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故事作文:邋遢大王的故事

2024-07-12

童话故事作文:邋遢大王的故事(精选8篇)

篇1:童话故事作文:邋遢大王的故事

邋遢大王奇遇记童话故事

大家都知道,邋遢大王是一个十分不爱干净的人。他不爱洗澡,不讲卫生,还爱吃脏东西。这不,就让老鼠王国的密探尖嘴鼠给逮着了机会,在他放在地上的橙汁里放了一些能使人变小的病毒。

可谁知,这尖嘴鼠呀可是个马大哈。他拿错了药,拿了一种鼠博士还未完全做好的药。邋遢大王吃了以后就倒在床上,做起了梦。

在梦中,他发现自己正身处在一个污水横流,垃圾成堆的世界。人们个个都蓬头垢面,他已经是最干净的了,甚至还有人把垃圾桶里的食物往嘴里塞,有的人已经成了半人半兽的怪物。他十分高兴,因为相比这些人,他早已不是邋遢大王了。可就这么过了几天,他发觉自己的肚子时常把他痛得死去活来,终于意识到:是这里的食物感染了有害细菌,使他生病了。他立马赶去医院,想治好自己。没想到,医生却告诉他:你的`病我没法治。因为我们早已习惯了吃这样的食物,有了免疫力,你只有慢慢适应这里的环境才能摆脱现在的状况。一番话听得他五雷轰顶,要知道他已经承受不住细菌与病毒的再一次攻击了。医生的话语一遍遍的在他脑中回响,他大叫一声,咕噜一下从床上坐起来,大口大口地喘着气。

从此,曾经的邋遢大王摇身一变,成了人们尊敬的卫生宣传大使。因为通过这个梦,已经让他,也让我们明白了:我们一定要从小爱干净,每天洗澡,把自己洗的香喷喷的,才是一个好孩子。

篇2:童话故事作文:邋遢大王的故事

我是一个邋遢的女孩,房间总是凌乱不堪。

一天,夜深人静,玩具、衣服们开始议论纷纷:“小主人一点都不爱护我们,那么久也不给我们洗澡,害得我们全身都臭烘烘的。”“她每一次都不把我们放回原位,我们回家都要花好长好长的时间。”大家互相倾诉着心中的苦闷。突然一颗流星从屋顶上空飞过,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玩具们和衣服们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手脚能动了。“太棒了!既然我们能动了,为何不给小主人一个教训?”大家听了,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

第二天早晨,我打着哈欠下了床,却一脚踩中了玩具们。“一二三”玩具们将我摔了出去。“哎哟”我惨叫一声,脑袋正好埋在袜子堆里。“哇,好臭呀!”我被熏得晕头转向,赶紧捂住了鼻子,挣扎着爬了起来。我大声哭喊:“我怎么这么倒霉啊!”

“那是因为你从来不懂得爱护我们,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小木偶走到我面前。“你……你……怎么会说话?”我用力捏了捏嘴角,啊!好疼!不是在做梦!“小主人,不要害怕。我们是想提醒你,请好好爱护我们,我们都是有生命的,请给我们一个温馨的家。”

篇3:童话故事作文:邋遢大王的故事

“我是中国的唐吉科德。我的名字有这样的含义:一个姓唐的人,每天都吉祥如意,还拥有许多科学的知识,并且有高尚的品德。”自豪地解释着自己的名字,唐吉科德还不忘幽默地道出梦想,“我不挑战大风车,我想超越郑渊洁,成为21世纪中国的童话大王。”

今天初初要介绍的主人公可不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而是我们身边的唐吉科德。来自江苏省江阴市第二中学的唐吉科德,11岁出书,70万余字,5部被译为英文……厉害了Word哥!这又是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了。本期TA模样,初初和你走近这位“别人家的孩子”,看看这位“创作大神”有什么不一样的故事。

A故事

“魔幻小子”的童话世界

“欧阳蒙森忽然觉得自己飞回了木屋里,刚回到窗口,身后一扇简陋的木门猛地被打开了。一个老态龙钟的女人走了进来……”这是唐吉科德笔下的魔法世界。

2014年暑假的一天,唐吉科德在家里闹腾,父亲开玩笑说再调皮就把唐吉科德送到深山老林,让巫婆把他关起来。听到这话,唐吉科德竟然开心地笑了:“那太好了!老巫婆一定会很多魔法,看我资质高决定收我为徒。最后我也变成了魔法大师!”

唐吉科德随着自己的构想,一路浮想联翩,虚构出了欧阳蒙森、史卫特、上官林、高汉保四位小学生来到一座魔法森林,向老巫婆克丽缇娜和女儿赛特缇娜学魔法的故事。他们最后用所学到的本领,来保卫魔法森林和地球家园。就这样,《魔法大师》系列小说初具雏形。

在那个酷热的暑假,唐吉科德写完了《魔法大师》系列的第一部。开学后,唐吉科德坚持每周末进行创作,每次不少于2000字。2015年,《魔法大师》系列童话前三部《古怪森林里的魔音》《神秘的镇魔之杖》《远征黑魔王国》由文汇出版社出版。这套系列童话丛书一经面世,就广受小读者的喜爱。在江阴市新华书店,《魔法大师》成为高居榜首的畅销书,短短数月就售出了1000多本。

唐吉科德还是一名追求完美的处女座男孩。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怎样用词最恰当,怎样构思故事最完整流畅,这边的描写应该如何展开……诸如此类的问题,唐吉科德总会推敲很久,力求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将故事写得完美。在写作之路上,唐吉科德始终都在和自己“较劲”。

在《魔法大师》中,处处飞翔着想象的翅膀、处处闪耀着幻想的底色、处处充溢着奇妙的情趣。唐吉科德用一支魔幻的笔,带我们进入神奇的魔法世界。

童话之外的奇妙世界

唐吉科德并没有因为创作童话而放弃其他,他的生活五彩缤纷——

喜欢音乐。有着修长手指的唐吉科德,从幼儿园中班开始就坚持每天练习钢琴。回忆起第一次接触钢琴,唐吉科德便陶醉在优美的琴声中。《献给爱丽丝》《贝多芬奏鸣曲·悲怆》《彩云追月》是他的最爱。在空余时间,唐吉科德喜欢坐在钢琴前,弹几首曲子给爸爸妈妈听。2015年,唐吉科德轻松通过了钢琴十级考试。

唐吉科德也是一名科幻电影迷,最爱的是《星球大战》系列。谈及这系列影片,唐吉科德告诉初初:“我喜欢电影中妙趣横生、异想天开的情节,整体非常具有动感,电影立意也很有深度。”

唐吉科德三岁时,爸爸妈妈经常带他到图书馆去看书,唐吉科德热爱阅读的习惯就是从那时开始养成的。到幼儿园大班时,唐吉科德已经阅读了一百多本绘本读物,大大开阔了视野。课业之余,唐吉科德每天除了练琴,剩下的时间都用来看书。

唐吉科德爸爸唐麒认为,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特长和爱好,要让孩子快乐、有幸福感。唐爸爸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鼓励唐吉科德去进行天马行空的“胡编乱造”,激发创造力,活出自己的童真。

别人看到的是唐吉科德的收获,但妈妈李文霞看到的则是他的努力和坚持。唐妈妈称自己为“桑丘”,儿子写的东西,她不仅是第一读者,还会“上阵”帮忙。

唐爸爸说,在唐吉科德的世界里,开心就笑,不开心就哭,世界只有黑白两色,这让他活得特别开心自在。

A印象

江苏省江阴职工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副教授,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蔡崇武:

唐吉科德是个非常有灵气的孩子。当我读完了他的《魔法大师》第一部《古怪森林里的魔音》的初稿时,被他的充满儿童情趣的故事所吸引。那童心,那童真,那童趣,是所有的成人作家都铺陈不出来的!希望唐吉科德一直能保持着那种灵气,创造出他独有的变幻莫测的童话世界!

江苏省江阴市第二中学七(4)班班主任居老师:

唐吉科德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大家都知道他是童话大王,这和他的认真学习是分不开的。在课堂上唐吉科德认真听讲,主动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并思路清晰。在学校,唐吉科德也是一个热心肠的人,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江阴市第二中学七(4)班姚婷:

篇4:彩棉大王的现代童话故事

东华企业坐落于常州武进高新科技开发区,是中国纺织行业中少有的大型民营企业。现有员工2000余人,拥有包括9名境外管理人员的高级管理人才58人,原棉纺织、织造工艺及服装设计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65人, 外贸精英152人。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设有十余个办事处,且在美国、香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设有分公司。集团下辖东华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常州市武进东华纺织品有限公司、常州东华服饰有限公司、常州市东华对外贸易有限公司、常州市顶呱呱彩棉服饰有限公司、常州市同昌纺织品有限公司。东华外贸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年出口创汇6000多万美元。这一成就的主人叫——顼同保,东华企业的董事长。

自1991年东华集团的第一家企业——东华纺织品有限公司诞生,经过十余年的风雨历程,东华从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孩成长为中华大地上顶天立地的巨人。如果说最初的东华只有一颗志向高远的心,那么,历经十年磨练,它不但长出了手,长出了脚,还长出了翅膀。东华董事长顼同保的讲述揭示了这个现代“大染坊”的奥秘,是一条无形的产业链贯穿其中,凭借它的力量,东华不断向高峰攀爬,缔造了这个现代民营企业的神话。这条无形的链我们叫它价值链。当然,这条价值链决非“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的林荫道,而是悬在半空的一根钢丝,你必须身怀绝技,一旦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你就会重重地摔下来。顼同保一路走来,平平稳稳,惹得台下喝彩声不断。

第一桶砂

在谈到自己事业的起点时,顼同保毫不隐讳地说:别人淘的第一桶是 金,他淘的第一桶是砂。当年,一文不名的顼同保借了几十块钱做了第一笔纱巾生意,时值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服装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正是看好这样的发展契机,他揣着卖纱巾赚来的不多的钞票挤进了服装业的大门。

上海——中国的大工业城市,可能正是由于这种地域崇拜,上海牌的服装销量很好,顼同保坐火车从石家 庄来到上海的南京路,到商场里找一些因过时而降价处理的格子布女装,然后带到篙城这样的乡下去销售,没钱交摊位费,他就走街串巷,其中的辛苦自不必说,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他期盼着从逆境中崛起。

从“小贩”到“大王”

常州南桥,一家40多人的服装厂,面临倒闭,刚刚换了厂长。顼同保在这里下了他第一笔服装定单。开始了简单而原始的操作模式:先从商场挑选一些好的服装样式,再到商场找类似的布料,发到常州的加工厂,进行加工制造。最后将成品服装带到各个乡镇的庙会,集市上销售。在逐渐摸索的道路上,顼同保在资本积累的同时,他对服装行业中稍纵即逝的商机的敏感度在逐渐升级,他知道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必须节省成本,而节省成本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将服装的上一环节——布料的生产承揽下来。顼同保对当时的市场进行了调研,服装业的蓬勃发展已经造成市场上坯布的短缺,所谓商机无价,过时不候,他立即注册了东华纺织品有限公司,开始生产坯布。坯布就是未经染色的白布。不久,这个决定就使顼同保成了当地响当当的“坯布大王”。此后,公司产品又开始向漂白、染色等半成品上延伸。生意越做越大,有了量的飞跃,经营模式也从零售转为批发。

织布就要用棉纱,那么如果自己做棉纱的话,不但可以满足本厂织布的需求,还可以销售给其他的织布厂,从中赢得利润,何乐而不为?于是,东华丝织厂应运而生。至此,我们看到在东华企业,价值链的脉络已延伸到棉纱这一环节。起初是买来棉纱做销售,后来发展为自 己成立采购中心,收购棉花再加工成棉纱,与此同时,成本得到了进一步的降低。1998年,顼同保又成了当地的“棉纱大王”。顼同保望闻问切,似乎摸准了这个市场跳动的脉搏,总能当机立断地下一帖好方子,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越来越健康,越来越完善的东华。

走出国门

1994年,棉花价格上涨,到1995年,价格翻了一倍多。丝织厂的利润空间已经缩水。顼同保毅然将经营重心转到服装的对外贸易上。1996年,他开始申请进出口权,一年以后,东华成了中国第一家能自营生产出口的民营企业,东华对外贸易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武进延陵对外贸易有限公司,1999年被东华收购,顼同保针对国有企业体制中的种种弊端进行了严格的改造整合。第一、提高生活待遇,就是让职工的腰包鼓起来;第二、统一思想。在国营单位个人的发展是靠关系,在东 华,发展靠的就是能力和水平。只要有实力,绝对机会均等;第三、改善办公条件。顼同保买下1000多平米的办公场所,并进行了装修。换了新的工作环境,大家又有了工作热情。这家曾因经营不善而面临破产倒闭的企业终于卸下了阻碍其发展的体制上的桎梏,被注入新的文化,新的血液,一夜之间重新焕发了生命力。并创下年出口创汇6000多万美元的佳绩。

不染色,更出色

顼同保在他的企业风光无限的时候没有固步自封,他在努力寻找新的增长点,并开始注重新产品的研发,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知道了彩棉。他决定,他要种出彩色的棉花来为他生产的服饰注入科技的力量。常州市“顶呱呱”彩棉服饰有限公司就这样成立了,当年就被列入省级火炬计划。彩棉就是天生具有颜色的棉毛,它具有很多普通棉花望尘莫及的优点:纤维柔韧,色彩纯正,无印染污染、无农药污染、抗病性强。特别是用彩棉制成的内衣,透气舒适、亲和皮肤,被定位为“最高品位”和“最具亲和力”的服装面料。“顶呱呱”彩棉服饰有限公司开始经营彩棉的研发、加工和推广应用,不久就得到国内纺织服装业中屈指可数的“中国环境标志”认证。拥有内衣、线衫、婴儿装、T恤、衬衫、家居服、家纺、袜子等八大系列,500多个品种,成了江苏省名牌产品。销售网络遍及全 国三百多座城市,1600多个网点,年销售额过亿元。“不染色,更出色”的“顶呱呱”彩棉为东华织出了一片更绚烂的天。

雄心不已,创区域品牌

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时候,顼同保说:外商在1到5月给了他1.5亿元人民币的定单,为此他正在筹备一个占地355亩的服装工业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攀升,谁能引导潮流,谁就是服装业的龙头老大,为了做到与世界接轨,顼同保制定了三条策略:第一、加大设计平台力度,就是要有自己的服装设计公司,公司聚集一批国际上优秀的设计人才,让产品在款式和面料上引领世界潮流。只有这样,消费者才会认可他们的品牌,从而产生一种消费依赖,有了消费者的依赖,那么,产品才能立于市场的潮头浪尖。第二、加大生产平台力度,建设大型的服装工业园区,用来承接国内外大额定单,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第三、企业内部资源与社会资源进一步整合,充分利用自己的采购中心,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质量。

今日中国已成了世界服装业的加工厂!很多世界品牌都是在中国境内加工的,其工艺水平,堪称世界第一。鉴于此,顼同保提出要充分发挥武进“纺织之乡”的优势,将初级产品、粗加工、深加工,到终端产品这条完整的产业链形成联动效应,从纺织到服装一体化,进一步整合优势,凸显核心竞争力,形成区域品牌经济。东华品牌在自己的发展中带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当地招来了不少资金和技术的投资者。

不用“金手铐”

顼同保说:我们的企业是个大家庭,每个职工都是这个家的主人,在这里没有雇佣关系,有的只是合作。顼董事长有一辆卡迪拉克,是一家公司破产后的抵押物,他接手后,这辆车就成了他企业职工结婚用的头车。说到这的时候,顼同保显得非常开心,像个慈祥的父亲。我们想象不到一 个不断创造商业奇迹的风云人物竟是这样的内敛,看不出丝毫的张扬。我们看到的只是他对企业的爱,对职工的无限的关怀。这种人性化的管理使这个企业凝聚了无懈可击的力量,顼同保说:企业间人才的流动是不可避免的,很多企业选择用高薪来给他的员工带上一副金手铐,但还是留不住人才。要留住人才,高薪是远远不够的,你要有吸引他的企业文化,对你的职工要讲诚信,诚信乃商道之本,其最高境界就是要为别人着想,为你的员工着想。对于我们的中层干部,我有四句话用来提醒他们,就是倾财可以聚人,律己可以服人,身先可以率人,量大可以留人。要赢得员工对企业的完全信任,要让他感到企业就是他的家,他离不开这个家。这种情感上的依赖是留住人才的最好的方法。因此,在人才流动频繁的商场上,顼同保出乎寻常的自信,这种浓浓的人情味儿使他的企业固若金汤。

他站在价值链顶端

篇5:邋遢大王三年级作文

每当我看到我们班的邋遢大王,我就想起了动画片里的卡通人物。他总是穿着洗得发白的蓝上衣和破旧的牛仔裤,身上很多污渍。他的头发像是专为鸟儿准备睡觉的地方。

他的.外号邋遢大王是怎么来的呢?因为他老是丢三落四,所以他才得到邋遢大王这个外号。

有一次卫生大检查的时候,老师提早来告诉我们。因为他从来不收拾自己的抽屉,所以他的座位上像个垃圾堆。零食和书一大堆,像被老鼠光顾过似的。开始卫生大检查了,他的座位却非常干净。我们想:难道邋遢大王不想再邋遢了?老师满意地点了点头。突然,他的几本书掉了下来,原来里面还是凌乱不堪的,老师失望地走开了。

篇6:贝壳大王的故事

今年32岁的刘运强出生在安徽省太和县一个偏僻的农村家庭里。由于家境贫穷,刘运强初中没毕业便辍学在家,和父亲一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生活。2006年7月,劉运强告别妻儿,踏上了南下的列车,投奔在海南打工的朋友。

一晃两个多月过去了,由于他只有初中文化,又没有一技之长,再加上年龄有点偏大,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朋友好不容易才在一家小饰品店给刘运强找了份店员的工作。说是店员,不如说是杂工。饰品店只有老板夫妇二人,由于生意不好,几乎入不敷出,老板准备另谋财路,但由于店面租期未到,老板夫妇只是应付式地经营。刘运强到了饰品店后,从进货到销售,几乎全由他一人打理。

2007年元旦,老板夫妇带着刘运强到海边游玩。在海边,刘运强发现有许多奇形怪状的贝壳,出于喜爱,他就随便捡了几个带回去。回到店里后,他把那几个贝壳清洗干净放在饰品店的一角。那几个海生海长的贝壳鹤立鸡群般在许多饰品当中格外显眼。

第二天,一个顾客来店里看饰品,她一踏入店门就发现了店里摆放的那几只贝壳,便爱不释手。她问刘运强这些贝壳卖多少钱,刘运强如实相告,这些东西是他从海边捡回来的,要找这些贝壳,海边多的是。可那位顾客却说,她平时工作忙,没时间,几位朋友刚升职,她想买几件饰品送给她们放在办公桌上,可转了大半天,都没有买到合适的。她认为这些奇形怪状的贝壳放在办公桌上一定很好看,非要把这几个贝壳买下来不可,价钱多少无所谓。最后,刘运强以每只5元的价格把八只贝壳卖给了那位顾客。

顾客走后,刘运强欣喜不已,想不到自己随便在海边捡了几只贝壳竟能卖这么多钱,40元可是自己两天的工资呀!第二天,刘运强便向老板夫妇请了假,又去海边捡回了上百只形状各异的贝壳。这次他并没有把贝壳拿到饰品店,而是在朋友住处不远的夜市上摆了个地摊。令刘运强更加欣喜的是,仅一个晚上,他就以每只3到5元的价格把那上百只贝壳卖了出去,赚了三四百元。刘运强索性向老板夫妇请了一个星期的假,又跑到海边捡回了许多形状各异的小贝壳,在朋友居住地附近摆起了地摊,专门卖他从海边捡回来的贝壳。一个星期过后,重新回到老板夫妇的饰品店上班的刘运强想:许多人对精致的工艺饰品不感兴趣,反而对这海生海长的贝壳感兴趣,我何不把老板夫妇的店面盘下来,专门卖贝壳?

接手饰品店 专营贝壳

刘运强找了个合适的机会,向老板说明想接手饰品店的意思,老板夫妇因为经济效益不好,自然乐意,他们便把店面低价转让给了刘运强。刘运强首先把原来的店名“长生饰品店”改为“长生贝壳饰品店”,然后又去海边捡了许多贝壳,按不同的形状分类摆放,吸引了许多顾客。尤其是那些学生和在工厂做工的年轻人,对这些既便宜又新颖别致的贝壳很感兴趣。刘运强的贝壳店每天都有100元以上的营业额。

接手饰品店没多久,刘运强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海边的贝壳很多,但真正奇形怪状、令人一见就爱不释手的贝壳并不多见,再加上海边每天都会迎来成百上千的游客,他们游玩时,也会捡些形状好看的贝壳带回去,所以,普通的贝壳并不受人们青睐。于是,刘运强根据普通贝壳的形状把它们修成各种动物花鸟的形状,有的还特意在上面刻上字,用油漆印上。这种方法果然不错,既保证了充足的贝壳来源,又推出了新品种。

一次,几个年轻人来到刘运强的店里,他们非常喜欢那些贝壳,每个人都买了好几个。临走时,其中一个人自言自语地说:“可惜呀,可惜!”

刘运强猜想他说这句话一定有弦外之音,便问他:“老板,难道这些贝壳不合您的心意吗?”经他这么一问,那个年轻人说出了缘由:他的一个朋友新开了一家公司,几个哥们准备给那位朋友送几件礼品,可他们逛了好几家礼品店,见那些礼品虽说精致,但都太俗了,再加上礼品市面上随处可见,随处可买,没什么希奇的。当他们看到这边有一家贝壳饰品店后,欣喜不已地准备过来参观一下,买几件合适的送给朋友,可进了店里一看,贝壳虽不少,也挺好看,但只能作为家中或办公桌上的摆设,而那种大一些的能送得出手的却一个也没有。遗憾之余,他们只能买几个小贝壳回去放在自己家里或办公桌上做装饰品。

临走时,那位年轻人问刘运强,他能否专门制作几个特大的贝壳。刘运强如实相告,他的贝壳来源加工都很简单,对于加工那种大贝壳,他还没试过,如果几位老板要的话,他可以试一下。几个年青人说好一个星期后来看货。

客人走后,刘运强想:制作大贝壳必须把许多贝壳叠成形状粘在一起。他随即关了店门,打的到海边捡回了许多形状各异的贝壳。回来后,他冥思苦想,最后决定给那几位顾客制作几个生肖贝壳制品。一连几天,刘运强把那些贝壳粘了又拆,拆了又粘。一个星期后,刘运强总算如期完成了制作的大贝壳饰品,按时把货交给客人。几位客人虽说对刘运强的贝壳制品挑出了不少毛病,但还是以每只100元的价格买去了其中的八个贝壳制品。

望着剩下的那两个贝壳制品,刘运强陷入了沉思:如果把这些小贝壳叠成各式形状,成型的贝壳制品每只就可以卖到几十元到几百元,获利会更高。而且,这些成型的贝壳制品的主要客户是那些大公司和一些送礼人士,他们只图贝壳美观大方,至于价钱多少,一般不会太在乎。如果能给成型的贝壳涂上颜料,加以修整,其形象会更逼真。然而,他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于是,他便去书店寻找有关制作贝壳饰品的书籍,可是一无所获。

正当刘运强失望之际,碰巧他的一个表弟是学工艺美术的,因为专业不对口,不好找工作,一直闲在家里。刘运强就让表弟来自己的贝壳店,对成型的贝壳进行修整上色。有了表弟这位得力助手,他所制作的成型贝壳制品更受人们的喜爱。每逢节假日,都会有许多人来到他的贝壳店买各种贝壳饰品。当地几家礼品店还长期向刘运强订购那些较大的成型贝壳制品。

放眼全国 成为贝壳大王

到2007年国庆,开贝壳店仅一年的刘运强已拥有了10多万元的积蓄。可是,没有想到,周围陆续开了数家贝壳店,有的还直接以海底贝壳专卖店为店名。在刘运强开贝壳店的时候,他就料到会有人跟进这一行业,因为这是一个投资不多,赚钱不少的新行业。通过冷静的思索之后,刘运强设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立足海南,放眼全国。在海南,海边有那么多不用花钱可以捡到的贝壳,但还是有那么多人愿意到贝壳店里买贝壳,而离海滩远的内地,出于对大海的喜爱,他们对这种海生海长的贝壳的喜欢程度肯定要超过海南的人们。我何不把现在的店面作为根据地,在店里制作好一批成型贝壳制品,拿到全国各地去销售?

主意打定后,刘运强就让表弟打理贝壳店,他则把妻子和弟弟接过来,专门和自己一起带着制作好的成型贝壳到全国各地去联系业务。他们的第一站就是哈尔滨,把哈尔滨作为第一试点站。令刘运强欣喜不已的是,他们所带的100多件成型的贝壳制品和一批零散贝壳只用一个星期就卖完了。这一趟哈尔滨之行,刘运强就赚了两万多元,而且还结识了一家礼品公司的老板,他与刘运强签订了每个月从海南订购200件成型贝壳饰品的合同。这更坚定了刘运强的信心。很快,刘运强的贝壳在全国各地打开了销路。

经过两年的摸爬滚打,刘运强已拥有了100多万元的积蓄,而自己在海南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有了自己的小车和专门向全国各地运送贝壳制品的货车。

现在,刘运强已由一个初闯海南时身无分文的穷打工者成为远近闻名的“贝壳大王”。

篇7:“稀饭大王”的创业故事

四川人幽默,一提起双流县,马上就出一个笑话段子:天上的飞机声,地下的稀饭声。天上的声音说的是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飞机声,地上的声音竟然是从一家名叫“李姐稀饭店”里传出来的喝稀饭声。据说,一到吃饭时间,上千的食客挤满大院,男女老少齐刷刷地喝起稀饭,霎时,“呼呼”声大作,场面蔚为壮观。所以,有人戏称“李姐稀饭店”里喝稀饭的声音“连飞机上的人都听得到”!

一家稀饭店竟然如此神奇?笔者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双流探听虚实。没想到,将稀饭生意做到极致的“稀饭大王”竟然是一对没多少文化的下岗夫妻。他们靠卖稀饭,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竟拥有了百万财富。这个致富奇迹是如何创造的呢……失败算啥子嘛,失败就是给了你一个重新再来的机会。

李姐大名叫李春花,她与丈夫辜强都是重庆市仁寿县城关镇人。夫妻俩曾在一家工厂上班,但企业不景气,1992年他们双双下岗。经历过下岗初期的痛苦和彷徨后,夫妻俩在家门附近摆了一个烟摊,起早摸黑地苦干起来。到了1997年,他们靠做烟生意累积起来的钱已有20多万元。可正当李姐和丈夫美美地规划着准备买套大房子时,一桩意想不到的灾难几乎将他们置于死地。

1998年12月的一天,一个朋友匆匆来找李姐,神秘地对她说:“大姐,我有个朋友是烟厂的,可以直接从厂里面提货,进价比烟草公司低得多,我建议你从他那里进货。”李姐半信半疑地问:“那你能够保证烟的质量吗?”“我敢骗别人,也不敢骗你大姐嘛!马上要过春节,香烟十分紧俏,如果不是朋友,我才不这么费心帮你呢!”那位朋友信誓旦旦地保证。

送走了朋友,两口子认真地商量起来:眼看春节即将来临,批发烟的人肯定多,如不趁早进点货,会少挣很多钱的。于是,夫妇俩从银行取出了所有存款,又从亲朋好友那里借了20余万元,凑足了50多万元,进回了100件香烟,一心准备在春节期间大赚一笔。看着满满一屋子的香烟,闻着空气中浓烈的烟草味道,李姐满心喜悦,盼着能大大地赚上一笔。

然而,噩梦很快来临了。两三天后,一些买烟的人纷纷找上门来要求退货,还有人向当地工商管理部门举报她出售假烟。很快,工商管理人员前来查封了李姐的烟,同时要对她进行处理。工商管理人员经过详细调查,确认李姐是个受害者,便没有处理她。可是,经此一折腾,原本拥有20多万元存款的李姐不仅成了穷光蛋,还背上了20多万元的债务。而那个当初介绍她买烟的朋友,此刻早已无影无踪。

面对如此打击,伤心欲绝的李姐整日以泪洗面。债主们三天两头跑到她家讨债,闹得家里鸡犬不宁。一天下午,李姐夫妇磨破嘴皮总算把一个债主送走了后,精疲力竭的夫妻俩不禁相对流泪。李姐内疚地对丈夫辜强说:“都怪我,一时大意,才造成这么大的损失。现在,我们唉声叹气也没用,还是想办法从头再来吧!只要我们有一双手,总会有翻身的一天。”

“可我们拿什么去翻身呢?一分本钱都没有了,就是卖稀饭嘛,也要本钱呀……”丈夫叹息着说。

稀饭?这两个字像一盏明灯,一下子照亮了李姐混沌的脑海——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从卖稀饭开始呢!卖稀饭基本上不需要什么投入,虽然与卖香烟比起来,利润极其微薄,但只要有利润,我们就可以做啊!于是她一本正经地对丈夫说:“对,我们就卖稀饭!”

为了说服丈夫卖稀饭,李姐没少费口舌。最终,她的一句话打动了丈夫:“一碗稀饭就算赚几分钱、一角钱,只要量上去了,还是可以赚钱的。失敗算啥子嘛,失败就是给了你一个重新再来的机会啊!”丈夫终于答应卖稀饭了。

打开新思路 成为稀饭大王

接下来,他们跑破脚板,磨破嘴皮,才在双流县城棠中路找到了一个只有6平方米的门面,花3000元的年租费租了下来。办完各种手续,他们的钱已用光了。辜强只好又悄悄回到老家,向自己的亲戚好说歹说借了6000多元钱,加上这笔钱,李姐夫妇总共投入了1.5万元,稀饭店总算开张了。

稀饭的确不好卖呀!两口子起早贪黑地干呀干,但稀饭店的生意并不见好。开张三个月,就亏本3000多元。面对这一切,李姐急得寝食难安。她明白,再像这样下去,不但赚不到钱,反而又要增添新债。

一天,一位工商局的同志前来收管理费,李姐向他倒苦水。那个同志只说了一句话,就把李姐镇住了:“开稀饭店啊,一定要改变经营理念,要有创新意识才行。”李姐并不太懂什么“理念”,什么“创新”。但她明白了其中的含义:要变才得行,不变只有死路一条。

怎么变呢?晚上一收工,夫妻俩就躺在几条板凳拼起来的“床”上开起了“卧谈会”。李姐自言自语地说:“早上喝稀饭是中国人的传统,那么改在中午或者晚上喝稀饭可行不可行呢?”“是啊!为什么不能把稀饭当成正餐做呢!”丈夫也兴奋起来。

思路一打开,两口子便顺着这个方向热烈探讨起来。李姐认为:中午晚上喝稀饭是可行的。原因有二:一、现在生活好了,人们对大鱼大肉吃腻了,喝点稀饭爽爽口是一种“必要”;二、如果把稀饭当成正餐来吃,就必须改变一些特点,“素稀饭”肯定不能满足需要,只有推陈出新,改良稀饭品种,推出营养又可口的“荤稀饭”才行!比如“鱼稀饭”系列、“腊肉稀饭”系列、“斑鸠稀饭”系列、“肥肠稀饭”系列等等。另外,还可根据稀饭的特点配置各种各样的菜品。这样,就把大餐的饮食特点结合了进来。卖稀饭也就不可能再是微利行业了。

两口子越想越兴奋。第二天,他们就开始分头行动起来:丈夫辜强负责搞“课题研究”,就是熬稀饭;李姐继续研究“战略问题”。为了创建属于自己的稀饭品牌,她给自己的稀饭取了一个通俗易记的名字——李姐稀饭大王。

夫妻俩各司其职,配合默契。为了创建“稀饭大王”的品牌,辜强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便研究出了十几种荤稀饭,还发明了一种他最为得意的食品——“野生蒌龙花粥”。这是一种绿色食品,全天然、全野生、全绿色,而且还有清热解毒的药用功效。

为了熬稀饭,辜强必须头天夜里就泡好大米,凌晨3点开始生火,然后加井水文火熬制。他用的大米全是仁寿的农家新米,所有的配料也全是仁寿县的山珍或者野生植物。为了把住质量卫生关,他对每一种原材料都严格挑选,精心清洗。同时,负责外联的李姐又在双流电视台做了一系列广告,大胆提出“改变稀饭传统喝法,把稀饭当成正餐,把稀饭当成营养餐”的新餐饮理念。这一招还真灵,许多老人和妇女纷纷赶来“李姐稀饭大王”想尝尝鲜,瞧个动静。

新品稀饭正式营业那天,一大早,夫妇俩熬了5锅不同类型的稀饭,免费给顾客品尝。客人们吃完后个个赞不绝口,都觉得稀奇,因为他们从来都没见过稀饭也可以做出这么多花样来。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没过多久,小店的客人就比原来多了好几倍,并且点名要品尝那些特色稀饭。此后,前来品尝稀饭的客人便络绎不绝,每天的客流量达到上百人次,每天的营业额有时竟高达两三千元。

如此多的顾客,给夫妇俩增添了许多工作压力,每天他们忙得只能吃两顿饭,晚上又要准备第二天熬稀饭的原材料,一直要忙到深夜才能睡觉。李姐夫妇俩就这样在店铺里的木凳“床”上,足足睡了一年时间。由于长时间过度劳累,李姐得了肩周炎,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发作。随着小店生意好转,日趋增多的顾客常使李姐夫妇感到力不从心。李姐的心里又开始盘算起来,她想:不如换个大点的地方卖稀饭,把稀饭产业做大。

2000年夏季,夫妻俩经过认真商量,决定将稀饭店迁往双流县城的长冶路二段。他们租下了那里一户面积约两亩地的农家大院,然后,根据城里人喜欢乡下田园风格的心理,投资10多万元,将农家大院装饰得土色土香,让人一进门,就备感舒适亲切。他们还招聘了一批眉清目秀的农家小妹和小伙子,一身村姑和农家小子的打扮,十分鲜活靓丽,令人赏心悦目。

一切如李姐预料的那样,新店开张不久,稀饭店的生意果然更为火爆。一到周末,大院前面的空地上便密密麻麻地停满了车辆。辜强看着眼前这生意兴隆的喜人场面,时常开心地夸奖李姐:“还是老婆有远见,看来我们卖稀饭真的要做出一个大買卖了!”每次听到丈夫这样说,李姐的心里就美滋滋的。但她也明白:要想留住顾客,必须将稀饭推陈出新,不能只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

在妻子的建议下,辜强一门心思认真钻研起“稀饭经”,他整天思考着怎样变着花样熬出别人没有的稀饭。经过一段时间的揣摩实践,夫妇俩终于由原来七八个品种的稀饭发展到20多个。辜强还请了许多老中医出主意,想办法,从而成功研制出了开胃健脾稀饭、清热解毒稀饭、美容养颜稀饭等具有药用价值的稀饭。而这些稀饭的名字也很好听,什么“蒌龙花粥”、“金玉满堂粥”、“龙须银耳粥”、“春花碧绿粥”、“荷叶莲米粥”、“南瓜太极粥”等,光听名字就让人胃口大开,许多顾客惊叹道:“这里简直成了稀饭的‘陈列馆’了!”

“生意是做出来”

2001年,李姐夫妇不仅还完了所有的欠债,还积累了不少资金。腰包鼓起来的李姐靠卖稀饭为自己营造了一片新的天地,她的名字也香飘整个双流县城。

“免费消费”,带来的可是十倍以上的人气和利润啊!面对生意的喜人局面,李姐并没有满足。她心想:“每天有这么多人来饭店吃饭,主要是冲着具有特色的稀饭来的,我一定要保住稀饭这块牌子!”于是,她迅速到有关部门注册了“李姐稀饭大王”的商标。

为了将这块牌子做得更大,2001年10月,李姐又投资10多万元将“李姐稀饭大王”迁到双流县白河路二段一个足有三亩地的地方,并聘请了50多名小工。

由于李姐卖稀饭早已名声在外,即使迁址了,“李姐稀饭大王”的生意仍然很兴隆,那些“稀饭迷”们依然“追踪而至”。有时来吃稀饭的客人太多,服务员们应接不暇,客人就像自己动手,在自己家一样动手盛稀饭。那蜂拥的人群围着几十口装满稀饭的大锅团团转的热闹场面,让人觉得仿佛这些人是在进行一嘲稀饭大战”。

后来,李姐又添加了中餐和小吃等项目,由于味道正,价钱合理,同样让顾客喜欢。“李姐稀饭大王”每天的营业额有时高达1.7万元。

做生意,做生意,李姐深知“生意是做出来”的道理。为了提高服务水平,她经常带头“做”。2006年的夏天,一位顾客到李姐店里来吃稀饭。由于服务员一时忙不过来,没来得及招呼他,那位顾客十分生气,大声嚷着让李姐亲自去给他盛绿豆稀饭。李姐立即盛了一碗绿豆稀饭,笑盈盈地端到客人面前。那客人又说:“我不要绿豆稀饭了,我要黑米稀饭。”李姐二话没说,又给他端来黑米稀饭。可盛稀饭的碗还没放到桌上,客人又说:“我不要黑米稀饭,我要土豆稀饭。”就这样,李姐来来回回为这位客人舀了6次不同的稀饭。终于,那位客人笑着说:“李姐,我真的服了你!刚才我态度不好,请你多谅解!”后来这位客人成了李姐店里的老顾客。

篇8:“故事大王”创办“春雨”故事会

“故事大王”姓马,名付贵,今年72岁,是临颍县文化局的军转退休干部。他1950年10月参军,荣立过3次三等功,195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转业后任临颍县文化局副局长。他干一行、爱一行,曾搜集整理创作了100多个革命故事,举办了20场故事会,很多人听得着了迷,因此给他送了个绰号叫“故事大王”。

1992年马付贵退休后,担任了县关工委委员、文化局关工委主任,经常在“清明”、国庆等节日期间,用讲故事形式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2001年5月的一天晚上,他在街上看到一位学生家长从网吧里拉出自己的孩子,边走边说:“放了学不回家,不吃饭,不做作业,看看你的学习成了啥样子了……”老马回家之后,久久不能入睡:一些中小学生放学后就往网吧里钻,长此下去,荒废学业,将来怎能接好革命班?自己是共产党员,决不能对此不闻不问。于是他萌发了发挥自己会讲故事的特长,创办“春雨”故事会的设想,使其成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宣传阵地。他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得到全家人支持后,又把创办“春雨”故事会的设想,向在新城区林园巷南端十字路口开报刊电话亭的原财政局退休干部谭明离老人讲了,得到了谭明离老人的大力赞许。谭老还当场向他说:“故事会地址就选在我这里吧,照明设备、电费都由我承担。”谭明离老人的承诺,令他喜出望外,更加坚定了他办好故事会的信心。

2001年6月1日晚上,马付贵的“春雨”故事会正式开张了。当晚,县关工委的领导送来了从新华书店精心选购的故事丛书,老马向青少年学生讲了《毛泽东童年收谷子》、《毛泽东童年摘豆子》、《毛泽东童年牧牛》三则毛泽东少年时代的动人故事。从此,每逢周末晚上8时,孩子们就带着凳子,高兴地前来参加故事会。由于他讲的每个故事都富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六一”、“七一”、“十一”等重大节日还组织文化局的文艺骨干到场与同学们联欢,同台演出,因此深受学生和家长及社区市民的欢迎,附近乡镇也有学生每逢周六晚上骑着单车来参加故事会。

为了使故事会更好地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马付贵老人经常走街串巷进行家访,及时掌握孩子们的思想状况,然后针对性编写相应的故事,对孩子们进行引导。如有位年仅10岁叫李丹的同学,在小学四年级时迷上了网吧,学习成绩从全班的前5名一下子落到了全班的末位,家长骂他、打他,他还是不改。马付贵得知这一情况后,便针对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先给李丹同学讲了战争年代一个小通讯员由于文化水平低,认错了一个字,险些使全营指战员遭受损失的故事,并联系祖国“四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阐明用知识改变自己命运的重要意义,启发小李丹珍惜年少时光,勤奋学习。经过马付贵老人苦口婆心的思想教育,李丹由“网吧迷”成了“春雨”故事会的一员。小李丹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了《人生第一次后悔》的故事在故事会上宣讲,博得了全场青少年们的热烈掌声。小李丹的学习目的明确了,态度端正了,他不但成了故事会的骨干,还成了班里的优秀生,2002年他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考入了南街中学。

上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矿泉水里的爱下一篇:实验小学校园足球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