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二级公共基础知识

2024-07-25

vb二级公共基础知识(共8篇)

篇1:vb二级公共基础知识

数据结构的基础知识

数据结构的定义:指数据对象及其相关关系和构造方法。

结构是指结点之间的关系,数据结构就是在结点的优先集合和关系的有限集合。

数据结构的逻辑结构是指结点和结点间的相互关系。

数据结构在计算机的存储内容,一般包括结点的值和结点间的关系,数据结构的存储形式就是数据的存储结构。

数据结构按逻辑关系的不同分为线形结构和非线性结构两大类,非线性又分为树形结构和图结构,树形结构又分为树结构和二叉树结构。2 线性表

线性表是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数据结构,它是由相同类型的结点组成的有限序列。线性表最重要的性质是线性表中结点的相对位置是确定的。

线性表常用的运算有4种:查找运算、插入运算、删除运算和其他运算。

线性表的存储方式主要有:

1)顺序存储:能直接访问线性表中的任意一个结点。2)链接存储:用单链表存储线性表。3 栈和队列的含义

栈是只允许在同一端进行插入和删除运算的线性表。

队列是只允许在一端进行插入运算,另一端进行删除运算的线性表。4 数组和字符串的特点 数组是最常用的数据结构之一,一般用于描述顺序存储的线性表。数组有固定个数的元素组成,全部元素的类型相同,元素按照顺序存储。每个元素对应一个下标,数组元素按数组名和元素的下标引用,引用数组元素的下标个数称为数组的维数。最常用的是二维数组。5 树的基本概念、存储结构和遍历

树是一种多分支、多层次的数据结构,有一组结点组成。树是由一个结点或多个结点组成的有限集T,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有一个特定的结点,称为根结点

2)其余的结点分成m个互不相交的有限集T0等,每个集合都是根结点的子树。

树的定义是递归的,即一棵树是由子树组成,子树由更小的子树构成。树的存储结构:树是非线性的结构,有多种实用的存储结构,最常用的是标准存储形式和带逆存储形式。

树的遍历方法有4种:树的前序遍历、树的后序遍历、树的层次遍历、访问树中所有的叶子特点。6 二叉树的基本概念及遍历

二叉树是一个有限的结点集合,该集合或者为空,或者有一个结点及其两棵树不相交的左右二叉子树组成。

二叉树的遍历:前序遍历,中序遍历、后序遍历。7二叉查找树

查找树便于链接存储,还能实现快速查找。或者为空,或者满足以下3个条件:A 该树根结点的左子树非空,其左子树所有结点的键值都小于该树根结点的键值。B该树根结点的右子树非空,其右子树所有结点的键值都大于该树根结点的键值C该树的根结点的左子树和右子树均为查找树。8 关于排序与查找,散列表

对于有N个结点的线性表,将结点中某些数据项的值按递增或递减的次序,重新排列线性表结点的过程,称为排序。

查找就是在案某种数据结构形式存储的数据集合中,找出满足指定条件的结点。

散列表又称杂凑表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查找技术。由于查找码与结点在数据结构中的位置不存在确定关系,查找只能通过对查找码与结点的关键码的反复比较来实现。第二章 程序设计基础知识 1程序设计的方法与风格

程序设计的方法主要是结构化程序的设计,集体有面向数据流的方法和面向数据结构的方法。数据结构既影响程序处理的结构又影响程序处理的过程。

程序设计风格主要是指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主要是指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过程进行编程的一种方法,而面向对象的主要是强调程序的功能模块化,同时引入了继承、多态的概念,使程序易于编写和维护,最适合规模较大的软件。2 结构化的程序设计

结构化的程序(SP)设计采取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设计方法和单入口单出口的控制结构。其设计方法符合抽象和分解的原则。其控制结构使程序的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执行过程一致。3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及相关概念

面向对象方法是一种支持模块化设计和软件重用的编程方法。它把程序设计的主要活动集中在建立对象和对象之间的联系上,其基本思想是封装性和可扩展性。以软件设计的对象为基础。

对象:在计算机系统中,指一组属性以及这组属性上的专用操作的封装体。一个对象通常可由对象名,属性和操作3个部分组成。封装:是一种信息隐蔽技术,用户只能看见对象封装界面上的信息,对象的内部实现对用户是隐蔽的。其目的是使对象的使用者和生产者分离,使对象的定义和实现分开。

属性:对象的特性,是对象外观及行为的特征。

方法:对象所具有的功能。每一个对象的属性,只能通过特定的操作来存取或者修改,这种特定的操作就是方法。

继承:在某个类的层次关联中,不同的类共享属性和操作的一种机制。一个子类可以只有唯一的一个父亲,被称为单一继承,一个子类也可以由多个父亲,从多个父亲中继承特性,叫多重继承。

多态性:指同一个操作作用于不同对象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产生不同的执行结果。

动态绑定:在运行过程中,当一个对象发送信息请求服务时,要根据接收对象的具体情况将请求的操作与实现方法连接。

第三章 软件工程基础知识 1软件生存周期各阶段的任务

软件生存周期指软件定义、软件开发和软件维护等阶段组成的全过程。

A定义阶段;确定系统的逻辑模型,产生有需求规格说明书

B开发阶段:软件设计、编码和测试3部分。软件设计分为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编码是用某种程序语言为每个模块编写程序,产生的文档有程序清单。软件测试的任务是发现软件中的错误加以纠正。C维护阶段: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或扩充其功能,改善其质量,产生的文档有维护计划和维护报告。2 软件设计的原则

1)抽象原则;抽象的最低层次就是实现该软件的源程序代码。过程抽象和数据抽象是常有的两种抽象手段。2)模块化原则:

3)信息隐蔽原则:对提高软件的可修改性、可测试性和可移植性有重要作用。4)模块独立的原则 3软件测试

软件测试的目的是尽可能多的发现软件产品中的错误和缺陷。白盒测试主要检查程序中的逻辑通路

黑盒测试主要检查程序的功能是否符合规格说明书的要求。大多的软件生产者使用Alpha测试和Beta测试,后者的开发者通常不在场。4软件开发工具和环境 软件工具是指用来辅助软件开发、运行、维护、管理和支持等过程中活动的软件。大多包括检测机制。

软件开发环境则把一组相关的工具集成在环境中,提供数据集成、控制集成和界面集成等机制。第四章 数据库的基础知识 1数据库

数据库:是存储在一起的相关数据的集合,能为各种用户共享,具有最下冗余度,数据间的联系密切,由较高的程序与数据独立性。数据库管理系统:指位于用户和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数据库的方法,包括数据库的建立、查询、更新及各种数据控制。它是DBS的核心部分。

数据库系统:是实现有组织地,动态的存储大量关联数据,方便多用户访问的计算机软、硬资源组成的系统,即采用了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系统。2 数据模型

常有的数据模型有两种:一种是独立于任何计算机系统的模型,完全不涉及信息在计算机系统中的表示,称为“概念数据模型”。最著名的模型是“实体联系E-R模型”。另一种数据模型直接面向数据库的逻辑数据结构,被称为“基本数据模型”。

基本数据模型主要有层次、网状、关系三种模型。层次模型时用树型结构来表示实体类型及实体间联系的数据模型。网状模型用丛结构表示,关系模型用表格结构表示实体集,用键表示实体间的联系。网状模型采用有向图,层次模型采用树,关系模型采用二维表。在搜索数据时,层次模型采用单向搜索法,网状模型采用可从任一结点开始且沿任何路径搜索,关系模型则是通过对关系进行运算实现的。3 关系代数

关系数据库的数据与更新操作必须遵循实体完整性规则、引用完整性原则、用户定义完整性原则。

关系代数是以集合代数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以关系为运算对象的一组高级运算的集合。

关系代数的5种基本操作;并、差、笛卡儿积、投影和选择。关系代数的4种组合操作;交、联接、自然联接和除法。

4在数据库中,用概念模式描述全部数据的整体逻辑结构,负责物理结构与逻辑结构的定义和修改的人员是数据库管理员。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定义语言的功能是描述数据库的结构,为用户建立数据库提供手段。在人事管理系统中,规定工程师的基本工资和奖金不能超过1500元,这样的数据完整性约束条件称之为用户定义完整性。在关系数据库的逻辑设计阶段,需将E-R模型转换为关系数据模型。

篇2:vb二级公共基础知识

标签、文本框: 1(1)、3(1)、4(2)、5(1)、9(1)、11(1)、20(2)、21(1)、28(1)、29(1)、30(1)、31(1)、32(2)、34(2)、36(1)、38(1)、40(2)、44(2)、45(1)、47(1)、50(2)

滚动条:1(2)、9(2)、15(2)、17(1)、18(2)、21(2)、23(1)、24(2)、32(1)、37(2)、38(2)、42(2)、46(1)、47(2)

图形:2(1)、10(2)、16(1)、46(2)

菜单:2(2)、4(1)、7(2)、8(2)、14(1)、17(2)、19(1)、22(2)、35(1)、39(2)、41(2)、44(1)、49(2)

图片框、图像框:5(2)、7(1)、11(2)、12(2)、13(1)、29(2)、31(2)、36(2)、48(2)、50(1)

控件数组:6(1)、20(1)、22(1)、25(1)、37(1)、39(1)

计时器:6(2)、25(2)、48(1)

列表框、组合框:8(1)、14(2)、19(2)、28(2)、35(2)、43(1)

单选按钮、复选框:10(1)、12(1)、18(1)、33(1)、45(2)

通用对话框:13(2)、26(1)、41(1)

命令按钮:15(1)、16(2)、23(2)、24(1)、26(2)、30(2)、34(1)、40(1)、42(1)、43(2)、49(1)

文件系统控件:33(2)

篇3:vb二级公共基础知识

2004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对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试科目设置、考核内容、考试形式进行了全面调整。二级考试除了考试科目有所增减以外,还统一增加了公共基础知识部分,包括基本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设计方法,软件工程和数据库设计等基础知识[2]。

本文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在介绍2006年至2008年6次考试中二级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基础上,阐述了应对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复习策略,供考生参考。

1 考试题型

二级公共基础知识由选择题(占66.7%)和填空题(占33.3%)两大部分组成,分值30分,其中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填空题5题,每题2分,共10分。公共基础知识部分占二级笔试试卷的30%,不涉及上机操作。

2 对以往考试的分析

历年特别是近几年的试题是最好的复习资料,因为它针对性强,而且不排除同样的题目会再次考到的可能性。笔者对近3年来六次考试中的试题进行了分析比较,对公共基础知识中各部分考察的分值与比率如表1所示:

由此表分析可知:公共基础知识中,数据结构与算法部分所占比例最大,每次考试在5至7题之间;软件工程部分次之,在3至5题之间;数据库基础部分在3至5题之间;程序设计方法最少,在0至2题之间。

通过对近三年考试试卷的分析,公共基础知识部分出现重复考察知识点的可能性较大,而且有些知识点每次考试必考,考生应该对这些重复考察的知识点做重点掌握。笔者分析了近3年的试卷,发现以下知识点是经常考的,也是考生容易失分的地方:

2.1 数据结构与算法部分

(1)栈与队列的特性:该知识点在6次考试中考了6次,每次必考,但是考查的内容非常基本,都是概念方面的内容。考生只要牢固掌握栈和队列的基本性质就可以保证不失分。栈是一种具有先进后出(FILO)或者后进先出(LIFO)特性的线性表,具有记忆作用,只在一端(栈顶)进行删除(出栈)和插入(入栈)的操作,可以有顺序栈和链栈两种存储结构;队列是一种具有先进后出(FIFO)或者后进后出(LILO)特性的线性表,在一端(队尾)进行插入(入队)操作,在另一端(队头)进行删除(出队)操作,队列可以首尾相连形成循环队列。

(2)二叉树的遍历:该知识点在6次考试中考了4次,考试的频率很高,得分率却很低,原因出在考生对递归思想的理解不透彻上。对二叉树进行遍历有三种基本方法:前序是根-左-右;中序是左-根-右;后序是左-右-根。一般来说,前序遍历相对简单,中序和后序相对来说较难,考生在做此类题目的时候关键是要用递归的思想也就是自身调用自身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建议考生在复习此部分的时候,多做做题目,熟练掌握二叉树的遍历方法。

(3)二叉树的性质:该知识点在6次考试中考了5次,考试的频率相当高。其实复习这一部分的时候,考生只需要掌握这几点就可以了:二叉树的度只有3种,度为1、度为2和度为0;度为2的结点要比度为0的少1个;二叉树的第n层最多只有个结点;层数为n的二叉树最多只有-1个结点。熟练掌握二叉树的这几点性质,考试题型无论怎么变也不怕。

(4)查找问题:该知识点在历次考试中都有所涉及,考查的频率比较高。但是考生只需要掌握顺序查找和二分(折半)查找的特性就可以轻松应付。顺序查找适用于链表和顺序存储的无序表,假设表长为n,最坏情况下查找次数为n;二分查找只适用于顺序存储的有序表,不能用于链表,假设表长为n,最坏情况下查找的次数为。

(5)排序问题:该知识点考试的频率比较高,在历次考试中也有所涉及,考生得分率比较低,是数据结构的一个难点问题。我们可以将排序的方法按照最坏情况所需的比较次数进行分类:假定表长为n,冒泡、快速、简单插入、简单选择,这几类排序方法最坏情况下需要比较的次数为n(n-1)/2;希尔排序需要;堆排序需要n。考生不需要掌握具体的排序方法是什么,只需要掌握以上三点就足以应付考试。

2.2 程序设计方法

(1)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该考点在以往考试中经常出现。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包括以下几点:把程序的可读性放在第一位,而效率是其次,在程序添加必要的注释;语句结构清晰,使用顺序、选择、循环三种基本结构来写程序。

(2)结构化程序设计原则:考生只需掌握以下四点:自顶向下;逐布求精;模块化;限制使用GOTO语句,特别需要注意第四点,不是不使用GOTO语句,而是限制使用,在一些情况下,GOTO语句还是需要的。这四点掌握理解以后,无论题型以什么形式出现,都不会有什么问题。

(3)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该考点在历次考试中也有所涉及,但考试的频率不高,考生需要理解对象与类之间的关系:对象是类的实例化,类是对象的抽象,以及面向对象的几个特性:分类性、继承性、封装性、多态性和使用消息通信。

2.3 软件工程

(1)软件的定义:该知识点在今年的考试中经常出现。在学习软件工程知识之前,考生对软件的理解很狭隘,认为软件就是程序。其实软件是程序、文档以及数据的集合。

(2)模块的独立性:该知识点在6次考试考了3次,考试的几率比较高。模块的独立性由两个指标来衡量:耦合与内聚。耦合是衡量模块之间关联的紧密程度的,内聚是衡量模块内部各元素结合的紧密程度的,模块的独立性越高,追求的是低耦合,高内聚。

(3)软件测试:该知识点在6次考试中考了5次,几乎每次必考。考生需要掌握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发现软件存在错误,基本的测试方法有两种: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黑盒测试又叫做功能测试,是测试软件的外部功能的;白盒测试又叫做单元测试,是测试软件内部实现逻辑的。软件测试应该由程序的编写者之外的人员来进行测试,测试之后改正错误的过程叫做调试,软件经过调试以后还需要进行再次测试。

(4)软件工程过程中使用的工具:该知识点在6次考试中也有所涉及。考生应该掌握软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所使用的不同工具:需求分析阶段使用数据流图(DFD)和数据字典(DD),详细设计阶段使用程序流程图(PFD)、N-S图(盒图)、PAD图、判定树(表)以及伪代码(PDL)。

2.4 数据库基础

(1)E-R图:E-R图也叫做实体联系图,E-R图的组成部分有:实体,使用矩形表示;联系,使用菱形表示;属性,使用椭圆表示。联系一共有三种: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这些知识点在以往的考试中也经常会碰到。

(2)数据库系统(DBS)的组成:该考点在以往的考试中有所涉及,考生应该了解数据库系统(DBS)由数据库管理软件(DBMS)、数据库管理员(DBA)和数据库(DB)组成,其中数据库管理软件(DBMS)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

(3)关系运算:该知识点在6次考试中考了4次,考试的频度比较高。考生应该掌握关系运算中交、并和差这三种基本的运算方法。了解连接、选择和笛卡尔积运算的特性。

(4)三级模式:数据库的三级模式是指概念模式、内模式和外模式。概念模式是数据库系统中全局数据逻辑结构的描述,全体用户公共数据视图;内模式是用户的数据视图,也就是用户所见到的数据模式;外模式又称物理模式,它给出了数据库物理存储结构与物理存取方法。

以上是在公共基础知识中经常考查的一些知识点,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知识点经常不是单独考查,而是与别的知识点结合起来考查,特别是软件过程和数据库基础,考查的知识点比较松散,考生应该全面掌握,着重理解。

3 复习策略

公共基础知识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考生来说难度较大,特别是数据结构和算法部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笔者根据多年来辅导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经验和对以往考试的总结,提出以下几条复习方法与策略,供考生参考。

3.1 紧扣考试大纲,进行全面记忆

2004年新大纲增加了公共基础知识的考核,这部分内容涉及的面较广,包括基本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设计方法,软件工程和数据库基础知识等方面。对于这部分知识,考生要按照大纲规定的知识点,多看相关资料,了解得越多越好。虽然不要求精深,但是要面面俱到。

3.2 重点内容联系实际帮助理解

在公共基础知识中,有些难点内容,如二叉树的特性和遍历、面向对象的概念和特性以及数据库的三级模式,这些内容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考生来说,灵活使用的难度较大。我们在复习时候可以与实际生活中的现象结合起来。比如,二叉树问题我们可以与族谱联系;对象我们可以与实体联系,对象的继承性与多态性我们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相应的例子;数据库的三级模式我们用学校这个概念来帮助理解,学校外面的人看到的学校属于概念模式、学生所接触到学校的是内模式,而学校的教师所看到是学校的内部机制,也就是外模式。使用生活中的实际现象来解释计算机学科中的知识,可以帮助考生更加牢固和透彻的理解。

3.3 多做练习,高度重视以往的真题

通过我们对以往真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公共基础中有些知识点是多次考到,而且可以预计在以后的考试中一定还会再出现。因此考生应该高度重视以往的真题,在复习的时候,要将以往的真题拿出来再多做几遍,牢固的掌握其中的知识点。利用掌握的知识点,举一反三来解决考试中遇到的问题。

4 结论

以上针对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公共基础知识部分进行了分析,旨在向考生提供相应的复习方法与策略,为从事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辅导工作的读者提供经验借鉴。

摘要:对近几年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公共基础知识的试题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了常考的知识点,阐述了具体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公共基础知识(2004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4:vb二级公共基础知识

[关键词]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NCRE 公共基础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简称为NCRE)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共分为一至四级四个等级。从1994年开办至今,NCRE已成功举办29次考试,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在2004年,NCRE二级考试进行重大改革,并从2005年开始在笔试中新增公共基础知识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当前计算机多领域基础学科的了解情况。

改革后的NCRE二级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的考试方式为笔试,它与Visual Basic语言程序设计 (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或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的笔试内容合为一份试卷,其中公共基础知识有l0道选择题和5道填空题,共计30分。

新增的公共基础包括计算机四门重要基础学科的基础知识,分别是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工程基础和数据库设计基础。公共基础以数据结构与算法知识为考试重点,在一次考试的笔试中会出现5~6个题目,而程序设计基础所占比重最低,一般一次考试中大约有1个题目,其余两部分内容分值接近,一般各有4~5个题目。笔者通过对2005年4月至2009年3月共9次NCRE二级笔试真题的公共基础知识分值分布进行统计得知,这四部分内容在公共基础中各自约占比例为,数据结构与算法41%,程序设计基础8%,软件工程基础27%,数据库设计基础24%。

目前,参加NCRE二级考试的考生以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现役军人和社会青年为主,但他们未曾系统学习这四门学科知识,所以在短期备战等级考试的过程中,学习难度很大。下面就公共基础四部分知识考题的特点,结合笔者近几年从事的NCRE培训工作经验,浅析二级公共基础每部分的备考策略。

1.数据结构与算法

数据结构与算法属计算机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也是一门比较难的专业课。数据结构与算法主要讨论如何有效提高程序效率,并对较复杂的问题提出求解的方法。考生在复习、备考这部分内容时以“理解为主,记忆为辅”为基本原则。

这部分知识考核的重点是二叉树。二叉树考点主要包括:

(1)二叉树遍历

二叉树遍历考题一般有两种题型。其中最常见题型是给定一棵二叉树,求其某一种遍历序列。考生只要熟练掌握了二叉树的三种遍历形式,这种题可迎刃而解。二叉树的三种遍历均采用递归方式实现,所以考生需从根本上理解递归思想。第二种题型是已知一棵二叉树的某两种遍历序列,求第三种遍历结果。这种题难度较大,考生需首先构建出该二叉树,然后根据二叉树的遍历方式,才能给出求解结果。此类考题偶有出现,但考生亦不可小视。

(2)二叉树结点

二叉树结点是最常考知识点,常见题型为给出某些条件,求二叉树叶子结点个数或二叉树总结点个数。此类考题的考点是二叉树性质,考生需熟练掌握与二叉树相关的重要性质。若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忘记或不确定某性质具体描述,可画出一棵简单二叉树,并自行推导,也可以根据题意,直接画出题目对应二叉树,然后求出对应结点个数。

数据结构与算法除重点考查二叉树知识外,排序和查找部分知识也常有涉及。排序主要以计算时间复杂度的形式考核;查找则以考核计算最佳/最坏情况下比较次数为主。在数据结构里常探讨的三大类排序方法中,交换类(冒泡和快速)排序、插入类(简单插入排序和希尔排序)以及选择类排序(简单选择排序法),在最坏情况下比较次数均是n(n-1)/2次,唯有选择排序法中的堆排序在最坏情况下的比较次数是nlog2n次(n为待处理数据量)。对这部分知识,考生记住此规律即可。

本章还可能出现的考点有线性结构/非线性结构的特点,栈和队列的基本概念,顺序存储与链式存储的区别等,此类知识点主要以概念的形式考查,考生需要仔细看书并理解。

2.程序设计基础

程序设计基础介绍程序设计思想和程序设计方法。本部分内容对考生要求最低,涉及知识点有结构化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顺序、选择和循环)、面向过程程序设计(OPP)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OOP)的思想,以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中的相关概念(类与对象的概念,面向对象的封装、继承和多态等三要素)。考生在较短时间内便可记住此类概念。

3.软件工程基础

软件工程基础简介了规范化开发软件开发的方法。与程序设计基础类似,本章内容也属记忆性的知识点。软件工程基础有三大考点。考点一是软件工程相关概念。包括软件、软件工程、软件生命周期和软件开发阶段等概念。本考点分值约为30%;考点二为软件开发方法。包括结构化分析方法及结构化设计方法(即SA及SD)和软件开发各阶段所使用工具等。此考点约占50%分值,信息量较大;考点三是软件测试,约占20%。考生需将相关概念及规则熟记,在以后有机会从事软件开发工作时,这些知识将得到深刻理解。

4.数据库设计基础

数据库是当前软件数据处理的核心,目前大部分软件都是基于数据库的,因此,学习数据库知识将有助于软件开发。本章考核的重点是关系模型、关系代数及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其余的知识点了解即可。其中数据库设计和数据库管理部分知识可结合软件工程同步学习,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在本章考点中,除关系代数会考一些简单的计算问题,需理解,其余均以概念题形式考核,考生需仔细阅读。数据库设计基础的备考策略是“记忆为主、理解为辅”。

篇5:vb二级公共基础知识

2、算法的基本特征:可行性、确定性、又穷性、拥有足够的情报

3、算法设计基本方法:列举法、归纳法、递推、递归、减半递推技术、回溯法

4、用算法在执行过程中所需基本运算的执行次数来度量算法的工作量

5、插入类排序法:简单插入排序法、希尔排序法

6、数据结构作为计算机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和讨论一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数据集合中各数据元素之间所固有的逻辑关系,即数据的逻辑结构

(2)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各数据元素在计算机中的储存关系,即数据的存储结构

(3)对数据结构进行的运算

7、数据的逻辑结构:是指带有结构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8、数据结构应包含(1)表示数据元素的信息

(2)表示各数据元素之间的前后件关系

9、所谓数据的逻辑结构,是指反应数据元素之间逻辑关系的数据结构

10、选择类排序法:简单选择排序法、堆排序法

11、根据数据结构中各数据元素之间前后件关系的复杂程度一般将数据结构分为两大类型:线性结构与非线性结构

12、如果一个非空的`数据结构满足下列两个条件

(1)有且只有一个根结点

(2)每一个结点最多有一个前件,也最多有一个后件则称该数据结构为线性结构,又称线性表

13、线性表是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数据结构

14、非线性表有以下结构特征

(1)有且只有一个根结点a1,它无前件

(2)有且只有一个终结点An,它无后件

(3)除根结点与终结端外,其他所有结点有且只有一个前件,也有且只有一个后件, 线性表中结点的个数n称为为线性表长度,当n=0时,称为空表

15、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具有两个基本特点

(1)线性表中所有元素所占的存储空间是连续的

(2)线性表中各数据元素在存储空间中是按逻辑顺序依次存放的

16、顺序表的插入、删除运算

17、栈:是限定在一端进行插入与删除的线性表

18、栈是按照“先进后出”或“后进先出”的原则组织数据的,栈也被称为“先进后出” 表或“后进先出”表

19、栈中的个数=bottom-top+1 (用值大的减值小的再加一)

Top=0表示栈空 top=m表示栈满

支持子程序调用的数据结构是栈栈的基本运算有三种:入栈、退栈、与读栈顶元素

20、队列:是指允许在一端进行插入、而在另一端进行删除的线性表

21、队列称为“先进先出”或“后进后出”的线性表

22、对列空与对列满的条件:队列空的条件为s=0,队列满的条件为s=1且ftont=rear

23、入队运算、是指在循环队列的队尾加入一个新元素

退队运算、是指在循环队列的排头位置退出一个元素并赋给指定的变量

24、线性表的链式存储式结构称为线性链表、

25、(1)在线性链表中查找指定元素

(2)线性链表的插入、是指在链式存储结构下的线性表中插入一个新元素

(3)线性链表的删除、是指在链式存储结构下的线性表中删除包含指定元素的结点

26、树是一种简单的非线性结构

27、树这种数据结构的基本特征

(1)在树结构中每一个结点只有一个前件,称为父结点没有前件的结点只有一个,称 为树的根结点,简称为树的根。

(2)在树结构中,每一个结点可以有多个后件,它们都称为该结点的子结点。没有后 件的结点称为叶子结点

(3)在树结构中,一个结点所拥有的后件个数称为该结点的度。叶子结点的度为0在 树中,所有结点中的最大的度称为树的度

28、树的最大层次称为树的深度

29、在树中,以某结点的一个子结点为根构成的树称为该结点的一颗子树,叶子结点没有子树

30、二叉树,是一种很有用的非线性结构

31、二叉树的特点:(1)非空二叉树只有一个根结点

(2)每一个结点最多有两颗子树,每一个结点的度最大为2

32、二叉树的基本性质:(1)在二叉树的第k层上,最多有2的k-1次方(k>=1)个结点

(2)深度为m的二叉树最多有2的m次方-1个结点(深度为m的 二叉树是指二叉树共有m层)

(3)在任意一棵二叉树中,度为0的结点(即叶子结点)总是比度 为2的结点多一个

(4)具有n个结点的二叉树,其深度至少为【log2N】+1,其中【log2N】 表示取其整数部分

33、满二叉树与完全二叉树(1)满二叉树:除最后一层外,每一层上的所有结点都有两个 子结点

(2)完全二叉树:除最后一层外,每一层上的结点树均达到最 大值,在最后一层上只缺少右边的若干结点

34、完全二叉树的性质:(1)具有m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的深度为【log2N】+1

(2)设完全二叉树共有n个结点

35、计算机中二叉树通常采用链式存储结构

36、二叉树的遍历:是指不重复地访问二叉树中的所有结点

(1)前序遍历(2)中序遍历(3)后序遍历

37、二分法查找只适用于顺序存储的有序表。二分法查找只需要比较log2N次而顺序查找需要比较n次

38、交换类排序法:冒泡排序法、快速排序法

全国计算机知识科普

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必须考公共基础知识,计算机二级考核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使用一种高级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以及上机调试的基本技能。

考试科目:语言程序设计(C、C 、Java、VisualBasic、WEB)、数据库程序设计(VisualFoxPro、Access、MySQL)、办公软件(MSOffice高级应用)共九个科目。新增“MySQL数据库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MSOffice高级应用”三个科目。二级Delphi科目将从2013年上半年开始停考,不再接受新考生报名,该次只接受补考考生报名,从第38次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2013年9月)起,不再开考。

考试形式:完全采取上机考试形式,各科上机考试时间均为120分钟,满分100分。总分达到60分,可以获得合格证书,没有获得合格证书的考生,不再安排补考,需以新考生身份报名参加考试。参加2013年3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7个科目补考的老考生,仍按照传统模式参加补考。

获证条件:通过二级科目考试。

题型及分值比例:①选择题40题,40%;②程序设计题3题,60%。

计算机二级C语言考试包括公共基础知识。

二级C

公共基础知识,DOS命令,计算机组成原理,多媒体、数据库操作、计算机网络、C语言程序设计、上机考试。

计算机二级考什么内容

计算机二级考试包括二级C,二级C++,二级VB,二级VFP,二级Access,二级Java,二级office等科目。其各科目具体考试内容如下:

二级C:DOS命令,计算机组成原理,多媒体、数据库操作、计算机网络、C语言程序设计、上机考试。

二级C++:按照新大纲需要学习的内容有:C++语言概述、C++语言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基本控制语句、数组、指针与引用、函数、类和对象继承、模板等内容。

二级VB:按照新大纲,需要学习的内容有:VB基本概念、集成开发环境、可视化编程方法、基本输入输出、常用控件功能及使用、VB控制结构语句等。

二级VFP:需要学习的内容有:数据库系统与VFP基础知识、数据库基本操作、结构化查询语言SQL、VFP程序设计、设计器和项目管理器使用等。

二级Access:按照新大纲,需要学习的内容有:数据库系统、数据库和表、数据库查询窗体、报表、数据访问页、宏、模块等。

二级Java:按照新大纲,需要学习的内容有:JAVA语言概论、JAVA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流程控制、类、数组和字符串操作、异常处理、输入输出及文件操作、线程与对象串行化、编写图形用户界面、applet程序设计:J2SDK的下载和操作、JAVA的应用。

二级office:按照新大纲,需要学习的内容有:计算机的基础知识,Word的.功能和使用,Excel的功能和使用,PowerPoint的功能和使用。

计算机二级证书的含金量高吗

1、大学毕业时,去北京,上海等地落户时必须证书之一。

2、报考公务员,部分地区、部分职位的要求的门槛之一。

3、医院、银行、教师、企业技术人员等需要评定职称的工作人员,在工作后可以不用考职称计算机,直接评定职称。

4、就业时,多一个证书可以增加就业砝码。

5、读研时,也许能帮你找个好导师。

6、部分高校要求必须要过全国计算机二级才能拿到学位证。

篇6:vb二级公共基础知识

基本要求

1.掌握算法的基本概念。

2.掌握基本数据结构及其操作。

3.掌握基本排序和查找算法。

4.掌握逐步求精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

5.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应用相关技术进行软件开发的能力。

6.掌握数据库的基本知识,了解关系数据库的设计。

考试内容

一、基本数据结构与算法

1.算法的基本概念;算法复杂度的概念和意义(时间复杂度与空间复杂度)。

2.数据结构的定义;数据的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数据结构的图形表示;线性结构与非线性结构的概念。

3.线性表的定义;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及其插入与删除运算。

4.栈和队列的定义;栈和队列的顺序存储结构及其基本运算。

5.线性单链表、双向链表与循环链表的结构及其基本运算。

6.树的基本概念;二叉树的定义及其存储结构;二叉树的前序、中序和后序遍历。

7.顺序查找与二分法查找算法;基本排序算法(交换类排序,选择类排序,插入类排序)。

二、程序设计基础

1.程序设计方法与风格。

2.结构化程序设计。

3.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对象,方法,属性及继承与多态性。

三、软件工程基础

1.软件工程基本概念,软件生命周期概念,软件工具与软件开发环境。

2.结构化分析方法,数据流图,数据字典,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3.结构化设计方法,总体设计与详细设计。

4.软件测试的方法,白盒测试与黑盒测试,测试用例设计,软件测试的实施,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

5.程序的调试,静态调试与动态调试。

四、数据库设计基础

1.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

2.数据模型,实体联系模型及E-R图,从E-R图导出关系数据模型。

3.关系代数运算,包括集合运算及选择、投影、连接运算,数据库规范化理论。

4.数据库设计方法和步骤: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的相关策略。考试方式

公共基础知识有10道选择题和5道填空题共三十分

相关试题推荐

公共基础知识

[等级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笔试全真模拟试卷(9)

[等级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笔试全真模拟试卷(8)

[等级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笔试全真模拟试卷(7)

篇7:vb二级公共基础知识

A、显示当前活动窗口名

B、显示正在后台工作的窗口名

C、实际窗口之间的切换

D、显示系统所有功能

答案:D

2、在下列窗口与对话框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

A、所有窗口和对话框中都有菜单栏

B、所有窗口和对话框都能移动位置

C、所有窗口和对话框都能改变大小

D、对话框既不能移动位置也不能改变大小

答案:B

3、在WORD编辑状态中设置了标尺,可以同时显示水平标尺和垂直标尺的视图方式是( )。

A、普通视图 B、页面视图

C、大纲视图 D、全屏显示视图

答案:B

4、在EXCEL中,要使用复杂条件汇总一个冗长列表信息时,可使用( )。

A、数据记录单 B、数据透视表

C、列表 D、图表

答案:B

5、在EXCEL中,对工作表内容的操作就是针对具体( )的操作。

A、单元格 B、工作表

C、工作簿 D、数据

篇8:vb二级公共基础知识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在各个领域的迅速发展, 掌握计算机的操作和应用已成为人们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许多单位和部门在干部的录用、职务的晋升和职称的评定上都将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作为一项重要的依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 NCRE) 是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 (现教育部) 批准, 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 面向社会, 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1]。而计算机等级证书也成为了评价计算机能力水平的一个统一客观公正的标准。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 拥有计算机等级证书无疑会增加就业的筹码, 因此许多高校已将获取计算机等级证书作为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基本要求。

2. 公共基础知识的考核内容和分值比重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共设四个等级。其中二级定位为程序员, 其考核内容包括公共基础知识和程序设计[2]。在所有二级的考试科目中, 对公共基础知识都作统一要求, 使用统一的考试大纲和教程。因此, 分析公共基础知识部分的考核内容和其分值的比重尤为必要。

二级公共基础知识在各科考试中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占全套试题总分值百分之十的比重。其考核内容涉及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软件工程和数据库技术四大部分, 知识点又杂又多。然而, 通过对以往真题的分析和统计发现, 公共基础知识部分的涉及面虽广, 但难度不大, 考点也相对集中, 并且考核以概念和认识性内容为主, 理解性、应用性内容极少[3]。另外, 笔者对历年二级考试中公共基础知识部分的考点也进行了统计和汇总, 发现这四个部分考题出现的概率和所占的比重也略有不同, 其大致分布如下图1所示。

3. 公共基础知识的教学重点

二级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部分涉及的知识面广考点多, 无论是程序设计基础或是算法与数据结构, 软件工程或是数据库技术, 每一部分即使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都需要学习至少一个学期的时间。然而, 由于公共基础知识在二级考试中只占10%的分值比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花费大量的课时来进行讲解,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充分把握好考点作为重点讲授。同时, 由于所面对的学生大多不具有计算机学科的专业基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方法和手段, 对于涉及的知识点既要讲懂讲透, 使学生充分理解, 能够举一反三, 又不能过广过深, 以免偏离重点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产生畏难情绪从而挫伤学习兴趣。

3.1 算法与数据结构部分的教学

算法部分的教学重点主要在于使学生了解算法的基本概念以及算法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4]。此时,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1加到100”的问题来向学生逐步引入算法的概念、控制结构、描述方式和算法的基本特性。首先可以介绍算法就是对特定问题 (1加到100) 求解步骤的一种描述, 是指令的有限序列;接着可以介绍算法的控制结构分为选择、顺序和循环并与学生共同探讨本问题 (1加到100) 的求解思路以及解题过程中应当使用的控制结构;然后用程序流程图对求解思路进行描述, 并对比N-S结构化流图以及算法描述语言等其他算法的描述方式;在讲解流程图的同时也可以介绍算法的有穷性、确定性、可行性、拥有足够的情报等基本特性;最后, 可以举出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在孩童时期对该问题的求解故事, 来说明即使对于同一个问题的求解, 不同的算法也具有优劣性, 从而进一步引出并介绍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对于数据结构的部分, 教学的重点应在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数据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以及数据的运算 (检索、排序、插入和删除等) [4]。其又可进一步细分为:掌握数据的线性逻辑结构, 包括了线性表、堆栈和队列;掌握数据的非线性逻辑结构, 包括树与图;掌握数据的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的特点与区别等。

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方式, 仍可以实例教学法为主, 通过举出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 通过举例学籍档案管理系统中的“学生信息表格”来介绍线性结构 (线性表) 的特点和其相应的顺序存储和链式存储结构, 演示其在不同存储方式下进行查找、插入、排序与删除操作的灵活性并对比其时间复杂度, 从而使学生明确两种存储方式的区别与应用上的优劣;通过举例“排队买票”与“箱子装物”来引出队列与堆栈两种线性结构, 使学生明确其特点与出入方式;可以举例“家庭血缘关系”来说明树形结构的特点, 并扩展性地引入二叉树的概念与其几个重要性质、二叉树的遍历方式;通过举例教学计划中“课程开设顺序”来说明图形结构的特点和应用等。

由图1可知, 算法与数据结构部分在历年的二级公共基础知识考题中出现的比重约占50%, 因此, 在教学上, 教师应对这一部分的内容有所侧重, 力求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讲解, 使学生对这部分的内容搞懂搞透, 并能灵活运用。

3.2 程序设计基础部分的教学

程序设计基础部分的考点主要在于结构化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 其考核内容多以概念性为主。由图1可知, 其考点在历年真题中出现的比重最少。由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中的许多概念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因此, 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 笔者认为应要求学生以记忆性为主。教师只需对相关的概念进行基本的介绍和归纳, 不宜过多地深究, 以免使学生感到迷惑, 加重其学习负担, 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对这一部分只选择性地讲解了:结构化程序设计结构 (顺序、选择、循环) 和其基本原则 (自顶向下、逐步求精、模块化、限制使用goto语句) ;模块设计原则 (高内聚、低耦合)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几个基本概念 (对象、属性、方法、类、继承、封装、多态性) 等二级考试中较常出现的内容, 讲解方式上也是以概念性科普为主, 没有过多地牵涉更广更深的内容。

3.3 软件工程基础部分的教学

软件工程部分的考点较多, 也相对抽象, 因此在二级考试中考生失分较多。笔者总结这一部分的考点主要为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和目的 (提高软件生产率、提高软件质量、降低软件成本) , 与此对应的软件生产率低、质量差、成本高就是“软件危机”;软件工程的三要素 (方法、工具和过程) ;软件生命周期的6个阶段 (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测试、运行维护) 以及各阶段的目标 (例如软件测试目标为发现错误、软件调试目标为诊断和改正错误) 、文档 (例如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文档为可行性报告, 需求分析阶段文档为软件需求说明书等) 、工具 (例如需求分析阶段工具为DFD、DD、判定树和判定表, 详细设计阶段所用的工具为程序流程图、N-S图、PAD图等) 、方法 (软件测试方法有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等) 和步骤 (软件测试步骤为单元测试、组装测试、确认测试和系统测试) 等。根据题库统计, 以上知识点在二级考试题目中出现频率较高, 因此教师可在教学时作为重点讲解,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4 数据库设计基础部分的教学

数据库设计基础部分与软件工程部分一样, 知识点比较抽象, 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二级常考的知识点有:数据库 (DB) 、数据库系统 (DBS) 、数据库管理系统 (DBMS) 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DBMS提供的数据语言 (DDL、DML、DCL)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 (内模式、概念模式、外模式) ;数据的三种模型 (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 ;数据库的设计阶段 (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 以及其各阶段的任务 (如在概念设计阶段生成E-R图, 在逻辑设计阶段将E-R图转换为关系模式) ;E-R图中实体、属性、联系的表示法和三种联系 (1:1、1:M、M:N) ;传统的集合运算 (交与并) 与专门的关系运算 (选择、投影、笛卡尔积) 等。根据统计发现以上这六个方面的知识点在历届二级考试中频繁出现, 因此教学中也应当作为重点内容。

4. 结束语

总之, 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二级公共基础知识部分任务重课时少的特点, 认为教师可以围绕计算机等级考试来展开教学。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这样既可以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 又可以帮助其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

参考文献

[1]李联宁.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研究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 2011, 19:106-111.

[2]徐雪梅, 鲁松.高校各类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特点及应对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 27:52-53.

[3]王群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公共基础知识应对策略[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7, 05:1457-1459.

上一篇:苏轼赤壁赋的艺术风格下一篇:建筑公司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