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如何讲好故事

2024-08-05

幼儿园教师如何讲好故事(精选8篇)

篇1:幼儿园教师如何讲好故事

1、图片----看图说话导入

图片一出示,就先让孩子们看图说话,这种传统的语言练习其实对孩子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都有很好的帮助。有的时候还可以请孩子把打散的图片排序。孩子们通过图片可以对故事的主要人物有了了解,对故事情节也有了更大的兴趣。当再次故事欣赏时也便于孩子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皮亚杰理论说:中班孩子的思维发展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教师所提供的色彩鲜艳的图片正符合孩子的思维发展。如《龟兔赛跑》的故事图片一出示,孩子们有的已经能从兔子睡觉的图片猜测出整个故事的大概情节了。

2、手偶或指偶----动起来的故事

手偶或指偶的受欢迎之处在于同孩子的互动中,幼教之友《如何“讲故事”》。孩子们天生对这些小玩意有亲近感。加上配音,使故事人物活起来。孩子们的思维也随着小手偶的活而活跃起来,轻松愉快的环境,那真的是会很精彩噢。在《小熊请客》中,我用手操作着小熊的手偶,拿着玩具钓鱼竿,再配上故事中的语言,就如木偶戏一样吸引着全班28个孩子的眼球。

3、录象或表演-----看中乐,玩中学

有声有色的表演使孩子们感觉是在玩,像在看电影,而我们就这看中乐,在这玩中学。《妈妈不在家》,我们请了大班的小朋友表演了情景剧。孩子们就像坐在剧院里一样看的津津有味,之后还很踊跃的来参与表演呢!

4、提问----活动价值的体现

故事活动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很关键,要有层次性,有引导性,使孩子的生活经验在问题的解答中得到整理与提升。使故事的情感因素在提问中挖掘并感受。提问的表达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开放式提问取代是非式提问。更多的是“你有什么感觉?”“长颈鹿想了什么好办法?”给孩子更多的自由组织语言的机会。

5、故事的连贯性-----系列故事

我们会发现孩子喜欢“动画片连续剧”。因为和孩子的生活更贴近,与我们的生活一样是会发生很多的故事的。所以我们有时会把故事的角色替换成孩子们以前听过的故事的主角。不仅对以前的故事有复习,并且更加深了孩子对角色性格的理解。也对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比如《有朋友真好》和《想让你高兴》我们就是以一对好朋友----青蛙和癞蛤蟆来贯穿两个故事的。

6、灵活改编或续编故事-----我们自己的故事

有时侯,我们的故事进行到一半,突然停住,抛出一个问题,请孩子们来接下来讲。比如《想让你高兴》中,“青蛙生病了,癞蛤蟆可能会想出什么办法使青蛙高兴呢?”孩子讲述我们就把“办法”编进去,“癞蛤蟆……青蛙真的很高兴”。孩子们也体验到成功。

7、动手做-------看、听、说、画四位一体

故事不仅需要听,也需要孩子们的小手动起来。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动作感知进一步把故事可视化,把情感内化。《微笑》里孩子们自己制作微笑徽章,送给自己喜欢的人,感受微笑的魅力。《我把妈妈弄丢了》延续活动中请孩子把自己妈妈最明显的特征画出来,爱妈妈的情感也被进一步激发。

教师“讲故事”不仅仅是“讲”,也要“听”------需要对故事题材认真分析,然后“想”-----选取合适的活动形式来开展,最后“做”-----制作准备各种教具。这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讲故事”真的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也是幼儿老师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做更多的思考和尝试!

篇2:幼儿园教师如何讲好故事

一、人物(有成长,有弧度,饱满)

1.李延年,没有变化;但他为了打破“解放战士”的审查,冒了一次大险,带着所有解放战士“执行秘密任务”;李延年的连队因接受集中审查被轮换下来,自己因为“袒护”解放战士表现“不满”,争取了半天时间,却带着解放战士“执行秘密任务”;李延年本来要和刘家龙告知一下“执行秘密任务”的事,却因刘家龙太忙,未说出口,(这个小细节很到位);团长评价李延年的“秘密行动任务”(锄奸行动)比之前侦察部门出具的几个初步计划成功的可能性要大很多;把这次行动当成一次审查;李延年亲自实验通过炮击地段;

李延年总是能及时准确地抓住官兵的内心活动,比如在通过敌人炮火封锁区后,看见眼前摆着一具具战友的尸体,李延年在动员中第一句话便提到,“现在不是悲伤的时候”,布置任务后,最后一句话“我们一定要敌人压下去,为我们牺牲的战友报仇!”最后一个字几乎地吼出来的,怒目圆睁。振奋人心。

在冲锋前,说“能打白刃战的才是真正的英雄连队”。

白刃战结束时,副连长被狙击手射杀,面对副连长的遗体,李延年言语中带着哽咽,令人极为动容。

2.小安东的转变,在八班长和副班长牺牲后,3.陈衍宗的名字,“早娶媳妇、多生孩子”,除了连长谁都不服,个人英雄主义比较严重;在第一战斗中,只顾着缴获机枪、一个军官手枪,是二班长,是一班之长,不是普通战士,手上有9个人的生命,“老是想当孤胆英雄”;经过一次战斗,原来9人现在变成了3人,“想明白了”,都是自己的原因,想不干这个班长了;锄奸行动结束后,李延年找陈衍宗接着开展思想引导,“调到8班当班副”,不乐意,啥也不想干,就想痛快,“要有集体挂念、协同观念”(这里有个细节,李延年顺手递给他一杯水,,战友情);陈衍宗的转变在通过敌人炮火封锁区时,自己扛着弹药箱转头对大家喊道“散开,快隐蔽”,从这里可以看到,他转变了,不再是自己打自己的了。

4.罗厚财,五班的“老落后”,解放同志,从国民党过来的;原国军人员;视美军武器如命,5.王毓文的变化,“秀才”,写血书,想和陈衍宗搭班子,号称一文一武,“到前线就要杀敌立功当英雄”,《孙子兵法》倒背如流,自诩说会指挥。第一次上前线,一场战斗没参加,尿裤子,到最后……战斗日志;在346.6高地,冒着敌人飞机轰炸取回战斗日志。在敌人第二次进攻时,王毓文从尿裤子,到打到麻木,以致被提醒“敌人退了”。

打死2个敌人,缴获2支卡宾枪。

6.李源,第一个牺牲

7.五班长,李延年说“尊重和信任也是战斗力”,“每一个人都有长处,都有自尊心,要想发挥好每一个战士的优势,你要尊重他们,光靠命令可不行啊,要是没有人家罗厚财,你一个人端得了敌人的地堡?”

8.接受审查的解放战士一共是6个,小安东说“一次洗清白,死了也值”,9.李延年执行秘密任务一小时后,本以为“捅破了天”,但营长却“将计就计”借机行事,10.师曾副科长的形象,害怕出现政治保卫问题,二、细节(细节感人,细节显真实,细节伏线?)

1.文书的“挠树”挺好使。

2.锄奸行动中,李延年临机应变,假装逃跑,引诱皮特王(敌特分子王觉仁)。

3.演员的妆饰很到位,脸上从没有干净过,嘴唇还因缺水干裂了口。

4.七连在支援346.6高地临战动员,副连长?提醒大家把鞋带系紧了掖好;枪支要大背;身上所有的装备都要用腰带扎进;弹药箱不要两个人抬,一个人扛一个。

李延年在动员中,告诫大家,认认真真听他讲,一个字都不能漏,一个动作都不能错,否则就要付出血的代价。李延年在讲授通过炮火封锁区时,与八班副互动了一下。

三、情节设置

1.李延年执行秘密任务,一直到最后锄奸那一刻才知道这个“计划”是把李延年当成人质,而且在一刻,汉奸差点还没上当,不禁让观众捏了一把汗。这种情节的设置出人意料地抓人。随着李延年的行动小组向敌方逼近,“秘密行动”这场戏也一层一层拨开,吊足了观众的观感期待。途中,敌人派出侦察队向346.6高地侦察,给李延年行动小组设定了一个时间表,加快了观众的紧张感;

2.李延年本人的起伏点,李延年本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3.小情节设计巧妙。比如在李延年带领连队打白刃战时,一个战友拿着刺刀差点刺向自己战友(很到位地反映出高度紧张的战场心理);罗厚财与敌人搏斗中,打死了五班长身后的敌人,五班长又配合地射杀了罗厚财眼前的敌人,二人对了一下眼神,一笑泯恩仇。(这一刻,二人关系在战斗中缓解了。)(这其实也为狙击组组建买下伏笔,狙击手要在后方保护自己的战友。)

4.第一次白刃战结束,打扫战场时,副连长却遭到敌人狙击手射击,这一方面反映出战场的不确定性和残酷性,也为组建狙击组埋下伏笔。这个设置极为巧妙、自然、合理。

5.毛主席说,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李延年运用到自身上,就是包括也向敌人学习,就此组建狙击组,射杀三类目标,让敌人尝到同样的痛苦。

6.情节设置非常紧凑,特别是在镇守346.6高地时,第4集末尾就已经占领了,后边几集就一直在与一波有一波美国鬼子抗击。一场战斗刚结束,紧接着又上来一波敌人。

第5集开头,刚击退了敌人后还没缓过气,敌飞机就过来轰炸,节奏让人喘不过气了。

李延年在高地坚守了2集。

7.李延年,能打白刃战是“勇”,退到2号和3号高地之间埋伏,用一半美式武器一半自己武器放空枪是“谋”,8.节奏紧凑,在346.6高地

9.本以为在激烈的对阵中,剧情结束,意料之外是张排长孤身一人深入敌穴炸掉弹药库。(这个死,是明知没有后路,偏向虎山行)

10.这里面的战士的“死法”都不尽相同。(这个可以列举一下)罗厚财的死;五班长韩冬年的重伤是替战友报仇而死,警卫员小顾的死,八班长的死是为了保护小安东,拿着爆破筒跳入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受此启发,也是前后逻辑一致;陈衍宗为保护小安东而受伤、牺牲,最后遗愿是让小安东“早娶媳妇,多生孩子”,11.最后,上演坦克大战。

12.八班长把小安东托付给陈衍宗,陈衍宗说小安东,就算是死也排在他陈衍宗后面,13.计算一下,在7连坚守346.6高地时,敌人一共发动多少次进攻,李延年一共打退多少次进攻?

篇3:如何讲好新闻故事

1 要拥有发现价值故事的慧眼,并做好构思

拥有发现价值、精彩新闻故事的“慧眼”,选择好的故事素材,并做好新闻故事构思是新闻记者讲好故事的第一步。首先,擦亮双眼,寻找精彩故事。在此方面,记者应做到两点。(1)把握时代跳动脉搏,报道主题故事。即新闻故事要“围绕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遵循小细节反映大主题的原则,进行好故事素材的选择。例如,一篇名为《7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出行不封路》的新闻在选材上便以此为切入点,反映大局、大势、大事,因而获取了较高的奖项。(2)关注发展,讲寓意深刻的故事。鸡毛蒜皮的小故事繁琐复杂,一般让人一眼望到底,毫无新意,要想讲好故事,就要选择寓意深刻、价值深远,最好是可以反映和折射某一社会现象的素材。其次,记者在选好材料的同时,也要积极做好构思。对所选材料进行反复阅读,并做到眼勤、耳勤和口勤,用实际行动做好调查、取证工作,以精准做好故事构思。

2 多层次、多角度打造引人入胜的“好故事”

打造引人入胜的新闻“好故事”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新闻记者多层次、多角度、多技巧打造。笔者认为,可做到以下几点。(1)创设引人注目的标题。标题是文章的题眼,是“好故事”的精髓与智慧所在。因此,运用艺术能力处理好标题,使其散发魅力,不仅能为文章增光添彩,更能吸引读者兴趣,提升好故事的关注率。(2)详细、精彩讲述故事发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即要把握好故事发生的时间,既关注故事发展现状,也要对故事前因后果进行探究式报道,把握好故事的深度,使过去、现在与未来串珠连线,确保故事的完整性与可延展性。(3)在故事源头信息与论据处理上,要坚持“可变更”的变化原则。要做到两点:一是要善于从故事的正反两面进行信息搜索与探究,做好全面、客观;二是根据故事发生时间的久远做好相关新闻数据的调整与变更工作,深层次挖掘故事信息,呈现故事最精彩、最有价值的一面。(4)扎实的文字功底和精巧的编辑技巧很重要。这就要求记者做到:一是准确用词用句;二是惜墨如金,简明扼要;三是把握好对文字的驾驭力,于细节处感染读者;四是善于深入刻画人物形象,吸引读者兴趣。

3 新闻记者还要具有智慧的文本处理能力

智慧的文本处理能力是确保记者将真实、精彩故事呈现给读者必不可少的职业素质之一。可想而知,一篇好的新闻报道,不能仅靠好素材与好构思来支撑,如果文本处理粗糙不堪,读者读后云里雾里,记者就很难“讲好故事”了。因此,必须运用技巧进行文本处理。记者可从以下三方面实现对文本的智慧处理。首先,要使新闻导语趣味生动化。一篇好的新闻,是主题鲜明、故事清晰、引人入胜的。因此,其善于用趣味生动的导语打动和感染读者,吸引其注意力。故导语的设置既要有趣味感,又要有神秘感,更要懂得用精妙的文字凸显导语的独特性。如文笔优美,妙趣横生的导语总能抓住读者的心,使其进一步了解新闻故事。其次,善用新闻数据处理艺术,变枯燥的数据生动形象化。如在新闻中写“770万元”要比写“7,712,318元”显得生动具体得多。另外,还要善于用比率代替庞大数据,增强故事的可读性。再次,在故事阐述方面,要处理好悬念、过渡等问题,运用好的文字功底使整个新闻故事看起来出神入化、引人入胜。最后,还要打造意味深长的结尾。好的新闻结尾能起到警醒世人,反思社会的作用。试想毫无艺术效果的结尾,容易让人一扫而过,而好的结尾则让人回味无穷。

综上诉述,新闻记者是新闻媒体向前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其职业素质是否高尚、专业基础是否扎实、思维头脑是否机制灵活等直接关系着新闻传播的质量与效率。笔者从记者工作实践经验中得知,要想讲好故事,新闻记者必须具有发现价值故事的慧眼,良好的故事构思能力,并能多层次、多角度打造引人入胜的“好故事”。除此之外,还要具有高超、智慧的文本处理能力和扎实的文字功底等。具备以上几种基本“新闻素质”,加之把握正确的新闻报道方向,讲好故事,讲精彩中国故事便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平面新闻媒体竞争日趋激烈,新闻故事化是新闻发展的一种趋势,讲好新闻故事,营造新闻传播磁场,吸引更多受众关注,提升对社会的服务价值是当下报纸类新闻媒体的新出路。讲好新闻故事,弘扬新闻精神,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呼声愈来愈高,新闻工作者势必要练好内功并不断创新。本文就新闻记者如何讲好新闻故事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闻记者,选好故事,文字功底,讲好故事

参考文献

[1]王仕勇,殷瑜.关于采写新闻故事的艺术——评专著《营造传播磁场——如何讲好新闻故事》[J].今传媒,2009(4).

[2]郑官怡.记者如何讲好新闻故事[J].新闻窗,2015(2).

篇4:如何讲好党史故事

《小康》:请您谈谈当初制作《筑梦路上》这部纪录片的初衷?

夏蒙:其实,每当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了逢五逢十的纪念日时,基本都会制作一部大型的文献纪录片。而这部与以往的有些不同,这主要是由于我们对它有一些不一样的考虑。我们希望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的要求,这就意味着我们希望这部片子是有故事的。以往的片子更多的则是政论片。

《小康》:我们知道,从文本到影像之间实际上还有一个很大的距离,您在拍摄中是如何实现文稿与画面的对接而不让其产生割裂感呢?

夏蒙:确实,从文本到影像,中间是要实现一个很大跨越。有时候过于强调文本的权威性和时事性,不太考虑片子的可看性,就极易造成在文稿上贴画面,这样的片子是没有生命力的。

所以,我们拿到中央文献提供的初稿后,在此基础上,用电视化的语言重新对这部纪录片进行了构建,包括结构、语言、故事等等。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我们花了大力气,也倾注了很多人的心血,中宣部黄坤明常务副部长和王晓辉副部长都给我们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特别感谢他们的支持。

《小康》:这部纪录片只有32集,每集时长也就只有20多分钟,您如何把握片子的节奏并在有限的时间内把95年的历史进行浓缩?

夏蒙:央视纪录片频道的优势是国际视野,最近几年引进了不少西方优秀的纪录片,尤其是一些历史性或时事性的纪录片,它们的节奏和风格,我们也都比较了解。所以我们就努力将《筑梦路上》在样式和风格上与国际接轨。

我对这个片子有一个基本的判断,首先必须要在有限的节目时间里,要有足够的信息量,尽可能多地来讲述故事讲述历史,在这样的一个时间节点内发生了哪些事情,尽量呈现给观众。

不过,我也有与之前不一样的感受。我过去拍摄邓子恢这部纪录片时,镜头多是比较舒缓,时常会有大段的采访。20多年后的今天,情况变了,人们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了,就不能再用看图识字似的的方式反复去讲一些大道理。人们更想知道这些事是怎么发生、怎么解决的,其中的细节有哪些。我们要呈现的就是这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小康》:中国共产党95年发展历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浩如烟渺,您也说过,这32集每一集都是一个重大事件,最终如何确定了现在片子的构架呢?

夏蒙:这其实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中央文献最初拟定为30集,前27集讲述改革开放之前的历史,最后3集是十八大之后的故事。后来我们就考虑是不是可以在结构划分上有个思路上的突破,把历史更浓缩一些,让更接近当下的变得更明朗一些。所以我们就把到新中国成立的剧集制作了9集,同时,我们也对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文革”到改革开放等剧集进行了平衡。最后8集我们集中讲述十八大之后的重大事件,又成为一个独立的篇章。这样区分片子的结构,我们有这样一个考虑,回顾历史、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如果说我们不能立足当下,不能鼓舞当代的观众,不能让人们看到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努力,就不能算成功,现在看来,播出后的热烈反响远超预期,应该算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特别要感谢中央领导给予的支持和鼓励,感谢中宣部主抓这项工作的几位领导对这部文献纪录片创作的关心和指导。在这部文献纪录片刚开始酝酿的时候,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黄坤明就鼓励主创人员要带着革命的激情与爱国主义的情怀去创作;王晓辉副部长也鼓励大家要学会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党的故事。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同志对拍摄内容提出过很好的建议,并建议国家广电总局宣传司拨付纪录片专项扶持资金给予支持。如果没有这么多领导的悉心指导、热情鼓励,这部文献纪录片不可能会有这么大的成功。

篇5:怎么讲好幼儿故事的思考

黄翀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语言领域的目标之一就是“喜欢听故事、看图书”。教师给幼儿讲故事,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实践,也可以说是以故事为形式的教学活动,故事不仅内容含丰富的各方面知识,而且有较为标准的语言形式,使幼儿极易接受。同时故事作为文学形式,充满童趣,幼儿在极易接受的同时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个向幼儿进行教育,传授知识,发展语言的重要文学形式。

第三周,我校即将参加教育教学实习的12级幼师5至7班同学们进行了幼儿故事的考核,考核中,同学们的此项基本功有了很大进步,但是也反映了一些问题,希望同学们能够引起注意,不断提高自己这方面的幼儿教师基本功。

那么,小朋友喜欢听你怎么讲幼儿故事呢?结合同学们考核中出现的问题,谨提出三点意见供同学们参考。

一、精选材。给幼儿讲故事,既要考虑幼儿的心理需求,又要考虑故事的教育性。要选择那些思想健康,艺术性强,具体生动,饶有情趣,又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的幼儿易于接受的故事。对幼儿来说,童话、神话故事最有魅力,如《安徒生童话选》、《格林童话》、《叶圣陶童话选》等都是讲故事的好材料。

二、细准备。

选择好故事后要进行分析,以准确地掌握故事的中心思想,确定教育目的。找出故事的重点段落和重点词,重点句,在分析故事的中心思想和重点基础上,还应针对故事内容,提出帮助幼儿需要理解的问题。对那些故事内容很好,但情节、语言偏深奥的故事,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改编。去掉一些次要的情节,把较难的词句改为幼儿能够接受的语言。

给幼儿讲故事前,老师一定要认真阅读故事,熟悉和理解故事的内容,要具体分析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必要时要有一定语言、动作的夸张,特别要抓住故事的高潮。以真挚而强烈的情感去感染幼儿,激起幼儿感情上的共鸣。

三、有艺术性。

给幼儿讲故事要掌握技巧,如果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幼儿肯定会兴味索然。因此,在讲述的时候必须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要有艺术性。

第一,开个好头。教师在开始讲故事的时候,态度要和蔼可亲,要有亲和力,开讲前猜个谜语或提个问题或看个图片等,引起兴趣,很自然地引出故事。这样孩子们才容易被吸引,注意力自然就集中了,更乐于去听。

第二,充分关注幼儿。讲故事不是念故事、背故事,语言要口语化。讲故事时,要时时想着他们,看着他们,注意他们的反应。一定要有把幼儿带进童话世界的意境。

第三,讲述要有感染力。要有起伏高低,抑扬顿挫。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声音有高有低,节奏有快有慢,重点的地方要突出。要有动作,有表情的变化。要想把故事讲活,不但要有喜怒哀乐的变化,而且应学会用眼神和手势,做到心到、话到、眼到、手到。

篇6:如何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为主题论文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很多人每天刷新“丁香医生”关于疫情的数据更新,这些数据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也成为我们头顶的“乌云”。昨日,一则“湖北以外3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增确诊病例人数14连降!”报道让我们看到了曙光。疫情发生以来,“14”这个数字有太多厚重的含义,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正处在胶着对垒关键期,这“14连降”的背后是14亿人14天“隔离”赢得的阶段性胜利。

14连降是14天“隔离”万众一心、顾全大局的共同努力。面对新冠病毒的肆虐,目前还未研制出治疗它的药物,基于其极强的人传人的性质与1~14天的潜伏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隔离”14天,把病毒“闷死”。刚开始听说两个周的隔离期,很多人都难以接受,不敢想象对于习惯于都市生活的人们怎样能适应这几乎不出门的两个周,一直想“宅”在家的梦想在疫情阻击战中不得不成为现实。面对群众的不理解,甚至不配合,党员干部及社区志愿者耐心解释劝说,尽最大可能让人们少走动、不走动。看着刚开始时每日增加几千人的确诊病例,人们渐渐地意识到疫情的严重,自觉居家隔离,认识到此刻在家隔离是对最大的贡献,也是对不计生死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最好的致敬!回首过去的14天,真的很漫长,真的很不容易,为了疫情防控阻击战早日胜利我们打消了多少想出去的念头,改变了多少往日已成为本能“记忆”习惯。这在以往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我们14亿中人在这次疫情阻击战中做到了,并且各地还在努力坚持着又一个14天的“隔离期”,这14连降是14天“隔离”万众一心、顾全大局的共同努力。

14连降是14亿人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取得的阶段性胜利。面对无情的新冠病毒扩散,我们14亿人心连心、肩并肩,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钢铁“城墙”,只为把病毒“围歼”。这道钢铁“城墙”中有医生李文亮,有84岁临危受命的“抗非典英雄”钟南山,有三军医疗队的千里驰援,有全国各地医护人员“逆行”奔赴武汉,有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有一个人扛起一条生产线支援武汉“火线订单”袁传伟,有90后小伙“逆行”勇当医护人员志愿司机的王永朋,有为医护人员免费供应的爱心餐点、咖啡站……有太多太多无名的英雄竭尽全力为这次疫情防控做着自己的贡献,只为疫情早日消散,我们众志成城,攻坚克难。昨日,全国疫情出现了‘三个首次’,疫情形势进一步出现向好变化,让我们看到了曙光。在过去的14天中,每日新增确诊病例人数连降让我们看到过去这些时日努力“隔离”的成效,这14连降是我们14亿人在这次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中取得的阶段性胜利。

篇7:讲好中国故事

国家主席习近平近几年数次踏出国门,在四洲十四国留下中国烙印,参加数次国际会议,会晤六十几国领导人,畅谈新型国际关系,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发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等重大议题的讲演。习主席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发起者与践行者,讲述“中国故事”,阐明“中国机遇”,提出“中国方案”,表明“中国态度”,在国际社会上带起了“最炫中国风”。我们的大国风范正在焕发光彩,崭新的二十一世纪“中国快车”正徐徐向世界进发!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快车”并不是第一次驶向世界,在以往的旅途中,有许多美好的故事,书写了一篇篇佳话。如今,习主席正驾驶全新的“中国快车”,搭载“中国故事”、“中国机遇”、“中国方案”、“中国态度”,在世界上掀起一股搭乘热潮。“中国快车”在中国故事之道上,用中国故事推动人类文明复兴,超越现代化,实现包容性全球化,推动形成三种世界秩序:文明秩序、国际秩序、公民秩序,这是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的时代担当。“中国快车”搭载的中国故事是以“站在人类文明高地”为精神境界,以实现21世纪的“张载命题”:为天地立心,为人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中国快车”搭载的是艺术与修养。中文,是世界上唯一一种非字母的文字,其底蕴博大精深,让许多文化爱好者充满好奇,让中国蒙上一层神奇的面纱。我们中国主张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我们想要与世界互通,与时代契合,想让中国故事在世界上入脑、入心。中国从不干涉别国内政,因为中国文化尊重异性、主张多样性,无论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亦或是佛家“不作孽”思想中都有这种精神的体现。“中国快车”更是开辟了“一带一路”,让世界与中国互通有无,让中国智慧融通世界智慧。“中国快车”有“四特”——特长历史、特大规模、特世俗社会、特殊崛起,一些国家人民没有充分了解这些特点,对中国崛起进行谩骂围攻,但是我们搭载的是艺术与修养,我们有充分的耐心与毅力让世界了解中国,热爱中国。孔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今天,我们就是秉承这样的祖训,仍是完善自己,说服世界。我们的“一带一路”不是“马歇尔计划”,而是传承于丝绸之路,德国人李希霍芬对两千年的东西方文化、贸易之路起了个名字即丝绸思路。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快车”正式抱着重新开启“丝绸之路”的目的,唤起包括欧洲人在内的各种文明的共同回忆,共创复兴前景,致力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中国快车”树立的是文化自觉的旗帜。向世界讲中国故事是一个熟悉中国国情、世情的过程。古训有知行合一,讲好中国故事是一种行动自觉。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主题,无论身在何地都在不自觉地讲中国故事,以言行或信念。“一带一路的倡议”不只是中国的,而是世界的。“中国快车”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以亲身经历打动听众的心弦,引发世界共鸣。中国故事对世界的启发,体现中国对世界的担当,折射的是时代的趋势。“中国快车”通过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认识到中国故事给他们带来的机遇,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和平繁荣的机会,体现的是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一带一路”,正是融通中国梦与沿线各国梦的媒介。

“中国快车”的动力是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长卷举世无双,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近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民族解放、人民革命过程中形成的红色文化和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就是我们的自信所在。此外,在我们秉承开放、包容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与世界其他文明交融产生的具有新时代特质的当代文化也是自信来源之一。如果说只讲文化历史太过于空洞,那么我们还有文明留下的印记——历史文物,它是历史的实物见证,文物中蕴含着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追求的许多故事。虽然文物不会说话,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物去讲故事,只要我们重视并做好文物价值的研究、阐释、展示、传播等工作,就能发挥好文物资源在文化传承、教育民众中的重要作用。如果说历史文物离我们过于遥远,那近代的革命文化也是很好的载体,革命文化不但内容丰富,而且现实感强,更能激励人。“中国快车”致力于向世界传达平等开发的心态,期望建立一种客观全面、真实自我的中国形象,打破国际舆论环境中对中国的固有成见,向世界展现更好的中国。

“中国快车”传播的是中国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出的重大时代课题,也是对党和国家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源远流长,翻开浩瀚的中华历史长卷,每一个时期都会发生许多引领时代、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故事。既然中国有这么多好故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让我们更加清楚认识自己,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读懂中国,与中国和平共处?母庸质疑,讲好中国故事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中国正逐渐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心,我们不仅要阐明中国政府政策主张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也必须懂得西方逻辑,在科学与艺术之间,阐明中国发展之道,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国家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可以说,讲好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和平理念,是世界的期盼,也是中国的担当。我们的底气来自悠久的历史,日新月异的发展进步,是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支撑,不仅要讲给世界听,也要讲给自己听。

“中国快车”是潮气蓬勃的快车。当前,超过1.8亿中小学生、近3600万大学生和毕业5年内的4000多万当代青年,共同组成庞大又朝气蓬勃的青年群体。青年是民族复兴的生力军,是国家富强的中坚力量,更是中国故事的讲述着和倾诉者。通过运用好中国故事的讲堂,不仅可以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同时也掷地有声、旗帜鲜明的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中国发展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一定要讲好中国特色主义理论的故事,其中关键在于讲出和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中国特色”。这种特色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所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思想观点;二是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所具有的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快车”是一列含有奋斗气息的快车。“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这是一句来自《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抗战歌曲歌词,历经74年成为经典,好的典故是长脚的,经典的故事是需要的。对中国自己来说,讲好党的故事凝聚党心,赢得民心,中国可以通过讲故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铁人王进喜和新中国的石油工人靠人拉肩抗干革命,新世纪劳模、青岛港许振超创造出了船时效率和单机最高效率的两项世界纪录。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工人是用行动讲述、书写中国故事的重要群体,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新闻传媒广泛深入宣传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作用、优秀技术工人的事迹和贡献,让大国工匠续写中国故事的新篇章。中国故事是中国人民的故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讲好百姓艰苦奋斗的故事、传统美德的故事、无私奉献的故事、和平友好的故事。要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中国故事有血有肉,有情有义。

“中国快车”承载的是厚重的文学。理由的《扬眉剑出鞘》承载着无数中国人心底的强国梦,鲁光的《中国姑娘》奏响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何建明的《国家》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感染人激励人,徐刚的《伐木者,醒来》唤醒人们对大自然的深沉之爱,王宏甲的《智慧风暴》引发一股经久不息的知识旋风,黄传会的《中国新生代农民工》为奋斗的打工者写心画像,徐剑的《东方哈达》以高原建设者们的无私无畏温暖人,赵瑜的《寻找巴金的黛莉》传递文学的恒久诗意,丁晓平的《五四运动:历史的现场和真想》回望一段不平凡的辉煌。马娜的《天路上的吐尔库》、王国平的《一枚铺路的石子》、李琭璐的《落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采访记》聚焦当代中国人平凡而不普通的人生,闪耀着动人的光彩。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如同一条流光溢彩的中国故事长河绵延不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中国人在奋斗自强的路途上创造的新故事,时时鼓舞着作家们用心去发现,用笔墨去书写。文学是时代的文体,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期间的得失甘苦必将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启迪。

“中国快车”用文艺气息传播中国故事。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之一,就是希望文艺界要讲好中国故事。一个人学习知识、积累经验、了解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听故事开始的。小时候我们都爱听故事,因为一个好故事会让人一辈子去怀念,并且从中获益,比如“东郭先生与狼”、“司马光砸缸”和“铁杵磨成针”等这些经典故事,为什么传递了一代又一代,教育和影响着不同时代、不同价值观、不同价值的人,就是因为这些故事生动精彩且蕴含了深刻的做人道理和人生经验,都具备了入心、入脑的艺术感染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在60多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迎来了伟大的社会进步,这种进步是由一件件生动鲜活的事情组成的,是由一个个平凡的小人物推动的。用史学的尺度来衡量,这是“个人规模的历史”,是色彩缤纷的峥嵘岁月。中国故事就是以中国和中国人民为核心、真实再现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客观正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准确反映中国人民的生活与心声,完整体现中国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气质,全方位、大视野、多角度地呈现中国的发展与进步的文学作品。讲述“中国故事”,并非简单地为讲故事而讲故事,我们是在以文学的形式凝聚中国人丰富而独特的经验与情感,描述出中华民族在一个新时代最深刻的记忆,想象与创造一个新的世界与未来。中国故事应该是凝聚了中国人共同情感的故事,在其中可以看到我们这个民族的特性、命运与希望。歌德在他的时代曾经以这样的句子形容人类精神深处的激情与困惑:灵魂永远骚动着渴望安宁,肉体永远劳作着寻觅休息。21世界的我们不论从哪里出发,似乎还是能够碰见这两句话。我们可以从这样的句子里感受到另一种巨大的挑战和热望,对于一个以写作为重要生命形式的人,它洋溢出一种不屈不挠的悖论的魅力。在每一时刻都有不可计数的信息沿着光纤飞奔的当今世界,文学依然是不断擦亮我们心灵的智慧之书,它会使精神欢愉,使灵魂有光,使天地温暖,使生命芬芳。

“中国快车”拥有中国灵魂。我们这个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千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自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他们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当今世界上,如果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总书记的话语铿锵有力。我们中华文化为什么让我们这么自信?概况起来五个字:源广深高重。源就是五千年源远流长,我们的文脉从未中断;广就是包罗万象,不仅儒释道,诸子百家,还有五十六个民族创造的文化,以及我们和世界交流融合的文化,洋洋大观;深就是博大精深,我们的任何一个流派、文化现象都是博大精深的,流传几千年,不断丰富拓展;高就是山高水长,很多史料典籍都达到了世界的最高水平;重就是重大影响,中华文化对世界产生的深刻影响,有目共睹。近代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浴血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古老中国的深刻变化和13亿中国人民极为丰富的生产生活,中国故事值得讲的东西有很多。

篇8:如何讲好电视新闻中人物故事

一、选准人物

人的思想观念, 价值文化, 价值观的认同, 都是从新闻中展现出的人物身上通过电视画面体现出来的, 选择报道的人物, 首先要看从他的身上是否反映出时代精神, 是否反映出当代人们普遍追求的思想品质, 是否在群众中有威望受爱戴。例如, 双滦广播电视台连续三年推出的《最美双滦人》栏目, 节目主要展现从社会各行各业, 各阶层选择的典型人物, 他们既有爱岗敬业的公务员, 也有自强不息的创业者, 不仅有孝老爱亲的普通家庭, 更有身残志坚的残疾人, 他们这些一个个平民化的榜样犹如人们生活中的左邻右舍, 打破了以往典型人物的遥不可及、高不可攀, 用普通人的故事让受众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引起人民群众思想感情上的共鸣。正是通过这些发生在人们身边实实在在的人和事, 用电视的手段给予真实展现和还原, 才能触动人们灵魂的深处, 才让人们相信榜样并非高不可及, 他就在身边, 从而形成学典型看榜样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二、吃透人物

对于任何人而言, 工作是八小时之内的事情, 还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自行支配。全面真实地展示人们即使有缺点的那一面, 会让人感到可信。然而, 典型报道中的“高、大、全”问题, 把先进典型设想得十全十美、尽善尽美, 为了突出先进人物的“崇高”、“伟大”, 就用“节假日也不休息”、“孩子病了也顾不上去医院看看”、“父母去世时也不在身边”等佐证, 似乎先进典型都“不食人间烟火”, 既不可信也不可亲。因此, 对典型人物报道的关键就是吃透人物, 不仅把人物在电视屏幕上还原, 让他有血有肉, 更要注意把握住人物内心世界, 了解他的精神需求。

在采访这些人物的时候, 记者唯一要做的就是“用心去感受, 用爱去记录”。记者必须真正地走进采访对象的生活, 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用真情去记录真实, 用时间去化解记者与采访对象的空间距离, 在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中, 记者不仅获得了最有价值的信息, 而且真正深入地采访了典型人物的心灵, 最终使记者成为采访对象自然而然倾诉和亲近的对象, 这样的素材才会全面有深度, 自然不做作。例如, 在我们采制的“最美双滦人”中有位扎根深山40年教书育人的小学教师——夏玉文, 为了拍好这个人物我们在冬季连续三天从早晨6︰00开始到晚上6︰00结束对夏老师进行跟拍, 重点记录他匆匆早饭后, 翻山越岭上学路上的艰辛, 一人多职倾心育人的忙碌, 劝说失学儿童家长的苦心, 从这些故事里让人们真实感受到一位山村教师执着——40年一个人安贫乐道坚守在大山深处, 踏踏实实做着教书育人一件事。

三、写活人物

(一) 运用平民视角

典型人物要想深入人心必先打动人心, 要想打动人心就要从受众心理出发, 从平凡受众的平民视角观察问题, 报道之中体现了典型的个性特征, 也包含着朴实平凡的人性色彩, 使报道的典型与千千万万的受众一样拥有七情六欲, 生老病死而不再讳疾忌医, 故意隐藏典型的缺点。例如, 在采访夏老师的过程中, 他面对教学艰苦的环境、微薄的收入也曾动摇过, 他的爱人对他一心扑在学校的事也并非没有抱怨, 家庭也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产生过矛盾, 这些我们在采访中都有所展现, 这样非但没有对夏老师这个人物有所损害, 反而显得更真实。因此, 一个人物只有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真实的人性本色, 才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说服力。

(二) 用典型的事实说

生活中客观真实的事实是繁多、芜杂的, 具有相同社会意义的真实事实, 常常是一类, 而非一件, 人物素材更是相对丰富的。例如, 表现平凡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非凡贡献的人物, 就拿偏远山区的教师来讲, 可以是夏老师, 可以是李老师, 还可以是张三或者李四。但为什么选择夏老师作为这类代表人物的对象?这是因为在众多能够体现平凡人的非凡意义的事实中, 夏老师身上, 更具备代表性和典型性:岗位平凡、人物普通, 但就是在他对平凡和平常的坚守中, 凸显了平凡中的不平凡、平常中的不平常。这种事实与人物故事的遴选, 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具有典型意义。

(三) 细节雕琢刻画

主题故事化, 故事人物化, 人物细节化;这是近些年来, 用电视手段刻画典型人物的主要方法, 将典型人物的宣传融入故事中, 通过观众对故事的接受达到传达人文思想的目的。在故事的表现上, 适当运用情景再现, 并且把某些关键且鲜为人知的细节报道出来, 以此感动受众。例如, 在拍摄夏老师的过程中, 我们抓住了塞外隆冬的清晨夏老师被炉火映红的脸、衣帽上挂满的霜花、匆匆的脚步、崎岖的山路、课堂上的耐心、戴老花镜批改作业、护送孩子放学等一系列镜头, 通过这些细节镜头的拍摄, 展现出一位山村教师的形象, 让人真实感受到夏老师正是用心血浇灌着这些孩子的心灵, 也正因为有了这些细节, 使夏老师人物的形象丰满、性格鲜明、过程清晰、以小见大、以点带面, 使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人物展现在电视荧屏, 通过这些人物让电视受众感受时代的进步, 从而形成推动社会进步的正能量。

摘要:“电视新闻人物”是借助电视画面, 采用故事化手法来反映新闻事件。不仅在选择新闻人物要有平民的视角, 要有鲜明的时代烙印;而且在讲人物故事的时候关注人物活动的同时, 更要注重展现人物活动中的情节发展与细节捕捉, 来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 并以生动直观的情节与细节表现, 来刻画人物的鲜明个性, 从而提升新闻报道的可视性, 加强对受众的感染力。

关键词:人物,细节

参考文献

[1]董广安.新闻传播精品导读——通讯卷[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2]李庆峰.新时期雷锋形象的传播研究[J].影视传媒 (中) , 2012 (5) .

[3]陈力丹.淡化“典型报道”观念[N].2004-09-29.

上一篇:初一上册知识点总结下一篇:上海陆家嘴英语导游词