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报告类型

2024-06-24

审计报告类型(通用8篇)

篇1:审计报告类型

审计报告类型

审计报告类型按照注册会计师发表意见或无法发表意见,审计报告可分为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和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在我国审计实务中,通常将无法表示意见理解为一种意见类型,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

根据审计理论,无法表示意见是注册会计师放弃发表意见的情况,并不对会计报表是否合法与公允反映发表意见,因此它不是一种意见类型。例如,美国“报告准则”第四条指出,报告应当包含针对财务报表整体发表意见,或声明不能发表意见。对审计报告也给出了类似定义,审计报告是指一份文件或记录:该文件或记录是根据为检查发行证券的公司对证券法规执行情况进行的审计所编制的;在该文件或记录中: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表、报告或其他文件发表意见,或声明无意见可表达。从国外审计文献看,尚未发现将无法表示意见作为一种审计意见。实际上,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构成了四种审计报告类型,而不能笼统地说四种意见类型。

区分审计报告类型的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是最普通的审计报告。据国外文献统计,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90%以上都是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我国的比例可能低一些,主要与企业的质量有关。假如注册会计师认为会计报表符合合法性与公允性,没有在审计过程中受到限制,且不存在应当调整或披露而被审计单位未予调整或披露的重要事项时,应当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在决定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时,假如认为审计报告不必附加任何说明段、强调事项段或修正性用语,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即标准审计报告。保留意见适用于被审计单位没有遵守国家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只有当注册会计师认为会计报表就其整体而言是公允的,但还存在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形,才能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假如注册会计师认为所报告的情形对会计报表产生的影响极为严重,则应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因此,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被视为注册会计师在不能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情况下最不严厉的审计报告。只有当注册会计师确信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和歪曲,以至会计报表不符合国家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未能从整体上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注册会计师才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应当依据充分、适当的证据,进行恰当的职业判定,确信会计报表不具有合法性与公允性时,才能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据文献统计,注册会计师很少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只有当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可能产生的影响非常重大和广泛,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至无法确定会计报表的合法性与公允性,注册会计师才可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无法表示意见不同于否定意见,它仅仅适用于注册会计师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情形。假如注册会计师发表否定意见,必须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无论无法表示意见还是否定意见,都只有在非常严重的情形下采用。在某些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可能通过增加一个强调事项段修正审计报告,而该事项在会计报表中得到更具体的披露和广泛的讨论,增加这一强调事项段并不影响审计意见。因为从理论上讲,在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并不对会计报表构成任何保留,也不影响审计意见的类型,只是增加信息含量,提请会计报表使用者关注。遗憾的是,某些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满足上市公司的要求或屈从于客户压力,随意改变审计意见的性质,或将本应发表审计意见的事项仅仅作为强调事项加以说明,以此达到既不得罪客户、又不承担法律责任的目的。因此,审计准则只规定存在持续经营能力问题或其他重大不确定事项时,注册会计师才应当或应当考虑增加事项段。中对持续经营问题作了具体规定,不再赘述。关于不确定事项,是指其结果依靠于不在被审计单位的直接控制之下但可能影响会计报表的未来行动或事项。当不确定事项符合以下条件时,即使会计报表附注已作充分披露,注册会计师也应当考虑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很可能的不确定事项,并且是重要的;可能的不确定事项,并且是极为重要的。

区分审计报告类型的重要依据注册会计师在出具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时,要判定不符合国家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或因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是否影响重大,往往离不开重要性水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重要性水平是考虑审计报告类型的重要依据。假如某项错报或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影响并不重要,预计也不会对未来各期会计报表产生重要影响,注册会计师就可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1、错报金额与重要性水平的比较根据,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人的判定或决策。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及评价审计结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运用重要性原则。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水平的评估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会计报表项目的性质和自身的专业判定。注册会计师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应当考虑错报的金额和性质,并合理选用重要性水平的判定基础,采用固定比率、变动比率等确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重要性水平的判定基础通常包括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例如注册会计师可以采用资产总额的0。5%1%,净资产的1%,营业收入的0。5%1%或净利润的5%10%等,确定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可以对会计报表确定一个重要性水平,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行业确定两个重要性水平。验证重要性水平是否合适的方法是将其纳入计算财务指标体系中,观察对财务指标的影响。测试时,运用的财务指标既涉及资产负债表又涉及利润表和其他财务资料时更加有效,如净资产收益率。下面将错报金额与重要性水平进行比较,以判定出具审计报告的类型。错报金额不重要当错报金额或审计范围受到限制而影响的金额不大,远远低于重要性水平,不至于影响会计报表使用人的决策,因而注册会计师认为该金额是不重要的,就可以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例如,被审计单位办公用品直接作为治理费用,因其金额很小,错报就不重要,可以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错报金额重要但就会计报表整体而言是公允的当错报金额或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金额超过重要性水平,在某些方面影响会计报表使用人的决策,但对会计报表整体而言仍然是公允的,注册会计师可以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例如,被审计单位在资产负债表日拥有的存货金额较大,已将其用作商业银行贷款抵押品,但没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披

露。假如其他商业银行利用该会计报表进行贷款决策,因不了解存货已作抵押就会受到一定影响。但存货的错报并不影响现金、应收账款和其他会计报表项目以及整个会计报表,因此,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是合适的。错报金额非常重大且影响非常广泛以至会计报表整体公允性存在问题当错报金额或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金额非常重大且影响又非常广泛,将会全面影响会计报表使用人的决策,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例如,被审计单位在资产负债表日拥有的存货金额很大,远远超过重要性水平。假如存货出现错报,对会计报表许多项目乃至整个会计报表都会产生影响。因此,注册会计师需要考虑存货错报对净资产、流动资产、营运资本、资产总额、销售成本、利润总额、所得税、税后净利润的综合影响。在判定综合影响时,必须考虑该项目对会计报表其他项目的影响程度,亦即牵扯性。现金和应收账款之间的分类不当只会影响这两个账户,因此并无牵扯性;而一项重要的销售业务没有人账则影响应收账款、流动资产、资产总额、销售收入、所得税、利润总额、净利润、留存收益等,因此牵扯性很广。一项错报金额或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金额产生的牵扯性越广,注册会计师出具否定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的可能性就越大。例如,注册会计师可能对现金与应收账款的分类不当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而对相同金额的销售业务没有人账则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2、判定错报金额产生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确定错报金额或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金额对会计报表的影响程度并不轻易,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定。假如因会计政策的选用、会计估计的作出或会计报表的披露不符合国家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采取以下措施判定错报金额产生的影响:将错报金额与重要性水平比较。注册会计师应当将被审计单位拒绝调整的错报金额与推断的尚未发现的错报金额综合起来,判定是否对会计报表使用人的决策产生影响,并重点考虑错报金额的牵扯性。确定错报的可计量性。有时,错报金额是难以计量的。例如,被审计单位拒绝披露当前的诉讼案件或在资产负债表日后购入的公司。在此情况下,注册会计师要判定事项涉及的金额可能对会计报表使用人决策造成的影响。确定错报的性质。错报性质的不同对会计报表使用人的决策产生的影响不一样,对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类型的影响也不一样。假如因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应当将由此引起的错报与重要性水平进行比较,并考虑其牵扯性。与前一种情况引起的错报相比,注册会计师判定因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引起的错报更加困难,主观性更强。

篇2:审计报告类型

(2)如果错报超过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了,应该考虑错报金额是否是超过了此重要性水平的倍数非常大的情况(通常是8倍以上),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应该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错报超过重要性水平不是很多,但是对利润构成了实质上的影响(使盈余转为亏损或者是由亏损转为盈余),这个时候就应该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错报超过重要性水平不是很多,而且对利润没有构成实质上的影响,此时就应该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3)如果说超过了重要性水平,且审计范围受限的金额占资产总额或利润总额的比例在30%以下时是保留意见;在30%以上时是无法表示意见。

(以上的比例和倍数仅仅是根据历年考题推出的一个考试中的惯例,并不属于是审计中的规定,所以请特别注意)

需要增加强调事项段的情况:

(1)持续经营:A.当存在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但不影响已发表的审计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意见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对此予以强调;B.如果认为管理层选用的其他编制基础是适当的,且财务报表已作出充分披露,注册会计师可以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并考虑在审计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管理层选用的其他编制基础。

(2)重大不确定事项:当存在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不确定事项(持续经营问题除外)、但不影响已发表的审计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在审计意见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对此予以强调。

(3)期后事项:如果管理层修改了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对修改后的财务报表出具新的审计报告。新的审计报告应当增加强调事项段,提请财务报表使用者注意财务报表附注中对修改原财务报表原因的详细说明,以及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原审计报告。

(4)比较数据:A.当以前针对上期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为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时,如果导致非无保留意见的事项虽已解决,但对本期仍很重要,注册会计师可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提及这一情况;B.注册会计师在对本期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时,可能注意到影响上期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而以前未就该重大错报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上期财务报表未经更正,也未重新出具审计报告,但比较数据已在财务报表中恰当重述和充分披露,注册会计师可以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说明这一情况。

篇3:再论审计报告的类型依据和格式

那么,会计师何时应该出具何种类型的报告?如何表述已发现的问题才能将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明白无误地传递给信息使用者?如何减少利用审计意见类型和格式进行变通的空间?这是一份高质量审计报告必须回答的问题,也对会计师这一“专家系统”提出了挑战。本文从审计报告的类型依据和格式两个方面试图提出一些改进性的建议。

一、审计报告的类型依据

在确定出具何种类型的审计报告时,重要性这一概念扮演了核心角色。在实务中,会计师一般依据经验和判断,确立一个重要性水平,并将已经发现的问题和重要性水平进行对比,如果没有超过重要性水平,则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如果超过了重要性水平,则问题越严重,出具性质越严重的审计意见。在目前各国颁布的审计准则中,对何时应该出具何种类型的审计意见,都有一些相应的规定。可以说,对审计意见按性质严重程度进行有色彩梯度的类型划分,这有利于提高审计报告的规范性、统一性和可比性,从而缩小会计师模糊意见的空间。例如,我国2003年修订的报告准则中就对出具无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等情况做出了规定,此外还有“重大疑虑”、“重要”、“公允反映”、“不至于”等判断词语。

共识是存在的,但遗憾的是,理论和现实总是存在着那么一段很难攀越和驾驭的距离,给人一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怅然感觉。“重大”、“非常重大”,这些词语的界限在哪里?不同意见类型之间选择的分水岭和转折点在哪里?没有确切的答案,只有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这是因为,一方面重要性水平并不由注册会计师来决定,而是“存在于社会公众中并被法律认可的一种观念,……实质上是源于会计报表使用者或者社会公众对会计信息重要性的认识而引发的对审计重要性概念及其水平的要求(赵火昌,1998)。”那么,什么样的信息对报表使用者是重要的,重要性到多大程度才能影响和改变其决策?这本身就是一个很难精确界定的问题。另一方面,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总是与个例休戚相关:经营环境、是否面临诉讼,破产、是否面临盈亏平衡点、内部控制、管理层的意图、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使用会计报表的目的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均可能对重要性水平产生影响;最后,事项重要到什么程度,应该出具带强调事项段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无法表示意见?存在着很大的模糊性和延展的空间,不同注册会计师有不同的判断标准。这些既为会计师展示其专业能力提供了舞台,也为其进行变通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空间。因此,如何对审计报告进行规范,以缩小变通的空间,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领域。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充分利用实践尤其是法律诉讼的检验力量

各种意见类型之间的取舍标准不仅仅是纯粹理论意义上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改进。公众认可的重要性水平,反映了公众对审计服务质量的期望,是注册会计师确定其重要性水平的基准和依据。虽然这个重要性水平非常难以把握,但还是可以通过实践这面镜子窥到其模糊的身影,其中健全的法律诉讼就是一个强有力的检验工具。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增强法律的可诉性,使信息使用者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那么,在证明损失和注册会计师过失是否存在着因果联系的过程中,公众和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水平的认知就得到了直面接触和交流论证。这个检验过程对缩小注册会计师和公众对重要性的认知水平,缩小公众期望和注册会计师现有执业水平之间的差距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二)在确定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时,树立更为明确的责任标准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由于人类认知有限性、会计核算技术和手段的局限性以及会计信息本身具有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任何财务报表不可能完全客观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错报和漏报,更何况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审计意见时总是对错误留有余地(即至少存在着重要性水平之内的差异)。即使是标准无保留意见也不是准确无误,绝对可信赖的。所以,什么是会计报表“客观”、“公允”地反映了真实的情况?应该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可操作的标准。笔者认为,从可操作意义上,应该明确规定以现有国家已经颁布的相关会计准则、制度为准,即注册会计师的主要任务是核查两者的符合程度,而不是其他。

(三)考虑在重要性和审计意见类型选取的标准上制定一些可供参照的标准,如果注册会计师背离此标准太远,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的提示和警告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报告中重要性水平运用的巨大差异,一方面表明了会计师执业水平的参差不齐,另一方面也证明了会计师对重要性水平的运用大部分是不合格的,是一些较为拙劣的答卷,而制定可操作的标准或许可以改善目前的混乱状况。Nichols and Price(1976)认为,如果执业准则规定比较含糊,会计师就可以使其遵从企业意愿的行为合理化,不会担心招致监管部门的惩罚。而如果会计和审计准则更加规范化,执业准则中需要会计师主观判断的内容有所减少,审计职业界在职业判断方面更容易达成共识;同时,监管部门发现并惩罚会计师不恰当行为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会计师遵从企业意愿的情况就会有所减少。Michael C.Knapp(1985)的实证分析也表明,如果公司与会计师发生冲突的问题在执业准则中没有明确规定,客户可能得到令其满意的结果。因此,对重要性和审计报告意见类型的出具制定较为详细的规定,可以减少审计职业判断存在的随意性,减少其变通的空间。

二、审计报告的格式

审计意见类型之间的模糊性会影响审计意见的效果,审计报告的格式也会对报告的效力产生影响,并成为变通意见的一种技巧。从第一份审计报告到目前使用的“简式”标准化报告这100多年来,审计报告的措词和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英、美为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语和措词方面

在审计报告发展的初期,没有对报告的形式和内容做统一规定,比如初期英国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都为长式的,且颇具个性,在措词上也是五花八门,通常采用的表达有“全面而真实”(full and true)、 “正确而真实”(correct and true)、“真实而可靠”(true and faithful)、“我们证明 ……”、“我们保证……”等术语。

后来,随着会计师面临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不断发生的诉讼案件的冲击,职业界逐渐认识到财务报表本身就存在着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不可能完全客观反映企业真实情况;其次,企业规模扩大,经营情况日益复杂,现代审计只能是建立在内部控制评估基础之上的抽样审计或风险审计,这种审计技术和方法本身存在局限性;最后,管理层舞弊的隐蔽性和作弊技术的提高使会计师不可能完全发现所有舞弊及其对报表的影响,这些决定了审计报告的真实性也是相对的,而用“我们保证……”这类过于绝对的措词对审计报告使用者可能带来误导,容易使会计师承担过多的责任,因此,语气趋向于缓和,措词也逐渐客观化。如美国会计师协会(AIA)与联邦贸易委员会于1917年联合发布了“统一会计”文件,删除了“我们证明”、“我们保证”等用语;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与美国会计师协会(AIA)于1934年合作推荐了“标准报告”,该报告明确提及“测试”(testing)这一重要概念,并在意见段继续强调审计提出的是意见而非担保;1948年AIA再次对审计报告做出修订,在范围段中增加“以GAAS作为审计依据”,并删除“审计是以检查内部控制为基础”这一术语;1988年AICPA对审计报告进行了再次修订,发布了第58号审计准则公告(report on audited financial statement)。修订后的审计报告:区分了公司管理层编制会计报表的会计责任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明确审计不能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是否存在重大错报提供担保,仅仅是一种合理保证;审计结论中使用“在所用重大方面”代替“符合GAAP基础上的公允表达”和“一致性”措词。

在我国,此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2003年修订的审计报告规范中。1996年实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中规定,注册会计师对其出具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2003年修订后的报告准则改为:注册会计师对“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不再提及“真实性”、“合法性”这些容易引起公众歧义的词语;为了使报表使用者清楚地了解会计师工作的范围和性质,将原来的范围段分解为引言段和范围段;删除了原来格式中对会计报表“一贯性”发表的意见;将措词强烈、主动、表述不合适的“拒绝表述意见”改为“无法表示意见”;规范了在意见段后加说明段的情形。

(二)审计报告的标准化发展

审计报告从个性化的长式向短式、简式的标准化方向发展是提高审计报告可读性的另一个有益尝试。1917年美国联邦储备局(FRB)根据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的推荐,将美国会计师协会编撰的“资产负债表审计备忘录”(a memorandum on balance sheet audits)以“统一会计”(uniform accounting:tentative proposal submitted by the reserved board)为题发表,首次建议将审计报告标准化,并列出了短式审计报告的格式;1932经济危机促使SEC规定了上市公司的法定审计,在此背景下,1933年AIA与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共同推荐出台了第一份标准审计报告,此报告成为现代审计报告的原型。

三、进一步的讨论

可见,无论是审计报告语气和措词的改变,还是意见类型边界的清晰化和报告格式的标准化,都是职业界为了改进审计报告质量,把问题的性质更加清楚地传达给信息使用者,尽量减弱由于表述失当带来信息“漏损”而做出的一种不懈努力。这种努力客观上减少了双方交流的障碍,缩小了会计师利用模棱两可的语言进行意见变通的空间,但是在格式的权衡和取舍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冲突:

(一)“繁”与“简”的取舍哪一个更符合审计报告的目的和原则?

一般来讲,“繁”式审计报告能够把企业存在的问题比较完整地勾画出来,符合信息充分披露原则。投资者借此可以了解到企业更充分、全面的信息,防止信息误解或理解不全面带来的影响。但是繁式审计报告的缺点也显而易见:过分的个性显示会高估信息使用者的理解能力和对信息的驾驭能力;繁式的审计报告也容易使会计师把做出决策和判断的权力扔给信息使用者,以推卸其责任,并为会计师模糊其审计意见客观上提供了便利。

“简”式审计报告则以简明性、易懂性克服了繁式审计报告的缺点,但是却不符合充分披露的原则:大量的信息被掩盖在千篇一律的、格式化的语言之中,似乎除了表情单一、冷冰冰的面孔外,信息使用者搜寻不到太多期望的信息。在寥寥数语中,更多的问题潜藏在简单的语言下面,注册会计师的变通行为也被更深的遮蔽起来——那么审计报告仅仅是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符号”,还是如科恩委员提出的应该在审计报告中增加一些解释性说明的内容?

当然,不存在一个非此即彼的答案。对审计报告“繁”与“简”的权衡不仅需要技巧,也需要在实践中逐渐达到相对均衡点。因此,在对两者的取舍中,首先要考虑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建立两者沟通和交流的机制,在可能的专业能力和法律责任框架内,尽量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其次在对问题反映有重有轻的基础上,既要考虑会计师的判断能力,突出其对问题的观点和立场,也要考虑信息使用者千变万化的信息需求,把对问题的一些决策权留给信息使用者,让其对问题性质和严重程度的判断掌握一定的主动权,从而避免会计师独霸话语权的局面,给双方留下一定的余地。

(二)意见类型的划分:意见的明晰化还是一种武断?

按照准则的要求,目前的审计报告一般分为四种,如果把带强调事项段无保留意见算作一种的话,五种。这五种类型是迄今为止职业界的一种经验总结,基本刻画了问题的大体轮廓。但是正如前面所指出的,这几种类型的划分能否达到描述和传递问题的目的?是否过于单一?其科学依据在哪里?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对意见类型过于简单的划分不仅会模糊企业之间的个性差异,增大相同意见组内的平均离差,从宏观角度来讲,也会降低审计报告的有用性和价值,从而降低审计的成本收益率,减少整个社会的福祉。而且类型之间划分留下的罅隙和模糊空间会给注册会计师变通其审计意见留下可操作、却又很难对其行为进行定性的空间。

孙铮、王跃堂的研究表明,会计师在实务中有利用说明段来逃避法律责任的现象。比如1999年竟然出现了两份带说明段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很多审计报告也附加了对许多重要事项的说明。这一方面反映了注册会计师对风险的规避动机,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也是注册会计师对改进目前审计报告模式的一种有益尝试:当单纯的意见类型不能完全表达注册会计师对问题的关注和忧虑时,把问题交待给信息使用者未尝不是一种良策。因此对注册会计师在报告中加说明段的方式不能全盘否定,而是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使注册会计师既能把问题和忧虑传达给信息使用者,又有的放矢,避免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无意义罗列的现象。

进一步来讲,如何在既突出注册会计师鲜明立场的基础上,借鉴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审计意见的色彩梯度和信息含量(比如借鉴资本市场信誉等级的评估方法等),增加不同公司问题披露的详细程度,把公司间的个性差异更加准确地传达给信息使用者,可能是未来审计报告改进的一个空间;其次,可以考虑尽量把发现的问题以数字化的形式呈递给报表使用者,为其留下进一步修正和做出自我决策判断的余地,将更有利于信息的双向传递和交流。

(三)语言与措词的精益求精:继续努力的方向

如何在短短几百字的审计报告中把大量的审计工作和发现的问题准确地表述出来,并让接收者正确理解和接受,确实考验的不仅仅是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还有报告者的文字修养和水平。因此,对报告的编撰,语言应该力求准确、客观,尽量采用社会化、易于被大众理解和接受的语言,避免用词歧义,引起公众误解。既不能夸大事实,也不能含糊其辞,推卸责任。结构安排合理,该需要重点强调的问题,要尽量在报告中重要的地方表述明确,特别是那些对使用者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应该直接、明确地表达出来。

在审计报告的用语和措词方面,应该重点关注:(1)关于注册会计师专业能力的表述;(2)对所完成的审计工作和过程的描述;(3)对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的描述;(4)对发表意见对象的描述;(5)对所持立场的描述;(6)对审计报告使用范围与责任的描述等。

篇4:审计报告类型

【关键词】目的论 《政府工作报告》 文本类型

一、引言

《政府工作报告》这类严谨的政府文件,翻译必须准确达意,因为一个词的译文的不恰当可能会造成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本文作者将从词汇和句式等角度分析《政府工作报告》的文体特征和语言特点,结合赖斯文本理论原理,旨在为《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提出合理的理论指导,提高翻译质量。

二、理论基础——目的论与文本类型理论

20世纪70年代,德国翻译理论家凯瑟琳娜·莱斯首次把翻译目的引入翻译批评,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莱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综合的,全面的翻译,即译文必须在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目的方面都与原文对等。同时,她提出将文本分为三类: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 )、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 text )、操作型文本(operative text)。莱斯认为“文本分类是选择不同翻译标准和批评标准的依据”。信息性文本关注文章内容和话题本身,旨在给读者传递真实世界中的事物,比如传播信息,知识和意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准确,完整的再现原文内容。就风格选择而言,应以目的语文化的主导规范为指导。表达型文本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审美因素,信息方面只是补充,在翻译时译文应传达原文的审美及艺术形式。呼吁型文本目的在于呼吁或说服文本的读者或接受者案某一种方式行事。在翻译中感染读者,打动读者是遇着的首要任务,有时可以在文本内容、形式和风格上略微调整,以便在译文读者中创造与原文同等的效果。

三、《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特征和语言特点

1.文本类型及功能。根据莱斯的文本划分,第一,《政府工作报告》具有信息型文本的性质,它阐明了中国政府在一系列问题上的立场,提供了其工作的纲领和指导思想。它的功能是传达中国政府工作信息,让国内国外读者了解政府的工作和中国的国情。第二,《政府工作报告》具有呼吁性文本的性质。《政府工作报告》一大重要作用就是呼吁海内外读者响应、支持、理解中国政府开展的工作。

2.《政府工作报告》的语言特点与翻译策略。

(1)同义词的重复。重复用于强调内容或感情,先前的一些研究认为重复是单独用一样的词,或用一样的词组成短语、句子和段落。如,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的人才,建设一流的国家。

如,切实解决人民群众量关心、量直接、量现实的利益问题。出现重复的部分可以是形容词、副词、名词和动词等等。实际上,只保留重复部分的第一个,去掉之后的重复部分,句子还是完整的,句意也没有改变。还有 一种重复是同义动词重复,如“谋和平、维稳定、求合作、促发展”中的“谋”、“维”、“求”、“促”也属于同义重复,不用想方设法使用不同的动词翻译,这四个字可以翻译成同一个词,即pursuit。可以这样译:the pursuit of peace,stability,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这样合并动词翻译简洁明了。

(2)四、八字词结构。汉语擅长用两个动词组成谓语,表语或者定语,可以增强语气使语言更有张力,实则表达同一个概念,在英文行文中要减译。如,推广应用直接译为popularize,繁荣昌盛直接译为prosperous就可。还有“…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闭关锁国,固步自封”都是八字词重复,都在说明一个意思,第一个可以翻译为trend,第二个可以翻译为isolation。中文中有很多这样的动词名词都在传达同一个信息,这是中文行文习惯,那么在汉译英时要酌情删掉重复的部分,先为中文减负。如,坚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中的“调整优化”,优化升级,提高加强,保障改善民生,加强完善,都属于同义动词重复,取其最核心的那个词进行翻译即可。

(3)同义句重复。除此之外,汉语还喜欢使用同义句,用后一句来肯定和加强前一句话。如,实现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持之以恒、坚定推进,也要照顾到不同国家国情,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实现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和“不可能一蹴而就”属于前后呼应,意思重复,需要合并翻译。可以这样翻译:We have a long, hard journey to go before we can keep the world economy strong,sustainable and balanced. That entails not only strong,sustained commitment but also due respect for diversity in national realities,development paths and methods.

(4)无主语句。无主语句就是一句话只有谓语和宾语,或者只有系表结构,无主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非常常见。对于无主语句的翻译我们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找到句子隐藏的主语,在翻译时添加上;二是将句子翻译成被动句。如,坚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很显然,上述例子有许多谓语,没有主语,对于汉语读者,我们知道动作的主语一定是政府,这句直接添加一个主语,可以这样翻译We remain committed to upgrade the economic mix with the aim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economy。汉语是意合语言,汉语的语法和语言习惯允许这样的省略,如果非要汉语像英语那样主谓宾齐全会是汉语冗长啰嗦。又如,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Steady progress is being made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ypes of industrialization,applicatio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urbanization,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本例无主语句中宾语的形容成分非常长: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如此长的形容成分,不适合英译时翻成主动态,因为这样大部分的内容会堆积在句子后半段,所以本例的英译没有添加主语,而是将宾语提前,改成了被动态,使译文读起来更通顺,符合国外读者语言习惯。

(5)逻辑关系隐晦的长句。为了细致说明情况和事实,《政府工作报告》出现了非常多信息量很大的长句,这些长句基于意思,在结构方面比较松散。如,我们将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上述是比较长的句子,每个句子包含了数个小分句,但一个连接词都没有,逻辑关系不明显,需要仔细阅读后才能体会到。对于这样的长句子我们一般切分成数个小意群,每个小意群单独成句。可以这样翻译We will address the pressing challenges in the economy and continue to implement a proactive fiscal policy and a prudent monetary policy. We will maintain continuity and stability in macroeconomic policy and make our policy responses more targeted,flexible and forward-looking in the economy.

四、结束语

翻译不仅要实现语言间的转化,也要实现语言习惯,文化背景,逻辑思维和审美方面的跨越。这要求译者要跳出中文思维的框架,重新审视原文,梳理原文,对其进行拆分重组,删除多余的成分或者补充上意思不完整的成分,才能得到理想的译文。

参考文献:

[1]Christiane Nord.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张瀚文.目的论视角下的政府工作报告翻译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

[3]杨敏.《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研究[D].山东大学,2012.

[4]王默寒.目的论视角下《政府工作报告》中译英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5]李颖.目的论视阈下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英译研究[D].吉林大学,2014.

篇5:企业审计报告类型

1.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

2.标准审计报告

3.非标准审计报告

4.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5.审计报告的强调事项段

6.审计报告的其他事项段

【所属章节】:

篇6:审计报告类型的判断

1、一个事项里同时涉及利润表项目和资产负债表项目的,我们先看对利润的总影响,如果调整会使盈利转亏损,而拒绝调整的,那么出具否定意见

如果调整不会使盈利转亏损,那么再找资产负债表项目最大的错报,最大的错报与报表层重要性水平比较,如果错报没有超过重要性水平,那么出具标准报告;

如果错报超过重要性水平,但超过不多,未达到8倍及以上,那么出具保留意见;如果达到8倍及以上,那么出具否定意见;

2、审计范围受限的,如果受限资产占总资产在30%以下的,则出具保留意见;如果超过30%的,则出具无法表示意见。

3、对于分类错误的,分类错报超过重要性水平的一般只出具保留意见报告,而不出具否定意见报告。

无保留意见:财务报表充分公允反映,没有错报。

保留意见:有错报,但超过重要性水平金额不是很大;审计范围受限,对财务报表影响重大,但不具有广泛性。

否定意见:错报金额重大,对财务报表有广泛影响。

无法表示意见:审计范围受限,对财务报表影响重大,对财务报表具有广泛性。

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类型包括哪些?【2】

1、标准审计报告,即无保留意见得审计报告,是指当注册会计师认为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框架编制时发表的审计意见。

2、非标准审计报告,是指带强调事项段或其他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否定意见审计报告、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

(1)带强调事项段或其他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2)保留意见:

(一)在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后,注册会计师认为错报单独或累计起来对财务报表影响重大,但不具有广泛性;

(二)注册会计师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作为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但认为未发现的错报(如存在)对财务报表可能产生的影响重大,但不具有广泛性。

(3)否定意见

在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后,如果认为错报单独或累计起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重大且具有广泛性,注册会计师应当发表否定意见。

(4)无法表示意见

篇7: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类型

1、年度财务收支的执行情况;

2、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与执行情况;

3、债权债务的增减情况;

4、固定资产的管理情况;

5、职工工资的发放和离退休人员费用支付情况;

6、车辆费用、招待费用、业务费用的支出情况;

7、上年度财务内审时提出的问题整改情况;

8、本单位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内控与内部审计的区别【3】

内部控制是指经济单位和各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

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内部审计是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评价,以确定是否遵循公认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和标准,是否有效和经济的使用了资源,是否在实现组织目标。

主要区别:

1、目标不同。

内部控制是建立相互制约的管理关系,目的是改善经营管理;内部审计是对各种业务进行评价,是否合规。

2、手段不同。

内部控制手段主要有环境控制、风险评估、活动控制、信息与沟通、监控等;内部审计主要手段是查证、函证、抽样、座谈、调查等。

3、关注点不同。

内部控制的关注点是管理流程、制度和岗位约束、制度的有效性、关键岗位等;内部审计的关注点是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异常财务现象,财务规范性等。

4、对象不同。

篇8:审计报告类型

在会计中, 重要性是这样被定义的:如果错报将影响理智的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合理决策, 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就应被认为是重要的。这个概念在审计中也同样适用。重要性水平在运用中分为三个层次。

1. 第一层次———金额不重要

财务报表中存在错报, 但不会影响理智使用者的决策, 这种错报是不重要的错报, 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就可以是无保留意见的。某企业的预付保险费在以前年度都是以资产入账的, 但是在当期却被全部记入了费用, 公司管理当局没有遵循一般公认会计原则, 但是如果这部分的金额非常小, 就属于不重要的错误, 审计人员就可以签发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2. 第二层次———金额重要, 但是并未达到对整体财务报表的影响

当财务报表中有重大错报, 而且这种错报会影响报表使用者做决策, 但是财务报表整体仍然是公允表达的, 仍然是有用的, 这时就存在第二个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在大额固定资产已经抵押的情况下, 固定资产中若出现大额错报, 就会影响使用者如银行给公司提供贷款的意愿。

当注册会计师在判断错报是否重要时, 要对影响财务报表的所有相关因素进行评价。因为存货项目上的错报会对其他报表项目有影响, 有时甚至影响财务报表整体, 审计人员如果不能就存货是否公允表达得出令他满意的结论, 他就应当考虑错报的存货对存货项目、流动资产总额、所得税、应交税金、流动负债总额、销货成本、税前净利, 以及税后净利等的综合影响。当注册会计师得出结论错报是重要的, 但是没有对财务报表整体产生影响, 那么他就可以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3. 第三层次———金额很重要, 牵涉性强以至影响了财务报表整体的公允表达

如果使用者依赖财务报告作出了错误的决策, 此时就存在重要性水平的第三个层次———最高层次。如果财务报表中的存货项目金额最大, 那么存货的错报就很可能非常重要, 以至于影响整体财务报告的公允表达。当存在最高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时, 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必须是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的, 具体是哪种审计意见, 取决于存在哪种具体情形。

在确定例外事项错报的重要程度时, 审计人员应当考虑相关事项对财务报表影响程度大小, 即牵涉性的问题。如果是将现金和应收账款分类弄混, 影响的仅是现金和应收账款这两个项目的金额, 影响面较小。如果漏记了重要的销售收入, 就不仅会影响销售收入, 还会涉及应收账款, 所得税费用, 应交税金和留存收益, 转而影响流动资产, 总资产, 流动负债, 总负债, 所有者权益, 毛利和营业收入, 牵涉面很大。

当错报牵涉性很广时, 注册会计师就应当考虑是否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若他在现金和应收账款的错误分类问题上只是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那么对于漏记销售收入问题, 即使金额是相同的, 因为它的牵涉面很大, 他就会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不论涉及的金额大小, 如果注册会计师缺乏职业道德规范中规定的独立性, 就必须签发无法表示意见。该项严格的规定反映了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重要性。因此任何对独立性规则的违背都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二、重要性水平的判断

从表面上看, 重要性水平对出具审计报告意见类型的影响是直观的, 但在实际运用中, 如何根据既定情况确定重要性水平则是一个困难的判断。没有简单的、明确的指南可以使注册会计师能够决定什么情况重要、什么情况不重要或什么情况非常重要。重要性的判断取决于具体情形是否包含没有遵循一般公认会计原则还是范围受限。

1. 未遵循一般公认会计原则

当被审计单位没有遵循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时, 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只能是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这三种。具体是哪一种, 取决于背离会计准则的重要性程度。此时必须考虑重要性的下列几个方面。

(1) 与基准相比的金额。当被审计单位没有遵循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时, 注册会计师应当主要关注账户错报金额与特定基准比较的大小。一万美元的错报对于小公司来讲可能是重要的, 但对于大公司可能就不是重要的。因此在对没有遵循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重要性程度作出判断时, 必须将错报与特定的基准进行比较。比较的基准, 通常包括净收益, 总资产、流动资产和营运资金。

假设注册会计师认为由于被审计单位没有遵循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导致高估5万元的存货项目, 该公司记录的存货是50万元, 流动资产是150万元, 利润总额是100万元。此时注册会计师会计算出存货项目的错报占存货项目的10%, 占流动资产的3.3%, 占利润总额的5%。

在对重要性进行评价时, 注册会计师必须将所有未调整的错报汇总, 判断是否存在单个错报并不重要, 但是将所有错报汇总之后将严重影响财务报表的情况。在上面存货的实例中, 假设注册会计师认为应收账款还有7.5万元的错报, 此时对流动资产的总体影响将达到8.23% (12.5万元除以150万元) , 对利润总额的影响将达到12.5% (12.5万元除以100万元) 。

在会计报表中还可能存在未被发现的错报, 即潜在的错报。在将潜在的错报与基准进行比较时, 注册会计师必须仔细考虑可能受到错报影响的全部账户。例如, 低估存货对销售成本、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和应交税费的影响等都不应被忽视。

(2) 可计量性。诸如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将在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诉讼案件不予披露这样的错报, 其金额是不能准确计量的。此时注册会计师必须评价的重要性问题是没有披露信息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可能影响。

(3) 项目的性质。财务报表使用者不同, 影响其决策的错报类型就会有所不同。下列是可能对报表使用者决策产生影响的事项:交易是违法的或者是虚构的;一个项目在本期并不重要, 但是对未来期间具有重要的影响;项目对使用者的心理有影响 (如将小额亏损改为小额盈利, 这样一来, 或者保持了收益的增长趋势, 或者使盈利超过了使用者的预期) ;项目对由于合同义务关系而引发的可能结果非常重要 (没有遵循限制性的债务条款, 可能导致重要贷款被收回就属于这种情形) 。

2. 审计范围受到限制

在审计过程中, 如果审计范围受到限制, 审计人员应当考虑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对范围段和意见段双保留意见的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或者是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具体是哪一种, 取决于审计范围受到限制的程度。与未遵循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重要性判断相同, 注册会计师需要考虑与基准相比的金额、可计量性和项目的性质三个因素, 但是考虑的方式不同。潜在错报的大小在确定签发哪种类型的审计报告时十分重要。如果已经记录的50万元的应付账款没有审计, 注册会计师必须判断应付账款中可能存在的错误, 即潜在错报, 同时确定潜在错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程度, 同时还要考虑这些潜在错报涉及面的大小。

判断由于审计范围受到限制而导致潜在错报的重要性程度通常比判断未遵循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更加困难。由于未遵循一般公认会计原则而造成的错报是已知的, 而审计范围受到限制而造成的那些错报是潜在的, 需要进行主观的判断。已经记录的50万元的应付账款, 可能被低估超过100万元, 也可能影响几个总金额, 包括毛利、净收益和总资产。

三、注册会计师在形成审计报告过程中的决策

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出具哪种意见类型的审计报告时, 应当首先判断是否存在不能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情形, 然后评价该情形的重要性程度, 并据此确定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

1. 确定是否存在不能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情形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要识别不能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情形, 并将其记录于工作底稿之中, 作为确定审计报告意见类型的依据。

(1) 需要在标准无保留报告中修正措辞或增加解释段的情形。在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运用上缺乏一致性, 对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怀疑, 注册会计师同意对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背离, 强调某一事项, 包括其他审计师工作的报告。若存在上面几种情形, 如果是不重要的, 则可以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如果重要, 则应该出具带解释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2) 不能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条件。审计范围受到客户或其他限制、财务报表的编制没有遵循一般公认会计原则, 若是重要, 但是并未达到对整体财务报表的影响, 则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非常重要以至于报表整体公允性都存在问题, 则应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是注册会计师缺乏独立性, 则不论重要与否, 都应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2. 确定每种情形的重要程度

如果存在不能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情形, 注册会计师应当判断其对财务报表的潜在影响。对于背离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或范围受限的情形, 注册会计师必须在不重要、重要和非常重要之间作出判断, 这是一个困难的决策, 需要大量的判断。例如假设在对存货进行审计时存在范围限制, 注册会计师对没有进行审计的项目的潜在错报就很难评估。

3. 根据重要性水平确定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

经过前两步工作之后, 审计人员就能确定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属于哪种意见类型。如果审计人员得出结论认为存在背离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情形并且是重要的, 但不是非常重要的, 他就可以出具带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只不过需要增加一段说明而已。

4. 编写审计报告

绝大多数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都有包含不同情形下精确措辞的计算机模板以帮助注册会计师编写审计报告。同时绝大多数事务所都有一个或多个在编写审计报告方面具有专长的高级经理人员, 这些人通常负责在签发审计报告之前编写和复核所有的审计报告。

参考文献

[1]阿尔文·A·阿伦斯.审计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上一篇:CAD教你画一只逼真的橄榄球下一篇:公司人力资源总监的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