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作用及答题

2024-07-07

修辞手法作用及答题(精选9篇)

篇1:修辞手法作用及答题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以及答题方法

常用修辞作用特点

比喻

1、定义

比喻,又叫打比方。即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

似的,恰似”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例如:

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王老八你不要灌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

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4、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1)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

(3)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

6、常用比喻词

像、好像、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

比喻:①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②议论文中,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拟人必须要模拟的人动作、神态、语言等。)排比:①增强语气语势;

②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③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④通过排比句写出了各式形式的……

反复:强调所说内容(某种情感或者意思)。

(反复强调的是被重复的词语本身;排比强调的是句式,而不是被重复的词语。)

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对偶:①语言简练工整;

②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

③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对比: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反问:①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②引起读者反思。

设问:①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

②用在段落开头或结尾,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进一步深入,脉络清晰。

引用:①说明文、记叙文:既形象地描绘了……,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

②议论文:增强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

反语: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修辞方法及作用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 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

强调了+对象+特性 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

强调

加强语气

对比 强调了……突出了…… 反复:

强调了……加强语气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青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 自问自答,引入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拘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9)衬托手法(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10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11)欲扬先抑手法: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 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12)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答题格式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 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

强调了+对象+特性 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

强调

加强语气

5对比 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

强调了……加强语气 各个修辞的作用

比喻主要的作用有:

(1)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2)是用浅显的或人们熟悉的事物对深奥难懂的的事物加以说明,便于人们深入理解。

拟人主要的作用有:

(1)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活了,使文章更生动,事物特点更突出

(2)形象地写出事物特征,并且可以使文章耐看,不枯燥无味使描写的事物具有了人的感情,使文章更具有情趣容易理解

反问主要的作用有:

(1)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设问主要的作用有:

(1)引起别人注意,启发读者思考,也可以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2)强烈地表达了句子的主要内容.排比主要的作用有:

(1)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夸张主要的作用有:

(1)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2)烘托气氛,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达的效果。

(3)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0 | 评论

篇2:修辞手法作用及答题

比喻:①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②议论文中,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拟人必须要模拟的人动作、神态、语言等。)排比:①增强语气语势;

②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③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④通过排比句写出了各式形式的…… 反复:强调所说内容(某种情感或者意思)。

(反复强调的是被重复的词语本身;排比强调的是句式,而不是被重复的词语。)

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对偶:①语言简练工整;

②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

③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对比: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反问:①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②引起读者反思。

设问:①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

②用在段落开头或结尾,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进一步深入,脉络清晰。

引用:①说明文、记叙文:既形象地描绘了……,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

②议论文:增强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

反语: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修辞方法及作用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 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

强调了+对象+特性 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

强调

加强语气

对比 强调了……突出了…… 反复:

强调了……加强语气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青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 自问自答,引入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拘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9)衬托手法(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10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11)欲扬先抑手法: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 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12)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答题格式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 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

强调了+对象+特性 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

强调

加强语气

5对比 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

强调了……加强语气 各个修辞的作用

比喻主要的作用有:

(1)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2)是用浅显的或人们熟悉的事物对深奥难懂的的事物加以说明,便于人们深入理解。

拟人主要的作用有:

(1)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活了,使文章更生动,事物特点更突出

(2)形象地写出事物特征,并且可以使文章耐看,不枯燥无味使描写的事物具有了人的感情,使文章更具有情趣容易理解

反问主要的作用有:

(1)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设问主要的作用有:

(1)引起别人注意,启发读者思考,也可以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2)强烈地表达了句子的主要内容.排比主要的作用有:

(1)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夸张主要的作用有:

(1)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2)烘托气氛,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达的效果。

篇3:修辞手法作用及答题

一、比喻

用打比方的方法来描述事物就叫比喻。新闻标题运用这种修辞格可以把事物说得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更容易理解。既然这种艺术是让人更容易理解和想象, 那么其喻体就要具体, 以说明和描写抽象的事物;其喻体就要众所周知, 以说明和描写不熟知的事物;其喻体就要浅显, 以说明和描写深奥难懂的内容。例如: (1) 固安的花卉, 栾城的草皮, 赵县的芦苇…… (引) 河北建成大农业“百花园” (主) 。 (2) 安个“地眼”破解地球之谜 (主) ———“亚洲第一深井”即将在江苏东海县开钻 (副) 。 (3) 一道公文背着三十九颗印章旅行。 (4) “县太爷”嫁“千金”鸦雀无声。例 (1) (2) (3) (4) 是将要表述的事物通过比喻形象化、通俗化, 进而使读者易于明白。

二、比拟

比拟是将没有知觉、没有感情的物类, 当作有知觉、有感情的人类来写, 或者把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类, 当作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物类来写。新闻标题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可使得文章生动活泼, 加深读者的印象, 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如: (1) 童装何时“长大”。 (2) “菜蓝子”喊菜太贵, “菜园子”说没多收 (引) 。问题在于“菜摊子”太黑 (主) 。 (3) 豆芽为什么这样“肥”?激素催的!例 (1) 阐述中国童装企业信息不灵、孤军作战, 对童装的款式、流行的把握不准, 加之企业规模过小, 与外国名牌童装竞争处于不利地位。文章希望中国的童装尽快“长大”, 形象、生动、有趣。例 (2) 写蔬菜在流通过程中, 越“炒”越“贵”。运用了借喻和比拟, 形象通俗、朗朗上口。例 (3) 将豆芽拟人化, 非常巧妙地形容了豆芽的外形, 形象又生动。

三、对偶

拟定新闻标题时, 用结构相似甚至完全相同的短语或句子作成一对的, 就是运用了“对偶”法。其作用就在于借助对称的形式与谐和的音节, 把相对的两部分突出出来, 加强了标题的感染力。如: (1) 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 (主) 。 (2) 带来春风送去关爱 (主) ———双鸭山青年志愿者下乡送医送科技侧记 (副) 。 (3) 扶伤者, 路人情切切送迷童, 民警急匆匆。 (1) (2) (3) 均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将语言对称排列起来, 读来也和谐上口。

四、借代

不运用事物本来的名称, 而是用另外的事物来代替本来事物的名称。这就是修辞上的“借代”。它一般采用借事物的特征来代替要表达的事物, 用不定数来代替定数, 用事物的材料或工具的名称来代替要表达的事物, 用具体代替抽象, 用地名、人名或书名来代替要表达的事物, 借特定来代替普遍, 借部分来代替整体, 借事物的牌号来代替事物本身等等手法来完成。如: (1) 用胶卷丈量长城的人。 (2) “泥腿子”巨款买专利。例 (1) 中“胶卷”代替了摄影, 报道一对夫妇眷恋中国长城, 用手中的镜头摄下了一张张长城画面的动人事迹。例 (2) 中借特征代本体, 写湖南一位叫单庭哉的农民, 花了20万元购买了“高能PL新型液化气”的技术专利权的消息。

五、夸张

为了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启发读者的想象, 给人以强烈、深刻的印象, 有意识地把话说得夸大或缩小, 这就是“夸张”。它有两种情形:一是尽量地使事物向快、高、大、好、强、重等方面伸张扩大, 这种方法称之为“一般夸张”。另一种是由于说得过份, 常常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来说, 这种方法称为“窜前夸张”。如: (1) 解说员大喊一声:“球进啦!” (引) 韦海英一脚将巴西女足踢出决赛 (主) ; (2) 30万头生猪“拱”入关内 (主) 辽宁改写全国“南肉北调”历史 (副) ; (3) 今晨一爆成历史 (副) 3秒钟, 武汉饭店“灰尽烟灭” (主) 。例 (1) 中报道亚特兰大奥运会上, 中国女足同巴西女足进行的半决赛消息, 韦海英骁勇善战, 一个进球将巴西女足淘汰。这种夸张显示出了中国女足的气势, 尽显巾帼本色。例 (2) 中报道辽宁向京、津等城市输送生猪的消息, 形象、逼真、生动, 读者仿佛看到了30万生猪“拱入关内”的可掬憨态。例 (3) 中写武汉饭店爆破瞬间, 运用夸张手法, 使语言简洁、气势宏大、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

六、双关

一个词或一个语句同时能表达两种意义, 一种是表面的、浅层的、外露的, 一种则是含蓄的、深层的、隐藏的, 而说话人的重点往往是指后者。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双关”。它又分为两种, 一种是意义双关, 一种是谐和音双关。新闻标题恰当、巧妙地运用双关语, 可以使语言含蓄有力, 意味深长, 发人深省, 启发人们去思考、去联想, 从而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如: (1) 莫让化肥“肥”干部。 (2) 一“举”震乾坤 (主) 主教练戏称方便面是“头号武器” (副) 。

七、拈连

有时为了增加感情色彩, 强化文章的形象性, 在接连叙述两个事物时, 顺便就用甲事物所适用的辞语, 移借过来, 以表现乙事物的观念, 这就是修辞上的“拈连”。如: (1) 静静吐蕾的徐静蕾。 (2) 《黑骏马》将驰骋银幕。例 (1) 中的“静静吐蕾”与名字徐静蕾相粘相拈, 既写出了演员的娴淑的性格, 又得语言之妙。例 (2) 中的“黑骏马”是南洋影业公司的一部影片, 是骏马就要‘‘驰骋”, 这里顺手“拈”来, 让这骏马驰骋“银幕”, 形象又贴切, 表达了准确的信息, 强化了视觉冲击力。

篇4:修辞手法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修辞手法;大学英语;写作

H319

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准确来说,修辞手法能够让我们更加准确、恰当地使用语言,同时也能够使文章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文章更加具有说服力,以修辞手段来表现文章的蕴意。所以,在大学英语写作中必须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但是,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语法知识的讲解,却忽视了传授给学生写作修辞手法。而且学生在日常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过于重视积累各种英语词汇和语法,忽视了文章中的修辞手法,认为修辞手法对于英语写作来说可有可无,并没有起到关键性作用。我们在英语写作实践中可以发现,在英语阅读材料中修辞手法比比皆是,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英语阅读材料更加富有表现力。因此,对修辞手法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作用进行深入探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改善当前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一、大学英语写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1.对比修辞手法

对比修辞手法指的是把两种事物进行对比,这样能够表现两种事物的各自特征,体现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对比修辞手法由分为两种,一种是整体对比,也就是全面地对两种事物进行对比,从整体上表现二者的相异性;另一种是部分对比法,也就是针对两种事物的部分进行对比,在部分对比之后,向整体上进行对比。除此之外,还有正反对比方法,这一对比方法是对称英文句式中常用的对比修辞手法,采用恰当的反义词能够加强句子语气,体现语句的亮点。例如:汉语常用句式“利远远大于弊”,翻译成英文句式,可以这样表达“The advantages for outweigh the disadvantages.”在这一句子中,我们可以发现theadvantages与 thedisadvantages形成了鲜明的正反对比关系。

2.平行结构修辞手法

在大学英语写作中,平行结构修辞手法也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够使英语句子更加富有表现力。同时,平行结构的英语句子也更加具有节奏感,能够调节句式的结构,使读者感受到英语句式的气势。例如:“读书让我们变得聪明,锻炼让我们变得健康强壮”翻译成英文句式为:“Reading make us wise while exercise make us strong.”由此可以看出,平行结构修辞手法使整个句式更加整齐,富有张力。但是在大学英语写作中,许多学生使用平行结构修辞手法容易出现各种错误。平行结构修辞手法指的是让语法能够对应起来,通过相似的语法概念来表现句子形式,名词对名词,介词对介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这种对应方式使英语句式更加具有说服力。

3.重复的修辞手法

在大学英语写作中,偶尔也会使用到重复的修辞手法,采用重复修辞手法能够起到强调的作用,突出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英语写作中的重复词语一般应用在句首或句尾,采用首尾重复的方式能够使句式连成整体。例如:“我们期望成功,并且正在为成功而努力奋斗”,翻译成英文为“We long for success and we are working hard for success.”从这句英文句式中,我們可以看出两端分居的末尾都运用了“for success”一词,这种表达方式更加具有说服力。

二、修辞手法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作用

1.使英语作文句式结构更加富有变化

目前,许多英语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习惯运用简单句式,经常使用英语中的常用词汇和语法,这种表现形式难以突出文章主体,使文章变得平淡乏味,这类文章在考试中非常难拿到高分。要想提高英语作文的整体质量,必须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才能让英语作文句式结构更加富有变化。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英语句式进一步了解修辞效果。例如:“So when you see someone in difficulty of in distress and in need of help,dont hesitate to give your love to him”在这段英语句式中,运用了多次介词in,使句式构成了一个平行结构整体,句式更加富有变化,同时也使语言更加流畅。

2.修辞手法能够提高英语作文语言的感染力

在大学英语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能够使作文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句子的音韵更加和谐规整,调整句子结构。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分数比较高的英语作文中应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让作文的语言文字更加活泼、逼真,提高了英语作文的艺术表现力,给观众留下深刻的第一影响。例如:“Nowadays, energy can be obtained through various sources such as oil, coal, naturalgas, solarheat, the wind and oceantides.”在这段英语句式中通过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让整体句式语言更加富有感染力。

3.修辞手法能够增加英语写作亮点

英语写作中语句亮点非常重要,只有具备写作亮点,才能调动老师的阅卷兴趣,让老师有兴趣阅读学生的英语作文,整体语言句式更加生动、富有活力。如果在英语句式中缺少亮点,那么就会使英语句子平淡无味,难以调动阅读者的兴趣。因此,生动的修辞手法对于英语写作来说必不可少,能够增加英语句子的两点。在大学英语写作中,可以是当地运用比喻、夸张、对比和排比等各种修辞手法。

三、总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修辞手法对于英语写作起到重要的作用。只有合理运用对比修辞、平行结构修辞和重复修辞等各种修辞手法,才能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慧.修辞美学下的大学英语写作——以五种常见修辞手法为例[J].艺术科技,2014,27(2):167,174.

[2]范莉萍.浅议修辞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3,(55):79-80.

篇5: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

一、知识梳理

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反复、对偶、引用、对比、反问、设问等修辞及其表达作用:

1、〔 比喻〕(明谕、暗喻、借谕)

(定义):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作用):用比喻来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表述,帮助人们深入理解,用比喻阐明道理,可以把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使语言形象化。

〔举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拟人〕

(定义):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举例〕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3、〔夸张〕

(定义):有意对客观事物言过其实,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举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4、〔对偶〕

(定义):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的排列起来。

(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记忆和传诵。

〔举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5、〔 排比〕

(定义):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的修辞方式。

(作用):排比往往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多用于说理或抒情。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情感抒发的淋漓尽致。

〔举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6、〔反复〕

(定义):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分类):连续反复、间隔反复。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在说理文、记叙文中运用反复,能起到加强论点,分清条理的作用;在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中运用反复,能表达强烈深挚的思想感情,起到强调主题思想、增强旋律美的作用。

〔举例〕如: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7、〔设问〕

(定义):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作用):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有波澜。

〔举例〕如:是谁创造力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8、〔反问〕

(定义):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某种确定的意思,只问不答。

(作用):增强语气。

〔举例〕如: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

9、〔对比〕

(定义):又叫对照,是把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

(作用):突出其中一种事物或特点。(作者所要表现的对象。)

对比在写作手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结合写作来理解。

九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篇6: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注意:分析句子的作用(或含意)先看结构(五种),再看它的修辞,如果没有修辞就找重点词(动词,副词,形容词)

一、常用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用典,反语,反诘,反问,设问,借代,反复

二、修辞的一般表达效果:

(1)比喻含义: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答题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特征(2)拟人含义: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答题方法:赋予+事物+人的感情(或生命),生动+思想感情。(3)

夸张含义:故意言过其实,对人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本质,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答题方法:

故意扩大(或缩小),引发想象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对偶含义: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

作用:整齐匀称,凝炼集中,概括力强。答题方法: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增强表现力.(5)排比含义: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作用: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答题方法:加重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强烈的+感情.(6)用典含义: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作用: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答题方法:言简意丰,以简洁的文字营造了+意境,表达了+思想感情。

(7)反语含义: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句子表达本意。

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答题方法:有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战斗力。

(8)反问含义:问句包含着答案,不用再说答案了。

作用:语气更加强烈,更使印象深刻。答题方法:加强语气,引发读者思考。

篇7:修辞手法答题模式

1比喻: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_____比喻成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表 达了作者_____之情.2比拟(拟人):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____以人的情感和动作, 把什么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之情.3排比: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之情.语调铿锵,句式整齐,增强语势,突出情感,增加表现力.4设问:概括该修辞手法表现(引出)的内容+引起思考和注意,兴趣(格式:设问手法引出/强调_______,引起读者思考和注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5反问: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更有力地强调_____(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发人深省,语气更强烈,激发读者思考.6夸张: 强调/突出_______,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表达效果突出.7反复: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的表现了

______(句子描绘的内容),强 烈地表达_______(句子表达的情感)。

二、例题精讲

又见鹭鸶

陈忠实 ①那是春天的一个惯常的傍晚,我沿着水边的沙滩漫不经心地散步。绕过一道河石垒堆的防洪坝,我突然瞅见了鹭鸶,两只,当下竟不敢再挪动一步,便悄悄在沙地上坐下来。哦!鹭鸶又飞回来了!②在顺流而下大约30米处,河水从那儿朝南拐了个大弯儿,弯儿拐得不急不直随心所欲,便拐出一大片生动的绿洲,靠近水流的沙滩上水草尤其茂密。两只雪白的鹭鸶就在那个弯头上踯躅,在那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草中悠然漫步;曲线优美到无与伦比的脖颈迅捷地探入水中,倏忽又在草丛里扬起头来;两只峭拔的长腿淹没在水里,举止移步悠然雅然;一会儿此前彼后,此左彼右,一会儿又此后彼前,此右彼左;断定是一对儿没有雄尊雌卑或阴盛阳衰的纯粹感情维系的平等夫妻……

③于是,小河的这一片便呈现出别开生面令人陶醉的风景,清澈透碧的河水哗哗吟唱着在河滩里蜿蜒流淌,两个穿着艳丽的女子在对岸的水边倚石搓洗衣裳,三头紫红毛色的牛和一头乳毛嫩黄的牛犊在沙滩草地上吃草,三个放牛娃三对角坐在草地上玩扑克,蓝天上只有一缕游丝似的白云凝而不动,落日正渲染出即将告别时的热烈和辉煌……这些平常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双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

④不见鹭鸶,少说也有二十多年了。小时候在河里耍水在河边割草,鹭鸶就在头前或身后的浅水里,有时竟在草笼旁边停立;上学和放学涉过河水时,鹭鸶在头顶翩翩飞翔,我曾经妄想把一只鸽哨儿戴到它的尾毛上;大了时在稻田里插秧或是给稻畦里放水,鹭鸶又在稻田圪梁上悠然踱步,丝毫也不戒备我手中的铁锨……难以泯灭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⑤至今我也搞不清鹭鸶突然离去突然绝迹的因由,也许是水流逐年衰枯稻田消失绿地锐减,这鸟儿瞧不上越来越僵硬的小河川道了?也许是乡民滥施化肥农药污染了流水也污浊了空气,鹭鸶感到窒息而逃逸了?也许是沿河两岸频频敲打的锣鼓和震天撼地的炮铳,使这喜欢悠闲的生灵心惊肉跳恐惧不安拂尾而去?也许是那些隐蔽在树后的猎手暗施的冷枪,击中了鹭鸶夫妻双方中的雌的或雄的,剩下的一个悲怆遁逃?

⑥又见鹭鸶!又见鹭鸶!

⑦落日已尽红霞隐退暮霭渐合。两只鹭鸶悠然腾起,翩然闪动着洁白的翅膀逐渐升高,没有顺河而下也没见逆流而上,偏是掠过小河朝北岸树木葱茏的村庄飞去了。鹭鸶和人类同居一处无疑是一种天然和谐,是鸟类对人类善良天性的信赖和依傍。这两只鹭鸶飞到北岸的哪个村庄里去了呢?在谁家门前或屋后的树上筑巢育雏呢?谁家有幸得此可贵的信赖情愫呢?

⑧我便天天傍晚到河湾里来,等待鹭鸶。连续五六天,不见踪影,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我明白自己实际是在重演那个可笑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然而还是忍不住要来。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惑了。那姿容端庄的是一种仙骨神韵,一种优雅一种大度一种自然;起飞时悠然翩然,落水时也悠然翩然,看不出得意时的昂扬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气急败坏;即使在水里啄食小虫小虾青叶草芽儿,也不似鸡们鸭们雀们饿不及待的贪婪相。二三十年不见鹭鸶,早已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一见便不能抑止和罢休。我随之改变守候而为寻找,隔天沿着河流朝下,隔天又逆流而上,竟是一周的寻寻觅觅而终不得见。

⑨我又决定改变寻找的时间,在晨曦中沿着河水朝上走。大约走出五华里路程,河川骤然开阔起来,河对岸有一大片齐肩高的芦苇,临着流水的芦苇幼林边,那两只鹭鸶正在悠然漫步,刚出山顶的霞光把白色的羽毛染成霓虹。

⑩哦!鹭鸶还在这小河川道里。

11○哦!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

12○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那一对圣物,心头便涌出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7.第③段描写河边令人陶醉的风景,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8.简析第④段中画线词“扑飞”的精妙之处。(3分)9.第⑥段“又见鹭鸶!又见鹭鸶!”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10.第⑧段画线句运用比拟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1.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阔别多年又见鹭鸶,作者惊叹不已,不禁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B.不见鹭鸶二三十年,作者深深留恋,却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C.鹭鸶朝北岸村庄飞去,作者苦苦守候,盼望鹭鸶倩影再次出现。D.沿着河流上下寻觅鹭鸶,作者忐忑不安地想要知道鹭鸶的归宿。E.重见鹭鸶,作者欣喜地感到,鸟类与人类的和谐可以重新建立。F.悄然而坐,隔水远眺鹭鸶,作者思绪起伏,更崇拜这一对圣物。12.联系全文,鉴赏文章结尾引用《蒹葭》诗句的好处。(4分)

7、(2分)突出鹭鸶的美

8、(3分)“扑飞”一词充满动感,准确地写出了记忆中的鹭鸶生动、鲜活的形象;把记忆中的鹭鸶和眼前的鹭鸶联系起来,虚实结合,极具感染力。(第1要点1分,第2要点2分。)

9、(3分)运用反复的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阔别多年又见鹭鸶的惊喜;从回忆到现实景色,承上启下;照应题目。(每个要点1分。)

10、(2分)形象地写出鹭鸶优雅大度的姿态

11、(6分)DF

篇8:对联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功能

比喻。比喻是对联中最为常用的修辞手法。如:

学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 易纵难收。

这一联上下句各自构成比喻, 把抽象的道理表达得形象生动。有时是一联中的上句与下句构成比喻, 如:

画虎画皮难画骨;

知人知面不知心。

此联上句表述艺术创作中的经验:绘形易绘神难。下句阐明现实生活中的哲理:知人易知心难。两者之间构成比喻, 将诗情哲理融为一体, 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借代。不把人与事物直接写出来, 而用与之密切相关的东西代替它。这种借代手法不仅广泛运用在诗文中, 在对联中也常可见到。如:

未晚先投二十八;

鸡鸣早看三十三。

这是旧时旅店里常见的一副对联, 借用了古代神话中的“二十八宿”、“三十三天”之说。这里借“二十八”代“宿” (这里别解为“住宿”义) , 借“三十三”代“天”。意即“未晚先投宿, 鸡鸣早看天”。这种借代手法的巧妙运用使联语别具一格, 有一种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的妙趣。

拟人。拟人即赋予物以人的情感动作, 使之具有活泼的生命力, 这也是形成联趣的一种手法。如: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竹能“虚心”, 梅有“傲骨”, 这显然是人移情于物的审美效应。作者通过巧妙的构思, 感物咏志, 把抽象的品格气节表达得生动形象。

夸张。根据表达的需要, 有意夸大或缩小客观事实, 以期引人注目, 这种手法称为夸张。如:

泪添九曲黄河溢;

恨压三峰华岳低。

这是王实甫《西厢记》中的一副对联, 以极度夸张的手法渲染了莺莺在长亭泣别张生时那种难以遏抑的离愁别恨, 分外真切感人。

顶真。顶真又称“连珠”, 以前一句的结尾来作后一句的起头, 使相邻的两句首尾蝉联。如: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这是北京潭柘寺弥勒殿的一副名联。上下联的两个分句中都运用了顶真手法, 前后蝉联。后一分句对前一分句的意思引申阐发, 意蕴深长。

回文。回文是讲究词序有回环往复之趣的修辞手法。在对联中有单句回文与双句回文两种。如: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这是厦门鼓浪屿的一副对联。上句与下句都可顺读倒读, 回环流转, 妙语天成。

双关。双关是用一个词语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式, 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常见的有谐音双关与语义双关。如: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上联中“荷”谐读作“何”, “藕”谐读作“偶”。意即:“因何而得偶 (配偶) ”。下联中“杏”谐读作“幸”, “梅”谐读作“媒”, 意即:“有幸故不须媒”。音同而义殊, 言此而意彼, 别有一番趣味。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荒。

光绪三年, 黄河长江流域灾情严重。当时有人撰写了这副对联来讽刺中堂大人李鸿章 (合肥人) 和户部尚书翁同龢 (常熟人) 。作者以双关的手法将“合肥”、“常熟”这两个地名予以另解, 与联中的“瘦”、“荒”形成对比。巧妙熨帖, 讽刺辛辣。

排比。把句式相近, 语义相关, 语气相同的词或句子并列使用, 称为排比。这种手法在长联中较为常见。如:

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 合宇宙奇观, 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 收古今绝艺, 置我山窗。

上联排比出八种“宇宙奇观”, 下联排比出八种“古今绝艺”。句式整饬, 意象纷呈, 气势充沛, 犹如天风海涛扑面而来, 令人目不暇接, 美不胜收。

设问。为阐明己见, 故意提出问题, 以引人注目, 这种修辞手法称为设问。如: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这是杭州灵隐飞来峰下冷泉亭的一副对联, 相传为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所题。上联与下联都分别由设问句构成。含蓄蕴藉, 启人遐思。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这是副很著名的劝学联。上下联各由两个分句构成, 设问设答, 一呼一应;语势劲健, 张弛有致;借物咏志, 催人奋进。

用典。用典是对联, 尤其是风景名胜处楹联常用的手法, 它寓典于联, 言简意深, 大大拓展了联语的思想蕴涵。如:

铜琶铁板%大江东去;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这是黄州赤壁的一副对联, 对仗工整, 然而又各有出处。上联出自俞文豹《吹剑录》:“学士 (苏轼) 词须关西大汉, 执铜琵琶、铁绰板, 唱‘大江东去’。”“大江东去”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名句。下联出自曹操《短歌行》。这两句诗也被苏轼引入他的《前赤壁赋》中。此联不仅切合赤壁名胜的由来, 而且格调高雅、语义蕴藉, 回味悠长。

析字。析字即利用字形的离合变化以形成联趣, 如:

议论吞天口;

功名志士心。

上联中析“吞”为“天口”, 下联中析“志”为“士心”, 不仅离合巧妙, 而且语义也浑然天成, 堪称佳构。

少目焉能评文学;

欠金岂可立功名。

清乾隆时, 直隶学政吴省钦主持乡试, 贪赃枉法, 民怨沸腾。当时有一落第生员愤然在试场门口贴出此联。上联中“少目”为“省”字所析, 下联中“欠金”为“钦”字所析。这样既巧妙地切合吴省钦的名字, 又对他的丑恶嘴脸作出了辛辣的嘲讽。

迭字。迭字是把同样的字接二连三地用在上下联相应的位置上。有的紧相连接, 有的间隔出现。如: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这是杭州中山公园的一副对联。其中连用十对迭字, 如珠走玉盘, 历落宛转, 优美动听。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相传这是明代东林党人撰写的一副对联。上下联中分别间隔出现相同的字“声”、“事”, 这样构思既强调了联语的主题, 同时也使联语产生了一种回环反复的声韵美。

藏字。藏字, 也称藏词、漏字, 即在上下联相应的位置上有意漏缺一字, 以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如: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这副对联相传是袁世凯称帝前夕有人为他撰写的。上联有意漏缺“八”字, 下联则有意漏缺“耻”字, 借以讽刺袁世凯这个窃国大盗是“忘八” (即“王八”) 、“无耻”。辛辣而巧妙, 深刻而又含蓄。

嵌字。根据表达的需要, 有意将几个特定的字嵌入联中, 称为嵌字。所嵌字的位置灵活多变, 如:

花学红绸舞;

径开锦里春。

这是郭沫若为成都杜甫草堂“花径”题写的对联, 上下句句首嵌入“花径”二字, 不露斧凿痕迹, 十分贴切工稳而又巧妙自然。

冬夜灯下, 夏侯氏读《春秋传》;

东门楼上, 南京人唱《北西厢》。

上联中嵌入“冬夏春秋”四字;下联中嵌入“东南北西”四字, 一为时间, 一为空间, 皆恰到好处, 浑然天成。

对联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不仅仅只有上述这些, 其他如反复、列锦、呼告、转品、层递等也常用到, 限于篇幅本文未能尽述。应当指出的是, 在某些对联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往往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种手法综合运用, 以增强其审美功能。如: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这副对联中就同时运用了层递、顶真、迭字等修辞手法。又如: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这副对联中也同时运用了设问、迭字、列锦等修辞手法, 有效地增强了对联的审美效应。

篇9:修辞手法作用及答题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要搞清楚它们的概念。

所谓表现手法,其实也称之为艺术手法,也可以叫做写作特色。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具体材料,然后精心布局,并运用相关表达方式以及运用自己擅长的语言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种手法。

因此研究其表现手法有何特点,可以从选材到主旨情感去考虑,也可以从结构到主旨去考虑,也可以从语言表达到主旨去考虑,也可以从选材到结构再到主旨去考虑。表现手法具体特点如下:

从选材角度去考虑有如下特点:对比(人物对比、景物对比等)、详略、象征、典故、衬托(正衬、反衬)、烘托、欲扬先抑(先扬后抑)、托物言志、借物寓意、借古讽今等。

从结构角度去考虑有如下特点:点题引题、开门见山、总领下文、设置悬念、伏笔、照应、铺垫、一波三折、前后呼应、画龙点睛、卒章显志、升华感情等。

从表达角度去考虑有如下特点: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等。

从语言角度去考虑有如下特点:生动、平实、凝练、清丽、豪放、婉约等。

考查文章的表现手法,在语文高考卷中每年都出现。例如2009年高考江苏卷现代文阅读《上善若水》第13题即是: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其分值为6分。其答案为:①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②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③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④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从以上答案看,②③两题就是从“选材”到“主旨”去审视的,①就是从“表达”去考虑的。④就是从描写去定位的。因此对照表现手法的特点,我们还可以加进很多答案。例如运用生动传神的修辞;运用一些典故;设置悬念;前呼后应;运用对比等等。

再如2010年高考全国卷关于诗歌《咏素蝶诗》第12道题,其诗为: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其中第(2)小题是这样问的: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分值为5分。

其答案为:托物言志。(当然也可以说为借物喻人。)

首先我们看题目及所写的内容,它是一首咏物诗,因此我们肯定它是托物言志诗,我们也可以从作者的简介中了解。但我们也不能局限于选材角度,我们还可以从表达角度去审视,说是“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也不能算错,或纯粹从描写角度去思考也应该正确的,如运用动作“绕”“隐”“争”“归”“飞”“依”等及其生动传神的写出素蝶的情态。

因此,当我们看到“表现手法”时,应该从“选材”、“结构”“表达”“语言”到“主旨”综合起来审视,这样思考才能全面,以免答题时失之偏颇。

而表达手法,也就是表达方式,是作者在选取材料后,根据文体的不同特点而采用与之相应的语言来表达作者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种手法,例如写记叙文,就应该运用记叙为主,适当加上抒情议论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议论文,就应该运用议论为主,适当加上记叙、抒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价值观。说明文,就应该运用说明为主,适当加上记叙来说明事物的特征。而写景状物类的文章,就应该运用描写为主,适当运用记叙、抒情、议论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就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而言,要掌握的相关概念,才能区分它们各自特点,具体内容如下:

一、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的一种方法。

我们要掌握以下记叙相关特点:

1.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记叙顺序:顺叙(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倒叙(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插叙(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3.线索: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感情的变化;人事景物的特点。

4.人称:第一人称(作用:第一真实,第二可以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人称(作用:便于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人称(作用:行文更加自由)

二、描写。描写是把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我们要掌握以下描写相关特点:

1.人物描写。①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肖像);②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作用:烘托或反衬正面人物形象);

2.描写景物。①方法:抓住特征;运用顺序(空间、时间);运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比、设问、反问、反复等);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想象与联想;②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三、抒情。抒情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的一种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我们要掌握以下抒情相关特点:

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寓情于景(或融情于景)。

四、议论。议论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的一种手法。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我们要掌握以下议论相关特点:

①论据:事实论据(史实、科学数据)、道理论据(名人名言、警句);②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③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④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五、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一种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我们要掌握以下说明相关特点:

①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作用:使条理清晰,层次分明)②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③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因此,当我们看到“表达手法”时,应该从“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个角度综合起来考虑,这样思考才能准确无误,以免答题中忙中出错甚至南辕北辙了。

所谓修辞,就是在遣词造句中,运用特色鲜明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一种手法。它的特点就是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针、互文、比拟、通感等。

由于我们对修辞比较熟悉,因此我就简要罗列一下常用的几种,并简要说说其特点和作用:

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上一篇:《魔法师的帽子》读书笔记下一篇:少先队知识队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