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生产要素

2024-08-05

微观经济学生产要素(通用6篇)

篇1:微观经济学生产要素

全要素生产率与湖南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运用传统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对湖南近十多年来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得出技术进步尤其知识存量的增加对湖南的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要素投入的贡献很大;除去这两个因素外的.余下因素如制度变迁、人力资本的提高和产业转移对湖南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很大.湖南现实要素存量已大于均衡所需的要素存量,导致要素投入的不经济.由知识存量的增加所导致的技术进步中,单独的技术引进和研发对经济增长是负作用,而两者之间的交互项却是正作用,说明在技术引进的的基础上必须进行研发,才能达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对湖南来说,走“引进-吸收-提高”模式的技术进步是适宜的.

作 者:阮敏 RUAN Min  作者单位:株洲工学院,湖南,株洲,412008;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海,200439 刊 名:当代经济管理 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ECONOMY & MANAGEMENT 年,卷(期):2006 28(1) 分类号:F224.0 关键词:索罗模型   内生增长模型   全要素生产率   经济增长   实证分析  

篇2:微观经济学生产要素

作者:高鸣宋洪远

中国人口科学 期

一、引言

粮食是国民经济正常运转的基本保障,也是其他产业发展的物质保障。中国粮食已经连续多年增产,但能否持续增长值得关注。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粮食经济增长问题进行过许多的研究。比如,San等使用印度尼西亚1969~1990年的数据,发现粮食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农业投资政策和价格支持政策。姜长云(2005)提出中国的粮食经济增长与粮食安全需要从市场化和适度国际化中寻求突破。高鸣、宋洪远()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空间收敛和功能区差异,认为推广农机跨区作业和构建粮食技术推广平台可以促进粮食经济增长。Zhong等()使用成本系数法计算了中国粮食生产成本,认为当前中国粮食成本高于国际水平,应该降低成本促进粮食产量的持续增长。此外,还有学者针对粮食经济增长和粮食安全提出不同的思路及对策(朱晶,;Kumar等,;陈飞等,)。

粮食经济增长的测度方法主要集中在全要素生产率等方法上,现有文献主要关注粮食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测度,鲜有对粮食生产率进行多重分解。曾福生和高鸣(2012)使用SBM-Tobit两步法模型分析了中国31个省份的粮食生产效率,并分析了相关的影响因素。闵锐(2012)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分析了湖北各县域粮食生产情况,并从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两方面分析了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对湖北粮食经济增长的贡献。郭庆旺、贾俊雪(2005)通过1979~省级面板数据估算了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并认为导致全要素生产率低下的原因是技术进步率偏低,没有充分发挥生产能力。另外,部分文献关注全要素生产率的要素分解。例如,颜鹏飞、王兵()分析了1978~中国30个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结果发现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有促进作用。本文将结合新经济增长理论与拓展的Solow模型将粮食经济增长进行多重分解,运用改进的DEA模型中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1978~中国各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

二、研究理论与方法设计

(一)生产函数的模型构建

在分析粮食经济增长时,需要通过使用新经济增长模型具体分析各要素对粮食生产的贡献和作用,因此,本文设定生产函数为:

式(6)中,EC为技术变化,TC为技术进步,IC为要素驱动,JC为人力资本积累。而技术变化和技术进步是生产前沿面与全要素生产率的领域,为此引入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模型。

(三)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

目前中国农业的发展处在转型时期,更应注重农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则应该注重投入要素的节约,为此本文引入非径向的模型,且采用定向距离函数处理同时变化的投入与产出要素,即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简称ML指数):

式(7)中,X为投入要素,Y为产出要素,g为要素的松弛向量,表示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从t到t+1期粮食生产率的变化情况。ML指数被分解为技术进步率(TC)和技术变化率(EC)。ML指数大于1,表示粮食生产率提高。

三、变量选取与处理

(一)指标与变量选取

本文采用效率指标来测度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水平。首先,建立测度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指标体系(见表1)。其次,考虑到DEA方法对奇异值的敏感性和西藏数据的缺失,本文使用除西藏外的其他30个省份1978~20的面板数据。

(二)变量和指标处理

本文借鉴Hall等()的方法量化粮食生产过程中的人力资本情况,使用计算受教育年限。其中,表示各学历不同的学制年限①,表示该学历的总人口数。本文结合Psacharopoulos(2004)计算的教育投资回报系数,设定受教育年限在0~6年的系数为0.18,6~的为0.134,12年以上的为0.151(Henderson等,2005;匡远凤,2012)。使用该系数和计算出来的结果,结合式(2)可以得出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差异。1978~年各省不同学历毕业人数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ML指数值分析

本文在DEA方法中的ML指数模型下,针对30个省的1978~201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ML指数值计算。为了进一步分析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情况,本文结合了已有研究成果(钟甫宁、刘顺飞,;陆文聪、黄祖辉,2004)和近年来的粮食产销情况,将除西藏外的30个省分为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平衡区②(见表2)。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以下特点。

1.中国粮食生产率水平有了较大提升。1978~2013年,全国粮食ML生产率指数值大于1的情况出现了20次,占57.14%,而全国及各功能区的ML指数平均水平也分别大于1。说明粮食生产率总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主要原因为:(1)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1990年,农业劳动力中未受过教育的比例为20.73%,随着教育的普及,该指标降到的5.47%,此外,具有高中(或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业劳动力由1990年的7.57%增长到20的15.05%,受教育程度的提升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据估算,1978年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农业增加值仅为362.84元,2013年达到29761.09元。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1736.44万吨增长到2013年的60194万吨,年均增长率在5%左右。(2)农业机械化的普及。1978~2013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年均增长率为6%左右,2013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3906.8万千瓦。(3)粮食政策的变化与引导。1978年以后,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将原有的粮食统购价格提高20%,超购价格按新统购价格加价50%,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粮食生产积极性(武拉平,2001)。然而,1985年粮食市场化改革失败,导致1984~1985年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ML指数低于1。21世纪以后,中央政府颁布了多个一号文件并实行农业补贴政策,有利于提高粮食生产的积极性。(4)粮食价格的影响。,中国将粮食价格提高了40%,促进了产粮积极性,伴随着连续4年的粮食大丰收,为促进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提供了有利条件(宋洪远等,2003)。(5)粮食需求的扩大。中国粮食消费量由1978年的3.12亿吨上涨到2013年的近5.2亿吨,增长率为1.54%。从需求结构看,虽然口粮的增长率为-0.4%,但饲料粮的增长率为5.8%,其他粮食需求增长率达到2.3%(国家统计局,2014)。此外,粮食功能化增强使需求增长。例如,乙醇产量由的635.98万千升上升到近1007万千升。玉米乙醇产量占全国乙醇总产量的73%。工业和能源业对粮食需求的加大,使总需求增多。

2.粮食功能区的ML指数值差异较大。从表2中可知,在ML指数值大于1的年份中,主产区出现了23次,主销区16次,平衡区14次。其主要原因:一是主产区和主销区对粮食生产的依赖性和重视程度较高。2013年,粮食主产区的产量达到45763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76.03%,意味着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关系着整个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为此,粮食主产区的13个省份建立了相关制度保障。另外,粮食主销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和经济较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城镇化率较高(如北京、天津和上海的城市化率已超过80%),粮食播种面积持续减少,粮食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当地政府采取相关措施以保障粮食生产的有效性和粮食供给的持续性。二是平衡区以自给自足为主。粮食产销平衡区主要是生产以供当地销售和储存的粮食,近年来,随着市场上粮食价格的波动和世界粮食价格的冲击,产销平衡区的粮食供求关系受到影响,存在“一个平衡、三个不平衡”③的现象,造成产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较低,粮食结构单一,导致平衡区ML指数值在3个功能区中表现较弱。三是粮食生产的资源禀赋条件约束。3个功能区之间的差异除了外在因素,更多的是由于粮食生产系统内部的资源禀赋差异导致的`。

3.21世纪以来粮食主产区的ML指数值大幅度提高。自20中国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其原因主要是:(1)农业科技推广平台与体系的构建。当前,除政府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分别对农业技术进行研发及推广使用,提高了粮食的单产。(2)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为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各地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资,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有利于粮食产量的提高。

(二)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要素分解

本文通过对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见表3、表4)发现以下特点。

1.中国各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明显,粮食经济分解的要素呈增加状态。一是各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4个分解要素的累积变化值都分别为正值。从表4中的累积变化值来看,要素的投入呈增长状态,粮食产量呈增长趋势,反映各要素投入量的增长对粮食产量增长起到了正向作用。1978~1979年,要素驱动变化、人力资本变化的均值分别为1.003和1.035,并且粮食产量有了增长,说明在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过程中,投入要素和人力资本对当年的粮食产量增长起到了正向推动作用。二是内生的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对粮食增长起到的作用不同。1978~1979年技术变化均值仅为0.991,在粮食经济的过程中呈负向作用。从表3可以看出,技术变化值小于1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同时部分位于粮食主产区和平衡区,技术变化的波动对粮食产量有一定的影响。三是要素的投入与组合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有积极作用。从表3中的ML指数看,1978~1979年、2012~2013年的ML指数均值都大于1,说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相比前一年有所改善。

2.人力资本在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表3和表4显示各省人力资本变化值和累积值均呈正增长态势,粮食产量、粮食生产的ML指数也呈增长和改进的状态,说明粮食经济的增长中人力资本的贡献度较大。例如,甘肃粮食经济变化累积值达到3.83左右,其中人力资本因素的贡献率达到了6.78,其他分解因素仅约2.7,推动当地粮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力资本因素。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市的人力资本累积变化值仅为1.82,而要素驱动累积变化值为4.15,说明推动上海粮食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因素为生产的投入要素。上海吸引了大量人力资本到第三产业,具有较高素质或技术人员也会选择非农产业就业。据统计,上海市农业技术人员仅占全国农业技术人员的0.5%左右,2012年依然维持在这一水平。但由于上海市提出构建“郊区农业”和“都市现代农业”,使生产要素向农业偏移,最终要素驱动成为最重要的贡献因素。

3.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进步逐步成为促进粮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从表3可知,1978~1979年的要素驱动均值为1.003,2012~2013年为0.976,1978~1979年的技术进步变化均值为0.991,而2012~2013年为1.061,说明1978~1979年要素驱动是粮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经济发展和转型,生产要素的投入逐渐被技术进步替代,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做出了贡献。此外,1978~1979年大部分省份的技术进步(TC)变化值在0.9左右,而2012~2013年却均大于1。说明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可以替代生产要素,还可以改进农业劳动生产率。

(三)粮食功能区阶段性的比较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粮食经济增长过程中各要素的不同表现,本文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周期性,对1978~2013年各省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要素进行分阶段、分区域的比较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5可以看出以下特征。

1.粮食经济的增长呈“斜N”形态波动。“六五”到“七五”时期全国粮食经济增长平均变化率呈上升趋势,由1.023上升到1.044,之后又呈降低趋势,“九五”时期降到最低,仅为0.994,之后又上涨到“十二五”时期的1.021,表现出了“斜N”形态波动。从粮食主产区看,同样呈现出“斜N”形态波动,证明了当前粮食主产区产量的波动直接影响全国粮食产量的总供给。形成这种波动的主要原因是:(1)自然灾害。20世纪90年代,粮食主产区受洪水的威胁,不仅造成主产区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还破坏了当地粮食生产的基础设施。(2)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改革开放初期,粮食安全得到重视,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重心放在了其他产业上,直到进入21世纪,政府连续颁布多个“中央一号文件”,把粮食安全放在首要位置。(3)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价格波动大体可以分为6个阶段,每个阶段对粮食产量和粮食经济增长均产生重大影响。1978~1984年,粮食价格在波动中上涨,市场作用推动粮食增产效应;1985~1990年,粮食价格的波动变化幅度加大;1992~19,粮食价格持续上涨;~,粮食价格维持下降态势;2003~20,粮食价格出现恢复性的上升;~2013年,粮食价格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发生波动。(4)粮食需求多功能性的影响。如今粮食不仅作为口粮,还被运用于生物燃料、畜禽养殖和国际市场投机等方面,这就容易打破世界粮食的供求均衡,造成国际粮价飞涨,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率。

2.不同时期粮食功能区的主要贡献因素各不相同。一是粮食主产区的主要贡献因素是技术进步。粮食主产区中,人力资本和技术效率的贡献作用在逐渐减弱,分别由1.0347、1.0126降到1.009、0.974,但技术进步的贡献作用却越来越明显,由0.989上升到1.054。二是粮食主销区的主要贡献因素是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粮食主销区的产量不稳定,增长的趋势不长久,在“十二五”期间又开始回落。由于粮食主销区的粮食依赖于其他地区和进口,导致主销区的各要素呈现较大的波动,但总体来看,粮食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这与主销区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和中国沿海地带有关。三是粮食产销平衡区的主要贡献因素是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平衡区的粮食经济增长也主要是依靠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例如,平衡区的技术进步值(TC)由“六五”时期的0.9868上升到“十二五”时期的1.0551。

3.总体来看,技术进步正在替代人力资本对粮食经济增长做主要贡献。从各功能区和全国的均值可以看出人力资本的变化值呈“M”形波动。这是由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颁布了多项惠农政策,吸引了大量人力资本来建设农业产业,使人力资本因素在初期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随着其他产业的迅速发展,农业生产领域的人力资本流向了其他产业,导致贡献率略有降低。20以后,农业技术在逐渐提高,使人力资本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十五”时期,粮食主产区的贡献因素主要是实物要素驱动和技术进步,贡献率分别为1.027和1.0167,而“十二五”时期,要素驱动仅为0.992,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达到1.054,意味着技术进步正在逐渐替代人力资本和投入要素。

五、结语

传统观点认为,人力资本和要素投入是推动粮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本研究认为,当前技术进步正在替代人力资本和要素投入发挥主要作用。1978~年,粮食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农村人力资本的提高和要素的大量投入,21世纪以后,技术进步在粮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它替代人力资本要素和实物要素的投入以实现粮食经济发展的有效性,为促进粮食生产集约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表明要实现中国粮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需要技术进步的推动。另外,本研究发现,农业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9年义务教育与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促进了农村地区人力资本的提升,从而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为农业科技成果在粮食生产过程中的运用起到关键作用。

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持续稳定增长,但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平衡区的差异较大。粮食主销区在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等要素中拥有相对优势,但受限于当地的农业资源禀赋条件和生产规模,粮食产量供给不稳定,这要求粮食主销区充分利用农业技术和人力资本条件促进粮食经济的稳定增长。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得到以下启示:(1)鼓励农业技术创新和研发粮食生产技术,促进粮食生产技术的转型升级,优化粮食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提高粮食生产效率;(2)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技术培育,培养职业农民,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提高农业人力资本的存量水平;(3)加大粮食产销平衡区和主产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其对粮食生产的辅助作用,构建粮食主销区的粮食供给平台,保障各功能区粮食供给安全,注意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平衡发展,减少各功能区之间的差异;(4)优化粮食生产的投入要素结构,转变粮食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约型和技术推动型转变。

注释:

①本文将文盲及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的受教育年限分别设定为1年、6年、9年、12年、12年和15.5年。

②主产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和四川(13个);主销区: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7个);平衡区:山西、广西、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11个)。

③“一个平衡、三个不平衡”是指粮食生产与消费基本平衡,但年度之间不平衡,丰年有余、歉年不足;区域之间不平衡,产区自给有余、销区自给不足,缺口较大;品种结构之间不平衡的现象(《产销平衡区粮食安全隐忧显现》,《经济参考报》,新浪财经网,http://finance.sina.com.cr/roll/20051209/0751439687.shtml)。

篇3:微观经济学生产要素

关键词:经济增长,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全要素生产率,脉冲响应

本文为:1.国家软科学计划, 包括非税资金的我国公共支出在经济增长中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的实证研究, 项目编号:2006GXQ3D139, 项目主持人:王小利;2.国家统计局科研计划“基于SVAR技术的政府支出在经济增长中动态效应的实证研究”, 项目编号:LX:2006C14, 项目主持人:王小利

一、引言

在有关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文献中, 普遍的观点是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三大要素, 在这三大要素中, 全要素生产率在决定经济增长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研究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的主要意义在于, 这一指标代表了规模经济、教育投入、人员素质等方面对产出的作用, 体现的是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从目前看, 关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研究是从两条路线展开的。第一条路线是从FDI、国际贸易导致的国际知识溢出角度分析入手, 讨论国际知识溢出活动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另一条路线是直接从包括技术进步、规模经济等因素在内的全要素生产率入手, 讨论由于全要素生产率引起的经济结构的变化, 等等。普遍的做法仍然是基于索罗模型测度全要素生产率, 并以此作为全要素生产率的代理变量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赵志耘, 2007) 。本文试图利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技术 (SVAR) , 将全要素生产率、资本存量投入、人力资本投入以及产出同时纳入一个互为内生变量的闭合系统, 并通过对这些变量的增长率指标进行研究, 追踪分析1978年以来我国产出、资本存量、人力资本三者增长率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冲击, 以及这些冲击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长期走向中的解释能力。

二、模型、变量与数据来源

(一) 模型。

VAR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建立模型, VAR模型把系统中每一个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非结构化VAR模型并没有给出变量之间当期相关关系的确切形式, 这些当期相关关系隐藏在误差项的相关结构之中, 是无法解释的, 因此又称为非结构化VAR模型。模型中的误差是不可观测的, 通常被称为新息, 可以看作是不可解释的随机扰动 (高铁梅, 2006) , SVAR模型实际是VAR模型的结构式, SVAR可以考虑变量之间的当期关系。

为了考虑变量间当期关系, 我们结合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做出以下假设:假设1:资本存量对当期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有影响, 即a32, a42均不为0;假设2:人力资本对当期资本存量有影响, 即a23不为0;假设3:TFP对当期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均有影响, 即a24, a34均不为0;假设4:产出对当期人力资本有影响, 即a31不为0。根据以上三个假设中的6个短期约束条件, 我们建立结构向量自回归 (SVAR) 模型:

A·Ut=B·Et

其中, Ut和Et为四维列向量, Ut其分量分别表示LG、LK、LL、LT的非结构式残差, 而Et就是要识别的相互无关的结构冲击, 其经济意义就是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分析。A和B均为4×4矩阵, 其元素分别用aij和bij表示, 根据上述6个约束条件, 我们可以得出a23、a24、a31、a32、a34、a42均不为0。A矩阵中零以外的元素用c (i) 表示, 其中c (i) ≠0, i=1, 2, 3, 4, 5, 6。

本文短期约束是通过A矩阵来实现的, 而B矩阵我们把其看作为单位矩阵。其中, A、B矩阵分别为:

(二) 变量与数据。

本文样本时间序列均来自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部分经过加工整理) , 样本数据范围是1978~2008年均为年度数据。为了消除数据波动, 我们对数据GDP、K、L、T进行了一阶差分对数变换, 变换结果分别用LG、LK、LL、LT表示, 其经济意义分别表示产出增长率 (LG) 、资本存量增长率 (LK) 、人力资本增长率 (LL)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LT) 。其中, 产出Y数据用1978~2008年GDP表示, 并按1978年为不变价格平减。由于统计年鉴数据的缺乏, 我们用固定资本存量代替资本流量, 并用上海市1978~2001年固定资产价格指数折算。关于人力资本, 我们延续用历年从业人员人数代替的传统方法。本文中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数据来源于我们过去的研究成果, 并参阅了《中国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 (孙琳琳、任若恩, 2005) 。

三、模型检验与估计

(一) 平稳性和滞后结构检验。

表1中ADF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 在10%显著水平下, 时间序列LG、LK、LL、LT均为一阶差分平稳;从表1可以看出VAR模型所有特征根都位于单位圆内, 因此我们所估计的VAR模型是平稳的, 可以进一步分析。为了得到合理的VAR模型滞后结构, 我们采用滞后长度标准和滞后阶数排除检验两种方法确定VAR模型合理的滞后结构。根据AIC值和SC值取值最小准则, 最佳滞后阶数应为2。表2显示, 内生变量LG、LK、LL、LT的所有1阶和2阶滞后整体上是联合显著的。 (表1、表2)

(二) 估计SVAR模型的结构因子。

SVAR模型是VAR模型的结构式, 亦即根据经济理论对内生变量施加短期约束, 从上文四个假设中可以找到7个约束条件, 进而得到结构因子估计矩阵, 如表3所示, 结果表明估计结果很显著, 估计有效。从中还可以发现产出增长对人力资本增长有促进作用, 系数不大, 为1.43, 说明我国在人力资本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大。资本存量增长对人力资本增长有反向影响, 系数为-28.797, 表明我国资本存量对人力资本有替代效应, 资本存量增长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正向影响, 影响系数为63.257, 表明我国的投资增长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很大程度促进TFP的增长, 可能存在规模经济效应, 这都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情相符。 (表3)

说明:对于每一阶滞后, 所有内生变量在特定显著性水平下的对于每一个方程的Wal d统计量被分别独立的列出, 最后一列是联合的显著性水平。内生变量LG、LK、LL、LT的所有1阶和2阶滞后整体上是联合显著的

(三) 脉冲响应函数 (IRF) 分析。

脉冲响应分析反映了一个内生变量的一次性冲击引起所有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变化。本文选择用残差协方差矩阵的Cholesky因子的逆来正交化脉冲法, 在估计的残差协方差矩阵利用Cholesky因子时进行小样本的自由度修正。图1、图2分别描述了对于产出增长率LG、资本存量增长率LK、人力资本增长率LL的一个新息的增加,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LT对这些新息的非累积和累积动态反应。 (图1、图2) 我们可以看出:

1、产出增长率LG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LT的冲击。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LT在当期有一个负的响应, 响应系数大约在-0.08, 在第5期左右为零, 之后缓慢增长, 累积效应在第5期之前是一个负向递增过程, 而5期之后是一个负向递减过程。自改革以来,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逐渐由靠廉价劳动、资源开发、投资资本的粗犷式发展向依靠技术创新的集约式发展, 这种发展方式的转变会带来技术创新、规模经济、管理知识的增长, 但由于这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不彻底, 导致全要素生产率进步速度是缓慢的, 甚至制约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2、资本存量增长率LK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LT的冲击。

受资本冲击的影响,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TFP在当期有一个正向响应, 响应系数大约为0.07, 其后各期, TFP这种响应一直减弱, 在第4期和第5期左右减弱为0, 之后这种响应变为负, 正向累积效应过程大约持续到第7期。1995~2001年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本投入, 劳动投入低下,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明显下降。

3、人力资本LL对全要素生产率LT的冲击。

对于人力资本增长率的一个正向冲击,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LT在当期产生一个负的响应, 这种负向冲击效应一直持续到第3期左右, 第3期后, 全要素生产率对于人力资本的响应趋向于正向。其累积效应在第7期左右变为0, 之后是一个正的累积效应过程, 同时, 人力资本的这种扰动对TFP的影响时间较长。所以, 从长期看, 人力资本的增长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但是促进效果不明显。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采用1978~2008年宏观数据构建结构向量自回归 (SVAR) 模型, 分别从产出增长率、资本存量增长率、人力资本增长率三个冲击视角, 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效应进行实证分析。首先, 从动态角度看, 资本存量增长率、人力资本增长率和产出增长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均有贡献, 但贡献率大小有很大差别。其中资本存量的增长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贡献最大, 产出增长率贡献率次之, 人力资本增长率贡献率最小, 随着时间推移, 资本存量增长率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度能达到40%左右;其次, 短期内资本存量增加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但从长期看,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只能靠人力资本的增长来推动。这一结论基本上符合新古典经济学等主流经济学关于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的理念。

由以上结论我们提出:首先, 政府在改革经济体制、鼓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 应该同步促进政治体制改革, 消除约束全要素生产率进步的体制性障碍因素, 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促进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要素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其次, 我国经济还处在资本经济阶段, 资本投资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政府在鼓励技术创新的同时, 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鼓励社会加大对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产业的资本投资, 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最后, 提高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政府政策可以通过提供良好的教育、培训体系, 并鼓励人们利用这样的体系, 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同时, 努力改善就业环境, 更好地促进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赵志耘.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动态融合[J].经济研究, 2007.11.

[2]孙琳琳, 任若恩.中国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世界经济, 2005.1.

篇4:全要素生产率促中国经济发展

“高投入低增长”模式不能持续

事实上,目前10%的增长相对30%投资增长应该是“高投入低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5年国民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9.9%;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7%。匡算结果显示,每增加1单位的投入GDP增长0.385个单位。2006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0.9%;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8%。匡算结果显示,每增加1单位的投入GDP增长0.365个单位。

在这种状态下,短期内要保持高增长,就必须不断地加大资本的投入和劳动力以及其他的投入。在短期内,没有技术进步的推动,规模效应递减趋势只会加大不会减小,换句话说,要保持现在这样的高增长,单位产出的增加可能需要四五倍甚至更高的投入。

经济学理论意义认为,一个国家的固定资本形成,在完全就业的情况下,投资率等于储蓄率(在开放经济中,应该包括外汇储蓄)。这意味着投资来源于储蓄,也意味着投资水平受储蓄水平制约。

中国一直被认为是全世界最高储蓄的国家之一。这也正是中国高投资增长能够持续多年的支持背景。按照一些国家的经验,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高储蓄率可能的持续期大约是25-30年的时间,然后储蓄率就开始下降。中国已经经历27年的高速增长,高储蓄率是否会发生变化不得而知,但是在现在的基础上继续大幅增长的可能性应该不大。按照生命周期理论,随着劳动力“红利”逐渐消失,高储蓄率会下降,甚至会变储蓄为支出。

在劳动力投入方面,也有供给的极限。沿海劳动力工资的上涨和“劳工荒”的出现,已经开始证明,现在水平的劳动力的供给已经发生变化。大幅资本投入增长和劳动力投入增长都将遭遇储蓄率和劳动力“红利”的瓶颈。

“制度性”改革停滯是重要原因

追溯背景,这种“高投入低增长”的状态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推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只有体制转轨才能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开创中国经济市场经化发展的方向。没有制度改革释放的生产力,没有开放引进市场经济的制度和观念,就没有中国经济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贡献是制度进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发展是制度的改革。

有研究表明,在中国经济改革初期,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制度变革带来的增长占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增长变成硬道理。发展被理解为增长速度,体制的转型退居次要地位。本来追求经济增长的目标也没有问题,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就是为了推动经济发展。问题在于,我们需要的是长期可持续的增长,不是心浮气躁的,不顾一切的短期增长。这样“高投入”的增长,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也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制度进步”是“低投入高增长”的“红利”

我们认为,通过强行抑制固定资产投资放缓经济增长并非上策,疏通和突破靠投资增长推动经济增长的瓶颈,同时保持经济健康增长,才是正确的发展战略。我们应该注重“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模式,“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可以是一个避免过度投资,保持经济增长的比较理想的发展思路。而且“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我们现在的经济体制内有很大的空间。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包括几个重要的方面。

第一个方面,制度变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改变目前这种“高投入低增长”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制度性进步应该有巨大的“红利”可图。

首先,我们能够针对导致过度投资的资源配置非市场化的制度性原因进行改革。支持经济增长的主要资源是资金、土地和劳动力。银行是配置资金资源的主要的金融机构。但是银行的利差为主的经营模式和保护这种模式的各种制度,使银行不可能把资金优化配置到对经济贡献最大的经济主体中去。银行盈利模式的改变,通过多元收入结构来降低坏账,培养利率定价和防范风险的能力,是完善市场化配置资源机制,增加投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体制变革。政府职能的转移是另一市场化配置资源的体制因素。

其次,对导致高贸易顺差的国内高“储蓄-投资”差异的内部失衡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高贸易顺差带来的国际贸易摩擦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是近年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之一。从理论上来说,如果企业和居民行为也都能按照经济规律正常循环,调整“储蓄-投资”的结构,缩小“储蓄-投资”差异,最后会达到外贸平衡,进而达到国内储蓄=投资的经济的“充分就业”的理想的整体平衡。

第三,对导致消费增长平缓的收入分配的方式和社会保障体制做相应的完善。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之一。消费增长是与收入增长密切相关的。

第二个方面,对自然条件的投入改变环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第三个方面,技术进步,包括技术效率的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通常人们容易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狭义地理解为“技术进步”,事实上,技术进步是其中的一部分。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是被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的。现阶段,如果我们能在能源使用的效率上有较大的技术突破,提升能源的使用效率,同时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短期内可以缓解能源短缺的瓶颈,长期可以解决能源限制这一经济增长的最大约束条件。

篇5:微观经济学习题

一、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习题

1、如果A物品价格上升引起B物品需求曲线向左方移动,那么()

A.A与B是替代品

B.A与B是互补品

C.B一定是低档物品

D.A一定是正常物品

答案:B

2、需求规律意味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A.随着汽车价格的上升,汽车的需求量将增加

B.随着汽车价格的上升,汽车的需求量将减少 C.随着收入的增加,汽车的需求量将增加

D.随着对汽车需求的增加,价格将上升

答案:B

3、下列哪一种情况会引起对汉堡包的需求增加

A.一场新的汉堡包热

B.人口减少了

C.作为互补品的炸薯条的价格上升了

D.消费者收入减少了

4、在哪一种条件下,A物品是正常物品

A.互补品价格上升引起A物品需求减少

B.收入增加引起A物品需求增加

C.替代品价格上升引起A物品需求增加

D.符合需求规律

5、下面哪一种情况不属于沿着需求曲线移动的其他条件不变

A.收入

B.其他物品的价格

C.物品本身的价格

D.嗜好

6、如果土豆是低档物品,收入增加就会直接引起

A.土豆的供给增加

B.土豆的供给减少

C.土豆的价格下降

D.土豆的价格上升

7、引起某种物品价格下降的条件是

A.在现行价格下存在剩余

B.现行价格高于均衡价格

C.在现行价格下供给量大于需求量

D.以上论断全对

8、假设我们注意到橘子的价格上升了,下列哪一种情况是不可能的原因

A.替代品苹果的价格下降了

B.科学家发现橘子有助于治愈感冒

C.收入增加了

D.产橘子的省份受灾

9、下列哪一种情况会引起均衡的交易量增加

A.需求与供给都增加

B.需求与供给都减少

C.需求增加与供给减少相结合D.需求减少与供给增加相结合二、弹性理论习题

1、水平的需求曲线是完全无弹性的。()

2、如果需求富有弹性,则供给增加,收益(支出)增加。()

3、盐的需求弹性小于电视机。()

4、在汽油价格上升之后,随着时间流逝,汽油的需求会越来越缺乏弹性()

5、如果某种物品价格从7元上升到9元,需求量从8500单位减少为7500单位,则需求弹性为0.5,属于需求缺乏弹性。()

5、如果卷心菜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正值,那么,卷心菜就是低档物品()

6、馒头与花卷之间的需求交叉弹性为负值()

7、垂直的供给曲线表明供给弹性为零()

8、如果供给减少引起收益减少,那么,需求就一定是缺乏弹性的。()

9、假定A物品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直线,那么,价格越高,需求也就越富有弹性。(10、如果某种物品价格上升9%,而引起需求量减少5%,那么,总收益就会减少(Tshaim

答案:A

答案:B

答案:C

答案:C

答案:D

答案:A

答案:A

答案:错误

答案:正确

答案:正确

答案:错误

答案:正确

答案:错误

答案:错误

答案:正确

答案:错误)答案:正确

答案:错误)

三、消费者理论习题

1、当总效用增加时,边际效用应该:

A 为正值,且不断增加

B 为正值,且不断减少

C 为负值,且不断减少

答案:B

2、当某消费者对商品X的消费达到饱和点时,则边际效用MUX为:

A 正值

B 负值

C 零

D 不确定,需视具体情况而定

答案:C

3、商品价格变化引起的替代效应,表现为相应的消费者的均衡点:

4、商品价格变化引起的收入效应,表现为相应的消费者的均衡点:

A 沿着原有的无差异曲线运动

B 运动到另一条无差异曲线

答案:AB

5、正常物品价格上升导致需求量减少的原因在于:

A 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增加,收入效应使需求量减少 B 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增加,收入效应使需求量增加 C 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减少,收入效应使需求量减少

D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减少,收入效应使需求量增加

答案:C

6、当吉芬物品的价格上升时,应该有:

A 替代效应为正值,收入效应为负值,且前者的作用小于后者 B替代效应为负值,收入效应为正值,且前者的作用小于后者;

C替代效应为负值,收入效应为正值,且前者的作用大于后者;

答案:B

7、一消费者将其所有的预算都花在两种商品A和B上,其均衡条件是:()

A MUA=MUB

B MUA/PB=MUB /PA

C MUA/ PA =MUB /PB

D 以上都不是

答案:C

8、商品X的价格是1.5元,商品Y的价格是1.00元。如果消费者认为Y的边际效用为30U,并购买X和Y的条件下使效用最大化,那么,该人一定认为X的边际效用为:()A15

B20

C30

D45

答案:D

9、如果X和Y互为替代品。假设X的价格上升并且两种商品都不是劣等品,那么,收入效应会诱使你购买:()

A 更多的Y,只有当X的价格低于Y的价格时

B较少的Y C同量的Y

D更多的Y,只有当X的价格高于Y的价格时

答案:B

10、如果上述问题中指的的替代效应而不是收入效应,哪个选项是正确的:()

A 更多的Y,只有当X的价格低于Y的价格时

B较少的Y C同量的Y

D更多的Y,只有当X的价格高于Y的价格时

E 以上都不是

答案:E

11、消费者剩余定义为:()

A 某种商品的总效用和消费者愿意为之支付的最大数量的差额

B 某种商品的总效用和其市场价格的差额

C 某种商品的总效用和其市场价格之和 D 生产者出售某种特定商品所得到的总收入

E 某种商品的所有的消费者的边际效用之和

答案:B

12、市场需求曲线是()

A 对个人需求曲线在垂直方向上的加总

B 对个人消费曲线在水平方向上的加总 C 在给定的时点上,市场交易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D 个人需求曲线相对缺乏弹性的部分。E 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有最高需求弹性的个人需求曲线

答案:B Tshaim 2

13、消费者剩余是一个面积()

A 在供给曲线以下和价格以上

B 在供给曲线以下和价格以上 C 在需求曲线以上和价格以下

D 在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以上

E 需求曲线以下和供给曲线以上

答案:C

14、买者的支付意愿是买者的()

A 消费者剩余

B 生产者剩余

C 他们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最大量

D 他们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最小量

E 以上各项都不是

答案:C

15、消费者可以承担的消费组合的限制被称为()

A 无差异曲线

B 边际替代率

C 预算约束线

D 消费限制

答案:C

16、以下哪一对物品的相对价格变动可能引起的替代效应最小()

A 中国石化加油站的汽油和中国石油加油站的汽油

B 右脚鞋和左脚鞋

C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

D 南昌啤酒和雪津啤酒

答案:B

17、完全替代品的无差异曲线是

A 直线

B 凹向原点

C 凸向原点

D 直角

E 不存在 答案:A

18、假设消费者必须在消费三明治和比萨饼之间做出选择。如果我们用横轴表示比萨饼数量,用纵轴表示三明治数量,而且,如果比萨饼的价格是10美元,而三明治的价格是5美元,那么,预算约束线的斜率是()

A 5

B10

C 2

D 0.5

答案:D

19、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的斜率称为()

A 权衡取舍率

B 边际替代率

C 边际权衡取舍率

D 边际无差异率

答案:B 20、以下哪一种关于无差异曲线标准特征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A 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B 无差异曲线不互相交叉

C 对较高无差异曲线的偏好大于较低的无差异曲线

D 无差异曲线向外突出

答案:D

21、消费者任何两种物品的最优购买量是()

A 在预算约束线不变时消费者达到最高无差异曲线的一点 B 消费者达到最高无差异曲线的一点

C 两条最高无差异曲线的相交点

D 预算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相交之点。

答案:A

22、以下哪一种关于消费者最优消费组合的说法是正确的?在最优时()

A 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相切

B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等于预算约束线的斜率 C 两种物品的相对价格等于边际替代率

D 以上各项都正确

E 以上各项都不正确

答案:D

23、假设我们用横轴表示X物品的量,用纵轴表示Y物品的量。如果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当我们从有丰富的X物品变动到有丰富的Y 物品时,Y物品对X物品的边际替代率(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A 上升

B 下降

C 保持相同 D 可能上升或下降,这取决于两种物品的相对价格

答案:A

24、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增加引起消费者增加了对一种物品的购买量,那么这种物品是()

A 低档物品

B 正常物品

C 替代品

D 互补品

答案:B Tshaim 3

25、如果闲暇是一种正常物品,工资增加()

A 总会增加劳动供给量

B 总会减少劳动供给量 C 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就增加劳动供给量 D 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就增加劳动供给量

答案:D

26、以下哪一种关于消费者最优化过程结果的说法不是正确的()

A 消费者在受预算约束线限制时达到其最高的无差异曲线 B 支出于每种物品的每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

C 在消费者预算的约束线的任意两点之间,它是无差别的 D 物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等于物品之间价格的比率

E 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与其预算约束线相切

答案:B

某消费者的均衡如左图,已知道商品1的价格为2元。求

1、消费者的收入

2、商品2的价格

3、写出预算线方程

4、求预算线的斜率

5、求E点的MRS12

四、供给理论习题

1、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厂商要回答的问题是:

A 如何生产,为什么生产

B 生产什么,何时生产

C 生产什么,谁获得产品

D 生产什么,如何生产

答案:D

2、厂商从销售其生产的产品中获得的金额叫

A超额利润

B边际利润

C边际收益

D收益

E利润

答案:D

3、收益减去成本等于:

A固定收益

B利润

C不变成本

D经营收益

E可变收益

答案:B

4、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是:

A产量的变化除以厂商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量的变化

B产量除以厂商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量 C产量除以总生产成本

D平均产量的变化除以厂商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量的变化

答案:A

5、使用50单位的劳动,一个厂商可以生产出1800单位的产量,使用60单位的劳动,一个厂商可以生产出2100单位的产量,额外一单位劳动的边际产量是: A3

B30

C35

D36

E300

答案:B

6、生产函数的斜率是:

A总产量

B平均成本

C平均产量

D边际成本

E边际产量

答案:E

7、如果厂商在生产过程中只增加其中一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量,产量的增加将小于要素增加的比例。这时候,生产函数表现出:

A收益递减

B收益保持不变

C成本递减

D收益递减

E生产可能性递减

答案:A Tshaim 4

8、如果劳动是唯一的可变生产要素,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在生产过程中劳动的收益递减,这意味着:

A随产量的增加,劳动的数量减少

B随劳动的增加,产量减少 C随劳动的增加,劳动的边际产量减少

D随劳动的减少,产量增加

E随劳动的增加,劳动的边际产量增加

答案:C

9、每单位投入的产量叫做:

A总产量

B平均生产率

C边际产量

D边际成本

E可变成本

答案:B

10、即使厂商不生产也必须支付的成本叫:

A平均可变成本

B边际成本

C平均成本

D可变成本

E不变成本

答案:E

11、下面哪种农场投入对农夫而言最可能是不变成本

A财产的保险费

B化肥

C用于灌溉的水

D种子

E额外的帮手

答案:A

12、对厂商决策者而言,最重要的成本是:

A边际成本

B可变成本

C不变成本

D平均不变成本

E平均可变成本

答案:A

五、完全竞争市场行为习题

1、下列哪一项不具有完全竞争行业的特点:

A 厂商数量众多

B 厂商生产同质产品,相互之间可以完全替代

C 行业竞争对手之间有剧烈的价格竞争

D 厂商自由进出这一行业

答案:C

2、短期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将:

A 让平均总成本等于价格

B 生产平均成本最小的产出

C 生产平均变动成本等于市场价格的产出

D 使总收入等于总固定成本

E不采取以上任何一种行为

答案:E

3、完全竞争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这表示企业将:

A 扩大产出直到价格上升到等于边际成本

B 扩大产出直到价格下降到等于边际成本 C 扩大产出直到边际成本降低到等于价格

D 扩大产出直到边际成本上升到等于价格

E 降低价格直到等于边际成本

答案:D

4、完全竞争条件下的某一厂商,在其当前的产出水平下,其索要的价格、边际成本及平均总成本都是1美元。边际成本将随着产出的增加而提高,则这一厂商:

A 正好处于利润最大化位置

B 不在利润最大化位置 C 不一定在利润最大化位置,我们需要知道平均变动成本 D 不一定在利润最大化位置,我们需要知道总成本和总支出

答案:A

5、一完全竞争行业的厂商每天产出的总收入为5,000美元,这是其利润最大化的产出。厂商的平均总成本是8美元,边际成本是10美元,平均变动成本是5美元,其每天的产量为: A200单位

B500单位

C625单位

D1,000单位

E不可能从所提供的条件中得到

答案:B

6、问题5中厂商的固定成本是:

A10美元

B 100美元

C500美元

D 1,500美元

E不可能从所提供的条件中得到

答案:D

7、问题5中厂商每天的利润为:

A-500美元

B收支相抵

C500美元

D1,000美元

E不可能从所提供的条件中得到

答案:D Tshaim 5

8、一完全竞争行业内的厂商每天生产并以7.00美元的价格卖出200单位。其平均成本是4.99美元,如果它每天扩大生产及销售到每天201单位,平均成本将上升到5.00美元,为达到利润最大化,根据以上条件,厂商应当:

A扩大产出,因为MC接近6.00美元

B减少产出,因为MC接近6.00美元 C保持当前的产出,因为MC接近7.00美元

D不会减少产出,有可能增加产出,因为平均成本低于价格 E增加产出,因为MC接近5.01美元

9、边际收益指的是

A、最后1单位销量的价格

B、总产出与总收入的比率 C、总收入减最后1单位销量的卖价

D、最后1单位的销量造成的总收入的增量与生产这一单位产出的总成本的增量二者之间的差别。E、最后1单位的销量造成的总收入的增量与在较低价格下销售前面所有产品而造成的总收入的减少量二者之间的差额

答案:E

10、如果一厂商的边际收益大于其边际成本,则利润最大化法则要求厂商:

A、在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都扩大产出

B、在完全竞争时扩大产出的,而在不完全竞争时并不一定如此

C、在不完全竞争时扩大产出,但在完全竞争时并不一定如此 D、在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时都减少产出

E、在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时都提高价格,而不是产出

答案:A

11、只要一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是完全弹性的,则:

A、厂商不可能在实际竞争下生产

B、利润最大化法则,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不适用 C、在每一产出单位下,价格等于边际收益

D、在每一产出单位下,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E、以上结论都不正确

答案:C

12、如果一利润最大化垄断厂商达到了均衡点,则价格:

A、一定小于边际成本

B、一定等于边际成本

C、一定大于边际成本

D、可能等于或小于边际成本,但不大于它

E、以上都不正确,因为均衡不要求价格与边际成本之间存在任何特殊关系

答案:C

13、一利润最大化厂商的边际收益可能等于价格:

A、只有在行业是寡头时

B、只有在行业是垄断时 C、如果销售量增加伴随着需求曲线上价格的提高

D、只要厂商能够使其产品差异化,对价格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E、只有当行业是完全竞争时

答案:E

14、一垄断厂商决定其边际收益为2.00美元,平均成本为1.75美元,在给定当前的技术水平和投入品价格条件下,1.75美元是最低的可持续平均成本。为达到利润最大化,厂商将: A、提高价格

B、降低价格

C、减少产出和销量

D、维持价格和产出不变

E、以上都有可能,条件不足,难以判断

答案:B

15、如果是价格而不是边际收益确定为2.00美元,则问题15里哪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答案:E

21、如果一厂商产出的市场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利润最大化法则要求厂商: A、在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时都扩大产出

B、在完全竞争下扩大产出,但在不完全竞争下未必如此 C、在不完全竞争下扩大产出,但在完全竞争下未必如此

D、在完全竞争下和不完全竞争下都减少产出的E、在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下都提高价格,但不扩大产出

答案:B Tshaim 6

16、边际收益(MR)与需求价格弹性间关系的正确表述是MR:

A、当需求无弹性时为负值

B、当需求无弹性时为0

C、当需求无弹性时为正值

D、当需求表现为单位弹性时为负值

E、当需求为完全弹性时为负值

答案:A

17、吉姆和蒂什正在决定明天是否去滑雪,他们有附近雪山的季票,吉姆和蒂什:

A、必定去滑雪,因为他们已经付了季票的费用

B、只有在票价低于滑雪的边际收益时才去滑雪 C、只有在当天的边际收益超过当天的边际成本时才去滑雪

D、不去滑雪,因为票价已经付出去了

E、不滑雪,除非他们可以搭便车,有免费午餐

答案:C

六、寡头与垄断竞争

1、下列哪个特点在高度集中的市场上普遍存在?

A略高于正常水平的利润

B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广告费用

C、超过市场平均研究和开发费用

D、低于平均水平的价格灵活性

E、以上全是

2、集中率指的是:

A、行业中4家或8家最大企业的销售占行业总销售的比率 B、家或8家最小企业的销售占行业总销售的比率 C、政府中政策制定者对一行业规范了管理力度

D、企业所有者决策权力的大小

E、特定行业中反垄断政策的重要性

3、以下哪种情况巧妙地在合法的情形下为维护寡头市场结构设置了进入壁垒 A、定价低于潜在的市场进入者能承受的最低价格

B、采取只允许小部分外国商品进入国内市场的关税政策 C、部分生产者产品差异化

D、平均成本曲线约在市场需求的30%处达到最低处

E、以上全是

4、如果进入壁垒是成本壁垒,题3中的选项哪一个正确? A、定价低于潜在的市场进入者能承受的最低价格

B、采取只允许小部分外国商品进入国内市场的关税政策

C、部分生产者产品差异化

D、平均成本曲线约在市场需求的30%处达到最低处

E、以上全是

5、最3中的哪一个选项在作为维护寡头市场的进入壁垒时是非法的? A、定价低于潜在的市场进入者能承受的最低价格

B、采取只允许小部分外国商品进入国内市场的关税政策

C、部分生产者产品差异化

D、平均成本曲线约在市场需求的30%处达到最低处

E、以上全是

6、欧佩克所代表的市场结构可以准确地概括为:

A、纯垄断模式

B、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寡头勾结垄断模式

C、垄断竞争模式

D、双寡头垄断模式

E、完全竞争模式

7、如果题6的市场是大豆市场,哪个选项是正确的?

A、纯垄断模式

B、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寡头勾结垄断模式 C、垄断竞争模式

D、双寡头垄断模式

E、完全竞争模式

8、如果我们豪华车 个行业由许多产品差异化的卖方组成,而且行业进出自由,那么这一行业中典型企业的长期均衡有何特性?

A、平均成本AC位于最小水平,要价P=AC

B、AC位于最小水平,P>AC C、AC高于其最小水平,P>AC

D、AC高于其最小水平,P=AC E、AC高于其最小水平,P=AC的最小值

Tshaim 7

9、大公司里所有权与控制权是分开的,这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A、经理人员关心的是增加他们个人的薪水和利益,而不是企业利润最大化 B、经理人员更愿意以股利的形式分配而不是用于公司的再投资

C、经理层比所有者更易于冒险,这增大了所有者所能够忍受的不确定性风险 D、以上都对

E、以上都不对

10、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动作的厂商愿意采用价格管成本加价法的原因是: A、不同边际收益不确定

B、不同产出水平下边际成本不确定

C、在高水平达到收支均衡点

D、担心更高的定价将吸引新的竞争者加入

E、价格与最有效率的企业的对应

11、熊彼特假说认为:

A、大并不意味着不好

B、厂商没有制定价格的权力,因为必须要考虑需求曲线 C、由政府、小公司和大公司协同支持的研究和开发更有效率

D、如果大企业的经理也被 村注拥有该企业的股权时,创新速度就会加快

E、以上都正确

12、在过去几年中,美国银行经历了集中率增加的变化,新的银行管理法规允许跨州兼并,根据熊彼特假说,集中率增加是:

A、好的,因为促成了收入由富人到穷人的再分配

B、好的,因为集中率增大产生了创新领域的外部性收益

C、不好的,因为牵连其中的银行破产的可能性增大 D、不好的,因为银行应当由当地银行法管制

E、可能好也可能不好,这取决于兼并银行的利润

13、考虑到不完全竞争的长处和,政策的制定应该:

A、保持较低的进入壁垒

B、鼓励反竞争的商业行为。

C、鼓励技术雄厚的大企业

D、鼓励大企业和小企业的研发努力

E以上都正确

14、一面临需求曲线DD的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作法是:

A、以2美元卖出4单位产品

B、以6美元卖出4单位产品

C、以2美元卖出8单位产品

D、以2美元卖出10单位产品

E、以5美元卖出5单位产品

15、问题16的哪一个答案在竞争性均衡条件下是正确的

A、以2美元卖出4单位产品

B、以6美元卖出4单位产品

C、以2美元卖出8单位产品

D、以2美元卖出10单位产品

E、以5美元卖出5单位产品

16、如果垄断厂商追求收入最大化,则问题16的哪一个答案正确 A、以2美元卖出4单位产品

B、以6美元卖出4单位产品

C、以2美元卖出8单位产品

D、以2美元卖出10单位产品

E、以5美元卖出5单位产品

17、问题16中垄断厂商的福利成本以消费者剩余来衡量等于 A、以2美元卖出4单位产品

B、以6美元卖出4单位产品

C、以2美元卖出8单位产品

D、以2美元卖出10单位产品

E、以5美元卖出5单位产品

18、与反托拉斯法不同,管制:

A、在政府机构的监管下,允许垄断和接近垄断的市场结构存在 B、打破垄断行业,将其由许多小企业竞争的市场结构 C、对企业课以重税,并给予正当经营的鼓励和刺激

D、鼓励垄断行业由政府所有或国有化

E、为企业进行新产品的研发提供资金

七、要素价格与收入分配理论习题

设一厂商使用的可变要素为劳动L,其生产函数为: Q=-0.01L+L+38L 其中,Q为每日产量,L是每日投入的劳动小时数,所有市场(劳动市场及产品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单位产品价格为0.1美元,小时工资为5美元,厂商要求利润最大化。问厂商每天要雇用多少小时劳动?

篇6:微观经济学作业

一、国家政策

国务院出台煤炭去产能政策2月5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从2016年起,3年内原则上停止审批新建煤矿项目、新增产能的技术改造项目和产能核增项目,确实需新建煤矿的,一律实行减量置换;用3-5年的时间,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较大幅度压缩煤炭产能,适度减少煤矿数量。

落后产能认定认定标准:

一、尽快依法关闭类(2016 年底前全部淘汰);

1.核定生产能力在3 万吨/年及以下煤矿2.核定生产能力在9 万吨/年及以下煤与瓦斯突出煤矿(按照各地已制定的工作规划或计划逐步关闭或淘汰退出); 3.超层越界拒不退回的生产或建设煤矿4.资源枯竭的煤矿; 5.停而不整或整顿后仍达不到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 6.拒不执行停产整顿指令仍然组织生产的煤矿; 7.瓦斯防治能力没有通过评估,且拒不停产整顿的煤矿企业所属的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煤矿;8.与大型煤矿井田平面投影重叠的煤矿; 9.经停产整顿,在限定时间内仍未实现正规开采的煤矿;10.经停产整顿,在限定时间内没有达到安全质量标准化三级标准的煤矿;11.发生较大及以上责任事故的9 万吨/年及以下的煤矿;12.灾害严重,且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难以有效防治的煤矿;13.开采范围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区域重叠的煤矿;14.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规定应依法予以关闭的煤矿。在1 至3 年内淘汰类(2018 年底前全部淘汰);1产能小于30 万吨/年且发生重大及以上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煤矿;2.产能15 万吨/年及以下且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煤矿;3.采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采煤方法、工艺且无法实施技术改造的煤矿。

实行限制工作日制度

开始执行:2016年2月5日,在2016年煤炭去产能2.5亿吨目标的背景下,国务院发布《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从2016年开始,按全年作业时间不超过276个工作日重新确定煤矿产能,原则上法定节假日和周日不安排生产。对于生产特定煤种、与下游企业机械化连续供应以及有特殊安全要求的煤矿企业,可在276个工作日总量内实行适度弹性工作日制度,但应制定具体方案,并向当地市级以上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行业自律组织及指定的征信机构备案,自觉接受行业监管和社会监督。执行终止:2016年11月份,由于煤炭供不应求,在去产能过程中煤价出现了疯涨。考虑到迎峰度冬期间煤炭需求较大,发改委要求全国所有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合法合规煤矿,在采暖季结束前均可按照330个工作日生产。

二、煤炭市场释放先进产能

1、机械化程度技术工艺先进,采掘(采剥)方法、工艺和技术装备符合《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炭生产技术与装备政策导向(2014年版)》鼓励类规定。煤矿综合机械化采煤比例达到100%,机械化掘进比例达到90%。井工煤矿综合单产不低于20万t/(个·月),露天煤矿综合单产不低于30万t/(个·月)。井工煤矿原煤生产人员效率不低于13 t/工或全员工效不低于2000 t/年,露天煤矿原煤生产人员效率不低于45 t/工或全员工效不低于10000 t/年。

2、资源利用率

(一)煤矿采区回采率1.井工煤矿。薄煤层(<1.3 m)不低于85%;中厚煤层(1.3~3.m)不低于80%;厚煤层(>3.5 m)不低于75%;2.露天煤矿。薄煤层(<3.5 m)不低于85%;中厚煤层(3.5~10.0 m)不低于90%;厚煤层(>10.0 m)不低于95%。原煤入选率达到100%。煤矸石综合利用率不低于80%。矿井水(矿坑水)利用率不低于90%。瓦斯利用率不低于85%。

3、安全生产

近10年来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近3年来百万吨死亡率为0。安全质量标准化达到一级标准。能耗和环保原煤生产电耗不高于15 kW·h/t,露天煤矿采煤油耗不高于0.5 kg/t。井工煤矿(不含选煤厂)原煤生产水耗不高于0.1 m3,露天煤矿(不含选煤厂)原煤生产水耗不高于0.2 m3。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塌陷土地治理率不低于90%。排矸场和露天矿排土场复垦率不低于90%以上。绿化覆盖率不低于可绿化区域面积的60%。

4、产品质量

近3年国家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100%。商品煤质量:褐煤≤30%,其他煤种≤40%;褐煤≤1.5%,其他煤种≤3%;其他指标。汞(Hgd)≤0.6μg/g,砷(Asd)≤80μg/g,磷(Pd)≤0.15%,氯(Cld)≤0.3%,氟(Fd)≤200μg/g。释放先进产能的背景

释放期限:为有效保障今冬明春供暖、供气和发电生产用煤需要,产能释放期限暂定为2016年10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执行中根据市场供需情况确定释放实施和停止日期1~8月份,全国退出煤炭产能1.52亿吨,减量化生产控制产能约6亿吨,治理违法违规煤矿建设生产、超能力生产、劣质煤生产取得明显成效,全国煤炭产量同比下降10.2%,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得到改观。针对市场煤价过快上涨、局部供应偏紧,国家发展改革委采取适度微调政策,稳定煤炭价格和供应

三、去产能的效果

上一篇:《自己去吧》优秀的教学设计下一篇:奖学金申请的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