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体育活动的评课

2024-07-19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评课(精选7篇)

篇1:幼儿园体育活动的评课

评析:

此课非常成功地展示李老师的教学能力。

1、李老师在课堂中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易于积极地主动地去获取成功,而且李老师的亲和力极强,这样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也很多,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这是本课的亮点之一;

2、李老师应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解,并用较好的肢体语言进行示范,引导学生在学习与练习中充分展示学生自己的运动能力,学生的自主练习与学习,也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只有体育课才拥有的广阔天地;此为亮点之二;

3、体育骨干的作用,在这节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的小组学习与练习,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共同提升,体现学生的“自主”二字,教师以一个学习引导者的身份,合理把握学生的体育学习心理和学习方式,科学应用“收放”相间的教学操控手段,鼓励学生自主尝试,独立实践。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与练习、讨论、相互帮忙、相互提醒的团队意识中深入,提高学练质量。此为亮点之三;

4、教学目标、内容设计得都比较合理,在课堂组织和课的结构、队伍的调动,练习时间的`掌握也非常合理,最重要的是李老师对一堂课的掌控能力(基本功--表扬和评价、应变能力、重难点的把握能力)有独特之处。此为亮点之四。

建议:在游戏环节中,注意加强学生对游戏过程与场地器材的设置问题的交流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让他们参与我们课堂游戏的创设。

篇2:幼儿园体育活动的评课

评析:

1、把“保龄球”引到足球课中,先是用手进行保龄球热身,再由足进行“足保龄球”练习,刺激了学生的兴趣,特别是高中生,如何能让某一个项目吸引学生的选项学习,这是我们高中体育教师应该去更加注重的一点,这点林老师做得相当好,此为亮点之一;

2、林老师上课教态自然大方,指导到位,学习练习也很积极,说明林老师在平时上课时非常认真、狠抓教学常规,师生互动也较多,充分展示着林老师的本身素质与教学魅力,此为亮点之二;

3、用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相配合,使学生在讨论、练习、再讨论、再练习的轻松环境中去提升学习学习效果,教学气氛非常和谐、活跃,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较高,此为亮点之三;

4、林老师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自创、自练等能力来提升学习能力,使学生找到了一个学会学习、应用学习的途径,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锻炼中得到提升,此为亮点之四;

篇3:幼儿园体育活动的评课

一、评课要“评点”

教学中的点是教学集合中的重要元素,这个点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是教材、教师、学生、教法……不难看出,教学中会有很多点的存在,那么,在评课中要评哪些点呢?

1. 要评亮点

一堂完整的课堂教学,往往会给看课教师留下一些深刻印象,如,课堂中值得肯定的某个部分、环节或者要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亮点。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这个亮点可能是教师的教态——口令清晰、示范准确、亲和力强、充满活力等;可能是教师的组织——队伍调动有序,教学内容衔接流畅,学生有效利用教学场地等;也可能是教师的教法——教学策略新颖,教学手段实效性强等等。这些亮点都会使课堂教学熠熠生辉,为有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做出应有的贡献。

2. 要评重点、难点

体育与健康课重点、难点的解决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而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则体现在教师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上,体现在教师对教材重点、难点的处理上,体现在教师对教材重点、难点的针对性教学方式、方法选择的有效性上。上课教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的解决程度,会直接反映到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上。

3. 要评差异点

这里所说的差异点是指教学中的个体差异。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当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已经开始内化成教师的教学行为。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应要体现在教育教学当中。在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环节设计上,应该体现解决“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的教学设计,给好学生提出发展性的学习目标要求,给差学生安排合适的目标指向及学练方法,从而形成教学的层次性。(注:本文的“好学生”是指体育与健康学习能力偏强的学生,本文的“差学生”是指体育与健康学习能力偏弱的学生)

二、评课要“评线”

如果把一堂课看成是教师完成的一篇教学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中追求的一种境界。评课要“评线”中的“线”即是散文中的“神”。有“神”的课往往给人留下一气呵成或是酣畅淋漓的感觉,无“神”的课夸张一点描述就有东拼西凑、支离破碎之嫌。在体育与健康课中,有哪些线值得关注呢?

1. 教材搭配的合理性

在教学实践中,一堂课很多时候都是安排两个教材或一个主教材加一个素质练习的内容。在这样组合的教学过程中,哪个教材先上,哪个教材后上,教材间的有效衔接,教学技能的合理过渡等,对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如,教学内容是体操项目中的“双杠”与田径项目中的“耐力跑”组合,上课教师一般都会把双杠项目安排在先,耐力跑项目安排在后。这样安排会使教学顺利开展,反之学生会因耐力跑后体能下降而不能很好地参与到双杠的学习当中。通常情况下,体能类教材与技能类教材组合时,一般技能类教材先上;上肢动作为主的教材与下肢动作为主的教材组合时,上肢动作为主的教材先上。但是,不管怎样组合,教材之间最好形成平稳过渡,前一个教材不能对后一个教材造成负迁移,或抑制后面教材的学习。

2. 场地的有效利用

运动场地的利用程度,反映在教学实践中即为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时间与空间上。有时我们会看到,一块篮球场大小的场地上,教师始终就只用了半块场地在教学,应该说,这不是一种值得提倡的“节约”。怎样在现有的条件下,让学生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对提升课堂教学预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空间大了,学生参与练习的干扰性将大大降低,学生练习的密度将大大提升。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合理地利用教学场地,会直接体现到教师的教学实践当中。但我们也不能矫枉过正,教师间的教学能力各不相同,场地的利用应该在教师对教学的可控范围之内。

3. 器材的利用率

本文中器材的利用率,是指课堂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器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用的频度。在实践中,我们会为教师在一堂课中始终围绕某一器材完成了不同项目的教学内容而喝彩。也会因在看课中遇到某些器材一直到课堂最后才被教师使用了一下而困惑。在体育与健康课中,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该有所体现,上课要追求实效,避免一次课中出现无数器材或道具,而这些器材或道具在教学过程中基本都成了“摆设”的现象。

三、评课要“评面”

评课过程,并不是一定要追求“面面俱到”,但是,有些“面”还是不可或缺的。

1. 教师的课堂管理

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教书育人始终是教师的职业操守,课堂管理的好坏影响着教师教学的预期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有时教师的教学过程只是为了完成教学内容而教,这时往往就会疏于课堂管理,或是不愿管理,就会致使一部分人渐渐“远离”了课堂(与教师的教学不同步),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也会远离了教师,远离了学习伙伴。事实上,从另外的一个角度说,很多教学中的“事故”或多或少与教师管理的及时性具有一定的关联。

2. 学生的参与度

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过程,简单地说是指体育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认识教学内容,参与教学活动,并在此基础之上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个体发展过程,这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参与的程度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氛围,也决定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是否有所收获。学生的参与度,表现在课堂当中就是学生的学习热情、同伴间的互助情况、小组间的竞争意识、师生间的教学配合等方面。

3. 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显著性评价指标。正因为如此,看一堂课的效果时,首先就要评价课堂教学目标设置的合理性,这个合理性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就是看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切合教材的内容体系,是否切合《课程标准》的目标指向。在教学实践中,低目标设定的教学会有高度的目标达成,这样的教学过程会显得平淡无奇;而高目标设定的教学会出现低度的目标达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却往往茫然无助。真正好的一堂课追求的是教学预期与教学结果的高度吻合,当然,这样预期是建立在合理的目标定位基础之上的。

四、评课要“评实”

评实,就是指评课要建立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的情境当中,要在认真看课、详细记录、深入课堂的基础上来展开,不是看看教案就可以评课,更“不需要”泛泛而谈。同一堂课,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段来上效果都不会相同。上午与下午,有太阳与无太阳,体育课的前一节有考试与体育课的后一节有考试(指文化课考试)等都是差异的主要原因。同样的道理,同一堂课在不同的环境下效果也不会相同,室内与室外、独用场地与共用场地、看课人数少与看课人数多等因素都会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另外,一堂课中,师生间的默契是不能被其他看课教师取代的,有些看课教师认为可行的策略不一定就适合这个班级,同样的教案不同人上课的效果不同也就是这个道理。

篇4:潜议英语教研工作中的评课活动

要做好评课,笔者认为需要弄清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评课评什么

评课其实就是把我们观察到的课堂行为及课堂现象。通过翻译及理解、讨论及对话,从而得出其内在的“意蕴”及“意义”。可多数时候我们在评课时都往往只注意到了一堂课的表象,即教师的仪表是否端庄自然,教学时间是否把握是否恰当,板书是否美观等而忽视了评上课的深层含义。在我认为,要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去开展评课:

1.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确定:全面、具体、适宜制定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导向性。参考指标:

(1) 全面,指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确定;

(2) 具体,指知识目标要有量有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要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

(3) 适宜,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要,能以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4) 重点突出,指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在时间保证的基础上,得到巩固和强化;

2.评教材处理

(1) 知识讲授是否准确、科学,准确把握好教材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抓住关键。

(2) 组织、处理教材是否精心:根据教学规律、教学目标、学生的知识,认知规律以及心理特点、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删减和增补,科学安排教学程序,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合理,使教材系统转化为教学系统。

3.评教学程序

授课思路的逻辑性是一个评价的重点。评价指标有:

(1) 看教学思路设计

(2) 教学思路设计,教学内容实效,答符合学生实际,有一定的独创性,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实际运作的效果好。

(3) 看课堂结构安排

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而教学环节中的时间分配与衔接合理,在微观教学调 控中尤为重要。

4.教学方法和手段,思考

(1) 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

(2) 教学方法是否客观、实效,体现人文性、艺术性、思想性。

(3) 教学方法是否有创造性;

(4) 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是否体现主体活动的发挥,创新能力的培养,情感的释 放;

(5) 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适时、合理、有效。

5.教师教学基本功

(1) 看板书:好的板书,应体现布局合理,言简意赅, 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

(2) 看教态: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快活、庄重,富有感燃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融洽。

(3) 看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发音准确、清楚、简练、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4) 看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等熟练程度。

6.评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

(1) 看能否培养学生的奇心,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探索、敢于质疑的习惯:

(2) 看是否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看能否培养学生在与他人交往、合作中,形成责任心,懂得分享快乐。

7.评价师生关系

(1) 看能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2) 看课堂教学能否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安全的语言学习环境。

8.评教学效果

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主要是看几个方面,首先课堂氛围和谐融洽,学生活动活而不乱;其次学生学习兴趣浓郁,思维活跃,学生受益面广,对后续学习充满信心,知识、能力、情感目标都有一定程度的达成,最后是课堂上解决大部分问题,或减轻学生课后负担。

9.最后注意:评课过程中,多些欣赏、指导、建议、少指责或讽刺。既评优点,又评缺点。语言描述要客观,有理有据。

二、评课没由谁来参与

在平时的评课中,我们多是采用了由教研组长主持,各听课教师发表自己的听课受,帮执教者找出一些优缺点就算完事了。其实,这样的评课比较肤浅,见解较片面。其实我们的校长、教导主任、教研主任、教研员、教研组长等都可以参与评课,特别是我们应该将学生也列入评课的队伍中来,学生见解也许更有说服力,可大家都没有这样做。

三、做好课堂观察

听课与评课之间并非各不相干,而存在着必然的内部联系。在评课之前,不妨先听取教师对本堂课的设计思路,以便有个整体的把握。听课中要认真观察和记录。教师要一边听,一边观察思考。既要看教,又要看学。二者兼顾。看教者对教材的钻研,是否抓基础,重点,强化技能;还有看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看学生的学,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习参与的情绪,学习的习惯。总而言之,要看教师主导主作和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

四、评课中应注意的问题

1、从理论上看,重在关注教师今天比昨天的进步,明天比今天的超越。

2、从目的上看,以激励为核心,真正地理解教师的疑惑或困难,和教师共同研讨,而不是挑三捡四,监督检查。

3、从评课者身份看,不以管理者的态度出现在教师面前,而是以“教学研者”“学习者”的身份出现。

4、从态度上看,与教师和平共处,多处于平等交流,对话的形式,摆正心态,共同商讨。

5、从评课的语言看,以肯定为主,体现出研讨的气氛。

6、从方式上看,先让执教教师谈感受,再从他们的自我评价中解决观念,方法等问题。课前说课是一种预设,那么,课后说课是一种反思。

篇5:幼儿园体育活动的评课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首先感谢市教研室给我们基层的语文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高层次、最实用的学习机会。

说是“高层次”,本次执教的教师都是语文教研员,他们都是我们市内语文界颇有影响的语文学科带头人,他们的课堂教学代表了了我们连云港市语文教学的最高水平。说是“最实用”,因为执教的教研员都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指导者,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推行者,是平时语文考试的命题人,更是语文中考的命题成员库的人员。他们的语文教学代表了他们对语文教学的思考,通过这样的听课,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语文新课程标准,通过他们对语文课堂知识的把握,了解我市语文考试的新动向。这对于我们基层的语文教师来说是“最实用”。

由于忙于会务安排,我听了今天三节课中的两节,在这两节课中,我最大的感觉是受到了“心灵的震憾”。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四点收获:

第一、老师生动的讲。语文课要上出语文的味道,老师的“讲”是至关重要的,老师在课堂上要讲语言、讲文学、讲写作,而不是去讲思想道德、讲国际风云等等。今天的课堂上,两位老师都的“讲”都很生动。

东海县教研室张法庄老师的课堂上,注重情感氛围的营造,教师情感表达细腻,语言有文采,深深的打动着课堂里的每一个学生。其中一位女生和教师进行对话时,感动的泪流满面,这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样打动学生心灵的课堂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生动的语文课。

新浦区教研员张永春老师在课堂上语言幽默,和学生对话的过程中,始终面带微笑,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教师睿智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如坐春风,这样的也是我所说的生动的语文课。再有营养的饭食要好吃才能下咽,才能有助于身体健康。不好吃的饭菜不会打动人们的胃口的。所以语文课堂首先要生动。

第二、学生高声的读。读书是感悟语文的重要途径,出声朗读更是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手段。在两位教研员的课堂上,我们都多次听到了学生饱含感情的读书声,教师还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人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感悟的思想,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体验中寻找独特的感悟。

东海县教研室张法庄老师在课堂上注重朗读、齐读、散读,不拘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很快的融入文本的氛围里。新浦区教研员张永春老师也把学生的朗读运用的恰如其分,达到了“读”的目的。

第三、学生思考的“深”。授课教师通过问题的预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比如张法庄老师让学生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词语,并围绕所找到的句子进行深入挖掘,启发学生多元思维。张永春老师抓住重点段落进行反复诵读,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赏析文本,让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这样的深入的思考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上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第四、学生练的“实”。也许有的老师说:今天的语文课上没看到教师出什么题目给学生做啊,怎么能说练的“实”呢?我觉得这是我们教师对新课程观照下的语文测试练习的一种误读,在传统的语文考试中,总是把“知识点”作为考试训练的重点,但是,今天这样的观点已经过时了,我们的语文训练必须从“知识点”转到“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训练上,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也是今天语文考试的要点。

在两个老师的课堂上,我们都看到了他们特别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让学生站起来说话,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时还有专门的书面表达,比如张永春老师就专门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感悟写出来,这样的训练是针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训练,是治“本”的做法,而不是我们通常的知识点训练,这是我们要深入领会的。

除了收获,还有几点疑问提出来向专家请教,并和同仁一起交流。

第一、语文课堂上要不要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听了两位教研员的语文课上都没有运用任何的教学辅助手段,这是不是向我们基层语文教师传达一种导向?如果是,是不是和今天我们的优质资源进课堂有矛盾呢?

第二、教师该如何评价学生的课堂行为?今天听的一节课上,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后,我发现授课教师多次简单的评价是“不对”、“你思考的不全面”、“我的意思你没听懂”等类似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是否值得商榷?

第三、课堂上,提问的面不是过于狭窄?我大概数了一下两位教研员提问的学生,80%以上都集中在前三排,特别是第一排,似乎每个学生都被提问了,有的还有三四次机会,第三排以后的学生基本没有交流的机会,这可能和今天听课的人很多,教师无法走动有关系,但这里是不是还需要扩大提问的面,让参与的学生更多呢?

好了,我就说这么多,说的不对的地方请专家、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篇二:参加市初中语文观摩研讨活动的评课发言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首先感谢市教研室给我们基层的语文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高层次、最实用的学习机会。

说是“高层次”,本次执教的教师都是语文教研员,他们都是我们市内语文界颇有影响的语文学科带头人,他们的课堂教学代表了了我们连云港市语文教学的最高水平。说是“最实用”,因为执教的教研员都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指导者,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推行者,是平时语文考试的命题人,更是语文中考的命题成员库的人员。他们的语文教学代表了他们对语文教学的思考,通过这样的听课,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语文新课程标准,通过他们对语文课堂知识的把握,了解我市语文考试的新动向。这对于我们基层的语文教师来说是“最实用”。

由于忙于会务安排,我听了今天三节课中的两节,在这两节课中,我最大的感觉是受到了“心灵的震憾”。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四点收获:

新浦区教研员张永春老师在课堂上语言幽默,和学生对话的过程中,始终面带微笑,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教师睿智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如坐春风,这样的也是我所说的生动的语文课。再有营养的饭食要好吃才能下咽,才能有助于身体健康。不好吃的饭菜不会打动人们的胃口的。所以语文课堂首先要生动。

“知识点”转到“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训练上,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也是今天语文考试的要点。

在两个老师的课堂上,我们都看到了他们特别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让学生站起来说话,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时还有专门的书面表达,比如张永春老师就专门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感悟写出来,这样的训练是针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训练,是治“本”的做法,而不是我们通常的知识点训练,这是我们要深入领会的。

篇6:幼儿园体育活动的评课

——在2014年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上的评课发言

杭州天地实验小学

王雷英

(2002年,第4届,广西.南宁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本次大赛让我热血沸腾,除了会场的温度,我想,只能因为思想。看到每一位帅哥靓女登台,笑靥如花。我常感慨老师的笑容,笑得很孩子气,眼睛弯弯的,脸蛋暖暖的,这一定能消融一切距离。一个爱笑的老师,一个有思想的老师,一定会带给孩子难忘的记忆。

本届大赛,却与以往很不相同,堪称“颠覆”,因为“创新”,开启了“阅读系列课”,“表达系列课”,我们感觉大赛一下子活跃了,跳跃了,没有内容雷同的课,也没有老气横秋的课,大赛课耳目一新,它所呈现出的理想主义色彩,以及思辨意义,让人迷醉。

虽然有些教育的旧疾,如霾一般,奈他不得,但总有一批先行者,从未放弃思考!每一次课堂展示,都是一次思想的风暴;每一次课堂展示,都使我们离教育理想国更近一步。庆幸,两年一届大赛的课堂总能一次次提醒我们去追问教育之“道”:学生在哪里?老师要做些什么?课堂要做些什么?

毫无疑问——课堂立意的变化,带动了价值追求的质变!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各个省市思想者的团队引领下,大赛课堂异彩纷呈:

1、课堂空间广阔。第一次全国公开课向小学语文的所有领域开放。课型多样,流派纷呈。有纯粹的精读课、略读课、作文指导课、作文讲评课,也有混合型的读写结合课、以写促读课、口语交际和作文一体化的课。课的内容的开放引发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有情境型,悬念型,任务型,实践型等等,同时也在课堂上呈现了各地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些较为特色的成果。感谢16位上课教师为到场的小语同行奉献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大餐!

2、教学设计更关注学生多元能力的发展。趋向儿童化、生活化,体现趣味性、语用性。重视语文基本功训练,注重在语境中开展理解和表达训练。关注语文能力形成的过程,教学环节丰富,学生参与度广。

3、教师的素养全面。板书漂亮,普通话标准流利,语感好,教师个人教学风格彰显,激情感染型、循循善诱型、扎实训练型、理性指导型等。

4、教学方法因课而异。我们看到有一些学习方式变革的影子,比如,课内学习单的使用,富有创意的情境创设,ipad进课堂,四人组、六人组的学习,学生参与讨论、板书、评价等。

5、每一堂课都可圈可点。有人说,“没有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凝视每一堂课,都有值得回味的亮点。例如;(1)《古诗两首》:叙事类古诗,借助化诗为文的方法,让三年级的孩子熟读成诵,很朴实很扎实。

(2)《情境体验作文》:真实,现场感强,强调体验,课堂预设有弹性。(3)《跟我走吧》:把握学情,方法多样,手段运用恰当。

(4)《第一次抱母亲》:课前谈话设计佳,课风和文风的基调比较一致,扣词揉读“没想到”“瘦”等,融理解与表达为一体。

(5)《丰富的音响世界》:板块清晰,精心准备口语交际元素,有生活情境。(6)《学写读后感》:有阅读活动参与的阅读体验作文课,方法指导意识强。(7)《人物描写一组》:单元组块方式大胆,阅读思维跳跃。

(8)《伯牙绝弦》:知音文化,打动人心;补文拓展和信息阅读,夺人眼球。

(9)《画家和牧童》:遵循低年级读词读句读段的规律,教师的评价语言好,关注低年级孩子的学习习惯。“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的体悟让人印象深刻。(10)《小足球赛》:教师的指导意识强,注重师生对话。(11)《活见鬼》:学法指导清晰,文言文的特点把握得很好。(12)《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写结合,注重指导,小组互评点赞。

(13)《我》:目标集中、明确、一贯,环环紧扣,师生对话融合,教学效果好!

(14)《寓言两则》:课前十分钟设计巧妙。教学环节设计有创新,关注到语言现象,教学语言贴近儿童,语感好。

(15)《有趣的动物植物》:教学手段新颖,交际情境有趣,注重交际礼仪,注重交际的语言表达,注重小组合作,教师的引领非常注意细节。

(16)《保护有益的动物》:教学朴实,贴近低年级的年龄特点。听了两天半的课,让我对理想课堂,创新课堂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一、立化教材,“取舍”有道

大数据时代,对传统的教科书概念提出了挑战,也对教师选用教材提出了挑战。我们要敬畏教材,虽然不完美,也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孩子,但凝聚了一大批思想者的智慧。关键是要立体地看教材,把教材当成可以开发的资源包,可以删减,可以增补,可以整合,可以重组,可以挖掘教材中的全息元素。建议从语文素养,语言学习和能力发展的角度梳理“训练序列”,“读写指导”,让教材立体又系统。

“取舍要有道”,什么重要?什么该舍?什么该得?智慧往往是安静的,细微的,需要潜心理解的东西。“减法比加法更能使灵魂成长”。

通过研究教材之后,需要找到最有价值的教学目标,最适度的教学目标,最有发展性的教学目标。然后,基于教科书,基于儿童,基于文体的特点和课型的特征来确定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表达系列是侧重于表达,它离不开阅读;阅读系列是侧重于阅读,它也不可与表达分离。我们要让教材站起来,立体化,奔跑起来,让它真正成为引领孩子全面成长的“课程”。特别要注意一堂课目标的实施过程中,要有一贯性,每个环节要思考的是如何靠近目标,达成目标,而不是偏离目标,偷换概念。始终要思考“我要的是什么”,“我为什么而服务”。所谓“取舍之道”也在其中,我们要好好研究、锤炼“取舍”的眼光。

二、遵循规律,落实“语用”

语用,就是言语的实践。语用学习要和内容理解,情感陶冶,学法指导相融合。课堂要呈现丰富性,应该加强有意义的语言训练,抓住文本中典型的语言现象,让孩子走个来回;课堂要呈现多义性,应该加强语用前提下的语文体验学习。比如:1)结合孩子的生活经历;2)唤起孩子多元的阅读理解;3)关注孩子阅读和表达的交互;4)让孩子充分的展示交流分享。语用,就是听说读写反复结合,知能情理始终统一,就是学习言与意的转换,转换是艺术。朗读不足,讨论不足,咀嚼不足,评价不足,整合不足,练笔不足都是转换意识的缺失,也是课堂表现出来的动态生成的缺失。

要遵循“小-语-教-学”的规律。“小”,儿童元素,即小朋友的年龄,心理,年段成长规律等;“语”,语言元素,即言语构词,构句,构段规律等等;“教”,策略元素,即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先说后写,读写结合等等;“学”,学习元素,即认知规律,模仿迁移创造的学法规律等等。小语教学基于课程标准,遵守课堂规范,遵循了规律,才可以将语用落到实处。

三、关注素养,提升学力

可能我们对语文的听、说、读、写、思的素养烂熟于心,但是这里面还应有讨论的素养,交际的素养,倾听的素养,对话的素养,评价的素养,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涵养。我们的语文关注立言、立意,更要关注立人。

比如,课中意外出现的学生对笼中鸟作文的命题——“留下,是我们的自由”(《情境体验作文》一课),教师应该及时给予正面的引导,至少也要保留意见,这样才可以避免价值观的偏颇。

学力的提升度,更多的指向学生从“进课堂”到“出课堂”的语文学习能力提升度。如何处理课堂上的操练和提升的关系,如何控制节奏的缓和急,练习的多与少,质量的实与活,深度的沉与浮,方式的同与异等等,值得思考。

有人形容两年一度的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是全国小语界的“春晚”:层层选拔,精心包装,期望“全国瞩目,一炮打响”,表现为:过多的预设、过多的试教、过多的指导。漫长的磨课过程,让我们的课堂失去了当初的自然、质朴、清新,以及创新的锐气。纵观本会场,个人感觉我们的表达系列,阅读系列课还可以更丰富,(作为参加过大赛的过来之人,深知这其中的因素很多,很多因为现场的原因导致课堂无法完美呈现,这也是大赛的遗憾之美),但是每一堂课所带来的思考的价值却无法估量。这里提出三个值得大家一起研讨的课题:

1、遵守常规与追求创新的关系。每个学段都有最常用的常规训练和常规教学,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看家法宝”不可轻易丢弃,应该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价值取向:理念先进、方法科学、简明有效。

2、尊重教材与适度拓展的关系。有的课,对教科书中教学内容进行了拓展,对教科书中的教学目标进行调整。有的是恰当的,有的不那么恰当,假如还不具备创新能力,不如先用好教材原先的内容和目标,这样更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

3、教师指导与以生为本的关系。因为教师问得过多,指导过细,说得过长,学生自主阅读、体验、交流、练习、提问、质疑过少。多数作文课,学生动笔作文时机太迟、时间太少。生命的课堂,是孩子感兴趣的,是孩子特别需要的,只有课堂里的学习方式真正发生内在的改变,学习才会变得非常有意思,非常好玩。这次看到有四人小组,六人小组合作,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师生的对话形式比较单一,交互的角度不够广阔,也缺少稳定的对话框架,学生没有充分活跃地参与进来。中肯地说,这两天,桂林的孩子,课堂表现得非常棒,表达舒展,流畅,让我们赞叹不已。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信息量越来越大,这样的孩子在课堂上应该有更广泛的自主参与,应该更充分地享受课堂的活力,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只有“课堂”有灵魂了,才会拥有有灵魂的教育。全国小语会首次在全国性的观摩比赛中进行语文全领域的课堂教学展示,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创新举措,也不可避免存在这样那样值得商讨的问题。语文课堂如何更加生活化、更有趣味性、更具实效性?作文教学如何指导和展示?读写结合的课如何恰当定位目标等等,一线教师依然迷惑。

篇7:幼儿园体育活动的评课

一、从几个关键词看六堂课

第一, 小组学习。我们原来的课堂教学形式都是秧田式的, 排列分得清清楚楚。这次上课的课堂教学形式、组织形式是圆桌式的。圆桌, 就是一张张桌子拼成一个圆, 当然也可以是四方的。学生就好像在开圆桌会议, 这样一种组织形式就“逼”得我们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要有很大的变革, 要很好地发挥小组的作用。这里边肯定有一个“头”, 就是组长。这个组长其实就是一个“小老师”。由小老师来布置组内成员的学习, 不仅小老师自己在成长, 而且他在引导组里的同学学习, 与我们教师在上面引导呼唤全班这么多学生学习相比, 效果大不一样。

第二, 学习单。现在各地都在改革, 有一个重要的改革就是把学生要做什么事情, 公开打印在纸上, 再发给学生, 让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今天有好几节课都体现了这一点。这当然也得感谢衢州新世纪学校, 该校的学生对学习单的使用比较习惯。不然的话, 就算教师用这个办法上课, 可能学生还不适应。

第三, 课文导语。略读课到底该做些什么事?就是导语里告诉我们该做的那些事。这个不好省去。

第四, 梳理。有好几节跟人物有关的课, 教师利用三角四角关系图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有几位教师采用直观的曲线图表示事情的起伏曲折;还有的采用表格填写的方式。这些都是梳理内容、把握角色的好方法, 高年级可以经常用。

第五, 批注。高年级教学中应当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文的空白处做一些旁注。不需要去静态传授批注的什么“学法知识”, 只要让学生动起来, 对课文文字加圈加点, 在旁边加上批, 加上注, 慢慢地形成习惯。这样的学习方式也是我们语文课堂发展的趋势, 尤其是高段。

今天的六节课, 这些共性关键词都是我们学习的方向, 语文教学应该往这个方向走。

二、从个性关键词看每节课特色

今天的六节课都各有千秋, 各有特色。按上课顺序看有以下几个特色。

第一, 重方法。汤金波上的《学会看病》, 我觉得他在这堂课里, 更多给我们展示的是怎样学会略读。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不可能对课文的每一段都面面俱到。而课文的提示语告诉我们, 要抓住课文中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第20自然段正好既有语言描写又有心理描写。汤老师就以这一段作为例子, 与学生一块学。然后, 总结这一段是怎么学的, 这是“举一”。后边几段的学习就是“反三”, 让学生按照总结的方法自己学, 然后汇报。这就是引导学生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 这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课题。当然, “学会略读”其实有两个层面, 一是学生不知道略读课文该怎么学习, 通过课文来示例, 关注的是方法, 这是“学习略读”;第二个层面是“运用略读”, 就是学生运用略读的方法来读课文, 关注的是结果。

第二, 显规律。周亮老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尽管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但也需要有主次, 显规律。他把着眼点、落脚点放在圆明园的建筑上, “主”就是圆明园的建筑, “次”就是圆明园的文物。周老师发现描写圆明园宏伟建筑部分的语言规律很明显, 运用的是“对应”的方法。我认为最合适的说法是“对举”, 教学过程可以略微修正:作者写圆明园的建筑举了很多例子, 举了哪些, “举”就出来了;是怎么举的, 是对应着举, 就是“对举”。根据课文“对应”的特点, 周老师安排了很好的练笔活动——写圆明园的文物。这样练笔的内容是课文里的——写珍贵的文物, 练笔的形式也是课文里的——“对应”的表达形式。这就是我的那本《语文练笔策略》中曾经讲到的“就地取材”。“材”是文本里边的, “形”也是文本里边的, 内容与形式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这是非常有效的练笔。

第三, 明课型。洪峰老师上的《金色的脚印》, 大气、粗略, 我认为是略读课文教学最好的导向。如果略读课文还要细抠语言文字, 细抠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标点, 那就不太符合略读课文的教学。洪老师的课大气, 一是交代学法, 总读课文, 梳理课文内容。洪老师举了一个片段引导概括出“引狗”, 然后学生自学, 将概括的内容如啃木桩、做窝、调虎离山等, 自己写卡片展示在黑板上, 目的是梳理故事内容。我们知道, 解读文本有八个字:谋篇布局, 遣词造句。而略读课文应着重在“布局谋篇”这四个字, “遣词造句”可以少管或不管。除非某篇课文的遣词造句非常有特点, 很有特色, 一般情况不管。二是学生做主, 选读课文。在梳理了故事内容之后, 洪老师就提出了“哪个情节你认为最不寻常”这样的开放题, 学生凭着自己的体验, 提炼“最不寻常” (不是最感兴趣) , 这既是信息的提取, 更是情趣的体验。三是聚焦细节, 引发争辩。略读课文教学也可以有细节。“明显消瘦的老狐狸咬铁链苦心解救小狐狸”是文本中的一个感人片段, “如果是你, 铁链解还是不解?”洪老师让学生用文本的依据来进行说明, 不是天马行空随意发挥。“解还是不解”, 不在乎那个结论, 而在乎的是怎么紧扣课文, 在乎的是争辩能力。所以这一课是略读的典范, 谋篇布局、信息提取、情趣体验、争辩能力、寻找依据等都在其中了。

第四, 减环节。徐华军老师的《苏七块》, 是一篇课外教材, 取自苏教版。苏教版不定位精读略读, 我看徐老师是按精读课文教学的。课文是写奇人奇事的, 徐老师采用了四个步骤:一是词语交流, 二是说说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并填表, 三是梳理人物关系, 四是你认为最奇的地方圈画朗读。这样就把故事的结构、主要内容、精彩之处拎起来了。比较复杂的东西经教师一分解就简单了。高段教学就需要这样的提纲挈领。

第五, 巧梳理。李求宝老师执教的《蒙娜丽莎之约》。教师一上来就提出:写这幅画的是哪几个自然段?一读, 明白是第5、6、7自然段写这幅画。那么剩下来的呢?剩下还有第1~4自然段以及第8自然段。那第1~4自然段肯定是一部分, 第8自然段是另一部分。李老师将课文做了这样的分解板书:。这是抓住中间来突破两头, 这样把这篇略读课文的结构梳理清楚, 这是略读课文的应有之意, 此其一。其二, 这篇文章的主题肯定要表现这幅画, 这幅画的主旨是“微笑”, 略读课不能脱离主旨, 李老师就是抓住“微笑”。其三, 从表达的角度解读怎样的微笑, 李老师也分析得很透彻:总的是“看到 + 感受”, 具体又分为“分开表达”“融合表达”两种类型。其四, 练笔也是紧扣课文内容与形式的, 用“微笑”这一部分表现的形式, 写课文前面三处“队伍”里各种人的不同感受, 内容和形式都取自课文, 练笔就有实效。

第六, 会解读。祝晓军老师执教的《看戏》。课文主角是梅兰芳, 但课文写他并没有几句话, 写得更多的是观众, 大量的篇幅都是写观众、这是文本的一个特点, 是扣住“看戏”题目的。课堂教学凸显了这个特点。当然, 这节课的重点是解读观众。课文写观众有一个鲜明的特色, 就是把观众、把那个场景比作大海, 所有的过程都写成了大海的变化。正因为有这样的解读, 才有课堂上“大海”的变化曲线图, 观众和场景的变化一目了然。这是一篇选读课文, 按照我的想法, 一般可以上成略读课文, 甚至教师的“教”可以更简单一些。

三、再提醒两个关键词

第一, 朗读。很容易忘记, 似乎可有可无, 内容丰富了, 朗读就少一些, 教学设计有些内容没有, 才拿朗读补充。朗读不能少, 很重要, 这个关键词要强化。

上一篇:青春已经悄悄的远去网络散文下一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科学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