客观发生的极少量财产损失等,法律上没有补偿的必要,也就不构成法律上的损害。例如,甲借给乙人民币o.5元,借期一天。期满两天后,乙没有还钱,甲即要求乙还钱,并要求赔偿利息损失。从事实上看,乙没有按期偿还o.5元本金已构成违约,并给甲造成了“利息损失”。但是,从法律角度看,这种损害极其轻微,法律上没有补偿的必要。二是损害具有补偿的可能性。法律上所要求的损害并不是客观上所发生的一切损害,而只是具有补偿可能性的损害。对于不具有补偿可能性的损害,法律上不将其纳入可补偿的范围。例如,通常所说的“机遇损失”,法律上并不认为具有可补偿性,因而不属于法律上的损害。

(三)受害人的损害与违约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

在赔偿损失成立上,因果关系是指受害人的损失事实与违约行为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即受害人的损失是因合同当事人一方违反合同所造成的。在合同中,债权人的权利须依靠债务人义务的履行才能实现。债务人违反合同,债权人的利益就不能实现或不能完全实现,债权人所追求的经济目的不能达到,也就会造成损失。只有在债权人因债务人违反合同的行为造成损失,即债务人的违约行为是债权人损失的原因时,违约方才应承担赔偿损失的违约责任。

在确定损失与违约行为的因果关系上,大陆法一般强调须违反合同为损失的直接原因,英美合同法要求违反合同须是损失的近因。我国合同法理论一般主张,债权人的损失与违约行为间应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对于虽是在违约行为后发生的,但非因当事人一方违约直接造成的损失,不应由违约方承担赔偿责任。例如,一方违约后,因债权人能采取措施而未采取措施所造成的或扩大的损失,并不为违约行为直接造成的,与违约行为之间无因果关系,违约方对此不负赔偿责任。损害后果与违约行为之间须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并不意味着损失须是违约行为在没有外界力量加入下的直接结果。许多国家立法认为,即使违约并非造成损失的惟一原因,债务人也应承担责任。例如,保管人没有很好地尽保管义务,寄托人寄存的物品被盗。寄存人的损失虽是与外力(第三人盗窃)有关,却仍为与保管人的行为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检验违约行为与损害之间是否存在事实因果关系,最基本的方法是必要条件规则,必要条件规则又称为“要是没有”检验法,指的是“无彼即无此”的关系。按照必要条件规则,凡构成损害发生之必要条件的情况,均为事实上的原因。如果要是没有违约行为,损害就不会发生,则违约行为就是损失发生的原因。必要条件规则在具体操作上有剔除法和代换法两种方法。剔除法的具体内容是:将违约行为从整个案件事实上剔除出去,如果显示出中介原因的序列仍然如故,即损失仍然按照原来的次序和方式发生,那么违约行为和损害之间就没有因果关系。但是,如果损害无从发生或只能以全然不同的方式发生,那么违约行为与损害之间就具有因果关系。剔除法对于积极行为(作为)比较适合,但对于消极行为(不作为)并不适宜,代换法正是为了弥补这种缺陷而提出来的。代换法不是将违约方从案情中剔除出去,而是假设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他在那里合理合法地作为,情况会是如何。如果损害结果仍然发生,则不作为就不是损害发生的原因;反之则是。①

(四)须没有免责事由存在

免责事由又称为免责条件,是指法律规定的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免除违约当事人承担违约责任的情况。免除违约责任,也就是违反合同的当事人对于违约行为不承担违约责任。在存在免责事由时,违约行为人得以自己有免责事由而对抗另一方当事人的请求,所以,免责事由也是债务人得以对抗债权人的违约责任请求权的抗辩事由。从免责事由的根据上看,免责事由可分两类。

第一类是合同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虽违约但可不承担违约责任的情况,即约定免责条件。合同约定当事人不负违约责任的条款,一般称为免责条款。免责条款具有如下特征:其一,免责条款具有约定性。免责条款作为合同条款,是合同的组成部分,是当事人于合同中约定的。这种约定只要不违反法律的规定,就可以发生免除违约方违约责任的效力。可见,只有免责条款已经构成合同的组成部分,才能产生免责的效力。任何企图援引免责条款免责的当事人必须首先证明该条款已经构成合同的一部分,否则他无权援引该免责条款。②其二,免责条款具有预先性。当事人约定免责条款是为了排除或限制未来发生的责任,因此只有在责任发生以前由当事人约定免责条款,才能导致当事人的责任的减轻或免除。如果在责任产生后,当事人之间通过和解协议而减轻或免除责任,则与免责条款是有本质区别的。③其三,免责条款具有明示性。免责条款的提出必须是明示的,不允许以默示方式作出,也不允许法官推定免责条款的存在。①因此,免责条款具有明示性,免责条款只能是明示条款。其四,免责条款具有免责性。免责条款的目的在于排除或限制当事人未来所应承担的责任。这是免责条款的最重要功能,是其区别于其他合同条款的明显特征。免责条款基于免责的程度,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限制责任条款,即限制当事人责任的条款;二是免除责任条款,即免除当事人责任的条款。由于免责条款限制或免除了一方当事人的责任,所以,为保护受害当事人的利益,法律对于免责条款设有严格的限制。我国《合同法》第53条规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1)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2)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

第二类是法律规定的免除违约当事人承担违约责任的条件,即法定免责条件。法定免责事由是法律规定的免责条件,而不是由当事人约定的,但当事人可以约定排除其适用。因此,只要当事人没有相反的约定,因有法定免责事由而发生违反合同时,违约行为人可不承担违约责任。法定免责事由由法律加以规定。关于这种免责事由的范围,我国学者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违约责任的法定免责事由包括不可抗力、债权人的过错;②有人认为,违约责任的法定免责事由包括不可抗力、货物本身的自然性质和货物的自然损耗、债

权人的过错。③我认为,第一,法定免责事由可分为一般法定免责事由和特别法定免责事由。前者是指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免责事由,如不可抗力;后者是指在特定情况下适用的免责事由,货物的自然性质或合理损耗等。第二,由于《合同法》在违约责任上适用严格责任原则,兼采过错责任原则,因此,在适用不同归责原则时,违约责任的免责事由有所不同。就适用严格责任原则而言,违约损害赔偿的免责事由包括:

1.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作为违约责任的一般法定免责事由,为各国法律所承认。法国民法所规定的“不可归责于债务人的外来原因”和德国民法所规定的“不可归责于债务人的事由”都包含了不可抗力在内。至于何为不可抗力,各国立法和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解,主要有主观说、客观说和折衷说。主观说认为,当事人主观上尽了最大的注意,仍然不能防止阻碍合同履行的事件的发生,该事件即为不可抗力。就是说,不可抗力是债务人主观上不能防止的事件,即使债务人能够预见并已尽了最大的注意,但事件的发生仍不可避免。客观说认为,不可抗力是与当事人主观因素无关、发生在当事人外部的、非通常发生的事件。就是说,不可抗力是发生在当事人意志之外的、当事人不能预见和避免的事件。折衷说认为,应当采取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标准判断不可抗力。从性质上说,不可抗力具有客观性,发生于当事人外部,并不受当事人的意志所左右。但是,确定不可抗力事件,要考虑当事人主观上是否尽到了应有的注意,以此来判断当事人主观上是否有过错。凡是基于外来因素发生的,当事人以最大谨慎和最大努力仍不能防止的事件为不可抗力;如果事件的发生是客观的,但当事人能够预见而由于疏忽没有预见或者未尽最大努力加以防止,则当事人主观上有过错,不能成立不可抗力。

我国法律将不可抗力规定为一般法定免责事由。《民法通则》第107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合同法》第117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责任。”同时,根据《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规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现象。我国学者通说认为,我国法对不可抗力的规定采取了折衷说。①但也有人认为,既然法律将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作为并列条件,以界定作为不可抗力的客观情况,三要件缺一不可,从而是一种完全独立于当事人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情况,因此,按照客观说解释我国法的规定更为合适。例如,虽然无法避免和克服,但当事人能

够预见的事件,就不能归入不可抗力。①根据我国法的规定,不可抗力的构成要素包括:

(1)不能预见。所谓不能预见,是指当事人无法知道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后果。不能预见是一般人的不能预见,而不是个别人的不能预见。因此,判断能否预见,应以一般人的预见能力为标准。例如,对于地震等自然灾害,有关预报可能会预见到,但社会一般人是不能预见的,因而地震等自然灾害仍属于不可抗力。(2)不能避免。所谓不能避免,是指当事人无论采取什么措施都无法防止事件的发生。也就是说,当事人即使尽了最大的努力,仍然不能防止事件的发生。(3)不能克服。所谓不能克服,是指当事人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能力无法战胜事件所致后果。(4)不可抗力是一种客观现象。客观现象就是当事人的主观意识之外所存在的情况,独立于人的行为之外。这种客观现象既包括自然现象,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台风等;也包括社会现象,如战争、罢工等。应当指出的是,第三人的行为不属于不可抗力。因第三人的原因而违反合同的,不能免除当事人的违约责任。《合同法》第121条规定:“当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违约的,应当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当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间的纠纷,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约定解决。”

不可抗力作为违约责任的一般法定免责事由,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其效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部分或全部免除违约责任。当事人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应部分或全部免除违约方的违约责任。就是说,不可抗力导致合同部分不能履行的,就免除债务人的相应部分的违约责任;不可抗力导致合同全部不能履行的,就免除债务人的全部违约责任。但有两点例外:一是法律规定不可抗力造成合同不能履行不能免除责任的,则不能免除违约责任;二是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责。

(2)通知义务和提供证明义务。根据《合同法》第118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并应当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

(3)当事人可以约定不可抗力条款。尽管各国法都将不可抗力作为法定免责事由,但各国法都没有具体规定不可抗力的内容和种类。为便于当事人明确不可抗力的内容和种类,各国法都允许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不可抗力条款。我国《合同法》没有明确规定当事人能否约定不可抗力条款,但理论上都认为,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不可抗力条款。这种约定对于弥补法律对不可抗力规定的不足,减轻风险并合理分配风险,正确认定责任,都具

有重要意义。①当然,当事人在约定不可抗力条款时,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不得违反法律关于不可抗力免责的强行性规定。具体而言,当事人约定的不可抗力范围不得少于法定的不可抗力范围,但得大于法定的不可抗力范围。同时,当事人也不得约定排除不可抗力作为免责事由。

2.债权人的过错

关于债权人的过错,《合同法》并没有将其作为免责事由作出一般规定。但债权人的过错作为免责事由,当无疑问。

债权人的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因债权人的故意致使合同不能履行或不适当履行的,债务人当然地不承担违约责任,而应由债权人自行承担合同不履行的不利法律后果,因为任何人都应对自己的故意行为负责、。例如,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债务人的履行时,债务人即可将给付标的物提存而不承担违约责任,债权人自己应当承担因此而发生的一切后果。按照法律规定,债权人虽无故意而有过失时,债务人也可不承担违约责任。因债权人的过错而免责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因债权人过错造成合同不履行。因债权人的过错造成合同不履行,债权人应当自己承担其不利的法律后果。例如,依《合同法》第302条规定,在运输过程中,旅客的伤亡是旅客故意、重大过失而造成的,承运人不承担赔偿责任;依《合同法》第311条规定,因托运人或收货人的过错造成货物毁损、灭失的,承运人不承担违约责任。

第二,因债权人的过错造成违约损害后果扩大。《民法通则》第114条规定:“当事人一方因另一方违反合同受到损失的,应当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无权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合同法》第119条规定:“当事人一方违约后,对方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采取适当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不得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在一方违约后,债权人能够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扩大而没有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扩大的,债权人在损失的扩大上就是有过错的,债务人对因债权人过错造成的损失扩大部分不承担违约责任。

3.法律规定的其他免责事由

法律规定的其他免责事由,主要是对某类合同的违约责任所作出的特别规定。例如,《合同法》第311条规定,对于运输过程中货物的毁损、灭失是因货物本身的自然性质或者合理损耗而造成的,承运人不承担赔偿责任;第394条规定,因仓储物的性质、包装不符合约定或者超过有效储存期造成仓储物变质、损坏的,保管人不承担赔偿责任。

四、违约损害赔偿的原则

在违约责任中,适用赔偿损失的责任形式,应当遵循完全赔偿、合理预见、减轻损失、损益相抵、过失相抵等规则。

(一)完全赔偿规则

完全赔偿规则是指违约方应当对受害人所遭受的全部损失承担赔偿责任。《合同法》第113条中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或履行合同不符合合同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

得的利益。《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第7.4.2条规定:受损害方当事人对由于不履行而遭受的损害有权得到完全赔偿。此损害既包括该方当事人遭受的任何损失,也包括其被剥夺的任何收益,但应考虑到受损害方当事人由于避免发生的成本或损害而得到的任何收益。这些规定,都是对完全赔偿规则的立法表述。

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完全赔偿的范围包括实际损失和可得利益损失。对此,我国学者又称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积极损失和消极损失、所得损害和所失利益。实际损失是指债权人因违约行为而造成的现有财产的毁损、减少、灭失等;可得利益损失是指因当事人一方违反合同所造成的债权人本来可以得到的利益而未能得到所受的损失。

当然,完全赔偿规则并不是绝对的,它的适用也有一定的限制。例如,在法律规定了赔偿限额时,完全赔偿原则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赔偿限额内适用。同时,完全赔偿规则还应受合理预见等规则的限制。

(二)合理预见规则

合理预见规则又称应当预见规则、可能预见规则,是指违反合同当事人承担的赔偿责任的范围,应以订立合同时当事人应当预见到的损失为限度。合理预见规则早在《法国民法典》中就有规定,该法第1150条规定:“如债务人的未履行并非因债务人的诈欺时,债

务人仅就订立契约时所预见或可预见的损害负赔偿的责任。”《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第7.4.4条也规定:不履行方当事人仅对在合同订立时他能预见到或理应预见到的、可能因不履行而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我国在原《涉外经济合同法》、《技术合同法》中就已确定了合理预见规则,即“当事人一方违反合同的赔偿责任,应当相当于另一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但是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合同法》第113条对合理预见规则作了更为明确的规定,即违约方的损失赔偿额“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在适用合理预见规则时,应如何确定损害是违反合同的一方应当预见到的呢?对此,理论上有主观与客观两种不同的标准:主观标准说认为,确定损害是否为应当预见的,应以违约方的主观预见能力为标准。若违约方实际能预见到该损害,则为应当预见的损害;若违约方实际上未能预见到该损害,则为不应当预见到的损害。客观标准说主张,确定损害是否为应当预见的,不能以违约当事人的主观认识为标准,而应当以社会一般人的认识能力为标准。只要该损害为社会一般人能够预见到的,就为应当预见到的损害,不问违约人是否能实际预见到。

我认为,在确定损害是否为应当预见到的时候,应坚持主客观标准的结合,既要考虑违约当事人订立合同时的实际认识能力,也要考虑社会一般人于同样情况下的认识能力。因为,损害是否为违约方订立合同时能够预见的,涉及到当事人双方的举证责任。如损害为一般人于同等条件下能够预见到的,应视为也是违反合同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应当预见到的损害;若违反合同的一方主张自己的认识能力低于社会公众的一般认识能力,在订立合同时不能预见到该损害,则应由违反合同的当事人负举证责任;如损害为一般人于同等条件下不能预见到的,应视为是违反合同当事人一方在订立合同时不应当预见到的损害;若债权人一方主张损害为违反合同的一方能够预见的,违约方有较社会公众的一般预见能力高的认识能力,则应由债权人一方负举证责任。

(三)减轻损失规则

减轻损失规则简称减损规则,又可称为扩大损失规则,是指对因债权人一方的原因而扩大的损失,违约方不承担赔偿责任。关于减轻损失规则,《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第7.4.8条规定:“不履行方当事人对于受损害方当事人所蒙受的本来可以采取合理措施减少的那部分损害,不承担责任;受损害方当事人有权对试图减少损害而发生的一切合理费用要求赔

偿。”在我国法中,减轻损失规则也得到了确认。《民法通则》第114条规定:“当事人一方因另一方违反合同受到损失的,应当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无权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合同法》第119条规定:“当事人一方违约后,对方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采取适当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不得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当事人因防止损失扩大而支出的合理费用,由违约方承担。”这里规定的就是减轻损失规则。

适用减轻损失规则,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须债务人一方已违反合同。债务人一方已违反合同,是指违反合同是因债务人一方的原因发生的,债权人的行为并非是促成违反合同发生的原因。若债权人的行为也为造成违反合同的原因,则应适用过失相抵规则,而不适用减轻损失规则。第二,须债权人一方应及时采取措施。债权人一方应及时采取措施,是指债权人一方有及时采取措施的义务,如无采取措施的义务则不必采取措施。债权人有无采取措施的义务应视法律规定、交易观念和社会公德的要求而定。例如,债务人交付不合格的货物,债权人以货物不合格为由拒收的,应对拒收的货物妥善保管。而若债务人与债权人为一地,债权人于债务人交付时即以不合格为由拒收,债务人将货物弃之而离去,则不能谓债权人应采取保管措施。第三,须债权人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债权人须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而没有采取,即债权人在未及时采取措施上是有过错的。若债权人虽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但在客观上不能及时采取措施,则债权人在未及时采取措施上是无过错的。在这种情况下,不能适用减轻损失规则。第四,须扩大的损失与债权人未及时采取措施之间有因果关系。若“扩大的损失”不是因债权人未及时采取措施而造成的,则不能视为扩大的损失,不能适用减轻损失规则。

减轻损失规则与过失相抵规则之间的关系如何,各国有不同的规定。在大陆法系国家民法中,通常将债权人减轻损失规则纳入过失相抵规则之中,《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第404条亦将减轻损失规则统一于过失相抵规则之中。这是因为,大陆法系民法认为,减轻损失属于债权人的义务。债权人没有尽到减轻损失的义务,即为有过错,因而应适用过失相抵规则。我国学者对减轻损失规则与过失相抵规则之间的关系也有不同的认识,主要有以下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应区别情况而定:如果违约方过错违约,受害人未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损失扩大属于过错行为,那么这时的减轻损失规则可以视为混合过错规则;如果违约方不履行合同并无过错,即使按照法律规定由违约方承担法律责任,那么不论受害人未及时采取措施以致损失扩大是否属于过错行为,均不属于混合过错问题,这时

的减轻损失规则就不视为混合过错规则。①第二种观点认为,怠于减轻损失属于受害人有过失的一种,应统一适用过失相抵规则。其理由有二:一是大陆法系国家一般均将受害人的这种过错作为受害人有过失的一种,从而适用过失相抵规则;二是在普通法上将有过失与减损义务规则分离开来也并不存在什么令人信服的根据,且它们的并立是基①崔建远:《合同责任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8页。于分别产生于相互独立的侵权法和合同法的事实所造成的;近年来这两个规则已有融合的趋势。①第三种观点认为,从广义上讲,受害人没有尽到减轻损害的义务也表明受害人具有过错,但是,如果从狭义上认为混合过错仅指当事人双方对损害的发生具有过错,而不包括一方或双方对损害的扩大具有过错,那么减轻损失与混合过错是不同的。如果认为混合过错包括对损害扩大的过错,受害人未尽到减轻损失的义务,也属于混合过错。②第四种观点认为,自解释论言之,对于可避免之损失在我国法上固然可以看做是赔偿权利人的过失,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将减损看做是一种过失相抵,但减损规则与过失相抵针对可避免之损失而言,其效果是存在差异的,二种规则发挥作用的内在机理也是不同的。因此,减损规则与过失相抵规则应是并列的。③我认为,尽管减轻损失也属于债权人的一项义务,但减轻损失规则与过失相抵却属于两个不同的规则,它们的区别体现在:第一,过失存在的时间不同。在过失相抵规则中,债权人过失的发生先于或与损失同时发生;而在减轻损失规则,债权人的过失后于损失而发生。第二,适用的前提条件不同。减轻损失规则适用的前提条件是债务人已经违约并造成了债权人的损害;而过失相抵规则的适用前提是债权人对违约损失的发生也有过错。第三,结果不同。减轻损失规则的适用结果,是违约方对扩大的损失部分不负责赔偿;而过失相抵规则的适用结果,是减轻违约方的赔偿责任。

(四)损益相抵规则

损益相抵规则又称为损益同销规则,是指债权人基于与损失发生的同一赔偿原因而受有利益时,其所能请求赔偿的数额应为从损失额中扣减其所受利益的差额。也就是说,依损益相抵规则,违反合同的债务人一方仅就债权人因此所受的损失与所受利益之间的差额承担赔偿责任。损益相抵规则并不是两个债权的相互抵销,也不是对方的赔偿责任的限制或减轻,而只是在于要准确地确定债权人因债务人违约所受到的真正损失。适用损益相抵规则必须确定应从损失中扣销的利益。该应扣销的利益须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该利益须与违反合同的行为有因果关系。可以从损失中扣除的债权人所得的利益,既包括积极利益,也包括消极利益。所谓积极利益,是指因违约方的违约行为而使债

权人所获得的利益。例如,供货商延期交货,零售商后来因该延期交付的商品涨价而获益。所谓消极利益,是指因违约行为使债权人得以节省的费用、利益。例如,卖方逾期交付出卖的奶牛,买方因此而节省的饲料等费用。适用赔偿损失责任时,债权人的损失须与违约行为有因果关系。可以从损失中扣销的债权人所得的利益,不论是积极利益还是消极利益,也必须与违约行为有因果关系。对于债权人所获得或减少的与违约方的违约行为无关的利益,不得从损失中扣销。

第二,该利益须为异种利益。可以从损失中扣销的利益,必须与债权人所损失的利益不是同一种类的。例如,承租人将出租人的房屋全部毁损的,出租人对房屋的所有权消灭,但对残存的房屋的材料享有所有权,因残存的房料所得的利益得从房屋总价值损失中扣销。如果房屋部分毁损,则不能从房屋全部毁损的总价值损失中扣除未损部分房屋的价值,此时不能适用损益相抵规则。因为在此情形下,不发生债权人所得的利益,而是产生房屋价格的减少。

(五)过失相抵规则。过失相抵规则又称与有过失规则、混合过错规则,是指受害方对违约损失的发生或扩大亦有过失时,可以减轻违约方的赔偿责任。在过失相抵规则中,过失相抵并非指赔偿权利人的过失与赔偿义务人的过失相互抵销,“赔偿义务人之过失,既不可以亦不可能与赔偿权利人之过失相抵。实则过失相抵系基于公平之原则及诚实信用之原则而来:赔偿义务人之所以应负赔偿责任,系因其对于损害之发生扩大有过失,今赔偿权利人既对于损害之发生或扩大亦与有过失,自不应使赔偿义务人负赔偿全部损害之责,否则,即等于将基于自己之过失所引发之损害转嫁于赔偿义务人负担。此所以学说上又将过失相抵称为被害人与有责任。”①因此,“所谓过失相抵,不过为形容之语。其实为就义务者之过失与权利者之过失,两相较量,以定责任之有无及其范围,并非两者相互抵销。”②过失相抵规则是与过错责任原则相适应的,因此,在采取过错责任原则确定违约责任的国家,过失相抵成为赔偿损失的一个重要规则。如前所述,大陆法系国家的违约责任采取过错责任原则,而英美法系国家的违约责任采取严格责任原则。因此,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中大多有关于过失相抵规则的规定。例如,《德国民法典》第254条规定:“损害之发生,被害人如与有过失,赔偿义务和赔偿范围,应根据情况,特别是根据损害主要是由当事人的一方还是他方造成的来确定。”《日本民法典》第418条规定:“关于债务不履行,在债权人与有过失时,对于定其损害赔偿的责任及其金额,由法院斟酌之。”《意大利民法典》第1227条规定:“如果债权人的过失行为导致损害发生,将根据过失程度及其引起

后果的严重程度减少赔偿额。”在英美法中,过失相抵规则起初仅适用侵权责任,但现代学说认为,对于合同责任和侵权责任竞合的案件可以适用过失相抵规则。③但得注意的是,《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在违约责任上采取了严格责任原则,但其却规定了过失相抵规则。该通则第7.4.7条规定:“如果损害部分归咎于受损害方当事人的作为或不作为,或是由于该方当事人承担风险的其他事件所导致,在考虑到每方当事人的行为的情况下,损害赔偿的金额应扣除因上述因素导致的损害部分。”

在我国法律中,也规定有过失相抵规则。《民法通则》第131条规定:“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害人的民事责任。”这条所规定的是侵权责任中的过失相抵。在违约责任中,过失相抵规则能否适用,学者们通常持肯定态度,并认为,《民法通则》第113条和《合同法》第120条就是关于过失相抵的规定,即“当事人双方都违反合同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我认为,上述规定并非是过失相抵的规定。因为,过失相抵规则与当事人双方都违反合同是不同的。过失相抵规则适用于债务人违反合同,债权人对此也有过错的场合。在这种场合,仅存在一个违反合同的行为后果。而双方违反合同是指当事人双方都有违反合同的债务不履行行为。例如,卖方交付的商品不足,买方也未按约定交付已收货物的货款。在这里买卖双方都违反合同,有两个违约行为。双方当事人都违反合同的,应当各自对自己的违约行为后果负责,并不适用过失相抵规则。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违约行为是相互对立的,并不是只发生一个损害后果。因此,我认为,《合同法》并没有确立过失相抵规则。当然,在我国其他法关于违约责任的规定中,存在着过失相抵规则。例如,《民用航空法》第127条中规定:在旅客、行李运输过程中,经承运人证明,损失是由索赔人的过错造成或者促成的,应当根据造成或促成此种损失的过错程度,相应免除或者减轻承运人的责任;在货物运输过程中,经承运人证明,损失是由索赔人或者代行权利人的过错造成或者促成的,应当根据造成或促成此种损失的过错程度,相应免除或者减轻承运人的责任。

在《合同法》颁布之前,学者们通常认为,我国的违约责任以过错责任为归责原则,因而在赔偿损失上也就自然地适用过失相抵规则。但是,由于《合同法》对违约责任采取了严格责任原则,因此,过失相抵规则就存在着适用的疑问。为此,有学者建议用“责任相抵”的概念代替“过失相抵”,并指出:所谓责任相抵,就是当事人双方都存在违约责任,而根据各自应负的责任确定赔偿责任和赔偿范围。①这种看法虽有一定的道理,但所谓的责任相抵是解决双方都违约而各自承担责任问题的,其与过失相抵并不属于同一个问

题。因此,用责任相抵取代过失相抵并不十分恰当。那么,在我国《合同法》规定的违约责任制度中,过失相抵是否还有适用的余地呢?对此,我持肯定态度。因为:第一,《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在违约责任上采取了严格责任原则,同时又规定了过失相抵规则。《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第404条也规定,在债务人承担严格责任的情况下,也有过失相抵规则的适用。这说明,过失相抵与严格责任并非是一对天生的矛盾体。第二,在我国的一些特别法中,仍有关于过失相抵规则的规定。第三,即使在适用严格责任原则的情况下,如果债权人对违约损失后果具有过错,则减轻债务人的赔偿责任,也符合公平、诚实信用原则的精神。第四,过失相抵本来就是一种形容的说法,因此,在适用严格责任原则的情况下,在受害当事人一方有过错而减轻违约方的责任时,借用“过失相抵”的用语也未尝不可。

过失相抵规则的适用,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须债权人有过错。债权人的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形态,而不限于债权人的故意。债权人的过错既包括债权人自身的过错,也包括债权人的使用人、代理人和由其指定的履行合同的第三人的过错。例如,债权人住所变更而未及时通知债务人,为债权人自身有过错。债权人指定的接受债务人履行的第三人因疏忽而未及时验收债务人交付的标的物时,该第三人有过错。在这种情形下,也视为债权人有过错。第二,须债权人的过错行为促成损害的发生或者扩大。只有在债权人的过错行为与债务人的违约行为共同为违约所造成的损害的原因时,才能适用过失相抵规则。如果债权人的过错行为与债务人的违约行为各自造成不同的损害,则不适用过失相抵规则。至于债权人的过错行为与债务人的违约行为是同时发生的,还是先后发生的,则不影响过失相抵规则的适用。债权人的过错行为虽不是损害发生的直接原因,但其促成债务人一方违反合同而造成损害的,同样应适用过失相抵规则。例如,债权人于债务履行期限到来前变更住所未通知债务人,债务人也未作调查,致使债务人陷入履行迟延。于此情形下,债权人的行为虽不是债务人履行迟延所造成损害的直接原因,也应适用过失相抵规则。

五、违约损害赔偿额的计算

在违约责任中,赔偿责任有约定损害赔偿和法定损害赔偿之分。在约定损害赔偿的情况下,违约方应当按照合同中预定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确定赔偿额。在没有约定损害赔偿的情况下,即发生法定损害赔偿。在法定损害赔偿的情况下,赔偿额基本上有具体计算方法和抽象计算方法两种。

具体计算方法又称为主观计算方法,是指根据受害人具体遭受的损失、支出的费用来计算赔偿额的方法;抽象计算方法又称为客观计算方法,是指按照当时社会一般情况而确定赔偿额的计算方法。上述两种计算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将受害方的主观因素加以考虑。具体计算方法旨在恢复权利人实际遭受的全部损失,它着眼于具体的实际情况,也就是以合同未违反情况下非违约方所应得到的全部利益为其损害额。抽象计算方法并不注重非违约方的特定损失,但却要给当事人以一个合理的赔偿。①关于具体计算方法和抽象计算方法,《国际商事合同通则》都作了规定。《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第7.4.5条规定:“在受损害方当事人已终止合同并在合理时间内以合理方式进行了替代交易的情况下,该方当事人可对原合同价格与替代交易价格之间的差额以及任何进一步的损害要求赔偿。”这里所规定的就是具体计算方法。《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第7.4.6条规定:“在受损害方当事人已终止合同但未进行替代交易的情况下,如果对于合同约定的履行存在时价,则该方当事人可对合同价格与合同终止时的时价之间的差额以及任何进一步的损害要求赔偿。时价是指在合同应当履行的地点,对应交付之货物或就提供之服务在可比情况下通常所收取的价格,或者如果该地无时价,时价为可合理参照的另一地的时价。”这里所规定的就是抽象计算方法。

在我国,具体计算方法和抽象计算方法应如何适用,学者间存在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在我国合同法上,除了法律规范已明确规定以实际支出的费用为准确定赔偿损失额外,只要存在着市场价格或国家规定的价格,都可以采取“抽象的方法”确定赔偿损失额。②有人认为,在计算方法上应以客观方法为主,以主观方法为辅,其理由是:第一,在许多情况下,以客观的市场价格为标准有利于维护受害人的利益。第二,从举证责任来看,非违约方要获得赔偿必须证明实际损害的存在。客观计算方法以市场价格与合同价格之间的差额为损失额,比较容易举证证明。第三,从交易上考虑,采纳客观计算方法也是必要的。如对于运输合同,若按主观方法计算损失,则可能会妨碍交易活动。①还有人认为,抽象计算方法的一个前提条件乃在于抽象计算之依据标准的存在,而这一客观存在的标准通常表现为市场价格,因而抽象计算方法的普遍适用应该说是以市场以及市场价格的存在为基础的。加之,抽象计算方法具有方便快捷、避免举证烦琐的特点,因此,抽象计算方法有广泛的适用基础。虽然抽象计算方法代表着违约损害赔偿计算的发展趋势,但具体计算方法仍有存在的必要。在具体操作上,一方面,应允许当事人选择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可以适当地有条件地赋予法官以某些裁量权。②我认为,具体计算方法与抽象方法各有其存在

的价值,都可以作为计算损失赔偿额的标准。在不同条件下,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适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同时,也应允许受害人选择适用计算方法。

由于从损害发生时起到受害方最终得到赔偿止,可能要经历很长时间,而在此时间内,由于社会经济状况、物价水平、货币价值等都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计算受害方的赔偿额必须有一个时间界点。这一界点,就是赔偿损失算定的标准时。关于赔偿损失算定的标准时,各国判例、学说存在不同。例如,在英美法上,违约赔偿算定的标准时通常为违约时,适用“违约时规则”。但是,如果适用“违约时规则”会对原告造成不公平时,法院得基于其裁量权以裁判日或者违约和裁判之间的其他时日作为标准判决赔偿。在日本法上,判例上存在着损害原因发生标准时说、履行期标准时说、合同解除时说、中间最高价格或债权人任意选择标准时说、口头辩论终结时说、折衷综合判断说等不同主张。③在我国,学者们对赔偿损失额算定的标准时,也存在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原则上应以非违约方知道违约的时间的价格计算。一方面,非违约方知道违约以后,有权立即提出请求,如果他不提出请求,则造成的利益损失应由其自行负担;另一方面,从知道违约时间起,非违约方应有义务防止损失扩大,如果未尽此义务,也应由非违约方自行承担损失。④有人认为,赔偿损失算定的标准时应采取多元制,由债权人选择以什么时点作为计算损害赔偿的标准时,如债务不履行时、解除时、中间最高价格时、提起诉讼时、口头辩论终结时等。①我认为,赔偿损失算定的标准时,首先应以当事人的约定或法律的规定为准。就是说,如果当事人或法律对赔偿损失额的计算规定了计算时间的,应以当事人约定或法律规定的时间为计算标准。例如,根据《合同法》第312条规定:在货物运输过程中,货物的毁损、灭失的赔偿额,当事人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当事人又达不成协议,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交易习惯也不能确定的,按照交付或者应当交付时货物到达地的市场价格计算。在法律没有规定的情况下,赔偿损失算定的标准时,应以有利于债权人为出发点。因此,标准时点的界定不应以某一固定的时间为标准,应允许债权人选择,但最迟以提起诉讼时为止。就是说,在提起诉讼之前的任何时间内,债权人都有权以有利于自己的某一时间为赔偿损失算定的标准时。口头辩论终结时之所以不能作为最迟的计算时,是因为:第一,按照我国的诉讼制度,债权人在提起诉讼时,必须提出明确的诉讼请求。如果债权人要求赔偿损失的,则应提出明确的赔偿数额。否则,不利于法院计算诉讼费用。第二,如果债权人在起诉时明确了赔偿数额,而在口头辩论终结时,损失额发生了变化,则在损失额降低时,不会产生太大问题。但在损失额增加时,如果债权人提出增加赔偿额的请求,则法庭必须再进行审理。这样,势必会影响办案效率。第三,以口头辩论终结时

上一篇:关于举办2011年度绵阳市造价从业人员下一篇:人教版(新)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