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抗生素使用分析

2024-07-01

感染科抗生素使用分析(通用12篇)

篇1:感染科抗生素使用分析

抗生素使用分析、反馈、整改会议

时间:2011-4-24下午15:00 地点:医务科科室

参加人员:分管院张锦华、二甲办主任梁美凤、医务科主任陈玉地、质控科蔡元行、外科主任陈盛颖、颅脑外科主任周培勇、骨科主任陈长光、妇科主任刘刘、产科主任王晓艳

张锦华院长:最近我们对临床应用抗生素情况进行了检查,主要是检查运行病历中记录的对抗生素使用的情况,发现了一些问题今天召集几位讨论一下,现在由梁主任给大家分析一下。梁主任:我们在检查中发现几个问题:

1、抗生素超范围使用,手术科室一类切口使用二代头孢类抗生素不符合卫生部38号文件规定,文件规定只能用第一代头孢类抗生素。

2、使用的溶媒不符合规定,检查发现我们的医生使用的溶媒为250ml,按规定溶媒为100ml。溶媒太多,会引起头孢类药物分解,不但降低了疗效,而且产生了其他物质,增加了过敏几率。3、4、5、手术前用药没有在病程记录中体现术前半小时用药。外科有用喹喏酮类药物,按规定尽量不用喹喏酮类药物。骨科发现有先用克林霉素一次,又改为头孢类药品,病程记录里又不说明改药的原因,这违反用药规定。按规定是先用头孢类药物,如果头孢类药物有过敏,再考虑用克林霉素。

6、产科剖宫产患者有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按规定是在婴儿出生后断脐后给药,不知道产科是如何使用的;还有发现用的是第二代头孢类药物,这不符合规定,按规定只能使用第一代头孢类药物。

7、头孢类药物是浓度抗菌,有发现临床医生一天仅用药一次,而且用量偏大,这也不符合用药要求,要按规定一天两次给药,要按规定的用量给药。以上是我们检查发现的问题。

张锦华院长:梁主任反馈的这些问题,都是目前我们临床上存在的,希望能引起各位的重视,病程记录中要体现对用药进行分析,要按规定用药,回去后要组织科室人员进行学习,对不符合规定使用抗生素的病历,我们已经进行了整理,并且按科室归类,作了登记。希望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如果再犯同样的错误,要进行处罚,跟奖金挂钩。各科室把我们整理的病历带回去,重新作好病程记录,分析抗生素使用理由。

篇2:感染科抗生素使用分析

为了解我院感染现状,对我院20xx年8月8日00:00~24:00所有住院病人进行现患率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xx年8月8日全院所有住院病人。 1.2 调查方法

向医院领导汇报,并与相关职能科室如医务科、护理部协调,争取全方位的支持;在调查开始前,向相关临床科室发出通知,说明调查目的,要求病区对住院病人完善各项与感染性疾病诊断有关的检查;调查小组由医院感染科、病区组长及以上医生和病区护士长组成;组织相关人员集中培训,包括调查方案、诊断标准、调查表项目填写说明等;根据调查方案采取床旁个案调查和病历调查相结合,并结合查阅抗生素使用情况及检验结果,填写统一的个案调查表。 1.3 诊断标准

按《临床医院感染学》诊断标准。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应查人数495人,实查人数489人,实查率98.8%,达到了计划要求。489人中发生医院感染病人5例,感染例次5例,现患率为1%,例次现患率为1%。

2.2 病区医院感染现患率 见表1

2.3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调查489人中,有351人使用了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1.78%。其中一联用

药348人,占99.15%,二联用药3人,占0.85%,无三联、四联以上用药。病区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见表2。

3 讨 论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又称横断面调查,系收集一个特定时点或时段病人发生和不发生医院感染的资料,对医院感染与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性研究。

此次共调查489人,发生医院感染5人,医院感染现患率为1 %。 在调查中发现,本次调查感染部位均为下呼吸道感染。分析原因:多数高龄患者卧床不起,伴多种基础性疾病,加上老人咳嗽反射减弱,痰不易咳出,从而增加呼吸道感染机会。

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本次调查日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71.78%,多为单用药,主要为预防用药和治疗用药。

通过此次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更好地了解了病区医院感染情况,增强了全院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监控意识,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加强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学习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结合临床开展必要的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以利于掌握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蒙城县第二人民医院院感科

篇3:感染科抗生素使用分析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儿科,抗菌药,合理用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 各类疾病发病率渐次升高, 抗菌药物已成为临床治疗中应用最广泛、消耗量最大的药物之一[1], 与此同时药物滥用现象亦随之出现, 以致抗菌药物在治疗及救治患者的同时, 也由于不合理使用, 甚或是滥用, 而导致临床上病菌耐药问题日趋严重, 院内感染发生率层出不穷, 给患者健康带来重大影响[2]。

呼吸道感染作为临床常见病, 尤其在儿科疾病中占有较高比例, 因此, 如何给予呼吸道感染患儿合理应用抗生素已经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1],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抗菌药物应用的调查分析, 了解儿科医师处方习惯, 以期为提高儿科合理用药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病案室选取2010年1月31日至2012年1月31日在我院诊断呼吸道感染住院3d以上项目记录完整的儿科病例1218份进行回顾性分析。

全部病例中男性患儿619例, 女性599例;年龄最小者出生仅7d, 最大11岁。呼吸道感染部位:上呼吸道者320例, 下呼吸道者896例。疾病情况: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中诊断为急性咽炎、扁桃体炎及二者并病者175例,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70例, 病毒性感染56例, 急性咽喉炎19例;下呼吸道感染中支气管肺炎387例, 急性支气管炎241例, 支原体肺炎120例, 喘息样支气管炎100例, 毛细支气管炎42例, 支气管哮喘并感染6例。

1.2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进行研究, 将病历中记录的患儿姓名、年龄等基本信息, 及诊断、医嘱、生化和实验室检查报告等疾病治疗情况, 细菌培养、菌敏试验、抗菌药物名称、剂型、规格、单位、用法用量、用药起止时间、联合用药、相关费用、治疗结果、不良反应等药物治疗情况分门别类的进行整理分析, 利用Excel表格数据录入后统计分析。

1.3 观察指标

抗菌药物应用频度合理性评估:以世界卫生组织 (WHO) 限定日剂量 (DDD) 、药物利用指数 (DUI) 为判断标准, 其中DDD值参照《新编药物学》第15版、药物说明书及临床用药三方面, 结合WHO推荐限定日剂量进行确定[1,2,3]。DUI=用药频度 (DDDs) /实际总用药天数, 其中DDDs=总用药量/DDD值, 一般DUI≤1.0为合理。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抗菌药共涉及11类44种抗菌药, 共计使用525例次, 3910d。其中前5种使用最多的抗菌药物依次是左氧氟沙星及哌拉西林/舒巴坦 (各58次, 占11.05%) 、头孢哌酮/舒巴坦及氨苄西林 (32次, 占6.01%) 、其他头孢菌素类和阿奇霉素 (各25次, 占4.77%) 、依替米星 (20次, 占3.81%) 、莫西沙星和氨曲南 (各16次, 占3.05%) 。

联合用药情况:使用单一抗菌药的10例, 占16.67%;两种抗菌药联合使用的39例, 占65.00%;三种抗菌药联合使用的6例, 占10.00%;四种及四种以上抗菌药联合使用的5例, 占8.37%。

2.2 药物使用时间及途径

单一品种使用时间最长为22d, 平均 (6.5±3.5) d;患者抗菌药联合或交替使用时间3~150d, 所有抗菌药物均为静脉注射。结果提示:住院患者中抗菌药物使用较为集中, 多为静脉注射两种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2.3 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估

排名前5位的抗菌药物用药天数总计3113d, 占79.62%, 分布范围4~9d, 用药386次, 占73.52%。DUI值分布在0.85~1.18, 平均为 (1.00±0.07) 。结果提示: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

3 讨论

199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在发表《急性呼吸道感染抗生素合理使用指南》[3,4]以来, 2007年又陆续发表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5,6], 均是从宏观、微观等不同方面对儿童呼吸道感染治疗中抗生素的使用原则、指征等进行了详细说明, 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难免有所疏漏, 尤其是在基层, 由于呼吸道感染的初始治疗往往始于经验[7], 而很多当前的病原学、细菌耐药性资料来源于大城市、大医院等技术相对发达的地方, 基层医院不见资料相对缺乏且缺乏可信的病原学检测手段, 因此,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 甚或是滥用现象, 较为普遍。

我院作为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医疗技术及资料均相对全面可靠, 然在儿科中其抗生素的使用是否合理, 近年未做相关探讨, 因此, 本研究通过调取近2年儿科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提示:排名前5位的抗菌药物使用频次、天数均在73.52%左右, 给药途径均是静脉滴注给药且多两种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较为多见, 可见, 临床选用抗菌药虽相对较为集中, 但临床治愈率达85.00%, 存活率达100.00%, 疗效较好, 且无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 基于儿科呼吸道感染患儿的抗生素使用情况对我院的药物合理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提示:抗菌药物使用DUI值平均为 (1.00±0.07) , 基本合理。可见, 我院儿科医师不仅对症治疗的意识强, 而且临床治疗中遵循合理用药原则选药用药, 对于较好维护医患关系, 减轻患者就医压力, 合理分配卫生资源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临床用药须知[M].2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603-755.

[2]石翠斌, 吴树鸣, 王耿, 等.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现状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9, 9 (6) :517.

[3]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呼吸道感染抗生素合理使用指南 (试行) (上部分) [J].中华儿科杂志, 1999, 37 (8) :748-750.

[4]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呼吸道感染抗生素合理使用指南 (试行) (下部分) [J].中华儿科杂志, 2001, 39 (7) :379-383.

[5]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 (试行) (上) [J].中华儿科杂志, 2007, 45 (2) :83-90.

[6]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 (试行) (下) [J].中华儿科杂志, 2007, 45 (4) :223-230.

篇4:感染科抗生素使用分析

【关键词】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普外手术

【中图分类号】R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258-01

引言:

众所周知,普通外科手术中切口感染的发生越来越频繁,成为现今最为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之一。医院内部人口复杂,加上病房紧张等因素,使得病人在医院内部极易感染。这是由于我国就医的客观环境决定的,除非大规模的医疗改革,否则不能根除这种现象。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主动预防切口感染的方法,来减少患者病痛、提高医疗质量。近年来,使用抗生素在普外手术中预防切口感染这一方法,在临床试验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

1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概述

使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的目的在于防止初次接种的微生物定居生长,降低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抗生素可以明显的减少普通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几率,在临床试验中得到广泛使用。

使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与传统方法有很大不同。传统的预防切口感染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加强医务工作人员责任,使其对患者切口的变化情况作出及时、准确的的诊断,并采取措施。此外,传统方法还包括进行无菌操作等形式来减少切口感染的后果。但是传统的应对切口感染的方法多是事后解决,不能提前预防这一危险,给病人带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打击。

但是,使用抗生与预防切口感染则可以很好地避免事后弥补的这一缺点,将应对切口感染提前到预防阶段,减少病人的不适。造成切口感染的原因有很多,如机体的营养情况、免疫功能、手术技术、手术时间等。我们需要根据每个病人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抗生素以及使用情况,以有效预防术后切口感染。

2 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的价值

使用抗生素改变了原有的应对切口感染的模式,变事后救济为提前预防,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术后感染率,还在减少病人经济支出、减轻病人肉体不适、缩短病人就医时间、提高了医疗质量上有很高的价值,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得到进一步推广。

2.1 减少病人经济支出

提前使用抗生素可以有效预防术后切口感染,这就为病人减少了术后应对切口感染所可能支付的医疗费用,间接减少病人的经济支出。我国抗生素滥用的情况很严重,以至于很多人误认为以抗生素来预防切口感染会加重病人经济负担,但是,通过合理控制抗生素的使用种类、剂量,来达到减少病人的医疗费用是完全可以的。此外,减少病人术后感染就意味着病人术后恢复可以更加顺利的进行,缩短病人的住院期,这也是减少病人经济支出的另一重要考虑。

2.2 减轻病人肉体不适

提前使用抗生素来预防普通外科手术后的感染,可以有效的减轻病人因为感染遭受的第二重病痛。由于我国就医环境的特殊性,病人术后极易感染,而其一旦感染,就面临着伤口清洗、消炎以及乃至重新缝合的危险,这些都是第二性的病痛,完全可以通过使用抗生素来得到有效预防。因此,使用抗生素对于减轻病人肉体不适很有意义。

2.3 缩短病人就医时间

在普通外科手术前使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可以减少病人手术后受到交叉感染的机率,进而有助于病人的恢复,缩短其就医时间。病人术后一旦感染,就需要在医院多住一周到半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仅给病人增加经济负担,也会延长其在医院的治疗时间,进而陷入交叉感染的恶性循环,对病人的身体健康极为不利。

2.4 提高医疗质量

使用抗生素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在减少病人经济支出、减轻病人肉体不适、缩短病人就医时间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其也会大大有助于我国医疗质量的提高。我国医疗状况一直饱受诟病,医疗费过高、服务质量差、医疗效果低一直是病人的隐痛。使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医疗质量,增强国人对医疗机构的信任感。

3 如何最大限度发挥抗生素在预防切口感染中的价值

我国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的情况非常普遍,因此要最大程度的发挥抗生素在预防切口感染中的价值,合理的使用预防性抗生素是最关键的。我们可以在抗生素的使用品种、剂量、时机上多加研究,以最终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提高医疗质量。医院有关的部门也应当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不可过分追求高价位、高剂量的抗生素,这样才能在兼顾患者负担的情况下有效预防切口感染。

3.1 把握使用品种

抗生素的使用应当以病原学检测以及药敏试验为基本标准,并非联合使用多种抗生素就可彻底预防切口感染。如根据病原学特点,普外预防切口感染应针对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克雷伯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但是临床工作中病原学检测有自身的缺点,如时效性差、检出率较低等。因此,我们在选择抗生素是还可以通过文献来选择抗生素。

其次,病人的病理、生理和免疫状态,也是合理选择抗生素种类的重要指标。医务工作者应当全面考虑个体因素及药物疗效与毒性反应,相应的调整用药剂量、药物品种,作出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此外,手术的经历时间的长短也是决定抗生素使用时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手术时间长的可以使用半衰期唱的抗生素,这样,手术前一次给药就可以保证药物浓度作用到整个手术过程,减少切口感染几率。相应的,对于手术时间较短的可以使用短小抗生素就可以保证其效果。

3.2 把握使用剂量

抗生素在预防切口感染中价值很高,但这并不代表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就必然可以得到好的治疗效果。在实践中,抗生素使用的剂量必须考量手术特点、病人体质等因素,确定合适的剂量,以减少过量使用抗生素导致的抗生素免疫等症状,不利于病人的身体健康。

为了尽量减少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不仅需要医生药师们的努力,还要病人的配合以及全社会的支持和响应。希望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使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现象得到有效的抑制,因而不合理用药造成的恶性循环也能得到遏止,从而实现用药系统的规范化,达到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经济的理想境界。

3.3 把握使用时机

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的关键就在于提前用药,因此把握抗生素的用药时机是很关键的。只有适时的给药,才能有效的杀灭侵入切口的的细菌,进而阻止其定植。以往很多人认为预防性抗生素使用应该在手术前1~2天,甚至更早。但是事实证明,这种使用方法非但不能达到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目的,甚至还会引起机体菌群失调或产生耐药菌株。另一种观点认为可以术后使用抗生素,但是手术结束回到病房后才开始给予抗生素, 此时细菌很可能已侵入组织并开始繁殖,早已不能到到预防目的。

临床试验证明,对普通外科手术使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的最佳时机是将皮肤切开前30~60分钟,而剖宫产手术由于其特殊性则可以延迟到钳夹脐带后再给药。此时,药物的峰值浓度与细菌对组织的攻击时间相一致,即血液中有足够浓度的抗生素,并且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保持足够浓度,这是使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的最新进展之一。

结语:临床试验证明,无论采用何种抗生素使用方法,都不能使手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减少为零。这说明影响手术后切口感染还有其他很多种因素,抗生素的预防性使用仅仅是其中的影响因素之一。一个合格的外科医生应做好全面充分的考虑,如术前准备工作的完整,患者手术前营养状态的改良,患者免疫力的提高,手术前住院日的有效减少——以降低住院期间沾污医源性耐药菌的概率,手术操作德轻柔化——以减少组织损伤与坏死,手术器材污染率的降低,手术时间的缩短,无菌操作的采用,手术室的无菌化保持等。

参考文献:

[1] 李文渊 抗生素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观察 [J] 中国基层医药 2009(05).

[2] 陈荣海 马桂桃 普外科手术中应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的探讨 [J] 河北医学 2011(04).

篇5:内一科抗生素使用分析及整改措施

一、不规范使用抗生素现象仍然存在,从抽查病历用药情况看,部分医生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如:有的病历中抗菌药物选择不合理;有的病历中存在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或无指征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现象;有的病历痰培养药敏结果与选用的抗菌药物不符,病程中无分析记录;有的病历中未反映出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入院后微生物送检前首选限制类抗生素,第二日查房中未反映或分析为什么选用此类抗菌素,部分病历使用抗菌药物时间过长,病程中无记录分析。

二、二季度使用抗生素前三名的医生为:XXX,XXX其原因可能是管病人相对较多,住院时间长,导致抗生素用量大。

三、二季度微生物送检率达到53.5%,达标,抗菌素的选择必须按照药敏阳性选择。

四、对抗生素专项整治活动务必高度重视,整治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如发现不规范用抗生素罚款100-500元,情节严重者请示医务科处理。

五、加强三级医师查房,规范医师的抗生素应用,xxx、xxx主任医师各负责一组,认真执行抗菌素分级 管理制度,不能越权开具抗生素,二联、三联应用必须经上级医生指示,对特殊使用抗生素必须严格掌握指征,凡停用、更换、联合使用抗生素必须在病程中详细记录及说明。

六、反复学习《 抗菌药物 分级管理制度》、《抗菌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严格按制度开展工作。

篇6:感染科抗生素使用分析

感染性疾病科收治的患者均为感染性疾病患者,其中包括肺结核、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及不明原因的感染患者,其中病毒感染占有大多数,而细菌感染多为合并感染患者,单一细菌感染患者较少,其用药以抗病毒用药为主,现将用药分析如下:

本季度临床药师对感染性疾病科用药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随机抽取门诊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处方500份,抽取感染性疾病科四个病区病历100份,对其用药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现总结如下。

在门诊的500张处方中,有488张合格,12张不合格,合格率为97.6%,比第二季度上升0.2个百分点,不合格处方的原因主要是:涂改无签字2张,诊断不规范处方4张,用法用量不规范6张。

在500张处方中,联合使用的处方有259份,占总处方量的51.8%,比第二季度上升0.4个百分点,单一药物处方为241张,比例为48.2%,联合用药中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有超剂量用药情况。

在病区抽取的100份病历中,包括一区25份、二区25份、三区25份、四区病历25份,全部为联合用药病历。在病历中存在的问题是:临时医嘱开药不规范,没有用法用量;口服中成药开药量偏大,在用药时应该注意。

在抽取病历中,发现有药物过敏史者,未在病历中记载过敏情况,有例引起严重的过敏情况发生,应该警惕。

感染性疾病科用药主要为抗病毒药物、抗结核药物及护肝类药物等,其用药情况相对较为规范。但是也存在上述一些问题,对于上述处方中及病历中存在的问题,分别反馈给所在病区的科主任及责任医生,要求及时给予整改。如果再次发现类似问题,将按照医院考核管理规定,给予扣除其科室质量考核分,并通报批评。

篇7:感染科出科小结

本来对轮转半个月的科室是不报什么希望的,但是东区感染性疾病科的老师们给了我们希望(嘿嘿),他们对住培学员是真心的负责,不管你在这里轮转多久,同样对待。入科第一天,看到胆碱酯酶报危急值随口说了句:这个我要不要处理呀?师姐听到就后就问我们胆碱酯酶是什么,结果异常常见于哪些情况,如何处理?回去查找整理后第二天晨交班后一块分享。以后的每天也都是这样,大家查找不同的知识然后分享。还有每天的英语学习,每天由我们轮流分享一句或一段与本科室有关的英语,并翻译为中文,然后师姐把这句话涉及到的知识点更详细的讲解给我们。虽然还没有达到师姐的要求从英文版指南里面摘抄,每次都是看中文版的,摘抄出来然后再翻译为英文,但还是有收获的。我分享的第一句是:大量研究表明,HBV不直接杀伤肝细胞,其引起的免疫应答是肝细胞损伤及炎症发生的主要机制。而炎症反复存在是CHB患者进展为肝硬化甚至是HCC的重要因素。这是2015版的慢性肝炎防治指南里面对发病机制的描述。在这里见到比较多的疾病也是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的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的长期抑制HNV复制,减轻肝细胞炎性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HCC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根据患者血清学HBV DNA水平、血清转氨酶水平及肝脏疾病严重程度等考虑是否抗病毒治疗,目前抗病毒治疗主要有两种方案:注射干扰素和口服抗病毒药物,再结合患者年龄、意愿等选择合适的抗病毒

方案

篇8:感染科抗生素使用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儿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200例, 其中男122例, 女78例, 年龄1~11岁。所有患儿的诊断均符合《儿科学》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我院无法做病原体检查及药敏试验, 依据患儿的具体症状、体征、血常规、支原体血清学、胸部X线检查结果初步判定可能的致病病原体。病原体通常情况下以病毒为主, 其占原发上呼吸道感染的绝大部分, 支原体和细菌相对比较少见, 机体遭遇病毒感染后, 上呼吸道黏膜失去抵抗力, 细菌从而可乘虚而入, 并发混合感染。

1.2 方法:

依据患儿的具体症状、体征、血常规、支原体血清学、胸部X线检查, 初步判定可能的致病病原体。对抗生素用药、应用类别、单一用药还是联合用药、用药途径等相关情况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200例患儿中有182例应用抗生素, 抗生素使用率高达91.0%。其中单一用药、二联用药、三联用药、四联用药例数及占比分别为74例 (40.7%) 、88例 (48.4%) 、16例 (8.8%) 、4例 (2.2%) 。

2.2 应用抗生素的具体类别, 见表1。

2.3 抗生素的给药方法、疗程和预后:

静脉给药147例, 口服给药有14例, 肌内注射给药11例, 同时采用口服和肌内注射给药10例。疗程最短4 d, 最长11 d, 平均4.7 d。200例患儿治疗后痊愈160例, 好转40例, 没有病例死亡。

3 讨论

各类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是不尽相同的。儿科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体是病毒、细菌、支原体, 基层医院无法做病原体检查及药敏试验, 依据症状、体征、血常规、支原体血清学、胸部X线检查, 初步判定可能的致病病原体。病毒性感冒、急性病毒性咽炎、急性病毒性喉炎、急性病毒性支气管炎等其病原体一般为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 通常情况下宜选择利巴韦林和阿昔洛韦等进行治疗。急性咽炎、扁桃体炎其致病原因为细菌性, 其中最主要的致病菌为溶血性链球菌, 此时首选药物宜为青霉素, 如果在对患者进行过敏试验时, 显示其对青霉素过敏, 则可考虑选用红霉素或者是一、二代头孢菌素。而急性肺炎其主要致病病原菌肺炎链球菌, 占到30%左右, 在致病病原菌明确的情况下, 宜根据具体药敏结果选择阿莫西林或青霉素, 或者也可以选择一、二代头孢菌素。病情严重的患儿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支原体感染时, 咽炎、鼻炎、气管炎和毛细支气管炎为其主要症状, 通常情况下宜首选阿奇霉素。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身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 是小儿感染性疾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且很多临床报道也表明急性呼吸道感染是使用抗生素频率最高、数量最多的一种疾病[3]。如果想大大减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死率的目的有很多重要的工作和事情需要积极去做, 重点的工作需要合理使用抗生素, 以往一方面通常均在“经验性”地选用抗生素, 没有对病原学进行深入的研究, 另一方面日趋严重耐药病原菌的相关结果也表明经验治疗的局限性和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是导致细菌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4]。

抗生素在实践中主要用于预防、治疗和控制各种感染, 但抗生素的使用结果表也明产生了诸多的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等, 所以抗生素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例中应用的合理性已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组资料结果表明,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的应用率高达91.0%, 表明抗生素应用率过高。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有细菌, 有病毒, 也有支原体。绝大部分以病毒感染多见, 若只是单纯病毒感染, 一般可采用抗病毒药物给予有效治疗即可痊愈, 尽量不使用抗生素药物;若为细菌感染, 患者病毒联合细菌感染, 患者可能引发机体免疫细胞增加, 如中性粒细胞、白细胞等, 有时患者可继发炎性症状, 如淋巴结炎和中耳炎等。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使用抗生素治疗。所以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应尽可能在明确病原体基础上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避免滥用抗生素[5]。

本组资料结果表明, 抗生素联合用药存在不合理现象, 联合用药比例过高。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般为轻度感染、中度感染, 一般不会存在联合用药指征, 不需要联合用药。本组资料中有59.0%的患儿联合应用抗生素, 甚至对一小部分患儿采用三联或四联应用, 结果充分表明无指征联合用药在临床实践中时有发生。

用药方法与疗程等均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抗生素给药时需遵循轻症感染可口服给药, 通常情况下不选择注射给药;重症感染者可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静脉注射给药, 在患儿的病情有一定程度好转及早口服给药即可。本组资料中有147例患儿以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 静脉给药率相对较高。

儿科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存在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情况, 抗生素应用率较高, 且联合用药率较高, 抗生素的给药方法、疗程等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小儿疾病类型不同, 其主要病原体不同, 所以在临床上治疗时需要考虑儿童的自身特点, 确保儿童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6]。

参考文献

[1]Jones BE, Sauer B, Jones MM, et al.Variation in Outpatient Antibiotic Prescribing for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s in the Veteran Population:A Cross-sectional Study[J].Ann Intern Med, 2015, 163 (2) :73-80.

[2]邱芝青, 谢丽明, 谢华金.儿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抗生素应用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17) :4-5.

[3]李晓萍.儿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0, 23 (13) :2104-2105.

[4]罗中凯.儿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抗生素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8, 15 (1) :52-53.

[5]王恒.儿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医学信息旬刊, 2011, 24 (6) :2371-2371.

篇9:感染科抗生素使用分析

关键词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儿科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054

作为易感人群,临床上小儿常见上呼吸道感染(AURPI)。对于该病的救治,临床早已给出规范。AURPI90%皆由病毒引起[1]。因此,临床上应用抗生素为主治疗该病尚存争议。而今,抗生素的过度应用导致临床细菌耐药性的增加[2],因此规范抗生素的使用为抗感染治疗中的当务之急。为指导临床的合理用药,规范对AURPI的救治,2010~2011年治疗患儿过程中抗生素的应用情况,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AURPI患儿276例,男170例,女106例;年龄05~10岁,平均52岁。临床表现以单纯发热为主,排除扁桃体炎、肺炎、腹泻等,符合《儿科学》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3]。排除由其他疾病引起的高热、感染等患儿。根据救治方式不同分为抗生素组及对照组。抗生素组105例,对照组171例,两者在年龄,性别及体征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治疗方法:抗生素组应用青霉素类、半合成青霉素类(氨苄青霉素)、头孢类(头孢曲松钠、头孢噻肟钠、头孢他啶)、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等静注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扑热息痛仅进行解热镇痛治疗。根据小儿的病情及年龄等个人情况,调整临床治疗的给药剂量。同时两组应用酒精擦拭等物理降温及及时补液方式辅助治疗。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72小时内体温降至373℃或以下,无反复,临床症状消失;②有效:72~144小时内体温降至373℃或以下,无反复,临床症状好转;③无效:144小时内体温仍在373℃以上,临床症状无改善。

统计学处理:应用t检验和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采用SAS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临床上对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仍然采用青霉素及半合成青霉素为基础用药。但临床上使用二联三联用药的时候,对于头孢类的使用量过大。见表1。

各组不论在显效率上及总有效率上相比,并无显著区别(P>005)。且抗生素组的并发症发生率8%远高于对照组06%,两者相比有显著的区别(P<005)。抗生素组的主要不良反应为皮疹及腹泻。而对照组出现的1例并发症为轻微的恶心。见表2。

讨论

一般而言,AURPI的病因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很少需要用到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救治,仅有少数患者为细菌感染或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4]。而临床上对抗生素的使用已经到达惊人的地步,有文献报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抗菌药物的应用率高达963%,这和该病的发病感染源及救治标准严重不符[5]。

因此,针对儿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中抗生素使用时出现的问题,应注意采取如下措施: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进行治疗时,应根据患儿细菌病原学检查以及药物敏感度试验的结果,有针对性地选用抗生素。有窄谱抗生素选择时,尽量不用广谱抗生素;能采用口服方式给药时,尽量不用静脉方式给药;可单独用药时,尽量不采用联合用药方式;有低价药品选择时,尽量不选择高价药品。加强对临床医师的系统培训和继续教育以克服其工作中的不良用药习惯,并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总之,临床上推广病原学检查以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提高临床医师的业务水平;并开展广泛的科普宣传工作,帮助患儿家属提高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抗生素使用的认识,熟悉并严格执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应用指南,保证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沈树根,孙振文.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1,33(8):1184—1185.

2杨健,等.医院内细菌流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3):229—230.

3王慕狄,主编.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74.

4夏国俊,主编.抗茵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48—49.

篇10:感染科抗生素使用分析

一、入科教育时间:每一批次学生入科当日进行入科教育。

二、入科教育地点:感染科医护办公室。

三、主讲人:刘玉柱副主任医师、潘振彬副主任医师、魏来主治医师及其他当班医师。

四、入科教育内容:

1、科室介绍:

费县人民医院感染科门诊设有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肝病门诊,病房设有24张开放床位。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4人,其中副主任医师5人,住院医师2人,主管护师1人,护士6人。

感染科是我县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科研、教学中心,主要诊断和治疗各种肝炎、肝硬化、手足口病、出血热、水痘、麻疹、猩红热、伤寒、恙虫病、破伤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感染性腹泻、细菌性痢疾、细菌性食物中毒等各种感染性疾病。全科医护人员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业务,并派人赴北京佑安医院、济南市传染病医院、临沂市人民医院进修学习,积极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及时将新技术、新疗法应用于临床,使诊治水平不断提高。

专科特色病毒性肝炎是目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上应用干扰素、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等抗病毒药物,联合保肝、增强免疫等规范化治疗措施,使大多数病人的病情长期保持稳定,甚至部分病人获得了痊愈,大大降低了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2、科室规章制度:

1)、门诊医师严格首诊医师负责制度。对病人认真负责,仔细询

问病情,全面详细查体,诊断明确,正规治疗。

2)、工作时间坚守工作岗位,严格执行无菌菌操作及消毒制度。

3)、疑难危重病人及时与有关科室会诊。

4)、实行保护性医疗制。不泄露隐私,为病人保守秘密。

5)、文明礼貌服务,举止端正,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体贴病人,对病人一视同仁。

6)、廉洁行医,自觉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

7)、正确处理同行同事关系,互学互敬,团结协作。

8)、讲好个人及环境卫生,保持诊室卫生清洁。

3、医德医风、思想教育:

1)、遵守公德,树立社会责任感。

2)、同情关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3)、认真负责,精心诊治病人。

4)、虚心好学,全面掌握基本医疗技术。

5)、尊重护士,接受护理人员的监督和建议。

6)、团结同道,增强集体主义观念。

7)、举止端正,做到文明行医。

8)、实事求是,讲究科学态度。

4、病历书写规范。

5、根据上批次实习学生存在的问题,做相关的教育。

费县人民医院感染科

篇11:感染科抗生素使用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6年1月—2008年12月, 我院儿科住院病例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者181例, 其中男性96例, 女性85例;年龄2天~15岁, 其中≤1岁85例, 占47.0%;2~4岁共60例, 占33.1%;5~15岁共36例, 占19.9%。

1.2 方法

按患儿体温、血常规、并发症、抗生素使用、用药品种、联合用药、给药途径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181例患儿均使用抗生素, 使用率达100%。其中, 单一使用抗生素88例, 占48.6%;单一抗生素联合双黄连注射液或清开灵注射液或利巴韦林者共93例, 占51.4%。没有2种或2种以上抗生素联用情况。

2.2 抗生素选择的主要依据

全部病例均因发热在门诊治疗体温持续不降或因高热惊厥而入院, 发热181例, 抗生素使用率100%;白细胞数升高45例, 白细胞正常或下降136例, 均使用抗生素, 使用率100%;并发中耳炎4例, 颈淋巴结炎13例, 使用抗生素的17例, 使用率达100%。

2.3 抗生素选用的类别和品种

共使用4类6种抗生素。青霉素类 (青霉素G) 、头孢菌素类 (头孢唑林钠、头孢曲松钠) 、大环内酯类 (阿奇霉素、红霉素) 、氨基糖甙类 (阿米卡星) 。使用频率排前3位的是头孢唑林钠、青霉素G及头孢曲松钠。

2.4 抗生素的给药方法、疗程及预后

181例患儿均采用静脉给药, 无采用肌内注射给药的病例。181例患儿经治疗120例痊愈, 占66.3%, 61例好转 (出院继续口服药物治疗) , 占33.7%, 无死亡病例。疗程3~7d, 单纯上呼吸道感染住院天数均为三四天, 并存佝偻病或腹泻或有其他并发症者, 病程延长至5~7d。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的使用率高达100%, 这是不合理的。各种病毒和细菌均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但90%以上为病毒[1], 仅有少数患者为细菌感染, 病毒感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1]。继发细菌感染大多属于β溶血性链球菌, 其次为肺炎链球菌和嗜血流感杆菌及葡萄球菌[2]。对于单纯病毒感染者, 通常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注意休息、多饮水及补充大量维生素C, 防止交叉感染即可痊愈, 不需使用抗生素;细菌感染或在病毒感染后继发细菌感染者, 如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以及有并发症如中耳炎、颈淋巴结炎时可选用抗生素, 以青霉素类为主, 也可选用第1代、第2代头孢菌素, 调查结果显示我科主要以头孢唑林钠及青霉素G为主, 这与抗生素使用原则及病情相符, 调查显示有抗生素使用指征的病例占46%, 而实际使用率高达100%, 说明在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中存在抗生素滥用现象。

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或继发细菌感染者通常为轻、中度感染, 很少出现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一般没有联用抗生素指征。这与本次调查结果相符, 所有病例均未联合使用抗生素。

用药方法与疗程不当。抗生素的给药原则是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 应选用对病原菌敏感且口服吸收良好的抗生素, 重症感染者应予静脉注射给药, 待病情好转且能口服时及早转为口服给药。本次调查病例普遍采用静脉滴注给药, 除年龄太小口服给药不方便之外, 高达100%的静脉给药率仍显太高。可能与住院患儿均为在门诊经口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因高热惊厥而急诊入院, 病情属于中重度有关。治疗中病情好转没有及时转为口服给药, 大部分患儿持续静脉用药直至痊愈, 给药方法欠妥。本次调查中无肌内注射给药, 与小儿臀肌未发育好、肌内注射次数太多可造成臀肌挛缩而影响下肢功能、非病情必需不宜采用的原因相符合[1]。

综上所述: (1) 我院儿科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中抗生素使用率高达100%, 抗生素使用指征把握不严, 属于滥用抗生素。 (2) 用药方法和疗程不当, 静脉途径给药率太高, 因此, 应加强对临床医师抗生素知识的培训与再教育, 更新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治观念, 合理使用抗生素。同时, 医院应建立健全抗生素管理制度和分线使用管理, 明确抗生素的使用指征。此外, 应加强临床药师对抗生素临床使用的检查、监督和指导作用, 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晓平, 王卫平.儿科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61, 35.

篇12:感染科抗生素使用分析

关键词感染;抗生素;治疗;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R97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75-2156(2009)04-0104-01

感染性疾病是临床上遇到的最常见的疾病,抗生素是一类最重要的抗感染药物,应用最为广泛。但如忽视或缺乏正确认识影响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若干因素,往往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时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1 患者的机体状况

抗生素对控制感染起主要作用,但良好的机体状况是保证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疗效的必要条件之一。Ⅲ如病人严重酸中毒,电解质平衡紊乱,营养不良,恶液质,年老体弱,免疫力低下时,则抵抗力下降,防御功能不良。病人胃肠功能紊乱时,口服抗生素吸收不佳。都会影响抗生素的疗效。故必须综合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疗效。

2 抗生素使用的准确性,稳定性

准确性即根据临床特点推断病原体总类和性质选择使用抗生素。对抗生素针对性掌握不准,错误地认为抗生素使用越“高档”越好,非细生性感染疾病为了“安全”而使用抗生素,都会影响疗效。如误将革兰氏阳性杆菌感染选用治疗球菌的抗生素,或反之。以致效果欠佳。门诊遇有高热不退,白细胞减少,又非伤寒类病人时,应考虑和病毒感染有关。使用抗生素往往无效,稳定性一是指遵照抗生素的一般原则,对某种抗生素疗效不满意时,急性感染2-3日,慢性感染2-3周(如结核病)更换品种。如过于频繁随意调换,致使用药紊乱,疗效不易观察,还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影响治疗效果,二是指用药剂量和疗程充足,正确掌握抗生素半衰期与给药时间间隔,保证抗生素有效血浆浓度,避免细菌产生耐药性或引起复发。

3 给药途径

根据病情和抗生素特性采用合理的给药方法,以保证有效浓度。如胃肠功能紊乱时,应避免口服给药。口服氨苄青霉素时胆囊内浓度很低,应采用静脉内给药,其浓度可随剂量增加而增加,化脓性关节炎病人若能采用关节腔内给药方法,疗效常较为满意。

4用药时机

当严重感染,特别是感染性休克时,致病毒往往侵入数量多,毒力大,来势凶猛,病情复杂,若给药过晚,对感染控制不利,休克难以纠正,预后不佳,如中毒性菌痢病人。对这类疾病早期使用抗生素是治疗成功的一个关键。

5 抗生素联用的合理性

对于符合抗生素联合应用症的病人,正确合理联合应用抗生素可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延缓或避免耐药产生,如错误联合应用抗生素则不能获得协同作用和累加作用。更多的是无关作用或拮抗现象及其它一些不良后果,而影响抗生素疗效。如治疗大叶性肺炎时联用繁殖期杀菌剂青霉素和快速抑菌剂四环素四环素则削弱青霉素的治疗效果。

6 抗生素与其它药物和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抗生素与某些药物合用时,可能使其效应吸收减弱,如氨茶硷,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硫糖铝,硫酸亚铁,中药赤石脂,食物牛奶中含Ca,Mg,Al,Fe等金属离子或茶叶中的酸性物质从不同程度降低四环素的肠道吸收。氨苄青霉素在葡萄糖液中不稳定,易分解或脱水缩合而失败,在0.9%NaCl,5%Gs,10%Gs中的有效期分别为6.4小时、3.7小时、2.1小时。与高浓度葡萄糖液配伍、或药物放置时间过长,都会降低氨牙青霉素杀菌作用。

7 服用抗生素类药物时要忌酒

因为抗生素类药物会抑制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造成酒精在体内蓄积,损伤肝脏、肾脏和心脏等器官,引起机体的毒性反应,即使少量的酒精和这类药物混合,也可能导致中毒。此外,精神病患者服用氯丙嗪、奋乃静等药物时,如果还大量饮酒,可急剧加重原有的病情或者产生严重的脑部缺血,甚至会突然死亡。

8 影响抗生素疗效的原发病灶,由于没有及时发现和彻底处理潜在原发病灶,抗生素往往收效甚微

如深部脓肿未进行切开引流或对感染病灶未彻底清创,常致使抗生素难以奏效,在临床上,因过分强调抗生素全身作用而忽视病灶的严格清创,消毒,换药处理而致的抗感染效果不佳的现象并不少见。王先生,左下肢踝部虫咬皮炎,抓破后继发感染,创面结痂,痂下积脓,在武汉工地某医院诊治,由于换药时没有认真去痂,排脓,清洗,引起反复感染半个月,每日使先锋等贵重抗生素,但效果不佳,花去医药费1500多元。

8 抗生素预防疾病时的针对性

对昏迷休克,病毒感染,外科手术滥用抗生素作为预防性用药,甚至把抗生素作为消炎药,退热剂使用,往往不但往劳无助,相反继发感染率更高,致病菌得高度耐药不易控制。对疾病的康复无为不利。

9 抗生素的体内过程

抗生素在体内的过程有不同的特点,以正确的药理理论基础指导临床用药是发挥抗生素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时,首选或单选链霉素治疗是难以奏效的,原因是链霉素不易入脑液,治疗可以用青霉素钠,但不易用普长混青因为后者不能透过血脑屏障,还有胆道感染的细菌,大部份对氯霉素都是敏感的,选用氯霉素治疗胆道感染看来是正确的,但由于霉素主要在肝脏代谢,一部份降解为芳基类失效,仅有少量由胆汁排泄,故在胆道中具有抗菌活力的氯霉素极低,起不到治疗作用。

上一篇:你知道清明节扫墓的禁忌吗下一篇:回忆母爱的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